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白毛女北风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新版的音乐:歌剧化与传统的继承
对于特定历史环境中诞生的历史经典作品进行必要适度的修改润色,以适于当今社会文化生活环境中常态化的演出,可以使作品获得永久的生命力和更强烈的艺术魅力,是使历史经典作品延续传统的明智之举,《黄河大合唱》的修改定稿就是一个成功的范例。在俄罗斯,里姆斯基一科萨科夫对穆索尔斯基的《霍万兴那》和《鲍里斯・戈杜诺夫》、鲍罗丁的《伊戈尔王子》这些歌剧的修订、整理或配器都是歌剧史上令人称道的功劳制作。歌剧《白毛女》是中国民族歌剧的里程碑,是瑰宝,但我们不能仅仅将她视为民族歌剧的一种图腾,应该让她具有鲜活的生命力,解放后的每一次修改都令这颗耀眼的钻石发出更为灿烂的光芒。
新版《白毛女》既保留了原有的框架、风格和特色,又有加强和提升,使得戏剧进展更为流畅,音乐色彩更为丰富。新版演出时长在两个半小时之内,剧本上作了一些调整与精缩(原版《白毛女》时长5个小时,1977年的复排版本也长达3小时),例如对喜儿杨白劳迎新年、黄母佛堂等场景进行了压缩;在审判黄世仁场景简化了控诉场面,删去了喜儿对磨难经历叙述的唱段《我有仇来我有冤》,简洁的几笔就直达歌剧的主题:“旧社会把人变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合唱《千年的仇要报,万年的冤要伸》也适时唱出戏剧热点。
同时,新版在音乐上的增删,使戏剧节奏更为紧凑,加强了音乐的感染力,更为歌剧化。新序曲强化了交响性曲式感,长号吹奏“太阳出来了”动机作为这部中国民族新歌剧的第一声,昭示性十足;弦乐“北风吹”核心旋律令人心旷神怡;进一步转入杨白劳“十里风雪”的悲剧动机形成交响性对比,这是剧中戏剧矛盾的先现。除夕夜在喜儿家,“赵大叔讲”将原来的对白谱写为唱段。原作的合唱比较单薄,这是历史的局限性所致,这次增加了一些合唱,例如为杨白劳送葬增加了一段合唱《埋到东门根》,同时使舞台调度更为合理,舞台画面更加歌剧化、戏剧化。终场以厚重的合唱《永辈子的受苦人今天要翻身》压台。合唱的谱写尤其考验作曲家和声与复调的功底,更甚于器乐写作。新版在重唱方面也作了加强。剧中为大春和大锁增加了几段二重唱,使得原来在音乐上显得单薄的人物得到了加强。黄家办喜事一段,原来黄世仁与黄母的对唱编配为黄世仁、黄母与穆仁智丑角性格的三重唱《九月里桂花满园香》。新版对喜儿与大春在山洞相遇场面加强了音乐渲染,新谱曲了喜儿的咏叹调《我是人》和喜儿与大春的二重唱《咱俩同生在杨各村》,二重唱的音乐素材抽取自《北风吹》。这两段音乐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催人泪下,一改旧版在这个戏剧节点上的苍白,达到了全剧情感的。
新版适度地运用现代管弦乐技法,使得全剧交响性的管弦乐配器更加丰满靓丽,新谱写了一些动人的器乐场景音乐。例如喜儿在守岁的场景音乐,温婉的旋律之下,纵向声部间的动态变化无疑是喜儿的美好梦想。这里,作者的音乐想象力调动起听者的音乐想象力,令人难忘。第四幕大春上山寻找喜儿的间奏曲在原版素材“无穷动”音型上更增加了流动性和交响性。喜儿山洞中唱的咏叹调《我是人》中剁板伴奏配器灵动清澈。然而全新的配器仍保留原有的民族器乐,是对原作传统的继承。如《扎红头绳》中的板胡、黄府张灯结彩场面的唢呐,黄世仁与穆仁智音乐配器中的单弦,以及遍布整场唱念做打时的京剧打击乐,更有第四幕第四场以中国大鼓独奏作为开场序曲,很有创意。
雷佳:古典美与时代感
《白毛女》中的喜儿要完成诸多的咏叹调与对白,咏叹调有很高的难度,占有极重的戏份,甚于《茶花女》中的维奥莱塔和《蝴蝶夫人》中的巧巧桑。喜儿“立”不起来,演出就是惨败。每一个制作、每一版中的喜儿扮演者都足以列入民族歌剧发展史。从王昆、郭兰英到,有多少个版本的《白毛女》就有多少个喜儿。
然而她们的艺术标高对所有新一代喜儿则是挑战――要将这个家喻户晓的人物的性格令人信服地再现出来,还要将中国民族声乐的传统与特色在这部民族风格浓郁糅合在剧中。当晚,雷佳展现了很高的演唱和表演造诣,唱念做打一应俱佳。雷佳游刃有余地将戏曲和民歌的元素融化在行腔中,因此各个经典唱段能被精彩地演绎出来。《白毛女》咏叹调的散节拍与西洋咏叹调中的华彩乐句或Rubato(弹性速度)具有相似的功能与效果,都突出了人物的情感增长与戏剧的发展,但中国戏曲散拍子不像后两者的节奏相对规整与集中,而是更具即兴性与随机性,然而这种即兴性与随机性却更为考验演唱者的审美功力和对技巧的把控能力。雷佳在拖腔的气口和“尺寸”上的安排非常合度,对散板和慢板处理得非常考究,律动布局均衡,分句韵味十足,听来一气呵成,音乐线条具有源自传统戏曲的古典美,又有当代中国声乐风格的流畅线条。同时,雷佳自如地运用现代声乐技巧.各个音区的音色非常通透与统一,高音不尖不炸,圆润甜美。雷佳那明亮通透且流畅的音色是当今新一代歌唱家的时代特征。而她在声线里多注入了一些真声,其音色令人想到郭兰英,从而在当今的年轻歌唱家中独具特色。
我一向不喜欢“民美”“民通”等声乐流派的划分,对于雷佳的演唱风格,我认为是属于在演绎《白毛女》时展现的具有浓郁民族气质的中国声乐风格,这种气质、风格与剧中喜儿的人物性格极为吻合。在剧中,雷佳无论是道白还是歌唱,都是情真意切,在讲究发声位置的同时吐字依然清晰,以富于变化的音色来体现人物的情感变化,在不同戏剧场景和节点中对人物进行了多角度的描摹,例如在《北风吹》 -段的甜美、《扎红头绳》的颗粒性和《哭爹爹》一段的如泣如诉,以及佛堂一场的压抑与屈辱;而在《刀杀我,斧砍我》《我就是鬼!我是屈死的鬼》等唱段,又有情感的瞬间迸发,这些都是对源自王昆、郭兰英、等艺术家传统的继承,她们将戏剧性融入到歌唱中,就是所谓音乐的戏剧、戏剧的音乐,也是人们常说的用声音塑造人物形象。与出演《木兰诗篇》相比,雷佳此次声情并茂的演绎更为成熟、自如和入戏,“手眼身法步”的戏曲表演程式运用娴熟。
话虽说喜儿的戏份极重,但“杨白劳”若不出彩,戏也塌了一半。当晚的演出,“杨白劳”同样精彩。《十里风雪>与《扎红头绳》的对唱,男中音高鹏绵长气息、胸音一头声形成的通透共鸣挖掘出男中音的潜质。另一位男中音钱治国演唱的赵老汉音色苍劲统一,赋予人物形象典型性。大春这个人物在戏中展开的空间有限,但男高音张英席同样着力挖掘,从上半场的青涩、冲动到参军返乡时的沉稳干练,表达了人物性格的成熟。
对白:经典之中见功力
《白毛女》有大量对白,这些对白在70年的历史沉淀中形成了经典性。新版《白毛女》仍然保留了对白框架,从而保留了作品的历史风貌,体现了对观众欣赏习惯的尊重。剧中有些是念白,有些近似于韵白,例如穆仁智的出场独白等,韵白还好,都有节拍作依据,而念白的节奏、角色间对白的衔接,都由演员即兴把握,质量的好坏决定了戏剧节奏是否紧凑与流畅,决定场上情感的热度与强度。这次演出中一些人物的对话衔接不紧,戏显得温。歌剧可以有对白,例如法国歌剧《卡门》,对白版的《卡门》比宣叙调版的《卡门》更为生动传神。因此歌剧演员同样要有道白的功力,尤其是在戏曲风格的歌剧中更要有“唱念做打”的表演手段。从当晚的演出我欣喜地看到,整体上所有角色不仅演唱都很完整,并且在念白、对白上都很到位,“喷口”清晰,这在当今许多歌唱家重唱轻念的倾向中难能可贵。我看到演员在“念”的方面真是独具优势,且舞台调度上有一些源自戏曲的虚拟手法,各个人物在场上的开门关门动作、圆场台步等一些源自戏曲的虚拟和程式性表演支撑起这部歌剧板腔体的风格,这也是原版的传统之一。
指挥与乐队:职业的敏锐感
《白毛女》的乐队写作具有交响性、戏剧性,而在咏叹调或等声乐唱段出现时,又有传统戏曲的随腔性,这种随腔性尤其在散拍子的咏叹调中非常明显。散拍子中的“无板无眼”对指挥和乐队都是远比西洋歌剧咏叹调中“板眼”变化更为严峻的考验。指挥刘风德在这些地方深得戏曲乐队“托”“裹”“衬”“垫”“迎”“让”“送”的要诀,带领这样一支大双管乐队进去出来如同操一把京胡那样得心应手。我印象中刘凤德并不是经常出入乐池的指挥家,但在《白毛女》中体现出一名歌剧指挥对音乐、戏剧的敏感和掌控乐队的柔韧性。乐队在全剧的演奏达到了与台上音响的平衡,烘托了戏剧与感情的发展。
舞美:中国特色出新意
歌剧的舞美是反映歌剧主旨的艺术手段之一,是对音乐与戏剧的呼应、烘托或暗示,应该与音乐和戏剧风格统一,而不是制作的炫耀,更不应是对音乐、戏剧的干扰。近年来一些歌剧制作,舞台美术或被人忽视,或被人诟病,华美达不到,于是就任性随意地“写意”,实际是简陋或丑陋,原因有设计者的艺术造诣局限所致,也有设计者忽视了的舞美与戏剧和音乐的统一性。
舞美采用什么风格,先要把脉到文本和音乐的风格,而不能取决于设计者的个人好恶。西方歌剧艺术发达国家可以在制作莫扎特、罗西尼的喜歌剧有时采用先锋的手法,而对威尔第、普契尼的正歌剧则很少采用先锋手法,多采用写实手法。对于《白毛女》这样一部具有思想深度和艺术高度的经典歌剧、里程碑式的民族歌剧,无论是单纯的新潮手法还是单纯的民族手法都是一种逃遁。因此,用写实的、具有民族风格又有新意的舞美设计是符合观众的审美期待的,我认为这一版制作的舞美富于功力和用心。
我最为欣赏的是山洞一场的布景装置,做了立体透视的远山近岭,在山的描绘上使用了中国古典山水画“勾”“皴”的程式性笔法,一种考究的写意,既新颖又有浓郁的中国风格,与全剧的音乐风格相一致。黄母一场,戏台上后方几扇带雕花窗棱的高大木桶扇一字排开,超大的尺度有一种压抑感,是喜儿处境的写照,这一装置虽传承自1977版,但陈设的雕花镂空硬木家具、台口上沿横贯的梁坨,这些中国传统民居的细节透射出制作的精心,而山岭和山洞的装置的设计也凸显出新意。
歌剧形态:东西方音乐戏剧的精髓
歌剧《白毛女》常被人称之为中国的第一部民族“新歌剧”。《白毛女》的“新”不仅在于反映了中国时期的社会变革,同时也在于声乐写作浓缩和夸张了现代汉语的优美音韵,创造了板腔体,完成了戏曲声腔与现代汉语和文化结合,从而使戏剧性有效地融入了音乐中,戏曲音乐得以新生,形成中国特色的歌剧音乐手法,这种民众喜闻乐见的声乐写作形态成为现代中国歌剧创作的范本。
《白毛女》剧中的秦腔悲调、河北梆子音调、秦晋冀地方戏腔调等,还有,喜儿进入黄家后唱的《进他家来几个月啊》《生我养我为什么》等几段咏叹调都源自河北民歌《小白菜》的音调,非常具有咏叹性,并且有着较高的难度从而具有经典性。那些散板以及《恨是高山仇是海》的尾声“好!我就是鬼”这样的戏曲“叫板”,其功能不就是西洋歌剧中的宣叙调、咏叙调?入板后的音乐其咏叹的性质与西洋歌剧的咏叹调别无二致。
我原本在上海戏曲学院学习京剧,是梅派青衣,也曾兼修过昆曲。毕业之后的1966年,我被推选到样板戏剧组中,作为主演参加到《龙江颂》等戏的创作演出中。1977能够转行到歌剧领域,是由于在期间,我自己找到上海音乐学院,拜胡靖舫教授为师,在很多艺术工作者都到干校进修改造的时候,我有幸在演出之余自学声乐,并自然地将中国传统戏剧艺术和歌剧艺术的精髓相结合,成为难得的既能歌唱又能表演的演员。
被打倒以后,各个剧团在重建,歌剧被解放了,《白毛女》需要恢复排演。中国歌剧舞剧院开始选择能够担当喜儿一角的第二代演员,大家想到了我。于是文化部把我从上海京剧团借调过来。我一直非常迷恋《白毛女》,从小的时候就喜欢唱,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增加,更理解了这部作品震撼人心的力量。
演完《白毛女》之后,我认识到歌剧是一种很有前景的艺术形式,充满了发展的活力。歌剧是综合艺术,能更完美地表现当代社会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和丰富多彩的人生。歌剧相对戏曲来讲,更能反映时代的精神风貌。在表现现代人的生活和情感中,它有着自身不可替代的优势。戏曲音乐的板腔体和表演上的程式化,是为塑造历史人物形成的。而中国的新歌剧产生于新时代,它可以把中西方文化艺术的表现形式随意运用,也可以借鉴各民族的本土元素,在音乐创作上没有束缚。在表演形式上也没有固定的程式。一出歌剧一个样。今天演“洪湖赤卫队”是湖北风格的,明天演“阿依古丽”可以是新疆风格的,后天演“窦娥冤”又是山西风格的,演员每一出戏接触的都是新东西,对于戏曲演员来说,好像去掉了盔甲,去掉了冬天的厚棉袄,整个人轻松愉悦的在歌剧艺术的天空中飞翔。
上个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我与中国的歌剧都经历了一段难忘的幸福时光。那时候,《白毛女》在很多城市上演,或者随团到钢铁厂、油田、农村去演出,一片盛况。那时大家都将思想解放的畅快和时期压抑的悲哀一齐抒发在看戏的过程中。台下一片哭声,演员总能听到前几排观众的抽泣,低低的,却无法抑止。一些老戏也陆续恢复:《小二黑结婚》、《窦娥冤》、《刘胡兰》等,那时候,我非常忙碌,演着歌剧,演过电影音乐故事片《北斗》,《北斗》讲述一个陕北的妇女受尽苦难坎坷走向革命队伍的人生历程。不过,这段短暂的中国文艺活跃期,很快被潮水般涌来的外来流行文化所冲击。
尤其令人遗憾的是,被封闭了太久,突然港台音乐进来了,歌剧进入了令人困惑的局面。有一些文化人说,这个时代就不可能有好的歌剧,没有好歌剧就没有好演员。作为演员的我,心里很痛苦。一边是通俗文化的强势,一边是歌剧本身造就的弱势:人才断层,做一出歌剧越来越需要大量的资金;每个艺术团体新旧交替,人事更换频繁――所以,始终没有人很好地在创作歌剧,歌剧陷入了恶性循环之中,再没有特别打响的歌剧作品,再没有深入人心的出自歌剧的人物形象。80年代,很少有人生产歌剧;虽然有歌剧院存在,但是没有多少演出。即便演出来,也常常是演员比观众多。谢幕的时候,看着台下,演员们会掉眼泪的。
这样的局面激起了我自己做歌剧的想法。我实在按捺不住了,只要给我一块阵地,我就想要实验,就想自己来搞歌剧。1983年,我与先生高育发一起到了河北省歌舞剧院,打算以此为基石开展歌剧事业。到了河北,才感觉到地方团条件有多艰苦。河北歌舞剧院30多年没有进过北京,连一块像样的幕布都没有。所有的一切都要重建。我们白手起家,开荒,播种,很快就排出了五彩缤纷的歌舞晚会,也排出了歌剧《他们的心》,舞剧《四美图》,都获得了很好的市场效应和国家奖项。
90年代初,我产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拍摄一部讲述中国歌剧发展历史的系列专题片,把优秀的中国歌剧作品介绍给大众,让他们了解歌剧,从而喜欢上歌剧。说不定,这真救了中国歌剧呢?我向一位企业家集资共200万,条件是在片子里加上企业LOGO(标志)的软广告。初步拿到50万,我就开始了拍摄“中国歌剧欣赏电视系列片”的历程。
中国歌剧的源头可以追溯到20世纪20年代,黎锦晖、聂耳等革命青年在五四之后,为了吸收西方先进的思想和文化,推广白话文,改变文言文,创作了中国儿童歌舞剧。他们想让孩子们先喜欢起来,从孩子们身上开始革命,就采用了学堂乐歌的方式。可以说,儿童歌舞剧是中国歌剧激进而浪漫的启蒙。
我把那时候的儿童歌舞剧《小小画家》、《小孩与麻雀》,聂耳的《扬子江暴风雨》,按照尽可能恢复的原本都排演出来,接着拍成电视片。而且,要找到当事人来回述那时候的历史,创作动机、创作过程、作品的演出情况和影响。比如聂耳先生亡故了,那我就找来中国音协的主席,聂耳的好朋友吕骥来谈,他们都是有亲身经历的,谈起来非常全面和真切。我拍了产生自解放区的著名秧歌剧《夫妻识字》、《兄妹开荒》。
在拍《白毛女》的时候,我想让郭兰英老师来演,她生活的历史年代,她的出身,决定了她对喜儿这个角色有着更深切的了解,第一代喜儿,有着不可替代的意义,我是喜儿的第二代演员,虽然生在旧社会,可是我长在新社会,我们超越不了她。兰英老师说,我老了,我演不动了。我劝她说,您能演多少演多少,今天看的是您的演技而不是您的形象,就像梅兰芳大师后期拍的片子,他已经没有多么美丽的扮相了,可是那些片子很珍贵。后来兰英老师就演了一个片段。我请了四代人一起扮演喜儿,来说明这个戏长久的生命力。
方方面面的演职员都是我凭着个人关系张罗的,我希望能请到最好的,最合适的演员,通常用对歌剧事业的执着感情去打动他们。我请歌剧表演艺术家李波为《兄妹开荒》做导演。有些戏的歌舞我自己辅导青年演员,《伤逝》是宋祖英演的,我觉得她形象好,很像子君,我就用她来演。
我花了4多年时间,共恢复排演了12部歌剧,从上世纪20年代,一直拍到80年代的代表作《伤逝》,完成了七集电视系列片,每集40多分钟。至今我都认为这是我一生完成的一件比较值得骄傲的事情,一些资深艺术家和同行也称赞我做了一件功德无量的好事,
这使我十分欣慰。90年代,已经是市场经济了,动不动就要钱。我只花了50万,当我想向企业家拿剩下的投资的时候,企业家不幸意外亡故,后续投资也就泡汤了。我只能去求爷爷告奶奶,希望这个剧院少要点钱,那个演员做点奉献。一次曾经在录音棚里,因为一个乐手临时要涨100元工钱,造成正在录音的交响乐队工作停工几小时,最无助的时候我对着墙壁哭了40分钟,那时候我感觉自己好像很天真,不知道人家为什么不能为着事业共同做事情呢?对艺术痴迷的我,在那一天,那些委屈不知道怎么一下子就爆发了。
1995年,我觉得身体和精神各方面都“缓”过来了,又开始做起来歌剧的事情。我挑选了一些文本,最终选定刘书彰为我量身打造的《鸣凤》。《鸣凤》节选与改编自巴金的《家》,因其情节动人,人物精炼,情感饱满,非常适合做成一部歌剧。
我通过好友上海歌剧院的一位老院长,找到巴金的家里。知道巴金的年纪大,眼睛有白内障看不清楚字,我提前做了充分的准备,让我的先生把文本全部念出来,录成磁带。没想到,巴老非常高兴,说“我一定要自己看”。巴老说,“我的作品,不同的艺术形式都表现过,可是没有过歌剧。鸣凤投湖的时候,在话剧《家》中用了大段台词,可我觉得不足以表现《鸣凤》当时的内心世界。我也写过一大段台词,可我写不过。”鸣凤不止是一个人,她代表一个阶级,在一个历史时期阶级的怒吼。我觉得应该用咏叹调,要咏叹咏叹再咏叹。我走的时候,巴老一直把我送到门口,令我没有想到的是,巴老竟然还脱帽,向我鞠了一躬,说“我很感谢你”。至今,巴老的举动,那样一脱帽一鞠躬,都深深地刻在我的脑海里,成为我心中的一种力量。
4月份,我整理完了歌剧文本。接着在惠州演出的时候,我跟惠州的实验艺术剧团交涉,剧团决定出场地,不过演员要我找,他们的劳务费要我来筹资。我到处打听正在开会的市长,第二天中午在哪里开会,在哪里吃饭,接着自己就找到市长,说自己可以用十分钟不到的时间阐明自己的创意。惠州市原本是一个荒僻的渔村,趁着改革开放的时机,惠州大兴土木,成为当时全中国投资的热点。“惠州不要步深圳的后尘,文化不能长久滞后于经济,成了文化沙漠就不好治理了。”我接着介绍了自己的项目,歌剧《鸣凤》。市长问我要多少钱,我没敢多要,说30万,他答应了。
后来到账的是26万元,要排一个歌剧,钱还是相当紧张的。幸运的是我聚合了一批志同道合的艺术家。湖南音协的主席刘振球作曲,延安老作曲家陈紫(《刘胡兰》的作曲)做艺术总指导,中央戏剧学院舞台美术系主任齐牧冬教授做舞美设计,全中国最好的灯光设计刘锐,来个强强联手。大家都住在正在盖的,没完工的毛胚房子里,总算有窗户了,买点便宜床放进去,没有空调,连纱窗都没有。饭是一个阿姨给做的家常菜,卫生自己打扫,这些老革命都是跟我这么过来的,生活环境工作条件都十分艰苦的情况下,大家特别快乐。我们钱少,请不起乐队,就做MIDI为歌剧伴奏,那时候倒成了创举。同时,我也非常感谢惠州实验剧团的领导,他们给予了大力的支持,为排戏甚至于把团里的汽车卖掉。
《鸣凤》在惠州演了14场,在广州演了两场,剧团组织卖票,场场爆满。令我高兴的是,惠州当地大都是农民,他们也很愿意来看演出,并且深受感动。每场演出完,观众不走,悲剧能留住观众真不容易。那些观众不肯走,不停地鼓掌。我想是巴金的作品把大家吸引过来的。同时又是艺术处理得不同一般,出乎人们意料之外的大胆突破所取得的结果,当然剧作家,作曲家,导演准确地掌握了人们共通性的情感也是把大家留下来的重要原因。
演出的最后一个场景鸣风投湖以后,剧情和浓浓的音乐已经让观众的情感激化了;接着唢呐声中,儿歌响起,人们抬着轿子走上场,场上显得很冷,替鸣凤出嫁的婉儿穿着大红衣服,从轿子里出来,默默地给鸣凤烧纸钱,没有词,而是动作,整部剧就在清丽的儿歌声中闭幕。
通过《鸣凤》,我琢磨出的一点经验是:歌剧一定要符合今天的审美意识。中国的宣叙调应该口语化,不要喊叫,咏叹调也同样。不能要观众听着太累,揪心的东西不一定是喊叫的,点到人心里的不一定是最高音。为什么黄梅戏、越剧原本是很小的新生代剧种,却很快风靡全中国,因为它们符合当代人的情感。当语言不能表达人的情感的时候,歌剧中的歌超过了语言,当歌也不能表现情感的时候,那就用音乐。这也是我这么多年来,一直体验着歌剧的价值和意义得出的想法。
我同时做着很多事情,比如组织文艺晚会,策划文化产业园,办电视专栏,开办公司,参与各种社会活动,不过对我来说,到今天做到一系列行动,都是在为歌剧铺垫。而现在做歌剧还不是时机,太难了。改革开放以后,没有一部歌剧被强势宣传过。现代人不熟悉歌剧,因为这么多年,歌剧的养分没有给他们,他们不懂就谈不上喜欢。为歌剧找投资也太难了,大家都觉得它是赔钱货,没人看的东西。而实际上,歌剧就像一幅有无限层次的油画,妙处永远也看不完。如果有好的班子,好的内容,中国歌剧可以冲出亚洲,震撼世界,因为它有中国文化作为汲取不尽的养分。”
目前,我正在组织排演专场歌剧交响乐音乐会《白毛女》,就是把《白毛女》中的大多数唱段演唱出来,但不表演。促成这一行动的缘起有很多:第一,2008年,正值《白毛女》创作62周年。第二,我参加音乐会演唱《北风吹扎红头绳》时,经常一开唱,总是满堂掌声,这令她感到《白毛女》其实扎根在老百姓心里,它和民族的缘分一直在。最近她到美国纽约、洛杉矶、华盛顿等城市演出演唱了《北风吹扎红头绳》,与侨联朋友谈起来《白毛女》,他们都很激动,非常愿意邀约这样的剧团到美国演出。第三,歌剧《白毛女》至今没有出版过CD,我很想来完成这桩事。第四,《白毛女》在中国艺术史上有着独特的地位,上世纪40年代的演出告诉人们,《白毛女》比多少场报告都有用,一场演出,可以让无数人觉醒。而今天,也可以通过喜儿身上展现的人的顽强生命力和意志,来鼓励当今的年轻人学会坚强,并从中了解老一辈人的境况,更珍惜今天的生活。
一、创设情境,引人入胜
1.创设音乐环境,营造音乐氛围
在音乐教室的两边墙上张贴几位音乐大师的画像。贝多芬、肖邦、冼星海等音乐大师的生平简介,使学生受到了音乐的启迪。正面墙上由变形的高音谱号带出“音乐小世界”几个字,充满了童趣。后面墙上稍加美化写上了有关音乐的名言。如:冼星海的“音乐是一生最大的快乐,音乐是生活中的一股清泉,音乐是陶冶性情的熔炉。”名人名言加上洁净的室内环境和必不可少的音乐教学用具,学生们在“音乐”的氛围中进行活动,无疑情感和心灵受到了陶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2.生动导入,创设最佳氛围
(1)设疑导入。导语是一堂课的切入点。精心设计课堂导语,先声夺人,可以唤起学生强烈的“乐知”、“乐学”的欲望。“当听到奏国歌和看到五星红旗升起的时候,你会怎么做?”“一石激起千层浪”,问题的提出使学生活跃起来,各抒已见。我顺势引入了新课。实践证明,疑问的设置,不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而且达到“曲径通幽”之效;
(2)故事导入。小孩子对故事有浓厚的兴趣。课前,先讲述有关歌曲内容的故事,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我在欣赏歌剧《白毛女》选段《北风吹》时,先讲了关于“喜儿”的故事,使学生对“白毛女”的形象有大致了解,激起学生欣赏《北风吹》的兴趣,教师再因势利导,让学生去探索歌剧是如何来表现故事情节的;
(3)看图导入。小孩子喜欢看图片。课前,让学生欣赏一幅或几幅图画(幻灯或挂图),使学生对图画产生兴趣,然后再进入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如,在学唱《摘草莓》时,我先出示一张小姑娘摘草莓的画,让学生来描述,再伏笔:小姑娘摘草莓是自己吃吗?进而引起学生的疑问,带着疑问进入正题,有利于学生的主动探索。
另外还有猜谜法:小学生喜欢猜谜,老师创编与教学内容有关的谜语让学生猜猜。
情景创设和以多种方式来导入,渗透进学生感兴趣的因素,不仅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更让学生心存种种疑问,主动对新课内容进行探索,为教学打下伏笔,更为整堂课开设了一个热闹、活跃的开端。
二、借助“视听”,熏陶感染
1.媒体播放,美中求乐
“学习最好的刺激是对所学学科的兴趣”(布鲁纳语)直观形象、图文并茂的多媒体技术以其新颖性、趣味性、艺术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动机。通过多种媒体如文字、图像、声音、数据、动画和视频等对信息进行统一的数字化处理和交互化处理,使音乐课堂由单一的耳听嘴唱为主的方式变为以视听等多种感官的共同协作,大大拓展了学习的空间。教学中,教师创造条件,为学生创设符合心理特征的教学情境,并穿插提问,既极大的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也有助于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小学生的想象力还不够,用生动活泼的投影片配合音乐激发兴趣,,采用这个方法可以把歌曲的文字、音乐描写和影像描写融为一体,可以化抽象为形象,帮助学生理解音乐。例如:在学唱歌曲《真善美的小世界》时,学生最初对“这是个美丽的小世界,这是个快乐的小世界”不理解,他们的头脑中根本就没有美国迪斯尼乐园的风光景象。我利用录像片将学生带到了美国的迪斯尼乐园,并利用电脑课件使学生和乐园里的人物在歌声中交流、互动起来,这样不仅丰富了学生的感性材料,丰富了课时内容,而且使学生既轻松又高效地理解了乐曲的内涵。又如:在学唱歌曲《谁唱歌》时,播放一幅美丽的春光图。老师抽拉图片配合选取好的音乐把学生带到这美丽的场景中。学生根据画面,在老师的提问中说出此曲表现的内容。首先出现美丽春光图,听到了“喳喳”的叫声。老师问:“这是谁?”一组同学答道:“喜鹊”,同学说的同时拉出喜鹊伴着叫声。拉出小鸟问同学:“它怎样唱歌?”同学一起模仿。鸟声起,图片中飞来了一只小鸟。依次小鸭、公鸡也出现了。根据已有的经验同学们很容易就模仿出了这几种动物的叫声。有的学生还根据旋律自编了小牛、小羊、小猫、小狗等动物的叫声。
2.实物展示,引“奇”
实物展示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在学唱《新疆是个好地方》时,我展示出一套新疆姑娘的服饰,新疆葡萄等,学生很快进入角色。学习中,辅以手势、眼神等,微笑在课堂,态度和蔼可亲,师生心灵的沟通,感情的融洽,孩子们在平等、民主的气氛中学习音乐、欣赏音乐,也让他们产生浓厚的兴趣。
利用音画、实物等方式进行教学,不仅使光、声、色、形融为一体,而且使输出的物体形象信息与文字材料密切配合,学生在美丽的图片和美妙的旋律中体会到学习音乐的乐趣。
三、活动竞赛,激发潜能
1.游戏活动,乐中悟美
游戏是儿童的天堂。做游戏既可以满足他们爱动好玩的心理。又可以让儿童学习音乐,感受音乐的流动、旋律的起伏、节奏的跳跃、音色的变化、速度的统一与变化,并随时根据音乐的变化作出反应。在游戏中学会听辨不同旋律、节奏、节拍、速度等音乐的基本要素,训练了听觉、视觉和运动觉,从而达到音乐学习的目的。
2.才艺表演,增强信心
用才艺表演的形式鼓励学生参与教学活动,体验学习音乐的乐趣。学生往往不满足于安静地听音乐或是仅用歌声来表达情感,更喜欢用动作来补充。边唱边跳,边欣赏边表演,动静互补,相辅相成。当学生学会读谱知识和歌曲后,给他们充足的时间表现。如:学歌曲后,演唱时让同学们用拍手、拍肩、拍腿、跺脚等方式伴奏,气氛活跃。又如:学《阳光牵着我的手》后,同学们再也按捺不住内心的欲望,纷纷到台上表现一番,尽管有的同学创编的动作有些欠妥,但我给予了鼓励,使得不敢表现自己的孩子、胆小内向的孩子,也加入了创编的队伍。乐器合奏、打击乐伴奏、集体舞组合都是学生们展现自己的方式,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发挥创造性成果的舞台。
3.展开竞赛,激发竞争意识
儿童的自尊心强,爱表现自己。我有意引进竞争机制,激发学生的兴趣,加深学生对乐理知识的理解。如:模仿节奏、补充旋律等,在比赛时对不同水平的孩子提出不同的要求,创造条件让学生体会成功的喜悦,使大家全力以赴地参与,均有获胜机会。水平低的孩子在解决简单的问题后,再解决稍难一点问题就水到渠成。培养信心的同时,激发了攻克下一困难的兴趣。
一、注意拍子记号
在练习中,必须熟悉并掌握各种常用的拍子,保持稳定的速度数拍子,按正确的节拍练琴,并注意各种节拍的节奏特点。如6/8拍是以八分音符为一拍,每小节有六拍,重音在第一、第四拍,节奏型为强弱弱次强弱弱。节拍练习要侧重解决两种倾向:一种是不注意节拍的基本特点,缺乏平衡感,另一种是过分强调每小节的重音,使完整流畅的句子变成了以每小节为单位的支离破碎的音型。另外,对切分音处理要正确,既要强调出来,又不应孤立、过重,使音乐失去协调。莱蒙练习曲第六首第二段左手的音型,左手大指在第二拍弹的do,是个切分音,上面标有重音记号,但仍然要弹得轻巧而有弹性,不要弹得过重,喧宾夺主会使右手的旋律受到干扰,而且使带有舞蹈性质的3/8拍节奏轻快有弹性的音乐气氛受到破坏。
二、乐句、乐段结尾处要完整
人们说话、歌唱都要呼吸,钢琴演奏也一样。教学中指导学生分析乐句,一个乐句就像一句话一样要有换气。音乐有走向、骨干音,通过弹奏把这些表现出来,旋律就会变得有生气、有表现性、有流动感。乐句之间的弹奏要有呼吸,还应注意乐句之间往往有“起承转合”的关系。乐句和段落结尾处要弹足拍子,把音乐的意图交代完整。有的学生每弹到乐句、乐段结尾时,用手指戳一下末音,急速抽手,教学中要求学生用心倾听弹出的声音,直到最后一音的最后一下震动,如果最后一拍是休止符,也应当用自己的内心感觉到一个完满的休止符,营造“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
三、节奏和速度的训练
节奏不稳、速度不统一是学生在弹奏中容易出现的问题,有些学生在弹奏较难的部分时,速度会一下子慢下来,弹奏容易的部分时又把速度加快,或渐强时加速,渐弱时减速,弹快速的乐曲时越弹越快,弹慢速的乐曲则是越来越拖。在教学中,要使学生充分意识到节奏与速度的重要性,在练习快速乐曲时,应提醒学生不要紧张慌乱,特别是弹奏连续的八分音符、十六分音符的乐句时,一定要慢慢练习,逐渐加快速度,以达到乐曲所要求的速度。掌握不住速度准确性的,应养成良好的习惯,在弹奏之前,把乐曲全面考虑一下,然后把乐曲的某一较难的乐句在心里唱一下,衡量一下手指在速度上的能力,并与开始乐句的速度做比较,找到一种正确的、不破坏整个乐曲情绪的速度,确定在允许范围内变化速度,以达到乐曲情绪、风格的完整统一。
四、复合节奏的训练
两手弹不同的节奏时,准确的划分将导致节奏破碎,没有准确的测定方法,也无法用语言讲清楚。要两手同时弹奏两个不相同的节奏只有一个办法,分手练习直到弹得准确无误为止,然后双手合在一起弹,不考虑其中任何节奏,只考虑两手汇合之点,即两种动作的“终点”。依靠下意识动作,通过多次倾听,就可以学到同时进行两种不同的节奏。如车尔尼849练习曲第五首,左手三连音对右手的四连音,容易出现两种错误弹法,一是把右手占四分之一音值的三十二分音弹成了三分之一的音值,一是把四分之一的音值弹成了装饰音(倚音)。应要求学生在弹奏练习中找准拍子与节奏感觉,先分别将左手的三连音与右手的二连音(或四连音等不同节奏)弹得准确、熟练,然后用同一速度轮流弹左手与右手的不同节奏,即左、右手练习,反复练习,注意保持速度的统一稳定及左右手不同节奏的精确性,熟练后再双手配合起来弹奏,便可找到感觉。
五、不同节奏表现出截然不同的音乐形象
对于音乐来说,节奏好比是“骨架”,而节拍是“脉搏”,它们是活的、有生命力的,而不应是机械呆板的时间分割。例如,钢琴曲《北风吹》是由谭露茜根据舞剧《白毛女》中的音乐改编而成的,乐曲是包含有引子和尾声的“ABA”三部曲式。引子虽然为自由的散板,但要保持音乐中的内在节奏,尤其是跳音和小连线处的乐句,节奏要准确。A段(1-17小节)四分之三和四分之二拍子,右手为旋律,左手及右手做衬托与装饰性伴奏。弹奏中要尽量连贯,同时要讲究乐句的呼吸感,左右手交替弹奏要连贯顺畅,节奏准确,展现出白毛女的悲惨形象。B段(14-18小节)八分之三拍子。这是一段描写反抗斗争的音乐,在弹奏时双手都用跳音弹,但不要把跳音弹得太短促,富有弹性的断开即可。双手在既定的音乐速度上明确“强弱弱”的节拍韵律,每小节的第一个拍点音可给一下强音踏板,结束时四小节节奏要拉开一点,最后一个和弦要铿锵有力,用全身力量弹奏并延长它,通过四个十六分音符的渐慢自然流畅地进入第三乐段A。A段(46-70小节)第一乐段的变化再现,旋律高八度重复,要奏出明亮透彻的音色,速度比前一段稍快稍活跃,有表情地刻划出白毛女的幸福心情。尾声是重复性尾声,触键要柔和,音要连贯,表现出白毛女处于无比的幸福之中。最后,在这一气氛中慢慢地轻奏出结束和弦,给人一种意犹未尽之感。
参考文献:
[1]盘石.浅谈音乐与节奏[M].安徽人民出版社,1983.
一、突出人物主题的民族地域性风格
中国传统音乐的音阶形态主要以五声音阶以及在五声基础上构成的七声音阶最为普遍,其五声音阶中的五音主要指的是宫、商、角、徵、羽,包含有一个大二和一个大三度,不含有半音。七声音阶是在五声音阶的基础上增加了两个偏音,这两个偏音往往作为经过音、延留音、辅助音、代替音等使用。此外,在某些地区和某些民族的民间音乐中,还存在着不少在五声性的前提下运用偏音而所构成的六声音阶、八声音阶甚至九声音阶等。如河北民歌常常使用清乐音阶,而在山东民歌中,增加“变宫”的六声音阶却更为常见,所以不同的民族往往有着不同的音阶特点,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外芭蕾舞剧音乐不断融合和相互借鉴,从而突出音乐的民族性特征,成为了每一位舞剧音乐创作者最为重视的问题,因此民族地域性音阶的使用成为了作曲家们创作民族性作品的重要方法。
舞剧《红色娘子军》中的清华主题,旋律在do、re、mi、sol、la的基础上增加了“变宫”,形成了六声音阶,但 “变宫”音虽然存在,但时值较短,并处在弱位,因此可以看做是经过性的装饰音。五声音阶为主的六声音阶是海南民歌的主要音阶特点,该主题使用的六声音阶,不仅符合了故事发生的地点,同时也突出了海南民歌浓郁的民族风格。
舞剧《白毛女》中的喜儿主题《北风吹》,《北风吹》应用了清乐音阶,为徵调式。清乐音阶是河北民歌中最为常用的音阶形式,而徵调式也是河北民歌的主要调式特点,据总结河北民歌中有一半以上都是采用的徵调式。由于舞剧所描述的故事发生在河北,因此作曲家在喜儿主题的创作上牢牢抓住了河北音乐的地方特色,并达到了很好的效果。
舞剧《沂蒙颂》英嫂主题中也能看出,其采用的音阶特点。英嫂主题改编自山东民歌《沂蒙山小调》,为增加“变宫”的六声音阶。在山东民歌中纯粹使用五声音阶构成的民歌并不多见,其民歌旋律多以增加 “变宫”的六声音阶或七声音阶构成为主,但其中的偏音不起主导作用。英嫂的主题音乐在《沂蒙山小调》的基础上又增加更多的Re一xi或xi—re的旋法走向,加强了山东民歌的地域特色。
《二泉映月》中的爱情主题,音乐为华彦钧所写的二胡曲,运用了江南音乐元素,揭示了人物内心的情感变化,采用中国传统的五声音阶,其音阶为do、re、mi、sol、la,这种音阶形式是江南二胡音乐的特点,其浓郁的民族特色,表现了江南音乐淡雅、委婉的主体风格。
《大红灯笼高高挂》中的三姨太主题,采用了由do、re、mi、sol、la、si组成的六声音阶,我们可以看出其旋律进行中出现的“7”音,它对旋律的发展不起决定作用,只是对旋律的一种装饰。由以上例子可以看出,中国芭蕾舞剧音乐作品应用五声音阶、七声音阶、六声音阶构成的主题旋律,来体现出中国芭蕾舞剧音乐鲜明的民族性特征。
二、应用民族性的音乐发展手法构建人物主题
中国传统音乐的发展手法大体可分为合头、合尾、头尾合、承递式等等,这些都是中国传统音乐中最为常见的发展手法,有别于西方,所以极具有中国独特的特征。中国传统音乐中的“合头”指的是两个音乐片段开始处所使用的材料相同,“合尾”指的是两个音乐片段结尾处的材料相同,而“头尾合”是以上两个概念的合并,两个音乐片段材料在开始处与结尾处都相同。承递式发展手法的特点在于一个音乐片段的终点音(或几个音)同时又是下一个音乐片段的起点音(或几个音)。以上这些具有民族特色的发展手法,应用在了我国芭蕾舞剧音乐中,给音乐增添了民族色彩。
如舞剧《鱼美人》中的猎人主题,由aab三个乐句组成,前乐句的起止音都为sol音,第二乐句均以头尾合的方式起止于sol音,中间加入了短促的新材料,体现了中国讲究殊途同归、万变不离其宗的音乐理念。第三个乐句是一个扩展性的乐句,由不断的分裂、摸进等手法发展而成。
《红色娘子军》中的清华主题,该主题由三个乐句组成,分别可以标记为abc,在a乐句中以四本文转自LUNWEN.1kejian.COM度大跳组成的三连音开始,而以下行极进的三连音结束在羽音上,表现了清华强烈的反抗精神。b乐句与a乐句形成了“合头”,都使用了四度大跳的三连音,但结束在了长时值的商音上,因此与a乐句形成了“合头”。C乐句开始处与a乐句有所不同,但最后结尾与a乐句保持了统一,都采用了下行极进的三连音形态,最后结束与羽音,形成“合尾”。我们从以上的分析就可以看出bc乐句整体感觉就是a乐句的一个扩大,但由于b乐句的停顿感太明显,因此划分为了“合头”“合尾”的两个乐句。
《二泉映月》中的爱情主题,同样由abc三个乐句组成,采用承递式的发展手法。a乐句以do进行收束。b乐句的开始处将do音提高八度,实现了前后衔接的承递和发展,最后收束于sol音。C乐句与b乐句的发展手法相似,同样将b乐句的结束音sol提高八度来实现两个乐句的承递关系,最后结束在徵音上。
2008年8月22日,重庆市南滨路美心金色大厅里,正上演着一场精彩演出。
台下2000多个座位全部爆满,台上飘起星星点点的“雪花”,“北风那个吹,雪花那个飘……”轻柔、凄美的歌声回荡在整个大厅。面对被东家逼债的父亲杨白劳,身着红色棉袄、青色长裤的喜儿,踮着脚尖旋转、跳跃、劈叉,她的舞姿时而舒缓,时而奔放,把内心的情绪淋漓尽致地展现在观众面前。台下的叫好声此起彼伏。
让大家想不到的是,这个踮起足尖跳芭蕾的人既不是专业芭蕾舞演员,更不是妙龄女子,而是一个58岁的大男人―――重庆市某公司身家过亿的董事长李秋成,更让人想不到的,剧中杨白劳的那个角色是她20岁的女儿反串的!
让观众想不到的事情还很多。比如当初李秋成决定重拾当年的芭蕾舞梦想时,女儿不仅坚决反对,还和一向疼爱她的父亲打起了冷战;又比如李秋成的妻子在父女之间两头受气,一时想不开,差点喝安眠药走上绝路……
偶然客串唤醒芭蕾梦
1950年2月8日,李秋成出生于重庆一个知识分子家庭。14岁那年,因为俊朗的外貌及出众的文艺天赋,他被战旗文工团特招入伍,成了一名舞蹈演员。
形体是舞蹈演员的必修课,练功的时候,李秋成很羡慕那些女演员,她们肢体语言多,姿势优美,能传神地表达舞蹈的境界。私下里,李秋成总爱偷偷模仿那些女演员的动作,他还借了红舞鞋,一个人躲到小树林里刻苦地练习。
李秋成整天梦想着自己能上台演女角,机会很快来了。1965年5月,李秋成随文工团到驻扎在达县地区的某团慰问演出。去之前,文工团排练了一个叫《太阳出来,喜洋洋》的歌舞剧,可就在演出开始前,演主角的女演员临时生病不能上场,情急之下,团长让李秋成上去救场,李秋成毫不犹豫地点了头。
在欢快、悦耳的乐曲中,一个扎着两只羊角辫,穿着碎花小棉袄的俊俏“小姑娘”骑在牛背上出场了。“小姑娘”载歌载舞,把一个山区放牛“小姑娘”的天真、活泼,对劳动的热爱,对生活的向往,传神地演绎出来。这个节目受到部队官兵的喜爱,却没有人知道“小姑娘”的扮演者竟是一个清秀小男孩。
成功“反串”后,李秋成痴迷上了芭蕾舞。不过,李秋成却很少再能找到反串的机会了,一直到22年后退伍,他也才反串过几次女角。这在他的心里留下了深深的遗憾。
1986年7月,做了22年文艺兵的李秋成转业了。他先是在重庆市大渡口民政局下属的两家实业公司做了近十年的总经理,然后独自“下海”经起了商。
在商场上摸爬滚打,免不了迎来送往,觥筹交错,李秋成很快发福了,体重由原来的48公斤激增到了79公斤,像众多的私企老板一样腆起了大肚子。两家分公司耗去了他生活中的绝大部分精力,曾经的芭蕾舞梦想在他的内心里也只是一闪而过。
2006年4月24日,李秋成和一个生意上的朋友到重庆巴南地区的金鹰山庄游玩,晚上山庄举行文艺表演,大家玩得尽兴。客户得知李秋成曾当过22年的文艺兵后,就极力撺掇他上台露一手。李秋成一时技痒,就跳上台踮起脚尖客串了一出芭蕾舞《白毛女》中的喜儿,台下观众的热情顿时被引燃了,大家使劲儿鼓掌叫好,“再来一个,再来一个”的呼喊声不绝于耳。
一刹那,李秋成内心蛰伏已久的芭蕾舞梦想被唤醒了,走下台来,他兴奋不已,那种愉悦的心情是做了十几年商人从未曾有过的。
这时,山庄文艺演出团的团长李泽慧走了过来,她递来一张名片,邀请李秋成加盟文艺演出队。李秋成礼节性地递上自己的名片,对方一看心顿时凉了,连说:“没戏了,没戏了,”心想人家堂堂一个公司董事长,哪可能来我这小小的演出队跳舞呢!李秋成仿佛看出了对方的心思,连说:“只要需要我,您尽管打电话,我一分钱的演出费不收,只图个乐子!”团长高兴地连声道谢。
2006年5月1日,李秋成刚从成都出差回来,便接到金鹰山庄演出团团长打来的电话,说晚上山庄有文艺演出,已经把他即将反串“喜儿”跳芭蕾舞的消息公布出去了,希望李总能到场献艺。这时,尽管李秋成身体很疲惫,可他不忍心让对方失望,就驱车赶了过去。
由于事先没有和乐队合乐,也没有和搭档合舞,李秋成只好一个人独舞。他选的是《白毛女》中的“北风吹”,当扎着一条大辫子,身穿红袄绿裤的“喜儿”一出场,便赢得了满堂彩。没等他跳完,热情如火的观众便跳上台献花,当晚他一个人接受的献花就达70多束。
演出结束后,李泽慧团长高兴地说:“李老师,您跳得太好了,5月9号您能否代表剧团参加重庆知青文艺展的预演?”李秋成爽快地答应了。
2006年5月9日,在重庆市知青文艺展的预演中,李秋成获得了空前成功,替金鹰山庄赢得了荣誉。李泽慧激动地说:“李老师,以您的舞蹈功底,如果不参加7月26日的正式演出,就太可惜了,我保证,您到时一定可以抱个金奖回来!”
李秋成没有多少犹豫便作出决定:为了圆年轻时的梦想,我要重拾芭蕾!
“圆梦”怎一个“难”字了得!
重拾芭蕾,可不是随便说说那么容易。从1986年到2006年,李秋成的芭蕾舞“功力”已整整荒废了20年,而且体重激增到79公斤,人变得大腹便便,以这个形象上台肯定不行。要跳芭蕾,首先要过形体关。在正式会演前,李秋成必须在短短一个多月的时间内完成恢复性训练。
其次,李秋成面临的难题还有家人的态度。妻子唐毅倒没有意见,这个视“夫命如天”的女人,习惯了对丈夫言听计从,而女儿反对的态度倒是出乎意料的坚决。
李秋成的女儿李卓家就读于四川外国语学院,担任系学生会主席,优秀女儿一直是李秋成的骄傲,父女感情一直很好。可当卓家得知爸爸要反串女角时,一向柔顺、乖巧的她暴怒地跳了起来,说话也口不择言:“你一个有金钱有地位的大男人,翘着兰花指,弄俩假胸脯,扭着屁股,算什么样子?这样反串与人妖相比有什么两样,你不要面子我还要面子呢!”
女儿把他心中的高雅艺术和人妖相提并论,一下子激怒了李秋成,他扬手狠狠打了女儿一耳光,斥责她说:“不懂就别胡说,爸爸喜欢芭蕾舞,怎么能和人妖相提并论!”
打了女儿之后,李秋成也很心痛。他是个慈爱的父亲,平时在女儿面前从没有大声说过话,更别说动手了。更没想到的是,这一巴掌下去,打伤了20年的父女情,卓家不再理他了!以前,女儿在他面前说说笑笑,无拘无束,现在只要他在家,女儿就躲在自己房间不出来。晚上,李秋成回家,女儿听到开门声就跑回自己的房间,连吃饭也不出来。
家里冰冷的气氛让李秋成无法静心练功,他一气之下住进了公司里,把会议室改造成了练功房,天天挥汗如雨地练功,吃饭也是在公司餐厅解决。
唐毅不放心丈夫,就家和厂里两头奔波。夹在较劲儿的父女中间,觉得自己活得很累。2006年7月2日一大早,唐毅硬着头皮敲开了丈夫的办公室门,她给丈夫泡了杯茶,小心翼翼地说:“老李,家家这段时间情绪很不稳定,你能不能把跳舞的事情放一放……”哪知,话还没说完,就被丈夫赶了出去。
唐毅失神落魄地回到家,她觉得这样活着太难了。于是,她到药店买来一瓶安眠药,想用自己的死来换回父女俩的重归于好。
晚上,她流着泪写下一封遗书,拧开那瓶安眠药,倒了一把攥在手里,可她最终没有吞下去,她还是舍不得离开丈夫和女儿。她想自己连死的勇气都有,为啥不再做最后一次努力呢!
第二天在唐毅的劝说下,李秋成同意回家吃饭。在家里,李秋成发现了妻子的遗书,顿感愧疚,连连向妻子道歉。
一声“对不起”,让唐毅放声大哭,20多天来的憋闷终于痛痛快快地渲泄了出来。
离正式会演的日期越来越近了,李秋成练功更加刻苦。他每天早上7点就开始练功,一直练到10点,下午处理完了公司事务,5点又开始训练,一直到晚上8点才结束。他为练功曾多次受伤……
经过一个多月自虐式的苦练,奇迹出现了,李秋成把他79公斤的体重、2尺8的腰围,一下子减到了67公斤、2尺5寸。他对自己重返舞台也越来越自信了。
有限财富与极大幸福的抉择
2006年7月26日,重庆市南滨路美心金色大厅灯火通明,重庆市知青文艺汇展演出正式开始。
台下座无虚席,节目按顺序紧凑地进行着。当台上飘起星星点点的“雪花”,响起“北风那个吹,雪花那个飘……”轻柔动人的歌声时,身着红色棉袄、青色长裤的女主角喜儿出场了,她踮着脚尖旋转、跳跃、劈叉,优美的舞姿把女主人公内心的情绪表达得淋漓尽致,观众的叫好声响成一片。
台上的“喜儿”正是56岁的李秋成。而此时,女儿李卓家就坐在观众席的第二排,全神贯注地欣赏着“喜儿”的精彩表演。
李卓家是被妈妈“骗”来的。事先,唐毅对她说:“家家,今天有爸爸的正式演出,他让我邀请你去看一次,如果你觉得他跳得好,他就继续跳下去,如果你觉得爸爸丢了你的脸,他就尊重你的意见,从此不再跳了。”
李卓家惊讶的是,她居然没能认出哪个喜儿是爸爸饰演的,但她更喜欢那个身材高挑,容貌十分漂亮,舞姿轻盈舒缓的喜儿,不知怎的,她还一直为台上的“她”捏把汗,那种莫名奇妙的感觉她自己都弄不明白,究竟是缘于艺术的魅力还是血浓于水的亲情?
唐毅告诉女儿,台上她喜欢的那个“喜儿”,正是爸爸饰演的。李卓家心潮汹涌,她没想到爸爸竟然把芭蕾跳得那么美,那么地撼人心魄。她深深地陶醉在爸爸用舞姿创造的审美享受中,爸爸的芭蕾舞是阳春白雪,是高雅艺术,而自己却把它与人妖相提并论,是多么的浅薄无知啊!是她的愚蠢给爸爸带来了伤害,想到这里,她后悔得想哭……
那天晚上,李秋成接受完媒体的采访,凌晨两点才回到了家。他轻轻地打开房门,却发现女儿还坐在客厅里,这是父女俩反目以来,李秋成第一次在客厅里看到女儿。正当他感到惊讶时,卓家却扑了过来,一把抱住他,泣不成声地说:“对不起,爸爸,我错了,女儿爱您!”听了家家的诉说,李秋成很欣慰,并为自己以前对女儿的粗暴向她道了歉。
从此,妻女成了李秋成跳芭蕾舞的忠实拥趸。李秋成还为女儿量身编排了个节目,让她反串杨白劳,自己演喜儿。父女俩同时登台亮相,一时让熟知他们的观众津津乐道。此外,李秋成还以民间舞蹈演员的身份受邀到香港、澳门演出,捧回了一个又一个的大奖。
2008年初,李秋成组建了重庆秋成文化艺术团,并出任团长。他还重新编排了芭蕾舞剧《梁祝》,并在剧中融入了传统和现代元素。现在,秋成艺术团的足迹不仅遍布中国各地,并受邀到法国巴黎等地演出。
关键词:音乐教学;实施;审美教育
音乐是积聚灵感、催感、激活想象的艺术,它不仅能陶冶人的情操,提高人的修养,而且有助于开发智力,特别是在激活学生创新潜能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音乐的独特功能――乐曲的旋律美、歌词的语言美、表演的形态美、演唱的情感美都能净化人的心灵、美化人的行为。正如音乐教学大纲所说:音乐教育是实施审美教育的重要途径,对于培养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和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有着重要的作用。
然而,长久以来,由于应试教育的误导,这门对于全面培养学生整体素质至关重要的学科却被打入了冷宫。对如何上好音乐课的探索,也远不如其他学科深入。随着向素质教育转轨呼声的高涨,还音乐课以应有的地位,充分发挥音乐课的教育作用,已成了刻不容缓的事。那么,如何根据音乐课的特点来实施审美教育,以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呢?我认为,最重要的是寓教于美、寓教于情和寓教于德,给学生创造出无穷无尽的学习音乐艺术美的途径,而要在音乐教学中达到此目的,应该采用以下的方法和措施。
一、寓教于乐,让学生学得有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成才的起点。”音乐教学要根据学生好玩、好动、好奇、持久性差的年龄心理特点,尽量使课堂教学形象化、生动化、趣味化,让学生乐在其中。例如:《小雨沙沙》是一首活泼的歌,教师先要为学生创设一个安静优美的自然环境,让学生参与即兴创造。几个孩子扮演小雨,几个孩子双手手腕相靠掌心相对,托在下巴处,作种子发芽状,构成一幅美丽的画面。在音乐的伴奏下,“小雨”和“种子”翩翩起舞,在欢乐的气氛下表演种子发芽的成长情况,用这种方法,避免了枯燥的知识讲述,在音乐中愉悦了孩子的心情,陶冶了孩子的情操。这样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改变了音乐课堂的单一模式,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又强化了学生的乐感,增强了课堂教学效果。
音乐教学方法的愉悦性,不仅给学生带来极大的快乐,而且会使他们对音乐产生浓厚的兴趣,使“要他唱”变为“他要唱”,使“唱得多”变为“唱得好”,变“苦学”为“乐学”,真正体现“乐”(音乐)即是乐(快乐)的至理。任何有趣的事物,对儿童来说都存在着极大的吸引力,这是由年龄心理特征所决定的,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应努力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情感倾向场,以各种趣味性的教学手段和教学形式吸引儿童,使他们自觉地主动参与音乐审美活动和音乐学习。
如五线谱的音阶学习,我设计了“小音符找家”的游戏:首先布置音乐教室让其变成大自然的森林,接着在教室的地面上画上大型五线谱,让儿童扮成森林中迷失家园的小动物(小音符):小老鼠(弹“1”)、小狗(弹“2”)、小猫(弹“3”)、小猪(弹“4”)、小狮(弹“5”)、小象(弹“6”)、小鸟(弹“7”),然后一起做看谁最快为“小动物(小音符)找到家”的游戏。让儿童在教师琴声的指挥下,扮演森林的小动物,欢跳雀跃在五线谱上,听到唱名边唱边跳到相应的音位上。这样他们可以很快从趣味游戏中快速而准确地记住五线音阶,以后只要一说“小音符”在哪,就趣味无穷……
音乐活动富有趣味性,学生参加活动才有主动性和积极性。经过多次实践,我发现融音乐性、知识性、趣味性为一体的活动,更能激发学生的激情,让他们在愉悦中不知不觉地掌握所学的知识,使音乐教学变得更加生动、有趣,从而使学生对音乐产生浓厚的兴趣。这样音乐活动的趣味性大大地增加了,学生非常感兴趣地参与其中。音乐教学的情趣性,体现了教学美的属性,愉快而有益的音乐教学活动,不仅使学生的精神世界得到愉悦,同时也唤起了学生对音乐的更大兴趣和强烈的喜爱,这正是我们所应追求的理想教学效果。
二、寓教于美,为学生创造美的情景
美感,应该是音乐教育的灵魂。歌唱、欣赏是进行美的教育、培养乐感的重要手段。教育改革大潮选择了音乐教育为突破口,把音乐教育当作一门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开发智力、发展创造美的能力的一种媒介或强有力的手段来实施。试图通过音乐教学使学生受到良好的审美教育。
过去,教师上音乐课,只要求学生会唱就行了,忽视了音乐的审美性。其实,就学生要求来谈,音乐教学不单单是让学生会唱儿歌,更重要的是:让学生通过唱歌来感受美、体验美、创造美,受到美的教育。一首优美、动听的歌曲,教之得法,对学生有着巨大的吸引力,能诱发出学生的音乐美感,反之,就会扼杀儿童的音乐天赋。要充分发挥音乐的教育功能,在课堂教学方法上,无论是综合课,还是欣赏课,教师都要精心设计,合理安排。
如《采菱》一歌,是一首富有江南地方色彩的曲子。全曲轻盈活泼,抒发了水乡孩子对乡土的满腔深情。为强化孩子们的“症状感”,教学时教师布置一幅“水乡图”。用两条皱纹纸表示微波荡漾的江南春水,分别由两名学生抖动,再让四名学生互相拉手做划船游戏,犹如采菱的船队,岸边的景色各异,山、树、花、草、太阳,风景优美,形象逼真。这些景物分别由学生戴着头饰来演,手持竹竿的孩子,在岸边跳竹竿舞,与此同时,配的优美的曲子和生动的讲述。学生们动而不乱,活而有序,课堂充满欢声笑语,着实美在其中。
创设音乐教学情境,目的不仅适应音乐教学的起始阶段,同时也适应音乐教学的全过程。在音乐教学的不同阶段起着不同的作用,用于音乐教学的起始阶段和结束阶段,可起到愉悦审美环境,唤起审美注意,激发审美渴望,用于教学过程的各环节的教学内容的连接,能起到承上启下,培育新的审美心境,唤起新的审美注意和审美渴望,用于教学内容之中,则会使原有的审美要素更加丰富多彩,产生更佳的宜人、感人、化人的审美效应。
如欣赏《动物狂欢节》一课时,为了达到上述效果,我精心绘制图片及多媒体课件,太阳、小鸟、美丽的大树和各种动物头饰,教师在美丽的音乐伴奏下,以其生动而赋予情感的语言音调,从容的吟诵着导言:“同学们,从我们学校开往森林王国的开心汽车马上就要出发了,”老师的一切语言和情景演示,都随着音乐的展开而同步进行。此时,展现在他们眼前的是美丽、神奇的大森林,许多动物在迎接他们,还有漂亮的蝴蝶姐姐翩翩起舞地飞出,学生聆听着优美的音乐,看着栩栩如生的画面,感受着教师美好生动而又富有情趣的表情和语言,他们完全沉浸在审美的情境之中。来自情感、视觉、动觉、想象等一切可感的审美因素,从各种渠道综合的作用于学生的情感,达到了以情动人、以美育人的极佳审美境地。
三、寓教于情,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因素
音乐是一门情感艺术。小学音乐教材上的歌曲和乐曲都是表达孩子们的爱情、喜怒及他们的志向和情趣的写照,又有蕴含着审美追求神奇幻想以及对美好未来向往的活泼欢快的作品,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因素。所以,在音乐欣赏课教学中教师要仔细的品味其中微妙的情势意蕴,授课时以曲之情,发己之情,让自己之情感染学生之情,使学生理解音乐作品,感受艺术形象,达到“寓教于情”的目的。如:在欣赏课教学中教师有意将情绪速度、力度、节奏,音乐对比幅度大的《童年》和《丰收锣鼓》一起放给学生听,通过对比欣赏,让学生边听、边想、边唱、边讲、边感受、边表现,从而使学生受到“情”的感染。音乐欣赏课要让学生将自己全部心灵融于音乐之中,才能完成欣赏的目的。所以,每欣赏一首乐曲教师都需要将作品的情绪、风格、力度、速度等变化,还有基本知识由浅入深贯彻其中,融欣赏、知识的讲解、技能的培养于一体,才有利于培养儿童的“音乐耳朵”,激发他们学习音乐的兴趣。在音乐艺术天地里,中外著名作品浩如烟海,经常欣赏能使学生获得有关音乐作品、音乐表现手法、音乐史,各民族音乐知识及历史、地理、美术、自然常识、文学、风土人情等大量知识,在拓宽学生知识面的同时,丰富了学生的情感。
音乐教育应牢牢把握住情感性原则,不时点燃学生的情感火花,使其在情绪的勃发与激动中进入审美的圣境,音乐审美活动,是对审美对象的感知开始的,在审美感知中,必须带有情感因素。
在《北风吹》中,白毛女及当时情景的描绘,首先是对情景的感知,情由景生,这里的情,是白毛女真挚情感的表露,反过来又影响感知活动本身,这种寒冷的景象提供了感知的直感条件。而作品中的音外之音,景外之景所蕴含的丰富内容只有借助想象和理想,才能使感知的内容远远超过《北风吹》所给予的东西,这样情景交融,最生动地说明了情感在音乐审美中起的动力和中介作用。
情感是人的整个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教育作为目标和主旨,这样才能保证情感的积累处于一种清醒的有意识的状态。日积月累,会使感情丰富,情思细腻,使人格完善起来。情感体验,是音乐教学至高至美的境界,音乐教师应努力去追求和创造,使音乐教育成为真正美育意义上的一种教育。“音乐是动的艺术”,音乐有线条、有起伏,用身体动作表现音乐,必须反映其断、连等典型特征,动作应有乐感,也就是说把乐曲感转化成具体动作、节奏和声音。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在美的韵律中加深以音乐的理解、感受,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
四、寓教于德,全面育人
健康的艺术在陶冶人的情操,提高人的道德修养,激励其爱祖国、爱人民的思想感情等方面起了重要作用。不要把音乐课仅仅看作是教学生们唱唱、跳跳和一些音乐知识而已。要把音乐教学作为一种手段去达到“育人”的目的。在音乐课中,以选歌、释词、感情的处理,以及教学的安排等,都着意于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思想。教唱《老师您早》这首歌时,要通过歌词的讲解向学生进行礼貌教育,使学生懂得要严于律己,做一个懂礼貌的人。
良好的思想道德,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我们必须把德育渗透在整个音乐教学之中,循循善诱,全面培养学生的良好素质。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要想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有效地实施审美教育,教师要遵循音乐教育的特性,利用儿童心理特点,采用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生活化、趣味化,激发儿童学习音乐的热情,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使他们由被动变主动,由苦学变乐学,使学生在有歌、有舞、有唱、有奏、有表演的气氛中,去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这就要求音乐教师既是美的“演员”又是美的“导演”,在音乐教学中,时时闪烁诱人的魅力,使儿童感受到“乐”,享受到“美”,动之于“情”,知之于“德”,在潜移默化中培养高尚的审美情操,从而使学生树立崇高的道德、远大的理想、健康的情趣、宽广的胸怀,成为新时代全面发展的合格新人。
参考文献:
[1]萧友梅著.《程懋筠的音乐人生》,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7年6月1日,第4版
[2]沈湘著.《沈湘声乐教学艺术》,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年8月,第2版
[3][美]菲尔兹著.《训练歌声》,上海文艺出版社,2003年7月,第3版
[4]林俊卿著.《歌唱发音的科学基础》,上海文艺出版社,1983年,第1版
[5]刘运墀著.《歌唱医学基础》,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7年1月,第4版
[6]尚家骧著.《欧洲声乐发展史》,北京华乐出版社,2003年9月,第1版
[7][美]威廉•文纳著.《歌唱――机理与技巧》,西安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0年9月,第2版
[8][美]拉里•蒂尔著.《萨克斯演奏艺术》,北京新世界出版社,1991年3月,第5版
【关键词】课堂教学;语文学习;兴趣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我认为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十分关键,它直接影响着学生语文学习的态度,制约着学生语文学习的效果,影响到学生语文学习的成绩。那么如何培养学生学语文的兴趣呢?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及研究,我认为,培养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关键在于抓住学生的心理特征,精心设计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具体来说,大致可从下面四个方面入手:
一、激情导课,诱趣
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能迅速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整堂课的效率,显得尤为关键呢?这就要从导课入手,通过精心设计导语来实现。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长期以来,老师们不断探索,提出了好多导入方法:如故事导入、创设情境导入、设制悬念导入、音乐歌曲导入、插图导入、谜语导入、影视导入、对联导入等等,不胜枚举。无论使用哪种方法,它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要激发学生使其产生强烈的求知欲。
我在教学《口技》时,为学生表演了海潮声,激发了学生对各种不同潮声的探知欲望,于是他们有的自告奋勇模仿马蹄声、车轮声,有人说这些都没玖月奇迹表演的好,她能用双排键模仿百人合奏团,管乐、弦乐等各种乐器能一起发出。这时笔者告诉学生,其实明朝林嗣环写的《口技》更奇妙,里面的口技表演者能几十种、几百种声音一起发出,我的话还没说完,学生就已经迫不及待地自行打开课文去读了。
二、处处设疑,激趣
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能激发学生的思考,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整堂课的效率呢?这就要从设疑入手,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把学生导向知识的彼岸。设“疑”是有讲究的,好的设疑就像抖包袱一样,层层打开,只有设得好、设得精、设得巧、设到点子上,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其实,一些平时不善于发言的学生有时不是不会发言,而是由于老师未能打动他们的心弦。只要设“疑”能设到学生的“动情点”和“兴奋点”上,他们便不由不发,不能不发,发而后快;在这一思维过程中,求异、创新的思维火花,也会随之迸发。 如教《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中,我要求学生思考:鲁提辖为什么要拳打镇关西呢?是怎样打的?打的效果如何?鲁提辖为什么最后要边骂边快步走掉?能反映出他的什么性格?于是,学生一下子兴奋起来,思绪联翩,激情如潮,课堂气氛便活了。
三、创设活动,调动情趣
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整堂课的效率呢?也可以创设活动,通过活动来调动学生的学习情趣。该创设怎样的活动呢?其实,活动的形式很多,演、诵、议、说、唱、辩均可。
(一)演
《廉颇蔺相如列传》篇幅较大,故事情节较强,人物角色明确,笔者将指定一名能力较强的学生做导演,再由学生报名安排角色,并由“导演”审核后给报名者分配角色,先带课本登台表演,注意表演好人物的语言、表情和动作。随后,让导演编好剧情,配上台词,让学生脱离课本登台表演。这时,“导演”威风凛凛,“演员”卖力投入,每个学生的积极性都空前高涨起来。表演结束,我还安排了评说活动,让学生对每个表演者进行点评,然后针对点评的精华意见,进行再演,全体学生无不兴趣盎然。
(二)诵
一些脍炙人口的名篇如能通过声情并茂的有声语言诵读出来,那更会取得以声感人、以情感人的艺术效果。因此,在教学诗歌、散文时,不妨在课堂上举行一些小型的朗诵会,让学生的感情能融进名篇的字里行间,让他们受感染而产生学习兴趣。
(三)议
指导学生针对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展开议论,阐明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如四大名著《西游记》中,针对妖精总能捉到唐僧,但总是吃不到唐僧肉,同学们议论的观点有两方面:一是妖精太讲义气,有好吃的不想独享;二是妖精太讲文明,吃唐僧肉前总要洗净,还要吃出花样;三是妖精太大意,捉唐僧时费尽千辛万苦,得到后有时大意的有点骄傲!学生们得出的结论是:既然想长生不老,就要抓住机会,捉到唐僧不管脏净,先咬他一口肉吃下肚子再说别的!这样的议论,有时能激发学生对课文,以及对人生的思考。
(四)辩
有时,针对不同的观点,对课堂上有争议的问题,不仅能议,还要辩,采用辩论的形式进行教学,也能调动学生的思考动力。辩论时,学生学习兴趣高昂,拼命钻研教材,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仔细寻找论据,这时老师可以做适时点拨,课本上的问题辩论清了,教学的目标也就相应达到了。其实,好的辩论,不仅能引发思考,还能激发对教材及语文研究的进一步深入。
(五)唱
许多课文都可以和歌唱结合,如学《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时,可以唱《好汉歌》;学《谁是最可爱的人》时,可以唱《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学话剧《白毛女》时,可以唱《北风吹》、《扎红头绳》;学《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时,可以唱李叔同的《送别》;学《送元二使安西》时,可以唱《阳关三叠》。音乐与文学息息相通,它是一种可以演唱的文学,琅琅的书声与阵阵的歌声都应是语文课上最亮丽的风景线,歌声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而且能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甚至帮助学生们深入地去理解课文。
四、进行竞赛,促趣
[关键词]音乐 小学
音乐教师是音乐的传播者、教育工作者和引导者,那么如何在小学音乐教学与课外声乐活动中体现美育?这是每个音乐教育工作者在新时期课程改革中探究的课题。什么是美育呢?美育就是美感教育即审美教育,审美教育是培养人的审美能力、审美情操的教育,它以塑造完美人格为最终目的,以艺术美和现实美为教育手段。经过潜心探索和实践,我觉得:“审美——实践——创造——发展”四部曲就是在小学音乐教学与课外声乐活动中体现美育的最佳做法,其中审美是小学音乐教学的一个重要前提,实践是最好的证明,而创造和发展就是提高与升华,它们在整个音乐教育环节中起到相当重要的作用,发挥着迷人的艺术魅力。
一、音乐教学中体现美
(一)强调音乐感受,注重审美体验
《小学音乐课程标准》中指出:音乐教育以审美为核心,主要作用于人的情感世界,它把“强化音乐审美体验”作为最基本的课程理念,“在音乐教学的各项内容、各个环节中,应采用多种手段创设艺术化的教学氛围,以情动人,师生共同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从而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培育高尚的情操和完善的人格。”这些音乐教育的新理念给音乐教育注入了新的血液,既适应了我国素质教育的要求,也符合了音乐艺术的主要特征。 音乐艺术的主要特征就是它的审美性,即它能带给人审美的愉悦、情感的共鸣。由于音乐是一种流动的时间艺术,它不象文学、绘画,可以通过视觉去感受,从而获得美感,而它完全靠听觉去感知一种音响效果。正是因为音乐的语言是音响、节奏和旋律,所以通过这些语言可以间接地描绘画面、塑造形象、表达感情。由于音乐是最富情感的艺术,它本身就是美的化身,其他任何艺术不可代替的这个特征就决定了音乐教育者们必须把这种“美”传递给学生,让他们懂得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及创造美。脱离了“美”,音乐艺术的价值也就无法实现,再好的教育也只是空谈。我国现行的素质教育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而审美教育又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它是高素质人才必须具备的能力,因此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使他们从美好的音乐中获得情感体验,从而净化心灵、启迪智慧、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为成为高素质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我在上小学音乐教材第九册选用教材《北风吹》一课时,为了使学生对那种特定的历史环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有一定的了解,先分别播放了三段录象:(1)黄氏家丁无理催租、(2)大年三十杨白劳躲债、(3)爷俩包饺子过年,学生用视觉观察、用心体验、真情感受,为后面学生听歌词“三十那个晚上还没回还”有了一个交代;接着看教材,复听范唱跟随轻唱、再次复听感受旋律走式并分析人物的心理活动,通过多次体验感受歌曲表现的封建社会的黑暗、人剥削人的旧社会的本质以及穷苦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为后来喜儿躲深山多年以至于被人认为是白毛女打下铺垫。运用这样的方法激起学生内心强烈的情感共鸣——要黑暗的旧社会。这一节欣赏课学生对歌曲的表现形式和情感内涵的整体把握充分地表现出来,体现了审美的导向作用。
(二)创设操作平台,鼓励大胆实践
苏霍姆林斯基说:“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亲自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音乐新课标》也指出:音乐课的教学过程就是音乐艺术的实践过程,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参与音乐活动,通过音乐艺术实践,增强学生音乐表现的自信心,培养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所以在学习小学音乐教材第十一册选用教材的器乐综合课《中国锣鼓经》时,首先请学生对民族打击乐器“锣、鼓、镲、梆子”的音色有了明显的感受和了解,然后教师说:“同学们,看得出来你们非常想用它们合奏一段,现在就有一段中国锣鼓经(出示挂片),请选择你最喜欢的打击乐器敲一敲吧。学生绝大多数会按照节奏去敲击,当然也有少部分学生乱敲,这时教师以巡视的方式来解决,不但无声地制止了学生乱敲的现象,主要的是及时发现学生在敲击节奏时出现的问题,更重要的是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动手敲一敲、用眼看一看、用耳听一听的实践机会,使学生的学习兴趣持续保鲜,为表现音乐和创造音乐奠定基础,体现了“重视音乐实践”的基本理念,实践的审美体验显得更形象、更生动了。
二、声乐活动中表现美
广泛开展课外活动,活跃学生的课外生活,是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提高思想道德水平,发展学生个性和特长的重要途径。课外艺术活动尤其受学生的喜爱,其中声乐活动是最具有普及性、推广性、实效性和表现力最强的课外艺术活动形式。我校领导非常重视课外艺术活动的开展,学校在艺术活动方面呈现“课内轻松愉快,课外多姿多彩”的喜人景象。学生在音乐课堂上学到的声乐技能和技巧,以及声乐的表现力和创造力,可通过参加声乐班的活动得到巩固、强化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