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电影国王的演讲范文

电影国王的演讲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电影国王的演讲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电影国王的演讲

第1篇:电影国王的演讲范文

[关键词] 《国王的演讲》;电影;主题;音乐

由汤姆?霍伯指导,科林?费斯担当主演的英国电影《国王演讲》于第83届奥斯卡金像奖斩获四项殊荣,捧回四座小金人,其中包括了最具分量的最佳影片和最佳导演这两项大奖,同时科林?费斯本人还拿下了个人第一个最佳男主角奖,编剧拿下最佳原创剧本奖。作为一部宣传政府形象的主旋律大片,如此巨大的成就不可谓不让人惊讶。在获奖方面,同时该片还获得了35届多伦多电影节的最高荣誉观众选择大奖,男主角本人也拿下许多奥斯卡以外的奖项,包括金球奖最佳戏剧片男主角等。同时本片还拿下英国影视艺术学院最佳音乐奖。影片构思简单,感人心脾,是一部叙事故事结构的电影,主要讲述英国国王乔治六世克服口吃的故事和过程。整部影片精致细腻,代表着英国人那无处不在的古典韵味,同时还具有很强的画面感。

电影《国王的演讲》的配乐师——法国人亚历山大?德斯普拉特(Alexandre Desplat)为大家之作了优美动人的背景音乐,来搭配影片中起伏的情节变换。亚历山大出生于巴黎,曾求学于巴黎音乐学院高等学府,然后到美国进修,最后深深爱上了电影配乐这一伟大职业。现在的亚历山大刚过知天命之年,却已经跻身电影界的配乐大师之列。他制作的电影音乐包括《戴珍珠耳环的少女》《预言者》《本杰明?巴顿奇事》《女皇》等一百多部电影或电视剧。就连我们最熟悉的《色?戒》和《时尚先锋香奈儿》也是由他亲自操刀制作的主题音乐。

一、主题音乐的分类和重要性

(一)电影主题音乐的分类

电影音乐一般分成三类,第一类是在有主题歌的影片中,把主题歌进行器乐化,让它反复出现贯穿整个电影主题;第二类是根据电影的需要,量身制作相应的主题音乐。第三类则是直接套用古典音乐来作为主题音乐,比如莫扎特和贝多芬的曲子。

电影主题音乐,是电影配乐师为影片量身打造,经过录音棚混音插入到电影中,作为一个好的电影不可或缺的成分存在,并且是随着电影的播放而不断变化,以此为观众所感知到的一种音乐形式。正是由于这个原因,电影主题音乐具备了音乐的共性的同时,还具备自己明显的特性。电影的发展是20世纪20年代,通过唱片发音渗透到电影中,从而开始了从默片到有声电影的进化过程。这一模式的产生,为广大群众接受电影这一生活基本物质打开了大门,极大地促进了电影产业的迅速发展和兴起。许多音乐爱好者因为一些电影有着出色的音乐配乐,而逐渐爱上该电影,加快电影的流传。电影《国王的演讲》的配乐师亚历山大对音乐有着很强的感悟能力和掌控能力,这种对电影细节的感性把握和理性分析让许多观影者在理解电影剧情上,多了一些从容和自信。

电影《国王的演讲》无论从题材、内容、风格、手法结构到划分长度和段落等,都处理得相当细致动人,为影片整体构思起到重要作用。

(二)电影主题音乐在电影当中的意义和发展

有声电影的产生让音乐在电影的道路上越走越宽阔,20世纪20年代产生了有声电影,30年代电影音乐开始得到研究并崭露头角,因为它已经开始成为电影中不可或缺的一个必然结构。一开始的电影音乐研究并不是导演单方面的研究,作曲家也开始意识到了电影音乐的价值。在这种跨越学科的合作基础上,作曲家与导演长期合作并探索出一批高水准的电影主题乐。到了50年代,电影主题乐,开始发挥其自身特性,打破作为音乐的共性,建立起自己的独立体裁和规范,渐渐成熟并向更高层次开始发展。20世纪后半个世纪,音乐在国际上开始得到重视并渐渐发展成为一个重要的独立学科,然而电影音乐的研究却显得十分浅显和薄弱。虽然逐渐有电影音乐学术专著开始在市面上发行,但世界电影音乐还需要更多研究。尤其我国,电影行业起步晚,电影音乐的课题研究在我国更是得不到重视,因此需要更多更专业的研究和有价值的成果。

二、《国王的演讲》中音乐主题的变化

电影《国王的演讲》音乐结构是为影片整体结构量身打造,具体细化到了每一个段落和每一个章节长度。借助配乐,电影《国王的演讲》得以抒发更自然的情感,抒发对生命的感悟,抒发对理想的追求,抒发对毅力的表现等。这种通过电影语言和音乐语言双重管道表达意义的结合,将导演对人生的理念和追求升华到影片中的每一个细节和动作,最终通过引起观众的共鸣而实现导演对人类命运的最终关怀。

(一)电影《国王的演讲》中配乐与其他作品之间的对比

电影《国王的演讲》主题音乐优美动人,生动的对白让观众能直接感受国王那起伏的情绪。片中除了大量的特定的背景音乐和插曲配乐,还有大量的古典音乐,大量引用古典音乐在这里却并未降低影片的高度,让观众毫无牵强感。一方面是莫扎特和贝多芬两大灵魂级音乐大师不朽杰作的创作在时间线上的力度表现;另一方面电影《国王的演讲》本身是一部激情跌宕的正面政治电影。比如在影片最后,伴随着国王最终顺利的演讲直播,贝多芬慢板乐章悄然而起,《第七交响曲》润物无声般感人,然后亚历山大在衔接处用上了钢琴协奏曲《皇帝》,一个慢乐章,更是将观众带进一处高远的意境当中。

亚历山大细腻和深度的音乐解析,某种程度上也体现出了欧洲的配乐思维,因此他经常被作为好莱坞配乐大师约翰?威廉斯的比较对象。两人在音乐上的造诣都相当高。威廉斯为《星球大战》《辛德勒的名单》等经典电影配的音乐已经成为电影音乐上最美丽的一笔。亚历山大与威廉斯相同,对电影氛围把握十分精准,善于捕捉细枝末节。在电影《国王的演讲》中,他的配乐波澜壮阔,在电影《色?戒》中他的配乐凄美阴郁,暗示着不祥;在电影《哈利?波特》中,他的配乐跌宕起伏,展示出无尽黑暗与魔法的诡异;而在电影《暮光之城?新月》中,他的配乐诡异而阴沉,代表了电影整个压抑的氛围和不同物种间的感情的艰难。

(二)电影《国王的演讲》中配乐的独特性

曾经在节目采访中,亚历山大说,电影《国王的演讲》的配乐是一种极大的挑战,影片《国王的演讲》中,国王约翰是一个患有口吃的病人,因此整部影片的台词并不错,那么作为另一种电影语言的配乐,就显得举足轻重。亚历山大表示,“在配乐中他加入了太多的信息,对白(从听觉上)也不完美”。因此为使影片具有历史剧所需的遥远年代的感觉,他特意从EMI档案室里找出老式的麦克风来录音。

亚历山大除了借用贝多芬和莫扎特,还借用了舒伯特的四重奏,用这种悲伤的调子奏出的四重奏辅助故事剧情的推进。在音乐选择中,影片习惯采用弦乐和钢琴的交织对比来体现人物情感。国王口吃、语塞是其表达语言的常态,而其演说则要像正常人一样需要流畅语调去打动人,挫败感及沮丧感,总让其在公众表达面前口吃情况更加严重。在这种时候,亚历山大总让舒缓而沉郁的弦乐响起,让国王的那份心情像压抑的影子一样伴随,同时又在沉重中夹杂钢琴的欢悦轻快,似戏弄又像嘲讽,更突出了口吃的严重性。亚历山大对音乐的敏感与操作,使得影片的情感流露和事件表达十分清晰动人,他出色的音乐感觉让导演在电影表现中乐意使用更多的音乐去表现《国王的演讲》的主题,在国王加冕的典礼上,导演最初认为静场更容易打动人心,但因亚历山大的建议,采用管乐的欢快衬托改变后的那份紧张,但同时却也体现了国王甚至全国人民耳闻国王演讲的喜悦心情,克服口吃的成功经历和胜利结局,加上戏谑欢乐的曲调,似乎象征二战的未来。

亚历山大对自己的音乐十分自信,“我喜欢离开了电影仍能单独上舞台的音乐,伟大的音乐都应有此品质”。在他看来,音乐创作应能够折服专业而优秀的演奏家,而不仅仅具有呈现或加强电影主题的作用。《哈利波特?列死亡圣器》的出色音乐正是亚历山大所创,其优秀性让伦敦交响乐团105位优秀的演奏家尊敬佩服。《国王的演讲》这部影片从上映起便受到观众和专业艺术家的好评,并获得2012年奥斯卡最佳影片奖项,其影片音乐与人物刻画、作品主题相互辉映,为影片夺得大奖作出了重大贡献。影片巧妙采用音乐大家莫扎特与贝多芬的作品,给影片增色不少。罗格医生拥有自己的一套口吃治疗方法,面对阿尔伯特公爵的口吃问题及其对抗性心理,他要求阿尔伯特公爵朗读《哈姆雷特》的片段。作品着力刻画了阿尔伯特念不出声的愤怒,而罗格却耐性十足同时也是信心十足地让阿尔伯特公爵戴上耳机,耳机流出的音乐声正是莫扎特的《费加罗的婚礼》序曲的旋律,在明快轻松的古典配乐中,阿尔伯特似乎扔掉了一切束缚,在动力感十足的音乐中大声朗读出声“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问题……”影片的第二次莫扎特音乐的响起,则出现在罗格帮助公爵进行物理治疗的场景上。此次亚历山大选用了《A大调单簧管协奏曲》第一乐章的音乐,轻松优美的曲调与影片画面和节奏十分契合,既增强了音乐对电影主题表达的支持,同时也重现了莫扎特的不朽魅力。

在影片中,贝多芬的音乐也为影片增色不少。二战爆发,此时已经成为国王的阿尔伯特为了给战场的士兵和动荡中的民众加油鼓劲,他走进演讲室,向英国军民发表战争演讲。影片画面将罗格医生的眼神和手势作为重点镜头进行了拍摄后,再将视眼转向阿尔伯特的嘴唇,当迟缓、凝重而坚毅的语调传播在空气中时,贝多芬的《第七交响曲》第二乐章的旋律同时回旋在观众耳畔,庄重忧郁的曲调,使战场的肃穆无情与悲伤之感浮于观众心头。葬礼进行曲的曲调层层推进,而国王的语调与精神也愈发沉稳和坚定,影片在沉郁的音乐中达到了,“任务很艰巨,也许前方一片黑暗……如果大家都饱含信心,并能取得援助,我们就会胜利!”国王的演讲在音乐场中越来越流利,其表现也越来越自如,其战时演讲在音乐声中获得了成功。在影片结局时,贝多芬的《第五钢琴协奏曲》第二乐章的音乐响起,音乐柔和澄净,同时也饱含着深情与柔美,仿佛是古老的朝圣者对信念的执著与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坚守,乔治六世的成功演讲为战争拨开了云雾,带来了希望。

三、结 语

电影音乐的运用可以从侧面增加人物对白的空白,正因为过往约翰的口吃问题,电影《国王的演讲》中的主题音乐在影片中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亚历山大精心制作的配乐不但为跌宕起伏的剧情带来很强的冲击力和感染力,还让观众在好莱坞文化霸主天下的情况下,能感受到十分浓厚的英国文化气息和浓厚的艺术风格。

[参考文献]

[1] 田野.电影音乐与电影鉴赏的共时性效应[J].电影文学,2011(04).

[2] 王宏民.对电影音乐课程教学问题的一些思考[J].艺术教育,2011(03).

[3] 夏冰.略谈电影音乐的艺术审美感受[J].电影文学,2011(06).

第2篇:电影国王的演讲范文

《国王的演讲》讲述了主人公约克公爵艾伯特从小就有口吃的毛病,后来他的夫人找到了一位语言治疗师莱昂纳尔,在他的治疗下,公爵终于克服了口吃,并在二战前发表了振奋人心的演讲,在莱昂纳尔的鼓励下当上了国王,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国王的演讲观后感范文,但愿对你有借鉴作用!

国王的演讲观后感范文1

之前就听说过这一部电影,但是却一直没有看过。这次心理选修课也很高兴能和同学们一起分享了这部非常经典的电影,真正的走进了电影的情境中,也感受颇多。

看过许多记录片,不过这一部却是印象比较深刻的。因为是结合了自己的亲身经历,所以感触就特别深。

《国王的演讲》主要是讲述约克郡公爵因患口吃,无法在公众面前发表演讲,这令他接连在大型仪式上丢丑。贤惠妻子伊丽莎白为了帮助丈夫,到处寻访名医,但是传统的方法总不奏效。一次偶然的机会,她慕名来到了语言治疗师莱纳尔罗格的宅邸,传说他的方式与众不同。虽然公爵对罗格稀奇古怪的招法并不感兴趣,首次诊疗也不欢而散。

但是,公爵发现在聆听音乐时自己朗读莎翁竟然十分流利。这让他开始信任罗格,配合治疗,慢慢克服着心理的障碍。乔治五世驾崩,爱德华八世继承王位,却为了迎娶寡妇辛普森夫人不惜退位。艾伯特临危受命,成为了乔治六世。他面临的最大挑战就是如何在二战前发表鼓舞人心的演讲虽然约克郡公爵害怕在公共场合里发表演讲。但他毕竟没有退缩,积极治疗克服心理障碍,最终能够接近完美地发表保卫国家的战争演讲。从这个角度去理解,可以认为《国王的演讲》是一部励志电影。但最让我感动的不是励志,而是我有着和他相似的经历。

现在很多认识我的人可能不知道我其实之前和约克郡公爵一样是一个口吃,老百姓叫“结巴”。包括现在我偶尔也会结巴,不过不是很明显,也没有之前那么严重,只是不时的会带些颤音,这种现象时大多人都存在的,我也算是正常。我自己就是通过不断地训练,才慢慢的克服了这个毛病的。

我上初中的时候是我结巴最严重的时候,那时候老师叫我站起来回答问题,我会做但是却急的说不出话来,急的我自己都想打自己。我逐渐意识到这个问题有多严重,于是自己也开始想办法克制,这个过程还是挺艰难的。我放慢自己说话的语速,降低自己说话的声音,让自己的结巴听起来不是那么的明显。结巴最重要的是结巴的人不够自信,他们总是很自卑,对自己会有抵触情绪。我就开始培养自己的自信,试着在公共场合说话和演讲,经过高中三年的不屑努力,我终于克服了这个毛病。

现在的认识我的人都不敢相信我曾经是一个连介绍自己都费劲的结巴,因为我已经通过不懈的努力彻底的克服了这个劣势,我知道勤能补拙,只要你努力就没有什么办不到的。现在的我侃侃而谈,不论是平时说话也好还是上台讲ppt也好啊,在也不结巴了,因为我够自信。

个性弱点的存在是必然的,一个说自己没有弱点的人,其实是没有发现自己的弱点,这是人生的失败;知道自己的弱点而不去战胜它则是更大的失败。我们应该不断完善自己的修养,战胜人性的弱点。怎样战胜自己的弱点呢?我用自己的实际经历和《国王的演讲》的真实历史告诉了大家,只要你努力想去改变你的弱点,相信我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

国王的演讲观后感范文2

那一天,就在我看完《国王的演讲》的那一天,我打开搜索引擎在上面输入了两个词组:温莎公爵、乔治六世。

在很早的时候,我就听人谈论过温莎公爵,一个爱美人不爱江山的英国国王,然而,直到今天我才知道原来他还有这样一个弟弟。

当我和几个朋友一起讨论这部电影的时候,更多的人都会为了博迪的罗格的友情所感动,而我则是为数不多的例外,相比起友情,我更为他们所有人的勇气而撼动。

首先说说戴维吧,为真爱不顾一切地勇气。爱上一个离过两次婚的女人,他没有选择,因为爱情部分早晚,没有对错。但是,面对教会压迫、人民反对的时候,他选择了放弃。不是放弃了爱情,而是放弃了作为国王的责任,他签下退位协议,卸下了国王的身份,成为英国历史上唯一一个自愿退位的国王。他的一生,不要王位,不要尊荣,甚至是不要儿女,要的只不过是身边那温柔的笑目一直在他身边而已。戴维,他不是英国的国君,他只是那爱美人不爱江山的温莎公爵。

聊完戴维,我们再说说博迪吧,他呢,本身只是一个懦弱胆小的王子,他活在哥哥的光环之下,他的口舌不清让他极度自卑,但恰恰就是这个胆小又自卑的王子,在哥哥选择退位之时担下了对人民的一切责任,也恰恰是这个懦弱还口吃的王子,在国家面临危难之际勇敢的站起来向德宣战。即使是面对德军的轰炸、内阁的劝阻,他仍然没有丝毫想过要离开英国、离开他热爱的土地和人民,这种承担一切责任的勇气让他变得勇敢。勇敢的人,会赢得全国人民的感动,一个这样的国王,一群爱戴国王的百姓,英国在二战中又怎么会不胜利呢?

最后要谈的这个人,他是这部电影里我最钦佩的人,他是帮助博迪变得勇敢起来的那个朋友,他叫罗格,是一个经历过一战的人,是一个可怜伤兵同情自卑儿童的人,是一个敢于追求自由和平等的人,更是一个为了梦想执着一生的人。他并不富有,也没有任何身份和地位,他就是他,却是在平凡中闪闪发光的人。

一个历经伤痛、别离、世俗和不公的他,勇敢的追求那个不平等时代的一点点的平等。他是罗格,是我钦佩的那个勇士。

故事说到这里就该结束了,勇气是什么呢?不管是爱情、责任还是梦想,勇气都会一直伴随着你,让你成功,让你执着,让你成为自己心中的国王。而失去勇气的猎人,等于失去灵魂,他的身躯也会因此快速苍老,直到死去。

国王的演讲观后感范文3

他的医生总是告诉他:吸烟可以缓解人的紧张,使人放松,还可以给人信心。

是的,自从那次不完整的演讲之后,公爵夫人一直在帮他寻找治疗口吃的方法,已经是近十年了。可是找到的医生们的循规蹈矩总是令这位脾气暴躁的公爵忍无可忍。

“答应我,再也没有了,这种令人崩溃的治疗。”在夫人面前,他就像个受委屈的小孩,郁闷的抽着烟。

公爵夫人只是默默地看着他,她只是尝试着,只是愿意为他尝试,就算还有一丝希望,她也会紧紧地握住——这便是她去见罗格的原因。

对于全国和世界的民众来说,他是高贵的约克郡公爵,对于他的一双女儿来说,他只是疼爱她们的'爸爸。让他说话是对听众的一种折磨,更是对他本人的一种折磨。然而在自己女儿的要求下,即使说话让他感到多么痛不欲生,他还是会咬着牙,为女儿们讲一个她们企鹅爸爸的故事。

罗格是一个特别的医生,他指望的不是为皇室医治可以得到多少好处,他只是强调一件事:他需要他们的信任与合作。他要求公爵叫他罗格而不是罗格医生,而他叫公爵公爵家人对他的昵称——Bertie。他有着很独特的治疗方式,不是那些拥有无数阅历和超高学位的皇家医生学得来的。

在罗格那里治疗的第三年,这个国家的国王,Bertie的父亲,去世了。Bertie的哥哥与一个已婚女人厮混在一起,不理国事。就算当了国王之后,成天也只是开开派对,喝点酒,这让Bertie很是恼怒。希特勒正在蓄意挑起战争,而大英帝国却没有一个像样的国王。

Bertie潜意识里已经将罗格当做自己的朋友了,在失去父亲的沉重打击,他最脆弱的情况下,他来到罗格的家里——也许这也是他现在唯一可去的地方。他褪去了那层庄严地外壳,他只是一个需要父亲的儿子。在罗格的家里,他第一次对一个人袒露心胸,在他并不像他的外表看起来那么坚强的内心里,他需要一个朋友。

就在Bertie的生活几乎接近正常时,他的哥哥宣布退位——为了那个结了两次婚的女人。这就是说,Bertie继承了整个大英帝国。可是由于对王位的恐惧和没有因为他一时任性而赶走的罗格的帮助,他任然失败了,在他的就职演说上。他的生活再次充满了恐惧。

在妻子面前,他只是她的爱人,他不需要坚强,或假装坚强:“我不是统治者,我不是国王……”他哭着靠在妻子的怀里,一遍又一遍地告诉自己。

“上帝救救国王吧。”国家贴满了这样的告示。国家的人民很难相信一个连说话这么简单的事情都做不好的国王可以领导他们走向未来。

在妻子的鼓励和支持下,他向罗格道了歉,他们都清楚地明白,不论是国王的生活还是事业,他都再也离不开罗格了。

国王的演讲观后感范文4

《国王的演讲》这部电影主要讲述了主人公约克公爵艾伯特从小就有口吃的毛病,后来他的夫人找到了一位语言治疗师莱昂纳尔,在他的治疗下,公爵终于克服了口吃,并在二战前发表了振奋人心的演讲,在莱昂纳尔的鼓励下当上了国王,也就是乔治六世。

公爵从小懦弱和口吃,同时也经历着很多次治疗的失败,因此他并不相信莱昂纳尔可以治好他的这个毛病。约克的脾气非常暴燥,动不动就发起火来,还很不配合医生的治疗,但是在相处中渐渐地约克越来越信任莱昂纳尔,在演讲中莱昂纳尔用无声的动作、会心的眼神让约克充满信心,完成这次重大的演讲。

约克有着坚持不懈地精神,在几次失败的口音训练时,他依然寻找另外的口音纠正方法,中途的时候,他有好几次想要放弃,他的妻子时时鼓励,给予他无穷的力量。

莱昂纳尔是一个有耐心的人,每当国王发火时,他总是耐心的指导约克,告诉约克一些重要的人生道理;他还是一个很好的人,自从国王完成了圣诞节演讲之后,后来的每一次演讲都有莱昂纳尔的陪同,他们始终保持着亲密的朋友关系。

《国王的演讲》是一部励志片,这个电影用国王口吃之苦到演讲成功,把励志的强大力量表现得淋漓尽致,当国王在话筒前满脸通红,想说也不敢说时,但最终克服心理的障碍圆满完成演讲时,这个电影的励志力量给人们带来了常常地感动。

当我们遇到困难,坎坷的时候,不能放弃,我们像国王那样坚持不懈,总有一天奇迹会发生,成功将会青睐你!

国王的演讲观后感范文5

自知《国王的演讲》斩获奥斯卡四项大奖后就迫不及待想要看,怀着好奇又敬佩的心情认真看完了此片,感慨颇多,不愧是大导演名演员之作。

影片以历史上英国乔治六世战胜口吃成功进行演讲为题材,讲述了一个国王战胜自己的奋斗史。1920年在温布利举行的“大英帝国展览”闭幕演讲,因为当时还是艾伯特王子的口吃让他出尽洋相,自那以后妻子一直帮助丈夫寻找一名出色的语言治疗师。直到找到杰弗利·拉什饰演的澳大利亚出生的语言治疗师——莱昂纳尔·罗格。父亲乔治五世于1936年去世后本应该是由当时还未称王的艾伯特的哥哥继位,然而哥哥爱德华八世爱美人不爱江山,选择了退位,担子落在了并不想成为国王的艾伯特身上,最无奈最尴尬的是乔治六世口吃。在基于历史的情况下,电影围绕乔治六世和语言治疗师罗格之间的友谊以及乔治六世为克服口吃所做的努力展开了细致入微的描写。

影片具有明显的教育意义,首先从国王的口吃来讲,是复杂的语言失调症,与后天因素有很大的关系,各种负面的心理情绪与外部压力,都会加剧症状的恶化,所以首先要纠其病因,要打开心结,治疗心理创伤。在乔治五世过世之后,艾伯特向罗格袒露病因:母亲爱哥哥不爱自己,连保姆也不爱他甚至常常让他饿肚子,明明是左撇子却硬要被掰成用右手,于是他在强势父亲的光环下胆怯寡言,在兄长的不屑和嘲笑下丧失信心。因而他害怕面对父亲,面对兄长和公众。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心里缺陷,怯懦也是每个人都有,问题在于是否面对,是否担当。当兄长不爱江山爱美人,当国家和人民需要他的紧急关头,他不断的努力战胜自己的缺陷,他对国家和人民的责任感是他战胜自己的动力源泉。这对我们的启示是我们要有责任感,要敢于担当,不要轻言放弃,只要努力就会有奇迹。

其次,最另我深思的是国王与平民医生的朴素友谊。国王在兄长面前口吃,在父亲面前口吃,在初次见到伯格时口吃,可是他在妻子面前,在最爱的女儿面前,在对他不卑不亢,最终赢得他信任的伯格面前,口吃仿佛痊愈,这说明什么呢?说明了人的沟通贵在平等,平等才能换来尊重,平等才能换来真挚的友谊。人也只有在自己信任的人面前展露自己。这点想我们大家都能切身体会,比如我们只有在自己最好的朋友面前才会吐露心声。

除了影片内容外,不得不提演员的绝佳演技。影片没有煽情,没有惊喜,没有特效,没有大场面,没有夸大其词,没有惊心动魄,甚至没有峰回路转,如此能吸引观众眼球离不开两大主演的精湛演技。首先是柯林·菲斯,他塑造出了一个叫人又心疼又敬畏的爱国亲民的君主形象。他的口吃模仿得微妙微翘,我在看电影时丝毫没有怀疑他不是真的口吃,表演张弛有度,时而胆怯自卑,时而坚毅率真,时而睿智高傲。给人非常震撼的带入感。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当艾伯特成为国王后,他的两个小女孩改称父亲为陛下,柯林·菲斯那一脸瞬间的呆滞着实震撼到了我,我的心不由得跟随着角色而心酸。

当然了,一个好的演员是否能够发挥极致得看对手的表现。伯格医生对自己的医术充满自信,有着敏锐的洞察力和交流能力。他尊重国王但又不卑不亢,他自信奔放又内敛。杰弗利·拉什将这么一个矛盾体刻画得深刻动人。他的身体仿佛可以表露他的心情。在与国王一起在街上散步,伯格鼓励艾威特登基,激怒国王后伯格那放长的身影另人深深怜惜。

本片在环境上也尽显英国皇室的沉稳与典雅。如诗如画的伦敦,隐于重重迷雾中的街道,高大的哥特式建筑,笔挺的伞与华服,古旧的墙面,尊贵的大殿,让人沉浸于古典的英伦风情中不能自拔。

总之,欣赏这样一部佳作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当然一部好的电影不只是局限于当下的触动,更在于给人恒久的启示。

第3篇:电影国王的演讲范文

[关键词] 功能对等;电影字幕翻译;语义对等;《国王的演讲》

电影字幕翻译是一种特殊的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活动,是译者以电影为媒介、以电影原文为基础、以译文观众为中心进行的翻译过程。由于两种语言存在很大差异,在翻译过程中必须注意在内容、形式、风格、文化等方面力争做到“信于内容,达如其分,切合风格”。(刘重德,1995)如何将英文电影成功有效地进行语言转化,既符合译文观众文化特征,又不失原文语言的独特风格,让译文观众能够获得与原文观众同样的艺术感受是电影字幕翻译成功的衡量标准。

“功能对等”翻译原则一直是电影字幕翻译的指导原则和准绳。本文拟以荣获奥斯卡金像奖四项大奖的电影《国王的演讲》的字幕翻译为例,从形式对等、语义对等、文化对等三个方面探讨功能对等翻译理论在英文电影字幕翻译中的应用策略。

一、奈达的功能对等翻译原则

美国著名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Eugene Nida)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提出了“功能对等(Functional Equivalence)”的翻译原则,一直以来也被看作电影字幕翻译的重要理论依据和衡量标准。“功能对等”原则的具体含义是:在翻译中用最贴近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源语的信息,首先是意义,其次是文体。(奈达,1969)功能对等原则关注的不再只是原文、译文,而更加关注译文读者,即读者对译文信息的领悟和反应,也就是说,功能对等翻译原则力求使译文读者和译文的关系与原文读者和原文的关系相一致。译文要求在最大限度上再次呈现语言形式、意义、风格和文化内涵等方面与原文相吻合。

当然奈达“功能对等”理论中的“对等”只能是一个相对的概念,而非绝对等同。原文和译文因受意识形态、文化背景、情景语境、词汇和语法结构、译者、译文读者等不同因素的影响,绝对的翻译等值是做不到的。电影字幕译者和其他译者一样,在翻译中必须采取灵活的翻译方式,做到原文和译文最大化的相对等值,使译文观众在欣赏外文电影时,可以达到最大限度接近原文观众观赏该片时的感受。

二、电影字幕翻译的特点

电影字幕翻译是一种特殊的文学翻译形式,是通过两种不同的语言再现源语电影中的情节和人物性格的艺术再创造。究其本身的特点可以归纳为以下四点:口语化、综合性、时间局限性和空间局限性。

(一)口语化

由于电影观众的文化层面不同,电影对白常使用口语化的语言,以便故事情节更容易被普通观众所接受和理解。因此字幕翻译中的语言相对来说要更加口语化,以符合译文观众的语言特色和文化内涵。

(二)综合性

电影是一门综合性艺术,兼有视觉信息和声音信息,是声音与画面的结合,电影字幕的翻译对于译文观众理解剧情至关重要,对于译者来说,是否能成功有效地进行对白语言转化,保留源语的文化特征、语言风格,传达原文的思想内容,满足译文观众的审美需求等方面都极为重要。

(三)时间局限性

字幕在银幕上停留时间非常短,译文字幕也需要配合电影原画面与人物对白同时出现在银幕上,也一样受语言声道和视觉通道的限制。如果译文观众只能依赖电影字幕来理解电影情节的话,译文字幕必须简洁明快地传递相关信息,能让观众看一遍就懂,而无需时间思考,否则如果字幕冗长、晦涩,不仅会影响观看效果,而且译文字幕也不能发挥功效。

(四)空间局限性

电影字幕的翻译常出现在银幕底部,是有空间限制的,字幕的字数不能太多,过多的字幕会占据太多的银幕空间,对电影画面造成整体视觉效果上的破坏,所以译者无法利用注解来解决观众难以理解的地方,只能用有限的字数来帮助观众有效地理解电影传递的信息,这也是电影字幕翻译的困难所在。这一空间局限性要求译者必须充分发挥其创造力,将原作品的文化信息、艺术意境用有限的文字传达出来,令译文观众也能接受到原文观众所接受到的语言信息和文化内涵。

三、功能对等原则在电影字幕翻译中的应用

在电影字幕翻译的文字转换过程中,译文要力求达到在信息、文化、美学等价值方面与原作对等。具体而言,就是既要忠实于原片内容,又要符合译语文化特征、审美情趣,实现原片所具备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国王的演讲》是一部获得2011年第83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男主角、最佳原创剧本四项大奖的电影。该片讲述的是内向口吃的国王乔治六世在澳籍语言治疗师莱诺尔•罗格的帮助下,经过艰辛的矫正训练,克服了心理和语言障碍,终于通过电台发表了一次最触动人心的经典演说,让当时身陷二战战火中的英国军民受到了极大的鼓舞。对于这部经典影片的成功翻译是确保电影受中国观众接受和欢迎的基础。总体而言,这部影片的字幕翻译是较成功的。下面笔者将从这部电影字幕翻译是否在形式、语义和文化等方面达到对等来探讨功能对等原则在翻译中的具体应用。

(一)电影字幕翻译中的形式对等

电影字幕翻译由于受到时间和空间的制约,所以要求做到简短明了、口语化,在形式上尽可能做到与原文统一、对等。在翻译的过程中可通过直译与意译相结合的做法,尽力实现电影字幕形式上的等值。例如,在《国王的演讲》中王后登门拜访语言治疗师罗格时,罗格没能及时迎接,他道歉说:“Im sorry.There is no receptionist.I like to keep things simple.”译为:“抱歉,我这儿没前台,我就喜欢简单。”无论从语言风格和对白长度上都和原文相似,非常贴切。又如罗格接着引用莎士比亚剧词:“Poor and content is rich and rich enough.” 译为“乐而安贫就是富”,将原文的形式和风格都巧妙地保存了下来,符合人物的性格和身份。

(二)电影字幕翻译中的语义对等

当译语与源语的形式和内容存在很大差异时,可以借鉴奈达的主张,即“形式应让位于内容”。换句话说,就是译文无需拘泥于与原文的形式对等,而要更加注重内容和语义上的对等。较长的对白、过多的字幕会占据很多空间,干扰观众的视觉、阻碍观众对于影片的理解。因此,电影字幕翻译需要在对等理论的指导下来处理,牺牲源语的“形式”,翻译出原对白的语义和精神便是成功了。如影片《国王的演讲》中两次提到的绕口令:I am thistle-sifter I have a sieve of sifted thistles and a sieve of unsifted thistles because I am thistle-sifter.字幕均翻译为中国观众所熟知的绕口令“四是四,十是十,十四是十四,四十是四十。”如果按原文逐字翻译为“我是一个蓟筛,我有一个筛蓟的筛子和一个未筛过蓟的筛子因为我是一个蓟筛”。这样的译文不仅令观众感到费解,而且会影响观众欣赏影片的过程。所以不如直接满足语义功能的对等,最大限度地将原文的信息渗透到译文,让译文观众更专注于影片的欣赏。

但在该片字幕翻译中也有些语义上达不到最大限度对等的对白翻译。例如,乔治六世在制止语言治疗师罗格预测他将会是王位继承人时说道:“Youre barking up the wrong tree,doctor.”字幕翻译也采用了“舍形式、重内容”的译法:“医生啊医生,你是在胡说。”但是“to bark up the wrong tree”是源于打猎时“猎狗对着错误的目标狂吠不已”,后被借喻为“精力或目标集中在错误的地方”,现指“找错了人”,因此本句如果用意译的方式翻译成“医生,你看错人了”就可以充分达到语义对等了。

(三)电影字幕翻译中的文化对等

电影也是文化传播的媒介载体。影片中的文化因素反映了一个民族的社会、历史、文化、心理的特征。在进行电影字幕翻译时,不仅要注意两种语言的转换,还应该注意文化因素的影响。

为了尽可能实现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原文和译文的效果等值,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直译、意译、归化或异化等方法处理电影语言翻译中的文化差异问题,在译文电影语言中对原文电影语言传递的文化信息进行转换或保留,做到文化方面的最大等值。如该片中准备登基的国王在教堂里与罗格的一段私人对话中,国王对罗格没有行医资格埋怨道:“You have no idea who I have breathing down my neck? ”字幕译文是:“你是不知道有多少人巴不得帮我打听清楚?”译文并没提到“脖子”这个英、美国人在讲话和写文章时经常提到的身体部位,而是通过意译方式把成语的内涵翻译出来了。又如语言治疗师罗格两次分别用了“My game,my turf,my rules”和“My castle,my rules”语句维护自己的尊严,译者采用了“归化”策路,即翻译中尽量符合译文的语言习惯和文化传统,将这两句分别翻译为“我的地盘听我的”和“我的地盘我做主”。这些对白如果采取“异化”的翻译方法,即翻译中尽量符合原文的语言习惯和文化传统,分别翻译为“我的比赛,我的草皮,按我的规则”和“我的城堡按我的规定办”的话,虽然可以准确再现源语文化,但不符合译语文化特色,所以采用“归化”的方式可寻求一种“最贴切而又最自然的对等”,以便中国观众所接受。

四、结 语

功能对等原则对英文电影字幕的翻译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准确贴切的字幕翻译与画面、声音等元素结合起来能够更好地帮助中国观众解读电影中的内涵信息和异国文化。然而,字幕翻译中的“功能对等”实际上只是相对而言,即只能是近似的对等。在字幕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运用多种翻译策略和技巧,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多层次的处理,最大限度地使译文效果接近原文效果,从而实现翻译最大限度地保障形式和语义上的对等,同时保存原文和译文各自的文化特征,尽量使译文达到表形、达意及传神三统一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Eugene A Nida,Charles R Taber.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M].Leiden: E J Brill,1969.

[2] Eugene A Nida.Language,Culture,and Translation[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1993.

[3] 刘重德.文学翻译十讲[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5.

[4] 谭载喜.新编奈达论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9.

第4篇:电影国王的演讲范文

电影看点

no.1由《国王的演讲》导演霍珀执导,休・杰克曼、安妮・海瑟薇等倾情加盟。

no.2用现场同期录音的方式拍摄,要求所有演员都能完成一气呵成的“真唱”。

no.3演一开始就放弃3D制作,但画面效果却远远胜过3D。

no.4部2D歌舞片内地将以原声格式引进,不再进行配音。

如果你不曾接触过伦敦西区或百老汇的音乐剧,那么这部电影版或许是不错的选择。毕竟我们大多数人都是肤浅的“视觉动物”――明星卡司、华丽布景、深远开阔的空间,加上特效的处理,如果不那么纠结非专业歌手出生的演员们略有瑕疵的现场收音,那么这版《悲世界》(Les Misérables)一定会带给你惊喜。

海瑟薇的天籁

或许,《悲世界》在很多人记忆中的形象是雨果(Victor Hugo)的大部头经典,而当你看见安妮・海瑟薇(Anne Hathaway)顶着一头短发,哀婉地唱着“I dreamed a dream in time gone by”时,一定会有不一样的感受,哪怕她只有20分钟的戏份。之前,海瑟薇曾与休・杰克曼(Hugh Jackman)在第81届奥斯卡颁奖典礼中合作短剧,那时的她只能说是个“还蛮会唱的”演员。但在这部剧中,她的歌声宛如一片厉风中破碎颤抖的残瓣,如泣如诉。如果要问,电影中有没有一首歌曲能够胜过音乐剧,那么必然是要把掌声送给海瑟薇的。据国外媒体报道,为了角色更贴近原著,小妮子毅然减去长发,并减重10公斤,好让声音、形象和芳汀的命运更为融合。

克劳的遗憾

有掌声,当然也少不了遗憾,这份“荣耀”编者想归给沙威。且不论歌声如何,罗素・克劳(Russell Crowe)从角斗士到纳什,塑造的善良形象实在太深入人心,于是怎么演怎么努力改变都能察觉到他的不坚定,就好像每个镜头他都要脱去上衣超人附身似的。没有极端矛盾、没有固执鹰隼、角色显得平淡无奇。在克劳身上有太多的包袱,比起音乐剧中菲利普.奎斯特(Philip Quast)饰演的沙威,罗素・克劳绝对是失败的。

深沉的霍伯

另一方面,之前因为导演决定将电影放弃3D制作以2D格式呈现,导致不少媒体不解。对此,汤姆・霍伯(Tom Hooper)表示:“我之前已经测试过拍摄3D电影的可能性。我觉得3D的体验确实是无与伦比的,但问题是,对很多观众来说,这样的一部剧情片是否有必要采用这项技术?电影长达将近两个小时,并不是所有观众都能承受视觉上的疲劳。此外,这部电影的剧本非常精彩,故事已经足够打动人,因此3D会显得比较多余。”

《国王的演讲》的成功早已证明了汤姆・霍伯驾驭历史正剧的能力,这次重新解读《悲惨世界》,无疑又是一份惊喜。

第5篇:电影国王的演讲范文

第84届奥斯卡颁奖典礼上,英国电影《国王的演讲》击败好莱坞土著《社交网络》夺得最佳影片奖,预示2011年各国本土电影将拥有一年好光景。五月的戛纳电影节印证了这一点,虽然美国电影《生命之树》摘走了金棕榈,但得到重点褒奖的是欧洲的电影艺术家们,达内兄弟的《单车少年》拿到评委会大奖,最佳男女主角奖落入法国导演迈克尔·哈扎纳维希乌斯的《艺术家》和丹麦人拉斯·冯·特里尔的《忧郁症》之手。

在法国,本土电影再一次在影院里呼风唤雨。法国片《不可触碰》和《无需申报》击败《哈利·波特7(下)》和《加勒比海盗4》这些好莱坞巨无霸,包揽了年度冠亚军位置,合力拿到超过2亿美元。《不可触碰》讲的是一个因跳伞事故而不得不坐在轮椅上的中年贵族和他的年轻黑人看护的故事,两人由最初的对抗到相互理解尊重,经历了一个奇妙而又令人感动的过程。《无需申报》是喜剧奇才丹尼·伯恩在打破法国所有票房纪录的《欢迎来北方》的又一力作,这次他把舞台搬到了海关。

英国本土电影也表现不俗,虽然总的制作数量在下降。即便我们不把《哈利?波特7(下)》这个英美混血儿算进来,纯英国血统的《国王的演讲》和青少年喜剧《中间人》还是占据了年度票房榜二三位,两部影片票房都在7000万美元以上,创造了历史最佳战绩。而在去年,本土电影成绩最好的《魔法保姆2》只排在第14名。更重要的是,英国电影在最擅长的领域得到了强援,聚集了两位数英国演技派高手,收获好评一片的间谍片《锅匠,裁缝,士兵,间谍》导演是瑞典人托马斯·阿尔弗莱德森,影片叙事节奏也一样浸满北欧式冷峻风骨。

韩国的情形与英国类似,《阳光姐妹淘》和《最终兵器:弓》两部本土电影成为年度票房榜眼和探花。不同的是,韩国电影整体实力更为强大,在前十名中拿到半数席位,有意思的是,主打电脑特效的大制作《第七矿区》(国内引进版名为《深海之战》)表现并不理想,票房只有成本不高的《阳光姐妹淘》的三分之一强。《阳光姐妹淘》是部温暖而又充满奇想的女性喜剧,和今年夏天大红大紫的好莱坞女性影片《帮助》很能遥相呼应。

在日本,电影市场受大地震影响不小,年度总票房损失严重。动画片《来自虞美人之坡》为吉卜力蝉联了年度本土冠军。而《宠物小精灵剧场版:维库蒂尼与黑之英雄》、《名侦探柯南2011:沉默的15分钟》这些动画片剧场版仍然占据高位,就是日本电影市场的特色了。其它重要的电影国家中,积贫积弱的意大利本土电影小小地爆发了一下,电视明星切科?扎隆主演的喜剧《多么美丽的一天》拿到了不可思议的近6000万美元。名导南尼·莫尼蒂的新片《教皇诞生》也挤进了卖座片的行列里。在快速扩张的俄罗斯市场中,本土电影还是没找到方向,收入最高的十部影片中只有《维索茨基:生而无憾》是俄罗斯出品。

第6篇:电影国王的演讲范文

现实生活中,科林・费斯是个大话痨。他在一次有记者在场的午餐会上大方地承认了这一点。坐在旁边的海伦娜・邦汉・卡特深有体会,她在《国王的演讲》中扮演乔治六世的妻子。“他会不停地说话,在拍戏时,我判断开机的标准,就是科林突然闭嘴了。”卡特说道。

有趣的是,在费斯27年银幕生涯中所扮演的66个角色里,广受好评的却都是那些木讷少语的形象。他曾经三次扮演过沉默寡言的达西先生――第一次是在BBC1995年版的电视剧《傲慢与偏见》中,后来在两部浪漫喜剧《BJ单身日记》与《BJ单身日记2:理性边缘》中,他又演了两次;在去年与奥斯卡影帝失之交臂的《单身男子》中,他演了一位安静、悲伤的大学教授;今年,他又在《国王的演讲》中塑造了一个说话不流利的国王形象。“如同塞缪尔・贝克特和哈罗德・品特,费斯发现自己沉默时和说台词时得到的掌声不相上下。”《时代周刊》如是说。

这多少和他那张平凡内敛却情感富足的脸有关。费斯算不上特别英俊,可平易近人的普通人形象却很容易为他赢得浪漫喜剧的男主角角色。他也算不上特别有名,尽管在这几年连续获奖之前,他曾跻身一线偶像男星的行列。他的脸,既能表达复杂微妙的情绪,也能传递平静。在沉默的气场里,他的表演在原始的人性冲动和教化带来的克制之间找到了完美的平衡。

在《国王的演讲》中扮演口吃的国王,对费斯这样一个话痨而言绝非易事。“在这部戏里,我要做两件事,一是学习口吃,二是扮演一个努力不口吃的人。”科林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他在年轻时因为声带受伤,也曾体验过“想说却不能说”的痛苦。他曾记得治疗师和他说过,人们是很难感同身受地体会,爱说话的家伙如果因为生理原因而无法说话,会是多么窘迫。

在准备这个角色期间,费斯仔细地研究过口吃这种缺陷,还和身为语音矫正师的姐姐深入地交流过。他很了解因为口吃带来的恐惧:“你不会去接电话,因为你不能发出‘Hello’的那个‘H’音;去餐馆你不会点牛肉,因为你发不出‘beef’的‘b’,就算你再不喜欢鱼,你也只能点鱼。”他将乔治六世生前的真实录音时时带在身边,反复聆听。

导演汤姆・霍伯说:“科林的才华在于,如何恰到好处地停顿,让‘寂静’发出可怕的声响。”《国王的演讲》上映后,面对各方涌来的好评,费斯却一下子感觉轻松了:“我觉得我完成了我的使命。每次我扮演某个忍受痛苦的人,我都会十分小心,以免被认为错误地代表了某类人。人们讲故事,听故事,看电影,往往都是为了寻求某种共鸣。我很高兴口吃患者们没有表达异议。我认为,去表达一个故事,让别人亲历一种不可能的生活,就是演员的使命。我松了口气,因为我接住了该接的球。”

局外人

许多人将科林・费斯看作是英国绅士的代表,安静、内向、保守、衣着齐整,习惯同外人保持距离,并时不时透露出英国特有的骄傲感。

但费斯自己却并不认同。“说起典型的英国人,人们脑海中常常立刻浮现保守党人或者皇室成员的那副样子。”费斯说道,“我奇怪他们怎么会忽略席德・维瑟斯(性手枪乐队的贝斯手),或是约翰・列侬。他们对成长中的男孩,比如那时的我们更有影响力。我们学他们打耳洞,学吉他,来不及思考,就这样长大了,穿上一件细条纹西装,变成了英国人。”

在他看来,大多数英国人是不懂莎士比亚任何一句话的。“我不否认有人懂,但这实在是个比大家想象中要俗气得多的国家。”费斯说道。

其实从费斯出生起,他便和英国保持着若即若离的关系。在英国出生后两周,他就被父母带去了尼日利亚,之后11岁的科林又在美国圣路易斯住了一年。他不得不像变色龙般变换口音以融入当地的生活。12岁回到英国温切斯特,费斯和周围的同学们相处时,始终觉得自己像个局外人。

“正是那些对自己英国人身份并不完全习惯的局外人,才能更好地演出英国人的那种不安。”《BJ单身日记》的编剧理查德・柯蒂斯说道。尽管有着和善的外表,但费斯所饰演的角色,即便是喜剧角色,也似乎隐隐透着一股子阴郁。

“当时拍摄《BJ单身日记》的时候,我正好也在现场。看了工作样片后,我向导演建议,‘科林能稍微多眨眨眼吗?’” 柯蒂斯回忆道,“我觉得这个达西有点凶,看上去不太友好。”导演后来把这话传给了费斯。“然后,科林突然直直地看着摄像机,狠狠地说:‘谁去告诉理查德・柯蒂斯一声,这他妈的就是我的眨眼。’”后来,柯蒂斯承认他的男一号是正确的,“如果他不那么强硬,这个有性格的达西就不会那么深入人心。”

如今,费斯的粉丝越来越多,他的影响力也与日俱增。迟到的名声在他波澜不惊地蛰伏多年之后,已不会给他带来太大的改变,尤其是电影的选择上。他在大制作的热门角色上表现出色,也爱在艺术剧院里演诡谲的小配角。他的下一部电影是众多英国型男共同出演的《锅匠、裁缝、士兵和间谍》,在里面出演一个“比配角高级一点”的非主角角色。

第7篇:电影国王的演讲范文

这部电影如果要用一句话来慨括,就是结巴小男孩如何克服自卑成功完成自己工作的故事,唯一特别的是,他的工作是当国王――光是这一点就几乎让习惯三十六计合连纵横的中国人觉得莫名惊诧,在几乎所有的中国权谋故事里,男人的终极梦想无非就是当皇帝,每一个乱臣贼子的家里必须都窝藏着龙袍;而在英国人的镜头下,年轻的二王子被迫当上皇帝,在阴冷华美的皇宫里,他略带痴肥的脸上嘴唇轻微地在哆嗦――这哪里有即将当皇帝的意得志满,简直是上刑上战场。这份工可不是一般的工,需要长时间多精力甚至延续终身――对一个习惯躲在幕后跟随在父亲兄长后面甘心成为人肉布景板的男人来说,这确实是一份特别难打的工。

英国学者彼得伯克写过一本书,叫《制造路易十四》,详细写明了当年的法国朝廷如何将路易十四塑造成为太阳王的故事,大批的艺术家、作家和作曲家为路易十四的形象鞠躬尽粹,大至油画上国王的姿式,小至雕塑上的一根法令纹,都要细细研究。这些赞美国王的诗人、描绘战功的史学家还有装饰凡尔赛宫的画家们,他们和大主教、法国谋臣们一起组成了一个大型广告公司,他们用文字、雕像以及其他纪念物来“教导民众”,使他们对国王产生崇敬、顺从,进而对整个国家暴力机构产生信任与支持――所以这个广告公司数十年如一日费心包装路易十四,华丽的衣着,香气袭人的假发,像模像样的路演,路易十四本人必须花大量时间去进行各处礼仪活动,还必须花费许多时间摆好姿势让人给他画像。当然国王本人也乐此不疲,和路易十四关系十分密切的圣西蒙公爵就明确地说过:没有人像路易十四那样知道如何推荐自己的言辞、自己的微笑、甚至自己的眼神――相比聪明的路易十四,乔治六世显然对这份工作显得力不从心。

这份工作甚至都不需要别的,它只需要你不犯错,你不要乱说,你在必要的时候在电台的麦克风前发表一通声情并茂的演讲。可是这正是乔治六世最大的软肋,他从小懦弱胆小,自卑与木讷加重了口吃,自此恶性循环十数年。但是,既然接下了这份工,他就必须亲手终结自己的弱点,他必须在一个手舞足蹈的资深戏子的帮助下成为一个扮演国王的本色演员,他必须打好这份工,上对得起天地,下对得起父母,还对得起他身后的整个广告系统。他和他的家人亲戚们都必需在他能做好这份工的前提下,才能享有祖荫过上幸福平静的生活。

很多人感叹于一个看似无药可救的懦弱者如何战胜自己的心路历程,我个人反倒更认同的是英国人的职业精神。怎么说呢?战胜自我很容易,但完成责任很难;完成自我的责任很容易,完成他人的责任很难。《国王的演讲》在一个更深一层的意义上来说,跟《杜拉拉升职记》差不多吧,它讲述的是一个初入职场的人如何一步一步搞定这份工的故事――这让我想起当年曾荫权选特首,用的广告句子是:打好呢份工!你看,英式风气之下,无论你是特首也好,国王也罢,它无非就是一份工而已,而英国人最让人心服的一点是既然接受了这份工,就一定要把它打好,让它体体面面,让它安安全全,让它像那么回事――相比中国男人要当皇帝的野心,要一领天下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雄心勃勃的对权力的欲望,英国人也许更多的留意对当国王这份长工所需要的忍耐与责任。

第8篇:电影国王的演讲范文

第68届金球奖已圆满落幕,但受贿指控令金球奖蒙上阴影。金球奖主办方好莱坞外国记者协会前公关负责人迈克尔・拉塞尔,日前指控该协会成员收受影视公司各种形式的“好处”,记者协会成员则在金球评选中投票支持这些影视公司的作品作为回报。该诉状已经提交至洛杉矶高等法院。

拉塞尔表示,他曾告诉协会负责人,协会的一些商业操作行为存在缺陷,可能危及该协会与NBC电视台的转播合同,随后作为公关负责人的拉塞尔遭解雇。拉塞尔声称自己遭受薪资和其他损失,因此向该协会索赔200万美元。

好莱坞外国记者协会在一份声明中回应说,拉塞尔的指控完全是无稽之谈,真正的原因是拉塞尔不满协会在台同期满后没有与他续约,他试图利用金球奖这个舞台继续获利的计划落空,才会无端指控协会。

去年12月提名名单公布后,金球奖“受贿”疑云开始浮现。尤其是约翰尼・德普和安吉丽娜・朱莉主演的《游客》恶评如潮,却入围本届金球奖音乐喜剧类最佳影片,令人大跌眼镜。

第83届奥斯卡提名揭晓

第83届奥斯卡奖揭晓了提名名单并了颁奖典礼主持人詹姆斯・弗兰科和安妮・海瑟薇拍摄的宣传海报。《国王的演讲》获得了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男主角最佳男女配角等12个奖项的提名领跑提名名单,《大地惊雷》紧随其后,获得了10项提名《社交网络》和《盗梦空间》分别获得了8项提名。此次获得最佳电影提名的一共有10部电影分别是《黑天鹅》《斗士》《国王的演讲》《盗梦空间》《孩子们都很好》《127小时》《社交网络》《玩具总动员3》《大地惊雷》和《冬天的骨头》。

阿莫多瓦拍传记片《米娜》

西班牙名导阿莫多瓦的新片《吾栖之肤》由爱将安东尼奥班德拉斯主演,叙述一名整形医师追缉他女儿的罪犯的故事。虽然影片今年1月才会在夏纳电影节上映不过阿莫多瓦已经开始筹备下一部电影了。影片暂名《米娜》是部传记片女主角是意大利六十年代的著名女歌手。影片将讲述她富有传奇色彩的一生,包括她的成名之路以及后来因感情纠葛被迫退出演艺圈的人生经历。西班牙老牌女演员玛丽莎・佩雷德斯将担任主演,她曾出演过阿莫多瓦的《对她说》《关于我母亲的一切》。

猫女海瑟薇

华纳兄弟公司近日宣布,风头正劲的好莱坞女星安妮・海瑟薇将在《蝙蝠侠前传3,黑暗骑士崛起》中扮演反派猫女塞琳娜・凯尔,英国男星汤姆・哈迪将饰演片中另一大反派――毁灭者。

汤姆・哈迪与克里斯托弗・诺兰在去年的大热影片《盗梦空间》中有过合作。诺兰表示“能够和汤姆再次合作,并且看到他饰演蝙蝠侠最强大的敌人之一我感到很高兴。”在《蝙蝠侠前传》的前两部中,每部都有两个反派角色,新一集中猫女和毁灭者联手制造混乱的效果相信会更胜一筹。

霍普金斯受邀演希区柯克

安东尼・霍普金斯最近受到蒙特西托电影公司邀请,后者希望让他在一部关于希区柯克和《精神病患者》的影片中扮演悬念大师希区柯克。该片根据斯蒂芬・里伯罗出版于1990年的非虚构文学作品《希区柯克与制作(精神病患者)》改编,由《黑天鹅》编剧约翰・麦克劳利创作第一稿剧本,由备受好评的纪录片《金属精神》的导演萨沙・格瓦西负责修改剧本,同时后者也是该片的导演。据悉,这部影片将讲述希区柯克在一开始没有电影公司愿意投资的情况下是如何自筹资金拍成《精神病患者》这部低成本惊悚片经典,并对后世造成了深远影响。

科恩兄弟新片延迟

众多影迷翘首期待了三年之久的科恩兄弟新片《飞向白海》因预算过高,没有足够的资金启动拍摄,被无限期推迟。

在2008年《阅后即焚》上映之后,科恩兄弟即透露了新片《飞向白海》的拍摄计划。剧本根据深受科恩兄弟喜爱的詹姆斯・迪基的经典同名小说改编原著讲述了珍珠港事件后,一名被日方击落的美国飞行员跳伞逃生落到日本,最后终于回到美国的故事。影片因此牵涉到大量的战争场景,项目总投资至少8000万美元。但至今没有一家电影公司愿意为他们投资,拍摄计划只得搁浅。

《宿醉2》5月亮相

第9篇:电影国王的演讲范文

【关键词】 片名翻译 艺术价值 商业价值

电影片名翻译的成功与否,无论对于中国电影走向世界,还是对于英文电影进军中国,以及对中外文化交流,其作用至关重要。一个好的电影片名翻译不仅能增加票房,更能对其内涵进行本土化的诠释。而一个失败的电影片名翻译则往往画蛇添足,捕风捉影,与电影貌合神离,让观众一头雾水,最终连商业目的也无法实现,更别提传播异域文化内涵,激发观众审美情趣;糟糕的译名往往令人大跌眼镜,而且是对原作不尊重,本文就此阐述英文电影片名翻译特点及技巧。

1. 英文电影片名翻译的特点

1.1商业价值

电影的最终目的是产生经济效益,通过观众对电影的观赏,赚取票房,从而维持电影的持续创作。因此电影片名翻译时必须考虑到商业价值,要求电影译名能让观众产生观看欲望,从而达到增加票房的目的。如影片"Se7en"(1995)是一部犯罪心理剧和宗教剧,如果直译片名《七》观众往往不能立刻理解影片内涵而译片人巧妙地把片名译为《七宗罪》这就使相应的观众理解了影片类型,从而产生观影欲望。

1.2艺术价值

翻译前辈严复早在19世纪末就提出“信、达、雅”的翻译标准,其中的“雅”就是指译文要典雅、优美,也就是翻译要有一定的艺术价值。1990年的影片 “Ghost”译名为《人鬼情未了》,则很好的做到了雅俗共赏。首先“ghost”的直译是“鬼”、“幽灵”等如果以此作为片名,观众定会断定这是一部恐怖片。而影片讲述的是一个超越生死的爱情故事,译为《人鬼情未了》涵盖了艺术性,也突出了影片的爱情主旨,因此更为合理。

1.3提示属性

在观影者选择影片时,片名有着对观影者的提示和导向作用。大多数观影者会表现出对一些类型片特别感兴趣,所以影片具有提示属性。影片 “Speed”(1994)译为《生死时速》,用“生死”来体现影片紧张的情节以及影片的类型,这就对观众起到了很好的提示作用,生死提示动作,时速提示剧情。因此片名翻译一定要符合目标受众的文化意识形态和认知语境来提示观众影片类型。

2. 英文电影片名误译案例分析

2.1追求商业价值导致滥译

(1) 跟风译名

为了商业需要,很多影片片名的译制为了追求商业的轰动性,都采用诸如“生死”、“悍将”、“黑帮”、“神鬼”、“天煞”、“至尊”、“魔鬼”、“风云”、“追缉令”等等词汇。像 “Pulp Fiction”译成《黑色追缉令》,此外还有《媚力追缉令》、《红粉追缉令》、《杀戮追缉令》、《外星追缉令》等。

“总动员”一词也极为常见,译者将Total Recall 译为《魔鬼总动员》,继Finding Nemo《海底总动员》在中国大陆成功上映后,马上又有了其他许多“总动员”,如《超人总动员》(The Incredibles)、《玩具总动员》(Toy Story)、《怪兽总动员》(Monster)、《未来总动员》(Twelve Monkeys)等。

(2) 四字情节

很多影片,会发现四字译名居多,如果片名都为四字,则太没有创意,容易令观众产生审美疲劳。如:《莎翁情史》、《烈火悍将》、《死亡诗社》、《夺面双雄》、《生死时速》、《木马屠城》、《憨豆先生》、《狂蟒之灾》、《越战忠魂》等。 “Shakespeare in Love”可直译为“恋爱中的莎士比亚”,情史,按我的理解是整个感情历史;而“恋爱中的莎士比亚”仅仅是一种状态,翻译为《莎翁情史》则是将较长的片名强行压缩成四字片名的典型。

2.2文化差异导致的误译

不同的国家、民族在地理环境、历史、传统、宗教、生活方式、政治制度、价值观念等方面存在着许多差异,而这些文化因素的差异都会造成片名汉译出现意想不到的误会。

(1) 对事物认识的文化差异

如 “Dragons”在中国译为 “龙”,在中国是神圣、吉祥的象征,而在西方, “Dragons”往往代表邪恶,力量,专制,让人产生不好的印象。李连杰拍过一部影片 “Kiss Of The Dragon”(2001)。 “Kiss Of The Dragon” 在片中是代表着一种非常残忍的杀人技巧(类似于中国的点穴手法),然而影片的汉语译名《龙之吻》在中国人看来,是一种温馨甚至浪漫的意象,和原名要表达的意思相差甚远。在西方文化中,龙是代表着一种不受欢迎的生物,是代表着一种邪恶的势力,如把龙这个文化符号具象化,翻译为“邪恶,死亡”,《邪恶之吻》、《死亡之吻》则更传神地传达了影片的内容。

(2) 对文化差异理解不够深入

电影译名要融合两国文化,从而达到传递信息的广告作用,但是对译名的过度归化可能会导致另一种窘境。“The King’s Speech”(2010)和 “The Lord Of The Rings―The Return Of The King”(2003)这两部电影曾分别被译为《皇上无话》和《皇上回宫》。通常来说,欧洲封建政权的最高统治者我们译为国王,经过加冕的国王我们才称为皇帝。这两部电影在中国看来就成为了中国古代宫廷剧,让人哭笑不得。当下译名《国王的演讲》以及《指环王――王者归来》则要好得多, “The Return Of The King”直译为“国王回来”,“国王返回”,经过语言的适度归化,于是“王者归来”这样绝佳的翻译就出炉了。所以对电影片名的译制如不注意文化背景的差异,以及对文化有深入的了解,不免会贻笑大方。

2.3译名的“画蛇添足”

画蛇添足,源于《战国策》,被用来形容做多余的事,不能锦上添花反而弄巧成拙。影片名的翻译也常出现这样的问题,原本的直译简洁而具有神秘感,而译制人员却担心观影人不能理解片名而提前把剧情加入标题透露给大众。“The Deer Hunter”直译《猎鹿人》就可以了, “The Sixth Sense”直译《第六感》也很好,而译者仅仅因为“The Sixth Sense”影片中有数个鬼怪现身的血淋淋的镜头和几处令人惊叫的恐怖场面,将一部本是探讨家庭伦理道德的影片名称翻译成了带有诡异色彩的名称《灵异第六感》,这只能归因为译制人员对电影的理解不够深刻。由此可见,过度提示对电影的译名翻译也是不可取的。“留白”更显睿智与神秘感,更能激发观众的想象。

3. 英文电影片名翻译技巧

3.1英文电影片名翻译要熟知翻译基本理论

在翻译理论中,有关联理论、认知理论等,而归化理论及异化理论就像两个大圈,将这些理论都包含在内,所以在对英文电影片名进行翻译时要熟知他们,了解他们。

(1) 归化理论

归化指的是要把源语本土化,以目标语或译文读者为归宿,采取目标语读者所习惯的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回顾已有的外国电影的片名翻译实例,我们能脱口而出的佳作自然是《Waterloo Bridge魂断蓝桥》、《Blood and Sand碧血黄沙》,这些都是实施了归化式的翻译策略,让人读后只觉唇齿留香,片中意境清晰可见,这样的翻译更贴近中国观众的欣赏心理,能让观众很快记住并加以传播。

(2) 异化理论

异化指的是根据既定的语法规则按字面意思将和源语文化紧密相连的短语或句子译成目标语。异化理论依仗的是接受者的文化猎奇心态和文化底蕴。例如,将《Schindler’s List辛德勒的名单》、《The Shaw Shank Redemption肖申克的救赎》等等都成了大家耳熟能详的新词。异化能够很好地保留和传递原文的文化内涵,使译文具有异国情调,有利于各国文化的交流。

3.2英文电影片名翻译要并重商业性与艺术性

电影的商业化译制往往追求最大的商业价值来回收引进影片的成本,同时增加收入。有习语 “Chase the excellence, success will follow you.” 即“追求卓越,成功将会在不经意间赶上你。” 如果将英文电影片名的翻译遵循追求卓越的做法,那么好的电影自然会有好的票房,因为成功会在“不经意间”找上你。而事实上,过分追求商业价值而忽略艺术价值则容易适得其反,《刺激1995》(肖申克的救赎 The Shaw Shank Redemption)、《变种异煞》(千钧一发 Gattaca)、《三傻大闹宝莱坞》(三个傻瓜3 Idiots)这些追求观众猎奇心态的译名无不让真正热爱这些影片的观众望而却步,最终影响到了初期的票房,若不是影片本身的艺术价值,其后的票房也将惨不忍睹。相反的《盗梦空间》(Inception)、《飘》(Gone with the Wind)、《闪灵》(The Shining)这样追求卓越的出色译名不仅赢得了票房,而其译法至今也为人所津津乐道。而当译制方能一直保持追求卓越的状态,从长久看来,其无形资产的增加也是不可估量的。

3.3英文电影片名翻译要理解两国文化,品味原著内涵

翻译主要是对在不同文化背景、社会环境、思维方式等条件下所形成的文字和语言进行转换,是将一种语言文化转换为另一种语言文化的过程。语言的翻译实质上是文化的交流与沟通,任何翻译都离不开文化。英语电影片名翻译时更要注重中西方的文化差异,尽可能地使用语言来调整文化间的差异。作为译者,要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对影片所涵盖的文化有充分的知识面将其覆盖,特别是对各民族文化符号的理解,这样才能达到对英文片名的翻译不曲解原作思想,抓住目标观众的目的。因此要综合利用电影的文化内涵来译制电影片名,结合影片内容来翻译,如 “Home Alone”(1990)译为《小鬼当家》就突出了译制者对影片内容的理解而成为了成功的译名,因为汉语中的“小鬼”是昵称,往往是指聪明而又顽皮的小孩,而片中的小孩正是如此。

英语电影片名的汉译的标准一直到现在也没有准确的定义,这是因为基于电影艺术的特殊性质,既要考虑艺术价值,同时也要考虑商业价值,既要让观影者一目了然,又要保持电影异国风味,同时还要有对作品的鉴赏能力。如何找到其中的契合点才是其真正的难点,这无疑对译者的综合素质要求非常高。本文通过对英语电影片名翻译的一些讨论,希望能对电影片名汉译有所帮助,减少误译、滥译的发生。

[1] 刘沭丰. 基于英语文学翻译中创造性生成运用的研究[J]. 英语广场(学术研究), 2013(12).

[2] 邓龙. 关联理论对电影片名翻译的诠释[J]. 电影文学, 2008(10).

[3] 贺莺. 电影片名的翻译理论和方法[J]. 外语教学, 2001(22).

[4] 管延红. 英语片名的翻译应首先考虑直译[J]. 电影文学, 20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