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考甲骨文作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2016年成人高考作文范文大全
2016年成人高考考前预测试题及答案汇总
全国2016年成人高考准考证打印时间及入口专题
全国2016年成人高考真题及答案专题
全国2016年成人高考成绩查询时间及入口专题
全国2016年成人高考录取分数线专题
一、选择题
1.反映我国夏朝文明的文化遗址是()
A.二里头文化遗址
B.河姆渡文化遗址
C.半坡村文化遗址
D.山顶洞人遗址
2.我国有文字可考的信史开始于商朝,根据是()
A.陶钵口沿的符号
B.殷墟的甲骨文
C.戴手梏的陶俑
D.日月食的记录
3.西周初年的分封制主要是为了()
A.建立军事屏障,防止外族入侵
B.削弱贵族和功臣的权力
C.排斥异姓诸侯,团结同姓诸侯
D.巩固奴隶制的国家政权
4.在战国时期的改革中,收效的是()
A.李悝变法
B.管仲改革
C.孝文帝改革
D.商鞅变法
5.都江堰是闻名世界的防洪灌溉工程,负责这一工程的建造者是()
A.禹
B.李冰
汉字作为中华文明起源的重要标志,是世界上最古老最优美和使用人数最多的一种文字,它是记录汉语的书写符号,它记录了中华文明的灿烂画卷,承载了华夏文化的历史长河,距今已有6000多年的历史,经历了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行书、楷书等形体的演变,在形体上逐渐由图形变为由笔画构成的方块形符号,所以汉字一般也叫“方块字”。同时利用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等造字法,使汉字具有音、形、意兼美的特点,因而往往可以引起我们美妙而大胆的联想,给人以美的享受。本课的编者着意从整体上让学生了解汉字及其所承载的文化内涵,积累并梳理汉字的起源、形体、构造、文化等知识。所以利用多媒体营造气氛,拓展眼界,激发兴趣,在听、看、读、品、练的过程中学习本课,就成了我们教学的重点。
二、 学情分析
学生从襁褓时的牙牙学语到孩提、小学、初中时的识字、读书、写字,几乎无时无刻不在接触学习汉字,但能真正热爱汉字、体会汉字的重要作用和无穷魅力的学生在今天这样一个“言必称英语”的时代几乎少之又少。同时,随着计算机的推广,许多学生已都不愿再用笔书写,导致认字能力的减弱。如何传承汉字,弘扬我们民族文化,提高国人的国学文化素养,是我们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的当务之急。
三、设计理念
根据课题“优美的汉字”的提示,体会汉字的“三美” ,激发兴趣,拓展视野,了解汉字的形体演变及构造,培养学生因形推义学习汉语言文字的能力,培养中学生对国学的热爱之情,讲练结合——讲以激趣,练以启智。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在教学中扣紧“优美”二字,以欣赏与猜字谜激励兴趣,以兴趣激励学生对汉字知识、文化的探究学习。
作为梳理探究单元课程,要充分调动学生积极参与,体现学生主体,提高学习兴趣,引发自主探究的愿望。
四、教学方法
迁移教学法:教学循序渐进,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启发式教学法:在学生思考的过程中启发,帮助学生总结。
情境教学法:利用多媒体课件、书法展示,激发学生兴趣,感受汉字的艺术和文化。
五、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梳理掌握有关汉字的知识和文化,深刻理解汉字的美。
2.能力目标:学会从现象梳理中发现规律,从规律探究中总结方法,养成自觉规范书写汉字的习惯。
3.情感目标:了解汉字历史与独特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与珍视汉字的感情。
六、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梳理有关汉字的知识,探知汉字构字规律,总结正确识、写汉字的方法。
2.探究汉字文化,深入理解汉字的内涵美,激发对汉字的自豪感与热爱之情。
3.如何引导学生领会汉字中包含的古人的智慧,怎样激发学生对汉字的兴趣。
七、教学准备
1.布置预习:通读教材,初步把握汉字的几种构字方法,并收集自己认为有趣的汉字。
2.ppt课件制作。
八、课时安排:一课时
九、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学生听唱解晓东的歌《中国娃》,营造氛围,激起学生的热情,引出鲁迅先生概括汉字的三美——形美以感目,音美以感耳,意美以感心。
(二)自主学习——形美感目
1.汉字的起源:学生齐读课本“汉字的起源”部分。请一两个学生谈谈他对甲骨文的了解。
2.汉字的演变之美
学生通过预习以及看课本,了解汉字的形体,总结汉字的字形特点及演变规律。先请学生起来归纳。教师给予补充和总结,通过课件展示结论。
明确:汉字演变总趋势是从繁到简:
(1)象形性逐渐减弱,从图形化演变为线条化、平直化。
(2)笔画由多到少,结构由复杂到简单;书写更快捷,更规范。
3.汉字的构成之美
学生阅读课本,初步掌握汉字“六书”的概念和特点,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和假借等。
让学生填写课本上的形声字表格。有的学生不会写,引出要学生平时注意积累。
通过以上理解及练习,让同学们试试说出以下汉字的造字法:武、射、门、衣、云、鼠、龟、凶,同时学生可以举其它字例加以说明。
教师根据情况补充归纳。
4.书法、印章、字画之美
展示图片,让同学们欣赏各种字体的书法、印章和字画。
教师总结:书法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艺术,是一种倾向于表现主观精神的艺术。它集精、气、神于流转顿挫之中。方与圆、收与放、疏与密、刚与柔、实与虚、奇与正,其意境无限、美妙无比。可以说,书法比较集中地体现了中国艺术的基本特征。唐代涌现了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颜真卿、柳公权等大名家,他们在书法造诣上各有千秋、风格多样。
链接高考:注意书写,卷面整齐。
(三)合作、探究学习
1.音美感耳
(1)展示赵元任《石室诗士施氏》,学生朗读,其他学生认真感受汉字音节的奇妙。
(2)学生齐背戴望舒《雨巷》,感受汉字的音韵美。
教师总结:刚才我们欣赏的作品如涓涓细流,其声如余音绕梁,三日不绝。还有些读来如奔放的大海,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通过以上感受和体验,学生分小组讨论,汉字音美感耳体现在哪些方面?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
①字正腔圆,一字一音,一音多意;②四声平仄,起伏相间,抑扬顿挫,铿锵有力;③短音促而平,长音舒而缓,轻重缓急,各有变化。④诗句押韵,读起来琅琅上口,富有节奏感和音乐美。
2.意美感心
(1)字形的意蕴美
①课件展示几个字的巧妙解释提起学生兴趣,引导学生思考。
“由”对“甲”说:这样练一指禅挺累吧?
“大”对“爽”说:就四道题,你怎么全做错了?
课件展示:“选”“劣”两个字,让学生仿照上面例子根据字的意思给以解释。
②让学生举一反三,分小组把收集的有趣的汉字及字谜写在黑板上,互相交流。
链接高考:拆字作文。“尖”:一、自己从点滴做起,慢慢地得到认可,才能成为拔尖的人才;二、小处是焦点,大是基础,干一件事情只有专心,找准关键,着重使力才能成功。
(2)神智体诗的意蕴美:展示坡神智体诗《晚眺》。欣赏完后老师在黑板上写一首神智体诗,让同学们试着欣赏。
(3)对联的意蕴美:展示一幅祝寿对联
花甲重开,更加三七岁月
古稀双庆,又过一个春秋
学生体会其意蕴美。学生展示,课下收集对联,共同欣赏。
(4)字画的意蕴美:展示北京奥运会和上海世博会会徽,小组探究它所蕴涵的深意,互相交流体会汉字的意蕴美。
教师明确:上面的笔划,像字非字,似画非画;融字于画,寓画于字;笔画之间,舞姿翩翩;舞韵之中,笔墨纵情;充分显示了汉字“入画”的美感。
她像一个“人” ,又像一个“京”,还像一个“文”,预示着我们首都北京将举办一个“人文奥运”。我们仿佛看到,一个满怀热情和希望、富有激情和活力的舞者,正舞出中国人民的豪迈欢腾;我们仿佛看到,一个充满生机与朝气、坚强与超越的运动员,正奔跑出奥运会“更快、更高、更强”的理念;我们也仿佛看到,一个龙腾虎跃的中国,以满腔热情欢迎各国喜爱运动、热爱和平的人们。
链接高考:图文转换
(5)汉字动画欣赏:播放汉字音、形、意结合动画视频,体会汉字“字画交织,形意结合”的美。
(四)课堂总结
汉字是华夏民族几千年的文化瑰宝,是我们的良师益友,是我们的精神家园,是汉民族存在的根据,是我们不可割断的文化血脉。让我们用自身的行动来维护汉字,热爱汉字。
(五)作业设计
1.你认为汉字会在电脑时代被淘汰吗?为什么?
2.有人认为繁体字很漂亮,说出你的观点并说明理由。
3.请用优美的文字来说说自己名字的意义,并设计一个艺术签名或印章。
4.简述汉字对周边国家文字的影响。
十、教学反思
本节课在教学中,我认为成功之处在于基本实现以下几个新课改的“新”:
1.观念新: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努力体现“一切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的核心理念。关注每一位学生,尽量让全体学生都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我时刻注意为学生创设愉悦的环境,给予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如猜字谜、欣赏书法等环节;关注学生的道德情感和人格养成。
2.教师角色的转变:由教授者转变为引导者、促进者和对话者。在教学过程中,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我积极地观察、认真引导,激发并保持学生主动探究的积极性。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学习氛围。
3.学生的学习方式新:学生从单一、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向自主多样、探究的学习方式转变。
一、增加了“探究”能力的考核
在语文考核目标与要求中,2015年高考语文要求考查考生识记、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表达应用和探究六种能力,即6个层级;而往年的大纲版考纲中没有提到“探究”能力的考核。探究指的是“对某些问题进行探讨,有见解、有发现、有创新,是在识记、理解、分析综合的基础上发展了的能力层级”,是对新课程改革中提倡的探究性学习的考核。探究性学习的特征是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其考查不可能是无限开放的,其特点是对题目的回答具有选择性,有较强的个性,并且个性是符合情理的,而不是天马行空、任意为之的。
以往“探究”能力在课标卷中的考核主要是放在选考内容中进行。比如,文学类作品的阅读要求:(1)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2)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3)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实用类作品的阅读要求:(1)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2)探讨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3)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2014年全国高考课标2卷第12题第4小题:“作为一名爱国的科学家,邓叔群有哪些突出的表现,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对于这一类型的题目,考点要求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能力层级为F,属于“探究”能力的考核范围。这在2014年全国高考大纲卷文学作品阅读部分已经有所体现,如“‘雨’给作者留下了哪些难忘的记忆?‘听雨’让他明白了什么道理?请根据全文进行分析”。该题就是要求考生“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这是一个较为突出的变化,教师和考生应该予以重视。在回答这一类型的题目时,考生要注意以下四个方面:一是观点明确,不可模棱两可;二是从文中找出论据支持自己的观点,做到言之有据;三是进行简单的分析,以理服人;四是鼓励有个性、有创新的表达。
二、试卷结构的改变
2015年高考语文试卷由两部分组成,第一卷为阅读题,第二卷为表达题。阅读题由必考题和选考题组成;表达题由语言文字运用和写作组成。这样的试卷结构使语文学科的性质更加明确,而教材的体例也分为“阅读鉴赏”“表达交流”“梳理探究”几大部分。
往年的语文高考大纲卷的卷面结构以主观题、客观题作为第一卷和第二卷的区分标准。第一卷包括字音、成语、语法、句子衔接等基础知识和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等客观题;第二卷由文言文翻译、诗歌鉴赏、文学作品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及作文组成,在知识系统上存在交叉,容易出现重复。比如,2013年全国高考语文大纲卷第18题:“下面是某杂志编辑部收到的一封读者来信的部分内容,有五处用词不当,请指出并更改,要求修改后语言得体,语意连贯。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以及语言表达的连贯得体的能力”。该题的题目要求主要是用词不当,涉及语意连贯、语言得体几个方面,但是在第一卷的基础知识考题中已经涉及修改病句和语意连贯的问题,因此,该题的设置显得有些重复。
在2014年全国高考语文课标2卷语言文字运用考题中,识记型的考题较少出现,更多的是从运用的角度设题,如成语的恰当运用、病句辨析、语句衔接、语言得体、图文转换等,角度不同,涉及面较广,尤其是在题目中设置情境,从生活中提出问题。2014年全国高考语文大纲卷在这些方面也是改变最多的,体现了积极向新课程过渡的特点,删除了连续六年不变的仿写语句这一题型,没有出现往年的大热题――句式变换,只保留了短文改错的传统题型,这说明考题的题型更加灵活多变,积极向理性思维靠拢,力求表达更为准确。比如,第18题通过招聘经理的情境侧重考查考生对概念进行分类的能力:给出一组材料,观点并不连贯,前后似乎也没有关联,让考生辨识、判断、推理和归纳。再如,第19题要求考生指出文中五处用词不当之处并予以修改,题干要求修改后“语言得体,逻辑严密”,比2013年考题要求的“语言得体,语意连贯”的指向性更明确,要求更高。
考生在2015年高考语文备考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关注生活,紧跟时代。考生要从生活中寻找语用材料,关注生活、关注社会,通过语文知识了解社会生活,通过社会生活巩固语文知识,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要有将信息与文字进行相互转化的能力。第二,注重整体阅读,强化思维训练。教师要培养学生准确把握文意的能力,注意多种题型解题的规律与技巧,重视考生概括能力和准确表达逻辑语意关系能力的培养,强化思维训练。第三,重视图文转换题。考生在解答这类题目时关键在于学会看构成、理关系,解读图表的构成,厘清它们之间的关系,确定它们所要表达的意向及含义,懂得借助对应的图像(印迹)、结果(表值)的变化来推断其意向,揣摩图表的意义,揭示图表的实质,给图表下结论,并用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
三、古代诗文阅读新题型
备考时我们要重视近年全国语文高考古代诗文阅读中出现的新题型。
首先,断句是一个值得注意的考点。历年语文高考古代诗文阅读第二道选择题基本上是筛选文本信息,但是在《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的说明》题型示例中出现了“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这样的题目,而这种题目只是在2014年全国大纲卷、北京卷、广东卷中有出现,这是变化较大的一个题型。“习其句读”是文言文学习的基本功,这种变化回归了文言文阅读的原始能力,体现了文言文本色阅读的特点。题型示例中还有这样的题目:“下面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内容解说”实际上是考查考生对古代文化、文学常识的理解,也是一个新的变化。
其次,在名篇名句默写题型示例中,增加了根据语境默写句子的题型,将理解与记忆结合起来进行考查。这在2014年高考语文大纲卷和课标卷中曾同时出现过,也是一种新的考查方式。因此,我们在坚持文言文传统的复习方法的同时,要加强断句训练,将实词、虚词及句式的复习与断句训练结合起来,还要注意朝代、官职、地名、人名、风俗习惯、作家作品等文化常识的积累。考纲在附录部分还列举了“文言诗文背诵推荐篇目”,其中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中推荐背诵的篇目有50篇,高中课程标准中建议的诵读篇目有14篇,一共64篇,这个要求与往年相比没有太大的变化,但是考生也应该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记忆。
四、重视阅读题的选考内容
语文试卷阅读题第一题为现代文阅读,“考一般论述类文章,选取1则阅读材料。设三题左右选择题”。考查的能力在考纲中主要指“理解”“分析综合”两个层级。试题选材往往是反映某一个领域最新动向的文章,涉及的内容对考生来说是比较新的,或者是比较陌生的,可以称之为“新知识”。“新知识”包含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研究动态和成果,是人们在学习深入到一定阶段后必然要接触到的知识。对新知识的学习和探究能力的测验是为了检验人的潜在的学习能力,如2009年关于甲骨文的知识,2011年关于中国古典诗歌“意境”“意象”的知识,2012年关于“扬子津”变迁的历史知识等,均属于社会科学方面的研究成果,而关于“沙尘暴”“人体干细胞”“心理学上情绪控制”等知识的介绍,都是自然科学方面的研究新成果,2013年选文介绍了全球气候变暖的最新研究成果。这些考题考查的是考生阅读社会科学类文章、自然科学类文章应当具备的理解能力、筛选处理信息能力、综合推断能力。
在课标卷中,阅读题的选考内容是我区考生在高考中首次遇到的,它涉及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鉴赏中外文学作品,了解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阅读鉴赏文学作品,考生要注重审美体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第二,实用类文本阅读。阅读评价中外实用类文本,考生要了解传记、新闻、报告、科普等文章的文体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准确解读文本,筛选信息、整合信息,分析作品的思想内容、构成要素和语言特色,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功用,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考生比较熟悉的是文学类文本阅读,虽然在考纲中对文学作品的要求包含了小说、散文、诗歌、戏曲等,但是近年来大纲卷文学作品的选材大多数是散文,如2011年《针挑土》是写人叙事散文,2012年《听朗诵》是议论性散文,而2014年的《听雨》和2013年的《林肯中心的鼓声》均为抒情散文。
在题材方面,2007年至2009年的选文都是表现我国大西北的地域风貌与奋斗奉献精神的题材;2010年、2011年选文改为贴近普通百姓生活的题材;2012年的《听朗诵》是关于文化与道义传承的题材,具有历史与文化的厚重感;2013年的《林肯中心的鼓声》文学性较强,语言内涵丰富,作者的内心感受强烈。对考生来说,阅读一位出生于民国初期,经历了战乱和动乱,晚年久居海外,既是画家又是作家的人创作的文学作品,体会其复杂的情感,有一定的难度。2014年的《听雨》是作者通过“雨”描述自己在不同的时代留下难忘的记忆,表达自己深刻的内心,以及从雨声中看到时代的发展和变化。在考试时,考生要有一定的文化积累,还要熟悉各种文学题材作品的特点。
关键词:五年制高师 《现代汉语》 汉语教学
《现代汉语》作为一门语言基础课,对学生汉语言素养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五年制高师的《现代汉语》教学,虽不同于本科院校的厚基础、宽口径的教学目标,却也因师范的示范性要求,决定了这门课在培养师范生基础和技能应用方面有着特殊的要求。可现状是,随着中师教学模式逐步向高职教学模式的转变,《现代汉语》课程教学也遭遇了一定程度的尴尬。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课程设置不合理
在五年制高师教学中,《现代汉语》作为一门基础课,开设在预科段一、二年级,每周一课时。由于学生初中阶段缺乏相应的知识基础,课堂教学要进行知识点的系统讲授,必然减少了引领学生深入学习和探究的课时。同时,《现代汉语》学习的实践内容占较大比重,如语音知识的学习重在提高普通话的水平和朗读能力,文字知识的学习重在使用规范汉字,词汇、语法的学习重在语言的规范化等等,因此课时的保障很重要。
其次,《现代汉语》知识的延伸性在课程设置中被忽略了,大专阶段文科专业中,没有该课程的设置。大专文科学生有一些能力的培养不可或缺:能运用所学的语言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出现的语言应用问题,特别是结合中小学语文教材,培养学生组词、造句、修改病句、修改作文的能力。这些都和汉语学习有关。
(二)教材存在缺陷
教材难度较大。教材的编写者是以高校现行汉语教材为蓝本的,语音、语汇、语法、修辞等篇章的知识比较全面,难点也很多,比如“的”词性的判定,“是”词性的判定;特殊句式中的兼语句和主谓作宾句的区别,非主谓句和省略句的区别;多重复句的划分,句群的划分等。现行教材的知识结构明显超出了五年制师范学校预科段学生的接受能力,学生学起来比较困难,从而降低了学习兴趣,给教学带来一定困扰。
师范性不强。对于小学教育文科方向的学生来说,未来将从事的是小学语文的教学工作。小学语文教学的字、词、句、段、篇无不和现代汉语知识密切相关。比如第一章《语音》的学习,奠定了小学低年级拼音教学的基础;第二章《文字》奠定了小学低年级字词教学的基础……可见,师范学校的现代汉语教材,应该和小学语文教材有关内容结合起来,相辅相成。而现行教材在这一方面比较欠缺。除了几个例句来自小学语文课文之外,几乎和小学语文教学没什么关系,只是一门独立的、专业性很强的学科,忽略了师范学科的“师范性”。
(三)课堂教学模式单一
课堂教学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目前五年制师范教育使用的几套《现代汉语》教材的体系结构几乎都是一个模式:先讲清概念,再举例说明,最后巩固练习。沿袭教材的编撰特点,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也几乎都是“讲——做——练”一个模式。由于课时有限,加上教材缺少能力训练练习,教学时,教师只能保证基础理论知识的系统讲授,对于基本技能的训练无法顾及,课堂教学结构模式显得很单一。
教学评价方式呆板落后。一张试卷,是无法评价学生的学习结果的。这种评价方式只注重结果,忽视过程,不够科学。现代汉语学科,学生要学习的技能远胜于理论知识。例如词类学习,学习目的主要是让学生掌握词类划分的方法,能正确确定词在语境中的词性、用法,这种技能的掌握是最重要的,而不是让学生去记忆、背诵名词的语法特点、语法分类,去背诵动词、形容词的区别。理论背得再熟,不会实际操作,也是枉然。又如修辞,那么多辞格,背诵它们的格式、修辞效果是毫无意义的,不如在语境中多用几次,多体会一下这种辞格的妙处反而更感性一些。至于复句、句群的分析更是这样了,有方法但无固定的套路,永远是具体问题具体对待。现代汉语的工具性特点,对该学科的学习评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评价应该全面一点,方式多样化一点。让学生不仅能听说读写达标,而且还具备评判语言运用的能力。
二、解决问题的对策
(一)改革课程设置
增加课时,延续设科。五年制师范学校《现代汉语》课程设置的基本原则是以学生为本,构建与五年制师范学校培养目标相适应的汉语课程体系。预科阶段每周2课时,大专阶段再开设《现代汉语》实践应用课,这样,知识和能力就有了连贯性。
实施分时、分科教学。现代汉语知识包括了语音、文字、词汇、语法、修辞等内容。语音、词汇、语法构成了现代汉语语言系统,文字是汉语记录语言的符号,修辞主要体现语言运用的方法和技巧。笔者认为预科段一、二年级可以学习“语音”“文字”“语汇”三章。语音主要是普通话语音知识的介绍和普通话训练,“文字”主要讲解汉字的音、形、义,“语汇”主要介绍汉语词语的组成情况。这三章是最基础的,也是难度最小的,适合预科段学生学习。而且可以和师范生的“三字一话”基本功相联系,体现师范教育的特色。“语法”和“修辞”放在专科段作为专业课学习。这样设置,几块知识相对独立,又相互配套,好处是既缓解了课时不足的矛盾,又可以加强实践这一环节,技能训练的目标实现了,知识的延续性体现了,对于基础差的学生尤为有利。
将评估考察与普通话水平测试、教师职业技能大赛结合起来。普通话水平测试大纲中的60篇朗读作品、30个话题,教师职业技能大赛中的三字一话、板书设计、说课比赛等等,都是体现师范生语言素养的一面镜子。把它们作为衡量学习成效的一个评价尺度,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又可以增强学习的针对性,便于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语言是活生生的,随着时代不断发展,语言的变化也非常迅速,这就要求现代汉语教学要紧跟时代。现代汉语的考察评估也应该贴近生活、满足运用,这样既避免使学生感觉所学内容太抽象,所学知识和实际没什么联系,又切实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运用语言的能力。
(二)加强教材建设
由中师到高师,《现代汉语》教材的编写进行了诸多改革,有三个主要版本。知识的系统性、严密性是各家教材共有的特点。五年制高师现代汉语教材体系的构建,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
改变单一的工具论观点。语言是一种工具,一个符号系统,但我们不应该忽略了语言的本质属性是社会性,因此语言同时还是一种文化。语音、词汇、语法都反映出某一民族特定的文化现象,记录汉语的汉字,更是蕴含了丰富的文化信息。以前说到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时,我们的着眼点是语言符号的结构规则,这样的汉语课难免枯燥。语言的工具职能,只有将语言与文化结合起来,作为一门知识习得后才能更好体现。如果能在教学中注意汉语学习的文化性这一问题,学生的学习兴趣将更浓厚,汉语学习的枯燥性势必减弱。例如在“汉字形体演变”一节的学习中,记住十几种字体及其特征固然重要,但教师完全可以以汉字形体为媒介,引领着学生从“三皇五帝”到“秦汉盛唐”一路演绎。甲骨文为什么会盛行于商代?隶书是如何产生的?小篆在文字学上有何特殊地位?狂草为什么成熟于唐?这些问题都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在寻求答案的过程中,学生对中国历史又有了一番新的感悟。在汉语教学的课堂,如果只注重学科的实用性能,那么这门课会被解构得了无生趣。如果能巧妙地将汉文化渗透到课程中,既增加趣味性,又拓宽了学生视野,同时体现汉语学科的文化性,课堂将十分精彩。汉语教材的编写,要注重体现汉语的“文化”特质,为课堂教学提供便利。
修改教学内容。对于高师预科段的学生来说,适合他们的汉语教材,不管是理论的深度还是广度,都应有别于高校教材。首先,理论上不宜过深,也不求完整。预科段学生的原有知识基础,接受知识的能力,自身知识技能的结构,都决定了汉语教材的内容应以“精要、好懂”为主要特点。例如《语音》一章,笔者认为,“国际音标”和“音位”知识就没有必要放进教材。声母、韵母,元音、辅音这几个知识点容量已经足够。又如《造字法》一节,假借字同样没有必要放入教材。汉字造字法主要是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假借和转注是用字法。对预科段学生来说,本节学习目标是能判断四种造字法,重点是形声字。至于假借,和古汉语知识联系密切,出现在预科段教材中,有点过于艰深了。
其次,语法知识必须做出删减。纵观整套汉语教材,《语法》一章占了很大篇幅。如上所述,预科段汉语语法如果过于求全,教学效果恐怕并不好。我国的教学语法系统有两个:《暂拟汉语教学语法系统》,《中学教学语法系统提要(试用)》。随着时间的推移,语法研究无论在方法上还是在成果上又有了很大发展。经过不断完善,现行教学语法更加科学,更加实用。中小学语文教学最适用的规范语法就是教学语法,其内容重在指导应用,在于说明什么样的语句语法规范,什么样的语句语法不规范。教学语法的作用是提高学生理解语言和运用语言的能力。高师现行现代汉语教材,在以中学教学语法为基本体系的同时,吸收了一些新的研究方法和成果。正因为内容太多,学生学起来就比较困难。高师汉语语法,应着重体现“实用性”,以体现教学语法的特点,使语法知识真正对以后的教学实践起到指导作用。
(三)改进教学方法
增加课堂教学的互动环节。教师不能满足于一般知识的介绍,不能让课堂教学陷入“备课抄参考、上课读讲稿、从头讲到底,学生不明了”的窠臼。教师要明白,学生的潜能是无限的,他们就像是一块待燃的煤,等着教师用智慧的火花将他们点燃,使其发挥巨大的能量。精讲多问,多组织课堂讨论和双边活动,着力启发学生去思考问题、发现问题,让学生参与进来,这样的模式应成为现代汉语课堂教学的主打模式。在现代汉语教学过程中,互动环节很容易设计,效果也非常好。
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及手段。现代汉语课的特点是理论性与实践性并重。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满堂灌”式教学,无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教师应积极尝试启发式教学,少讲、精讲。理论学习不再是唯一目的,理论要和实践相结合。教师的教必须能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教师在教学中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如教师在讲授“现代汉语词汇组成”这一章节时,可以布置学生搜寻新词,扩大学习范围,走出课本,走出校园,从报纸、网络及杂志等广阔的领域中去学习。学生在资料搜集的过程中掌握知识,比单纯的课堂教学更有效。对学生容易掌握的内容,教师可以放放手,鼓励学生自己总结、归纳,并鼓励学生进行课堂讲授。在自己参与的实践过程中,学生的参与热情被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对所学内容的理解也将得到进一步深化。
注重技能培养。现代汉语课程最大的特点是工具性、理论性和实践性的结合。教师的目标,是让学生的语感从感性向理性转化。新课标也提出:“在基础教育阶段,特别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语感,即语言直觉。”这里提到的语感,实际上就是一种技能。提高学生理解、分析现代汉语的能力和表达、应用现代汉语的能力,是师范学校现代汉语学习的目的。所以,技能训练就成了现代汉语教学的重中之重。以语音教学为例,大部分教师在讲授方音辨正知识点时,罗列了对应规律之后就草草收场,学生只停留在全国的方言分区以及音位的划分原则等知识点的机械识记上。实际上可以通过让学生找出自己熟悉的方言语音与普通话语音的异同,来加深学生对语音理论的感性认识;通过指导学生将语音理论运用于语音实践,在反复的训练或具体活动(朗诵、演讲等)中提高普通话水平;再如,讲授词汇部分时,教师可指导学生对家乡方言、社会流行语、街头公共用字等语言现象进行调查研究,写出调查报告或小论文。结合新词语的产生机制讲解隐喻等认知语言学知识。同时也可以结合近年来高考语文试题中关于成语的考察,让学生体会汉语学习的实际意义。在现代汉语学习过程中,最难、最枯燥的是语法部分。语法是语言的结构规律,但语法教学在现代汉语教学中一直难有成效,往往教师讲得枯燥乏味,学生学得叫苦连天。教师可以尝试引导学生从熟知的精美的广告词和流行歌曲等现实语言生活中学习修辞和语法,这样就比较形象生动了。
高中语文课程选修课五个系列中有一块重要内容:语言文字应用。小学低年级语言文字的知识点非常多,可见,现代汉语课程和中小学语文教学有着密切的联系。现代汉语课程俨然已成为培养未来语文师资的重要支柱学科和核心课程。五年制高师的现代汉语教师要始终了解这一课程的设置意义,同时关注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熟悉新课程改革的教学理念,用自己优秀的教学为基础教育提供优质的师资。
参考文献:
[1]郜峰.高师院校现代汉语教学现状及改革思路[J].中国高教研究,2005,(5).
[2]郑献芹.优化师范院校现代汉语教学内容的构想[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9,(6).
[3]言岚.高师现代汉语语音教学的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2008,(5).
[4]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室.现代汉语知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