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休闲农业研究综述范文

休闲农业研究综述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休闲农业研究综述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休闲农业研究综述

第1篇:休闲农业研究综述范文

关键词 乡村旅游;旅游景观;发展现状;优化策略;江苏南京

中图分类号 F30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20-0286-01

2014年底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指出“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新常态”中的“资源环境约束”“生产能力和产业组织方式”以及“资源配置模式和宏观调控方式”特征预示着我国城乡发展也迎来转型变革的新契机[1-2]。乡村景观是指乡村地域范围内不同土地单元镶嵌而成的嵌块体。它受制于自然环境条件、人类经营活动和经营策略[3]。随着生态旅游、乡村休闲游的兴起,人们对乡村旅游体验需求迫切增强,从而催生了乡村旅游景观研究的新发展。

1 乡村旅游景观研究动态

1.1 国外研究综述

捷克、德国等是开展乡村景观研究较早的国家。在北美洲,以Forman为代表的一些生态学家近年来提出了一种基于生态空间理论的景观规划原则和景观空间设计模式,特别强调了乡村景观中生态价值和文化背景的融合。捷克景观学家 RuziCka和MikloS在研究区域规划、开发和对人工生态系统进行优化设计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比较成熟的景观规划理论和方法体系(LANDEP)。近年来,乡村旅游景观更多地和休闲农业、体验类农事项目结合,从而成为了系统化的项目综合体。

1.2 国内研究综述

国内自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有关于乡村景观规划的研究。郑辽吉认为乡村旅游景观是以农业资源为基础,以生态旅游为主题,利用田园景观、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和农村特有的人文景观,吸引游客前来观赏、休闲、购物、度假,并参与新型农业技术实践的一种旅游生态系统。陈威认为目前中国正处于由传统乡村景观向现代乡村景观的转变过程中,人地矛盾突出,需要通过合理的规划进行有效的资源配置。从以上研究可以看出,相较于传统的景观设计,乡村旅游景观更加侧重于从旅游资源、旅游生态环境、旅游项目和产品、旅游体验等多角度关注乡村景观可持续性发展。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理解为是以农村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为基础,以农家旅游设施为条件,以满足城镇旅游者的休闲度假需求为目的,以农村田园景观和民风民俗文化景观为内容的一种新型旅游系统[3]。因此,其发展也必然受到多重因素的共同影响。

2 南京市乡村旅游景观现状

2.1 发展优势

2.1.1 乡村基础设施完善。乡村旅游基础设施,主要是旅游交通的提质升级,近年来南京主要乡村所在地开展了干线公路与景区之间的连接线建设工程,并且大部分乡村旅游点已经将统一的外部旅游交通标识覆盖全区县主要公路道口。

2.1.2 乡村旅游景观品牌逐步建立。以农业体验、原乡美食为主要内容的乡村休闲游产品经过多年的打造,已成为南京乡村游的重要产品和亮丽名片,“傅家边草莓”“横溪西瓜”等乡村游产品在南京周边已有一定知名度。并且成功举办“梅花节”“草莓节”等旅游节庆活动,乡村景观旅游品牌逐步建立。

2.1.3 旅游景观体验类型多样。南京乡村旅游逐渐摆脱单一的农业发展形式,目前乡村区域正全力打造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集聚区,这个集聚区集现代农业产业园、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精品园和现代服务业为一体。同时,结合旅游景区的发展,融入民俗文化、节庆活动、高科技元素等元素,丰富乡村旅游内容和旅游业态。

2.2 存在的问题

2.2.1 旅游景观体验形式单一,文化内涵挖掘不够。南京的乡村旅游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原有的景区或者农产品种植点,景区周边效益良好,离景区稍远则差些,且主要以餐饮或住宿接待型为主,对本地传统的农业资源和民俗文化资源开发利用不充分[1-5],使得景观体验主要停留在传统项目(观光、采摘、垂钓等)上,缺乏特色和精品,产品结构不丰富。

2.2.2 乡村旅游点分散,整合度较低。总体来说,南京乡村旅游地景观斑块分布较分散,区域特色和主题不突出,集聚效应较差[1]。目前主要形成了方山乡村旅游聚居区、白马乡村旅游聚居区等,其他旅游集聚效应有待进一步提升。

2.2.3 缺乏开发资金投入,整体发展乏力。缺乏乡村旅游资金投入,大大制约了南京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景观的开发利用。加之当地农民作为乡村旅游景观开发的主体并没有太多资金投入,导致乡村旅游景观整体发展呈现出乏力状态。

2.2.4 景观品牌形象模糊。南京乡村旅游景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品牌形象较模糊,目前尚未形成特有的品牌效应[1],导致客源市场缺乏稳定性。

2.2.5 部分村落基础设施建设欠缺,旅游配套设施不足。南京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虽有了一定的发展,但仍处在较低的发展阶段,由于政策不完善、缺乏资金投入等,使得部分乡村旅游配套的公共设施较简陋,住宿餐饮接待设施条件差,水电供应不稳定,旅游接待设施稍落后[1-4]。

3 南京市乡村旅游景观发展策略

发展乡村旅游能够充分发挥乡村景观资源的优势,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不断培育和拓宽农村产业链,发展农村生态循环经济,为建设新农村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5]。

3.1 景观建设与解决“三农”问题相结合

以休闲农业景观建设为抓手,实现社会、经济、环境共赢。把南京村落旅游景观建设与解决“三农”问题结合起来,以农促旅、以旅富农、农旅互动,乡村景观设计及建设要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升农业产业层次和水平,促进南京现代农业生产、经济、生态、社会、文化等多重功能的实现,创造农业经济新的增长点。大力发展村落周边农业旅游景区景点,吸引城市的人流、信息流、资金流向乡村的转移,促进农村整体景观面貌改变。鼓励和扶持农民积极参与乡村旅游景观建设,增加就业,促进农民自身素质和创业能力不断提升。

把南京村落景观打造与城乡一体化结合起来。一方面要依托城市的资金和市场;另一方面通过旅游景观建设,可以为城市居民提供一个亲近山水、寄情田园、放松心态的场所,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改善农村环境,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

3.2 精心运作南京乡村旅游景观特色品牌

着力塑造品牌,一是通过各种方式展示和传递乡村景观品牌的相关信息,深化印象;二是策划构思新颖、深含韵味、富于美感、各具特色的乡村旅游品牌形象,提升旅游地的形象和知名度;三是注意对品牌的保护和延伸,形成互相促进、相互支撑的品牌体系,大力推广品牌;四是创新营销手段,大力发展形象营销、口号营销、网络营销、联合营销、名人营销、情感营销等,提高景观价值营销的效果。

3.3 “政府+企业+社区”联动,引导乡村社区参与景观建设

开发乡村旅游景观应形成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区参与的发展机制,政府、企业和乡村社区分工清晰,各司其职,定位准确,合作共赢。首先应强化决策层的社区参与意识。加强对乡村重点旅游目的地政府管理部门和相关企业的培训宣传,提高他们对社区参与乡村旅游景观建设的重视,并使其意识到社区居民的参与性对于当地景观综合品质提升以及旅游地生态环境维持的重大价值;其次发挥当地政府的主导作用,建立健全完备的参与机制。在社区参与旅游景观建设的运行机制中,社区是核心,一切机制的构建都围绕社区的利益展开。因此,在乡村旅游景观建设发展过程中,应强化旅游目的地所在区县政府的主导作用,建立完善的社区参与机制;最后应提高社区居民的景观建设参与能力。政府可委托规划行政部门、企事业单位或地方旅游规划院校等对社区成员进行乡村旅游景观建设运营方面的专业培训,使具有社区参与愿望的居民能掌握乡村景观可持续发展的实用技术[1],加强其参与乡村景观管理的有效性。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提升社区居民参与本地区旅游景观开发的积极性,从而促进乡村休闲农业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6]。

4 结语

农业是乡村区别于城市最基本的要素。发展乡村旅游不能脱离农业生产,但又不能仅限于生产,还要为休闲观光提供优质的景观[6]。对于乡村来说,通过农业旅游有助于发展经济,改善生活居住环境,建设美丽乡村,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7]。

5 参考文献

[1] 黄山区乡村旅游规划[EB/OL].[2016-07-30].http:///link?url=x4nF2vFTSbKmYmoeJdGoSNIxMA0P8K6gV1zQqZo4RiRqPR-CHydXEh6lEsgN9mmsFTjPolqQrhA_k2xgQKbAEYQwPxeN2bU51W3-dgiAFRzLq.

[2] 陈玉珠,王雪,杨家宝.“新常态”下看宜居乡村的发展与建设[C]//贵阳:中国城市规划学会,2015.

[3] 叶洁楠,谷海涛.南京石塘竹海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的思考[J].林业科技开发,2011,25(1):126-130.

[4] 张岩.基于城乡统筹的农业休闲式旅游模式探析[J].农业经济,2014(12):22-23.

[5] 王利炯,沈浚.乡村景观旅游与新农村建设的联动研究[J].南方农业,2009(1):88-90.

第2篇:休闲农业研究综述范文

关键词 生态农业;乡村旅游;产业融合;模式;路径;浙江丽水

中图分类号 F59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19-0280-01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2015〕93号)指出,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重要举措。因此,探讨生态农业与乡村旅游业融合发展模式与实现路径对于促进农、旅战略性产业融合,推进农村产业经济快速发展,实现科学赶超、生态惠民具有重要意义。

1 丽水市生态农业与乡村旅游业融合发展的基础

2011 年以来,丽水市陆续出台了《丽水市农家乐乡村休闲旅游业发展规划》和《丽水市生态休闲养生农业发展规划》等生态休闲产业发展规划,为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指明了发展方向。丽水市地处浙西南,位于长三角和海西经济区交界处,市域面积173万hm2,其中山地占88.40%,森林覆盖率达80.79%,具有最完整的生态系统。全市生态环境状况指数已连续10年稳居全省首位、全国前列,2013 年丽水市荣膺“中国长寿之乡”称号。近年,丽水市在发展生态农业的状态下以民宿为主的乡村度假休闲旅游也快速兴起。回归乡野、返璞归真的休闲旅游消费已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景区旅游,而以生态农业观光、生态农耕体验、生态蔬果采摘等个性化生态旅游渐成趋势。目前,生态农业与乡村旅游业已成为丽水市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撑产业。

生态农业与乡村旅游业具有高关联度、产业链长的特性。一方面,乡村旅游是生态农业的传播纽带和营销载体,可延伸农业产业链,推进农业产业化,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另一方面,生态农业是乡村旅游业的物质基础和精神灵魂,有助于夯实乡村旅游发展的物质基础、金融基础、人才基础,从而促进乡村旅游的进一步发展。两者存在耦合关系,通过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交叉、相互促进,最终融为一体,逐步形成新型产业。

2 生态农业与乡村旅游业融合发展模式与特点

产业融合是伴随技术变革与扩散过程而出现的一种新经济现象[1]。在不同的产业内,产业融合会以不同的方式演进,最终将促成整个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并构建出融合型的新产业体系[2],主要分为3种方式:渗透融合、延伸融合和重组融合。丽水市生态农业与乡村旅游业产业融合可以总结归纳为以下5类模式(表1),其中各模式还可以重叠交叉。

3 促进生态农业与乡村旅游业融合发展的路径

3.1 掌握市场动态,明确农、旅融合新业态发展导向

丽水市地形以中山、低山地貌为主,绵延起伏、自然景观优美,旅游资源十分丰富。丽水市政府关于生态休闲养生经济的定位和新农村基础设施的改善,为丽水生态农业与乡村旅游业的产业融合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但是,任何新业态都是在市场需求的拉动下产生的。因此,必须展开生态农业与旅游市场的调查,摸清现状,掌握需求及其变化趋势;必须要以创新意识、创新技术、创新方法去研究产业融合问题,探索产业融合契机,寻找产业融合切入点;必须以新角度研究分析市场,挖掘旅游业与生态农业产业的共性,才能发掘旅游产业与生态农业产业融合的有效路径,才能在掌握“农”“旅”2个产业市场动态的基础上,开发出新型的、能够满足市场需求的农、旅融合新业态产品。

3.2 整合资源,构建新型农、旅融合产业链

当前各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主要通过资源融合、技术融合、市场融合和功能融合4条路径[3]。通过对乡村旅游与生态农业的资源、技术、市场和功能的整合,满足旅、农融合需要以及新型业态自身发展的需要。整合资源,合理布局。一方面,推动农业生产经营组织从数量增长向质量提高转变,增强农业被动融合和主动融合的能力;另一方面,加大现代高新技术在旅游项目开发上的应用,为产业融合提供技术支持。近年来,以“农家乐”为主的乡村度假休闲旅游在丽水山区快速兴起,但现在乡村旅游中“乐”的功能欠缺,过分依赖餐饮,项目建设出现同质化倾向。利用乡村旅游功能,融入特色生态农业内容,对于提高旅游产品质量、丰富旅游产品内涵、拓展旅游产品功能,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生态农业和乡村旅游业相结合的模式,不仅很好地保护了当地的生态环境,大大加快了生态农业的发展速度,而且促进了二、三产业的发展,拓宽了农民的收入渠道。

3.3 建设软环境,建立农、旅融合协调组织

乡村旅游是阻止农业衰退、促进农民致富的有效手段[4]。重视乡村软环境建设,是实现农、旅融合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经过几年建设,丽水市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硬环境建设已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服务环境等软环境仍存在“短板”,需迎头赶上。通过软环境建设,确立农、旅融合的协调组织,发挥组织效应。在当前“互联网+”时代,积极引导农户利用电商平台,参与各种有利于营销的商业活动和组织,如合作社、协会、公司/企业等,是推动乡村旅游和生态农业产业融合的有力措施。政府可利用调整社会资源配置手段,搭建平台,建立起基于政府、乡村、社会间有利于信任、规范、学习、创新的乡村社会组织,增强其推动乡村旅游与生态农业产业集聚融合的功能作用。

3.4 创新营销传播方式,完善有利于农、旅融合的市场经营制度

根据乡村自然景观和资源特点,以生态农业创意为特色,从生态、审美、康体疗养等角度创新营销传播方式。比如,打造特色田园风光、花卉苗圃果园,特色养殖园、生态休闲庄园等,开展农耕文化体验。此外,完善市场经营制度,促进乡村旅游与生态农业产业融合并向高级化方向发展。一方面,政府应通过银行贷款贴息的形式对农户和乡村旅游企业进行资金支持,或者通过大力发展区域性银行、担保、租赁等金融机构的形式形成生态农业产业与乡村旅游产业转型资金需求的多层次支持体系;另一方面,建立明晰的契约关系,从利益角度来锁定主体关系,明确各自定位,制定联盟之间的规则以及分工合作、运营的规章制度、各类商业活动的制度等,实现利益的锁定。

4 参考文献

[1] 张功让,陈敏姝.产业融合理论研究综述[J].经济研究,2011(1):67-68.

[2] 木德夏.产业融合理论研究:现状与展望[J].当代经济,2009(22):146-147.

第3篇:休闲农业研究综述范文

【关键词】农户;行为选择;研究现状

一、农户行为选择理论的概念

农户是对农民家庭的称呼,由几个从事农业活动的农民组成。行为选择理论是从经济学和心理学的角度,研究理性人面对经济活动如何做出反应的学说。顾名思义,农户行为选择理论研究的是农户如何做出抉择、采取何种行动的理论。农户行为选择理论的研究是建立在农民能够独立决策的基础之上的,但是,理论界对于农户是否能够看成理性人从而做出独立决策尚存在分歧。本文认同农户可以作为理性人的观点,采取屈小博的定义,农户行为选择理论研究的是农户在家庭收益最大化目标和市场经济原则下,在既定资源与市场约束条件下所表现出来的“生产、消费、销售、流通”等多方面行为选择。

二、农户行为选择理论的研究现状

(一)农户行为基本理论方面。根据农户的理性人假设是否成立,以舒尔茨(1964)为代表的经济学家认为,农户符合经济学中理性人假设,其生产行为也是为了追逐经济人利润最大化目标。随后波普金(1979)在其《理性的小农》一书中,发展了舒尔茨的观点,认为农户行为选择是理性人做出的利益最大化的选择。但是俄国经济学家恰亚诺夫认为,农户行为的做出不是出于理性人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目的,而是追求家庭消费需要最大化的结果,为此可能做出一些违背理性人假设的行为。美国经济学家斯科特(1976)提出了农民的道义经济学,认为农户做出行为是基于道德而不是理性,农民在风险规避和收益之间偏好于规避风险,在不确定的情况下,农户选择生产技术安全的生产行为,即使收益偏低。通过对上世纪30-70年代农业的研究,黄宗智提出了“商品小农理论”,农民的行为同时受市场经济和农户劳动结构的制约,农民的阶层地位低,对其经济行为也有影响。

(二)农户行为模型方面。最早建立农户行为模型的是俄国经济学家恰亚诺夫,认为农户生产和消费的均衡条件为“农户的消费边际效应等于休闲的边际效用”。加里・贝克尔(1965)在他的基础上提出了新农户经济行为模型,作为理性人农户的行为受生产函数、收入、时间的约束,通过数学分析,农户可以在生产函数的约束下选择最优生产,然后在收入约束下选择最优消费。巴鲁姆和斯奎尔(1979)引入新古典经济学的概念提出了新的模型,为研究农户对生产结构和市场发生变化后的反应提供了框架。Strauss(1986)进一步发展了农户模型,强调了农户作为研究主体,而不是个人。

(三)其他方面的研究。屈小博(2008)从生产函数和生产技术的角度分析研究了农户生产选择行为,认为不同生产规模的农户,对技术的行为选择不同。技术的选择行为与农业收益和成本大小关系密切相关。不同规模的农户对风险的认知行为差距明显,规模越大的农户对风险认知行为,但规避风险行为,无论规模大小农户们具有一致性。从成本理论的角度,研究生产规模大小对农户销售行为影响。不同规模农户的拥有交易成本和谈判成本大小存在明显差异,因此规模大小对农户的销售行为有重大影响。杨志武、钟甫宁(2011)认为,在研究农户行为时,要明确限制条件。毕继业、朱道林、王秀芬等认为农户的行为研究对耕地保护有重要作用,加强对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农户行为研究对耕地保护有重要意义。刘清娟运用Logistic模型对黑龙江农户生产行为进行了实证分析,认为普通农户和种粮大户之间,影响生产行为的因素大小不同。科技和市场因素是影响农户行为选择的最重要因素。吴月红(2013)研究了粮食补贴对农民耕地保护的影响,通过定量分析得出农业补贴政策对不同耕地保护行为的影响不同,农业补贴对专业农户和兼业农户的耕地保护行为的影响也不同。严亮(2007)研究了农业信息化对农户行为的影响,认为信息化提高了农业生产率,转变了农民的思维方式,使农户生产方式发生转变。董鸿鹏、吕杰(2012)探究了农业信息化对农户生产行为、转移行为等方面的作用机制。缪波(2006)对农业技术选择行为进行了研究,认为农户的技术选择与农民教育程度、耕地面积、技术培训、非农收入等因素有关。徐卫涛(2010)研究了循环农业中的农户行为,杨丽(2012)对农户技术选择行为的定性分析、定量分析进行了综合述评。李明桥(2012)分别研究了新农合门诊补偿对农户需求行为的影响、退耕还林政策对生产决策行为的影响以及农业补贴政策对农户配置资源行为的影响。

三、结论

自从20世纪初以来,行为经济学迅速发展,增强了经济学对现实问题的解释和预见性,农户行为选择理论也是这方面的运用之一。研究好这一理论有助于更好的为农民、农业、农村服务。

参考文献

[1]舒尔茨.改造传统农业[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

[2]恰亚诺夫.农民经济组织[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6年.

[3] Scott, C. Z. The Moral Economy of the Peasant. Yale University 1976.

[4]屈小博.不同经营规模农户市场行为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8.

[5]杨志武,钟甫宁.农户生产决策研究综述[J].生产力研究,2011(09).

[6]毕继业,杨道林,王秀芬.耕地保护中农户行为国内研究综述[J].中国土地科学2010(11).

[7]刘清娟.黑龙江省种粮农户生产行为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12.

[8]吴月红.农业补贴政策对农户耕地保护行为的影响[D].江西农业大学,2013.

[9]董鸿鹏,吕杰.农业信息化对农户行为作用机制的研究综述[J]农业经济2011,(11).

[10]缪波.农业技术推广中的农户技术选择行为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6.

[11]徐卫涛.循环农业中的农户行为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

[12]杨丽.农户技术选择行为研究综述[J].生产力研究,2010,(02).

第4篇:休闲农业研究综述范文

关键词:规划背景;布局;交通规划

中图分类号: TU98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18-64-2

1 规划背景及综述

1.1 规划背景

环境保护是世界性潮流,20世纪80年代中期国际上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思想。 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中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取得了世界各国的共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生态环境问题已成为制约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基于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需要和适应全国环境保护形势,特别是农村环境保护形势的需要。

1.2 生态示范区类型

通过几十年的快速发展和探索,目前我国生态示范区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生态农业型生态示范区;农工商一体化型生态示范区;生态旅游型生态示范区;乡镇工业型示范区;城市化的生态示范区;生态破坏型生态示范区。

1.3 规划综述

海陵北部生态示范区的打造、建立及经营,是综合性的生态示范区,必须基于现有特色资源,加以整合、修复、扩大再利用;以生态环境的建立和保护为基础,以适度开发利用为促进,通过生态湿地环境的建立来提升资源开发利用价值,通过开发效益来回馈生态环境建设,满足规划区生态、生产、生活多方面的可持续发展要求。海陵北部生态示范区是海陵区探索城镇近郊地区农村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改革发展的重要先行试点。

2 规划概况

规划位于江苏省泰州市海陵区,东至碧桂园、泰东河,西至卤汀河,南至新通扬运河,北至启扬高速、海陵区界,规划总用地面积为17.38平方公里。泰州市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主要历史遗存分布于海陵和兴化两地。基地位于海陵与兴化之间,与海陵主城仅一河之隔,具有一定的历史积淀:著名历史文化资源有渔行古村,重大节庆有大型庙会活动。海陵城北生态示范区域内水系发达,河道纵横,属苏中里下河沿海江滩湖洼平原的组成部分,是里下河地区著名的水乡,坑塘及水域面积约占规划区用地的26%。

在规划区北侧有启扬高速,从扬州到启东,贯穿江苏省东西,将规划区与长三角地区其它城市便捷联系起来。

3 发展功能与定位

3.1 功能定位

展示海陵“生态名城”的绿色载体,彰显“渔行文化”的城市名片,体验“水城慢生活”的旅游胜地,推广“现代农业”的典范。

3.2 功能导向

生态功能:以湿地涵养、生态保护、生态修复为主的,海陵区北部的生态安全防护屏障;旅游功能:依托生态环境和农业资源适度发展的,集水乡生活体验、生态湿地旅游、农业观光、文化旅游为一体的综合型休闲度假基地;文化功能:以泰州整体文化及渔行村文化为依托的“文化慢生活”体验区;农业功能:以设施农业、观光农业为主体,集现代高效农业、特色观光农业、观光林业等于一体的综合型农业示范基地,并作为泰州市重要的“菜篮子工程”配套产区。

3.3 发展引导

配合泰州发展趋势,依托海陵主城及主城区所倡导的“水乡慢生活”主题,与主城合二为一,建设成为海陵区水乡主题旅游的有机组成部分。

4 功能结构及用地布局

4.1 发展导向判断

规划区所处的城乡结合地区的特殊地理区位,促成了其独特的社会经济和产业发展导向:“南游、北农、西居、东林”,具体如下:

①南游。北部生态区通过整合渔行水村、丁冯村和唐甸村的优势特色资源,适度发展城市近郊水乡休闲旅游,融入主城区“以水为魂,打造梦里水乡慢生活”的旅游主题,并承接主城区旅游功能转移。②北农。在城北现代农业走廊规划中,已确定了本规划区作为农业大走廊的重要节点,依托已有的农业资源发展壮大,发展形成泰州市的菜篮子工程基地。③西居。规划区目前已基本完成了新农村建设规划的编制工作,将现状杂乱蔓延的农村居民点进行了整合归并,集中布局安置在海陵北路沿线,形成了西部集中带状的整体式规划格局。④东林。规划区东侧人口密度低,农村居民点少,不受各类建设用地及污染源的干扰,并具有一定的生态林地资源;是发展生态涵养林的理想区域,通过逐步关停沿河造船企业,实行生态复育行动,发展生态涵养林,加强整个规划区的水体生态涵养。

4.2 功能结构规划

规划形成“一轴连两心、一带串四片”功能格局。

①一轴连两心。一轴,即以东风北路为主轴的生态展示轴。两心,即水乡休闲中心和生态度假疗养中心。水乡休闲中心,位于宁启铁路以南、东风北路以西区域,依托渔行古村和丁冯水村,集乡村体验、水上娱乐为一体;生态度假疗养中心,位于宁启铁路以北、东风北路以东区域,结合规划生态湖设置,集滨水休闲、疗养度假等功能于一体。②一带串四片。一带,即生态缓冲带,沿宁启铁路两侧设置生态防护绿带。四片,生态农业片区,水乡休闲体验片区,生态涵养片区和生态复育片区。③三翼接四方。三翼,即西侧的卤汀河生态涵养通廊、南侧的新通扬运河生态涵养通廊和东侧的泰东河生态涵养通廊。四方,即北部的里下河湿地生态区、东北部的溱潼湿地生态区,以及东、西两个方向的城北生态大走廊。

4.3 用地布局

规划用地布局以片进行统筹安排。

4.3.1 宁启铁路以北、东风北路以西区域

在泰渔路以北设置大面积设施农业用地;在泰渔路以南、宁启铁路以北设置观光农业用地;在社道河以东、泰渔路以北设置标准化水产用地;结合城北新农村建设规划,在海陵北路设置条状村庄建设用地,并配备相应公建用地。

4.3.2 宁启铁路以南、东风北路以西区域

根据城北新农村建设规划,对片区内农村集体建设用地进行整合归并,同时考虑到“就地城镇”发展需求,在渔行村北侧、东风北路宁启铁路交叉口西南侧、站前路海陵北路东南侧设置商业用地,用于社区层面公建配套。在东风北路与盐河交叉口西南侧设置公园绿地和商业用地,主要用于生态旅游开发,打造水乡特色旅游的门户;在东风北路、站前路交叉口西南侧增设商业用地,主要用于花卉交易。

4.3.3 宁启铁路以北、东风北路以东区域

放大东北部水面规模,打造人工生态湖,并结合湖面增设旅游开发用地;结合城北新农村建设规划,保留东风北路、社道河交叉口东北区域及社道河、斜风河交叉口西南区域村庄建设用地。

4.3.4 宁启铁路以南、东风北路以东区域

结合当地经济条件及生态、产业发展需求,取缔盐河沿岸违章造船工业企业用地,保留盐河北侧苏中农副产品交易市场用地。

5 道路交通规划

构建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交通系统,全面支撑生态区交通发展目标――“快速通达、有机互联、慢行体验”。

5.1 对外交通规划(快速通达)

规划区以现有路网为基础,形成以高速公路、快速路和城市道路为骨架的“三纵三横”方格网对外道路交通系统。

5.2 乡村道路规划(有机互联)

乡村道路具有三大服务主体:自身交通出行,产业发展需求和旅游交通需求。乡村道路规划宽度为7米。对各大功能板块(生态板块、旅游板块、农业板块等)进行有机串联,加强各大功能之间的便捷联系。

5.3 慢行交通规划(慢行体验)

5.3.1陆路慢行交通

规划结合乡村道路的设置,整合自行车慢行交通,划定自行车道,形成环生态区的陆路慢行交通系统。规划结合公交换乘枢纽和旅游设施的建设,沿途多处选点设置B+R非机动车租赁硬件设施,统一管理,便于游客就近租/还。

5.3.2 水路慢行交通

通过对河道水系的深度梳理,选取并打通部分水体条件较好的河道,结合旅游功能的布局,形成水路交通游线。

5.4 公共交通规划

5.4.1 公交首末站和换乘枢纽

东风北路和盐河交口区域西侧,是生态区休闲旅游主起点,客流集散量大。规划结合旅游功能的设置,在该区域建设1处公交首末站,并打造成为换乘枢纽,用以对接泰州主城往返的公交流和周边城市旅游客流。

5.4.2 公交线路

结合公交首末站的设置,规划设置2条双向环路的生态区内部公交路,串联生态区所有功能板块,实行本地居民公交出行与游客游览共用形式,根据季节性公交客流量弹性设置发车间隔时间。

6 生态功能区划及空间管制

6.1 区域生态体系构建

规划借助泰州市总规中确定的“清水维护通道”,将本规划区与城北地区其它生态群落连通融为一体,从大区域角度建立整个城北地区的“生态湿地体系框架”。

6.2 生态功能及空间管制区划

结合总体规划空间管制要求,将全区划分成3个生态功能管制分区和12个生态功能亚区。3个生态区包括:禁止区、限制区、宜建区。其中禁止区面积为625.48公顷,具体可分为:设施农业区228.69公顷,观光农业区铁路以北为限87.18公顷,卤汀河生态通廊37.29公顷,泰东河生态通廊13.19公顷,新通扬运河生态通廊43.19公顷,宁启铁路生态通廊61.86公顷,生态复育区154.08公顷。限制区占地面积395.19,分为:观光农业区铁路以南为限199.07公顷,生态涵养区196.12公顷。宜建区占地266.13公顷,分为:生态宜居区247.19公顷,生态经济发展区3.72公顷,生态旅游开发区15.22公顷。

①禁止建设区。禁止建设区包括设施农业区、观光农业区(铁路以北)、卤汀河生态通廊、泰东河生态通廊、新通扬运河生态通廊、宁启铁路生态通廊、生态复育区7个生态分区,用地规模为625.48公顷,是景观及生态安全格局中的“根本”,具有重要的生态服务功能。

②限制建设区。限制建设区包括观光农业区(铁路以南)、生态涵养区2个生态分区,用地规模为395.19公顷。该区域现状具备一定的生态基础,是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区域之一。各生态分区可适度发展生态旅游、绿色有机农业和林业,禁止房地产开发和工业建设,该区以生态资源建立与保护为主,在保障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可以进行有限度的开发利用。③适宜建设区。适宜建设区包括生态宜居区、绿色产业发展区、生态旅游开发区共三个生态分区,是城北生态区中人类社会经济活动最密集的区域,亦是本规划区的主体经济产业区域。

7 结语

生态区的规划建设是一个长期和复杂的工程,如何在生态修复和保护中实现经济和生态的协调发展是一项重大挑战,本文从一个具体案例出发为生态示范区的规划和建设提供借鉴。

参 考 文 献

[1] 韩世华.关于城市规划档案管理工作发展与创新问题的思考[A].决策与信息杂志社、北京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决策论坛――政用产学研一体化协同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C].决策与信息杂志社、北京大学经济管理学院,2015:1.

第5篇:休闲农业研究综述范文

(1.琼海市博鳌镇农业服务中心,海南 琼海 571434;2.海南省海洋与渔业科学院,海南 海口 570206)

摘要:休闲渔业是近年来刚刚兴起的朝阳产业。博鳌发展休闲渔业具有优越的自然条件、人文条件和庞大的游客数量等众多优势。发展休闲渔业一定能为博鳌本地渔民提供就业机会,增加渔民收入,经济和社会效益十分可观。本文运用SWOT方法对博鳌镇发展休闲渔业进行分析,并针对发展休闲渔业过程中面临的形势提出对策。

关键词 :博鳌;SWOT方法;分析

基金项目: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运行项目(水产种质资源平台运行服务)。

作者简介:符梁(1984-),男,大学本科,主要从事水产养殖技术服务。E-mail:979034071@qq.com

通讯作者:杨守国,男,工程师,研究方向:海水增养殖及遗传育种。E-mail:yangshouguo82@163.com

DOI:10.3969/j.issn.1004-6755.2014.12.019

休闲渔业已成为我国经济产业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充分利用渔业生产设备、渔业作业空间、水产生物、渔业生态环境及人文历史资源等渔业元素与旅游资源相结合发展起来的新型产业[1];通过资源优化配置,构建一个优美、和谐、舒适的渔村、渔业的体验环境,迎合人们的消费需求。

博鳌位于万泉河入海口处,无论是淡水渔业资源还是海水渔业资源都相当丰富,游客在当地渔民配合下,可体验到下水撒网捕鱼、海上垂钓、收网拣鱼等乐趣。

1博鳌发展休闲渔业的意义

1.1有利于优化渔业产业结构

2012年全国休闲渔业产值297.88亿元[2],已成为我国渔业第五大支柱产业,在第三产业的占用比重中逐年升高。

1.2有利于合理利用本地资源

博鳌有着优越条件的地理位置,具有丰富的淡水渔业资源和海水渔业资源,为开发休闲渔业提供了发展前提。

1.3有利于渔业增产增收

目前博鳌直接从事海洋捕捞业的渔民约2万人,由于渔民自身文化程度不高,自谋出路的能力有限,再加上生产资料价格的上涨和海洋渔业资源的减少,渔民收入逐步下降。充分利用博鳌的海洋资源优势发展休闲渔业,壮大渔业经济,将渔民从捕捞业为主的经济模式转变过来,实现渔民“出海不捕捞,转产不离船”的转产转业,实现“渔民增收、渔业增效”战略目标。

1.4有利于相关产业发展

休闲渔业的发展同时带动和促进诸如交通、通讯、旅游、餐饮、造船、渔具、水产品加工销售等行业的发展[3]。

2博鳌发展休闲渔业的SWOT分析

2.1优势(Strengths)

2.1.1博鳌拥有独特的地理位置优势博鳌亚洲论坛特别规划区地处东经110.5度、北纬19.3度,位于海南省东海岸,以博鳌亚洲论坛特别规划区为圆心,4小时的空中距离可以覆盖亚洲20亿人口。博鳌,就像亚洲的中心。博鳌距离市府嘉积镇仅19 km,距离博鳌火车站和正在建设中的博鳌机场16 km,从“南海风情小镇”潭门镇经潭门大桥仅有7 km车程。

2.1.2博鳌拥有良好的自然环境博鳌融江、河、海、山麓、沙洲于一体,集椰林、沙滩、奇石、温泉、田园风光于一身。这里优越的生态环境,满足了人们亲近自然的愿望。

2.1.3博鳌拥有淳朴的人文环境博鳌本地居民大多是移民。博鳌有百家姓,从来没有械斗,从来没有以大欺小,人们世代和睦相处过日子。社会治安常年保持稳定的良好态势。博鳌具有浓厚的海洋特色文化[4],从“博鳌”两个字就能体会得出来,其含义是鱼类丰硕,用通俗的语言表述就是“鱼多鱼肥”的意思。

2.1.4博鳌拥有渔业码头和旅游专用码头游客们可从码头乘船到近海、内河进行垂钓观光和水上用餐。博鳌近海水质清晰,海底下游动着各种鱼类。部分区域磊有大量礁石,藏有青斑、老虎斑、金钱斑等名贵鱼类,可供游客海上垂钓、拖网。

2.1.5博鳌水产养殖业发达距离博鳌镇墟中心10 km的东海村委会有近200 hm2水产养殖基地,常年养殖南美白对虾、斑节对虾、东风螺、老虎斑等水产品种,可以源源不断地向博鳌各餐饮场所提供新鲜的水产品,满足众多游客的口味。

2.2劣势(Weakness)

2.2.1难以避免的自然因素博鳌地处江河出海口,近海海底漩涡错综复杂。海滩上常见竖着的警示牌提醒过往游客“禁止下水游玩”。这对于一个滨海小镇发展海上各类项目非常不利。而三亚市大东海每年吸引大量游客前去游玩是因为大东海是个海湾,湾里常年保持风平浪静。由于博鳌地处出海口,河道经常变动,泥沙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堵塞码头,妨碍渔民出海捕捞,对发展休闲渔业带来很大影响。

2.2.2种类单一,吸引力不强,服务意识淡薄博鳌虽然是亚洲论坛所在地,但是长期以来以观光、垂钓等形式的休闲渔业项目显现单一特点[5],未能与相关行业或者产业相结合。博鳌休闲渔业的从业人员大部分是转产转业渔民或社会的闲置人员,文化程度低,也没有受过培训,造成经营管理水平较低,服务意识淡薄,应对市场化的能力差,严重影响休闲渔业的服务质量。

2.2.3配套基础设施跟不上一是游船过小,设备太差,不成规模、不够档次、品位不够;二是码头规划与建设缺乏整体性、综合性、多功能性,现有码头配套功能和设施无法适应休闲渔业的发展;三是海区缺乏专业规划设计,难以适应现代化休闲渔业发展的需要,难以对相关产业形成有力的支撑[6]。

2.3机遇(Opportunity)

2.3.1琼海市政府努力构建田园城市,为博鳌休闲渔业发展带来契机琼海正在加紧田园城市建设,博鳌在建的自行车绿道,美雅阿叔农家乐、滨海酒吧一条街等项目,吸引着四方游客。依托博鳌亚洲论坛带来的国际知名度,旅游产业迅猛发展。据不完全统计,博鳌平均每天接待中外游客约2 000人次,年接待60万人次以上,这对发展休闲渔业是机遇。

2.3.2其他方面营造良好社会环境我国法定节假日调整为发展海洋休闲渔业提供了大量的客源。海南省政府为发展休闲渔业提供政策支持。

2.4挑战(Threats)

2.4.1三亚发展休闲渔业势头迅猛海南省三亚市将休闲渔业发展策略定位在国内领先。据悉三亚已率先推出了几项新的休闲渔业项目:一种是用仿古游船夜游三亚;一种是推出了包船方式为主的游艇游船,游客可以三五成群出海休闲、垂钓、烧烤、拍婚纱照、做婚庆;第三种是面对散客推出的海上休闲、垂钓、烧烤、娱乐相结合的旅游方式。

2.4.2潭门的崛起势在必行自从习见平主席到潭门渔港参观后,潭门的发展更上了一个新台阶,不管是街道还是码头都焕然一新;潭门大桥通车后,潭门的发展将更加快速,潭门有大型码头,渔船配备齐全。而潭门挨着博鳌必将是博鳌发展休闲渔业最大的挑战。

3博鳌发展休闲渔业的对策和建议

3.1尽快出台管理办法,规范博鳌休闲渔业发展

依据《海南省海洋经济发展规划》、《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和有关海洋或渔业法规、政策和发展规划,借鉴《三亚市休闲渔业发展规划》,尽快适合博鳌发展需要的休闲渔业发展规划和管理办法,积极推动热带特色农业与旅游相结合[7],制定实施观光渔业、休闲渔业支持计划,打造中外游客的度假天堂和博鳌人民的幸福家园,实施“绿色博鳌大行动”。

3.2制定积极优惠政策,保障休闲产业发展

一是政府每年从财政中安排一定发展专项资金,扶持示范点、休闲渔船改造、政策性扶持补贴、重点项目的投资补助、培育休闲渔业品牌[8],支持与休闲渔业相关的旅游产业的发展。

二是大力扶持具有高品位、高附加值和带动性大的休闲渔业项目,符合条件的给予贴息支持,鼓励具备条件的企业上市融资或发行企业债券。

三是加强金融机构对休闲渔业项目的资金支持。

四是加大对发展休闲渔业企业的政策性扶持[9],特别是企业的水电收费定价,应与农业水电价格一样。

五是加强互助担保体系建设,降低渔民转产转业发展休闲渔业的融资成本,引导保险机构加快研究,推出针对休闲渔业发展的险种,促进渔业互保协会把休闲渔业互保纳入渔业互保中[10]。

六是建立并完善农村土地流转制度和用海的管理制度,制定优惠休闲渔业项目用地与用海政策,简化审批程序,减免相关费用,特别是在用地上建设硬性设施占地比率,要借鉴台湾的相关经验。

3.3产学研相结合,促进休闲渔业发展。

重视先进技术在休闲渔业产业中的应用,建立休闲渔业的科技支撑系统。调动科研力量,利用科技手段,对重大休闲渔业项目的决策进行咨询、评估和可行性研究;运用现代高科技网络技术,建立休闲渔业信息管理系统,提升休闲渔业服务的效率与水平。

3.4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高休闲渔业服务质量

一是做好人才引进。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积极吸引国内外的高级休闲管理人才,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人才流动与收入分配机制,促进休闲渔业的创新发展。

二是加大培训力度。创立渔民从业人员教育基地,重点进行渔业、法律、卫生、旅游、安全防范、服务、风土人情、诚信意识与行业服务规范等知识培训[11]。在加快渔业转产人员知识培训的同时,将休闲渔业技能人才培训纳入阳光培训工程,不断提高休闲渔业管理人员和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和服务水准,提高博鳌休闲渔业的整体素质。

三是开展产业研究。成立休闲渔业学会,与国内外专业研究机构、高等院校和企业界携手,借助我省建设国际旅游岛优势和博鳌亚洲发展论坛,开展渔业休闲领域的国际性研讨与交流。

3.5加强环境保护,建设社会主义新渔村

发展环境友好型休闲渔业是持续发展长久之计。党的十报告将“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发展休闲渔业也要将生态文明建设放在首位,建设社会主义新渔村。

3.6加大宣传力度,提高休闲渔业的知名度、影响力和吸引力

加强休闲渔业景点景观的形象宣传,增强休闲旅游区的企业间合作,形成高效率的旅游营销网络,培育和扩大休闲群体,营造全民休闲的优良环境。

总之,休闲渔业对博鳌旅游经济发展有重大作用。博鳌发展休闲渔业的优势在于优美的海洋环境和丰富的水生生物资源及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优势。如今尚有许多人对渔民的生产生活充满好奇,总希望自己能体验原汁原味的渔民生产生活,现在人们用于旅游休闲方面的支出越来越大,休闲渔业必将成为博鳌发展旅游业的特色产业。

参考文献:

[1]

严飞,周雪秋.我国休闲渔业发展研究综述[J].科技创业月刊,2012(01):12-13

[2] 董金和.《2013中国渔业统计年鉴》解读[J].中国水产,2013(07):19-20

[3] 陈明宝.我国休闲渔业研究现状与未来研究发展方向[J].中国水产,2008(05):76-79

[4] 任怀锋,邓章扬.海南省发展休闲渔业的SWOT分析与对策建议[J].海南金融,2009,244(3):81-83+88

[5] 郭旭,曹敏.舟山休闲渔业发展浅析[J].渔业经济研究,2009(2):44-49

[6] 柴寿升,王刚.现代休闲渔业与传统渔业的比较研究[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6):9-13+9

[7] 李长生.甘谷县休闲渔业现状与发展对策[J].农业科技与信息,2012(02):58-5

[8] 张英,钟天明.舟山市发展休闲渔业的实践与思考[J].现代城市,2007(03):42-44

[9] 孙吉亭,R.J.Morrison,R.J.West.从世界休闲渔业出现的问题看中国休闲渔业的发展[J].中国渔业经济,2005(01):50-51

[10] 方海,谢营梁,李励年.国外休闲渔业可持续发展管理现状及我国休闲渔业管理现状[J].现代渔业信息,2008,23(10):16-18

第6篇:休闲农业研究综述范文

本文将整理台湾休闲旅游从业人员相关专业能力研究,以研究主体的三大分类:餐饮(旅)业、健身娱乐业和休闲旅游教育界为框架,对研究内容进行综述。

(一)餐饮(旅)业专业能力探讨

1、餐饮(旅)业管理层专业能力探讨

王丽菱研究认为,国际观光旅馆餐厅经理共有8项职责、92项任务,其职责项目为:预算执行及财务管理;商品设定;业务营销;人事及训练之管理;行政管理;现场管理;物料管理;危机预防与管理。林碧华指出餐饮连锁业店经理扮演的角色是店铺的代表人、经营目标的实现者,也是卖场的指挥官,负责整体经营的结果及店铺的形象。最后总结出店经理必备及应备之认知项目中,以具备管理知识、了解人际关系的处理原则、具备餐饮基本专业知识、具备成本的概念、具备社交礼仪的知识等五项为最首要;店经理必备及应备之技能项目中,以具备激励与赞美他人的技巧、具备与他人相处的能力、具备认人的能力、具备督导技巧、具备领导统御的技巧等五项为最必要;店经理必备及应备态度项目中,以坚持质量、凡事以身作则、具责任感、勤奋踏实、尊重他人等为最首要。

许轩研究发展出旅馆业高阶主管专业能力架构,内容包括一般性专业能力:分析能力、策略管理能力、执行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危机处理、文化、人际关系、沟通能力、领导能力、自我管理、态度、创造力、外语能力等共13个能力领域;与技术性专业能力:现场管理、人力资源、财务管理、业务及营销、信息能力等共5个能力领域;并且藉由权重分析发现一般性专业能力重要性大于技术性专业能力,而齐下分别以“领导”与“财务管理”被视为当今旅馆业高阶主管最重视之专业能力领域。

2、餐饮(旅)业基层服务人员专业能力探讨

王丽菱将国际观光旅馆餐厅服务生之职责与任务分为资浅者与资深者,其应具之认知、技能、情意方面,共确认了12项认知、5项技能及5项情意之能力项目;国际观光旅馆餐厅领台应具之认知、技能、情意方面,共确认了5项认知、4项技能及4项情意之能力项目;国际观光旅馆餐厅领班应具之认知、技能、情意方面,则确认了13项认知、11项技能及8项情意之能力项目。

沈君总结得出中式宴会服务人员应具备的专业能力其重要性平均数,依序为:安全与清洁卫生、顾客关系、工作关系与沟通、执行周边工作、成本概念、用餐服务、善后工作、基本服务能力。其未来需求性平均数,依序为:顾客关系、安全与清洁卫生、工作关系与沟通、基本服务能力、执行周边工作、用餐服务、成本概念、善后工作。

林美玲以国际观光旅馆饮务人员为研究对象,得出饮务经理以行政与策略管理能、执行预算与管理财务的能力最重要。领班以吧柜作业管理的能力、调酒技能、服务生于临时员的安排与调度能力最重要。调酒员以调制饮料的能力、服务顾客与产品销售的能力最重要。

(二)健身娱乐业专业能力探讨

1、运动指导员专业能力探讨

柯政良指出运动指导员专业知能重要程度,分六大层面,其中以指导操作最高,其他专业知能依序为:人己互动、行政管理、工作态度、相关知识及文书处理,各层面之认知程度及需求程度均达显著水平,而运动指导员专业知能重要认知程度与专业知能需求相同。郑秀琴认为健身俱乐部运动指导员专业能力包括:专业态度、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沟通技巧与能力、个人特质及公共关系等六大类,在其研究结果发现,专业态度是所有健康俱乐部之专业从业人员一致认为最重要的专业能力。

陈正国在总结了两人研究的基础上指出:虽然柯政良在其研究中指出“指导操作”是运动指导员专业知能中最重要的;郑秀琴也在其研究中认为“专业态度”是所有健康俱乐部之专业从业人员一致认为最重要的专业能力;但是由于水肺潜水教练接触的层面属于水域,而成员组成素质不一,因此无论是在水域专业知识的认知或操作指导技能的认知或指导学习的态度等三个面向专业,都必须具有相当的专门知识和工作经验才行,所以知识、技能、态度对水肺潜水教练来说都是一样等同重要,缺一不可的。

2、解说员专业能力探讨

解说员是观众与展示品之间的重要桥梁,其专业知能的有无,更是影响导览解说质量的关键因素。解说员面对日新月异的知识半衰期时势,若未接受教育训练等的在职进修,将会逐渐被社会所淘汰。所以当务之急,解说员唯有不断接受教育训练,才能使专业持续成长(郑美女)。

郑美女建构了《公立博物馆解说人员专业能力指标》,而郑人文进一步研究了休闲农业解说员专业能力与人力运用机制。郑人文将解说员角色扮演分为基础与进阶两大部分,身为一般之解说员须扮演之基础角色为:观光导览者、学习促进者和环境维护者,而资深解说员除了扮演上述三种角色外,另外还应协助行政管理及课程的规划安排,所以也可能扮演之进阶角色为:行政管理者和方案规划者。郑人文还认为“善用及整合资源能力”是休闲农业解说员最应受到重视的专业能力。

(三)休闲旅游教育界专业能力探讨

陈秀玉依不同性质人员之评定,了解大专观光科系学生所应具备专业基本能力项目之重要程度及其差异性。并以不同性质学生之评定,了解大专观光科系学生对所应具备专业基本能力之专精程度及其差异性。吕欣怡也认为不同性别、学制、科系、就读意愿、实习经验及工作经验之学生自评各因素构面的餐饮管理专业能力程度具有差异。

林玉梅研究认为高级中等学校餐饮管理科学生宜备的专业能力计有:食物与营养、食物制备、盘饰搭配、食品选购和贮存、餐饮安全与卫生、餐饮服务技术、语言、饮料与调酒、计算机运用及相关专业知识等十类95项。吕欣怡研究发现大专校院餐饮(旅)管理系科学生餐饮管理专业能力所具备的认知层面包含:规划与管理、餐饮设计、产品与服务、环境保护与安全、组织与运作与相关知识等五项因素构面。李青芳指出我国高职餐饮管理科毕业学生,应具备商业专业能力分为:外语能力、商务沟通能力、计算机基础作业能力、会计作业能力、销售能力、行销能力、商业及管理基础能力、采购与库存管理能力等八个构面。

二、小结

第7篇:休闲农业研究综述范文

>> 内蒙古巴彦淖尔市农业市场化进程测度与分析 对内蒙古巴彦淖尔市公路养护与管理工作的探讨 内蒙古巴彦淖尔市科协开展科技人员下基层搞服务活动 内蒙古巴彦淖尔市科普之冬春科技下乡活动全面展开 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测深在内蒙古巴彦淖尔地热勘查中的应用 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临河21团7连妇幼保健院分院 内蒙古巴彦淖尔设施农业示范区 引进“桃套菜”模式 巴彦淖尔市2012年碘缺乏病病情监测调查分析 对巴彦淖尔市牧草产业发展及金融支持情况的调查 巴彦淖尔市临河城区小学生科技活动现状调查与研究 对巴彦淖尔市口岸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需求的调查 巴彦淖尔市社区参与生态旅游开发探讨 对巴彦淖尔市教育网站信息化教育资源建设与应用的几点想法 巴彦淖尔市老干部党委等 巴彦淖尔市临河区餐具消毒监测结果分析 2010年巴彦淖尔市5岁以下儿童死亡评审结果分析 巴彦淖尔市春季降雪特征及预报方法分析 巴彦淖尔市河套文化旅游开发SWTO分析 巴彦淖尔市河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对策分析 巴彦淖尔市退耕还林工程现状分析及发展建议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4]赵秋丽.社区护理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170-174.

[5]牛敏静.陕西省铜川市城区居民家庭压力及因应机制研究[D].2011.

[6]Boey,k.w & chi,I.A study of life events and p sychologicalwell-being of the older adults inHong Kong[J].Journal of Clinical Geropsychology,1998,4(1):55-64.

[7]高晶.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综述[J].社会心理,2005,(2):19-37.

[8]姜勤,高健.天津市社区老人休闲生活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社会工作,2014,(5):131-139.

[9]王S生.不同地区老年人居住家庭类型研究[J].学术研究,2014,(7):33-41.

第8篇:休闲农业研究综述范文

关键词 现代农业;机遇;挑战;对策;重庆潼南

中图分类号 F3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17-0268-03

新常态下,潼南区现代农业面临着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需要牢牢抓住。潼南区作为一个农业大区,要立足资源优势,强化现代农业基地建设,全面提高农产品品质,加快实施农业品牌战略,为全区经济社会快速协调发展提供动力,为加快城市发展新区“示范窗口”建设做出更大贡献。

1 潼南区现代农业发展新机遇

1.1 重庆自贸区建设机遇

重庆自贸区基础方案已获中国中央政府相关部委初步审定。在重庆修改后的现行方案中,自贸区面积大约为120 km2,其中有2/3(80 km2)在两江新区内。两江新区将依托空港保税区、水港保税区来进行延展。重庆市有大量的农村、农产品的生产,与国内国际市场的衔接,通过进出口、物流来实现,对于农产品的流通(包括线上、线下)会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会给农民带来红利,同时也为潼南区现代农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1-2]。

1.2 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建设机遇

2015年11月7日中国政府和新加坡政府同意选择重庆直辖市作为项目运营中心,将金融服务、航空、交通物流和信息通信技术作为重点合作领域,确定项目名称为“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重庆项目是以“现代互联互通和现代服务经济”为主题的产业合作,该项目将以重庆为核心,集聚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推动跨区域、大范围、宽领域合作,向中西部地区乃至全国范围辐射。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建设有利于潼南区产业布局和农产品加工业的创新与发展[3-4]。

1.3 成都天府国际机场建设机遇

成都天府国际机场位于成都简阳市芦葭镇附近,距成都市中心51 km,是“十三五”规划建设的我国最大民用运输枢纽机场项目,定位为中国第4个国家级国际航空枢纽,丝绸之路经济带最大的航空港,将负责成都出港的全部国际航线。未来将成为中国面向欧洲、东南亚、南亚、中东和中亚的国际空中门户;成为国际客货西进东出、东进西出、西进西出我国大陆的重要中转站。潼南区到简阳,从安岳到成都高速大约60 km,为潼南农产品出口打开了另一条通道。

1.4 成渝城市群发展的新机遇

2016年5月4日,《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正式,提出成都以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为目标,提升成都核心功能,包括增强成都西部地区重要的经济中心、科技中心、文创中心、对外交往中心和综合交通枢纽功能等。规划要求壮大装备制造、生物医药、农林产品加工等优势产业集群,发展商贸物流、旅游、文化创意等现代服务业,有序承接产业转移。同时,规划还要求统筹城乡发展,以工促农,以城带乡,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脱贫攻坚和民生改善。努力打造产业优化、生活优质、环境优美的“新成渝”。无论是城镇布局、产业发展,还是公共服务一体化,都将充分实现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互促共进,带动沿线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释放充分的发展空间,对潼南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十分有利。

1.5 潼南撤县设区的发展机遇

潼南作为成渝经济区中心地带、成渝城市群核心板块、重庆向西开放的重要通道,区位优势更加凸显;渝遂高速公路、快速铁路和规划建设的南泸高速、合安高速、兰渝高铁穿境而过,区域间更加便捷畅通,集聚和辐射功能增强;境内天然气、水电等资源富集,生态环境优良,用地条件良好,农旅资源得天独厚,人力资源丰富,为加快建设工业化、城镇化主战场提供了有力保障。特别是撤县设区后的优势和潜力将持续释放,潼南在功能定位上深度融入主城,产业承载和人口集聚能力进一步增强,在资金、项目、人才引进等方面更具吸引力,区域潜力必将随着发展的推进不断彰显。

2 面临的挑战

2.1 农产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问题

以前人们关心的是能否吃饱饭,而现在人们更关心的是能否吃好饭,关心碗里的饭是不是健康、绿色。居民人均大米、小麦等谷物消费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就开始呈下降趋势,而畜产品、水产品和蔬菜水果等高附加值农产品占食物消费的比例持续快速增长,出现牛羊肉、奶类、优质高端苹果等高品质产品需求增大。从表面上看,这是农产品过剩导致的结果,或者农产品流通环节出了问题,实际上病根却在供给端:农民提供的农产品都是中低端农产品,一方面这类产品的消费需求日益萎缩,另一方面彼此之间形成了同质化恶性竞争。比如四川安岳县、重庆潼南区近年来柠檬收成好,2015年安岳柠檬总面积由2014年的3.2万hm2增加到3.33万hm2,总产量由42万t增长至60万t,产量增幅约42.86%,结果2015年柠檬价格大跌,上门收购的商贩收购价格为青柠檬0.4元/kg、套袋柠檬2元/kg。由于前2年柠檬价格高企,安岳、射洪、乐至、潼南乃至南充、广安、巴中等区市县纷纷发展柠檬产业,原栽的柠檬陆续挂果,对市场造成了冲击。柠檬产业必须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绿色发展,采取潼南、安岳等地纳入集团营销,不能单打独斗,统一打造品牌、统一开拓国际市场,实现产地定价权,实现潼南、安岳柠檬可持续发展。

2.2 农产品品牌战略的紧迫性问题

农产品品牌建设是潼南开拓川渝农产品市场,依托重庆自贸区走向国际市场,加快现代农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目前,潼南已通过无公害蔬菜产地县整体认证,认证无公害产品153个、绿色产品37个,认证“潼南萝卜”“罗盘山生姜”地理标志,注册“潼南绿”商标。其中,“赐康果蔬”成为重庆市鲜菜类首个“著名商标”。潼南新胜罗盘山种出来的生姜香、脆、无筋,在市场上要比一般的生姜贵,这种特色农产品在川渝两地声誉日盛,但与发达地区相比,潼南区农产品品牌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品牌强农的观念不深、意识不强、措施不多,品牌培育的长效机制缺乏等问题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和影响了潼南区特色农产品的发展。潼南作为农业大区,必须适应新形势发展要求,牢牢抓住新机遇,立足资源优势,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强化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全面提高农产品品质,加快实施农业品牌战略,开发一批“名、优、特、绿、新”的高效农产品,为全区经济社会快速协调发展提供动力。

2.3 现代农业规模化较小问题

现代农业首先要解决规模化和集约化的问题。潼南现代农业最少的单元为一户2.00~3.33 hm2,而目前只有人均0.1 hm2,集约起来比较困难,而且农业产业链特别粗放、低效、原始。新胜镇2015年种植生姜333.33 hm2以上,养殖黑猪1 000余头,从数量上讲,规模化比较低,打造先进的农业产业链还十分困难。同时,潼南区大量农民外出务工,家里仅剩老人和孩子。部分家庭的土地无人耕种或无力耕种,造成一部分农村土地荒废,全区估计在30%以上。新胜镇2015年引进了兴三星农业、益丰源农业公司和华N农业等公司,流转农村闲置土地266.67 hm2以上,发展有机蔬菜种植、核桃种植和柠檬种植,但土地荒废仍较严重。农村土地荒废严重实际上也是现代农业规模化和集约化不足的问题。农业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规模小,设施差,人员少;部分农民小农意识根深蒂固,农业生产模式仍然以户为单位、分散经营为主,缺乏集体合作意识。产品科技含量低,产品属于粗放型、传统型、低层次的加工,初级产品居多、精制产品比率小,带动力受限。

2.4 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区基础设施建设的问题

“十二五”期间,全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虽取得了显著成效,但维护资金不到位,老化、失修需修复、重建。农业环境污染不容乐观。生产方式的粗放、治理污染设施滞后等因素,全区农业环境问题仍然突出,集中表现在畜禽排泄物、水产养殖废水未达标排放和农田化肥、农药的过度使用上。

农业与旅游融合的景区或基地有待进一步发展。拓展农业在休闲观光、生态保护等方面的发展空间不够,目前,景区有太安以农业园区为依托,把精品生产、现代农业设施、生态景观和市民参与农事活动等融为一体,寻找生产过程与休闲观光的结合点不够,为市民提供休闲观光场所,提高城乡居民文化品位。融合的旅游环境需要进一步改善。老城街面不整洁,群众乱丢垃圾现象突出,毛家巷污水严重;老城的建筑视角不美,绿化率低,对外形象不佳。现代农业景点一线农村环境需要整治,一些脏乱差现象也比较突出。

3 发展对策

3.1 高起点、高标准、大手笔构筑现代农业产业新格局

3.1.1 高点定位大目标。面向未来,着眼长远,提出做大做强绿色蔬菜、优质粮油两大优势产业,培育壮大优质生猪、生态渔业、经济林果三大特色产业,加快农业旅游、农产品加工两大增效产业的战略思路,制定了实现农业总产值100亿元,建成中国西部绿色菜都、国家优质粮油保供示范基地、国家种养循环农业示范基地、国家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国家农产品保供基地、西部地区特色效益农业高地和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的奋斗目标,为现代农业推进指明了方向。

3.1.2 科学规划大园区。立足区情,因地制宜,潼南区实施100 km2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核心区建设。核心区涵盖太安、柏梓、崇龛、梓潼4个镇街,40个行政村,幅员面积178 km2,耕地面积1.39万hm2。计划总投资44.3亿元,重点打造“一带三片一环线”,即琼江河流域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带,柏梓―太安标准化绿色蔬菜示范片、崇龛稻油轮作高产示范片、太安特色“渔―菜―花―果”生态高效农业示范片,韦家―罐坝―柏梓―崇龛―双江公路生态观光旅游示范环线。

3.1.3 实施打造大基地。以农业综合开发为先行军,通过琼江流域国家农业综合开发现代农业园区试点项目、新型现代农业综合开重点项目等实施,园区建成罐坝、渔溅、中渡、临江等8个高标准万亩级蔬菜基地,白沙、龙口、羊堡等7个优质粮油基地,金盆、黎嘴、汪坝等7个特色经果基地,翰霏、荣大、温氏中渡和崇龛4个规模生猪养殖基地。吸引科光、农龙、帝安、朴真、弘艺等20余家企业入驻;建成太安蔬菜主题公园、崇龛油菜花景区两大农业旅游景区。

3.1.4 建设推动大产业。农业综合开发在示范园区的建设,有力助推了潼南蔬菜、粮油、生猪、渔业、特经五大产业发展。目前,全区年产蔬菜200万t、粮食40万t、油料5万t、生猪100万头、水产品4万t、经果40万t,蔬菜、油菜、柠檬种植面积和产量位居重庆市第一。潼南区已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西部绿色菜都、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区、重庆市产油大区、全国生猪调出大区、全国农产品主产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农业综合开发做出了重要贡献。

3.2 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加快现代农业发展

按照“山上开花结果、山下蔬菜粮油,科学间作套作、推动种养循环”的总体要求,把全区概略划分为6个相对集中的区域,即现代农业示范区核心展示片、潼北丘陵经果杂粮产业片、涪江北岸立体农业示范片、渝遂高速沿线产业带、琼江下游稻藕水产示范片和南部山地姜椒产业带。

3.2.1 做精优质粮油产业。按照稳定粮油面积、主攻单产、调整结构、提升效益,以持续提高粮油综合生产能力为主攻方向,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和提高地力建设,将粮食产能落实到田头地块。全面推进粮油高产创建,着力提高单产和提升品质。加快构建国家粮食安全保障体系,全面落实粮食安全行政首长责任制,推进“粮安工程”实施,发展绿色储粮和粮油加工,促进粮油产业持续稳定发展。

3.2.2 做强蔬菜产业。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优化完善基地布局,加强蔬菜基地基础设施、市场流通体系、质量安全体系建设,深度开发蔬菜产业多功能,形成集蔬菜种植、加工、品牌经营、配送、物流、质检、信息、休闲观光、市场化营销、社会化服务等多功能为一体的蔬菜产业新格局,建成全国闻名的西部绿色菜都。

3.2.3 做大特色经果产业。重点发展以柠檬为主的柑橘类加工水果、以玫瑰为主的集观光和深加工花卉、以黄精和黄柏为主的加工中药材、以果桑为主的集观光和深加工,改扩建现有茶叶基地,适度发展特色高端精品设施园艺,突出林下立体循环经济发展,大力推进精深加工,加快品牌创建和运营,着力推动与休闲农业乡村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构建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现代特色经果产业经营体系。

3.2.4 做特生态渔业。以发展生态健康养殖、强化水产品质量安全、渔业生态安全为着力点,进一步调整渔业结构,拓展渔业多功能,增殖渔业、休闲渔业等新兴产业取得长足发展,现代渔业发展新格局基本形成。

3.2.5 做优畜牧产业。以现代畜牧业示范区建设为主线,大力发展优质生猪、节粮型草食牲畜、禽蜂三大产业,建立以畜禽加工为主导、蛋奶加工为补充的畜产品深加工业发展集群。

3.3 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提升现代农业装备水平

3.3.1 强化统筹规划建设高标准农田。将国土整治、农业综合开发、现代农业生产发展、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等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纳入全区统筹,实行整镇(街)整村推进建设,建设区域化、规模化、集中连片的粮食生产基地,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3.3.2 全面提升设施农业装备水平。充分利用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拉动作用,全面提升设施农业装备水平,加快推进设施农业技术装备普及应用,建立健全运行高效、服务到位、支撑有力、充满活力的农业机械化推广体系。大力培育发展壮大农机专业合作社等服务组织和农机大户,支持引导开展跨区作业等产前、产中、产后农机社会化服务,发挥农业生产主力军作用。

3.3.3 加强农业科技自主创新,深入推进农业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加快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条件建设,强化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支撑,加强与市农科院、中农大、西南大学等科研院校合作;着力提升农业科技推广能力,健全多元化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全面造就新型农业农村人才队伍,着力构建多渠道农民教育培训体系,鼓励和支持符合条件的涉农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及其他培训机构参与农民培训工作。

3.3.4 加强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开展“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实施农村电子商务工程,围绕五大产业优势特色农产品、农产品加工、现代农业物流为重点,加快建设集生产、流通、交易、拍卖、竞价、网上超市、结算等服务于一体的农业电子商务平台,积极发展以电子商务为导向的配送物流,构建以农产品批发市场、商贸中心、物流配送中心和商品集散地为依托的农业电子商务服务体系。

3.4 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强农产品现代流通

3.4.1 全面推进农业标准化建设。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产地环境评价、标准化管理、检验检测、全程监管、信息体系等“五大”体系建设,全面推进农业标准化,大力推进和实施农产品名牌战略,实现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监管能力显著提升。

3.4.2 加强农产品现代化流通基础建设。积极创新发展现代流通方式,形成以功能集聚的农产品批发市场为中心、以绿色便捷的农产品零售市场为基础的高效畅通、安全规范、竞争有序的农村现代流通体系。进一步优化完善全区农产品物流设施网络布局和功能,加强农村配送设施建设,促进农村地区商品双向流通,实现城乡一体化配送。大力推行农批对接、农超对接、社区直销菜店等产销对接模式,实现规模化基地全覆盖,大力发展订单农业,提升农产品流通“最后一公里”和上市“最初一公里”组织化水平。

3.4.3 大力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大力培育以农民为主体,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为骨干和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通过实现土地适度规模流转,带动劳动力、资金、技术等要素的最佳和优化配置,加速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和集约生产,不断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坚持公益与经营相结合、专项服务与综合服务相协调,着力构建覆盖全程、综合配套、便捷高效的立体式复合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3.5 坚持农业与旅游融合,全面推进现代农业发展

把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深度融合到现代农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为促进农民就业增收的重要新型渠道,深入挖掘乡村深厚的农耕文化和民俗文化资源,融现代农业、生态景观、乡土风情、休闲度假、文化娱乐、科普教育和农事体验于一体。把潼南区建设成为全国知名的品牌魅力乡村生态文化旅游目的地、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区。

3.5.1 建好示范基地。开展全区休闲农业旅游示范基地建设和示范景区、景点创建,力争到本届末再开发1~2条有规模、上档次的农业旅游线路,培育10个以上综合性休闲旅游景区景点。加快现代农业示范区核心区基础设施建设,注重引进推广适宜旅游发展的农业项目,改善现有农业旅游企业、农家乐服务设施。开展旅游产品创建活动,力争到本届末培育1个以上国字号、3~5个市字号节会品牌。分类开展 “潼南农家”创建活动,力争将太安、柏梓、桂林、新胜四镇五村打造成全市乡村旅游品牌,到本届末全区农家乐达到100家以上,星级农家乐达到50家以上。

3.5.2 推出一批旅游产品。以现有的现代农业旅游环线为重点,以涪江水体旅游、城周屏障公园和万亩桃花山旅游、马鞍山和高碑村森林旅游为新增点,分期开发、分步推出农业旅游四大环线。推出冬令营、夏令营、科技观光游、乡村自驾游和垂钓大赛、休闲农场等旅游载体。以培植太安、崇龛、桂林、新胜四镇五村“潼南农家”乡村旅游品牌为重点,推出“花海人家、森林人家、水乡人家”等“潼南农家”系列品牌。

3.5.3 办好一批节会活动。采取市场运作方式,继续办好菜博会、菜花节等农业旅游节会,兴办潼南狮舞、彩龙、扯扯灯等民俗文化表演会。同时,可以开发“重庆市潼南区新胜镇黑猪斗猪节”,吸引川渝两地人到新胜镇吃黑猪肉,品黑猪肉,看“斗猪节”。

3.5.4 建设一批旅游项目。建设景区依托型农家乐休闲旅游、“田园经济”现代农业旅游、观光型乡村旅游、森林旅游、“水乡潼南”旅游五大项目。

3.5.5 培育一批农业与旅游融合发展的市场主体。以资本、项目为纽带,采用招商引资、联合重组等方式,引进培植一批综合性农业旅游企业。加大政策扶持,补充完善农业旅游产业链条,鼓励引导一批农业生产企业转型农旅融合企业。利用乡村扶贫搬迁、农民新村建设成果,培育一批“农家乐”。

3.5.6 研发一批旅游商品。挖掘地方特色的菜品,开发“农家菜”“土菜”,打造“太安鱼”一条线;依托优质、生态、安全农产品品牌优势,搞好农业旅游特色农产品开发;加强“土特产品”营销,进超市、进商店、进农家。

4 参考文献

[1] 刘荣章,吕姗,李建华,等.特色农业视角下福建现代农业发展路径研究[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2(5):544-547.

[2] 陈晓华.现代农业发展与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J].农业经济问题,2012(11):4-6.

第9篇:休闲农业研究综述范文

关键词:循环经济生态模式县域地区应用

为了快速推进我国县域地区的经济发展,我们需要从循环经济的基本特点入手,了解循环经济发展的基本状态,并从县域地区的经济发展全方位加以考虑和设计,正视当前的资源短缺及环境污染等现象和问题,探讨县域地区的循环生态经济发展模式,促进县域地区的经济增长。

一、循环经济概念综述

循环经济也可以理解为物质循环流动型经济,它必须要依循基本的生态发展规律,建构一个和谐、协调、一体化的大系统。在这个大系统之中涵括人、自然资源、科学技术等要素,要在资源投入并扩大再生产、产品出产、消费并废弃的全过程,实现一种“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要使这个反馈式的流程达到减少生产尾料、降低对自然环境的污染的目的。要使大系统之中的反馈式流程将资源消耗型的线性增长经济转变为生态再生型的循环经济。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理念和宗旨,实现物质的闭路循环和能量梯次使用,在资源高效循环利用的前提下,更好地促进社会、经济、环境的共同持续化发展。循环经济以废物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为目标,其主要特征,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

1.以大系统的闭环、协调为前提和基础。在循环经济这个大系统之内,要在闭环式的协调运作前提下,才能进行经济实践的应用,它是相对于资源消耗型的线性增长经济而言的,在线性增长经济体系之中,不仅要以消耗有限的资源为前提,而且各个投入、生产、消费、科技等过程都呈现出断裂式的、独立的状态,彼此之间没有关联性,是一种无序化、不协调的状态。而在大系统的闭环、协调的合作生产前提下,可以在资源整合利用的基础上,实现彼此之间的协调与合作,在这种协调与合作的状态下,可以最大化地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损耗,同时由于相互之间的资源整合和再利用,可以最大化的减少自然环境中的废弃物,极大的缓解环境中的废弃物治理的负担,有效地将废弃物回收再利用,成为生产有用的资源。

2.是一种功能型的经济范畴。循环经济是一种功能型、非物质化的经济,也即归属于功能型经济范畴。在这个概念定位的界定前提下,我们看到,它可以最为有效地减少对物质的损耗,而且提供关于功能性方面的相关服务,用最少的资源,满足人们最大化的物质使用需求。3.是“两低一高”型的经济。所谓“两低一高”也即是指:低开采、低排放、高利用,在循环经济中,要实现低开采,以减少对资源的损耗,还要以循环为基础,实现低排放,将资源废料利用到最大的程度。在这种相互联系、相互协调的途径之下,物质可以进行有效的交换,使整个大系统内的物质流高于大系统之外的物质流,实现物质的高效利用。

二、循环经济模式在县域地区中的应用路径探索

1.资源节约理念下的循环工业发展模式。在资源节约的理念之下,县域地区的循环工业发展模式要以县域地区的既有资源为基础和前提,充分利用其优势,成为县域地区的循环工业发展的依托和支撑。在资源循环型工业经济发展的模式下,要对工业系统进行整体的、合理的规划,在这个工业系统领域之内,要涉及相关的能量、物质以及信息,这些要素都会在工业生产系统之内,进行相互的沟通和关联,从而在能量流、物质流、信息流相互整合的条件下,更好地提升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效应。同时,在这个工业系统的产业链条之中,还要对其进行适宜的补充,也即工业生产废料的循环再利用,在工业产业链中的前一阶段的废弃物,可以利用到下一个环节之中,成为另一阶段的原料,加以利用。这样,就可以最大化的减少对资源的损耗,并且能够减轻对环境的压力,实现工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的双赢状态。在资源节约理念下的循环工业发展模式,要注意以下事项内容:(1)推行工业生产中的清洁生产体系,实现工业系统内的新技术应用、新工艺应用、新设备的应用,在不断改进和循环利用的前提下,从生产源头入手,稳步地提升工业能源的利用效能,在充分循环利用废弃物的前提下,做到零排放。(2)要在企业的生态工业链之间,打造完备的生态系统。工业企业要利用产业链之间的互利共生关系,依循回收、再利用、设计、生产的循环模式,使上游和下游的生产链相互联结,最终达到污染的零排放。

2.生态理念下的农业循环经济模式。生态理念下的农业循环经济模式,是要依照物质循环、物种共生的能量递进利用的生态原理,将先进的科学技术应用于农业生产体系之中,充分发挥地域资源优势,建构优质高效绿色的农业生产体系。要全方位地建构农产品的结构模式,延伸农产品的产业链,提升其附加值,更好地实现农业系统的循环。一是农业清洁生产模式。要全面推行有机农产品和无公害产品的生产作业,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量,提高良种的覆盖率,降低土壤的重金属污染程度,引领农业生产环境向产业化、标准化、绿色化的方向迈进。二是循环型种植业。充分利用县域经济的农业资源,与县域地区的水土环境和气候环境相结合,引入生态技术和高新产业技术,推行农业作业的良种选育、套种、间种和轮种的生产作业方式,有效地避免有害微生物的生长,实现防病、养地和多收的农业生产目标。三是循环型畜牧业。县域地区要建立优质的畜牧产品基地,转变农户型、小型的畜牧业养殖方式,使畜牧业养殖的规模化,这样可以降低成本,而且还可以使废弃物能够被农田充分。另外,还可以利用县域地区的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和培育优良品种,实现产业链的深加工,实现农业资源利用的循环、良性的发展。

3.休闲生态理念下的旅游经济循环模式。在县域地区的旅游经济循环发展模式下,要以县域地区的文化资源和历史资源、地理环境资源为依托,实现旅游业与其他产业互动发展的循环模式,以生态休闲理念为引领,全方位地发展县域地区的旅游产业,开发人与自然互融的生态环境,更好地实现县域经济生态旅游产业的发展。

4.安全通畅的物流循环经济模式。要打造安全通畅的县域地区的物流循环经济,以资源可再次回收利用的逆向物流为重点,对于不合格的物品实施退货或返修;对于废弃物品,则根据其情况进行具体对待,并实施专门配送处理。在这种有效的、循环回收的系统之下,生成了物流循环经济模式下的闭合回路,成为社会资源的重要回收领域。三、结语综上所述,在县域地区的经济发展模式中,要依循节约、生态、环保的发展理念,建构不同体系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全方位地对县域地区的工业生产、农业生产、旅游业、物流产业等方面,进行合理的、生态化的规划和设计,充分整合和利用县域地区的资源优势,在协调、整合、共生的前提下,实现不同体系下的生态循环发展模式,更好地推动县域地区的经济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乐,武春友.区域循环经济概念及发展模式研究综述[J].现代管理科学.2011(04).

[2]严澍.循环经济视角下的四川地震灾区乡村旅游发展研究[J].农村经济.2011(01).

[3]谷智.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金融支持研究[D].辽宁大学2012.

[4]陈建青.支持循环经济的制度设计与对策研究[D].华东交通大学2011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