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污染治理论文范文

污染治理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污染治理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污染治理论文

第1篇:污染治理论文范文

近年来,作为重要民生工程、菜篮子工程的畜禽养殖业得到快速发展,但是,随着畜禽养殖业的加快发展,畜禽养殖规模不断扩大,畜禽粪便、污水等养殖废弃物的产生量也迅速增加,畜禽养殖环境污染问题日趋突出。据全国第一次污染源普查数据显示,2007年,我国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小区、专业户)的畜禽粪便产生量为2.43亿吨,尿液产生量为1.63亿吨,已居农业污染源之首。目前,大部分养殖场污染防治水平低下,畜禽养殖废弃物的综合利用和污染治理设施建设滞后,畜禽养殖粪便和废水未能得到妥善处置和处理,严重威胁人居环境和人体健康。

2造成污染的原因

2.1国家法律法规不够完善。2001年5月8日由国家环保总局批准实施的《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管理办法》(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令,第9号)和2014年1月1日由国务院批准实施的《畜禽规模养殖污染防治条例》(国务院令第643号)仅对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的建设管理提出了明确的污染治理要求。但对于养猪500头以下、鸡3万羽以下、牛100头以下的养殖场未作规定,且其对规模化畜禽养殖的污染防治条款还是原则性的,缺乏具体性和可操作性,加上国家没有统一出台畜禽粪便污染治理技术规定和标准,尤其是对上述养殖规模以下的小型养殖场法律监控还是空白,政府及其职能部门对畜禽粪便依法监管和查处难以到位。

2.2地方政府和养殖业主环境意识淡薄。有些地方政府在大力扶植和发展畜禽养殖的同时,忽视区域环境容量,没有对辖区内畜禽养殖业提出规划布局、污染防治等建设要求,致使辖区内大、小畜禽养殖场无序发展;另外,畜禽养殖业主普遍存在重数量轻质量、重效益轻管理、重眼前利益轻长远谋划的心理,只注重养殖增效,不重视环境保护,畜禽养殖场未经环保部门环评审批和验收,擅自将未经处理的畜禽粪便和污水直接排放,对区域环境空气、地表水、地下水造成污染。

2.3治污设施不齐全,环保投入严重不足。一方面,由于我国畜禽养殖没有实行准入制度,大部分规模养殖场的建设都是因陋就简,没有统一规划,缺乏必要的污染处理设施;另一方面,由于养殖是微利经营,污染治理投资与运行费用相对较高,养殖户单独治污资金匮乏,负担过重,大多数养殖场自身很难承受,致使畜禽粪便的处理、利用还停留在直接还田、甚至直接排放等粗放模式上。

2.4缺乏部门联动,环保部门监管力不足。目前,畜禽养殖企业主要受畜牧部门管理,能养能卖已经成为养殖业主养殖盈利的最低门槛。对于畜禽养殖项目的环评审批及建成后的环保设施竣工验收,特别是规模以下小型养殖场,环保部门没有有效的制约性措施。

3污染治理对策

3.1建立健全相关法律体制。制定和完善切实可行、易于操作的养殖业污染防治法律法规,建立畜禽养殖行业准入机制,从行业准入、建设施工等源头实施依法监管。

3.2加强环保宣传、提高环保意识。在全社会中,特别是在农村中大力普及环保法律法规,宣传环保工作方针政策,增强环保国策意识。结合经济发展中出现的污染事件,加强对民众的警示教育,摄制、制作一些以破坏环境为题材的警示教育片到企业、农村巡回放映,将查处的典型环境违法案件公之于众,以案说法,教育广大群众,唤起环境忧患意识,使民众进一步加深对遵守环境法律法规重要性的认识,增强民众的环境保护意识、法制意识,提高群众遵守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自觉性。

3.3对已存在的畜禽养殖场进行限期整治。对禁养区、限养区、适养区范围内已存在的畜禽养殖单位,地方政府应及时制定综合整治方案,采取限期搬迁或者关闭、限期治理等措施,对畜禽养殖污染进行集中治理。

3.4建立行业准入制度、科学规划、上大限小,合理布局。对新、改、扩建的畜禽养殖场,国家应建立严格的行业准入制度,地方政府应结合当地城镇发展总体规划、新农村建设规划以及禁养区限养区划分方案的要求,科学制定畜牧业发展规划、畜禽养殖污染防治规划,统筹考虑人口、城市发展、环境承载能力以及畜禽养殖污染防治要求,对畜禽养殖业进行合理布局,鼓励规模化畜禽养殖,科学指导辖区内畜禽养殖的发展。

3.5加大污染治理投入。各级政府应当采取示范奖励等措施,扶持规模化、标准化畜禽养殖,支持畜禽规模养殖场、养殖小区进行标准化改造和污染防治设施建设与改造,鼓励分散饲养向集约饲养方式转变。

第2篇:污染治理论文范文

1.1畜禽养殖业污染现状

畜禽养殖业污染的环境影响主要集中在水体污染、大气污染、土壤污染等几个方面。畜禽养殖场污水属于高浓度有机废水,含有大量的N、P等营养物质。养殖场废水一方面通过地表径流污染地表水,从而导致水体富营养化;另一方面通过土壤渗入地下污染地下水,使水中NO2-、NO3-浓度升高,人若长期或大量饮用,可能会诱发癌症[1]。研究认为,养殖业污染是导致水源氮污染的关键影响因子[2]。此外,粪便中的病原微生物也是养殖场污水的主要污染源之一。畜禽养殖中大气污染源主要是CO2、CH4、NH3、H2S等气体,它们主要来源于畜禽饲料中氨的转换及畜禽粪尿在微生物作用下的降解。畜禽养殖产生的废气CO2、CH4能加重温室效应,NH3、H2S可以引起环境酸化。并且空气中的病原微生物严重影响了动物和居民的健康[3]。畜禽养殖业中大量添加剂如Cu、Zn、Fe、As的使用,导致畜禽粪便中重金属元素含量较高[4~5]。畜禽粪便中的重金属和微量元素在土壤中累积,影响到土壤中各有机物的代谢,破坏土壤平衡,从而严重影响了农作物的生长及农产品的安全性,进而危害人类健康[6~8]。目前,畜禽废弃物已成为农业土壤重金属污染的一个重要来源。面对畜禽养殖业污染的严峻形势,“十二五”期间,国家将农业源污染纳入了减排范围,核算指标为化学需氧量和氨氮。据全国环境统计公报(2012年)数据显示,2012年,中国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为2423.7万吨。其中,农业源化学需氧量排放量1153.8万吨,占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的47.6%,是工业化学需氧量排放量的3.4倍。氨氮排放总量253.6万吨。其中,农业源氨氮排放量80.6万吨,占氨氮排放总量的31.8%,是工业氨氮排放量的3.1倍。而畜禽养殖业污染又占农业源污染的95%以上。因此,畜禽养殖业已成为排污之首,其污染物排放量远远超过了城镇生活与工业的污染物排放量之和。

1.2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存在的问题

1.2.1畜禽养殖污染防治设施配套不全

我国畜禽养殖业缺乏相关的引导和规划,大部分养殖场都是自由发展,普遍缺乏配套的污染防治设施,如固定的防雨、防渗粪便堆放场和污水、尿液储存池。固体粪便堆放在露天场地,且无防渗措施;污水、尿液储存在无防渗措施的储液池中。在降雨过程中,畜禽粪便及尿液中的氮、磷、重金属及其他污染物质通过地表径流及地下渗漏的方式发生转移,导致大量污染物质进入周边及地下水体。

1.2.2畜禽养殖污染防治资金投入不够

由于传统养殖习惯,大部分老养殖场内部的环境管理比较粗放,加之畜禽养殖业受市场因素的影响,效益波动较大。因此,畜禽养殖单位主动建设污染防治设施的意识不强,积极性不高。而目前畜禽养殖业污染治理资金投入力度不够,污染减排工程建设推进工作存在较大的阻力,进展缓慢。

1.2.3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法规体系不完善

随着畜禽养殖污染问题的不断加重,相关政策和法律法规陆续出台。如《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管理办法》、《畜禽养殖业污染物排放标准》、《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治技术规范》(HJ/T-2001)、《畜禽养殖业污染治理工程技术规范》(HJ497-2009)等。目前,最新的法律法规是国务院于2013年的《畜禽规模养殖污染防治条例》,这是我国首部国家层面上的农业环境保护类法律法规。此条例将激励我国畜禽养殖业废弃物的进一步资源化利用,引导畜禽养殖业走向健康、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养殖之路。因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工作起步较晚,目前的相关政策和法律法规还需要不断地完善,以增加其可操作性和执行力度,才能有效应对畜禽养殖业污染治理工作。

1.2.4畜禽养殖单位污染防治观念淡薄

受传统养殖观念的影响,大部分养殖单位缺乏对畜禽养殖废弃物污染治理的意识。建场时只考虑养殖,没有考虑养殖废弃物的储存、处理及利用的问题,粪便随意堆放、污水、尿液不经处理随意排放。对畜禽养殖污染治理缺乏主观能动性,对政府的要求能拖即拖。因此,畜禽养殖业污染治理推动工作存在较大的困难。

2养殖废弃物处理利用技术途径

2.1能源化

2.1.1沼气工程

畜禽养殖沼气工程是以畜禽养殖场的粪便污水为原料,在厌氧条件下,通过微生物发酵,将其中的高分子碳化合物分解为小分子物质的过程[9]。沼气工程是集污水处理、沼气生产和资源化利用为一体的系统工程。通过沼气工程不仅减少了环境污染,而且产生了新型能源-沼气。沼气是一种优质清洁能源,可以用作照明、炊事或生产用能,以减少对煤炭、天然气、电力等能源的消耗[10]。目前,沼气技术在我国已经非常成熟,养殖场可以根据自己的养殖规模建设相应大小、相应种类的沼气池,并配备相应面积的沼渣、沼液消纳土地,使养殖场的污染物达到零排放。

2.1.2微生物燃料电池

微生物燃料电池是一种利用微生物将有机物中所含的化学能直接转化成电能的绿色产能技术[11~12]。该技术具有能量转化效率高、反应条件温和、清洁无污染等优势。目前,微生物燃料电池尚处于起步阶段,燃料电池功率低是制约其发展的一大瓶颈。通过研究非贵金属催化剂、阴阳极材料的优化、质子交换膜的改善、微生物的筛选和培育、生物膜固化技术等,可以突破燃料电池发展的瓶颈,促进其进一步发展。南开大学的金涛通过对阴阳极材料修饰改性,对微生物燃料电池进行了优化,获得了该技术处理畜禽废水迄今为止最高的功率密度[13]。随着微生物燃料电池技术的发展及推广,畜禽养殖废水不仅得到了处理,而且产生了新的能源-电能,同时解决了环境污染和能源危机问题,实现了双赢。

2.2肥料化

畜禽粪便中含有大量的有机物及丰富的氮、磷、钾等营养物质,是农业生产中需要的宝贵资源。我国传统农业的施肥方式是简单的堆肥后还田,或者是直接还田。由于畜禽粪便中含有大量病原菌和虫卵,还田后对农作物及人体健康存在一定的危害。目前应用较为广泛且最具有市场前景的是生物有机肥法。生物有机肥是畜禽粪便经生物肥菌种发酵、除臭和完全腐熟后加工而成的有机肥料。能够调理土壤、提高土壤肥力,使农作物大幅度增产。生物有机肥法是一种集处理和资源循环再生利用于一体的生物方法。这种方法处理粪便的优点在于最终产物无毒无味,且干燥,易包装、使用,而且有利于作物的生长发育[14]。由于畜禽粪便中含有重金属,而目前缺乏有效的去除重金属的方法,畜禽粪便生产有机肥具有一定的危害性,大量使用易引起土壤重金属污染。因此,生物有机肥技术还需进一步完善。随着国家对有机肥生产、使用等税收、补贴政策的推广,有机肥生产技术的开发研究,生物有机肥产业将会进一步得到推广。

2.3饲料化

研究证明,畜禽粪便含有大量未消化的蛋白质、B族维生素、矿物质元素、粗脂肪和一定数量的碳水化合物,经过加工处理可成为较好的饲料资源[15]。但由于畜禽粪便作饲料存在能量低,矿物质含量较高等营养不平衡,此外,畜禽生产过程中大量使用各种添加剂,其大部分残留在粪便中,粪便再作为饲料使用时,可能会出现超标甚至中毒的问题[16],所以目前发达国家已不主张使用畜禽粪便作饲料[17]。

3污染防治对策及建议

3.1合理布局,种养结合

针对地方环境特点,对畜禽养殖业的发展进行合理规划,合理布局,划定禁养区和限养区。根据养殖业规模、养殖废弃物的特点决定地方种植业结构。通过农牧结合,以农养牧的方式来解决养殖业污染,使养殖业废弃物充分得到资源化利用。

3.2引导养殖专业户向规模化养殖场(小区)转变

目前我国畜禽养殖规模化、专业户程度不高,根据《中国畜牧业年鉴2012》数据统计,2011年我国生猪规模化(年出栏≥500头)养殖场(小区)户数为23.7806万户,非规模化养殖户数为5763.6539万户,占总养殖户数的99.6%。畜禽养殖散养化程度较高,给畜禽废弃物集中处理带来了不便。因此,积极鼓励、引导家庭养殖户向规模化养殖场(小区)转变,向规模化、现代化、集约化的方向发展,改变传统的养殖模式,走清洁、生态养殖之路,是目前亟需解决的问题。

3.3加大资金扶持力度,积极建设废弃物综合治理设施

对于没有足够的土地来消纳养殖废弃物,政府要加大资金扶持力度,积极引导规模化养殖单位建立废弃物综合治理设施,如:沼气池、微生物燃料电池、生物有机肥厂等处理设施。发展一批规模较大、污染防治设施齐全、养殖业废弃物综合利用规范的示范企业,以带动周围区域畜禽业循环经济的发展。使养殖废弃物转换成能源及肥料,既避免了环境污染,又缓解了能源危机。

3.4积极宣传和推广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技术

通过电视、网络、宣传栏、培训班等方式,大力宣传和推广畜禽养殖污染的科普知识和防治技术。让人们了解并熟悉养殖业可能造成的各种环境污染及危害,掌握畜禽养殖清洁生产技术和污染防治技术,以加强养殖单位污染防治的主动性、积极性。提高广大养殖户的环保意识,激发养殖户的治污紧迫感和责任心,变要我治污为我要治污[18]。

3.5加强技术开发与研究

虽然我国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技术已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但是,还存在一定的不足。由于畜禽粪便中部分重金属超标,要加强重金属钝化技术研究,确保安全后,粪便才能制作肥料或饲料[19]。利用微生物燃料电池处理畜禽废水的技术尚处于起步阶段,它的推广与应用还需进一步研究。各地区加大科研投入力度,根据自身环境和养殖特点,深入开展研究适合本地区的畜禽养殖废弃物综合治理及利用核心技术。这也是目前我国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的关键之路。

4结论

第3篇:污染治理论文范文

论文摘要:英国在工业化的进程中,发生了较为严重的城市河流污染,主要因为工业化时期的城市化水平和社会认识尚不能承载工业化带来的全面影响,加之国家治污力度多受掣肘及科技水平的制约,河流污染的状况在19世纪没能得到显著改善,引发生态环境恶化及流行病侵害等不良后果。后发国家应以英国工业化的得失为镜,实现工业化的科学发展。

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实现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国家。以蒸汽动力为标志的工业革命,为不列颠最早叩开了现代化的大门。然而,在工业化的进程中,与经济:荣和城市发展相伴的还有遭受污染的生态环境,其中,城IIJ河流污染尤为严重。英国,在摘取了一个工业化先行者JPG该摘取的最优惠成果的同时,也尝到了工业化及城了化造成的水污染苦果。对尚未实现工业化及正处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后发国家规避和整治“迈达斯的灾祸”有所裨益2=16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故本文不揣浅陋,愿就工业化时期英国城市河流污染的成因、防治及其特点等问题予以探讨,以就教于方家。

一、英国城市河流污染的状况

城市水污染自古有之。人类早期活动产生的废弃物大都被排人大气或弃置于水中,古时的城市居民已有用法令和规章控制污染的尝试。在古希腊,只有获得特殊允许才能设立制革厂;古罗马也有规章规定,制革、榨油和洗衣作坊只能设立在没有居民点的台伯河对岸。但是,早期的污染仅限于十分狭窄的范围。

上百年来,英国的毛纺业等传统工业无疑也降低了河流水质,但是,严重的水污染直到19世纪工业化时期才真正发生。工业革命以来,随着工业的发展和城市人口的剧增,不断排放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使英国的许多河流受到了污染,在19世纪,城市河流污染成为十分普遍的现象。

恩格斯对当时河流污染的描述颇为详尽。例如,流经利兹的艾尔河,“这条河像一切流经工业城市的河流一样,流人城市的时候是清澈见底的,而在城市另一端流出的时候却又黑又臭,被各色各样的脏东西弄得污浊不堪了”;流经曼彻斯特的两条小河—艾尔克河与梅德洛克河的污染状况亦十分严重,“停滞的艾尔克河,这是一条狭窄的、黝黑的、发臭的小河”,梅德洛克河的“河水也是漆黑的,停滞的,而且发出臭味。

此外,流经西赖丁约克的卡尔德河,在1852年以前始终是鱼类喜爱的栖息地,至1867年,皇家委员会已不得不沮丧地承认:“流经西赖丁约克的,与其说是河水,不如说是墨汁。艾尔克河的支流布拉德福河,曾是男孩们捕鱼的乐园,也被工业化的浪潮熏染得通体黝黑,以致“只需一根火柴,就可以将它点燃”,俨然是一条随时喷发的黑龙。

泰晤士河曾是一条美丽的河流,英国人习惯地称之为“老父亲泰晤士”。19世纪以前,泰晤士河河水碧波荡漾,鱼虾成群,是举世闻名的鱿鱼产地,诗人蒲柏在1728年将其描绘为“银色的洪流”。工业革命以来,随着沿途城市居民的剧增以及大量工厂的建立,各种污染物源源不断地进人泰晤士河,牛津以下河段的水质急剧恶化,泰晤士河成为一条污浊不堪的“臭河”。1855年,化学家法拉第致信《泰晤士报》:“整条河变成了一种晦暗不明的淡褐色液体……气味很臭……整条河实际上就是一道阴沟。可见,英国城市的水污染在19世纪中期已经相当严重。

二、英国城市河流污染的成因

那么,究竟为何诸多河流在一个世纪里都变了色、变了味,这么严重的污染是怎样产生的呢?无疑,工业废水和公共废水是城市水污染的主要来源,其中,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的工厂布局和工业类型又是产生大量工业污水的直接原因。

工业化初期,主要的机械动力是水力,“由于使用水力机,工厂不得不设在大流量的急流旁边”。因此,英国的第一批近代工厂自然傍河而建,在英国工业的发源地和中心—曼彻斯特,“几乎所有的厂房都是沿着贯穿全城的三条河流和各种运河建立起来的。这既解决了动力问题,又方便了废水处理,河流也成了废水排放的理想场所。蒸汽机发明后,以前依靠水力机械、依河而建的工厂逐渐转移到城市中,但工厂对那些流经城市的河流的依赖并没有减轻。因为蒸汽机的第一需要和大多数工业生产部门的主要需求,都是比较洁净的水。水作为冷却剂是蒸汽机不可或缺的,一些工业部门如毛纺业、印染业、造纸业的生产过程也离不开水,还有酿酒、洗煤,没有水更寸步难行。同时,水路为工业主提供了廉价的运输途径。因此,一条河流附近往往分布多家工厂,例如艾尔克河,“桥以上是制革厂;再上去是染坊、骨粉厂和瓦斯厂,这些工厂的脏水和废弃物统统汇集在艾尔克河里”。这些废水中往往含有铅、碱、硫等污染物,而且大多是未经处理就直接排放,使水质大大降低,造成严重的河流污染。

造成城市水污染的另一主要来源是公共废水。公共废水主要包括人畜的排泄物、生活垃圾和洗涤剂。公共废水的存在本不可避免,但在英国工业化时期,因城市化和城市人口增长过速,加上市政建设滞后,遂使水污染加剧。

一方面,与工业化相伴的是,英国城市化发展迅速,城镇人口增长急剧。势如潮涌的人口,被压缩到很小的拥挤不堪的中心点上。从增长数量上看,大约在1800年,英国只有一个大城市—伦敦,人口约100万,远远超过其他城市如利物浦、曼彻斯特、伯明翰和布里斯托尔等(这些城市的人口大多只在5到10万之间)。1850年伦敦人口增至2,360,000人,另有9个城市在10万人以上,18个城市在5万到10万之间。1910年英国有46个城市超过10万,伦敦人口更是猛增至450万。从增长率看,兰开夏在1700年至1801年间人口差不多增加两倍,曼彻斯特的人口在1773年至1801年间也增加了两倍。到1851年,英国的城市人口已首次超过农村。城市的扩展和人口的集中大大增加了水资源的消耗,也使城市的公共卫生日益恶化,垃圾成堆、污水横流构成了那时英国许多城市的基本外貌。

另一方面,英国城市化虽快,但城市化水平较低,市政建设滞后。“所有的市镇,不论是新的还是老的,都面临着公共卫生的严峻问题,工业化早期,英国的城市尚未建立清扫垃圾的制度,垃圾粪便随意堆放,人们甚至因厕所太少不得不随地大小便。特别是贫民窟,成了疾病流行的孽生地,被人们称为“霍乱国王的巢穴”。在利兹,最不卫生的地区是工人住的狭窄的房屋区,这类建筑物里不具备任何一种排水设施,厕所少且前后无遮无盖。到1831年,即使是已拥有14万以上居民的曼彻斯特市区仍没有铺砌街道和修建下水道的条例。非但如此在曼彻斯特新城(又叫爱尔兰城,theIrishtown),“街道没有铺砌,也没有污水沟,可是这里却有无数的猪群”。大量垃圾、粪便、洗涤用水还有从街道屠宰场排出的水染上深红色的兽血,经过公用阴沟和露天排水沟通往小河、水坞,加重了城市河流的污染。

综上所述,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副产品”是造成城市河流污染的主要原因。除此之外,工业化时期英国的社会思想是污染得以加剧的促因。

首先,英国人将“自由放任”思想奉为圭泉,对工业革命造成的工业中心人口膨胀、城市污染和公共卫生等问题尽量不干预;其次,社会以追逐财富为价值取向,对“污染”则漠不关心。英国贵族通过经营追求财富早已成为惯例,社会中下层又有着一股“向上看”的风气,于是上行下效,社会形成了以谋求利润为荣的风气。

难怪连外国观光者都不禁要惊呼:“英国的城市纯粹是工作和挣钱的地方,而绝非休息和享受的乐园,那种具有更高尚品格的人还没有出现。超级秘书网

三、英国城市河流污染的防治及其特点

随着河流污染状况的不断加剧,以及由此引发的各种危害,人们开始意识到有必要采取措施对污染予以遏制,但长期似来,社会的反应并不积极。直到19世纪中期,随着流行病的多发,城市才开始实行系统的卫生改革,如下水管道、清水供应和道路清洁等。同时,社会对城市河流污染的防治也愈加重视,各项治理措施逐渐建立,整治渠道逐步完善。下面将结合英国在这一时期的防治措施,对城市河流污染的治理特点进行探讨。

第4篇:污染治理论文范文

【论文摘要】汾浏是山西第一大河,同时水质污染也最为严重。根据现存水质除测资料,采用季节性肯达尔检验法对汾浏重点水质控制站,要污染项目进行了趋势检验与分析,得出了汾浏近to午的水污染趋势,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汾浏水污染治理的对策建议。

汾河是黄河的第二大支流,山西省第一大河。整个汾河谷地是山西省经济人II最发达的地区,据史料记载,“汾河雨季可行舟,常时有鱼虾”。20世纪so年代,汾河下游基本处十无污染的自然状态。近40年来,随着经济建设的高速发展和人II的急剧增长,大量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排入汾河,使汾河中下游水质不断恶化。而近年来汾河的断流更加把汾河的水问题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1汾河近10年污染趋势分析

根据山西省水环境监测中心1993年至2000年水质监测资料,选取汾河源头、上中游、下游具有代表性的水质控制站,运用现在通行的季节性肯达尔检验法进行水质变化趋势检验并进行分析。

1.1水质测站选择

选择汾河上、中、下游卞要水质控制站进行研究。汾河上游及源头选取宁化堡、静乐为研究站;汾河中游选取小店桥、义棠为研究站,其中小店桥为太原出水水质控制站;汾河下游选取赵城、临汾、柴庄、新绛为研究站,其中临汾站为临汾市市区出水水质控制站,新绛为河尾站。

1.2分析项目

选用高锰酸吉时旨数、氨氮、挥发酚、溶解氧、五日生化需氧量等5项汾河卞要污染物(指数)进行分析,

说明汾河的水环境状况。

1.3分析方法

分析方法采用季节性肯达尔检验法。

季节性肯达尔检验的原理是将历年相同月(季)的水质资料进行比较,如果后面的值(时间上)高于前ICI的值记为“+”号,否则记作“一”号。如果加号的个数比减号的多,则可能为上升趋势;加号个数小于减号个数,则可能为下降趋势。如果加、减号个数相同则表明水质资料不存在上升或下降趋势。

众所周知,河流流量具有一年一度的周期性变化规律,河流水质组分浓度大多受流量的周期性变化的影响,北方典型季节性河流更是如此。因此,汛期与非汛期的水质资料缺乏可比性。季节性肯达尔检验定义为水质资料在历年相同月份间的比较,这避免了季节性的影响。同时一,由十数据比较只考虑数据相对排列而不考虑其大小,故能避免水质资料中常见的漏测值问题,也使奇异值对水质趋势分析影响降到最低限度。

1.4趋势检验成果

河流水污染物卞要有高锰酸盐指数、氨氮、挥发酚、溶解氧、五日生化需氧量。在8个站点中,汾河上游的宁化堡、静乐与下游的新绛3站所选的5项污染物基本无趋势变化。其它站点污染趋势均有明显变化,其中小店桥、临汾、柴庄站溶解氧呈下降趋势;义棠站五日生化需氧量、赵城站挥发酚呈下降趋势;义棠溶解氧,赵城、临汾氨氮以及柴庄高锰酸盐指数呈上升趋势;小店桥、临汾、柴庄3站近10年整体污染呈上升趋势,尤其以柴庄站污染上升最快。

2汾河沿程各污染物变化分析

肯达尔检验成果反映的是污染趋势的变化,但不能反映河水的污染基数高低及河流受污染的程度。为此,根据各站点上、下游关系,用1993年至2000年各站污染物多年平均浓度绘制汾河沿程水质演变曲线图,与GB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基木项目标准限值》111类及V类水质标准限值进行对比可以清楚地看出,无论各站分项目污染趋势如何,从河流受污染程度看,汾河静乐以上受污染程度低,各项目均优于GB3838-2002III类水限值。自小店桥以下污染严币,但沿程各地污染状况又不相同。受太原市各大、小工矿企业及市区排污影响,小店桥站污染非常严币,大多数水质参数严币超标,所选的5个污染物项目除溶解氧略优十V类水限值外,其余项目值均远远超过V类水限值,属严币超V类水。义棠站位于晋中介休市下游,水污染依然严币,主要是由于汾河沿岸晋中各市县排污严币,各污染因子没有得到有效稀释就又与下游污染物混合,从而使多数项目检出值大大超过环境V类水限值,有些项目甚至高于小店桥站检出值。汾河水出介休后进入灵霍峡谷,沿途少有大中城市及大型排污企业排污,又有山区泉水等汇入,原河水得到稀释,使汾河水在峡谷内的水污染程度大大降低,义棠到赵城段是汾河自太原以下水质最好的河段,多数项目水质检测值可以达到III类或V类水水限值,但赵城段氨氮污染依然严币,多年平均值仍高出V类水限值近0.4信。赵城以下汾河进入下游河谷盆地,沿岸市县经济较发达,工业化指数高,纳入临汾市城市污水后污染程度更为严重,临汾、柴庄所选监测项目检测值均接近或高于V类水限值。汾河出临汾后污染程度逐渐降低,但总体污染状况到新绛站时依然严重。

3汾河水污染产生原因

3.1天然径流小,河道稀释作用不明显

河流的污染程度取决于污染物入河量与河道天然径流量的比值。据水文方面数据知,汾河柴庄站多年平均径流量为5.1亿m3(1993年至2000年),多年平均流量为16.3m3/s,1993年到1999年实测最小流量为0.011m3/s<1992年6月10日),而2000年5月1日汾河柴庄段断流,并持续了28d,2001年断流时-间提前至4月14日,断流持续57d。河道天然径流的减少,使汾河多数时间失去了对污废水的稀释自净作用,下游多数河段成为了“排污渠道”。

3.2工业污染严币,污废水处理效率低

汾河中下游河谷盆地是山西省经济最发达地区,沿岸有太原、晋中、临汾等大中城市,太钢、山焦、山化等大型企业,还有无数的中小型企业分布在汾河两岸。但是多数地区生活污水、土业废水处理效率非常低,甚至直接排入河道。据统不一,2001年汾河流域年入河废污水量达33541万t}其中土业废水11796万t,生活污水8117万t,混合废污水13628万t,污染物COD年入河量73628t,氨氮年入河量11579t。大量的废污水排入汾河,自上而下逐段逐级祟积,污染越积越重。

4汾河水污染治理方法对策思考

4.1分类指导,狠下工夫,加快水污染治理步伐

对生活污水及工业废水要进行分类处理,处理生活污水要建污水处理厂,但污水厂的运行必须要有配套的城市地下管网系统做支撑,大型污水处理厂每吨水运行费用约为0.87一1元,因此,考虑先在沿岸几个重点排污城市增扩建污水厂,扩大处理规模,中小城市也应因地制宜地建设合适规模的污水处理厂或污水处理设施。

工业废水较为复杂。由于工业行业非常多,几个行业企业所产废水不完全相同,因此在处理方法上也不完全一样。应当根据各个企业的产品及所产废水性质区别对待,经过处理的废水,有回用条件的应该回用,不能回用的也要实行达标排放,应坚持“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从污染源上治理汾河水污染。

4.2调整布局,优化结构,加张环境基础设施建设

目前,由于山西省缺乏适当的投融资机制,排污收费和城市污水处理设施有偿使用制度极不健全,污水处理设施运营和管理体制没有理顺,与其他省份相比,山西省城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较为落后。因此,政府应该鼓励污水处理厂建设资金投入的多儿化,对于城市污水处理设施的运营,要走产业化、市场化、社会化的路子。

4.3积极宣传,强化执法,依法保护水资源

要在全社会大力宣传环保法律法规,提高全民的环境息识和法制观念。人民大众是环境污染的最终受害者一,也是环境保护的主力军,要通过扩展环境权益来提高环境息识,把人的环境息识的提高过程与对人们切身利益的保护和改善联系起来,使公众了解企业污染对自身利益造成的影响与威胁,自觉参与环境管理。同时,执法部门要严格执法,加大《水污染防治法》的实施力度,依法保护水资源。

参考文献

[1]何大伟,陈静z匕崔树彬.黄河下游“断流”浏段水量与水质的关系[JJ.环场化学,2002,21(5):423-428.

第5篇:污染治理论文范文

【关键词】 政府环境履责审计; 兰州政府环境审计; 环境重置成本法; 大气污染治理

中图分类号:F23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937(2015)14-0002-10

一、引言

2015年3月6日,中国环境保护部下发《关于开展政府环境审计试点工作的通知》,首次明确提出政府环境履责审计的概念。3月27日《中国会计报》在《政府环境审计亟需建立标准体系》中,提出我国政府履责审计体系尚在探索之中,呼吁建立其标准体系。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问题也日益凸显,我国政府与社会对于环境保护的投入也不断增加。自20世纪80年代起,我国各级政府审计机关开始对环境项目资金进行审计。但到目前为止,我国环境审计理论研究与实务操作尚未形成统一体系,阻碍了政府环境审计的全面实行。因此,建立科学严谨和具有可操作性的审计方法体系并确定政府环境履责审计的作用机制与实施路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文献综述

目前,我国学者已对政府环境审计问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讨论。本文从政府环境审计作用机制、技术方法与实施路径的视角对相关文献进行了梳理,以期为政府环境履责审计作用机制与实施路径的研究提供思路。

随着政府对环境保护的日益重视,我国学者在21世纪初即开始对环境治理资金审计进行研究。陈希晖(2004)在《论环境绩效审计》一文中阐述了环境绩效审计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三个方面的作用,并将政府环境绩效审计分为环境政策执行情况审计、环境项目效益审计和环保专项资金利用效益审计三种机制。耿建新(2006)则以城市水循环过程为研究基础,提出水资金政府环境审计的作用机制是以城市水资金循环过程为主线,进行城市用水循环周期审计。王淡浓(2011)从环境审计的战略定位入手,探讨了环境审计在促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的作用机制。向靓(2012)基于WGEA的《从环境视角进行审计活动的指南》,提出环境审计作用机制分为事前预警环保风险、事中监督环保过程、事后评价环保绩效三个方面。唐洋(2013)基于湘江流域重金属污染治理过程,提出在湘江治理过程中,政府环境审计的作用机制包括监督评价机制、调控协调机制以及监测预警机制。

王琳(2012)基于因子分析模型对全国主要城市的地方政府环境绩效进行分析,得出各大城市的因子得分综合表并对其进行阐述。王奇、李明全(2012)运用超效率DEA模型对我国各省份2004年至2009年大气污染治理效率进行了排行。房巧玲(2013)采用最优化方法构建了环保资金绩效审计的基准模型,并使用简化实例对基准模型的具体运用进行了阐述。何勰、张卉(2012)从循环经济视角出发,提出在法律法规实施情况、环境保护资金使用情况、企业环保措施执行情况三方面共同构建可行路径。唐秋凤、谷爱明(2014)将政府环境保护责任归结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解决负向外部性的受托经济责任,从政府环境审计的重点与评价指标两方面建立政府环境审计的实施路径。陈希晖(2014)以生态文明建设的本质和要求为出发点,引入风险导向资源环境审计以构建政府资源环境审计实施路径。

从上述内容可以看出,现有研究文献从环境审计的目标、战略定位、国际经验与实际案例等角度阐述了政府环境审计的作用机制。但大部分研究仅从理论上论述政府环境审计的作用机制,未能结合实际环境问题进行探讨,而基于实际案例进行分析的研究则往往只对政府环境审计在该案例中的作用机制进行探讨,未能扩展到政府环境审计在某一类问题中的作用机制,缺乏可操作性。

在政府环境审计技术方法与实施路径方面,我国学者已经从资源配置、可持续发展、循环经济、生态文明建设等视角进行了政府环境审计技术方法与实施路径的探索与构建。但多数是基于现行财务审计理论的结构与方法对政府环境审计实施路径进行构建,未能根据环境问题的特征阐述应用的审计方法是否具有科学性与合理性,并且根据构建的技术方法与实施路径对实际环境案例进行审计的研究也相对较少。

综上所述,本文从政府对兰州市大气污染治理的实际情况出发,探讨政府履责环境审计在大气污染治理中的作用机制和实施路径。

三、政府环境履责审计在大气污染治理中的作用机制

政府环境履责审计的目的是对环保专项资金的使用情况、环境治理项目的实施情况进行监督和评价,降低风险、发现问题并完善环境治理措施与制度。其作用机制有:

(一)风险预警机制

风险预警机制是指审计方能够及时发现大气治理项目中存在的违法违规行为、政策执行和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益等潜在风险。风险预警的工作主要包括:收集被审计单位环境保护方面的资料,特别应了解被审计方的大气污染物排放种类、其危害性及其处置流程、排放达标情况,了解当地大气污染主要来源与大气污染物构成比重;对被审计方进行风险评估,确定其存在的潜在风险大小与类别,在项目正式建设之前对项目的合规性与审批过程进行监督管理,对项目的环境保护效果进行评估。

风险预警机制的实施需要审计人员熟悉会计、审计相关准则,熟悉《大气污染防治法》与地方性大气污染治理条例,并能够结合大气污染治理的相关特点发现潜在风险。为保证审计效果,审计机关应该建立科学的人才培训和引进制度,提高审计人员会计、统计、审计、法律、环境科学方面的综合业务能力,并在审计组中引入第三方专家智库,提出会计审计与环保技术标准相结合的环境会计方法技术。

(二)过程监控机制

过程监控机制是指审计方在大气污染的治理过程中对治理实施情况、治理资金使用情况进行监督控制,以降低大气污染治理过程中的风险。过程监控主要包括:审查目前的治理行为是否符合大气污染防治法以及地方污染防治规划;审查大气污染治理计划的执行情况是否达到预定的治理进度;审查专项治理资金的使用情况是否符合前期预算。在此基础上对前期的预定治理目标与资金预算进行调整或者对当前治理方法、力度、投资等进行调整。

在过程监控中,需要有不同级别的审计人员对不同的范围进行监控,这样才能保证所进行的治理项目有适当的监督。过程监控模式可以采用兰州市推行的城市网格化管理的管理监控模式,建立市、区、街道、社区、楼院分级负责的扁平化网格审计监控体系,对大气污染治理的过程进行全面的监督控制。

(三)安全抵御机制

安全抵御机制是指审计人员基于治理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对问题发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针对该问题的建议,完善大气污染治理的机制与措施。安全抵御主要包括:提出审计建议和出具审计报告,即根据环境治理目标与治理资金预算,对被审计方环境治理的绩效情况、治理资金使用状况等发表审计报告,并提出切实可行的审计意见;对审计建议的实现进行验证,以确保审计意见的合理科学,在对审计意见的合理性与可行性作出论证之后,需要实现审计意见。

采用合适的审计技术方法,针对审计结果中对于大气污染治理成果的评价,结合确实的数据与法律的证据,提出相应的审计意见。只有采用合乎会计、审计理论且能够结合环境治理实际的审计方法,才能提出切实可行的审计建议,才能及时改进大气污染治理机制,进而对该类问题再度发生进行安全抵御。因此,在审计过程中采用科学合理的治理成本计量方法与具有普适性的环境绩效评价指标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四、环境重置成本法在政府履责审计实施路径中的应用

在目前有关政府环境审计方法的研究中,多数研究采用现有财务审计方法或经济学模型,未能根据环境问题的特征采用科学合理的审计方法,故缺乏科学性与可操作性。在政府环境履责审计的过程中,环境治理对环境价值的影响是评价环境治理绩效的关键,而环境绩效审计方法是否合理的标准即是否能可靠计量环境治理对环境价值的影响,从而判断对环境治理绩效的评价是否公允。

(一)环境重置成本法的概念与应用思路

周一虹2011年提出环境重置成本法的概念与定义,并阐述了采用环境重置成本法对环境价值进行计量的思路。

环境重置成本法是指当环境遭到破坏后,通过计算恢复环境到原状所要支付的费用,即恢复原生态环境状态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所要发生的成本,借以估算环境变化所影响的经济价值或者治理环境问题需要付出的成本。其中,环境重置成本是指在现行市场公允价值条件下,重新构建该环境资产或重新达到该环境资产生态服务功能所要花费的所有货币价值总额。该方法的创新思路是把重置成本法在资产评估和环境治理评价的应用中进行了同构,将生态环境视为一种资产,当人类的社会生产、经营等活动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时,该环境资产的价值就会被降低和破坏,这部分被破坏的价值,则可以通过重新构建的一项环境资产进行重置。

由于现行经济环境下对环境资产并无购置、销售、现金流入流出等相关交易事项,所以采用历史成本、现值、可变现净值与公允价值对其进行计量是没有依据且不合理的。而采用环境重置成本法作为环境治理成本计量方法的依据在于:当成本计量范围内的生态环境遇到破坏后,环境价值降低,那么治理所要发生的费用不能低于将生态环境恢复到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成本。即采用的环境重置成本法对环境治理成本的计量结果是对被破坏的环境价值进行恢复所支付的必需成本费用,是最低的投入成本。因此采用环境重置成本法对环境治理成本进行计量具有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政府环境履责审计实施路径中应用环境重置成本法的思路是:采用环境重置成本法对环境治理总成本与环境治理目标指标进行计量,取得环境重置成本与重置目标,并以当前发生的实际治理成本与当前治理行为达到的环境状况与重置成本进行比较评价。环境重置成本或价值为正值说明目前采用的环境治理措施有效,治理行为对环境的影响是积极的,能够引起环境资产价值的上升。在达到同一治理目标的情况下,若重置成本大于或等于实际治理成本,则说明治理行为卓有成效;反之则说明治理行为有效但是效用不佳,需要进一步加大治理投入。而当计量的重置价值为负值时,则说明目前治理行为并未达到预想效果,环境污染情况继续恶化,环境的变化是消极的并引起环境资产价值的下降。

(二)环境重置成本法三层成本计量模式

1.三层成本计量模式的基本思路

环境重置成本法将重置成本法原理应用于对生态环境治理成本的计量与评估,其理论依据是基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价值进行评估计量。在使用环境重置成本法对环境治理成本进行计量时,由于对环境资产本身进行重置有一定的困难,所以通常是对原生态系统功能服务进行重置。重置环境资产的目标是重置其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即恢复其原本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则视同为对该环境资产进行了重置。

由于环境污染的治理与防护是一个持续性动态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发生的不同类型的费用与不同内容的成本需要按照环境治理过程的特点进行归集、计算并汇总,这可以使环境成本计量的过程更加科学、客观与完整。根据环境重置成本法的思想与方法,本文将由政府主导的对于成本计量范围内的大气污染治理与维护的成本、费用与投入分成三个层次,采用环境重置成本法对三个层次的成本分别进行计量并最后汇总。

2.三层成本计量模式的计算方法

(1)第一层环境重置成本为生态环境恢复层成本,该层次基于重污染天气的恢复,即在重污染天气发生时对污染物治理所花费的成本。目前我国地方政府制定的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的主要成本支出是应急预案中的降尘喷洒设备投入费用与对道路的全面清洗耗费水费用。具体计算公式为:

P1=C设备+N重×W重×C0

其中,P1为生态环境恢复层成本,C设备为设备的投入费用,N重为重污染天数,W重为道路清洗用水量,C0为单位水价格。

(2)第二层环境重置成本为生态环境维护层成本,该层次主要从对大气环境的长期维护过程考虑,基于大气污染源解析将治理成本内容分为机动车污染存量维持成本、城市燃煤消耗量减少成本、道路沙土降尘成本、工业企业废气排放控制成本、生态增容减污工程成本与环境监管能力提升工程成本六个部分。其中,机动车污染存量维持成本主要考虑对老旧机动车的淘汰补助;城市燃煤消耗量减少成本主要考虑燃煤锅炉的改造与报废处理成本、环保型煤炭补贴成本;道路沙土降尘成本主要为日常道路扬尘清洗成本;工业企业废气排放控制成本主要包括对重点企业项目改造费用;生态增容减污工程成本主要包括山林建造与湿地防护成本;环境监管能力提升工程成本包括污染源企业在线监控平台升级成本与空气检测子站的建设成本。具体计算公式为:

P2=P机+P煤+P企+P沙+P生+P监

其中,P2为生态环境维护层成本,P机为机动车污染存量维持成本,P煤为城市燃煤消耗量减少成本,P企为工业企业废气排放控制成本,P沙为道路沙土降尘成本,P生为生态增容减污工程成本,P监为环境监管能力提升工程成本。

P机=N机×AC机

其中,P机为机动车污染存量维持成本,N机为老旧机动车淘汰数量,AC机为淘汰车的平均单位补助。

P煤=P改清+P煤补

其中,P煤为城市燃煤消耗量减少成本,P改清为燃煤锅炉改造补助成本,P煤补为环保型煤炭补贴成本。

P改清=N改清×C改清+C拆

其中,P改清为燃煤锅炉改造补助成本,N改清为燃煤锅炉改造蒸吨数,C改清为单位改造蒸吨数补贴,C拆为报废锅炉拆除处理成本。

P煤补=N户×ACC×GCS0×A

其中,P煤补为环保型煤炭补贴成本,N户为煤炭消费户数,ACC为平均每户每年燃煤消耗数量,GCS0为家庭燃煤补贴,A为总年数。

P企为工业企业废气排放控制成本,由于分别计量最后汇总难度较大,所以本文采用政府工作报告中的工业企业废气治理的投入资金作为工业企业废气排放控制成本。

P沙=W日×T×C0

其中,P沙为道路沙土降尘成本,W日为道路清洗日用水量,T为道路清洗日数,C0为单位水价格。

P生=N绿×AC绿

其中,P生为生态增容减污工程成本,N绿为绿化林建设面积,AC绿为平均每亩绿化林建设投资费用。

P监=P升+P空

其中,P监为环境监管能力提升工程成本,P升为在线监控平台升级成本,P空为空气检测子站建设成本。

P升为在线监控平台升级成本,由于是网络技术与科技监测手段的研发升级,所以本文采用政府工作报告中升级在线监控平台的投入资金作为成本。

P空=N空×AC空

其中,P空为空气检测子站建设成本,N空为空气检测子站建设数量,AC空为平均空气检测子站成本。

(3)第三层环境重置成本为生态保护战略层成本,该层次主要基于为保证必要的大气环境质量而放弃的经济发展权部分进行考虑,即如果不考虑补偿范围内的大气生态环境治理与维护而充分使用所有大气环境容量发展经济的情况下所能产生的额外效益,该机会成本应当纳入环境重置成本之中。

为了保证大气环境质量,就大气环境进行治理对经济发展产生的影响包括工业制造、能源消费、农业畜牧、餐饮服务等诸多行业,范围涵盖第一、二、三产业,所以本文采用宏观经济指标国民生产总值(GDP)进行模型构建。为了简化计算,本文认为GDP的产生主要是由水环境容量与大气环境容量两方面贡献的。具体计算公式为:

P3=■GDPA×MAEC×UAECA

其中,P3为生态保护战略层成本,GDPA为范围内地区A年的国内生产总值,MAEC为大气环境容量治理费用比例,UAECA为A年的大气环境容量使用比例。

MAEC=P2÷(P水+P2)×100%

其中,MAEC为大气环境容量治理费用比例,P2为大气环境维护层成本,P水为与P2相对应年度的水环境维护层成本。

UAECA=■(Wi-Q排i)÷Q排i×PHi%

其中,UAECA为A年的大气环境容量浓度使用比例,Wi为i物质大气环境容量极限浓度,Q排i为i物质该年大气污染物实际年均浓度,PHi%为i物质的大气污染构成比例,i物质包括可吸入颗粒物(PM10或PM2.5)、二氧化硫(SO2)与氮氧化物(NOX)三类。

(4)以上三层模式计量结果总和为范围内确定的大气环境治理成本总额,即:P=P1+P2+P3

其中,P为大气环境治理总成本即大气环境重置成本,P1为生态环境恢复层成本,P2为生态环境维护层成本,P3为生态保护战略层成本。

五、兰州市大气污染治理的环境重置成本

(一)兰州市大气环境概况

兰州市地处我国西北部,位于蒙古高原、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的交汇处,地理特征呈现“两山夹一河”,即市区为河谷盆地,南北两山对峙,相对高差为660米,自东向西延伸约35公里,明显的盆地地形造成污染物不易向外流动。兰州市区气流闭塞,年风静率达到60%以上,冬季静风率达80%以上,城区上空逆温层常年存在,不利于大气污染物的扩散、消散。兰州市区常年干旱少雨,年均降雨量不足300毫米,但蒸发量却达到1 800~2 200毫米,森林覆盖率仅为12.21%,分别低于全国和全省平均水平8.15%和1.2%,沙尘暴和浮尘天气容易波及与形成。兰州市大气污染属于煤烟、汽车尾气和自然扬尘混合型污染,其中以煤烟型污染为主。根据兰州市环境保护局与国家环科院联合的《兰州大气污染成因及防治对策研究》公布的数据,兰州市大气污染的来源与所占比重如图1所示。

(二)兰州市2013年至2015年大气环境治理重置成本

1.生态环境恢复层成本

兰州市目前对于重污染天气的治理主要依据《甘肃省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与《兰州市沙尘天气防尘治污工作应急预案》两项应急预案规定。依据《兰州市大气污染治理总体工作方案(2013―2015年度)》的规划,兰州市2013年至2015年预计发生的沙尘及重污染天气情况如表1。

由表1可以得出,兰州市2013年至2015年间发生沙尘及重污染天气数总计82天。根据兰州市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局公布的数据,目前兰州市在沙尘及重污染天气发生时,主城区平均每日额外出动载重量10吨级的洒水车与喷雾车50辆,每辆车往返作业7次,即平均每日额外出动洒水车与喷雾车350辆次。根据兰州市水务局与兰州市威立雅(集团)水务有限公司的用水价格,兰州市环卫工作用水价格在2.5元每吨。根据《兰州市大气污染治理总体工作方案(2013―2015年度)》,兰州市财政支出3 100万元用于道路清洗车辆的设备购置。由此计算生态环境恢复层成本为:

P1=C设备+N重×W重×C0=3 100+82×350×10×2.5

÷10 000=3 171.75(万元)

2.生态环境维护层成本

该层次主要从对大气环境的长期维护过程考虑,基于大气污染源解析将治理成本内容分为六个部分。

(1)机动车污染存量维持成本

根据《甘肃省淘汰尾气排放不达标黄标车和老旧报废机动车工作实施办法》,兰州市计划在2015年底完成淘汰2005年底前登记注册营运的“黄标车”,即达不到国Ⅰ排放标准的汽油车和达不到国Ⅲ排放标准的柴油车。到2015年底,淘汰“黄标车”24 730辆,淘汰老旧汽车45 200辆,共计69 930辆。根据《兰州市机动车污染防治暂行办法》中对“黄标车”与老旧机动车的淘汰政府补偿标准,对每辆淘汰车平均补偿7 000元。由此计算机动车污染存量维持成本为:

P机=N机×AC机=69 930×0.7=48 951(万元)

(2)城市燃煤消耗量减少成本

根据《兰州市大气污染治理总体工作方案(2013―2015年度)》,兰州市规划对城区现存的475台2吨以上燃煤锅炉全部实施治理改造,共计3 852蒸吨,对锅炉单位给予20万元每蒸吨的财政补贴,并规划投入8.3亿元进行废弃锅炉处置。根据兰州市工信委的《兰州市远郊煤炭管控区居民使用优质煤补贴办法》,兰州市在2013至2015年间均对远郊控煤区内居民采购优质煤(灰分小于18%、硫分小于0.8%的优质煤炭)进行政府补贴,远郊纳入煤炭管控区的户数如表2。

由表2可以得出,远郊煤炭管控区内总人口户数为23 571户。根据《兰州市远郊煤炭管控区居民使用优质煤补贴办法》规定,平均每户按照1.5吨优质煤每年的标准进行补贴。由此计算城市燃煤消耗量减少成本为:

P改清=N改清×C改清+C拆=3 852×20+83 000

=160 040(万元)

P煤补=N户×ACC×GCS0×A=23 571×1.5×600÷

10 000×3=6 364.17(万元)

P煤=P改清+P煤补=160 040+6 364.17

=166 404.17(万元)

(3)道路沙土降尘成本

根据《兰州市扬尘污染防治管理办法》,兰州市目前实行主干道路洒水每日3次、清洗每日至少1次,次干道路洒水每日2次、清洗每两日至少1次的道路清洁降尘措施。兰州市区平均每日出动洒水车100辆,日耗水量10 000吨。根据兰州市水务局与兰州市威立雅(集团)水务有限公司的供水价格,环卫工作用水价格在2.5元每吨。由此计算道路沙土降尘成本为:

P沙=W日×T×C0=3×365×10 000×2.5÷10 000

=2 737.5(万元)

(4)工业企业废气排放控制成本

根据《兰州市大气污染治理总体工作方案(2013―2015年度)》与《兰州市“十二五”环境保护规划》的规划,兰州市政府预算安排投资12.6亿元,完成53项重点污染企业除尘、脱硫、脱硝设施升级改造和挥发性有机物治理及管控项目。由此计算工业企业废气排放控制成本为:

P企=12.6亿元=126 000万元

(5)生态增容减污工程成本

根据《兰州市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整体战攻坚战的实施意见》与《兰州市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林业生态增容减污实施方案》,兰州市政府决定2012年5月至2014年底实施林业生态增容减污工程。共计完成营造林面积41.18万亩,其中2012年10.66万亩,2013年19.66万亩,2014年10.86万亩,平均每亩造林成本0.6万元。由此计算2013至2015年间生态增容减污工程成本为:

P生= N绿× AC绿= (19.66 + 10.86)×10 000×0.6

=183 120(万元)

(6)环境监管能力提升工程成本

根据《兰州市大气污染治理总体工作方案(2013―2015年度)》,兰州市2013至2015年间投资5 550万元,对全市重点大气污染源企业的在线监控平台进行改造提升。规划新建9个空气监测子站,全面准确监测和预测空气质量,实时环境空气质量信息,平均每个空气监测子站投资300万元。由此计算环境监管能力提升工程成本为:

P监=P升+P空=P升+N空×AC空

=5 550+300×9=8 250(万元)

综上可得,生态环境维护层成本为:

P2 = P机+P煤+P企+P沙+P生+P监= 48 951 +

166 404.17 + 2 737.5 + 126 000 + 183 120 + 8 250

=535 462.67(万元)

3.生态保护战略层成本

根据兰州市统计局的《2013年兰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及2014年展望》、《2014年兰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及2015年展望》与《2014年兰州市政府工作报告》,兰州市2013年、2014年创造GDP明细与2015年GDP规划明细如表3所示。

根据2011年7月兰州市政府的《兰州市“十二五”规划》第四部分“十二五”期间主要环境保护任务,“十二五”期间,兰州市政府规划投入48.0462亿元在35项水污染防治重点项目进行水环境污染治理与维护,其中2013年至2015年期间发生成本36.03465亿元。由此计算大气环境容量治理费用比例为:

MAEC = P2÷( P水+ P2)×100% = 535 462.67 ÷

(535 462.67+360 346.5)=59.77%

从2013年度起兰州市环境保护局实行《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与《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2000年修正)》两套标准同时计量分析的措施。由于兰州市自然条件属于温带半干旱区,污染天气受沙尘影响较大,兰州市发生的污染天气主要以“灰霾”天气为主,在该类天气的污染源中,可吸入颗粒物通常直径较大,因此以PM10为主要计量指标。另《兰州市大气污染治理总体工作方案(2013―2015年度)》与《兰州市“十二五”规划》分别于2012年与2011年编制,当时兰州市环境标准尚采用《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2000年修正)》。综上所述,本文采用《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2000年修正)》中的环境标准数据进行生态保护战略层成本的分析计量。

根据《兰州市大气污染治理总体工作方案(2013―2015年度)》的大气质量改善目标,2015年的规划是二氧化硫(SO2)、二氧化氮(NO2)和可吸入颗粒物(PM10)年均浓度在2012年基础上分别下降15%、10%和27%。另根据兰州市环境保护局的《2012年甘肃省环境状况公报》、《2014年甘肃省环境状况公报》以及《甘肃省环境质量概要(2014年)》计算得出2013年至2015年三项主要污染物年均浓度如表4。

根据甘肃省环境保护厅近几年的数据,兰州市2013年之后的SO2、NO2浓度水平属于国家二级质量,PM10浓度属于国家三级空气质量,根据《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2000年修正)》的浓度限值规定:二级空气质量下,SO2年均限值浓度为0.06毫克/立方米,NO2年均限值浓度为0.08毫克/立方米;三级空气质量下,PM10年均限值浓度为0.15毫克/立方米。

根据兰州市环境保护局的《兰州大气污染成因及防治对策研究》,兰州市可吸入颗粒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三项空气污染物负荷与具体污染来源负荷如表5。

由此计算大气环境容量浓度使用比例为:

UAEC2013 =■(Wi-Q排i)÷ Q排i PHi% = (0.06-

0.033)÷0.033×29.6%+(0.08-0.035)÷0.035×19.4%+(0.15-0.144)÷0.144×51%=51.29%

UAEC2014=■(Wi-Q排i)÷Q排i×PHi%=(0.06-

0.029)÷0.029×29.6%+(0.08-0.048)÷0.048×19.4%+(0.15-0.125)÷0.125×51%=54.77%

UAEC2015=■(Wi-Q排i)÷Q排i×PHi%=(0.06-

0.035)÷0.035×29.6%+(0.08-0.035)÷0.035×19.4%+(0.15-0.099)÷0.099×51%=72.36%

由此计算生态保护战略层成本为:

P3=■GDPA×MAEC×UAECA=1 776.28×59.77%×51.29%+1 913.5×59.77%×54.77%+2 077.82×59.77%×72.36%=2 069.59(亿元)

4.兰州市2013年至2015年大气环境治理成本总额

以上三层模式计量结果总和即为范围内确定的大气环境治理成本总额,即重置成本为:

P = P1 + P2 + P3 = 3 171.75+535 462.67+2 069.59×

10 000=21 234 535.42万元≈2 123.5亿元

六、兰州市政府大气污染治理履责审计绩效分析

(一)兰州市政府大气污染治理履责审计情况

根据甘肃省环境保护厅公布的《环保投资工作简报》第1期至第4期,兰州市2014年大气污染治理专项资金如表6所示。

从表6得出2014年兰州市大气污染治理专项资金投资总额为58 934万元。根据兰州市环境保护局与新闻媒体的消息,兰州市2014年为进行大气污 染治理撬动社会资金投资15.7亿元。由此可得出兰 州市2014年大气污染治理资金总投资额为21.59(5.89+15.7)亿元。根据前述生态保护战略层成本的计算方法,计算兰州市2014年为保护与维持大气环境损失的GDP为:P2014=

GDP2014× MAEC× UAEC2014 = 1 913.5×

59.77%×54.77%=626.4(亿元)。

由此得出兰州市2014年大气污染治理实际发生成本647.99(21.59+626.4)亿元。

根据《兰州市大气污染治理总体工作方案(2013―2015年度)》的大气质量改善目标,得出2013年、2014年年均浓度与2015年规划年均浓度,即2013年至2015年大气环境重置目标,具体结果如表7。

根据表7,2012年后,兰州市规划2013年至2015年完成二氧化硫(SO2)、二氧化氮(NO2)和可吸入颗粒物(PM10)年均浓度在2012年基础上分别下降6、4和37(微克/立方米)的目标。按照前述计量的兰州市2013年至2015年大气污染治理成本总额 2 123.5亿元与兰州市常年平均各项污染物分担率(SO2为29.6%,NO2为19.4%,PM10为51%),三项主要污染物分别治理成本如表8。

根据表8的单位重置成本可以得出:

2014年SO2治理达到的成果对应的重置成本为(41-29)×104.76=1 257.12(亿元),实际发生成本为647.99×29.6%=191.81(亿元);

2014年NO2治理达到的成果对应的重置成本为(39-48)×102.99=-926.91(亿元),实际发生成本为647.99×19.4%=125.71(亿元);

2014年PM10治理达到的成果对应的重置成本为(136-125)×29.27

=321.97(亿元),实际发生成本为647.99×51%=330.47(亿元);

2014年治理达到的成果对应的重置成本为1 257.12-926.91+321.97

=652.18(亿元),实际发生治理成本为647.99亿元。

上述计量结果归结如表9。

(二)兰州市政府大气污染治理履责审计绩效分析

综合上述计算结果,对2014年兰州市政府大气污染治理履责情况进行分析。

SO2实际治理高于应有效果。实际发生治理成本小于重置成本,并且超额完成本年度治理任务,完全达到应有效果。说明兰州市政府将治理工作重点放在减少燃煤消费量、锅炉改造与工业企业能源结构改革等与SO2排放量密切相关的治理措施上是切实可行并卓有成效的。

NO2实际治理并未达到应有效果。2014年均浓度比2013年度上升,实际治理成本并未发挥其降低污染物浓度的效用。重置价值数值为负数,说明在计量期间采取的治理措施并未使得NO2污染情况好转,NO2污染进一步恶化,环境资产的价值进一步降低。NO2年均浓度受机动车尾气的影响较大,氮氧化物负荷中机动车尾气占60.7%,因此,2014年NO2年均浓度的上升可能是受到机动车保有量急速增长的影响。根据兰州市统计局2014年末的数据,全兰州市民用汽车保有量61.48万辆,比2013年末增长21.16%,这说明兰州市政府目前对于机动车数量的控制力度不足。

PM10实际治理达到应有效果。实际治理成本与重置成本基本相当,考虑到可吸入颗粒物受到外来输入性扬尘污染的影响较大,沙土扬尘的治理任务是基本完成的,说明兰州市政府采用“五位一体”的道路清尘工作模式与生态增容绿化工程是行之有效的。

大气污染治理总体实际治理成本与重置成本基本一致,大气污染治理工作总体完成,这说明目前实行的各项大气污染物治理方案是可行并有效的,但其中存在治理效果不均衡与治理成果不稳定的现象,需要保持对SO2的治理优势,稳定对PM10的治理效果,加大对NO2的治理力度,革新对NO2的治理技术手段。

七、研究结论与审计建议

(一)研究结论

我国政府环境履责审计尚未形成统一、规范的体系,大部分研究停留于理论层面,结合实际环境治理问题、采用适当的环境审计方法对政府环境履责审计进行研究的成果较少。在目前会计、审计框架下,采用环境重置成本法对环境治理的价值进行计量,进而评价政府环境治理投入的绩效,是具有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的。根据环境重置成本法的计量模型和方法,得出兰州市2013年至2015年规划的大气治理的环境价值为2 123.5亿元。根据2014年兰州市实际发生的大气污染治理成本与环境价值比较,取得兰州市2014年大气三项主要污染物治理的审计绩效分析:SO2实际治理效果高于应有效果,治理措施是切实可行并卓有成效的;NO2并未达到治理应有效果,可能是受到机动车保有量急速增长的影响;PM10治理达到应有效果,治理任务基本完成。

(二)兰州市大气污染治理的审计建议

1.继续保持煤炭消费总量的削减与能源结构的调整

兰州市政府建立煤炭消费总量预测预警机制,实行煤炭质量管控,制定《兰州市煤炭监督管理办法》,实行煤炭消费总量控制的措施行之有效,需要继续维持。在冬季采暖期对城区三大燃煤电厂的工业用煤量进行削减,倒逼电厂使用优质煤炭,以达到削减污染物排放的目的。同时,需要加大对清洁能源的开发利用,继续调整能源结构,扩大风能、核能与地热能等清洁能源产能,逐渐取代煤炭、石油等传统重污染能源。

2.加大机动车尾气污染的治理力度

兰州市受到地形限制与自然气象条件的影响,道路运输能力一直不强,道路比较狭窄,而2012年之后机动车保有量急速增长,与2011年相比,2014年兰州市机动车保有量剧增50%,这是造成NO2浓度居高不下的首要原因。兰州市政府需要克服自然地理条件的限制,提高燃油品质,对公交车和出租车实施“油改气”,对私家车实施“双燃料”改装,对不达标准的燃油进行淘汰。要加快推进轨道交通、水上公交等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做好城区主要交通节点改造,提高城市道路通行能力。在目前的基础上加大投资力度,加快解决道路改造缓慢与机动车数量增长之间的矛盾。

3.在沙土扬尘治理方面寻求新方法

目前兰州市实行的六个“100%”抑尘法、“五位一体”的作业模式与生态增容绿化工程确实行之有效,但沙土扬尘的治理源头并没有解决,属于“先治标,后治本”的方法过程,在道路扬尘清扫作业与施工工地扬尘处理过程中也引发了许多争议。兰州市需要在目前“治标”的基础上,对可吸入颗粒物的来源进行分析研究,克服气象条件干燥少雨、地理处于黄土高原的自然条件,对沙土扬尘的外来输入来源进行“根治”,对兰州市自然环境进行改善。

【参考文献】

[1] 陈希晖,邢祥娟.论环境绩效审计[J].生态经济,2004(12):87-90.

[2] 陈希晖,邢祥娟.资源环境审计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作用的机理和路径[J].生态经济,2014(9):1-9.

[3] 刘达朱,王本强,陈基湘.政府环境审计的现状、发展趋势和技术方法[J].审计研究,2002(6):17-23.

[4] 耿建新,肖振东,张宏亮.城市水资金有效循环过程的保证措施探讨――政府环境审计的作用与实施方式[C].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2006:1868-1878.

[5] 房巧玲.环境保护专项资金绩效审计基准模型及其应用研究――基于资源配置的视角[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2013(4):52-57.

[6] 唐秋凤,谷爱明.政府环境保护责任理论基础与环境审计实施路径[J].中国内部审计,2014(3):84-87.

[7] 周一虹.环境污染成本计量方法探讨[J].中国环保产业,2004(1):20-21.

[8] 李菊香.兰州市政府环境审计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会计之友,2011(22):119-121.

[9] 唐洋,阳秋林,邱奇彦.环境审计在湘江流域重金属污染治理中的作用机制及实施路径研究[J].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学报,2013(6):81-86.

[10] 向靓.WGEA下环境审计对环境保护的作用机制[J].财经界,2012(9):244-246.

[11] 王淡浓.加强政府资源环境审计促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J].审计研究,2011(5):18-23.

[12] 毛显强,钟瑜,张胜.济南市大气污染治理成本效益分析系统研究与开发[C].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2008:2202-2205.

[13] 佘峰.兰州地区大气颗粒物的化学特征及沙尘天气对其影响研究[D].兰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14] 岳立.兰州市大气污染治理的经济学分析[D].兰州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1.

第6篇:污染治理论文范文

1.推进教学模式改革,以案例、问题、项目为中心组织教学

近年来,我校环境工程专业根据专业培养目标,积极探寻教学模式改革,采用案例型教学及前沿学术动态研究型教学两种方法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各专业任课教师均具有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比如针对“环境评价”这门课,在授课中教师将枯燥的理论和实际应用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对理论知识有形象直观的认识。比如在讲授“建设项目分类管理”时,教师会选用一些实际项目的基本概况让学生通过查阅国家分类管理名录,判断各项目属环境影响报告书还是报告表、登记表,让学生学会如何应用理论知识。此外,主讲教师还从近年来完成的环境评价项目中挑选一些有代表性的案例纳入课堂教学内容,让学生提前查阅项目的生产状况、生产工艺,在课堂上先让学生对污染物的产生节点、污染物的处理及排放等情况进行讲解,然后主讲教师进行点评及修正。教师将实际环境评价案例与理论教学紧密结合,将枯燥的理论文字转化为实际应用。此外,针对部分具有科研性质的理论授课内容,教师则布置学生查阅与授课内容相关的前沿科研文献,让学生利用学校图书馆及网络查阅国内外期刊网、国家环境保护相关网站和其他专业技术网站等进行知识归纳和总结整理,形成自己的观点和想法,有效培养和提高了学生查阅文献、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针对和实际应用密切相关的课程,聘请在企业工作的工程师进入课堂,讲授和实践工程相关的专业课程。以工程师作为教师可进入课堂,也是切合了我国对“卓越工程师计划”中对学生培养的要求,同时也为学生带来更多实际应用中本专业的问题,以及先进的设备、方法,也使得学生在课堂中充分了解了企业的需求和变化,进一步提升自身课堂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

2.优化环境工程专业课程设置

针对目前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适应社会需求,以培养学生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为指导,促进学生多元发展,在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课堂讲授、课堂实验、课程设计、基础及专业课程的综合大实验以及毕业设计中,涵盖了环境污染治理工程设计、环境污染监测、环境规划与评价等基础理论和工程实践知识体系。环境污染治理工程设计在原有水、气、固三大方面课程的基础上,增设了“特种废水处理技术”、“工程项目管理”、“环境工程施工技术”、“给水工程”等选修课程,同时增加了环境工程课程设计的内容和课时,由原来的1个综合的课程设计调整为4个和课程直接相关的课程设计,这样可以使学生在课程理论学习和实践设计中进一步完善自身的污染治理工程设计能力、实践能力和施工能力。

3.依托各种竞赛,培养学生创新实践动手能力

探索和实践是人类发现和认识新事物以及新规律的重要手段。而如何使学生能够自发的去探索和实践是培养学生创新型实践动手能力的关键问题。考虑到此问题,我校积极开展各种科技竞赛的宣传,鼓励学生广泛参与,以此来带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能够自主地进入实验室进行探索和实践。同时我校还为学生的创新活动提供了“科创基金”。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在老师的指导下组成5~7人左右的科创小组,自己选择研究项目的题目,自己设计研究方案,撰写项目申请报告,并向立项评审组作申请答辩,阐明此研究项目的重要性、可行性和创新点等问题。项目批准后可获得基金资助,在导师指导下,在相应实验室内完成项目研究,并向评审小组作结题答辩,提交结题报告。针对学生的各种科技创新实验,环境工程专业的所有实验室给学生提供了良好的科研创新环境和条件,由于地点和设备的限制,专业教学实验室采用分时段使用的原则,在非专业教学时间,通过需要实验室学生的申请,可对学生全天候开放,真正锻炼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4.拓展学生视野的多样性实习实训模式

在各工科类高校中,实习、实训都是一种有悠久传统的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教学模式。实习、实训为学生创造了实际工作环境,是他们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适应社会,提高综合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首先,安排学生在学习完专业基础课后、学习专业课之前,先到污水处理厂、湿地、植物园和环保设备实验室等单位进行认识实习,先了解周边典型的环境状况,以及污染物处理等情况和处理工艺、面临的难题,将现状和问题带回来,在专业科的教授中有针对性地对这些问题进行讲解探讨,教师和同学一起提出一些合理化建议和技术改进措施,使学生必须面对实际问题,不能纸上谈兵。其次,还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教学资源和良好的环境资源,对部分课程的实习内容进行了拓展,对本地区的海洋、河道和部分区域的水、土壤和大气进行环境评价,学生按照提供的原始资料,自行确定取样断面,采集样品并进行分析监测,然后利用系统分析的方法完成评价要求,撰写评价报告,这一举措让学生非常完整地经历了环境评价的所有过程,对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大有裨益。

二、基于“3+1”培养模式的毕业设计(论文)运作模式

“3+1”的培养模式是我校特有的人才培养模式,此培养模式中“3”是指将原本需要在四年时间内完成的课程学习时间安排在三年的时间完成,而“1”是指在大学第四年的时间里,没有课程的安排,整年的时间主要以毕业设计(论文)为主。这样的培养模式可以充分发挥大四学年的利用效率,也可以因材施教,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①科学选择毕业设计(论文)题目,充分利用“1”的时间。选题是否合理、是否科学是做好毕业设计的前提。指导教师根据自己的科研前沿内容和实际生产的需求,提出和解决实际问题相关的毕业题目,然后,学生结合自己的兴趣和以后的工作预期进行题目的选题。在“1”的期间内,学生可以充分调研和题目相关的企业、工厂,并利用学校和社会的各种资源完成毕业设计(论文)。②利用校外资源,研学结合的模式。由于我校特殊的“3+1”人才培养模式,我校大四学生在毕业设计期间,时间较充分,可以灵活应用。为了充分发挥我校“3+1”培养模式的优点,同时结合环境工程专业特点,积极寻找可以合作的校外资源,如北京大学环境学院、秦皇岛第一污水厂、秦皇岛第六污水厂、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固体废物污染控制研究所等。将学生的毕业设计题目和校外毕业实习综合一体,可以使学生在提前接触到环境工程专业工作的实质的同时,也完成了自己的毕业论文。

三、总结

第7篇:污染治理论文范文

关键词 环境审计;效益审计;污染物;流域

中图分类号 X5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104(2009)06-0170-05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经济发展与水环境保护的矛盾越来越突出。为加大水环境保护力度,原国家环保总局于2007年提出,对环境违法突出的流域实行“流域限批”、加大重点湖泊水环境综合整治力度、加强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深化工业污染防治工作、加快推进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等5项重点工作。虽然5项措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实际收效并不明显。据国家环保部2007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显示[1],长江、黄河、珠江、松花江、淮河、海河和辽河等七大水系总体水质与上年持平,总体为中度污染,其中辽河、海河为重度污染,湖泊富营养化问题突出。197条河流407个断面中, Ⅰ~Ⅲ类、Ⅳ~Ⅴ类和劣Ⅴ类水质断面的比例分别为49.9%、26.5%和23.6%。28个国控重点湖(库)中,水质为Ⅱ类占7.1%,Ⅲ类占21.4%,Ⅳ类占14.3%,Ⅴ类占17.9%,劣Ⅴ占39.3%。主要污染指标为总氮和总磷。监测的26个湖(库)中,重度富营养的2个,中度富营养的3个,轻度富营养的9个。数据显示,全国地表水污染形势依然严峻。

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表明,环境行政部门的单一管理模式已难以适应环境监管的需要,独立的第三方监督已成为必要。环境审计正是对环境责任的履行情况以及与环境有关的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进行监督、鉴证、评价的独立性监督行为。自1992年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环境审计委员会成立以来,环境审计以“水资源”为主题,得到了各国的普遍重视,各国依据具体情况,相继开展了不同形式、不同程度的环境审计工作,使环境审计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并日益成为现代审计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2]。国外环境审计发展的总体状况是实务先于理论。环境审计理论方面,国外研究主要集中于环境审计定义、内容、目标、主体、方法等最基本的理论,尚未形成较统一的理论体系;在实务方面,美国、加拿大、荷兰、德国等发达国家环境审计开展的较为全面,已逐步向绩效审计发展[3]。美国是最早开展环境审计的国家[4],荷兰的环境审计范围十 分广泛,包括中央政府13个部委的23个政府机构以及森林、供水、公共设施等公共管理部门,主要是调查和评价这些部门机构的能量节约、内部环境管理和降低流动性等情况[5]。与国外相比 ,我国的环境审计起步较晚,但经多方努力,研究已深入到各个方面,研究范围包括环境审计理论基础 、动因、本质、职能、目标、假设、原则、准则、程序、方法、主体、对象等,总体而言,研究关注宏观环境问题,对审计方式方法进行了探索,具有一定的前瞻性,但主要针对政府审计,缺乏系统性,与环境学科的融合不够,尚未打破传统审计研究框架,难以取得适应环境审计实务开展的突破性进展。实务方面,自1998年审计机关被明确赋予环境审计的职能后,先后开展了对部分城市环境保护资金、46个重点城市排污费、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退耕还林(草)试点、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青藏铁路环保资金使用情况等重大环境保护项目和重点环境保护区域的审计,进行了有益的环境审计探索[6~8]。环境审计逐步成 为我国政府审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审计范围、方式等方面越来越呈现出不同于其他专业审计的个性特征,但目前的环境审计实务,多采用项目为导向、以资金审计为重点的审计模式,没有突出区域环境审计的整体效应,难以适应逐步向绩效审计发展的环境审计的需要。新型的、遵循环境领域自然规律、符合政府审计特点的审计模式的研究,已成为目前环境审计发展的瓶颈。

1 水体污染特点与水环境审计

水体污染是指排入水体的污染物在数量上超过该物质在水体中的本底含量和水体的 环境容量,从而导致水的物理、化学及微生物性质发生变化,使水体固有的生态系统和功能受到破坏[9]。水体污染主要有点源污染和面源污染两类。点源污染主要是未经妥善处理的城市污水(生活污水与工业废水)集中排入水体。面源污染是农田肥料、农药以及城市地面的污染物随雨水径流进入水体;或随大气扩散的有毒有害物质,由于重力沉降或降雨过程进入水体。水体污染的特点体现为区域性、复杂性和累积性。①区域性:水体污染是排入 水体的污染物引起,污染物进入水体后必然随水体的流动而迁移扩散,传播到排入点下游的所有流域范围,故具有区域性;②复杂性:水体污染机理复杂,非单一物质所致,一般有物理、化学及生物 性质,指标较多,如:温度、色度、酸碱度、氮、磷、硫酸盐、有机物、大肠菌群、细菌等,其性质较为复杂,处理技术多样;③累积性:自然水体有一定的环境容量和自净能力,在未 达到水环境容量之前,污染物可以通过水体自身的物理的、化学的与生物化学的作用,使污染物的浓度降低或总量减少,受污染水体部分或完全恢复原状,当进入水体的污染物逐渐增加,水体的污染才显现出来,一旦水体污染超出水环境容量时,水生态平衡就被打破,需要持续有效的治理措施水体才能恢复原状,因此,水体污染及治理恢复的效果均具有累积性特点。2004年国家审计署已开展的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审计,在制定审计方案时已认识到流域的概念,以流域整体范围为审计对象,体现出流域审计的思路。然而在审计内容上,没有切实结合水体污染物的性质以及水体污染产生的原因和特点,审计的主线并不十分明确,内容广泛但缺乏深度。而且,在审计依据和对象的选择上没有考虑到水体污染及治理累积性的特点,选取2001年至2003年国务院先后批复的太湖、淮河、海河、辽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十五”计划为审计对象,对采取的治理措施所致的水体环境的恢复效果难以评价。因此,水体污染的原因和特点,决定了水环境审计方案的制定、方法的选择、内容的界定、结论的可靠,水环境审计必须体现流域整体特点,以水体污染物为导向,才能使审计过程主线明确,重点突出。

2 水体污染物为导向的流域环境审计模式的总体思路

水体污染物为导向的流域环境审计模式的总体思路是,开展水环境审计时,除传统审计关注的资金使用问题外,要结合和遵循水体污染区域性、复杂性和累积性的特点,划分流域环境审计区域,确定审计对象和内容,选择审计方式。具体而言就是:

(1)根据水体污染区域性的特点,将受污染流域的所有区域划定为审计范围。污染物进入水体后必然随水体的流动而迁移扩散,传播到污染点下游的所有流域范围。由于污染物质在水体中有多种输移途径,在划定审计范围时应充分考虑污染物在水体中输移的特点,区分环境审计大范围和重点关注区域。

(2)根据污染物复杂性的特点,在制定审计方案时,应筛选主要污染物质或特征污染物作为审计的主线,围绕导向污染物质展开审计。

水体污染机理复杂,非单一物质所致,一般有物理、化学及生物性质,指标较多。若对引起水体污染的所有指标进行审计,则分散了审计资源,难以发现区域水体污染的主要原因。因此,应在审计方案制定时,通过一定的方法,确定流域主要污染物质或特征污染物,并以此为主线,确定审计内容,从多层面查明流域导向污染物治理的效果。

(3)根据水体污染及治理累积性的特点,选择一段时期内持续治理的项目 为审计对象,避免对近期采取的措施进行评价。水体污染及治理恢复的效果具有累积性,在审计对象选择时,应充分考虑累积性特点,关注持续治理的项目,并经充分长的时间,待治理效果显现后,再做出审计评价,回避对近期采取的治理措施进行评价而带来的审计风险。

3 审计模式构建

3.1 划分审计区域

污染物质在水体中输移的主要途径是对流和横向、纵向扩散混合[10]。对流是溶解态或颗粒态物质随水流的运动;横向扩散是由于水流中紊流作用,在流动的横向方向上溶解态或颗粒态物质的混合;纵向离散是由于主流在横、垂方向上的流速分布不均匀而引起的在流动方向上的溶解态或颗粒态物质的分散混合。通常情况下,污染物进入河流水体后,在垂向上会很快混合,但往往需要流动一段距离才能达到横向完全混合,横向混合区下游是完全混合区,污染物在河流断面上完全混合,一些较大型河流,横向混合可能达不到对岸,在河流中形成“污染带”。

根据水体污染物随河流迁移的特点,对流域进行环境审计时,要考虑河流两岸点源和面源形成的污染物随纳污河流的迁移所造成的污染影响情况,将可能产生污染的区域划分为环境审计的大范围,再将污染物迁移沿线划分为环境审计重点关注区域。例如,太湖流域的环境审计理论上应将太湖流域整体划分为一个审计区域,但是太湖流域范围较广,如果进行全流域审计,必然使审计力量分散,审计周期加长,增加审计成本,应根据水体污染物输移规律,将河流水质突变断面的下游作为环境审计的重点,如河流流经某区域后水质从Ⅲ类变为Ⅳ类,那么流经区域及下游区域应作为审计重点。

3.2 调查导向污染物质

筛查流域主要污染物或特征污染物是确立环境审计主线和重点的关键步骤,由于污染物调查的复杂性和专业性,往往审计人员难以掌握。本文将建立几种调查导向污染物质的方法,以供实务参考。

(1)专家评价法。通过国家环境保护部评估中心的专家库调取某流域专家资料,经过筛选,确定专家评委,采用远程匿名评价的方式,对该流域的环境本底污染物质进行排序,再综合专家意见确定流域导向污染物。此方法的优势是成本低,关键是选取的专家是否对该流域进行多年的研究,出具的意见是否具有权威性,因而风险较大。

(2)文献调查法。调查近五年国家环境保护部和地方环境保护部门的环境质量公报对于某流域的环境主要污染物质的公布信息,结合期刊文献有关某流域的研究性论文的成果,确立流域环境污染导向物质。此方法成本低,效率高,文献基数较大,避免了少数专家可能带有主观意见的风险,但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基础,对审计人员知识结构有要求,调查人员的素质往往对调查结果影响较大,存在审计风险。

(3)实地监测法。严格按照环境监测的方法,对拟进行审计区域进行实地监测。调查范围应尽量按照将污染物排放进入天然水体后可能达到水域使用功能质量标准要求的范围,当下游附近有敏感区域(如,水源地、自然保护区等)时,调查范围应延长到敏感区上游边界。流域涉及行政区划的,在分界处应进行监测。湖泊主要污染物调查时,应将河流和湖泊分别调查。调查的水质指标尽量全面,除环境规划指标外还应加测有潜在可能的污染指标。该方法,成本高、周期长、效率低、专业性强,一般需要委托专业的环境监测机构进行,导向污染物确定的审计风险较小。但是各地权威的环境监测机构通常是环境质量公报数据的提供者,因此,难以保证数据的准确度,往往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调查结果和公报数据基本一致,只是行政区划界面数据,河流、湖泊指标更为具体,对后续审计工作在评价各地环保责任履行方面会有一定的帮助。

从上述三种方法来看,在确定重点流域导向污染物时,考虑到国家和各地环保部门较为重视,相关研究也较多,宜采用文献调查法、专家评价法;对于小流域,或单个环保项目审计时,采用实地监测法效果较好。

3.3 选择审计对象

在选择环境对象时,应充分考虑流域水体污染和治理效果的累积性特点,将其分为两个层次,即环境治理项目的审计和生态恢复效果的审计。

环境治理项目是指为治理流域污染而制定的有针对性的污染治理建设项目,如太湖水污染防治“十五”计划提出的治污工程计划中,要求至2005年底,江苏省将形成264.48万t/日的污水处理规模,浙江省将形成249.1万t/日的污水处理规模,上海市建设城市污水处理厂2座,其处理规模为6.5万t/日,总体具备削减COD 16万t、TP 0.36万t和NH3-N 0.9万t的能力。对于环境治理项目应在其建成并正常运行后进行环境审计。对于生态恢复效果,又可分为生态恢复工程项目审计和环境政策制度效果性审计,其累积性特点明显,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显现。如太湖水污染防治“十五”计划中提出的湖滨带建设工程、前置库和湿地建设工程、水生植被恢复和重建工程等生态恢复系统工程,在投资完成后,经过充分长的时间,人工生态系统才能稳定,对其评价才有意义。对于流域水环境政策和制度建设的效果性审计也应遵循水污染治理效果累积性的特点,持续的对政府采取的不断调整的水环境政策和制度的效果性进行评价。

3.4 确定审计内容

目前理论研究认为环境审计的内容包括环境政策法规执行审计,环保资金的筹集、管理和使用审计,环境管理系统审计,环境报告审计,环保投资项目审计和建设项目环境审计等方面[11]。开展的水污染防治资金效益审计的内容主要包括五方面:水污染防治资金的来源、 总额、投向和管理使用情况;水污染防治效益评价;调查国家有关部门和地方各级政府在水污染防治方面所采取的措施和办法,所取得的经验和成效;水污染现状及水污染防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水污染防治管理体制和政策方面存在的问题。实务中仍然以水污染防治资金的审计为重

点,内容涉及水环境污染防治的所有方面,目标是能对水环境污染状况进行全面的效益评价。

然而就以上内容来看,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内容广泛而分散,缺乏主题和主线;二是信息点过多,使审计资源分散,难以形成有深度的审计成果。本文认为,应结合水体污染的区域性和复杂性的特点,在合理划分审计区域的基础上,以区域主要污染物或特征污染物为导向,从政策制度、项目管理、专业技术等三个层面确定审计内容。

(1)政策制度层面。导向污染物质是流域内主要污染物或特征污染物质,确定审计内容时,首先应重点关注国家和地方政府在导向污染物质控制方面是否制定针对性措施,将政策文件作为审计依据,政策的执行情况和制度建设情况作为审计内容,评价政策制度变化和产业结构的调整是否对导向污染物质的治理有持续、正面的干预作用。如太湖流域主要污染物质为总氮、总磷,在对太湖水污染防治效益进行审计时,应重点审计一段时期内国家和地方是否有针对氮、磷污染治理的相关政策制度,环境管理中是否有效的采取措施,产业结构的调整是否有利于氮、磷污染治理,以及政策制度文件中关于氮、磷污染治理条款的效果性,而对流域内其他与水污染有关的政策制度仅作参考,缩小了审计范围。

(2)项目管理层面。管理层面上,重点审计流域内导向污染物质的治理项目和生态建设项目,主要是评价一定时期内流域内的水体治理项目对导向污染物的治理能力和运行情况,以 及生态建设项目的效果性。如太湖流域水体主要污染物是氮、磷,若对其审计,应重点关注污染治理项目中是否有氮、磷污染的治理措施,氮、磷污染治理项目是否在污染治理项目中占据主导,生态建设项目是否有氮、磷治理能力,稳定性如何等。例如太湖水污染防治“十五”计划提出的治污工程计划中要求,2005年底前,江苏省、浙江省、上海市总体形成520.08万t/日的污水处理规模,审计中不仅要调查规模是否已完成,还应重点调查具有氮、磷去除能力的污水处理规模占总规模的比例;“十五”计划还提出湖滨带建设工程、前置库和湿地建设工程、水生植被恢复等生态恢复工程,审计要调查这些生态建设项目是否有氮、磷去除能力,所占比例如何等。

(3)专业技术层面。审计调查流域内污染治理项目和生态建设项目采取的对导 向污染物质治理技术的效果性。通过排污口导向污染物监测数据评价治理项目中采取技术是否有效;调查流域监测断面导向污染物监测数据,评价水体生态恢复建设项目和治理项目的综合效果。如氮、磷去除工艺很多,流域相关政策仅要求新建和扩建的污水处理厂应采用具有除磷脱氮工艺的二级或二级强化(A2/O法)处理工艺,但对具体采用什么工艺不作规定,治理中因工艺选择不同,治理效果显然存在差异,审计应调查评价这种差异,提出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的建议;生态建设项目是否采用有效维护措施,例如湿地植物在秋冬季若不收割会有释氮、释磷情况,使水体在冬季氮、磷指标异动,应对是否进行周期性收割等维持项目有效的技术措施的运行情况进行审计。

以上确定审计内容的过程,是以查明流域导向污染物治理的效果为审计主线,将审计内容围绕导向污染物从政策、管理、技术三个层面进行分解,层层深入,节约了审计资源,挖掘了影响污染治理效果的深层次原因。

3.5 审计方式

基于水体污染的三大特点,应针对不同的审计对象采取周期性审计和周期内跟踪审计的审计方式。

(1)周期性审计。

所谓周期性审计就是以流域中期污染治理计划的时间为周期,对计划完成情况进行周期性的事后审计。如太湖流域制定过水污染防治“九五”、“十五”计划,计划完成年的下一年就应该作为太湖流域水污染防治周期性审计的时点。周期性审计方式主要是针对流域治理计划中的污染治理项目以及相关的政策、制度和管理体制,因其具有切实的考核指标,以一定周期对其进行审计调查和评价,有利于及时掌握污染治理的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为下一个周期的治理经济活动计划的制定提供科学决定的依据,同时监督承担流域治理的责任部门切实履行环境治理义务,发挥审计监督作用。

(2)周期内跟踪审计。

水体污染和水体生态恢复均具有明显的累积性特点,生态恢复措施的效果性也具有长期性和累积性。因此,应在周期性审计的基础之上,在周期内对流域生态功能恢复进行跟踪审计,对生态恢复的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进行事中审计,持续监督流域环境保护政策的连贯性,评价为恢复水生态所采取的人工干预行为的持续性和有效性,充分体现政府审计作为国家免疫系统的本质要求。

实务中,可将两种审计方式相结合,合理分配审计资源,也可以将跟踪审计的内容分配到例行审计工作中,例如在流域内的经济责任审计中关注环境责任,以达到监督流域环境治理经济活动的目的。

4 结束语

水环境污染问题长期存在,日趋严重。实践表明,单一环境行政部门的管理模式已不能适应环境保护的需求。区域经济的安全发展需要第三方环境监督,即环境审计。而目前开展的环境审计实务和理论研究还处于探索阶段,多采用以项目为导向,以资金审计为重点,难 以满足环境效益审计的需要。为此,本文结合水体污染产生、迁移的规律,以及生态恢复的特点,构建新型的以流域主要污染物或特征污染物为导向的审计模式,其对环境审计的促进作 用有待审计实务的检验。

[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2007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EB/OL]. ww w.zhb.省略 /plan /zkgb/2007zkgb/200808/P020080825228750586787.pdf,2008-08-25.[Min istry of Enviromental Protection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Bulletins on th e Environmental Situations of 2007th[EB/OL]. zhb.省略/plan/zkgb/ 2007 zkgb/ 200808/P020080825228750586787.pdf, 2008-08-25.]

[2]陈超,胡聃,陈基湘,等.从环境审计本质的研究看我国环境审计的发展[J].环 境与可持续发展,2007(5):41~43.[Chen chao, Hu ran, Chen jixiang, etc. Attention on the Devel opment of Environmental Audit in China From the Nature of Environmental Audit [J]. Envi ronment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2007(5):41~43.]

[3]祝圣训,李晓龙,谢芳,等.国内外环境审计发展状况比较评述[J].中国环保产业,

2004(8):19~21.[Zhu shengxun, Li xiaolong, Xie fang, etc. Comparative Explanation on D evlopment of Environmental Audit at Home and Abroad[J].China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ndu stry,2004 (8):19~21.]

[4]郭志明.浅议美国环境审计及我国环境审计制度建设[J].江汉石油学院学报(社科版),2002,4(3):23~24.[Guo zhiming. On the United States Environmental Au diting and Environmental Auditing System in China[J].Joumal of Jianghan Petroleum Institu te(Social Science ed.),2002,4(3):23~24.]

[5]贺桂珍,吕永龙,王晓龙,等.荷兰的政府环境审计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 审 计研究,2006(1):30~34.[He guizheng, Lv yonglong, Wang xiaolong, etc. Environmental Audit of the Government of the Netherlands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China[J]. Audit resear ch,2006(1):30~34.]

[6]李雪,杨智慧,王健姝.环境审计研究:回顾与评价[J].审计研究,2007(2):53 ~57.[Lixue,Yang zhihui, Wang jianshu. Research of Environmental Audit: Review and Evaluatio n. [J]. Audit research, 2007(2): 53~57.]

[7]王本强.我国政府环境审计的特点和发展趋势[J].中国审计,2006(12) :11~12.[Wang benqiang.The Characteristics and Development Trends of Government Environmental Audit in China. [J].China Audit, 2006(12): 11~12.]

[8]西南科技大学课题组.我国环境审计运行的模式[J].上海会计,2001(7):54~56. [Southwest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Research Group. The Running Mode of Environ mental Audit in China[J]. Shanghai Accounting, 2001(7): 54~56.]

[9]张自杰,林荣忱,金儒霖.排水工程(下)[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Z hang Zijie, Lin Rongchen, Jin Rulin. Drainage Engineering(next) [M].Beijing:China Building Industry Press, 2000.]

第8篇:污染治理论文范文

与发现和使用了约4000年的铁相比,铬算是正当盛年的后起之秀。铬元素由法国科学家沃克兰于1797年发现,距今仅有213年的历史。铬(Cr)排列在元素周期表的第24位。金属铬呈银白色,比铁稍轻,熔点约为1857℃。

金属铬的耐腐蚀性很强,可用于制镍铬系的不锈钢,该钢种类繁多,令人目不暇接,许多大都市的现代雕塑也采用镍铬不锈钢进行制造。铬既可用于制造飞机、轮船、汽车,又可用于制作小巧的首饰、磁带、,录像带等。人们爱不释手的红宝石和绿宝石,也因为含有铬,才使其呈现绚丽的色彩。普通的金属上镀铬可以防锈,价格低廉的金属披上一层薄薄的铬外衣后,既美观又耐久,两种不同性能的金属互补,可谓相得益彰。

铬也是人体必需的一种微量元素,人体对无机铬的吸收利用率比较低,不到1%;人体对有机铬的利用率可达10%~25%。天然食品中的铬以3价的形式存在,含量较低。铬在人体的糖代谢和脂代谢中都起着比较重要的作用。

铬污染离我们并不远

常见铬的化合价有正2价、正3价和正6价。铬的毒性与其价态有关,金属铬没有毒性,而化合物中的6价铬是强致癌致突变物质,可诱发肺癌和鼻咽癌等癌症,6价铬还易被人体吸收并且在体内蓄积。3价铬和6价铬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铬的污染源主要来自含铬化合物生产加工过程中排放的铬渣,除此之外,金属的电解和电镀加工、皮革鞣制、印染等生产也会排放出大量含6价铬的废物。

进入21世纪,人类社会面临各种挑战,其中就包括人们关注的环境污染问题。铬污染是人们必须认真对待的难题。多年以来,铬污染对人类健康损害的事例时有报道,特别是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关于6价铬可以致癌的结论,使铬污染更是名声狼藉。

早些时候,世界各地就发生过比较严重的铬污染事件,其中包括上世纪70年生在日本东京的铬污染事件,同期在美国新泽西州以及我国锦州也发生过大面积的铬污染。全球己发生过的铬污染事件中,最著名的可能要属1993年发生在美国加州的保洁公司铬污染案。该公司利用铬盐作为冷却水的缓蚀剂,后因含铬液体渗漏造成所在地6价铬污染,导致住在污染地附近的老百姓健康受到危害。该污染案不但引起民事纠纷,还成为美国该类案件中最大的民事赔偿案,其赔偿金额高达三亿三千三百万美金之巨,此案巨额的赔偿金当年曾在美国引起轰动并被搬上银幕。真实的故事、传奇的情节、明星的演绎和大众关心的环保主题使该片大获成功,最重要的是,随着此影片的发行,铬污染也开始成为全球亿万民众关心的环境问题。

除了前面提到的那些,装修房屋用到水泥的时候,也有可能接触到铬污染。水泥是建筑行业使用最广泛的材料,大多数人不知道水泥生产中也有可能会产生铬污染。水泥生产时需将石灰石粉经过水泥回转窑内i000多摄氏度的高温进行煅烧。为抵抗高温下碱性物料对窑炉耐火砖的侵蚀,部分水泥窑在炉内的高温区采用铬镁耐火砖砌筑。在高温和碱性环境下,经过高温煅烧的水泥熟料就有可能含有几十万分之一数量级的6价铬。因水泥系强碱性物质,如果水泥产品中微量的6价铬超过一定值,触碰后就有可能对的皮肤或有破损的皮肤造成铬性皮炎溃烂的,伤害。因此,近年来不少国家对水泥产品也制定了新的标准限制,控制其6价铬的含量。

另据有关资料介绍,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许多地方都存在过铬渣污染。早年各地生产铬酸钠的化工厂历年会随生产排放铬废渣,截止到2005年,全国各地堆存下来的含铬废料约300万吨。其堆存地点分布于20多个省、市、区。我国因铬污染被迫先后关闭的30多个铬化工厂遍及上海、苏州、青岛、杭州、哈尔滨、沈阳、江门、长沙、广州、韶关、开封、天津等地。这些工厂倒闭后,遗留下来数百万吨铬废料堆积在当地,成为污染当地环境的毒瘤。不少地区地下水被6价铬污染,有的面积达数平方千米以上,被铬渣污染的水流入当地的河流,会直接影响到在流域沿途居住的千百万民众的生活,严重地威胁着当地人们的身体健康。

铬污染的治理

有毒铬污染物对环境造成的巨大破坏引起了各国科学工作者和工程技术人员的密切关注,近30多年来,仅针对铬渣的污染治理,全世界已经发表的论文和专利就有数百篇以上。铬渣的污染治理采用的方法真可谓五花八门,有湿法化学还原法,有高炉炼铁还原法,还有还原气氛下的高温煅烧还原法等等,但是它们都离不开一个原则,就是利用化学还原反应将毒性巨大的6价铬还原成几乎没有毒性的稳定的3价铬化合物。

近年来提出的循环经济理论也为解决这个问题提供了良好的思路。借鉴循环经济的原则研究人员开发出“水泥的6价铬降解法”和“铬渣和废酸的综合利用法”两个专利,它们的特点都是遵循循环经济的原理,利用一种有害的工业废弃物治理铬污染,是典型的“以废治废,再循环利用”的方案。

第9篇:污染治理论文范文

关键词:碳排放权;初始总量;配额分配;交易机构

近年来河南省的GDP保持在10%左右的高速增长,与此同时,资源与环境的大量需求与消耗给生态系统带来了巨大压力,生态环境的脆弱性日益显露,大气和水的环境容量愈发趋紧,部分地区已经接近或超过生态环境自身的承载力。换言之,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越发突出,环境治理刻不容缓。“十三五”期间,河南省预计年均GDP增长在7%左右,城镇化率将提高到48%,据估计,仅因城镇化率提高导致的新增人口约有1 000万,这需要108个县各新建一座日处理3万吨的污水处理厂才能削减由此带来的新增水污染物。总之,河南省“十三五”污染减排形势十分严峻。

碳排放权交易是通过市场手段配置、保护环境资源的一项重要经济政策。引入碳排放权交易制度是河南省环境治理政策方面的新举措,也是河南省治理环境污染的必要选择。2012年省政府在《河南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中就曾明确规定,河南省将积极推进碳排放权交易,尽快成立省级层面的碳排放权交易中心和地区性碳排放交易中心。经过这几年的试点实践,碳排放权交易在全省范围内的推广已经奠定了良好基础。此外,国内的“北京模式”、“上海模式”、“深圳模式”等先进案例也能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对河南省碳排放权交易的有效开展提供丰富的实践指导。下面,本文对河南省碳排放权交易体系若干关键环节做一详细分析。

一、 碳排放权交易的范围

碳排放权交易的范围是指确定哪些污染物被作为交易对象,有哪些主体参与交易,以及在多大区域内进行交易。为此,需要考虑污染物的排放规模、危害程度、扩散范围等因素。

1. 综合考虑河南省经济发展与环境之间的矛盾与冲突,最终优先将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作为交易对象,在条件成熟时也可将氮氧化物和氨氮等纳入交易体系中来。

2. 根据河南省工业经济结构特征,最终确定工业二氧化硫的交易主体首先应该是电力,热力生产供应业,黑色金属冶炼工业和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化工,纺织,食品和造纸行业是主要的工业化学需氧量交易主体。特别地,考虑到农业化学需氧量的排放量巨大(约占总量的47%),从完善交易机制、实现交易主体多元化等角度来看,未来应将其纳入碳排放权交易行业,这一点在国外已有先例。此外,为促进交易公平、提高交易效率,河南省环保厅作为碳排放权分配、使用、监督的主要负责人,在碳排放权交易的实施过程中是必不可少的。除此之外,碳排放权交易主体也应该对县级以上的市环保机构、乡(镇)级政府、碳排放的投资机构、社会组织或个人开放,他们的参与可以更好地起到激活交易、调节市场供需的作用。

3. 鉴于大气污染物的良好流动性,交易范围可以按照河南省境内的各县级市以上的行政区划分。对于水域污染,如果按照行政区划分,有些行政区内河流偏少,废水排放企业少不利于公平原则,因此依据流域划分交易范围,即黄河、淮河、海河和长江四大水系在河南省境内的流域系统作为交易区域。今后,建议推广至全国范围内开展水污染权交易。

二、 碳排放权的初始总量和初始价格

碳排放权交易初始总量的多少不仅直接关系到交易主体的参与积极性,也直接影响到二级交易价格。理论上讲,碳排放权的发放应该以当地的生态环境容量为限,即“理论容量”,但对环境容量的测算需要充分考虑到自然资源的种类、经济发展态势、生态承载力和生态修复能力等诸多因素。目前我国主要采用的是国家强制性的节能减排政策,为此,在实践中,各地主要依据国家下达的约束性指标进行分解处理,即“目标容量”,即按照环境质量控制目标作为某一时期的最大污染物排放量。

碳排放权交易价格有初始价格和二级市场的交易价格两种,后者由市场交易确定,前者则多数由政府确定。从理论上讲,当污染边际治理成本等于边际损害成本时是排污政策要达到的最佳目标,故可以通过碳排放权价格促使排污者将自身的污染排放调整到这一最佳排污量水平,这时的污染边际治理成本(或边际损害成本)即为碳排放权价格水平。但实践过程中,估算边际成本或边际损害的难度非常大,为了积极推进碳排放权交易工作,各地在制定初始价格时既要体现碳排放权的资源稀缺性,又要考虑交易的可操作性,具体价格构成包括以下三部分:(1)污染物的消减成本,涉及污染设施的建设费用和运营成本;(2)地区系数,包括地区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和环境质量三个方面;(3)行业系数,涉及产业政策和技术水平等因素。政府在确定碳排放权初始价格时不但要考虑到经济因素也要考虑到政策对于企业排污的有效程度和吸引度,对三部分构成因子分别赋予不同的权重。在具体到每一个构成因子时,也要有所区别。以行业系数的确定为例,一个地区内排污企业应该有很多种,但是对于新兴的环保行业或者政府大力扶持的企业而言,政府应该将行业系数调整为小于1,将碳排放权适当降价出售;对于普通排污企业其行业系数定为1;对于某些社会效益不高,环境污染严重的行业可将行业系数调整为大于1,这就是行业系数存在的重要意义。

三、 碳排放权的初始分配方式

碳排放权的初始分配方式最常用的有:免费分配、定价出售、拍卖,以及混合分配四种方式,不同的分配方式各有优缺点:(1)理论上免费分配最容易被排污企业认可,企业无需花费成本即可获得相应的排污权利,因此,在企业中推行的难度最小。但正是由于是免费发放,因此这种方式不能为以后的排污权二次交易提供价格信息,且很难在企业之间形成竞争,不利于碳排放的总体降低。(2)定价出售,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从而可以更好地投资于环境保护,但这需要政府了解足够的信息以便对碳排放权进行合理标价,这不仅费时费力而且操作困难,此外,不合理的定价还会造成市场价格扭曲,不利于市场的健康发展。(3)拍卖,通过竞价方式可以生成一个明确的碳排放市场价格,能为以后的碳排放权交易提供价格指导,同时这种竞拍方式的分配效率也是最高的,但缺点也非常明显,公开拍卖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企业成本,降低政策的吸引力。此外,如果管理不当,在拍卖市场也会出现少数资金实力雄厚的企业买断碳排放权造成市场垄断。(4)混合分配,是指将有偿使用与无偿分配共同结合起来运用的一种分配方式。在碳排放权交易计划的初期,先设计一个免费发放碳排放权配额的比重,此后逐步调整免费与拍卖出售之间的比例关系,直至最后全部取消免费发放改为全部拍卖出售。采用混合分配方法时,如何确定最初的免费比例以及调整进度,是需要深入研究和颇受争议的事情。实践中,各地的免费分配比例也不尽相同。

在混合分配的具体分配过程中,又有等比例分配、系数分配法、比例削减法等三种方法。(1)等比例分配,是指排污指标的分配主要是根据企业当前的排污情况同比例进行发放。对于排污者来说,是在现有排污治污技术水平下相对公平的分配方法,因此企业比较容易接受,实际操作难度较低,但是这种方法没有将污染治理技术、费用、排污者的污染治理水平和达标排放情况等其他因素考虑进去,不符合经济学的最优决策特点。(2)系数分配法,是指以核定过的某一排污系数(如地区生产总值或人口规模)为依据向企业发放排污指标,这种分配方法虽然考虑了企业的社会贡献大小,但由于没有兼顾到行业特点、污染处理难度等因素,因此,备受企业的争议,操作难度较大。(3)比例削减法,依据各污染源对控制区的浓度贡献率,把控制区的超标总浓度分配给每个污染源,以此确定每个污染源的允许排放量。这种方法的优点是按照浓度超标总量来分配,满足了环境的容纳能力,能够较好达到以环境容量为目标的控制分配量,对每个污染源都保证了公平性。但缺点是没有考虑到企业的承受能力,另外污染物地区浓度的测量也需要先进的测量技术支持,政府管理费用较高,如果测量结果不准确,那么对于每个排污企业来说都是不公平的。

综合考虑以上各种分配方式的优缺点,结合本省的经济发展方式,建议河南省碳排放权初始分配模式采用混合模式。同时借鉴其他地区的经验,对于新老企业在碳排放权初始分配方面,我们必须让老企业加入进来,这样才可以做到新旧公平对待,同时也可以促进老企业进行技术革新。但要做到“新老有别,新老排污企业采用不同分配规则”。在全面推行碳排放权有偿使用和交易后,对于长期存在严重排污超标需要购买排污指标的企业,建议采取拍卖的方式进行交易;对于非严重超标的中小企业或重要支柱性产业以及为我省做出巨大贡献的老企业,建议采取标价出售的方式转让碳排放权。对于之前免费取得的碳排放权指标政府予以承认,且规定所有免费获得的企业每年应削减一定规模的排污量,具体削减比例可以参考行业特点和地区环境质量来确定,由此产生的碳排放权80%由环保部门组织统一拍卖、标价出售或奖励给新建企业或新项目,不能完成削减任务的企业将受到重罚。

四、 碳排放权的交易机构

当排污企业从政府获得碳排放权之后,将富裕的碳排放权拿到二级市场进行交易,从而排污企业获得利益促进其减排,由此看来,二级市场的交易是降低污染、控制成本的关键环节。因为只有企业通过交易才能使减排工作由边际治污成本高的企业转移到边际治污成本低的企业。可见,二级市场的发展对碳排放权交易工作所要达到的目的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换言之,只有当碳排放权交易像股票一样在交易所里进行自由买卖时,碳排放权交易才能真正发挥市场调控环境资源的巨大优势。而市场交易机构是碳排放权交易顺利进行的制度保障。健全的交易机构涉及:碳排放权的认证与评估机构、交易纠纷的仲裁组织、以及市场活动的交易所等部门。认证机构不仅要审核交易主体的交易资格、还要对交易客体的真实性进行严格把关;评估部门除了要分析与评价每项交易活动产生的环境影响之外,还要为有关部门的政策制定提供信息依据;仲裁组织主要是对交易活动中的各类问题进行处理和裁决;交易所负责日常交易活动的组织与管理工作。碳排放权交易的市场机构能为交易双方收集、处理碳排放权交易的信息,为其交易提供帮助,有利于降低交易双方的交易成本,如节约计算价格成本、节约时间成本等,提高交易效率,同时也可起到规范交易行为的作用,有利于交易双方公平、公正的进行交易。

五、 碳排放权交易资金的管理

碳排放权交易的收入包括碳排放权有偿使用费、政府储备碳排放权出让收入以及在碳排放权二次交易时交易双方缴纳的碳排放权交易手续费等。国内一些省市曾出现一些收入管理问题,如相关部门为了提高企业缴费积极性而采取“返还方式”;在资金使用环节上存在审批不严、执行不到位,甚至挪用或浪费等现象。为防患于未然,本文认为在资金使用方面上应做到以下几点:

1. 交易收入管理。碳排放权有偿使用所得的收入属于国有资源有偿使用收入类非税收入,应按非税收入进行管理。可借鉴山西、湖南等省的经验,将其收入按照收、支两条线,将其资金全额上缴财政,纳入财政预算。对这一部分资金应该做到专款专用,这项收入作为环境保护的专项资金应进行专项的管理,可主要用于碳排放权收购、在线监控设施安装、减排项目投资、配套法规政策和标准的制订、交易平台的建设维护及相关的技术研究、环境质量改善、生态保护等。

2. 交易收入的具体使用方案。根据碳排放权收入性质,将碳排放权有偿使用收入安排的支出,列入政府收支分类科目政府性基金支出科目“其他支出”类“其他政府性基金支出”款。具体的使用方案如下:(1)碳排放权收购支出,是指碳排放权储备交易机构按规定收购或回购企业富余排污指标而发生的支出,这部分回购的碳排放权指标将作为储备交易中心的储备配额。(2)碳排放权交易平台建设支出,由于河南省目前还没有建成省级专门的碳排放权交易中心,为推进碳排放权有偿使用和交易的发展,应首先将重点放在碳排放权交易中心的建设上。从技术、资金等方面推进省、市两级交易平台的建设,以及碳排放权交易的定价研究、交易平台软件开发及其他技术研究。(3)环境容量评估技术、在线测监控技术的研究及设施建设支出,建立主要污染物总量评估是碳排放权初始分配量的基础,所以应加强这项重要工作的实施与研究。不断创新各类污染源的检测技术,为精确全面了解企业的排污情况提供技术支撑,这既是对环境质量的保护,同时也是进行碳排放权交易的前提。(4)用于污染减排工程建设、重点污染源治理以及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支出,包括加快推进城市地下综合管网工程改造、增加生活污水处理设施供给能力,不断优化工业企业工程减排与污染防治措施,积极改进畜禽养殖综合污染治理方案,开展机动车污染减排等。总之,在减排工作中,要将工程减排、结构减排,管理减排相结合,在减排工作中通过治理、回收利用、关停或技术改造实现减排,加快淘汰电力、煤炭、建材、钢铁、有色、化工、造纸、发酵等高耗能、高排放行业的落后技术、工艺和设备;对电力、钢铁、造纸、印染等高污染行业实行排污总量控制。(5)碳排放权有偿使用和交易工作执行成本,碳排放权交易手续费主要用于碳排放权交易中心人员工资、津贴、补贴、差旅费、会议费、办公用房租赁、设备购置、燃修费、纳税等业务支出,不得用于碳排放权交易工作以外的支出。(6)建立公正周密的奖惩机制,对于那些努力减排、积极交易的企业或其他主体,可以从财政、税收、信贷、社会保障等方面予以奖励和扶持,譬如政府可以通过低息、无息甚至部分减免本金的贷款方式,用以鼓励和支持企业积极从事污染治理技术的研发与产品创新;对于交易活跃的排污企业,政府应保证其在需要指标时享有优先购买权或提供其他购买优惠措施。另外,政府也应规定一个合理的排污指标有效期,为防止有的交易主体惜售或囤货排放指标,对于指标到期集中出售的企业行为政府要严格制定相应的处罚措施,并计入不良信誉档案,从而为市场交易提供一个健康公平的交易环境。总之,碳排放权专项收入和支出项目,由省环保厅根据收入进度和工作需要向省财政厅提出碳排放权专项收入支出计划申请,省财政厅审核后下达预算。碳排放权有偿使用收入的征收、使用情况接受财政、物价、审计等部门的监督检查。对在碳排放权交易资金的收缴、使用过程中弄虚作假,截留、挪用、挤占资金等违反财经纪律的行为,要依照相关规定进行处理。

参考文献:

[1] 李创.我国排污权初始价格问题研究[J].价格理论与实践,2013,(10):44-45.

[2] 郝靖戎.碳排放权初始分配模式研究[D].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学位论文,2011.

[3] 刚.中国碳排放权交易体系设计研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11.

[4] 李创.国内排污权交易的实践经验及政策启示[J].理论月刊,2015,(7):125-128.

[5] 王丽萍.河南省环境污染的区域差异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1,(6):74-78.

[6] 卢松浩,朱启贵.中国低碳经济评价体系研究述评[J].现代管理科学,2013,(12):12-14.

[7] 赵文会.初始排污权分配的若干问题研究[D].上海:上海理工大学学位论文,2006.

[8] 宋露,南灵.排污权交易市场中政府角色研究[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0,(5).

[9] 罗丽.美国排污权交易制度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