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概念设计范文

概念设计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概念设计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概念设计

第1篇:概念设计范文

首先十分感谢花爷、八爷、川爷和豹爷的指点,不仅仅在画画的技法上,更在对人生观价值观的认识上给了我不少启发。画画是一种习惯,一种表达方式,一种对人生的态度,同时也是一件令人十分开心的事。

我从小就十分喜欢涂涂画画,上课会在课本上涂鸦,平时也很喜欢玩游戏。一想到以后的职业能把游戏和绘画结合起来就十分兴奋,一辈子都能做自己喜欢的事才是人生啊!

我大学的专业是工业设计,工业产品让我对物体的形体结构更加在意,而产品的快速表现技法则对我绘画的表达能力有所帮助,先给大家看一下来花田之前的作品吧。

之前画画只是任凭自己的喜好想到什么就画什么,完全没有想过画画原来也可以通过理性地分析视觉中心、视觉引导、黄金分割来布置一张画面。有的画为什么看起来舒服而有的就是很难受,其实都是可以通过理性的分析来解释的。当然,创作一幅画时最初心里的那种感性的激情不能少,而当我们学会了如何去分析一张画,把理性的画面布局分析作为自己的被动技能,再和感性的创作激情结合起来时,画出来的画自然就会高一个等级。

(来源:文章屋网 )

第2篇:概念设计范文

【关键词】结构设计;概念设计

1 概念设计

1.1 概念

概念是一种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它反映客观事物的一般的、本质的特征,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经过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而形成的。所谓的概念设计一般指不经数值计算,尤其在一些难以做出精确理性分析或在规范中难以规定的问题中,依据整体结构体系与分体系之间的力学关系、结构破坏机理、震害、试验现象和工程经验所获得的基本设计原则和设计思想,从整体的角度来确定建筑结构的总体布置和抗震细部措施的宏观控制。

1.2 强调概念设计

运用概念性近似估算方法,可以在建筑设计的方案阶段迅速、有效地对结构体系进行构思、比较与选择,易于手算。所得方案往往概念清晰、定性正确,避免后期设计阶段一些不必要的繁琐运算,具有较好的的经济可靠性能。同时,也是判断计算机内力分析输出数据可靠与否的主要依据。

比如,有的设计人员用多、高层结构三维空间分析程序来计算底层框架,还人为的布置一些抗震墙,即不能满足楼层间的合理刚度比,也不能正确地反映底层框架在地震时受力状态。问题在于结构概念不明确,没考虑这两种结构体系的差异。软件的选择和使用不当,造成危害是不容忽视的。

掌握好概念设计不仅可以保证正确的设计原则,还可以通过它来解决设计中出现的问题以至提高设计水平。当发现某个技术问题时,可以根据概念来分析其原因,这往往比直接检查数据更快更有效,而且可以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这个方法最适合用于判断电算结果,电算过程有上亿个数据,要跟踪数据是不可能的,只有用概念来判断其合理性或找原因,又用概念去解决问题才是出路。概念设计运用得好,能使结构尽量满足外部条件并以最合理的受力状态去工作,从而带来结构更安全可靠和良好的经济效益。可以说,某些创新也是来自概念的,当你掌握某些体系、构件或构造的概念而又发现可以用更简单更合理的另外一些体系、构件或构造来代替它时,其结果就是创新。

概念设计是设计工程师的思维活动,必然贯穿着设计工程师的知识水平和设计水平,这就保证了工程师在设计中的主导作用。概念设计的水平越高,设计成果的水平就越高。概念设计的水平来自深厚的基础理论、对结构原理和力学性质的深刻理解及丰富的工程经验(包括积累的和吸收的)等方面,要提高概念设计水平从而提高设计水平就要在这些方面下功夫。

强调概念设计的重要,主要还因为现行的结构设计理论与计算理论存在许多缺陷或不可计算性,比如对混凝土结构设计,内力计算是基于弹性理论的计算方法,而截面设计却是基于塑性理论的极限状态设计方法,这一矛盾使计算结果与结构的实际受力状态差之甚远,为了弥补这类计算理论的缺陷,或者实现对实际存在的大量无法计算的结构构件的设计,都需要优秀的概念设计与结构措施来满足结构设计的目的。同时计算机结果的高精度特点,往往给结构设计人员带来对结构工作性能的误解,结构工程师只有加强结构概念的培养,才能比较客观、真实地理解结构的工作性能。

2 结构设计

2.1 概念

所谓结构设计即设计工程师首先根据一般的工程结构概念和该类型工程的结构概念,结合该工程的具体外部条件,考虑一个结构设计方案,包括结构体系、结构布置、构造处理原则、采用的计算方法等,经过初步分析研究认为合理并可行后,以此作为原则进行具体的设计。

2.2 传统的结构设计

我国结构计算理论经历了经验估算,容许应力法,破损阶段计算,极限状态计算,到目前普遍采用的概率极限状态理论等阶段。现行的《建筑结构设计统一标准》则采用以概率理论为基础的结构极限状态设计准则,以使建筑结构的设计得以符合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安全适用。概率极限状态设计法更科学、更合理。但该法在运算过程中还带有一定程度的近似,只能视作近似概率法。并且光凭极限状态设计也很难估计建筑物的真正承载力的。事实上,建筑物是一个空间结构,各种构件以相当复杂的方式共同工作,且都并非是脱离总的结构体系的单独构件。目前,人们在具体的空间结构体系整体研究上还有一定的局限性,在设计过程中采用了许多假定与简化。

在不断的结构设计研究与实践中,人们积累了大量有益的经验,并体现在设计规范、设计手册、标准图集等等。随着计算机技术和计算方法的发展,计算机及其结构程序在结构工程中得到大量地应用,每个设计单位都在为彻底甩掉图板而做努力。结果给部分结构工程师造成一种错觉,觉得结构设计很简单,只需遵循规范、手册、图集,等待建筑师给出一个空间形成的方案(非结构的),使用计算机,然后设法去完成它,自己只不过是一个东拼西凑的计算机画图匠而已。这不仅不能有效地运用他们的知识、精力和时间,而且还会与建筑师的交流中产生分歧与矛盾。

结构设计要求建筑物的结构合理、经济、安全,要求建筑在受到一些外力破坏时能够不造成人员伤亡,因为要受到国家标准的严格地限制,所以很难让别人接受你的创新设计。

3 概念设计结合结构设计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建筑结构设计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发展先进计算理论,加强计算机的应用,加快新型高强、轻质、环保建材的研究与应用,使建筑结构设计更加安全、适用、可靠、经济是当务之急。其中,打破建筑结构设计中的墨守成规,充分发挥结构工程师的创新能力,是相当必要的。因为他们是结构设计革命的推动者和执行者。这则需要工程界和教育界进行共同的努力。推广概念设计思想是一种有效的办法。

运用概念设计的思想,也使得结构设计的思路得到了拓宽。传统的结构计算理论的研究和结构设计似乎只关注如何提高结构抗力,以至混凝土的等级越用越高,配筋量越来越大,造价越来越高。结构工程师往往只注意到不超过最大配筋率,结果肥梁、胖柱、深基础处处可见。以抗震设计为例,一般是根据初定的尺寸、砼等级算出结构的刚度,再由结构刚度算出地震力,然后算配筋。但是大家知道,结构刚度越大,地震作用效应越大,配筋越多,刚度越大,地震力就越强。这样为抵御地震而配的钢筋,增加了结构的刚度,反而使地震作用效应增强。其实,为什么不考虑降低作用效应呢?目前在抗震设计中,隔震消能的研究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隔震消能的一般作法是在基础与主体之间设柔性隔震层;加设消能支撑(类似于阻尼器的装置);有的在建筑物顶部装一个“反摆”,地震时它的位移方向与建筑物顶部的位移相反,从对建筑物的振动加大阻尼作用,降低加速度,减少建筑物的位移,来降低地震作用效应。合理设计可降低地震作用效应达60%,并提高屋内物品的安全性。这一研究在国内外正广泛地深入展开。在日本,研究成果已经广泛应用于实际工程中,取得良好的经济、适用效果。而我国由于经济、技术和人们认识的限制,在工程界还未被广泛地应用。

4 总结

在概念设计日益重要的今天,要求结构工程师在建筑结构设计中,除应有深厚的基本理论基础,还应把概念设计与结构设计相结合,并能不断吸取他人先进的设计思想,提高结构设计水平,使设计成品具有更高的水准、更合理和更经济的结构形式。

参考文献:

[1]林同炎.S.D.思多台斯伯利 .结构概念和体系.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第3篇:概念设计范文

摘要:工程设计,概念设计,创造性思维,创新

1工程领域中的概念设计

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尤其是微电子、信息、新材料及集成技术的进展,使产品结构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机电一体化、模块化已成为工程产品的发展趋向;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广泛应用,深刻的影响着设计开发过程、制造过程、营销和售后服务过程,并改变着产品的结构和功能;先进工艺技术和先进制造技术为现代工程设计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工艺技术手段和社会化制造体系。这些变化都深刻地影响着工程设计的发展。

工程设计是人们运用科技知识和方法,有目标地创造工程产品构思和计划的过程,几乎涉及到人类活动的全部领域。工程设计的费用往往只占最终产品成本的一小部分(8~15%),然而它对产品的先进性和竞争能力却起着决定性的影响,并往往决定70~80%的制造成本和营销服务成本。所以说工程设计是现代社会工业文明的最重要的支柱,是工业创新的核心环节,也是现代社会生产力的龙头。工程设计的水平和能力是一个国家和地区工业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的决定性因素之一。

工程设计的全过程就是不断建立各种模型,并不断进行综合和分析的过程,即反复地创造模型和评价模型的过程。工程设计的内容大致可分为两类摘要:一类是数值计算型的工作,包括大量的计算、分析、绘图、编写说明书和填写各种表格;另一类是符号推理性的工作,主要是方案设计工作。在设计方法学中,前者称之为细节设计,后者称之为概念设计。概念设计主要包括功能设计和结构设计两大部分。其功能主要体现在产品设计的早期阶段,把主设计师根据产品功能的需求而萌发出来的原始构思和冲动形成产品的主体框架,及它应包括的各主要模块和组件,以完成整体布局和外型初步设计。然后进行评估和优化,确定整体设计方案。再由各责任设计师把总设计师的设计思想落实到具体设计中去,实现细节设计。可见概念设计是个创造性过程,它要求设计者能综合运用许多学科的专门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并通过广泛的调查探究而占有大量的信息资料,再经过反复思索、推理和决策,才能创造出和众不同的、满足用户要求的设计方案来。

在工程设计领域中存在这样一个误区摘要:设计、构思的原始冲动是三维概念,最终设计实施之结果即产品也是三维形体。可是多年来以二维绘图为基础的产品设计、制造模式严重地束缚了工程技术人员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成为创新的桎枯。

三维建模技术的崛起以及虚拟制造技术的出现为概念设计和创新提供了一种极好的工作平台,设计师们可以直接从三维概念和构思入手,进行概念设计,形成产品的初步框架,然后进一步通过工程分析、数字仿真、虚拟现实等高新技术手段来分析和评价设计方案的可行性及未来产品的质量、可靠性。这种设计方法尤其能充分发挥自顶向下的设计过程中,设计者的聪明和创新能力,不必拘泥于平面图纸的限制和束缚,而把主要精力聚焦于创造性的劳动——创新。

2概念设计和创造性思维和技术创新

2.1创造性思维及其特征

要设计就要有创新,而创新正是设计人员进行创造性思维的结果。设计人员要打破习惯性思维,变换角度,开阔视野,才能使自己的创造力得到更充分的发挥。创造性思维是指有创建的思维,即通过思维,不仅能揭示事物的本质,而且能在此基础上提供新的、具有社会价值的产物。创造性思维有扩散思维和集中思维、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直觉思维和灵感思维等多种形式。在工程设计的概念设计中,要努力发掘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充分注重扩散思维和集中思维的辨证统一,准确把握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的巧妙结合,善于捕捉直觉思维和灵感思维的“闪光和亮点”,这样才有可能设计出新奇、独特、有创意的产品。

创造性思维具有如下一些特征摘要:

(1)独创性摘要:创造性思维所要解决的新问题是不能用常规、传统的方式解决的新问题。它要求重新组织观念,以便产生某种至少以前在思维者头脑中不存在的、新奇的、独特的思维。这就是它的独创性。独创性要求人们敢于对司空见惯或“完美无缺”的事物提出怀疑,敢于向传统的陈规旧习挑战,敢于否定自己思想上的“框框”,从新的角度分析新问题、熟悉新问题。

(2)连动性摘要:创造性思维又是一种连动思维,它引导人们由已知探索未知,开拓思路。连动思维表现为纵向、横向和逆向连动。纵向连动针对某现象或新问题进行纵深思索,探询其本质而得到新的启发。横向连动则通过某一现象联想到特征和它相似或相关的事物,从而得到该现象的新应用。逆向连动则是针对现象、新问题或解法,分析其相反的方面,从顺推到逆推,从另一角度探索新的途径。

(3)多向性摘要:创造性思维要求向多个方向发展,寻求新的思路。可以从一点向多个方向扩散;也可以从不同角度对同一个新问题进行思索、解决。

(4)善于想象摘要:创造性思维要求思维者善于想象,善于结合以往的知识和经验在头脑里形成新的形象,善于把观念的东西形象化。爱因斯坦有一句名言摘要:“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只有善于想象,才有可能跳出现有事实的圈子,才有可能创新。

(5)突变性摘要:直觉思维、灵感思维是在创造性思维中出现的一种突如其来的领悟或理解。它往往表现为思维逻辑的中断,出现思想的飞跃,忽然闪现出一种新设想、新观念,使对新问题的思索突破原有的框架,从而使新问题得以解决。

2.2概念设计呼唤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在概念设计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功能。概念设计中技术创新的本质就是要在工程设计领域中发现某种新事物、提出某种新思想,在很多情况下是因为现有的产品不能满足社会(用户)的需求而激发出的新奇构思和创见。技术创新的基础是知识的积累和灵感的迸发,是设计人员进行创造性思维的结果。创新本身就意味着不拘一格,不局限也不依靠于某种特定的模式,以下诸多方面都是孕育技术创新的土壤摘要:

(1)多项现有技术的有机结合或综合运用往往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2)对已有知识的创造性总结和应用经常带来重大的科技突破;

(3)突发奇想但经过科学论证或实验证实所产生的新思路、新方法、新技术;

(4)新知识和现有知识的合理嫁接;

(5)产品功能上的兼收并蓄和去粗取精;

(6)学科间的交叉、交融和借鉴;

(7)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的有机结合及应用;

(8)科学探究中的新发现和新成果应用于工程实践……。

由此可以进一总结出多种行之有效的创新技法摘要:

l智力激励法摘要:又称集智法、智暴法。即通过集会让设计人员用口头或书面交流的方法畅所欲言、互相启发进行集智或激智,引起创造性思维的连锁反应;

l提问追溯法摘要:根据探究对象系统地列出有关新问题,逐个核对讨论,从中获得解决新问题的办法和创造性发明的设想,或是针对新开发产品的希望点(或缺点),逐点深入分析,寻找解决新问题的新途径;

l联想类推法摘要:通过相似、相近、对比几种联想的交叉使用以及在比较之中找出同中之异、异中之同,从而产生创造性思维和创新的方案;

l反向探求法摘要:采用背离惯常的思索方法,通过逆向思维、转换构思,从功能反转、结构反转、因果反转等方面寻求解决新问题的新途径;

l系统搜索法摘要:从一个初始状态开始,分析影响系统的各个参量,逐步向前搜索,或采用孤立因素、更换参数等方法获取系统的多种解法并求得最优解;

l组(综)合创新法摘要:将现有的技术或产品通过功能原理、构造方法的组合变化,或者通过已知的东西作媒介,将毫无关联的不同知识要素结合起来,摄取各种产品的优点使之综合在一起,形成具有创新性的设计技术思想或新产品;

l知识链接法摘要:创新是一个动态的和复杂的功能过程和知识流,它包括知识的产生、开发、转移和应用,这四个阶段构成一条“知识供给链”并按照下述原则进行管理摘要:把技术创新过程作为一个集成化的系统,只有将所有涉及该过程的伙伴捆绑在一起,才能发挥最大功能,这些伙伴都应明确什么知识内容才能满足用户最大需求,知识转移的特征和形式是什么,最终用户是谁,他们何时需要使用这些知识?涉及创新的所有信息流和通信流对全体伙伴都是开放的,在每个知识供给者和知识使用者之间建立信息反馈,使信息交换更为有效,知识供给链中每一个伙伴能够感受到整个系统和他们自己都从中获得巨大利益,熟悉到自己是链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该方法适于更大范围内、更高层面上的技术创新。

3工程设计领域中的概念设计技术创新实践

基于上述分析,我们提出了若干种含有技术创新的产品概念设计范例摘要:

(1)采用先进的控制、驱动和定位系统,由局部小画面组成整体大画面的可变画面巨型灯箱广告机的设计;

(2)时速超过运七飞机的高速铁路机车车身外型设计,既要满足空气动力学性能,又要有美观的外型,三维CAD建模技术和NURBS曲线面理论的应用;

(3)适应于多弯道和小半径城市轨道交通环境下的摆式列车车身及减振转向架的设计;

(4)反求工程已广泛应用于一些具有复杂曲面的实物模型(如模具)的三维数据重构,不妨借鉴用来对生物医学图象进行数字图象处理,为医务人员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更逼真的三维模型和实体模型;

(5)基于电动机——发电机可逆原理的新型电动自行车的设计,把(下坡时)车轮转动的动能所转化成的电能再回充给蓄电池,从而增加电动自行车蓄电池一次充电使用的续行距离;

(6)加工中心自动换刀功能的扩展,用于东风4(11)型内燃机车发动机端面多轴孔加工的自动换箱多轴箱设计;

(7)把列车检修工人的丰富经验升华为专家系统——基于加速度传感器和单片机控制的智能式检振锤的设计;

(8)虚拟轴机床(并联机床)的概念设计。

这里以铁路机车车身设计为例,对概念设计及创新的过程加以说明。

时速300公里以上的高速列车在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得到广泛应用。我国已通过论证并计划在下世纪初建设第一条(京沪)高速铁路。

当我们看到法国TGV(TraindelaGrandeVitesse)实验车速达到515.25公里/小时时,我们知道这已经超过了我国“运八”飞机的时速,设计师的头脑中自然应该产生这样的概念摘要:时速300公里的铁路机车车头的外型也应该像飞机那样具有流线型和光顺性,才会有较好的动力学特性。“光顺”一词的几何意义是所构造的曲线、曲面应具有C2连续,且无奇点。从通俗的概念来理解,即为“光滑顺眼”之意。

由这些概念和构思出发,我们可以由整体构思和概念设计逐步进入流线型机车车身的细节设计环节。

铁路工业和汽车工业对车身外型设计的先进性和创新性的都有着一致和迫切的要求。归纳起来应是以下几个方面摘要:

l具有良好的空气动力学特性,以减少在高速运行时的摩擦阻力。

l具有良好的结构布局及足够的强度和刚度。

l具有美学曲面的质感和动感,以美化生活和环境。

l尽可能短的设计和制造周期,以尽快地占领市场。

显然满足上述诸要求的车身外型曲面是相当复杂的,非一般常规曲面(如柱面、球面、锥面、环面等)所能表达。再者,若按常规设计、制造方法和过程来完成如此高要求的设计外型,则上述第四项要求更是高不可攀。只有积极谋求技术进步,大力推广应用CAD/CAM技术才是解决车身外型改型频繁、不断创新且满足上述各种要求的关键所在。

近十年来,CAD业界涌现出一批象EDS的UG、PTC的Pro-Engineer、MATRA的EUCLID、IBM的CATIA等等一系列优秀的CAD/CAM软件,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极好的开发工具和环境。它们的三维实体建模、参数建模及复合(Hybrid)建模技术,实体和曲面相结合的造型方法,以及自由形式特征建模(FreeFormFeatureModeling)技术为我们的设计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

这里具体地介绍如何使用UG的FreeFormFeature等功能,来实现车身外型的概念设计到细节设计。

UG的FreeFormFeatureModeling模块把实体建模和表面建模技术集成为一个功能十分强大的建模工具组,它支持复杂自由曲面的造型设计。它的复合建模技术,自由型面特征建模,可视化编辑,多组件装配,二维视图自动生成,尤其是伴随最新UGV14.0版本推出的全新概念设计WAVE(What-ifAlternativeValueEngineering)可使不同部门的工程师在设计的早期阶段,站在系统工程的角度,同时针对多种可供选择的方案进行评估,通过将设计意图组织到一个“控件结构”中去,使工程师十分有效地控制设计变更,而且所发生的变更会自动地传递到上级设计中去。

这里以创建流线型机车车身外型为例,具体步骤如下摘要:

(1)根据前节所述模线的来源,本例参考法国TGV和德国ACE机车外型模板,并加以个性化修改。所选定的23条模型基线见于图1。

外形模型基线向等值半径线云图

以这一组模线为基础,采用UG的FreeFormFeature/ThroughCurve来创建曲面;采用Info/Analysis/FaceCurvature功能来观察和分析该曲面的光顺性,图2即为车身外型曲面及顶面法向半径等值线云图。

在构造模线的原始数据中可能有“瑕点”,或者仅凭“感觉”进行判定,创建的曲面不一定能完全满足C2连续的条件和光顺性的要求,可以通过光顺处理予以满足。图3是对其中一条模线进行光顺处理的过程。值得重视的是摘要:获得一组光顺的模线是生成光顺曲面的必要条件。

采用光顺后的模线重新构造车身外型曲面。采用UG/Photo功能并指定材质,可进行着色、光照、渲染,以得到更为逼真的三维造型图。见图4。

图4机车车身三维造型图5机车车身二维投影图

(5)对机车车身裙部和头部下端,可采用Feature/Curve/Mesh功能分片进行创建。这里充分体现出UG软件对角域曲面的三维造型能力。

第4篇:概念设计范文

关键词:折衷主义;概念性设计意识;灵活性批判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4)01-0020-05

教学问题的解决需要教学设计者保持灵活性,乐于根据复杂的情境需求,吸收不同教学理论、设计原则、过程模式等,乃至更广阔的哲学视野。这种教学设计方式常被称为折衷主义(eclecticism)。折衷主义在实践中的优势是单纯强调某个理论的理论正统主义(orthodoxy)无法比拟的,因为折衷主义设计者并不拘泥于单个理论或模式的狭窄视角,而是在设计决策中自由地吸取不同观点。多种视角使得教学设计更为丰富,而且可以避免设计理论体系的抉择难题,从而有助于提高设计的灵活性。

本文并不是要质疑开放和灵活的教学设计取向,也不是要宣扬理论正统主义,而是质疑一种误解,即折衷主义就是实现开放性和灵活性的最佳教学设计方式。实际上,折衷主义在实践中有可能由于其在理论来源、方法的选择和融合的方法论问题,在思维层次会限制不同理论、模式之间真正的兼容并包,反而最终影响了其教学设计应有的开放性和灵活性。

一、折衷主义教学设计的局限

折衷主义在教学设计界具有较大影响。折衷主义源于概念资源的工具观,即强调利用不同理论的表面价值,认为可以将特定理论的基础观点与具体操作分割开来。折衷主义取向的设计者以实践取向作为旗帜,根据语境、主题材料、学习者等具体情况选取不同理论观点,并根据需要进行组合。只要概念资源能够促进开放和灵活的教学设计,它们就被认定为有用的,而最佳的促进方式就是折衷地看待不同理论,并以设计者认为合适的方式付诸实践。但设计者往往忽略了不同理论基础假设的匹配问题,也缺乏思维层面的反思。对各种学派的兼容并蓄和把折衷主义作为借口不负责任地随意选择是有天壤之别的。

折衷主义教学设计的问题可以归结为两点:第一,如果基础性理论假设之间无法匹配,那以其为基础而建立的教学观点和技巧也就无法匹配。武断的组合会导致教学设计成果的内在矛盾,进而导致无法预料、自相矛盾的实践效果;第二,不同理论有着不同的学习观和学习结果的测量和评估标准,那在教学效果评估时就很难确定评估方式。这些都表明,折衷主义无法保证设计决策的一致性和有效性。作为弥补,有些设计者提出,设计决策中应选择与自己的学习和教学观相一致的或同源的设计技巧。本文认为,这种修补并没有触及折衷主义教学设计的核心矛盾,即方法论问题。本文将这种设计者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所隐含的、无意识的,但又是直接影响教学设计决策的方法取向称为设计者的“概念性设计意识”。

二、“概念性设计意识”的内涵及意义

对于教学和学习有效性的含义、目标、评估标准等,不同设计者有着不同理解,这将影响到教学设计者的设计决策。本文将这种理解看作设计者的概念性设计意识,涵盖了设计者隐含的设计假设和方法论。一些研究者也讨论了类似主题,如劳森(Lawson)的设计取向“引导原则”、纳尔逊(Nelson)和施托尔特曼(Stolterman)的设计者“评判”、阿吉里斯(Argyris)和肖恩(Schon)的“使用中的理论”。本文提出的概念性设计意识与这些内容有共通之处,但强调设计者对理论问题的概念化,如对知识、头脑认知、技术、设计等概念的理解。这就是概念性设计意识中“概念性”一词的来源;设计意识中的“意识”是强调这些看法经常是不明确、未形式化和不规范化的。笔者认为,形式化的理论有助于为设计者提供思路,但这些思路需要以具体教学设计活动为框架,而设计者的教学设计过程中又极易受到非形式化的设计取向的影响。这种非形式化的设计取向正是概念性设计意识的核心,是对教学设计理论、策略等的方法论理解,对设计决策有着直接而具体的影响,设计者必须予以认真考虑。

以下例子能够说明概念性设计意识的实际影响。比如,一个设计小组要设计一个大学外语学习环境。他们希望融入建构主义原则,也要参考行为主义的直接教学法。于是就采取折衷主义思路,根据个人理解将二者结合起来。虽然这种理论组合方式在教学设计中很常见,但为什么在这个情境中要对这些理论和原则进行如此组合?这涉及反思对设计决策的方法论取向。教学设计决策受到设计者设计理论取向、教学阅历和精力等影响。比如,这个设计小组的有些成员认为大学生的外语学习是相对积极的过程,语言技能是学生自主建构的。他们的设计就会增加建构主义成分,而减少直接教学法的内容。反之亦然。这个过程有点类似于炒菜,要咸加盐,要甜加糖。先不管不同理论是否可以像添加剂一样信手拈来,亦不管添加剂是否安全,这种配比过程就取决于教学设计者如何理解教学和学习的概念。因此,概念性设计意识可以被看作一种设计的隐藏指导框架。之所以是隐藏的,是因为调查发现,设计者能够意识到自己的折衷主义取向,但经常并不清楚用了哪些理论原则、为何和如何如此选择和使用的。很多设计者认为,将不同观点融入其教学设计之中,似乎是非常自然而有效的,但往往忽视了思维层次的考量和反思。在教学实施中,这种随意配比所产生的效果往往与预期大相径庭。

本文认为,折衷主义教学设计貌似有助于提高开放性和灵活性,但实际上有意或无意中忽略了概念性设计意识等方法论问题,往往采取一种想当然的视角,未充分反思其理论选择的取向。基础性的引导框架的缺乏必然会影响到教学设计成果及其实际教学效果。

近年来的很多教学设计研究都说明了概念性设计意识的隐藏性引导价值,说明了设计者的显性知识和教学阅历等方面都会对其教学设计会产生重要影响。因此,设计者在选择和使用设计理论、方法时,需要有意识地关注、了解并分析个人理解和假设,从而区别于折衷主义那种无理论导向的情境性随机选择。

三、灵活性批判立场

如上所述,对概念性设计意识的无知或忽视导致了折衷主义教学设计者忽视了个人因素的影响,造成其教学设计的内在矛盾和危机。因此,真正开放和灵活的设计应该重点关注设计者的概念性设计意识,关注设计方法取向问题。本文提倡设计者对概念性设计意识采取灵活性批判的立场,对理论、方法来源进行持续阐释、批判、分析和完善,尽量消除个人固有理论视角的潜在影响,尽量保持设计方法的开放性和灵活性。灵活性批判立场实际上就是概念性设计意识实现和完善的途径,是设计者在设计实践中需要保持的立场和出发角度。以此为基础,教学设计者可以通过以下三种方式来发展个人的概念性设计意识。

1.显性化

概念性设计意识存在极大的复杂性和隐含性,很难进行清晰地表述,但可以通过阐述和分析,使其显性化。海德格尔指出,设备故障、假设错误、训练不当或其他意外情况经常导致实践活动的中断。这种中断也会体现为其他形式,如探究性讨论、挑战性问题、学习者反馈、批判性互动和数据评估等等。此时就会出现反思和评估。那些原本被忽视的隐性问题会凸显出来。教学设计者可以有意识地对其进行分析和说明,从而将概念性设计意识显性化,并在此基础上对其进行批判性地分析和完善。比如,教学设计者可以通过写教学反思日记的方式,将个人的教学设计过程、隐含假设等因素显性化,将设计过程、实施过程和实施效果结合起来,明确自我概念性设计意识的具体体现及完善方式。实际上,这正是一种开放性的批判,是一种自我反思的意愿,有助于揭示个人设计实践中经常被忽视或隐含的内容。

2.批判性考量

教学设计者需要对个人的概念性设计意识进行批判性考量,尤其是要关注并阐述那些由于设计实践的中断而浮现的问题,如隐含的教学假设和价值观。逻辑、证据、方法和论点等的使用问题虽然也非常重要,但因为各有明确的理论来源,属于稍次考虑的内容,因此,必须首先考虑的就是教学设计实践的概念内涵,因为这是设计实践和批判思维得以实现的基础。

教学设计者需要对个人的概念性设计意识进行批判性考量,其中涉及诸多内容。其关键在于比较和评判不同的设计视野,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批判对话和多种观点的碰撞。如上所述,设计实践经常会被打断。这可能由于面对面的互动,比如设计小组成员、专业人士、课堂上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的对话,也可能是更远距离的互动,如网络空间。设计者如果能够说明这些中断所隐含的区别、内涵和意义时,尤其是能意识到并批判地反思自身对设计理论、方法的潜意识处理,就能有助于其解释自身的概念性设计意识,比如教育教学隐含假设、对知识和学习本质的理解等等。

正如上文那个设计小组,如果有设计者认为知识是个人建构的,学习在很大程度上是个人探索的过程,这些假设会自然而然地成为其设计取向和设计决策的指导框架,其设计决策的全面性和客观性就会受到很大影响。在教学设计的实践过程中,这些潜在的矛盾和不足会不定期爆发,教学设计成果的效果也必将大打折扣。反之,反对建构主义学习和教学观的设计者也将面临类似困境。通过对自身概念性设计意识进行批判性考量,设计者可以更明确地认识到这些问题,改变其原有假设,融合其他假设,从而形成新的理解,这将提高其教学设计的适应性。而这将进一步引导设计者实践视角和职业认同的转型。

对概念性设计意识的批判性考量本身也是一种教育实践。一位设计新手往往理论知识较为充分,但缺乏实践经验,认为教学设计就是将特定过程模式付诸实践,以达到结构性要求(如一门课程的设计就是清晰展示内容、按照时间和预算完成、实现预定学习结果等等)。但实践情境复杂多样的变化会使原教学设计遇到新的困难,完全预设性的模式无法适用,其过程模式假设中存在的问题也就暴露无遗。此时,设计新手可以进行积极的自我反思,从而调整实践,如扩大知识来源、突破固有模式局限。不管设计者的处理方式如何多样,本文认为,重要的是通过批判性考量,积极改变概念性设计意识的处理意识和方式,也将是其设计专业发展的契机。

3.动态的发展

本文认为,概念性设计意识的处理是以设计者设计经历为基础的,需要坚持灵活性批判立场,使教学设计成为批判性考量、评估、修正的动态发展过程,从而避免理论正统主义的单一僵化和折衷主义的随意妄为。

灵活性批判是一种实践取向的探究,是对习惯性思维定势的挑战。要求教学设计者能够有意识地克服设计上的封闭和自满,避免程式化的设计过程和方式,寻求对行为内容和原因的更深刻理解。设计者需要持续发现并尝试创新,进行设计决策,解决教学问题。从解释学视角来看,这种实践取向的探究可以看作一种情境性解读,即对“前反思性理解(pre-renective understanding)”的解释,积极获取设计信息来源,实现更有效的设计实践。灵活性批判符合实用主义和解读性思维方式,作为自我概念性设计意识的处理方式,本身应是开放性的,其解释性、辩护性和有效性将随着设计实践而不断增加。

教学设计的美学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对于很多设计者而言,美学与教学设计似乎风马牛不相及,很难将二者有效融合,因此,相关研究成果也就寥寥无几。但是,当设计者对美学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对设计中美学的意义更为熟悉时,他就会开始发现美学不仅仅是一种舒适的感官体验,而是“强化的、浸入的和非常有意义的”,“充满情感的预期、深入的参与、全程参与的意愿”。当其认识到教学设计的目的之一是实现强烈的学习体验时,美学就会自然融入其设计中。设计者需要坚持灵活性批判,尝试美学学习体验的不同实现方式,发现各自价值,将其融入设计之中。持续的设计实践和反思也会使设计者重新调整原有的美学理解。比如,根据不同美学原则在教学设计中的具体价值,他会形成对美学原则的个人评判和使用方式,建立以自己设计为取向的整合体。同时他也需要对自己的美学取向保持随时的反思,警惕程式化和习惯化,不断调整设计实践。总之,灵活性批判需要设计者将自己的概念性设计意识看作一个动态的发展,才有可能实现对最佳设计实践的持续追求。

四、未来研究方向

本文认为,为实现真正开放的、灵活的和自我反思的教学设计实践,对概念性设计意识的未来研究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首先,可以关注概念性设计意识在设计中的具体作用和最有效的处理方式。本文建议三个关注主题:(1)设计中的隐含假设和价值观及其在不同设计阶段的作用;(2)设计者从设计新手成长为设计专家时,其概念性设计意识所经历的发展历程,以及批判性反思在其中的作用;(3)设计实践的中断是如何引发设计者对概念性设计意识的关注的。

其次,也可以对现有设计理论、技巧等进行系统地批判分析。这不是要提出预设性的教学设计模式,而是要建构有助于设计者专业发展的资源体系,帮助设计者完善概念基础、创新设计实践。这反过来也会促进概念性设计意识这一概念的发展,从而进行设计理论和实践互惠的良性循环。

第5篇:概念设计范文

其实,版式设计的关键更着重于设计思路,利用PPT已有功能是完全可以做出漂亮精致的版式的。

条形图片的延伸魅力

一幅表现职场的图片以原图的比例插入到PPT中,效果如图所示。如果强行给它拉大并铺满页面,势必出现变形或者图片精度下降的问题。

仔细观察此图,注意到图片有横向延伸的动态趋势,利用这一特点,我们用色块把图遮罩成为长条状,就可以充分发挥并彰显这种动态趋势。在使用色块时必须考虑的是:原图的色调以蓝色为主,配以黑、白色,整体商务感很浓,并传达出一种空旷的忧虑感和恐慌。依据原图所具有的配色特点和色彩感受,我们使用与之相关的白色、浅蓝、蓝色为遮罩色块,强化原图的风格和传递的感受。遮罩时注意,要把最具有横向延伸动态趋势的构图部分保留下来,走廊、顶棚不可缺少,而大块无明显横向延伸动态趋势的地面部分则可以大方遮掉。

先制作一个长度横跨页面的长条状矩形,复制两个,让三个矩形大小一致。把三个制作好的矩形分别放置于上方一个、下方并排两个。注意,这个时候可能由于制作的矩形的宽度不合适,遮罩的效果不够好,我们可以按住Ctrl键的同时选中三个矩形调整它们的宽度,再次调整遮罩位置,直到合适为止。

遮罩完成后,在上方色块和图片的结合处打上一个醒目的数字序号,表明演示的进度。下方紧靠图片的位置填写较大字号的标题,然后在下方的两个色块中分别填入较小字号的内容。

遮罩出的条形图片虽然没有占据整个页面,可是由于图片横向延伸的趋势及遮罩色块与图片的协调配合,使得图片和色块看起来已经完全融合成一个完整的图片了,色块中添加标题、内容看上去就非常自然。

圆弧切割图片的动感活泼

一个竖向的图片摆在页面中只占一小部分,就这样摆放那么它只是一个孤立的图片。如果能对它配以合适颜色的色块拼合图片,再进行看上去像裁切一样的遮罩,那么就可以让它和页面融为一体,不再孤单,图片的显示效果也将得到大幅提升。

首先,我们对这幅图设计一下裁切或者遮罩的样式,在顶部用椭圆遮罩,这时看起来就像是裁切一样,在图的左边用矩形色块与图片拼合,使图片与页面左边建立起关系。

拼合用色块的颜色在本案例中依然要根据原图配色来选用。本图色彩较多,背景色也并非纯色,而是有黄、橙、绿色彩的渐变和融合。而有利于我们拼合的一个特点是:本图的背景虽然多色、渐变,但是却没有过多的层次。在这里,我们根据要表达的关于健康的内容,选用绿色的渐变填充。

怎么样才像是裁切的效果呢?通常我们认为被裁掉的部分应该是空白的,那么直观得到的颜色自然就是白色。所以,我们使用白色椭圆对图片及拼合的色块顶部遮罩,椭圆设置一定的旋转角度。

现在,看上去太过工整,不是很自然。怎么才会显得自然呢?犯错就会显得自然!比如裁歪了一点、有剪刀口痕迹。

制作两个新月形图形,填充绿色,然后拉长、旋转、移动到白色椭圆遮罩图片的边缘位置,新月形拉伸出的弧度接近于椭圆的弧度,然后调整两个新月形的位置,让它们交错重叠,露出空隙,这样就显得自然了许多。

最后,配上相应文字。左上端是标题,拼合的渐变色块填入内容文字,在内容文字与图片之间拉一条竖线。内容文字向右靠齐,靠在竖线旁,这样的设置可以使文字的版式显得正,而且有力度。

用色块拼合图片,用遮罩表达裁切,使得孤单的图片完全融入页面。看起来随意的裁切效果使页面显得生动、活泼,新月形的点缀应用则体现了裁切的动感。

块状切割图片的神秘酷炫

这是一幅时尚而又略带神秘的图片,适用于表达时尚的主题。但是,图中作为主体的美女几乎占满图片的全部纵向尺寸,加上多层次的光线、背景,使我们在使用该图片时难度加大。本文前面所讲述的两个方法对此图都比较乏力,因此我们必须认真分析此图,找出对应方法。

本图中,处于前景位置的美女毫无疑问是绝对的主角,她身后的元素仅处于陪衬地位。因此,我们可以把次要元素遮蔽,进一步突出主角,保留场景气氛,减少干扰,配上适当的文字,表达我们的主题。

由于图片主体色调基本偏暗,所以我们制作三个浅黑色的矩形,下部用一个长条状矩形遮到鞋子的位置,上部用两个块状矩形分别把越野车和购物亭的大部分遮住。留出美女的全部图像和横向的条状图片。这样制作可以把不希望出现的元素遮蔽,同时还保持了原图片的场景氛围。此时,由于浅黑色块所占面积更大,使得我们视觉上会认为该图片被剪切成了“凸”字形,浅黑色的色块可以看作是空白的,能够起到承载文字的作用。

针对此图被遮蔽后形成的样子很像一个岔路口,我们在每条“路”都标上箭头指示方向,并配上文字表明目的地。每个箭头和文字的搭配其实也就是我们在这一页里的小标题设置了。主标题则放置于色块与图片的交接处,字号较大一些,一小段解释文字摆在长条矩形下方。这样从形式上可以有效引导观众首先看到美女,然后很快发现主标题,逐个看小标题,最后看解释文字。

用色块遮罩表现出裁切的效果,可以有效遮蔽不需要的图像元素,让场景复杂的图片能够为我所用。同时,由于留下了不会干扰主题的场景部分,所以图片本身的氛围保持了下来,没有被改变。

小圆图的灵动

这是一个已经做好文字排版的页面。在此页面中,从上至下是各个小标题和相应的解释文字,利用颜色明暗度的差别凸显出小标题,而主题文字一反常态地摆在最下面。这样设置的原因是:通过小标题的层层推导,最后得出我们所需要的主题,在情理上合乎思考、推导的过程,在版式上突破主题文字往往只能摆放在上端和中间部位的常态,造成比较新颖的效果。

从文字的内容来看,如果只是使用这样的版式设计,文字的内涵就不能得到更好的彰显。这种情况我们就可以使用圆形小图来对应搭配文字,给每一个小标题增加活泼灵动的阐释。

第6篇:概念设计范文

【关键字】:概念结构设计 抗震

中图分类号: TU31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地震(earthquake),是一种普遍存在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振动,期间会产生地震波的一种自然现象。地震是地球内部构造运动的产物,地壳在内、外营力作用下,集聚的构造应力突然释放,产生震动弹性波,从震源向四周传播引起。由于地震作用的随机性、复杂性,地震波波形各异,其对建筑物的作用各不相同,震对建筑物的作用与建筑物自身所固有的自振周期、场地土的动力特性有关,所产生的破坏程度也各不相同。中国是一个多地震国家,2008年5月12日发生在汶川的5.12大地震,近7万人丧生,1.8万人失踪,1600万间房屋倒塌,造成了极其惨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通过对建筑地震震害实例进行分析,找到其原因,机理,并在设计中有效减少地震危害,意义重大。抗震设计概念设计方法是指一些在难以作出具体规定的问题,例如结构破坏机理的概念,力学概念以及由震害试验现象等总结提供的各种宏观和具体的经验等,必须由工程师运用“概念”进行分析,作出判断,以便采取相应的措施。未经抗震概念设计的结构不能称其为抗震结构。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是以现有科学水平和经济条件为前提的。 GB50011 - 2010《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对抗震概念设计的要求更全面、更合实际的规定,增加了“不规则建筑结构的概念设计”,使得概念设计在工程中的应用更具体更明确地落到实处,切实提高了结构的抗震能力。 规范的修改说明“概念设计”愈来愈受到国内外工程界的普遍重视。

地震及结构所受地震作用机理,特性复杂,地震科学还有许多规律未被认识。抗震设计思路发展历程随着建筑结构抗震相关理论研究不断发展,结构抗震设计思路也经历了一系列的变化。结构抗震设计思路经历了从弹性到非线性,从基于经验到基于非线性理论,从单纯保证结构承载能力的“抗”到允许结构屈服,并赋予结构一定的非弹性变形性能力的“耗”的一系列转变。 在当前抗震理论下形成的现代抗震设计思路,其主要内容是合理选择确定结构屈服水准的地震作用来进行结构的强度设计,从而确定了结构的屈服水准,制定有效的抗震措施使结构和抗震构造措施。现代抗震设计理念是基于对结构非弹性性能的研究上建立起来的,其核心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良好“的概念设计”。为了保证结构具有足够的抗震可靠性,建筑抗震概念设计主要考虑了以下因素:场地条件;建筑物的平、立面布置及其外形尺寸规则性要求; 抗震结构体系要求-即抗震结构体系的选取、构件的布置以及结构质量的规则分布;非结构构件的布置,结构材料与施工质量等。

. 场地条件 正确地进行建筑场地选择和场地抗震性能评价,对于建筑物的结构抗震设计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影响建筑物震害的场地因素主要是局部地形特征、地质构造、地基土性质、地下水埋深等几方面,这些场地条件常常是造成震害显著差异的重要因素。建筑抗震概念设计,选择建筑场地时,应划分对建筑抗震有利、不利和危险的地段,选择建筑场地时,应根据工程需要,掌握地震活动情况、工程地质和地震地质的有关资料,对抗震有利、不利和危险地段做出综合评价。对不利地段应提出避开要求避开对建筑抗震不利的地段,当无法避开时,采取有效措施。对危险地段,严禁建造甲、乙类的建筑,不应建造丙类的建筑。选择对建筑抗震有利的场地,不应在危险地段建建筑。建筑基础与土质、强风化岩质边坡的边缘应留有足够的距离,其值应根据抗震设防烈度的高低确定,并采取措施避免地震时地基基础破坏。这就考虑了地震因场地条件间接引起结构破坏的原因,诸如地基土的不均匀沉陷、 地震引起的地表错动与地裂等等。特别是有液化现象的场地,一定要按规范避开,加固处理。

建筑物的平、立面布置及其外形尺寸规则性要求建筑的平立面布置应符合概念设计的要求,结构体型(平立面)简单,结构抗侧力构件的刚度和承载力在平面内规则、对称,在竖向则上下连续且均匀,即在平面、竖向和抗侧力体系上没有明显的和实质上的不连续(突变)。建筑设计不应采用严重不规则的设计方案。建筑及其抗侧力结构的平面布置宜规则、对称,应具有良好的整体性;建筑的立面和竖向剖面宜规则,结构的竖向刚度突交易造成抗震薄弱层(部位),薄弱层可用楼层的实际承载力与设计计算的弹性受力之比来判断,该比值在总体上应保持一个相对均匀的变化,避免大的起伏,竖向抗侧力构件的截面尺寸和材料强度宜自下而上逐渐减小,避免抗侧力结构的侧向刚度和承载力突变。不规则的建筑物的平、立面布置受力复杂,结构分析难度大,易造成较多的抗震薄弱部位,在抗震措施处理上难免顾此失彼而留下破坏隐患。而体型规则的结构受力简单、明确,容易判断其地震时的反应,便于采取抗震构造措施和进行细部处理。而体型复杂、特别或严重不规则的结构则受力复杂,结构分析难度大,易造成较多的抗震薄弱部位,在抗震措施处理上难免顾此失彼而留下破坏隐患。 如不能避免,也应对薄弱部位采取有效的抗震构造措施,使我们的设计更加完善合理少出问题。丽江地震 512汶川地震中用严重不规则的方案建筑遭受严重破坏,就是前车之鉴。

抗震结构体系的选取、构件的布置以及结构质量的规则分布 抗震结构体系的选取受震级大小,震中远近,场地好坏以及建筑材料,施工条件、经济条件等诸多因素影响,是一个综合的技术经济问题,须进行周密考虑确定。规范对建筑结构体系主要要求是达到体系受力明确,传力台理,传力线路不间断,具有明确的计算简图和合理的地震作用传递途径。.保证结构延性能力的抗震措施合理选择了结构的屈服水准和延性要求后,就需要通过抗震结构体系的选取、构件的布置来保证结构确实具有所需的延性能力,从而保证结构在中震、大震下实现抗震设防目标。系统的构件的布置,质量的规则分布措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内容:1.“强柱弱梁”:人为增大柱相对于梁的抗弯能力,使钢筋混凝土框架在大震下,梁端塑性铰出现较早,在达到最大非线性位移时塑性转动较大;而柱端塑性铰出现较晚,在达到最大非线性位移时塑性转动较小,甚至根本不出现塑性铰。水平地震作用下,梁的屈服先于柱的屈服,。从而保证框架具有一个较为稳定的塑性耗能机构和较大的塑性耗能能力。2.“强剪弱弯”:剪切破坏基本上没有延性,一旦某部位发生剪切破坏,该部位就将彻底退出结构抗震能力,对于柱端的剪切破坏还可能导致结构的局部或整体倒塌。因此可以人为增大柱端、梁端、节点的组合剪力值,使结构能在大震下的交替非弹性变形中其任何构件都不会先发生剪切破坏。

非结构构件的布置建筑非结构构件主要包括附属结构构件如附属机械电气设备系统,装饰物如幕墙,围护墙和隔墙等。构件与其结构主体支座和连接等需符合地震时对使用功能的要求。

我国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建筑抗震很重要.现在随着计算机的发展,各种结构设计软件大量涌现,但抗震结构设计概念非常重要,设计人员什么时候都不能丢掉概念而一味地相信计算机。不能丢掉概念而一味地相信计算机。概念设计决定建筑物的抗震性能,如果概念设计不适宜于抗震,那么不管多“精密”的计算也无济于事。要在明确结构抗震概念设计的基础上合理运用。目前我国在学习借鉴世界其他国家抗震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大部分内容都符合现代抗震设计理念先进的抗震结构设计概念思路,但是也有许多要改进的地方,需要我们今后加以完善,通过遵循抗震概念设计的原则,使建筑物具有更可靠的抗震性能。

参考文献

1.聂东方 赵新英,浅谈建筑抗震概念设计,煤炭工程[J],2009年11期

第7篇:概念设计范文

本节课内容选自人教A版高中数学选修2―2第一章1.1.2节导数的概念。本节课内容为导数概念的形成及简单导数的求解。本节内容是基于学生高一物理课程中学习了的瞬时速度,是对瞬时速度知识的一个拓展,也是对函数知识的一个深化,同时,导数作为微积分的核心概念之一,也为我们进一步学习函数的单调性、极值、曲线的切线作知识和方法的准备,因此本节课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学习者分析

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二的学生。从已有知识来看,学生在已经学习了高一物理课程中的瞬时速度和学习了一定的函数知识,有一定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已经具备了学习本节课的知识基础和学习能力。但本节课内容思维量大,对类比归纳、抽象概括、联系与转化的能力有较高的要求,学生学习起来有一定的困难。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1)导数概念的探索与形成;(2)导数概念求导数方法的掌握;

难点:(1)导数概念的理解。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1)引导学生探索导数概念的形成,加深导数的概念的理解;(2)简单运用导数的概念解决求导数的问题。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导数概念的形成,培养学生具体到抽象,特殊到一般的思维方法与能力;(2)经历对概念的应用,领悟极限思想和函数思想,提高类比归纳、抽象概括、联系与转化的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导数概念的探究学习,体会由具体到抽象、特殊到一般认识事物规律,培养抽象概括的思维能力;(2)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到数学的抽象过渡,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五、教学过程

(1)课题导入。上节课中,我们学习了“平均变化率”的概念,我们提到这样的一个例题:

情景1:高台跳水运动中,运动员相对于水面的高度h与起跳后的时间t的关系为:h(t)=-4.9t2+6.5t+10。通过上一节的学习,我们可以求在某时间段的平均速度。那么同学们来算一算0≤t≤6549这段时间里的平均速度。

【师生活动】学生容易通过计算得到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为0。

思考1:既然我们得到这段时间里的平均速度为0,那么运动员在这段时间里是静止的?

【师生活动】学生显然知道在这段时间内运动员不可能是静止的,教师引导学生引入瞬间速度。

(2)探索新知,形成概念。问题1:所以,在这个时候,我们用平均速度来描述运动员的运动状态显然是有问题的,我们要用物理中的瞬时速度来描述,那我们是如何计算瞬时速度的呢?我们先来看看t=2附近的平均速度的情况。

【师生活动】学生难以直接求出瞬间速度的大小,教师通过建立一个t=2附近的平均速度

再通过几何画板的动画演示,使学生更加直观的观察到平均速度的变换结果。

问题2:观察这个表格,当时间间隔无限变小时,平均速度有怎样的变化趋势?

【师生活动】学生通过观察不难发现当时间间隔的绝对值趋近于0时,即t无论是从小于2的一边,还是从大于2的一边趋近于2时,平均速度都趋近于一个确定的值-13.1。

【设计意图】经历表格数据的观察,得出该时刻的瞬间速度的大小,培养了学生观察分析,抽象概括的能力。

问题3:那么我们如何将t=2时瞬时速度用一个数学的表达式表示出来呢?

【师生活动】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当“时间间隔无限小时,平均速度的极限就是瞬时速度”这句话,进一步引入表达式:

【设计意图】经历特殊时间下的瞬时速度的计算表达式的得出过程,力图让学生体验抽象概括的数学思维与解题方法。

思考2:既然我们得到特殊时间点是瞬时速度的表达式,那么如何函数y=f(x)表示在某一时刻x0的瞬时变化率?

(2)根据定义求导数值:一差、二比、三极限

【设计意图】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让学生自己总结本节课的收获,有利于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同时,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进行及时的评价反思,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七、布置作业

1、课本第10页练习1,2,3;

第8篇:概念设计范文

关键词:建筑结构 抗震 概念设计

Abstract: the structural seismic design of the concept design for seismic design of building is the macro control, this paper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earthquake, from the choice, the scale of the building elevation layout, the structural type and structure layout, multi-channel seismic line, stiffness, the matching of the bearing capacity and ductility, the structure parts processing in the analysis of the structural seismic design after provide some guidance.

Keywords: structural seismic design concept

中图分类号:TU318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一、引言

地震是一种随机振动,有难以把握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要准确预测建筑物所遭遇地震的参数和特性,有很大的难度,在结构分析方面,由于未能充分考虑结构的材料时效,空间作用、阻尼变法、非弹性性质等多种因素,也存在着一定的不确定性,因此,工程抗震问题不能完全依赖“计算设计”解决,而立足于工程抗震基本理论及长期工程抗震经验总结的工程抗震基本概念,往往是构造良好结构性能的决定性因素,即所谓的“概念设计”。

二、建筑结构概念设计的内容

1.场地的选择

选择一块好的场地,能降低造价和有利用工程的稳固,场地的选择首先要避开危险地段,建筑抗震的危险地段是指地震时可能发生滑坡、地陷、崩塌、地裂、泥石流等地段,以及震中烈度为8度以上的发震断裂带在地震时可能发生地表错位的地段。选择有利抗震的地段,一般是指位于开阔平坦地带的坚硬场地或密实均匀中硬场地。在选择高层建筑的场地时,应尽可能建在基岩或薄土层上,或建在具有较大“平均剪切波速”的坚硬场地上,以减少输入建筑物的地震能量,从根本上减轻地震对建筑物的破坏作用。

2.建筑的平立面布置。

一栋房屋的动力性能取决于它的结构布置和建筑布局,结构布置符合抗震原则,建筑布局简单合理,从而容易从根本上保证房屋具有良好的耐震性能,反之,建筑布局复杂,奇特,结构布置不够合理,地震反应分析进行的多么精细,也较难达到减轻震害的预期目的。建筑物平面、立面布置宜对称,均匀,规则,质量和刚度变化均匀。建筑物的高宽比应该符合结构体系和地震烈度区的要求,选择合适的高宽比例,处理好地震时巨大的倾覆力矩在柱(墙)和基础中所引起的压力和拉力,有利于结构的抗震。建筑物的高度越高,一般对建筑物的抗震越不利,但是就技术经济方面而言,每种结构体系都有适合自己的高度,为了使建筑物满足自身的抗震要求,而且能收到更加良好的经济效果。在建筑物的平立面上,防震缝应该设置合理,若设置不当,地震时容易引起相邻建筑物的碰撞,加重地震破坏的程度,因此对于设防6度以上的房屋,所有沉降缝和伸缩缝都要符合抗震缝的要求。

3.结构选型与结构布置

不同的结构体系,其抗震性能,使用效果和经济指标也不同,就常见的多层及中高层建筑而言,框架结构平面布置较灵活,较好的设计可获得较好的抗震能力,但是框架结构的抗侧移刚度较差,在地震区多用于10层左右刚度较均匀和体型较简单的建筑物;砌体结构在地震区一般适宜于6层及6层以下的居住建筑;框架-剪力墙结构或者剪力墙结构多用于层数较多,体型复杂,刚度不均匀的建筑物。在结构选型时,还有注意考虑场地条件与建筑物刚度,基础形式等。 结构布置的一般原则是确保结构平面布置的对称,竖向布置的均匀。结构布置应该力求平面布置对称,使构件在地震时侧移量相等,水平地震力按构件刚度分配;竖向布置均匀,避免出现薄弱层,尽可能降低房屋的重心。

4.多道抗震防线

一个抗震结构体系,应由若干个延性较好的分体系组成,并由延性良好的结构构件连接起来协同工作。在框架-抗震墙、框架-支撑、筒体-框架、筒中筒等双重抗侧力体系中,框架、筒体、抗震墙、竖向支撑以及砌体填充墙等承载力构件,都可以充当第一道防线主力构件,率先抵御水平地震作用的冲击。但是由于他们各自在结构中的受力条件不同,后果也不同,因此优先选择少负担重力荷载的竖向支撑或填充墙作为第一道抗震防线的抗侧力构件。一般情况下,不宜采用轴压比很大的框架柱兼作第一道防线的抗侧力构件。利用赘余构件增多抗震防线,当建筑物受到强烈地震作用时,一方面利用结构中增设的赘余杆件的屈服和变形,来耗散输入的地震能量;另一方面利用赘余构件的破坏和退出工作,使整个结构从一种稳定体系过度到另一种稳定体系,实现结构周期的变法,以避开地震动卓越周期长时间持续作用所引起的共振效应。

5.刚度、承载力和延性的匹配

对一栋建筑物来说,重力荷载、风荷载等静力荷载,其值相对稳定,变法幅度不大,但是地震时建筑物所承受的作用力,却与其动力特性密切相关。建筑物的抗侧移刚度大,自振周期短,地震作用就大,提高结构的抗侧移刚度,可以减小结构侧移,但结构刚度大,要求结构具有与较大地震反应对应的较高水平抗力,但是提高抗侧移刚度,常是以降低结构延性指标及提高工程造价为代价的,因此,在确定建筑结构体系时,需要在结构刚度、延性及承载力之间寻求一种较好的匹配关系。

6.非结构部件处理

所谓非结构部件,一般是指在结构分析中不考虑承受重力荷载以及风、地震等侧向荷载的部件,如内隔墙、楼梯踏步板、框架填充墙、建筑墙板等。然而,在地震作用下,建筑中的这些部件会或多或少地参与工作,从而可能改变整个结构或某些构件的刚度、承载力和传力路线,产生出乎预料的抗震效果,或者造成未曾估计到的局部震害,因此,有必要根据以往历次地震中的宏观震害经验,妥善处理这些非结构部件,以减轻震害,提高建筑的抗震可靠度。

三、结语

本文主要介绍了工程结构抗震中“概念设计”的一些基本内容和要求,总结了以往工程结构的震害和设计经验。选择合适的场地,确立建筑的平立面设计简单合理,选择符合抗震要求的结构体系,设置多道抗震防线,需找结构刚度、承载力及延性之间的匹配,处理好非结构部件的抗震要求,确保了整个结构设计的安全。

参考文献:

[1]韦定国、王社良.抗震结构设计[M].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

[2]吕西林、周德源、李思明、陈以一、陆浩亮.抗震设计理论与实例[M].同济大学出版社.2002

[3]杨鼎久.建筑结构[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4]郭继武.建筑抗震设计[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5]吕西林.高层建筑结构[M].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1

第9篇:概念设计范文

1.1健康指数法HQI计算步骤在大型连续性生产的化工装置中,空气中的化学物质主要来源为无组织散逸,根据散逸的化学物质浓度的数据计算出有毒有害物质的接触浓度。在设计过程中根据化工标准模块,估算有害物质的化学浓度,达到优化工艺的目的。

1.1.1无组织散逸排放估算在概念设计阶段,工艺流程图(PFD)还不是特别详尽,不知道具体的工艺管道和设备图纸,可以用基于工艺标准化模块的方法来预测无组织排放的浓度和速率。美国环境保护机构收集了各种工艺流散逸的数据,诸如蒸汽、轻组分液体和重组分液体等。设备和管道各模块无组织散逸的估算见表1。

1.1.2空气体积流量估算工艺装置区内空气体积速率的估算是根据工艺装置的尺寸和风速得到的。工艺区域面积的尺寸由预先估计的工艺模块的面积决定。工艺装置区内所有工艺模块面积加起来得出工艺区地面面积的总和,用At表示。

1.2健康指数法HQI计算方程健康指数法的危害指数是指估计的化学品浓度与暴露接触限值的比值,危害等级划分:指数值小于1,可以接受,指数值大于1,不可以接受,而且指数越大危害等级越高。2)二氯丙醇精馏为了有利于环化反应需要对二氯丙醇进行精馏并提高其浓度,去除副反应产生的双甘油及脂等高沸点有机物并分离反应生成的部分水分。为保证分离充分,精馏塔温度设定在70~160℃之间,真空压力。精馏后,水与二氯丙醇将送往冷凝器和倾析器进行液相分层。

1.3工艺模块分析根据工艺描述和流程,C081/1-2,C581/1-2为RHT’s反应釜,C082,C582为共沸塔,C022,2健康指数(HQI)技术分析及应用本文将概念设计阶段的甘油法生产环氧氯丙烷氯化单元的工艺流程作为研究对象,对无组织排放实施健康指数HQI技术推演,以达到保护环境和保护人体健康目的,也为以后研发新技术是否科学、合理提供一个强有力的指标。

2健康指数(HQI)技术分析及应用

2.1HQI技术分析

氯化单元工艺描述1)氯化反应有机酸催化剂加入甘油,含有催化剂的甘油、氯化氢分别由蒸汽加热,达到一定温度再混合均匀后加入反应釜,进行数小时的氯化反应。该一步法包括以下两个反应步骤,第一步骤为甘油与氯化氢气体在反应生成中间产物两种单氯丙二醇异构体(3-氯-1,2-丙二醇和2-氯-1,3-丙二醇)。C522为闪蒸分离器,C181/C121,C681/C621为有机分离塔/二氯丙醇分离塔,C184为水洗塔,D081/D082/D083/D084为环氧氯丙烷反应釜,D075为中和反应釜,D182为水洗塔,D283/D285为汽提塔,E181为轻组分蒸馏塔,E182为最终产品蒸馏塔,E281为中间蒸馏塔,E283为缓冲蒸馏塔,E282为重组分蒸馏塔。氯化单元的吸收(1台)、闪蒸(2台)、蒸馏(6台)、反应(2台)工艺单元。氯化单元面积:Ai=1×82+2×72+6×129+2×95=1190m2。

2.2无组织排放量估算在确定工艺单元模块的基础上,根据美国环境保护机构EPA,1988,Protocolsforgeneratingunit-specificemissionestimatesforequipmentleaksofVOCandVHAP,publicationnumberEPA-450/3-88-070,NorthCarolina,参考其工艺单元模块无组织排放估算数据,无组织排放平均散逸系数见表2,经计算单个工艺单元模块无组织排放量(m)见表3。

2.3氯化单元无组织排放量计算根据工艺描述和流程,氯化单元工艺模块的无组织散逸量计算如下。F1:总物料0.044HL,HCl(L,20%)占43.9%为0.0193,GLC(HL)占56.1%为0.0247;F2:总物料HCl0.11G,占100%;O2/3:总物料0.156HL,其中HCl占40.9%为0.0638,DCPol占59.1%为0.0922;O3/4:-2)共沸塔C082和C582(单位kg/h):F1:总物料0.036LL,HCl(L,20%)占89.52%为0.03222,GLC(HL)占7.48%为0.00269;F2:-;O2/3:总物料0.025V,其中HCl占87.8%为0.02195,DCPol占7.6%为0.0019,H2占4.6%为0.00115;O3/4:总物料为0.217LL,其中HCl占93%为0.20181,DCPol占7%为0.01519。3)闪蒸分离器C022和C522(单位kg/h):F1:总物料0.046HL,HCl(L,20%)占40.9%为0.0188,DCPol(HL)占59.1%为0.0272;F2:-;O2/3:总物料0.021V,其中HCl占92.9%为0.0195,DCPol占7.1%为0.0015;O3/4:总物料0.165HL,其中HC(L,20%)l占7.88%为0.013,DCPol占92.12%为0.152。4)有机分离塔/二氯丙醇分离塔C181/121和C681/C621(单位为kg/h):F1:总物料0.021HL,HCl(L,20%)占7.88%为0.0017,DCPol(HL)占92.12%为0.0193;F2:-;O2/3:总物料0.025G,其中HCl占61%为0.01525,DCPol占39%为0.00975;O3/4:总物料0.137HL,其中HC(L,20%)l占68.9%为0.0944,DCPol占31.1%为0.0426。5)水洗塔C184(单位为kg/h):F1:总物料0.024G,HCl(G)占100%为0.024;F2:HCl(L,20%)占68.9%为0.043,DGLC(HL)占31.1%为0.020;O2/3:总物料0.109G,其中HCl占100%为0.109;O3/4:总物料0.134HL,其中HClL,20%)占68.9%为0.0923,DGLC(HL)占31.1%为0.0417。

2.4甘油法无组织排放总量计算综述根据上述计算,甘油法工艺路线氯化单元的排放的有害物质有二氯丙醇、氯化氢气体、盐酸等,排放总量详见表4。2.5空气体积流量估算工艺装置区内空气体积流量的估算是根据工艺装置的尺寸和风速得到的。工艺区域面积的尺寸由公式1可得。2.6有害物浓度估算根据表4,表5,由公式5可得氯化单元装置区下风向边缘平均有害物浓度,用C表示。详见表6。2.7健康指数估算[7-10]健康指数来源于危害指数,它是指化学品浓度与暴露接触限值的比值,用HQIi表示。

3分析

3.1工艺模块分析甘油法工艺单元由氯化单元、环化单元和精馏单元组成,由于篇幅原因本文只介绍了氯化单元情况,氯化单元有吸收、闪蒸、蒸馏、反应工艺模块,总面积为1190m2。

3.2无组织排放总量计算及物料毒害性分析甘油法工艺路线氯化单元排放的有害物质有二氯丙醇、氯化氢气体等,总排放速率:甘油13.72mg/s,双甘油35.25mg/s,二氯丙醇178.74mg/s,氯化氢气体42.5mg/s;从无组织排放总量计算和物料毒害性分析看,甘油法的氯化单元工艺流程较为合理,但还需适当改进。

3.3健康指数估算分析由计算可知,甘油法氯化单元工艺路线健康指数为0.0865,小于1,但可以适当改进,优化工艺。

4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