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运动营养学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生活化教学 营养学 模式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life-oriented teaching in nutriology course in university
Wang Rongmei, Xu Xizhu, Dong Fang, Liu Haibin, Zhang Jinming, Wang Dongmei
Taishan medical university, Tai'an, 271000, China
Abstract: Nutriology is closely related to life. We applied many life elements into classroom teaching, design of experiments, course assessment and knowledge application in Nnutriology life-oriented teaching mode, which improved students learning interest, aroused their thirst for knowledge, guided them in science research based on life, learned scientific thought and improved comprehensive quality.
Key words: life-oriented teaching; Nutriology; mode
在当前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大学生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教育无用论”开始凸显,这对学校教育的破坏性无疑是巨大的。陶行知先生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这就告诉我们,教育要面向现实生活。营养学是一门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的学科,脱离了现实生活,营养学的教学就变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我们采用了生活化教学模式。生活化教学是指教师通过捕捉生活中的学科知识,挖掘学科知识的生活内涵,将抽象的教学建立在学生生动、丰富的生活经验之上,引导学生通过探究、合作等学习方式,陶冶情操,获得有活力的学科知识、技能、方法,并能学以致用,创造性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实现学科教学的生活化[1]。本文是我们近几年对营养学生活化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1 生活实践开启课堂教学,激发学习兴趣
高校大学生课程考核的压力相对较小,学生的学习动力不足,再加上目前存在着就业难等现象,很多大学生对学习缺乏热情,逃课、不认真听课的现象时有发生。
在课堂的导入部分,教师将教学知识与学生熟悉的生活素材相融合,提出一系列贴近生活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踊跃地参与到课堂中。在营养学第一节课中,提出一系列源于生活的问题,如目前国家GDP高速增长,我国居民还存在营养缺乏吗?哪些营养素缺乏?与营养相关的疾病还多吗?接着引入2002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报告内容,指出全国城乡居民一些营养缺乏疾病依然存在,铁、维生素A、核黄素等微量营养素缺乏,高血压、肥胖率、恶性肿瘤等与营养相关的慢性疾病患病率呈上升趋势,引发学生对全国居民营养健康状况的关注与思考,继而联系到自身实际情况,增强营养缺乏病及营养相关疾病的预防意识,同时也对营养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2 生活实践贯穿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营养学知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教学活动内容应紧密结合现实生活,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使学生感到营养学的现实意义,认识到知识的价值,引导并鼓励学生将学到的知识运用于生活实践中,解决生活实际问题。通过对生活现象的实验研究,锻炼学生的科学思维,激发探究与创新精神。
2.1 教学课件生活化,激发学生高涨的学习热情,打牢基础理论知识
目前大多数高校利用多媒体授课,多媒体课件可以提供声光电等多种信号刺激,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2]。为了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课堂学习中,在课件制作方面尽量做到生活化。第一,幻灯片配有来源于生活的图片。例如讲授营养素缺乏症时,插入相关营养素缺乏表现的图片,当学生看到大脖子病、癞皮病、坏血病、佝偻病等患者的真实照片时,对学习产生了热情,对知识的记忆更加深刻,所以恰当利用图片而达到的教学效果是单纯的文字所不能企及的。第二,幻灯片配有来源于生活的视频。在讲授锌的生理功能时,给学生放一段“小儿不爱吃饭可能是缺锌”的广告视频活跃课堂气氛。在讲授碳水化合物里面糖醇的功能时,放一段关于含有木糖醇口香糖的视频。通过一系列来源于生活的视频,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使他们深刻体会到营养学知识在生活中发挥的重大作用,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基础理论知识。
2.2 创设生活情景,以启发式教学培养发散思维
启发式教学、讨论式教学的核心,是要有问题引导,教师以问题为基础,启发学生的思维,组织学生讨论,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热情[3]。在讲解各个知识点时,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情景,提出一些启发式问题,让学生学会推理和思考,学会发散式思维。例如在讲授膳食宝塔及以植物为主的膳食结构时,提问学生当前的膳食结构,学生大多回答以谷类为主,接着问学生工作以后能不能天天吃大鱼大肉?“将军肚”是否值得拥有?在讲授饮料的选择时,让学生自己思考可口可乐、醒目、雪碧等碳酸饮料与汇源果汁在营养学上有什么差异,我们该怎样合理选择饮料?在营养与疾病防治章节中,让学生介绍一下自己家人、朋友中有相关慢性疾病的患者的饮食是如何控制的,其他同学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提出疑问并展开讨论。在课堂上,通过引入这样的生活情景,引导学生将学到的知识融入生活,通过发散思维对遇到的问题进行科学分析,并主动应用营养知识,提高自身的健康水平,通过这个过程加强了师生及生生互动,使学生的主动性、自主性、独立性得以充分发展。
2.3 实验课程生活化,提高学生的探索及创新能力
教学必须让学生学会思考、学会怀疑、学会质疑,而不是停留在教授学生现成的结论或答案上[4]。大学生通过低年级的学习,进行了一些验证性的实验,具备一定的实验操作技能。到了高年级,他们不再满足于对已经定性的理论进行重复实验,更喜欢具有创新性、探索性的实验,特别是对于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及现象,假如能通过自己设计的实验进行解释,将会产生强烈的自豪感和成就感,从而更加喜欢思考问题,喜欢通过实验进行科学研究与探索。在我们的实验课程中,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首先对生活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或现象进行质疑、讨论、分析,之后提出实验方案并解决问题。我们根据学生的建议,开设一些综合性、设计性实验,例如有的学生质疑利用机械设备被动运动减肥这一现象,认为肌肉主动收缩做功时能量消耗较多,而肌肉被动收缩时能量消耗很少,因而猜想被动运动减肥效果不佳,并提出一个实验方案。一组同学为对照组,做主动仰卧起坐,另一组同学做被动仰卧起坐,运动完后分析相关的生化指标,并根据学过的理论知识分析,得出结论。这样学生通过自己的实验,对一些被动运动减肥机械产品有了深刻的认识,也就不会轻易迷信一些广告夸大的宣传效果,能够透过表面现象挖掘事物的本质,学会科学的思维。
3 生活实践引入课程考核,考查学生的应用能力
目前在我国多数高校中,课程考核大多采用闭卷考试形式,卷面成绩占总成绩的绝大部分。往往导致学生不注重平时学习,临考前突击复习,依靠短时记忆有时能取得不错的成绩,而勤于思考、勇于探索和深入学习的学生有时不能取得好成绩[5]。营养学课程考核的题目紧密联系生活实际,重点考查学生对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及综合分析能力,增加主观题的比重,降低客观题的比重,避免学生死记硬背。我们考核采用的题目,一类是根据所学的理论结合现实情况谈体会,例如根据膳食宝塔及膳食指南谈谈自己的饮食是否合理?解答这个题目需要学生对膳食指南和膳食宝塔的内容熟悉,结合自己的日常生活饮食,进行科学的评价,将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于自己的生活实践中。另一类是进行案例分析,如根据某人的临床表现及膳食特点,判断他所患的与营养相关的慢性疾病,并提出膳食指导意见等。这种类型的题目,考查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不拘泥于书本,敢于独立思考。
4 将营养知识应用于生活、服务于社会,体现学生价值
知识应用于生活中才是活的知识。在课程结束前,我们组织学生在社区里开展营养宣传与咨询活动,为社区居民进行身高、体重、皮褶厚度、体成分等体质指标的测量及膳食调查,学生对发现的问题进行讨论、分析,在教师的指导下,给被测居民提供合理的膳食指导。通过开展此类社会实践活动,将知识应用于生活、服务于社会,获得了社会认可,体现了学生的自我价值,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让他们感受到学有所用,学以致用,同时对于培养学生团队精神及积极向上的良好心态具有重要意义。
5 结束语
经过近几年营养学生活化教学的探索与实践,学生学习营养学的热情高涨,创新能力也得到了提升,我院先后有8名学生申请到泰安市大学生科技创新计划项目,并发表相关的学术论文。学生课余时间参与教师科研的积极性也变得强烈,考取硕士研究生的比例也在提高。高校教学如果关注学生的需要,减少枯燥的理论灌输,回归生活、体现生活、创造生活、改变生活,使课程充满生活气息,才能实现教育目的,提升教育价值,提高人的素质并最终促进社会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文,高玉柏.生活化教学的实施策略[J].中国教育学刊,2006(10):47-49.
[2] 李梁.多媒体课件与教材、教师、教学之间的关系[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8(12):89-92.
[3] 曾明,徐晨.深化教学方式方法改革 探寻创新人才培养新路[J].中国高等教育,2011(15-16):47-48.
关键词:左旋肉碱;减肥;运动
0引言
左旋肉碱(L-carnitine)是一种人体必需的营养素,其功能与人体器官和组织的代谢密切相关。它作为载体以脂酰肉碱形式将中、长链脂肪酸从线粒体膜外转运到膜内,在线粒体的基质内进行β-氧化,从而达到降解脂肪的效果。
1985 年在芝加哥召开的国际营养学术会议上,将左旋肉碱指定为多功能营养品。近年来,左旋肉碱作为一种新型的机能性食品添加剂风靡。由于其安全、稳定性好,左旋肉碱作为一种人体营养强化剂和补充物正受到有关方面的重视,为世界各国普遍接受,国内也有含肉碱的婴儿奶粉及营养品上市。左旋肉碱主要添加于婴儿奶粉、老年人食品及运动员、高强度作业者食品和饮料中,或用于肥胖者以及糖尿病患者的食品等。
1 左旋肉碱的生理作用
左旋肉碱在脂肪代谢过程中能够促进脂肪酸进入线粒体氧化分解,可以说是转运脂肪酸的载体。其次,左旋肉碱还可以促进支链氨基酸的氧化利用,可以改变线粒体内呼吸酶的活性,从而提高机体有氧氧化供能的能力,缓解疲劳。另外,左旋肉碱还能提高血液中的高密度脂蛋白水平,有助于清除体内的胆固醇,保护血管,降低血脂,同时也可降低高血压患者的血压。
2 左旋肉碱与运动的关系
2.1左旋肉碱与抗疲劳
左旋肉碱是人体长链脂肪酸进入线粒体氧化燃烧供能的必需因子,就其功能推测,左旋肉碱应具有抗疲劳功能。动物实验表明左旋肉碱能明显延长小鼠负重游泳时间,确有抗疲劳功效。在人体实验中,Atalay等的实验研究了不同剂量左旋肉碱对足球运动员一次性力竭运动的影响,结果表明3g剂量的左旋肉碱为足球运动员在力竭运动中提供了很好的抗氧化能力。Parandak等研究也得出了相似的结论,左旋肉碱的使用减轻了年轻男性受试者一次性大强度运动后的脂肪过氧化反应和肌肉损伤。
2.2 左旋肉碱与运动能力
国内外有的研究证实,补充左旋肉碱可以提高受试者有氧或无氧运动能力,但具体效果存在争议。左旋肉碱提高人体运动能力的生理机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有利于节省肌糖原 2)加速丙酮酸的氧化利用,减少乳酸的累积 3)促进支链氨基酸的氧化利用,维持运动时的能量平衡 4)促进乳酸和氨的消除,有利于疲劳的恢复。
2009年Jacobs等对有训练男性受试者短期服用左旋肉碱后的运动能力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服用左旋肉碱提高了被试的无氧功率并减少了乳酸的累积。随后2010年Jacobs等又设计了有训者服用左旋肉碱后的运动能力实验,旨在明确服用剂量,虽然未明确解答服用左旋肉碱的剂量问题,但证明了左旋肉碱有益于无氧能力的提高。Pandareesh等的动物实验也表明左旋肉碱有助于提高高脂饮食小鼠的耐力。但部分研究则表明运动确有助于提高运动能力和防止疲劳的产生,但效果不明显。郭殿武对有训者进行左旋肉碱干预后的运动中的相关指标做了分析,结果表明左旋肉碱干预前后心率和每搏出量没有显著性差异。
3 左旋肉碱与减肥
由于体内肉碱缺乏,脂肪代谢紊乱,一方面会造成肌肉供能不足产生机体疲劳及相关的心血管疾病;另一方面还会造成脂类物质在肌纤维和肝脏中积累产生肥胖、脂肪肝等。20世纪70年代就有把左旋肉碱用于治疗肥胖症的报道,以左旋肉碱为主要成分的减肥健身食品或非处方药广泛应用。
Tipi-Akbas等对118名女性左旋肉碱干预减肥的效果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补充左旋肉碱有益于肥胖的受孕前女性减重减脂。Amin等做了动物实验,表明基于时间控制饮食和左旋肉碱补充利于小鼠减重。杨敏等对1997-2010年的7篇国内外关于左旋肉碱减肥的随机对照试验进行了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结果表明左旋肉碱干预减肥的减重减脂效果良好,不良反应发生概率较低且没有显著性差异,说明左旋肉碱用于减肥安全、有效。但该系统评价纳入的研究中,2个为中等质量证据,5个为低质量证据,尚缺乏高质量证据进一步证实左旋肉碱在减肥方面的作用。
4 小结
作为一款运动补剂,左旋肉碱具有在运动中抗疲劳的作用,但对运动能力的提高存在疑问,其对于减肥的效果缺乏高质量数据证实。
[参考文献]
[1]周筱燕, 陈静, 刘常秀等. 左旋肉碱抗疲劳实验研究[J]. 热带医学杂志. 2011(07): 740-742.
[2]Atalay G N, Erikoglu O G, Sezen B F, et al. Effects of acute L-carnitine supplementation on nitric oxide production and oxidative stress after exhaustive exercise in young soccer players.[J]. J Sports Med Phys Fitness. 2015, 55(1-2): 9-15.
[3]Parandak K, Arazi H, Khoshkhahesh F, et al. The effect of two-week L-carnitine supplementation on exercise -induced oxidative stress and muscle damage.[J]. Asian J Sports Med. 2014, 5(2): 123-128.
[4]张钧,张蕴琨. 运动营养学[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1.
[5]Stephens F B, Galloway S D. Carnitine and fat oxidation.[J]. Nestle Nutr Inst Workshop Ser. 2013, 76: 13-23.
[6]Pandareesh M D, Anand T. Ergogenic effect of dietary L-carnitine and fat supplementation against exercise induced physical fatigue in Wistar rats.[J]. J Physiol Biochem. 2013, 69(4): 799-809.
[7]Bloomer R J, Smith W A. Oxidative stress in response to aerobic and anaerobic power testing: influence of exercise training and carnitine supplementation.[J]. Res Sports Med. 2009, 17(1): 1-16.
[8]郭殿武. 补充左旋肉碱对力竭运动能力及抗氧化作用影响的研究[D]. 辽宁师范大学, 2009.
[9]Tipi-Akbas P, Arioz D T, Kanat-Pektas M, et al. Lowered serum total L-carnitine levels are associated with obesity at term pregnancy.[J]. J Matern Fetal Neonatal Med. 2013, 26(15): 1479-1483.
一、凸显学前儿童健康教育基本理念和研究趋势
(一)《指南》已经成为学前儿童健康教育研究与实施的指导性文件
本次年会是《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颁布以来学前儿童健康教育领域的首次全国性学术研讨会。本次年会不仅进一步帮助与会人员深入理解了《指南》精神,也展示了在《指南》指导下健康领域所开展的一些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会上,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学前儿童健康教育专业委员会主任、南京师范大学学前教育系主任顾荣芳教授作了《贯彻精神,实践健康教育》的主题报告。报告在整体把握《指南》精神的基础上,理论联系实际地逐条分析了健康领域的目标和内容,并分享了有关健康领域关键经验的最新研究成果。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学前儿童健康教育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师范大学学前教育研究所刘馨副教授在《提高幼儿园体育活动质量,促进幼儿健康发展》的主题报告中指出,应“落实《指南》精神,正确把握幼儿园体育活动的目标”,从而促使各幼儿园充分理解《指南》的相关内容,以引领其提高体育活动质量。深圳大学学前教育系主任陆克俭教授在《幼儿园体育教学的价值、特点与策略》的报告中也以《指南》为指引,探讨了幼儿园体育教学的改革与实践。另外,《幼儿园特色体育活动探索》《幼儿在户外活动中的安全策略》等获奖论文都以《指南》中的相关内容作指导,从不同的角度对幼儿园健康教育进行了探讨。
(二)从多学科、国际化的视角来研究学前儿童身心发展状况
学前儿童健康教育绝不是孤立的研究领域,应尽可能拓宽视野,吸收其他学科或国外的理论营养。本次年会中的部分研究成果采用了社会学、心理学、营养学等学科视角,部分成果借鉴了国外先进经验,体现了我国学前儿童健康教育“走得出去,回得进来”的基本研究趋势。例如,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营养学系主任朱惠莲教授在其主题报告《学龄前儿童的营养与健康》中通过详实的数据从营养学的角度分析了当前幼儿和家长在饮食营养方面的误区,提出了培养良好饮食习惯的对策与建议。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学前儿童健康教育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上海市特级教师姚蓓喜从“科学营养、食品卫生、美味烹饪、饮食健康、营养研究”五个方面谈了如何通过提高幼儿膳食质量来促进幼儿健康发展。来自新疆的李元玲老师借鉴积极心理学中“幸福感是个人积极的心理体验”的观点,以新疆克拉玛依市独山子区第四幼儿园教师为例,分析了幼儿园教师职业发展的五种心理健康危机,并提出了相应的化解策略。广州大学教育学院学前教育系周燕教授在《“重要他人”与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报告中引用美国社会学家米尔斯的“重要他人”的概念分析了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另外,美国免费营养早午餐政策、美国《3~5岁儿童运动课程的适宜性实践》等都对我国学前儿童健康教育研究与实践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二、充分分享学前儿童健康教育的实践经验
本次年会的分会场设立在广州市第一幼儿园、广州市第二幼儿园、广东省育才幼儿院一院、政治部幼儿园和司令部幼儿园。从各幼儿园的园所经验介绍、健康特色活动观摩以及专家点评中,我们可以在特色体育活动开展、学前儿童健康教育环境创设、师资培养等方面得到一些借鉴。
(一)传承传统文化,设计别具特色的健康教育活动
秉持本次年会“快乐体育”的主旨,各个分会场所在幼儿园展示了幼儿武术操、幼儿篮球活动等特色体育活动。孩子们在活动中生动活泼的表现,一方面体现了幼儿园浓厚的体育文化氛围,另一方面也是传统文化传承的结果。各幼儿园都选用了优美的广东音乐、广东传统武术操和民间游戏,加上独到的肢体语言和口头语言,设计出了别具特色的健康教育活动。这对来自全国各地的幼教工作者实施具有特色的学前儿童健康教育具有启示作用。
(二)高效利用物质资源,创新幼儿园体育运动环境
幼儿是在与环境的互动中学习知识、发展自身的。为幼儿提供丰富的、具有挑战性的物质材料,可以有效地将幼儿的运动、游戏、交往和探究融为一体。各幼儿园除了在户外设置丰富多样的大、小型运动器械外,还高效利用废旧材料和低结构材料自制运动器械,或者采用一物多玩的方式,既符合环境创设的经济性和创新性原则,又能增加体育活动的趣味性,从而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例如,一条简单的“溜溜布”可以锻炼幼儿走、跳、蹦等基本动作;三张普通桌子的不同摆设也可以让幼儿尝试做侧身钻爬、直体翻滚、平面跳跃等动作。
(三)凸显融合意识,重视幼儿园健康教育与其他领域的相互渗透
“快乐体育”是为了“健康身心”,促进幼儿全面发展。每位幼儿园教师在设计健康教育活动时都能有意识地将其他领域的教育元素融合进来,而体育活动最能体现幼儿园教师的融合意识。例如,中班体育活动“好玩的溜溜布”在每一个环节中都伴以有节奏的音乐,有效地将体育文化意识与音乐之美融合在一起。再如,大班体育活动“好玩的小布格”将体育、音乐、科学、社会领域有机结合起来。
(四)提高幼儿园教师的健康教育素养,发挥男教师特长
健康教育活动的有效开展离不开幼儿园教师的健康教育素养,而体育活动的开展不仅需要幼儿园教师具有扎实的保教知识和健康教育技能,更有赖于其对幼儿运动发展理论的掌握。在本次年会上的幼儿体操表演和体育活动展示,都反映了各个幼儿园对于提高教师健康教育素养的重视。有了专业的教师,才会有简单多变的材料和设计到位的活动。本次年会上,我们有幸看到了诸多男教师矫健的身影,各幼儿园充分发挥了男教师在设计和组织幼儿体育活动方面的特长。
三、进一步厘清学前儿童健康教育中的相关内容
(一)区分了学前儿童体育活动中的相关概念
1.体育课与体育活动
“体育课”仅仅是一次以体育活动内容为主的集体教学活动,而“体育活动”则包括晨间锻炼、户外体育活动、区域体育活动、室内外体育游戏、幼儿体操,以及渗透在其他领域或生活环节中的身体活动。仅仅重视“体育课”,则有可能陷入“小学化”的误区。
2.特色体育活动与体育特色
有教师认为在幼儿园展示了特色体育活动,该幼儿园就是体育特色幼儿园了。这是把特色体育活动的开展看成了体育特色幼儿园的全部或主体。仅凭特色体育活动并不能形成一个幼儿园特有的风格,但是初期可以作为体育特色幼儿园创建的突破口。只有当整个幼儿园的园风园貌、核心价值观以及园本课程建设过程中都体现出体育特色,幼儿园中形成了体育文化氛围的时候,或许才可将其称为“体育特色幼儿园”。
(二)明晰了学前儿童体育活动不同性质目标之间的关系
1.在确定普适性活动目标的基础上考虑目标的具体化和多样性
幼儿园体育活动的主要功能是促进幼儿发展,为幼儿的可持续性发展奠定基础,而不是单一的“体育训练”。因此,幼儿园体育活动的难度和强度首先应具有普适性,动作技能水平和运动强度要符合幼儿年龄特点。在此基础上,要找准体育活动的落脚点,将具体目标落实到位。因此,“一物多玩”也并不是说玩的花样越多越好,而是要根据幼儿的活动强度和活动的具体目标合理设计。
《养生大世界》:多年来您为创建中医养生康复专业付出了许多心血,我们想请您先简述一下您的学习经历。
翁维健:我1952年毕业于天津公立药科学校,本是学西药学的,毕业后曾在天津护士学校任药理学教师。1956年,国家成立北京、上海、广州和成都四所中医学院。那时,23岁的我响应国家号召,考入北京中医学院中医专业,成为由西医转学中医的大学生。经过6年刻苦学习,毕业留校任教,一直到1997年退休。
《养生大世界》:您任教四十年来都从事过哪些工作?
翁维健:长话短说吧。四十多年来,在本院曾从事医院医疗教学管理,还负责临床医疗和中药、中医养生康复等方面教学工作。曾任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教研室副主任、中医养生康复专业主任和中医营养教研室主任、教授和主任医师等职务。
《养生大世界》:那您后来怎么想起要创建中医养生康复专业呢?
翁维健:这是个有趣的故事,概括一个题目就叫“一本书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
1981年秋季,我的老师马继兴和谢海洲受人民卫生出版社邀请,准备为唐代孟诜和张鼎编著的《食疗本草》进行辑佚注释工作。由于此书涉及很多古本草著作内容,工作量很大,因此二位老师想让我和另一位老师参与编写。我很高兴地接受了此项工作任务。
《食疗本草》不仅是一部内容充实的古代营养学和食物疗法专书,也是很有临床价值的经验方集。该书原作者孟诜(约公元621-713年)是唐代著名医药学家,撰有《补养方》、《必效方》等书。《补养方》后经张鼎增订,改名为《食疗本草》,专论食物疗疾。原书已佚,仅有残卷及佚文,散见于后世本草著作中。自本世纪初期在敦煌发掘出《食疗本草》残卷之后,有的学者对该书进行了一些辑校复原等工作。但在佚文的整理、搜集方面,仍存在着资料欠缺、出处不详等缺点。
为了尽可能如实地反映此书的全貌,充分发挥其历史作用和实用价值,我们对《食疗本草》重新加以辑注,并翻阅了大量本草文献,进行校对。
我在参加这本著作的辑佚、校注工作中,感到历史告诉人们,不管哪个朝代,哪个时期,只要是太平盛世,人民安居乐业,养生活动必定得到复苏和发展。中医食疗内容如此博大精深,中医养生之术如此奥妙、神奇,正是人民所需。因此我受到了启迪:我们的国家现在不正处在经济发展,人民生活不是正处在安居乐业的阶段吗?这不就是大治之年、太平盛世吗?因此我暗下决心,今后一定要涉足食疗、养生课题,并争取做出贡献。
《养生大世界》:您的感想当时可谓超前。
翁维健:当时,我开始给一些报刊杂志和广播电台写中医食疗或养生方面的小稿件。没想到受到了热烈欢迎,于是我的胆子就越来越大,文思犹如潮涌。
1982年2月,我将编辑《食疗本草》时收集的资料,包括历代食疗食谱,整理而成一本小书,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命名为《药膳食谱集锦》,书名由中医泰斗任迎秋老师题写。
这本书字数很少,仅为9万字,当时售价0.45元。内容通俗易懂,忠于古代文献,有一定的学术参考价值。本书收集了历代“食疗”、“食治”的食谱,其中所举医疗保健食品有汤液、粥食、糕饼、菜肴等13类,品种达280种之多,内容笃实,条目井然,可说是以“药膳”命名的第一本书。
《养生大世界》:这本小册子发行以后,情况怎样?
翁维健:真没想到,本书1982年出版以后,很快被国外出版商翻译成日文版、英文版和世界语版问世,我国宝岛台湾也出版了该书的增补版。
另外,在药膳热潮影响下,全国一些城市开办了不少药膳餐厅。
1984年,卫生部应日本东京餐饮界邀请,委派我率团在东京建立日本第一个药膳餐厅。之后又在东京建立北京中医学院分校,并委派我开办中医药膳培训班,为日本医药、卫生、营养、疗养、家政、食品和餐饮等各界人士培养中医药膳人才。
得知这本小书出版后而出现的社会反应,我感觉到中医养生学术与技术的魅力,和对世界的影响。我每日茶不思,饭不想,夜不成寐,心中产生一个念头,就是建议学院尽快成立一个新的中医专业,就叫“中医养生专业”吧。
自从我有了这个想法之后,就马不停蹄地行动起来。我先后找了中医系主任和老同事谈,大家觉得此事难成。我不甘心,又风风火火找院长,详细地谈了我的想法。因为院长是我的老同学,我们无话不讲,毫不掩饰。
《养生大世界》:结果怎么样?
翁维健:各级领导认为这不是一件小事,成立一个新专业要申请卫生部和教育部批准,从手续上讲,是非常麻烦、非常耗时的事。再者说,要有人手,有专人牵头,成立个筹备组,专门做这件事。
院长说:“你脑袋先别热,回去再考虑考虑,也容我和其他领导研究研究。”这件事就暂时搁置起来。但到了1984春,事情有了转机。原因是此时国家召开了两个会,一个是“我国医学战略讨论会”。会议提出为适应卫生事业的发展,我国医学教育工作将由治疗型转变为预防保健型。另一个会议是“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医药本科专业目录修订会议”,会议提出中医门类应改单一模式,增设新型专业。
真是老天有眼,天无绝人之路啊!我趁机又找到各级领导,建议尽快申请成立“中医养生专业”。
这时领导一反旧态,表示支持我的建议,并委任我负责筹备此项工作,但要我辞掉中药教研室工作,并提示我:“如果未能成立这个新专业,那你老兄是否还能回原来教研室工作就很难说了。”请我三思而行,我想这是领导在考验我的决心吧。
《养生大世界》:那您接受这个苛刻的要求了吗?
翁维健:当时我就表态:“我认定这个新专业一定能批准!我接受调离工作!”领导又提醒我,一个人是干不成这项工作的,因为一个专业要开10多门专业课吧。所以你还要负责招聘,愿意今后从事养生保健专业工作的老师,到这个新专业来工作。
我于1984年3月辞去中药教研室副主任工作后,中医系给我准备了一间房作为新专业筹备处。第一天上班,我在门上贴了一个纸条,上书:“中医养生专业筹备处”。让我没想到的是前来“问东问西”的老师还真不少,并且还有不少老师是中医系以外,如中药系和附属医院的,都表示愿意报名参加这个新专业工作。
当时我心里这份喜悦感就别提了,但我就像领导讲话那样,很严肃地对各位老师说:“这件事肯定有意义,但前途未卜,各位辞退原来工作后,如果专业未能批准,咱们可谁都回不了原单位了。请各位三思而行!”
过了几天,令我没想到的是,居然有14位老师愿意辞去原教学工作岗位,加入了这个新专业。
《养生大世界》:筹备处成立后,工作顺利吗?
翁维健:新专业筹备处成立的那一天,院系领导赶来讲了些令人鼓舞的话,并说不久的将来,上级可能会批准这个新专业,请各位努力工作,有什么困难院方会支持你们。最后宣布筹备组由我负责。我又一次受到感动,暗下决心:一定和各位老师一起把筹备工作做好!
经过大家讨论研究和领导建议,为了充实这个专业的内容,认为它是重点培养从事病前正常人或亚健康人群的养生,和病后患者的康复措施的中医人才。中医病后康复学内容也应并到本专业之中,因此把这个新专业命名为“中医养生康复专业”。
《养生大世界》:在你们筹备这个新专业的同时,对外院有没有影响?
翁维健:在我院筹建这个专业之后不久,全国也有一些院校准备筹建这个新兴专业。于是,当时我们就积极主动与这些院校联系,如南京中医学院、天津中医学院、南京铁道医学院和扬州商业学院等单位。与这些兄弟院校联系后,双方达成合作协议,共同筹建此项工作,一同编制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材等。
《养生大世界》:真是君子所见略同。
翁维健:现在回想起来,三十年来,本专业能取得可喜成绩,是与这些单位和老师们的努力分不开的,他们功不可没。由于国家的重视和大家的努力,高等教育部经过多次中西医和教育专家论证,终于在1986年初批准成立此专业,可以准备1987年秋季招生。当时全院师生,特别是我们专业老师听到这个消息后,真是高兴得难以形容。不久,世界银行为这个新专业无偿贷款五万美元,支持我们建立实验室。
《养生大世界》:请问翁老师,这个专业学制和课程是如何规定的?
翁维健:按照当时高校教委规定,本专业属中医门内第一个专业。学制为大本五年,教学时间为255周,3606学时,共设34门课程,包括普通课4门和中西医基础课13门,基本与中医专业差不多。此外,后期15门专业课程具有本专业特色,如《中医养生学》、《中医康复学》、《现代康复学》、《中医饮食营养学》、《中医健身学》、《中医气功学》、《中医养生康复学文献选读》和《中医老年病学》等,最后还有将近一年的毕业实习。实习点为综合医院、中医院、疗养院、康复医院和养老院等。
在将近一年时间里,我院与南京中医学院、天津中医学院、南京铁道医学院和扬州商业学院等单位,完成了本专业教学大纲和全部专业课程的教学大纲以及教材,保证了1987年第一届学生入学。
在新专业开学前夕,我被学院任命为本专业主任,和中医营养学教研室主任。
《养生大世界》:多年来,这个新专业培养了多少学生,他们毕业后从事什么工作?
翁维健:现在回想,近三十年来,这个专业共招了六届学生。近十多年又招收研究生八届,硕士生和博士生加起来约400多名。毕业生大多分配在中医院校、中医研究机构、中医医院、康复医院、疗养院、老年健康指导部门、体育运动部门,少数出国留学或就业,也有一小部分从事健康产业,当了国内外健康产业老板。
《养生大世界》:后来这个专业情况怎样?
翁维健:由于当时兴办这个专业的情况,和后来遇到的困难,如生源和毕业后的分配岗位等问题,于是就暂停招生了。现在回过头来看一看,中医院校开设和巩固这个专业仍势在必行,如果停办了,实在令人遗憾。其实,本专业建立后,不仅招收本科学生,也可开设国内外需要的各种培训班,也可为本院其它院系开设选读课,如养生、康复、营养、健身、妇幼老年养生和健康产业等。
现在本校虽然暂不招本专业学生,但仍保留各院系养生康复学选读课。
《养生大世界》:您从事这个专业这么多年来,有何感悟?
翁维健:三十年来,我改行从事了这个养生康复专业教学、科研和临床工作后,迄今无悔。1997年我退休后,仍然参与培养研究生,参加国内外学术活动和科普活动,开拓、进取和坚守这个岗位,并不感到遗憾。虽然我已经退休十多年了,但仍然会去学校授课,共培养了9名研究生。如今回首往事,感到十分欣慰。
自1984年至今,我以中医养生康复学术与技术为专题,多次赴欧美、日本、东南亚和非洲等国家讲学,或参加国际会议以及学术与技术合作。
近年来,我在国内外出版的著作有《常用中药》、《中药应用鉴别》、《药膳食谱集锦》、《中医饮食营养学》、《食补与食疗》、《传统膳食宜忌》、《中国饮食疗法》、《家庭食事疗法》(日文)、《中国保健食品》(世界语)、《中国药膳食谱》(中英文)、《中国烹饪百科全书》等,以及多篇学术论文。1993年10月,政府授予我“为了发展医疗事业做出突出贡献”专家称号,享受国家特殊津贴待遇。
我坚信中医养生和康复事业不会停滞不前,必然还有再次振兴的那一天。
最后,我要作一首诗结束我的谈活:“人生苦短难自主,光阴荏苒欲何求?从医之路多奚巧,回眸往事已白头!”
现如今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大幅提升,经济、社会、文化飞速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体育作为一种可以调节身心、缓解压力的文化活动形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重视。《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颁布和实施,提出了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新理念,在教学内容和课堂组织及教学评价上提出了新的要求。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不能完全适应现阶段的各种需求,完善一套适应发展需求全新应用型体育专业人才的培养方案迫在眉睫。
一、新课标对体育教育专业人才提出的要求
(一)体育教育专业人才的知识结构
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是新课程标准提出的五个学习目标。也就是说在课程设计上不仅要教会学生最基本的运动技能还要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这样就意味着体育课程的不仅仅是一门学科,而是更多元化的课程。比如在课程中间要给学生提供健康卫生知识、树立健康意识、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等等。这也就对任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必备的体育技能知识还要掌握生理学、心理?W、科学的健身理论等等更多元化的知识。
(二)体育教育专业人才的素质结构
素质是一个合格教师所必备的一个方面。也是一个教师的人品、知识、心理健康、专业知识的综合体现。往往在传统的教学中,过多的重视专业技术,而忽视了对人才综合素质的培养。也就导致了很多数据显示我国中小学体育教师综合素质相对偏低。作为一名合格的体育专业人才必须具备扎实的专业素质、良好的心理素质、良好的道德素质。这是新时期对体育教师的新要求。
(三)体育教育专业人才的能力结构
新课标要求体育教师的知识能力要更加多元化,对体育专业人才的培养也提出了更高的挑战。教授学生的不仅是基础的运动技能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所谓终身体育意识就是养成良好的体育运动习惯,形成良好的锻炼习惯。也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教师要在自己课堂的设计上是课程内容更丰富多样,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和运动兴趣。也要在学生学习和练习的过程中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团队凝聚力。也要设计相关环节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要做到这些对于一个体育专业人才来说不仅要有过硬的技术能力,还必须有较全面的综合能力。
二、优化体育教育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采用措施
(一)培养方案目标明确
培养方案目标的确立是明确的、科学的培养专业人才所必须拥有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方案》中要求培养全面的应用型人才必须把培养目标调整为,不仅能胜任体育教学、训练和组织竞赛的能力,而要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如完成相关学术论文、社会体育指导、体育产业等工作的复合型人才。所以要根据校情,学校的层次、学校的办学理念与定位制定出适合自己的专业培养目标。培养方案模板基本设定为:掌握扎实的基本技能、基本理论以及学校体育基础知识。为中小学提供能够胜任体育教学和课外体育指导,能够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综合性应用型体育教育专业人才。
(二)培养模式具有针对性,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和适应能力
根据地方型高校的和办学理念制定出更有针对性更适合自己的培养模式,首先要在课程设置上调整。基础知识的和基本技能扎实掌握的基础上,突出应用型的时效性,能够体现出学校的发展需求和国家对人才的方向需求。可以在培养方案上增加一些实用性较强的课程如:《营养学》《体育保健》,还有一些与时代接轨的课程如社区体育相关的课程。这些应用型比较强的课程。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等等为黄淮学院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提供特色的培养方案。
(全日制本科生)
毕业设计题目:
专业班级:
学生姓名:
指导老师:
专业带头人:
二级学院:
撰写日期:
评阅人:
教务处制
化学与人体的健康毕业论文设计
摘
要
我国自古以来就有“民以食为天”这一说法,无论是百姓还是帝王贵族,无论是茹毛饮血的原始人还是丰衣足食的现代人,在人类的进化的各个阶段,食品都是不可缺少的头等重要的生活原料。在维持生命和健康时,人们需要从外界摄取足够的食物以获得营养和能量。随着人类文明程度的提高,不仅要使自己吃得饱,而且还要让自己吃得好,要从营养角度进食,要从健康角度合理调配食品。而化学不仅能给人类提供增加食物的手段,还能帮助人们了解食品的营养成分等有关知识。
关键词:营养、健康、化学、微元素、食物。
引
言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日益重视自身的健康问题,吃什么?怎么吃?色香味如何权衡?常量元素和微量元素从何处摄入更好?有何作用?等。这一类关乎到身体健康的问题都是摆在人们面前的现实问题。本文主要针对以上部分问题进行一些阐述。
人们为了维持生命与健康,必须每天从食物中摄取一定量的营养物质,这些能被人体消化、吸收和利用的营养成分被称为营养素,包括:水、蛋白质、脂肪、糖、维生素和无机盐,它们被称为六大生命要素,其中蛋白质、脂肪和糖为人们生命和活动提供热能,又称产热营养素。
水是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水不仅常常溶解一些可溶性物质,例如糖类和盐类,形成液体,还与蛋白质、糖类分子的亲水基因结合成不能自由运动的结合水。水作为一种溶剂,有利于消化作用,水可帮助咀嚼,使食物变软,在消化道内顺利移动;另外,水可以将营养素转化为溶液状态,人体吸收后经过肠壁进入血液和淋巴液;细胞内的一系列化学反应都是在水溶液中进行的。水是生命存在的环境条件,同时也是生活物质本身化学反应所必需的物质,水对于维持生物体的正常生理活动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水是生物体不能缺少的物质,有重要的生理功能。
日常饮水时,要多喝开水,不要喝生水和未煮开的水;要喝新鲜开水,不要喝放置时间过长的水;要定时饮水,不要只在口渴时才想起喝水。
蛋白质是生命的物质基础,是与生命及与各种形式的生命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物质,可以说没有蛋白质就没有生命。生长、发育、运动、遗传、繁殖等一切生命活动离不开蛋白质。人体组织蛋白质不断分解为氨基酸,又不断从食物提供的氨基酸和组织蛋白质分解的氨基酸中合成补充,因此,每天必须供给一定量的蛋白质,以保持体内蛋白质的动态平衡。
一个人保持健康所需的蛋白质量依年龄、生理特点和健康状况而定。我国大众膳食中蛋白质的主要来源是从禽、蛋、肉类、鱼类、奶类、豆类、蔬菜中获得,谷物类食品蛋白质含量不高,但作为主食也是蛋白质的主要来源之一。为了身体健康,我们必须保证每餐都要有一定质和量的蛋白质,且要注意事物的合理搭配,不能偏食和滥食。
脂肪既是机体细胞建成、转化和生长必不可少的物质,又是含热量最高的营养物质。人体脂肪含量随着营养状况和活动量的多少而有所变化。饥饿时,能量消耗,体内脂肪不断减少,人体逐渐消瘦;反之,进食过多,消耗减少,体内脂肪增加,身体逐渐肥胖。脂肪的主要来源是烹调用油脂和食物本身所含的油脂。
油脂在生命运动中十分重要,是人类饮食中发热量最高的营养物质,它具有提供能量、保持体温和保护内脏器官的作用,同时也能帮助脂溶性维生素的消化与吸收。根据我国的经济状况和饮食习惯,建议脂肪的供给量应占总热量的15%~25%,相当于每天每人摄入30~50克脂肪(包括烹调和食物中所含的脂肪)。为了防止必需脂肪酸的不足,膳食中必需脂肪酸的含量应占总热量的1%~2%,胆固醇的摄入量应在300毫克以下。另外,由于脂肪过高会引起肥胖、高血压及冠心病,因此生活水平较高、活动少的中老年人,其脂肪摄入量应适当减少。
糖类是生命活动的主要能源。除纤维素以外,一切的糖类物质都是热能的来源。糖是产生热能的营养素,每克葡萄糖在人体内氧化产生16.7KJ能量。神经系统中所需能量的唯一来源是血液中的葡萄糖。它使人体保持温暖,人们常说“吃饱了就暖和了”就是这个道理。用糖供给能量,可节省蛋白质,从而使蛋白质主要用于组织的建造和再生。人们膳食中糖类主要来源于植物类:谷物、豆类、薯类、蔬菜、水果等;在动物类食品中各种乳制品和动物肝脏也是糖类的主要来源。糖不但是食物,而且可作为佐料,调节食物风味,增加食欲,故而人们都特别爱吃甜食。
但糖和甜食都不宜吃得太多,尤其是对糖尿病人,有可能会起反效果。平时饮食中糖类摄取过多,容易导致糖尿病、肥胖、心脏病及高血压。所以,为了身体的健康,应合理膳食,适量摄取。
维生素与蛋白质、脂肪和糖不同,它在人体中既不能产生热量,又不参与人体细胞、组织的构成,但是它能调节人体的新陈代谢,促进生长发育,祛除某些疾病,并能提高人体抵抗疾病的能力。人体缺少维生素,新陈代谢就会发生紊乱,就会发生各种维生素缺乏症。比如说,缺乏维生素A,就会导致维生素A缺乏症,其典型缺乏症为干眼病和夜盲症;缺乏维生素B1,会有神经炎、脚气病,导致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生长迟缓;缺乏维生素B2,会导致口腔溃疡、皮炎、口角炎、舌炎、唇裂症、角膜炎等;缺乏维生素B12,会导致巨幼红细胞性贫血;缺乏维生素C,会导致坏血病,还会使抵抗力下降;缺乏维生素D时,儿童会患上佝偻病,成人则会患上骨质疏松症;缺乏维生素E,会导致女性不育、流产,导致肌肉性萎缩等。维生素既是营养品又是药品,在人体内不能合成(除维生素D外),必须从食物中摄取。
各类食物的维生素的种类数量差异很大,而且有的维生素性质很不稳定,容易在食物加工、储存和烹调中受到破坏,因此合理地选择食物、正确的储存、加工和烹调,对人类获得必要的维生素是十分重要的。由于人体对各种维生素需要量不大,只要注意平衡饮食,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一般不会引起维生素缺乏症。
人体内各种元素中,除碳、氢、氧和氮主要以有机化合物形式出现,除此之外,其余各种元素都统称为无机盐。体内无机盐仅占人体体重的4%~5%,但却是构成人体组织和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不可缺少的物质。人体无机盐的含量随人的年龄的增大而增多,胎儿每千克体重含无机盐21.95g/k,而成人的则为42.67g/k。无机盐分布在各个组织中,以骨骼和牙齿为最多。其中含量较多的有钙、镁、钾、钠、磷、硫、氯七种,称为常量元素;其他元素如铁、铜、碘、锌、锰、钴、钼、硒、铬、镍、硅、氟、钒等元素由于存在量极少,故而称为微量元素。
无机盐是人体的重要的营养元素,但无机盐不能在体内合成,只能靠从食物、饮用水和食盐中摄取。由于新陈代谢,机体每天都有一定量的无机盐丢失,所以人类必须从食物和饮料中获取足量的无机盐,才能维持良好的健康状况。如缺铁,会导致缺铁性贫血、免疫力下降,可食用含铁丰富的食物来补充,如:动物的肝脏、肾脏、鱼子酱、瘦肉、马铃薯、麦麸、大枣等。再者,在摄取无机盐时一定要注意量,摄入量不足会引起缺乏症,摄入量过多可能会引起中毒,特别是微量元素。
有人说“健康是吃出来的”,也有人说“病从口入”,这些都可以总结为,我们要多加注意日常饮食习惯。特别是在现在食物品种繁杂、农药和食品添加剂泛滥的市场,对于吃我们更加不能懈怠。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能吃得到和吃得起的东西日渐丰富,但是,会出现经常偏爱于某一种食物,而对于其他有益的食物却碰都不碰的情况;还有一餐吃得多,一餐却又一点都不吃的状况,不注意合理用餐、饮食均衡,从而导致健康指数下降。很多的的肥胖症、糖尿病等疾病都是“吃”出来的,所以,要想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就必须要建立一个适合自己的膳食体系。
各种食物都有不同的营养特点,必需合理搭配才能得到全面营养。中国营养学会根据中国居民的膳食结构特点,设计的“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十分形象地指出了人类的合理膳食结构:底层为植物性食物,包括面包、麦片、米、面等,每人每天应吃300~500克:第二层为蔬菜和水果,每天分别应吃400~500克;倒数第三层为鱼、肉、禽、蛋类食品,每天应吃125~200克(鱼虾类50克,畜、禽肉50~100克,蛋类25~50克);奶类和豆类食物合占第四层,每天就吃奶类及奶制品在100克和豆类及豆制品50克;最顶层为油脂类,每天不超过25克。
总而言之,人体内的生物化学反应与生命活动依赖于化学物质的参与;而这些化学物质又与营养密不可分;营养物质又摄取于五谷杂粮.动物肉类;蔬菜水果。这三者是相辅相成的。在它们共同的作用下人体才能健康成长,益寿延年。
关键词:中小学体育教师; 科研现状; 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06-151-001
体育教师作为体育科研工作的主体,应尽量提高自身的科研水平。面对新的形势,我们呼唤和需要更多的科研型体育教师充实到中小学体育工作中来。重视和提高体育教师的科研能力势在必行。了解我市中小学体育教师科研现状,通过对影响中小学体育教师科研能力的若干因素进行分析,从而提出相应对策是非常必要而且重要的。
科研成果是体育教师科研能力水平的综合反映,中小学体育教师的科研成果一般表现为三种形式,即:科研课题,以及论文获奖等。
笔者调查了28所学校。数据表明:在被调查的28所学校的体育教师中,曾经从事或目前正在进行课题研究的人数只有158人,仅占被调查总数的16%,大多数人从未参与过课题的研究。在公开刊物上发表过论文或者参加省、市论文奖项的都是因为职称评定需要才被迫而为,其中各种科研成果较多的体育教师多分布在各级重点学校中,从科研成果的角度看,教师的科研水平不高。
一、影响中小学体育教师科研水平的因素
影响因素大致有内因和外因两种。
内因包括:教师的职称、学历、年龄;外语、计算机能力;科研态度等。主要是计算机能力有限,其次依次为科研态度、科研目的、职称、学历、年龄结构以及外语能力。首先,在科研过程中,很多文字和数据的处理都离不开计算机的应用。中小学体育教师的计算机能力水平直接影响着他们科研水平的提高。其次,多数教师对待科研的态度和目的也是不正确的,大多数教师做科研是为了评职称,如果没有了职称评定的压力,那么他们是不会主动搞科研的。这种动机的偏差掩盖了科研本身的价值取向。这也是当前整个教育界面临的问题与挑战。至于教师本身的职称、学历、年龄以及外语能力等因素,在前面几项因素得到提高与改善之后则会迎刃而解。
外因包括:目前的科研体制;经费来源的制约以及学校可提供的科研设备条件的限制。
目前中小学体育教师搞科研都是自筹经费,并且学校所能提供的科研设备十分有限,加上科研体制的制约,共同影响着我市中小学体育教师科研积极性以及水平的提高。
二、针对影响其科研的内外因素,制定相应对策
1.深化科研体制改革,建立完善而严格的体育科研制度
现行的体育科研体制的特点基本上以行政手段来组织科研,以达到为实践服务的目的,这使科研人员积极性、创造性得不到发挥。要搞好科研,要进一步建立完善严格的体育科研制度和科研体系,并制定完善的激励措施,将体育教师的科研能力列为考核、晋级、评优的重要内容,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和相应的奖惩措施,积极鼓励体育教师多出科研成果。
2.中小学体育教师应明确科研目的,端正科研态度
体育科研工作旨在发动全体体育教师解决教学、训练、课外体育活动等方面普遍存在的问题,体育教师认识不到这一点,科研目的不明确,态度不端正,参与科研工作就会被动和盲从。体育教师应充分认识到体育科研工作的目的在于全面深入地了解、揭示学校体育工作的各种矛盾和规律,更好地认识和运用客观规律,加速和深化学校体育改革,不断地提高教学、训练质量,为有效地增强学生体质,提高运动技术水平而服务。而不单纯是自己评职称的工具而已。另外,还应认识到,体育教师开展科研工作,对自身学识的增长,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的提高,事业心、责任感的增强也有重要意义。
3.提高体育教师自身的素质
科研工作离不开教师各方面实际操作能力基础的保障,如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计算机操作能力、外语水平以及写作能力等。
3.1相关理论知识学习是提高科研能力的基础。体育是一门综合性学科,要求体育教师必须根据职业特点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这种理论知识应包含三方面的内容,一是专业的理论知识,二是相关学科的知识,三是科研方法知识。在自己的专业方面,体育教师必须系统的掌握体育教学大纲中各种技术教材的基本教法、裁判法和测量统计法等。还必须掌握与人体有关的科学知识、保健学和营养学知识,以提高专业理论水平。
3.2实践经验的总结,收集、整理各种资料的习惯与方法是提高科研能力的重要因素。中小学体育教师在教学实践工作中有着极其丰富的经验。这些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知识是研究工作的基础,体育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善于总结教学经验,如养成写教学、训练日记和总结的习惯,这些都是科学研究的资料宝库。
3.3其他素质的提高。科研工作的顺利进行,还有赖于体育教师自身各种实际操作能力的提高,如计算机应用能力,阅读外文文献能力、翻译能力以及写作能力等,这些都是搞好科研工作的保障。因此,各有关部门应有针对性的多组织一些培训班,让体育教师有机会加强这些方面的练习,以促进其科研能力的提高。
三、结论与建议
1.结论
1.1目前,我省中小学体育教师科研现状不容乐观,体育教师科研素质总体水平偏低,科研成果较少。
1.2影响我省中小学体育教师科研的内部因素主要表现为计算机能力较低,其次是科研态度不端,目的不明确。外部因素主要是经费的限制。
1.3体育教师科研能力的提高有赖于科研体制的改革与完善,教师对待科研目的明确,态度的端正以及自身素质的提高。
2.建议
2.1教育部门应深化科研体制改革,要健全教育科研的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建立完善而严格的体育科研制度,在提高体育教师进行科研工作积极性的同时,为他们的科研工作提供必要的制度与物质上的保障。
【关键词】运动人体科学;实验教学;教学体系
A Preliminary Research on the Reform of Sports Somatic Science
Experimental Teaching
SHI Feng
(Physical Education College, Zhengzhou University, Zhengzhou 450044)
【Abstract】In view of the current teaching of somatic science experiment courses, in which experiment teaching is alienated from the practice of sports, and there exists a lack of interchange between different disciplines, this thesis proposes the establishment of a experiment teaching system of "one core、 two systems、three modules、four levels". These ideas will be of some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o the further reform in experiment teaching.
【Keywords】Sports Somatic Science, experiment education, teaching system
运动人体科学类课程包括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体育保健与康复、运动生物化学、运动生物力学、体育测量评价、运动营养学等十几门课程,该类课程是培养体育专业人才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是体育专业教学计划三大系列之一〔1〕。实验教学是运动人体科学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实现学校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创新能力以及严谨的工作作风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目前,我国大多数体育院校运动人体科学类课程实验教学内容设置上存在诸多弊端,不利于学生对相关课程知识的融会贯通,背离了实验教学的宗旨与规律,妨碍学生综合认知能力、实际操作技能、创新思维素质与创新能力的提高。因此,深化运动人体科学类课程实验教学改革,建立科学合理的运动人体科学实验教学体系,对于实现从知识传授到能力培养的飞跃,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的复合型体育专门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2〕。
1运动人体科学类课程实验教学体系的现状
长期以来我国体育院校实验教学基本沿袭着苏联50年代的教学模式〔3〕,实验教学偏重于验证性和操作性实验,学生多以机械被动地参与、程序化操作为主,实验结果作为理论课的验证。这种传统的运动人体科学类课程实验教学体系,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1.1实验教学内容多数偏重于理论知识的验证,脱离体育运动实践
体育学知识具有实践性强、实用性高的特点。而目前运动人体科学类课程实验教学内容陈旧,多数是选用验证性实验来证实理论讲授内容。忽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缺乏综合性实验和应用性实验。不利于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1.2实验教学内容按课程各自独立,缺乏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
运动对人体机能的影响是由微观到宏观、机能状态到形态结构、瞬时的动态变化到相对的稳定状态。运动生理学、运动生物化学、运动医学、运动生物力学、体育测量评价等不同课程,虽然自成体系,但是在体育科学知识链中密切相关,存在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而现有实验教学内容按课程各自独立设置,缺乏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不利于学生对相关课程知识的融会贯通。
1.3实验课教学目的不明确,缺乏专业针对性
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运动训练专业、社会体育专业等不同专业均开设有运动人体科学类课程,不同专业学生应掌握的知识侧重点应有所区别。而目前多数体育院校运动人体科学类课程实验教学内容设置上均是按照体育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设置,忽视其他专业的培养特点。实验课教学目的不明确,实验项目缺乏不同专业的层次要求,不适应实验教学与人才培养发展的需要。
1.4不同课程之间存在较多实验内容和方法的低水平重复
由于现有运动人体科学类课程实验教学从属于理论课教学,导致各门理论课按照自身需要开设实验。所设实验内容和项目自成系统,相对独立,很容易形成相近课程实验内容的重复。例如台阶实验这一实验项目同时存在于《运动生理学》、《体育保健学》、《体育测量与评价》三门课程教材中,造成实验课开设混乱。
2运动人体科学类课程实验教学体系改革的基本思路
2.1更新实验教学理念
实验教学理念决定高等学校实验室建设定位的层次、建设发展的可持续性,决定实验教学体系改革的方向与成效,决定人才培养的标准与人才培养的社会适应性,是实验教学改革中首先要解决的重要命题。以“体育学大学科、侧重应用性”为运动人体科学类课程实验教学体系改革理念,在体育学的平台上组织实验教学,注重生命活动普遍规律学习和研究方法的训练,可以避免专业越分越细、基础越来越窄的倾向,帮助学生养成整体、系统、综合的科学思维方法。同时根据生命科学知识性强、技术方法先进,以及体育学知识实践性强、实用性高的特点,注重实验内容与体育教学、运动训练实践密切联系,充分体现现代化教育的鲜明特色,形成良性互动,以能力培养为核心,分层次、分专业、多模块相互衔接的科学系统的实验教学体系,可以实现理论与实践、综合技能与专业技能的有机结合。
2.2整合不同学科实验教学内容
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运动生物化学、体育保健与康复、运动生物力学及体育测量与评价等课程虽然分属不同的学科,彼此间相互独立,自成体系,但是,它们在研究目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上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彼此均以人体为研究对象,以不同的研究方法和手段为基础,从不同的角度探讨运动训练监测和训练效果评价的科学体系,揭示运动与人体机能之间的关系。而以往该类实验课的设置与相应的理论课程挂钩,相近的课程彼此独立,内容重复,学生难以对运动人体科学课程群形成一个整体的清晰概念〔4〕。因此,整合不同学科的实验教学内容,构建综合性的运动人体科学实验教学体系不仅具有一定的理论依据,而且是现代体育科学发展的需要。
2.3灵活实验课程设置
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根据实验教学内容的不同,在考虑学科特点、专业特点、学生特点不同的基础上,灵活设置实验课。将运动人体科学类课程分成运动人体科学基础实验知识体系和运动人体科学综合实验技能培养体系两部分分别进行授课和让学生选修。运动人体科学基础实验知识体系中实验课内容根据各课程教学计划授课,实验课和理论课教学进度保持一致;运动人体科学综合实验技能培养体系根据不同专业特点分成体育教育模块、运动训练模块、大众健身模块分别作为三门选修课供不同专业学生选修。在学生毕业论文阶段,根据学生毕业论文研究内容开设创新性实验。
3运动人体科学类课程实验教学体系内容
以培养“应用创新型人才”为实验教学目标,依据学科特点、专业特点、学生特点、培养目标与社会需要,按照“保证基础实验教学,全面培养学生实践应用、创新研究素质与能力”的指导思想,遵循“务实创新、学有所获、学能有用”的实践应用原则整合、优化实验项目,构建“一个核心、两个体系、三个模块、四个层次”的运动人体科学类课程实验教学体系。“一个核心”是指实验教学全面培养“应用创新型人才”为核心培养目标,“两个体系”指运动人体科学基础实验知识体系和运动人体科学综合实验技能培养体系,“三个模块”指体育教育模块、运动训练模块、大众健身模块,“四个层次”指实验教育体系分“基础、综合、设计、创新”四个层次构建(见图1)。
图1运动人体科类课程实验教学体系
3.1运动人体科学基础实验知识体系
运动人体科学基础实验技术体系培养目标面向体育教育专业、运动训练专业、社会体育专业三个专业学生。通过该平台的教学使学生掌握各类实验研究的基本方法及其原理;学会规范的实验操作方法和技巧;学会观察、分析运动人体科学现象和通过测量获得数据,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掌握常用实验仪器的使用方法和原理,以及进行实验方案的设计和实验条件的选择等,初步具备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该体系的主要实验项目包括运动解剖学的形态观察;血压计、心率表等基本实验仪器的使用等;常见运动损伤的检查、包扎等体育专业学生应掌握的基本技能等。
3.2运动人体科学综合实验技能培养体系
运动人体科学综合实验技能培养体系根据体育教育专业、运动训练专业、社会体育专业三个专业学生所应掌握知识侧重点不同,分为体育教育模块、运动训练模块、大众健身模块等三个模块内容。实验教学重点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使学生能够“学有所获、学能有用”。
3.2.1体育教育模块
该模块主要对象是针对体育专业的学生。通过该模块的教学,培养体育专业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及初步的科研能力;使学生具备新世纪体育教师应掌握的运动人体科学实验方法,并能运用于实践,即监测体育教学和指导业余运动训练。其中综合性实验以《中学体育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项目或《国家体育锻炼标准》规定的锻炼、测试项目为切入点,以某个项目或项目的某个技术环节为线索,以问题的形式编写;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及实践操作能力。设计性实验可安排安排学生撰写实验设计、操作实验、实验报告,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指导实践的能力。创新性实验结合学生的毕业论文选题进行设计〔4〕。该模块的主要实验项目如表1所示。
3.2.2运动训练模块
该模块主要对象是针对运动训练专业的学生。通过该模块的教学培养,使学生能掌握运动时人体内部生理生化变化规律,运动对机体组织的影响、运动时物质和能量代谢的特点和规律,以及运用运动生理生化的特点和规律为体育锻炼、运动训练科学化服务等理论及知识;考察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运用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态度。该模块的主要实验项目如表2所示。
3.2.3大众健身模块
该模块主要对象是社会体育专业学生及以有志于从事大众健身行业的其他专业学生。实验项目选择依据主要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制定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国家职业标准》和美国运动医学会《ACSM’SGETCERTIFIEDGUIDE》。通过指导学生完成人体形态、机能、素质、心理、社会适应各指标的测评,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人体体质的组成、各指标所反映的人体体质健康的意义,发展学生实践操作能力;通过学生的实践操作和自主研究设计方案及实施加深对体质健康基本理论知识的理解,巩固和掌握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表3所示)。
4小结
运动人体科学实验教学是将体育知识与实验能力培养相结合、基础理论与运动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活动,是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关键。提高运动人体科学实验教学质量,构建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的实验教学体系是一项艰巨的系统工程,任重而道远.因此应当深化实验教学改革,不断完善实验教学体系,以促进素质教育的发展,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体育专门人才。
参考文献
〔1〕琳华.创新教育与高师体育实验教学改革〔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26(3):310-312.
〔2〕〔4〕姜涛,黄海,高新友等.运动人体科学实验教学改革与思考〔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8,25(3):116-120.
【论文内容摘要】本文通过对竞技健美操教学概念的理解,研究这一项运动的技术特征的独特性,充分的了解竞技体育的魅力所在。除此之外还对竞技健美操的发展现状进行了初步的剖析,并提出了解决的设想,从这个过程中不仅了解竞技健美操的特征,而且能够关注竞技健美操的发展,使竞技健美操成为很多人热爱的项目,促进这项竞技体育运动的发展以致今后的繁荣。
竞技健美操作为一种竞技性的运动的同时,还是一门艺术,融合了音乐、表演和文化等多种因素,在锻炼身体的同时,还能够愉悦身心,使之具有了很强了娱乐休闲性,以致在国际社会上倍受青睐。因此要对竞技健美操教学进行深入的研究,不仅能够了解内容,而且要从中找到这项运动在技术上的特殊性,了解它的发展,明确它的未来。
一、竞技健美操在内容上的突破
竞技健美操是一项外来的体育运动项目,我国在引进竞技体操运动进行指导教学已经有近20年的时间了。在这个时间段中,学者专家对竞技健美操进行了研究,但是一直处在初级阶段,整体的水平尚未得到大幅度的提升,依旧是按照老套的方式进行单纯的竞技健美操要在音乐的配合下进行,随着竞技健美操项目在国际上开展了日益激烈的竞争,对竞技健美操的评价也不仅仅是技能的高低,而是综合素质的评价,包括体能、美感、技巧等的综合素质的考核,竞技健美操运动员在健美操的比赛过程中,应该保持充足的激情、情绪热情奔放、动作准确到位、还要保持旺盛的体力和充沛的精神,运动员的这种比赛能力,要求把运动员的体能、技能、智能和心理能力进行系统的整合,因此对竞技健美操的研究不能仅仅的局限于技能的训练,而是要进行深入的剖析,了解这一体育运动项目的内涵和精髓,首先要明确竞技健美操的内容,它融合了现代的芭蕾、爵士、街舞等多种舞蹈表演技法,依据人身体的柔韧度、身体结构、体能特征等,编排一系列的舞蹈动作,适当的调节舞蹈的难度和连贯性,以促进人的身体机能的完善,加强耐力训练,从而展现人的形体美、健康美,可以说这是一门艺术,它融合了音乐、舞蹈、文化、服装搭配等多种知识,在竞技健美操编导以及表演上又涵盖了运动心理学、生理学、营养学等学科知识,是一项综合性的体育运动项目,在竞技健美操中要充分尊重和维护竞技健美操运动技术特征的独特性。
二、竞技健美操运动技术特征的表现
(一)竞技健美操的健身性。竞技健美操的动作要求刚劲有力、灵活迅速,这就需要身体的肌肉纤维能够及时的配合运动的节奏,以表现竞技健美操的力度和美感。在整个运动的过程中,整个身体的代谢活动主要是依靠无氧代谢,通过这种代谢方式达到健身的目的。一直坚持竞技健美操运动的人,身体各方面的技能都要比没有经过锻炼的人健康,心肌会增厚,心脏的容量能够变大,血管壁的弹性也会随之增强,心博有力,身体的柔韧度和弹跳性都会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身体的供氧也会变得很充足。其次坚持竞技健美操锻炼的人体型也会比较的完美,竞技健美操对体型姿势的要求比较高,在运动的过程中,可以舒展身体的各个部分,身形会变得挺拔,骨骼坚硬粗壮,能够调节肌肉的分布,体型随之变得匀称,在弥补身体缺陷的同时,还能够潜意识里增加人的自信心,增强人的气质。再次,长期坚持竞技健美操锻炼的人,能够舒缓长期积攒的工作压力,我们都知道,现代社会的是一个竞争的社会,人们在工作或者是学习生活中都处在一个有压力的环境之中,每天承受着巨大的精神压力难免会造成一种亚健康的状态,而这项体育运动可以帮助人们舒缓紧张的神经细胞,防止一些职业病等的产生,可见竞技健美操运动对于一个人的身心健康是很有帮助的,是现代人必不可少的运动方式。
(二)竞技健美操体现出的合作特征。在日常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每个人难免会遇到难题,这就需要合作的精神,这种合作的精神在竞技健美操这一项运动中表现的尤为突出,竞技健美操是一项集体的运动,需要考验整体的配合能力,竞技健美操有单人的表演,但是大部分是需要团队合作的,例如托举、转身、变换队形等动作环节,每个人都按照自己的节奏和模式去表扬的话,动作就难以统一,美感得不到保证,有时候可能因为一个人的失误造成生命的损失,因此要很注重整体的表现效果,各位运动员在活动的过程中必须加强配合,在日常的生活中能够加强了解,增强默契度,一个眼神或者是一个手势都能够帮助一个动作的完成,只有配合得当,才能够有一个很好的成绩,总之一个团队想要取得好的成绩,必须加强默契度的培养,增强团队意识,注重团体成员的合作。
(三)竞技体健美操有很强的美学特征。竞技健美操很大的程度上是考验一个运动员的身体协调能力,身体的各个部分能够跟得上节奏,身体的动作要协调优美,在每个运动中都能够展现出健康、优雅、美丽和健康的特征,这同时也是人们长期追求的一个目标。首先是身体节奏感,在这个节奏感的支配下整个身体随着节奏的变化呈现出丰富的变化,身体各部分的屈伸和上下的起伏都可以呈现出美感,这一节律感是竞技健美操运动的突出特征所在。它的美感特征还表现在强劲的力度,动是生命的本质的特征,只有动起来才能够体现生命的活力和精神,竞技健美操的动作是这项体育运动最精华的部分,它本身是以力度为主的运动表现形式,它表现出来的力量、活力、冲进和力度等都是美感所在,机械不呆板,而且趋向于更真实的生命力,竞技健美操的舞蹈的美感还在于抒情成分较少,而是更多的关注欢快有力的节奏感。
(四)竞技健美操的技术特征。竞技健美操的技术特征是区别于其他运动的本质特征,是这项运动的魅力所在,掌握好了竞技健美操的技术特征才能够把这项运动的精髓发挥出来。竞技健美操运动技术特征主要表现动作缓冲、重心移动、姿势控制、平衡感等多方面。具体的说在运动过程中要时刻保持节奏感,通过身体各个关节有配合的运动,在动作的舒展过程中,使动作与音乐相结合,其次要使身体姿势保持在最佳的状态,这是保证人体对地面的反作用力顺畅传递至头顶引起身体重心节律性弹动技术特征的必要条件。
三、竞技健美操的研究现状
竞技健美操在中国发展的时间不是很长,普及的程度不是很高,但是在我国的竞技健美操的理论研究中也出现了一些成果,一些研究性的著作在近些年不断的出现,在其中对体能研究作出了明确的解释,指出了竞技健美操中的体能训练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体能训练,而是一种充满潜力的运动,在这个过程中,要能够承受高负荷、大工作难度,从而激发出潜能。也要看出在对竞技健美操运动技术的研究中还存在和大的问题,尚未形成一整套的理论,比较的分散不系统,没有经过对这项运动的深入调查,而是根据一些人的口述或者是对其他国家的理论的综合得出了一些结论,没有针对性,也就难以突我国竞技健美操的个性化特征。存在的局限性还表现在对体能研究不够深入,目前我国对竞技健美操的研究集中在了动作和美感上,也就不能够依据运动员的体能特征进行科学的规划,缺乏对体能素质上的科学研究,众所周知,有的运动员体能很好,而有的运动员体能相对较差,把不同的运动员放在一起进行训练就难免出现不协调的局面。另外我国的竞技健美操的训练依旧是偏重于外在的东西,却忽略了运动员潜意识能力的激发,没有能够激发出顽强拼搏的意志。再次在资金的控制上,我国对于竞技健美操的支持还不够充足,这也是影响我国竞技健美操的一大瓶颈。
四、加强竞技健美操的发展
(一)要加强竞技健美操的基本功的训练。基本功的训练是基础,没有合格的基本功就没有高水平的竞技健美操的成绩。竞技健美操属于一种有美感的体育运动项目,既然是体育项目就必须有体能作为支撑,能够保证有足够的体能完成一整套的动作,这就需要对体能的锻炼和挖掘,这是完善基本功的第一步,是能够保持竞技健美操活力的关键。其次在进行动作表现时要有一定的文化修养作为补充,一个竞技健美操的表演者必须有能力理解和掌握专业文化知识,了解一个动作是为了表现什么而编排的,能够理解运动表现出的美感,能够理解竞技健美操的魅力所在。否则就难以获得良好的素质和能力,在艺术表现的时候表现出来的只是没有灵魂的动作,显得死板不生动,缺乏了竞技健美操运动本身具有的生命力。由此可见,建立科学系统的竞技健美操的训练是很有必要的,这是提高我国竞技健美操整体水平的一个重要的方法,可以解决现在竞技健美操中的某些弊端。
(二)竞技健美操运动要加强市场经济的联系。加强对竞技健美操的改革步伐,把竞技健美操纳入市场经济之中,能够接受市场化的挑战,时刻保持危机感和紧迫感。在整个的改革过程中,政府为了鼓励竞技健美操的发展制定了相应的政策法规,改革原来过分集中的体育政策,不再是只政府的管理,而是以政府管理为主,依靠市场的宏观调控,也明确的提出要把竞技体育的发展与国际体育发展的商业化和市场化相结合,把竞技体育的发展和普及纳入国家宏观调控的范围,下放权力才能够搞活竞技健美操的发展,依靠市场的管理可以打破经费短缺和活力不足等问题,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使健美操的发展呈现出新的契机,依靠市场的需求制定发展的策略,能够吸收资金,保证资金的来源,才能够维持竞技健美操的持续发展,发挥自身所具有的创收的优势,解决资金短缺的问题。
(三)加强竞技健美操的科研力度,培养高水平的教练。众所周知,理论先行才能使事情的发展有方向,才不至于盲目。为了促进竞技健美操的发展必须要有强大的科研水平作支撑,并配以高水平的教练。科研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可以包括经济健美操的发展变化、现状对策、特征研究、影响因素以及对社会个人的意义等多方面,科研的研究能够为了引导并且促进经济健美操的发展。在理论的指导下,要开展竞技健美操的训练,与之相适应的必须是一个高水平教练员的团队,从教育方面说,有能力的学校可以开办竞技健美操这一专业,在职业技术培训和大学院校中开始注重培养教练人才,推进健美操协会实体化和职业化的进程,国家也要给予资金的支持,注重对教练员进行选拔和考核。
参考文献:
[1]胡佳哲.健美操运动员的供能特点及训练[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199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