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中医英语教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学生的学术交流和学术写作等方面的能力相当薄弱,因此在中医药日益国际化,要求大力提升中医药人才的英语学术交流和研究能力的今天,转变中医院校的大学英语教学方式很有现实意义。近年来,对于大学英语教学应以学术英语课程为依托内容的呼声越来越高,以学术专业内容为依托的学术英语教学EAP进一步细分的结果,是ESP教学内容的一部分。“无论是英语专业还是大学英语,教学中心都应该及时向专门用途英语做出调整。就大学英语而言,新的教学重心应该是通用学术英语、专业英语和职业英语。”[2]以内容为依托大学英语学术英语教学转型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积极性,培养复合型,专业化中医药人才,促进中医药技术和文化的国际化交流。采用内容依托式大学英语教学已经成为学界的共识,不少专家学者主张大学英语教学应依托学生所学的专业进行。其中以蔡基刚的观点最具代表性。他指出,“把以考试为导向的通用英语教学转到以国际化课程为导向的学术英语上来,培养学生在专业领域的国际竞争能力。为此必须建立教育国际化环境下的课程体系。具体地说,压缩目前的大学基础英语课程甚至取消其必修课地位,腾出学分为学生开设ESP课程”。[3]尽管不少专家指出了以专业知识内容为教学依托大学英语教学学术转型的必要性,但目前国内开展大学英语中学术英语的介入和专业英语课程设置的教学的院校并不多,大学英语学术英语教学转型尚处在探索和研究阶段,对于如何具体施行大学英语学术英语教学转型仍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考虑到我国高校间的实际差异,现阶段我们还不能轻易地提出取消通用英语教学。较为适宜的做法应该是遵循因地(校)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各学校应根据自身特点和个性合理规划配置教学资源,并制定出个性化的教学大纲。”[4]鉴于中医药国际化的大趋势,结合医学院校自身文化特点和专业设置,以及满足学生的职业发展需要,笔者对医学院校大学英语教学转型提出以下构想:在中医药院校采用传统通用英语教学和学术英语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在教材的使用上,采用国家级规划教材如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听说教程和医学专用教材相结合。压缩原有的通用英语教学精读和听说教学内容和课时至一半,剩余的课时分配给以学术英语课程为依托内容的教学。在大学英语教学的四个学期中,每一学期添加一门医学学术英语课程的学习,内容涉及医学词汇、医学阅读、医学视听说、医学翻译和医学写作几个方面。并且,在每个学期末设计相应的评估考核手段以检测学生学习效果,制定定量定性的教学评价机制,不断学术英语教学的课时、内容和数量等方面做出调整,最终使得大学英语教学转型更加合理科学,满足学生的社会、科研和兴趣需求。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既可以提高学生的英语听说读写综合应用能力,为顺利通过公共英语四六级考试提供保障,同时又可以向学生输送医学英语词汇知识、医学英语翻译和写作技巧和提高学生医学英语听说能力。医学英语课程与医学专业学生的专业课程相关,互为补充,不仅可以极大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更为关键的是为学生在以后纵深的学习和研究中打下坚实的理论和语言基础,拓展其科研国际化提供了有效平台和途径,为促进中医药文化在全世界的传播提供有力的英语语言交流沟通保障。
二、学习英语教学转型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自二十一世纪初,关于以学术英语内容为依托的大学英语教学转型呼声不绝于耳,但近些年来这方面的进展并不迅速,主要是在教学改革中遇到了不少的困难和问题。目前不仅中医药院校,在全国的高校中大学英语教学面临着大学英语学分压缩和大学英语课程稀释的困境。在业已压缩有限的授课时间内既要部分保留原有的通识英语教学内容,又要把与学生专业紧密相关的医学英语课程内容(医学词汇,医学阅读,医学视听说,医学翻译和医学写作等)科学合理的渗透到平时的教学中是个突出的困难问题。解决这一难题涉及中医药院校乃至全国高校大学英语教学大纲和课程设置的重大修改及调整。这在大学英语改革方向仍存争议,尚不明确的前提下并不现实。在此大背景下,通过增加医学英语相关的选修课程作为教学补充;充分利用现达的网络工具,积极构建医学英语学习平台,实现老师与学生课堂内外的实时互动;同时有效调动学生的内动力,充分利用学生课外时间,把医学专业英语的学习从有限的第一课堂延伸到无限的第二课堂。大学英语学术英语教学转型要求高校英语教师专业知识结构多元化。目前大多数本科院校大学英语教师的知识结构单一,大多是以文学、翻译、语言学为方向的英语语言文学学历背景,缺乏跨专业学术英语知识。“外语教师不能总从自己知识结构和教学经验角度来选择教学内容,强调自我。外语教师必须不断学习和培训去适应学生的新需求及国家和社会的新需求。”[5]要想实现中医药院校的大学英语学术英语教学转型,必须要求中医药院校的英语老师掌握中医药的相关专业知识。因此培养具有夸专业知识结构,学术英语背景的多元化复合型的大学教师队伍是成功实施教学转型的关键。可喜的是,不少中医药院校倡导鼓励英语老师报考和研读中医相关专业,同时为校内非医学专业的老师开设了医学专业课程培训班,以供其学习中医药基础知识和理论。同时校内的英语教师和中医药专家教授们交流互动也在院系间积极开展,为英语教师的专业医学知识贮备提供了有效途径。
三、结语
在西方,20世纪后半叶,语言学伴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开始发生变化,即学术界开始把注意力和焦点从描述,界定语言用法的规范法则转向研究和探讨在各种语言环境中的语言实际应用方面来。于是所谓的专门用途英语(ESP)便与时俱进应运而生了。商务英语就源于这个时代的西方国家,作为专门用途英语的一个分支,它是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和贸易国际化步伐而诞生的一门特殊的应用语言学学科。目前,商务英语在中国正在成为一门包括语言和商务两个领域,理论基础涉及语言学,跨文化交际学,经济学,管理学,教育学等多个学科的交叉学科。①随着2007年,对外经贸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和上海对外贸易学院三所院校获得教育部批准开设商务英语本科专业,2008年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率先在外国语言文学下自主设立独立的商务英语研究硕士学位二级学科点;②全国越来越多的高校相继开设了商务英语专业,目前已经有超过800个高校开设了商务英语专业。但是我国商务英语的教学模式研究的成果仍相对缺乏。商务英语专业的培养不应该单单是“商务”和“英语”的简单结合,③因为商务英语是一个跨学科的复合型专业,该专业既要求培养学生扎实的语言技能,又要求学生具备基本的商务知识和商务技能,学生通过学习,能读懂英语的商务文件和信函,能用英语书写一般的商务文件,和外商进行一般的商务交流。我国急需的复合型商务英语人才不但需要扎实的英语技能,掌握基本的商务理论,而且需要掌握商务实践技能,了解进出口单证以及外销合同的制作,还能和外商进行商务谈判。
我国中医院校的商务英语专业建设应该突出中医院校的特色,即英语为中医药服务。2005年,科技部、卫生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了《中医药国际科技合作纲要》。2009年,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扶持和发展中医药事业的若干意见》。在国家政策的扶持下,中医药事业的春天真正来到,近十年,中医药国际贸易市场和环境也日益活跃。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中医的发展以及日益频繁的国际交流,从事中医药出口贸易的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增多,在2012年4月26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会,正式了由商务部、外交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14部门制定的《关于促进中医药服务贸易发展的若干意见》,其中包括加快培养国内外中医药服务贸易专业人才、建设中医药服务贸易信息和技术平台等内容。我校是以中医药专业为特色的院校,我校开设英语专业已将近十年,在日益严峻的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大环境中,如何适应市场的需求,提高学生的就业率是我院领导和广大教师一直关注的问题。如何使我校外国语学院英语专业的毕业生与其他院校英语专业的毕业生相比,具有竞争优势是提高就业率的关键。所以应当将中医药英语和商务英语相结合,开设专门商务用途英语(即:以中医药英语为特色的商务英语)。
要创建以中医药英语为特色的商务英语专业,首先要了解我国目前商务英语教学存在的一些问题。具体表现如下:(1)教师资源不足。商务英语的最大特色就是将英语语言技能和商务知识完美结合,这需要教师团队既要有外贸工作经验,又有扎实的英语技能,中医院校教授商务英语的教师还应该掌握中医药英语知识。但是目前这种复合型的教师数量远远不够,教师往往是只懂英语,商务和中医药英语知识是现学现卖;而且很多商务知识都存在着纸上谈兵的缺陷,缺乏实践性,学生毕业后往往发现学到的商务知识根本不能满足职场的要求。(2)教学配套资源落后。商务英语是近几年才在我国高校兴起的一门专业,与之配套的教材建设发展落后,大部分都是理论性的教材,有关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方面的教材少之又少,教学模式也是非常单一枯燥,绝大部分是书本或网络的商务案例,没有教师亲身经历的案例,教师通常都是照本宣科,商务英语课堂往往比较沉闷。其次,很多高校的校外实习基地也是相当缺乏,大多数高校没有和实习单位建立起良好的校企合作关系,以致很多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并没有真正参与到商务英语的实践中,只是感受了下实习单位的文化氛围,自身的知识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发挥。④(3)资金匮乏。资金匮乏的问题一直是阻碍我国高校改革发展的大问题,同时资金匮乏使得商务英语专业的教师外出进修和学习的机会很少,这样严重制约了师资的发展;同时资金匮乏也造成了学生的实习机会严重不足,很多高校的商务英语专业学生在即将毕业时也没有获得校外实习,将知识运用于实践的机会。我国商务英语的教学改革迫在眉睫,课题组成员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整理出了以下几条改革措施:(1)加强师资建设。学校应该经常选派商务英语教师参加国内和国外的学习和培训,让他们亲身接触和学习商务事宜,增强语言功底和商务交流能力。同时高校应该大力引进复合型人才,包括有多年外贸经验的商务人士,他们丰富的工作经验不仅可以为学生带来理论上的指导,还可以提供他们在实际工作中遇见的各种各样的案例。这样的人才被聘请来做全职或兼职教师进行商务英语教学,是对现有商务英语教师队伍非常有益的补充。(2)优化教学资源配置。鼓励教师组成团队,归纳总结商务英语教学经验,并整理出适合目前的,本校学生的商务英语教材。中医院校商务英语专业要突出特色,与其他高校商务英语有所不同,就要将中医药英语融入到商务英语的教学中,编写以中医药为特色的商务英语教材。同时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方面也要大力推进,学校要耐心做好学生和校外实习基地的沟通工作,真正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校外实践是校内学习的延伸,也是检验校内学习成果的好机会,让学生与实习单位签订互利互赢的协议,使学生能学有所用,在实践中又促进知识的巩固。(3)教学内容设置要科学,合理。要想培养出优秀的商务英语复合型人才,高校就要不断对该专业课程设置体系进行改革完善,要对原有的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进行调整,让学生不但掌握基本的接听商务电话,进行商务洽谈以及商务信函和文件撰写的基础上,更多地掌握一些核心的商务技能知识,中医院校的商务英语课程可以增加“中医基础英语”,“中医药英语翻译”等与中医药英语知识相关的课程。同时教师应注重课堂形式的多样化,积极开展学生的课堂讨论,发展微课堂教学,MOCC(慕课)教学和传统课堂相结合的教学模式。(4)完善考核内容。目前商务英语的考核都是书面考核,针对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生从事的工作实践性很强,尤其英语口语表达能力要求很高的特点,学校应该加大考核学生口语的力度,口语考试应该增加考核内容和难度。同时教师应该增加平时课堂考核成绩占期末成绩的比例,课堂考核形式应多样化,同时每学期应增加商务论文撰写,让学生根据自己平时所学的知识以及兴趣和特长来撰写论文。结语:目前,我国高校所开设的商务英语大多是EGBP(EnglishforGeneralBusinessPurpose),即以商务为背景,在语言技能培养上增加一般的商务知识,着重培养学生在一般商务环境中使用英语的能力,而ESBP专用商务用途英语(EnglishforSpecificBusinessPurpose)则针对从事某一商业领域的专业人士设计的培训课程。
中医院校的商务英语可以以此为依托,开设以中医药出口贸易为特色的专用商务用途英语。首先需要制定教学大纲,设定教学目标,其次是优化课程配置,学校为低年级的学生开设和英语技能以及商务基础知识相关的课程以外,还可以增加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中药学和方剂学的课程,高年级学生可以开设中医基础英语翻译,中药翻译等和中医英语相关的课程。同时,教材的选择也是至关重要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不断增加自身的专业知识,关注学科的最新发展,将新的和传统的教学方法相结合以提高课堂效率和学生的积极性。学校还应注重师资的培养,经常选派骨干教师去其他高校进行访问学习,参加国内外的培训。目前,中医药是我国出口贸易中最具人才、技术和资源优势的产业,并具备比较强的科研攻关能力,也很有希望成为进入国际市场的支柱产业之一。中医院校开设商务英语专业应该发掘中医院校自身的特色,培养我国急需的中医药服务贸易专业人才。
作者:徐敏 单位:湖北中医药大学外国语学院
随着中医英语教学活动在中医院校的日益普及,大多数的中医院校都成立了中医英语教研室,配备了专业的中医英语教师。但中医英语教学作为一门新学科,由于发展时间短,在教学理论和方法、教材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还有很多不足,存在不少问题,亟待提高。首先,现行的中医英语教学模式常采用灌输式教学,主要内容是讲授文章,配以数量巨大的中医专业词汇,枯燥而又难记。这种枯燥的教学模式,会打击学生在学习方面的积极性,导致沉闷的课堂教学气氛,这必然会降低中医英语课程的教学效果,影响质量[1]。另外,目前的教学模式侧重于阅读和翻译能力的培养,在听、说、写方面训练不够。这种教学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中医英语的应用能力欠缺,有悖于教学目标。其次,目前使用的中医英语教材不规范,可以说是良莠不齐,比如有些教材中,对英文的中医学术语的来源、翻译遵循的原则等缺少注释,有些教材中翻译方法、原则与课文中英文中医术语实际应采取的翻译方法、原则不一致[2],导致教师在备课和讲授过程中无所适从。比较突出的问题是对中医术语的翻译,不同的教材不统一,甚至同一本教材前后不一,如“三焦”一词,有的译成“threeJiao”,有的译成“threeheaters”,有的译成“threewarmers”等。同一个中医术语出现不同的翻译,给学习者带来困惑,也给授课教师造成了麻烦。另外,中医英语师资匮乏导致中医英语教学难以全面开展,师生比例失衡极大地影响了中医英语教学活动的进行和质量的提高。
二、高等中医院校中医英语教学改革策略
2.1教学模式改革
2.1.1准确定位中医英语课程
随着中医国际化,培养复合型中医人才成为高等中医院校的重要任务之一。因此,中医英语课程承担了完成任务的基础工作,也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是中医专业英语教学活动的基本原则。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热情,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引导学生踊跃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是强化学生主体意识的重要方法。院校管理人员和教师应围绕中医英语课程的定位、教学原则和方法给予中医英语课程高度重视,投入时间和精力进行课程设计和研究,广泛开展宣传活动,增强学生对中医英语课程的重视程度,激发其学习专业英语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程度,为师生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2.1.2合理设置中医英语课时
中医英语是医学专业英语,词汇生僻、句型复杂、文体特殊是中医英语的特点,与基础英语存在较大差异,其难度要远高于基础英语。因此,中医英语教学活动所需的课时量应该等于或高于基础英语的课时量。通常中医专业学生的医学类课程科目繁多,学习任务量较大,因此,中医英语课程的课时设置时应兼顾中医专业知识的学习,课程设置在大三和大四两个学年,不少于3个学期,每学期40个课时,每周为4课时,在学期的前两个半月完成授课。提前完成中医英语教学,可以留给学生充分时间复习、消化。这种课程设置,可减少中医英语教学与中医专业的冲突,有利于学生对学习时间进行更合理的规划。
2.1.3加强中医英语听说写的训练
以往的中医英语教学,对听说写能力的培养重视不够,导致学生在就业后的工作中不能有效地用英语进行交流。国内大学开展的调查研究显示,几乎所有学生都不能用正确的常用中医术语进行交流[3]。随着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和国际化,更多外国人了解到中医药的疗效,主动采用中医药进行保健和治疗。在使用中医方法诊疗过程中,能够用熟练的英语与患者沟通,言者清楚,听者明白,这一点显得尤为重要。与外国患者沟通,参加国际会议,与国际同行交流,都需要中医学生有较强的听说写能力。因此,中医英语教学过程中必须加强中医英语听说写的训练。学生掌握一定量的中医英语词汇是听说写的基础。教师在课堂上通过播放视听资料,加大学生“听”的输入量。鼓励学生开展情景式对话,多说多听,比如问诊,讨论病历,学术交流模拟。教师应通过大量的翻译实践活动,加强学生的翻译训练,提高学生的翻译技巧,最终促使学生达到独立完成一般中医文献翻译的水平。教师可定期开展多种测试、考核,督促学生听说写的训练,检验教学效果。
2.1.4提高中医英语阅读能力
中医英语教学中,阅读能力的培养是一项重要任务。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师通常会逐字逐句的对课文进行翻译,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的效果有限。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活动,可以增加学生课堂教学参与度,激发其学习兴趣,强化阅读训练效果,提高学习效率。同时,教师可灵活应用PBL和TBL等教学法,教师事先安排学习任务。学生根据任务查找资料,制作课件,扩大阅读量。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技巧,教师也可使用快速阅读与精读结合的教学模式,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一定的阅读量,并归纳出阅读内容的大意。此外,教师可提供与课文相关的其他阅读资料供学生在课余时间阅读,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2.2教材建设改革
首先必须重视中医英语教材建设,并将它作为一项关键性、系统性的工作来抓。教学系统由教师、媒介和学生三要素组成,教材作为中间环节,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中医英语课程主要在高年级学生中开展,他们具备了一定的中医专业知识的背景,迫切需要用英语表达所学的中医理论和知识。近年来,各地有不少英文中医药书籍出版,其中不乏高质量的作品。但仍有必要请权威中医药专家和英语专家,参考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和WHO(世界卫生组织)英译的标准,联合努力编写更多适合现阶段中医院校特点的、能反映中医药最新进展的、与世界接轨的教科书,为广大师生的教学活动提供指导和帮助。中医英语教材的编写,应满足全面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译能力的要求。因此,中医英·257·语教材的内容编排应以主要纳入中医基础理论,如阴阳、五行、藏象、经络、气血、津液等基础内容,辅以内、外、妇、儿、骨伤科的典型病例,还需要纳入中医诊疗的方法,如针灸、推拿等[1]。使学生对中医英语知识有全面的掌握,适应今后实际工作需要。我们中医英语教学的目的,是通过教学和培养,让学生具备与国际同行用英语进行中医知识交流的能力[4]。国外流行的中医科普读物或中医英文教材,语言道地,是中医“英语”教材选材的最佳来源。采用这些书籍作为教材,可以使中医英语教材与国际接轨,使教师和学生能了解这些教材的译介理念和行文风格[4]。其次,教师应充分利用现有网络平台,建设中医英语资源库,将中医英语听、说教学课件,词汇练习课件,中医英语词典等工具,以及国际学术交流的视频等资料纳入库中,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平台。作为资源库的管理者,教师应勤与学生交流,掌握学生的需求,及时更新和完善资源库,使学生能方便快捷地获取资料,节省时间,提高效率。
2.3师资建设改革
大学之“大”,不在于“大楼”而在于“大师”。建立高水平的中医英语师资队伍,是中医英语教学成功的关键。目前现状是,会英语的教师不懂中医,懂中医的教师不会英语,二者兼备的教师严重匮乏。一名合格的中医英语教师,应有丰富的中医理论知识,深厚的综合英语功底,以及大量的中医英语的临床实践经验。所以,应当给予英语基础较好的中医专业课教师提供更多英语培训的机会,同时,也要给普通英语专业教师提供更多中医专业课程的学习机会,使他们掌握更多一些中医专业知识[5]。加强中医英语教师培训,邀请有国外教学经历的教师及资深中医英语教师,成立教学评估组,对中医英语教师进行严格考核,切实指出不足,并给出提高的指导方案,促进青年中医英语教师的成长。同时,通过学生评议和教学督导听课等方式,中医英语教师及时获取反馈意见,改进教学内容和方法。学校可选派中医英语教师出国学习,或前往外语院校进修,掌握系统的英语知识和应用技能,有利于今后的教学活动[3]。此外,中医院校还应充分利用合作办学等机会,邀请国外的教师和中医专家来讲课,并鼓励中医英语教师积极参与临床口译,提高实践能力。
三、小结
随着中医科学在国际医学领域地位的不断提升,中医已呈现出一种开放性,走出国门、走向国际已成为一种必然。目前,世界通用的交流语言仍是英语,它作为一种广泛应用的国际交流工具,其价值和作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能听懂外国专家的讲座,与外国专家、学者探讨学术问题;能用英语参加国际学术会议,用英语撰写学术论文;能读懂英语原版教材和期刊,初步翻译本专业的最新英语期刊;能用英语书写实验报告及临床病历已逐渐成为对医学专业学生的新要求。然而,该研究者根据数年的教学实践和观察发现中医院校英语教学仍存在着诸多问题。因此,利用多元智能理论,指导英语教学实践,发展学生的优势智能,带动弱势智能,将英语认知与智能发展目标有机结合起来,进而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这种新型模式是当今英语教学改革的一个值得研究的重要课题。
1 中医院校英语教学面临的主要问题
(1)中医学知识体系源于中国传统文化,其遣词构句在英语语言系统中没有相对应的事物,因此很难用英语来完整阐释古老、神秘的中医理论,无形中加大了学生学习英语的难度。
(2)以该校为例,传统的英语班级设置大约为70-100人,班额庞大,师生间、生生间很难做到频繁交流、互动,人均英语操练机会受限,严重制约了英语语言能力的锻炼。
(3)由于时代的急遽变迁,在这个人人追求个性、彰显自我的大时代,没有针对性的、组织不善的、缺乏新意与特色的课堂教学活动必然不能吸引那些极具个性与自我意识的当代大学生。
(4)由于学生个体有差异,那些个性外向、能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学生往往成为课堂上的主宰,但这样的学生毕竟是少数,其他多数学生沦为陪衬。
2 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
美国哈佛大学的教授加德纳在1983年提出的MI理论(即多元智能理论)重新界定了智能的多元性、个体差异性和可开发性等特点。他将智能界定为言语语言智能、数理逻辑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节奏智能、人际交往智能、自我内省智能、自然环境智能等8种。他认为这8种智能基本上都能在学生身上体现,只不过有所倾向,而且这8种智能都可以发展到较高的水平。这8种智能就像是8种模块,每个学生都有各自倾向的智能,可以利用自身倾向的智能来调动相应的模块进行学习。为此,教师应该敏锐地观察出学生的智能倾向,应用相应的教学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借助学生的优势智能,进行智能模块的优化组合,以期提高英语教学的实际效用。
3 在中医院校开展多元智能型英语教学
在中医院校开展多元智能型英语教学,是教学观念的一种更新,是教学方法的一种丰富,是教学评估观的一种改善。在该校教务处的大力配合下,该研究者以该校2013级中医学新生为例,进行了如下教学改革,具体步骤如下。
(1)针对2013级中医学专业的新生进行英语分级考试,从中抽取前70名的学生,平行设置为2个班级,一为实验班(35人),一为对照班(35)人。两班均使用相同教材,均由该研究者施教,授课进度相同,每周4学时,共16周。
(2)对照班按以往传统,每双周上一次视听说课(即每两周8学时中有2学时为视听说课),实验班不单独占用学时进行视听说的训练,而是在课堂教学中将听、说、读、写、译融合为一,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具有倾向性地选择训练模式,教师起到指导作用,在与学生进行互动的过程中对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进行训练。
(3)教学改革期间为该校2012-2013年度第二学期―2013-2014年度第一学期(即2013级新生的第一学年)。以2012-2013年度第二学期期末成绩为教学改革的中期测试结果,以2013-2014年度第一学期为教学改革的终期测试结果。
(4)对照班与实验班分班后,根据该教研室教师编制的多元智能测试表对实验班学生进行智能测试,以确定每位学生所具有的智能倾向。并根据测试结果对学生进行教学分组,把具有相同智能倾向和结构的学生分在一组,既便于学生采取适合自身智能特点的学习方式完成小组任务又能创造组间既竞争又多元化的学习氛围。
(5)由教师确立教学主题,每个章节为一个主体,由言语语言智能小组、视觉空间智能小组、数理逻辑智能小组、身体运动智能小组、人际交往智能小组、音乐节奏智能小组、自我内省智能小组、自然环境智能小组等8组学生为单位,针对同一主题自由选择教学活动,教师是整个教学活动的指导者,而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要参与者。以该校自编教材《中医英语教程》为例。
①具有人际交往智能优势的小组可以采取情景对话的模式,还原医院问诊的真实情景,来学习第2部分“中医诊断学”中第9章“问诊”。
②具有视觉空间智能优势的学生习惯用意象及图像来思考,对色彩的感觉很敏锐。所以,此小组的学生可以通过看人体穴位构成图来学习第4部分第16章“经络学说”。
③具有自然环境智能优势的学生可以采取走入学校的药园,通过近距离观察药用植物,学习书中第五部分“中药学和方剂学”。
当然,并不是说每个智能小组只能选择自己优势的方法去学习,也可以多个小组组间一起探讨、学习某一学习主题。如:具有音乐节奏智能优势的学生可以和视觉空间智能小组合作,观看电影《英国病人》,或课上演唱Lady Gaga的歌曲《I Need A Doctor》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结合自然环境智能小组、言语语言智能小组和自我内省智能小组成员走出校园,调查当地空气、植物、环境、社会氛围对某些疾病的影响,并通过语言表述,自我梳理得出相应结果;数理逻辑智能小组可以携手自我内省智能小组,针对津液缺失可能造成的疾病进行逻辑分析与自我总结。
(6)在教学试验期间,该研究者分两次从题库中调取相同难度、相同题型结构的试题进行期末测试。
根据表1所示,在新生入学后的第一学期期末测试后,实验班平均分为70.04,对照班平均分为68.2,两班平均分仅相差1.84,差距不是很大,多元智能型英语教学模式的优势并未凸显,这与实验班学生对新型教学模式的适应程度有关。第二学期结束后,实验班学生已经非常适应这种模式,成绩开始大幅增长。虽然对照班的成绩较前一学期有所增长,但与实验班的增长值一比对,差距立现。
4 需要注意的问题
经过一个学年的教学改革试验,该研究者发现,在中医院校开展多元智能型英语教学需要注意几个问题。
4.1 教师如何管控课堂的问题
为了发挥自然环境智能小组的优势,应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走出课堂、走进自然,这就给教师如何管控课堂提出难题,全然放手无法掌握到此组学生的学习情况,管控过度发挥不出小组学习的特色,这就需要教师与组长深切配合,可以在课下进行自然的实践,课上进行总结,或课上有限时间内进行自然的实践,然后回归课堂。这需要授课教师根据本级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控。
4.2 如何定位教师、学生的身份
在多元智能型英语课堂,教师是指导者,管控者,学生是具体教学实践的操行者。教师在多元智能模式中起到引导的作用,教师的职责在于向学生传授学习方法与策略,并将教学难点、重点与学生智力的开发结合在一起,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智力水平,发展学生的各种潜能。
4.3 新型教学模式对教师与学生提出了新的要求
将多元智能理论融入英语课程之中、对英语教学进行新型尝试的前提条件是教师应准确掌握中医院校学生的特点,深入了解中医院校学生的关注点。这就要求教师能够熟悉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掌握多种教学手段,了解多方面的知识。同时,学生也要学会合理分配、利用时间,并积极参与到小组活动中,协调好方方面面的关系。
关键词:思辨 中医英语 视听说 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9(c)-0162-02
随着中医药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中医药外向型人才的培养面临着新的挑战以及更高的要求。2007年《中医药创新发展规划纲要》确定了“继承、创新、现代化、国际化”四个方面的基本任务,希望将中医药的科学内涵用更容易被广大民众理解的语言加以表达,来沟通中医与西医、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从而让中医药更好地被社会普遍理解、接受,进而满足现实需求、服务整个人类。
纲要中所提到的“科学内涵用更容易被广大民众理解的语言加以表达”说明中医药人才培养所面临的关键问题,也进一步地说明思维与语言结合的重要性,即首先通过思辨将中医的博大精深理解透彻,然后用简单的、朴素的语言表达,才能实现中医药在全球化背景下的交流与传播。
1 中医英语教学现状
中医英语,作为一门正在形成与发展的交叉学科,已经在培养外向型中医人才上和中医药对外交流上发挥着重要作用。不少中医药学校已经将“中医英语”以一门独立的课程或双语教学的方式纳入中医院校的正式课程或英语特色课程建设中,同时对中医英语教学模式进行了探索与实践。然而,中医英语教学仍然处在探索阶段,在教学实践和人才培养中仍然有很多具体问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
以江西中医药大学为例,我校开设的《中医英语》课程主要针对英语专业班学生以及中药国际交流班学生。学生经过大一、大二的基础英语的学习,从大三开始过渡到中医英语的专业英语学习。通过对教学的跟踪观察,笔者发现我校的中医英语教学效果并不太理想。究其原因,主要在于目前中医英语教学模式所导致的学生的“语言与思维上的双重障碍”,即“表达与理解的双重障碍”,具体表现为学生听不懂、说不出、理解不透、表达不充分以及创新不足。
我校目前中医英语教学仍然采用大多数中医药院校的教学模式,即大部分专业英语课程所采用的“翻译+阅读的教学模式”。教师注重教材阅读,讲解单词的构成、分析中医术语的结构以及翻译技巧。这种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能帮助学生通过另外一种语言巩固中医知识,了解中医英语语言特点,但这并非其意义的全部所在。笔者认为,中医英语教学的终极目的在于交际与传播,在于在准确理解中医知识的基础上,使用另外一种语言进行表达与交际。很显然,目前中医英语教学模式出现了“理解与表达“上的缺失,课堂中极少给学生提供听说练习的机会,也很少采用师生互动的教学方式,更不必说提供思考的机会。
因此,教学目标的定位偏差以及教学模式的问题导致了教学效果不太理想,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方面,语言知识不充分,语言技能不熟练,学生难以通过语言传达中医理论的精髓导致无法进行有效交际。不少学生虽已通过了英语四、六级考试,却不能进行日常会话交流,甚至不能流利地朗读文章,用英语回答课堂问题。另一方面,学生的不善于思考、思辨能力缺失、不理解中西思维的差异以及外语思维与母语思维的关系,从而难以准确地中医概念的意义进行转换、传播。
因此,鉴于中医英语的教学现状,以下为笔者针对我校学生,通过教学实践与观察对中医英语教学模式所做出的调整、尝试以及体会。
2 基于思辨的中医英语视听说教学模式
正如李照国教授认为:“中医英语”,简单地说,就是英语语言在中医药对外翻译与交流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种独特的表达体系(李照国,1999:5)。因此,“表达”为交际过程的关键所在。然而,“表达”的标准必须达到“简单、准确、有效”,而所有的前提在于理解。理解是表达的基础,不理解就不能正确表达,表达是理解的具体化,深刻化(许渊冲,2006:27)。表达与理解的融合,恰好是对语言与思维关系的最好的诠释。
基于思辨的中医英语视听说教学模式其理论依据为语言与思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注重语言能力的提高与思维能力的培养。长久以来,语言与思维的关系备受关注,一直是悬而未决的问题。在此,笔者将不探讨宏观的哲学范畴上语言与思维的关系,即究竟是语言先于思维、还是思维先于语言,究竟是语言决定思维,还是思维决定语言,而从学者们所达成的共识点出发,即从在二语习得与教学中,语言与思维从本质上是相互依存的、相互促进的。正如萨丕尔(1921/1985:195)进一步指出:“语言和我们的思路不可分解地交织在一起,从某种意义上说,它们是一回事”。因此,如将语言与思维的发展置于更为具体的中医英语教学中,意味着学生需要通过英语语言将中医理论与知识进行思想的交流。
为了在中医英语课程中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与思维能力,笔者将江西中医药大学传统的“阅读+讲解”中医英语教学模式调整为基于思辨的中医英语视听说模式,希望借此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学生的“语言与思维”障碍。
基于思辨的中医英语视听说教学模式主要围绕两个方面实施教学:(1)“基于视听说材料的语言输入与输出”(语言层面)。(2)“基于问题的思辨”(思维方面)。视听说教学通过利用幻灯、电影、电视录像、唱片、录音带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把语言形象化,使抽象的语言教学活动,变成生动具体的形象表演,并且使形象与声音密切配合,同时对视觉、听觉进行刺激,给学生提供吸收知识的最大可能性,并有效地激发学生积极运用视听技巧,迅速地把言语行为转变为技能技巧(王新华,李敏,2007:45)。但是视听说教学模式必须建立在学生“学会思考”的基础上,不能将形象化,生动的视听材料仅仅当作刺激学生大脑的一种外部力量,必须将其通过学生的思辨内化成学生的知识体系与个人体验,否则的话,学生对视听材料也仅仅停留在瞬间、片段以及模糊的印象中,视听说材料也仅仅是信息的堆砌。
为了更好的说明该模式的可操作性,笔者将以中医国际交流班学生为对象,通过具体的教学环节与教学案例进行说明。中医是围绕着中医基本概念,如“气、阴阳、五行”等建立而成的理论体系。在中医英语教学中,如何理解与传达这些抽象的概念是中医英语的基础。以“气”的概念为例,首先我们必须确保学生能够准确的理解“气”的概念,其次如何将“气”的概念用朴素、简单而准确的英语进行表达,最后通过日常对话的模拟验证其效果。具体教学环节可以采用“基于问题的思辨―视听材料说的输入―语言的转换与输出。
(1)“基于问题的思辨”:该导入环节可以通过预设问题进行。问题是激发思考的有效手段之一。在“气”的概念为例,由于学生在大一、大二阶段已经进行了中医知识的学习,对“气”的概念有所掌握。因此,在导入部分,教师通过预先设计的相关问题让学生与已有知识进行联系,从而激发学生对知识进行回忆与思考。问题如下:
①According to the theor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what is the concept of “气”(qi)?“根据中医理论,什么是“气”?
②Can you give some examples of qi that are relevant to our daily life? 举例说明“气”与我们日常生活有何关系?
学生在回答以上问题时,会出现以下情况:学生语言贫乏与破碎,思维缺乏逻辑,流于表面,无法深入。
③“视听说材料的输入”:当学生意识到自己的思维与语言障碍时,教师及时地输入关于“气”的视听说材料。同时,学生经过视觉与听觉的刺激,为了进一步回答问题,学生的积极性与关注度得以提高。输入过程中,要求学生获取关键的语言点(如“气”的英文解释)与整理思维点(如“叙述逻辑”、“逻辑词等”)。
④语言的转换与输出:完成输入后,输出成为提高语言水平与思维能力的重要环节。鼓励学生结合所学语言点与逻辑关系回答问题、完成对话等任务。例如:a.What do you think of Chinese “qigong”(气功)and “TaiChi”?Can you explain them?(解释中国“气功”与“太极”)。b.Make up a dialogue to explain the concept of “qi”.
以上所述为笔者对基于思辨的中医英语视听说教学模式的基本思路与教师实践,然而,针对此模式仍然还有值得探讨与研究之处。例如:如何更有效地对教学过程进行反复的调整与适时的监控,为语言能力思维能力的开发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同时,构建适合此模式的具有可操作性的的评价机制也是我们需要亟待解决的关键。
参考文献
[1] 李照国.中医英语―一门正在形成中的新学科[J].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1999,9,13(3):5-7.
[2] 萨丕尔,1921/1985,语言论[M].陆卓元,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关键词:听说教学 专业英语 医学院校
一、引言
随着医学领域的国际交流越来越频繁,社会对专业英语听说能力的要求日益提高。为了适应社会的需求,2007 年7月,教育部颁布了新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明确了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专业英语教学是大学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将英语学习形式和专业内容结合起来,让专业英语进入英语学习是医学院校公共英语教学改革的方向。因此,对于医学院校的公共英语听说教学,应树立服务学生未来的职业理念,融入专业英语的听说内容,以适应未来职业发展的需求。[1]
二、专业英语与公共英语
大学公共英语和专业英语是大学英语教学的两个重要部分。大学公共英语教学,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打下英语语言基础。专业英语,是围绕专业与专业有关的英语展开,培养学生专业英语应用能力,优化医学人才素质,以适应新形势发展和要求。
医学院校公共英语与专业英语应是一个动态平衡的关系,通过学习,达到两者相互促进,包括公共英语与专业英语的听说读写译等综合能力。教师不仅要帮助学生打好公共英语语言基础,也要注重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语言的技能,特别是用专业英语处理与未来职业相关业务的能力。因此,在公共英语听说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补充专业英语,为医学生的专业英语学习打下语言基础。
三、医学院校公共英语听说教学中融入专业英语的策略
1.根据不同专业增加相应专业英语听说材料
目前,多数医学院校医学英语划分不细,临床、药学、护理、检验、影像的专业英语都是统一的医学英语教程,范围大且针对性不强。教师应对不同医学专业英语进行细化。例如,把医学英语细化为临床医生英语、药学英语、护理英语、医学检验专业英语、医学影像学英语等。明确教学目的与内容,根据不同专业学生选择适合的专业英语听说教材,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效率。专业英语教学资料的选择与安排必须立足于学生的学习需求以及医学本身的发展状况,做到语言和专业学习两方面的有机统一(傅堤,2010)。[2]
2.根据学生需求建立自主学习平台
传统教学方式与多媒体有效结合,学生在短时间内能获得大量信息,提高教学效率,教师可根据学生需求建立自主学习平台。第一,教师可建立公开邮箱、专用学习网页、微博,或在部门的网站建立专业英语听说资源库,包括专业英语视听说、电子教案、写作、翻译等内容,为学生自主学习及完成教学任务提供资料。第二,提供专业英语听说网站、医学期刊网站、医学网站的链接。第三,给学生推荐经典的医疗、护理方面的原版电影,供学生在课堂内外反复进行听说学习。总之,教师可根据不同教学内容选择相关专业英语听说文章供学生练习,选择需符合学生英语水平。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专业英语的学习热情,促进其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
3. 运用多媒体提高专业英语听说授课技巧
多媒体教学模式构建了一个开放的教学空间,为英语听说能力培养提供了支持条件。英语课程是一门技能训练课,良好的听力、口语能力离不开大量的训练。教师在课堂上应注意授课技巧,运用多媒体以提高学生专业英语听说能力。
第一,重视监督学生课前预习。教师可提前安排下节课预习的听说内容,或充分利用自主学习平台进行内容安排、检查、反馈等,这样可节省时间,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第二,把握听说练习的技巧。针对不同的听力资料,教师可先设计些简单问题,锻炼学生口语表达能力,使其尽快进入即将听到的话题。在第一次播放录音时大部分学生就能掌握主要意思。第二次播放则要求听懂的同学边听边跟读,尽量用自己的话复述主要内容。另外,将录音文本资料给学生课后反复学习,使学生在朗读中加深专业英语的记忆。第三,教学形式上,为学生提供比较真实的语言环境,可开展各种专业英语对话、角色扮演、讨论、模拟学术会议、案例分析等活动。此外,由于课堂教学时间的限制,教师还可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如专业英语演讲比赛、小品表演、英语晚会等,让学生在活动中运用专业英语,做到交际活动和语言学习相结合,提高听说能力。
总之,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起辅作用,教师应该积极运用多媒体技术,提高专业英语听说授课技巧;多给学生创造将英语语言知识与专业内容结合的应用机会。[3]
3.1 完善教学评估
为促进学生专业英语听说学习的热情,教师应完善教学评估。形成性评估和终结性评估的结合是调动学生英语听说学习的积极性、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的有效途径。首先,形成性评估应包括学生出勤,专业英语课堂发言、专业英语模拟对话,及专题报告模拟等课堂表现(曲景秀,2010)。目的是培养学生搜集专业英语资料,练习专业英语语言表达的能力。教师可根据具体情况确定不同内容在形成性评估中所占的比例。其次,终结性评估可设计为口试与笔试、听力的结合。终结性评估应注重学生英语听说能力,考察学生专业词汇的掌握、构词法的应用、常用句型的掌握等。总之,教师应调整并完善教学评估,以促进学生专业英语听说水平的提高。
四、结语
通过对医学院校公共英语听说教学中融入专业英语策略的探索,不仅明确学生对专业英语听说学习的目的、内容,而且有利于调动学生专业英语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在听说教学实践中,由于学生英语原有水平、教学课时、专业英语教师缺乏等因素还需进一步探讨解决。总之,医学院校教师在英语教学的基础阶段,应有意识地从语言角度引导医学生了解专业英语的知识,在公共英语听说教学中融入专业英语,才有利于培养适应现代社会需求的复合型医学人才。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Z].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
【关键词】二语习得;教师话语;可理解性输入假设;互动假设
一、课堂教师话语的主要理论依据
语言输入与二语习得的关系一直以来都是二语习得研究中的焦点。Krashen的可理解性输入假设和 Long 的互动假设对分析英语教学中的教师话语启发很大。
Krashen的可理解输入假设认为,人类习得语言的最基本途径就是对语言输入的理解,“可理解的语言输入”是语言习得的必要条件,用公式表示是“i+1”。“i”表示学习者现在的水平,“1”表示所习得的语言形式或功能应略高于学习者的现有语言水平。如果学习者在习得过程中大量接触“i+1”的语言输入,便会在理解信息的同时,不知不觉地习得新的语言知识。Krashen 指出,对那些受语言水平和环境限制、在自然环境中无法得到足够的可理解的语言输入的外语学习者来说,教师话语可视为可理解输入。
Long 的互动假设也强调可理解的语言输入是语言习得的必要条件。该假设认为,“双向交际”比“单向交际”更有利于语言习得,因为双向交际过程中,语言沟通出现困难时,如果交际双方有机会表达理解上的困难,并对交际意义进行协商,在交际结构上做出相应的调整,那么语言输入就会变得可以理解了。语言输入的可理解性提高,进而产生语言习得。对目的语所进行的话语调整只有在交际双方的共同参与下才能对输出产生积极的影响,而非单方面输入语言信息越多越有利于语言的习得和输出。
Krashen的输入假说以及Long的互动假设对大学英语课堂上的教师话语特征及要求启发很大。课堂上,教师话语是学习者“输入”的最大最可靠的来源。
二、英语课堂教师话语的概念和功能
在EFL 中,英语课堂教师话语是指英语课堂上教师对英语学习者采用的授课语言,主要为英语,也包括母语。
教师话语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可理解的输入,也是目的语信息源。无论采用何种教学方法,如何组织课堂活动,教学内容是什么,教师话语的运用都贯穿了整个教学过程。教师话语对课堂教学的组织及学生的语言习得具有双重功能:其一,作为管理、组织和指导课堂活动的媒介,使学习者更好地利用课堂;其二,作为简化后的目的语,向学习者提供可理解输入。
对大多数大学生而言,英语学习中最缺乏的就是真实的英语语言环境,自然使用英语的机会非常少。大学英语课堂是学生接触英语、练习英语的主要场所,这就意味着英语教师应更多地关注英语课堂中教师话语输入的数量与质量。
三、英语课堂教师话语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话语占课堂时间太多
有些教师认为可理解输入量越多越利于习得语言,故而在课堂上大量地向学生输入目的语,缺乏真正意义上的语言交际。赵晓红(1998)对某大学阅读课教师话语量的调查表明,教师讲课的时间占整个课堂时间的 65%-90%。有些教师认为可理解输入量越多越利于语言习得,故而在课堂上大量地向学生输入目的语。教师为信息的传递者,而学生是信息被动的接收者。目前的大学英语课堂上,不少教师执行的仍是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师生间缺乏交流,学生语言输出不足,上课参与意识不强。部分学生即使获得“说”的机会,所使用的语言也往往是零碎的、简短的,只求将最基本的意义表达出来,并没有实现提高和发展其目的语的需求。这种以教师为主导的课堂缺乏真正意义上的交际,学习者所获得得可理解输入较少,不利于语言习得。
(二)教师英语语言水平不高,教师话语质量有待提高
相当一部分的教师话语构成过于简单,提问不合理,缺乏相应的语用学知识,这些都是目前大学英语课堂中教师话语所存在的问题。在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模式中,虽然教师话语占用了课堂大部分时间,但教师话语的构成简单而有规律,主要就是讲解单词、短语、句子、语法和翻译,教师常用的就是paraphrase、example外加语法,并没有考虑语言的质量、多样性和趣味性,而学生的注意力也主要集中在课本上。教师话语质量在一定意义上是教师基本素质的缩影,而在平时讲课中,不少教师采用简单释义的方式对教材内容进行讲解,或直接给出课文的中文译文。他们的语速清楚而缓慢,句子结构简单,简单词汇重复频率很高。久而久之,学生习惯了这种语言输入,当他们再接触自然真实的语言材料时,常会感到语速过快,再加上一些连读和弱读,更让学生不知所云,这也是学生英语听力水平很难提高的原因之一。
(三)教师对学习者的课堂表现所作出的反馈也存在问题
教师对学生课堂表现的反馈是也是教师话语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功能之一。反馈包括积极反馈和消极反馈。反馈针对的是学生话语的内容和形式。研究表明,积极反馈比消极反馈更能帮助改进学习者的行为。然而,教师在课堂上对学习者的纠正往往不够严谨,教师对何时纠正、纠什么错考虑欠妥,常出现时机、内容和方法都不当的情况。零反馈、空泛的表扬或严厉的苛责等都会在不同程度上打击学习者的课堂参与积极性。尤其当教师公开给予学习者不当的消极反馈时,学习者容易产生口头表述焦虑,恐惧或反感英语课堂。
四、提高大学英语课堂中教师话语的策略
(一)改变教师在外语课堂中的角色,建立以学生为中心、师生互动的英语学习模式
教师要有现代教育理念,理解语言学习特点,转变角色,发展以学生为中心、既注意语言知识又注重语言应用的教学模式。教师应控制自身话语的量,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实践语言知识和技能,并根据学生群体和个体的差异,采取有针对性的对策,启发、诱导学生,让他们在适当的语言氛围中学习英语。根据Long的互动假设,教师应尽可能多地采取互动式教学。除了对课必要的讲解和传授语言知识外,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语言知识和技能进行交际活动,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到语言学习中来,为他们创造交流信息、表达思想的环境和机会,使他们通过有意义的语言运用习得语言。
(二)提高教师话语质量,优化课堂输入
一方面,教师要提高自己的口语水平、表达能力和交际技巧,注意话语内容的信息效度,为学习者提供准确、流利的语言输入。另一方面,教师要充分了解自己学生的词汇量、语法知识和听说能力等实际情况,因人施教,选择恰当的教师话语。根据Krashen 可理解输入假设,英语教师对学生的可理解性输入要达到 “i+1”,也就是说其教学语言不能过于简单,也不能过于复杂,过于简单的语言输入不利于学生语言能力提高,过于复杂的语言输入会让学生望而却步。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精心备课,广泛查阅各种教学资源,更要求教师要认真准备自己的授课语言,尽可能地给学生营造真实正确的英语环境,增加能反映目的语特点的英语输入。
(三)创造宽松的课堂环境,使学生享受参与乐趣
为促进教学效果,教师应当努力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内驱力和自信心,使学生不怕犯错,乐意开口说英语。为此,教师可以根据不同学生的水平和特色,预先布置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在其熟悉材料的情况下,激发其参与的兴趣和欲望。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体现热情、礼貌、幽默的对话原则,激发学习者用语言把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的愿望,鼓励他们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对学生每一次的参与,教师都应给予及时反馈,并尽可能多地使用具体、积极的反馈。
五、结语
教师话语在组织课堂教学和学习者的语言习得过程中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恰当地运用教师话语应是所有大学英语教师共同关注的问题。教师话语是外语课堂中学习者获得可理解性目标语输入的主要来源,教师应在教学实践中随时反思其教学语言,提高话语质量,控制课堂话语输入量,注重交际气氛的培养,把握语言输入的难易度,使之既具有挑战性又为学生所理解和接受。外语教师应灵活利用教师话语的各种技巧,通过双向交际对学生的语言习得进行反馈,充分发挥课堂教师话语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Long, M.H.Native Speaker/non-native Speaker Conversation and the Negotiation of Comprehensible Input [J].Applied Linguistics,1983(4).
[2] Nunan, D.Language Teaching Methodology: A Textbook for Teachers [M].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 Hall Inc,1991.
[3] Nunan, D.Second Language Teaching and Learning [M].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1.
[关键词] 建构主义;英文电影;阅读教学
おヒ弧⒁ 言
ピ谙执英语阅读教学中,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仍占据主导地位:教师“人灌”或“人机共灌”的机械传授,学生被动、全盘地接受;师生之间缺乏合作与交流,学生兴趣不高,课堂气氛沉闷;学生的主体性难以发挥,阅读能力得不到真正的提高。20世纪90年代以来,建构主义理论的发展日渐成熟,以其为基础的新型教学模式越来越引人注目。和传统的教学思想不同,建构主义教学观认为教学应该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强调学生对知识地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的主动建构,强调质疑和批判性思考在知识建构中的作用。
ニ孀哦嗝教甯ㄖ教学的普及,各种幻灯、音频、视频等媒介资源进入了日常教学内容,给外语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其中英文电影以其唯美的画面、动听的音乐、引人入胜的情节、生动活泼的语言,深受学生的喜爱。笔者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尝试将英文电影运用于大学英语阅读教学,建立起新型的教学模式。
ザ、建构主义教学观
ソü怪饕(constructivism)是由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初最早提出的。到了20世纪60年代,皮亚杰的认知和发展理论同维果斯基的文化心理学理论引起了教育心理学界广泛关注,并被应用到教学实践中。同时,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和奥苏伯尔意义学习理论的提出,进一步完善了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建构主义教学观认为人的意识是一个建构客观世界的概念体系。人们以自己的经验为基础来建构或认知客观世界。因此,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由教师向学生进行简单的知识传递,而是学习者个体进行自我知识建构的过程;学生在课堂上不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是在改造和重组原有经验的基础上主动建构新信息的意义,并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地选择和加工。学习过程不是简单的信息输入、提取,而是新旧经验之间双向的相互作用过程。教学过程不是单纯的知识传递,而是知识的处理和转换。
ソü怪饕迩康饕浴把А蔽中心,认为英语学习不仅是获得语言知识,更是创造性地运用语言结构。它突出了意义建构中学生的主体性和自主性,使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发现信息、主动参与信息加工的主体和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教师也从知识的传授者、传输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帮助者(Kafai &Resnik,1996)。建构主义教学观承认由于个人经历的不同,对于客观事物的理解不可能完全相同,它主张学习者在新知识的学习过程中结合个人先前的经历和已有的知识来加深对事物的理解;教师的重要任务是帮助学生在“学”的过程中进行新旧知识的有机结合,重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
ト、英文电影应用于阅读教学中的方法
ソü怪饕迩康餮习者的主体地位,并不意味着要忽视教师的作用。相反,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新型的教学模式下,教师要具备“计划、决策、创作、设计、组织、观察、分析、协调、协助、评价、总结等能力”,只有具备这些能力,教师才能有效地管理课堂,帮助学生。
ソ英文电影应用于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明确定位自己的角色,针对不同的教学目的和教学对象选取适当的英文电影,做好放映前的背景和问题讲解、放映中的停顿和引导以及放映后的讨论、评价。还可以对电影做一定的处理,以利于更好地教学。
(一)电影剪辑用于导入部分,激发学生的兴趣
ソü怪饕迩康鞫匝生兴趣的培养,利用英文电影是激发学生兴趣的最好方式。教师授课时结合课文内容,选择相关的电影,把电影剪辑成10~15分钟,放在导入部分,播放之后可以提一些相关问题让学生回答,或分成小组进行3~5分钟的讨论。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让学生了解了课文的背景信息和主题内容。
ケ热,现代大学英语(四)第5课A Drink in the Passage(《在走廊里小酌》)时,课文主要内容是一位黑人雕塑家和一位白人青年由于种族隔离政策,只能在白人青年家的走廊里饮酒。导入课文时,可以播放一段有关南非20世纪60年代的种族歧视的电影剪辑,短短的几分钟,让学生了解到当时种族歧视的情景:黑人和白人不能同车乘坐;不能一起工作;不能共餐;更不能通婚等。看完之后引导学生展开热烈的讨论,并纷纷表达自己的观点,因此在学习课文时就会非常容易理解课文的主题。
(二)根据电影截图编写电影小故事,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ソü怪饕迩康餮生对已有知识基础上的自我建构,从而发挥学生主体性,培养创造能力。教师授课时可以根据课文内容,对电影中内容比较丰富、画面比较漂亮的场景进行有选择性的截图。让学生在欣赏这些图片时,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编写电影小故事,同课文的内容进行比较,找出其中的异同;还可以把大家编写的小故事在班级里展示,让同学之间对各自的作品进行评价,或者把学生分成小组,进行故事比赛。通过这种形式,学生不仅对课文的理解程度加深了,而且锻炼了学生的语篇组织能力,阅读能力自然而然就会提高。
ケ热,现代大学英语(四)第9课The Most Dangerous Game(《最危险的游戏》),讲述的是两个猎人中一个猎人为猎物的危险游戏。讲解课文之前教师根据故事发展线索给出8幅电影截图和故事的主题,其中第一幅图展现了课文的主要人物外貌、形态,2~7幅图是作为猎物的猎人的6个逃生技巧,最后一幅图为故事的结果,即在这次危险的游戏中作为猎物的猎人杀死了猎人。学生根据这些不同的截图,编写出各种各样的故事,但都突出了故事的主题。在这种情况下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完成了对知识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的主动建构,体现了质疑和批判性思考在知识建构中的作用。
(三)完全依靠电影教学,创设真实情景
ソ滩闹杏械目挝氖歉据电影改编的,教师可以完全依靠电影教学,为学生创造真实的学习情景。第一遍播放电影可以没有任何停顿,让学生完整地感知故事的主要内容以及主要人物之间的关系,感受故事所揭示的主题。结束之后可以让学生复述电影的故事情节或课后写观后感,还可以分成小组展开讨论,进行合作学习,并且一起分享学习成果,印象会更加深刻。第二次播放时,可以把电影分为几个片断,结合课文,对片断中出现的文化现象和语言知识点进行分析和讲解。此外,还可以让学生记录模仿精彩的电影对白,或者进行配音训练,从而培养学生的标准的英语发音和语言的实际运用能力。另外,还可以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角色和其中的一个场景,并分成小组,进行8~10分钟的表演,认真排练,演出时把教室布置成一个舞台,各个小组轮番登场,然后评出两个优秀小组,再参加年级比赛。
ケ热,现代大学英语第三册第5课Twelve Angry Men是一部戏剧,被拍成了电影,即《十二怒汉》。情节是美国法庭上12个陪审员为一位少年是否犯了杀人罪展开的激烈辩论。学生在观看电影时,兴致高昂,并且全身心地投入到电影中的故事情节,感受着他们的快乐和痛苦。课堂上学生对部分对白进行了模仿和配音训练,不仅语音标准而且极具感彩,精彩程度难以言语。课下学生分成了6组进行模拟法庭的演出,学生俨然都变成了好莱坞的演员,地道的英语口语、精准的肢体语、丰富的面部表情,教室仿佛成了一个真正的法庭。最后教师给出评价,并选出了优胜组。在期末总结时,学生一致反映这一次的电影教学是印象最深刻、学到东西最多的一课。(四)定期播放最新的英文大片,营造英语学习的氛围
ビ⑽牡缬坝镅哉媸档氐,能反映英语国家社会的真实语言使用情况,更能使学生掌握地道的语言知识。电影中的人物都使用正常的语速说话,这使得学生习惯并能理解掌握英语口语中常用的缩读、弱化等发音特点,从而提高听力水平。(潘之欣,2006)。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多媒体这一辅助教学工具,根据学生的喜好,每学期选择播放2~3部最新的英文大片,比如,《贫民窟的百万富翁》《功夫熊猫》《革命之路》等,给学生营造一种学习氛围,培养通过英文电影学习英语的习惯。
ピ谡飧龉程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记录并查阅电影里出现的俚语、谚语、成语、生疏的词汇和对西方文化的理解。还可以让学生上网搜集相关的电影资料,自己写英文影评。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学习演唱片头或片尾曲等。教师可以召开英文座谈会,把学生的影评、感想等成果展示出来,也可以作为平时成绩记入期中或期末考试成绩。
ニ摹⒔ 语
ソü怪饕褰萄Ю砺鄱源统教学理论并非全盘否定,而是一种“重建”“创新”。从传统的灌入式教学、直观式教学到建构主义的能动教学、主动建构,无疑是教学理论的巨大变革。英文电影能够使学生的学习情绪高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能够在轻松娱乐的环境中提高英语水平。在建构主义指导下,教师在引入原版英文电影时,一定要注意发挥主导作用,帮助学生真正成为信息的加工者,成为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盲目的接受者或被灌输的对象。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还可以开拓视野、扩大知识范围,从而让英文电影真正服务于英语阅读教学。
お[参考文献]
オ[1]George W Gagnon,Michelle Collay.Designing for Learning:Six Elements in Constructivist Classrooms[M].California:Corwin Press,INC.,2001.
オ[2]Kafai Y,Resnik M.Constructivism in Practice: Designing,Thinking and Learning in a Digital World[M].Mahwah,NJ: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ions,1996.
オ[3]丰玉芳.建构主义学习设计六要素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06).
オ[4]李晶.原版英文电影引入大学英语精读课教学的若干思考[J].湖北中医学院学报,2008(01).
オ[5]李景娜,王遥.基于建构主义的英语阅读教学模式的研究[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8(07).
オ[6]潘之欣.大学生英语听力需求分析[J].外语界,2006(03).
>> 互文性理论与汉英翻译教学 互动式教学模式在无机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无机化学双语教学中的难题 小学语文阅读和写作的依互关系探讨 多媒体技术在中医药院校无机化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在药学专业无机化学教学中渗透生物无机化学的思考 应用生物无机化学研究探讨 双向知识流动:校企联盟互依平衡的基础 汉英双语平行语料库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自探互教模式”在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生物无机化学课程教学中的一些探索与尝试 无机化学实验课教学的实践研究 无机化学教学中绿色化学教育的研究 实验引领教学模式在职教无机化学课程中的运用 无机化学实验教学中绿色环保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无机化学实验教学中设计性实验的开设模式探索 大一无机化学双语课程教学中的问题与教学方法探索 “多媒体教学”在无机化学教学中的应用探讨 无机化学教学中PBL教学法的应用 试论多媒体在高校无机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2012.
[3] Hakuta,K.Bilingualism and Bilingual Education:A Research Perspective [M].California:Sage Publication.1990: 27-43.
[4] Nobel Prize,http:///,2012.
[5] 教育部[2001]第4号文件.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C].教育部,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