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农村调查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求成长,促成功,奠定成才观
话说昨日前八个班级到农大果园挥汗,可怜这些班级女多男少,连班主任也多半是女教师。没有抱怨,没有推诿,没有自怜,大家勇敢地拿起锄锹,走进自己班级的“责任田”。男孩子自然是有十分的力气使出十二分,女孩子们也收起娇弱,发起狠来干,不肯叫人耻笑了去。
昨天的成绩有目共睹,且按下休提。今日后七个班级又奔赴另一片果园除草翻地,自然不愿做那落后的人。14班劳力少,领到的地块却跟别的班一样多。孩子们胸怀宽广,视若等闲,中午吃过饭就下地去了,宁可牺牲休息时间也不想合理化地推卸责任。同样的结果未必是相同的付出,既然无法避免不公平,与其怨叹,不如先把自己变得更强大。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各位看官,休要疑惑诗未引全,实是半首足以道出今日一到八班学生实践任务及路中所见。在基地出发之前,基地老师宣布今天一到八班上午主要任务是到五里村进行农村社会现状调查,话音甫落,大家兴趣大涨。基于多年经验,基地老师正不厌其烦告诉学生应注意事项,而同学们却已按捺不住跃跃欲试了,于是急吼吼似风卷起,呼啦啦如水泄地,一众人等随旌旗而出东门,走河堤,转小路,直奔农村调查地点。
一路上说不得尽是桑肥樟绿,花红鸟鸣。进得村来,只见小河蜿蜒,两岸夹树,绿柳照水,水杉参天,屋舍俨然,鸡鸣犬吠。河边小路寂寂,时有村民路过,步履轻缓,怡然自得。一见此景,同学们也不禁放缓脚步。走进农家,一声声“阿姨”、“伯伯”此起彼伏,笑脸问候,热情帮忙,虽或越帮越忙,但是真情可嘉。小学生老婆婆居然也能拉起家常,几家农户走完,同学们也基本完成了各自课题的素材收集。于是在老乡家中吃了一顿真正意义的“农家菜”,虽非珍馐玉馔,却是地道时鲜,别是一番好滋味。食罢,挥手告别,已是下午一点。满载着收获--物质与精神的--回到基地,略事休息,就又开始新的活动,参观王荷波烈士纪念馆和天地生展览馆。
一:马路宽了,汽车多了
走进村庄,再也不见泥泞的小路,取而代之的是宽阔的水泥马路伸到了家家户户门口。汽车也走进了寻常百姓人家。在被调查的家庭中,31%的家庭已买了车,26%的家庭已有了买车的打算,23%的家庭正在考驾照或者准备考驾照,只有20%的家庭还得继续使用自行车、电动车、摩托车等作为交通工具。
二:经济好了,新房多了
村庄里随处可见一幢幢“小洋楼”、“小别墅”,排列整齐,美观大方,里面的设施空调、彩电等一应俱全。听奶奶说这一带原来都是破破烂烂的矮平房,可现在已有63%的家庭住进了这样的新房子,11%的家庭正在买房,9%的家庭正在建房,只有17%的家庭暂时还不能住进新房。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 问题 现状
农村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从农村流动到其他地区,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农村,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的17 周岁及以下的未成年人。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许多农村剩余劳动力纷纷进城务工,在他们中间,一部分人将子女带入城市,而另一部分人却把子女留在家中,让孩子的祖父母、外祖父母或者其他亲属抚养或者教育,据统计,中国现有2 亿左右的农民工,而且人数还将以每年10%的速度递增,由此产生的农村留守儿童人数高达5800万,父母不在身边,他们的教育面临诸多困难。
通常情况下,在父母外出打工后,农村留守儿童有四种被监护方式。一是隔辈监护。监护人是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他们是留守儿童的监护主体。他们的年龄大都在60岁以上,这些人绝大多数人文化水平较低,文盲半文盲占绝大多数。二是上辈监护。监护的主体是叔叔、婶婶,舅舅、舅妈等。这类监护比例不是很大。但是,这种监护方式存在着监护权比较频繁流动的问题,很不稳定。三是同辈监护。监护者是哥哥、嫂嫂或姐姐、姐夫。这类监护者一般是年纪较轻,文化水平也较高,如果有就业信息或机会,他们随时都会外出打工。所以,该类监护者也存在着监护权不稳定的问题。四是监护缺失。也就是农村流动父母外出打工后,把监护权交付给了留守儿童自己。这类留守儿童往往除了要自己照顾好自己的生活和学习外,还要承担起农业劳动力的角色,照顾好自家的农田。但不管是哪种监护方式,都存在着很大的问题:
一、子女亲情需求严重缺失
由于常年在外忙于打工,农民工平时回家次数很少,由于长期的分离和缺乏联系及沟通,使得亲子关系会出现障碍,亲情关系缺失对留守子女的心理健康、人格发育带来了严重后果。多数农民工每年回家一次,有的几年不回家,如学生张某,父母双双离家打工已3年之久,逢年过节时都不能回家。不少父母只满足于寄钱回家为孩子交学费,并不注意关心孩子的情感需要和受教育情况。由于长期与父母分离并缺少联系,使孩子长时间缺乏亲情的抚慰与关怀,缺乏父母双亲的呵护和相伴,往往焦虑紧张,缺乏安全感,性格极易变得内向、自卑、悲观、孤僻,情感相对冷漠,人际交往能力差。
二、隔代教育力不从心
从调查情况看,留守儿童家庭隔代教育占半数以上,由于祖辈与孙辈年龄相差一般都在50岁左右,且祖辈大都文化程度偏低,多数是文盲或半文盲,思想观念与孙辈有很大差距,难以与孩子交流沟通,有的还要干农活维持生活,没有时间监护孩子,有的体弱多病无能力监护孩子,有的同时照看几个孙辈没有精力监护孩子,加之缺乏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往往只满足孩子物质、生活上的需求,缺少精神、道德上的教育引导,甚至娇生惯养、放任自流。而双亲有一方在家的孩子同样很难得到父母在学习上的辅导。因为留在家的父亲或母亲一个人承担了全部的家务和田间工作,没有时间去关注孩子的学习。绝大多数农民工选择背井离乡外出打工是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家人的生活越来越好,让孩子能有条件上好学,接受学校好的教育,日后有出息,不再走自己的路。但往往事与愿违,留守儿童大多数成绩中等或中等偏下。当然一部分留守孩子学习认真,但外出父母的期望值过高,孩子学习压力大,一旦遇到挫折就容易一蹶不振;一部分儿童由于自控力差,无人督促学习,再加上受外界的影响,认为学习与否都一样,对学习毫无兴趣。
调查还发现“留守子女”成绩总体上偏低。留守子女和监护人对待读书和教育的认识大都比较积极,然而,实际学习情况不容乐观。这背后主要是心理问题干扰以及学习自控力较差造成的。爷爷奶奶文化程度绝大多数偏低,很难辅导孩子的功课, 80% 的教师认为留守子女自律性较差。尽管隔代亲人也愿意照顾留守子女,但是由于体力、知识等原因,很多隔代监护人表示“照看孩子感到吃力”;调查中不少亲戚也表示“不乐意但没办法”或“无所谓只要父母给钱”,可见他们对待孩子的态度相当冷漠,大多碍于情面而照顾。
三、“留守子女”人格发展不健全
样本之一:西辛庄
西辛庄是个庄。“西辛庄市”是个市。西辛庄到底是庄还是市?答:它是一个“村级市”。2012年5月8日,河南濮阳县庆祖镇西辛庄村给自己挂起了“西辛庄市”的牌子,媒体惊呼“全国第一个‘村级市’出现了”!尽管濮阳县民政局明确提出建立“西辛庄市”不符合有关政策,要求其把牌子取掉,但通过这件事,更多人知道了西辛庄,这是一次成功的营销,也反映出西辛庄领头人李连成敢为天下先的气魄。
20年前,西辛庄是当地有名的贫困村。1991年8月,李连成当上村支书,领着村民搞蔬菜大棚,全村人均增收500元。3年后,种菜卖不上价钱了,李连成又决定办企业。
办企业需要用地,地从哪里来?李连成带人把村里几个粪坑、废塘填平,获得了30亩地,在上面建起了西辛庄第一家企业,13户农民入股,当年每股分红近13万元。一看办企业能赚钱,全村老少都要求入股,李连成干脆把企业作价100万元转让给村集体,每户村民1万元入股。
企业急需扩建,建设用地又成了问题,李连成打起了宅基地的主意,村里统一规划建房,全村人搬进新楼,腾出60亩宅基地,“有地了,就能建工厂,就能招商引资,农民上班就得工资了;你在这个企业入股,该分红就给你分红了。”李连成说。
目前西辛庄有20多家企业,年产值10多亿元,全村人均收入2.6万元,解决就业人口近万人。村民生活用水、电、气不收费,孩子上学不收费,村民看病不出村……李连成的目标就是“城市有啥俺有啥”。
“俺村里有好学校,有好医院,有水有电有暖气,有宽的马路,好的绿化,俺有就业的地方,有宾馆,有超市,有休闲跳舞的地方,这不就是城市生活?”李连成说。
今年8月,3位意大利客人来西辛庄参观。在村里走一圈,外宾怀疑自己被骗了:“你们说这是农村?这不就是城市吗?”
如今,李连成有了新目标:响应西辛庄周边15个村子“并村”的要求,建一个可容纳常住人口近2万人的大社区,把西辛庄建成一个“村级市”!
样本之二:古佛寺
古佛寺本是河南长葛市的一个村,现在,这里要建起全市第一个新型农村社区—古佛寺社区。
长葛是县级市,工业发达,城镇化进程快,但好多项目没地方落地。市委书记史本林说,2007年我们就思考土地问题怎么办。2008年,长葛市开始做“迁村并点”规划,准备把全市361个行政村合并为66个。
2012年初,长葛市将原规划加以修改, 66个新社区缩减为36个,覆盖了长葛全部农村。按照新规划,今年长葛市要开工建设10个新型社区,其中古佛寺社区4月份开工建设,9月竣工。
长葛市共有3家上市公司,但农字号的只有“众品”一家。古佛寺社区试点就是让众品公司参与进来。3个行政村的农民迁居新址后,腾出400亩地,众品公司既可就地搞工业园区、养殖园区,还可把用地指标飘移到长葛产业集聚区;3个行政村的耕地流转起来后,也可由众品公司租用,种植经济、高效作物。古佛寺社区的农民,只要愿意,都可以进入众品公司工作。
“建设用地指标飘移”,大概是长葛的一个新发明。众品公司在紧邻市区的产业集聚区搞不到用地指标,但在离市区几公里外的古佛寺拿到了地,它可把这个指标飘移到产业集聚区,而将古佛寺同样面积的建设用地复耕为农田。
长葛市委宣传部副部长赵金喜说:“新型社区对农民的好处:一是他们以前以种地为生,现在变成工人了。二是以前住农村,现在住社区了。三是农村公共设施落后,住到新型社区后,当地企业的税收大部分留在社区,可以依靠这个来搞城市化管理,建污水处理厂、超市、银行、幼儿园、养老院等。四是农民种一亩地净利润二三百元,算上人工还赔钱。新型社区化后,农民的土地租给种田大户,我们规定的租金是每亩每年不低于1000斤小麦的价格。今年小麦的国家收购价是每斤一块二,以后小麦价格还会不断上涨。另外,国家对农民还有耕地补贴、养老保险等等。总之,城市人能享受的,他享受了;农村人享受的,他还能享受。”
长葛市规划的36个新型农村社区,计划用5到8年来建成。建设资金一是由政府投资基础设施、工业设施部分,每个社区几千万;二是对上级资金的使用,比如国家每年对河南省涉农资金安排就有500亿元,中央很多条条都有资金;三是企业社会赞助;四是群众自筹。
农民每腾出一亩宅基地,政府将给予补助15万元。农民购买古佛寺社区的楼房,按建筑成本价900元/平方米售给。3个行政村的农民,有人想搬,有人不想搬。长葛市李副市长说,我们打算让愿住的人先住进来,让其他人看看(它的好处)。
新型社区全部建成后,长葛农民户均能腾出4分宅基地,全市能腾出6万~10万亩地。按每年用地量5000亩左右,可以用20年。长葛市市委书记史本林说, 20年后,长葛人口进入负增长,我们再也不用担心建设用地问题了。
史本林说:“河南有2000万农民在外面打工,北京窝不下,郑州也不行,他们最终还要回到农村,不能老是出现空心村,老是3860部队。通过新型社区化,我们能把60%的土地腾出来,一是复垦,粮食增加了;二是用地指标飘移到城市了,工业和城市发展用地解决了;还有一部分指标放到当地社区,每个社区规划一个工业园区,土地租金缴到社区集体,税收大部分也留到社区集体,社区物业和管理就有钱了。我们反复推过,感觉它是非常科学的。”
一、基本情况
目前,县有岁以上老人15.57万人,占总人口的14.92%;其中65岁以上的老人11.62万人,占总人口的11.13%,按国际通行标准已开始步入老龄化社会。根据对该县岁以上老人抽样调查,希望入住老年公寓的人数占老年人总数的10.4%左右,迫切需求的有5%左右,按此测算,全县约需1.6万个养老床位。
县现有养老机构21家,共有床位1000个,床位数占老年人口的0.64%左右。21家养老机构均为公办,其中农村敬老院20家,有床位930个;县城老年公寓1家,有床位70个。养老机构共有工作人员103人,其中农村敬老院91人,县城老年公寓12人。乡镇敬老院、县城老年公寓入住分别达到86%、100%,县城老年公寓床位出现了供不应求的现象。
养老机构收费一般不高,县城老年公寓对生活能够自理的每月收取420元,生活不能自理的收取670元;农村敬老院供养标准为每人每年2000元,由县财政统一拨付。这些收费标准,均由该县物价部门核定。
二、面临问题
一是硬件条件急需改善。以县为例,该县农村敬老院大都建于上世纪80年代末,不少附属用房严重损坏,许多设施年久失修。自年省“关爱工程”实施以来,该县农村敬老院环境得到一定改善,但由于基数较大,急需改造的房屋仍有500多间。同时,养老机构规模普遍较小,不能形成规模效应,影响了“自我造血”和做大做强。
二是队伍建设有待加强。由于农村养老机构的单位性质和经费来源不够明确,工作人员待遇偏低,所以难以吸引有专业管理和护理知识的高层次人才。在县农村敬老院91名工作人员中,真正从事服务工作的50人左右,入住老人与工作人员比例为16:1,且这些工作人员大都来自农村,文化程度较低,存在管理不规范、服务粗放的问题。
三是服务内容明显滞后。多数养老机构服务项目少,一般只能满足老人吃、住、照料的生存需要,不能满足老人们文化娱乐、医疗保健等多方面需要,难以提升老人的生活质量,对老人缺少吸引力。
四是政策扶持难以落实。上级出台的优惠政策,比如《关于对发展社会福利事业实行政策扶持的意见》(苏政发[]96号)等,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往往不能及时落实到位,比如民办养老机构很难获得划拨用地、地价优惠,而且无法享受低息、无息贷款,甚至商业贷款,严重影响了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服务等社会福利事业的积极性。
三、几点建议
1、强化各级政府的责任意识。发展社会福利事业,政府义不容辞。建议将各级政府发展养老等社会福利事业纳入工作目标考核内容,增加刚性指标。同时,认真落实有关优惠政策,坚决消除“中梗阻”现象。
2、加强养老服务队伍建设。加快农村养老服务事业发展,关键在人。建议明确农村养老机构事业单位性质,提高养老机构工作人员待遇,并出台相关激励政策,吸引高层次管理、护理人才,扩大养老产业从业人员队伍。加强从业人员技能培训,实行职业资格认证制度,持证上岗,逐步实现养老服务人员职业化、专业化。
3、支持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服务机构。建议进一步细化优惠政策,在建设用地、财政、税费、金融、人才培训等方面给予支持,鼓励社会力量采取独资、合资、民办公助等形式创办养老服务机构,支持社会力量以合资、入股、购买等形式参与公有养老机构的改建和扩建。
留守儿童是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一个特殊群体,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到城市打工,而独自留在农村生活的孩子们。他们一般与父母双方的一方生活或是与上辈亲人、甚至父母亲的朋友生活在一起。
这群儿童的年龄普遍在14岁以下,情感的需求,特别是对亲情的渴望,是他们在成长过程中所要面对的最难逾越和克服的障碍。
他们的生活到底怎样?他们有着什么样的内心世界?春节前夕,记者冒着鹅毛大雪前往遂宁市,直面留守在家里的那些“特殊”的孩童们。
镜头一:烦心事不告诉爸妈,不让他们担心
陈豪云那双倔强而又迷茫的眼神始终在我眼前晃来晃去。
离他家还有10米左右的地方,我就看到了一个身材瘦弱的男孩倚在门边,直直地看着前方。陈豪云今年13岁,初中一年级,遂宁市船山区永兴镇灵通村第四村民组的一名留守儿童。
凭着直觉,我发现了他和普通小孩的不同。豪云的父母在新疆做砖工已有七八年的时间了,打从豪云记事起,他就和年迈的爷爷一起生活,爸妈对于他来说,只是每年过年时回来看一看就走的人。
“平时看到其他小朋友的父母在身边,你会羡慕他们吗?”我迟疑地问出了这个问题,“会”一个简单的字眼从豪云嘴中蹦出,然后静默。“那如果有了烦心事,你会首先想到和谁倾诉呢?”“找我的伙伴。”“为什么不想先和父母说呢?”豪云抿着嘴摇了摇头,“不想让他们担心,他们很忙。”
听到这样的回答,让我确实感到很意外。脑子里飞速地想到,如果是城市里一个13岁的小孩,现在会是怎样的呢?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天天在父母身边撒娇,索要自己想要的东西。而眼前这个衣着单薄的男孩却用最简短的话语将我惯有的认知打破。
懂事、独立、成熟是豪云留给我最大的感受。了解自己和其他小孩的不同,所以不敢奢求其他过分的要求。然而面对未来的生活他始终显得有些茫然和无助。豪云说长大后想当兵,当兵可以给家里节约生活费用。“那当一辈子兵吗?”“不是,以后不晓得要做什么。”
这时,同村的一个小伙伴和父母正手牵手经过豪云家门口,豪云目不转睛地看了看他们,又飞快地将眼神收了回来,脸上透着一丝羡慕的神情。
“春节快到了,爸爸妈妈都会回来过年吗?”“爸爸妈妈说要回来的。”当说到新年的愿望时,豪云终于露出了一些激动的神情,他说他的愿望就是能经常看到爸爸妈妈,一家人生活在一起。
和豪云的交流过程似乎很顺畅,我问什么,他答什么。然而我总是觉得似乎有什么东西挡在我们中间,没有办法跨过去,没有办法深入他的心中。
镜头二:他们都有父母,我不羡慕
唐苗苗的乖巧着实让我喜欢。
今年11岁的唐苗苗是遂宁市安居区玉丰镇鸡头寺十五村的留守儿童。一见面,乖巧的苗苗就叫着“姐姐好”,屋里很简陋,瓦房透着风。
家里至今只有三样电器,一台摆在正屋中间的电视机,一台二手洗衣机以及一部破旧的电话。然而在另一面墙上却醒目地挂满了优秀学生、乖娃娃、优秀少先队员等八九张奖状。“这都是苗苗得的奖状,你们看,好多哟!”说话的是苗苗的奶奶,脸上透着自豪的笑容。
唐苗苗的母亲早已因病去世,父亲患有精神病在镇上的医院治疗。平常她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而73岁的爷爷为了给家里增添收入,不顾年迈体弱出去打临工养家糊口。
“如果不是政府的政策好,她爸只有等死了。”苗苗的大伯说。了解到唐苗苗的家庭情况,遂宁市安居区民政局将唐苗苗父亲的医疗费用全包了,并且让他享受到了低保待遇,这确确实实为唐苗苗家解决了一个大问题。
听到大人们提到自己的父亲,唐苗苗的眼神突然暗淡了下来,看着地面,不知在想些什么。
看着眼前可爱的苗苗,听着苗苗家庭的不幸,我忍不住问她羡慕其他有父母的小孩子吗?答案又出乎我意料,苗苗回答的是:不羡慕。这个答案竟让我一时不知如何交谈下去。
也许唐苗苗的不羡慕是真,几乎从小和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不太了解和爸爸妈妈生活有什么不一样的感受。她的生活里似乎就没有爸爸妈妈的概念,然而面对没有文化的奶奶和外出务工的爷爷,我担心着苗苗的身心发育是否健康。
也许,他们是懂事的,也许他们是成熟的,但同时他们又是一群极度敏感极度孤僻的孩子。他们用一种近似封闭的状态将自己与他人划开一道口子,隐藏他们内心真正的渴望,然而他们毕竟是孩子,他们又渴望着得到亲情的关爱,父母的爱是打开他们心灵最重要的钥匙。
记者观察:携手同心让爱流动
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我国的留守儿童数量为2300万人。而据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与研究中心调查,自2000年到2006年,全国的留守儿童增长了近一倍,年均增长约为11.3%。而四川省作为劳务输出大省,留守儿童的数量也成为了继河南省后的第二大省,占全国留守儿童的10.22%,庞大的数字让所有人感到震惊。在震惊之余,如何更好的关爱留守儿童成为了当今社会刻不容缓需要解决的问题。
然而由于亲情的缺失以及长期的被忽视状况,许多留守儿童出现了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采访过程中,我们了解到隔代监护型是现在普遍的监护形式,即孩子由祖辈――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代替孩子的父母承担抚养、教育和监护责任。遂宁市关于留守儿童调查中发现隔代监护占了全市留守儿童总数的68%。
在采访陈豪云和唐苗苗的过程当中,记者也明显感到他们和一般普通孩子的不同,较强烈的自我封闭和戒备心理。
爷爷奶奶大多年老体弱,文盲、半文盲居多,无法辅导孩子的学习,难以承担起对孩子的教育责任,往往是重“养”而不重“教”,放任孩子自由发展。放任的后果是大多数孩子会变得怕生、孤僻、缺乏安全感,而这些是留守儿童的共性。
根据遂宁市关爱留守儿童工作情况调查,学业偏差、道德失范、心理失衡、安全失保是留守儿童最易出现的问题。
一位参与西部志愿者计划的李姓志愿者告诉记者,在她接触到的众多留守儿童中,在心理和生理上他们都和一般儿童有区别。没有安全感、不合群、孤僻是他们普遍的心理状态,而身高的偏矮小也是与一般孩子的明显特征。“只有多接触他们,才能让他们接受我们的爱。”小李对此感慨万分。
被忽视是所有留守儿童共同面对的问题,他们在外人看来似乎正常生活在家庭里,有爷爷奶奶照料着,回家有饭吃,出门有衣穿,然而情感上的需求却常常被忽视。
当看到一张张稚嫩的脸庞,当听到一句句让人感伤的话语,我多想紧紧地将他们拥入怀中,用温暖驱散他们心中的寒冷,让快乐永远伴随他们成长。
针对留守学生生存现状和突出问题,遂宁市于2005年5月率先开始了关爱留守学生的工作探索,在船山区南津路建立了全省第一个“留守学生之家”。 2006年2月,全省留守学生关爱工作在遂宁市安居区正式启动。
2011年1月18日,遂宁市共青团2011年关爱农民工子女暖冬行动在大雪纷飞中正式开始,泛舟涪江、参观宋瓷博物馆、颁发慰问品,遂宁市团委的领导、一百多名志愿者与留守儿童用心走过了3小时的爱心旅程。当记者全程参加完后,感觉温暖包裹住了整个心房,在这漫天飞雪的严冬似乎春的脚步近了。
链 接
四川在留守儿童关爱方面采取的举措:
2010年5月4日,四川省“共青团关爱农民工子女志愿服务行动”启动仪式在成都市成华区红花学校隆重举行。
2009年8月13日,团省委在全省广泛开展“分享阅读・共享成长”留守学生图书漂流活动。
2009年7月,共青团四川省委、华人置业、成都商报共同主办“携手同心・让爱流动”走近留守学生关爱之旅。
为全面了解我国农村文化生活特征,丰富农民文化生活,满足广大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从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探索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受武汉大学国家文化财政政策研究基地委托,笔者对天镇县鲍家屯村的文化建设情况进行了调研。本次调查以问卷调查和实地调研为主,辅以走访、座谈等形式,在完成相关数据统计并分析的基础上,得出了一些比较重要的结论。其中纸质问卷共发放问卷150份,回收137份,其中有效问卷137份,有效率为91.3%。
一、鲍家村文化建设之现状
鲍家屯位于天镇县城东部,距县政府约4km。该村方圆2.5km,671户2713人,耕地面积6300余亩。民风淳朴,村民热情好客,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近年来,在政府的扶持下,群众逐步走上了共同富裕的道路,文化建设也呈长足发展趋势。作为天镇县唯一获得2012年度山西省文化先进示范村殊荣的鲍家屯村,近年来文化建设更是蒸蒸日上。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文化需求也随之提高,各级政府也继续加大对文化建设的投入,文化大院、农村个体放映队、民间秧歌队等有了较为显著的发展。调研发现,该村已建成农村文化站2个,业余文艺团体1个、文化示范户49个、村级文化活动室4个、秧歌队1个,从事曲艺、刺绣、剪纸、演唱的民间艺人60余人。该村文化建设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基础设施建设与标准要求和实际需求尚有较大差距,其文化建设的发展仍存在着较为严重的问题:文化活动缺乏创新而发展缓慢、文化基础设施破旧落后、文化娱乐形式单一、工作人员较少、村民普遍积极性不高以及科技文化素质低下。因此,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已经成为该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任务。
二、文化生活存在的问题
(一)农民整体文化素质不高
村民整体素质不高,主要表现为村民的文化程度相对较低(见表1)。
分析发现,村民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而且当地政府很少举办科技下乡,与农业、法律等知识相关的讲座或培训也少之又少,农民很难有接受再教育的机会,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群众科学知识的匮乏。在访谈中了解到,该村不少地方,偷盗抢劫、打架斗殴、算命打卦、赌博放红随处可见,严重阻碍了科学知识和科学思想的传播,不利于农民文化和思想素质的提高,更不利于社会主义新型农民的塑造。如果不对农村文化活动进行正确引导,不能进行健康的文化消费,低俗腐朽的文化就会根深蒂固。要想遏制农村文化市场上不良文化的泛滥,政府要采取有力措施积极培育健康的农村文化市场,坚决制止不良文化的蔓延,为健康向上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活动提供良好的社会发展环境。
(二)文化场所得不到保证
根据调查,该村文化站名不副实,相关部门“轻文化”的守旧观念导致文化站几乎不对外开放,基本呈现无人员、无经费状态。而农家书屋场地极其简陋,现已征为他用。调查中还发现,相当一部分村民对农家书屋的存在毫不知情。农家书屋里的藏书更是有减无增,迟迟没有更新,很多书已是“面目全非”,破烂不堪,几乎无人翻阅。
结合北方农村现状,春夏秋三季农忙,文化活动只能在寒冷的冬季进行。然而,旧的农村文化室场地小、条件差,文化活动只在室外进行,严重困扰农村群众文化工作的开展,这也是民众参与度较低的一大诱因。基础设施和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不健全,已建场所不能合理利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文化活动的发展。因此,加强农村文化站建设,充分利用已建室内场所,对农村群众文化工作的开展非常重要。
(三)文化设施匮乏且破坏严重
农村文化设施主要存在两方面的问题:一是文化设施破坏严重,资源缺乏。二是文化设施落后过时,更新慢,现代化水平低。由于投入短缺,文化基础设施薄弱,设施规模偏小,设备较简陋,文化活动的音响设备以及体育健身器材相当匮乏,严重制约了农村文化建设的深入发展。经调查,农村基础文化设施滞后于农民的精神文化需求(见表2)。
文化建设缺乏一定的物资保障就不能实现真正的文明,因此,该村文化设施的保护与完善应受到广大群众的共同关注。
(四)村民整体参与度不高
据统计,该村参与文化活动的人数为60余人,仅占全村人口的2.2%,除了文艺工作人员有少数男性外,表演人员几乎全部是女性,性别比例极不协调。而且由于耕作和作息时间安排的不同,村民参与文化活动的热情度不高,常出现“有人演没人看”的情景。文化活动带头人和专职人员匮乏,文化活动难以顺利开展。调查显示,村民对文化活动热情不高的原因有以下三方面:
(1)村民的思想比较保守,不擅于在众人面前展露才能,怕被人笑话;
(2)农民的基本文化素质低下,缺乏文艺细胞,腹中无物;
(3)文化活动不能为农民带来经济收入。
因此,实现农村文化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调动农民自身积极性,文化建设必须与农民发展经济、脱贫致富结合起来,才能满足他们的文化生活需求。
(五)文化活动形式单一,缺乏创造性
随着农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内容陈旧、形式老套的文化活动难以具有吸引力,越来越多的群众开始追求更高品位、更高层次的精神文化生活。调查显示,农村文化活动内容陈旧落后,缺乏创新意识,文化品味不足是本村文化活动所面临的主要问题。除了节假日开展一些传统的喜庆活动外,看电视已成为农民获取知识、文化娱乐的主要方式,其次是打牌,下棋,喝酒聊天等等(见表3)。
该村其他文化生活形式,如扭秧歌、赶庙会、“文化下乡”等仅限于春节期间开展,其活动的次数和范围也都十分有限,而听科技讲座、阅读报纸杂志、农艺培训、文体表演等活动的时间则更少。因此,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开发利用农村文化建设资源,大力培育农村文化队伍,形成农村文化建设长效机制显得尤为重要。
三、建议与对策
(一)大力宣传文化活动 提高人民文化素质
天镇县鲍家屯村的文化建设现状已向我们敲响了警钟,因此,要想大力发展农村文化建设,必须通过电视、广播、报纸、网络等新闻媒体进行文化宣传,提高群众文化素质以及文明意识,使村民充分认识到文化的重要性。在文化宣传中,应做到以下几点:
(1)大力宣传文化建设的现状,让村民都认识到与经济发达地区的差距和文化之于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
(2)建议政府投资安装农村有线电视,满足农村居民基本公共文化需求。截止目前,全村无一处安装有线电视,配备网络的家庭更是寥寥无几,对村民获取文化知识极为不利。
(3)着重提高村民文化素质。通过文化下乡、科技培训等形式对农民进行再教育,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要求。
(4) 广泛宣传文化建设的方法。通过定期派发文化活动传单,张贴文化宣传海报的方式,有效推广文化活动,更为直观的将文化建设的内容呈现给群众。
(二)改善农家书屋
读书是村民学习知识、增长文化的源泉,只有充分利用农家书屋,才能在一定程度减少“文盲”的数量。根据实地调研的结果,2012年全村农家书屋人均藏书量仅为0.175册, 低于全国图书馆人均藏书量0.3册, 更远远低于国际图联人均1.5-2册的标准。农村的“三农”图书和报刊数量偏少、实用性差、阅读率低、更新周期较长。而且农家书屋极其破旧,场地拥挤不堪,不能为村民提供一个舒心的阅读环境。该村文化建设的滞后发展, 导致了民众总体文化素质较低。因此,相关部门应合理分配已建场馆,为农家书屋留出专用场所。同时,还可通过合理引导社会公益组织和个人投入,扩大农家书屋的藏书量。
(三)引入网络文化
尽管电话、电视比较普及,但宽带网络还很落后,现代化的科技设备也十分欠缺,目前农民获得政策和科技信息,电视渠道占绝大部分。调查显示,该村中, 20岁以下的农民中喜欢上网的人占到近2/3,而60岁以上的农民中则很少有人喜欢上网,说明农民现代信息科技素质还比较差。造成这种现象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1)电脑购买成本较高,经济状况一般的村民不会考虑网络需求。
(2)农民文化素质低下,技术不过关,不会正常的操作。
因此,相关部门应加大网络建设,为村文化站配备一定数量电脑,并有专人指导农民学习网络知识,利用网络让农民获取科技和致富信息,营造和培育良好的农村文化氛围,让民众享受到网络信息对文化建设的丰硕成果。
(四)加大政府投资力度
发展农村文化建设,资金要有保障,文化经费不足与农村文化贫瘠有很大关系。农村存在的“重经济、轻文化”的现象以及官员过分追求经济目标,都使在基层文化建设方面上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农村文化活动的资金大多数来源于村民自筹,这方面各级政府的支持力度还远远不够。农村文化事业本来就是以社会效益为目的,体现公益性的,因此政府在充分认识的同时要保证文化事业发展的投入,把农村文化建设工作当作政府的重要事务,在分配使用资金时,按照建设城乡文化的要求,确保该村的文化投入占财政收入总额的1%切实到位。
(五)提供人才支撑 创新文化活动
农村各种文艺骨干和基层文艺表演团体是繁荣广大农村文化的重要载体,他们维持着最基层的文化演出市场,因此,配备高素质的文化人才,是农村文化建设得以繁荣的保证。然而,据统计, 发达国家的科技文化人员与农业人口的比例为1:100, 我国仅为1:1200。我国每万人农业人口中的大学生为1人, 而美国是560人。调查发现,该村科技文化人才的配比只有1:1357,远远低于我国的平均水平。而且在弘扬传统文化精神的同时,必须注重文化内容、形式、手段上的创新,开发出属于自己的文化产业,主动去适应广大农民求富、求知、求乐的综合性文化需求。为此,笔者认为,该村相关部门应该做到以下两点:
(1)积极引导、扶持农民发展农村特色文化产业,培养农民文化骨干,充分发挥民间艺人、文化能人在活跃农村文化建设方面的作用。
(2)鼓励和吸引优秀人才到基层文化机构工作,为农村群众文化活动造就更多更优秀的文艺骨干力量。
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繁荣农村文化市场,满足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让民众真切体会到文化的价值, 从而激发他们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这样,农村文化才能经久不衰。
四、结语
机构人员分布变化情况
县城区域银行业网点比较密集,乡镇、村两级地域内的银行业网点覆盖程度较低,西部地区情况尤为严重,而且在县及县以下的银行业网点数量呈下降趋势。
2005年末,受调查的县及县以下地区银行业机构网点总数为12万个,从业人员106.61万人,其中在县城区域的网点4.9万个,在乡镇的网点6.22万个,行政村网点9368个;平均每个县城区域25.09个网点,每个乡镇有 2.13个网点,每50多个行政村有1个网点,而西部则分别为18.96个、1.58个网点,近 80多个行政村才拥有一个网点。
银行业金融机构在行政村的覆盖率仅为3.28%,65.4%的乡镇只有农村信用社和邮政储蓄机构。农村信用社和邮政储蓄在乡镇的网点占到了银行业机构的86.45%,在行政村中占89.83%.
“十五”期间,受调查的县及县以下银行业网点和人员呈减少趋势,到2005年末网点和人员分别比“十五”初期减少了 24.37%和14%.其中主要原因是商业银行大幅度压缩了县及县以下的机构和人员,到2005年末商业银行在县及县以下有3.19万家网点和43.14万人,分别减少了2.62万家网点和17.9万人。
从银行业服务从业人员地域分布情况看,东部银行业金融服务的覆盖程度明显高于西部。2005年末,东部平均每万人有 13个银行业从业人员提供服务,而西部每万人只有9个银行业从、业人员为其服务。但从问卷调查情况看,64.33%的受调查农户认为当地金融机构数量合适,24.01%的被调查农户认为金融机构偏少,分别有 22.38%的农村企业和15;6%的农户认为贷款难的主要原因是“当地金融机构偏少”。
存贷款资金情况
农村资金外流情况严重,并有逐年加大的趋势。2000年末,县及县以下银行业金融机构存款余额3 278 7亿元,贷款余额 24355亿元,存差8432亿元,存贷比74.8%,比同期银行业金融机构存贷比低5.46个百分点。2005年未,县及县以下银行业金融机构存款余额68953亿元,贷款余额38825亿元,存差高达30128亿元,存差比2000年增长了2.57倍,存贷比仅为56.3%,与同期全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存贷比差距拉大到 12.72个百分点。五年来,县及县以下银行机构存款年均增长15.99%,接近全国银行业机构17.74%的增长水平,但县及县以—卜银行机构贷款年均增长仪为9.72%,大大低于全国银行业机构15.66%的增长水平。
资金外流情况地域差别较大,中部资金流出最为严重。2005年末,东北、东部、西部存贷比分别为63.68%、57.37%、56.05%,而中部仅为51.8%,低于调查地区平均存贷比4.5个百分点。
人均业务量城乡和东西部差异巨大,制约了商业银行在农村地区和西部发展。 2005年末,全国银行业机构人均存款1300万元,而据调查测算,农村地区人均存款仅为650万元左右。其中东部农村地区人均存款921万元,西部农村区域人均存款527万元,受效益驱动因素的影响,东部县均商业银行网点22.5个,而西部县均9.88个,另外西部不少县的贷款市场由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独家经营,缺乏有效竞争。
各项业务产品开展情况
农村地区各类主体对银行业机构的存款、贷款、结算三大传统业务需求最为强烈。调查中,农户对金融产品的需求依次为生产贷款、存款、生活贷款、助学贷款、通存通兑业务、扶贫贷款、汇款、银行卡,而对代收代付、买卖各类证券、保险、个人理财业务、外汇业务等需求较小,需要这些业务品种的农户比率不足受防农户的 4%;农村企业对金融产品的需求依次为流动资金贷款、固定资产或技改等中长期贷款、支付结算、存款、现金管理、银行卡、担保,而对、咨询顾问和外汇业务等业务的需求不大。
存、贷、汇业务基本覆盖县乡两级,基层农村金融产品匮乏。调查显示,现有县、乡农村地区的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金融机构、邮政储蓄机构能够提供基本的存贷汇服务,但明显存在两个问题:一是除存贷汇以外的金融业务覆盖率较低,县及县以下地区对住房和汽车等生活贷款、助学贷款、银行汇票、承兑汇票、银行卡等业务的需求较大,但能够提供上述服务的农村银行业网点不足20%;二是村一级由于缺乏银行业网点,当地居民和企业难以享受到便捷的服务。据调查,行政村中设有的网点多为农村信用社和邮政储蓄网点,一般只能办理存款,汇兑,代收税费、代付粮食直补资金等业务,农民和农村企业需求最大的贷款业务无法在村一级的银行业网点办理,更难以获得其他金融服务。
农村借款人需求情况和服务满意度
农民的资金缺口主要通过贷款方式解决,资金用途主要是生产贷款。调查问卷结果显示,农户借入资金主要渠道为贷款。农民的贷款用途主要集中于种养业、多种经营和买房建房,期限主要是半年到3年的中短期贷款,其中需要半年至1年期限贷款的农户占47.09%,需要1年至3年期限贷款的农户占35.93%.
农村企业资金缺口弥补渠道多样化,但仍然以贷款为主,赁款主要用于短期流动资金。农村企业借入资金的主要渠道依次为农村信用社贷款、商业银行贷款、民间借贷、商业信用,贷款主要用于购买原辅材料以及其他流动资金,期限集中于半年至3年区间,37.1%的企业需要半年至1年的贷款,45.61%的企业需要1年至3年的贷款。
被调查农户和农村企业对银行业机构的贷款服务满意度不高,借贷的高利率和高门槛是贷款难的主要原因。55.15%的农户和44、36%的农村企业认为所需贷款可以得到满足,44.85%的农户和55.64%的企业认为贷款需求不能完全得到满足,其中 11.47%的农户和13.59%的企业认为很少得到满足。
受调查农户和农村企业中认为金融机构“办理贷款程序和时间简便”的分别只占 21.59%和15.45%,而认为“过于繁长”的农户和企业分别占21.72%和26.29%,企业贷款难问题甚于农民贷款难。农村金融市场处于卖方市场,61.61%的企业认为不能自主选择金融机构。
改善农村金融服务的政策建议
对在县(市)以下增没网点的银行业机构给予优惠政策
监管部门根据银行业金融机构在农村地区的整体分布,紧随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行合理布局,指导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在遵循安全性、效益性原则的基础上在中西部地区的县(市)、乡镇适当增设营业网点,可以通过对发放的农业贷款进行营业税减免的办法进行政策鼓励。农村信用社可以按经济核算、保证安全、方便农民的原则,在乡镇以下的地区增设营业网点;对现有业务量比较大、符合条件的信用代力、站,可以改为农村信用社的分支机构。
逐步培育适度竞争的农村金融主体
对于银行业金融机构网点少、市场竞争不充分的农村地区,鼓励外资银行设立分支机构,支持民间资本、外国资本兼并、重组、参股现有银行业机构,适度增设多种所有制银行业机构。
积极培育村级农民资金互助组织
允许以行政村或自然村为单位,由村民通过自愿联合组成资金互助组织,服务对象严格限定在组织成员内部,资金互助组织除保留限量库存现金外,其余吸收的资金由当地农村信用社托管,结算委托农村信用社办理。
建立邮政储蓄资金返还农村机制
加强对邮政储蓄人员银行业务知识培训,放开中西部欠发达地区邮政储蓄机构对农户和农村小企业的小额贷款、贷记卡等业务的限制。通过邮政储蓄机构购买农业发展银行政策性金融债、农村信用社省联社债券以及与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办理协议存款等方式,使邮政储蓄资金更多地用于支持“三农”的发展。
继续发挥农业银行服务县域经济的作用
注重发挥农业银行在农村网点和人员众多的优势,增加对具有资源优势和产业优势的农产品产业带、宅导产业生产基地、农产品专业市场建设的资金投入,提高对农业重点龙头企业的综合服务水平,支持外贸和新兴领域的农村商业企业,扩大对农村私营业主、民营企业金融服务的覆盖率。
引导商业银行新增存款投放农村
进一步引导商业银行转换经营机制,改变信贷策略,加大对农村有市场、有效益的龙头企业、民营中小企业的贷款支持。制定相关办法,明确各类银行在县域内设立的机构网点,要将当年新增存款的一定比例,用于支持“三农”和县域经济的发展。
增强政策性银行的支农服务功能
政策性银行在“风险可控、保本微利”的前提下,应进一步加强对农村地区的金融服务,信贷投向逐步向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倾斜,重点支持农村投资规模大、周期长、经济效益见效慢、资金回收期长的项目,充分发挥政策性金融的支农作用。在不增设新分支机构的原则下,政策性银行加强与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合作,在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农村的各项业务,主要委托农村合作金融机构。
一是村党支部书记平均年龄下降了,但其他支部委员年龄普遍偏大,文化程度较低。支部缺乏年轻党员,有的支部甚至连续几年未发展新人,造成青黄不接局面。同时在党员中普遍缺乏发展经济的能人,导致支部在带领群众致富工作中力不从心,勉为其难。究其原因,一方面在于多数支部书记保位子思想严重,生怕发展了新人,威胁自己的位子。另一方面,农村中的一些能人多是常年在外,对于村上的事情,很少参与。使得支部常年得不到新鲜血液的补充,影响了党员先进性的发挥,降低了支部的战斗力。
二是多年来对阵地建设投入严重不足,导致一些支部无固定场所、无设备、无活动。村级宣传教育功能缺失,使得涉及“三农”的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无法及时、有效地传达到党员和群众中去。
三是部分乡镇党委放松了对村党支部工作的监督,重安排而轻落实,导致一些村级负责人家长作风盛行,做事独断专行,村务公开、财务公开流于形式,有的半公开、有的假公开、有的干脆就不公开,使民主议事、民主决策、民主监督成为空谈。群众对此意见很大。
为此,我们建议:
一、将基层支部发展党员情况作为支部党务工作考核的一条硬指标。实行一票否决制,奖优惩差。
二、县、乡党委组织部门应加大对基层阵地建设的投入,每年安排解决一批,逐步扩大,促进全县阵地建设上台阶。
三、乡镇党委要切实负起责任,加强对基层支部工作的检查与监督,对于纪律涣散,工作不力,群众反响不佳的班子,坚决进行整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