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五岁孩子的教育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生活习惯:
沙是孩子的世界,在日本保育所、幼儿园,四周的环境都是沙地,看不到水泥地。让小孩子在沙地中活动、游戏、操作。在任意游玩后,马上接着一套约束的生活习惯养成教育:大家排队洗手、擦手,进到室内练习吃饭的礼节及卫生习惯;接着在午睡前指导孩子如何穿换衣服,培养孩子的基本能力;同时家长每天准备三套可以换穿的衣服给孩子,家长的辛苦换来孩子的健康。试想一个孩子每天习惯穿脏的衣服,这个孩子会干净吗?养成爱干净的习惯,就是脏了有衣服可以换,让孩子有规可循。生活习惯的建立,可以为幼儿的独立人格教育打下基础。我们评估一下中国的学前教育环境里,可以做到随意地玩,但是后续活动的生活习惯养成教育较忽略。一套衣服不管天气冷热只要有围兜兜就可以穿一整天,回家再换。小孩子从小习惯穿湿了、脏了的衣服,会有生活教育的色彩吗?由于理念上的不同,在不同的环境生活的孩子,生活的独立能力就会大不相同。
二、生活经验:
鱼肉大餐的“知识”,固然很营养,但孩子是需要均衡的知识。而幼儿的知识是取自于活动中的生活经验。举例来说,日本每年在十月秋高气爽的季节里,全国保育所、幼儿园,向市政府租公有游览车,带孩子到田里挖地瓜同时在远足活动中,每个孩子带一个简单便当、水壶、毛巾、铺地巾,清洁用品比吃的东西多,远足活动中融入了生活习惯及生活经验。后续活动是把地瓜带回保育所或幼儿园,用锡箔纸包起来烤地瓜,把本土教材活生生地教给孩子。认识地瓜的知识,是在享受田园乐的生活经验中进行,也从活动中提供生活经验。
三、活动项目:
2015年的暑假,孩子们原本应该快乐无忧地度假,却被家长塞进了五花八门的兴趣班。这个暑假,5岁的萱萱被妈妈安排学钢琴、围棋、英语、画画……一天要上四五个兴趣班把萱萱惹怒了,嚷着要打110,找警察叔叔“解救”她。
“现在的娃都在学,咱家萱萱不学不是落后了吗?我能咋办呢?”而萱萱妈很无奈。
“现在的娃都在学,咱家萱萱不学不是落后了吗?我能咋办呢?”家长的担心是对的,但家长的做法是值得商榷的。
在我看来,5岁娃每天上4个兴趣班,是由于攀比心态造成的典型教育过度化,家长的潜台词是“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应该是负责任的家长所为。但是,这样做,苦了家长,也苦了孩子。疲于奔命的亲子教育是违背成长规律的。攀比式亲子教育是家长没有教育定力和缺少教育自信的表现。
如果家长希望轻轻松松养孩子、教孩子,建议多学点亲子养育的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而不是盲目跟风。
你知道吗?孩子的起跑线在哪里?你是王子,我是平民,我们生的孩子能在一个起跑线上吗?人生的第一起跑线是天生的,人与人的第一起跑线天壤之别。不少家长为了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和孩子一起疲于奔命,苦不堪言。这里有一个起跑线的认识问题,认识不同,方法也会不同。
教育孩子重在抓好关键期
就基本社会化而言,什么年龄段是孩子的教育关键期?三岁左右,这与人的大脑发育有关。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南希・贝莱博士潜心研究、观察了婴儿的发育、发展,她在《幼儿发展研究》一书中列出了八个线索,以提醒父母如何抓好教育关键期。就某些天赋能力开发而言,天赋开发内涵不同,关键期不同。例如孩子生下来八至九个月是分辨大小、多少的关键期; 三岁至五岁是音乐能力发展的关键期(拉提琴三岁开始,弹钢琴五岁开始), 四岁至五岁是学习书面语言的关键期等等。
其实,从生物人到社会人的养育过程中,有一些成长关键期,无论你是王子后代还是平民后代,人生成长关键期教养不同,结果就会不同。所以,教育孩子重在抓好关键期。如果讲起跑线,关键期就是起跑线,而且不止一道。
所谓“关键期”,是指最易学会和掌握某种知识技能、行为动作的特定年龄时期。在关键期对孩子进行及时的教育,孩子学起来容易,学得也快,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如果错过关键期再去学,就要花费很多的精力和时间,事倍功半。关键期教育不需要一天上四个兴趣班,有些教育就是寓玩和家庭亲密共生。
早在1935年,奥地利生态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洛伦兹发现,小鹅孵出后的一两天内,愿意追逐它第一次见到的活动的物体。如果见到的是母鹅就追母鹅,见到的是人就追人,而且这个习惯会长期保持下去。大家都知道狼孩子的故事,人们虽然对她实施了良好的教育,但人应该具备的习惯和能力却始终没有能很好形成,其根本原因就是错过了“关键期”。在关键期引导孩子做关键事,这才是科学养育。
教育要走出狭隘,面向未来
萱萱的故事发生在幼教期,据我调查,孩子上小学后,除了兴趣教育,还有各种培优补习,孩子更苦更难。为什么会这样?我认为,重要原因有两条,一是孩子的成长环境变了,二是培养目标提升了,但我们的教育却在传统落后的家庭本位模式中挣扎,心态浮躁,急功近利。
先说成长环境变迁 在从生物人到社会人的基本社会化过程中,成长环境举足轻重。最近三十多年来,成长环境发生四大变化,即家庭结构和亲情共生环境变化,包括少子化和家庭结构小型化;知识化和新兴媒体生活化,三岁的孩子用平板电脑了;家庭、学校、社区、友群等实体环境与网络环境虚实交织,家庭教育碎片化;物欲横行、追名逐利、价值多元,良好家风影响严重弱化;中国走向世界,全球抢滩中国,发展环境国际化。可是,我们的亲子教育还处于家庭本位的狭隘视野中,教育冲突严重,很多孩子成为牺牲品。建议家长和老师看看“父母皆祸害”的网贴。
再说培养目标提升 在培养目标方面,包括“成龙”“成凤”、考学、出国,家庭和学校的愿望都是好的,可惜的是,由于教育目标的传统和狭隘,我们总是习惯性地把孩子们逼向死胡同。主要表现为好好读书,考个好大学,好专业,找个好工作,好单位,安安稳稳过一辈子。孩子们的青少年时期就是上课、作业、考试、考学和找工作。这是人类工业化中期以前的培养过程和培养目标。在高新技术、网络平台和国际化主导下,培养目标越具体越短视。仅就职业而言,正在经历,一是高新技术改造,二是国际化改造,三是体制改造。全球职业体系正在重新洗牌,我们的孩子们还会有一辈子不变的职业吗?在发展较前沿的国家和地区,孩子大学毕业后,五分之一的孩子在单位工作不到一年,三分之一的孩子在单位工作不到五年。
教育工作者包括家长要有一种眼光:孩子们将来要从事的职业应该是现在还没有的职业。20年前,你能想到今天的前沿职业会以网络为平台吗?你能想到国家会推进“互联网+”吗?
面临新的发展环境和态势,我们需要强调孩子们从全世界范围内进行学习的必要性,有三样技能必须从幼儿时期开始教给孩子:大数据时代已经到来,我们需要教孩子学会处理海量信息;我们需要教孩子学会全球交流;我们需要教会孩子如何自我导向,并懂得如何不断组织自己的学习,以主动适应未来。我们的培养目标是学习能力和适应能力,其中亲社会能力举足轻重。
【关键词】心理学教育学学前儿童绘本阅读推广应用
【中图分类号】G252.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20)30-0097-02
1.前言
先从我们自身发展身心过程研究的话,6岁之前发展过程非常迅速以及打下了坚实基础,不要小看就这么短短几年的发展,其影响是很大的,说是影响人的一生都不为过,我们国家有个谚语是这么说的,“三岁看大,七岁看老”。意思是学前教育对幼儿的身心发展十分关键[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明确指出:公共图书馆应该让青少年幼儿从小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鼓励开发想象力与创造力,推动其了解我国伟大的文化遗产艺术以及科学成就发明。我们可以看出少年儿童教育绝对是公共图书馆应该担负起的重任。阅读推广学前儿童绘本必须作为公共图书馆少儿读者服务工作的重心内容。
2.公共图书馆学前儿童绘本阅读推广工作中的缺陷
教育学家普遍认为,几乎一切的学习基础都要以阅读起步,我们也可以看出阅读对于学前教育的重要性。教育专家研究表明:零到六岁的幼儿时期,非常适合培养他们的阅读兴趣与习惯,因为在这个时期,幼儿记忆力强,对知识或行为非常敏锐,记性好,感知强,接受新鲜事物很快,具有很强的可塑性。阅读一定要重视娃娃时期,越早进行,就越有利于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绘本的主导就是图画,语言精炼活泼、绘画好看、故事幽默,幼儿就会喜欢上阅读。绘本如果是优秀经典的,光看图就能明白故事在说些什么,就算是不识字的儿童,也可以根据图画内容明白故事含義,自己发掘乐趣。
2.1图书馆工作人员绘本阅读理念不足
大部分图书馆工作人员并不充分了解儿童有多么需要绘本阅读,一些图书馆工作人员反而会觉得绘本很薄,整本也没有几幅图,内容所表现出的信息量太少,比不上有些文字比较多的少儿图书,它们在书中介绍了许多知识,图书的售卖价格也比较贵,性价比不高。另外,图书馆阅读推广学前儿童绘本大部分是对于三岁到六岁的幼儿,不太重视零岁到三岁的幼儿。调查数据显示,三岁发展好了,未来也才能发展好。我们必须有效实现教育儿童,培养有才之人,在初生时期就提供适当的教育与影响,促进幼儿更好的身心发展,因为如果等三岁之后再开始教育的话,时间上就太晚了。零岁到三岁之间的婴幼儿真的需要好好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因此,图书馆推广绘本阅读的时候,应该格外重视零岁到三岁幼儿和三岁到六岁幼儿的书籍材料[2]。
2.2图书馆阅读推广学前儿童绘本的专业人才不够
阅读推广学前儿童绘本工作其实是很难的,要求图书馆工作人员达到一定的水准,比如熟悉学前儿童心理学、教育学,尤其是针对幼儿的阅读心理。还要非常了解绘本内容。推广绘本阅读对于我国公共图书馆来说还是一个比较新的工作方向,所以就整个行业而言,专业人才是远远不够的。
3.绘本阅读对学前儿童的意义分析
绘本属于一种由图画作为主导的书籍,其语言非常精致化,图画比较有趣以及生动,有趣的故事内容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使得孩子的阅读兴趣得到大大的提高。在阅读优秀以及经典绘本的过程中,可以在观看图片的基础上,更好地完成故事主要情节的阅读以及理解,就算是一些比较小的孩子也可以在图片的基础上完成故事的阅读,并从中找到乐趣。
3.1绘本培养审美能力
绘本是一种艺术形式,擅长通过绘画讲故事,专门给儿童设计的。如果是很优秀的绘本,需要插画家精心手绘,绘画的技法与风格要格外重视,还有图要精美,注重细节。优秀的绘本中每一页都能彰显出艺术。图画精美、故事精彩可以让幼儿不仅能享受文学,还能感知美的能力,帮助他们培养欣赏美的能力,然后才能表现美。
3.2绘本丰富幼儿知识,推动多方向发展
大量的绘本融进人格教育与智力开发,图像生动形象、情节生动,将许许多多丰富多彩的领域知识给儿童展现出来,让幼儿利用读画,开心地把握故事含义,感受读书是有意思的,同时读书时,利用不太直接的体验,让情感与知识更加浓厚。而且,幼儿语言表达与观察记忆能力可以在阅读中得到加强。
3.3绘本便于亲子关系更亲密
儿童喜欢依赖父母,与父母交往,父母让幼儿感到安全。数据显示,在很小的年纪就能有安全感的儿童,将来能非常迅速地适应新环境,专心学习,探索环境。亲子阅读有助于亲子之间增进感情,两者之间沟通交流便于亲子间关系更好。
4.为学前儿童选择适合的绘本
图书馆工作人员一定要认识到绘本读物对于儿童身心发育的重要程度,在这个过程中要熟悉绘本的一些基本理论知识,掌握关于绘本的具体阅读技巧,充分地掌握关于儿童的一些心理学以及教育学等学科知识。在学龄前儿童绘本的推广过程中,图书馆工作人员一定要重视学龄前儿童的具体发展心理学以及学前教育学,并且需要从儿童的心理发展以及儿童的阅读心理学方面完成工作的开展,这样就可以对绘本有更多的了解,和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需要相适应。没有人天生就会阅读,儿童阅读需要父母的陪伴以及相应的指导。与儿童一起进行阅读属于一种比较简单、有效以及经济的教育方式。图书馆的重要任务就是帮助父母更好地学会与孩子共同的阅读绘本。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可以把学前儿童分为以下几类:新生儿阶段(0至28天),婴儿阶段(28天至1岁),幼儿阶段(1至3岁)以及学龄前阶段(3至6岁)。阅读绘本的年龄限制不是特别清晰,0岁的孩子同样可以阅读3岁孩子阅读的绘本,3岁孩子同样也可以阅读0岁孩子阅读的绘本,但是关于每个年龄段孩子的具体阅读要求具备不同性,会按照儿童的具体年龄特点进行要求,比如年龄越小那么要求就会越低。
4.1学前儿童0至3岁阅读绘本特点
0至6个月的婴儿具备较弱的视力,他们非常喜欢鲜明色彩的一些图片。这些图片非常利于婴儿视力的训练,这种绘本主要包含:《颜色》以及《脸,脸,各种各样的脸》等,操纵实际物体属于幼儿探索世界的一种主要方式,因此,大约1岁的孩子在拿到绘本之后就会出现撕咬的状态,因此家长应该进行适当指导,大致在2岁以后,孩子们就会了解绘本的具体作用,因此为6个月至2岁孩子进行绘本的阅读,主要是为了完成孩子视力的训练,提高阅读兴趣,培养相应的感知,为后续想象力以及言语等能力的开发打下比较坚实的基础。2至3岁的儿童可以在思维以及语言的基础上认知周围的事物,在这个过程中,父母一定要重视给予孩子比较多使用语言的机会,他们可以询问一些关于绘本内容的具体问题,让孩子学会观察以及思考,并鼓励孩子利用比较简单的语言总结答案。
4.2学前儿童3至6岁阅读绘本特点
3至6岁的儿童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地培养了相应的思维,并且可以在具体的形象或者事物方面来表示自身的联想,这个年龄段的婴儿大致都进入了幼儿园进行学习。在老师的具体指导下以及与同伴进行互动的过程中,他们的智力以及语言技能得到了非常迅速的发展,这时候父母可以为他们选择具备连贯性的绘本,这个阶段的孩子开始会对喜欢以及不喜欢进行区分,他们会寻求他们喜欢以及认可的角色,并对某种类型的书产生非常浓厚的兴趣。有非常多适合3至6岁儿童阅读的绘本,比如,如《方格子老虎》以及《宫西达也恐龙系列》。儿童大致在3岁左右就具备性别意识,因此在这个阶段实施性别教育是非常重要的,这些绘本主要包含:《乳房的故事》以及《我可爱的身体》等。要对3至6岁的儿童实施生殖方面的教育,保障儿童可以更好地保护自己。这时候,他们可以阅读《我从哪里来》以及《我出生的那一天》等系列绘本。
5.指导孩子阅读绘本的步骤
指导孩子阅读绘本的步骤具体分析如下:第一步,让孩子自己认真看一遍绘本,不讲解,让他们自己领会绘本故事。儿童先看封面,最后看封底,由于不是正文的地方内容和正文关系密切。要让孩子看图画色彩与人物表情。之后,家长关注儿童自身的体验感受。第二步,家长声情并茂地朗读绘本文字过程中,儿童仔细观察图画[3]。一边听有声言语,一边看精美图画,脑海中自行结合有声言语与图画信息,形成活动性强的连贯故事。此时,孩子心理在发展,他们的观察力与想象力都将有很大的提高。亲子共读时,家长需要引导儿童与自己一同走进故事,用游戏演绎故事,不仅拉近亲子关系,还可以推动儿童发展自身。第三步,和儿童沟通。孩子阅读时一定会产生不少感受与想法,应该及时进行交流沟通,家长注意观察,抓住儿童感兴趣的地方,与儿童互动沟通。对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过程描述如下:幼儿在三岁到四岁时,通常可以主动讲述生活,不过如果围观人数较多,表现会有点怯场。到了四岁到五岁时,孩子大概可以独立讲简单的事。通常来说,到了五岁到六岁的年纪,大部分儿童可以准确表述,同时表现较多,一般可以大胆自然地生动表述。所以,阅读亲子绘本时,需要对不同年龄段的儿童提出不一样的阅读要求。比如三岁到四岁的幼儿,引导孩童看图说话;等到了四岁到五岁的年龄,引导儿童按照图画信息,简单讲述;而五岁到六岁的呢,孩子应该可以完整描述故事,并且有了自己的看法。
6.指导孩子阅读绘本时的注意事项
学前教育学表示,儿童在活动中发展,操作事物时促进情感、认知与个性发展,不可以让他们一直坐着,必须通过听书或看书等方式提升自我;教育内容与方法应该根据孩子自己的身心发展规律,同时推动孩子身心健康发展,注重学前孩子不同的发展特点,不要太幼稚,也不要太成人。家长可以通过亲子共读绘本对孩子进行教育。共读过程中,孩子是教育的主體,他们自己需要充分调动感官积极参与阅读,才能读懂故事,绘本绝对不能仅仅是一本故事书的存在。孩子阅读时,家长不要经常参与。由于成人和学前幼儿思维特点不同,成人阐述与准备问题,很容易与孩子感觉不匹配,很容易影响孩子进行纯正阅读。儿童感兴趣的地方与成人也不同,阅读过程中建议引导孩子自由想象,毕竟每个个体都是独一无二的。学前期想象非常活跃,基本贯穿所有的活动,有利于儿童发展认知、情绪等。因为认知水平约束,学前儿童十分擅长想象,拥有丰富的想象力[4]。天马行空是孩子的天性,作为家长必须给予一定的支持和尊重,不要用成人的眼光评判干涉,也不要急于灌输大人的思想。只有氛围宽松,才能营造出积极情绪,激发儿童更丰富的想象,消极情绪只会阻碍儿童的想象。家长应该支持儿童大胆观察、大胆想象,欣赏孩子的个性想法。
突然想到一部令人啼笑皆非的电视剧《断奶》,剧中小夫妻的双方父母一边抱怨子女缺乏自理能力,一边事无巨细地对孩子的生活大包大揽。这其实是很多家庭的真实写照,专家也在呼吁:中国父母更需要“心理断奶”。
懂得分离才是“真爱”
媒体曾报道过一名18岁的沈阳男孩因母亲不能到外地陪读,决定退学再考本市的大学。其实这绝不是个案。据统计,每年有5%的大学新生因不适应环境而退学。浙江一项调查显示,超过60%的新生家长希望每周了解孩子近况,约30%的家长希望每天了解。对家长来说,学习要管,生活要管,工作也要管;对孩子来说,上学被陪读,工作被陪住,相亲被陪“审”。
中国家庭的亲子间似乎总有一根割不断的隐形“脐带”。
心理学认为,人的一生就是在不断的离别中成长和成熟。幼年离开母亲的怀抱,开始探索世界;童年离开家人的呵护,逐渐发展自我;青年离开长辈的指点,构建独立生活……在这个过程中,家长和孩子任何一方过度依赖,就可能出现心理不适应,甚至诱发焦虑、抑郁。懂得分离的爱才是“真爱”。聪明的父母要主动与孩子分离,促进孩子人格成长,自己适应角色转换,双方都拥有独立但相互关爱依存的生活。如果没打好心理基础,孩子一生都可能敏感、脆弱。
不断奶的孩子学不会吃饭
心理学说,12岁-20岁属于孩子的心理断奶期,17岁左右进入高峰期,孩子独立活动的愿望变得越来越强烈。但此时断乳并不意味着马上独立,事实上,他们在很大程度上还依赖着自己的父母,处于想独立与还不能完全独立的矛盾中。这个时候,如果父母依然认为孩子永远都是孩子,没有给孩子独立思考、处理事情的空间,孩子就很难形成独立的人格。
社会学家形容中国父母为“直升机父母”――随时在孩子“上空”盘旋,有需要立即补给,有困难随时出面。如此“全方位”的保护下,孩子的独立人格难有机会得到发展,一旦环境改变,很容易出现适应障碍。相信没有父母希望孩子成年了还拥有“不到五岁”的独立处事能力,但不少家长却正在“努力培养”着孩子永远“到不了五岁”。大学生活以及初入社会对当下的独生子女来说,是一道坎儿,可能会摔一跤、饿一顿,做家长的要狠心迈过这道坎儿。不给孩子“断奶”,他们就永远学不会自己吃饭,更永远学不会“独立觅食”。
边界模糊等同于“爱暴力”
有一次,我和五岁的儿子坐在月光底下,遥望着飘渺的银河,给他讲牛郎织女的故事,讲月亮上的嫦娥、月兔、桂花树,教他唱《小白船》,我发现他的眼睛一闪一闪的,里面分明充满了梦幻、新鲜的向往,小脑袋里也定是一个色彩绚丽、神奇迷离的童话世界。这不由得让我心里一动,让他的眼睛亮晶晶,我一下子找到了教育的切入点。可没几天,儿子问我银河是不是真的不是河,月亮上是不是什么都没有,尽是石块、陨石坑和灰尘,说这些时他眼睛里一片灰蒙蒙的失望,那种亮晶晶的东西熄灭了。我问他:"是谁告诉你的?"儿子说:"《大风车》里说的。"我立刻不满意鞠萍了,我宁愿让孩子不知道这些科学常识,也要让他的眼睛亮晶晶的。
作为一名教师,我常能从一个学生的眼睛来判断他学习的水平、能力和领悟的程度,成绩差的学生眼睛往往呆滞、阴沉而低垂,一堂课下来几乎没有什么变化,好学生的眼睛则跟着老师转,或急切,或沉思,或恍然大悟,一派欣悦,聪明而又有活力。这些又往往决定了他们今后发展的程度。我们与人相处,也往往是从对方眼睛开始认识这个人的。所以,对成人来说,一棵树总是一棵树,但在幼儿眼里,树有小嘴能唱歌,树有小手会跳舞,树有小伞是小猴小鸟的家,还有许多我们成人永不会想到的东西。这种幻想能力使孩子灵动而积极,以不同寻常的角度来认知这个大千世界,开启蒙昧,使之充满阳光雨露、鸟语花香。所以,我们决不能用自己所谓的成熟来扼杀束缚他们。
孩子的眼睛亮晶晶,是因为他在认知和情感上有新奇的发现、有神秘的感受,心灵之窗被开启,明亮而开阔,其心理处在激动、欣悦、神往、紧张、震动之中。在这种状态下,孩子的脑电信号获得了突然的能量,得到加速,冲破寻常的思维定势,在广度和深度上到达联通了前所未达的区域。
要让孩子的眼睛亮晶晶,并不在于给他讲了多少知识,而是根据孩子的身心特点和认识规律,充分利用形象和情绪记忆理解,创造出各种新鲜活泼的刺激环境,灵活地运用多种方式,把参与和体验、欣赏与观察、动手并动脑结合起来,从中确定孩子发展的优势和方向。记得我的小孩两三岁时,我常带他去田野,去感知丰富的色彩、各异的形态,聆听风声鸟语,感受不同的植物气息,发现季节的变化。五岁时我带他去更远的地方旅游、去参观博物馆,了解知识,开拓眼界,锻炼意志。有一次,二十多里的山路,全是他一个人跑下来的,没喊一句累。今年他六岁,我趁五一节带他去了上海,专门参观了复旦大学、华东师大等高校,在一个当讲师的同学陪同下,进入了教室、阅览室、图书馆,高校独特而浓郁的气氛深深感染了他,学习比以前更自觉更主动。每当我和儿子说起这些高校,他总是兴致勃勃,眼里总是一片心驰神往。我想,是不是有什么亮晶晶的东西在吸引着他呢!让孩子的眼睛亮晶晶,我以为这是幼儿教育的最大成功。
图/石湾
先不从智商角度考虑,通过我多年的教学观察。能深深体会到提前识字,能有效地发展孩子的注意力、观察力,迅速提高孩子的记忆力、想象力,能逐步加强孩子对知识及外界事物的理解程度,有效提高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极有利于促进孩子智力的发展。
当然通过提前识字,还可以使孩子提前进入独立阅读状态,孩子通过阅读可以丰富词汇量、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发展非智力因素、培养孩子学习兴趣、树立学习自信心,为孩子一生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那么如何有效地在孩子感兴趣的情况下进行早期识字呢?在平时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积累了一些经验,感觉比较可行,现记录下来。
一、游戏:快速闪动卡片,主要是一些孩子感兴趣的事物卡片
在孩子面前快速闪动卡片(如动物或是水果类),同时说明卡片的内容。当然只是纯汉字,不能有图,要不孩子的注意力会被图片所吸引。一轮下来,说出词语内容,让孩子找相应的卡片。此方法还可以同时培养孩子的注意力和观察力。
有一次看电视,我无意中在国际新闻频道中看到:“台湾某一幼稚园对三岁儿童进行三个月的训练,孩子在众多的卡片中能找出一百多个词汇”这样的镜头,虽只是几秒钟,给我很大启迪。我报着试一试的心理,写了十张纯汉字动物卡片。在引起孩子注意时,在他们眼前快速闪动,同时伴随声音。我快速闪动的目的,主要是培养他们的注意力和观察力。我还要让他们明白,机会只有一次,一个回合只需几秒钟。当我说内容让孩子们找相应的卡片时,好多孩子竟然找对了三张。孩子的潜力是不可思议的。下一轮时,可以把已会的三张替换掉。在做的过程中不要忘记随时进行针对性的表扬。过一阶段,用同样的方法,把已会的词语再来一次,孩子会有一定的成功感。一个学期过来,孩子们认了二百多个有关动物的词语。
二、利用图画帮助集中识字,同时培养孩子对文字的理解能力
例如,我教孩子们认“树、根、皮、枝、叶、花”几个字。就随手在纸上画了一幅简笔画:一棵大树。下面根须紧紧扒在泥土里。一边教认字,一边对着图画讲有关树的一些简单知识。对这样的识字方法,孩子们特别感兴趣。不到三分钟就能记住这几个字了。这样做,同时还培养了孩子的理解能力。
三、利用偏旁颠带编一些儿歌帮助识字,主要是一些形声字
韵文在孩子的口中形成了有趣的歌谣,并且可以比较容易地记住每个字的形状及在韵文中所处的位置。这样在有意无意中自然而然的通过定位联想,让字在大脑的语境中反复出现,达到快速、有效识字、记字的目的。这些韵文《儿歌三百首》里多的是,也可以利用身边现成的事物自编一些容易上口的短句,教起来更方便些。
平时经常放一本字典在身边,相同部首的字就不难找了。短句也就来了。例如:教“饿、饭、饼、馒、饺”几个字,老师说:“宝宝饿了,该吃饭了。吃什么呀?吃饼吗?馒头吃不吃,还是吃饺子吧!”在和孩子的一问一答中老师随手用彩笔写下这些字,孩子很自然地认识了这些字。还挺有兴趣的。不过,别忘了,要把这些随手写的顺口溜记下来,经常有意无意地带孩子读一读。不仅仅起到识字作用,还提高了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
四、利用体态动作表演帮助理解字义,提高识字能力,主要是一些会意字
活泼好动是孩子们的天性,有时候用体态动作演示不仅能帮助他们理解字义,更能记住字形。如“休”一个人在大树边休息。“看”把手搭在眼睛上。用同样的方法让孩子用动作表演一些这些字,很快记住了一些字形,还加深了对字义的理解,学起来省时省力,孩子兴致高昂。
[关键词]:幼儿普通话教育 重要性 规范
经过长期的教育实践和对儿童心理发展的研究证明,人一生当中学习语言最快、最重要的时期就是在婴幼儿时期。这个时候,婴幼儿已经形成了学习语言的基础,听力和语言器官发育也基本形成。到三四岁左右语言系统就已经开始定型,再学习其他语言就难以改正。所以在婴幼儿时期就要学习正确的发音,要不然再补偿教育就会更加困难。要想讲好普通话,就要从幼儿抓起,越早进行普通话学习,效果就越好。作为幼儿教育的专门机构――幼儿园,还需要制定专业的教育方式,进行有目的、有系统、有计划地发展幼儿语言水平,使幼儿普通话水平不断提高,更快掌握普通话。幼儿教师应该怎样做呢?
一、引导幼儿进行科学发音练习
幼儿教师要结合幼儿的认知特点,通过示范、讲解等让幼儿进行科学的发音练习。先要向幼儿做出示范,让他们先看清楚发音的部位,如果幼儿没办法准确发音,老师不仅要正确示范发音部位和方法,还需要对发音方法进行讲解,把发音原理更具体更形象的给幼儿讲解。比如发出舌尖音的n和l,老师可以先给幼儿指出这两个音的具体发音位置,让幼儿看见舌尖的位置,讲清发音方法,n发的是鼻音,声音是由嗓子发出的,l是边音,音是从舌的两边发出的。老师在讲解过程中进行示范,让幼儿准确掌握发音的动作,准确的发音。
二、培养幼儿正确的听音能力
听力是说得好的基本条件,想让幼儿能进行准确发音,首先需要发展幼儿的听觉能力,让幼儿能准确分辨出语言的细微差别,尤其是对那些近似的发音,例如:c、zh、ch、sh等,只有幼儿能分辨出它们的不同,才能正确的发出这些音。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对幼儿听力进行培养,外国就非常注重对幼儿视听训练,各个年龄班级,都设有训练听力的设备,四岁和五岁班,还准备图书和耳机。让幼儿在看书的时候能听到耳机里传出的准确、动听的语音故事。除此以外还增加了一些和幼儿进行谈话、和别人讲故事、互相倾听并交流等方法来培养幼儿对普通话的感知能力。
三、引导幼儿养成讲普通话的良好习惯
幼儿园需要根据各个阶段幼儿实际发展情况,在教学活动中针对不同幼儿开展活动,三四岁的幼儿语言飞速发展,这时的幼儿并不能准确发音,因为他们的生理发育还没有发展完全,所以要想使幼儿对普通话学习产生兴趣就需要选择一些游戏性的儿歌或是绕口令,这样既能听又能读,还能边做边玩,这样既能做到寓教于乐,又可以提高幼儿语言表达能力。像小朋友特别喜欢“小兔走路蹦蹦跳,小乌龟走路慢吞吞”这个儿歌,可以一边说一边模仿小动物做出动作,让他们愿意说儿歌,对儿歌产生强烈兴趣。大概有三分之一的三四岁幼儿很难发准f音,因为他们不知道该用牙齿咬住下唇带动下额发音,还有些孩子发不清s的音,说不清四和细,对此我们不能急于求成,给孩子创造机会让他们多进行锻炼。游戏“小鸡吃米”就能更多练习“吃”的发音,使孩子在游戏过程中进行发音学习,更不能歧视那些说话晚的孩子,要有耐心多和他们交流,多和他们说标准的普通话,鼓励他们说出完整的句子,这就是好的语言环境给孩子带来的优势。四到五岁的孩子词汇积累比较快,所以想提高孩子的表达能力,就需要为孩子提供丰富的词汇量。幼儿都很喜欢听故事或是表演,老师可以选择一些可以表演的小故事,让孩子以这种形式提高普通话水平,比如《金色房子》的故事当中短句优美而又朗朗上口,在欢快的氛围中就能提高普通话的水平。
教师在和幼儿交谈时也要讲普通话,同时注意要表扬普通话讲得好的孩子,如果遇到不能准确讲普通话的幼儿,教师要耐心帮助他们改正。针对年龄稍大一点的幼儿,每月可以组织一次讲故事活动,也可以让幼儿续写故事,这种方法可以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同时可以使幼儿的普通话水平得到提高,为孩子顺利升入小学打下坚实的语言基础。对于中班或小班的孩子,可以鼓励他们模仿,也可以训练他们的普通话,应用多种语言训练方法,让幼儿喜欢上普通话。
四、引导幼儿提高讲普通话的积极性
语言环境在幼儿正确发音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而作为幼儿第一个教育环境的家庭,父母承担着教育孩子的责任,父母对孩子具有深远影响。幼儿园要与家庭形成教育合力,为幼儿成长创造合理的普通话学习环境,激发幼儿说普通话的积极性。如果幼儿每天都在规范的普通话环境中成长,则可以准确掌握发音部位,掌握更好的发音办法。日常对话过程中,家长就应注意自身发音,这样才能对孩子有积极影响。幼儿都喜欢做游戏,利用游戏,家长可以调动幼儿讲好普通话的积极性,鼓励幼儿说好普通话,提高普通话能力。如可以利用猜谜语、拍手谣等亲子游戏,不但练习了孩子的普通话,同时使幼儿得到了快乐。在平时生活中,这样的活动很多,如洗澡时、接送过程中、游乐场所,都可以训练孩子的普通话。如果孩子有了一定的进步,家长要及时给予表扬。特别要重视的是,父亲应该抽出一定时间和孩子在一起,训练孩子的普通话,可以促进孩子讲好普通话。在孩子的健康成长过程中,只有母亲独自参与是不够的,只有父母共同作用,则会收到较好的教育效果。
总之,幼儿学习普通话是一个长期任务,教师只在善于创造有利于幼儿成长的学习环境,坚持经常练习,幼儿才会喜欢普通话,才能说好普通话。幼儿时期的教育具有关键作用,因此一定要重视幼儿说好普通话工作。只有让幼儿具备坚实的语言基础,才能对幼儿今后的发展有利。因此,学好普通话要从幼儿做起,这是我们应该明确的任务。只有我们坚持不懈,善于创造规范的普通话学习环境,幼儿则一定能够说好普通话。
参考文献:
[1]徐晓燕.浅谈方言在幼儿普通话教育中的影响[J].学周刊,2011,(29).
幼儿是我国推行的学校教育中的起始年龄阶段,具体是指3—6岁的孩子。[3]笔者从1996年开始对幼儿进行视唱练耳训练,10年后发现幼儿时期是孩子音乐听觉发展迅速、精细的时期。孩子感知良好,敏捷聪慧,模仿能力强而快,是音准教学的良机。在幼儿未识谱前,在孩子“白纸式”的大脑中,以标准音响信息先入为主,就能使孩子掌握一定的音高关系,建立正确的音准概念和积累大量的音响信息。目前,学术界音乐同仁关于幼儿音乐教学的探讨,大都是在唱歌、欣赏、音乐游戏、器乐演奏方面进行研究,但对视唱练耳教学关注得不多。笔者根据自己的实验教学,略谈拙见如下:
实验一:1996年,笔者在业余时间办了儿童声乐培训班,报名的孩子中有4名是幼儿。他们的年龄都没有超过4岁,笔者对这4名幼儿进行了小组课。鉴于孩子年龄小,为了减少他们的唱歌时间,笔者穿插了简易的视唱练耳教学。训练内容是笔者根据孩子的年龄、心理及学习特点自编的,结果发现教学效果非常好,孩子还乐于接受。45天后通过测试,这4个孩子竟然全部掌握了笔者的训练内容:能模唱五度以内的音程,能听辨do、mi、sol、la4个基本音级。
实验二:2003年7月,笔者的业余培训班里又有6名幼儿报名,笔者开始分组对他们进行不同的视唱练耳教学。A组孩子按照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赵方幸编著的《儿童视唱练耳教程》第一册的教学内容进行(该书的一二册教学内容均是为学前幼儿设计的);B组的孩子采用稍易于A组的训练内容。两个月后对两组孩子进行测试,结果发现6名幼儿均掌握了对他们所训练的内容。
实验三:2004年9月,为了证实普遍幼儿对视唱练耳的接受能力,笔者结合本地实验幼儿园,对一中班幼儿进行视唱练耳训练实验,同样采用了小组教学。A组是音乐感好的孩子,B组是音乐感偏差的孩子;训练内容同实验二,两个月后进行单独测试。结果发现两组孩子也均掌握了训练内容。
另外,笔者从业余时间举办培训班中发现:三岁半进入学钢琴、电子琴的幼儿比五岁半以后进入学琴的幼儿视唱练耳水平高。笔者对两个年龄段的孩子分别进行了测试,结果发现:一名三岁半学琴的孩子到6岁时,她对变化单音和大小三的音程都能听辨;而五岁半开始学琴的孩子,到了14岁时,变化单音和五度以内的音程依然听辨不清。
通过以上教学实例,让笔者产生很大的震惊和关注。实验证明,视唱练耳教学应该从幼儿抓起,而且不能错过这个敏感的黄金期,我们完全没有必要推迟到小学阶段再进行。同时视唱练耳教学应从幼儿抓起,还有以下几个理由:
(一)音乐新课程标准的目标要求
我国基础音乐教育领域发生了巨大的变革,提倡新理念、新教学、新思路,课程改革被列为“十五”期间基础教育战线的迫切任务,提出的“音乐新课程”以及“音乐课程标准”已经成为音乐教育工作者共同关心的话题。但最终的目的还是调整人才培养目标,改变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面向全社会,培养具有音乐审美素质的,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4]我们想培养新世纪高素质的人才,就必须从幼儿抓起。因为幼儿时期是音乐才能发展的奠基时期,在此时期给予及时合理的音乐教育,对于一个人终身的音乐才能水平有着重要的影响。
(二)视唱练耳的重要性
视唱是用以培养能按乐谱所示一切要求准确地唱出曲调的音高和节奏等方面的能力,并加深对拍子、音程和调式等感性的认识。练耳是用来培养对音乐节奏的辨别能力、对音乐的记忆能力和对音乐的内心听觉。[5]由此可见,视唱练耳是孩子学习音乐的条件,可以发展孩子的音乐听、唱、识记能力,使孩子掌握一定的音乐自学能力,培养孩子学习音乐的兴趣,提高孩子学习音乐的自觉性,为更好地感受音乐、理解音乐、表现音乐打好基础。
(三)专业人才的培养需要
目前,我国一些专业音乐院校附中对考生的视唱练耳考试内容和难度大大超越了地方音乐学院本科生的考试内容。比如,中央音乐学院附中的视唱考试内容,不仅超越了地方音乐院校本科生考试内容,还相当于地方上的音乐硕士生的视唱考试要求。要想培养合格优秀的专业人才,视唱练耳训练必须提早进行,从幼儿抓起。当前,提早进入视唱练耳的孩子已有一部分人,这些大多是为将来走专业之路做准备的。他们利用课余时间找老师单独辅导训练,这样既费时间又浪费开支,而且效果还不好。笔者认为,完全能在音乐课堂解决的问题,没有必要再去占用孩子的课余时间。
总之,通过上述的实验调查及测试结果,我们每一个关心幼儿音乐教育的工作者,都应对幼儿音乐教育的内容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例如,如何去扩充延伸幼儿的音乐教学,如何使幼儿音乐教育真正达到增智、养性、陶情、悦美的功能,如何能促进幼儿身体、情感、智能、社会等素质的全面和谐发展。我们每一个热爱从事幼儿音乐教育的工作者应用实际行动去探索出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幼儿音乐教育体系。让我们为培养具有一定音乐知识技能、音乐审美能力、创造性的音乐表现力的新一代付出努力吧!
参考文献:
[1]高天康.音乐知识词典[M].甘肃:甘肃人民出版社,1981年出版,第12页
[2]曹理.普通音乐教育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年,第322页、319页
[3]赵宋光.音乐教育心理学[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年出版,第137页
教育心理学家皮亚杰的道德发展论把儿童的道德发展分为三个阶段。第一是“无律阶段”(约五岁以前):行为只是感官动作的自然反应或反射,而没有道德意识。第二是“他律阶段”(约五至十岁):多以做了一件事或行为的具体后果来判断或决定行为是非善恶,此时会片面尊重成人的权威。第三为“自律阶段”(约十岁以后):多以行为的动机为判断善恶的根据,逐步迈向成熟。
因此,当我们谈品德教育时,可以思考这样两个问题:先要了解孩子道德发展的关键条件―― 认知发展的阶段,成熟到什么阶段;然后再根据成熟的条件,思考如何创造理想学习的环境与经验,来促成所希望看到的改变。
处于“无律阶段”的学龄前孩子,在道德判断上常容易受到情绪上或周围人的影响,也不具备思辨的能力。只要是自己觉得有兴趣的,或成人认为是好的,就认为是好。一般而言,对这一时期孩子的品德教育,需要多一些引导与约束。下面是对“无律阶段”孩子父母的一些建议:
明确告知期望 在此阶段的孩子因为不具备辨别对错的能力,父母要明确清楚地告诉孩子在某一环境里适当的行为是什么,并要求孩子表现出来。如:脱下的衣服该放在哪里,不可随意摘公园的花等等。
父母以身作则 在孩子没有自主判断的能力下,最易受生活在一起的父母影响。因此父母应将希望孩子养成的品格在生活里示范给他看。
避免负面影响 因为孩子无法辨别在生活中哪些是父母想要他们学习的,哪些不是,所以往往对父母的行为照单全收。因此父母要特别留意日常非语言行为是否有和对孩子的期望相抵触的地方,如适当控制自己愤怒的情绪等。
鼓励行动实践 一般对有品德的人的认定,是着眼在其道德行为而非道德知识。因此此阶段的孩子在认知发展上虽尚未成熟,可能不解行动背后的意义,但道德的行动是在任何人生阶段都不该缺席的,所以还是要在可塑性高的此阶段,指引孩子在适当的时间、地方,做适当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