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大学英语教学总结范文

大学英语教学总结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大学英语教学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大学英语教学总结

第1篇:大学英语教学总结范文

(三) 对就业问题的看法

1应届毕业生找工作的难易程度

学生对今年应届毕业生找工作难易程度的看法见表14所示;其毕业后的打算情况见表15所示。

2对“先就业后择业”和“专业对口”观点的看法

对“先就业后择业”观点,毕业生们的基本看法见表16所示。

对“选择工作时是否考虑专业对口”,毕业生的看法见表17所示。

3对自己就业前景的基本态度

毕业生对自己就业前景的基本态度见表18所示。

4对自己未来职业发展方向的认识

毕业生对自己未来职业发展方向的认识见表19所示。

5就业难的主要原因

问及“目前应届毕业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时,回答选项是:

1) 高校扩招,应届高校毕业生过多;

2) 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节;

3) 应届毕业生心态不现实;

4) 应届毕业生还不具备完成工作的能力;

5) 就业渠道不通畅;

6) 用人单位对应届毕业生有偏见。

学生对此问题的回答情况(可多选)见表20和图6所示。

6影响就业的主要社会因素

问及“影响自己就业的主要社会因素”时,回答选项是:

1) 所学专业不对口;

2) 学校就业指导不够;

3) 学校名气;

4) 用人单位选拔不公正;

5) 缺乏家庭背景或社会关系;

6) 社会需求信息不足;

7) 性别歧视。

学生对此问题的回答情况(至多选两项)见表21和图7所示。

7影响就业的主要自身因素

问及“影响自己就业的主要自身因素”时,回答选项是:

1) 学习成绩; 2) 专业技能;

3) 外语能力; 4) 个人交往能力

5) 环境适应能力; 6) 个人品行;

7) 发展潜力; 8) 工作经验或社会经历。

学生对此问题的回答情况(至多选两项)见表22和图8所示。

8求职过程中优先考虑的因素

问及“求职过程中优先考虑的因素”时,回答选项是:

1) 地域; 2) 对事业发展有利;

3) 薪酬与福利; 4) 对国家贡献大;

5) 有出国机会; 6) 有培训机会;

7) 个人发展机会; 8) 单位性质;

9) 家庭期望; 10) 其他。

对此,基本回答情况 (至多选两项) 见表23和图9所示。

9理想的单位性质

问及“自己理想的单位性质”时,回答选项是:

1) 政府机关或公务员; 2) 科研设计机构;

3) 医疗卫生; 4) 初、中等教育;

5) 高等教育; 6) 国有企业;

7) 三资企业; 8) 私营企业;

9) 艰苦行业; 10) 基层单位;

11) 自主创业。

学生对此问题的回答情况(至多选两项)见表24和图10所示。

(四) 对母校的综合评价

1对学校工作和教育质量的综合评价

学生对学校工作的综合评价见表25和图11所示。

学生对学校教育质量的总体评价见表26和图12所示。

2对学校培养的总体感觉

学生对学校的培养总体感觉情况见表27和图13所示。

3在大学的主要收获

问及学生“在大学里的主要收获”时,回答选项是:

1) 就业的技能; 2) 终身学习的能力;

3) 文凭; 4) 良好的个人素质;

5) 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6) 爱情;

7) 一无所有; 8) 其他。

学生对此问题的回答情况(可多选)见表28所示。

4在大学学习中的最大问题

问及学生“在大学学习中感到的最大问题”时,回答选项是:

1) 不喜欢所学专业;

2) 学习方法不科学,学习效率低;

3) 学习负担太重;

4) 所学内容比较枯燥,陈旧;

5) 只掌握了理论,缺乏实践。

学生对此问题的回答情况见表29所示。

5校园内对自己学习影响最大的人

学生对“校园内对自己学习影响最大的人”的看法见表30和图14所示。

6毕业生是否达到既定培养目标

对于“本专业毕业生是否达到了既定的培养目标要求”,学生看法见表31和图15所示。

(五) 分析与思考

将上述各部分数据与前两年相关统计数据进行对照,可以看出,采集自本届毕业生的各项数据在许多方面都表现出积极可喜的进步,较好地反映出该独立学院的教育教学改革成果。根据问卷调查的数据,我们有以下简单分析。

1重要的素质和能力培养

对于“在学校期间哪些素质和能力培养最重要”,这一届毕业生的看法与前两届在多个方面有明显差别,如表32和图16所示。

可以看出:2003级毕业生更看重对“发现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2004级毕业生更看重对“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而2005级毕业生则重视对多方面素质和能力的培养,且三届毕业生都看重对“社会交往能力”的培养。

相比较,“一般人际交往”是对当前学生“影响最大的社会活动”,学生对“担任学生干部”的兴趣有增无减。

2对专业知识的认识和综合知识水平均有提高

2005级毕业生对“参加社会实践”(41.8%)和“专业实习”(61.2%)给予了更多的重视,认为这些活动是“培养社会适应能力的有效途径”,很多人认为“参加技能训练”是“对自己影响最大的社会活动”(33.0%)。但还是很少人(12.2%)认为“业务知识水平”是“最重要的素质和能力培养”;2005级毕业生自评的“专业水平”和“科研与创新能力”较前两届有所提高;2005级毕业生“综合知识水平的自我评价”的各项指标均比前两届学生有所提高。

3对所学专业有所了解,期待课程设置更趋合理

与往届相比,本届毕业生对自己所学专业均表示“了解”(43.9%)和“有点了解”(56.1%),没有人选择“不了解”和“不知道”。这组数据,既反映了学院专业教育的进步,也表现了还需努力的成长空间。

调查中,学生对“所学专业课程设置”的认同度有明显提高,而质疑“不太合理”的学生数在去年明显下降的基础上,今年较之去年又下降了50%。三年来,质疑本专业课程设置“不太合理”和“很不合理”的人数比例由前年的67.8%下降为去年的44.7% ,又进一步下降为今年的20.4%,让我们欣喜地看到了学院教学改革的明显进步,毕业生们对学校开展的教学改革表示出赞同和欣喜,认为学院教育形势“明天会更好”。

对于“在学校期间,哪些教学环节对自己的影响最大”,本届毕业生中,41.8%认为是“专业知识”,64.3%认为是“教学实验与实践”,21.4%认为是“毕业设计或论文”,有15.3%的人则看好“职业资格认证”(此数据为三年来最高)。

有48.0%的学生表示,如果可以重来,最需要改善的是“专业知识学习”,希望学校“加强专业知识培养”(31.6%)、“加强专业技能培养”(31.6%)和“加强创新能力培养”(34.7%);多数学生认为“影响自己就业的主要自身因素”是“专业技能”(60.2%)和“经验或经历”(70.4%,此数字较前两年有大幅增长)。

4课余时间安排要加强引导

与往届相比,课余时间玩电脑游戏的比例持续上升 (已达33.7%)。31.6%(上年是25.5%)的学生选择了课余时间“学习课程知识”。实践表明,“堵”的成效不大,而“让学生课余时间忙起来”是积极引导的好办法。

5职业志向与“先就业后择业”

据报道,受世界金融危机和应届高校毕业生人数增长影响,2009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非常严峻。而调查中,36.8%的应届毕业生对就业前景表示“乐观”,19.4%表示不乐观(较上年增加)。对于“毕业后的打算”,92.9%的学生选择了“直接就业”或“自主创业”(上年为84.0%)。41.8%的毕业生对未来职业发展方向“比较模糊”、“很模糊”和“不清楚”(此数字逐年明显下降)。

对于“自己理想的单位性质”,多达51.5%的人选择了“政府机关/公务员”(上年为44.7%)。考虑“自主创业”的人数比例下降。见图17所示。

为解决大学毕业生的一次就业率问题,在一些学校采取的多项措施中,有一条近来被用做了重点宣传口号:“先就业,再择业。”对此,有12.2%的毕业生“完全认同”,71.4%“比较认同”,16.3%的毕业生“不太认同”和“完全不认同”;只有3.1%的毕业生认为选择工作时专业对口“很重要”,58.2%的毕业生认为“比较重要”,有38.8%的人认为“不太重要”。三届毕业生的看法对比如图18和图19所示。

在2005级毕业生中,有25.5%认为自己“所学专业不对口”,有14.3%的毕业生表示“不喜欢所学专业”。这些数据较往年有所下降,但仍值得我们在开展专业教育和就业教育中继续努力。

6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力不够

对自己所学习专业的教师的教学水平,44.9%的人认为“很满意”和“较满意”;54.1%的人认为“一般”、“不太满意”和“很不满意”。三年来,毕业生对专业教师教学水平的满意度逐年有显著提高。

多数学生认为,对自己学习影响最大的人是自己的同学(62.2%),而任课教师只收获了26.5%,辅导员/班主任收获了8.2%。

独立学院的师资队伍相对比较年轻,无论在资历和学术水平等方面对学生的影响和号召力都有待继续努力。教师要努力提高自己的职业能力,相信这也是学校学风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

7实现学习目标的自我评价逐年正向发展

有55.1%的应届毕业生认为自己“基本达到”了既定目标,44.9%的学生认为“没有达到”或“不清楚”。这组数据逐年有着正向的良好发展,如图20所示。

本届毕业生中,88.7%对学校工作的综合评价是:“比较满意”和“基本满意”,只有11.2%的人认为“不太满意”和“不满意”(图21);83.7%的学生对学校教育质量的总体评价是:“比较满意”和“基本满意”,只有16.3%的人认为“不太满意”和“不满意”(图22);对学校给予自己的培养,有90.8%的学生认为“很满意”、“比较满意”和“基本满意”,只有9.2%的人认为“不太满意”和“不满意”(图23)。

(六) 后记

选择一所典型的应用型、教学型本科高等院校,针对同一组应届毕业生对象,我们坚持三年连续进行问卷跟踪调查,得到的结果令人十分满意[1][2]。从对所调查数据的分析中,我们真切地看到了1999年大规模扩大招生以来,我国普通高等教育前进和发展的步伐已经加快,我们看到了学校和教师辛苦努力的成果,我们看到了前途的一片光辉灿烂。

尽管这只是针对一所学校某个专业学生的调查数据,但我认为,这也是我们国家普通高等教育发展进程中带有普遍意义的一个缩影。相信不同的人可以从上述调查问卷的数据中产生不同的看法和想法,得到不同的收获。我觉得,调查数据的字里行间,也激励着我们以更快的前进步伐去推动我们的教育教学改革,发展我国优质的大众化高等教育,推进我国的本科教育质量工程。

参考文献:

第2篇:大学英语教学总结范文

关键词:课程论;大学英语教学;研究综述

中图分类号:H31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795(2013)0343075-0006

自2004年8月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颁布了《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以下简称为《课程要求》)(2007年修订后正式),全国大学英语教学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与此同时,学者们(夏纪梅,2005;陈坚林、谷志忠,2008等)对两版《课程要求》进行解读,并以不同视角对大学英语教学展开了大量研究。适时回顾《课程要求》颁布以来国内大学英语教学研究的发展历程有助于分析情况、发现问题、明确未来发展方向。

研究综述的主要目的是总结以往研究成果,描绘相关领域研究全貌。根据Cooper(2010)对研究综述的分类,笔者认为近年来涌现的有关大学英语教学的研究综述可以归纳为两大类:一类是“大综述”,对涉及大学英语教学及教学改革的研究进行综合描述和分析,如姜秋霞等(2011)通过对有关大学英语教学的论文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总结出大学英语教学研究的特点和发展变化趋势;赵庆红等(2011)统计、分析了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实证研究文献后指出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实证研究的成效和弊端;另一类是“小综述”,针对大学英语教学诸要素的研究进行微观梳理和总结。近年来学界针对大学英语教学要素的研究综述集中在教学内容方面,包括听力(如:程京艳,2009)、口语(如:蒋超等,2009)、阅读(如:方英,2008)、写作(如:秦朝霞,2009)、词汇(如:徐密娥等,2007)和文化(如:苗丽霞,2007)等;针对其他教学要素的研究综述较少,张森等(2012)综述了有关学习者学习策略的研究,文秋芳等(2010)针对教师发展研究进行了综述,唐进(2012)的综述有关自主学习研究,曹超(2009)的综述是关于计算机辅助语言教学研究,此外还有黄建滨等(2009)和蒋显菊(2007)分别针对教材和测试研究进行了综述。阅读、分析这些文献可以看出,国内大学英语教学研究综述一般采用元分析的方法,以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等为视角探讨相关领域研究现状,但缺乏对各类主题研究特征及其发展趋势的分析。要详尽描绘大学英语教学研究的发展脉络,需要从课程观的角度重新审视和整体把握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研究。

1 调查方法与过程

本次调查依据中国知网“期刊全文数据库”中语言学外语类期刊的论文数据。首先,查阅《“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2012—2013)收录来源期刊目录》确定语言学外语类期刊共计11种(见表1)。其次,分别以“大学英语教学”、“大学外语教学”、“公共英语教学”、“公共外语教学”等为篇名、关键词和摘要检索词进行单独检索和交叉检索,检索到2004年一2012年在11种期刊上发表的大学英语教学研究相关论文844篇(不含有关非英语专业研究生英语教学的研究论文)。剔除会议讲话、会议述评、著作介绍等文章,通过分析论文内容与大学英语教学的相关性,选定其中786篇论文为研究对象,从论文数量、研究类型、研究等不同维度对这些内容文章进行分类和梳理,并运用EXCEL工具进行详细数据统计,总结研究历史,分析研究现状,以图把握研究趋势。

2 统计结果与分析

2.1论文数量

相关论文数量、所发表刊物和年份如表1和图1所示。总体来看,论文数量趋势变化不大,其中,《课程要求》于2004年试行的当年相关论文的数量呈现井喷之势,之后两年数量略有下降;2007年《课程要求》修订后正式,该年此领域论文数量最低,之后几年相关数量平稳上升;2012年该领域论文数量上升明显,说明国内对大学英语教学的研究继续升温。

2.2研究类型

本文将786篇相关论文按照质性研究和量化研究进行分类。

表2和图2显示采用质性研究方法的论文共有489篇,占调查论文总数的62.2%,采用量化研究方法的论文共有297篇,所占比例为37.8%。两种方法皆涉及的,按照其主要采用的研究方法划归类别。尽管从总体上看,使用上述两种方法的研究论文数量存在较大差距,但观察近两年论文研究类型的变化可以看出,两种研究方法使用数量的差距在缩小,这说明大学英语教学研究方法呈现多元化的趋势,即从以质性研究为主转向质性研究与量化研究趋向平衡。以质性研究剖析和论述外语课程宏观发展规律,以量化研究验证外语教学微观层面的效果或比较不同微观教学层面的优劣。

2.3研究内容

近年来,国内语言课程设计研究领域借鉴了国外的相关研究,其中,Graves(2008)提出的动态化外语课程设计系统被广泛认可,他认为外语课程是一个复杂、动态的系统,“在这个系统中,所有要素都是相互联系在一起的,非线性、相互调整和适应是常态”,如图3所示。

可以看出,Graves的动态化外语课程设计系统由三个核心环节组成,分别是planning(规划),enacting(实施,即教师的教学过程和学生的学习过程)和eval-uating(评估),三个环节彼此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处于动态发展状态,而不是线性发展状态。在动态课程设计观看来,enacting是整个教育的核心,planning和evaluating都是以enacting为指向并与之紧密联系。同时,课程设计的这三个环节发生在一定的社会教育情景之中(socioeducational contexts),是由处于这些情景中的相关人员来完成的。

Nation & Macalister(2010)的语言课程设计内外环模型是当前语言课程设计研究的最新成果。他们的语言课程设计模型由三个外环和一个内环组成(如图4所示),内环以教学目标(goals)为核心,关注教学内容(content and sequencing)、教学方式(format and presen—tation)与教学评估(monitoring and assessing),外环关注原则(principles)、需求(needs)和环境(environ—ment),内环加外环构成了课程,并以评估(evaluation)贯穿整个系统,调整课程内容、组织形式、教学方法等,最终服务于教学目标的实现,使得整个课程设计系统更具灵活性,这也反映出课程设计的动态观。

笔者认为,Graves(2008)的语言课程设计动态系统模型与Nation & Macalister(2010)的语言课程设计内外环模型有相通之处,都是由许多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要素按照一定层次和结构所组成并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都是“以课程规划为起点、以课程实施为核心、以课程评估为保障”的循环而完整的系统(如图5所示)。

本调查以Graves(2008)动态化外语课程设计系统中的三个核心环节为基本框架,结合Nation & Macali—ster(2010)语言课程设计内外环模型,对所统计论文的内容进行初步的概括归纳,将其研究主题划分如下(见表3)。

文章主题内容分布情况如表4和图6所示。2004—2012年间国内学者比较注重对外语课程实施要素的研究,569篇,占论文总数的72%;关于外语课程规划和评估要素的研究很少,各有118篇和99篇,占论文总数的15%和13%。近年来,随着国内学者对外语课程规划研究愈加重视,这方面的研究逐渐增多,大多围绕着大学英语课程要求、课程设置、语言教学“纲”与“目”之定位等角度展开;如何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测试对教学的反拨作用,如何构建立体式外语课程/教学综合评估体系等已成为外语课程评估领域研究的重点。而传统的有关语言教学理论、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学习环境、语言技能(听、说、读、写、译)培养、大学英语教材建设等方面的研究正逐渐减少。

3 对研究现状的思考与展望

以课程论为视角审视目前的大学英语教学及其研究,可以使我们在课程本体论研究的指导下,探讨大学英语教学如何更加有效地为体现外语课程的性质、实现外语课程的目标而制定和实施课程标准,进行课程评估,从而对外语课程本身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具体而言,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大学英语教学研究应从“以教学为主线”走向“以课程为主线”,更多关注外语课程规划和设计。大学英语教学是教师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语言教学和学生进行有意义、有质量的语言学习的过程,对它的研究应在外语课程整体观、动态观视阈下进行。一方面,大学英语课程的计划、组织、实施和评估等环节之间存有连贯关系,互相渗透、互相促进,构成了一个完整的非线性整体;另一方面,大学英语课程各环节并非任意地组合,是在师生对话、生生对话、学生与教材对话中不断生成新的理解和认识,是个人知识结构重新建构的过程。作为以师生双方以及师生与外语教学环境之间的互动行为为基础生成的动态系统,大学英语课程的整体化存在形式和动态化发展过程体现了语言课程独有的过程性。因此,作为课程设计的主要参与者,大学英语教师要以课程为研究主体,重视对“课程规划”和“课程评估”的研究,为在规划和评估的影响机制下不断调整“课程实施”以顺应学习者和教学环境的要求并发挥师生的创造性提供新的思路和视角。

(2)大学英语教学研究应从“以质性研究为主体”走向“以量化研究为主体,质性、量化研究有机结合”,更多关注外语教学研究方法的科学性。从近年来大学英语教学研究中质性研究(62%)与量化研究(38%)的比例可以看出,目前大学英语教学研究“重理论、轻实证”,质性研究占主导地位。但从2011年起,二者逐渐均衡,这是越来越多的研究者认识到外语教学研究的实践性很强,需要大量数据使研究更具说服力的结果。以实证的方式获得数据,再与理论研究相结合所得出的结论会更加科学与准确,更能解决大学英语教学的具体问题从而有力地指导大学英语教学实践。与我国应用语言学研究的变化趋势一致,当前大学英语教学研究方法正在向规范化和科学化发展。对质性研究和量化研究范式的合理选择是实现研究方法规范化的关键。

(3)大学英语教学研究应从“单一学科研究”走向“跨学科和综合化研究”,更多关注外语教学与其他学科间的融合与渗透问题。大学英语不仅是一门语言基础课程,也是拓宽知识、了解世界文化的素质教育课程,兼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很长时间以来,我们过多地注意了外语课程的工具性,忽略了外语课程的人文性,因此许多研究的重点也往往放在了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上。我们应充分考虑外语课程的内容与社会意识形态的紧密联系,充分认识外语课程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借助语言技能的学习和人文素养的培养,大学英语教学有利于实现高等教育中的全人教育(Whole-person Edu-cation)目标。因此,研究大学英语教学有必要在应用语言学、二语习得等学科之外加大与语言学、教育学、心理学、文化学、哲学、人类学等多学科理论研究成果融合的力度。目前大学英语教学跨学科研究论文的数量在逐步增多,但还不具有广泛性和代表性,与外语教学结合紧密的教育学、心理学等更多地被研究者应用在大学英语教学研究中,其他学科较少涉猎。构建以跨学科教育为导向的新型研究范式,能改变当前大学英语教学研究模式单一、内容枯燥的局面,在教学和科研两方面发挥学科之间的并联性,互相渗透,提高教学效率和科研影响力。

(4)大学英语教学研究应从“静止化”走向“动态化”,更多关注外语教学与发展式教育观的契合。发展式教育观强调教育应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具有主体性和能动性。具体到大学英语教学中,强调外语教学要不断适应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和大学生未来发展的需要,这就要求大学英语教学的发展首先要目标明确。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之路有两股潮流(俞理明等,2012),一是以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等能力为出发点,走“语言驱动”的路子;二是以通过英语获取所需要的信息,表达自己的专业思想,以课程内容的学习提高语言水平,走“内容驱动”的路子。实践证明,“语言驱动”是大学英语教学“费时低效”的关键症结,ESP教学的核心“内容驱动”则具有事半功倍的优越性。鉴于此,大学英语教学要有动态化的教学目标定位和学习需求分析,基础阶段要走“语言驱动”的路子,高级阶段要尝试走“内容驱动”的路子,二者处于交互发展的状态,是语言还是内容驱动大学英语教学要视具体情况而定,两条教学路子都有其存在的理由,以静止的眼光定位大学英语教学会导致其片面化、狭窄化。大学英语课程在动态发展过程中最终指向个体自我意识的提升和生活经验的开发,这是发展式教育观在大学英语课程中的体现。

第3篇:大学英语教学总结范文

1.一个具有颠覆性的外语教学理念和方法——学术英语与大学英语差异研究

2.中国大学英语教学研究三十年发展状况分析(1983-2012) 

3.再论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发展方向:通用英语和学术英语

4.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的未来发展方向研究  

5.新世纪大学英语后续课程设置研究(二)——学生需求分析

6.大数据时代的大学英语写作教学改革  

7.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模式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应用的可行性分析

8.大学英语生存危机及其学科地位研究  

9.ELE还是ESP,再论我国大学英语的发展方向  

10.大学英语有效课堂环境构建及评价的理论框架  

11.《大学英语教学指南》要点解读 

12.教育生态环境下分层次递进式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探索——以上海理工大学为例 

13.转型期大学英语课程的价值追问

14.基于网络多媒体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的自主学习能力研究

15.大学英语教学中通用英语与专用英语之争:问题与对策

16.大学英语阅读教学研究热点的领域构成与拓展趋势——基于CNKI学术期刊2001年—2014年文献的共词可视化分析

17.大规模开放课程(MOOCs)对我国大学英语课程设置的启示研究——以英国爱丁堡大学EDC MOOC为例 

18.对我国大学英语多媒体网络化教学的再思考 

19.坚持科学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观 

20.大学英语教师科研观的调查与分析  

21.后大学英语教改依据与对策研究 

22.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我们教什么,怎么教?——写在首届“外教社杯”全国大学英语教学大赛闭幕之际

23.新世纪的大学英语教材  

24.我国大学英语消亡的理据与趋势分析  

25.英语通用语理论观照下的大学英语听说教学研究  

26.大学英语跨文化教学的模式构建——研究现状与理论思考

27.从通用英语到学术英语——回归大学英语教学本位

28.隐性语法教学视角下的大学英语写作型任务设计 

29.翻转课堂及其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30.基于学习者需求分析的大学英语课程设置  

31.“慕课”背景下以内容为依托的大学英语ESP教学模式研究

32.制约大学英语学习成效的策略因素探析  

33.一项关于大学英语教材对教师专业发展作用的调查研究

34.我国大学英语教材使用情况调查研究 

35.关于大学英语教学ESP论的一点思考

36.制约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方向转移的因素分析 

37.新教学模式下的大学英语听说课授课教师角色定位及角色转换 

38.关于大学英语课程设置与教学目标——兼考香港高校大学英语课程设置 

39.大学英语阅读教学现状:两名大学英语教师个案研究

40.大学英语课程改革置议  

41.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现状与对策  

42.从《要求》到《指南》:解读《大学英语教学指南》中的课程设置 

43.新型评价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实施和问题 

44.大学英语分层教学课堂提问层次的区别 

45.认知语言学视域下的微课教学模式构建与应用——以大学英语视听说课程为例 

46.论大学英语教学思辨能力培养模式构建  

47.大学英语教材:问题与思考  

48.大学英语教学通识化转向的“逻各斯” 

49.大学英语听力教学研究现状与问题分析——基于国内CSSCI期刊论文的分析(1994-2013)

50.大学英语教师职业认同量表编制  

51.大学英语教学的动力机制构建——研究现状与理论思考  

52.大学英语后续课程内容设置探究(一)——学术英语  

53.国家战略视角下的我国外语教育政策调整——大学英语教学:向右还是向左?  

54.生成观视域下的大学英语教育  

55.全球化背景下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目标定位再研究

56.大学英语面临的挑战与对策:课程论视角  

57.行业英语需求状况调查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启示  

58.近十年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研究述评  

59.基于英语专题学习网站的大学英语自主学习模式研究 

60.互动性原则与大学英语多媒体网络教学模式研究 

61.大学英语四级考试对大学英语课程教学的反拨效应

62.交际教学法对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启示  

63.目标导向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研究  

64.浅谈大学英语通识教育和专门用途英语教学的关系——兼论新一轮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发展方向 

65.从日本高校大学英语教学看我国外语教学目标调整  

66.大学英语教学大赛与教师发展——第二届“外教社杯”全国大学英语教学大赛评审手记 

67.大学英语口语教学现状及教学方法探析  

68.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理论对大学英语阅读教学的启示  

69.基于泛在学习资源共享平台的大学英语“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设计研究 

70.构建师生协同发展的大学英语课堂有效教学理论模式

71.大学英语学习和教学中的语言学习策略问题  

72.大学英语课堂教学评价标准探微——从“外教社杯”全国大学英语教学大赛评分标准说起 

73.大学英语CBI主题教学模式有效性的实验研究 

74.教育信息化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75.对接国家发展战略 培养国际化人才——新形势下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与重新定位思考

76.大学英语网络考试对大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反拨效应研究 

77.大学英语教学方法改革探索 

78.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可行措施——英语分级教学模式探析 

79.试论图式理论对大学英语听力教学的启示——一项基于图式理论的实证研究

80.对接新目标 创建新体系 适应新需求——写在“新目标大学英语系列教材”出版之际

81.个性化大学英语教学大纲设计中的需求与条件分析 

82.基于探究社团体系的大学英语翻转课堂教学

83.大学公共英语教学现状的调查与反思

84.应用型人才培养框架下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的改革与研究 

85.大学英语师资的转型与培养  

86.大学英语教学与双语教学的衔接:现状与思考  

87.大学英语听说机考尝试 

88.关于大学英语教师开展日记研究的思考

89.传统大学英语教材编写理念的一次新突破 

90.大学英语翻译教学:问题与对策 

91.大学英语教学中思辨能力培养的现状调查——一项基于反思性问卷的研究 

92.建构主义教学模式视阈中的大学英语课程设计 

93.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个性化、学科化、中国化 

94.制约我国大学英语词汇要求发展的主要因素及其对策研究

95.英汉思维模式差异对大学英语写作的影响  

96.阅读理论和技巧对大学英语阅读教学的启示 

97.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改革探析——独立学院英语课程改革实践个案研究

98.大学英语教师与教学情况调查分析 

99.基于经典英语模仿的大学英语写作教学最简策略

100.高度重视大学英语教学改革 努力提升大学英语教学质量  

101.重视大学英语翻译教学 提高学生英语应用能力

102.大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意识的培养 

103.以培养“卓越工程人才”为核心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探索——以上海理工大学的改革实践为例

104.基于微信平台的大学英语教学设计与实践 

105.我国高校大学英语教学现状调查及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与发展方向  

106.后大学英语教学时代的精读课程走向研究 

107.构建“4+2+1”大学英语文化教学模式的探索 

108.大学英语写作多样性评改反馈研究 

109.大学英语学习者对翻转课堂接受度的调查研究

110.立体化大学英语课程设置的实践和研究 

111.大学英语课堂有效教学调查研究  

112.大学英语翻译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113.应用数字化写作平台干预大学英语写作教学的研究  

114.自主学习和大学英语教育 

115.对十年来新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实施情况的总结与思考

116.大学英语微课内容选择范围的研究 

117.大学英语传统视听说教学模式和网络交互式视听说模式的对比研究

118.融合移动学习的大学英语教学新模式 

119.多媒体环境下大学英语口译教学的生态化思考

120.《大学英语》(全新版)《综合教程》教法初探

121.从外语学习角度看大学英语教学和考试的改革

122.论大学英语语法的地位 

123.输出驱动假设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思考与建议

124.基于翻转课堂的大学英语分级教学模式建构 

125.我国港台高校大学英语课程比较与启示

126.研究型大学英语教育体系的构建与探索——以清华大学为例 

127.大学英语分层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128.大学英语网络自主学习平台的建设与实践

129.在线大学英语写作形成性评价模型构建研究

130.论大学英语与专业英语教学的衔接

131.建构和完善新型大学英语教学管理体系——一个解读《大学英语教学指南》的视角

132.试论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建设

133.我国第一份以学术英语为导向的大学英语教学指导文件的制定与说明

134.词语搭配现象与大学英语词汇教学

第4篇:大学英语教学总结范文

针对这一现象,笔者以商丘工学院2012级艺术设计专业的本科生为实验对象,在遵循ESP课程教学特征的基础上,探索ESP课程在应用型本科高校的教学方案和教学策略,进行应用型本科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基于ESP理论的教学改革,从而推广到应用型高校其他专业基于ESP理论的教学改革。

一、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研究思路

本教学改革立足于新形势下应用型高校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实际需求,把握ESP 教学理论的内涵,根据商丘工学院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实际需求,深入调研创新型大学英语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通过系统的分析,借鉴国内外先进的经验,不断进行阶段性考察,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以期创出商丘工学院培养人才的特色,把学生培养成具备较好语言知识和语言运用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使其能更好地服务于本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具体思路如下:

阶段 实施时间 工作任务

准备阶段 2013.6-2013.9 组建改革项目小组,落实人员分工,确定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目标、内容、措施、方法等。

建构阶段 2013.9-2013.12 根据计划,进行艺术设计专业ESP教学课程设置的需求分析问卷调查;根据问卷调查的结果、探讨艺术设计英语ESP教学大纲、编写授课内容,完成教学设计,并通过适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开展教学实践活动。

总结阶段 2014.1-2014.3 形成适合基于ESP理论的应用型高校大学英语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整体研究框架。

二、教学改革的基本内容

(一)ESP英语教学

ESP是指专门用途英语(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是一门新兴的分支学科。ESP是一种教学模式,其内容和方法是以学习者的学习目的为出发点。ESP是与某种特定职业或学科相关的英语,是根据学习者的特定目的和特定需求开设的英语课程。例如:艺术设计英语、计算机英语、商务英语、会计英语、医学英语等。通过相关专业英语的学习,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的专业英语在工作岗位上开展相关涉外交际、交流等工作。众所周知,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英语已逐渐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行各业,在这种交流发展的背景下,ESP出现并日益凸显其重要性,ESP教学已成为英语教学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

(二)ESP教学模式在艺术设计专业英语中的重要性

首先,ESP教学模式符合艺术设计的行业特点,它着重培养学生用英语进行职场交际与专业阅读的能力。对艺术设计专业学生而言,ESP专业英语教学体现出较强的职业性和实践性。其次,ESP教学模式可以使艺术专业学生摆脱普通英语“学而不用”的状况,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创造性。再次,ESP教学模式符合艺术设计专业“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要求。它使学生从单一的课堂教学迈向实际的职业岗位,从理论学习为主转向实践过程为主。因此,ESP教学模式在凭借着其自身的针对性、实践性和职业型,能够有效地促进“工学结合”,在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三、艺术设计专业大学英语教学现状

艺术设计专业大学生文化课素质普遍较低,英语基础较薄弱,英语学习动机单一,英语学习方法不合理,不重视英语词汇量的积累,很多学生没有掌握较完整的语法体系,甚至有的学生对英语学习产生了畏惧心理。艺术专业学生由于没有明确的学习目的,意识不到英语学习的重要性,大部分学生在英语课堂上反应迟钝,学习被动,课堂气氛不活跃。由于艺术类与其他专业在教学目标、教学设置、学生来源、学生心理及毕业以后的去向等方面都有很大的不同,因此传统的英语教学方法已经不适合艺术专业大学生的英语学习。这就要求我们探索具有针对性的大学英语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与课程设计中,突出艺术类专业学生的特长与特点。因此,改革传统的英语教学势在必行。

(一)艺术设计专业大学生的特点

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专业情结浓厚,大部分习惯于直觉和形象思维,富于情绪、情感和想象,往往喜欢追求浪漫和美感。这个群体的普遍特点就是表现欲强,联想丰富、精力旺盛、记忆力好、模仿力较强、个性鲜明、思维活跃,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较强,具有很强的语言可塑性。但他们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都花在了专业学习上,并且他们的高考录取以其特长加试为基础,分别参加专业课和文化课的考试,而文化课的录取分数线又比非艺术类的考生低得多,进入大学后,专业的特点又决定了学生必须参加较多的艺术实践活动,所以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往往往往更重视专业课的学习而轻视其他文化课的学习,对于英语学习的时间是少之又少。另外,艺术设计专业学生思想上比较散漫,组织性和纪律性较差。这些特点都使得艺术专业大学生厌倦了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因此,要解决目前艺术设计专业大学生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必须找出适合他们特点的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

(二)基于ESP理论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

课程设置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的好坏。艺术设计专业大学英语教学虽然存在诸多问题,但教师应该了解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独特之处,观察和掌握他们在英语学习上的心理表现,不断探索英语教学规律,设计出更多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热情和自信以及教学效果较好的课堂教学活动。因此,在课程设计方面,课题组须认真进行社会调查,必须考虑到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大学英语教学现状,包括教师、学生以及所使用的教材等情况,从而确立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在确定教学内容的时候,首先要了解学生需要什么样的专业英语知识和技能;其次是如何安排语言项目来实现技能的培养。基于对教师、学生以及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整体需要,改革组以商丘工学院2012级艺术设计本科生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艺术设计专业学生进行基于ESP教学课程设置的问卷调查,进行艺术设计专业基于ESP的教学设计,并通过适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开展教学实践活动。笔者现将艺术设计专业基于ESP的教学设计总结如下:

1.通用英语教学阶段

众所周知,学生在进入大学以前,所接触的或者所学的英语都是通用英语。通用英语,作为语言的共核,是专业英语的基础。通用英语教学是以日常教学应用语言为主要目的,以语言的讲解和训练为主线,主要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译等基本功。鉴于商丘工学院艺术设计专业大学生的英语学习水平,在大学一年级第一学期让学生以强化提高通用英语教育为主要目的,学期末让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参加全国大学英语四级或者全国公共英语等级三级考试。通过这两个考试已经能客观地反映艺术设计专业学生通用英语的水平。

2.专门用途英语教学阶段

根据上述分析,但凡通过全国大学英语四级或者全国公共英语等级三级考试的学生,从第二学年开始进入专门用途英语学习阶段,该过程一直持续到第四学期结束。

现以艺术设计专业英语中的接洽环节为例进行说明:

(1)环节设计

在接洽环节中,运用任务驱动法,教师让学生完成以下任务:学会如何展示公司实力。

(2)准备阶段

在该阶段,运用分组讨论教学法,教师让学生3-5人自由组成一小组。该过程主要让学生掌握接洽环节所涉及到的相关英语专业词汇,让学生运用网络搜寻能与公司进行商业往来的相关公司资料,并进行概括总结,写出相关分析报告总结。

(3)实施阶段

首先,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在分析整理公司资料的基础上,让学生讨论如何进行公司实力展示;其次,通过播放客户接待与需求情景听力,让学生进一步掌握所学相关专业英语词汇,学习如何进行客户接待与需求分析;最后,利用情景模拟教学法和任务驱动法,让学生根据听力材料中捕捉的重点句型,分组进行情景模拟客户接洽。

(4)总结阶段

在该阶段,教师让学生对之前任务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归纳总结,并安排下一步的任务。

综上所述,在我国各高校都在实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背景下,笔者及其课题组成员进行基于ESP理论的艺术设计专业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艺术类学生及其他专业学生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提供理论参考。

第5篇:大学英语教学总结范文

【关键词】大学英语 教学改革 现状

一、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实施以来的成效

首先,教材建设成果丰硕。自2002年以来,国家着力出版了《新视野大学英语》、《大学体验英语》、《新时代交互英语》、《21世纪大学实用英语》等书,这些教材不仅基于前沿的教学理论与理念,而且采用了先进的教育技术(多媒体课件、网络课堂同步推进、优化语言输入),知识性与趣味性并重,受到了广大教师和学生的欢迎。这些教材的出版,不仅本身是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成果,而且其逐步投入使用,又进一步推动了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前行,是大学英语教学改革高效实施的主要标志之一。

其次,网络及多媒体教学日益盛行。网络及多媒体课程的推行,改变了过去以传授语言知识为主的课程教学模式,为全面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创造了有利条件,也利于最大程度地实行个性化学习。这也是此次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成效的主要标志之一。

第三,教学方法形式多样。自2002年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以来,新的教学方法不断涌现。网络英语教学、多媒体英语教学、任务教学法、交际法、功能法等教学方法已被广大英语教师所接受并应用于日常英语教学活动中。此外,大学英语教师还会在课堂教学中采纳小组活动、学生展示、角色扮演、辩论、演讲等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这些教学活动也是新一轮教学改革成效的表现之一。

第四,教学研讨会、经验交流会、宣讲会等明显增多。例如,中国外语教育研究中心每年暑假都会举办大学英语教师教育与发展研修班,探讨教育理念、教学方法、语料库语言学与外语教学、网络技术子啊外语教学中的应用等课题,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南京大学也多次组织了学习者策略研修班;教育部也曾组织9个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专家巡讲团,在全国范围内宣传先进教育理念、推广新的教学方法、共享教学改革经验等等。这些形式多样的交流加快了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进程,也是大学英语教学改革高效实施的一大体现。

二、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现状分析

首先,从教材的种类来说,可供大学英语教师选择的、符合教学改革要求的、顺应时展潮流的、高质量的国家级规划教材数量比较多,且各种教材配套建设比较全,除纸质教材外,还有网络课堂、光盘(视频)材料、MP3材料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材料不仅保证了教学内容的输入量,而且增加了教学材料的趣味性与便携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其次,从教材的内容来说,课程编排不再以文本知识讲解为主,而是课前阅读、文本讲解、结构分析、词汇训练、写作技能提升等各技能并重,着力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总结与归纳能力、表达能力、文本欣赏能力等。再次,就教学理念来说,大部分大学英语教师不再认为课堂教学的主要作用是传授语言知识,而是利用课堂教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其自学能力;课堂教学的主题是学生,而非教师;课堂教学不再沿袭传统的语法一翻译教学法,而是采用交际法、任务法等新的教学方法,全面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译的技能,培养其团队合作意识与独立完成任务的能力。

第四,课堂活动丰富多彩。新一轮的教学改革实施以后,大部分大学英语教师认识到了改革的重要性与迫切性,积极实施课堂教学改革。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一改过去“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学方式,采取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在课堂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潜能,鼓励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小组活动、同伴互动互评、辩论、演讲、演示等多种教学活动,课堂教学不再乏味。教学过程在团结合作、竞争进取、互帮互助的氛围中进行,每个学生都全身心地投入教学过程中,提高了教学效率。

三、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过程中存在的不足

首先,就教材建设而言,目前针对普通高校本科专业的大学英语教材已比较丰富,但以往的教科书在内容选择和形式设计上往往为了照顾大面积学习者,针对二级学院或独立学院,甚至高职院校的大学英语教材尚比较少见。这些学院或院校的学生普遍反映,目前通用的大学外语教材对他们来说偏难,其结果是教师上课以讲解单词和句子为主、学生课下也忙于记单词,忽视了学生学习能力的整体提升。

其次,就教学方法而言,虽然目前大部分教师在课堂上能够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但对活动布置的类型与时机尚不能完全掌握。实际情况是,大部分大学英语教师已对教材比较熟悉,对各种课堂活动也有一定的了解,但将二者有机结合的能力亟待提高,课文讲解与课堂活动衔接不紧密、比较生硬。

再次,学生自主学习过程缺乏有效监管。目前大部分院校的大学英语课堂都没有网络课堂,也要求学生完成一定数量的网络练习或作业。但由于技术及人力的限制,广大教师对于学生以伺种形式(如是独立完成还是数人合作完成)、用何种方法(如有没有参考教学材料)、以什么频率(如有的学生会期末前一天将一学期的网络作业做完)完成网络作业也么根本无法控制,要么难以监控,其结果是网络课堂的教学效果大打折扣,起不到应有的作业。

第四,目前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主要集中在低年级阶段,对于从三年级开始的后续课程的改革力度不够。如何将后续课程的建设与学生自己的专业发展结合起来,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另外,目前国内大部分高校硕士阶段的学制已缩短至两年至两年半,这样在本科阶段的课程如何适应这种变换也值得研究。

总之,新一轮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在实施效率、课程教学等方面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我们相信,在各级教育部门的领导下,在全体大学英语教师的努力下,我国的大学英语教学必将创造新的辉煌。

参考文献:

[1]赵彦萍.大学英语教学目标探讨[J].国外外语教学,2000,(1).

第6篇:大学英语教学总结范文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学;转型期;ESP教师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4-0354-02

引言

近十年来,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开展,从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高校的外语教学水平,提高了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但是,随着国际化进程的加快和社会对多样化人才的需求,以通用英语为教学内容的课程设置模式转变成运用英语学习专业知识的专门用途英语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成为必然。在这一大学英语教学重要的转型期,ESP将成为大学英语教师专业知识新的发展方向,这必然给教师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因此,大学英语教师要积极应对并对自身现有的知识结构进行梳理,结合本院校其他专业的课程,合理运用培训机会,探寻自己的专业发展的新方向。

一、大学英语教学的转型期

“转型期”(TransitionalPeriod)原指由非有机(惯行)农业转为有机农业后的过渡时期。但随着社会的发展,“转型期”的意义逐渐扩大,用来形容文学、艺术、语言学、甚至图书馆期刊管理工作的转折时期。当今,以基础英语为主的传统大学英语教育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社会和学生的需要,社会各界和学生都在强烈呼吁大学英语教学要进行改革。大学英语教学到了一个转型期,即必然由通用英语(EGP)教学为主逐步向专门用途英语(ESP)教学为主的转变时期。

通用英语(English for General Purpose,EGP)主要是以传授英语语言知识为主要形式,提高学生的交际技能为最终目的,以PPP(Presentation讲解、Practice练习、Production输出)为主要教学模式。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反复讲解词语、分析语法,甚至翻译课文,很少给学生思考的余地;学生只顾得记笔记,机械地被老师牵着走,这就造成课堂气氛单调、枯燥。目前,EGP是我国大多数高校为非英语专业学生开设的公共基础课程,并且,经过一系列的改革,EGP倾向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尤其是听说的能力,但这并没有涉及具体专业方面的知识,不能顺利实现大学英语教学的真正目的与意义。

相对EGP而言,专门用途英语(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ESP),是一门新兴的分支学科,它是与某种特定专业或学科相关的英语,是根据学习者的特定目的和特定需求开设的英语课程。ESP教学一般具有以下特点:学习者的特别要求决定着课程设置;内容上与某些特定的职业、学科及活动相结合;教学重点应放在词汇、语法、篇章结构与特定学科相结合的语言运用上。作为一种以专业需求为基础的实用型英语课程,ESP能实现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发展。而教授以ESP为主的英语教师被称之为ESP教师。

二、大学英语教师向ESP教师转型的必然性

1.大学英语课程改革给大学英语教师带来了新的挑战

随着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许多高校在保留大学英语基础课的同时,开设了与专业相关的选修课与专业英语课程,如旅游英语课程、对外贸易英语课程、医学英语课程及学术交流、影视欣赏、跨文化交际等课程。教育部于2007年正式颁布了《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规定各高校应根据实际情况,设计出包括专业英语,即ESP在内各自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确保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英语应用能力方面得到充分的训练和提高。从长远角度看,我国高校英语课程的主流应该是ESP课程。然而,大学英语课程的任课教师依然是纯语言学、经典文科出身的大学英语教师,那么,这次大学英语课程设置改革对英语教师的能力与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教师必须重视自身的发展和提高,紧跟时代的步伐,与其他学科接轨,形成最快的转型,以胜任英语课程改革的需求。

2.教学对象英语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

随着我国社会及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越来越多重视对英语的学习。在我国,从小学到了高中都开设英语课程,再加上,社会上出现了各样的英语培训班,学生的英语基础已经相当扎实。考入大学的高中毕业生基本上具备了大学英语的词汇要求以及“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英语水平能力要求。然而,目前,绝大多数高校的大学英语课程都是读写课,还有少量听说课,很少或者没有学术英语和双语课程,这就与学生想学的英语能力根本不对应,导致有近一半大学毕业生对英语的学习失去了兴趣,觉得他们的英语水平在大学阶段基本没有提高。在这种情况下,大学英语教师如何有效组织课堂教学,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学生英语学习的根本需求就成为了大学英语教学的难点,也是大学英语教师所面临的新挑战。

3.经济全球化趋势对应用型、复合型国际化人才的迫切需求

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深入及国际交往的扩大促进了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趋势,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和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适应国家经济对外开放的要求,就成了大学英语教学的第一要务。显然,非英语专业院校的大学英语教学对这种国际化人才的培养起了重要的作用。大学英语教师就要负担起不仅仅是为学生的英语学习打下扎实基础,而且要在某一文化或专门技能领域为学生讲授课程的职能。教育国际化和大学英语教学转型的结合,使大学英语教师必须向ESP教师转型。

三、ESP教师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毋庸置疑,在大学英语教学转型期,大学英语教师向ESP教师转型是历史的必然,ESP教师将在ESP讲授中发挥重要的作用。然而,ESP教师发展中仍存在着一些问题,很大程度上阻碍了ESP教师的发展。

1.内部问题

首先,由基础英语教学转型而来的ESP教师,专业知识欠缺,英语能力发展不平衡,且更重要的是转型而来的ESP教师们原有的文科思维定式在他们汲取新的专业知识的过程中也形成一定的阻碍。其次,“转型期”的ESP教师发展的过程是对ESP教师毅力的考验,毅力较强的教师或许能坚持到最后,获得发展;相对的另一些教师或许就会半途而弃。此外,新手型ESP教师有着对教学职业的新鲜兴趣,但时间长了,都难免会产生倦怠情绪,徘徊蹉跎、止步不前,阻碍着教师寻求发展。

2.外部问题

首先,近些年高校教师教学和科研以及其他方面压力的逐步提升,很难有精力去寻求教师发展。再次,ESP课程地位不高,多数ESP课程被放入任选科目,且尽量缩短课时,这就导致ESP教师讲课的内容无法深入、新的教学方法无法施展,进而影响ESP教师谋求发展的积极性。同时,学校提供的进修、培训机会相对过少,得不到有利的外部指导。此外,学生的思想一直存在着教师是课堂权威的位置,对ESP教师课堂反馈不足,ESP教师发展缺少方向指引。并且,相关研究过少,ESP教师发展可参照经验成果不足。

四、ESP教师的发展途径

在大学英语改革转型期,对于以上ESP教师发展所出现的问题,笔者认为以下三种途径可促进ESP教师的发展。

1.加强自我发展

首先,激发教师自我发展意识,提高教师觉悟。ESP教师的专业发展关键是教师自己。ESP教师具有自我发展意识,对自己的专业发展做出诊断,通过各种途径获取自我发展的知识和信息,进行的各项教学活动,可以增强教师自我发展的信心,激发他们建构ESP教育知识的热情,促使大学英语教师教育和教学研究朝ESP的方向发展。其次,鼓励教师攻读跨学科学位。在学校政策允许的条件下,ESP教师完全可以攻读一门跨学科的学位,给予自我一次提升的机会,是应对竞争和适应制度做出的再次选择。通过这方面的进修,ESP教师更加认识到自己具备专业英语教学与基础英语教学研究的双重身份,同时,可以找到自己的职业认同感、归属感,为自己最终走向具备专业学术身份和专业研究者的道路。此外,在ESP教学实践中,教师必须不断开展教学反思,将实践和理论紧密结合,对教学活动进行系统的观察和不断反思,发现、提出问题,采取措施解决问题,提高效率,总结经验,升华理论,以教学为中心开展工作,促进自身职业发展。

2.创建合作模式

就ESP教师的发展而言,团队合作模式,不仅促使教师间相互学习,而且最终使个人成为发展的主体。ESP教师可以利用院校内部资源,旁听学习相关课程或积极与专业教师开展交流与合作,实现知识和经验互补,共同确定教学计划,编写教学材料,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在实践中,ESP教师不断摸索和总结适合ESP学习者的方案,不断深化教师个体的专业内涵和素质,在学习和合作中提高并发展自己。同时,由于师资力量有限,教学团队应该进一步深入了解该领域的知识,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体系,开展同行之间的广泛交流,让ESP教师更好地了解专业发展的新动向,更加有效开展教学与科研工作。可见,这种团队合作实践模式,可以帮助大学英语教师在实践中学习,快速成长为一名合格的ESP教师。

3.建立培训机制

建立校本培训机制对于ESP教师的发展是非常必要的。ESP教师可以利用高校丰富的教学资源,结合本校的专业优势选定自己感兴趣的专业方向,到专业院系旁听专业知识,弥补自身不足;学校可结合本校的优势,抽调优秀专业师资为本校ESP教师举办不同专业或不同方向的短期专门用途英语师资培训班或开设面向大学英语教师的ESP硕士课程,帮助ESP教师跨越缺乏专业知识的障碍,构建和丰富自己的知识体系。同时,校外培训也是必不可少的。学校及院部可以组织专门的培训机构,监督保障学习质量和效果,如建立激励机制,鼓励教师外出参加短期教学或学术研讨会议;建立监督机制,要求参加培训回来的教师以讲座或座谈形式将学习内容及收获进行展示汇报,并与其他教师交流共享,保障教师的学习质量和效果,实现效益最大化。同时,还可设立交流平台或论坛,培训资料可统一发到平台或论坛,大家讨论学习,达到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目的,且要将学习内容运用到教学实践和科研中。

参考文献:

[1]蔡基刚.关于我国大学英语教学重新定位的思考[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0,(4).

第7篇:大学英语教学总结范文

关键词:大学英语;口语教学;任务型教学;问题与对策

英语作为当今世界主要的国际通用语言和重要的信息载体之一,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时代的到来,其在国际上的地位日益凸现。与此同时,新改革的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中更注重大学生英语的听说能力,听力理解的比率由原来的20%提高到了35%,考委会还积极研究开发了计算机口语考试,并已经开始在试点院校进行试验,听说将占据总分的70%,以进一步扩大口语考试规模,推动大学英语口语教学。四、六级考试改革的目标是要更准确地测量我国在校大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尤其是英语听说能力,可见大学英语口语教学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而这就将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从原来的以阅读理解为主转变到以听说为主,全面提高学

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上来。

在提高大学生英语读写能力的同时,也要提高其口头表达能力,在大学英语口语教学中实施任务型教学,能够帮助在读大学生全方位地掌握和应用英语。目前,如何在大学英语口语教学中实施任务型教学是当前大学英语教师关注的重要课题。因此,研究大学英语口语教学中实施任务型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大学英语口语教学中实施任务型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

目前,在大学英语口语教学中,实施任务型教学的现状不容乐观,还存在着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为:大学生缺乏学习英语的兴趣、英语课堂教学缺乏针对性、参与英语课堂互动不平等和忽视英语教学评价的作用。其具体内容如下:

1.学生缺乏学习英语的兴趣

在大学英语口语教学中,大学生缺乏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得实施任务型教学的效果不太理想。这主要是由两个方面的原因造成的:一方面,由于大学英语口语教学课堂气氛的压抑。大学英语教师在进行英语口语教学时,没有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使得英语口语课堂教学气氛较为压抑,对大学生学习英语口语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大学生在英语口语课堂上,不习惯用英语表达,担心用英语说错后会受到批评,使得任务型教学在英语课堂上不能得到有效实施。另一方面,由于长期以来大学生疏于对英语口语的训练和表达,大学英语教学受听说障碍的影响,使得大学生普遍听力水平和口语水平较低。以上这些都是由于大学生缺少学习英语的兴趣和动机造成的。

2.英语课堂教学缺乏针对性

大学英语口语教学中实施任务型教学,在进行任务型教学过程中,英语课堂缺乏针对性,这也是当前大学英语口语教学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具体表现在:大学英语教师准备任务型教学资料的不足,有些大学英语教师在准备任务型教学时,没有把英语口语教材融入设计的任务场景中,使得大学英语口语教学中实施任务型教学缺乏针对性。另外,大学英语口语教师忽视大学生的主动性,也使得准备的任务缺乏针对性。

3.参与英语课堂互动不平等

参与英语课堂互动不平等,是指在大学英语口语教学中实施任务型教学,大多数学生没有参与进来,只有一两个学生在课堂上与英语教师进行互动,造成大学英语口语教学中参与英语课堂互动不平等的局面。在英语口语课堂教学互动中,普遍存在着只有互动的形式而无互动的实质性内容,教师连珠炮似的提问,大学生机械反应似的回答,缺乏教师对大学生的深入启发,也缺乏学生对教师问题的深入思考,难以达到大学英语口语教学中实施任务型教学的教学效果。加之,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有相当一部分大学英语教师教学观念较为落后,英语课堂教学表现为以教师为中心,大学生处于消极被动地位,缺乏师生之间真正的双向交流、沟通和对话,也不利于大学英语口语教学水平的提高。

4.忽视英语教学评价的作用

在英语教学评价方面,大学英语口语教学实施任务型教学,往往忽视了英语教学评价的作用。有些大学英语教师即使意识到了英语教学评价的重要性,在具体的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所采取的英语评价也都依赖于总结性评价方式。这种评价方式导致了教学活动完全围绕考试内容进行,题海战术和死记硬背等不正常的现象充斥着英语课堂,使大学英语教学走进了应试的怪圈。在大学英语口语教学中,总结性教学评价使相当多的大学生丧失了学习英语的自信心和积极性,极大地降低了大学生学习英语的效率,严重地制约着大学英语口语教学中任务型教学的实施。

二、解决大学英语口语教学中实施任务型教学存在问题的对策

为了有效实施大学英语口语教学中的任务型教学,针对上述大学英语口语教学中实施任务型教学出现的问题,提出以下对策:

1.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大学英语口语教学中实施任务型教学,激发大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是关键。英语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上,要充分考虑大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大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明确任务的教学目标,以激发大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一般而言,大学生的语言知识在真实的课堂交际环境中得以应用,在完成任务的

过程中得到强化,最终达到提高口语能力的目的。大学英语教师在口语教学内容上要创设一种贴近大学生实际生活的、较为真实的交际情景,激发大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和兴趣,让大学生觉得有话可说。另外,英语课堂教学与日常生活是密切联系的,大学英语教师联系社会生活设计真实的任务情景,也可以培养大学生学习英语

的兴趣。

2.精心设计课堂任务

精心设计课堂任务,是大学英语口语教学实施任务型教学必不可少的环节。具体来说,大学英语教师在教学内容和材料的组织与选择上,要以满足学习者的需求和目标为出发点,认真准备课堂任务过程中使用的材料,以促进大学生交际能力的提高。在英语口语教学中的任务设计方面,课堂活动和课堂任务的设计要尽量模拟真实场景,考虑课堂任务的趣味性和可操作性,使大学生在真实、自然的环境中提高英语口语表达能力。在大学英语口语教学中,英语教师还需要向大学生介绍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主题、任务框架、目标等,并布置相关的准备任务,使大学生掌握任务的主题并掌握相关的语言素材,为课堂任务的实施做好准备。

3.推行师生共同参与的任务

大学英语口语教学中实施任务型教学,推行师生共同参与的任务,有利于提高大学英语口语的教学水平。在大学英语口语教学中,转变口语教学中教师和大学生的地位,处理好师生之间的角色转换,推行师生共同完成的任务型教学,实现师生、生生互动,可以促进任务的完成。大学英语口语教学中实施任务是口语任务型教学的中心环节,这个过程是通过语言完成交流并完成任务的。推行师生共同参与的任务,需要注意的是大学生始终是交流的主体,

并始终应处在努力完成任务的情景中,在任务的驱动下积极主动地运用语言知识来完成任务。

4.重视完成任务后的评价

重视完成任务后的评价,引入形成性评价理论,拓展评价主体和层面,对大学英语口语教学具有重要作用。在大学英语口语教学中实施任务型教学,重视任务完成后的评价分析,有机地调整任务型教学的安排,英语教师应重点分析某个语言形式在具体运用过程中需要注意的特征和关键点,帮助大学生明确语言形式的特征以便应用,同时在应用中准确地利用此类语言形式传递特定的意义。此外,在对任务完成进行评价之后,就进入到了英语口语练习阶段,语言的练习可以是个人、配对、小组多种形式,大学生将通过语言分析获得新的知识点,可以进一步提高大学生对语言形式的熟练程度和口语流利程度。

总之,任务型教学主要是指教师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完成设计好的各种任务,以此达到大学英语教学的目的。大学英语口语教学中实施任务型教学具有其长期性和复杂性。作为一名大学英语教师,在大学英语口语教学中,应结合大学英语口语教学的实际情

况,激发大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精心设计课堂任务、推行师生共同参与的任务和重视对任务完成后的评价,不断探索解决大学英语口语教学中实施任务型教学问题的对策,进而促进大学英语口语教学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张惠利.任务型语言教学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J].宁夏教育,2009(Z1).

[2]单楠.任务型教学在大学英语口语教学中的应用[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学科版,2009(11).

[3]蒋天岚.大学英语任务型听说教学的实践与反思[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0(07).

注:本论文是2009年中国计量学院高教年度研究课题研究成果。

课题名称:在大学英语口语教学中实施任务型教学的问题与对

第8篇:大学英语教学总结范文

随着对外开放步伐的加快和国际化进程的推进,我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因此,英语能力成为衡量人才的重要标准之一。这无疑对大学英语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更大的挑战。大学英语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英语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最大限度地提升学生的英语水平,才能满足社会对英语人才的要求。基于此,大学英语教师必须加强大学英语教学研究,推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促进学生英语能力的全面提升。

二、改革教学理念

1.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2007年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指出,大学英语教学应该重塑师生角色,实现由“教师中心”向“学生中心”的转变。因此,教师应该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围绕学生的兴趣爱好、专业设置、心理需求等开展英语教学,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和中心。

2.树立“知行合一”的教学理念

大学生学习英语的目的在于应用,因此,教师应该从跨文化交流的实际需求出发,树立“知行合一”的教学理念,实现由知识本位向能力本位和素质本位的转变,着重培养学生的英语语言应用能力,为促进学生的语言实践和满足学生的岗位需求奠定坚实的基础。

3.树立“终身学习”的教学理念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要想切实提高英语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教师应该树立“终身学习”的教学理念,不仅传授英语知识,更传授学习方法,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实现由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的转变,从根本上提高大学英语教学质量。

三、改革教学方法

要想同时提高大学英语教学的 “质”与“量”,大学英语教师应该加强教学方法创新,使之适应教学改革的需求。以下以分层次教学法和情境教学法为例,探讨如何改革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1.分层次教学法

传统大学英语教学采用“一刀切”的教学方法,使不同英语基础、不同学习习惯、不同认知能力的学生只能接受“整齐划一”的课堂教学,往往出现学优生“吃不饱”、学困生“吃不着”的窘况。针对这种情况,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教师可以尝试采取分层次教学法,对教学进行“三分层”:一是将学生分层。教师根据学生的入学成绩、平时的课堂表现和个人的学习意愿,将学生分成A、B、C三层。二是教学分层。教师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教学内容、设置不同的教学目标、选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来开展教学。三是评价分层。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用不同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鉴定与评估。通过分层次教学,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体会到英语学习的趣味性、实效性和成就感,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例如,在学习“Attitude”这一单元的时候,教师进行如下分层教学:①目标分层:A层学生需要掌握重点词汇的用法,了解文章大意;B层学生需要熟练应用重点词汇进行造句与对话交流,对文章中包含的重点句型、整体结构和表达方式有较为清晰的认识;C层学生需要能够模拟文章情境进行跨语言交流。②方法分层:针对A层学生,采取游戏教学法,通过开展“词汇记忆打擂台”的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针对B层学生,采取小组讨论法,鼓励学生通过交流和讨论,自行总结文章中的重点词汇的含义及用法,并从中探索学习规律;针对C层学生,采取任务驱动法,给学生布置“情景剧演出”的任务,要求学生根据文章内容,撰写剧本并进行排练,在全班进行汇报演出。③评价分层:针对A层学生,采取卷面阅分评价,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真实的词汇掌握情况,并针对学生表现加以鼓励或鞭策;针对B层学生,采取课堂点评评价方式,根据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进行个性化点评;针对C层学生,采取成长记录评价方式,将学生的表演成果录下来,存入到“成长档案”当中。通过分层次教学法,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学生的个性需求,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

2.情境教学法

英语教学需要在良好的语言环境下进行,才能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可以采取情境教学法,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语言环境和学习氛围。例如,在学习“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这一单元的时候,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给学生分别播放西方国家的“餐厅”“宾馆”“办公室”和“公交站”四个交际情境,并要求学生通过观看视频,总结视频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型,并发现中西方国家在社交礼仪中的异同。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模拟视频情境开展角色扮演练习,将听说训练与读写训练结合起来,促进学生英语语言综合能力的提升,保证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四、改革教学手段

网络的普及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大学英语教学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手段。教师应该善于利用这些现代化、信息化的方法和手段,推动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

1.利用多媒体开展教学

多媒体是集图片、音频、视频等形式于一体的现代化教学手段。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内容丰富、形式新颖、形象直观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教学难度,提高教学质量。例如,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进行范文朗读,鼓励学生模拟范文中的语音语{开展口语练习,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语言环境,提高口语教学质量。再比如,在词汇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通过“词配图”“词配景”的方式,开展直观教学,提高学生的词汇理解能力和记忆能力,提高教学效率。

2.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开展教学

网络教学平台具备监控、管理、分组等多项功能,教师应该充分利用网络教学平台,打破传统英语教学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开展多种多样的课堂活动,提升英语教学的趣味性、组织性和多样性。例如,在传统英语课堂上,由于人数多、场地小、时间少等问题,导致学生在开展小组讨论的时候,教师难以进行监督、组织与指导,难以保证教学效率和质量。在网络教学平台支持下的英语课堂,则能够摆脱这种窘境。教师可以利用网络教学平台的分组功能,对学生进行科学分组;利用监控功能,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和讨论进展;利用交互功能,参与学生的讨论,对学生进行指导和调控;利用共享功能,将各组的讨论结果在班级进行共享,方便不同小组之间互相学习。总之,通过网络教学平台,能够大大提高英语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五、改革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改革是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应该从评价主体、评价方式和评价标准三个方面加强教学评价改革。

1.改革评价主体

改革后的大学英语教学的主体是学生,那么评价的环节也应该有学生参与其中。教师可以通过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学生互评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全面而客观的评价,使学生在评价参与者与接受者的双重身份中,更好地认识自我、完善自我。

2.改革评价方式

随着英语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的单一依靠卷面评分开展教学评价的方式显然无法满足英语教W的需求。教师可以尝试采用课堂点评、随堂测试、阶段测试、活动表现、成果展览等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促进学生能力的提升,继而使课堂质量得以提高。

3.改革评价标准

为了避免出现“高分低能”和“哑巴英语”局面,教师应该改革评价标准,将学生的英语学习方法、能力、习惯、情感、兴趣、表现等诸多因素纳入评价标准当中,全方位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六、改革课外教学活动

一般来说,教师在研究如何提高教学质量这一问题的时候,都将眼光局限在课堂之上。事实上,要想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不仅要对课堂教学的方法和手段进行改革,还要拓宽教学渠道,将课内教学与课外活动结合起来,通过创新教学形式来提高教学质量。因此,教师应该加强课外教学活动研究,通过多种途径开展隐性英语教学。

1.举办校内活动

良好的校园文化和丰富的英语活动,能够营造良好的英语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拓宽学生学习英语的渠道,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创新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提高大学英语教学质量。例如,教师可以通过创办英语板报、组织口语演讲比赛、排演英语经典短剧、组织英语知识竞赛等方式,鼓励全体学生参与到英语学习和英语实践当中,提高他们的英语能力,提高英语教学效率。

2.强化英语学习

为了提高英语教学的普及性和渗透性,教师可以将课内教学与课外教学结合起来,对课内教学加以强化与巩固。例如,教师可以通过组织英语学习小组、创办英语学习网络专栏、分享英语微课资源、布置英语课外阅读任务等方式,帮助学生在课外对课内所学内容进行强化,将有限的课内空间进行无限的课外延伸,为学生消化、理解和吸收课内知识提供帮助,进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七、结束语

本文从大学英语教学的理念、方法、手段、评价和课外活动几个方面,针对如何推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提高大学英语教学质量这一话题展开讨论。加强改革与创新,是大学英语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内在需求。作为一名大学英语教师,我们应该加强大学英语教学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为推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提高大学英语教学质量,促进大学生知识、素质和能力全面发展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王守仁.继续推进和深化大学英语教学改革 全面提高教学质量[J].中国大学教学,2010(7).

[2]陈文凯.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与教学质量提升策略[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 (5).

第9篇:大学英语教学总结范文

关键词:通识教育;大学英语;改革

通识教育就性质而言,指的是“非专业性、非职业性教育”,是“人人应受的教育”(李曼丽,1995),是带有普遍意义的人生教育,目的是使学生得到健康发展(冯増俊,2004)。大学英语的传统模式是必修课,近年来,随着大学英语的改革发展,大学英语开始迈入通识选修课的行列,部分高校在保留必修课的基础上,对第二年的大学英语实行选修制度。这就对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现状分析

(一)应试教育的影响。不容忽视,大学英语作为中学英语的重要衔接,很大程度上中学的教学模式会对大学英语教学模式产生影响。中学英语教学以应试教育为主,更看重学生的分数而忽视语言应用能力,更强调语法而忽视听说的教育。在传统思想的影响下,大学英语偏重四六级的应试教育,大多数学生立下的目标是通过四级或者六级,而不是想提高英语语言综合能力和文化素养。而怎样让学生做到听说读写译全面发展的同时,人文素养也得到提高,是大学英语教育与改革必须面临的问题。(二)课程设置方面。多年来大学英语作为公共必修课,学生的印象是拿到学分或者通过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整体氛围造成更加重视它的工具功能(instrumental)而忽略了一体化培养功能(integrative)。部分教材沿用多年未改版,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导致学生所学无法及时应用。大学英语教材某些内容及涉及话题不足以吸引学生的兴趣。(三)教师素质方面。大学教师较为重视专业技能与知识,而忽略了各方面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提高,课堂教学重点进行语言点讲授,而导致大学英语缺乏文化内涵和吸引力。大学英语作为一门公共必修课,课程内容较多,容易导致教师在讲授时无法深入,仅停留在传统语言层面难以拓展。大学英语教师承担课程任务较重,如何在保证教学、做好科研的同时,全面提高综合素养,是大学老师亟待思考的问题。

二、基本策略

(一)课程设置方面更合理化。学者吴鼎民提出把大学英语课程改造成英语语言学习和技能训练、跨文化交际以及通英语获取多学科基础知识的一门综合性的、多功能的课程(吴鼎民,2005)。在传统将大学英语作为必修课的基础上,我校对一年级通过英语四级的同学,实行大学英语3的免修政策,同时在二年级开设英语选修课,比如实用英语听说突破、跨文化交际等。通过设置多元的大学英语课程,可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提高大学英语教学质量。同时在教材选择方面,一定要注意在符合学生水平的基础上,符合教学大纲和课程设置的要求并保证时效性。(二)改变传统英语课堂教学模式。传统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主体,学生仅仅是被动的接受者,无法发挥自己的个性。在通识教育的理念的倡导下,要求转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主要以讲授语言点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取而代之的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结合学生的个人兴趣及特点,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及自主学习能力,加强课堂参与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与素质。可通过一些课堂活动增加人文性及趣味性,比如通过新闻听力,电影片段台词欣赏,美文欣赏,剧目表演等帮助学生拓展知识和提高人文素养。(三)教师提高综合素质。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对大学英语通识教育改革十分重要。现代大学英语教师不仅要有一定的知识储备,掌握相关的课堂教学技巧,掌握现代信息技术,适应教材的不断更新,还应该全面提高自身文化素养,多读书,各方面的知识都应该了解一些,开拓视野,掌握历史文化知识,同时也要与时俱进,了解当下的文化热点。增加培训或者出国培训的机会,使老师有更丰富的阅历。只有教师自身的知识储备增加,才能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增加课堂教学的人文性及趣味性。(四)评价方式的转变。我校大学英语一直采用的评价方式是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相结合。就形成性评价而言,出勤、网络测试、泛读、快读、听力及学习表现各占一定比例,总结性评价中主观题也占了一定比例,另外加入口语测试。在这样的评价体系中,不是单纯地评估学生的词汇量、语法水平或者听力写作水平,在实际操作中,以语言为平台,将西方知识和文化融入到语言中,在形成性评价的语言输入过程中,了解到教育、人文、商业、科技等各方面知识和内容。口语输出更是对学生各方面知识综合评价。

三、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