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级技师专业技术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本人于1994年毕业于常熟高等专科学校,96年8月分配到东莱中学,98年调到庆东小学,99年到东莱小学,一直工作至今。98年9月经张家港市中小学教师职务评审委员会评为小学一级教师,同年获教师资格证书,99年1月,参加苏州市办公自动化考核,成绩合格。99年12月取得了现代化教育技术合格证书,2000年11月参加普通话培训考核达到二级乙等。2002年5月,参加全国成人高考,录取江苏省扬州大学科学与计算机系,现本科在读。2002年10月参加了江苏省职称计算机考核,成绩合格。共通过三篇版权所有论文鉴定,其中二篇达到良好。现任三到六年级的信息技术教学工作。
自从参加工作以来,我首先在师德上严格要求自己,要做一个合格的人民教师!认真学习和领会××*的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时俱进,爱岗敬业,为人师表,热爱学生,尊重学生,争取让每个学生都能享受到最好的教育,都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
基于以上认识,我在工作上兢兢业业,不敢有丝毫马虎,备好每一节课,上好每一堂课,批好每一份作业,教育好每一个学生,努力去做一个深受学生尊重和信赖的老师。
一、做一个科研型教师
教师的从教之日,正是重新学习之时。新时代要求教师具备的不只是操作技巧,还要有直面新情况、分析新问题、解决新矛盾的本领。在学校领导的指引下,我积极投身于学校教科研,被学校聘为教科员,协助教科室开展教学研究工作。在朱玉棣老师的指点下,成功申请了市级课题《综合实践活动设计模式的研究》,由我执笔撰写了《东莱中心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方案》,我的活动方案《奔向二00八》也被选送苏州。2003年4月,在学校领导和市教研室傅强老师的指导下,综合实践活动课题组研讨活动在我校顺利开展,并取得听课老师的一致好评。去年4月,我参加了全国首届智慧学术研讨活动,论文《大成智慧学与教育信息化》获准大会交流,并入选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现被张家港市智慧研究所聘为研究03年4月,在学校领导和市教研室傅强老师的指导下,综合实践活动课题组研讨活动在我校顺利开展,并取得听课老师的一致好评。去年4月,我参加了全国首届智慧学术研讨活动,论文《大成智慧学与教育信息化》获准大会交流,并入选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现被张家港市智慧研究所聘为研究员,参与了国家级课题《智慧学理论在教育中应用研究》方案的撰写。
二、做一个富有爱心的教师
爱学生,就必须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就必须把学生当作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爱学生,要以尊重和依赖为前提,要做做到严中有爱、严中有章、严中有信、严中有度。我经常从小处着手,从学生关心的事寻求最佳教育时机,给学生春风沐浴般的教育。我的工作随笔《教育,从尊重学生的个性开始》《实施“心情教育”培养健康心理》《一瓶钢笔水引起的思考》《再富也不能富孩子》在张家港日报《家庭教育》月刊上相继发表。其次,我和家长也积极共同探讨教育孩子的方法,使家长的教育更具理性。我的实践《别开生面的家长会》在《关心下一代周报》上发表,并在该社当年上半年好稿件评选中获二等奖。我的思考《家庭教育中的素质教育》在张家港日报《家庭教育》月刊刊登。
三、做一个理念新的教师
目前,新一轮的基础教育改革已经在张家港市全面推开,在认真学习新课程理念的基础上,结合自己所教的学科,积极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在数学课上,我把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相结合,为学生创设一个富有生活气息的学习情境,同时注重学生的探究发现,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合作交流,提高学习能力。在信息技术课上,我一改以往教师演示、学生模仿的传统教学方式,在学生中开展探究式学习,使学生的知识来源不只是老师,更多的是来自对书本的理解和与同伴的交流,促使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学习。我在实践的同时,也不忘时刻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教学设计《展现变化规律激发主动发现》在市小学数学教学案例论文评比中获一等奖,论文《小学数学教学探例》《“圆柱的认识”教学案例对比分析》《中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初探》《小学信息技术文字处理单元教学设计》《论新课程标准下的信息技术教育》《当教学设计面对新课标》相继发表。2002年12月,在市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基本功竞赛中获一等奖。
四、做一个信息时代的教师
目前,以计算机和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正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着人们的生存方式和学习方式。信息社会的高度发展要求教育必须改革以满足培养面向信息化社会创新人才的要求,因此,我们教师再也不能满足于用粉笔来教学了,而要把计算机和网络当作新的教学工具,进一版权所有步把我们的课堂进行延伸!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上,在理论上我作了以下探索,论文《信息化环境下战争与和平的教学设计》《“形神兼备”的整合》《新课程:整合,可以更精彩》《信息技术与小学社会学科整合的实践与思考》在国家级专业刊物上发表,我还积极参与第一、二届张家港市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评优课活动,均获三等奖。第一届参赛学科是社会课,课题是战争与和平,第二届参赛学科是数学课,课题是平面图形的初步认识。我还参与了学校网站的建设,为老师和学生搭建了一个网络化学习的平台,为学校的教育信息化进程作出自己的贡献。因我在这方面所作的努力,2002年被评为张家港市中小学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先进个人。
关键词:中职学校;“双师型”教师;专业成长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6)11-0050-04
一、中职学校“双师型”教师专业成长的内涵界定
“双师型”教师是相对于普通教育教师而言,根据职业教育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需要,对专业课教师提出的素质和能力要求。这一概念最早由上海冶金专科学校王义澄先生于1990年提出,后来陆续在国家政策性文件中出现,从而将其上升到国家政策高度。多年的研究表明,对“双师型”教师的基本内涵可以从多维视角进行认定,例如,从获取证书视角的“双证”认定,从能力评价的“双能”认定,从职业素养要求的“双素质”认定,从获取职称的“双职称”认定等。在此基础上,“双师型”教师的行业技术技能和素养还应与所在中职学校内涵建设相匹配并得到本区域内行业企业的认可。
“双师型”教师专业成长是专业课教师学习成长和再成长的过程,其基本内涵具有阶段性、职业性和终身性。第一阶段是专业课教师成长为“双师型”教师的过程,第二阶段是“双师型”教师向更高的目标奋斗,实现专业发展的过程。两个阶段都需要明确的目标引领和具体的指标界定。“双师型”教师专业成长既是教师职业领域的成长,也是行业企业职业领域的成长,“双师”赋予了双重职业属性。经济发展、行业企业转型升级、技术技能更新以及职业教育领域不断改革深化等因素,决定了“双师型”教师专业成长目标是动态和发展的。因此,“双师型”教师专业成长永远在路上,没有终点,应该属于终身学习理念范畴。
二、中职学校“双师型”教师专业成长的认识误区
当前,职教界的一些中职学校和教师对“双师型”教师及其专业成长存在认识误区,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同时也影响了学校内涵建设和内涵发展。
(一)“双师型”教师认定的唯“双证”论
唯“双证”论观点认为,只要专业课教师取得了教师资格证或教师职称证,再去考一个职业技能资格证书,就是“双师型”教师;许多学校以此来统计和宣传“双师型”教师的比率。其实,“双证”只是“双师型”教师认定的指标之一,并主要体现在表象上。加之当前职业技能资格证考试的局限和管理的不规范,造成了证书等级与实际的技术技能水平不匹配;只看“双证”显然是“双师型”教师认定的误区,必须纠正。
(二)“双师型”教师认定的“低端”认识论
有观点认为,“双师型”教师的认定,不仅要看“双证”,还要看是否能胜任本职工作,专业课教师在具备“双证”的提前下,只要能够胜任德育和理论课教学,又会专业技能并带领学生实训,就是“双师型”教师。用这两方面来认定“双师型”教师并没有原则性的错误,但是,标准“低端化”了。因为能胜任和具有较高的教育教学水平,会操作能带学生实训与技术技能是否与行业接轨并达到技师水平,两者的内涵标准是不相同的。“双师型”教师认定和要求的“低端化”,严重制约了专业课教师的成长和提高,也进一步影响到学校专业建设、校企合作和产教结合。
(三)“双师型”教师专业成长的“自我满足”论
“自我满足”论观点认为,学校支持教师专业成长,组织并要求专业课教师参与教研活动、上公开课、撰写论文、进企业实践锻炼,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和专业技能水平,这就是“双师型”教师的专业成长。其实,用这些措施来培养“双师型”教师,促进“双师型”教师专业成长是正确的,但仅凭这些措施和过程就认为是专业成长,就带有明显的模糊性,也是一种“自我满足”式的认识。这种误区缺乏较高目标的引领和成长水平的明确鉴定,容易使学校和教师在低水平阶段“自我满足”,从而制约高水平“双师型”教师的涌现,影响专业技术含量的积累和提高,进一步影响专业吸引力和中职学校办学吸引力。
三、中职学校“双师型”教师专业成长的目标设计
(一)“双师型”教师认定标准
制定“双师型”教师认定标准,总体原则应该与中职学校自身内涵建设要求和价值取向相匹配,与区域内行业企业技术技能和素养要求相对接。
1.在表象职业资格上要达到“双证”要求
具有中职教师资格证和教师系列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取得专业对应工种高级工或技师资格证。
2.在工作能力上要达到“双能”要求
具有较高的师德修养和较强的教育教学能力,既传授学生知识又教给学生方法,达到本区域或校内优秀教师水平;专业技术技能和素养达到区域内行业企业骨干技师或师傅水平,进入企业顶岗能进行熟练的生产操作或经营管理。
3.在职业背景上要达到“双重”要求
连续从事教师职业并担任该专业的专业课教师两年以上,累计从事对应企业生产操作或经营管理工作达两年以上。在企业工作期间要以现代学徒制理念向企业高级技师和高级工程师拜师。
4.兼具教科研和技改能力
在学校主持过校级以上课题研究,并有论文公开发表,在企业参与过技术改造和技术革新并具有成功经验。
5.体现双重职业和技术技能的“双融合”要求
这里强调优秀教师和优秀技师在同一个人身上,不是简单相加,而是双向融合;能够把复杂的技术技能和行业素养以学生易懂、易接受的方式传授给学生,并根据行业和工作过程要求,整合理论知识、整合教学资源、进行课程设计,使学生乐于学习和训练。
(二)“双师型”教师专业成长的顶层目标
作为中职学校仅有以上标准的“双师型”教师是不够的,已经成为“双师型”的教师还要继续学习和锻炼,实现更高标准的专业成长,专业的吸引力和中职学校的吸引力都在于此。按照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要求,中职学校办学的使命和根本任务应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培养技能型人才满足行业企业现实的用人需求,以技术技能服务和支撑行业产业的发展;二是通过教育手段使自然人与职业结合,培养现代职业人,满足青年学生的职业发展需求。前者,在社会和行业企业眼中,学校举办的专业应该有较高的技术含量和广泛的技术积累,专业就是行业的技术技能中心,中职学校就是区域内主要行业的技术技能中心。后者,在学生和家长眼中,中职学校就应该是区域内学生的成长成才中心。高水平的“双师型”教师正是这两个中心内涵的承载者和实施者,因此,要制定“双师型”教师专业成长的顶层目标,就要将着眼点提升到中职学校办学的使命和根本任务的高校上来。
1.具有“双高”职称
既有教师系列高级专业技术职称,又有专业对应工种高级技师或高级工程师资格。
2.在教师工作能力方面
要有高尚的师德修养和高水平的教育教学能力,传授学生知识与方法结合,树立学生自信与启迪智慧结合,达到本区域内名师或特级教师水平。
3.在专业技术技能方面
要掌握区域内行业尖端技术技能,能带领团队开展企业生产技术革新或经营管理改革,解决或协作解决企业在生产经营中的技术难题。
4.在科研能力方面
能够主持省市级以上科研课题研究,撰写论文、编写教材、课程开发等在区域内有较大影响力。
5.推进现代学徒制从校园进企业再回归校园方面
“双师型”教师的专业成长,在取得相当成就时,要在企业挂职或开展技术革新项目中,以现代学徒制理念当师傅带年轻教师和实习生;回到学校,又要在课堂和实训室带徒弟;以“双师型”教师专业成长为核心,推进现代学徒制从学校出发,在企业开花结果,回归校园生根发芽。
以上五个方面目标,是中职学校“双师型”教师专业成长的顶层定位,不苛求每一位“双师型”教师都要实现目标,而是要所有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理念,不断学习和成长。“双师型”教师以顶层目标为引领的专业成长过程,将会给学校、社会和教师本人带来不断的惊喜。
四、中职学校“双师型”教师专业成长的动力来源
(一)内生动力
1.教师自我激发内生力
专业课教师要注重自身修养,保持积极的生活态度,善于自我激发专业成长的内生力。第一,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为体现自己人生价值而产生强烈的专业成长欲望。第二,要学会激发自己潜在的感觉,每个人都有许多正面积极或负面消极的潜在感觉,自己要在生活、工作和感知外界信息中,学会激发自身的荣誉感、成功感、责任感和幸福感等正面积极的感觉,唤醒自己专业成长的渴望。第三,要学会自我激励,教师自我激励包含自我鞭策、自我约束、自我欣赏、自我鼓励等内涵,教师自我激发产生的内生力是专业成长的主要动力。
2.学校培育教师内生力
中职学校要以人为本,科学管理,注重培育“双师型”教师专业成长的内生力。第一,制定和描绘学校和教师共同的发展愿景,将教师个人幸福点、发展点和成功点与学校发展愿景紧紧联系在一起,让教师为共同的期望和抱负自主发展、主动发展。第二,倡导学习研究职业教育理论,从源头上了解和明确学生的知识和技术技能规格要求,让专业教师对照自身差异,为了学生成才和发展,激发教师专业成长愿望。第三,学校要关心关爱教师的身体健康和生存生活质量,不断改善教师工作条件,增强对教师的情感投入,营造学校的大家庭氛围,激发教师努力工作,提高质量。第四,学校实施管理重心下移,给予每一个教师和管理者充分的信任,调动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创设积极信任的情感氛围,让教师感知信任,产生主人翁感。第五,学校要搭建平台,加大宣传,奖勤罚懒,营造积极向上和自由竞争的良好氛围,让优秀的“双师型”教师脱颖而出,带动全体教师共同实现专业成长。
(二)外驱动力
中职学校要根据区域产业发展需求,搞好学校内涵建设和发展的顶层设计,完善现代职业学校制度建设,将“双师型”教师专业成长纳入学校人事管理、绩效考核、专业建设、发展规划、制度保障等范畴; 构建“双师型”教师专业成长的实施框架体系,营造空间压力,形成教师专业成长外驱力。
五、中职学校“双师型”教师专业成长的途径选择
(一)自主学习是教师专业成长的主要途径
学习能力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基础,凭借学习能力开展不懈的自主学习是教师专业成长的主要途径。第一,拟定切实可行的计划,分阶段实施。第二,注重学习职业教育理论、教育技术和专业理论知识,不断提升自身理论水平。第三,要善于挤时间和利用时间,既要工作又要学习是很辛苦的,很多人都感到时间不足,其实工作中和工作之余有许多零星时间,要善于积零为整,保障学习时间。第四,要善于利用学习资源,日常教育教学、企业调研或生产经营、学习培训等都是学习资源,要善于在工作实践中学习成长。
(二)依托学校,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成长
依托学校工作,目的是提高师德修养和教育教学能力。第一,与优秀教师“结对子”,跟师学艺,相向融合学习。第二,多参加学校的各级教研活动,在交流中学习提高。第三,要善于写反思,坚持写课后反思和班主任工作周反思和月反思,不断查找问题,总结经验。第四,争取多上公开课和参加教学比赛,公开课是难得的成长机会。另外,还要多参加说课、赛课、教学设计比赛等,这是自己教育教学能力快速提高的最佳学习锻炼途径。
(三)依托科研,在课题研究中成长
依托科研实践工作,目的是提高科学研究能力。第一,多参加别人主持的课题研究,获得学习锻炼的机会。第二,尝试主持校本课题或微课题研究,学习研究方法,提高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多参加企业生产技术革新或工艺改造等项目研究,既提高科研能力又提高专业技术技能水平。第四,勇于承担市级以上课题研究,包含教科研课题和解决企业生产经营难题,或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参与或承担这些课题研究,有助于快速实现自身专业成长。
(四)依托企业,在生产经营实践中成长
依托企业的生产经营实践,目的是提高专业技术技能水平。第一,多去企业。专业课教师不管在什么岗位上工作,都要时刻关注对应行业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主动多跑企业,向经理厂长、工程师、企业师傅、一线工人等拜师,与他们做朋友,分享他们的技术操作和经营管理过程,把有用的经验为我所用,找出不足的地方供研究探讨。第二,主动参加行业协会活动,在活动中了解和收集行业生产经营情况。第三,学校应定期将“双师型”教师派到企业挂职顶岗。第四,建立健全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学校应派出技术团队深入行业企业真诚服务,为“双师型”教师打开学校与企业的双向通道。
参考文献:
[1]王义澄.建设“双师型”专科教师队伍[N].中国教育报,1990-12-05.
[2]张扬群,吕红.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发展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27):52-57.
一、改革创新,探索实施“八步”运行机制
为顺应高校岗位设置改革要求,打破吃“大锅饭”现象,提高办事效率,该校立足现状,成立专门机构,按照“宣传发动、方案制定、实施操作”三个环节,坚持“公平公开、简便易行、统筹协调、区别对待”的原则,采用群众路线这一根本工作方法,有目的、有计划、分步骤、分阶段,循序渐进,探索实施了2013年度各岗位人员分类考核“八步”运作机制。
㈠岗位自选。各二级部门要求所属部门每位教职员工应立足于自己实际从事的工作岗位情况,填报《分类考核岗位自选登记表》。即需从教师专业技术岗位(高校系列专业技术职称:教授/副教授/讲师/助教/见习研究生/见习教师/员级)、其他专业技术岗位(旁系列专业技术职称:正高/副高/中级/初级/见习研究生/员级)、管理岗位(中层正职/中层副职或副调研员/科长/副科长或主任科员/副主任科员/科员/办事员或见习生)、工勤技能岗位(高级技师/技师/高级工/中级工/初级工)四种岗位类别和等级中选择一种作为自己本年度绩效考核使用的岗位类别和等级,一旦选定某一岗位类别和等级,则按其选定的岗位类型考核标准进行年度绩效考核。
㈡个人自评。每位教职员工根据自己选定的岗位类型和等级,并据此依据《教师专业技术岗位人员量化考核指标》、《其他专业技术岗位人员量化考核指标》、《管理岗位人员量化考核指标》、《工勤技能岗位人员量化考核指标》,选择与自己岗位类型相对应的考核指标体系进行自我赋分量化评价。
㈢部门核查。各部门考核核查小组对所属部门教职员工根据量化指标所提供的有关教学、科研、荣誉获奖等方面的佐证材料以及一年来的工作实际表现情况,对其自评情况进行逐一审查,并将部门评议结果上报至学院考核办。
㈣抽查审核。学院考核办组织教务、组织人事、科研、督导、宣传统战、纪检监察等相关职能部门,分线、分组、分块从不同岗位类型考核标准中选取若干个主要考核点进行全面抽查审核。
㈤初定等级。考核办工作人员将考核办抽查的部分审核得分加上考核办未抽查但经各部门核查的考核点得分,得出不同岗位类型不同等级的每个教职工的年终绩效考核得分,并由此初步确定全院各岗位人员分类考核等级。
㈥公示反馈。考核办将教职工的年终绩效考核成绩分别发放至其所属部门,由部门公示,并接受对绩效考核结果有异议的被考核人的申诉申请,汇总上报至考核办。
㈦申诉复核。考核办组织召开由参与抽查审核的职能部门组成的申诉复核工作会议,对提出申诉的被考核人的申请复核加分项逐一进行复核审定。
㈧最终定级。召开绩效分类考核工作领导小组会议,核定最终考核等级结果,报党委会议审批。
二、总结反思,理性透视运行机制新的困境
新的“八步”考核运行机制,尽管遵循了“自愿选择、阳光考核”的原则,在尝试阶段运行得亦较平稳。但总结反思,其也存在以下主要困境:
㈠注重自评,忽视互评。由于仅考虑到考核指标体系中的量化规定性要求,可以通过藉助审核佐证材料的真实性而确保每个被考核人自评行为的自觉性及其结果的有效性;却严重忽视了考核指标体系中的定性成分,因其不确定性,加之受“趋利避害”人性使然的支配,必然会出现部分被考核者非理性、非客观公正、实事求是地开展自我评价的现象。事实上也确实如此。因此,严格意义上说,仅有自评而无互评的考核机制,是不科学的,也是不合理的。
㈡自我保护,部门主义。根据新的考核机制,考核结果运用直接与被考核人的年度绩效增量分配相挂钩。而各岗位各等级的综合划分又是基于全院通盘考虑,即同岗位同等级人员的竞争排名、等级划分,不是以部门为单位,而是在全院范围进行。于是,在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心理驱使下,以及在“好人主义”管理思维支配下,绝大部分部门审核人员从维护本部门所属人员的利益,使其在全院综合排名中不落于低等次的愿景出发,出现了“部门保护主义”,未能真正履行核查之责。即,在考核审查本门所属被考核人员自评情况时,存在把关不严、随意审核的现象。
㈢情况不明,审核困境。“八步”考核运行机制中,一个重要环节就是职能部门抽查审核。其最初的设计预期为:一是对部门审查情况的监察,看是否存在徇私舞弊、乱作为、不作为等行为;二是对被考核人员考核成绩作出最终审定。然而不难发现,实际操作中却事与愿违。这其中最大的问题,就是职能部门对被考核人的德、能、勤、绩、廉等表现情况认识不够、不足、不全,致使对被考核人员的考核中所涉及到的非量化考核项的审核势必把握不准,加之部门审查又囿于“保护主义”和“好人主义”,其结果的真实性本身就值得质疑。因此,职能部门的抽查审核陷入困境,举步维艰。
㈣划等定级,参照异化。新考核运行机制的最后环节就是划等定级问题。其做法是将所有被考核人员打破部门身份界限,在全院范围内实行同岗位同等级人员的综合排名、等级划分。这看似很公平、合理。但其有一致命弱点,在于可比性的弱化,尤其是管理岗位、工勤技能岗位人员更是如此。从某种程度上说,某些部门岗位在宏观范畴划分上具有一致性,但在微观层面上因其工作性质、岗位特性等差异性而呈现出多样性。因此,将同岗位同等级人员在全院范围进行比照排名划等定级,实则以表面上的公平性掩盖了各部门工作岗位的差异性,最终导致他们之间工作岗位的不可比性而呈现出不公平。
三、优化完善,考核机制更趋于科学合理化
针对以上出现的新困境,我们没有浅尝辄止、固步自封,而是清醒地认识到任何一个新事物的产生、发展,都不是一蹴而就,一劳永逸的,它总有一个从不成熟到比较成熟再到成熟的质量互变过程。高校各岗位分类考核机制亦是如此,也要经历一个“凤凰涅??”式的蜕变过程。对此,我们又分线分块地组织专题座谈会,广泛讨论、征集意见、优化完善,使其更加科学、合理。
㈠“”变革,考核机制更贴近实际。这主要表现为:①考核指标的改变:由《教师专技岗人员量化考核指标》、《其他专技岗人员量化考核指标》、《管理岗人员考核指标》、《工勤技能岗位人员考核指标》4个指标体系整合为《专任教师量化考核测评标准》、《坐班人员考核测评标准》2个指标体系;②考核重心的改变:由“全员考核”转变为“以考核坐班人员为主、考核专任教师为辅”;③考核果运用的改变:由“与年度绩效增量挂钩”转变为“坐班人员年度考核结果与当年坐班补贴发放挂钩,同等级的同行政级别人员享受相同的坐班补贴,同等级不同行政级别人员以及不同等级不同行政级别人员实行差异性坐班补贴。专任教师年度考核结果与晋升专业技术职称挂钩,同等条件下,优先考虑同一职称内部等级晋升与推荐评聘上一等级专业技术职称”;④考核责任的改变:由“职能部门负责”转变为“各考核小组负责”;⑤划等定级的改变:由“全院同类人员比较”转变为“部门(或考核小组)内部成员比较”;⑥考核内容的改变:由“自评赋分、审查审核定成绩”转变为“个人自评、集体互评、领导评议按一定比例综合得出考核成绩”;⑦考核主体的改变:由“教师专技岗、其他专技岗、管理岗、工勤岗”四类人员转变为“中层正职人员、其他坐班人员、专任教师”三类人员;⑧考核方式的改变:由年终绩效量化考核与评优评先考核,“两步走,有所借鉴”的考核方式转变为“两者合二为一,无缝对接”。
通过改变,优化了考核指标,减少了重复考核,强化了考核程序,考核不仅更具操作性、合理性;而且更加贴近工作实际,更符合考核的预期愿景;还能破除部门保护主义和“论资排辈、轮流做庄当优秀”的弊端,造就了部门内部人员竞争态势,更有利于人事管理,以致于能最大限度地调动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关键词]职业技能 专业能力 教师素质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16-0013-03
为了进一步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促进“普通教育有高考,职业教育有大赛”良好局面的形成,在学院各级领导重视和关怀下,2009年至2012年连续四年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汽车工程系组建了“汽车检测与维修”职业技能大赛团队。作为这个团队的指导教师,我们参与指导了多名同学参加高职组汽车检测与维修比赛项目,并取得了较好成绩。因此,通过职业技术大赛这个平台,有助于我们从多方面提高对新形势下职业技术教育的认识,以及对职业教育进行深入的探索和研究。
一、技能大赛对学生综合能力的促进作用
学生的职业技能与职业素质,尤其是职业素质中的关键能力,已逐渐成为检验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标准。然而,在实际工作中要做到高质高效地完成每一项工作任务,就必须具备相应的综合素质,它包括:职业行为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方法能力、心理承受能力、自我完善与发展等。职业技能大赛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引导和培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技能大赛对学生职业素质的提升
职业院校培养学生的定位、目标非常清晰,即培养的是生产一线的专业技术人才,为社会经济建设和发展服务,工作目标是高质高效完成每项工作任务。职业技能大赛开展,对学生职业素质的提高有着独特指导意义,它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更新理念,树立正确的人才培养观
技能大赛所涉及的各个专业范围都融入了国内外先进的培养教育理念,在保证学生知识理论够用的前提下,采用最新、最有效的训练方法。比如,培训计划柔性理念,即分散与集中的统一、针对性能力强化培训与基础培训的统一等;又比如多元智能人才观,它强调人的智能是多元化,不是一种能力而是一组能力,在这样的观念指导下,我们在对学生培训的过程中,采取适合的模式来对他们进行训练,充分发挥他们的潜能。如在汽车发动机检测团队里,每个队员必须熟练地掌握发动机的两大机构和五大系统的知识,这是个人必须熟练掌握的基本能力。但是,现代汽车发动机技术越来越复杂,要求每个队员精通各个系统的技术是不现实的,那么在实训中针对每个队员的特点要有侧重地训练,只有每个队员在各自擅长的领域里娴熟地掌握专业技能,通过团队间默契的彼此配合,才能做好工作,才能完成任务。
2.走出校门,融入社会和企业文化
现实社会对学生职业素质的一个重要要求是,由知识组合型学习逐步转向专业、企业文化渗透性的学习。企业文化是企业长期生产、经营、建设、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管理思想、管理方式、管理理论、群体意识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的总和。它代表了组织中被广泛接受的思维方式、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我们培训的学生,最终是要就业、上岗,要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必须要融入一个团队中,要接受该团队(企业)的思维方式、共同愿景和价值观。在培训的过程中,我们会有计划地安排队员去相关的企业参观或实习。让他们在实习的过程中,设身处地感受如何完成一项工作任务。
3.使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变到主动学习
现代社会对人的关键能力要求之一是,具备查找、筛选最新技能技术并快速掌握的能力。在训练过程中,指导教师往往是向学生提出一个要求或问题,让学生去开动脑筋,通过查阅资料,针对性的实践,达到知行合一的解决问题。比如,我们曾用一辆“五菱荣光”车辆做实验,设置电动燃油泵故障,致使发动机不能启动,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要求学生做到:
(1)以免拆卸分析为主,通过查找和对比数据,运用现代化的手段来帮助分析。
(2)写出诊断流程,并且符合逻辑推理。
(3)熟练掌握汽车故障诊断仪、示波器等现代化仪器的使用。
学生从发动机工作良好的必要条件入手,对发动机不能启动的常规原因进行分析,并初拟诊断排查程序,以此来指导实操(检测和排除故障);在解决问题以后,总结出主次分明、重点突出的分析过程,并绘出故障诊断流程图(见图1)。
(二)技能大赛对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
优异的比赛成绩是靠扎实的训练、良好的综合素质来保证的。在高水平的激烈竞争过程中,参赛队员深刻地认识到,成绩受专业知识、技能、综合能力、心理素质等多方面的影响,并亲身体会到细节决定成败。根据本校参加市级以上技能大赛选手的跟踪调查报告分析得出:参加竞赛的学生,本来就是学校经过层层选拔产生的学习成绩好、动手能力强、心理素质好的学生,又经过学校组织的强化集训,参加行业企业专家讲座,接受了许多新知识,掌握了许多新技能,再经过高强度的训练和职业技能大赛的磨炼,这些学生从知识结构、技能水平、团队合作能力到心理素质等都会有大幅度的提高。这些参赛的学生更加受到实习企业的青睐,往往供不应求,如我院2008级学生曾庆超,2010年代表广西参加全国高职院校职业技能比赛,荣获团体三等奖,毕业后,作为特殊人才留校任教,担任多门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2012年参与研发制作“五菱荣光发动机综合实验台架”,该设备的特点是:使用PLC+触摸屏控制设置故障,可以对发动机的油路、气路、电路进行故障设置,并维持了原车不变的特点。
二、职业技能大赛对教师队伍建设的推动作用
2011年5月16日,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在全国职业教育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推动职业教育协调发展》中提到高等职业教育的任务是“发挥高等职业学校的引领作用,重点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职业教育要为企业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技能人才,就要有一支素质高、技能强的“双师型”师资队伍作为支撑。教师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我们可以通过许多方式和途径,比如企业实践、院校进修、出国留学等,而指导学生参加技能竞赛无疑是一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非常便捷有效的途径。
(一)职业技能大赛对教师教育理念的影响
职业教育培养的是技能型人才,所以教学内容必须以实用为目标。主动适应就业岗位及职业技能的要求,符合当前职业教育的理念和思想。一个能为社会广泛接受的先进教学理念应该是经过实践证明而行之有效的。职业技能大赛在很大程度上能体现职业教育“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的核心内容。通过技能大赛的历练,我们进一步明确了现实社会对所需技能的深度与广度,同时帮助我们分析教学与实际需要不适应的原因所在,从而修正不合理的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我们原先采用的是“精讲精练”,但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感到,在浩瀚的知识海洋中如何取舍有很大困难,所以教学效果不是很明显。通过职业技能大赛对学生进行专业知识和技能指导实践的受益,现在我们更多地是采用“少讲多学”的教学方法,“少讲”是手段,“多学”是目的。
(二)技能大赛对教师专业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促进
现今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种类繁多,但要在这些大赛中取胜就必须要有创新,这往往需要有创新型教师进行指导。要敢于进行尝试研究,或带领学生在实践中进行共同研究和探索;要关注相关行业企业发展的最新技术与动态,并将最新的技术信息及时传递给学生;要对学生的新思想给予积极的鼓励,帮助学生实现从理念创新到实践探索的发展过程。学生的创造素质会通过技能大赛展露出来,教师的创造性正是通过学生的创造性表现来体现,同时也通过教师的不断探索创造性教学来有效提升学生的创造素质。
职业技能大赛是一个促进教师技能学习的良好平台,在参加技能大赛中,教师往往要深入企业,学习最前沿的技能和接受最新的理念,通过技能大赛的历练,教师专业能力的提高是飞跃性的。比如,我院汽车工程系的青年教师宛东,两次指导学生获得广西高等职业院校技能比赛“汽车检测与维修”项目一等奖;2012年代表广西荣获全国高等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汽车检测与维修”项目团体三等奖。通过技能大赛的历练,宛东老师现已是我院最年轻的汽车维修高级技师,并有四项发明专利注册,即“直流自保继电器(专利号:ZL201220010353.6)”、“机动车防盗器(专利号:ZL201220010359.3)”、“汽车防盗器教学台架(专利号:ZL201220746213.5)”、“电子控制式节温器(专利号:ZL201210589428.5)”。优异的成绩,不仅给宛东老师个人,也给学院赢得了很多的荣誉,2012年学院推荐宛东老师为“广西壮族自治区高校专利成绩突出个人”候选人。理念的更新,能力和技术的进步,使得宛东老师的教学水平有了飞跃性提高,目前宛东老师在我院主讲的专业核心课程有:汽车电气构造、汽车发动机电控技术、汽车车载网络技术、汽车新技术等。
总之,通过组织教师和学生直接参与职业技能大赛,无论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还是对学生职业素养和就业能力方面都会有很大的推动作用。学生的职业技能与职业素质,尤其是职业素质中的关键能力,通过职业技能大赛的历练会得到飞跃性的提高;而对于教师,职业技能大赛能促使其及时更新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和科研能力,全面掌握用人单位对高素质技能人才培养的需求和相关职业岗位的技能要求,使之成为“双师型”、“创新型”教师,从而使职业教育能真正走向实践、走进企业、走入社会。
[ 参 考 文 献 ]
[1] 张娜.以职业技能大赛为载体构建高职实训新平台[J].中外教育研究,2009,(11).
[2] 张日恒.做实教师下企业实践,促进双师型队伍建设[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35).
[3] 童云飞.全程产学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