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玉米种植技术范文

玉米种植技术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玉米种植技术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玉米种植技术

第1篇:玉米种植技术范文

1.整地:豆茬地,采取秋翻、深松的方式;秸杆还田地采取浅翻深松或平翻深松(浅翻12~15cm,平翻18-20cm,深松深度25~35cm)。

2.实行玉―豆―杂或玉―豆轮作。要求地势平坦、排水良好。翻后及时耙地,耙深达到15cm以上。

3.秋起垄,进行垄底深松,深施肥。深松30~35cm,施肥深度15cm以上。

二、选种及种子处理

1.精选良种 种子必须从正规部门选购,索取品种简介,以便查阅生产日期、品种质量、纯度、净度并检验发芽率。

2.种子处理尽量使用包衣种子。如果种子未包衣,播前要对种子进行粒选,粒选后晒1~2d,以便提高种子发芽和出苗率。播种前用500倍磷酸二氢钾浸种10h或用微肥和药剂拌种,微肥用硫酸锌20~40g兑水1kg搅拌均匀后可拌种10kg,拌后播种。

三、科学施肥基肥每667m2施农家肥3~4m3、过磷酸钙40~50kg或磷酸二铵20~30kg、硫酸钾15~20kg,如果土壤缺锌可增施硫酸锌1~2kg。无论是套种还是铁茬直播,基肥应一次性施入。

四、播种

1、适期早播:当土壤耕层内5cm地温稳定通过7~8℃时,是玉米播种的始期。播种最佳时期一般在5月1日~5月10日。根据土壤墒情及春季气温情况确定播深,以3~5cm为宜:墒情差,深度以5cm左右为宜;墒情好、气温低可适当浅播,以3-4cm为宜。

2、采用气吸式精播机垄上精量点播,一般情况下,播种与施肥作业一次完成,种子和肥料间距应保持在侧5cm深3cm。

五、合理密植。合理密植能使叶面积指数发展动态合理,减少光反射,增加光的截获和吸收量,使群体内部受光良好。棒三叶处在较强的光照条件下,基部叶片周围的光照度仍在光补偿点以上,所有叶片都进行较旺盛的光合作用,制造较多的干物质,就能提高光能利用率。另外,种植方式是植株在田间的配置方式,在密度或叶面积指数相同的情况下,种植方式不同,群体内的光分布也不同,应根据品种特性、密度大小、生产条件及自然条件综合平衡确定适宜的行株距。生产上一般采用宽行0.7~0.8m、窄行0.4~0.5m的宽窄行种植方式,或采用0.6~0.7m等行距种植,株距0.25~0.3m,每667m2定苗密度为4000~4500株,掌握肥地宜密、瘦地宜稀的原则。

六、田间管理

1.查苗补苗。在放苗过程中,若发现有缺苗断垄时,可及时催芽补种或缓后移苗补栽,或在相邻处留双株。补种时必须提前3天先浸种催芽,并于补种后3-5天查看补种处的出苗情况,且出苗后偏施适量速效肥以促快长;补栽应在幼苗2-3叶期结合田间间、定苗进行,选用稠苗处生长健壮的幼苗移栽,并在缓苗期过后给予适量追肥。

2.适期定苗,彻底除蘖。在幼苗3-4叶期根据田间苗势确定适宜的间、定苗时间,长势强壮、苗旺可适当早间、早定,苗势弱可适当晚间、晚定。定苗时必须确保每穴选留一株壮苗、大苗,去掉小苗、弱苗。地膜玉米早春的温度、土壤的水肥条件较好,对幼苗生长十分有利,拔节后易从茎基部长出分蘖,影响主茎生长发育,必须随时检查,早发现早掰除。

3.合理施肥:玉米施肥一般要求施足底肥,早施苗肥,重施穗肥,补施粒肥。底肥每亩施水粪20-25担或优质农家肥2000公斤,碳铵50公斤,过磷酸钙40-50公斤,氯化钾10公斤,硫酸锌1公斤。5-6叶期每亩追施5公斤尿素,攻苗促平衡;大喇叭口期每亩追施10公斤尿素,攻大穗;授粉灌浆期追施3-5公斤尿素,攻粒生。追肥应采取开沟条施或暗施。

4.化学除草。玉米播后苗前可喷施40%乙阿合剂150~250毫升/亩,兑水50公斤进行封闭式喷雾;玉米幼苗2至5叶期,杂草2至5叶期喷施4%玉农乐悬浮剂(烟嘧磺隆)100毫升/亩进行茎叶除草,也可在玉米拔节前喷施耕杰(主要成分为甲基磺草酮)进行茎叶除草,在无风条件下玉米行间定向喷雾,以免产生药害。

5.病虫害防治。①苗期用2.5%的“敌杀死”1500倍药液,或50%辛硫磷乳油1000倍液喷雾,防治地老虎、黏虫、灰飞虱等;②喇叭口期每亩用3%辛硫磷颗粒剂1.5公斤撒入心叶内防治玉米螟。③用40%乐果1500倍液防治玉米蚜虫。④防治大小斑病用40%克瘟散乳剂500~1000倍液或50%甲基托布津悬乳剂500~800倍液叶面喷洒。⑤防治锈病用50%代森锌水剂800-1000倍液。在玉米授粉结束后,用热雾机综合防治病虫害,防止叶片早衰,延长叶片功能期,增加粒重,提高产量。

6.化控防倒。当留苗密度大于4500株/亩时,须在可见叶6―9叶时(拔节期前)喷化控剂金得乐、玉黄金等,缩短基部节间长度,增强基部节的韧性,促进根系生长,防止玉米倒伏。

七、 收获

第2篇:玉米种植技术范文

关键词:大豆;玉米;套种;技术要点

中图分类号:S513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ki.jlny.2017.10.014

大豆套种玉米种植技术,使矮秆系的大豆与高秆系的玉米合理搭配,充分利用了水源、光源、时间和空间,扩大了大豆和玉米根系对养分的吸收,提高了土地利用率,提高了单位面积粮食的产量,增加了农民收益。由于大豆和玉米吸收养分有差异,能产生差异效应,所以要将土地利用和养地结合充分。同时大豆和玉米的高矮搭配可以体现复合群的互补关系,使两种作物达到优势互补,能有效地提高单位面积的粮食产量和质量。

1种植环境

种植环境需要温度和日照能同时满足大豆和玉米的生长需求,土地应该有良好的灌溉条件,是光、热资源充足的肥沃地区。

2种子选择

不论是大豆还是玉米,优良品种是粮食增产的最主要因素,所以要选择适应性强,抗病性好的品种。玉米产量和品种有很大关系,产量潜力与生产管理条件有很大关系。所以在大豆和玉米套种技术中,要选择土地肥沃的地区,同时配备优良的增产潜力大的玉米品种,如果选择增产潜力小的品种,就要求玉米品种稳定性强。同时如果在平地种植,选择晚熟品种比较适合;如果在洼地种植,选择早熟品种比较适合;如果在岗地种植,选择生长期长的中晚熟品种比较合适。

3播种

大豆和玉米在播种前要先将种子进行芽、晒种处理,以保证出苗齐全。适时播种也是提高玉米和大豆产量的基础,一般选择抗旱凹式播种法,具体操作是在播种机施肥播种复土后,播种机的镇压轮要在苗带上压出一条宽20厘米,深3厘米的凹槽,主要目的是提高苗带内的化学除草剂的效果,保证出苗齐全,幼苗强壮。

4合理密植

大豆套种玉米的合理密植原则主要是玉米要超密种植,大豆要合理稀植。正常情况下玉米小行之间的行距大概在30厘米,植株与植株之间距离15厘米;玉米大行之间行距150厘米,一亩植株数4900株。玉米大行内种植两行大豆,大豆行距30厘米,玉米与大豆行距60厘米左右,每亩大豆植株10000株。玉米主要是宽窄行种植,1.2米开墒,宽行0.88米,窄行0.33米。根据种植地区气候、温度条件和土壤情况等因素,每亩玉米植株数4500左右。大豆种植在玉米的宽行中,大豆株距为0.6米,每年都要轮作换茬,这样可以提高前一茬作物肥料和水分的利用,也能减少病虫害和草害的危害。深耕时要根据地块特点进行垄沟垄体的深耕,主要作用是破除土层的结板,提高土壤抗旱能力和保肥能力,降低生产成本。

5田间管理

5.1施肥

玉米高产需要施用大量肥料,要在需要肥料的关键时期进行追肥。基肥的使用能保障玉米和大豆在苗期和开花期的营养需要,基肥主要以有机肥为主,同时配合氮、磷、钾等肥料。一般每亩基肥大概施用农家肥大概3000公斤和普钙30公斤。对玉米主要施用三元复合肥大概28公斤,对大豆施用三元复合肥大概12公斤。追肥是根据玉米和大豆的生长期进行,当玉米4~5个叶片时,要进行追肥,每亩追施尿素10公斤,当玉米长到9~10个叶片时,每亩追施尿素17公斤;大豆基本是开花期进行追肥,主要是用尿素追施大概4公斤。

5.2除草

除草是防止杂草和大豆、玉米争抢营养,造成大豆和玉米生长不利。除草一般是在苗带之间和垄帮上进行浅土除草,采用的除草剂要对大豆和玉米都是安全的,而且效果良好。除草主要是在播种后出苗前进行封闭除草,如果有比较恶性的杂草,可以人工铲除。

5.3灌水

灌水是大豆和玉米生长期比较重要的田间管理程序。对大豆进行开花期灌水可以保证大豆高产,因为大豆开花期的水分需求量比较大,及时灌水可以保证水分需求,提高大豆的产量和质量。

5.4病虫害防治

病虫害是影响大豆和玉米产量的重要因素,可以选择用“杀虫光”拌肥的方法对地下虫害和地上虫害进行防治。同时,在大豆和玉米播种后要及时灌水,以保证幼苗出苗齐全。另外,在玉米出苗后30天,结合除草对每亩地块用20公斤尿素进行提苗灌水一次;在封闭除草时要在除草剂中加入“蜡质层脱膜剂”,主要防止恶劣环境对除草剂效果的干扰。在特别干旱的年份要及时关注玉米蚜虫的出现,发现后要及时防治。玉米丝黑穗病主要是用玉米种子包衣进行防治,玉米螟主要是用农业、物理、化学和综合防治方法进行防治。对于玉米锈病要用粉锈灵进行防治,同时在玉米抽雄时进行追肥,以每亩5公斤尿素为最佳。大豆的病虫害主要是食心虫和蚜虫,对于食心虫可以用敌敌畏熏蒸或杀虫剂喷雾进行防治,对于蚜虫一般用氧化乐果乳油、抗蚜威等进行喷雾防治。大豆在出苗后要及时进行有机营养液的喷洒,主要帮助大豆补充微量元素,增加其植株的抵抗病虫害能力。

6收获

正常情况下,秋季进行收获时先收获玉米,这样便于大豆的田间收获。玉米可机械收获,之后大豆进行人工或机械收获即可。

参考文献

[1]雍太文,杨文钰,向达兵,张亚飞,徐礼华.玉/豆套作模式下玉米播期与密度对大豆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J].大豆科学,2009,(03).

第3篇:玉米种植技术范文

摘 要:玉米种植技术是关系到玉米产量的重要技术保障,推广应用玉米种植技术是惠及广大种植户的重要举措,事关我国玉米种植的生产效益,本文从玉米种植技术的几个方面进行探讨,并提出了玉米种植技术的推广应用措施,以期提升玉米种植产量与效益。

关键词:玉米;种植技术;推广应用

中图分类号:S51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70230116

玉米在我国的种植历史约有470多年,种植面积约为0.2亿hm2,仅次于水稻、小麦,是我国重要的谷物之一。玉米种植产量直接影响到我国粮食种植情况,因此加强玉米种植技术推广应用,是广大玉米种植专家和种植户需要不断研究的课题。

1 玉米种植技术

1.1玉米品种的选择

玉米品种的好坏直接决定了玉米的产量,由于玉米喜欢湿热的环境,因此应该选择抗干旱、颗粒饱满、抗病虫性强的优良品种,这样种植后玉米的成活率较高,抵抗力较强。同时合理布局玉米种植,同一品种玉米集中种植,避免害虫辗转侵害。

1.2 种子的处理

玉米种子的质量也直接影响玉米产量,在种植前要对玉米种子进行筛选,把发霉、杂质和病粒等挑出来处理掉,留用没有杂质的颗粒饱满健康的玉米种子,这样才能提高玉米种子质量的纯度和水平,确保玉米高产高质。为了降低玉米种子霉变率,提高出芽率,要在种植前1周晾晒种子,选择晴天进行晾晒,这样可以提高出芽率而且出苗整齐。

1.3 种植前土壤处理

土壤是玉米赖以生存的大环境,是养分和水分的根据地,决定了玉米生长的状态。因此在种植前要对土壤进行处理,分析其理化性质,适当进行施肥和松土、消毒等措施,让土壤的肥力肥沃,土质松软有良好的透气性和排水性,在这样的环境中玉米能够得到充分的养分,不会导致玉米根部腐烂和土壤板结。

1.4 科学合理的密植

科学合理的种植密度是确保玉米作物高产稳产的前提。如果玉米叶片数量多且平整,那么种植密度宜稀,若植株较矮且叶片上冲则适宜密植;若土壤肥力较强则适宜密植,若肥力较弱则宜稀;若土壤灌溉较好则适宜密植,若灌溉较差则宜稀;一般情况下,平展叶型,每667m2应当3000株。半紧凑型,每667m2应为3500株。紧凑型,每667m2应为4000~4500株。

1.5 施肥

合理施肥可以促进玉米生长发育,所以要做好施肥工作。施肥时要按照玉米的实际生产状况,适时更换不同种类肥料,要注意施加氮、磷、钾等微量元素,施肥时要将基肥、氮肥和穗肥作为主要肥料,将追肥、粒肥、磷肥作为辅助肥料,科学施肥提高合理性,通过深施基肥、增施氮肥,可以尽可能满足玉米生产对于养分的需求。同时,也要合理施加叶面肥、提苗肥、花粒肥等,使得处于不同生产期的玉米得到充足的养分。

1.6 做好病虫害防治

1.6.1 选择抗虫玉米品种

减少感虫品种,扩大抗虫品种种植面积,具有优良抗虫基因的玉米品种可以抑制害虫取食、产卵和孵化。

1.6.2 物理杀虫

害虫具有趋光性,可以利用这一习性将其引诱到光源附近进行诱杀。

1.6.3 药剂防治

为了让药液充分接触害虫,要选择低毒性的内吸性农药,让农药吸入到玉米体内,将钻蛀在内部的害虫杀死。

2 玉米种植技术的推广应用分析

2.1 增大宣传力度,扩大推广范围

推广应用玉米种植技术必须在农村开展宣传教育,提高自身以及农民对于玉米种植技术重要性的认识,可以通过互联网、自媒体、宣传栏等方式,加强大众玉米种植技术意识。基层农业机构要改变被动提供服务模式,转变为主动上门服务。另外,要加强对基层农业人员的宣传教育。县级、乡级、镇政府应该定期组织培训,培训农业人员按照玉米种植技术严格执行。对于户数较少的农村,就要提供农业技术人员上门服务,为村民进行基本的农业服务。

2.2 加大政策资金支持

农村玉米种植技术的推广应用完善需要依靠资金的投入,政府在此^程中作为玉米种植技术的主导者,应该加强对农村玉米种植技术投资力度,增加农业费用中玉米种植技术的比例。加大力度建设提供玉米种植技术服务,改善农村玉米种植技术环境。另应该拓宽招商引资,营造良好的投资氛围,从而建造起良好的周边环境,使玉米种植技术更加满足种植户的需求。

3 结语

要做好玉米种植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并非一蹴而就的,需要多方面的配合和努力,同时需注意运用最新科学技术,加大资金投入和宣传等,只有这样才能推动玉米种植技术的进步和推广。

参考文献

[1]黄琼珍,胡凤仙,周永群.浅谈玉米高产种植技术及推广的重要意义[J].农技服务,2015,7(5):71-72.

第4篇:玉米种植技术范文

关键词:北方;玉米;种植技术;推广

中图分类号:S51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70431049

东北平原是北方玉米的主要种植基地,自从实行市场经济以来,玉米种植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发展形成了玉米经济产业链。但是就我国先阶段对玉米的市场需求量来说,生产力还满足不了人们日益增长的消费要求,亟需提高玉米产量,加快种植技术的生产力转换,本文对北方玉米种植技术推广展开研究,探讨技术推广的有效对策,以提高生产力,促进玉米经济发展。

1 现有的玉米种植技术推广体系

我国北方的气候条件,土壤结构都比较适合玉米的种植,这也导致我国玉米的产量主要看北方。此外,玉米也是北粮南送的主要粮食品种,在种植发展中,生产技术的研发、推广一直是我国政府重视的农业问题,但是就目前来看,我国的的农业推广技术体系还很不完善,直接对玉米种植技术的推广运用造成了不利的影响,制约着生产力的进一步解放,对农业发展形成了阻力。由于我国的农业基础广泛,技术推广体系的建设只有根据实际的技术推广特点进行,才能实现有效推广,玉米种植技术的推广迫切需要建立并完善符合玉米现代化发展的推广体系。

2 推广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们国家对农业经济的发展给足了政策支持,对技术创新非常重视,从政府层面来看,设置了专门的农业技术推广站,这也是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分布在全国各地的基层农技站形成了推广体系的网络构架。但是,我国推广体系仍然有待进一步完善,还有很多问题等待解决。就玉米种植技术推广体系的发展来看,现行体系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2.1 农技站没有充分发挥推广的主力军作用

我国每年都有针对玉米高产、优化品种的种植技术被研发出来,在具体推广运用中,农业技术推广站作为国家的农技推广主力军,发挥的推广作用却微不足道,很多农技站的工作人员专业素质低下,也根本没有工作的主动性,更不用说积极地到田间地头送技术,这就使得技术的推广在最后环节断了联系纽带,推广终止在了最接近转化生产力的边缘。

2.2 推广手段欠缺,方法单一

现阶段的情况是技术研发很给力,推广运用缺动力。在玉米种植技术的推广方面,动力明显不够,推广主要靠农技站,农技站的消极工作作风直接扼杀了技术的推广运用,这种单一的推广手段、方法十分不利于技术的发展以及推广运用。

2.3 推广投入不够

在我农业的发展上,在种植技术推广上是相对比较薄弱的环节,在技术研发,规模化发展中却都给予了大量资金投入,而技术推广却少有人重视,这使得在推广上缺乏正常开展工作的资金支持,没有先进的推广硬件支持,推广设备跟不上信息时代的步伐,没有专业的技术人才充实到推广队伍中,这些都使得推广工作无法顺利的进行,从而达不到推广的目的。

3 解决问题的对策研究

玉米种植技术的推广主要依靠推广体系,只有建立健全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推广的问题,让高产、优产的玉米种植技术推广到真正需要的田间地头,转化成高效的生产力。针对目前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出现的问题,本文通过深入学习、分析,总结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如下:

3.1 精简推广环节

精简的推广体系才能高效地运行,我国现阶段的推广不力,主要在于环节多,经过的工作人员多,机构臃肿却不办事。结合我国现阶段大力推进的简政放权,提高办事效率的行政宗旨,可以建立技术研发单位结合推广团队,直达规模化企业以及种植户的推广体系,使得玉米种植技术的研发、推广、种植三位一体,无缝对接,为技术直接转化成生产力提供绿色通道。既能在先进的研发平台为种植生产提供优良技术支持,又能在种植生产中为技术研发提供课题,实现技术推广价值的最大化。

3.2 加强推广体系的建设

精简推广环节后只有加强体系的建设,才能实现推广体系的高效运转,就玉米种植技术的推广来看,首先要加强推广制度的建设,制定有利于推广体系发展、创新的工作制度,规范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的功能,建立与市场化经济体制相符合的推广机制,同时也应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农业技术推广。其次要借助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手段,建立健全现代化的农业技术推广信息平台,如今网络的互联互通使得信息传播闪电般进行,对玉米种植技术的推广是非常有利的。

4 结束语

目前我国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正在发生改变,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给推广体系的完善、创新提供了机遇,玉米的先进种植技术正在通过现代化的信息平台推广到越来越多的种植基地,促进了我国农业生产的现代化发展,但我们也应该充分的认识到,在实际生产活动中,玉米种植的技术还无法满足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很多先进的技术还在推广的路上,需要继续加强对农业技术推广的重视。

第5篇:玉米种植技术范文

关键词:重庆;高产玉米;种植;防治

重庆地区属于温带、亚热带、热带湿润半湿润气候,这里的耕地以丘陵山地为主,地势起伏较大,在广大丘陵山坡旱地主要以种植玉米为主,耕作管理比较粗放。因此,尽管重庆地区高产玉米种植面积大,但亩产较低,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一、重庆地区高产玉米的主要种植技术

(一)应用种子包衣技术。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以来,在重庆市种子管理部门的组织下引进推广了种子包衣技术,对于重庆地区的高产玉米起到了防治农作物苗期病虫危害、抗旱、防寒等作用,在促进作物生长,培育壮苗,提高玉米产量,改善玉米品质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二)肥团育苗移栽技术。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期,重庆地区开始推广用肥团地膜育苗技术。随着这一技术的普及和应用,重庆地区的高产玉米不仅有效抗御了年初倒春寒的危害,而且显著增加了玉米的产量。

(三)平衡配方施肥技术。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重庆地区玉米种植根据高产的需肥量的标准,开展实施高产玉米平衡配方施肥,取得了明显的增产效果。尤其是在2003年之后,通过测定不同地区不同土壤的养分含量,科学制定出施肥计划于方案,有效实现N、P、k等的平衡以及微量儿素的平衡,使玉米施肥达到既定目标。

(四)单株定向密植技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在重庆的巴南、永川等地农技部门通过试验发现,玉米宽行单株定向密植可以达到增产的效果。据统计,借助于单株定向密植技术,玉米平均单产450.5kg/667m2,比未定向密植的田块667 m2增产35.8kg,增产达到8.6%。

(五)地膜覆盖栽培技术。借助米地膜覆盖栽培技术,通过地膜覆盖,玉米不仅可以保温保湿,而且可以有效抑制杂草滋生,防止水土流失,这样就可以有效提早玉米播期,提高玉米的产量。

二、影响制约重庆地区高产玉米种植的主要因素

由于特殊的气候以及天气等自然条件,重庆地区的高产玉米栽培面临的很多突出问题,严重妨碍着当地高产玉米的生长。

(一)玉米生长后期高温干旱气候

由于重庆地区多丘陵山区的地理状况,玉米作为旱地作物,在生长期需要大量雨水。而重庆丘陵山区独特的地势地貌,这里的高温干旱天气比较明显,尤其是玉米生长后期高温干旱已经成为制约玉米种植的突出因素。在高温干旱条件下,玉米收到的蒸腾作用急剧增加,不仅造成玉米水分供求严重失调,而且加速玉米生长机能的衰老死亡,出现光合效率降低,玉米花粉活力衰减,结实率明显减少。

(二)阴湿弱光照,玉米植株生长不良

阴湿弱光照是影响重庆玉米生产的重要因素之一。重庆地区由于海拔等地理因素的影响,云雾多,日照时间相对较少,湿度相对较大,经常会出现春旱以及秋季低温等气候,长时间的阴雨弱光大气会对玉米生长产生出不利影响。在阴雨弱光照条件下,由于光照强度明显不足,光合作用受到明显制约,不仅玉米的传粉受精过程受到限制,结实率低,而且遭到病虫害的危害增加。

(三)旱坡地比重大,土壤中有机质含量低

旱坡地比重大,土壤中有机质含量低是制约重庆地区玉米生长的重要因素之一。重庆以丘陵山为主,旱坡地中的土壤相对贫瘠,土壤中石灰(岩)土含量高,有机质缺乏造成在保肥和保水方面的效果较差。同时,重庆地区土壤中缺乏玉米生长所需的磷钾,而且由于受当地施肥习惯的影响,氮的供给明显不足,严重制约了重庆地区玉米生产。

三、重庆地区高产玉米种植技术及病虫防治的主要措施

(一)推广玉米优良品种

要充分结合重庆地区实际,因地制宜地选用优良高产玉米良种,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玉米良种的增产潜力。在选择玉米良种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重庆地区的气候状况、土壤情况、种植技术、当地的消费情况等因素,合理选择适合重庆地区推广的杂交高产玉米新品种。综合考虑重庆地区的自然条件、耕作制度和生产水平,应当选择渝单30、鄂玉 16 等作为主导品种。同时,要积极引进渝糯系列进行示范性种植,要进一步加强秋糯玉米的种植。

(二)应用玉米高产技术

首先,玉米作为根量较大的作物,应当进行深耕,开展精细整地。要重视选用土层深厚、质地适中、有机质含量高的地块种植高产玉米。在种植过程中,要推广以深松为基础的土壤耕作制。其次,要坚持科学播种。在恰当的时间进行玉米播种,要选择合理的密度,采用先进的播种方法。最后,要科学施肥。使玉米肥料中各种营养元素保持齐全,争取更多的产量和更好的经济效益。同时,要根据不同的栽培模式,采取不同的施肥标准。

(三)开展玉米病虫害防治

首先,要重视对玉米苗期的病虫进行防治。可以采用辛硫磷乳油40%,菊马乳油9%的1000倍,甲胺磷乳油40%的2000倍等药剂进行防治。其次,在玉米穗期,由于穗期的生长是玉米生长的重要阶段,容易出现黑粉病、大小斑病、蚜虫等病害。可以采用氟硅唑3000~5000倍加水170mL进行喷洒。最后,在玉米成熟期,要重视防治青枯病和早衰,加强对玉米田间的管理。

(四)加强玉米高产试验示范片区建设

加强与地方农业主管部门以及农科院所的合作,加强玉米高产试验示范片区建设,重视新品种试验,在开展试验的基础上,筛选出适宜本地种植的玉米成果,满足本地玉米生产的发展需求。同时,要重视新技术试验,通过实施玉米常规施肥以及配方施肥试验等,向当地农民以及玉米种植户推荐最新的栽培技术,提高当地农户的玉米种植技术,有效防治病虫害,提高玉米产量。

参考文献:

第6篇:玉米种植技术范文

[关键词]黑龙江省 玉米 种植技术 效益 对策

中图分类号:S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34-0173-01

黑龙江省是我国重要的玉米商品粮生产基地.玉米播种面积位居黑龙江省粮食作物第一位,玉米主产区自然条件较好,种植面积大.单产高.玉米是主要的粮食、饲料和工业原料,因此,玉米生产形势的好坏、效益的高低直接关系到黑龙江省农民增收和农业可持续发展:

一、选地整地环节,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春耕地要尽可能早,搅动土壤次数要少,深度要浅。对于30cm土层有底墒的要及时旋耕,能起垄的起垄.起垄后及时镇压,防止跑墒。春整地要做到顶凌耙地,顶浆打垄,翻、耙、起垄、镇压连续作业。无条件翻耕的地块,要采用重耙灭茬,耙、耢保墒。

2、玉米的生长特点

2.1 生育期

玉米属禾本科玉米属,是一种适宜高温短日照条件生长的作物.其生育期一般在80-130天左右,其中:早熟品种70―100天.中熟品种100―120天,晚熟品种l20-150天,我县多种植早、中熟品种,玉米生长各时期长短不一,一般播种到出苗7一l0天,苗期(发芽到拔节)25-40天,穗期(拔节到抽穗)30天左右,粒期(开花到授粉毕)10天左右.成熟期30-40天.出苗至抽雄占伞生育期的60%.抽雄到成熟占40%。

2.2 温度

玉米是高温短日照作物.整个生育期温度不能低于l5%,以22―250℃为宜.全生育期≥l0℃的有效积温2200―2500℃,早熟品种1800―2000℃.中熟品种2200―2500℃.晚熟品种2500―2800℃,其中出苗到抽雄的积温占全生育期积温的40-45%,抽雄到成熟占56―60%。

2.3 需水量

全生育期需水250―400M3/亩,其中:播种至出苗需水量占总需水量的3.1―6.1%,出苗至拔节需水量占总需水量的l8%,拔节至抽雄需水量占总需水量的30%,抽雄至灌浆需水量占总需水量的l3%.成熟期需水量占总需水量的36%。

3、合理排灌

玉米苗期怕涝.春播多雨季节应注意排水,苗期要适当“蹲苗’.是进根系下扎,进喇叭口期,以及抽雄前10天,花后20天是玉米生长发育灌浆鼓粒的关键期,这时期一定要保持土壤湿润,及时浇水.田间土攘持水量应保持70%以上。

4、品种选择与种子处理

选用粒大、饱满、具本品种特性的籽粒作种子,最好选用包衣种子。种子质量标准应达到纯度≥96%,净度≥99%发芽率≥90%.含水率≤l3%。未进行包衣的种子可用40%辛硫磷l5mL加2.5%适乐时20mL对水lkg拌种9,或用玉米专用拌种剂进行拌种,堆闷6-8h.晾干后播种,可防治粗缩病、苗枯病、黑穗病和地下害虫。

5、适时播种

适时播种使玉米的整个生育期处于最有利的环境条件下,既有利于植株的生长,又充分利用光、温、气热等生态条件.获得高的经济产量。适宜于播种期要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栽培制度、品种等因素综合考虑。

温度一玉米适宜于播期的温度是5-10厘米土壤温度稳定在10度-l2度以上,随温度升高而出苗期缩短:在一年一熟制的冬闲地,有灌溉条件的地区及高海拔的山区,春玉米的播种在适宜范围内宜于早不宜于迟。

6、播种方法

播行笔直、株、行距一致、播种穴深浅一致、下籽均匀.早熟品种宜密.60厘米等行距播种,株距为32厘米,每亩保苗3500株;晚熟品种宜稀.60厘米等行距,株距37厘米,每亩保苗3000株:每亩用3―4公够得合肥作种肥施入播种沟或播种穴内,覆盖均匀严实。

7、追肥

玉米需肥较多.单靠基肥是不能满足需要的,尤其是夏、秋播玉米一般基肥不足.增施化肥更为重要。玉米追肥一般以速效氮肥为主.每亩追肥数量折合尿素30公斤左右,追肥的分配大致为苗期10%.拔节肥20%穗肥60%,粒肥l0%。

7.1苗肥在玉米定苗后施用,每亩可施尿素5公斤:

7.2拔节肥在玉米拔节前后追施,根据苗情,每亩可追施尿素5公斤。

7.3穗肥是玉米高产最关键的一次追肥:一般在抽穗前l0天左右即大喇叭口期追施,每亩施尿素20公斤左右,无论是春或夏玉米.重施穗肥,都能获得显著的增产效果。

7.4粒肥是指玉米授粉前后所施的肥料。施用粒肥能延长叶片光合作用的时间,防止根茎叶早衰,促进灌浆,增加粒重,一般每亩追肥施尿素5公斤,也可用0.5公斤尿素加l00一150克磷酸二氢钾加水50公斤喷施。

8、田间管理

8.1①前期管理,②化学除草,③。出苗前及时检查,如发现粉种、烂芽、芽干要用催好芽的种子坐水补种。④补栽。出苗后如缺苗,要利用预备苗或催大芽及时补栽。⑤管理。对田间长势弱的补种、补栽苗要进行提前、分次、多施肥等特殊管理。⑥铲前深松、趟地。出苗后要进行深松或铲前趟一犁。⑦定苗。4―5片叶时,按保苗要求每穴留l株,将弱苗、病苗、小苗拔掉,做到一次等距定苗。

8.2中期管理 ①铲趟:头遍铲趟后,每隔10―12天铲趟一次,做到三铲三趟。②追肥。结合趟地追肥。第~次追肥在幼苗长到7―9叶期,占追肥总量的30%;第二次追肥在12一l4叶期,占追肥总量的70%。追肥部位距植株8―10cm,深度10―15cm。③灌水。在拔节期和灌浆期,如遇干旱要进行灌水。特别要加强密植栽培田块的水份管理:

9、综合防治病虫害,推广无公害防治技术

推广病虫害无公害综合防治技术,重点防治粘虫、玉米螟、穗蚜和叶斑病等病虫害。通过选用抗病虫品种、清除病株和化学防治等方法进行安全防治。化学防治的,建议每亩用l2~20ml的氯氟氰菊酯(2.5%功夫)喷雾防治粘虫。用l00克~200克的B.T乳剂与3.5~5公斤细砂充分拌匀,制成颗粒放入心叶中,防治玉米螟。用50%抗蚜威可湿性粉剂3000~5000倍液防治玉米穗蚜。用75%的百菌清300倍液、50%的退菌特1000倍液防治叶斑病。

结束语

在全国90%以上的植株茎叶变黄,果惩苞叶枯白,籽粒变硬(指甲不能掐入),显出该品种籽粒色泽时,玉米即成熟可收获,一定要在玉米充分成熟后再收获,保证玉米的丰产丰收。

参考文献

第7篇:玉米种植技术范文

甜玉米不宜连作,合理轮作可以减少病虫害,减少草荒,恢复地力。

1 沟畦制作底肥每公顷施用腐熟农家肥15000kg。一般畦的宽度(连沟)为130cm左右,可种植两行,沟深20—30cm。若土壤偏酸可施石灰调整pH值。

2 重施基肥,施足种肥在畦的中央顺畦开播种沟,沟距66cm,沟深15—16cm,在播种沟中每公顷施复合肥600kg、过磷酸钙375kg作为基肥,覆土6cm,然后施用复合肥(含氮、磷、钾各15%)150kg作为种肥,再覆土4—5cm播种。一、栽培技术

二、选择适宜品种与隔离

1 选择优良对路品种甜玉米分为普通甜玉米、超甜玉米和加强型甜玉米三大类型,应依据生产目的,选择对路品种类型。以幼嫩果穗作水果蔬菜上市为主,应选用超甜玉米品种;以作罐头制品为主的,则应选用普通甜玉米品种。此外,还应注意早、中、晚熟品种搭配种植,陆续上市,从而提高经济效益。

2 严格隔离,防止串粉甜玉米在种植时要与普通玉米或其他类型的甜玉米隔离开,防止相互串粉。通常采用的隔离方法有空间隔离和时间隔离,空间隔离一般距离400m以上,如果有树林、山岗等天然屏障,隔离距离可适当缩短。如采用时间隔离,播种期应相差30d以上。

三、播种期

1 调整播期

甜玉米主要是采收鲜嫩果穗,采收集中,季节性强,短时间内就要上市。如果大面积的一次性播种来不及上市或加工困难,须采取有效措施调整收获时间。总的原则是长期调整靠品种,短期调整靠播期。即大幅度的时间调解靠不同生育期的品种解决,而较短时间的调整通过同一个品种的错期播种就可做到。

2 适时播种

甜玉米种子干物质含量低,特别是超甜玉米,发芽力弱,拱土力差,对土壤湿度和温度要求较高。土壤温度过低容易引起烂种和出现三类苗。播种时适宜的土壤含水量为最大持水量的65%~70%为宜。超甜玉米在近地面土温稳定在12℃以上时播种能保证正常出苗。而普通甜玉米对土温的要求可以适当低一些。由于甜玉米拱土能力差,覆土不宜过厚,一般以3~5cm为宜。种植甜玉米是以果穗为商品,因此一定要注意果穗的商品特征,不能单纯考虑产量。种植密度可以根据土壤肥力程度和品种自身特性来确定,株型紧凑,早熟矮小的品种适宜密植;株型平展,晚熟高大的宜稀植。肥水条件应遵循“肥地水分足宜密,瘦地水分不足宜稀”的原则。一般甜玉米的种植密度不宜超过每公顷5.50万株。

四、田间管理

甜玉米的田间管理与普通玉米基本相同。差别主要有几点:(1)要结合铲地去掉分蘖。甜玉米具有分蘖特性,分蘖有些也能长成分枝后结穗,但它与主茎穗争夺养分、水分,会使主茎果穗变小,降低青果穗的商品质量;(2)因甜玉米具有多穗性,可去掉下部果穗仅留上部1~2穗;(3)因甜玉米含糖量高,极易招致玉米螟虫和金龟子等虫害的危害,所以应采取有效的方法防除,特别是中后期对果穗的危害。其防治方法同普通玉米。

五、病虫害防治

1、矮花叶病

发病初期,可用病毒A500倍液、83增抗剂100倍液,或植病灵+喷施宝300倍液喷洒幼苗,效果很好。

防治蚜虫,也能有效降低矮花叶病的发病率,可用抗蚜威、辟蚜雾等药剂防治蚜虫。症状比较明显或较为严重时,拔除病株,带出田间深埋或焚烧。

2、黑粉病

播种前,将种子充分晾晒后,用0.2%的硫酸铜拌种,有明显的防治效果;4-5片叶期,用800倍液甲基托布津,每隔7天喷雾防治一次;抽雄前10天左右,用50%的代森锌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液,进行喷雾防治;抽穗期,用0.1%的喷拌灵进行防治。另外,由于甜玉米的含糖量高,甜度大,易遭受地下害虫的侵袭,可在播种时用3%的呋一钾颗粒剂进行拌种,其散发的奇臭可有效地防治地下害虫。当甜玉米发生叶斑病、锈病、蚜虫等其它病虫害时,可参照普通玉米的防治法对其进行常规防治。

六、收获

第8篇:玉米种植技术范文

[关键词] 玉米高产 种植技术

[中图分类号] S5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6)04-0163-01

分析我国某地的天气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常年的降雨都非常充足,有利于玉米的栽植培养。除此之外,该地区夏季炎热潮湿,玉米生长中有充足的阳光,因此很多农户都种植的玉米。但是为了进一步提高玉米产量,增加农民的经济收入,从科学的角度分析,研究玉米栽培,并做好玉米栽培的每个步骤,期望给农民提供技术上的支持。

1 培养玉米所面临的问题分析

1.1 选择的玉米种子有问题

选择玉米种子是关键环节,如果种子选取不当,直接影响种子的后期生长,最后的收成也就没有太大的提升余地。种子的质量要有保障,从外观上分析,种子的大小要均匀,有饱满的颗粒。但是很多农户不重视种子的选择,或者在种子选择方面没有足够经验,只按照自己的想法进行选择,只观看生产日期,没有拆开包装进行仔细观察,种植后发现出苗率低,后期发现品种不行,产量低。由于种子市场比较开放,很多商贩贩卖假冒伪劣的种子,这样农户就会蒙受很大的经济损失。

1.2 施肥出现问题

该地区土壤肥沃,但是缺少有机肥,因此玉米在不断生长中,需要及时补充有机肥,如果补充不及时,或者补充的量不够,那么直接影响玉米的产量。很多农户也提高了施肥用量,但是从实践中的效果来并不理想,主要还是没有掌握正确的施肥方法和肥料配合方法。

1.3 对病虫害进行防治时的问题

当进入到病虫害的爆发季节时,有很多玉米都会受到破坏,这对玉米的产量产生很大影响。主要病虫害有两种,一种是大斑病,另一种是青枯病,对于大斑病而言,当玉米患有该病后,叶子就会有形状不一的斑点,基本上是从根部向上蔓延,如果没有及时处理,最终整个植株都充满了黑斑,在生长中黑斑越来越大,颜色也会越来越低。对于青枯病而言,当玉米植株患有该病后,在成熟时枯萎死亡,当该病发作后,整个玉米植株都会出现清枯色,患病后玉米的质量很轻,因此产量会降低很大。

2 对玉米高产种植技术的分析

2.1 选择合理的种植时期

为了得到很好的产量,种植玉米时要选择合适的时间,由于该地区昼夜温差很大,这有利于玉米的生长,种植时间不要过早也不能过晚,一般会在每年的四月下旬,遇到特殊情况要具体分析,不要盲目做决定。在栽培玉米时还要合理的选择地块,玉米根系非常发达,可以有效吸收土壤中的水分,但是如果土地比较贫瘠,那么玉米也很难吸收到营养成分。选择栽培地的时候,要求土地肥沃、地块表面平坦,栽培前对土地进行反复的翻晒,消灭土壤中的细菌。

2.2 科学选择玉米种子

进行玉米播种前要进行筛选,选择的种子大小要均匀,饱满度高,有利于下种,通常情况下,进行种子播种时先进行一段时间的晾晒,标准规定为两天,间隔半小时进行种子的翻晒,避免种子潮湿,种植后会出现腐烂。如果天气比较潮湿,在下种子时要浅,如果天气比较热,土壤干旱,那么就要深种,避免种子由于缺水而枯死。要选择抗性较强,适应性强的品种,在此基础上选择产量高的品种。

2.3 有效掌握种植的密度

控制种植的密度很重要,如果密度过密,那么生长中其吸取营养十分有限,如果种植的过疏,那么玉米产量肯定下降。种植玉米的时候,为了提高产量,一般可以进行抢播,例如在谷雨时节播种就可以[1]。玉米种植的不能过密,但是也不能过于疏散,具体间距要结合玉米的品质而定。如果密植玉米,先掌握玉米品种特点,然后在苗期、穗期和花粒期做好管理即可[2]。在第一苗期管理时,控制幼苗生长了3片叶为好,当叶片达到了4到5片,就应该进行定苗。

2.4 科学的进行施肥

在进行施肥时要结合当地的土壤条件,分析土壤中所缺少的元素,然后有针对性的进行施肥,也就是测土配方施肥。除此之外,分析土壤的肥沃度,适当的施加有机肥,进一步提高玉米的生长。种植玉米的时候,主要会使用尿素、二按、复合肥、玉米专用肥、微肥、玉米专用缓控肥等。进行施肥时,要重视氮磷钾的施加,通常含氮肥料是每公顷250千克,而含磷肥是每公顷120千克,含钾肥是每公顷130千克。增加有机肥的使用量,然后进行测土配方,最后合理搭配微量元素就可以。

2.5 对玉米病虫害的防治分析

进行玉米种植时,为了提高玉米产量,要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例如在玉米病害将要爆发的前几周,种植户就应该做好病虫害的防治工作,及时进行农药的喷洒,标准规定3到4天一次。在穗期阶段也是预防病虫害的重要阶段,是追施穗肥的关键环节。如果追肥时间合理,可以提供给玉米充足的养料,有利于雌穗的分化。在收获玉米之前,也应该及时进行农药的喷洒。在这一阶段有很多病虫害,例如青枯病、花叶病、玉米大斑病、小斑病、玉米瘤黑粉病、玉米螟纹枯病、玉米褐斑病、玉米茎基腐病、青枯病等。预防中一定对症下药。例如发现有大、小斑病,应该及时使用多菌灵进行防治,每公顷使用37.ml水,再加上150升叶面喷雾就可以防治。选择抗病能力强的种子在防病方面就有很大优势。

总结:通过以上的分析得知,想要在种植中让玉米高产,就必须对种植中的各个环节进行控制,包括种子的选择,进行种子的晾晒,控制种子种植的密度,科学进行肥料的施加,最后要严格控制病虫害的发生,病虫害不仅种类多,而且影响范围广,影响时间长,一旦出现病虫害玉米产量肯定会下降。

参考文献

第9篇:玉米种植技术范文

关键词:寒地玉米;高产;大垄行间覆膜技术

中图分类号: S513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ki.jlny.2017.15.002

黑龙江省位于我国东北部,气候极为寒冷,玉米是当地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近年来,大垄行间覆膜技术在当地得到广泛应用,对促进玉米增收增产起到了重要作用。下面具体阐述黑龙江地区玉米大垄行间覆膜栽培技术,以供参考。

1种植前所需物资准备

1.1耕作机械设备

目前,采用八五二耕作机械厂生产的2BM-3型号行间覆膜播种机,将设备的苗带宽设为65厘米,一次可同时完成3垄6行的播种任务,播种效率较高。

1.2地膜

一般x择厚度为0.01毫米的地膜,覆膜时尽量把地膜宽度控制在65厘米左右。

1.3选择玉米种子

要选择适合在北方寒地种植,并具有高产、优质、抗逆性强等特点的玉米品种。首选适合机械化收获的中熟品种或晚熟品种。黑龙江地区建议选择吉单522、垦单10等品种。

2开展大垄行间覆膜栽培的前期准备

2.1合理选茬,精心整地

挑选前茬作物为大豆、土豆等肥力较好地块。根据土壤肥力好,耕层深、质地适中,保水保肥好、排水良好等要求选择地块。采用松、翻、耙相结合的耕作方式,其中,要以深松为基础,隔3年深翻一次。秋伏开始整地,深翻厚度为23~25厘米,浅翻在19~22厘米之间,开垄深度应小于18厘米。若采用内翻法,闭垄高度不要超过15厘米。若采用浅翻深松与整地深松相结合的方法,要确保其深度不小于30厘米,耙深在18厘米以上,使地块平整。大垄高度一般在10~15厘米之间,宽度约为90厘米,确保台面平整,垄边整齐,地垄间的距离基本一致,最大限度减少误差[1]。耕翻结束后还应彻底清理土地间残留的杂草、农作物的根、秆等,以防杂物将地膜刺破。

2.2种子处理

在选好玉米种子后,利用八一农大生产的20%玉米种衣剂对种子进行包衣处理,用量为玉米种子量的1.5%~2%。

2.3播种时间

一般在土地耕层内5厘米的地温基本稳定时才能播种。黑龙江地区播种时间多选在4月20~25日左右,最迟不能超过4月底。

2.4测土配方施肥

每亩地一般需施优质有机肥2000~2500公斤,并结合整地撒施或条施夹肥。对于地力条件一般的地块,化肥施用量为磷酸二胺15~20公斤/亩,氯化钾12~15公斤/亩,尿素为25~30公斤/亩。对于偏碱性的土地容易缺锌,需施锌肥,用量为2公斤/亩,N、P、K施肥比例宜采用2.28∶1∶2.28。为提高化肥的利用率,一般采用先施夹肥,后播种的一次性施肥法。

3适时播种,合理密植

确定播种时间后及时播种。覆膜后,利用覆膜播种机进行膜外精播,确保玉米种子与地面间的距离在3~5厘米[2]。将地膜拉紧,使其紧紧贴住地面,并在地膜两边均进行压土处理。隔20米的地方就要设置一个横向压土带,防止地面被风吹起。播种过程中要求深度在4~5厘米,尽量保证深浅基本一致,覆土要严密。播种密度要根据品种、肥力以及施肥量确定,通常每亩地的栽植密度为4000~4500株。

4田间管理

4.1补苗

全苗是确保玉米高产的基础,在出苗后应及时检查种子发芽情况。一旦发现有烂芽、粉种后应及时备好预备苗。若发现缺苗可通过玉米人工播种器进行补种,或用预备苗,或田间多余苗进行坐水补栽。待长出3~4片叶后,清除弱苗、病苗,并进行一次等距定苗。

4.2中耕除草

为破除土壤板结问题,提高地温,应在出苗后进行铲前深松或铲前趟一犁,深度为6~9厘米,无需培土,以便形成“张口垄”。第二次中耕一般选在拔节前进行,中耕深度要深些,便于切断一部分根系,使新根萌发,从而提高玉米的吸肥能力。在第三次中耕过程中可进行根际追肥,通常于玉米长出7~9叶时进行,追肥部位距离玉米植株10~12厘米左右,深度在10~15厘米之间。高培土成“封严垄”,便于排水排涝。

4.3化学除草

对于土壤墒情较好的地块,可在播后苗前进行封闭灭草,药剂可选择嗪草酮或噻吩磺隆。对于土壤墒情差的地块,可在玉米3~5叶期进行喷雾防治。

4.4病虫害防治

玉米螟:一般在玉米心叶末期进行防治。防治方法:3.5%锐丹乳油15毫升/亩,加入细砂10公斤/亩拌匀后施撒,2.5~3克/株,或将3.5%锐丹乳油15毫升/亩,加水10公斤/亩,装入矿泉水瓶中,并在瓶盖扎上小孔进行喷施,2~3毫升/株[3]。

玉米烂心病:在苗期心叶发生扭曲,褪绿,叶片上留有被小虫子刺吸的痕迹。要重点观察是否有斑须蝽象为害后引起的相关症状。一般采用莫比朗或啶虫脒与菌克毒克混合防治,对叶面进行喷施。

5适时收获

当玉米进入完熟期时应及时采收,并对收获后的玉米进行晾晒或烘干。当粒含水量在20%左右时,进行脱粒处理。

参考文献

[1]张书先.北方寒地玉米大垄行间覆膜高产栽培技术分析[J].农业与技术,2014,34(09):100.

[2]周宏斌,张义.北方寒地玉米大垄行间覆膜高产栽培技术研究[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1,34(03):351.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相关热门标签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