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终极的意思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反思 高中数学 意义
由于认知结构水平的限制,学生表现出对知识不求甚解,热衷于做大量题,不善于解题后对题目进行反思,普遍欠缺一个提高解题能力的重要环节,也不善于纠正和找出自己的错误,缺乏解题后对解题方法、数学思维的概括,掌握知识的系统性较弱、结构性较差。一道数学题经过一番艰辛,苦思冥想解出答案后,学生必须认真进行探索:命题的意图是什么?考核的概念、知识和能力是什么?验证解题结论是否正确合理,命题所提供的条件的应用是否完备?求解论证过程是否判断有据,严密完善?等等。所以,为了提高解题能力,应该倡导和训练学生进行有效的解题反思。
解题反思的积极意义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积极反思,查缺补漏,确保解题的合理性和正确性
学生解数学题,有时由于审题不确,概念不清,忽视条件,套用相近知识,考虑不周或计算出错,难免产生这样或那样的错误,即学生解数学题,不能保证一次性正确和完善。所以解题后,必须对解题过程进行回顾和评价,对结论的正确性和合理性进行验证。可是一些同学把完成作业当成是赶任务,解完题目万事大吉,头也不回,扬长而去,由此产生大量谬误,应该引起重视,加以克制,引以为戒。如:1. 结论荒唐,引为笑柄;2. 以特殊代替一般;3. 臆造“定理”,判断无据,以日常概念代替科学概念。以上常见的错误,不胜枚举。由此可见,解题反思的积极意义及其重要性,必须引起师生在教学中的足够重视。
二、积极反思,探求一题多解和多题一解,提高综合解题能力
数学知识有机联系纵横交错,解题思路灵活多变,解题方法途径繁多,但最终却能殊途同归。即使一次性解题合理正确,也未必能保证一次性解题就是最佳思路、最优最简捷的解法。不能解完题就此罢手,如释重负,应该进一步反思,探求一题多解,多题一解的问题,开拓思路,勾通知识,掌握规律,权衡解法优劣,在更高层次更富有创造性地去学习、摸索、总结,使自己的解题能力更胜一筹。一题多解,每一种解法可能用到不同章节的知识,这样一来可以复习相关知识,掌握不同解法技巧,而多题一解每一种解法又能解很多道题。然后比较众多解法中对这一道题而言哪一种最简捷、最合理,把本题的每一种解法和结论进一步推广,同时既可看到知识的内在联系、巧妙转化和灵活运用,又可梳理出推证恒等式的一般方法和思路:从左到右、从右到左、中间会师、转化条件等。善于总结,掌握规律,探求共性,再由共性指导我们去解决碰到的这类问题,便会迎刃而解, 这对提高解题能力尤其重要。
三、积极反思、系统小结,使重要数学方法、公式、定理的应用规律条理化,在解题中应用自如、改进过程,寻找解题方法上的创新
在问题解决之后,要不断地反思:解题过程是否浪费了重要的信息?能否开辟新的解题通道?解题过程多走了哪些思维回路?思维、运算能否变得简捷?是否拘泥于思维定式,照搬了熟悉的解法?通过这样不断地质疑、不断改进,让解题过程更具有合理性、科学性、简捷性。
例1:求证:正四面体和正八面体相邻两侧所成的二面角互补。
此题有常规的解题思路:分别求出两个多面体的二面角的值,再求和。这也是一般参考书上的解法。探索解题过程,总感觉这样解题很笨拙,缺少灵气!不能反映两个多面体的巧妙结构。事实上,问题隐含了“结构”这个重要信息,那么,能否把“结构”作为切入点去探究问题呢?这样,此题的对学生能力的提高,意义就大不一样了
四、重视知识的迁移和应用,探究问题所含知识的系统性
解题之后,要不断地探究问题的知识结构和系统性。能否对问题蕴含的知识进行纵向深入地探究?能否加强知识的横向联系?把问题所蕴含孤立的知识“点”,扩展到系统的知识“面”,通过不断地拓展、联系,加强对知识结构的理解,进而形成认知结构中知识的系统性。
例2.试证以过椭圆的焦点的弦为直径的圆必和椭圆相应的准线相离。
证明完这道题后,可进一步引导学生分析和思考:
(1)把题目中的条件“椭圆”改为“抛物线”,结论有何变化?
(2)把题目中的条件“椭圆”改为“双曲线”,结论又有何变化?
学生在这三题的证明过程中发现:在不同曲线下可得不同的结论,椭圆是相离,抛物线是相切,双曲线是相交,这三道看似不同的题目的证明方法却完全相同,都可以根据圆以及曲线的定义来证明。
五、整合知识,创新设问
要让学生明白,问题与问题之间不是孤立的,许多表面上看似无关的问题却有着内在的联系,解题不能就题论题,要寻找问题与问题之间本质的联系,要质疑为什么有这样的问题?它和哪些问题有联系?能否受这个问题的启发,将一些重要的数学思想、数学方法进行有效的整合,创造性地设问?让学生在不断的知识联系和知识整合中,丰富认知结构中的内容,体验“创造”带来的乐趣。这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是非常有利的
六、探究规律,形成小结
对每个问题都要寻根问底,能否得到一般性的结果,有规律性的发现?能否形成独到的见解,有自己的小发明?点滴的发现,都能唤起学生的成就感,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索问题的兴趣,长期的积累,更有利于促进学生认知结构的个性特征的形成,并增加知识的存储量。
总之,解题后引导学生不断地对问题进行观察分析、归纳类比、抽象概括,对问题中所蕴含的数学方法、数学思想进行不断地思考并做出新的判断,让学生体会解题带来的乐趣,享受探究带来的成就感。长此以往,学生就能逐步养成独立思考、积极探究的习惯,并懂得如何学数学,这是学好数学的必要条件。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TU-8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422(2010)05-0080-02
1 图式思维及其意义
建筑设计是一种创造性活动,而图是建筑师从事建筑设计的语言,每栋建筑的产生都离不开图,因此,图式思维在建筑设计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建筑设计过程中,建筑师与业主等之间要进行交流。在交流过程中,如果从某一方面考虑到“视”和“想”结合在一起,即:在“视”的同时,积极思维,“视”、“想”同时进行,我们称之为“视觉思维”。由视一想一画的循环构成的视觉思维,并用图(主要是草图)等手段来表达,就是图式思维。图式思维主要是帮助建筑师在设计方案阶段解决构思和表现问题,尤其是设计开始阶段。强调的是建筑师如何用草图和分析图的方法捕捉灵感,找出办法,把构思变成设计方案,然后,再按科学的设计程序进行修改、综合与完善。如图1为图式思维过程的图解。由a视觉形象到b知觉形象,再到c理性形象,最后到d纸上新形象为图式思维的过程。
其实,图式思维具有悠久的传统。从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大师达・芬奇的手稿中不难发现:他在一页纸面上已应用图式思维方法对同一主题表达了许多不同设想的草图,而且他的观察既有透视,又有平面、剖面、细部,甚至全景图。另外他的表达显得轻松而随意,具有探索、开敞的思考方式。现代建筑大师阿尔瓦・阿尔托的建筑草图(如图2)更是快捷多变,技巧圆熟,表达真实,手、眼、心密切凝聚。图式思维过程关系到纸面的草图形象、眼、脑和手四个环节。在交流过程中,这四个环节都可能会对通过交流环的信息进行添加、削减或变化。从纸面(草图)经过眼睛到大脑,然后返回到纸面的信息循环中,不断地循环,不断地更新草图。我们不难总结出用草图表达出思维具有如下优点:
1)直接、即时性。建筑草图比用文字书写来表达形象要直接得多。例如:许多图形的意义远比文字说明简洁、直观、醒目。图式思维比文字书写要节省时间和精力。大脑里的思维往往是模糊的、漂浮不定、暂时的形象、昙花一现。运用图式思维,我们用草图可以把它们即时地、直接地记录下来。也许用图表达出来的形象与大脑中的思维形象有些不符,验证思维形象以便更正。
2)同时性。设计草图让我们在同一时刻看到许多大量的信息,体现其相互关系,并能描述细致的区别。
3)激发性。图式思维中的许多草图能激发大脑思维,促进思维的进一步发展。
4)机遇性。图式思维由视――想――画的循环,在作建筑草图中,常会有一种出乎意料地产生灵感,意外的欣喜。
5)共享性。图式思维的建筑草图可供建筑师、工程师、规划师、业主等交流,共同研究、思考。它是公众参与设计不可缺少的东西。
6)快速、省时、省工。作建筑草图,快速、粗糙,能充分表达意图,不必费工、费时去追求供欣赏的艺术效果,完全是为建筑设计服务的。
2 图式思维在建筑设计中的作用
2.1 表现。设计与表现密切相联。在整个设计过程中,要从各个方面进行全面交待,没有表现是不行的。建筑物在建造之前,要让业主看到其形象,能为他们解决多少问题,要让规划师知道其造型,是否满足城市规划方面要求,要让工程师知道其设计是否达到工程技术方面的要求等等。也就是说,在花费大量时间、能量和资金之前预先看到实现的可能程度和最后的结果。例如:我们制作一个泥箱子仅意味着简单地用双手操作直到所要求的结果。但是,要制造一个金箱子就需要昂贵的材料、大量的准备、时间和能量。因此,在动工之前,须具备金箱子的设计图。以图表现大脑中的思维,不仅可以了解最后竣工的造型,而且也计划所需的人工、材料、资金等,有利于工程的顺利完成。当然,设计草图的表现能力是有限的,即使具有非凡的技巧,图毕竟无法取代建筑环境的实际感受。但是,从另一个角度看,作为图式思维的草图却可能超越草图实际包含的内容,目前常用的表现手段有:
1)工作模型。工作模型是为了探讨和研究设计方案的工具,它不是设计方案的完成,目的是为了观察空间效果与各个方向的环境,可给建筑师最直接、全面的实际感觉印象,有些方面比徒手草图更直观、更快、更全面地反映建筑形象,常用硬纸板、胶水、泡沫塑料切块等制作,比较简单、省时。
2)用计算机辅助设计。即在计算机上做草图。直观、快捷、全面、省时地反映建筑形象。
3)徒手草图。把大脑中的设计构思用草图快速记下来,通过分析比较、综合,形成设计方案。它可以是分析图解也可以是具体形象。
4)主要是平、立、剖、透视图等造型设计。为了系统地研究设计,必须从许多不同的方面来表现,是一种理性的分析。(如图3)
5)细部设计。建筑师在进行设计方案过程中须推敲建筑细部与应用各种装修材料的质感、色彩等,用图形表现出来,以作比较研究。
2.2 抽象。建筑设计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关系到许多方面的问题。建筑师须用简单、清晰、明了、概括性强的语言(包括:图解、符号、象征性图式等)代表设计中非常复杂的概念,表达出足够的方案信息,并能体现出具有特征的设想,这个过程就是抽象的过程。抽象过程必须简化,如果包含的信息太多导致无法一目了然,就失去了草图的作用。当然也不能太过于抽象。要能看懂,如果连自己都看不懂了,那就失去了抽象草图的意义。抽象草图的主要作用:(1)有助于建筑师记忆大量的信息,也可直接用来作为各类设计变化的记录,可在大量草图中马上获得信息。(2)可同时观察各种不同的构思,从而大大激发了思维。(3)把注意力集中于总体而不拘泥于细节。(4)可促使产生多个不同的设想,以便比较,从中择优。如图4为抽象草图与具体草图示意。
根据保罗・拉索的《图解思考》中的观点,建筑设计可抽象分析为:需要、文脉、形式。“需要”指:空间、关系、优先、程序、目的、环境等的需要。“文脉”指:位置、自然气候的关系,地质的因素等等。“形式”指:地区形式、流线形式等等。“需要”、“文脉”、“形式”三者处于平衡状态,即:处于最理想的统一协调状态,矛盾得到妥善解决。三要素出现不平衡状态,需要在设计中分清主次。“需要”与“形式”出现分歧,则可各行其是,用文脉联系。由于“需要”、“文脉”、“形式”三者要求各不相同,于是从某一点出发所作的设计各不相同,因此,要从中寻求协调统一的最佳方案(如图5)。
2.3 手法
图式思维中的手法在于变化图式形象,开拓思路,发挥想象力,产生新的形象。设计过程中,需要对思维中的创造性活动作充分表达,这就要求设计者有灵活的思维和熟练自如的笔
下功夫。这些草图仅用很少几根线条表达设计思维,因而,徒手草图应简洁,写意性,表达性强。常用的三种手法:1)可能发展的开阔形象。用模棱两可的大杂烩和具有多重意义的形象来表达构思。可借助透明性,使同一位置出现两个或多个形象,也可绘制不完整、模糊的设计草图,还可用软铅笔产生更模糊的线条。2)转化形象。常用的有三种转化类型:a)拓扑分析法(如图6)。b)装饰性转化手法。C)相反转化手法。
2.4 发现。许多建筑师把设计中的发现作为工作的关键,因为它是建筑师创作的重要方法。发现就是在图式维当中,寻找灵感,从许多不同构思中,经过反复比较、推敲,从中找出最佳方案。其中,相似是重要的方法。所谓相似就是根据自然界的规律从中汲取灵感,运用于建筑设计中。如:根据树木生长的结构特点,可以吸取灵感,类推到高层建筑设计。又如:根据花朵向阳开放的特征,可在建筑向阳一面的窗户上设计有可控制的活动百页窗帘。常见的相似有:1)象征(如图7)。2)直接相似。3)幻想相似。4)个人相似。
2.5
检验。一个工程,如果等其建成后再来检验,已没有多大意义了,所以,在设计方案过程中,建筑师要枪先一步,使抽象概念图解变成更具体、实在的图象,特别是空间形象。同时,也是对头脑中思维形象的一个检验。如图8为设计方案检验过程的图解。
2.6 刺激。建筑师设计的方案给业主、承包商等一个刺激,要通过运用其熟练的草图技巧将自己的设计意图表达出来,体现设计者的个性、风格、艺术修养、构思的热情等。
如图9,建筑师做的这些草图似乎在帮助建筑师说话,“讲解”其设计。因为建筑设计不仅有功能、技术方面的问题,而且具有环境心理、艺术、精神等许多方面的考虑,可创造一种心理上的刺激,吸引业主。
建筑设计是创造性的活动,而图式思维是实现创作的方法和手段。古人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我们在建筑创作中要重视建筑理论和创作方法的研究。同时,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我们也要在建筑设计实际当中不断地研究和改进图式思维方法,提高我们的建筑创作能力。
国有企业改制可以说是二十年来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最重要的主题之一。经过四个阶段实践和理论的摸索和发展,国有企业改革走到了一个至为关键的阶段:突破某些认识上的误区和理论上的障碍,就能将国有企业改革进行到底,实现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目标,使中国经济呈现根本性转变和突飞猛进的发展。因此,国有企业改制的重要意义在于:
一、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国有企业改制能够有力地促进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而其根本目标之一也正是在国有企业中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作为经济细胞的企业必须成为具有市场意识、竞争意识以及充分的创新能力,否则就会因无法满足和实现市场的需求而被市场机制淘汰出局。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正是为了使国有企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具有回应市场的需求和条件的能力,能够积极投身于市场竞争的洪流之中,不断保持企业的活力和生命力。
现代企业制度包括的内容,国内外还没有统一的见解。但是一般认为,现代企业制度应当包括:
(一)科学合理的企业组织机构
企业的内部组织结构,尤其是公司的组织机构,吸收了代议制国家机构的某些设置机理,同时加以改造,使之适应以营利为目标、以资本联合为特色的公司企业的需要。按照产权学派的观点,企业内部所进行的资源配置显然与以市场选择决定资源配置的机制正好相反。企业存在的经济学原理在于企业能够节约发现有关价格的成本以及交易的谈判、缔约成本。而通过形成一个组织,并允许某种权威(企业家)支配资源,就能节约市场交易成本。而威廉姆森认为,现代公司是“许许多多具有节约成本的目的和效应的组织创新的结果。”现代公司的基本特征是多部门、多层次的集中控制系统。它以公司内部的行政力量(所谓“看得见的手”)取代了市场机制(所谓“看不见的手”)来配置企业内部资源。过去通常由市场来完成的交易,现在则被“内部化”到公司内部由企业的经理进行协调和控制。德姆塞茨则认为,公司的发展客观上需要筹集巨额资金从而获得规模经济的好处。但是每个股东都参与决策的话,其成本非常之大,为了避免这种后果,必须将管理权集中在少数人手中;为了避免经营者失败经营所带来的不利后果全部由股东承担,于是出现了有限责任制度;为了避免经营者的行为带给股东的外部成本,出现了股份可以自由转让的规范,降低了股东对公司管理的监督成本,有利于经营者与股东之间的一致性。因此建立科学合理的企业内部组织机构,有利于降低企业的交易成本,提高企业的交易成功率和企业效益。
(二)现代企业财产制度
这一制度要求企业具有明晰的产权,即企业应当具有占有、使用、收益、处分企业财产的权利,有权决定如何利用企业财产进行企业营利活动。另外,出资者放弃对出资财产的所有权,而由企业获得对该出资的所有权,其代价是出资者获得股权。企业财产实现了股权、所有权的双重化转换。出资人股权的客体是权益形态的财产,而企业法人所有权的客体是其所占有的生产要素形态的财产。企业法人所有权与出资者的股权相互制约:出资者通过股权控制企业的宏观行为,使之不至于偏离股东的最高利益;企业通过获得了所有权而实现了生产经营的独立性,而其独立性又能保证企业积极准确捕捉市场信号,及时调整企业行为,从而实现盈利。这样最终可以实现出资者的最高利益。
(三)现代企业治理制度
现代企业治理制度是规定企业的内部治理结构的规范总和。“公司(企业)治理”包括:企业控制权的配置与行使,对董事会、经理人员和职工的监控,对其工作绩效的评价和激励方案的设计与推行。企业(法人)治理结构是一个描述企业不同成员之间的契约关系的概念,其目的是解决企业内在的两个基本问题:激励问题和经营者选择问题。前者是指在给定产出是集体努力的结果和个人贡献难以度量的情况下,如何促使企业的所有参与者努力提高企业的产出;后者是指在给定企业家的能力不可观察的情况下,如何保证最有企业家能力的人成为企业的经营者(经理)?经济学家认为,以上两个问题必须通过适当分配委托权(principal-ship)来解决。这里的委托权是指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所谓剩余索取权是指对企业固定剩余(总收益减去固定合同支付)的要求权;控制权大体来说是指选择和监督人的权利(包括经营决策权、选择和监督经营成员的权力)。
有效的公司(企业)治理结构应当符合以下条件:
首先,最根本的是剩余索取权应当和控制权尽可能地对应,即拥有剩余索取权和承担风险的人应当拥有控制权;反之,拥有控制权的人应当承担风险;其次,经营者的补偿收入应当与其经营业绩挂钩,而不能是固定合同给付。这一点和第三点都是对第一点的推论;第三,投资者必须拥有选择和监督经营者的权威,这是因为投资者才是风险的最终承担者,他们具有最为天然的动力去选任优秀的经营者,解雇拙劣的经营者或者对经营者加以监 督;第四,最优公司治理结构应当是一种状态依存控制结构,即控制权应当与自然状态有关,不同状态下企业应当由不同的利益要求者控制。因为在一个合同不可能完备的世界里,只有状态依存控制才能使经营者和资产所有者的利益到达最好的一致;第五,为了解决投资者搭便车的问题,企业控制权必须集中于少数大股东手中。大股东可以通过共同利益最大化和对企业资产的充足控制来解决问题。另外,资本结构对于公司(企业)的治理结构的有效性也有很大影响。
在我国,国家是纯粹的外部人,根本不存在内部所有者。经营者因为没有任何利益在国有企业中,因此作为国家经营企业的,就会产生很多问题。另外,国有企业的厂长经理都是国家任命的,而不是资本所有者任命的。政府官员既没有选择好的企业经营者的动力,也不必为选择错误负责;而且无论经营者表现得好坏,企业的剩余利益都由国家所有和支配,政府官员则有可能被随时撤换掉。因此企业的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一开始就是分离的。因此必须解决激励机制和经营者选择问题,才能搞好企业。通过国有企业改制、建立起科学有效的现代企业制度,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方法。
二、实现政府职能的转变
国有企业改制,同时还需要政府实现职能的转变,即从过去既是公共权力的行使者又是国有企业经营者的身份中摆脱出来,成为一个单纯的提供公共产品——法律、政策、服务等——的主体,将企业的控制、经营等权利还给其他主体,如股东、董事会、经营者、债权人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健全过程,就是国家政府职能的转变过程。政府作为全民资产的人不仅负担着作为一般意义的社会财产(国有资产)的安全保管、终极所有者权益保障的职能,而且还负担着作为资本意义上的国有资产的再生产经营运作的职能。实践证明政府对于这一双重角色实在是勉为其难,无法两全。主要表现在:
(一)政府难以直接经营众多的国有企业
由于国有企业数量众多,国家难以经营管理,只好将该职能交由给公务员具体履行。而公务员处于行政系统环境之中,习惯于按照行政化的行为规则行事,难以形成符合市场经济规律所要求的激励约束机制。而公务员与企业家不同之处在于:公务员无须为自己的选择承担任何责任,而企业家如果错误决策导致企业亏损或倒闭就会失业。公务员的职位安排与企业经营业绩没有任何关系。因此由公务员经营管理国有企业,难以在全社会范围内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目标。
(二)国有资产再生产营运的复杂性
国有资产作为一种资本,其本质决定了它必须在流动中实现增值。这是一个极为复杂的过程,必须由专门人才来完成。而政府全面经营国有资产显然行不通。
(三)政府直接开发和管理企业中人力资源的困难性
物质形态的国有资产必须和企业中的人力资本结合起来才能增值。但是如果由政府来管理企业中的人力资源、激励企业中的人力资本所有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话,则不可避免地,政府会运用行政手段或带有行政化色彩的手段,这样会造成国有经济领域的人力资源的巨大浪费。因此必须将国有企业交由市场化的经济主体来经营管理。
三、实现建立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
我国现阶段的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所谓市场经济体制是指由市场作为资源分配的主导性力量,改变过去长时间存在的由国家尤其是行政机关来控制、决定社会资源是否分配以及如何分配的状况。国有企业改制有利于促进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
艺术设计形象思维“想象”当谈到理性与性感时,人们很自然就会联系到“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必然发展”“感性认识阶段必须上升到理性认识阶段”等这一系列的哲学论题。的确,就认识事物的过程来看,认识必须经历多次反复最终形成无限发展。同样的道理,作为20世纪新兴学科的艺术设计,其被认识的过程也是必然要经历这种阶段的。虽然今天它所涵盖的内容及形式应该说已基本完善,但是,科学的思维方式和所谓的纯艺术思维方式之间的矛盾纠葛,一直是如何较为正确认识艺术设计所面临的课题之一。人们通常孤立地看待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认为前者过于理性,是哲学家的思考方式,而后者比较感性,这才是真正的艺术思考方式。一些从事设计艺术实践创造的工作者很容易陷入所谓的纯感性的经验思考中去,并且始终把持着这种不科学的思维方式而津津乐道。甚至连某些相关教育工作者也只是流于表面地利用一些思路不甚清晰的经验或教条来传道授业,而很少能在较深层次去探讨设计艺术在思考与制作过程中的科学因素。因此,本文试图就艺术设计在创造及实践过程中的形象思维谈一点不成熟的看法。
作为思维方式的一种特殊状态,形象思维是一种较感性的思维活动,具有与其他思维方式极为不同的特征。
一、“形象”要素是其核心
人类对事物的感知,最初是通过感觉器官进行的,这些事物的信息以各种形式的形象作为载体,通过感觉器官传达给人类大脑,从而形成诸如视觉、听觉、味觉、触觉、嗅觉等感觉形象类型。艺术设计既是艺术的,又是科学的一个部门,其成功既是艺术品又是一种产品。从艺术的角度说,形象是艺术作品的基本的基本特征;从产品角度说,形象是设计产品的视觉叙述。没有了形象,设计艺术就没有了思维载体和表达语言。它与文学、音乐等其他文艺形式有所不同,文学作品中的形象是不能凭感官直接把握的,需要通过语言的中介,经过读者的联想与想象才能得以实现;音乐虽可以直接作用于人们的听觉,但其创造的形象却是不够明晰、不够确定的,仍然需要通过声音的中介,引起听众的联想和想象。艺术设计中的形象则不同,它是一种视觉形象,在时空中有明确的形式,感官可直接把握。
二、“想象”是形象思维的基础
古代哲学家很早就把想象力看作是人类认识自然、认识自我的一种心理机制。黑格尔曾说过:“如果谈到本领,最杰出的艺术本领就是想象。”心理学通常认为:“想象是人脑对已有表象加工改造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因此,想象是形象思维的较高级阶段,也是艺术设计过程中较为常见的思考方式。一般情况下,它要通过两个阶段才能体现创造性。第一个阶段,是掌握现实形象阶段。此时,想象通过各类感觉器官获取大量具体详实的形象资料。这就为进入下个阶段做了一个现实预备,从而使形象思维的运转拥有了切实的原材料。第二个阶段,是选择加工阶段。在这一阶段中,理性因素已开始启动,即通过蕴含在设计作品中的目的性和设计者自律的目的性对感性形象进行规定,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筛选出符合目的性的形象素材。
三、“联想”是形象思维的重要手段
休谟曾认为:“当心灵由一个对象的观念或印象推到另一个对象的观念或信息的时候,它并不是被理性所决定的,而是被联结这些对象的观念并在想象中加以结合的某些原则所决定的,而是被联结这些对象的观念并在想象中加以结合的某些原则所决定的。”在想象的基础上将各类因素观念进行有机结合,艺术设计的创造性便可以得到发挥。因为设计者经历过想象过程后,在思维中已有了一个感性到理性上升的阶段,而联想则将理性阶段再次融于一种感性范围中去,并通过感性形势表现,从而取得合乎设计要求的形象。
由此可见,形象思维是一种不受时间、空间限制,可以发挥很大的主观能动性借助想象、联想甚至幻想、虚构来达到创造新形象的思维过程,它具有浪漫色彩,并也因此极不同于以理性判断、推理为基础的逻辑思维。
那么,形象思维在进行过程中有哪些方式呢?从一般意义上说,设计者在运用形象思维创造时通常采用三种方法:
第一种,是“深化法”。即通过对来自生活但比生活更典型更集中的形象进行加工和深化,在思维中创造较为生动的新形象。值得强调的是,这种加工和深化必须以现实生活为依据,在客观基础上进行分析。
第二种,是“分化法”。它类似于图案中的写生变化,即由一种形象拓展出多种形象,并保持原形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符号。这种方法在心理学上被称作再创造,它主要是以再想象为基础的。第三种是“变异法”。在这种方法指导下,思维活动中往往带有某种虚构和幻想成分,同时也最具有创造性。设计者可以不受时空限制,在已有的形象资料基础上分解、组合、打散、构成为不同新的形象。
形象思维通过上述的特征及方法在设计过程中体现了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它作为设计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给设计者提供三种具体表现形式:
首先,是原形模仿表现形式。这是一种建立在深化法形象思维基础上的表现形式。设计者在设计实践中以各种原始的生活形象为原型,通过深化法,以一种模拟写实的手法表现出来,是目标消费市场产生共鸣,达到最终审美目的和实用目的,完成多种价值的实现。
关键词:《周易》;造物;道;器;设计;存在论
中图分类号:J50-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104(2009)07-0072-03
如果说《周易》是我国第一部充满哲学思辨意味和人类存在经验总结的著作(《易传》为主要体现),那么它同时也是一部充满博大精深设计与艺术思想的著作。《周易》作为六经之首,不仅其成书关键的卦象乃是中国古代设计的集中体现,同时书中有关造物、道器以及制器尚象等有关理念与思维都是关于设计的理论层面的哲学阐释,这对于中国传统设计影响深远,正如风水学与建筑设计关联一样,它同时也对中国当下设计有着不可忽视的启迪意义。
一、占卜作为设计的存在
“太卜掌三易之法”《周礼-春官-大卜》表明了“易”是周代的一种算卦占相的工具。“圣人设卦,观象,系辞焉,而明吉凶。”试图通过阴阳艾符号对人类及其存在进行经验的总结和形而上的把握,这本身就是设计的最为本源性的表达。“所谓设计,指的是把一种设计、规划、设想、问题解决的方法,通过视觉的方式传达出来的活动过程。”设计乃此在的规定,其最终旨归是为了人更加诗意地居住在此大地上。《周易》试图通过观察与体验来更好地把握人类乃以居住的生存世界,正是其作为设计存在的最好表征。
一方面,它对原始先人观察、体悟和把握世界的方法进行了经验性总结与描述。“古者包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纹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渚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八卦乃是对天地万物直观与体验的结果,这其中包含了对事物变化与运动的抽象把握。八卦的每一卦象都有特定的指涉,如“乾”为天,“坤”为地,“震”为雷,巽为风,“离”为火,艮为山,“兑”为泽。其中尤以乾卦和坤卦则被认为是《易》之关键。因为乾坤是阴阳矛盾运动的集中体现,代表着变化运动的人之生存世界。人通过占卦获得卦象及其衍变的直观,从而把握与经验人之存在。在这里,卦象的衍变与隐喻及其暗示都是在对原始先人所生存的生活世界展开审美观照与历史把握之后的本源性思考。
具体到器具的制造,《周易》也作了详尽的阐述。从生产工具到服饰设计、从交通工具到兵器生产、从建筑设计到视觉传达设计,《周易》既归纳出了设计者,同时也对设计的旨归、所凭借的原始质料都有简明扼要的总结。“包牲氏没,神农氏作,斫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耜之利,以教天下,盖取诸《益》”,乃是对于生产工具设计起源的表达;“垂衣裳而天下治……,”表明早在上古时代已经有了服饰的出现。“刳木为舟,剡木为楫,舟楫之利,以济不通,致远以利天下……,”也暗示了交通工具的设计早已存在;“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雨,以待风雨……,”,则显现了原始建筑设计发展的流变……,尽管在《周易》里,所有的造物和设计都是圣人来完成的,但是对于远古时代的设计无论是从旨趣、质料、创意思维还是设计衍变都作了经验性阐释。
另一方面,无论是观物取象还是立象尽意,都包含着人的感性的参与,同时这种对于卦象的把握与体悟又是直观的,并没有手段与目的之分。另一方面,它首次把原始先人造物设计的实践上升到理论层面,更为本源地思考人如何更为本源性的存在,这着重体现在“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的有关论断。道与器的关系表明作者不是仅仅在经验层面来考察人类有关造物的认识与体验,而是上升到人的存在与思想的高度,集中体现了中国传统智慧。“《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
周易作为设计存在的另外一个表征就是有关太极八卦图的出现及其理论阐释。如果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是对太极图内在旨趣的存在层面的揭示的话,那么太极图像自身的形式乃是图形创意设计的典范。这不仅仅在于形式上的完美,而更在于它彰显了中国古代设计的由器(技)与道关系的总体表征。
在这里,我们悬置太极图与《周易》时间顺序上的优先性考察。无论是太极图先于《周易》存在,还是先有《周易》,后有太极图,都与我们对于太极图作为《周易》智慧的集中显现,以及太极图作为设计并无直接的关联。流传后世的太极图种类很多,天地自然河图、太极先天图、周氏太极图、来氏太极图、景岳太极图,左辅太极图以及循环太极图等。但无论哪种太极图其基本的形式都是由一个圆圈、一条曲线、两个圆点、两条黑白鱼图形等组成的阴阳鱼图案。人们通过太极图来推导和把握其所居住的生存世界表明了太极图首先是作为设计的存在。虽然太极图造型简洁,高度抽象,但其形式非常完满,符合形式美法则,不仅对称均衡,而且和谐富有节奏美和韵律感。更为重要的是这样一个简洁抽象的图像乃是中国智慧的集中显现。它以均衡对称的图像方式,揭示了阴阳、和谐等中国传统思想,成为后世造物与设计的典范。
二、本性直观与形式的显现
《周易》与设计的内在关联不仅在于其本源性地对设计的旨趣作了规定,同时也有着设计形式层面的指涉。
而这种对于形式的显现与把握则是以一种本性直观的现象学的思考方式。现象学起源于胡塞尔,他力图克服传统形而上学,通过直观把握事物的本性。“我们在这里是在完全广义上运用直观这个表述,这个广义无非是指自身经验,具有自己看见的事物并且在这个自身的看的基础上注意到相似形,而后进行精神上的递推,在这种递推的过程中,共同之物、红、形状等等‘自身’地表现出来,就是说,被直观地把握到。”在此,胡塞尔不再基于形而上学主客二分、现象与本质、感性与理性的区分而运用直接展示与具体描述的方式来把握纯粹意识或先验自我的有关问题。而其学生海德格尔则把胡塞尔的先验现象学发展为存在论,通过把握此在的存在来把握存在,也即通过此在来通达存在,以此来追问存在的本源。
在思想运行的维度上,《周易》与现象学有着内在的一致性,主要表现在:首先,《周易》把握世界基于经验与直观。无论是通过占卜及卦象来获得对于世界和存在的把握,还是作为《周易》思想集中体现的太极图的图形直观事物本性的思考都表明了古人通过直观把握自身存在命运的意象性思维。其次,不仅《周易》把握存在的方式是直观的,它对于先人的思维方式也进行了经验描述,它不是理性的,逻辑的归纳和推理,而是一种直观的、形象的思考方法,同时包含着对于事物本性的洞见。《周易》认为通过“象”的直观可洞察时局,万物之变化。因而,力图通过“象”直观来把握思想和人之存在。这种思维没有明显的主客之分,也没有在直观之后尚有一个理性 或者逻辑思辩的设定。一旦获得“象”便能经验到天地之道。“是故吉凶者,失得之象也。悔吝者,忧虞之象也。变化者,进退之象也。刚柔者,昼夜之象也。”彭富春认为,中国思维的特征,不是理性的和逻辑的思维,而是经验的思维。经验的思维又可具体化为自然性的思维和历史性的思维。作为群经之首的《周易》,非理性非逻辑的直观形象思维正是这种自然性与历史性思维的表征,因为它意味着“人首先从自然中搜索出尺度,然后将此尺度给于人。”在此,走向事情本身,便成了走向自然本身,因为中国古代最大的事情便是自然的事情。
如果说《周易》与现象学在思想运行维度上的有着一致性与关联的话,那么《周易》对于形式的把握则是其直观思考方式的具体显现。无论是“观物取象”还是“制器尚象”都包含了对于事物形式的把握。古人体悟和通达存在的“卦象”,乃是对于自然的模拟的表号化或者抽象化。“鼎”卦的卦象是对现实中鼎的形象的抽象与符号化把握,而“坎”卦的卦象则是对于甲骨文之“水”的模拟。“象”都是基于图像思维和设计的观照,也即直观地、表现地把握物之存在,创造出“有意味的形式”。而“观象”、“立意”、“赋形”的直观、表现的思考正是造物和设计活动不可缺少的步骤。
《周易》对于具体的形式美也有着本源性地观照。一方面如前所述,卦象在造型上具有强烈的形式感,极其符合形式美的特征。八八六十四卦,每一卦首先都是一种抽象的图形创意,其次对称、和谐、均衡的形式美法则得到充分的表现,比如说“鼎”卦的卦象就取材于日常使用的器具,它是作为实用和礼器的鼎的具体形象的抽象与符号化表现。另一方面,《周易》也有着色彩和装饰方面的考虑。比如“革”卦、“贲”卦、“离”卦所谈论的都是关于设计装饰与色彩的把握。“革”卦讨论的是因人身份地位的差异性而进行选择性地服饰。“‘大人虎变’即《玉藻》之君车以虎皮为饰,‘君子豹变’即士大夫车以豹皮为饰,‘小人革面’乃是未命士者不得乘饰车。”这里《革》卦强调了装饰的差异性与特定的指称性。《贲》卦“白贲,无咎”表明了装饰上空白、自然与虚实的运用。装饰并不在于色彩的艳丽,同样,空间的经营也不并在于布局的繁多,而是要恰到好处,自然而然。白贲,无色也,从有色达到无色,乃是设计最高境界的设定。这并非是不要装饰,而是强调装饰的有效性。
与《贲》卦体现了装饰上的素朴自然的重要性不同,《离》卦不仅与古代工艺美术有着本性的关联,同时也对装饰的地位给予了肯定。“离者丽也”,只有装饰的事物才是美的,宗白华不仅赋予“离”以丽的含义,而且还认为它是对于器物的艺术加工和装饰的把握。
三、道器关系的把握
《周易》作为设计的存在,乃是中国古代造物与设计思想的集中显现。道器关系的区分在此成为中国传统造物与设计的不可回避的主题。“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这是《周易》对于道的最为本源的规定。尽管《周易》没有阐释道和器如何具体关联,但是道器关系在此成为中国传统造物与设计思想的开端。
首先,在造物与设计的开端处,是没有道与器的区分的,至少道与器的关系没有形成主题。设计作为人的创造性活动,它跟人的生存与发展有着最为直接的关涉。于是,我们追问,人的第一件设计作品是什么呢?毫无疑问,正是这样的一件作品标明了人的诞生――人基于造物与设计而与其它动物想区分。在此意义上,我们是否可以说第一块打制石器的诞生就意味着真正意义上的人的诞生呢?而作为生存作为第一要旨的原始人来讲,器物或工具的制造则是为了满足其最为基本的生理和生存需要的物质需求。此时,造物最为主要的追求乃是基于实用性和上手性的“形而下”工具的制造。造物的旨趣、精神的追求,艺术的意味乃至道的显现的形而上层面的事情尚没有展开。而当人的意识开始觉醒时,人开始有意识地注重造物的技巧与规律的把握、造物思想的表达和艺术与审美的追求。于是,形而下的器的制造于超乎“形而下”的物质范围的“形而上”的道发生了关联。
在中国传统思想中,“道”是神秘的、抽象的、难以言说的,同时它又是自然的,给予人以最高规定,而“器”是则直观的、感性的、形象的,是人对造物与工具的具体把握,它与人的日常生活及其形态紧密相关。“器”的制作受“道”的规范与制约,“道”则要通过“器”来传达与显现,“器”是“道”的载体与物质表现。于是,器以载道自此形成了中国传统在造物与设计思想的主题。《周易》不仅明确地提出了通过直观达到对“象”的获取的“观物取象”,而且也指明了造物与设计的最为显明的旨归“立象以尽意”、“观象以制器”、“制器以尚象”。
“象”作为器以载道的中间环节,在传统造物思想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象”通达道,乃是因为“道”只能通过天地万物的变化之象被人所感悟,人凭借于所感悟到的“象”在造物的活动中运用特定的的形式表现出来,从而创造出可用之“器”。于是,“以‘象’为中介,通过人为事物的创造,把不可见的‘形而上’之‘道’转化成可见的‘形而下’之‘器’,同时又通过‘形而下”之‘器’传达出‘形而上’之‘道’,实现了两个世界的互动和‘双重转换’。”
不同于“文以载道”更多地强调装饰的重要性,“器以载道”注重实用性的把握。文,则是对器物的装饰与美化,是人对器物艺术与审美的追求,而文作为道的体现则是要符合道对于人的规定,在中国传统思想即天和自然的规定,于是有了天文与人文之区分。人文作为器物的装饰和美化乃是天文的具体显现。也即,器物应当满足人的各种需求无论是个体的还是群体的;物质的还是精神的。一方面,造物受人乃以生存的外部环境、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的制约。另一方面造物与设计又引导着人的生活和思想。
无论是器具的造型、装饰还是其实用性的设计都与技术的应用分不开。技术在此表明为:设计如何凭借技术和特定的方法创造出既具有实用性,同时又反映一定的生活旨趣和信仰,体现天道和人文的器具。而设计满足人的实用与审美的旨归则是作为欲望的外在显现与表达。同时,器具的设计必须借助于特定的材料及其特性的把握,运用一定的思维与创意方法,设计出不仅实用与审美统一,同时符合礼制的器具,也离不开道或智慧的指引。于是,造物乃是欲望、技术与智慧的游戏,而器具的生成,则是此种游戏的结果。在《周易》里,器具的设计者虽然都是圣人,但是器具的最终生成都是欲望、技术与智慧游戏的结果。圣人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之所以观物取象、立象尽意,乃是为了得到智慧的指引,获得对于道的把握与体悟。而凭借工具对特定材料加工,造物的过程则是技术被应用和发生作用的过程。而“以教天下”、“以威天下”、“以待风雨”等圣人造物的旨归正是人作为存在者整体欲望的生成与表达。
与《考工记》侧重对于具体的造物规范、分工、材料及技术标准详加论述不同,《周易》则偏重于道与智慧对于造物和设计的引导。以至于设计中的欲望与技术的考虑在此隐而不显。但是这种对于道或智慧的重视,则为传统造物与设计作出了本源性的规定。设计必须体现道,符合道,有着智慧的参与,而不是对于物的一种强迫。于是,自然性成为中国传统造物与设计的最大特征,而在开端处最为显明。因为中国的道乃是天道和自然之道。在此,不再有人与自然的主客二分,而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人听从自然或道的召唤。因而,无论是石器时代设计的稚拙,青铜时代造物的笨重,还是铁器时代的刀剑的坚硬,瓷器时代的技艺的精巧,自然都是人的最大规定,器物只是人存在和体悟道的通道。无论是中国传统的园林设计,还是建筑设计,都遵循自然和道对于设计的规定,而正是有了道的指引,中国传统设计才具有了独具特色的艺术与审美追求,寄予了人的理想情趣与诗意居住的可能。
孟,仲,季的意思是孟是老大,仲是老二,季是最小的,就像第一季度的一月是孟,二月是仲,三月是季。古代兄弟姐妹中排行从长到幼分别称为:孟(有时为伯),仲,叔,季。有三个时,通常取孟,仲,季。
古人又把一年分为十二个月,又把十二个月分为四季即春夏秋冬,每季平均三个月。所以就有了孟春,仲春,季春;孟夏,仲夏,季夏;孟秋,仲秋,季秋;孟冬,仲冬,季冬的叫法。
(来源:文章屋网 )
关键词:中药制剂;问题;发展;效益
中医专科医院自制的中药制剂,对配合临床中西医结合治疗专科疾病、特别是开展中药内服结合外用治疗,以及弥补中药市场供应不足、展示中医专科特色与优势等方面起到了无可替代的作用。但是随着国家中药管理政策法规的不断完善,对医院制剂的软硬件要求越来越高,价格形成中的不合理因素等使医院中药制剂的生存与发展面临着极大的挑战。
1中医专科医院中药制剂发展现状
以自配、自用为主是中医专科医院中药制剂的原则,具有配制量小、品种少、价格便宜的特点。现在国内中成药的新药不断上市和进入医院,使医院中药制剂面临巨大挑战,加之国家对中药制剂管理的加强和完善,一些医院制剂方面的软硬件已经跟不上脚步,他们要么在等待中驻足观望,要么缩减品种和产量,甚至选择自我淘汰。
2存在的问题
2.1生产条件与管理
2.1.1制剂室规模结构不合理,生产及科研资金不足
中药制剂室的规模小,医院领导发展中药制剂的想法往往因政策的不明朗左右摇摆,影响资金、人员和设备、设施投入少,造成人员缺乏,生产设施条件差,设备不齐、质控手段和仪器的缺乏,产品质量无法全项检测和控制,严重影响和制约了医院中药制剂的发展及质量的提高。
2.1.2人才的匮乏,制约了制剂室的发展
长期以来,医院往往偏重于经济效益,不太注重制剂专业人才的培养,专业人员少而不精,又因生产设备落后,只能生产工艺简单、包装简单的制剂。再者因为制剂岗位不受重视,往往留不住人,使医院制剂的内在质量因人员变化存在较多不稳定因素。
2.1.3生产工艺和设备老化,原料药质量不高使制剂的质量水平停滞不前
很多中医专科医院中药制剂室设备老化,提取及分离工艺较为落后,难于将有效成分充分提取,直接影响了中药制剂疗效。同时因不注重原料药的选取,使用的常为普通药材,质量参差不齐,造高品质的中药制剂几乎难以成为现实。
2.2质量控制
2.2.1质量控制手段有限
中成药制剂传统的单一成分的质量控制模式不能适应全面控制制剂质量的要求,难以体现中医药理论的整体观念,造成定量指标与临床疗效脱节,难以全面反映制剂质量。[1]
2.2.2卫生学检查
由于中药的原料源自天然,工序繁琐,加上医院制剂室的硬件条件原因,所以微生物指标容易超标。
2.2.3重金属、农药残留等有害因素控制
中药制剂中重金属、残留有溶剂、有机氯农药量等含量控制手段缺乏,为中药制剂的安全性埋下了隐患。
2.3中药制剂报批行政审批手续复杂、成本高
医院中药制剂须经省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取得《医疗机构制剂许可证》后方可配制医院制剂。申报制剂就需要几万至几十万试验研究费用[1],中药制剂的行政审批成本影响了这些医院的中药制剂的发展。
2.4中药制剂价格形成机制
医院中药制剂由当地的物价部门按照“保本微利”的原则定价,只准在原辅料成本上顺加5%[2],在近几年中药材原药接连上涨的情况下,物价部门对于医院上调中药制剂的批复迟缓,致使药价倒挂,大大打击了医院生产的积极性。
3解决办法与发展方向
3.1加强中药制剂的队伍建设
加强制剂人员的能力培训和责任心的培养,参照 GMP和GPP要求,对生产过程中的员工行为进行规范并落实奖罚措施,建立健全各项操作规程和监督制度,实现生产和管理上的制度化、标准化。
3.2开发与医院专科特点相结合中药制剂
特色中药制剂是临床中医特色治疗的支撑和具体体现之一,中药制剂应该着眼于保证临床“院有专科、科有专病、病有专药”。并且把中药的内治疗法和外治疗法很好的结合起来,使中医的整体观念在药物治疗方面得到品种的支撑。
3.3要建立符合GMP和GPP标准的制剂室
医院中药制剂要发展,不光要有与本院特色诊疗相适应的中药品种,更要有符合GMP和GPP标准要求的场所及相应的各种严格的管理程序以保障其生存和发展。
3.4加强原料入口把关,优化制剂生产工艺
制剂室应尽量使用地道药材为原料药,选派责任心强、经验足的高年资中药师负责中药饮片的原料入库验收工作,采用先进的提取分离技术及制剂工艺加工成药。
3.5制定与疗效相适应的质量控制标准
作为中药制剂,应该要注重质量的可控性、一致性和稳定性。应要求在标志物检测的基础上,增加“指纹图谱”检测项目。产品必须同时符合标志物检测和指纹图谱检测,以保证质量的稳定均一。
3.6充分利用国家的扶持中医药的政策,加强和政府相关部门联系沟通,因势利导,促进特色中药制剂的使用
着力研制和应用特色中药制剂,对制剂生产进行严格的全成本核算的基础上,与物价部门充分沟通,使中药制剂的价格更加科学合理。另外积极与社保、新农合等部门联系,将符合条件的中医诊疗项目、中药品种和医疗机构中药制剂纳入报销范围[3],进一步减轻患者的就医负担。
总之,医院中药制剂,是各级中医医疗机构保障“院有专科、科有专病、病有专药”的一个重要手段,是对市场供应品种的有力补充,是中医医院临床用药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市售中成药的新药重要来源,医院中药制剂作为中医药文化遗产现代传承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必将继续存在,作为中医专科医院,发展中药制剂要根据自身的特点,做出“质量稳定,效果一流,价格经济,使用方便”的产品,按照GMP和GPP要求加强软硬件和质控管理,为医院药学和祖国的中医药事业发挥强大的支撑作用。
参考文献
[1]王希东.医院中药制剂现状及展望[J].实用医药杂志,2011,(3):238.
“极”是指“用尽”的意思,极目远眺是指用尽眼力向远方眺望。
在句子当中常用来做谓语,并指尽眼力所及眺望远方。
成语出处:三国·魏·王朗《与许靖书》:“子虽在裔土,想亦极目而迥望,侧耳而遐听,延颈而鹤立。”
(来源:文章屋网 )
癔症一词的原有注释为“心意病”,也称为歇斯底里。目前认为癔症患者多具有易受暗示性、喜夸张、感情用事和高度自我中心等性格特点,常由于精神因素或不良暗示引起发病。在综合医院的心理咨询门诊中,较少见,仅占全部咨询病例的0.3%。
疾病症状
感觉障碍 感觉脱失:各种浅感觉减退和消失,如全身型、半侧型、截瘫型、手套或袜套型等,均不能以神经系统器质性病变规律来解释;感觉过敏:如皮肤痛觉过敏、身体某局部剧烈且持续性疼痛;特殊感官功能障碍:有暴发性耳聋、视野缩小、弱视或失明,嗅觉和味觉障碍等。
运动障碍 痉挛发作:痉挛发作无规律性,或呈角弓反张状,或作挣扎乱动。发作中面色潮红、双目紧闭、眼球游动、瞳孔正常,对光反应存在。一般意识不完全丧失,发作后能部分回忆;震颤:范围可及头、舌、肢体、腹壁等,为阵发性粗大不规则抖动,分散注意时减轻;行立不能:卧位时双下肢活动正常,肌力良好,但不能站立,寸步难行;瘫痪:可为截瘫、偏瘫、肢体瘫痪。其肌张力正常、减低或增强,被动运动时常有抵抗,无肌萎缩;失音和不言症:失音者说话时声低如耳语。不言者坚持缄默不语,但笔谈能力完好。若合并有耳聋时称癔病症性聋哑症。
反射障碍 腱反射正常、活跃或减弱,偶有咽反射消失。
内脏功能障碍 呕吐:多为顽固性呕吐,食后即吐,吐后仍可进食;呃逆:呃逆发作顽固、频繁、声音响亮,在别人注意时尤为明显,无人时则减轻;过度换气:呈喘息样呼吸,虽然发作频繁而强烈,但无紫绀与缺氧征象;其他:癔病症球、多饮多尿、鼓肠等。
朦胧状态:突然出现意识范围缩小,说话内容简单,常反映与病因有关的内心体验。
木僵状态:突然起病,对外界刺激无反应,双上肢屈肘握拳,双下肢伸直,双目紧闭,瞳孔正常,对光反应存在,可伴有阵发性摒气,可持续数小时。
情感爆发: 在精神因素作用下急性发病,表现为哭笑、喊叫、吵闹、愤怒等,常以唱小调方式表达内心体验。
精神性遗忘症:以对引起精神创伤事件的局限性遗忘较多见。
神游症:患者突然离家外出漫游,历时数日,清醒后对其过程不能回忆。
疾病的治疗
及时治疗包括心理治疗、暗示治疗及药物治疗,恰当的处理,可以较快地使症状消失,而且使疗效获得巩固,避免再发。癔症的治疗以心理治疗为主,辅以药物等治疗。
物理治疗:中药、电针或针刺等治疗可收到较好的疗效,在治疗时如能加以言语暗示,则效果更佳。
心理治疗:让患者及其家属知道,癔症是一种功能性疾病,是可以治愈的。消除患者及其家属的种种疑虑,使患者及其家属对癔症有正确的认识,并积极配合治疗。
暗示治疗:是消除癔症症状,尤其是癔症性躯体障碍的有效方法。再配以催眠疗法,从而达到消除癔症症状的目的。
精神治疗:精神治疗是癔病的一种主要而有效的治疗方法。因此,要改善对病人的态度,合理安排病人的生活及工作,调整环境,去除精神刺激。
注意事项
保证规律生活:平时注意合理安排生活,保证充足的睡眠,对于提高大脑皮层的工作能力,防止发作有一定意义。
做好心理调节:癔症的发生与一个人的心理素质和人格特点有关,那么就要在生活与工作中有意识地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防患于未然。
正确认识疾病:医生应帮助患者正确认识疾病,使他们了解本病是由于高级神经活动失调所致的发作性症状,是暂时性的脑机能障碍,并非器质性病变,不会留下残疾,从而使他们减轻心理压力,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及时转移注意力:防止发作的措施因人而异,如有的癔症病人在发作前常有某些症状,此时,可使其有意识地转移自己的注意力,做一些其它事,或暂时离开当时的环境,以改变心境,这样常能防止发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