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经济信息管理专业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知识经济时代下,对经济信息管理人才有很高的需求,尤其是其创造力,而信息意识是增强其创造力的重要基础。可以说,对经济信息管理专业人才信息意识的培养对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我国人才结构的完善有重要意义。但是现实是,当前我国对经济信息管理专业人才的信息意识培养仍然是存在一定局限性的,必须通过多渠道采取改进。
一、当前我国经济信息管理专业人才信息意识培养的现状
近年来,我国经济信息管理专业人才信息意识培养在信息化技术和社会经济发展推动下有所进步,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仍然存在几点不可忽视的问题。一方面,校园信息环境氛围不佳。以图书馆为例,作为信息意识培养的重要基地,其存在馆藏资源不丰富、参考咨询系统不完善和信息建设不足的问题,这在很大程度上就限制了经济信息管理专业人才的信息意识,对专业人才甚至是全面的信息化建设是极为不利的。另一方面,信息管理课程不全面。当前我国一些高校的信息管理课程选择的信息教材较为落后,课程设置比较固定,课程的手段比较单一,信息教育连续性不足,尤其是理论性教育颇重,忽视了学生对信息的实际运用。此外,教师的信息教育水平较低。负责信息教育的教师自身缺乏完善的信息素养,无法很好的将现有的信息教育资源有效利用和创新,加上高校忽视了对教师的信息能力的培训和提高,导致经济信息管理教育的整体水平不高。
二、经济信息管理专业人才信息意识的强化策略
(一)转变观念,强化专业人才信息培养的自主性
现代化教学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对教师的依赖性逐渐减少,而对学生的自主性要求更高。因此,在强化经济信息管理专业人才的信息意识过程中,作为主体的专业人才也要转变自身的观念,提升信息培养的自我主动性。专业人才必须要加强对自身信息意识培养的意识,依靠自身的学习和经验提升自我信息意识。专业人才要充分利用好已有的信息培养教育资源,采用信息管理课程的学习来掌握相关检索工具,如手工、联机和网络检索;要利用好信息管理课程的学习来掌握获取信息的基本手段,如利用各种搜索引擎、对图书报刊进行手动检索、使用网上资源导航、使用网上资源等。同时,面对越来越激烈的就业环境,经济信息管理专业人才除了要学好自身专业知识外,还要通过对已学知识进行再创新,提升自己的就业竞争力。
(二)多渠道建设,积极构建良好的校园信息环境
在对经济信息管理专业人才信息意识的培养上,高校必须要发挥出主导者的作用,在强化对信息培养重要性的宣传教育同时,也要通过多渠道,努力为学生构建一个良好的校园信息环境。高校可以通过购置更多的多媒体设备、开设多媒体课程等手段来提升校园信息化水平,使用网络技术来强化专业人才的信息意识。同时,高校要充分利用好图书馆这一资源,因为图书馆是信息意识培养的重要基地,蕴藏着丰富的信息资源,在前网络时代甚至是学生信息知识的重要来源。要持续对图书馆的文献信息资源进行更新和完善,增强信息资源的质量,构建一套健全的图书馆信息资源网络体系。可以充分利用好校园内部的宣传栏,校园网的信息导航等为学生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进行宣传,积极为专业人才营造一个良好的校园信息环境。
同时,要利用好网上教学的方法向专业人才进行信息检索、信息资源利用等相关知识和实践活动的培训。通过以举办学术讲座的方法向专业人才讲解我国目前信息技术的发展状况,强化其对信息技术的理解,增强其对信息意识培养的兴趣。
(三)依托课程教学,提升经济信息管理专业人才的信息意识
课程教学是提升专业人才信息意识的直接渠道,也是一个关键环节。首先,要不断完善信息管理的课程,为信息意识培养提供一个完善的教育平台。高校和教师要健全和积极开展信息管理课程,如信息传播学、管理学、信息经济学、管理信息系统、计算机网络技术、企业竞争情报学等,尤其是对信息经济学和信息传播学的学习。信息经济学的开展,能很好的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搜集、统计和使用信息的手段,增强其信息意识的培养效果;信息传播学的开展,能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信息传播的规律、方法、目的等知识,掌握信息在传播过程中的各种表现形式。
其次,教师要积极开展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多元化的教学方式能让学生更好的掌握知识,并将学到的知识更好的应用到实践中去。如教师可以通过使用阅读、访问、阅读、检索和参观等方法来获取信息,鼓励专业人才能利用这些获取到的信息解决好实际问题。最后,要完善对信息课堂教学的评价内容。在信息化社会的大发展下,对经济信息管理专业人才的素质需求不仅仅是要有较好的专业成绩,也需要有强大的的实践能力、信息意识敏感度、创新能力等。因此,在培养专业人才的信息意识过程中,教师必须要将其日常的信息管理实践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对信息资源的再创造能力纳入评价内容中,促进其全面素质的提升。
(四)完善配套建设,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信息教育和管理队伍
拥有一支高素质的信息教育和管理队伍,对提高经济信息管理专业人才的信息意识是有极强保障作用的,也是一项重要的配套条件。一方面,要不断强化高校图书馆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不仅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也要有较高的信息素质,尽量扮演好其信息资源提供者和信息意识培养者的角色。另一方面,要不断提高教师的信息教学质量,这是最为关键的。在很大程度上,教师的信息教学质量决定了专业人才的信息意识素养。高素质的信息教师,在有丰富的教学知识和教学经验的同时,还要熟知并掌握好先进的信息技术。当前,我国高校的教师虽然有很强的业务水平和职业道德,但是在信息素养上还有所欠缺,因此,教师必须要主动的强化自我信息素养,积极参与到相关知识的交流研讨活动中。同时,高校也要积极组织一些培训、讲座等活动来鼓励教师能不断提升自我信息素养。
三、结束语
总之,在信息化社会下提升经济信息管理专业人才的信息意识是必然的趋势。面对当前我国这方面的现状,可以通过增强专业人才自我信息意识培养自觉性、完善校园信息环境、开展高效的信息课堂和构建完善的信息管理教育队伍来实现。
众所周知,在1998年教育部对分属数学下和经济学下的统计学专业进行合并,并统一放理学下,同时又对该专业可授的学位进行了规定,理学学位和经济学学位均可。在这一新的发展形势下,原来设在财经院校的经济管理类统计学专业是否开展,如何开展,对这一专业培养的人才目标是否有变化,课程教学体系如何设置这些问题都需要高校急需解决。根据研究对象的不同,统计学可以为分为理论统计学和应用统计学。理论统计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抽象的随机变量,主要从事对一般的数据进行收集、整理和分析方法的归类和总结;而应用统计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各个不同领域的具体数量,主要服务于各个领域进行定量分析。所谓统计学的应用性包括一般统计方法的应用和各自领域实质性科学理论知识的应用,而经济统计学只是它应用性的一个领域。对于经济管理类的统计学来说,应该根据经济管理类学科的特点去设置课程教学体系和社会人才培养目标,从而满足社会发展需求。对于社会发展来说,统计学专业培养的人才不仅要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还要熟练掌握理论方法和现代计算手段,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服务。因此,实现统计学专业教学体系的改革和创新势在必行,顺应时展的潮流。
二、经济管理类统计学专业教学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在当前的经济管理类统计学专业教学中普遍存在一些问题,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为社会培养的人才无法满足社会发展需求。我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经济管理类统计学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具体阐述。
(一)学生对统计学的重视程度不够,畏难情绪较强
由于统计学课程理论性太强,涉及到的概念、含义、公示比较繁多复杂,如果学生不做足够的课外练习很难真正的理解和掌握。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很多学生觉得统计学理论太多,学生学习兴趣低、从心理上害怕,再加上经济管理类文科学生较多,数学功底比较差,对学好统计学缺乏足够的信心。还有很多学生从思想上不重视统计学,加上课堂上理论知识比较枯燥,这些都是导致统计学学科教学质量不高的直接原因。
(二)学习内容增加,成绩考核方式不合理
从1998年教育部对分属数学下和经济学下的统计学专业进行合并以后,大多数老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除了保留社会经济学的原理,还增加了部分统计推断的内容,并增加了经济管理类相关具体应用的实际案例。这一变化使得统计学内容的实用性更强,同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学习压力也越来越大。经济管理类统计学课程的考核方式多采取闭卷考试,学生的最终成绩主要由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组成。平时成绩主要包括学生出勤率、课堂提问问题和课堂作业和阶段测试,而期末考试内容更加注重对基本知识点的测试,却忽视了考查统计方法和实际应用能力。这种考核方式缺乏科学性和合理性。
(三)对实践和实验缺乏评估,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系统性不够
统计学科中实践、实验在整个教学中是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它是考核学生掌握理论知识和技能的重要手段。各高校根据专业的不同特点,建立了各自的专业实践和实验教学平台,虽然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需要,但是这类教学模式的评估和考核不太完善。在统计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会进行实际应用举例,很多案例和相关专业的结合度不够,相互课程之间的渗透能力比较薄弱,联系系统性不够,不能让学生真正体会到统计学在各自专业中的实际应用。
三、统计学专业教学体系进行改革和创新的具体措施
由上文可知,经济管理类专业教学体系中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为了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必须进行改革和创新。我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具体介绍。
(一)教师可以采用案例式教学,实现教学手段的多样性
教师通过采取案例引入开展理论知识的学习,简化统计学的数学模型,更加方便学生理解;同时,教师通过实例让学生更加直观的学习统计方法,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更可以加强学生对办公软件的应用能力,让学生学到的知识能够学有所用。教师也还可以采取启发式教学、双向互动式教学,实现教育教学体系的立体化和多元化,以课堂理论方法为基础,加强实践能力的训练,?亩?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完善统计学教材,提高考核方式的合理性
教师在具体的教学中应该不断完善统计学教材,更加注重对统计方法的介绍和实际应用,以理论知识为基础,突出教材的科学性和实用性,同时,适当地介绍一些统计常用到的一些软件,让学生动手搜集资料,让学生体会做教师的心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考核方式应该更加重视对统计方法和实际应用能力的考核,可以采用多层级综合评价学生成绩的方式。不仅要通过闭卷考试考核课本的理论知识,还可以通过讨论、答辩、撰写调查报告的方式考核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技术能力。
(三)加强对实践试验的评估,在其他学科中融入经济管理数学模型思想
关键词:管理信息系统;SCP;课程定位;考核体系
作者简介:韩长军(1979-),男,山东平度人,丽水学院商学院,讲师。(浙江 丽水 323000)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13-0132-02
一、经管类专业“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重要性
21世纪是信息时代,先进的计算机、网络等信息技术正在迅速而且深入地融合到各行各业中去,信息化已成为一种普遍趋势。信息化的发展需要经管类专业能够培养出既懂管理又具备信息处理能力的人才,以顺应信息化发展的潮流。作为一门综合了管理学、信息技术、系统论等知识的课程,“管理信息系统”(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MIS)正是培养符合这一目标人才的重要课程。
由于“管理信息系统”是一门多学科综合的交叉学科,涉及的知识面非常广泛,而且知识更新速度快,近几年来,信息技术、管理理论等学科知识的飞速发展,促进了“管理信息系统”知识结构的不断更新。如何适应“管理信息系统”学科的发展,探索“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教学规律,培养出符合时代需求的复合型人才是每一个担任“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的教师面临的课题。
二、经管类专业“管理信息系统”教学SCP分析
在对“管理信息系统”教学进行研究时,可以借鉴产业经济学中的SCP理论,构架系统化的课程教学内容结构(Structure)-教学方式方法(Conduct)-教学绩效评价(Performance)的分析框架(简称SCP分析框架),发现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相应地提出提高教学质量的对策。
1.教学的内容结构方面(Structure)
(1)课程定位不明确。由于“管理信息系统”是一门交叉学科,内容涉及大量计算机等信息技术方面的课程,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本课程的定位不明确,管理学和计算机等方面的知识全部讲授,结果导致在教学内容上重点不突出。而经管类专业的学生对数据库、程序设计等前导课程的学习普遍比较欠缺,这就导致了学生难以对课程定位有一个清楚的认识。
(2)教学内容组织不合理。“管理信息系统”课程不仅涉及到非常广泛的其他学科知识,也有其自身的知识理论体系。但其交叉学科的特点还是给教学内容的组织产生了困扰。以目前应用比较广泛且比较权威的黄梯云主编的《管理信息系统》教材为例,在内容组织上既有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等课程本身的理论体系,又有数据库、网络等前导课程的知识和电子商务等应用性相关学科的知识。如果教师对面向经管类专业的本课程教学目标没有清楚的认识,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上将遇到很大的困扰。
(3)实践教学难以安排。“管理信息系统”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课程,实践教学是课程学习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目前已有的教学环节有课程设计、操作应用、系统开放等。实践教学环节设置的关键是实践教学安排能不能起到应有的实践效果,实践方式是否符合经管类学生的特点。实际教学过程中,一方面现有的实践教学环节实践效果不好,目前还没有专门针对本课程的软件等实践应用,另一方面由于经管类学生计算机知识的欠缺,开发设计系统又往往超出了大多数学生的能力。
2.教学方式方法(Conduct)
目前“管理信息系统”的教学方法也有了一些改进,在一般课堂教学的基础上应用了多媒体教学、案例教学、实验教学等一些教学方法,但总体来说与一般课程的教学方式并无太大差别,缺乏新颖性和针对性,导致教学效果并不理想。由于“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知识量大且难度较大,学生难以参与到教学活动过程中,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普遍以教师讲授为主,师生互动较少,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教学绩效评价(Performance)
(1)学生知识接受程度不理想。首先,经管类专业学生大多数是文科生,在该课程学习上存在先天劣势。文科学生缺少理性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习惯于知识记忆的学习方法,实践动手能力也不强。其次,经管类专业学生在学习本课程时普遍存在对课程认识不足的错误,认为本课程不是专业课程,学得好坏没关系,重视程度不足,缺乏学习兴趣。另外,“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相对抽象的理论体系与经管类专业的知识体系存在一定的距离,学生普遍缺乏相关知识的学习,即使学过计算机等前导课程,学习效果也大多较差。经管类专业学生在学习该课程上的先天劣势和主观认识上的错误,再加上相对抽象的课程理论体系,导致学生的学习效果不理想,知识接受效果较差。
(2)缺乏系统的考核方式。目前“管理信息系统”的课程考核方式大多仍以传统的考试方式为主,缺乏系统性和针对性。首先,“管理信息系统”的知识体系复杂,涉及面广,如果全部纳入考试范围,考试难度大,学生压力大。但是如果考试内容只针对本课程的核心内容,则学生学习时又会出现功利性的现象,对于考试的核心内容重点学习,其他知识则不重视,而本课程的知识是一个系统的理论体系,这样的学习方式显然不会取得好的学习效果。再者,“管理信息系统”是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的课程,单纯的理论考试显然无法进行系统全面的考核。因此如何建立合理的考核体系,也是“管理信息系统”教学过程中所面临的一个问题。
三、经管类专业“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的探索
1.明确课程定位,合理组织教学内容
课程的定位是否明确,直接决定了是否能够组织重点突出、内容合理的教学内容。为此,结合经管类专业的培养目标,明确“管理信息系统”的课程定位是:经管类专业基础课,而不是计算机课程。由此可以确定课程的基本教学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基本概念,讲授与管理信息系统相关的数据、信息、系统等概念;技术基础,主要介绍相关的计算机、网络、数据库等知识,这些内容属于本课程前导课程应学习的内容,鉴于经管类专业学生的实际情况,可适当讲述,但不应作为重点;系统开发,这是课程的核心教学内容,应重点讲授,主要讲授系统规划、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实施、运行和维护等方面的内容;扩展应用,包括电子商务、电子政务等,属于课程理论的实际应用范围,或后续学习内容,主要由学生自学。
课程的实践教学可以采用与其他专业课程相结合的方法,例如财会类专业学生可以与会计电算化等实践课程相结合,国际贸易专业可以与EDI等实践课程相结合。这样一方面解决了没有专门针对“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实践教学系统的问题,另一方面可以把本课程同学生的其他专业课程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改革教学方式方法
丰富、合理的教学方式和方法有助于提高“管理信息系统”的教学质量和学习效果。除了采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多媒体教学外,还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改进课程的教学方法。首先,可以加强教学过程中的互动性,由于本课程理论的相对抽象,使得学生感觉枯燥,师生互动和学生参与可以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可以采用案例讨论、学生汇报甚至是开设网络论坛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参与性。其次,在案例教学时应选取与学生专业相符的教学案例,比如面向财会专业的学生时,可以选取某财务系统开发的案例作为教学案例,这样与学生专业紧密相关。另外,可以采用开放式的教学方式,由于本课程涉及内容广泛,单纯依靠课堂时间就显得比较紧张。在安排学生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之外,还可以组织学生到企业参观或者邀请企业相关专业人士与学生交流,通过网络课堂,让学生之间和师生之间有更广泛的交流时间和空间。
3.建立系统的考核体系,提高教学效果
教学考核是检验教学质量、学生学习成果和发现教学问题的重要途径,因此根据“管理信息系统”的课程特点,合理设置考核目标,建立系统的考核体系是非常必要的。“管理信息系统”的课程考核标准的设置要既能够考核学生的理论知识掌握情况,又能反映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因此考核方式不能拘泥于考试一种方式,应建立课堂考核、实践应用和理论考核三位一体的系统的考核体系,才能全面考核学生的实际学习成效,发现教学各环节存在的问题,提高教学质量。
四、结束语
“管理信息系统”是经管类学生的一门非常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在现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学生学好这门课程顺应了信息化时代的要求,为学生将来适应信息化时代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打下了基础,也只有学好这门课才能成为符合时代要求的既懂信息技术又会管理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董德民.经管类专业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09,(9).
[2]康杰.关于经管专业管理信息系统教学改革的新思考[J].宜宾学院学报,2008,(8).
[3]徐生菊,徐升华.经管类专业《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2012,(1).
[4]黄梯云.管理信息系统[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5]武胜良.经管类专业“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教学心得及思考[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2,(5).
[6]王初建.经管类专业《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中国信息界,2011,(3).
高职学院的实训类课程设计,是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的基本特征,实训也是实践性教学环节中的重中之重。高职学院办学的目标是大力推进知识型、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近几年信息化的蓬勃发展,也让传统的教学模式受到了极大的挑战,尤其是高职院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凸显出人才与市场需求脱节的现象,比如:学生缺乏服务意识、职业素养不能胜任等。总之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在落后的实际操作训练条件下,学生很难模拟出真实的实训场景,因此无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实训,导致学生实际操作能力不足的现象屡次出现。为了有效 解决此类问题,信息化背景下高职实训类课程教学设计研究,则被提上议程。
一、信息化教学与翻转课堂
(一)信息化教学环境分析
信息化教学,顾名思义指的是基于信息化背景下,教师利用现代科技手段,诸如:微信公众号、网络平台、QQ群等为载体,尽可能的调动教学媒体,提前备课,让学生主动参与进来,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为目的。
信息化的发展,网络随处可见,传统的教学环境已经不再适应当前教学的发展,以计算机为主的教学模式逐渐替代传统的传授方式。我们知道,信息化教学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比如:信息丰富;信息量大;有利于因材施教;能培养学生协作式学习。
信息化教学环境构建的初衷在于培养学生动手、动脑意识,不再是被动的接受知识。如今的教学课堂不再是简单的讲课、授课,而是让教师成为课堂的组织者、帮助者。
(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老师在课堂上讲课,布置家庭作业,让学生课后作业。与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不同,在“翻转课堂式教学模式”下,学生课后完成知识的学习,而课堂变成了老师与学生之间和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的场所,包括答疑解惑、知识的运用等,从而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旅游专业实训课程的教学视频,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短小精悍。通过网络的视频,具有暂停、回放等多种功能,可以自我控制,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使得学生学习的相关环节能够得到实证性的资料,有利于教师真正了解学生。
(三)基于信息化的翻转课堂
翻转课堂在国内逐渐盛行开来,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育理念被颠覆。信息化说的是一种教学环境,而翻转课堂是一种教学模式,两者的有效结合,能够改变单一的传统教学方式。信息化为翻转课堂提供了优越的教学环境,起到了支撑作用。而翻转课堂是对信息化教学环境的一种回馈,达到教学的初衷。基于信息化的翻转课堂,能够有效的提高教师信息化教学模式,能够借助信息化技术,将教学知识传授,让学生学有所长。极大地丰富了实训教学效率,让信息化资源得到了较好的利用与整合。也能较好的改变学生在课堂上注意力不集中、能动性差的现状。
(四)基于信息化翻转课堂的价值
1.有利于去除实训课程的枯燥乏味。高职院校的实训课程,少则一周,多则2-3周,容易导致学生的学习厌倦。因此翻转课堂能有效的去除实训课程的乏味,教师在实训的过程中,不定时的一些教学视频、微课等,通过留言板或者评论区与学生互动交流,可以更好的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改善学生的学习效果。
2.有利于重构师生的和谐关系。实训课程的设计,加强了学生与教师的互动,通过信息化载体的运用,学生能够自由发言,提出问题,也让本就紧张的师生关系得到有效缓解,学生不再对学习产生倦怠。在此过程中教师随时捕捉各小组的探究动态并及时给予指导。在翻转课堂中,教师逐渐成为与学生互动交流的亲切伙伴,有利于建构和谐的师生关系。实训教学设计是高职学院重要的课程体系,也关系到学生技能素质的培养,因此翻转课堂的实施具有长远的意义。
二、构建信息化教学环境
(一)网络学习平台的构建
学习是需要老师与学生共同参与的过程。对学生来说,学习的积极性主要来源于他们对学习的兴趣,需要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等。对老师来说,需要及时了解学生学习状况,与学生能及时沟通指导。
为了满足学生和老师在学习过程中的需求,高职学院应进行网络学习平台的构建。该平台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学生学号和自己设置的密码登陆并进行自主性学习,老师可以通过自己的教师账号登陆,将需教授的课程相关资料、课件等进行上传,以便于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教师也可以与学生通过相互留言的方进行沟通交流。比如:课堂派网络APP平台,能让教师快速作业、在线批阅等。并且该网络教学平台从课程的设置、课程的内容、课程训练、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交流等多方面进行了实训课程设置。具有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的了解老师的教学内容、方法、教学的课件、教材等方面,也可以实现学生对教师的评价,与老师也可以实现面对面互动等功能。
(二)微信公众平台的搭建
由腾讯公司开发的一款软件――微信,已经成为个人或组织的全新服务平台。微信公众号由于其功能强大、交互性能优越,不受图片、语音、视频等大容量信息的限制,已经在学生群体中推广。
高职院校学生人手一部手机,微信已经成为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W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沟通的桥梁。看微信、聊微信,每天刷朋友圈、看公众号,成为高职学生的一道“家常菜”。除此之外,高职院校目前将Wifi覆盖全院,随时随地能接触到网络,而且Wifi账号及密码是学生的学号,因此学生可以随时在线观看教学视频以及与教师互动,增强了学生移动学习的习惯。
微信公众号最大的优点是注重与关注者的交流,在公众号上面,教师可以教学的目标、课程的疑难点,让学生在平时看微信的过程中,已经潜移默化的接受到了课堂知识,最后教师在微信平台上检测小试卷,加入一些动态的图片、视频,学生随时检测自己的学习效果。
(三)模拟教学软件的引入
面κ笛悼纬痰难习,网络平台的构建是不能实现学生与教师进行实体训练的需求。但对于学生能够进行实验操作的要求,则存在实验器材短缺,时间紧张,教师与学生沟通不便等问题。为了避免教师教学过程中出现困难,高职学院应引入模拟教学软件。比如:针对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教学软件可以模拟酒店的实际环境,学生可以通过电脑操控,按照步骤进行相关的服务对接以及实践知识的学习。这样既可以实现学生随时登录实训,也可以有效规避实训场地限制等现象。并且大大的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动性,增加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增强了学生对实训课程的兴趣。对于老师来说,仿真软件则在教学过程发挥了重要的辅助作用,实现了教师与学生进行及时交流,大大的提高了教师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
三、信息化背景下旅游管理专业实训类课程教学设计
(一)课前充分准备、整理
对于实训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则存在大量的实训资源,比如:教师实训内容、实训的要求、教学计划和时间安排,指导教师还会有一些网络课程教学地址等,对于这些资源教师可以通过群共享、微信公众号、网络平台等形式将教学资源进行整合。让学生随时随地的学习、不限时间和地点进行观看。同时学生为了检测自己的学习效果如何,可以进入闯关试题进行试题测验或作业,遇到不懂的可以在网上给老师留言进行交流。
(二)课上积极组织、引导
从教师的角度,实训课程需要提出一些有创新意义的观点;从学生的角度,学生需要根据教师提供的简短视频,提出一些问题,真正实现教学知识的外化于行,内化于心。
对于实训课程活动,为了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动性,增加学生和老师的互动性,现阶段出现了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学生通过发表自己对课程的理解和观点,让老师进行一定的知识补充,这样可以实现老师和学生进行零距离的交流,教师也可以及时的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疑惑,为学生在遇到疑惑时互相交流提供网络社交媒体。对于实训课程,学生则需要自己利用在课上所学的知识,进行实验操作和模拟仿真实验训练,课堂上的活动则实现了教师对学生操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纠正。
(三)课后及时巩固、消化
学生在进行某课程的自主学习和教师教授的过程后,为了让自己能够牢固的掌握所学知识,课后巩固是十分重要的,学生则需要在自己的课余时间进行课程复习,需要做一些课后习题,对老师的教学课件及时进行整理。
实训课程的内容较多,为了实现对知识的巩固,更好的了解、掌握旅游管理专业的相关技能,增加学生对实训过程的熟练度,则需要学生自己在课后对实训课程进行及时复习,对所学知识进行整理和总结。学生也需要及时的完成教师安排的课后习题训练,在完成习题过程中的问题,则可以通过网络教学平台采用文字和语音、视频留言的方式及时与老师进行交流和沟通。
无论对于一个国家或者一个组织来讲,经济信息管理都占据着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它对国家经济政策的制定、宏观调控的力度乃至市场经济的发展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导航作用。在如火如荼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浪潮下,强化农村经济信息管理,是加快农村经济发展、提升农民生活水平、促进城乡一体化的重要催化剂,更是顺应时展步伐的重要方式。在新形势下,如何加强农村经济信息管理工作,以便发挥出其应有的价值,以下几点将作出比较具体性的说明。
一、提高认识,增强农村经济信息工作人员的素质
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新阶段,要想强化农村经济信息管理,就要不断地提高认识,努力使得农村经济信息工作人员的素质得到更大程度上的提升,从而为经济信息管理工作实效性的增强奠定坚实的思想和人才基础。详细一点来讲,首先,各级农业部门要时刻将农村经济信息工作摆在重要位置,通过专题讲座、宣传手册、业务培训以及走访群众等良好地形式加强宣传,使得经济信息的重要性普及于群众的生活中与农村经济信息工作人员的日常工作进程中,潜移默化地为农村经济信息管理工作的开展拓宽了更开阔的空间。其次,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村经济信息的内容、方式等几乎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对农村经济信息工作来说是机遇,更是巨大的挑战,加强农村经济信息人员的素质成为迫在眉睫的工作需求之一。各有关部门要根据实际工作情况以及工作人员的业务技能等因素,为工作人员提供更加完善的培训,借助于外出学习、参与培训活动以及具有主题性的拓展训练活动等新型方式,将最新的工作理念以及要求融入到农村经济信息工作人员的每一个工作细节中去,促使他们不断地完善自身的工作,为农村经济信息管理水平的提高打下坚实而有力的基础。与此同时,相关部门负责人要尝试着将有效地竞争机制引入到日常的管理中去,对业绩突出者给予一定的物质或者精神嘉奖,督促工作人员不论是工作中还是工作之余,都能不断地进行学习与修炼,提高自己的业务技能和道德素养,造就一支具有较强的业务水平和政治素养、用于开拓进取、责任心强的农村经济信息工作队伍。总而言之,良好地理念和一支高素质的队伍是实现农村经济信息管理工作得以日益完善的重要媒介,需要不断地更新与完善。
二、建立健全规章制度,为管理工作提供强大的制度保障
众所周知,科学合理的制度是工作得以顺利开展的独特法宝,在加强农村经济信息管理的进程中,不断地完善和改革相应的规章制度,将会获得事半功倍的成效。具体来说,要在依法治国方针的引领下,根据农村经济信息管理中所面临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从规范化和制度化上下工夫,深入贯彻落实诸如《农村土地承包法》、《农民承担费用和劳务管理条例》等制度,并且不断地补充与完善工作进程中所出现的制度瑕疵,为农村经济信息管理提供具有约束力的工作氛围和空间。还有,在建立健全相关的规章制度的过程中,可以尝试建立方便群众表达观点和意见的乡村据点,鼓励群众积极地建言献策,将自己的所感所想以及良好的建议表达出来,使得制定出来的制度更加地符合农村现实发展的情况需求。这还要求领导者要经常性的深入到群众的日常生活中去,了解和掌握他们的最新生活动态以及思想波动等情况,拉近与群众之间的距离,为制度的不断创新提供了坚实的群众基础。除此之外,对于涉及到农业经济发展和农村稳定的重大问题,要加强调查研究,保证所得信息的真实可靠性,在对症下药的前提下不断地充实各相关制度的内容。特别要提出的一个重点就是要搞好统计监测体系改革,及时地作好农民收入信息的统计汇总分析工作,摸清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的发展现状,以相应的扶持规定促使其不断壮大,使得其发挥好示范带头作用。
三、建立有效地农村经济信息管理系统
随着时代以及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科学技术的巨大作用不言而喻,在农村经济信息管理中若能进行合理地运用,可以有效地在带动农村经济发展的同时促进各项工作的与时俱进。相对来说,农村相对于城市来讲,经济的发展程度还不够强大,信息系统的建立亦并非一日之功。这就需要农村经济信息工作人员首先要认识到加快推进农经信息化是大势所趋,要在坚持全面规划、统筹兼顾的大原则下,将各类经济信息以有序的方式纳入到信息系统之内,并且建立便捷的检索和监督系统,方便随时的工作需要。要派遣专业性的系统维护人员,定期或者不定期地进行信息系统的更新与完善,以现代化的网络信息技术为支撑,将党和国家的强农惠农政策和农村的财务、村务、党务等内容曝晒于网上,合理地使得加强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党风廉政建设与农村经济信息化建设结合起来,在提高经济信息管理的力度的同时,也加强了农村工作整体性的进步步伐。还有,农民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主力军,依据这一点,农经负责人可以尝试建立“阳光农廉网”的形式,推动农村“三务”公开,让群众知晓重大事项的决策细节以及最新的工作动态,调动农民参与其中的主动积极性和热情.而且,为了强化信息系统的重要作用,要通过合理地方式使得大多数农民都能够掌握基本的电脑操作技术,能够进行简单的查询、检索以及意见等操作,带动农民思想和生活上的与时俱进,也为农村经济信息管理的不断创新提供莫大的活力。
关键词: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定位;课程设置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7-0212-03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培养具备管理学知识和计算机技术技能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是适应社会信息化发展的新兴专业。2004年全国开办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院校数量为251所,到2013年共有上千所院校开设本专业。由此看出本专业的发展规模十分迅速,社会对信息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增大。然而目前信息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却并不理想,特别是我们这样的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缺乏深厚的基础,怎样才能把信息管理专业办出特色,使学生符合社会的需求,是我们要考虑的问题。本文将从专业定位、课程设置、教学实施等方面做分析,探索适应社会需求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
一、专业定位的思考
1.现状及问题。广西财经学院是2004年才组建的一所本科院校,从2006年开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本科招生。根据教育部关于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的培养目标,我们对本专业的定位是为现代企业、各机构部门培养应用型的信息管理人才,即培养管理理论、信息技术相结合的管理者。从我院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几年的专业建设实践来看,在课程的设置上基本是管理类与计算机类课程并重,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具有知识面较广、兼顾管理理论与信息技术的特点。但问题也很突出,就是往往对管理理论理解不深,对计算机技能的掌握也比较欠缺。这样的状况使本专业毕业生处于极其尴尬的境地,特别是很少有企业组织在招聘人才时直接明确专业需求为“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使信息管理的毕业生只能去竞争管理类或者是计算机技术类的岗位,而他们被需要管理人才的单位认为管理理论及素质不如管理类专业,需要计算机技术人才的单位认为他们的技术能力不及计算机专业。形成尴尬局面的原因包括多方面,比如目前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信息化水平较低,中小企业占比重大,对信息管理人才的需求还没有提到日程中。从专业本身的定位分析存在以下问题:①“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是1998年由原经济信息管理、信息学,科技信息学、管理信息系统、林业信息系统等5个专业统一归并而成的,是一个新兴专业。在专业中有来自原来五个不同专业的定位信息,其中包括经济学、计算机科学技术、信息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等多方面的学科知识,导致专业定位不明确。②信息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软件工程、网络工程、电子信息安全、电子商务、物流管理等专业有类似之处,导致信息管理专业的培养方向和人才定位不突出,可以被相似专业替代。③各类院校都利用自身的优势办信息管理专业,使本专业的定位各不相同,造成社会企业对本专业认知有误,耽误学生就业竞争。比如工科院校以培养信息系统开发人才为定位,侧重计算机技术的培养;管理类院校以培养管理人才为主,侧重管理理论;还有些院校是以信息资源管理为培养方向;有些院校只培养专门的行业信息处理人才,比如医疗信息处理,电子金融信息等。
2.科学定位,突出特色。广西财经学院是一所新建的本科院校,缺乏相关的计算机技术类专业和管理类专业的办学经验,与早在1978年就率先建立经济信息管理专业的中国人民大学之类的一流大学差距甚远。对信息管理专业的定位不明确,社会对本专业的认识模糊,加之类似相关专业的发展,给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建设带来很大的挑战。在这样的环境背景下,我们只有对本专业准确定位,突出特色,才能办出有一定竞争力的信息管理专业。经过实践思考,笔者认为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管理学和经济学为三大学科基础,形成复合型的专业定位。信息管理专业不是培养单纯的计算机技术人才,也不是培养只熟悉业务流程的管理者,其培养的是高素质的信息管理人才,需要具备信息技术知识、信息管理知识和信息系统知识,还需要掌握项目管理知识,特别要具有运用计算机技术解决企业生产经营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就是具有依靠现代信息技术进行管理创新的素质,这是信息管理人才与其他技术人才不一样的地方。为此我们考虑我院信管专业的定位是:①突出专业的复合型特点,管理理论和计算机技术并重,特别注重信息技术与管理流程的结合,注重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培养“懂计算机的管理人员”,培养企业的信息化推动人才。②我校是广西唯一的财经类院校,要突出学校的特点,以财经院校为背景,在财政、会计、金融等专业方面有突出的优势。可利用学校背景适当加强财经类理论或技能的培养,使学生具有经济信息的处理能力,区别于一般院校的学生。③突出实践技能的培养,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重点,依靠大量计算机专业的老师,加强计算机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突出操作型人才的特点。
二、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课程体系
在人才培养方案中通过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两个模块来实现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培养,目前我院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包括理论和实践两个模块。
1.理论课程。应修学分共128学分,包含必修课(包括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主干课)、专业选修课、公共选修课。①公共基础课:大学英语、计算机应用基础、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离散数学等。②专业基础课:管理学原理、统计学、会计学、西方经济学、C语言程序、面向对象程序设计、信息管理概论、数据结构与算法、信息安全等。③专业主干课:数据库原理、计算机网络技术、管理信息系统、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信息经济学、ERP原理等。④专业选修课:信息检索与利用、办公自动化、网页设计、信息分析与预测、决策支持系统、数据仓库与数据挖掘等。
2.实践课程。应修学分为32学分,包括集中实践和独立的课程实践两大模块。①集中实践模块:军事理论、就业指导、社会调查、毕业实习、毕业设计。②课程实践模块:数据结构与算法课程实践、计算机网络实践、信息管理实习、计算机网络技术实训、C语言程序设计实训、数据库与程序设计实训、管理信息系统开发、ERP原理与实训、信息分析与预测实训、信息系统开发综合实训。
三、核心课程的设置与整合
信息管理专业以经济学、管理学和计算机技术作为三大支柱学科,形成了科学的课程体系,但在实际操作中教师与学生往往有拼盘式的感觉,缺乏课程之间的有机联系。很多教师是计算机专业或者管理专业毕业,他们在教学中往往从自身的特长出发完成教学,教授的课程内容不适合信息专业的需要;学生则感到本专业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过散,所学到的知识支离破碎,缺乏明确的学习目标。所以,如何办好信息管理专业除了有明确定位和突出特点的人才培养方案外,还必须考虑教学体系中的课程设置,特别是核心课程以及课程内容衔接等问题。本专业的核心课程体系由三部分组成。
1.管理科学课程:我们基本与管理类专业接轨,开设管理学原理、生产与运作管理、经济学、会计学、市场营销等。重点培养学生在组织、协调、人事、领导等管理方面的能力和素质。经济学课程,开设西方经济学。在财经院校的背景下,我们开设了会计信息系统、财务管理等选修课程,鼓励学生掌握相关专业知识,提高就业竞争力。
2.计算机科学课程:最主要的是数据库与计算机网络,还包括C语言程序设计、数据结构与算法等,这些课程的教学内容与计算机类专业的相应课程要有所区别,强调解决信息的获取、传输、存储、组织、处理等问题,要求在掌握基本知识点的前提下,为管理应用服务。关于系统开发,我们开设高级程序语言,并连续开设两个学期的JAVA,将一个工具彻底讲通用会,满足本专业学生具有开发系统的基本能力的要求。所有计算机类课程都设置同步的课程实验,实现四年的计算机技术培训不断线,使本专业学生确实具备熟练的计算机使用技能。
3.信息管理课程:信息管理概论、管理信息系统、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等。这些课程是将信息技术和管理进行有机结合,解决管理中的建模以及分析解决信息管理与开发信息系统的问题,也是信息管理人才必备的对信息的处理全过程的认知。把信息资源管理、管理信息系统、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信息系统开发作为一条主线,将管理类、计算机类课程连接起来,实现学生能利用计算机知识解决管理过程、用信息技术解决企业竞争的问题。围绕这部分课程我们开设大量的实践,组织学生完成项目开发的模拟过程。同时开设信息检索与利用、办公自动化等课程,加强实用性,适应社会需要。为使学生具体认识信息系统的应用,我们还开设了决策支持系统、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电子商务、ERP系统等课程及实训,引导学生分析信息技术在管理流程中的应用,提高利用理论知识解决具体的管理问题能力。
我们把专业核心课程划分为以上三个部分,在教学内容和课程衔接方面做了规划,突出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特色,改变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其他类似专业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混淆不清的现象。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口径较宽,专业知识包括管理理论和计算机技术技能,对人才的能力要求思维发散,创新性较强,在专业人才的培养过程中,除了制定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在实施过程中做好整合协调外,给予学生学习引导也是十分必要的。比如在不同阶段给予学生必要的专业介绍、学习规划、选修指导等,鼓励他们结合自己的兴趣、能力和职业倾向,主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开展导师制,引导学生在专业知识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跟随导师对某些专业知识和技能进行深入的学习和掌握,做到“一专多能”,适应社会的需求。当然学校也应该向社会企业宣传信息管理专业,与企业合作办学,注重专业的特色培育,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
【关键词】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现状人才培养;发展对策
说到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我国的起始步伐并不算晚,在1978年恢复高考后,中国人民大学就设立了“经济信息管理”专业。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进入到九十年代后,信息管理和信息系统专业的发展才真正地进入到快车道。1998年教育部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把原来的经济信息管理、信息学、科技信息、管理信息系统、林业信息管理等专业合并为管理学学科门类的管理科学与工程类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以下简称信管专业),实现了经济学、管理学、计算机科学的集合式发展,我国的信管专业也正式迈入复合型专业领域。
一、信管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
信管专业是一门复合型的专业,因此它所培养的人才既不属于计算机软件人员,也不是行政管理人员,在《专业目录》中对信管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这样定位的:培养既懂经济管理知识,具有管理思维,又掌握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能在国家各级部门、工商企业、金融机构、科研单位等部门从事管理信息系统分析、设计、开发和进行信息管理的跨学科的复合型人才。
信管类人才应该具有前瞻意识,能够以战略眼光正确认识并运用科技、经济、社会等全方位信息,并有主动自觉地意识将这些信息积极主动地传输到社会各个领域,使之尽快地转化为直接生产力,以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
二、信管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1)人才的分布结构不合理。目前,我国信管专业的人才在分布上呈现出不合理的局面,一方面是大量的毕业生就业无门,另一方面是大量需要信管专业人员的单位招聘不到合适的人。成熟的信管类企业应该呈现的是“金字塔”的形状:高端为系统架构分析师、研发总监精尖人才,中端是项目经理与软件工程师,底端是大量的程序员。可是,我国的信管企业在人才的分布结构上呈现的是“橄榄”形,高端人才和底端人员十分匮乏,大量中端人才又导致实际工作中的高不成低不就,使得人力再培养成本加大,人才闲置或浪费的极端现象比较突出。
(2)高级人才严重缺乏。我国与信管专业相关的产业在规模上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但是在核心技术上和欧美等信息化大国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国内企业的发展在核心技术上受制于人,在内部管理上欠缺制度,在质量管理方面处于劣势……这一系列问题的根本原因都是因为没有高级复合型人才。
(3)地区分布呈现数字鸿沟。地区经济的发展直接导致了人才的流向,随着信管专业在就业市场上的缺口增大,高校毕业生在毕业未临时,就将自己的简历投到北上广等一线城市的企业中去了,这些地区的经济水平高,吸收就业能力强,行业发展速度快,即使简历投放不成功,只身去闯荡也能找到岗位就业。而西部地区经济发展速度慢、当地企业无法容纳过多的就业源,因此,从事这一类工作的人可能十几几十年都不变样,逐渐出现了人才老化、技术落后的情况,高校毕业生自然就更不愿意选择这样的地区,久而久之,形成了地区人才分布上难以逾越的数字鸿沟。
(4)学校的教育和企业实际严重脱离。目前的信管专业教学有着诸多的问题:知识更新速度慢、专业实践不足、专业特色不突出、人才走向与培养目标相互背离……因为信管专业是由不同学科内的课程共同构成的,因此就出现了两个非常严重的问题:第一,学习内容涉及的广度够广,深度不够深,第二,学生没有一技之长,缺乏核心的就业竞争力。信管专业学生的计算机应用不及计算机专业,经管能力不及经济管理专业,造成了一种不尴不尬的局面。
三、信管专业未来的发展对策
(1)国家与政府:国家要深刻认识到信息化以及信息化人才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意义,在方针政策上要给信管行业以积极准确的定位,重视信管专业的发展,加大信管专业的人才与设备在资金上的投入。
(2)学校与教师:学校的培养应该是和外部环境相适应的,树立服务的观念,才能在知识技术方面为国家与社会培养出合适的人才。教师要有终身学习的观念,对自己所教专业有一个明确的认识,主动利用节假日去企业顶岗锻炼,将企业的实际状况和教材中间寻找一个平衡点,设计有效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完成在校实践活动。
四、结语
时代的发展,必将让信管业的发展更加深入与快速,因此,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建设也必须是一个不断创新与实践的过程,这就需要我们从国家到政府、从社会到企业、从学校到教师协力去发展和完善这项专业,培养出具有信管专业特色的信息化人才。
参考文献:
[1]张士玉,编著.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导论教程[M].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9
[2]黄俊杰著.全球化时代的大学通识教育[M].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3]潘晨光.我国人才缺口究竟有多大[N].中国人事报. 2005 (005)
专业
代号
本科专业代码、名称
专科专代码
专科专业名称
考试课程
01
02
03
04
020101 经济学
020102 国际经济与贸易
020103 财政学
020104 金融学
620101
财政
经济学
620102
税务
620104
国际金融
620105
金融与证券
620106
金融保险
620107
保险实务
620109
资产评估与管理
620110
证券投资与管理
620111
投资与理财
620201
财务管理
620203
会计
620204
会计电算化
620301
经济管理
620302
经济信息管理
620303
国际经济与贸易
620304
国际贸易实务
620305
国际商务
05
030101 法学
690101
司法助理
法学基础
690102
法律文秘
690103
司法警务
690104
法律事务
690105
书记官
690107
检查事务(豫)
690201
刑事执行
690302
司法鉴定技术
1.现状及问题。
在专业中有来自原来五个不同专业的定位信息,其中包括经济学、计算机科学技术、信息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等多方面的学科知识,导致专业定位不明确。②信息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软件工程、网络工程、电子信息安全、电子商务、物流管理等专业有类似之处,导致信息管理专业的培养方向和人才定位不突出,可以被相似专业替代。③各类院校都利用自身的优势办信息管理专业,使本专业的定位各不相同,造成社会企业对本专业认知有误,耽误学生就业竞争。比如工科院校以培养信息系统开发人才为定位,侧重计算机技术的培养;管理类院校以培养管理人才为主,侧重管理理论;还有些院校是以信息资源管理为培养方向;有些院校只培养专门的行业信息处理人才,比如医疗信息处理,电子金融信息等。
2.科学定位,突出特色。
广西财经学院是一所新建的本科院校,缺乏相关的计算机技术类专业和管理类专业的办学经验,与早在1978年就率先建立经济信息管理专业的中国人民大学之类的一流大学差距甚远。对信息管理专业的定位不明确,社会对本专业的认识模糊,加之类似相关专业的发展,给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建设带来很大的挑战。在这样的环境背景下,我们只有对本专业准确定位,突出特色,才能办出有一定竞争力的信息管理专业。经过实践思考,笔者认为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管理学和经济学为三大学科基础,形成复合型的专业定位。信息管理专业不是培养单纯的计算机技术人才,也不是培养只熟悉业务流程的管理者,其培养的是高素质的信息管理人才,需要具备信息技术知识、信息管理知识和信息系统知识,还需要掌握项目管理知识,特别要具有运用计算机技术解决企业生产经营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就是具有依靠现代信息技术进行管理创新的素质,这是信息管理人才与其他技术人才不一样的地方。为此我们考虑我院信管专业的定位是:①突出专业的复合型特点,管理理论和计算机技术并重,特别注重信息技术与管理流程的结合,注重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培养“懂计算机的管理人员”,培养企业的信息化推动人才。②我校是广西唯一的财经类院校,要突出学校的特点,以财经院校为背景,在财政、会计、金融等专业方面有突出的优势。可利用学校背景适当加强财经类理论或技能的培养,使学生具有经济信息的处理能力,区别于一般院校的学生。③突出实践技能的培养,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重点,依靠大量计算机专业的老师,加强计算机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突出操作型人才的特点。
二、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课程体系
在人才培养方案中通过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两个模块来实现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培养,目前我院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包括理论和实践两个模块。
1.理论课程。
应修学分共128学分,包含必修课(包括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主干课)、专业选修课、公共选修课。①公共基础课:大学英语、计算机应用基础、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离散数学等。②专业基础课:管理学原理、统计学、会计学、西方经济学、C语言程序、面向对象程序设计、信息管理概论、数据结构与算法、信息安全等。③专业主干课:数据库原理、计算机网络技术、管理信息系统、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信息经济学、ERP原理等。④专业选修课:信息检索与利用、办公自动化、网页设计、信息分析与预测、决策支持系统、数据仓库与数据挖掘等。
2.实践课程。
应修学分为32学分,包括集中实践和独立的课程实践两大模块。①集中实践模块:军事理论、就业指导、社会调查、毕业实习、毕业设计。②课程实践模块:数据结构与算法课程实践、计算机网络实践、信息管理实习、计算机网络技术实训、C语言程序设计实训、数据库与程序设计实训、管理信息系统开发、ERP原理与实训、信息分析与预测实训、信息系统开发综合实训。
三、核心课程的设置与整合
信息管理专业以经济学、管理学和计算机技术作为三大支柱学科,形成了科学的课程体系,但在实际操作中教师与学生往往有拼盘式的感觉,缺乏课程之间的有机联系。很多教师是计算机专业或者管理专业毕业,他们在教学中往往从自身的特长出发完成教学,教授的课程内容不适合信息专业的需要;学生则感到本专业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过散,所学到的知识支离破碎,缺乏明确的学习目标。所以,如何办好信息管理专业除了有明确定位和突出特点的人才培养方案外,还必须考虑教学体系中的课程设置,特别是核心课程以及课程内容衔接等问题。本专业的核心课程体系由三部分组成。
1.管理科学课程
我们基本与管理类专业接轨,开设管理学原理、生产与运作管理、经济学、会计学、市场营销等。重点培养学生在组织、协调、人事、领导等管理方面的能力和素质。经济学课程,开设西方经济学。在财经院校的背景下,我们开设了会计信息系统、财务管理等选修课程,鼓励学生掌握相关专业知识,提高就业竞争力。
2.计算机科学课程
最主要的是数据库与计算机网络,还包括C语言程序设计、数据结构与算法等,这些课程的教学内容与计算机类专业的相应课程要有所区别,强调解决信息的获取、传输、存储、组织、处理等问题,要求在掌握基本知识点的前提下,为管理应用服务。关于系统开发,我们开设高级程序语言,并连续开设两个学期的JAVA,将一个工具彻底讲通用会,满足本专业学生具有开发系统的基本能力的要求。所有计算机类课程都设置同步的课程实验,实现四年的计算机技术培训不断线,使本专业学生确实具备熟练的计算机使用技能。
3.信息管理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