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景观改造论文范文

景观改造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景观改造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景观改造论文

第1篇:景观改造论文范文

论文关键词:]交通,城市道路,分车带景观,疏林草地

长沙市三一大道即319国道城区段,作为长沙市城北主要出入通道之一,是连接伍家岭商圈、广电商圈乃至机场高速、京珠高速的重要走廊,成为展示城市形象的重要窗口。在交通组织与景观设计的相互配合下,通过对北城区交通流量的分析,以及整体城市风貌的研究,力求展现新城新风貌。将市政道路、景观等系统建设真正落实到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中,同时在景观建设中,力求达到与周边环境相协调,充分融入城市文化,让使用人群共享一条具有自己特色的城市大道。

1 项目背景

三一大道是长沙市北城入口的交通主干道,位于开福片区的四方坪至九尾冲路段,其全长两公里。随着城市的高速发展,现状道路的交通承载能力已难以满足社会需求;中央分车带的景观已处于老化状态毕业论文题目,与道路两侧的建筑风格、尺度、色彩等缺乏整体感;绿化形式单调、品种单一、缺乏季相变化,个别树种(如蒲葵)不适应长沙气候,在冬季须进行包扎处理,严重影响整体景观效果;道牙设置过高,且其面层易脱落,不仅影响车行视线,而且破坏了城市形象;未进行浇灌系统的设置,整条分车带内植被只能依靠水车浇灌,不利于植物生长,且增大了财政支出,影响了交通。在长沙市城市总体规划中已明确三一大道为北城区主入口道路,作为2009年长沙市的重点市政建设项目之一,结合市政道路改造拓宽于一体,以高标准、高起点进行项目的建设,建成北城区整体社会、经济发展新风向的形象展示窗口,对美化城市道路、提升城市品位、以及整个长沙市的多元化发展起着宣传与推动的作用。

2 总体设计模式

位于开福片区三一大道的四方坪至九尾冲路段,其原属于长沙市北城区的城乡结合部,近年来,随着北城片区经济的飞速发展,其已成为长沙经济腾跃的形象展示区。通过对三一大道用地现状以及周边环境的进一步调查研究,在满足整体交通流量的前提下,将原有的双向六车道增为双向八车道,原有的8米中央绿化带则减为2米宽景观带。根据区域特色,结合城市整体发展趋势,提出了“以人为本、尊重交通、体现特色”的设计思路,整体设计风格强调体现“疏林草地”,以展现北城经济活跃,欣欣向荣毕业论文题目,对外开放以及热情洋溢的城区氛围,使其具有区域识别性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2.1 设计定位

根据长沙市城市总体规划以及北城片区整体环境定位,结合周边用地现状,把三一大道中央分车带景观建设成为保障交通安全、美化城市形象、符合社会发展趋势的安全大道、形象大道、景观大道。

2.2 设计理念

(1)完善功能,安全舒适。设计充分研究道路使用现状,根据车流与人流量大小的特点,注重调头口的合理设置,以保证车辆的安全调头,以及人群在不影响车行的前提下安全穿越人行道,满足其通达功能。

(2)塑造形象,提升品质。景观提质改造工程是重新塑造城市形象的重要形式,体现了城市的精神面貌。三一大道中央分车带力求以高品质、严管理为最终目标,融合周边整体景观,有效提升北城片区整体形象。

(3)凸显城市精神,强调地域特色。北城片区属于对外经济发展的核心区域,其对整个长沙市的经济发展起到带动作用。分车带的景观建设将其发展精神充分融入设计中,与片区景观营造一整体对外开放的环境氛围。

(4)尺度适宜,节奏轻快。景观设计尊重以人为本,充分考虑人们对于景观的尺度感受,采用自然式布置形式,创造一宜人的多元化观赏景观空间。

2.3 设计特色

(1)依从交通,注重功能

由于三一大道的天然地理优势,使其处于高车流量与高人流量的交通环境中。在设计中,充分考虑交通与行人的关系,处理好车流与人流交汇处的安全问题,通过景观的引导性设计,使中央分车带景观为其二者提供安全、高效的服务。

(2)绿化为主,注重变化

三一大道中央分车带的景观设计在尽可能满足道路功能的前提下毕业论文题目,以植物造景为主,辅以景观小品,在保证交通安全的同时,力求达到最佳的景观效果。设计中,打破原有植被景观色彩单一的格局,通过草坪绿带形式来强调道路的轮廓、线形,进行有效视觉引导,且增大了景观带的视觉宽度。植物选择以本土开花树种为主,注重色彩的搭配以及季相的变化,植株高度控制在一米五左右,取消了乔木层的设置,在不影响视线通透性的同时,满足了防眩要求。引入大量草花品种,进行不同季节的更换,其与多年生植物相互配合,丰富了分车带色彩景观,做到四季有景可赏。通过植物色彩、质地、常绿与落叶的合理搭配,产生不同的植物围合空间,在统一中寻求变化,达到“车在路上走,人在画中游”的景观效果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3)抓住细节,注重尺度

在景观带的设计中,除了把握大尺度上景观组团的设计外,更注重一些细节的处理。(1)在以植物造景为主要手法的同时,点缀以小型鹅卵景石,丰富了造景素材。(2)井盖的处理配合以草坪为主的大环境氛围,采用仿真草加以遮盖,与整体草坪融为一体。(3)15公分高的弧形路沿石毕业论文题目,不仅营造了美观的整体效果,而且保护了分车带内景观,为车辆与路沿石的边擦提供了更人性化的缓冲空间。(4)加置的填埋式浇灌系统,通过喷头喷射直径与景观植被带面积的换算,选择半球形喷头,达到最佳喷灌效果,减少了人力的投入,且能形成实时小型喷泉景观。

(4)把握环境,体现特色

长沙北城片区属于经济开发区,随着近几年城市的飞速发展,三一大道作为长沙的北入口进城大道,体现着一个城市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等的发展水平。作为一个对外开放的形象展示窗口,结合片区整体现代化发展气息,抓住特色,建成展现新城新风貌的开放式景观大道。

3 景观界面

整个分车带景观处于城市空间三维界面体系中,不同角度,不同视线高度,不同使用人群,对其景观的感受有所不同,随之产生多变的视觉空间。

(1)车行面层。三一大道属于联系城市不同区域的交通主干道之一,繁忙的车流量决定了其主要的使用人群。根据车辆的行驶速度,把握好变化的整体空间尺度,因地制宜,设计一系列不同的标准景观段,通过局部的变化与整体的统一,产生有节奏的韵律感,消减车行人员的视觉疲劳。在设计中,充分考虑到车速对乘驾人员视觉连续性的影响毕业论文题目,以30~50米为标准段进行景观单元的设计,形成一系列不同的小型植物群落空间,满足人们在高速行驶下对景观整体性的视觉感受。整个景观带地被层均覆盖经改良的草种,色泽柔和的草地景观不仅缓解了视觉疲劳,增加了视野开阔度,而且减少了土壤的裸露机会,创造了更清洁、更环保的行车环境。通过植物层次、以及疏密的逐渐过渡,将掉头口区域内采用留白处理,为乘驾人员提供良好的安全行车视野。

(2)步行面层。在这一层面内,使用人群主要为路人以及散步的人群。三一大道周边众多的学校、居住小区以及商铺,这决定了分车景观带不仅要满足功能的需求,而且需要良好的观赏效果。对于分车带景观的塑造,主要以植物的变化来形成不同的空间格局,通过常绿与落叶树种的合理搭配,以及植物色彩、质感等的相互协调,注重展现植物的个体美论文开题报告范文。通过小型鹅卵景石的点缀作用,丰富景观空间,增加其趣味性,给人以静观感受。植物空间的变化,不同空间氛围的营造,充分配合周边建筑环境,做到步移景异。

(3)高架桥上层。从四方坪立交桥俯瞰整个三一大道,其中央分车带的整体景观效果一览无余。设计中,把握整个路段的“S”线形,从平面构成入手,把握整体构图效果,利用自然曲直的道路路线,创造一有节奏、有韵律的景观绿带。景观以组团为单位毕业论文题目,以分车带为画板,注重整体平面构图形式,做到收放自由,引入“飘带”式设计,大量使用草花植物,形成花海,与灌木、小乔木层相互配合,力求展现一灵动的空间。

不同的观赏层面,以及不同景观使用人群的心理,给人们带来一全方位立体感受空间,做到景随人动,人随景悦。

4 结语

道路是城市的骨架,是城市发展的形象使者。中央分车带景观建设作为道路建设的形象展示台,体现着整个城市的发展步伐。此次景观带的建设在充分尊重交通优先的原则下,通过与城市的整体发展相协调,并把握地域特色,建成具有自己独特风格的景观大道,这为以后城市中央分车带景观的营造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英)G.卡伦著.城市景观艺术[M].刘杰,等译.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1992.

[2](美)凯文·林奇.城市形态[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

[3]单虎.城市道路空间形态的设计研究[D].合肥:合肥工业大学,2001.

第2篇:景观改造论文范文

关键词:西安城墙;遗址公园;生态学

1 前 言

景观生态学自上世纪七十年代兴起以来,逐步融合现代地理学和系统科学之长,将景观与区域资源、环境经营、管理结合,形成既突出综合整体性和宏观区域性,又有特色景观和生态过程的学科。景观生态学理论主要是利用生态学基本规律,将人工与自然结合,实现景观的动态生长和能量循环。依据生态学理论,景观规划需要建立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保证景观生态的完整性,多样性和连续性,形成“斑块——廊道——基质”完善的生态格局,实现生态景观的连续化和完整化。

在景观生态学中,斑块是指不同于周围背景的、相对均质的非线性区域,在旅游区,它主要指游客的各种消费场所,如景点、宿营地、旅馆等。从景观资源上讲,指自然景观或以自然景观为主的地域,如森林、湖泊、草地等。廊道是两边与基质有显著区别的狭带状土地,也可以说是带状斑块。主要起的作用是景观连接和景观分隔以及生物的迁移(通道)、过滤(阻隔)、栖息地等,主要包括:条形廊道,带状廊道和河流廊道。基质是斑块镶嵌内的背景生态系统或土地利用形式。一般指区域的地理环境及人文社会特征。

西安城墙遗址公园,是为保护明城墙遗址主体而建立的公园,其主要最本质的目的是遗址的保护,同时为市民提供一个娱乐休闲的场所,然而在西安城市不断发展的今天,其这种功能定位逐渐不能满足城市和居民的需求。论文从城墙遗址公园的现状研究入手,找出其问题所在,根据景观生态学基本理论,构建出城墙遗址公园设计策略。

2 城墙遗址公园现状及存在问题

西安城墙遗址公园主要指的是环绕城墙,主要包括:明代城墙、护城河、环城林带三位一体的立体化公园(如图1),总面积1224ha。主要分为四个区域:东段结合团结水库改造,主要以水景、花卉区为主;南段以大兴路改造为契机,将建仿古民居群,中间是连片绿地;西段以直城门遗址展示为中心,在环城区域建设一些汉代景观;北段主要是绿地广场。环城公园以古城墙为主线,辅以环城绿化,护城河,风格古朴、粗犷,有野趣,具有浓郁地方特色。

本文主要通过访谈和问卷调查及现状调研三种方式对城墙遗址公园的东南段的现状进行研究分析,总结公园主要存在的问题。

2.1 访 谈

对象:甲;年龄:71;性别:男;时间:2013,10,23,9:48am

我:老爷爷,在锻炼呀? 甲:额

我:你家离着远不远? 甲:不远,跑到这里就十来分钟

我:你们天都来呀? 甲:恩,差不多每天来2次

我:你一天都来这呆多长时间呀? 甲:呵呵,这个不确定,差不多2,3个钟头吧

我:你认为这个公园咋样? 甲:可以呀,已经能够满足我们的需要了,就是这些器材有些地方多,有的地方少,像靠近我们那边就少

我:你认为公园还应该增加点什么呢? 甲:增加点器材

我:那老爷爷谢谢啊,我走了,你锻炼吧 甲:额

2.2 城墙遗址公园现状研究

通过对城墙遗址公园的现状调研,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分类整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问卷调研。

对城墙公园调研共发放300份问卷,有效问卷289份,通过对问卷整理可以得到以下结论:

(1)游客社会人口特征

遗址公园的旅游人群以21~40岁的群体为主,约占41%(如图2),主要来着周边,其中居住在500以外的游客最多,约占43%(如图3),游客数量周末明显增长。日常周边居民居多,以锻炼为主;周末较远的居民较多,以观景游玩为主。人们在园内主要进行健身、交谈、休息、跑步、打牌等活动,中老年人自发组织进行秦腔、豫剧等传统戏曲的演奏及弹唱。

(2)游客对公园的建议

在对公园的满意程度调研中,认为公园现有设施已经足够的游客约占13%(如表1)。同时大部分游客也反映出:公园设施欠缺,需增加且应形成体系。吸引游客来公园的主要原因是公园的环境宜人、景观优美,南段健身设施较多,适合人们锻炼身体。

2.3 主要存在的问题

2.3.1 规 划

遗址公园规划存在一系列问题:城墙遗址公园基于西安明城墙文化设计的,然而整个公园中城墙文化主题不够鲜明,缺乏对城墙文化的深层挖掘,没有文化氛围;特色不明显,与一般性的公园差别较小;遗址公园不同分区的识别度差,公园东南段可分为广场区、健身区、休闲区以及园林绿化区,但每个分区缺乏差异性;遗址公园的重要节点设置在城市主要道路旁边,造成交通不便和人们使用的不安全,有些区域的交通缺乏标志指示,路面崎岖不平;缺乏公共服务设施如商店,安全设施不到位造成老人和小孩的使用不便。

2.3.2 环 境

遗址公园的环境较差:附近的污水随便向护城河排放,造成护城河脏物乱漂,气味难闻而且无人治理;河道全部被渠化(如图4),而且离河岸太高,没有任何亲水空间;公园内的锻炼设施分布过于集中,造成部分居民的使用不便,缺少居民的林下锻炼场所。

2.3.3 管 理

遗址公园管理不合理,遗址公园不同的区段分属不同的行政单位管理,造成各行政单位各自为政,缺少统一协调。

3 西安城墙遗址公园设计原则

3.1 原则之一:保护与利用相结合的原则

对于遗产,主要有三种改造方式:保护,重建,改建。保护方式主要包括:完全保护,保护与利用相结合。目前主要采用保护与利用相结合的方式,最主要的途径是建立遗址公园,使遗产能够传承,避免静态的保护。

西安城墙遗址同样是通过建立城墙遗址公园,一方面保护古代的城墙,另一方面为周围的人们提供一个休闲,锻炼的场所。然而当今遗址的保护方法很多仍然只停留在物质实体的层面,缺乏对城墙脚下的居民生活氛围的保护欲营造,使城墙文化没有自身的归属感。因此城墙文化不仅包括遗留下来的建筑物,构筑物等实体空间,还包括当地的自然面貌,民风民俗,社会生活等。从而真正实现西安城墙遗址的保护与传承。

3.2 原则之二:规划与管理相结合的原则

规划不仅是一项技术手段,也是公共政策,作为公共政策,其必然体现出管理的属性,对于遗址的保护,规划与管理同样重要。建立西安城墙遗址公园是城墙遗址传承的手段,而管理则是传承的保障。如果只重视规划,而无管理,则规划必然是空中楼阁。因此如果希望实现规划的目标,必须将规划与管理结合,对于西安城墙遗址公园应该是将管理与规划相结合,分区规划,统一管理,形成统一的有序的整体。

3.3 原则之三:生态性原则

在当今生态性规划设计越来越被人们接受,根据景观生态学的基本原理,西安城墙遗址公园生态性,不仅表现为景观的生态性,更应该包括文化的生态性,即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融合,古代遗址与当代利用融合,构建出生态性的遗址公园。论文参考景观生态学的景观结构的构建手段,主要从构建廊道、斑块、基质三个方面入手。廊道一般呈现为线性通道,主要结合西安城墙遗址公园的文化、生态、休闲生活等方面构建复合型廊道;斑块作为生态系统中重要调控点和关键点,主要结合公园的不同场所空间进行设置,形成以城墙遗址为基础,城墙文化为主题,具有复合功能的生态性公园的基质。

4 西安城墙遗址公园设计策略

4.1 构建复合型廊道

西安城墙遗址公园作为遗址性质的公园,其应体现出多样的功能属性。通过构建复合型生态性廊道,将公园的不同功能属性整合于公园廊道之中,主要包括休闲廊道、文化廊道、生态廊道。

4.1.1 建立休闲廊道

西安城墙,长达13912m,呈线性空间,将公园的游玩、娱乐、健身等空间均质的融合于廊道之中,形成休闲廊道空间。这样便于城墙脚下的居民就近选择休闲空间,有效的减少交通空间,缓解交通问题。休闲廊道上设置不同休闲空间,同时结合其他廊道空间设计,其宽度不应小于7m。

4.1.2 建立文化廊道

西安古城墙包括护城河、吊桥、闸楼、箭楼、正楼、角楼、女儿墙、垛口等一系列古代军事构筑物,构成严密完整的古代军事防御体系,这些体现城墙军事文化。利用这些遗址要素,确定文化主题,结合文化设施,融合城墙文化展示,教育等功能,形成具有特色的西安古城墙文化廊道。文化廊道有机结合其他廊道空间,其宽度不应小于7m。

4.1.3 建立生态廊道

古代护城河作为城市的防御,如今其防御功能逐渐消失,其渠化的堤岸和护坡,不仅需要定期的维护加固,还阻隔生物群落间的交流。公园设计时将水岸做成生态驳岸,结合景观节点.拓宽部分水面,采用“编笼装石”的护岸技术,打破,生硬的混凝土驳岸,并沿河分层种植水生植物,使护城河沿线形成生态廊道。生态廊道有机结合其他廊道空间进行设计,其宽度不应小于7m。

4.2 构建生态型斑块

斑块作为不同于周围背景的、相对均质的非线性区域。构建生态型的斑块,主要是通过设计广场、公园节点、特色建筑以及绿化区实现人与自然,现代与传统间的交流,人与自然能量的闭合循环。对于广场应该注重广场的主题文化,一方面反映出广场的周边文化特色,另一方面根据城墙脚下土著民的生活特点,行为特征营造出地域性的广场空间。公园节点的设计注重节点的主题与联系;每个节点的主要表现形式如以雕塑为设计元素,还是以建筑为主要形象,以及以现存遗址的保护形式等。对于绿化斑块要特别注意植物的配置,应该尽可能的利用本地的乡土植物,避免大量使用外来植物,一方面可以减少造价,另一方面体现本地的特色。

在遗址公园生态型斑块设计时,应该注意不同斑块的属性与形式,不同的斑块表现出不同的特点,根据不同斑块的特点,选择不同的设计手法和构建方法。

4.3 构建特色型基质

构建特色型基质指的主要是通过廊道、斑块的建设,构建出区别于其他的特色区域,对于构建西安城墙遗址公园特色基质,除了构建复合型廊道和生态型斑块,还需要从城墙脚下居民生活、社区风貌等人文环境方面入手。居民生活是特色形成的基因,需要传承与延续,西安城墙遗址公园需要营造良好人文环境以培育和传承特色人文基因,构建出特色基质。

5 管理与教育

规划与管理其实是一个不可分割的过程,规划效果的好坏取决于规划管理的好坏。因此规划目标的实现,需要加强管理,建立有效的管理机制,为规划目标的实现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在机制设置的同时需要对人们进行教育,加大保护遗产,爱护环境的宣传,提高人们的爱护遗产保护环境的认识。将规划,管理,教育结合起来,形成完整的遗产保护保障系统。只有这样,规划的理念与目标才能得到实现。

6 结 语

西安城墙遗址公园的设立对城墙遗址的保护有很好的作用,同时为城市市民提供了一个便利的锻炼休闲的场所。论文通过实地调研,发现遗址公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引入景观生态学的基本原理,从廊道、斑块、基质三个方面提出遗址公园设计策略的建议,以期望真正实现遗址公园建设的目标,将城墙文化真正的传承下去。

参考文献

[1]俞孔坚.北京元大都城垣遗址公园(东段)国际竞赛获奖方案介绍[J].中国园林,2003(19):11.

[2]李海燕,权东计.国内外大遗址保护与利用研究综述[J].西北工业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3).

[3]李海燕.大遗址价值评价体系与保护利用模式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论文,2005.

[4]郑育林.遗址公园:大遗址保护和城市建设的有效结合川[J].中国文化遗产,2009(4):35.

[5]魏科.皇城根遗址公园的规划建设[J].城市规划,2003,27(09).

第3篇:景观改造论文范文

与一般的工业项目或工程项目不同,城市花卉主题公园改造项目要突出休闲娱乐、游览休憩、绿色生态、环境友好的提升功能,具有较强的政策导向和社会公共服务性质。具体地,就城市花卉主题公园改造项目的可行性研究而言,笔者认为,在一般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的基础上,应当结合国家宏观政策、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城市生态旅游规划以及花卉主题公园的特点,侧重功能提升、环境改善、文化展示、公共服务等的要求,创新评价体系。城市花卉主题公园改造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应从建设的必要性、技术的先进性、实施的可能性、环保措施及社会效益四大方面展开,具体分析框架如下图1所示:

图1 城市花卉主题公园改造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框架

一、城市花卉主题公园改造项目的建设必要性

(一)现有项目面临的挑战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旅游的特色需求、方式选择等越来越多样化,除一些传统旅游项目外,文化旅游、商务旅游、生态旅游和网络旅游等特色旅游,以其新颖、别致、时代性强和内容丰富多彩等特点吸引游客,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国际、国内旅游市场发展的新趋势给现有城市花卉主题公园项目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如何更好地开发旅游资源、吸引更多的旅游者是城市花卉主题公园项目存活的关键,对此类项目进行提升改造势在必行。

(二)现有项目的不足

面临国际、国内旅游市场发展的新趋势带来的挑战,现有城市花卉主题公园项目的传统优势逐渐丧失,功能不能满足市民的精神需求,特色不再突出,难以吸引大量的旅游者参观游览,公园的生命力不足。因此,从园区游览、景观布局、综合功能、既有建筑、花卉主题等方面剖析现有城市花卉主题公园项目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是项目进行提升改造的出发点。

(三)项目建设的背景

项目建设的背景是分析、论证项目开工建设必要性的重要依据。针对现有项目不能满足国际、国内旅游市场最新发展带来的挑战,从政府支持、市民日常需求、游客参观游览、改善城市生态等方面阐述项目提升改造的背景,可以为项目的开工建设提供有效的支撑。

二、城市花卉主题公园改造项目的技术先进性

(一) 项目工程技术方案情况

科学、合理的工程技术方案是衡量项目的技术先进性的重要依据。工程技术方案应该涵盖工程设计目标、工程设计原则和依据、工程设计方案;其中,工程设计方案是主体,主要包括拆迁安置、山体水系、景区道路、停车场、景点配套设施和绿化工程等几部分。

(二)项目新技术的应用情况

按照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的要求,工程建设项目要做好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和环境保护的“四节一环保”工作。尤其是在原工程基础上进行提升改造的项目,更要根据合理的用能、用地、用水标准及节能、节地、节水设计规范,鼓励采用新技术、应用再生资源和能源、做好垃圾分类分拣和生化处理,从而确保项目建设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三、城市花卉主题公园改造项目的实施可能性

(一) 项目的资金筹措情况

资金是工程建设项目、市政建设项目的血液。由于项目建设前期只会产生大量的负现金流,需要建设单位充分考虑到资金筹措能力和时间保障,以确保项目建设有充足的资金保障,从而连续施工、按时、高质量地完成。

(二)项目的招投标方案

项目招投标是工程建设流程中重要的环节,直接关系到项目建设的公开公平,并与建设工程质量的好坏有直接的关系。科学合理的招投标方案有利于控制工程投资,减少交易费用,节省人力、物力、财力;有利于鼓励施工企业公平竞争,不断降低社会平均劳动消耗水平;有利于保证工程质。[2]

(三)项目的进度控制与组织管理

进度控制与组织管理是采用科学的方法确定进度目标,编制进度计划与资源供应计划,进行进度控制,在与质量、费用、安全目标协调的基础上,实现工期目标。在项目施工过程中必须不断掌握计划的实施状况,并将实际情况与计划进行对比分析,必要时采取有效措施,使项目进度按预定的目标进行,确保目标的实现。进度控制与组织管理是动态的、全过程的管理,其主要方法是规划、控制、协调。[3]

四、城市花卉主题公园改造项目的环保措施及社会效益分析

(一) 项目的环保措施情况

项目环评(EIA)是指在一定区域内进行开发建设活动,事先对拟建项目可能对周围环境造成的影响进行调查、预测和评定,并提出防治对策和措施,为项目决策提供科学依据。项目环评从国家的技术政策方面对新建项目提出了新的要求和限制,以减少重复建设,杜绝新污染的产生,贯彻“预防为主”的环境保护政策;对可以开发的项目提出了超前预防对策和措施,强化了建设项目的环境管理;为开展区域政策环境影响评价,实施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创造了条件。[4]

(二)项目的社会效益分析

项目社会效益评估是以国家各项社会政策为基础,对项目实现国家和地方社会发展目标所作贡献和产生的影响及其与社会相互适应性所作的系统分析评估。项目社会效益评估主要包括项目的社会效益和影响评估以及项目与社会互相适应性分析两大方面;其中,前者主要包括对社会环境影响指标、对自然与生态环境影响指标、对自然资源的影响指标以及对社会经济影响指标的分析。[5]

总之,城市花卉主题公园改造项目与一般的工业项目或工程项目不同,对其进行可行性研究应特别注意结合城市主题公园的特点、把握分析的重点,有针对性地从建设必要性、技术先进性、实施可能性以及环保措施和社会效益分析等方面进行展开,才能有效地保证城市花卉主题公园改造项目的前期规划和建设论证,从而为科学、合理地决策提供支撑。

参考文献:

[1] 施俊雅,褚凯凯,董雅清.城市花卉主题公园设计内容探析[J].今日科苑,2011(06):173.

[2] 王洋.我国工程项目招投标管理规范化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3] 张笑星.论建设项目进度控制与管理[J].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9, Vol.25(1):

67-73.

[4] 张传秀,裴娟.我国建设项目环评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建议探讨[J].环境工程,

第4篇:景观改造论文范文

【关键词】:地域性文化,商业街,景观设计,重要性

【 abstract 】 : from the cultural features of commercial street landscape design analysis, make the landscape design become the marking of the city and pronoun. This paper based on the author's practical experience, the detail in the landscape design of yinchuan commercial street culture labels, landscape design principles and constitute a landscape of several elements, etc,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importance of regional culture characteristics, and for the future of the commercial street landscape design to provide the reference.

【 key words 】 : regional cultural, commercial, landscape design, the importance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

商业街的景观主要包括店铺、建筑立面、广告店标、植物配置、喷泉雕塑、街灯小品等各种在街上可以看到的一切物体。商业街的景观设计就是合理的、巧妙的、和谐的、自然的将各种景观要素组织起来,并且能够突显出它的功能性、文化性、地域性。

商业步行街景观有其独特性,它是连续性、动态性的、时空性的四维空间景观,目的是给人以形式美、时空美、意境美、空间美,并且能满足人们休闲、社交、购物、聚会、游憩的需求。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城市中那些蕴含传统文化和地方特色的商业街区日益减少。如何保持地域特色在商业街景观设计中的运用,是现在专家关注的重点。下文将以银川商业街的景观设计来具体进行分析。

一、银川地域文化特色简介

银川主要是回族人口聚居的地方,但依然是“大杂居,小聚居”的居住模式,商业街景观设计风格具有回族特色,这里的回族特色并不单一的等同于伊斯兰风格。银川的回族特色是在特定的历史文化和自然环境条件下,并且结合中国传统工艺和景观设计技术相结合,依据伊斯兰教义的原则和规定发展出的一种独特的景观风貌和特色,即具有中国特色的伊斯兰景观的功能与布局。【1】

商业街是一座城市的名片,体现了当地的和人情风俗。作为商业街景观设计的主体,银川市的建筑特色为:构架为拱形、圆顶突出并带有高耸的塔尖、连环的拱廊、庄严的装饰、合理的布局、独特的造型无不彰显着回族建筑的魅力以及其文化的内涵。

二、商业街景观设计应该遵循的原则

(1)人性化原则。商业街越来越多的选择软性面材来制作表面构件,例如:悬挂的旗帜、招牌、遮阴布等,银川市商业街街道这些景观小品一般选择白色、绿色为主要色彩,同时展现了回族景观设计风格,凸显了庄重肃穆的特色。

(2)生态化原则。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是现代商业街景观设计的主流,商业街中绿色环境的建造,不仅能够营造完整的景观意境,提升自身的文化品位和文化价值,还能调节小范围的气候,对一些废弃污染和噪声都能有效的改善。

(3)善于将传统和现代建筑相结合。古色古香、具有历史意义的传统建筑,会使商业街显得古朴、深远,增加商业街的吸引力。同时应该结合现代的建造工艺、新型材料、设计技术,使传统建筑更具艺术性、文化性、观赏性、功能性进一步提升和优化。例如:银川商业步行街保持了清真寺的拱形、圆顶、拱廊等特色建筑,同时采用新型材料建筑和遮阴棚。【2】

(4)可识别的原则。商业步行街要发挥商业功能,必须营造可识别的环境,增强人们对环境的体验,给人以安全感和享受,满足人们来此步行街购物的需求。

(5)景观视觉延续性的原则。商业步行街作为城市的名片,要为游人提供游览的景观路线,因此商业步行街空间设计应该是顺序的、连续的、可预知的。

(6)营造怡人、轻松的环境。重视细节的设置,将室外的凉亭、花台、雕塑、餐饮座位、灯具、广告牌等各种景观小品应该设计出城市家居的感觉,增加其美观性与舒适性。

三、银川商业街景观设计理念

银川商业街景观设计保持和延续了古式景观设计的风格,即为丰富飞外部空间与精巧的景观相匹配,采用自由布局和轴线布局相结合,从而突出景观的识别性和秩序感。例如:在商业街主入口处,拱桥是标志性建筑,在商业街的末端通常设置规格比较高的单体建筑或者突出的景观小品作为空间隔离。

银川素有山水城市,塞上江南的美名,因此在街道景观设计上,也融入了自由布局的设计理念,并结合了园林和水景的处理手法。例如:自由婉转的水面中,种植荷花,并放一些观赏鱼类,提升了景观的活泼性和生机性。同时商业街街道的宽窄也要满足人们旅游观光的需求,临街的店铺通常是以一层为主、二层为辅、三层作为点缀,更加突出了建筑的地方特色,也避免了直线型景观的审美疲劳,连接外廊和局部的露台是银川商业街的特色,为游人提供了交流、休憩、赏景的空间。【4】

砖雕艺术和屋顶形式多样是银川市商业街单体建筑的特色,这是传统建筑与当地风俗、相融合的表现。银川地区干旱少雨,风沙频繁,昼夜温差大,可以通过平顶上覆土实现保温隔热。砖雕技术结合中国山水画的巧妙、阿拉伯文字图案,并融入了区域独特文化,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一般用作门罩、兽头、基座、嵌墙等建筑构建装饰。同时拼砖和琉璃的设计手法多用于墙面、台基和檐口等,石膏花饰也是使用比较广泛的装饰材料。

四、银川商业街景观地域性设计实例

银川丽景商业街以一座回族风格形式的清真寺为景观起点,展现了伊斯兰独特的文化风情和地域特色形象。商业街中设有汤瓶雕塑,并结合水池和喷泉景观小品,营造出潺潺细水从汤瓶中流出的景观,并且在街道节点处的新月广场绿地上,矗立了知名的回族历史人物雕像,增添了街道文化的底蕴。同时街道的长廊是由多个拱形门洞组成的,结合伞形柱式成柱廊。商业街两旁的清真美食城也是融入了回族特有的阿拉伯建筑风格,装饰和色彩都是精雕细琢,体现出浓郁的回族特色。【5】

商业街街道两旁的建筑也是地域特色十足,例如:饭店颜色是白绿间隔,并且大量运用挑檐设计,檐板底边为尖拱形,并且用黑色凹槽间隔和白色立方体相连,彰显出了回族钟爱白绿的提点,又显的清新典雅,突出了回族景观设计独特风格。大型商业广场也是以拱形为立面基础,下半部分由壁柱和廊柱支撑,壁柱挑檐成伞状,同时在主拱中央采用浮雕,设花格。

结语

银川商业街景观设计遵照传承和发扬地区文化特色,凸显人文情怀和生态共存,出发点毋庸置疑是正确的,但在商业街新的景观设计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例如:旧商业街更新改造不成系统,改造次序混乱;特色景观设计表现手法单一,色彩大多采用白、绿、黄典型颜色;空间环境不协调,没有和周围的环境良好的融合,没有形成和谐统一的景观等。商业街的景观设计依然还有许多需要改进和优化的地方,但同时坚信商业街的景观设计其明天是光明的。【6】

宁夏回族商业街景观设计是经过几百年和各种文化相融合后的结晶,通过外在的物质形态传达出历史积淀的完整信息。商业区景观设计一定程度代表了一个城市的整体设计水平,组织协调好城市设计理念和商业营销理念,坚持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实现景观设计的优化和提升,最终达到一个更加舒适、更加活跃、更有新意的商业街模式,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和谐统一。

【参考文献】

[1]燕宁娜.宁夏清真寺建筑研究:【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位论文】.陕西: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6.

[2]邱玉兰,于振生.中国伊斯兰教建筑【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13~720----48.

[3]谭颖.商业步行街外部空间形态及环境塑造—人文精神的复归与文脉主义建筑观的应用[湖南大学硕士论文].2007.

[4]宋智.现代商业步行街行为模式与空间形态研究【湖南大学硕士论文】.2002.

[5]李珊.商业步行街之空间界面营造一以上海新天地和宁波天一广场为例[J].城乡建设,2004,5.

[6] 北京清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诗意漫城:景观规划设计[MI.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1.

备注:基金项目:该论文为2011年度宁夏回族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课题《宁夏银川市商业街景观特色研究》

第5篇:景观改造论文范文

关键词:原生景观;美学;因地制宜;自然

中图分类号:J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05-0019-01

原生景观是指规划地域内原有的具有景观价值的元素,它主要包含原生水景观,原有植物景观,原有地形、地貌,遗址古迹等。原生景观的利用应遵循的景观美学原则为功能美,艺术美,科学美。应表现出自然美,形式美,社会美。

在进行设计的时候,我们应当将原生景观所包含的所有的元素运用到景观规划设计中,从美学角度加以阐述来达到一种以自然环境为出发点,以科学与艺术的手段协调自然、人、社会三种环境之间的关系,使其达到一种最佳运行状态。

从原生景观的分类上面做阐述,分别对其应用到景观规划当中所产生的美学意义加以分析和探讨。

一、原生水景观在景观规划中的运用及其美学意义

若景观规划地原有水面或河流(包含支流)湿地并不对大的规划造成破坏性影响,在进行景观规划时,可以充分利用其原生景观的特性来进行利用,通过设计结合自然的方法进行改造,符合设计原则。

在进行规划时,将规划地块内人工开挖的养殖池、坑塘等具有人工痕迹的原生水景观作为景观规划设计的元素加以改造并进行功能和形式上的双重利用。在景观设计审美原则的前提下对其进行改造,从塘、坑的外部造型、驳岸、水质等多方面进行改造,使之与大的景观环境相协调。不管是从功能上还是在形式色彩上,都是一种具有强烈美感的设计手法,同时满足了功能美和艺术美的双重美感的享受。

二、原生植物景观在景观规划中的运用及其美学意义

地域性原生植物是一种非常典型的可以代表规划地域特色的设计元素,将其运用到景观设计中作为植物要素,是一种因地制宜,结合自然的设计原则。原生植物虽然在没有进行可塑性设计的前提下可观赏性程度比外来植物稍微逊色,但是其适应性和易成活、易于感知的特性决定了其功能上的价值,因此我们不能单纯地从形式上去选择景观植物要素,在设计中充分利用原生植物,保留原生植物景观的生态美和自然美,同时又体现了一种科学之美。

三、原生地形在景观规划设计中的运用及美学意义

在景观规划设计中,地形有着重要的意义,它是一种景观造景元素的主体,所有的元素都会依附地形的存在而存在,地形的感官美决定着整体的环境美。

在景观规划设计中常常会在规划地域内存在山体、丘陵,这些原有的地形是一种不可位移,不可改变的,设计师在设计时要遵循其山体和丘陵的自然形态,即使进行改造也不可破坏其原有的特点。例如,济南市长清区的园博园,在其中就包含了一些山体和丘陵等原有地形地貌,园区内的山地和丘陵多以低缓坡地为主,设计时利用山体和丘陵的高低落差及园路的旋转盘升,营造出一种横向空间和纵向空间的错落感和曲线美,让人们在视觉上产生一种柔和的视觉美。

滩地原生凹凸地形在景观规划设计中也是可以完全被加以利用而成为一种很有地域特点的景观元素,在秦皇岛沿海地区的滩涂中,会出现因潮汐的涨落而形成的水坑和圆形小岛,放眼望去,涨潮时分,圆形的小岛,在水中呈现了一组组的绿岛,而落潮时分,却恰恰相反,形成了一个个小水泡,镶嵌在深色的滩涂中,在颜色上形成了强烈的反差。这是一种跨越时空维度和高低落差的形式美感。

四、历史遗留的原生景观在景观规划设计中的运用和美学意义

遗址古迹作为景观规划中重要的景观元素,同时也是一种具有人工特征的典型的原生景观,它不仅仅是一种在历史层面具有研究价值的事物,同时在美学上还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我国历史十分悠久,各地遗留下来的古迹遗址数量也十分庞大,景观规划中,我们不能单纯的去保护这些古迹遗址,更应该通过在保护的前提下进行深层次的设计再利用。当然,在这里所指的遗址古迹并不是说那些已经开发成为旅游景点的遗址古迹,而是像一些具有典型地域特征和时代特征的物件。它们的共同点就是或许已经被人遗忘和抛弃,或者已经完成了历史使命而退出了舞台。设计师的任务就是把这些可以勾起岁月感、沧桑感的事物赋予生命继续存活。

原生景观的运用,使当今社会在进行大规模的造林运动及漫无目的的机械式设计的同时认识到,其实原生的、自然的,也可以称之为旧的但是并不丑的,给以规划地域内居民强烈认同感和归属感的事物,经过科学的、艺术的、恰当的设计之后,是可以成为一种很好的景观元素而运用到景观规划设计当中的。也恰恰诠释了设计结合自然,遵从节约合理的观点。它的运用也使得各种美在环境中相互融合,相互渗透,和谐共生。

参考文献:

[1][美]伊恩・伦诺克斯・麦克哈格.设计结合自然[M].天津大学出版社,2008,(1):7.

[2]秦皇岛滨海栈道和鸟类博物馆[J].中外景观 城市公园景观,2009.(10):120.

[3]http:///(土人设计网).

第6篇:景观改造论文范文

关键词: 居住区;场地区位;场地分析;规划控制条件;户型设计

1 项目规划及建筑方案设计总体概况

1.1项目概况 隆海・聚龙湾居住区项目位于山东省胶南市琅琊台风景区,依山傍海,风景秀丽。北依车轮山,南邻龙湾海水浴场,远眺琅琊台主景区,西侧距离滨海大道约一公里,交通便利,区位优势明显。

该项目由青岛隆海集团有限公司琅琊台度假区分公司开发建设。工程占地约675亩,拟建设高品质的绿色生态海景住宅。其中还包括企业会所、人工沙滩、沿海岸线游艇码头、小区幼儿园、沿街商业、主题迷你型酒店等辅助小区配套设施。在满足改居住区人业主提供“第一居所”这以基础之上,以丰富多样的配套设施为业主提供“第二居所”。

1.2 基地背景(历史典故) 琅琊台风景区有这样一个历史典故:秦始皇3次登琅琊,一住数月,从内地迁来3万户百姓,修筑起琅琊台,并刻石纪功。琅琊台也是秦方士徐福率数千童男女东渡日本的启航地。

所以,琅琊台是一部厚重的历史书,是琅琊文化的一个重要凝聚点,是学者文人访古探幽寻梦的地方。1994年以来,中国徐福会多次在这里举行全国和国际徐福学术研讨会及徐福遗迹探访活动。胶南市人民政府年年在这里举行纪念徐福东渡日本的庆典。

或许,这样琅琊台本身所具有的这样一个历史典故同该居住区总体规划和单体建筑设计并没有太多直接的联系。但从不论是把它作为一场地本身的文化背景,还是售楼时的一个小噱头,也都会给该居住区增光添彩。

1.3 基地区位及现状条件 项目基地区位分析:基地位于山东省胶南市琅琊台风景区,依山傍海,风景秀丽。北依车轮山,南邻龙湾海水浴场,远眺琅琊台主景区,西侧距离滨海大道约一公里,交通便利,区位优势明显。

1.4 规划控制条件

①用地性质:居住用地。

②用地面积约675亩,合计45万平方米。

③建筑用地分为三块用地。其中A地块88亩,合58808.45平方米;B地块62亩,合41578.86平方米。A,B地块容积率小于0.4,建筑密度小于35%,绿地率大于40%;C地块525亩,合349988.08平方米,容积率1.0,建筑密度不高于30%,绿地率不低于35%,建筑限高40米。

1.5 每套户型建筑面积参考

①双拼别墅住宅300~500平方米;

②联排别墅住宅250~300平方米;

③叠拼别墅住宅170~250平方米;

④多层住宅85~140平方米,宜布置花园洋房形式;

⑤个别景观等比较好的位置可布置较大建筑面积的别墅户型;

⑥居住区会所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左右;

⑦每种户型所占小区建筑面积整体比例由设计单位根据规划布局拿出初步意见后共同研究确定。

如图2所示,根据任务书所拟出的基地规划控制条件,左边两块面积较小的基地所要求的容积率也较小,所以在方案总体规划和户型产品设计时,主要考虑布置双拼别墅和联排别墅,层数均为三层,且多以平屋顶为主。这样利用基地本身的高差变化以及对原有基地的改造(挖土方,填土方,加垫半地下车库)等方式,争取达到景观价值的最大化,使得后一排的别墅可以越过前一排的屋顶看到海景。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生态海景别墅”。

然而第三块较大的基地(最右)要维持容积率1,则需要考虑布置多层(六层)和小高层(八层,十二层)。但在销售价值上来说,多层和小高层的售价较别墅的售价低,因此针对这一点,我们给出的方案是在现有路以北的小地块布置多层和小高层;在现有路以南的大地块全部布置别墅。让经济效益价值高的别墅能尽可能多的看到海景以及尽可能多地拥有开阔的视野;然而在布置多层和小高层的地块,部分楼层必然会有所遮挡。对此,个人觉得可以通过小区内部造如较为常见的庭院,绿化以及公共活动空间;再者,可以通过布置沿街商业或者商业内街,主题风情街等方式来弥补此地块较为次要的地理位置,较少的开阔视野和海景视线这一缺憾。

2 前期基地分析

2.1 基地高程分析

如图3所示,整个基地呈北高南低,从北至南逐渐变低的走势。最低点即海平面标高为0,最高处达40米。建筑红线内部最高处标高34米,最低处9米,红线内的基地亦呈北高南低的走势。

根据地形的起伏变化,可得知在基地的北部宜布置多层和小高层,南向沿海最近处宜布置双拼别墅(经济效益最大化,景观视线最优化),中间则适合布置联排别墅和叠拼别墅。

2.2 地形剖面利用和改造

图4为基地地形剖面图,可以看红线内部的基地北高南低,最高处和最低处的高差为20米左右,这个高差对于整个基地的尺度来说,是相对比较平缓的。这样的基地条件在布置住宅时会导致住宅之间的视线遮挡,即后一排别墅被前一排别墅屋顶所遮挡,看不到海景,没有开阔的视野,如图5所示。

这是右边基地的一个现状剖面图。假设我们把拟设计的几种类型的别墅,即双拼,连排,叠拼以及基地北部的六层和十二层住宅。将这几种户型画出剖面图,每一种户型作为一个小体块放在基地上面,在满足青岛市日照间距规范(遮挡建筑的长边与被遮挡建筑相对时,其日照间距系数不小于1.6)前提下,可以粗略地统计出这个基地剖面上面,处于用地红线中部的地形走势从南至北逐渐变高,但走势较为平缓,因此放在其上的五栋联排别墅几乎都被前一排的屋顶所遮挡而看不见海景。多层住宅有一半以上的户数被遮挡而看不见海景,没有开阔的视野。因此,对原有基地的改造是解决这一问题的较好方案。

图6是经过改造后的地形以及其上的户型布置方式。具体改造方式如下:①最靠海一排的双拼别墅基地下填土方,使其垫高半个层高;②第二排连排别墅基地下填土方,使其垫高半个层高;③第三排至第五排各自设计层高为2.8米的半地下室;④第六排连排别墅和第七排叠拼别墅设计可合用的半地下室;⑤第八排六层公寓和第九排12层公寓设计可合用的半地下室;⑥第十排12层公寓设计层高为2.8米的半地下室。

经过以上几种地形改造方式以后,可以粗略地统计出:增加两栋联排别墅共8户可看到海景,增加两层多层住宅共十户可看到海景。

因此,对于原有基地高差的改造(挖土方、垫土方、设计半地下室或者全地下室垫高户型的标高),是解决原有地形各种类型的户型前后排相互遮挡的较好的有效方式。

2.3 用地等级分析及户型成品分类

2.3.1 用地等级分析

通过对基地的各个地块进行景观,朝向,噪音干扰,建筑视线干扰四个方面分析,把基地按照土地价值的高低分为四类用地:①第一类用地靠海最近,拥有最好的景观视线,视线无遮挡,基本无噪音干扰,第一类用地主要考虑布置双拼别墅;②第二类用地靠海较第一类用地稍远,用地内有水系景观,景观较好,视线稍有遮挡,第二类用地主要考虑布置连排别墅;③第三类用地景观河朝向都更为次一些,视线有遮挡,有噪音干扰,第三类用地考虑布置叠拼别墅;④第四类用地在现有主干道附近,景观和朝向都较差,建筑有遮挡,噪音干扰较大,第四类用地主要考虑布置多层(6层和8层)和高层(12层)公寓。

这四类用地分析将用于之后的户型成品设计,而基地南面的海景和基地中的三条水系(可改造为水景),则是用地分类和之后的户型成品设计的一个重要考量的依据。

2.3.2 户型成品分析

基于之上用地等级分析相对应,户型成品分析图(图7)主要是表达各种类型的别墅户型以及多层和高层的分布情况以及户数的多少:

①红色块代表双拼别墅,布置在靠海最近,视线无遮挡的基地,也是整个小区价值最高的户型;

②黄色块代表连排别墅,有3连排,4联排,5联排不等,价值较次于双拼别墅;绿色块代表叠拼别墅,1-2层为一户,3-4层为一户;

③紫色块和蓝色快分别是12层公寓和六层公寓,赭石色代表8层公寓,分布在基较次要的位置。

规划及建筑方案要求:

①幼儿园等公共服务设施的布置应满足《青岛市市区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标准及规划导则》(试行)的要求;

②户数与车库(车位)数量比例可按1:1.2设计;

③住宅日照间距系数按1.6设计;

④采暖采用天然气炉供热方式;

⑤设置太阳能供应热水系统;

⑥设置小区配电室,供电半径不宜大于400米;

⑦考虑燃气调压站、污水处理站规模及位置;

⑧考虑垃圾排放设施;

⑨别墅住宅每户宜设置地下室;

⑩考虑综合管网(电、通讯、给排水、燃气)的摆放布置。

3 人工沙滩设计

无可厚非,沿海人工沙滩的设计好坏是考量整个小区规划设计成败的关键因素。基于整个基地依山靠海的地理优势,要提升整个居住小区的品质,关键也在于沿海沙滩的设计。现有基地上,海岸线附近是当地居民的鲍鱼池和海鲜养殖场,这也可以客观地反映出当地气候,水质都是相对较好的。这里,我们在考虑沿海人工沙滩的设计时,考虑了保留部分的鲍鱼池,而非全部改造。有所保留,在于保留场地原有的气息,起一个新旧过渡的作用,如图8所示。

图8为景观分析示意图,红点所在的位置标出了具体的做法。

3.1 白色块区域是原有场地的养殖场,我们将场地这部分的鲍鱼养殖场,连同基地海岸线最东边的鲍鱼养殖场一并保留了下来,保留原有场地的历史气息。

3.2 图中不同的颜色代表不同的做法:人造沙滩和人造沙滩游泳池;海边会所以及海边栈道。海边栈道在空间形态上似连非连,和每个人造沙滩和人造绿化景观相互呼应。海边会所所起到的功能作用和小区内会有大致相同,只是商业性稍强。这样看来,整个沿海人工沙滩的设计与小区规划在空间上相近但在功能上相联系,两者都是一个成功的沿海生态居住区所不可或缺的部分。

4 结语(总结与反思)

①本篇论文内容着重在于建筑方案设计前期场地分析以及规划。参与这次项目,让笔者学会了在场地规划和建筑设计的同时理性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和过程。从最开始的认识场地、分析场地,到产品设计、总体规划,这样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笔者认为,一个好的居住区规划是让这个规划方案本身能够经得起各方面的考量和讨论,并且能够有足够的弹性空间去改进和提升。

②论文写于此,希望个人在接下来的参与该项目的过程中,能够用之上的理性的思考方式学习和提升。并且也能有这样好的机会以论文的方式将自己参与项目的部分总结出来已供老师评阅。

注:

本文所引图均为作者自绘.

参考文献:

[1]吕俊华,彼得・罗,张杰.中国现代城市住宅1840-2000[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2]刘先觉.现代建筑理论[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3]周俭.城市住宅规划原理[M].同济大学出版社,1999.

第7篇:景观改造论文范文

由于预算有限、居住密度大等因素影响,保障性住房居住区景观环境成为居住区的特例。在城市高速发展的推动下,保障性住房内的居民也不单纯满足于建筑本体,开始追求更高品质的室外景观设计。本文针对现存问题,归纳出符合我国保障性住房景观生态设计的经验,构建真正能让人触摸到自然的舒适的人居场所。

关键词

保障性住房;生态景观设计;低成本

一、引言

保障性住房的生态景观设计是一项涉及场地、环境和建筑的综合设计。然而,当前很多保障性住房在实际运作中,为了追求前期投入的低成本和仅仅对视觉效果关注,生态设计沦为博人眼球的幌子,基本上没有实际效果,甚至南辕北辙。在这个背景下,为了达到人与景观的和谐共处,优化人居环境的景观质量,用生态景观的理论指导保障性住房的景观设计势在必行。随着人们对保障性住房社区内景观质量要求的提高,我们开始思考,近些年所积极倡导的“生态景观”一词不应只适用于城市这种大环境,也同样应在居住区这样的小环境里进行推广,特别是在保障性住房——这个在普通居住区中拥有特殊位置的住区设计中,必须给予相应的生态设计考虑。在保障性住房的景观建设中,通过低成本的“低技术”生态手段,不仅可以有效地减少资金投入,还能在节约有限的土地资源的同时,提升户外景观的人口容量。为人们提供一种经济、简约而又符合现代人生活理念的设计模式。

二、保障性住房生态景观设计的问题及难点

随着我国经济迅猛发展,各地城市也在加大建设。各种拆迁改建,都在不断地改变着城市的环境。人们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度日趋高涨,居住者对小区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保障性住房虽然是国家提供给城市中低收入人群的优惠政策,但是作为居住者,他们对环境的健康、舒适、环保的要求同样应该得到充分尊重。然而,由于保障性住房的出资者——政府的预算本身就少,且资金多数花费在建筑以及室内环境上,留给户外景观的投资微乎其微:在精力成本上,由于时间紧,设计费用低,前期设计阶段投入时间很少,对场地及使用者的行为往往欠缺考虑与照顾,不符合人们的使用习惯。因此,保障性住房的室外景观存在着一系列行为心理、绿色生态、服务配置等问题。初步总结归纳,有以下几点:一是景观规划不合理;二是硬质铺装失去原有功能;三是绿植搭配不合理;四是景观小品配置不合理;五是配套设施不完善。

三、保障性住房生态景观设计原则

基于保障性住房人均面积小、投入费用有限等特点,运用生态景观设计理论,可以归纳出以下几项设计原则:

(1)低投入的地方性原则

低投入的地方性原则,需要在保障性住房建设过程中对原有基地自然和生态系统进行综合分析和调研,景观设计时优先考虑本土植物和当地材料,在节约资金的前提下,尽可能把对场地的破坏降低,力求达到节约投入费用和维持场地的既有生态系统的双赢。例如,位于澳大利亚阿德雷德市的生态城哈利法克斯(Halifax),从一片污染的“棕地”,华丽蜕变成了如今的郁郁葱葱的生态城。设计者为了改善土壤,经过对当地自然资源的充分调研,在污染的土地上种植特定植物,预求通过长期整治,唤醒退化的土地。然后是种植本土植物,改造海岸线和建立屋顶花园来塑造一条生态走廊。最后通过建筑废弃物再利用,实现价值的重生。总而言之,Halifax生态城的建设最终并没有消耗巨资,由于设计的理念是采用本土植物和原始场地的遗留废弃物进行生态改造,甚至还在投入了最低的成本的情况下,取得了最佳的生态效果。由此看来,此项原则非常适合解决现阶段保障性住房所面临的问题。

(2)低废弃的共享原则

低废弃的共享原则是通过一些技术手段延长材料的使用寿命,焕发它们新的价值。经过一定的技术处理改变材料的形状或者是解构重组后重新应用到景观建设中,充分发挥材料的使用价值以便居住者共享。作为国家提供给城市中低收入人群的政策性社区,保障性住房的人口密度远高于普通住区,人均的景观面积就特别少,低废弃共享原则在这里可发挥奇效。保障性住房景观设计中的低废弃共享原则要求提前考虑材料的废弃率和破坏率,采用低价废弃材料来减少材料的采购成本,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除此之外,还应充分挖掘场地已有材料和资源的价值,变废为宝,因地制宜地塑造保障性住房居住区的景观,实现社会、文化、生态与美学价值的精彩呈现。

(3)低维护的经济高效原则

低维护的经济高效原则是指在设计前期充分考量后期的维护费用,提高费效比。因此,在设计保障性住房的室外景观时,应尽量采用可再生资源,循环和高效地利用能源。目前,世界上比较公认的措施是“3R原则”——Reuse(重复使用)、Recycled(循环使用)、Reduce(减少使用)。目前保障性住房面临的最大困窘就是资金紧张,抛却在建筑本身投入的多半费用,最终留给景观的简直少得可怜;加之居住人群都是中低收入,后期物业费用也不能保障。但人们对环境质量的要求仍在提高,景观建设特别是后期维护面临更多的挑战,如果不在设计前期提前考量,最终就会产生景观衰败等一系列问题。该原则的运用首先是挑选植物,多选取生命力强的当地植物以延长景观的使用寿命;其次是尽量利用可再生能源或环保清洁型能源,并结合节约用电等一些措施;最后是合理利用水资源,为达到节水的目的,可在保障性住房社区内设置雨水收集系统和中水利用系统,且尽可能选择耐旱型植物。

(4)低干预的自然做功原则

一个健康的生态系统应该拥有一定的自我净化修复能力,在满足人类生活需求的同时还能维持人类的健康。保障性住房作为一个人口密度极大、景观空间及其局促的特殊居住区,提升其景观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显得尤为重要。老子有云:“人法地,地法大,人法道,道法自然。”大自然拥有洪荒之力和奥妙法则,归根结底,只有尊重自然才能保持世界的平衡。“低干预”思想意味着对既有场地的自然环境干扰最小,寻求在特定场地里只通过最小的开发、强化或保持原有生态系统,以达到保障性住房高居住密度与生态景观的最佳平衡。为了人与自然的协作共生,发挥生态系统的能动作用,可以在保障性住房的雨水净化回收、修护退化土壤等方面进行一些适应自然过程的设计。例如利用特定植被对污染物的吸收降解,完成雨水的净化;通过栽培当地一些能够分解有机物的植被,来修复垃圾填埋场的土壤和生态环境等。

四、结语

当前我国对生态居住区的研究也只是处在技术开发阶段,对社会和人文的研究尚少,至于说保障性住房的生态景观研究那更是寥若晨星。甚至连一些设计师对生态景观设计的认识也还停留在片面强调视觉效果的认知阶段。针对这些现实问题,挖掘保障性住房景观生态设计的深层原因,提出理性的生态设计原则,对低成本条件下通过综合考虑景观的前期设计与后期管理来营建生态型景观环境有指导意义,为今后保障性住房的生态景观设计提供了借鉴和思考。

作者:胡沈健 吴晓东 王津红 单位:大连理工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

基金项目:

住房与城乡建设部软科学研究项目,保障性住房的居住环境生态化实施策略研究,项目编号:2013-R4-11)

参考文献:

[1]陈易.自然之韵:生态居住社区设计[M].同济大学出版社,2003.

[2]聂梅生,秦佑国等编著.中国生态住宅技术评估手册[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3]王向荣,林筹著.欧洲新景观[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

[4]吴良镛著.人居环境科学导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8.

[5]陈勇.哈利法克斯生态城开发模式及规划[J].国外城市规划,2001.

[6]侯登高,张勤.浅析观赏果树在城市居住区的应用[J].湖南林业科技,2009.

[7]何静.国内外生态居住区建设经验[J].上海房产,2007.

[8]裘鸿菲,陈益峰.现代居住区规划的审美价值取向[J].规划师,2006.

[9]董丽.低成本风景园林设计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博士论文,2013.

第8篇:景观改造论文范文

【论文摘要】 独立学院校园环境是一个学校面貌的整体体现。对于在校独立学院生的学习生活和身心素质影响是持久而深远的。独立学院校园的环境建设应该依循景观化理念和要求来设计和建设。因此,本文对其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和研究,以助于独立学院校园环境景观化设计与建设。

独立学院校园景观设计作为全面发展校园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在塑造独立学院的良好形象方面,还在形成独立学院生完美人格,促进独立学院生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独立学院校园不仅具有教学学习生活使用的功用, 也是环境育人、文化形象的物质载体. 校园环境规划设计重点解决的是如何形成具有标志性和凝聚力的校园中心, 创造多层次的空间环境气氛, 建立健全完善的校园交通系统, 积极引入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克服了以往设计中忽视外部环境的缺陷, 努力创造出一个渗透、开放、融合的整体校园环境.独立学院校园环境是一个功能复杂的综合体,若只注重解决功能问题,还不足以成为环境友好型的校园设计。现在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校园环境不仅要为老师和学生们的学习及学术活动提供良好的物质条件,更重要的是为塑造学生的生活习惯、能力素质提供一定的场所背景,并且学校培养学生道德品质和综合能力的功能应大于其传播知识的功能,从而对独立学院校园环境景观化设计提出了新的迫切的要求。

“景观化校园”是指:为了满足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的时代要求,在校园的规划设计中,以环境品质的提升为目标,以人本主义为立足点,实现校园环境、功能、经济、技术的优化,创造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校园环境。这里所谈及到的“景观化”是一个动词,景观化校园尊重自然,针对校园的自然环境、组织功能、营造空间、渲染氛围,减少对自然的人工处理及伤害,并充分利用自然的特色给予,体现校园环境在时间与空间上的连续。

一、独立学院校园环境景观化设计的理念

1.以人为本的理念

独立学院校园生态环境景观化设计上要考虑以人为本,体现人性化、多元化和个性化。从《园冶》“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思想中,我们可以理解并且体验将有限的场地创造出无限的空间,追求一种空灵、俊秀、飘逸的诗情画意境域,这也是中国古典园林景观设计的最高境界。这种“天地人神合一”与自然求得有机融合的思想,在现代物质文明快速发展而且日益丰富的时期,人与自然日异隔离的现代社会将被赋予新的意义与内涵。

2.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

以景观生态学理论作指导,将校园环境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谐调发展,把人类发展与维护生态环境结合起来,尽可能利用乔木、灌木和花草进行复合型群落式绿化种植设计,以增加单位面积上的绿化量,提高场地范围内的绿地率,从而以有利于人与自然的和谐,使其可持续的发展。

3.景观效果与生态功能相结合的理念

景观效果和生态功能此二者是需要统筹兼顾的,充分利用具有生态功能的园林植物进行营造。例如:用部分芳香型植物和部分吸收毒气强的植物,以来提高环境质量,杀菌除尘和净化空气,有利于师生身心健康。这样既架构了绿色植物空间景观,又与植物生态功能环境相结合。

4.整体绿化空间意识的理念

独立学院校园整体生态环境空间的建造离不开植物,植物是建造绿化空间的主要因素。从而做好平面绿化、垂直绿化及景观布景的同时,应在一些建筑天台布置屋顶花园,做屋顶绿化构成立体绿化和景观小品效果,形成整体绿化空间的园林景观。在满足人们需求的同时,还要考虑到后期的养护成本、设施的安全性。绿化设计应简洁明快,材料必须经久耐用和安全。近些年来国内很多地方拆巨资在进行绿化景观建设,但是由于后期养护经费花费较大,管理不及时、不到位,没过几年绿化景观就荒芜了,这些情况时有出现,均是在设计时未能细致考虑到后期养护成本的费用和所使用材料的耐久程度而所造成的严重后果。

5.空间的组织与划分的理念

独立学院校园空间组织与划分理念的合理与否也十分重要。应依据不同层次需要组织不同活动空间。例如:学生生活区、学生运动区、教学区、教师生活区等等。根据各个区域景观化的需要使用不同的植物和园林景点来进行布置。为了满足人们回归自然的渴望,各种空间中景观设施的设置、材料质感的应用、景观环境的创造应充分考虑人们钟情于自然的心理需求。关注人的审美习惯,以园林山水或者景观山水布置景观,并赋予文化内涵以来表达思想感情。景观绿化植物配置应选择各种有益于身心健康的园林保健植物,各种能消除疲劳的芳香植物。

6.生态环境艺术型学校的理念

要形成生态环境友好型和文化艺术型的独立学院校园生态景观环境,需要在布局上增设景观建筑、园林小品和带有艺术气息的雕塑以来强化校园环境的景观氛围。在绿化上以常绿树和阔叶乔木类为骨干树,适当穿插四季花卉和彩叶植物为基调树,在园林树木种植时,在平面上进退交错、在立面上高低错落有致、疏密有序,以形成优良的植物总体群落布局的景观效果,真正达到绿化、美化、净化、亮化、香化和静化,从而实现活泼、优雅、向上、宁静的校园景观环境。

二、校园环境景观化的目标和途径。

学校在校园改造时切忌好大喜功,大手笔、大动作,有时反而会造成适得其反的效果。校园的景观化强调改良,通过对原有景观的改造及新建景观的补充,充分利用有限资金创造良好的环境景观和校园形象,这才是其最终的目的。

1、校园环境景观化强调尊重自然。

要求对校园的整体自然环境,营造空间、渲染氛围,减少对自然的人工处理及伤害,并充分利用自然的特色恩赐,体现校园环境在时间与空间上的连续。景观化校园倡导自然主义,正是因为自然是个性的源泉,强调自然就是强调特色。在尽量保留校园本身自然形态与景观要素的前提下进行环境处理,不仅使校园生态得以延续及改善,同时还能达到塑造校园品牌特色的目的,从而体现校园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2、校园环境景观化强调凸显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是学校在其发展历史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校园作为学校的物质财富之一,其环境本身是文化的一种表现。校园的景观化从校园的自然环境和历史出发,继承并改善校园的物质环境,对校园特色的形成有一定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展现了校园文化。同时,校园环境又是校园文化的载体,它提供了空间场所,记载了历史沧桑,展现了校园精神,孕育了校园文化。因此,校园的景观化对于反映与烘托校园文化有重要作用。校园的景观在注重校园文化的同时要求尊重校园历史,通过环境再创造、协调新旧景观,通过环境手段使新旧景观互为补充,风格有继承又有发展,形成有机的校园整体,这对于联络校友感情、突出校园的特色、创造校园品牌有重要作用。

3、校园环境景观化强调植物景观作用。

要求充分利用地域性的植物种植形成校园特色。校园植物对烘托人文环境,创造场所精神也有特定的作用。将校内各区以集中栽植的树木花卉命名为樱园、梅园、枫园、桂园等,从而形成特色鲜明的校园,丰富多彩的植物及其景观所蕴涵的人文寓意,烘托了其自由、开放、活泼、创新的学术氛围。因此,植物种植作为一种环境手段,也可以展现校园的地域特征和人文风貌。

一个具有良好环境景观的校园是学校“育人”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的环境景观除了其物质功用外,还有为师生提供休闲、学习、交往空间的作用,亦即“场所精神”。学校所拥有的传播知识、培养人才的功能更是城市文明建设的重要方面。

当前知识经济背景下的社会对校园“产品”提出了不少新的要求,如何通过环境促进师生间的互动和交流?如何通过校园建设联系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三项功能?如何使校园环境为培养学生道德品质和综合能力提供更好的空间场所?校园环境的景观化无疑是一个有效路径,校园环境的景观化满足了知识经济的时代要求,校园景观以“环境育人”为根本目标,以校园环境、功能、经济、技术的整体优化为立足点,进而营造出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校园环境。

结语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校园建设进入了新,面对着发展的需要,各校都在进行着大规模的校园建设。除了在原有校园基础上改扩建以外,还纷纷在异地建设新校区。在这一发展过程中,对独立学院校园环境景观化设计理念的探索和总结,能够为独立学院校园的环境建设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帮助。景观化校园可缓解师生心理疲劳、释放工作和学习压力,通过环境的景观化处理使得校园在满足感官愉悦的同时,又可为校内师生提供娱乐、交流、休闲的场所,从而达到缓解压力、疏松心理的作用,既具有人文韵味的景观还得以寓教于乐的实现,这是校园的一种文化潜力,也是穆尔所提到的校园之——“场所精神”。正如“人创造了环境,环境又培育了人”,为满足知识经济的时代要求,在独立学院校园环境景观化设计的过程中,应以提升环境品质为目标,以坚持人本主义为基本,来实现校园环境、功能、经济、技术的优化,从而创造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独立学院校园景观环境。

【参考文献】

《校校园景观化设计应用研究》 作者:周云峰

第9篇:景观改造论文范文

中图分类号:S731.8文献标识码:A

关键词:新旧居住区; 环境景观; 交往空间;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方式不断改善,人们对于居住环境的要求也相应发生着变化,对良好品质生活环境的渴求日益显现。伴随着一批批新建住宅区兴起,小区内部景观面貌也在不断提升,使新老居住区之间的环境差异越来越大,同时老居住区内部自身的环境与现代都市人生活需求的差异也日益体现。当中,最直观的当属居住小区的道路环境景观,使用者希望自己的居住环境可以达到自己理想的程度。

居住区道路环境景观的发展历程

我国居住区的发展在五十年代受原苏联的规划理论影响,采用居住区——街坊的规划方式,封闭的周边式布置;沿街两旁有各种商店、餐馆等文化商业设施,生活较为方便,但也带来了居住环境的恶化。这些时代所建的居住区的设计标准还较低,人均绿地一平方米以下,着重考虑的是解决房荒的问题,因此在其他方面考虑很少。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到了七十年代后期至八十年代,住宅建设规模迅速扩大,统一规划、设计、建设、管理成了主要的建设模式,规划理论上形成了居住区——居住小区——住宅组团的结构,对居住区的环境景观也开始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和重视,居住区内有了宅前宅后绿地,局部也有了集中的花园等公共活动场所,道路规划开始分级,但一般只有单、双向车道两种,道路周边也增加一些绿篱等简单的绿化修饰,也是仅仅停留在绿化的“绿”上,只是满足一个较低的绿化指标而己。

二十一世纪以来,商业地产蓬勃发展,在国外引进的新的社区理念下,大批新型居住区拔地而起,人们对于小区景观的需求更加多元化,清新、舒适、可持续发展的自然生态现代居住小区应运而生,这些小区注重的是格调高雅多样,空间结构自然合理,注重人性化,以使用者的生理和心理需求来指导设计,从而营造出舒适,安全,能与环境紧密结合的人工生态型园林居住区。这些小区的道路空间多采用不同的功能性质,有区分的铺装分割,人车分流,道路周边多采用多层次,多元化的植物搭配种植。从而既达到空间的合理利用也增加了人们的多重体验。

新旧小区现状对比

笔者对西安市多处新旧不同的居住小区进行了实地调研,并对其道路环境景观进行了对比性研究。首先,老式的居住小区从平面布局上看,它的建造和组成方式主要是街坊式;小区的建筑主要为80年代建造的,楼层多为六层或者七层,无地下车库,道路分级简单,只分为双车道与单车道。一般不设有活动场地,老年人及小孩无处活动。小区道路以混凝土路面为主。大多数路面破损严重,宅前后绿化居民自行开发形成,它的部分道路两边种植灌木,但品种较为单一,整个小区的设计优势在于周围配套设施较为完善,能够较好的满足使用者的生活需求。小区道路空间布局较为混乱,在风格上没有很好的定位。没有特色之处。

对于新建小区来说。它的景观设计已经趋于成熟化, 而不是只是为了衬托住房而建造。相对于前面介绍的老式小区进步很多。特别是道路空间的布局及绿化方面,由于建筑本身采用了较为现代的设计手法,所以小区的环境景观是贴近于建筑本身风格的。小区内主要汇集人群的是大块的中心绿地、休憩场地等满足居住者休憩娱乐功能的景观节点,喷泉、小型灯光广场、景观置石、景观座椅、廊架等视觉景观设施在其中随处可见。整体风格统一、内容丰富、彰显品味,小区内采取人车分流的交通流线,更好的缓解了交通压力,地下以及地上停车场的设计显得空间放松。不像旧式小区那样拥挤。另外,绿地中功能性设施的内容非常丰富,无论是供老年人活动的运动器械,还是供小孩玩耍的游戏设施均设计在内。

经过对比后我们可以看出,在道路空间布局方面旧式小区做得还很不够,基础设施过于陈旧,欠缺养护,铺装缺乏丰富的色彩韵律感,绿化较为单一,没有层次感。而新式小区则在这方面做得很好,不但能满足居民的需要,而且从形式上达到了美观的要求。

旧式小区某些方面不足的改造对策:

比较与研究是为了改进,特别对于一些旧住区而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综上对比大致可以归纳出以下几点需要改进的问题:

1、旧小区道路空间布局不合理,没有做到以人为本的设计基本理念,机动车辆随意穿行与摆放,造成安全隐患。

2、道路两旁植物配置较为单一,种植手法过于呆板。并且缺乏养护。

3、视觉景观设施如景观小品、铺装、运动器械等陈旧破损,人性化考虑不足。

4、住区道路功能的单一,道路上缺乏为人们活动与停留所需的场所和设施,造成住区人情味的缺乏,并难以建立居民对住区的场所感。

根据以上所提出的问题,笔者认为道路周边景观设计要符合以下几点原则:

1、人性化原则,以人为本的理念,在小区的景观设计中,要充分了解居住者的出行习惯与作息方式,追求空间尺度的多样性和舒适性。从居民对于道路周边环境设施的使用程度,可以洞察人们的心理动态和趋向。小区的道路景观设计应从居民的行为和需求入手,配置人工和自然要素,为居民创造有利的居住条件。对居住者的年龄层次和生活品味进行充分的研究。

2、协调性原则,要塑造出小区的个性,构筑出布局合理、结构清晰的道路景观规划。使小区具有其独特的生命力和魅力。居住小区要和周围的自然环境相互协调,充分利用规划设计手段,使景观设施在用地范围内进行精心合理的布置和组合,创造有序流动的空间。

3、整体性原则,这是小区景观设计的灵魂,通过小区路网的空间组织、整体色彩、绿化布局等,构造小区整体形象。保证住宅楼之间的相互协调,形成有规律,疏密有致的居住空间,同时要考虑到楼盘的地方特色以及文化底蕴。

部分具体措施:

由于老式的居住小区内的绿地,植物配置单一、生长过密、缺乏养护,所以在改造之前,先要对不符合要求的树进行筛选和淘汰。使空间更通透。利用花坛的方式将植物变成小区中的一个优美景观。考虑增加地被的种植,还可考虑增加秋色叶植物的配置,使景观色彩变化丰富。使小区景观美观、简洁、通透。

服务景观设施的增加、改造及提升:首先是停车位的问题,这是现在旧小区普遍存在的问题。改造中可适当利用小区边角用地及本已破坏严重的绿地,改造成停车位,统一采用生态型植草格,既保留了原有的生态绿量,也起到了有序停放车辆的作用。

增加交流场所的改造:设计出方便、尺度宜人、便于停留和交往的道路空间,通过开放的道路空间,生活在住区中不同楼栋、不同组团中的人在日常生活中建立起密切的邻里关系。街道空间的魅力也在于更多的活动发生和更多的活动参与。而事实上,住区内大量的交往活动,以及由此产生的活力感大多产生于住区街道空间的偶遇行为。而合适的道路空间场所不仅会增加偶遇的可能性,还会将偶遇的交谈时间延长,从而促进住区交往。

结论:

对于老式小区而言,国内存在着比较严重的问题。景观没有做到统一性、协调性。我国的新式小区在老式小区的基础上有了较大的进步,道路分级明确,绿化设施完备,景观风格的统一性已经基本可以把握。也在较大的空地上有了供人休憩娱乐的集中型绿地,并考虑到小区居民的需求,结合年龄层次、生活品味来增加必要的道路景观设施。可以看出,从国内的旧式小区到新式小区,国人开始越来越重视到景观设计在居民居住空间中应用的重要性。所以我们需要不断地从好的案例当中吸取经验,对于国内的老式小区进行改建。并可以在改建过程中添加一些人与人交流的设计理念,改善现阶段住区内使用者的行为习惯,从而达到住区的归属感。

老式小区的改造是一项复杂艰巨的工程,不仅关系到居民的安居乐业,体现社会的和谐,更为提升我国人居环境水平和改善园林设计水平起到了关键的作用,老式小区的改造虽然在我国还没有全面被启动,但是已经开始逐渐察觉到问题和矛盾的存在。作为设计师的我们应当担负起社会给我们的责任。认真做好这方面的研究与设计工作。

参考文献1、钟婷婷《居住区景观设计中的交往空间营造》 北方工业大学 2010.4

2、白德懋《居住区规划与环境设计》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2

3、周涛《居住区绿地的人性化景观设计研究》 山东农业大学 2008.6

4、朱永亮 《旧城改造之居住区改造浅析》《中国科技信息》 2011年第7期

5、赵宪尧 范垂尧 王永年《浅谈旧居住区改造于新住区建设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