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中外文学论文范文

中外文学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中外文学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中外文学论文

第1篇:中外文学论文范文

教学评价是教育者用来衡量自己劳动成果的一种重要方式,也是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是根据一定的教育价值观或教育目的,运用可行的科学手段,通过系统地收集信息,分析解释,对教育对象进行价值评判,从而不断优化教育手段,为教育决策提供依据。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和新课程改革的大面积铺开,传统的中学外语教学评价体系存在的弊端也愈发明显,某些方面甚至成为教育改革发展的阻力和障碍。随着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一些新的教学模式、教学手段不断出现,使得与之相配套的评价手段存在空缺。由于种种原因,一直以来,社会上许多人都是以“分数论成败”,结果培养出的外语人才,不是哑巴英语,就是高分低能。殊不知,外语是一种语言,是人们用来交流的工具。事实上,外语学习的能力要求不外乎听、说、读、写、译五种能力,对学生外语学习的评价,应根据《新课标》所规定的教学目标,以及学生的实际水平,由教师和学生相互配合,协作完成,根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的情感、态度和学习策略,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运用英语的能力,以及表现出的发展潜能等,对学生进行全面的综合性的评价,这样既兼顾了形成性评价,又兼顾了终结性评价,既关注结果,也关注了过程。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下的教学活动丰富多样,单靠传统的教学评价,是无法满足其要求的,语音设备、多媒体的使用,提高了学生的听力水平、口语表达和情感交流的能力,学生的语言素质得到了充分发展,在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下的激发和促进下,外语课程也随之进行改革,但是我们的评价体系却未能适应这种新的形势,评价体系仍存在着许多不足:(1)只注重学生的终结性评价,忽略了学生的形成性评价,即只看重学生的书面考试结果,不注重学生平时的作业,学习态度,参与程度,合作精神,学习情感,习惯和能力。(2)只注重学生的笔头表达能力,忽略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结果培养出的学生只会写不会说或说不好,很难口头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与他人交流困难重重。(3)只注重学生的语言学习能力的培养,是通过有意识的学习活动,掌握一门非第一语言主要用一般认知能力去学习,多采用事件记忆。习得,只依靠天生的语言习得机制通过接触,像儿童学习母语那样掌握一种语言,仍然改变不了“教师教,学生学”的填鸭式的传统教学模式,学生仍然是被动地接受知识,无法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4)传统教学评价功能只注重甄别选拔,而忽略了促进全面发展。教学评价的功能,只关注小部分学生的学习结果,或学生小部分能力的培养,忽视了大部分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结果,或大部分学生小部分能力的培养,这种以偏概全的评价功能与素质教育的宗旨是背道而驰的,也是课程改革的一大阻碍。(5)传统教学评价的内容,只注重单一的评价学生成绩而忽略了学生的各方面的素质。成绩就是教学质量的评判标准,成绩就是优生差生的划分标准,多年来已经深深扎根于人们思维深处。然而,学习成绩并不能代表一个学生全面的素质。其实每个学生都有其闪光的一点,都有可取的一面。(6)传统的教学评价只是单纯的“打分”,或“划等级”,而忽略了定性评价统一整体的多种方式,人的素质是由多方面组成的,绝不能以分数来衡量,有些素质只能理性的评价。(7)传统的教学评价只是静态的评价结果,而不是动态的评价过程。然而,结果来自于过程,既然结果可以评价,动态的过程也应受到客观的评价。

2.现代教育技术环境对评价体系的要求

现代社会是信息社会,在英语教学中广泛使用以多媒体、电脑、网络远程教育为主的多媒体技术,不仅使学习渠道多元化,也极大地促进了教学组织形式的变革。现代媒体与传统媒体的有机结合,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内容使英语教学活动变得直观形象,增强了课堂刺激的新颖性,引发学习心理机制,促成学习需要的产生。多媒体的运用使教学由注入式转变为启发式,引起了师生关系的变化。教师的任务就如道格拉斯•布朗所说:“Guideandfacilitatinglearning,enablethelearnertolearn,settingtheconditionforlearning”。这就要求建立一个与之相适应的教学评价机制,来宏观地、较全面地、合理地对中学外语教学进行评价。对学生学习的评价,应坚持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并重的原则,既关注结果又关注过程。形成性评价的结果在学生的学业评定上应占一定的比例。它还应包括学生相互评价和学生自我评价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情感、习惯和态度等方面的评价,应采取宽松、开放式的描述性评价。评价要有益于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形成学生继续进步的动力。终结性评价的方式应包括听力、口试等在内的期中、期末考试,考试的形式主要包括听力测试、笔试和口试。显然,大纲对现代教育技术下的评价机制改革提出了要求:(1)教学评价改革的原则①坚持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并重的原则。②既注重教学的结果,也不放弃教学的过程。(2)教学评价的目的与作用:评价的目的就是为了激励学生与学习语言,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学习能力。(3)教学评价的方式,学生考试,他评,自评,语言评论。(4)教学评价的主体和内容,评价主体、内容要多元化。3.怎样改革和完善新的教学评价体系英语课程的评价体系要结合素质教育的大力推行和新课程改革的全面铺开,以及现代教育技术的广泛应用,呈现评价主体和形式的多样化,平衡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1)形成性评价在整个教学活动中的作用并不逊于终结性评价,特别是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形势下,使学生在外语学习过程中,不断体验进步和成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可持续学习的能力。使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从而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2)建立学生档案,对学生进行科学评价。这样可督促学生自查他们完成的作业,检查取得的成绩,存在的不足,而后反思自己的学习方法,培养学习的自主性和自信心;同时,也为家长和教师提供信息。学习档案可以成为观察学习成果和情况的窗口,通过学习档案的建立,学生可以从依赖教师的指导,逐步转变为独立自主的学习者,激发学习热情,逐步培养可持续发展的自学能力,最后成为主动学习的参与者。(3)充分利用各种载体,引导学生合理评价现代科技的发展,给外语学习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我们的评价方式不要局限于局面,还可以充分利用各种载体,对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取得的进步给予评价,比如,我们在网络上给他们发一封电子邮件,也可以通过手机上发送短信。(4)逐步改进和完善终结性评价体系。终结性评价的方式,主要包括听力、笔试和口试等在内的期中、期末考试。期中、期末考试只是对学生一个阶段学习情况的检查,并不代表学习的全过程,只是表态的结果,而不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不能全面反映学生的情况,这与“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原则相违背。要将学生的形成性评价,纳入总体评价体系,才可能较公正地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例如,可将总体评价分为两大部分,学生的平时作业表现和学习态度占到50%,期中和期末各占25%。逐步调整听力考试在整个试卷中的比重,高考听力分值占到了30%,中考也占到了20%。(5)将口语测试纳入期中和升学考试的范畴,列入学年考试项目。近几年来,部分省市已将口语测试单独列出,毕业生都必须参加口语考试。口语成绩以加分的方式计入中考英语科的总分,试行口语考试充分体现了全面考查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

第2篇:中外文学论文范文

关键词:话语 对话 文学性 互文本性

作为在结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文论的影响下所产生的重要理论,文本理论影响甚巨,而论及文本理论时,自然会想到罗兰•巴特、德里达等理论家。但是,当我们跟随这些理论家在“从作品到文本”的转换中尽情地享受文本所带来的快乐的时候,我们不能忘记理解文本理论不可或缺的关键人物--朱利娅•克里斯特瓦。作为一位丰产的理论家,克里斯特瓦关注的领域甚广,从符号学到文学理论,从女性主义理论到精神分析学说,均有不同程度的理论贡献。而就文学理论而言,她借鉴新兴的话语研究和符号学研究,为二十世纪文论“引入了新的景观”,在推动文学理论从结构主义向后结构主义乃至解构主义的转变时起到了重要作用。本文即是对其“文本”理论的理论渊源、生成语境及基本内涵和存在的问题的分析和解读。

一、从语言到话语

有学者将克里斯特瓦同其前人理论的差别归结为三点:

1.致力于严格而复杂的学科间性的研究;2.将“文本”视为一个深受其他文本影响的动态过程,这些文本从前被认为是在文学作品边界之外的;3.理论的自觉性,即,承认批评话语研究对象的意蕴。

很明显,这里所谓的“前人”主要是指结构主义者。进入20世纪之后,文学学科的独立性、科学性成为文学研究的理论诉求。自文学理论的“语言学转向”之后,力图借鉴语言学并使之成为文学科学的理论研究模式是俄国形式主义、布拉格学派以及结构主义等流派自觉的理论实践。雅各布森的"文学性"理论,以语言学为理论基础,以语言的诗为旨归,这一问题域奠定了其后文学研究的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并形成了一种新的研究范式。在结构主义文论这里,索绪尔的结构语言学构成了它的理论前提和研究模式。比如,索绪尔所提出的“语言/言语”模式就构成了一种解释框架,具体的文学作品位于“言语”层面,而文学理论则应处在“语言”层面,它研究的是文学的“语法规则”。结构主义文论家托多洛夫就明确指出,结构主义诗学的目标“不再是描述特定的文本,凸现特定文本的意义,而是要建立这一特定文本所产生的一般规则……因此这一科学不再关注现实的文学,而是可能的文学。换言之,它所关注的是构成文学现象的抽象特质:文学性。”也就是说,结构主义诗学的研究对象不是具体的文学作品,而是“文学”这一特殊话语的基本特性和抽象规则,而任何一部文学作品,都是具有普遍意义的抽象结构的一种具体体现。因此,在结构主义文论中,主体、历史都已被剔除得干干净净,也就不可能有什么意蕴存在,结构主义叙述学就是它的直接体现。这种研究固然使文学研究更为深入和细化,更具有科学性和专业性,但同时却也使结构主义的文学研究日益封闭、狭隘,除了孤零零的结构,什么都不指涉。而这在罗兰•巴特、德里达等后结构主义者看来是不可接受的。但是问题在于,他们又接受了索绪尔提出的"能指"和"所指"之间关系的任意性原则。这一原则赋予语言系统以独立性和自足性,使语言从复杂的历史、文化关联中剥离出来,成为一个独立自主的分析对象和系统。所以,如何才能超越结构主义那种思维模式和框架而又不损害到语言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呢?来自东欧的克里斯特瓦生逢其时。

本维尼斯特的话语理论认为,索绪尔所说的“语言/言语”中的“语言”,其自身并不存在,它只是规则系统和交流手段,而话语才是语言的具体运用,才是活生生的、真实的语言。因此,语言学应该研究的是具有生命力的话语,而不是抽象而又僵化的“语言”。显然,这就不再承认索绪尔的“语言/言语”的区分,而是提出了“语言/话语”这样一种新的区分,或者也可以说,这种研究实际上注重的不再是对语言的类型和层次的区分,不再关心规则和秩序的建立,而注重的是将研究深入到话语之内。话语不仅可以表示一种语言行为,也可以表示语言的结果,既包括语言的生产行为,也包括语言的策略、方式,以及语境等诸多要素,根据这种理解,语言不再是一个简单的符号结构体系,而是被言说着的陈述主体以及各种意义所缠绕,“正是在语言之中并且通过语言,人类才将自我建构成为主体(subject),因为在存在(being)的现实中,只有语言才能确立‘自我’(ego)的概念”,因之,语言是主体隐匿之所在,有关语言的见解只有基于真实的、言说着的话语才有意义。

如果说本维尼斯特从语言学的角度为超越结构主义思维模式提供了思想资源的话,那么,巴赫金的超语言学和对话理论则适应了文论创新的需要。超语言学一方面针对的是俄国形式主义文论,另一方面针对的也是索绪尔的结构语言学,它不是“在语言体系中研究语言,也不是在脱离开对话交际的‘篇章’中研究语言;它恰恰是在这种对话交际之中,亦即在语言的真实生命之中来研究语言。”语言不是一个僵死的事物,而是处于总在变化、运动着的对话交际的语境,是有生命力的语言,“我们所说的语言,不是抽象的语法范畴构成的体系,而是有思想内容的语言,是作为世界观的语言,甚至是作为具体意见的语言;它在一切思想领域里能保证达到起码的相互了解。”这就是话语,是活生生的应用中的语言。巴赫金强调话语具有内在的对话性,“话语在同一语言范围内与他人表述之间(这里是话语本来就有的对话性),在同一民族语范围内与其他‘社会语言’之间,最后在同一文化、同一社会思想观念范围内与其他民族语言之间,都有着对话性。”超语言学强调话语的对话性,既批判了索绪尔的结构语言学,又提出了一种对话主义。从这一角度来看就不难理解巴赫金为何会提出复调小说的理论。

无论是本威尼斯特的语言学理论,还是巴赫金的“超语言学”,都强调话语的对话性。显然,这种理解是对语言问题的一种新的理解。而“文学毫无疑问是一个享有特权的领域,语言在其中被运作,被净化,被改造”,换言之,文学已经成为话语运作的特殊方式和场所,而文本理论的提出正是这一思想自然地延伸。

二、文本及其生成

在本维尼斯特和巴赫金等的影响下,克里斯特瓦将俄国形式主义文论和结构主义诗学对“文学性”问题的理解转换成了对“文本性”的理解。与结构主义那种抽象、静态、一元的文学性不同,文本性着重强调的是一种内在的生命力,她说:

文本就是生产性,这意味着:首先,文本同其所处语言的关系是一种(破坏--建设性的)再分配关系,因此,最好通过逻辑范畴而不是语言学范畴对其进行研究;其次,它是文本之间的置换,是一种互文本性(intertextuality,也译为“文本间性”――引者注):在具体的文本空间中,取自其他文本的若干陈述彼此交汇、互相消解。

作为一种“方法论领域”,文本理论的提出也同刚刚兴起的符号学研究具有内在的一致性。正如克里斯特瓦自己所言:“既然社会实践(经济、习俗、艺术,等等)被视为一个‘象语言一样有结构的’意指系统,那么,任何实践都可以作为同自然语言相关的次级模式而被科学地研究,它以这种语言为模式,转而又成为一种模式或范式。”[16]这种符号学研究将社会、文化、风俗习惯等对象从具体的实践中抽离出来,并将其作为符号体系而研究,文学是其中一种特别的符号学实践。罗兰•巴特强调过,符号学就是语言学的解体过程,因此,符号分析也就是符号消散的过程,显然,这也就是克里斯特瓦所强调的文本对语言的再分配关系。所以,在克里斯特瓦看来,文学文本的这种生产过程就是意指过程,它是在“语言中(通过符号学和符号配置的异质性)所作的工作,是它使得一部文本显示出言语交流和表述中没有说出来的东西。”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这一问题,克里斯特瓦提出了“意指实践”(signifying practice)的概念:我把意指实践称为符号体系的建立和抵消。建立符号体系要求社会结构内的言说主体的同一性,主体承认这一社会结构是同一性的基础。抵消符号体系是通过使主体经历烦乱、狐疑的过程而实现的;这间接地挑战了先前已经获得他认同的社会结构,因此,同时发生的就是社会中多次的断裂、复兴或者革命。

所以,不存在本质上的文学性,只有绝对的写作实践,写作只是一种能指的踪迹。文本就是语言的可能性的一种开放状态,无论作家的创作还是读者的阅读,都是写作。克里斯特瓦也认为,文学问题已经转化成为写作问题。她认为,新型的文学研究要面对的不再是结构主义的文学性问题,而是新的特殊主题,它需要靠超语言学、生物学、不可预测的社会交际、不确定的符码等等来发现语言的规律,这些因素并不能依靠有限的逻辑演绎和理性判断,而仅仅是言语主题自身的规律。“这一特殊主题--既不是沉思,也不是索绪尔的语言,而是文本,它或者破碎或者连贯,通过一种无法预知的必要性而获得(自身存在的)合法性――这一“主题”正好就是巴特在文学中要寻找的对象,它就是写作。”

所以,在这里克里斯特瓦将"文本"同"写作"结合起来,文本就是写作。每一个文本都镶嵌在文本交汇的意义之网中,文本的写作就是对语言的潜能的释放。对她而言,这种新的写作观念是伴随着莫里斯•布朗肖、马拉美、卡夫卡、普鲁斯特等现代作家的写作而出现的,这种写作放弃了对迷宫般的绝对精神的思辨以及对语言本质的思考。它综合了虚构的、政治性的、新闻体的话语(也即是罗兰•巴特在《零度写作》中所倡导的“新闻体”的“零度写作”),还有新小说派以及“泰凯尔”派,同时还有社会主义(主要是和萨特的存在主义思想)和结构主义以及文学先锋派的理论,因而呈现出一种杂糅状态。

不难看出,这些问题体现的正是文本理论的悖论。文本论的提出,使原本被结构主义者视为只是一个语言结构的文学作品变得生意盎然。语言是有生命力的,文本的生产性就是对这种生命力的解放。它通过对语言的破坏、重建来重新分配语言内部的关系。文本走出了单一、封闭、狭隘的分析模式,以语言为工具,穿越了文本之间的广阔空间,没有什么纯粹的文本,文本就是意义生产本身,这打破了意义单一性的局限,赋予文本以无限的意义。“文本就是生产性”不仅意味着对语言的解放,也意味着对文学的解放。

但是,我们仍然有理由提出这样的疑问:文本理论真的超越了结构主义的思维模式了吗?既然任何一部文本都有“互文本性”,任何文本都是其他文本的交汇空间,那么,它的独创性体现在哪里呢?在这一无限互相指涉的网络之中,文本如何确立自身的身份和意义?“互文本性”是文本的开放还是消散?

第3篇:中外文学论文范文

在阅读外国文学作品的过程中,我们通常都被文学作品生动的语言所吸引。生动形象的语言艺术使得外国文学作品所描述的场景、人物性格特征等内容能够形象地展现在读者的眼前,加深读者的阅读印象,从而使读者掌握作品的思想内容。许多外国文学作品,尤其是那些意识流的小说作品,作者都是通过语言对脑海中产生的场景进行描绘,而这些场景都是作者内心真实的表达。这些简单的语言描写通常都蕴含着深刻的哲理。例如:在英国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墙上的斑点》这部意识流小说当中,作者对墙上的那一个斑点做了极为生动形象的描写,从而产生意识上的幻觉和遐想。这些生动形象的语言艺术,可以让读者准确了解文学作品中的社会现象和文化背景。

二、外国文学的情感语言到位

语言是文学作品的主要载体,但是文学的形成并不是语言文字的堆砌,其还需要作者在文学作品中投入特殊的情感,使文学作品具有真正的内涵价值,这也是语言艺术存在的重要意义。我们在阅读和研究外国文学作品的过程中,通常都能够被文学作品中的情感内容所感染,因为这些作品都寄托着作者浓厚的思想感情,传递着外国的历史文化知识和社会生活状态。例如:莎士比亚的戏剧作品《哈姆雷特》,这是莎翁著名的四大悲剧之一。在这部戏剧中,哈姆雷特的经典台词“tobeornottobe,thatisaquestion……”“是生存呢,还是毁灭……”莎士比亚在描写哈姆雷特这段内心独白时,也是对对人性的拷问,对哈姆雷特当时的内心情感表达得十分到位。当读到这段独白时,读者往往也会不知不觉地对这个问题进行思考。情感语言描绘得如此细致,也是这部作品深受读者喜爱的重要原因。

三、外国文学语言描写形象

形象的语言艺术特色能够使文学作品的表达更为清晰,让读者能够从形象的文学语言中理解文学作品的内涵。在外国文学中,文学语言的形象性也是其语言艺术运用的主要特点。也许有人会认为,语言的形象和生动完全是一个意思,其实这是错误的。语言艺术的形象性与语言艺术的生动性有着本质的区别。生动性通常是文学作品在描绘的过程中十分具体,使读者能够准确了解和掌握作品的内容和情节;而形象性则是从感知上让读者能够理解文学作品的情感内容,文学理解的层次更高。与语言生动相比,文学语言的形象通常具有抽象性和表象性这两个特征。在抽象性特征中,形象并不是真实的存在,而是作者根据一定的思维和社会现实虚构出来的形象;而在表象性中,文学作品中的形象往往都是作者和读者在作品中形成的一个固有形象。这两个特点看似存在着很大的矛盾,但这都符合外国文学的语言艺术。例如:在法国作家玛格丽特•杜拉斯的《情人》这部小说中,对于小说主人公小姑娘的形象,读者和作者都会认为这就是杜拉斯本人,小说也像是一部杜拉斯的自传体小说,把作品中小姑娘的形象具象地表现出来。

四、结语

第4篇:中外文学论文范文

关键词: 中外大学生跨文化交际文化隔膜

一、研究背景

随着国际交往的日益密切,跨文化交际现象越发普遍。然而,由于文化隔膜的存在,交际中难免出现一些障碍,甚至出现一些文化冲突,人们逐步开始关注这个问题。

留学生教育作为国际教育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一大亮点。高等学校作为人才培养的前沿阵地迎接来自世界各国的学生,留学生教育是很多发达国家高校教育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高校发展的一个新亮点。

改革开放以来,无论外国来华留学生还是中国留学生的数量都呈逐年增长的趋势。

二、文化隔膜的存在形式

胡文仲说,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交际过程中易犯的一个毛病是误以为对方与自己没有什么两样。一旦发现对方的行为与自己的预期相差很远,就会困惑、失望甚至愤怒,造成跨文化交际的失败。

(一)语言词汇

文化隔膜最直接的表现就是语言不通引起的障碍感。美国著名的语言学家萨丕尔说:“文化可以解释为社会所做的和所想的,而语言则是思想的具体表现方式。”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和写照,也是实现跨文化交际的基本条件。很难想象,相互不了解对方语言的两国学生能够自由友好地交流。这方面属于技术性问题,不再多论述。值得关注的是,语言是能反映文化隔膜的其他形式。

(二)

从深层分析不难发现,是中西文化差别的根源。宗教信念对东西方观念的影响,深深地渗透到人们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中。

是人类文化传统最原始也是保存得最长久的源头,是文化永续生存发展的深厚根底,体现并影响着一个民族的文化观念。

(三)价值观

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的问题,文化差异与价值观的差别紧密联系在一起。价值观具有持久性、稳定性,是人们对社会存在的反映,是为社会成员所普遍接受的信念。民族自豪感驱使人们倾向于认为自己国家的价值观才是最好的,因而努力保持本国特色,这也为跨文化交际带来了挑战,这是中西之间互相不理解的重要原因。

三、文化隔膜的解决建议及其可行性分析

(一)留学生管理机构

学校相关机构及涉外类院系负责为留学生提供服务级管理留学生及中外大学生交流社团。

重要的原则就是改变“差别管理”的现状,在尊重个人意见的前提下实行“趋同管理”。其中呼声最高的就是混居和寄宿。混居就是中外大学生同住一个宿舍。在留学生自愿的前提下,由管理机构统一安排。

(二)中外大学生自身

提高跨文化交际素养和能力,主动深入与留学生或是与当地人交往,妥善处理敏感问题。无论本国人和留学生都应提高外语能力,尤其是留学生要积极学习目的国语言,尤其是口语交际能力,还要主动学习异国文化,并掌握一定的跨文化交际技巧。

四、结语

中外大学生在交际中存在文化隔膜是既定事实,而研究旨在最大限度地减少文化偏见甚至是避免冲突,促进中外大学生相互了解,进而增进中外民族之间的互信和友好交往。

参考文献:

[1]张琳.论高等教育国际化与留学生教育管理.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11(06).

[2]张建卫.刘玉新.隔膜与消解:中国青年的跨文化交流.(国际所供稿).

第5篇:中外文学论文范文

关键词:外国文学教学;审美教育;教学方法

实质上,审美始终贯穿高校文科课程教学的始终,文学作品的欣赏、语言运用的分析等均是在进行审美教育。文学作品来源于生活,是对生活和艺术的描述,尽管并不具备直接的审美特点,但是文学作品具备自身所特有的审美特点。外国文学为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必修课,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向学生传授外国文学知识,还应该进行审美教育,提升学生知识水平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一、外国文学审美教育的必要性

高校外国文学教学中开展审美教育具有非常强的必要性,这可在审美教育在外国文学教学中的功能中体现出来。通过审美教育的开展,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对外国的文学史、文学理论等有所了解,同时,还可以锻炼文学作品的审美能力,在外国文学作品中,可以体现出西方社会当时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念等,在审美教育的作用下,可避免消极影响侵蚀学生[1]。在审美教育的作用下,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可以得到提升,所谓创造性思维,是在对长期经验的归纳、总结以及逻辑分析基础上形成的,属于跳跃式的思维方式,属于“直觉”范畴,而审美活动同样以“直觉”为中心,利用主观的感受对审美对象进行感知,最终形成审美观点,外国文学教学中,审美教育实施的过程可锻炼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促进其提升。由此看来,高校在开展外国文学教学的过程中,审美教育有利于提升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而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外国文学审美教育的教学方法

(一)在作品中感受美

依据外国文学教学大纲的要求,学生需掌握的外国文学作品数量比较多,短暂的大学时间无法达成教学大纲的要求,对此,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学会正确的阅读,系统的对外国文学作品进行学习,并在学习中重视作家个性及流派特征的学习与分析,从而真正的实现带着审美的眼光欣赏和学习作品。新生入学后,教师将外国文学作品必读书目印发给学生,并逐步的指导学生学会阅读,在阅读的过程中,感受作品的美,如作品的情感美、人格美,从而实现审美的迁移,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二)在作业中创造美

在学生的阅读中,课外阅读笔记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能够激发学生的审美灵感。学期开学后,教师依据学生实际的状况,规定学生需要阅读的作品数量,并形成阅读笔记,教师并不对阅读笔记进行命题,而是由学生依据阅读的书目自行撰写。对于学生的课外阅读笔记,教师应该认真的批改和讲评,并挑出优秀的作品在学生中穿越,这个过程中,教师不仅可以了解学生的审美能力状况,还可以锻炼学生的审美能力[2]。此外,还可以针对具体的作品指定学生写作小论文。通过课外作业,让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创造美,增强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升审美能力。

(三)在课堂教学中提升审美能力

在现代教学中,讨论教学法是比较有效的教学方法,通过讨论教学的开展,可以促使学生全面的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提升教学效果,同时也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外国文学教学中,审美教育的开展也可以利用讨论教学法,讨论可以针对整个作品来开展,也可以针对作家、作品中的某个人物、运用的某个词汇等来进行讨论,在这个过程中,不仅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充分的激发出来,还可以充分的调动学生的思维能力,锻炼审美水平[3]。如在进行巴金《家》的教学时,教师可以针对心理描写词汇进行讨论,可以针对高觉新这个人物进行讨论,讨论中,学生的审美能力得到有效锻炼。

(四)利用多媒体陶冶学生情操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教学手段越来越丰富,并广泛的应用在教学中,有效的弥补了教师力所不能及的地方。在进行审美教育的过程中,可充分的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如多媒体、电视、音响等,展示出与外国文学作品相关的视频介绍、作品插图、精彩片段、改编的电影、配备的音乐等,让学生直观的感受作品中的美,进而在心中产生认同感与好奇心,在探索的过程中发现美、体会美,最终实现审美能力的提升。

结论:综上所述,在外国文学教学中,通过阅读作品、讨论教学、课外作业等多种方法,有效的渗透审美教育,从而促进学生审美能力的提升,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作者:王旭琴 单位:晋中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参考文献:

[1]赵琨.浅谈高校外国文学教学中的价值观教育[J].教育教学论坛,2012,09:120-121.

第6篇:中外文学论文范文

多媒体技术是根据人类交换信息的特点,将图形、文字、声音、图像等多种信息综合于一体进行编排处理的技术。采用多媒体的表现形式,把教学主要内容、材料、数据、范例等显示在屏幕上,以辅助教师的教学。

111多媒体辅助外语教学能丰富课堂的教学内容

多媒体教学软件可以提供许多语言素材,图文并茂,动静结合,声情融会,视听并用,这种全信息表达为外语教学提供逼真的表现效果,教师可根据教学目的选用一些多媒体教学软件或自己制作多媒体课件或从课件库中下载,利用超链接功能把声音、图像、剪贴画等链接到演示文稿中,提供了图形、声音和语言等交互界面和窗口,使学习者灵活方便地操作控制学习,由于课件演示手段集视、听、说为一体,教学过程显得生动活泼,同时从而大大提高教学效果。

112多媒体辅助外语教学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创建积极的课堂环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才能保证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以达到学生发展的目标。多媒体为外语教学提供了极为有利的物质条件。它既保留了计算机的交互特点,又具有视听设备完美地呈现图像和声音的优势,具有非凡的表现力,丰富的内容,多样的形式,生动的图像。

113多媒体辅助外语教学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增强记忆,有利于学习效率的提高

多媒体可以多方面、多角度以不同形式描述某一事物,能提供直观的教学素材,克服文字与口头表达形象性弱的缺点,激发左右大脑半球同时上作,有助于学生观察能力、自学思维能力的培养;再加上教师的引导、讲解,学生将得到一个综合的主体形象,从而形成概念,完成记忆。

114多媒体辅助外语教学有利于创造良好的语言交际环境,提高学生的听说语言能力

多媒体技术支持下建立的多通道与交互式语言学习环境,能通过有效地整合视、听、说、读、写等多方面的语言资源,在为学生提供大量多通道语言输入的同时,为学生的英语学习提供输出、交流的机会,并可以进一步进行及时反馈,这就改变了学生在传统教学中相对被动的地位,使学生有机会接触到鲜活、自然的语言素材,为学生学习英语创设适宜的语言环境。

2网络教学在外语教学应用中的特点和作用

互联网上蕴藏着丰富的信息资源,充分开发和利用这些信息资源已成为现代外语教学的重要环节。互联网可以为学生带来全方位、多层次、生动形象的语言信息,可以利用互联网信息的及时性、全面性等特点为外语教学服务。

211网络辅助教学丰富了教学资源,实现课堂教学的开放

计算机网络应用于外语教学可以扩大教学信息容量,使信息的表现形式交互化、多样化。网络上丰富的信息资源及不受时空限制的交际空间,也弥补了外语资料单一、缺乏语言环境、缺少交流对象等传统教学的缺陷。网络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使外语教学模式由传统的“封闭”模式走向“开放”。通过网络从素材资源库中索引出与本节课有关的各种“情景”,提供给学生,满足学生的不同兴趣爱好,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到外语教学中,从而实现了教学目标。运用网络教室的功能,可以让学生在完成必要的学习和操练后,随时从资源库中调出检测题进行自我检测,利用相关软件控制,给予检测通过的学生访问资源库中课外阅读、课外活动等素材的权限。通过网络丰富的教学资源实现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有利于发挥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计算机网络教学最大限度地挖掘个人潜力,使学生成为主动寻求知识的主体,增强学生学习的趣味性,激发他们的创造性,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积极性,使得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得以较大的提升。

212利用网络技术搭建沟通平台,从而实现师生课后交流

通过与学生的交流,教师可以及时掌握学生学习状况,从而调整教学,可以传授给学生更多的知识信息。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在课堂上通常是作业、试卷的交流多而语言的交流少,仅有的课间和个别辅导等交流形式存在面窄、参与学生少的缺点。运用网络技术建立虚拟语言环境作为现实语言环境的补充,可以实现多方面、多层次的开放式师生交流,将有利于所有学生听说和表达能力的培养。在外语教学之余,鼓励学生用电子邮件或者聊天工具与教师进行外语交流,通过回复学生的邮件让学生感受到外语的真实作用,提高学生学习外语的积极性,指出他们在邮件中的问题,有利于提高他们的外语水平。通过邮件交流,既可以解决课堂上遗留的问题,也可以探讨其他的问题,拉近了教师与学生间的距离,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除了师生之间的交流,鼓励学生使用电子邮件或者聊天工具进行更广泛的交流,特别是与外国人的直接交流,可以让学生接触到更纯正的外语,更加直接地了解世界各国的国情、民族风情、风俗习惯等,从而加深对外语的理解。这一过程将引导学生的积极学习,提高其外语水平。

当然,信息技术在外语教学中能充分发挥其优势的同时,也存在很多让我们反思的问题,特别是目前我国外语教师对信息技术的掌握还比较弱,所以对外语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不仅要求外语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水平要提高,而且更重要的是要把传统的教学优点与信息技术应用有机的整合起来。很多学校软硬设备都还没有跟上信息技术的发展,减慢了信息技术在外语教学中的普及应用。

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应用,对外语教学产生了深刻影响。外语教学正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运用信息技术已成为外语教学发展的客观要求。多媒体网络技术在外语教学中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对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交际能力和综合素质起着重要的作用。面向新世纪,要全面提高外语教学质量,培养更多的复合型外语人才,就必须认真研究外语教学中信息技术的应用与发展的问题。要把外语教学改革建立在信息技术的平台上,运用信息技术教学理论对教学内容、方法、体系进行系统的改革,努力提高外语教学的现代化水平。教无定法,勇于创新;结合理论,贵在实践。在外语教学中,每一位外语教师都可以凭借信息技术这个人舞台,结合实践人胆地进行探索。

参考文献

[1]何高大.现代教育技术与现代外语教学[M].广西教育出版社,2001.

[2]郭夏顺,王建胜,程东元.迎接挑战开创教育技术的新局面[J].外语电化教学,2001,(3).

[3]赵绪清.普及新课程理念[J].湖南教育,2002.7(增刊).

[4]范晓晖.网络环境下医学英语专业教学的思考[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01,15(1):8-9.

[5]章国英.从教学实际看多媒体英语教学[J].计算机辅助外语教学与研究,1995,3(4):19-20.

[6]Dudeney,Gavin.TheInternetandtheLanguageClassroom[M].CambridgeUniversityPress,2000.

[7]Warschauer,Mark&Richardken,Network-basedLan2guageTeaching:conceptsandpractice[M].Cambridgeuni2versitypress,2000.

[8]Teeler,D.HowtoUsetheInternetinELT[M].London:Longman,2000.

第7篇:中外文学论文范文

一、外语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文化渗透的必要性

1.加强文化教学能消除跨文化交际的障碍

跨文化外语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和提高学习者的交际能力。各民族文化语言都是在各自所处的客观环境及人文环境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各民族所处的生态环境、物质条件、社会文化环境及宗教信仰千差万别,而语言文化是在这四个方面所构成的环境中产生的,并且是它们的表达和反映,这就决定了不同语言文化有着很大差别。跨文化教学不仅是语言教学,而且应包括交际文化教学。跨文化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正确掌握语言形式,还要考虑语言形式的功能,使他们能在不同的场合、根据不同的对象、按照不同的需要,用适合的语言形式进行跨文化交际活动。在跨文化交际的外语教学中,中国学生在外语交际过程中存在着两点明显的不足:一是不会针对不同的文化背景采用不同的交际;二是缺少有关外语交际的规则和交际模式的知识。因此,外语教学应培养学生在跨文化外语教学中的认知能力,从而使学生能够得体地进行外语交际。

2.加强文化教学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加强文化教学不仅能扩大学生的视野,加深学生对外国文化的了解,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而且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外语的兴趣和热情,更快更好地学习外语。这是因为以往的外语教学中只重视语言知识的传授,学生学到的是为适应语法学习而编造的空洞的死知识,信息含量少,学生只是被动机械地啃书本,几乎无兴趣可言。将文化教学与语言教学相结合,课本中关于目的语国家鲜活的资料会激发学习者的求知欲望,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习效率。

3.加强文化教学有利于教师转变教学方式

按照建构主义理论(constructivism),学习过程是一定情景(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学习资源,通过意义构建获取知识的过程。丰富的文化背景知识为意义构建提供了条件,使学生成了知识的主体,教师的任务是辅导并组织学生进行协作学习,用目的语交流看法。这必然要求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即由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式教学转变为以学习者为主体的探索式、合作式的自主学习。

二、外语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文化渗透的方法

外语教学中的文化教育是以文化知识为起点、以文化意识为桥梁、以文化理解为目的的阶段性的循序渐进过程。外语教学中,课堂的教学内容显得十分重要,我们应该在课堂教学中加强文化的导入,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外语的文化氛围。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方法:

1.文化背景介绍

在外语教学中,向学生介绍相关英语国家当时的社会背景,以便学生能够准确地理解课文内容。

有人认为,所谓背景知识,是指“特定社群成员由于背景或出身相同而具有的信息”。显然,这里的所谓背景知识,指的是来自语言使用者自身背景的知识,因而背景相同知识也就相同。而本文中的“背景知识”,是与语言本身相关的背景知识和与社会文化有关的背景知识。所谓与语言本身相关的背景知识,可以包括语言学习者对于语篇内部结构和语篇外部结构、语言风格、语域层次等方面的知识。至于与社会文化有关的背景知识,则着重指以下几点:第一,是一种语境知识,只不过它涉及的是影响特定语言及意义形成的语言外部的社会文化因素,而非语言内部的、语言本体的因素。第二,“与社会文化相关”是一个广义的概念。社会文化不仅指人们通常所说的社会文化,如地域文化、政治经济、风土人情等因素,而且也指语言本体以外的所有其他因素,如有关语句、语篇所涉及的专业知识。第三,对于社会文化方面的背景知识,外语学习者往往需要借助于母语的帮助来获得。在学习中充分发挥和借助母语提供背景说明,不失为外语习得的一种捷径。

那么,如何将背景知识贯穿于课堂,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如在词汇教学中,我们应介绍外语词汇的社会文化内涵,切实把握中西语言在词汇方面的差别。例如学习“thanks giving day”,我们可以从西方宗教文化角度,以及这一节日的来源等方面来提升该词组的内涵,还可以补充一些关于西方人如何过感恩节的知识来加深学生对该词的理解。再如,学生在阅读中遇到了“pork”和“meat”,这两个词都是猪肉的意思,那为什么要用两种表达方式?什么情况用“pork”,什么情况用“meat”?这就要上溯到诺曼底征服时代,法国人带来的法语对英语的影响。如果不了解这些社会文化背景,我们单纯从词的意思去理解是无法辨别它们的真正来源的。

2.英美文化阅读

学习外语若只靠课本上的几篇文章来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是远远不够的。为了让学生全面了解英美国家的名人逸事、自然环境、历史文化、风土人情和科学发展等,我们必须通过开设阅读课,给学生提供大量的、原汁原味的、各种体载的文章。阅览室要有《中国日报》、《21世纪报》、《北京周末》等英文报纸以及英美原著和大量英汉简易读物。学生在泛读课上主要是自己阅读,遇到问题时去查工具书,也可以向老师质疑。这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课堂气氛活跃了,就会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心理语言学认为,内在动机是学习成功的重要因素,动机是由兴趣产生的,因此,兴趣是学好语言的关键,兴趣是成功的基石。通过开设阅读课,学生们可以在阅览室选择看自己喜欢的报纸和杂志,从而扩展了有关英美文化及跨文化交际方面的知识,帮助学生更深地理解外语文化,理解另一民族的价值观和信仰,从而达到提高学生各种技能的目的。

3.文化对比

作为一种文化与其他文化都有相同性和差异性。通过跨文化学习,就能把学习者自身的文化与目的语的文化进行比较,以便发现相同的部分和不同的部分。进行比较主要是为了使我们进一步了解对方的文化,帮助我们理解不同的文化行为,以便互相尊重语言风俗、习惯以及历史。只有通过比较才能区别可接受文化与不可接受文化并提高对它们的辨别的能力,这样才能防止我们对外来文化毫无批判地全盘接受。为什么许多学习者会犯一些实践性的错误,原因就是没有正确地处理语言与文化的关系,缺乏对自身文化与目的语文化的了解。如果我们多加注意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我们就能加深彼此之间的相互了解,清楚彼此之间的误解。如我们的学生受汉语的影响,见了教师就习惯问:“Good moring,Teacher。”英语中teacher是一种职业不是称呼,我们可以说Dr Wang或Professer Li,但不能说Teacher Li。

4.现代教辅工具的应用

充分发挥直观教具和有声资料的辅助教学的作用,充分运用录像、电视等多媒体学习手段,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我们可以播放“Follow me”、“Family Albm U.S.A”等影像材料,如,在讲《Charlie chaplin》这课时,让学生欣赏卓别林主演的《淘金热》这部表现19世纪美国淘金热的电影。学生们被卓别林的精彩表演所吸引,一些情节深深地印在学生们的脑海中。师生们也可以在intermet的帮助下随时获取自己所需的各种相关文化资料,可通过发E-mail直接和本族语者进行交流,而教师如能正确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这些资源,积极主动获取有用信息,必然会极大促进文化习得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也可以对外国文化有更丰富的感性认识,收到的效果是过去那种“聋子英语”、“哑巴英语”教学模式可望而不可及的。

5.互动练习

外语教学中的文化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交际,因此,必须让学生在交际中学习语言。而交际的核心和文化教育的关键是互动。

互动是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参与者之间思想感情的交流。参与者之间必须有信息沟通(informative gap),必须有交流的要求,必须有统一的交流目的,这样,互动才会发生。我认为,外语教学中的互动与教师、学生和教材有关。这不仅是师生之间的互动(教师问,学生答)、学生之间的互动(小组活动、全班辩论),而且是教师、学生与教材之间的互动。教师应该在外语教学的文化教育中起穿针引线的作用,也应该在学生和教材间起搭桥的作用。

教学过程是教师、学生和教学内容之间互相作用的过程。互动不是机械性的、复制性的,而是一种生产性、创建性的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从传统的“独奏者”的角色过渡到“指挥者”的角色,将传统的“教师独白”式的教学转变为“师生、生生的对话、互动”的教学模式,创造轻松、自由、愉快、和谐的环境,引发学生的表现力和创造力,给学生更多的互动机会,培养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和开放性的学习品格。

参考文献:

[1]胡文仲.文化与交际[M].北京:外语教学与文化出版社,1994.

[2]陈俊森,樊葳葳,钟华.跨文化交际与外语教育[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6.

[3]李晓.试论外语教学“三大原则”及其实践途径[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8).

第8篇:中外文学论文范文

关键词:对外汉语教学;语音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32-0242-01

一、语音教学时间短暂,多集中于初级阶段,中高级阶段被架空

笔者综合教学资料发现,传统的对外汉语语音教学大多是安排在初级阶段的综合课上讲授,通常用2-3周的时间,内容主要包括:声韵母包括声调学习、上声变调、“一”、“不”变调、轻声和儿化等;而中高级的汉语综合课中却没有对语音教学内容作明确表述。这就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对外汉语语音教学和语音训练只在初级阶段进行,对中高级阶段不再有要求。

对于传统的语音教学大纲的安排,我们且不说内容安排是否过于集中,仅从教学时间上看,短短的两周到一个月的时间,根本满足不了语音教学的要求,很容易会使教学流于形式,甚至教学标准难以得到切实的保障。而后,当进入词汇、语法的学习的中高级阶段,受教材的约束和其他教学内容的冲击,语音教学就被冷落了,教师和学生都不再重视语音问题。与短暂的教学时间相比,语音教学的内容则显得过多、过细,要求过高。在如此短的时间内让学生学习这么多内容,就是以汉语为母语的方言区学生要很好地掌握普通话的正确发音都值得怀疑,更不要说将汉语作为目的语来学习的留学生了。

有的对外汉语教师认为,花费很长的时间去进行语音的学习在整个对外汉语教学中是没必要的,他们认为语音教学只要掌握基本的能识记就可以了,而要将重心全部集中在词汇、语法的学习上。针对这种争议,笔者根据调查发现,花费较长时间进行语音学习的学生往往会比匆忙结束语音学习的学生,更适应下一阶段的学习。

笔者认为,中高级学生更应该加强语音教学和训练,语音的学习在整个对外汉语教学中是极其重要的,是不容忽视的。如果语音教学在整个对外汉语教学中得不到重视,不仅会挫伤学习者对语音学习的兴趣,而且会影响以后的语法学习、单词记忆、课文理解、听力的提高和口语的发展,甚至会直接影响到学习者今后整个汉语学习的全过程。由此可见,语音教学时间需要加长,语音学习和教学不仅仅在初级阶段需要进行,就是在中高级阶段,语音的学习与训练也是有必要的。

二、语音教材偏少,且编排方式多样化,缺乏统一性

近年来,对外汉语教材的编写存在不平衡现象,无论从数量还是从质量上看,语法的相关研究和教材编写都占最大分量,其它发面则略有不足,尤其是语音。目前专讲对外汉语语音教学的教材很少,语音部分往往作为整本教材的附属,被放置于教材的初学阶段,大概用2-3周课的内容时间,而后整本教材就不再提及语音,专讲词汇和语法。有的教材也会在后期配合少量的语音练习,但这种练习不会持续很长的时间,之后基本没有语音方面的输入。有些教材后期会出现这样的题型:“用正确的语调朗读下列句子”,但没有对什么句子应该用什么语调朗读进行讲解说明。这也说明了目前对外汉语语音教材存在种种的问题,不仅数量偏少,质量也不及语法等其他方面的研究。

多年的教学经验告诉我们,拥有一本好的教材可以引导教师有效地进行教学,因此,笔者认为,语音教学也不例外,语音教学的发展与进步,也需要一本好的语音教材。

这里为了便于突现“语音教材的编排方式多样性,缺乏统一性”的观点,笔者对在对外汉语教学历史上影响比较大,又有代表性的五套教材进行了研究和对比。这五套教材是:《汉语教科书》,《基础汉语课本》,《实用汉语课本》,《初级汉语课本》,《汉语初级课程》。笔者经过研究发现,《汉语教科书》,《基础汉语课本》,《实用汉语课本》和《汉语初级课程》,都是按分阶段教学的原则,单独安排语音教学阶段,教学课程从10课到16课不等,教学时间一般为50学时左右,在两周内完成教学计划;而《初级汉语课本》不单独安排语音教学阶段,一开始就把语音、语法、词汇教学结合起来。以上这两种编排方式是现今众多教材中占主流的两种思想,对于这两种编写方式孰优孰劣,各界至

今争论不休,没有达成统一的意见。针对这两种编排方式,笔者认为各有各的优势,但笔者更倾向于第二种教材编排。笔者认为,语音的学习应贯穿于整个基础阶段,开始阶段的语音学习只是打下一个初步的基础。要真正掌握一种语言的正确发音,要在整个基础阶段反复、不断的练习。但笔者也认为,不同的阶段教学的重点也有所不同,在语音教学阶段,要集中精力打好语音基础,而在语法、词汇教学阶段不仅要把重点由语音转移到语法、词汇上,也要注意语音训练。这就照应了开头所讲的教材在后期语音训练上出现的问题,这就需要我们在语音教材编写上要做足研究,下大工夫,相信会取得好的结果。

第9篇:中外文学论文范文

关键词: 法语教学 文化引导 必要性与意义 内容及途径

一、前言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而文化又深深植根于语言之中,语言与文化两者之间存在不可分割的关系。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的法语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语言的表层,而是应与文化知识教育相结合,了解语言所表现的文化内涵是将语言知识转化为交际能力的必要条件。因而,在法语教学中,教师不应只注重对语音、语法、词汇等知识点的讲授,而忽视文化教学。

二、二外法语教学中文化引导的必要性与意义

文化知识是由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约定俗成的。由于中西文化是在不同文化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所以人们的思想、信仰、习俗等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在二外法语教学中,由于法语学时有限,因此在文化教学方面存在显而易见的问题。如:把学习语法和词汇当作二外法语学习的全部;学习方法陈旧,注意力往往集中在词、句的理解上,而较少注意篇章所表达和体现的文化内涵。殊不知语言失误很容易得到对方的谅解,而文化的误解往往会导致摩擦发生,甚至造成交际失败。

在有文化隔膜的情况下,很多时候中式的礼貌热情也会导致对方的反感。比如你邀请法国人外出用餐,点了一大桌子菜,这会让习惯分餐并把盘中食物吃光的法国人手足无措。中国人在餐前通常会说一些客套话,比如“只是一顿简单的便饭不成敬意”等,法国人不知道这只是中国人的客套话而已,可能还会真的以为对方不重视自己。

中国人初次见面问及年龄、婚姻、收入表示关心,而法国人却对此比较反感,认为这些都涉及个人隐私。尤其是女士,对自己的年龄守口如瓶。而中国人在交往中问年龄则是家常便饭。法国人在一般的交往中,很少透露自己的财产或收入情况。而中国人不管是否关系密切,都可以问人家每月挣多少钱,甚至问人家有无财产或积蓄。

由此可见,只传授语言知识,而忽视文化背景知识的重要作用,培养出来的学生尽管掌握了单词和语法知识,但缺乏在不同的场合恰当地使用语言的能力。为了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对所学教材的全面了解,在法语教学中应注重文化知识的传授,从而达到法语活学活用的目的,也有助于学生提高语言文化修养。

三、二外法语教学中文化引导的内容及途径

我们的学生不能身临其境地感受法国丰富的社会文化,因此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沉浸到法国文化中,使其最大限度地了解法国文化的内涵。可通过以下途径适当地引入文化知识。

1.介绍中西文化差异

在教学中,教师应介绍文化背景,使学生了解法语国家的实际,学会在适当的场合运用适当的法语表达自己的思想;让学生明白不同的文化、不同的语言,有着不同的表达方式。通过中西文化的比较,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一种潜在反应能力,这种能力就是通过语言这一载体对法语所反映的文化内容的综合性的理解能力。法国人思维的特点之一是习惯用他们最初见到某些事物和现象的国家、民族和地区或人物来代表这些事物或人物。如果他们说:“C’est du chinois”,“chinoiser les choses”,不能直译为“这是汉语”和“把事情中国化”,而应译为“这太难了”和“将简单的东西复杂化”。加拿大人把狗看作伙伴、朋友。熟语“Son chien est mort.”(直译为:他的狗死了。),应理解为:他一点运气都没有。连宠物都死了,可见其交了厄运。再如:中文的“茶余饭后”,法语的表达是“entre le poire et le fromage”。这是由中法两国不同的饮食文化决定的。中国人饭后品茶,而法国人饭后品尝水果和奶酪。此类例子,不胜枚举。可见学习一门语言必须了解其文化是何等的重要。

2.比较中西文化差异

培养和增强学生对中西文化的敏感性,是法语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如果忽视了这一点,就会造成只教授语音、语法规则、词汇这些单纯语言知识的局面,其结果是学生不能够恰当、准确而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法语交际活动,甚至会犯文化差异所引起的错误。例如一名法国朋友对一位学生说:“Tu parles bien fran?ais.”这位学生回答:“Non,mon fran?ais est mauvais,je dois bien étudier le fran?ais.”尽管这位学生回答的句子语法正确,但不符合法国人的习惯,他只需说“merci”就行了。法国人“请、谢谢、对不起、你好”的使用频率远比中国人高,尤其是在家庭成员、熟人、朋友之间。中国人通常认为过于客套就意味着生疏,因此,关系越近,礼貌用语就用得越少。而法国人在电梯里、走廊内、甚至大街上,有时陌生人之间也会互致问候“Bonjour”(你好)。

3.重视当前社会文化因素对语言的影响

从语言自身的发展规律来讲,它从来都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发展变化的,一成不变、静止的语言根本就不存在。例一,以前法国人形容一个人不能养活自己是这样说的:“Il ne gagne pas même son pain.”(他连块面包都挣不上)。而现在却是这样说的:“Il ne gagne pas même son bifteck.”(他连块牛排都挣不上)。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使法国人挣钱能力的衡量标准也改变了。例二,以前法国人形容对事情一窍不通时,会说:“Tout cela est lu grecque pour moi.”(这对我来说像希腊文一样)。现在,他们会说:“Tout cela est lu chinois pour moi.”(这对我来说像中文一样)。中国的改革开放及经济的发展促使法国人把眼光从希腊延伸到中国了。

4.提高学生学习法语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一个人对所做的事情感兴趣时,他会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因此成功的几率就会很高。所以培养学生的兴趣是法语教学必须考虑的因素。我们要不断地完善自身的法语水平,改进教学方法,增加新的教学内容,将趣味性贯穿于教学过程当中。教师要鼓励和引导学生有选择地看一些原版电影,如:《天使爱美丽》引领我们穿行于现代巴黎的大街小巷:市区、郊外、酒吧、商店、地铁站、游乐场,遇见各色人等,在我们面前铺展开一幅生动细腻的生活画卷;《放牛班的春天》描述了法国50年代寄宿学校的生活。片中语言简短清晰,音乐纯净,主人公的仁爱与宽容感人至深。通过欣赏电影,使学生拉近了理想情景与现实语言环境之间的距离,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逐步将语言上升到真正意义上的交流。教师可向学生推荐一些法语学习网站,如:省略、省略、radiofrance.fr等。网站上内容丰富,不仅有法语语法、法语练习、法语歌曲,还有法语学习方法,法国文化、风俗等,提供了不少学习条件和学习机会,是对有限的教材内容的一个有利的补充。教师可以营造课堂文化氛围,如:安排课堂讨论,内容涉及法国享誉世界的饮食文化、香水文化、葡萄酒文化、巴黎咖啡馆文化、生活文化等。此外,可以设计创造性练习,教师规定一定的交际场合,如问路、购物等,让学生扮演角色,使他们开阔思路,发挥想象力,在把握语言的同时,对法国的社会文化有更切身的体会。

四、结语

总之,由于每一种语言都反映着产生它的文化,因而任何形式的语言都有其文化内涵和背景。所以在法语教学中,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都要重视。文化的引导、文化意识的培养必须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这样可使学生提高文化差异的敏感性,提高语言交际能力,真正实现学以致用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