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可爱颂音译范文

可爱颂音译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可爱颂音译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可爱颂音译范文

一、 否定“无明”,赞美“光明”

“无明”是释迦牟尼在论述“缘起”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十二因缘”时提出来的。这“十二因缘”是:无明、行(意志行为)、识(精神统一体)、名色(精神和肉体)、六处(六种感官,即眼、耳、鼻、舌、身、意)、触、受、爱、取、有、生、老死。在这十二因素中, 前者分别为后者的原因,后者分别为前者的结果,它们的关系是,“无明”产生“行”,“行 ”产生“识”,“识”产生“名色”,“名色”产生“六处”,“六处”产生对外物的“触”(接触),“触”产生主体的“受”(感受),“受”产生对快乐感受及其对象的“爱”(欲求、爱恋、贪爱),“爱”产生对外物的“取”(索取、追求),“取”产生生存环境和条件的“有”(占有、假有),“有”产生“生”(生命、生存),“生”产生“老死”。“十二因缘”旨在说明,人生不外是“十二因缘”相互缘起生灭的流转过程,没有永恒不变的自体;人的一切生、老、病、死之苦都是由“无明”造成的,“无明”是一切痛苦的总根源。

那么,“无明”究竟是什么呢?据任继愈主编《宗教词典》、吴汝钧所著《佛教大词典》,“无明”是梵文Avidyā的意译。vidyā即光明、方向之意,A- 是否定意,Avidyā即没有光明、方向。关于其具体的涵义,任继愈《宗教词典》认为“泛指无智、愚昧,特指不懂佛教道理的世俗认识”,亦即“认识事物,分别是非的活动”。吴汝钧《佛教大词典》解释为“没有理性光明的状态;没有方向而是一团浑沌的状态”。说明白些,“无明”即浑沌、昏暗、糊涂、不光明、不明彻的“世俗智”、“虚妄心”。《俱舍论》说它“不了(明了)知谛(四谛)、宝(三宝)、业、果”,因而又叫“痴”(Moha):“痴谓无明。”亦与“愚”、“惑”相通,叫“愚痴”、“愚惑”。《大乘起信论》云:“以一切法本来唯心。实无于念,而有妄心,不觉起念,见诸境界,故说无明。”“当知世界一切境界,皆依众生无明妄心而得住持。”“无明”的本质是世俗认识,但在“十二因缘”中,又不等于人的世俗认识,它是独立于人及其认识之外、决定人的生命存在和人生现象的实体,“是世界与生命的最原始状态”,“现实的人生、世界,都为 无明所决定,所驱使”;然而,“‘无明’从何处来?它是何时有的?怎样有的?佛教并没有解释,所谓‘无始无明’。倘若这些问题有答案的话,‘无明’已不是‘无明’了。 ”〔5〕这种不知来自何时何地的独立实体“无明”产生了人生,使人与生俱来地具有了不良习性,它执假为真、妄生种种迷妄、执著、烦恼、痛苦,不仅是假的、恶的,也是丑的。佛教以“无明”——无光明形容、指称、批判之,从反面表明:光明是快乐的、幸福的、美的视觉形象。

佛教赞美光明,向往光明,追求光明,几乎可以说达到了光明崇拜的程度。如“诸佛国土”“圆满光明”〔6〕;西方佛土叫“光明土”;观音所住处,叫“光明山”;大日如来所住处,叫“光明心殿”;金刚杵作为“ 大日智慧”之标帜,叫“光明峰杵”,念佛口诀,叫“光明真言”;发愿往生净土,叫“光明无量愿”;佛寺有叫“光明寺”的;佛教高僧有称“光明大师”的;佛有叫“光明王佛”的;观世音,又叫“光世音”;毗卢遮那佛,意译即“光明普照”,故又名“大日如来”。佛典有以“光”或“光明”为名的,如《光明童子因缘经》、《金光明经》、《金光明玄义》、《金光明经文句》、《成具光明定意经》、《放光般若经》,等等。华严经所描述的华藏世界,有世界分别叫“普放妙华光”、“净妙光明”、“众华焰庄严”、 “恒出现帝青宝光明”、“光明照耀”、“寂静离尘光”、“众妙光明灯”、“清净光遍照”、“清净光普照”、“妙宝焰”,有佛分别号称“香光喜力海”、“普光自在幢”、“自在光”、“清净月光明相”、“不可摧伏力普照幢”、“无碍智光明遍照十方”、“普照法界虚空光”、“福德相光明”〔7〕。如此等等。

佛教为何 以“光明”为美呢?《探玄记》卷三道破其中奥秘:“光明亦二义:一是照暗义,二是现法义。”光明一能照亮黑暗,二能显现佛法真理。佛教所肯定、赞美的光明,或分为两种形态,即“色光”与“智慧光”(“心光”)。如《大智度论》卷四十七:“光明有二种,一者色光,二者智慧光。”或在“色光”中进一步细分为“外光明”和“身光明”,与“法光明”(即“心光”、“ 智慧光”)并列为三种形态。如《大藏法数》卷十二云:“一谓日月星光,及火珠灯炬等光,皆能破除昏暗,是名‘外光明’。 二、法光明,谓随其所闻之法观察修习,皆依法则,因此明心见性,破除愚痴之暗,显发本觉妙明,是名‘法光明’。三、身光明,谓诸佛菩萨二乘及诸天等,皆有光,亦能破暗,名‘身光明’。”

二、“外光明”之美

所谓“外光明”,即外界存在的种种光明或显现光明之物,如日、月、灯、火、金、镜、珠等。由于“外光明”可驱除黑暗,象征佛光可驱除心灵的黑暗,因而佛教对这些外光明之物表现出极大的崇拜。

1. “日”之美

太阳是“外光明”中最为光亮耀眼的物相,因而,佛教的光明崇拜,首先体现在对“日”、“日光”的顶礼膜拜。

佛教内部有一种佛叫毗卢遮那,印度密教视之为主尊,中国的华严宗视之为报身佛,是莲花藏世界的教主,天台宗视之为法身佛。何为“毗卢遮那”?《演密抄》卷二曰:“‘毗’ 云‘遍’,‘卢遮那’云‘光明照’。为顺此方,云‘光明遍照’。”又《大日经疏》曰 :“梵音‘毗卢遮那’者,是‘日’之别名。”所以,汉译佛典又把“毗卢遮那”译作“大日如来”。“大日如来”佛不仅像太阳那样光明普照,而且相对于太阳光照有昼夜内外之别更高一筹,能穿透黑夜和内部。《大日经疏》卷一曰:“梵音‘毗庐遮那’是日之别名,即除暗遍明之义也。然世间日则别方分,若照其外,不能及内,明在一边,不至一边。又唯在昼光不烛夜。如来智慧日光则不如是,遍一切处,作大光明照矣,无有内外方所昼夜之别。……世间之日不可为喻,但取是少分相似,故加以‘大’名,曰‘摩诃(大)毗庐遮那’也。”

佛以“日”取名,菩萨也有以“日”取名的。如“日光菩萨”,掌中或所坐赤莲上持太阳,据说是药师如来二胁士之一。又如观世音菩萨之变化身,叫“日天子”,据说位于“ 日宫”中,太阳为其所居之宫殿。《立世阿毗昙论·日月行品》对“日宫”的描述是:“从阎浮提地高四万由旬,此处日月行,半须弥山等游干陀山,是日月宫殿团圆如鼓……是日宫者,厚五十一由旬,广五十一由旬,周回一百五十三由旬。是日宫殿,颇梨(玻璃)所成, 赤金所复,火大分多,下际火分复为最多,其下际光亦为最胜,是其上际金城围绕……人非人等,龙树草木及诸杂花莫不备……是宫殿,说名修野,是日天子于其中住。”又有以“日”名僧、名宗者,如日本佛教日莲宗创始人叫“日莲”,其所创宗派称“日莲宗” 。

因“毗卢遮那”名“大日”,故演说“毗卢遮那”佛的经典《大毗庐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 又称《大日经》(唐善无畏译)、《大日经义轨》(善无畏译)。由此又产生了《大日经疏》( 善无畏著)、《大日经不思议疏》(善无畏)。

佛教还以“日”命名宝珠。如有一种宝珠叫“日精摩尼”,据说盲者之眼触此珠,则可复见光明。

2.“月”之美

佛教赞美月,原因可能不止一个,如月形圆满、月印万川(“月”象征佛道本体,“万川”象征万象等),但月光之明自是一重要因素。《祖堂集》卷四《丹霞和尚》有《如意颂》云:“真如如意宝,如意宝真如。森罗及万象,一法更无余。海澄孤月照,天地洞然虚。寂寂空形影,明明一道如。”“真如”就是那月亮的一道光明。《祖堂集》卷五《三平和尚》有颂云:“菩提慧日朝朝照,般若凉风夜夜吹。此处不生聚杂树,满山明月是禅枝。”皎然《水月 》诗云:“夜夜池上观,禅身坐月边。虚无色可取,皎洁意难传。若向空心了,长如影可传 。”又《溪上月》:“秋水月娟娟,初生色界天。蟾光散浦溆,素影动沦涟,何事无心见, 亏盈向夜禅。”这里的“皎洁”、“禅光”,均指明亮的月光。又《大般涅槃经》卷二十《 梵行品》说月光之可爱:“大王,譬如月光能令一切行路之人心生欢喜,月爱三昧亦复如是 ,能令修习涅槃道者心生欢喜,是故复名‘月爱三昧’。大王,譬如月光从初一日至十五日形色光明渐渐增长,月爱三昧亦复如是,令初发心诸善根本渐渐增长,乃至具足大般涅槃, 是故复名‘月爱三昧’。大王,譬如月光从十六日至三十日形色光明渐渐损减,月爱三昧亦复如是,光所照处所有烦恼能令渐灭,是故复名‘月爱三昧’。”

月光之美,不仅在明亮,而且在清凉。身处炎热地带的印度佛教修行者尤重月光的清凉之美。《大般涅槃经》卷二十《梵行品》说:“大王,譬如盛热之时,一切众生常思月光。月光既照,郁热即除。月爱三昧亦复如是,能令众生除贪恼热。大王,譬如满月,众星中王,为甘露味,一切众生之所爱乐。月爱三昧亦复如是。诸善中王为甘露味,一切众生所爱乐,是故复名为‘月爱三昧’。”

由于月亮具有光明、清凉之美,故释迦牟尼叫“月光王”、“月光太子”,维摩诘之女叫 “月上女”,药师如来的另一胁士叫“月光菩萨”,又有“月明菩萨&rd quo;同时叫“月明童子” 、“月明童男”、“月光童子”,大势至菩萨叫“月天子”,“月天子”所住宫殿叫“月宫”。 据《立世阿毗昙论》卷五《日月行品》的描述,“月宫”的景象是:“从剡浮提地高四万由旬,是处日月行半须弥山,等由干陀山,是日月宫殿。团圆如鼓,是月宫者,厚五十由旬,广五十由旬,周回一百五十由旬,是月宫殿。瑠璃所成,白银所覆,水大分多,下际水分,复为最多,其下际光,亦为最胜……是月天子其中住。”《起世经》卷十对“月宫”的描述是:“月天子宫,纵广正等,四十九由旬,四面周围,七重垣墙……七宝所成……月天宫殿,纯以天银天青瑠璃而相间错……彼月天子最胜宫殿,为五种风摄持而行。何等为五?一持、二住、三愿、四摄、五行,以此五风所摄持故,月天宫殿依空而行……于此月天大宫殿中,有一大辇,青瑠璃成,其辇舆高十六由旬,广八由旬,月天子诸天女,在此辇中,以天种种五欲功德,和合受乐,观娱悦豫,随意而行。”

佛教不少经典也以“月”为名。如《月喻经》、《月藏经》、《月灯三昧经》及《月上女经》、《月光童子经》、《月光菩萨经》。另有一种宝珠,其光如月,佛教谓之“月光摩尼”、“月精摩尼”。佛寺殿堂外之露坛可受月光照耀,佛教谓之“月坛”。

3.“灯”之美

佛教规定佛像前供奉灯火,取其“明”也,故灯又叫“灯明”,用以作为佛之智光的标志 。《菩萨藏经》云:“百千灯明忏悔罪。”《无量寿经》下:“为世灯明最胜福田。”净最 《无量寿经疏》:“自具智慧,能生物解,名世灯明。”《羂索经》卷十九:“如是真言,三遍加持灯明,献供养之,持法者,观蠲诸暗障。”《祖堂集》卷二《第三十三祖惠能和尚》 :“一灯照百千灯,冥者皆明,明明无尽。”慧能《坛经》说:“一灯能除千年暗,一智能灭万年愚。”“定慧犹如……灯光,有灯即光,无灯即暗。灯是光之体,光是灯之用。名虽为二,体本同一。”这种能驱除“千年暗”、“万年愚”的灯必须是“长明灯”。“长明灯”,又叫“无尽灯”、“续明灯”,佛像前所供昼夜常明之灯也。《维摩经·菩萨品》云:“无尽灯者,譬如一灯然(燃)百千灯,冥者皆明,明终不尽。”《五百问》曰:“问:续灯光明,昼可灭不。答:不得,若灭犯堕。”据唐代刘餗《隋唐嘉话》载,“江宁县寺,有晋长明灯,岁久,火色变青,而不热。隋文帝平陈,已讶其古。至今犹存。”禅宗发展到宋代,出现了煌煌巨制的禅宗语录。这些语录常常以“灯录”为名,如道原的《景德传灯录》、李遵勖的《天圣广灯录》、惟白的《建中靖国续灯录》、悟明的《联灯会要》、正受的《嘉泰普灯录》、普济的《五灯会元》等。明代禅师对宋代灯录有所不满,相继有所新作。如玄极编《续传灯录》;文琇编《增集续传灯录》;元贤编《继灯录》。宋明禅师为什么喜用“灯”作为自己弘扬佛法著作的名称呢?丁福保《佛学大辞典》释“传灯”:“法能破暗,故以‘灯’譬之。传法于他,故曰‘传灯’。”《大智度论》云:“所以嘱累者,为不令法灭故。汝当教化弟子,弟子复教余人。展转相教,譬如一灯复燃余灯,其明转多。”《大般若经》云:“故佛所言,如灯传照。”可见这当中凝聚着以光明为美的佛教美学意蕴。

4.“火”之美

佛典对于“火”,大体有两种态度。一是否定,取其火烧难忍义,将地狱比作“火途”,将充满烦恼与痛苦的世界比作“火宅”。如《法华经·譬喻品》:“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众苦充满,甚可怖畏。常有生、老、病、死忧患,如是等火,炽然不息。”这里,“火”就成为“甚可怖畏” 的形象。一是肯定,取火焰之明义,喻进入禅定三昧时会发出明亮的火光。这就叫“火光定”、“火界定”、“火生三昧”、“火焰三昧”、“火光三昧”。《西城记》卷三《记阿难之入灭》云:“即入虚空,入火光定。身出烟焰,而入寂灭。”《底哩三昧耶经》卷上曰:“不动亦自身遍出火焰光,即是本尊,自住火生三昧。”“不动”,“涅槃”的异译。“三昧”,梵文“定”的 音译。佛教认为“涅槃”本身会“遍出火焰光”。“定”能生“慧”,“慧”有照物之光明 ,故名“火生三昧”。修行禅定,证入涅槃,即可焚尽一切烦恼,故佛典有“火王”之喻。《无量寿经》卷下:“犹如火王,烧灭一切烦恼薪故。”火烧烦恼而生涅槃,叫“火里莲花”。《碧岩录》卷四十一:“直下如麒麟头角,似火里莲华。”在这种意义上,“火”成为光明的象征、美的象征。《祖堂集》卷十四《百丈和尚》有一段话头意味深长:“师(百丈怀海)见沩山。因夜深来参次,师云:你为我拨开火。沩山云:无火。师云:我适来见有。自起来拨开,见一火星,夹起来云:这个不是火是什摩?沩山便悟。”

5.“金”之美

佛教之钟情“金”,大抵有两种原因。一取其性质坚利,叫“金刚”。《梵网经》:“金中精牢,名曰金刚。”《大法藏数 》卷四十一:“梵语跋折罗,华言金刚。此宝出于金中,色如紫英,百炼不销,至坚至利,可以切玉。”《南本涅槃经》卷二十二:“如金刚宝置之日中,色则不变。金刚三昧亦复如是。 ”在这个意义上,佛身叫“金刚身”。《大般涅槃经》卷三《金刚身品》:“如来身者,是常住身 ,不可坏身,金刚 之身。”般若智叫“金刚智”,佛寺叫“金刚刹”,菩萨心叫“金刚心”,菩萨于最后位断除最微细烦恼之禅定叫“金刚定”。另一原因是取其色泽光明。如《观无量寿经》云:“观世音菩萨像,坐左华座,亦放金光。”“如意宝珠,漏出金色微妙光明。”“瑠璃色中出金色光。”据《后汉书·西域传》,“世传明帝梦见金人,长大,顶有光明,以问群臣,或曰:西方有神,名曰佛,其形长丈六尺而黄金色。”由于钟爱“金光”、“金色”,故佛经多以“金”取名,如《金光明经》(北凉昙无谶译)、《金光王童子经》(宋法贤译)、《金光明最胜王经》(唐义净译)、《金色王经 》(北魏瞿昙般若流支译)、《金色童子因缘经》(宋惟净译)、《金色迦那钵底陀罗尼经》 (唐金刚智译)。此外又有“金光明忏法”、“金光佛刹”、“金色迦叶”,“金色头陀”( 摩诃迦叶别称)、“金色尊者”(摩诃迦叶别称)、“金色世界”(文殊菩萨净土之名)诸名称 。与上述二种原因相关连,佛寺叫“金刹”、“金田”、“金地”,佛身叫“金身”、“金人”,如来之口叫“金口”,世尊之言叫“金言”,佛经用金泥所写,叫“金字金”。

6.“珠”之美

佛教徒之于珠,可谓爱不释手。念珠、诵珠、数珠,是佛教敛心入定的修行方式之一 。珠,梵文音译叫“摩尼”,以其光净、不为垢秽所染被喻为佛性、清净心。《慧苑音义》上 :“摩尼,正云末尼。末谓末罗,此云垢也。尼谓离也。谓此宝光净,不为垢秽所染也。” 《大般涅槃经》卷九:“摩尼珠,投之浊水,水即为清。”佛珠通常由水晶、玛瑙、珍珠、珊瑚等闪光透明之物制成,后来为行方便,亦可用木槵子 、莲子等果实替代,其基本数目为108个,亦有十倍或半数于此的,表示通过修行,驱除108种烦恼。《祖堂集》卷四丹霞和尚《弄珠吟》:“般若灵珠妙难测,法性海中亲认得。隐现常游五蕴中,内外光明大神力。此珠非大亦非小,昼夜光明皆悉照。觅时无物又无踪,起坐相随常了了。罔象无心却得珠,能见能闻是虚伪。”卷十四石巩和尚《弄珠吟》曰:“落落明珠耀百千,森罗万象镜中悬。光透三千越大千,四生六类一灵源。凡圣闻珠谁不羡?瞥起心求浑不见。对面看珠不识珠,寻珠逐物当时变。千般万般况珠喻,珠离百非超四句。只这珠生是不生,非为无生珠始住。如意珠,大圆镜,亦有人中唤作性。分身百亿我珠分,无始本净如今净。日用真珠是佛陀,何劳逐物浪波波?隐现则今无二相,对面看珠识得么?”

7.“镜”之美

佛家对于“镜”也特别钟情。《资持记》卷下记载:“坐禅之处,多悬明镜,以助心行。”究其原因,亦有二义。一取其所照空幻,显不实之理。相传华严宗大师为了向武则天阐说重重无尽缘起而诸法无我的旨趣,曾把十块镜放在八隅上下,中央置佛像,然后把灯点亮,霎时各镜互照,映现无数佛像。诸法缘起而无自性也如此。在法界缘起中,每一法(物质现象) 都映现其他法,重重无尽。可见,“镜”是呈现诸法皆空之具。《大智度论》卷六:“诸法因缘生无自性,如镜中像。”二取镜体明净,能照彻万物。“镜”这种器具所以能显现诸法皆空之理,本于其有照物之明。这种具有照物之明的“镜”是主体的特殊认识能力,佛家谓之“ 镜智”、“大圆镜智”。《成唯识论》卷十在论及什么是“四智相应心品”时首先谈到“大圆镜智相应心品”,“谓此心品离诸分别,所缘、行相微细难知,不忘不愚一切境相,性相清净,离诸杂染,纯净圆德现种依持。能现能生身、土、智影,无间无断,穷未来际,如大圆镜现众色像。”〔8〕《心地观经》卷二:“转异熟识得此智慧,如大圆镜现诸色像,如是如来镜智之中,能现众生诸善恶业,以是因缘,名为大圆镜智。”《菩提心论》:“东方阿閦佛成大圆镜智,亦名金刚智也。”《楞伽师资记》:“大涅槃镜,明于日月,内外圆净,无边无际。”

三、“身光明”之美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