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铝合金论文范文

铝合金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铝合金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铝合金论文

第1篇:铝合金论文范文

1.1焊接变形原因

焊接的热过程是导致残余应力和塑性应变的根源。在焊接过程中,焊接热过程对焊接质量和焊接效率的影响,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的深层次原因:(1)在焊接件上,熔池的形状和尺寸直接影响焊接质量,而熔池大小与尺寸作用到焊接件上的热量分布和大小息息相关;(2)焊接的热过程包含加热和冷却两个过程,这两个过程中的加热和冷却参数会直接影响熔池的相变过程,对金属的凝固产生重要的影响,对热影响区的金属组织产生一定的破坏;(3)焊接中的热过程直接决定热量的输入过程和热量的传递效率,这直接导致焊接的母材的熔化速度;(4)焊接的热过程如果不均匀,会对金属构件各部分产生不同的热响应,导致出现不同的应力,产生应力形变。从以上理论探讨,我们可知在金属构件焊接过程中出现变形,主要是由于焊接热源是处于局部加热,使得铝合金构件上的热量分布存在差异,在构件与母材之间的焊缝区域附近热量吸收的较多,引起周围铝合金材料和母材都出现一定程度的受热膨胀,而远离焊缝区域的铝合金材料和母材材料由于吸收到的热量相对较少,发生的体积膨胀相对较小甚至不发生体积膨胀,使得焊缝区域的体积膨胀过程受到一定的抑制,导致焊接过程中,焊接构件和母材之间出现瞬间的热变形,但是当铝合金构件在焊接过程中产生的内应力超过了自身材料的弹性极限后,会出现一定的塑性应变,当焊接过程结束之后,焊接件又逐步冷却而产生残余变形。

1.2焊接变形分类

从机械领域考虑整个焊接过程,可以将焊接过程中出现的变形分为瞬间变形和残余变形。其中,焊接过程瞬间热变形分为三种,依次是面内位移、面外位移和相变组织形变。焊后残余变形分为面内变形和面外变形两大类,面内变形又分为焊缝纵向收缩、焊缝横向收缩、回转变形;面外变形又分为角变形、弯曲变形、扭曲变形。

1.3铝合金的焊接性能分析

熟悉化学原理的人都清楚,各种铝合金的化学成分并不一致,导致不同铝合金的物理性能和化学性能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是,由相关研究试验并结合以上的焊接热理论和焊接应力应变理论分析可知,铝合金的焊接性能主要与铝合金中的含铝量和含镁量有关。随着含镁量的增高,铝合金强度增高,焊接性能改善;但是,当含镁量超过7%的极限值之后,铝合金容易出现应力集中,降低焊接性能。但是,铝合金与其他金属相比,由于在空气中或者是进行焊接时,比较容易与氧反应被氧化,生产的氧化铝薄膜由于熔点高,在焊接时会阻碍焊接过程;焊接过程中,在接头内容以出现一些焊接缺陷,因此,在焊接前需要进行表面处理后尽快进行焊接。此外,由于铝合金的其他物理化学性能如热导率、比热等比钢大,在焊接时容易造成较多的焊接热量的流失,因此,在焊接时需要采用高度集中的热源进行焊接,才能有效提升焊接质量,降低应力形变的出现。

1.4铝合金构件焊接变形控制措施

从上述对铝合金构件焊接性能和焊接热过程的分析,对于铝合金构件在焊接过程中出现的瞬间变形和焊接结束后出现的残余变形,需要采取一定的控制措施,减少变形甚至是消除变形,促进铝合金构件在装备整体结构中发挥应用的作用。在铝合金构件设计阶段结合整体装备,做好其结构设计并采取优质的焊接技术,能够显著减小焊接变形量。为此,我们可以从两个阶段进行铝合金焊接变形量的控制。一个阶段是设计阶段,另一个是制造阶段。在设计阶段,主要遵循如下几个原则即可实现在设计过程做好对铝合金焊接变形的有效控制:首先是要对焊接的工艺进行有效的设计与选择,一般在这个过程中,遵循的原则就是尽量选择那些实践反馈效果好应用成熟的焊接工艺;其次,对于焊接过程中,铝合金构件和主体装备结构之间焊接缝隙的尺寸、形状、布局以及位置都应进行有效的设计,尽量通过好的焊缝设计铝合金构件在主体结构上的位置,控制好焊缝的布局和位置,然后减少焊缝的数量,选择最优的焊缝尺寸,实现对焊接结束之后可能出现的残余形变;最后,在设计过程中,需要做好一系列的仿真实验和小比例模型的模拟实验,在实验检验的基础之上,确定最终的设计方案,以便正确指导铝合金的焊接,减小甚至防止铝合金构件的焊接变形。在制造阶段对铝合金构件焊接变形的控制,主要是指焊接准备过程、焊接过程和焊接结束之后的过程中进行控制。首先,在焊接准备过程中,需要对焊接工艺设计到的参数进行详细的熟记,并对相关的理论知识做到熟记于心。另外,在焊接准备过程中,需要预先对焊接构件进行一定的拉伸然后再采取刚性固定措施进行组装拼接,做好这些准备工作是控制变形的前提;其次,在焊接过程中,除了要严格按照设计的焊接工艺进行焊接之外,还应按照优秀的焊接工艺实现对瞬时变形的控制,例如,采取那些能量密度高的热源,对焊接过程中的焊接受热面积进行技术控制;最后,在焊接结束之后,应加强对铝合金构件焊接水平的检测,一旦发现存在着残余变形,及时采取加热矫正或者是利用机械外力作用进行矫正,达到对变形量的减小。

2铝合金构件焊接工艺优化

对于铝合金构件在焊接过程中出现的焊接变形,可采取多种手段进行。如在结构设计阶段,可通过相关的应力形变实验,分析应力出现的大小,结合设计的允许值,调节焊缝的尺寸,尽量降低焊缝的数量,对焊接后出现的残余变形进行控制;在焊接过程中,采取一定的反变形或者是刚性固定组装的方法在焊前进行预防;焊接结束之后,为了减小已经出现的残余变形,可以采取加热矫正或者是利用机械外力进行矫正的方法。当然,最为有效的方法还是在相关变形研究理论的基础之上,结合焊接试验,对焊接工艺进行一定的优化,结合实际的铝合金构件进行参数的设定,科学控制铝合金构件的焊接应力变形,最终生产出符合设计要求的产品。对于铝合金构件的焊接,在焊接过程中,焊丝直径、成分和表面质量关系到焊缝金属及热影响区的力学性能,尤其是焊接变形。因此,选取合理的焊丝直径,选择表面质量上等和化学成分达标的焊丝就是优化焊接工艺的主要步骤之一。在通常的情况下,为了保证焊接的质量,主要选择焊丝直径大的焊丝。不过,由于焊丝直径选择太大,对于薄板铝合金构件的焊接并不利。因此,在现有实践的基础之上,对于焊丝直径的选择一般是随着铝合金构件厚度的增加而逐步增加。此外,在进行平焊时,焊丝直径应相对选大一点;立焊或横仰焊时,则选择较小直径的焊丝。焊接电源作为焊接过程中的主要能量来源,为了使焊接质量达标,在选择电源种类与极性时,需要选取那些既能够满足焊接工艺需求,又能够符合用户物质、经济和技术等条件的电源。

一般,由于直流电源的电弧具有较好的稳定性、焊接质量优和飞溅少等特点,在铝合金构件的焊接时是作为首选的。选择直流反接电源进行焊接,能够借助焊件金属为负极的电弧产生的阴极雾化效果,对铝合金构件表面致密的氧化铝薄膜产生快速熔化,而且在焊接过程中,能够避免产生大量的焊渣和污染性气体,不仅方便了焊工对反应熔池的观察,及时调整焊接的速度和角度,而且还能对焊工的职业健康危害程度有所下降。例如,在焊接6毫米的铝合金薄板构件时,一般主要采用直流反接电源进行焊接。对焊接工艺进行优化,目的就是为了使铝合金构件焊接的质量和焊接形变在允许的范围之内。由以上对铝合金焊接热过程和变形理论的分析和探讨之后,我们发现选择适宜的焊接电流,是优化焊接的重要考虑方向。在焊接过程中,焊接电流是指流经焊接回路的电流,这个电流的大小对焊接生产效率和焊接质量有着直接的影响。一般为了提高焊接生产效率,在质量保证前提下,选择尽可能大的焊接电流,以达到提高焊接效率的目的。不过,由于电流过大,引起热量输入过大和较大的电弧力存在而导致的焊缝熔深和余高增大,而且还会使热影响区的晶粒变得粗大,出现应力集中区,使接头的强度和承载能力下降。同时,由于电流锅小,电弧燃烧不充分不稳定,容易形成气孔和夹渣等焊接缺陷,使得焊接接头的冲击韧性降低,不利于焊接质量的提升,因此,在焊接电流选择上,还是需要通过实践选取适宜的电流。由于电弧长短对焊接质量也有显著影响,而电弧电压决定电弧长短,因此,在焊接时,依据焊接试验,需要控制好电弧电压,产生适宜长度的电弧长度进行焊接。例如,对于6mm厚度的铝合金板材进行焊接时,焊接电流定义为170A,焊接电弧电压为25V,通过实验论证,焊接接头强度可以达到良好的效果。由焊接热过程分析得到,在铝合金构件焊接过程中,为了实现对焊接变形量的控制与减小,一般应采用能量密度高的焊接热源,同时,对焊接速度进行优化,保证焊接速度既不会过快也不会过慢。例如,从相关实践表明,对于6mm厚度的铝合金板材进行焊接时,焊接电流定义为170A,焊接电弧电压为25V,通过此实验论证,焊接接头强度可以达到良好的效果。

3总结

第2篇:铝合金论文范文

关键词:陕县 温泉 旅游开发

一、陕县温泉开发条件分析

(一)区位、交通优越

陕县地处黄河中游,为黄土高原东部边缘,北临黄河,南靠崤山,东北接三门峡市区,面积1609平方公里。东与渑池县交界,西与灵宝市接壤,南面至甘山与洛宁县为邻,北面紧靠三门峡市与山西平陆县隔黄河相望。温泉之都位于陕县城的东南部,距离三门峡市区9公里,310国道、209国道、连霍高速、三运高速、陇海铁路、郑西快速客运铁路以及同蒲铁路,形成 “三纵四横”的大交通网络,对外连接通道快速、便捷。这里古代就驿道贯通,现代交通更加便利,黄河航运沟通秦、晋,黄河公路大桥为河南与山西重要通道,加上纵横交织的县、乡级公路,形成了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旅游交通十分便利。

从地理区位上来看,陕县温泉位于豫、陕、晋三省的“金三角”地带,地理位置十分优越。从旅游区位上来看,地处洛阳、西安两大历史文化名城之间,河南省“三点一线”黄河大旅游黄金线路的西端,又是河南省旅游重点开发区的西大门,独特的区位条件可使其市场范围向省外扩展,利用地利之便大量吸引陕西、山西两省游客来温泉之都观光旅游。

(二)温泉资源独特、浴文化历史悠久

陕县温泉地热矿泉水储量丰富,日开采量可达6000吨,水质优良,可饮可浴,口味甘甜,品质极佳,水温25~65℃,偏硅酸含量达54.6—55.7毫克/升,铝含量达1.2—1.25毫克/升。除此之外,还含有锂、碘、硒、铁等34种有益人体健康的微量元素和其它成份。钙和镁的含量和比值较佳,PH值7.1,细菌总数和大肠肝菌均为零,达到我国饮用天然矿泉水国家标准的界限指标值。经国家级鉴定,确定为含有锶元素和偏硅酸的重碳酸硫酸钙钠型低质矿泉水。常饮常浴此水,对胃病、心血管病、糖尿病等有明显的理疗保健作用,同时还可增强人体免疫功能。中国地质信息中心相关部门专家称“陕县温泉矿泉水的水质优于世界著名的法国维希矿泉以及国内的青岛崂山矿泉”。

(三)温泉资源利用与市场承载力强

1、陕县温泉水资源面积大

根据2010年3月河南省地矿建设工程有限公司完成的《河南省陕县温塘地热矿泉水调查评价和开发利用保护规划》,陕县温塘地热矿泉水分布面积约为10.7km2,水温25~65℃,属低温地热资源。

目前,40℃以上地热矿泉水已开采3527.4 m3/d,还可开发利用的允许开采量为2473 m3/d。60~65℃以上热水区面积约2.279km2,目前年开采量62.92万m3,日平均开采量1723.8 m3/d。主要分布在温塘村南的高阳山地断层带上,水位埋深约25米,是目前陕县温泉主要的取水区。

2、陕县温泉水资源的市场承载力强

陕县温泉资源开发,旅游环境容量和游客流量成为温泉区日常管理的两个基本指标。旅游环境容量是指在满足游人的最低休闲要求和达到保护温泉区的环境质量要求时,温泉区所能容纳的游客量,也叫旅游适宜环境容量。

目前,旅游环境容量主要采用空间容量、设施容量、生态容量和社会心理容量四类计算法。根据陕县温泉区的实际情况,旅游环境容量主要采用资源容量法进行计算。

(四)“洗浴不夜城”已显雏型

陕县温泉自古就名扬大河两岸,有很高的知名度。目前,已建成了温泉游泳、疗养、健身等宾馆设施,在陕县的高阳路、神泉路、陕州大道上,集中了近30家温泉宾馆和温泉洗浴中心,初步形成温泉产业聚集规模。具有较高建设标准的金泉大酒店、富达温泉假日酒店、华源宾馆、龙都温泉宾馆、渤海湾等均已营业多年,在周边地区具有一定的影响力,每年吸引本地及周边地区大量游客前来消费。水利部疗养院、省保险公司培训中心等老牌温泉养生场馆已纳入提升改造计划。虽然目前温泉休闲旅游开发还不完善,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但黄河“金三角”“不夜之城”的雏型已经形成,为进一步开发温泉休闲旅游,打下了一个坚实的基础。

(五)旅游市场潜力明显

1、陕县温泉休闲度假区处于豫、晋、陕三省交汇的黄河金三角区,及周边市场的总人口数达到2388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多数超过了1.6万元,已具备了休闲度假的条件。其中,陕县的潜在客户以教师、医生、律师及公务员等懂得休闲养生人群为主,年龄以30-50岁为主体,这些人均处在高收入群体。随着温泉休闲旅游的快速发展,陕县针对运城、渭南、临汾等周边区域的服务业发展空间十分广阔。

2、随着旅游业成为国家战略性支柱产业之一,传统的观光旅游已开始向休闲度假型旅游过渡,而以温泉旅游为主的休闲旅游发展势头迅猛。

3、2012年,三门峡市服务业增加值为205.2亿元,增长12.5%;陕县服务业增加值34.8亿元,增长11.3%,均低于黄河金三角及周边区域,具有较大增长潜力,而陕县温泉资源的综合性开发,在保健疗养、休闲度假、商务会议、地产开发等方面,为三门峡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很大的提升空间。

二、陕县温泉资源开发的战略思路、开发理念与战略措施

(一)战略思路

陕县温泉的开发,以温泉水资源保护为前提,以温泉休闲娱乐为核心,以温泉文化建设为内涵,以城市特色商业街区建设为平台,以城市生态化、景观化营造为衬托,突出温泉度假、温泉疗养、温泉康体娱乐的特色,提升城市品位、发展休闲产业、构建宜居环境,凭借地处豫晋陕金三角的区位优势,集中布局,形成温泉文化特色鲜明、具有较大规模的第三产业集聚区。

1、陕县温泉旅游区是“大黄河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

目前,假日经济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愈加重要。发展旅游业已经得到国家经济发展决策者的认同。河南省也把旅游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来培育,国家旅游局把“黄河游”列为国家级重点旅游线路,河南省也把“大黄河游”作为“三点一线”旅游骨架的重点进行开发。而陕县温泉之都就位于“三点一线”上,其有效开发势在必行。

2、陕县温泉之都的开发是国民保健的需要

“旅游产业”、“健康产业”和“体育产业”被誉为未来最具活力的三大产业,而温泉保健旅游区的开发,既是旅游产业,又是健康产业,不仅可以在此旅游度假休闲,同时也可以在此健身治病,增强国民体质,它的开发将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3、温泉开发,理清思路,明确目标

温泉旅游区的开发,总体思路是保护与开发并举,以泉为核心,以休闲洗浴为中心,突出洗浴文化,突出休闲度假,使旅游开发与健身康体相结合,首先要划分明确的洗浴功能区,动静分区明显,明确保健区与疗养区、高档洗浴区与大众化洗浴区的界线。要贯彻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有序利用,把保护温泉水资源视为战略问题加以对待,以市场为导向,营造优美的园林环境,提供一流的服务、一流的设施,使其成为中原“温泉之都”,金三角“休闲不夜城”。

(二)开发理念

围绕上述发展思路,为了更好地建设温泉之都,尽快发挥温泉之都在陕县经济发展中的带动作用,温泉之都发展必须坚持和把握以下理念。

1、准确把握定位,创新建设发展模式

建设温泉之都是一项促进陕县服务业发展、优化产业结构的重要工程,把它作为促进“三化”协调发展、树立陕县新形象的大事来抓,准确把握温泉之都在陕县城市功能和三门峡城市新区建设的定位,突出“以温泉休闲旅游为基础、以会议度假酒店为重点、以温泉商业和养生产业为核心”的“温泉休闲综合体”发展模式。

2、倡导业态多样化,打造高品质商业区

以30-50岁的教师、医生、律师及公务员等懂得休闲养生的人群为主,围绕温泉资源的特性,将旅游板块和商业板块的开发融入温泉功能,突出温泉养生休闲价值,形成温泉休闲中心、温泉会议酒店、温泉养生产品、特色商业街等产品,实现整体开发价值的最优化,以创新理念打造高品质第三产业集聚区。

3、突出泉城结合特色,提升温泉地产附加值

充分利用温泉资源开发对城市建设拉动的有利条件,在温泉资源的开发中将旅游产业与陕县城市建设、城市商业发展有机结合,以养生地产和温泉第二居所为概念,突显泉城结合优势,使温泉之都的建设充满活力。

(三)市场定位及市场规模

1、市场定位

(1)一级市场(主要目标市场):三门峡市、运城市、渭南市构成的“金三角”地区。

(2)二级市场(补充市场):洛阳市、郑州市、西安市及省内外其他城市(沿郑-西高铁呈带状辐射)。

(3)三级市场(机会市场):来三门峡和陕县的旅游团队及商贸客人,以及温泉疗养、养老的特定游客群体。

2、市场规模

陕县温泉产业的市场规模目前尚无基础统计资料,本文采用类比法进行预测。按陕县旅游市场规模的25%进入陕县温泉度假产业计,则以2012年33.1万人次为基数,温泉度假游客接待量每年递增15%,则市场规模预测在近期(2013—2015年)实现年接待量50万人次的市场规模。

(四)战略措施

1、做强温泉产业

温泉是陕县未来城市建设的重要品牌,也是“温泉之都”的主要载体。规划在现有产业的基础上,丰富温泉资源开发的品种,提升现有温泉休闲产品,努力延长温泉产业链,结合陕县温泉之都的建设,做强“温泉”产业。

2、挖掘美食文化

陕县历史上为陕州,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地方饮食文化。应结合豫西传统名菜肴、乡村饮食风俗和土特产等,深度挖掘陕县地方美食文化,丰富陕县城市休闲餐饮产品的内容,为温泉度假产业的发展提供支撑。

3、打响矿温泉品牌

陕县温泉属于矿温泉,其温泉水可饮可浴,并兼具治病疗养之功效,历来作为帝王之御用品,在《水经注》、《温泉碑》等古代典籍中多次被记载。陕县矿温泉古称“神水”,西汉年间有记载,南北朝郦道元所著《水经注》盛赞“大融山石出温汤,治疗百病”。陕县温泉产业建设,应成为温泉之都建设的重要品牌。

4、发展休闲度假旅游

通过对现有城市酒店服务业的改造提升和新的温泉度假酒店的规划建设,依托温塘温泉的开发、洗浴文化体验及康体养生产业的建设,形成系列温泉产品,打造以城市温泉休闲度假产品为主导的城市产业集群,使其成为全国著名的城市温泉休闲度假旅游地。

5、实现产城互动

充分利用城市温泉资源,坚持河南省人民政府提出的“依城促产、以产兴城”的发展方针,在陕县城区集中布局以温泉度假服务为主体的产业集群,实现产业与城市的共同发展。

三、几点建议

(一)加强组织领导

建议由县领导亲自负责,成立专门的工作领导小组,落实牵头实施部门,建立协作机制,整合政府相关部门力量形成发展合力。领导小组每年定期召开协调会,集中解决温泉之都发展过程中的重大问题。充分发挥专家委员会在制定产业发展规划和重大项目投资等方面的评估、论证、咨询和推介作用,为温泉集聚区产业建设及配套扶持政策的制订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二)明确方向,完成高水平规划

以陕县温泉之都建设为主导,明确温泉产业发展的主体方向,做好温泉之都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以此明确温泉产业的切入点、建设重点,以及产业的核心项目实施方案。

(三)完善融资机制

一是扩大固定资产投资贷款规模,举债投资,保证重点建设项目贷款;二是扩大开放,充分利用各种金融创新工具,争取国家有关部门支持,大胆探索新型融资方式;三是进一步开放供水、供气、城市公交、路桥以及教育、文化、卫生等经营性设施的建设,认真清理行政性壁垒和行业障碍,加快社会投资准入的步伐;四是积极推进已经建成的基础设施和社会共享设施的产权制度改革,通过全部或部分产权、股权出让、经营权的有偿有期限转让等方式,盘活国有资产存量,为社会各方面提供参与投资经营的机会;五是深化科技投融资体制改革,建立科技风险投资基金和创业基金,引导社会资金和国外资金投向高技术领域。

(四)健全管理机制

要成立作为代表政府行使管理职能的温泉之都管委会,这个政府机构要成为转变政府职能的“先行示范区”,要按照现代市场经济的要求构建创新的体制和机制,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和法制环境,建立为民亲商、以提供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为己任的服务型政府,以此提升温泉之都的综合竞争力。这个机构还要配备一批懂管理、能够招商引资、熟悉规则、熟悉国内外先进技术和市场行情的专业人员。因此,管委会的职能部门负责人和专业人员素质要高,要舍得提供一些优厚条件在国内外招聘人才,这对陕县温泉之都的成功运作至关重要。

(五)加强保护,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旅游产业的生存发展与资源保护和环境质量改善具有密切的关系,加强对温泉资源的保护,避免旅游业产生的消极影响,贯彻开发与保护相结合的原则,大力倡导绿色开发、绿色产品、绿色经营、绿色营销、绿色消费,尽可能营造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和社会人文环境,实现旅游业与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生态环境三者之间持续健康的协调发展。

(六)区域一体,共同发展

陕县温泉之都的建设发展应尽可能从区域综合的角度来考虑,树立大区域、大旅游、大市场的观念,实施区域一体化战略。在区域产业合作上应建立资源共享、产品互补、客源互流、利益共享的区域一体化旅游网络体系,实现温泉之都与三门峡、豫晋陕及全国温泉产业及与地方旅游的合作,以此实现区域中心的产业服务区目标。

参考文献

[1]陕县发展与改革委员会: 陕县温泉特色商业街发展规划 2012年

第3篇:铝合金论文范文

    众所周知,法律的适用离不开解释,而解释的结论则可能会因人而异。于是,为了避免一人一是非的事态,怎样的解释才真正符合法律旨意就成为问题。在不同的解释都言之成理、持之有据的情况下,还能不能找出一个正确的答案来?这个正确的答案是否容许法官通过发展法律的方式来求得?等等。对于这类问题,德沃金教授表明了如下立场∶(1)包括疑难案件在内,绝大多数案件都可以通过推理和想像的方法找到唯一正确的答案(“a single right answer” [1] or “right answers” [2]),可以存在一个最佳解释(the best interpretation)[3] .这样的观点被称为“唯一正确解答命题”[4].显然,凡是存在唯一正确解答的地方,很难出现复数的普遍性原理同时并存和竞争的局面,也不可能容忍在原则问题上的妥协 [5].(2)在疑难案件中,法官可以按照“整合性(integrity)”的标准来发展法律。为了缓解机械主义司法观念的束缚,德沃金教授把法律家之间关于法律的争论区分为经验性的和理论性的这样两种不同类型,强调理论性争论(theoretical disagreement)所涉及的问题是关于法律的共识而不是对于法律的忠实,即涉及“什么是法”的基本概念涵义。在理论性争论的场合,必须考虑哪种理论更能妥善解释法律上的对立,结果势必承认法官能够通过理论选择去实现制度创新的变通余地。但是,这样的法律发展和创作既不是放任自流的也不是意志自由的,不得不受到整合性标准的制约。

    以上述立场作为出发点,德沃金教授提出了“建构性解释(constructive interpretation)”的主张。他认为在进行法理解释之际,最重要的不是通常所强调的立法者的意志,而是法律本身的意图,在很大程度上也就是富勒(Lon Fuller)指出的法律的“内在道德(inner morality)”或合乎逻辑和连贯性(coherence)的道德目的。但是,德沃金的法理解释学并没有停留在法律一旦制定就可以卓立独行这样的层面,它更进一步,强调了以法律本身的意图为凭借、法律解释者在一定限度内赋予作为解释对象的法律以某种目的或者意图的可能性。当然,解释者这样做并不是恣意的,他的主观意图不能被自由地编织到法律中去,因为法律本身及其发展过程制约了解释的余地;从建构性解释的观点来看,通过解释的创作不外乎解释者的意图与解释对象之间的相互作用 [6].

    这种法理解释学显然受到伽达默(Hans-George Gadamer)的哲理诠释学(hermeneutics)的影响。例如伽达默在《真理与方法》第二部中提出了一个很重要的论点,即解释必须运用目的或意图以及“预先判断(Vorurteil)”[7].德沃金教授本人不仅不讳言这个论点对自己的影响,还特别强调与艺术作品的建构性解释相类似的法理解释从本质上说也是为一种意图作记录,而这种意图并不一定反映立法者的意图或者社会实践以及传统的历史性思想渊源 [8];既然解释所运用的意图不是文本作者的,也不是具有特定来历的,那么它只能是以实现超越性的正义观念为目标的解释者的意图。然而,解释者的意图又不能超然于历史结构之外。这里实际上存在着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所揭示的涵义理解上的循环,或者说是一种“其命维新”的无止境运动过程。

    创作性解释的整合化

    前面已经提到,在德沃金教授看来,制约法律解释者的有意图的创作性解释的标准是整合性,法律体系是作为一种整合状态而存在的。但是,迄今为止最有代表性的两种法律解释方法论――因循主义(conventionalism;也不妨称之为“劣化的法律实证主义”)和法律实用主义(legal pragmatism)――在整合性以及相应的理论正当化方面却存在着重大缺陷。因循主义主张法律产生于社会已有的明确的常规习俗,法律解释的中心价值是可预测性;对疑难案件如何判断仅仅是个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裁量的问题,法官无权创作任何法律规范 [9].与此相反,法律实用主义主张已有的决定以及由此产生的权利不足以成为当下进行判断的正当化根据,承认法官有权根据现实需要和经济效益或者正义来创作法律规范,法律性选择必须面向未来而不是过去 [10].这两种解释方法论的共同弊病是有意无意地形成了一个“凡是现实的就是合理的”陷井,把法律的实践本身奉为道德上和政治上的圭臬,结果使关于权利的决定难以充分正当化。而德沃金教授认为法学理论必须保持对社会实践的反思能力,必须坚持原理,必须“对照整合性及鉴别力(consistency and sense)这样的独立标准,不断分析和批判社会实践”[11].

    针对上述问题,德沃金教授提出了“作为整合的法(law as integrity)”的建构性解释方法论的思路 [12].首先,他承认法律的权利义务应该从过去的政治决定中导出,但两者之间的关系不是机械性的墨守陈规,而是有机的整合化动态结构;因此,整合性可以取代因循主义作为检验法律解释是否符合文本旨意的标准 [13].其次,他反对法就是法官对什么应该是法的判断的实用主义态度,主张在解释法律、进行判断的过程中追求整合性本身就是一种价值,这种价值可以把过去与当下、现实与理想结合起来作为关于权利的决定的正当化基础;因此,整合性可以取代实用主义作为法律发展的催化剂 [14].总而言之,建构性解释的本质在于法官通过解释来创作法律的活动只有在与既往的法律体系相整合的前提条件下才能正当化。德沃金教授还通过具体的实例分析表明,这样的解释方法论不仅可以适用于判例法体系,而且可以适用于成文法体系以及宪法领域 [15].

    特别值得重视的是,与因循主义和法律实用主义不同,“作为整合的法”的观念把法官们的议论也纳入法律解释的过程之中。换言之,德沃金的解释方法论把对法律的解释分为两个不同的层面,即法律议论和法律判断,组成一种复合型的结构 [16].

    在法律议论这一层面,法官实际上是在进行建构性的解释,而这种解释具有类似分别执笔、连载待续的“系列小说(chain novel)”――不是各自独立的短篇小说汇编,而是许多作者以一个作者的口吻来共同创作一部长篇小说――那样的结构 [17].担任某一章节的人只有在精读已经完成的部分并对有关悬念和线索进行解释之后才能落笔。在这里,解释的不同导致续作情节的不同,解释的质量决定续作内容的质量;续作者或者解释者既不是完全自由的,也不是完全失去自由的。与此类似,法官在进行建构性解释时所处的状况,也就定位在忠于立法者与僭越立法者之间。当然,解释者在以事实和法律为前提的解释过程中不可能把他自己的价值观置之度外。关于哪种解读更能与原来的文本整合、哪种解释更能改善续作的判断,往往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如何抉择的确有赖于个人心中的价值尺度――这是一方面。但在另一方面,整合性又“要求政府说话时统一口径,办事时以一种有原则性、连贯性的态度对待所有的公民,并将适用于一些人的公平或者正义的实质性标准推广到一切人”[18].把以上两个方面结合起来的是在一定的解释共同体内部形成的作为基本价值共识的“政治性道德(political morality)”观念 [19].正是有鉴于此,法律职业教育特别强调法律家思维方式(legal mind)的培养修炼,而德沃金教授也特别强调“政治共同体”、“原则共同体”、“整合性共同体”的意义 [20].

    在法律判断这一层面,通常被认为是解释的活动实际上是对前一阶段的建构性解释进行正当化处理,并通过不单是对政策、更重要的是对原则的解释,把法官对某个案件的判断与判例法中的先例、成文法中的条文整合得天衣无缝。在德沃金教授的语汇里,政策主要与社会整体目标相关,而原则包括保障政治决定的结果正确的价值“正义”、保障政治权力和资源分配程序正确的价值“公平”以及保障对公民行为是否合法的判断程序正确的价值“程序性正当过程”这三种类型,主要与公民个人权利相关;政策强调的是效益,而原则强调的则是公正和平等。从“作为整合的法”的视角来看,不能用原则来阐述的解释不成其为法律解释。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认为,这个阶段的解释就是根据权利的话语来检验建构性解释的创作物并且把它们统统转化成权利话语。顺便说明,把司法裁决理解为是在制度的框架之内确认诉讼当事人的权利,而不是考虑对于社会整体利益什么更重要的政策性问题的上述立场一般被称为“权利命题(rights thesis)” [21].

    如果说法律议论中的解释是扩展的过程,那么法律判断中的解释就是收敛的过程――按照一定的原则和标准逐步确定最佳解释并排除其他解释方案 [22].如此安排颇有点像所提倡的“大胆设想、小心求证”的历史解释方法。通过解释的复合型结构,法律判断实际上从根据法律进行“一是一、二是二”的决定变成了或多或少可以进行量化比较的权衡作业,即判断某种解释能不能与使既定法律得以正当化的最好的政治理论更契合一些。

    显然,这样的择优过程势必与在一定的政治共同体内寻找均衡点的试错过程相伴随。在这里,德沃金教授虽然强调“法律洁身自好(law works itself pure)”[23],即作为一个系统以自我纯化的方式发展,但与此同时,他实际上已经排除了法律与政治之间的界限 [24].德沃金教授认为,什么是法的判断不能与已经确立的法的道德性、政治性判断以及为此而展开的互动关系完全区别开来考察。这种主张构成了对于把法律问题与道德、政治问题区别开来的法律实证主义的重大挑战。然而,上述立场又不能简单归类到自然法论者的范畴。在他看来,道德。政治理论(包括权利本位的、义务本位的、目的本位的等不同类型)不能直接规定什么是法,而只能在最有利于已经确立的法律的正当化的限度内参与什么是法的问题的决定。换言之,特定社会都有独自的“法理企图(enterprises)”,或者说“特定领域优先的原则(local priority)”,关于什么是法的问题的回答只有在这个范围内才有意义 [25].

    德沃金教授关于整合性解释双重结构以及反馈式法律判断的思路显然受到罗尔斯(John Rawls)关于作为道德推理正确方法的“反思性均衡(reflective equilibrium)”论的影响。所谓“法律帝国”不是由疆界、权力以及互动过程所界定的,而是取决于对最广义上的政治的某种解释性的、自我反思的态度 [26].但是,在把实践理性与体系理性结合起来加强选择的确定性、对个人道德信仰的根源的说明以及如何评价妥协等方面,两者之间也有所不同 [27].例如,罗尔斯强调通过反复调整的试错过程可以使道德原理和道德判断达成一致,在复数的价值体系之间实现重叠式合意,并把互惠性的关系升华为公共理性(public reason),是承认妥协在达成反思性均衡以及判断正当化方面的重要作用的 [28];而德沃金教授根据整合性的观念,对复数的价值观之间的妥协以及反映这种妥协的“因事制宜”规范(“checkerboard”laws)持否定的态度 [29].仅仅从一般性法律判断的正当化的角度来看,德沃金的主张确实更接近司法实践的操作要求,也更有说服力。问题是这样的主张能否在涉及复数的普遍性原理的疑难案件的处理上也真正贯彻到底。

    从多元结构看解释的本质

    与我们通常所说的疑难案件有很显著的不同,德沃金教授提出的“疑难案件(hard case)”仅仅限于对诉讼当事人有没有权利的判断,涉及权利创新的前提条件。德沃金教授认为,这样的疑难案件既不是没有正确解答的,也不是仅仅由司法裁量来决定的――在这里,“强烈意义(strong sense)”上的司法裁量被否定了。因此,审理疑难案件的目标就是通过整合性的解释,在“天网恢恢,疏而不漏”的那个法律体系中找出那个理应具备的关于权利有无的正确解答或者唯一正确解答。可是,疑难案件在很多场合恰恰面临斯彤(Julius Stone)所描述的各种因素互相交织、每一决定互相依存的多元性(multiplicity)状态 [30],很难得出或有或无的结论,也很难断定某一种解决方式就是唯一正确的解答。与多元性相关的还有关于社群主义(communitarianism),市民共和主义(civic republicanism),文化多元主义(cultural pluralism or multiculturalism)的各种话语以及所谓“多中心性(polycentric)”的构想 [31],例如富勒就探讨过审判制度的多中心性课题 [32].与此相呼应,法学理论中出现了关于法的多元构成的不同模型 [33].

    法律领域中的不同层次的多元化趋势在1980年代以后日益显著。特别是目前形成中全球性体制打破了所谓“政治共同体”的固有分际,使本来基本上以民族国家为单位保留下来的文化多元性面临着空前的挑战,也刺激了各种区域性知识体系对全球整合举措的正当防卫机制。所谓“世界法治秩序”的构想云云,固然必须在处理好“无疆界时代”的多元性与统一性的矛盾之后才可能具有现实意义,但是不得不承认,各个国家的法治秩序已经出现了很大的改观。在某种意义上甚至可以说,过去那种 “法律帝国” 的金字塔式建筑颇有些局部颓毁或变形的迹像。

    另外,各国的司法改革导入了各种院外解决诉讼的方式和制度,审判系统的结构实际上也已经不再整齐划一了。例如美国的纠纷处理过程从1970年代起就开始千姿百态起来 [34],近年来还出现了法院办案程序的多元化(例如复数窗口法院multi-door courthouse)、审判人员构成的多元化(例如私营法院private adjudication、退休法官收费办案rent-a-judge)、结案技法的多元化(例如法院附带仲裁程序court annexed arbitration program、调解兼仲裁med-arb)等现象。虽然这些新的举措及其不同组合方式并不一定都普及到了所有的司法机构,也不一定都化为基本制度的组成部分,更不一定直接左右法律解释和法律判断,但却对审判人员的行为以及社会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逐步改变着所谓“整合性共同体”的话语和氛围。这样的制度创新使法律体系的原有的内在矛盾更加尖锐化、明显化,使不同的普遍性原理的并存成为固定的格局,从而很难再拿某套一以贯之的价值尺度来衡量不同解纷方式的是非得失以及决定内容的正当性。

    与这样的背景不无关系,德沃金教授也淡化法律意识形态的色彩,借助社会固有的具体的互惠性(reciprocity)概念来说明道德。政治共同体的联合责任。与此同时,他又很谨慎地把这种互惠性与讨价还价的利益交换区别开来,强调其含意只不过是更抽象的互致善意的人际关系规范而已 [35].但是,无论互惠性作为道德规范多么抽象,必然要与社会交换相伴随,只有在具体的利益均衡关系中才能确认是否达到了互惠的要求。也就是说,互惠性在本质上是一种情境伦理。把互惠性秩序与权利体系结合在一起,意味着按照完全客观的判断标准来认定权利的法治主义理想的某种程度的相对化――不仅仅权利规定社会关系,社会关系反过来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权利;权利的认定不再是一种纯粹的零和游戏。在这里,所谓“法律洁身自好”式的整合性能否贯彻到底是可以存疑的。总之,如果互惠性包括社会交换在内,当事人之间的妥协性合意就会给权利体系的维持和发展带来这样或那样的主观不确定性;如果互惠性只是导向某种超越性的道德规范,那么权利体系就会局限在一个个价值共同体的范围之内,失去在价值多元化状态中超越于区域性知识以及某一特定价值观的普遍意义。

    以价值多元化的当代社会为前提,法律解释方法论很难把统一的道德规范体系作为整合的依据,也很难通过比较得出实质性的唯一正确解答。为什么?因为在许多情况下,不同的价值观之间是不可比较的,也达不成协调一致的共同结论。这时,尽管许多人都对“因事制宜”规范啧有烦言,在实体价值方面还是不得不有赖于妥协。因而法律判断的形成和正当化必须越来越多地借助形式上的和程序上的安排。可以说,哈贝马斯(Jurgen Habermas)理论的重点从1970年代的“论证伦理学”转移到1980年代的“争议调整程序”和“程序性的正义论”以及1990年代的“程序民主主义”,正是基于这样的理由。在上述背景下,特别强调“整合性共同体”的共识性态度和政治道德是否适当、是否可行?很希望德沃金教授能作出更进一步的回答。 当然,德沃金教授提出的由法律议论和法律判断所构成的解释双重结构可以在相当程度上缓和多元性与整合性之间的紧张关系。但是就法律议论而言,叙事连贯(narrative consistency)与规范连贯(normative consistency)毕竟不同。后者――即整合性――要求更加复杂的涵义处理,在复数的价值观并存的状况下其复杂性会倍增。这时,按照某一价值观进行自我参照式的协调能否真正解决争议、要不要对他者开放等问题就会凸现出来。另外,与艺术文本的解释不同,法律文本的解释都有明显的实践意图,解释者与当事人之间、当事人之间的相互作用会非常活跃,这些也都增加了整合的难度。因此,解释双重结构的设想在偏重解释者的原理主义态度之余,并没有能够在制度化层面从根本上解决有关的问题。 德沃金法哲学理论是以已经确立起来了的法律体系的存在以及正当化的最佳政治道德为前提的,因此,他承认法律判断的独立于主观意志的客观性以及整合性。然而,在库恩(Thomas Kuhn)的科学范式革命之后,唯一正确解答的真理观遭到批判,真理甚至被认为只是“规范性科学(normal science)”,受制于支配性思维范式。尽管这两种立场互相对立,也不是没有共同之处。例如,都采取了真理的合意模式,它在德沃金那里表现为作为整合性共同体前提的原理共识,而在库恩那里则表现为意识形态化的支配性范式。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库恩的反理性主义主张并没有构成对客观主义认识论的真正批判。其实,对德沃金教授的客观性、整合性法律解释方法论的真正批判来自存在的多样性以及复数性真理观。

第4篇:铝合金论文范文

【关键词】 Al-Cu-Mg-Mn合金 时效 力学性能 微观组织

时效成形(Creep Age Forming,CAF)是一种新型铝合金成形加工方法,其在航空航天领域有较好的应用前景。该工艺通过将人工时效与加工成形相结合,利用铝合金在弹性应力作用下于一定温度(人工时效温度)时发生蠕变变形,得到具有一定形状的结构件,同时利用时效处理得到铝合金所需的性能[1-3]。

欧美国家已将时效成形技术应用到飞机制造过程中,但是国内对机翼翼面等曲面板形构件采取的仍是传统的冷滚弯技术,在时效成形技术及相关材料的研究方面还比较落后。为此,本文重点对Al-Cu-Mg-Mn系合金的固溶、时效热处理工艺进行了探讨研究,并对实验结果进行了理论分析和讨论。

1 材料与实验方法

1.1 实验材料

实验合金的主要成分见下表1-1。合金按表中成分设计在300Kg电炉中进行熔炼,2T铸造机上铸造,铸锭规格为100mm×200mm的方铸锭,低倍检查后进行均匀化退火,然后轧制成板材。试验用料淬火后,即可进行时效成形等处理。

1.2 实验方法

参考与本合金成分相近的固溶处理制度[4],时效待定温度初定为150、170、190℃,这时时效时间通常取20h。在研究时效工艺对合金硬度的影响时,也取不同时间做对比分析。通过硬度试验、力学性能实验和合金的显微组织分析,从而确定合金适宜的时效温度和时效时间。时效工艺实验方案见表2。

2 实验结果与分析

2.1 时效工艺对合金组织性能的影响及分析

2.1.1 时效工艺对合金硬度的影响

图1为合金经490℃/40min固溶处理后,不同时效状态下的时效硬化曲线:时效初期,硬度普遍升高,190℃的升高最快,随时效时间的延长,硬度都达峰值后再下降;150℃和170℃都在20小时附近达到峰值,170℃峰值最高(118.6HV)。190℃时,峰值提前到4h,峰值较低。合金较适宜的时效处理工艺应为170℃/20h。

2.1.2 时效工艺对合金组织性能的影响

合金冷轧板在不同温度(150、170、190℃)和不同时间(4、20、28h)下时效处理后的拉伸力学性能见下图2。

可见:随时效温度升高,σb线性缓降,σ0.2上升到170℃达到最值后变化不大,δ则随温度升高一直下降;随时效时间延长,σb变化不大;σ0.2线性上升;δ先下降,20h后不再变化,综合考虑,合金较适宜的时效工艺为170℃/20h。

图3 (a)和(b)分别为合金在不同温度(150、170、190℃)与不同时间(4、20、32h)下时效处理后的TEM显微组织图。

由图3(a)可知:150℃时,合金只有少量短棒状T相;170℃时,T相长大,数量增多,晶内析出细小针状S′相,晶界有链状的平衡S相出现;190℃时,T相继续增多,尺寸增大,S′相均匀、弥散分布,尺寸也长大、变粗,晶界处平衡相也增多;图(b)可知:170℃/4h时,合金中也只有少量T相析出;170℃/20h时,合金析出S′相,T相也长大变粗,晶界有链状平衡相析出;170℃/32h时,S′相均匀、弥散分布,尺寸长大、变粗。

2.2 时效处理工艺分析

时效强度的变化主要由以下因素引起:(1)固溶体的贫化;(2)基体的回复与再结晶;(3)新相的析出。时效初期合金组织的变化主要由GP区的回溶和过渡S′相的析出长大引起;随着时效时间延长,过渡S′相长大并弥散分布,其与基体保持半共格关系,所以,均匀分布的GP区加上均匀弥散的过渡相能使合金获得较好的强化效果;继续升高时效温度或延长时效时间,过渡相长大粗化,转变为平衡S相,与基体失去共格关系,合金达到过时效状态。

3 结语

(1)合金经490℃/40min固溶处理后进行冷水淬火,预拉伸2.5%,于150℃、170℃、190℃温度下时效均具有一定时效硬化特性,170℃时效时获得最大硬度118.6HV;合金适宜的时效工艺为:170℃/20h。在此工艺条件下,合金的抗拉强度和屈服强度分别为334MPa和285MPa,延伸率为11.4%。

(2)S′相是Al-Cu-Mg-Mn合金主要的沉淀强化相。欠时效(150℃/20h)时,合金中只有极少量的S′相析出;峰时效制度(170℃/20h)下,合金中析出大量细小均匀且弥散分布的S′相,过时效时,合金中S′相转变成平衡的S相,合金的力学性能降低。

参考文献:

[1]王昌臻.2124铝合金热处理制度与腐蚀行为的研究.中南大学硕士论文.湖南长沙.

[2]周昌荣.含钪Al-Cu-Li-Mg-Zr合金组织与性能研究.中南大学硕士论文.湖南长沙.

第5篇:铝合金论文范文

实验结果表明:经过处理的铝合金表面形成熔凝层,表面粗糙度降低,而随着脉冲电流增大,材料粗糙度由小变大。而随着脉冲电子束轰击次数的增多,材料粗糙度由小逐渐变大再逐渐变小。而随着脉冲电压增大,材料粗糙度逐渐变小。

关键词:强流脉冲电子束; 铝合金; 表面改性

引言

铝合金具有质量轻、耐腐蚀、外观平整度好、容易制造复杂曲面、比强度高等优点点,是工业中应用最广泛的一类有色金属结构材料,在航空、航天、汽车、机械制造、船舶及化学工业中已大量应用[1-3]。强流脉冲电子束表面处理具有能量利用率高、工艺可控、无污染等优点,能有效改变样品表层的成分分布及显微组织结构,进而提高材料的硬度、降低摩擦磨损及腐蚀等表面性能[4,5]。本文主要研究在不同电流,电压和不同的脉冲轰击次数下观察表面形貌的变化,粗糙度的变化。

1. 实验材料及设备

1.1 样品的制作及处理

取一块7075铝合金材料,表1为7075铝合金的化学成分,通过手锯切割成15mm宽13mm厚6mm左右的形状后,用手工抛光先用80#砂纸初磨至试件平整后,再通过100#,240#,进行初抛光,然后再用800#,1000#,1500#进行精抛光,让后把试样放入式样袋中,防止空气氧化。

1.2 实验设备及参数

实验采用Nadezhda-2型强流脉冲电子束(HCPEB)系统,将10个试样放入到脉冲电子束真空处理器当中,分别用不同的电压和电流对试样进行电子束表面处理,所采用的电压为分别为11KV,12KV,13KV,14KV,所采用的电流分别为120A,140A,160A,180A然后采用适当的电流电压搭配对试样进行轰击实验,轰击的次数分别为5次,10次,15次,轰击处理完毕后将试样取出,并标上该试样接受处理时的电压,电流及次数,以为了与其他的各个试样做比较,并装袋封存。以下是进行过脉冲电子束冲击实验的试样记录。 表2 实验参数

Tab.2 Experimental parameter

2. 实验与结果分析

2.1 试样处理后的截面组织变化

如图1(b)所示,该图片为脉冲电子束处理电压为11kV,电流为160A,经脉冲电子束轰击次数为10次的试样,最上部分为经过轰击的表面可称为处理层,中间部分为受到脉冲电子束处理影响的热影响层,最下层部分受到影响最小的原始层,其组织与原始样相比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而热影响层的组织有部分发生了变化,处理层的组织经脉冲电子束轰击后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表层大颗粒的碳化物发生部分或全部液相溶解,未熔碳化物颗粒弥散分布,均匀细小,并且组织偏析减少,表层组织均匀化。

2.2 表面形貌分析

2.2.1 实验参数对表面形貌的影响

如图2所示,电流160A,电压13kv,从a到c随着脉冲的轰击次数的增加,试样的表面也变得细密光滑。

2.3 脉冲电子束对材料粗糙度的影响

2.3.1 不同电流对粗糙度的影响

图3 粗糙度数值曲线

Fig.3 Roughness numerical curve

选取相同电压,相同脉冲轰击次数,不同电流的四个试验。将电压同为13KV,脉冲轰击次数为10次,电流分别为120A,140A,160A,180A的四个试样进行粗糙度分析。用RM-20袖珍式粗糙度仪对四个试件进行测试,电流120A时的粗糙度测得为0.8,电流为140A时的粗糙度测得为1.8,电流为160A时的粗糙度测得为4.1,电流为180A时的粗糙度测得为3.3(如图3所示)。

2.3.2 不同电压对粗糙度的影响

图4 粗糙度数值曲线

Fig.4 Roughness numerical curve

选取相同电流,相同脉冲轰击次数,不同电压的四个试验。将电流同为160A,脉冲轰击次数为10次,电流分别为11kV,12kV,13kV,14kV的四个试样进行粗糙度分析。用RM-20袖珍式粗糙度仪对四个试件进行测试,电压11KV时的粗糙度测得为3.0,电压12kV时的粗糙度测得为3.2,电压13KV时的粗糙度测得为4.1,电流为14kV时的粗糙度测得为2.4(如图4所示)。

2.3.3 不同脉冲轰击次数对粗糙度的影响

图5 粗糙度曲线

Fig.5 Roughness curve

取相同电流,相同电压,不同脉冲轰击次数的三个试验。将电流同为160A,电压为13KV,脉冲轰击次数分别为5,10,15次的三个试样进行粗糙度分析。用RM-20袖珍式粗糙度仪对三个试件进行测试,脉冲轰击次数为5次时的粗糙度测得为2.1,脉冲轰击次数为10次时的粗糙度测得为4.1,脉冲轰击次数为15次时的粗糙度测得为2.7(如图5所示)。

2.4 脉冲电子束对对材料显微硬度的影响

为了研究脉冲电子束对7075合金材料的显微硬度的影响,取13kV 160A脉冲次数分别为5次,10次,15次的三个试样,对脉冲次数不同的三个试样进行硬度测试,数值分别是165、192、238。

图6 硬度曲线

Fig.6 Hardness curve

根据以上这个图形,我们可以得出,经过不同次数的脉冲电子束轰击次数后其显微硬度发生了变化,随着次数增多,显微硬度在一定范围内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3.结 论

3.1 强流脉冲电子束改变了铝合金材料的表面形貌组织,并且在电子束轰击中心区域的表面形貌改变最大,出现了熔坑,经轰击后表面组织偏析减少使基体均匀化。

3.2 强流脉冲电子束对材料的显微硬度有很大的影响,在离处理中心区近百微米范围内的显微硬度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且离中心区域越近的地方硬度提高的效果更好。并且随着脉冲次数的增多,硬度值能够提高的程度更大。

3.3 铝合金材料经过强流脉冲电子束处理,表面粗糙度降低,随着脉冲电子束电流增大,材料粗糙度由小变大。而随着脉冲电子束轰击次数的增多,材料粗糙度由小逐渐变大再逐渐变小。而脉冲电子束电压增大,材料粗糙度逐渐变小。

参考文献

[1] 徐增华.金属腐蚀材料[J].腐蚀与防护,2001.(12):549-551

[2] 周鼎华.铝合金表面处理技术新进展[J],热处理技术与装备,2006.27(4) :10-15

[3] 吴敏,孙勇.铝及其合金表面处理的研究现状[J].表面技术,2003.32(3) :13-151

第6篇:铝合金论文范文

关键词:吸能盒;碰撞性能;铝合金;近似模型优化

中图分类号:U463文献标文献标识码:A文献标DOI:10.3969/j.issn.2095-1469.2013.01.03

汽车轻量化是解决汽车油耗和排放问题的有效手段。开发铝质汽车零部件是汽车轻量化的重要途径之一。研究表明,典型的铝质零部件一次减重效果可达30%~40%,二次减重则可提高到50%[1],汽车每减重10%可实现节油3%~6%。吸能盒是影响汽车低速碰撞安全性能的关键部件,通过优化设计使其在实现减重的同时仍满足碰撞要求具有重要的工程实用价值。

近年来,借助有限元工具对汽车结构进行碰撞分析已日趋深入,但传统的仿真方法直接运用于碰撞优化仍有较大难度。为寻求更高效可行的优化方法,许多学者做了大量研究。文献[2]采用ABAQUS对一种薄壁结构的轴向冲击过程进行仿真,并结合径向基函数,根据耐撞性指标优化了这种吸能结构的截面,得到了较为理想的结构形式。文献[3]以吸能盒为研究对象,运用二次回归正交组合试验设计方法布点,并结合最小二乘法构造耐撞性指标的响应面模型,考虑车身板件厚度和轻量化要求,采用自适应响应面法对其进行优化设计,结果表明优化方法具有较高的精确性。

本文在传统优化理论和仿真分析的基础上,以某钢制吸能盒的碰撞性能为基准指标,应用响应面优化方法对铝合金吸能盒的截面尺寸和材料参数进行了优化设计,得到了较为理想的结果。

1 响应表面优化法

响应表面法是一种将试验设计与数理统计相结合来建立经验模型的优化方法[4],采用响应表面法构造近似模型,首先需确定近似模型的形式,然后运用试验设计和仿真分析采集足够多样本的性能参数,最后运用最小二乘法建立各响应量的近似模型。举一响应量y取决于变量x的情况,其确切的函数表达式为y=f(x),用近似模型可将该确切表达式表示为

式中:η(x)为f (x)的近似模型;δ为误差项;L为基函数的数目;ai为多项式系数。实际应用过程中多构造二阶多项式响应面模型,其具体函数表达式为

式中:j为设计变量的个数;a0,ai,aii和ail为待定系数,常采用最小二乘法计算响应表面的系数矩阵 。最后通过方差分析中的决定系数R2来验证响应表面对响应量的拟合程度。决定系数R2定义如式(3)。

式中:P为设计点的个数;yi,,分别为响应量的实测值、响应量的预测值以及响应量实测值的平均值。R2越接近于1,近似模型的拟合效果越好。运用建立的响应面,选用合适的优化算法构造数学优化模型并进行寻优计算,最后通过误差检验来判断最终得到的优化结果,若满足精度要求则得到最优解,否则返回到初始,更新设计空间,重新构造响应表面。

2 钢制吸能盒碰撞分析

本文为某乘用车设计制造新的铝合金盒,首先需通过碰撞仿真分析,对钢制吸能盒的碰撞性能做深入研究。在HYPERMESH中建立有限元模型,钢材的密度为7.8×103 kg/m3,弹性模量为2.1×105 MPa,泊松比为0.3,屈服强度为344 MPa,以工程推荐的C、P值模拟应变速率对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根据RCAR法规中规定的保险杠低速碰撞条件对分析工况进行等效处理[5],仿真时将配重0.5 t的刚性压头加速到16 km/h撞击吸能盒[6]。建立的钢制吸能盒碰撞仿真模型如图1(a)所示,计算得到吸能盒的变形情况如图1(b)所示。

图2所示为碰撞仿真分析得到的吸能盒碰撞力―位移曲线,对曲线进行统计,可知钢制吸能盒的碰撞力峰值为78.6 kN,最大变形量为102.7 mm,总吸能量为4 297.5 J,平均碰撞力为41.8 kN。碰撞力峰值Fmax表征吸能盒开始溃缩的难易程度,其值越小对提高碰撞安全性能越有利;最大变形量Smax表征吸能潜力,变形越小则吸能潜力越好;平均碰撞力Fave和总吸能量E表征吸能能力,其值越大则吸能盒的吸能性能越好。将上述4个参数作为评价吸能盒碰撞性能的主要参数,后续设计新的铝合金吸能盒时将这4个参数作为设计的基准指标。

3 铝合金吸能盒截面形状确定

铝合金吸能盒通过挤压制造,考虑其可制造性同时结合文献[7]~[8]的研究成果,选取表1中4种截面形状的铝合金管件进行碰撞性能研究,确定满足要求的截面形状。

为使铝合金管件用料相同,取周长均为240 mm,壁厚均为1.8 mm,吸能盒的长度和钢制的相同均为167 mm。材料参数通过对厂家提供的样品进行材料试验获取,密度为2.7×103 kg/m3,弹性模量为7.1×104 MPa,泊松比0.3,屈服强度为181 MPa,分析工况和钢制相同,最终变形情况如图3所示。

表2为仿真结果的统计值,分析可知:正方形和正六边形铝管的碰撞力峰值小于钢制的,其余两管峰值力较大,可知正方形和正六边形铝管的峰值力相对较好;正八边形铝管的变形量最小,正六边形铝管次之,吸能潜力较好;正八边形铝管的平均碰撞力和总吸能量最大,正六边形次之。综上分析,正八边形铝管的吸能性能虽十分突出,但碰撞峰值过大,而正六边形铝管的各参数更加均衡,因此确定铝合金吸能盒的截面形状为正六边形。

4 铝合金吸能盒参数优化

确定铝合金吸能盒的截面形状后,可运用iSIGHT数学优化软件构造近似模型对吸能盒的结构参数和材料参数进行优化设计。

将图4所示吸能盒的边长L和壁厚t作为结构设计变量,同时为了兼顾材料力学性能对碰撞性能的影响,以材料试验得到的铝合金样品的应力应变曲线为基础,根据不同热处理工艺对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形成如图5所示的应力应变曲线簇,取各曲线的屈服强度δs作为材料设计变量[9-10]。

本文以设计制造质量更轻且吸能效果更好的铝合金吸能盒为目的,因此在优化建模时将吸能盒的平均碰撞力Fave和总吸能量E取得最大值作为优化目标,将碰撞力峰值Fmax、最大变形量Smax、吸能盒质量M及结构和材料参数的取值作为约束[11],建立如式(4)的数学优化模型。

马鸣图,毕祥玉,游江海,等. 铝合金汽车板性能及其应用的研究进展[J]. 机械工程材料, 2010,34(6): 1-5.

Ma Mingtu,Bi Xiangyu,You Jianghai,et al. Research Progress of Aluminum Alloy Automotive Sheet and Application Technology[J]. Materials for Mechanical Engineering,2010,34(6):1-5. (in Chinese)

蒋致禹,顾敏童,赵永生.一种薄壁吸能结构的设计优化[J]. 振动与冲击,2010,29(2):111-116.

Jiang Zhiyu,Gu Mintong,Zhao Yongsheng. Optimization Design of Thin-walled Energy-absorbing Structure[J]. Journal of Vibration and Shock,2010,29(2):111-116. (in Chinese)

兰凤崇,钟阳,庄良飘,等. 基于自适应响应面法的车身前部吸能部件优化[J]. 汽车工程,2010,32(5): 404-408.

Lan Fengchong,Zhong Yang,Zhuang Liangpiao,et al. Optimization of Energy-absorbing Members in Front-end of Car Body Based on Adaptive Response Surface Method[J]. Automotive Engineering,2010,32(5):404-408. (in Chinese)

廖兴涛,张维刚,李青,等. 响应表面法在薄壁构件耐撞性优化设计中的应用研究[J]. 工程设计学报, 2006,13(5):298-302.

Liao Xingtao,Zhang Weigang,Li Qing,et al. Application Research of Response Surface Methodology in Thin-walled Structural Optimization Design in Crashworthiness[J]. Journal of Engineering Design,2006,13(5):298-302. (in Chinese)

孙成智,曹广军,王光耀. 为提高低速碰撞性能的轿车保险杠吸能盒结构优化[J]. 汽车工程,2010, 32(12):1093-1096.

Sun Chengzhi,Cao Guangjun,Wang Guangyao. Structural Optimization of Car Bumper Crash Box for Improving Low-speed Crash Performance[J]. Automotive Engineering,2010,32(12):1093-1096. (in Chinese)

刘海江,张夏,肖丽芳. 基于LS-DYNA的7075铝合金汽车保险杠碰撞仿真分析[J]. 机械设计,2011,28(2):18-22.

Liu Haijiang,Zhang Xia,Xiao Lifang. Collision Simulation Analysis of 7075 Aluminum Alloy Car Bumper Based on LS-DYNA[J]. Journal of Machine Design,2011,28(2):18-22. (in Chinese)

张宗华,刘书田. 多边形薄壁管动态轴向冲击耐撞性研究[C].2007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年会论文集,SAE-C2007T242,天津: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Zhang Zonghua,Liu Shutian. Crashworthiness of Dynamical Axial Crushing of Polygonal Thin-walled Tubes [C]. The 2007 Society of Automotive Engineers of China Congress,SAE-C2007T242,Tianjing:China Machine Press,2007. (in Chinese)

李亦文,徐涛,徐天爽,等. 车身低速碰撞吸能结构的优化设计[J].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2010, 30(10):1175-1179.

Li Yiwen,Xu Tao,Xu Tianshuang,et al. Optimal Design of Energy-absorbing Structure of Autobody under Low-speed Crash[J]. Transactions of Bei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2010,30(10):1175-1179.(in Chinese)

LIU Y. Crashworthiness Design of Multi-corner Thin-walled Columns[J]. Thin-walled Structures,2008,46(12):1329-1337.

Bi Jing,Fang Hongbing,Wang Qian. Modeling and Optimization of Foam-filled Thin-walled Columns for Crashworthiness Designs[J]. Finite Element in Analysis and Design,2010,46(9):698-709.

侯淑娟,龙述尧,李光耀,等. 材料参数对车身吸能元件抗撞性影响的数值分析[J]. 汽车工程,2008, 30(5):416-423.

Hou Shujuan,Long Shuyao,Li Guangyao,et al. A Numerical Analysis of the Influence of Material Parameters on Crashworthiness of Energy-absorbed Components of Vehicle Body[J]. Automotive Engineering,2008,30(5):416-423. (in Chinese)

侯淑娟,李青,龙述尧. 端部方锥形薄壁构件的抗撞性尺寸优化[J]. 机械强度,2007,29(4):682-685.

Hou Shujuan,Li Qing,Long Shuyao. Crashworthiness Size Optimization of Thin-walled Component with Square Tapered End [J]. Journal of Mechanical Strength,2007,29(4):682-685. (in Chinese)

采用拉丁立方试验法在设计空间选取21组样本,分别进行碰撞仿真,表3对每个样本的碰撞力峰值、最大变形量及总吸能量作了统计。根据统计数据计算得到3个响应面的系数矩阵,建立的碰撞力峰值、最大变形量和总吸能量的响应面表达式如式(5)~式(7),部分响应面模型如图6~图8所示[12]。

由式(3)计算3个响应面的决定系数,其值分别为0.999,0.998和0.997,可知响应面精度均满足要求。将响应面分别代入式(4)的优化模型,在iSIGHT的Optimization模块下采用遗传算法建立该多目标优化问题的求解流程,经过2 501次迭代运算后结果收敛。分析优化结果,可得优化后的铝合金吸能盒边长L为41 mm,厚度t为2.2 mm,材料的屈服强度δs为156 MPa。

运用优化后的参数进行碰撞仿真,将分析结果与iSIGHT数值优化的结果进行对比(表4),各参数误差均在5%以内,初步验证了响应面优化方法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5 试验验证

以优化得到的尺寸和材料参数为指导进行产品试制,最终得到如图9所示的铝合金吸能盒样件。为进一步检验优化设计的铝合金吸能盒的相关性能,根据现有试验条件,对钢制和铝合金吸能盒进行静态压缩试验,对比分析试验结果,来验证铝合金吸能盒的性能是否达到设计使用要求。

静态压缩试验在常温、常压下进行,试验设备为300 kN材料拉伸试验机。试验开始时,将吸能盒样件至于试验工作台上,压头下移至与吸能盒上表面刚好接触,设置加载软件各项参数,试验时加载速度为5 mm/min,根据吸能盒的实际长度设定加载距离为110 mm。

图10所示为静态压缩试验得到的两种吸能盒的变形照片,可以看到两种吸能盒都发生了规则的叠缩变形,变形模式都较好。图11给出了钢制和铝合金吸能盒静态压缩试验得到的支反力―位移曲线,观察可知两条曲线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支反力峰值大小接近,其中铝合金吸能盒的支反力曲线总于钢制曲线的上方,说明铝合金吸能盒强度性能更好,吸能性能突出。

对静态压缩的支反力―位移曲线进行定量研究,表5统计了各项性能参数,分析数据可知铝合金吸能盒静压力峰值提高了3.8%,和原钢制吸能盒的静压力峰值基本相同,而总吸能量和平均压缩力都有了显著提高,提高约12.1%,可知铝合金吸能盒的强度和吸能性能有了进一步的提升,达到了预期的设计要求。新设计的铝合金吸能盒的质量为250 g,原钢制吸能盒的质量为598 g,实现减重58%,减重效果十分显著。

第7篇:铝合金论文范文

论文关键词:轻烃装置,脱汞,腐蚀

目前,通常采用固体吸附剂脱除天然气中的汞,脱汞后的天然气汞含量可降至0.001~0.01μg/m3。按照吸附原理的不同,可以分为不可再生工艺和可再生工艺两种:

①不可再生工艺 通常采用载硫活性炭作为吸附剂的固定床反应器,原料气先脱水后,再经载硫活性炭脱除天然气的汞。活性炭中的硫可以和汞反应结合而附着在活性炭过渡孔中,从而达到脱汞的目的,其化学反应式为:2Hg+S2→2HgS。海南海然高新能源有限公司所属的LNG装置2007年3月采用载硫活性碳脱汞,脱汞前原料气中的汞含量为20~40μg/m3),脱汞后气体中检测不出汞含量,效果较好。

②可再生工艺 通常采用HgSIV作为吸附剂的固定床反应器,原料气在脱水的同时也脱除天然气的汞。HgSIV脱汞分子筛是美国UOP公司生产的专用分子筛脱汞剂,能同时脱汞和脱水,HgSIV分子筛的表面含有银,天然气中的汞通过与银相溶合的方式而脱除,HgSIV分子筛的添加方式和传统分子筛一致,不需要特殊流程,可以在线再生,再生温度和脱水用分子筛再生温度相近,可与分子筛填装在一个塔内。HgSIV-3型分子筛的颗粒直径约1.9mm,密度约730kg/m3,含水质量分率小于5%。其化学分子式为:Mx[(ALO2)x(SiO2)y]·aAg2O·zH2O [M=Na]。埃及Khalda石油公司Salam天然气处理厂在2000年检测出原料天然气的汞含量为75~175μg/m3,吸附脱汞采用HgSIV吸附剂,处理后的外销天然气中汞含量低于20μg/m3。

2、腐蚀机理 汞是一种重金属元素,俗称水银,常温下呈液态,银白色,易流动,密度13.5951g/cm3(即0℃时汞的密度),沸点356℃,凝点-39℃。汞能溶解多种金属,溶解后生成的汞合金又称汞齐。

一般说来,与汞性质相近的金属易于被溶解,在20℃时,Al在汞中的溶解度约为2.3×10-3%。一旦轻烃装置的天然气中含汞,在一定条件下可能对冷箱造成严重损坏,其腐蚀机理主要有如下几种:

1) 溶解腐蚀 纯净的金属铝极易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一层致密的Al2O3钝化膜。但保护膜不仅在一定工况下(如变形)容易破裂,而在天然气的密闭厌氧条件下无法再次钝化生成保护膜。且很少量的汞就可导致钝化膜破裂。Hg在铝合金上生成附着力很小的汞齐,通过表面扩散分离钝化膜,使其抗腐蚀性能不断下降。这样,汞和铝之间的润湿也变得容易,不断发生汞对铝的溶解腐蚀。

2) 化学反应腐蚀 溶解于汞齐中的铝易与天然气中的微量的水反应生成Al (OH)3,生成的Al (OH)3不溶解于汞而浮在汞表面。这样就会有新的(再下一层的)铝溶解于汞中,然后又与水反应生成Al (OH)3。即:Al + Hg→Al Hg (1) 2Al Hg+ 6H2O→2Al (OH)3+3H2+2Hg (2)

反应(1)和(2)形成了一个催化循环,产生了对铝合金的连续腐蚀破坏。这样反复下去,汞不会减少,铝却不断与天然气中微量的水反应而不断变薄,直至腐蚀开裂。若天然气中含氧(O2),则氧也将于汞齐中的铝反应生成Al2O3。生成的Al2O3不溶于汞,而浮在汞表面,这样就会有新的(再下一层的)铝溶解于汞中。其化学反应腐蚀机理同与水反应类似。

3) 液体金属脆(断) 固体金属和液体金属(如Hg,Ga)接触而引起强度和韧性降低或低应力脆断的现象称为液体金属脆。1874年首次发现液体金属汞可以导致Zn的脆性以来, 人们对液体金属脆现象进行了广泛的研究, 提出了各种机制。关于液体金属脆断已发表了不少研究工作和评述性论文, 其理论主要有吸附降低表面能或键合力理论和吸附促进局部塑性变形导致脆断理论。

3、雅克拉站主换热器腐蚀实例:通过雅克拉集气处理站返厂检修的主冷箱腐蚀情况看,由于天然气中含汞造成运行中出现汞腐蚀的设备部位主要有物流一出口封头和集流管、物流二进口集合管和封头,并且既存在汞齐均匀腐蚀,也存在汞引起的铝合金脆裂腐蚀。最终导致冷箱失效的真正原因是液态汞引起的铝合金材质的脆裂。

4、脱汞方案比选

两个方案的优缺点对比情况详见表。

方案

方案一

方案二

浸渍硫的活性炭脱汞

更换分子筛脱汞

优点

1.脱汞较彻底,且脱除的汞不进入下游流程

2.更换周期6年;

3.每次更换费用24.59万元;

4.总投资956.92万元,投资相对低;

1.固体废弃物中不含汞,较容易处理;

2.可再生;

缺点

1.固体废弃物含汞(活性炭供应厂家可协议回收);

2.不可再生

1.天然气中所有汞都进入下游工艺;

2.更换周期3-5年;

3.每次更换费用427.9万元;

4.总投资1015.84万元,投资相对高;

更换分子筛脱汞方案虽然可以再生,但是原料气中所有的汞会随着再生气又进入下游用户,对下游用户的影响较难预测;浸渍硫的活性炭脱汞既可以减少进入下游用户的汞含量,也能减少对系统的影响;且投资省、长期操作费低,更换填料费用低,活性炭厂家还可以协议回收吸收汞后的活性炭,故采用浸渍硫的活性炭脱汞方案较优。

④方案确定

为了装置长期稳定的运行,设置双塔保证在更换脱汞塔填料时,整个装置的安全运行,避免填料的频繁更换。调研海南高新能源有限公司的脱汞工艺,后期因原料气中汞含量增加,填料更换周期缩短,改造成双塔流程。确定脱汞塔设计为双塔流程,

5、实施效果 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分析

脱汞投用后,我们分别选择干燥塔前、干燥塔粉尘过滤器后、脱汞粉尘过滤器后对工艺气体的汞含量进行测试,测试结果 低于设计的0.1µg/Nm3:脱汞流程的投运,减少了汞对装置内铝合金材质容器设备的腐蚀,彻底消除了铝合金设备开裂可能造成天然气大量泄漏的安全隐患,提高了整套装置的安全性能,避免了重大事故的发生。产品的汞含量大幅降低,也避免了产品中汞对用户的不良影响。

参考文献:

[1] 宿彦京,吕宏,王燕斌等.Ti吸附Hg后位错发射及微裂纹形核的TEM原位研究[J].金属学报,1998,(4):337-344.

[2] 夏静森,王遇冬,王立超.海南福山油田天然气脱汞技术[J].天然气工业,2007,(7):127-128.

第8篇:铝合金论文范文

【关键词】窗户隔声;现场测量;多因素方差分析

1前言

早期的隔声研究工作多是在实验室内对不同构件进行隔声实测来进行。Roman Y.vionkur通过对各种窗、墙体和楼板等实际的测试,讨论了影响多层复合结构的隔声性能的一些因素,如最常见的“质量一弹簧一质量”组成的共振系统的隔声特性。近年来,用计算机模拟隔声特性逐渐成熟。隔声研究得到了进一步发展。现场隔声测试及计算机统计分析方法的研究。在假设各窗户试件玻璃、密封、五金件等条件一致条件下,建立多因素方差分析数学模型,对窗户空气声隔声性能的影响程度进行分析,借助统计分析软件SPSS对选定因素、水平及各试件的计权表观隔声量进行计算分析。通过现场测量24个窗户试件的空气声隔声性能,对窗框、开启方式、开启面积比例3个因素,铝合金、塑钢、平开、推拉等6个水平,A1B1C1、A1B1C2、A1B2C1等8个组合进行分析研究,对其(包括单独效应和交互效应)是否显著影响窗户的空气声隔声性能做出判断。

2 实验设计

2.1选取影响因素

选取窗框材质、窗户开启形式和窗户开启面积比例3个影响因素。

2.2选取各影响因素水平

窗框材质选择铝合金和塑料材质两个因素水平。

窗户开启方式选择平开和推拉两个因素水平。

根据选定影响因素和水平进行组合,共计8个组合:

①开启面积比例较小的推拉塑钢窗户;

②开启面积比例较大的推拉塑钢窗户;

③开启面积比例较大的平开塑钢窗户;

④开启面积比例较小的平开塑钢窗户;

⑤开启面积比例较小的推拉铝合金窗户;

⑥开启面积比例较大的推拉铝合金窗户;

⑦开启面积比例较小的平开铝合金窗户;

⑧开启面积比例较大的平开铝合金窗户。

2.3确定试件

根据选定的影响窗户空气声隔声性能的因素和水平进行不同组合,确定了24个试件,试件的基本信息略。

3窗户空气声隔声性能现场测量(略)

实验依据规范GBT 19889.5-2006 《建筑和建筑构件隔声测量第5部分:外墙构件和外墙空气声隔声的现场测量》,采取扬声器噪声测量法逐个对24个窗户构件进行测量,并对测量数据进行计算。

通过实验,获取室内背景噪声声压级、测量房间混响时间、室内外声压级等测量。

4测量量汇总计算(略)

5因素方差分析(略)

6 SPSS输出结果(略)

7结论

根据SPSS输出结果,窗框的相伴概率为0.697,开启方式的相伴概率为0.001,开启比例的相伴概率为0.697,窗框与开启方式的相伴概率为0.000,窗框与开启比例的相伴概率为0.065,开启方式与开启比例的相伴概率为0.396,三因素的相伴概率为0.815,从而可知:

①因素窗框材质对窗户空气声隔声性能影响不显著;

②因素开启方式对窗户空气声隔声性能影响显著;

③因素开启比例对窗户空气声隔声性能影响不显著;

④因素窗框材质与开启方式的交互作用对窗户空气声隔声性能影响显著;

⑤因素窗框材质与开启比例的交互作用对窗户空气声隔声性能影响不显著;

⑥因素开启方式与开启比例的交互作用对窗户空气声隔声性能影响不显著;

⑦三因素的交互作用对窗户空气声隔声性能影响不显著。

通过实验还发现:一是窗户普遍在高频段隔声效果较好,在中低频段效果较差,而交通噪声又大部分集中在中低频,所以,改善窗户在中低频的隔声性能具有重大意义;二是窗户的新旧程度及维护地好坏对窗户空气声性能影响很大,例如某一栋建筑楼由于是新建的,与实验建筑竣工时间较长相比,两者窗户的隔声性能差距很大。

参考文献:

[1]建筑和建筑构件隔声测量.外墙构件和外墙空气声隔声的现场测量[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62

[2]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隔声评价标准[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第9篇:铝合金论文范文

关键字:建筑节能 标准 

我国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由于片面的强调降低基本建设的造价和减轻结构自重,导致一再削弱维护结构的保温隔热水平,采暖和空调能耗大    ,经济和社会效益都很差。现我国建筑用能已接近全国能源消费总量的1/3。

建筑在我国分为工业建筑和民用建筑。工业建筑本身能耗不大,所以国家还未对工业建筑作节能方面的要求。民用建筑又分为两大类: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在各专家编写规范之前的社会调查阶段中由电业总局与燃气公司提供的数据显示:就目前

热系数,单位是w/m .k。λ为此公式求值过程中的关键数据,也是每种材料的固有的属性。她的名词解释为:1m厚的物体,两侧空气温度差为1℃,1h通过1m2面积传递的热量,单位w/m.k 。通常把导热系数λ小于0.3 w/m .k并能用于绝热工程的材料,叫做绝热材料。导热系数是绝热材料的最重要最基本的热物理指标。例如:普通混凝土λ=1.74w/m .k,钢筋混凝土λ=1.51w/m .k,多孔砖λ=0.58w/m .k,聚乙烯泡沫塑料λ=0.047w/m .k,聚氨酯硬泡沫塑料λ=0.0216w/m .k,(这种材料在全球范围内尤其在欧美等发达国家作为建筑绝热工程中最普遍使用的材料),而铸铁λ=49.9w/m .k。实际的工程应用中,卡特比勒办公楼的外墙部分设计采用聚异氰脲酸酯(pir),这种更新型的材料λ=0.020w/m .k,属绝热材料。这便是维护结构的传热系数k值的求解过程。

778论文在线  / 下面结合《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对上海地区的各部分围护结的隔热要求构逐一探讨:

1.屋面:k≤0.70w/m2.k

我们的习惯做法一般可以满足这个要求。例如:120厚现浇混凝土楼板+20厚水泥砂浆找平层+泡沫混凝土找坡层最薄30厚+40厚的λ=0.03w/m .k挤塑板(xps)+防水层+20厚水泥砂浆保护层,这样的做法就可以达到k≤0.60w/m2.k。须注意关键的保温层一般应选用40厚挤塑板,若选用聚苯板,厚度应增加至60。

2.外墙:k≤1.0w/m2.k

不作外墙保温的习惯做法是绝对达不到这个新规范要求的。例如:20厚水泥砂浆+240厚多孔砖+20厚水泥砂浆的无外墙外保温的传统构造传热系数k=1.66w/m2.k,即便在前段时间简易的外墙保温做法-保温砂浆,也达不到规范的新要求。经计算得知:在墙体与外墙砂浆之间增加20厚的λ=0.03w/m .k挤塑板,这样的构造使得外墙整体的传热系数k=0.86w/m2.k<1.0w/m2.k。这叫做外墙外保温技术,是业界内公认的一种效果很好的做法。他的优点是技术成熟,产品寿命较长,也可使外墙的主要部分受到保护,大大降低温度应力的起伏,提高结构的耐久性。但他的缺点是在高层建筑中有安全隐患,外墙面砖的做法受到限制。外墙内保温的做法不能很好的解决建筑热桥的问题,同时房间内部使用和改造都受到很大的限制,所以现在工程上已很少用这种做法了。还有一种做法叫做中间保温,做两层墙,中间夹保温材料,这种做法效果好,是建筑保温的发展趋势,国外的工程中这种做法早已普及,在我国的发展受到限制主要是因为一造价高,二构造做法与现行的做法差别太大,影响面广,难以一时普及。

3.外窗部分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精选范文推荐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