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街道商会工作计划范文

街道商会工作计划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街道商会工作计划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街道商会工作计划

第1篇:街道商会工作计划范文

刚才,大家现场参观了新埭镇工业功能区基础设施建设现场,也对今年以来各镇、街道工业功能区和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情况进行了交流。总体感觉大家的认识在进一步提高,工作在逐步推进,成效在逐步体现,但与市政府的要求和经济发展的要求相比,我们的工作、成效还有一定的差距,下阶段工作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下面我就进一步加快镇街道工业功能区和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再谈三点意见。

一、肯定成绩,进一步增强做好镇街道工业功能区和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工作的信心

今年以来,我市上下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认真按照市政府《关于加快推进镇、街道工业功能区建设的若干意见》(平政发〔20__〕110号)要求,加大镇、街道工业功能区和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优化生产力空间布局,推进创业平台建设,强化功能配套,营造投资环境,促进产业集聚、产业集群和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镇、街道工业功能区和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得到了较快推进。具体体现在:

一是各项规划编制工作进展顺利。今年以来,各镇街道认真消化吸收兄弟县市工业功能区建设工作经验和做法,加强工业功能区规划的修编完善工作,目前新埭镇创业孵化中心已编制审批完成,进入实质性建设阶段;林埭镇五金机械创业孵化中心规划和新仓镇车业创业孵化中心控制性详细规划已完成规划编制,并通过论证和审批;广陈镇、黄姑镇正在抓紧编制创业孵化中心建设规划;另外新仓镇、广陈镇正在委托修编镇工业功能区建设发展规划。

二是开发建设融资能力进一步增强。在市财政和绝大多数股东的支持下,今年我们对市信诚担保有限公司增加了1000万元注册资金,使担保公司注册资金达到20__万元,可为各镇、街道、开发区提供担保贷款16000万元;进一步加强了与金融机构办理担保贷款的沟通力度,调整了主办金融机构,目前主办金融机构主要确定农村合作银行和商业银行二家,已经为pp经济开发区、新仓、新埭、黄姑、广陈工业功能区开发建设提供担保贷款4700万元(经济开发区1300万、新仓800万、新埭1200万、黄姑800万、广陈600万),比20__年年初增加担保贷款1555万元,预期到年底担保贷款将超过6000万元,明年预期将超过1.2亿元。

三是开发建设重点突出,力度加大。创业孵化中心、标准厂房建设、路桥建设、征地拆迁等镇、街道工业功能区和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重点突出,工作有序推进。林埭镇在经济实力十分薄弱的情况下,高标准规划了镇工业功能区,大力度推进了工业功能区开发建设。1—9月,林埭镇共投入1740万元,开工建设了51663平方米标准厂房,其中1__0平方米已经竣工,拆迁安置了44户农户,启动建设了工业功能区内的通讯、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工业功能区已初具形象。新埭镇今年在镇工业功能区建设上计划投入7820万元,1—9月已完成3830万元,启动了四路一桥等基础设施建设,开工建设标准厂房35800平方米,其中16600平方米已经竣工。

四是开发建设速度明显加快。1-9月,全市镇、街道工业功能区和开发区基础设施投资完成35624万元,同比增长280%,其中列入市项目推进年“双百亿”工程的42个工业区基础设施重点项目,1-9月已开工33个,开工率达到78.6%,完成投资额2.94亿元,完成年度计划的62.1%,其中9月份完成投资5855万元,为今年工业区基础设施投资额最多月份。工业区内企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16707万元,同比增长87.4%,工业区开发建设速度和企业生产性投资速度明显加快。1-9月,全市工业区实现工业总产值226.5亿元,同比增长74.1%,其中主导产业实现工业总产值146.7亿元,同比增长65.8%,主导产业集聚度达到64.8%,工业区产值在pp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达到77%。

二、认清形势,正确分析镇街道工业功能区和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中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一是我市镇、街道工业功能区建设在嘉兴市仍处于比较落后的位置。主要表现在:一是开发建设水平不高。20__年我市9个镇、街道工业功能区在嘉兴市甲级、乙级工业功能区评选中只有新仓镇一家入选,而且对照标准,其它8个工业功能区差距还比较大。嘉兴十强镇街道工业功能区我市还没有实现零的突破。二是功能区主体作用发挥不明显。工业功能区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占比偏低,全市9个镇、街道工业功能区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在嘉兴五县二区中的比重仅在10%左右,与我市经济发展总量在嘉兴五县二区中居中不相衬,说明我市工业集聚度还不高。三是开发进度明显落后。工业功能区规划总面积和累计开发面积居嘉兴五县二区第7位;工业功能区内企业用地面积、企业家数、工业产值、利税总额、引进内资居第6位;工业功能区内累计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实际利用外资居第5位,处于比较落后的水平。

二粗放经营现象仍较普遍。从市国土资源部门了解的情况以

及市有关部门组织开展的全市工业企业建设用地情况排摸试点和经贸局对全市8个镇(街道)的419家规上企业建设用地投入产出调查情况看,全市工业企业平均投资强度仅100万元,平均容积率仅0.71。据新仓镇对170家工业企业用地调查分析,平均建筑容积率仅0.62,平均亩均投资仅91万元,无论是从亩均投入,还是建筑容积率,都与我市出台的相关规定要求存在较大的差距。当然工业功能区、开发区内企业的平均容积率和平均投资强度可能高些,但也高不了多少。据pp经济开发区189家已经投产企业用地分析,平均容积率也仅为0.77,扣除空闲土地后,平均容积率也仅为0.88,有限的土地资源未能得到充分使用。三是瓶颈制约力度进一步加大。在当前国家加强宏观调控,严把土地、信贷两个闸门的形势下,镇、街道工业功能区和开发区开发建设难度进一步增大。一是在土地供应上,用地指标逐年减少。20__年、20__年上级下达给我市的计划用地指标仅1024和1320亩,而且从今年起省政府取消对列为省以上重点项目单独带帽下达用地指标做法,再加上到20__年底我市已用完全部历年积累的建设用地复垦指标,并且从今年起,国家对所有新增建设用地全部纳入计划管理(包括未利用土地、土地整理指标折抵用地和围海造地土地),今年上级共下达我市建设用地占用耕地计划和使用折抵额度指标仅1441亩,仅这么一点土地,既要确保全市城市建设、社会事业建设用地,又要确保重点工业建设项目用地,可用到镇、街道工业功能区和开发区开发建设的土地少而又少。二是在资金保障上。一方面国家严控信贷规模,频繁提高存款准备金率、贷款利率,导致镇、街道工业功能区和开发区开发建设的财务成本较快上升,另一方面银行严格控制对镇、街道工业功能区和开发区开发建设的贷款,举债开发投资的难度越来越大。三是在环境容量上。我们今年的污染减排任务非常繁重,要满足全市项目推进,无论是cod容量还是so2容量空间都十分有限,特别是so2容量已经成为当前我市工业经济发展最稀缺的资源。要素制约给我们整个工业功能区开发建设带来新的困难和问题。

三、把握重点,加快推进我市镇街道工业功能区和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步伐

镇、街道工业功能区和pp经济开发区、独山港区是我市工业经济集聚发展的承载平台,是劳动就业、生产性投资和招商引资的主阵地,也是为社会创造财富增加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地。各镇、街道、pp经济开发区和独山港区要从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快工业功能区和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性,切实提高加快工业功能区开发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按照规划合理、功能配套、产业集群、要素集聚、形象良好、贡献度高的要求,加大开发建设力度,大力提升工业功能区、开发区的开发建设等级和能量,力争通过三至五年的努力,使我市的镇、街道工业功能区全部挤入嘉兴市甲级、乙级工业功能区,有2—3个工业功能区挤入嘉兴市二十强工业功能区行列,争取有2个挤入十强工业功能区。为此,下一步要突出做好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

(一)要进一步完善开发建设工作机制。在具体工作上,一要进一步加强领导。要建立党政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职能部门配合抓的齐抓共管工作格局,要每年排出建设计划,分解落实工作任务,明确工作职责,狠抓工作措施落实。二要完善运作机制。针对前阶段金融机构提出的镇(街道)、开发区建设投资公司财务运作问题,要进一步抓规范完善,该进入建设投资公司的政府性补助、补贴和财政投入都要进入,市经贸局会同有关部门尽快提出镇、街道工业功能区融资主体运转管理办法,使工业功能区开发建设投资经营主体成为资产明晰、财务运作规范、有较强投资融资能力、能适应和满足投资开发银行融资要求、具备健全还贷机制和担保机制的经营实体,为进一步加快工业区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融资能力。

(二)要进一步强化规划定位工作。各镇、街道、开发区要按照定位到区块、定位到产业的要求,进一步修编完善工业区开发建设规划,整合、细化镇、街道工业功能区和开发区规划布局和产业定位,明确创业孵化中心、标准厂房、职工公寓空间布局和产业定位,并及时报请市经贸局组织相关部门会审论证报市政府批准后组织实施。20__年要全面完成各镇、街道工业功能区建设规划整合优化和创业孵化中心、标准厂房、职工公寓建设规划的编制和审批工作。市经贸局要及时会同市发改、规划建设、国土资源、环保等部门加强对镇、街道工业功能区优化整合方案和创业孵化中心、标准厂房、职工公寓建设规划编制的指导帮助和会审论证工作,提出意见建议报市政府审核批准,认真做好规划建设的日常监管工作。按照空间布局和产业定位,重点督促落实创业孵化中心、标准厂房和职工公寓建设规划的编制工作。

(三)要进一步加强基础配套,提升工业功能区的总体形象。工业功能区的功能是否完善、形象如何,直接影响工业功能区的能级。因此,一要进一步加大征迁力度。要按照集聚集约、连片开发的要求,加大征迁力度,加快征迁步伐,要像新埭、林埭镇一样集中力量抓好征迁工作,要不折不扣地完成今年的征迁计划,同时也要谋划好明年的工作;二要加大配套功能建设。当前制约我市工业功能区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是功能不完善,配套跟不上。为此,各镇街道要把职工公寓、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与路、桥、线、管、绿化等基础设施同步规划同步建设,进一步提升工业区的配套能力、集聚水平;三要进一步加强政策引导。市工业发展资金要进一步向工业功能区、职工公寓建设倾斜,进一步优化政策导向,按照多投入多补贴、少投入少补贴、不投入不补贴的原则,进一步拉开市财政资金对镇街道工业功能区补贴的档次。在土地指标上,要进一步加强对创业孵化中心建设的支持,从明年起市政府每年从土地指标中拿出100亩用于支持创业孵化中心建设,这100亩土地指标的支配要与镇街道工业功能区的规划工作进度和项目推进力度相挂钩。

(四)要进一步提高开发建设效益。工业区规划调整和开发建设要与新村示范、村庄整治相结合,要与小城镇建设相结合,努力使规划建设用地更多地转化为项目建设用地。要实行连片建设,提升工业区块形象,降低开发成本。要有效整合现有资源,促进土地要素向工业核心区块集中。要把握项目的准入门槛,建立相应的制约机制,提高建设用地的利用效率。要妥善处理好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节能减排关系;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努力推行清洁生产;坚持特色化、集群化、精品化和生态化建区标准,建设集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与价值流于一体,高效运转和良性循环的生态工业系统,实现工业功能区生态发展目标。

第2篇:街道商会工作计划范文

我受区政府委托,向区人大常委会作《关于整合民政救助资源,进一步完善和改进我区社会救助体系的工作情况报告》,请审议。

去年12月,根据区委《“建设平安和谐*新”专题调研活动方案》的要求,区级班子组成调研组就第三专题第六项“如何整合我区救助资源,进一步完善和改进我区社会救助体系,确保困难群众得到及时救助”开展了专题调研。今年,在区各级领导的重视支持下,按照区委“十个创新”工作要求,把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放在首位,由民政局牵头,会同发改局、教育局、司法局、卫生局、劳动局、国土局、残联、工会等部门,积极整合社会救助资源,构建街道“综合救助中心”,狠抓各项工作落实。在全区打造一个全覆盖、多层次的“社会救助安全网”,初步构建起具有*特色的社会救助体系。

一、全区社会救助基本情况

(一)依法依规实施救助,构建“最低生活保障网”

1、落实低保现金救济。按照国家、省、市、区各项社会救助法规和政策,对家庭人均月收入低于最低生活保障线以下(现为330元)的辖内居民实行基本生活保障,把符合救济条件的困难群众全部纳入低保范围。目前,全区低收入户5409户,12693人,低保户3628户、7628人,全年发放最低生活保障金预计共1960万元。去年我区根据《关于对我市特困人员实行分类救济的通知》(穗府[*]25号)精神,出台了《*区特困人员分类救济操作规程(试行)》,救济家庭中学生、双老、重疾人员、退休人员和在职人员共3458人相应提高了救济金每户近100元。全区每月增加救济金24.8万元,救济金额比分类救济前增加18%。

2、实施辅救助。今年六月,根据《关于建立城镇特困人员基本医疗保障制度的紧急通知》(粤民救[*]53号)精神,我区出台了《*区困难群众基本医疗、慈善医疗救助实施办法》,把基本医疗的救助审批权下放给街道,并适当提高全区“三无”孤老的医疗救助标准和住院医疗标准,健全完善了全区医疗救助制度。全年基本医疗费预计支出337.74万元。此外,根据*市《关于减轻我市低收入困难家庭消费性开支负担的通知》(穗府[*]63号)。全区低收入困难家庭5409户,12693人全年享受六项消费性减免共约100万元;根据《关于印发*市解决城镇双特困户住房实施方案的通知》(穗府办[*]60号)。从*年至今,全区共发放住房补贴120多万元。今年5月至08年1月共8个月,按照省、市的要求,给予全区低保户、低收入户发放猪肉副食品补贴共计180万元。

3、开展多层次救助。去年四月,根据并区后的实际情况,完善了相关措施,实施多层次救助。一是出台《*区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实物救助管理方法》,今年1至7月份发放实物救助13800份,折款76万元。二是出台了《*区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慈善医疗救助管理方法》,发放市慈善医疗证149人,医疗费资助20.86万元;发放区慈善医疗证748人,医疗费资助21万元。三是出台了《*区特困生助学金资助管理办法》,去年全年安排204万元作为助学金,有效地解决了特困学生的就读困难。四是出台了《*区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大学生助学管理方法》,资助104个学生首年大学学费共58.5万元,平均每人获助学金5500元。

(二)完善社会救助社会化、规范化的工作手段,建立慈善救助、社会帮扶、社区互助三位一体的“社会互助服务网络”

1.成立区慈善会、区仁爱会和街道地区性慈善组织。1995年,原东山区成立了区慈善会,*年,原*区成立了区慈善会,*年,成立了区仁爱会,筹集善款970万元。全区10条街道建有街道地区性慈善组织,每年筹集善款200多万元。各级慈善组织能结合实际,多层次、多渠道地筹集慈善基金,落实帮扶对象,开展慈善活动,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

2.积极发动商会、协会等社团组织开展慈善捐赠服务。我区有商会、协会等社团组织108个,其中单位会员7137个,个人会员12608人。去年我区出台了“*区慈善捐助超市管理办法”。以商会、协会慈善专柜命名的方式,在慈善超市设置了10个慈善专柜,设置了慈善特卖场。全年全区困难家庭领取物品达到37526人次,价值112.75万元。商会、协会参与慈善服务,自发性开展捐赠募捐活动,有力地支撑慈善超市的运作,促进慈善捐赠工作经常化,成为我区独具特色的社区互助服务形式。

3.积极倡导“个性化”社会互助帮扶服务。一是按民政部的要求设立区级常年接受捐助站,并在全区22条街道284个社区设常年接受捐助点,方便居民群众日常捐款捐物。二是建立困难家庭重大疾病救助基金。近年来,通过开展“奉献一份爱心,撑起一片蓝天”募捐活动和举行“爱心献给最需要的人”义演、义卖、义诊等活动,多方式筹集重大疾病医疗救助基金共517万元,救助有需要帮助的困难群众入住治疗605人次,资助金额达537.95万元。三是积极开展邻里互助服务。在全区推广广卫街邻居节活动,开展“社区党员帮,街坊邻里帮、义工志愿帮”的“三帮一”互助服务。推广珠光街“助困、助医、助养、助学、助业”等五个项目的“一帮一”互助服务。四是全区各社区居委会内设社区福利服务委员会,积极开展公益劳动,为有需要的困难家庭提供个性化的社区帮扶服务。

(三)建立居民应急救助服务网络

我区建立了灾民应急救助制度,形成综合协调、准确评估、及时高效的救灾协调机制。一是建立政府主导,民政主管,社会参与的灾民应急救助工作体系。二是用好10万元专项救灾经费。三是建立救灾物资储备仓库,规范救灾步骤、救灾人员、救灾物资、救灾资金,灾民转移安置等相关制度和规定。四是贯彻“家庭自救、社会互助,辅之政府必要救济和扶持”的救灾工作原则,做好特发事件应急预案。

(四)开展困难家庭失业人员再就业援助,建立“扶贫救助服务网络”

今年6月,我区出台了《*区低保、低收入家庭失业人员就业援助暂行办法》,按照“保障基本生活,鼓励劳动自救,延长就业周期”的原则,对全区低保家庭和低收入家庭失业人员实现就业再就业,发放60元至150元不等的岗位补贴(就业援助金),并对低保家庭和低收入家庭失业员在就业的当年和次年,给予保留六项减免项目的享受。该项措施将就业扶贫作为最低生活保障的有机整体,引导困难群众在政府必要的帮助和扶持下,以市场为导向,以自愿为前提,积极挖掘困难群众的自救潜能,提高困难群众自我发展。

二、整合救助资源,创新救助体系建设的工作情况

综合救助新运行机制的建设,主要是基于目前社会救助运行机制存在的不足提出来的,政府有8个职能部门针对不同对象开展了26项内容的社会救助,但是由于全区缺乏统筹规划和综合协调,造成社会救助资源分散,救助多头管理,部分救助项目重复或遗漏。去年年底,根据区委《“建设平安和谐*新”专题调研活动方案》的要求,区政府开展了专题调研。今年,区委在“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把综合救助中心建设纳入重要事项抓好落实和推进。在武延军区长的统筹安排下,就统一实行救助项目、救助款物、救助信息“一口上下”的社会救助管理新机制,积极开展了一系列试点工作。目前,全区有七条街道“综合救助中心”先行开展试点工作,各街道综合救助服务呈现良好开端。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了以区政府副区长齐小平为组长、多个部门组织参加的综合救助工作领导小组,形成协调联动综合救助工作网络机制。今年8月10日,召开了*区综合救助工作领导小组扩大会议,听取了民政局半年来推进街道“综合救助中心”建设情况汇报,讨论、完善8个部门26项救助业务的综合救助信息系统建设工作情况;制定了区综合救助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会议制度。明确了成员单位工作职责,明确了街道“综合救助中心”的任务和方向。落实了街道“综合救助中心”推进启动时间,决定从8月1日起七个先行街道的综合救助中心试运行新的综合救助工作机制,10月1日起在全区22条街道全面实施综合救助新机制运作。

(二)完成街道“综合救助中心”建设工作方案草拟和制定。创新救助体系的建设被区委确定为今年“十项创新”之一,提上全区的重要工作议程。根据区委、区政府相关会议精神,领导小组积极开展街道“综合救助中心”工作方案草拟和制定。一是成立专题调研组,确定调研提纲,落实调研工作方案;二是组织区民政局有关人员、街道办事处民政副主任、部分民政科长赴上海、青岛参观学习低保事务所管理运作情况;三是在全区民政工作会议上,广泛征询22条街道民政副主任、民政科长、救济干部的意见,共收集各类意见73条;四是召开发改局、教育局、司法局,卫生局、劳动局、国土局、工会、残联等部门座谈会和意见征询会,采纳各类意见23条。十易其稿,最终草拟修订了《*区综合救助服务实施意见》于7月20日由区政府正式发文实施。

(三)做好街道“综合救助中心”工作制度、工作职责和工作流程的研究和探讨。按照区委贡儿珍书记“综合救助服务要着力创新机制”的指示,我们着手开展“综合救助中心”工作制度、工作职责和工作流程的建立完善。一是积极开展宣传发动,草拟下发了“街道综合救助中心十问答”,要求各街道深刻理解领会“一个平台、两个方便、三个统筹、四个推进”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要在全区上下形成共识;二是高标准落实救助中心平台的规范性建设,落实好前台接待区、办公审批区、来访接待区的建设,配备电脑、电话、档案柜、信息网络设备等必要的办公设备;三是研究制定救助中心运作的基本指引,草拟了《综合救助中心办事程序》、《综合救助中心审批程序》、《综合救助中心工作程序》、《综合救助中心工作职责》等工作流程下发到各街道落实;四是研究明确各职能部门、各街道办事处、各社区在新型社会救助体系下的运作机制和工作流程。陆续出台了《*区最低生活保障受理通知书》、《*区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救助通知书》、《*区居民综合救助事项通知书》。要求通过街道的“综合救助中心”统一办理各项救助业务:全区困难群众在这个平台上申办各项救助,各职能部门通过这个平台审批落实各项救助,也是我们俗称的“一口上下”的救助运作模式。

(四)组织和指导有关街道、部门的先行试点。一是抓好街道试点。今年5月份,根据区政府齐小平副区长指示,我们选择困难家庭相对较多、办公设施相对完善、民政干部业务能力比较熟悉的大东街、大新街、大塘街等七条街道作为试点先行街道,多次下到街道,就上墙制度、救助中心的标志、功能设置、制度规范等问题充分与各街道领导交换意见,指导街道开展各项筹备工作,抓工作重点推进;二是抓好部门试点。首先将民政、教育、房管、工会、残联等五个部门的综合救助服务纳入街道“一口上下”救助;三是抓好人员培训。今年7月份,我们组织了先行街道民政干部、专职社工共90人参加的综合救助服务业务培训班,组织相关程序规范、落实工作要求,明确工作任务,各街道开展了学习讨论,进一步统一的认识。

(五)抓好综合救助信息系统软件研发和使用。软件研发和使用是街道“综合救助中心”建设的关键环节。在区发改局的大力支持下,今年4月份,着手开展了街道“综合救助中心”的软件研发工作。为推动软件研发,我区首先开展了全区救助工作人员低保软件使用培训,全面完成困难家庭信息的采集和录入;其次实施低保软件与社区综合应用平台接入,实施数据共享;三是召开民政局、发改局、教育局、残联、工会等相关部门座谈会,讲解社会救助受理、审核、审批、数据汇总等方面网络化操作,逐步整合民政、教育、残联、工会等信息资源。目前,全区综合救助管理信息平台正在落实之中。

三、下一步工作计划

(一)完善运行机制,提高为民办事效率。一是以方便群众、简单准确为原则,调整现有救助流程,抓好各项业务网上办公软件的开发和建设,在全区逐步实现社会救助联合审批,落实救助对象动态管理,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二是提高行政执法的公开、公平、公正程度,避免重复救助、实施公平合理分配救助资源。进一步明确区、街、社区各级职责,逐步扩大综合救助中心的业务范围,年底前完成其他职能部门的救助项目的纳入工作。

(二)落实首问责任制,开展绩效评估。一是进一步加强街道综合救助中心的组织领导,开展网络化管理,落实岗位责任制和服务承诺制;二是落实限时办结制,明确各项救助审批的办理时间和审批时限;三是落实首问负责制和责任追究制,调强公共服务水平,试行群众对办事结果的评价记录工作。

(三)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拟于九月份在全区广泛开展综合救助服务宣传“四个一”活动,通过给居民群众一封信、召开一个新闻通报会、各街道举办一个业务咨询周、各救助中心一个开放示范日的活动,集中宣传全区综合救助中心的运行新机制、申请办理社会救助的新模式,在全区营造一个人人关注创新、支持创新、参与创新的社会氛围。

(四)进一步做好人员、经费的统筹落实工作。社会救助工作是政府职责范围内的一项长期性工作,事关群众切身利益,涉及公共财政支出,工作要求越来越高。人员、经费到位是“综合救助中心”正常开展工作的基础。政府将对社区服务人员经费实行统筹安排,确保“综合救助中心”工作的顺利开展。

第3篇:街道商会工作计划范文

结合当前工作需要,的会员“夭夭”为你整理了这篇街道2020年工作总结以及2021年、十四五的工作展望范文,希望能给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正文】

街道2020年工作总结以及2021年、十四五的工作展望

(一)2020年工作总结

2020年是实施“十三五”规划、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也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更是河沥溪街道融入主城区的奋进之年。今年,在宁国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河沥溪街道紧握机遇,凝心聚力,奋力追赶,较好地完成了全年目标任务,保持了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

抓组织、强政治,党建引领作用持续加强。扎实开展党工委理论中心组学习活动,做实党支部“”。组建街道至村民组微信群,转发街道“筑梦新河沥”微信公众号、微博的正能量信息,牢牢抓住网络宣传阵地。疫情防控重要时期,探索建立“街道大工委-社区大党委-网格党支部-小区党小组”四级组织体系,共成立了临时党支部22个,党员先锋队16支,明确楼道(栋、片)长286人。文明创建期间,在疫情四级组织体系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了六级组织治理体系,成立了街道“大工委”,桥东、桥西、嵩合社区“大党委”,组建15个小区党支部,明确楼道(片、巷)长356人,434名党员干部与住户结对联系。全面落实街道班子成员担任村、社区党建指导员制度,择优选拔8名同志担任非公企业党建指导员。

抓服务、强保障,做好项目服务帮扶引领。按照“一个项目、一位班子、一抓到底”的要求,明确10个中小企业开展班子成员“一对一”定向帮扶企业活动,开展5次已落户企业回访工作。街道全年对接招商项目5个,签约2个,实际到位资金0.2亿元,占任务的三分之一,完成1846万元财税任务,占年度任务的118.7%,总部税源税收稳步增长。截止到目前,河沥溪片区房屋征迁已完成408户/65004.37㎡、土地征收191.47亩,帮助被征迁户选订延福花园安置房源293套,南山保障房源及河沥新城安置房源20余套。

抓民生、强福祉,群众幸福指数不断提升。多方征询民意,力解停车“痛点”,在老畈村大楼附近、新河路、天桥北巷边等处,利用闲置土地建设了7个停车场,增加了约350个停车位。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群众居住环境,完成老旧小区改造5个、清清亮亮工程35个,小区环境得到显著提升。改善市场经营环境,开展东津农贸市场文明创建集中整治攻坚,并完善常态化管理机制。组建蔬菜社区退役军人志愿服务队特色品牌,开展贴近百姓、贴近生活的志愿服务活动(如为高考让路、八一主题教育、东津河筑梗、滨河花园筑墙等活动)。以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为载体,精准对接群众需求,开展迎春花艺术团文艺汇演,举旗帜、送理论、讲金课系列宣讲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2020年河沥溪街道1人被评为安徽好人(熊楚英),1人被评为宣城好人,1户被评为宁国市文明家庭,6人被评为宁国好人。严格落实强农惠农和减轻农民负担政策,截至目前共完成农村危房改造9户12.4万元,完成涉农补贴发放107.1379万元,368户458人纳入低保。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7632人。教育、文化、卫计等工作均按计划开展。

抓改革、强基础,农业农村工作稳步推进。鼓励农旅融合,支持长虹刘村高端民宿建设;探索农村闲置建设用地入市交易,指导长虹村股份经济合作社7.5亩闲置建设土地入市交易,成为宁国首例农村集体资源入市样板。全面推进美好乡村建设,完成长虹村荆山村市级中心村建设,完成4个最美自然村(长虹村官家湾、长虹村荆山村、畈村村洪和村、平兴村张村)及1条最美乡村道路(G233)提升工作,完成省级中心村(平兴村)管护工作,建设完成“生态美超市”;全面完成2020年农村道路扩面延伸工程3.035公里,农村道路安全防护工程4.5公里;建成厕所粪污清掏维修服务站,完成农村改厕任务313户;持续推进农民创业,新增家庭农场5家,完成了益农信息社村级全覆盖。

抓创新、强治理,社会稳定大局有效保持。进一步构建“五维共治”基层治理新模式,发挥基层协商民主力量,延伸协商触角,全面拓宽协商领域,推动协商成果的转化运用。通过民主协商会议的形式,成功解决金桥湾环境整治、商贸街A-B区老旧小区改造项目;继续探索民情直通车、阳光议事厅全覆盖,积极运用民主协商机制和“共建、共治、共享”理念,妥善解决了外来务工人员救助、邻里纠纷等矛盾问题。深入推进“技防入户”工程,开展雪亮工程建设,在辖区3个村、3个农村社区安装监控摄像头200个,通过政府+企业+家庭的三方共建共享模式,实现视频实时联网、监控实时查看、闯入立即预警功能,共同打造安全和谐的治安环境。严格落实安全生产“党政同责、一岗双责”,以工贸企业、危险化学品、建筑工地、农村道路交通、养老机构、消防安全等领域为重点,严格落实属地责任,深入开展专项行动,确保不发生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

抓教育、强纪律,干部整体作风得到改进。认真开展党风廉政教育活动,严格落实党风廉政“两个责任”,进一步完善纪检第三协作区建设,召开中央脱贫攻坚专项巡视“回头看”整改暨深化“三个以案”警示教育专题民主生活会,查摆问题10个,全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建立完善督查工作机制,行政效能得以提升。2020年纪工委强化监督执纪,推进有关案件查办,开展立案4件,党纪处分4人、党内警告3人,开除党籍1人。依托“互联网+政务服务”实施154项便民服务,全年公开政务信息537条,办理市长热线、政民互动等129件。

(二)2021年及“十四五”工作计划

“十四五”是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河沥溪街道办事处将积极适应新常态,以建设“四新”(建设交通新枢纽、教育新高地、社会事业新高度、农业新示范)为目标,聚焦“五业”发展,一件一件抓落实,一年接着一年干,让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一)聚焦工业高质量发展,做好企业招引服务。

一是注重“内培”,加强项目服务。继续实行班子成员领衔包保和定期走访,按照抓实体实现稳增长的要求,加大企业帮扶力度,按照“抓大活小、分类指导”的总体思路,有针对性地帮助辖区企业解决生产经营和项目建设中的实际困难,提高企业帮扶实效性。二是聚焦“外引”,全力招商引资。继续实施主要领导每月一招商、班子成员每季度一招商工作机制,在新产业上主动研究、主动作为、主动招引,努力打造新的产业链条。三是强化“内在”,提高园区承载力。主动对接经开区、融入经开区、服务经开区,着力强化产业对接、规划衔接、基础设施联接,降低企业生产成本,配合完成污水管网配套设施建设,加快推动河沥园区整体营商环境提升,做大新平台,提升承载力。

(二)聚焦农业产业化建设,带动全域乡村振兴。

一是开展农田整合,提高农田使用率。加快完成现代农业示范园遗留问题处理,结合省级农业产业示范园实际,通过农田小改大、块改片的方式整合示范园土地300亩,提高农业产业机械化程度,降低生产成本;对省级农业示范园排灌体系进行整体提升建设,降低自然灾害风险;引进有实力的客商整体式、高品位、市场化建设运营示范园。二是挖掘农业文化,推动农旅深度结合。以省级农业示范园为载体,建成农业示范园、展示园,挖掘农耕文化内涵,建设农民生产(农耕文化)教育基地,形成集观赏、游览、休闲、餐饮为一体的农业生产观光园;提升长虹村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为刘村正在建设的柏逸悦蝶生态农业观光体验旅游度假区完善基础设施;依托坞村堤防工程,将沿线省级公益林建设成东津河亲水长廊。三是打造重要节点,推动美好乡村建设。以宁国至长虹线为主线,寻求湖南村发展新路径,建设网红打卡新热点;选取沿线重要节点位置,融合自然、人文、历史等要素,打造景观节点,展示宁国东大门的良好形象;以一个中心村为重点,挖掘本村文化,围绕“一约四会”、乡风文明、家风家训等,打造村庄小品,让人记得住历史,留得住乡愁。

(三)聚焦旅游业提速发展,升温河沥溪旅游品牌

一是保护与开发相结合,力展百年老街新面貌。“十四五”时期,围绕河沥溪老街,在保护原有风貌肌理基础上,以两条正街为重点,进行修旧如旧,植入百年商埠历史元素及传统手艺匠人文化等,同时保留部分原住居民,保留老街应有的烟火气。二是突出项目带动,加快旅游项目建设进度。按照“分类推进、联动发展”的要求,确保“十四五”期间,栊翠谷建设完成,同时坚持在保护中加快推进河沥溪老街等项目招商。三是利用河沥好山好水,试点康养小镇建设。河沥溪街道集城区便利和乡村风光优美双重优势,同时又有较好的养老事业基础,计划在辖区选取试点村,打造康养小镇,承接沪苏浙城市人口养老业务,既减少当地城市管理压力,又带动街道经济旅游发展。四充分挖掘辖区文化要素,打造各色文化产业园。结合平兴高速出口处雕塑项目,建设渡口、水建组美好村庄雕塑广场,联合中国美院,打造写生基地,并定期开展雕刻品展览会,推进雕刻文化交流,形成一处标志性亮点;结合南五台佛教寺庙,继续推进宗杲大师纪念馆、佛教文化艺术展示馆、佛教艺术成列馆等建设。

(四)聚焦社会事业稳定发展,提高河沥溪人民获得感

一是利用闲置资产,全面补植街道教育宣传阵地。对老畈村乡大楼进行改建,建设河沥溪党校、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河沥印象馆为一体的群众教育宣传基地。二整合教育资源,全面升级河沥溪教育水平。全力做好环境保障,确保城北幼儿园落户河沥;积极谋划河沥中学、河沥小学(八里小学)、东津小学教育整合提升,通过引进民间教育集团力量,力争建设河沥溪九年义务教育一贯制学校;结合新时代广大群众教育需求,谋划建设涵盖体育、文化、艺术等内容的课外特色教育基地。三是挖掘医疗资源,全面提升河沥二院医疗水平。以河沥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牙科为特色,打造特色专业科室,支持社区卫生中心探索发展医养结合项目,推进医疗硬件设施提升。四是实施供水一体化,提高村民饮水“放心度”。推进城乡一体化饮水工程建设,力争在“十四五”期间将平兴村、畈村村、长虹村纳入城市自来水管网,在全辖区实现“农村供水城市化、城乡供水一体化”。五是多方谋划防汛举措,推动相应水利工程建设。因河沥溪街道位于东津河与中津河交汇处,每到汛期,水流量大、流速快,存在较大防汛隐患。积极对上争取“十四五”期间修建分水道,分流河水流量,或拆除、改建永福桥,减少阻力,提高河水流速;实施“大喇叭”入村到组,及时通报汛情,提高应急处置效率。六是实施社会治理,建设平安河沥。创新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以“五维共治”、“六级组织治理体系”、“党建+三治(自治、法治、德治)”为抓手,全覆盖实施“民情直通车”、“阳光议事厅”,深化平安河沥、法治河沥建设,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

第4篇:街道商会工作计划范文

一、活动的名称和主题

积极开展“民营企业招聘周”活动是推动就业再就业工作的一项重要举措,是政府部门为民营企业服务,为失业人员办实事、办好事的实践行动。通过举办民营企业招聘周活动,能够进一步拓宽求职者的就业渠道,为民营企业吸纳劳动力提供有效服务,从而有效地推动无锡经济发展和社会的和谐进步。活动的主题是:发展民营经济,落实扶持政策,开拓就业天地。

二、活动的组织

无锡市民营企业招聘周活动由市劳动保障局、总工会、工商联共同组织开展。其中,市劳动保障部门会同工会、工商联组织收集民营企业用人信息;市劳动保障部门负责做好各项再就业扶持政策的落实,做好就业服务和职业培训工作,并提供就业服务;工会组织负责做好招聘周期间失业人员等的权益维护工作;工商联会同中小企业服务中心负责工商有关政策咨询。为确保活动的顺利开展,成立由市劳动保障局、市总工会、市工商联领导和部门负责同志组成的市“民营企业招聘周”活动领导小组(名单附后)。

各市(县)、区也要成立由劳动保障、工会、工商联三方共同参加的领导小组,制定工作计划,并进行统一部署,确保招聘周期间的各项活动形式多样、内容充实、安排合理,组织有序。

三、活动的内容和形式

1、组织收集民营企业用人信息

招聘周之前,由劳动保障部门牵头,三方相互配合,组织民营企业提供适合失业人员、大中专院校毕业生、进城务工人员等人员的岗位信息,并及时汇总至市劳动保障局所属职业介绍服务中心。

2、举办全市民营企业招聘大会及启动仪式

4月9日,在无锡市职业介绍服务中心设立主会场,举办全市民营企业招聘大会。启动仪式后,各市(县)、区同时启动招聘周活动。

3、集中时间开展招聘周活动

4月9日-16日,在全市各(县)、区联合开展招聘周活动。由各市(县)、区三方根据本地实际开展现场招聘会、利用劳动力市场信息网进行求职登记及推荐报名、网上招聘等活动。同时可组织部分职业培训机构进入招聘现场,为有意委托培训的民营企业和有意参加技能培训的求职者提供培训服务。

4、开展政策服务和权益保障活动

招聘周期间,三方联合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政策咨询和宣传活动。各区县的招聘洽谈会场要设立政策咨询台、权益保障咨询台,接受求职者和用工单位的咨询。三方要在招聘周期间设立专门窗口,为民营企业和广大求职者提供服务。各市(县)、区就业服务机构要根据民营企业用人需要及时组织职业指导、职业培训等活动,同时做好相关政策服务工作。

5、落实民营企业招聘周的各项宣传工作

招聘周之前和期间,各级劳动保障、工会、工商联要全力做好活动的宣传工作,充分利用电台、电视台、《无锡日报》、《江南晚报》、《华东信息报》、无锡就业网、劳动保障公众信息网、总工会网、无锡总商会网、本市各职业院校的网站等媒体在全市范围内进行广泛宣传报道。同时各市(县)、区也要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在街道、社区张贴海报,悬挂宣传标语等形式,使招聘周活动深入人心。为保障活动的顺利进行,各市(县)、区在招聘周期间,要及时向市“民营企业招聘周”活动领导小组上报活动信息,沟通情况,务求招聘周活动取得实效。

第5篇:街道商会工作计划范文

2018年我中心在县委县政府的关心支持和县“放管服”指挥部的正确领导下,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重点工作,深入推进审批服务便民化,深化放管服和 “一窗受理、集成服务”改革,助推新旧动能转换,激发市场活力,切实增强了企业和群众的获得感,有力推动了县域经济社会转型发展。

工作进展

一、优化政务服务大厅布局。根据政务服务“三集中三到位”和“应进必进、能进必进”要求,2017年进驻大厅的部门和事项为47个和411项,划分商事登记、社会事务、建设项目、综合代办4个功能区和税务服务、绿色通道2个专区。2018年在原有基础上,按照“一次办好”的要求,进驻大厅的部门和事项分别增加到63个部门和1024项服务事项,功能区在商事登记、社会事务、建设项目、综合代办4个基础上增加公安服务、公用事业、公积金、通讯邮政等专区。对所有进驻事项编制了高标准、简单易懂的办事服务指南和服务清单,实现标准化、清单化、动态化管理,为社会提供服务规范、阳光透明、高效便捷的政务服务,基本实现了“一窗式受理、一站式办公、一条龙服务”。

二、全力推进“链条审批”和审批提速。出台文件压缩企业开办时间,将涉及企业开办的工商、刻章、银行、人社等窗口整合成商事登记模块,目前,办理企业营业执照时间缩短至2天、刻章不超过3小时、涉税办理即时办理。将不动产登记原来的预审窗口、权籍调查窗口、登记受理窗口、水电气暖以及税务窗口职能进行充分整合,实现“一窗受、一链办”,群众只需在一个窗口提交材料,材料由窗口内部进行传递,3天之内完成不动产登记。推出社会事务高频办理事项35项,将“一事一流程”整合为“多事一流程”,竭力方便群众办事。积极推动审批时限再压缩50%,实现承诺时限比法定时限缩短75%的目标。通过推进政务服务事项流程再造、联合会审、网上申报、上门服务、快递送达等措施,梳理公布全县“一次办好”事项1144项。

三、积极搭建网上服务平台。创新“互联网+政务服务”模式,建设了智能化信息系统,与省、市政务服务平台无缝对接,实现了网上申报、网上受理、信息共享、协同办理、智能查询等功能,让群众“零跑腿”就能办成事,极大地提升了行政审批服务效率。同时,大力推行手机客户端、微信公众号,让办事群众足不出户便可了解所需要件、办事流程等,直接进入在线申报流程,让政务服务随时随地、触手可及。深化拓展“O2O+政务服务”功能,将政务服务平台与O2O服务管理平台深度融合,提供掌上查询、掌上咨询、掌上投诉等全程服务,让企业投资更便利、群众办事更便捷。

工作亮点

一、创新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模式。对政府投资和企业投资项目进行流程再造,充分利用政务服务大厅集约化服务平台的载体作用,通过(6+1或9+X)会商会审,启动联合办理、并行推进机制,建立完善建设项目三级协商协调制度,有效降低工程建设项目办理行政审批的时间,确保审批用时控制在30个工作日内。探索不新增建设用地的政府投资重点项目“一会三函”模式和社会投资重点项目“模拟审批+双向承诺”制度,精简整合流程,加快项目落地,为企业节省时间4个月以上。

二、印发并践行政务服务节假日预约服务制度。在法定节假日和公休日时间内,群众动动指尖拨打预约电话或窗口预约的方式预约好办理时间。各部门按照“放管服”改革精神,落实预约服务、上门服务、容缺受理、帮办代办等制度,发扬“5+2、白加黑”的工作精神,实现政务服务“365日全无休”、“24小时不打烊”。节假日预约服务制度的践行,提高了各窗口业务办理的灵活性和时效性,满足群众办理业务的多元化需求。

存在问题和不足

一、信息数据难共享。我县虽初步实现了实体办事大厅端、电脑PC端、自助服务端、口袋移动端“四端”联动政务服务实施模式,但专网不破、数据烟囱、信息壁垒现象依然存在,部门之间信息共享难以实现,这是制约提高行政审批服务效能的根本原因。目前我市信息共享平台尚未建立。

二、中介服务难监管。为加快新旧动能转换,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山东省要求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用时控制在45个工作日内,济宁市要求在30个工作日内,全流程不超过100天。但现实情况是企业需要在第三方评估评审方面耗费大量精力,中介服务收费不好监管、时限不好控制,质量不好把握,中介事项成为制约工程项目审批的瓶颈。济宁市拟准备建立线上线下一体化“中介超市”并在此基础上组建中介联合体,供市县共同使用,目前进展缓慢。

三、便民网络不畅联。各乡镇便民服务中心大都是以原来O2O服务大厅或者人社所、民政所等办事大厅为基础设立的,在场所建设、信息化、业务运行等方面水平不一、参差不齐,与上级要求相比,服务功能、服务能力都亟需改造提升。村居(社区)便民服务站建设同样有待加强。

下一步工作计划

一、进一步健全政务服务运行模式。在“一窗受理、集成服务”基础上,按照“一次办好”和政务服务标准化规范化的要求进一步整合流程、精简环节、缩短时限、提高效能,特别是在社会关联事务链条审批和基本建设项目并联审批两方面精准施策、重点发力,助推新旧动能转换,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在省市要求下探索行政审批服务局的管理运行模式,建立与职能部门的工作配合机制,健全完善行政审批联席会议、集体会商、审管信息“双推送双告知”等制度,及时交流研究、协调解决审批过程中的外业处理、审核转报、后续监管等问题,着力构建简约高效便民的行政审批服务体制机制,实现“一枚印章管审批”,使企业和群众办事更加方便快捷。。

二、加快推进政务服务信息化建设。一是建设网络环境,承接市级系统。我市拟统一开发市级平台,与各单位专网对接,我县需建设好相应网络环境,健全乡镇政务服务网络,保障承接顺畅,确保网络安全。二是落实流程再造,准备线上运行。鉴于市级统一开发新平台、并联审批系统及链条式审批系统,业务指导需及时跟进,提前梳理网上业务流程。三是优化网上政务,完善智能化大厅。根据《县级政务服务中心建设标准》,让企业和群众享受“24小时不打烊”智能化服务,完善配备网上自助申报、身份证读卡器、电子监察设备、自助办理一体机等信息化设施。

第6篇:街道商会工作计划范文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近年来,庐江县关工委在省市关工委的具体指导下,在庐江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支持下,重心工作下移,历史性地把开展创建关工先进村(社区)、创建乡镇(街道)“五好”关工委的“双创建”活动作为推动关心下一代工作的有效载体,把“关工梦”融入“中国梦”,以“双创建”为抓手,坚持“五靠”,把握“五度”,实现了“急党政之所急、想青少年之所需、尽关工委之所能”,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做出了大量工作和有益的探索,关心下一代工作走在了全市、全省乃至全国的前列。

靠领导撑腰 增强双创力度

庐江县委书记、关工委名誉主任王民生说,要实现庐江五年进百强的目标,最关键的要凝心聚力。他要求各单位各部门要关心下一代工作,发挥“五老”作用,不断积聚发展的正能量。据庐江县关工委徐济银主任介绍,依靠党政领导重视支持,省市关工委的有力指导,给关工委工作撑腰,是做好双创工作的根本保证。庐江县党政领导支持主要体现在:一是加强组织建设。按照县委“适应工作,有进有退”的原则,适时调整充实县关工委组成人员。县委专门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关工委组织建设的意见》,要求各镇、村、学校、县直单位、规模企业都要建立健全关工组织,并强调要改善工作条件,保证正常运行。现在,所有镇、园区、村(社区)、中小学校,大部分县直单位,规模较大企业都建立了关工委,全县共建立关工组织581个,基本形成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网络体系。二是摆上重要位置。各级党委政府都将关工委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年度工作计划,纳入年度绩效考核,经费纳入财政预算。与各项工作同布置、同检查、同考核、同奖罚。县委、县政府每年都转发县关工委工作要点。三是领导率先垂范。各级、各单位党政主要负责同志做到“四带头”:带头当双创领导组组长,带头结对帮扶贫困学生,带头深入基层调研,带头捐资助学。县委书记王民生亲自担任县关工委名誉主任,常览关工网站,掌握工作动态;必阅关工材料,及时批示;亲临关工重要会议,提出工作要求。书记的带头行动,有力地增强了做好关工工作的信心。四是解决困难和问题。各级关工委办公室,设备都很齐全,真正达到“六有”:有牌子、有人员、有场所、有制度、有设备、有档案。有的还添置了电脑、照相、摄像等设备。享有和在职同等办公条件,对退休人员生活上给予一定的补助。

靠社会支持 拓展双创广度

关心下一代工作,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只有动员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双创工作才有基础。因此,庐江县关工委不断拓展空间,拉长线,扩大面,在求深求效上做文章。一是全面创。2007年,县委、县政府专题下发了《关于开展关心下一代先进村(社区)创建工作的意见》,要求全县各级关工组织按照“五好”关工委和“三无两有”的标准(无辍学、无犯罪、无虐待老人,青少年有文化,青年有技术),全面开展双创建活动。目前,在全县19个镇园区、17所中心学校、24所完职中、42个县直单位、37家规模企业,计139个关工委中,已创建五好关工委94个,占67.6 %;在232个行政村(社区)中,创建关工先进村184个,占79.3%。呈现一派点上新提高,面上新发展,上下齐努力,创优争先进的喜人局面。二是广动员。各级关工组织通过多方联系,广泛发动,使参与关工工作的爱心人士越来越多,“五老”队伍越来越大。现在“五老”人员已有9030人。关爱资金协会会员单位由刚成立时的100多个,现已发展到560多个。关爱资金,由2009年的近200万元,目前已扩大到500多万元。三是严教管。几年来,各级关工组织坚持不断探索,对青少年教育和管理最大限度地拓宽领域,并始终主动与其密切配合,大力助推,狠抓四个“突破”:在思想认识上突破、在主阵地上突破、在结对帮扶上突破、在寄宿制上突破。四是大宣传。按照大宣传的要求,不断拓展宣传领域;建立关工网站,定期编印《关工简报》,组织报告团,深入基层巡回开展五教;利用文艺演出队,宣传关工典型人和事;与县电视手,制作《关爱情》宣传片;给关爱书屋赠订优秀少儿读物等。通过多种渠道、多种手段宣传,基本实现了“读有图文、看有形象、听有声音、览有网络”。

靠示范带动 加快双创速度

学雷锋是双创建的抓手,双创建是学雷锋的延伸。县农委老干部王德惠年逾古稀,曾在部队听过雷锋报告,和雷锋握过手。他几十年如一日,大力宣传雷锋,践行雷锋精神,做了许多好事。在学习雷锋日子里,及时整理宣传王老事迹,请他到农委下属、庐城学校现身说教,使这一典型发挥极至,使学雷锋和双创建齐头并进,实现双赢。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拨亮一盏灯,照红一大片。庐江采取典型引路、分类指导的办法推动双创建深入发展。全县分镇村、县直单位、规模企业和教育系统四大块分门别类树榜样。县直单位以农委关工委、企业以安风风机公司关工委、教育以盛桥中学关工委、镇村以同大、石头、长岗村、松元村为典型,先行一步,带动面上工作。为抓好示范点,他们采取“分工负责、完善机制、督查指导、总结推广、表彰先进”等措施,为创建工作营造良好氛围,增强争先进位意识。庐州学校是一所私立的留守儿童托管中心,寄宿制学校。该校1100多名学生当中,90%以上是留守儿童。教育、管理都很到位,真正成为留守儿童之家。庐江县关工委认真总结他们的经验,撰写出《小学校解决了社会大问题》一文刊登在《安徽关工通讯》和《巢湖日报》上,向社会广泛宣传,效果明显,有力地推动了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工作。2009年以来,县关工委先后表彰“五好”关工委45个;关工先进村37个;先进个人125名;合肥市关工委还为龙桥矿业、安德利贸易中心颁发了“关爱之星”奖匾。

靠务实创新 力求双创深度

去年8月29日,对于庐江县广大青少年来说是个值得纪念的日子。庐江县爱资金发放仪式于这天举行。全县632名寒门特困学子共受到了74万元的关爱资金的资助。这是庐江县关工委以特有的方式为庐江融入合肥区划调整一周年和喜迎党的十献上的一份厚礼,也是庐江关工委创新工作的一方面。

创新是务实的深化,是效果的拓展。这几年,他们从四个方面开展创新:一是机制创新。在以助学为重点的关爱活动中,原来没有资金来源,只是“老头子、想点子,卖面子、要票子,为孩子”,找一点,用一点。从2009年开始,县关工委在安德利百货股份有限公司、龙桥矿业有限公司等企业的大力支持下,建立长效机制,成立关爱资金协会,广泛动员社会各界捐资助学,每年下拨资金80万元以上,用于助学济困,每年收取会费25万元用于征订“两刊”,免费给中小学生阅读,冠名以知识资助。庐江龙桥矿业关工委通过多种渠道,积极联系协调,共筹集助学善款60多万元,帮助80多个贫困家庭学子圆了他们的大学梦。二是思路创新。去年,在基层双创活动年中,除要求各基层单位调整充实领导组,明确创建目标,抓好以点带面外,县关工委还实行“分五线,抓百点、创五好、促全面”的方法,改变过去“主任派工”为“主动上工”。重点抓好四个一:即一个村(社区)、一所学校、一个企业和一个县直单位的创建。三是方法创新。为调动各级关工委积极性,除上下联动外,今年他们还组织开展了“双联动”,即本着就近就地原则,采取企村联动、局和社区联动,把争先创优活动向前推进一步。庐城镇关工委采取抓载体、抓对接、抓落实、抓延伸的四抓措施,将全镇12个社区都与19个县直局级单位关工委作了对接,从目前行动情况看,呈现普遍重视,主动作为,效果明显。盛桥镇沈家桥社区与双福集团福祥房产采取联欢、资助等各种措施,促进厂群关系优化。四是领域创新。把双创建活动向其他领域渗透延伸。金牛镇关工委将双创建活动与综治、团委、妇联等工作有机结合,开展创建和谐家庭、和谐农村、和谐校园“三创”试点活动。

靠“五老”精神 提升双创热度

庐江县龙桥镇中心小学82岁老教师夏敬能退休21年来,省吃俭用,捡垃圾、拾废品,捐资2万多元助学金,并常年辅导多名学困生。国家工商总局原副局长李建中向矾山一名特困学生姚忠勇资助10万元,直至完成大学学业。县人大退休干部王汉屏随子长住深圳,除主动帮扶一名特困生外,还联系深圳8名爱心老人捐助资助2万多元结对帮扶12名特困学生,直到大学毕业。在“五老”精神的影响和带动下,庐江双创建活动不断升温。据不完全统计,全县受到结对帮扶的贫困生达到4千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