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初中学习材料范文

初中学习材料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初中学习材料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初中学习材料

第1篇:初中学习材料范文

笔者就音像材料在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吸引力这个问题对所任教班级进行分析、研究,在总结阶段采用问卷及访谈等方式对课题研究结果进行调查,认为要精心选择音像材料,提高材料的信度;用心处理音像材料,提高材料的可看性,独具匠心地应用音像材料,提高材料的效度。

音像材料;影响;信度效度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本人将课题研究对象6个班级分为A、B两组,A组班级采用常规教学模式,B组班级以有音像材料的多媒体教学为主。在总结阶段对293名学生进行问卷,提取有效问卷276份。学生对在课堂上采用音像材料进行学习的方式普遍表现满意。从问卷调查的结果可以看出,采用音像资料辅助课堂教学可以帮助他们更加深刻地理解所学内容,并加深他们对知识的记忆。

在音像材料的运用对他们学习历史知识及学习能力是否有帮助的调查上,我们发现有64%的学生认为,帮助主要体现在使历史课的内容具体化,便于他们理解课本上的知识;而有38%的学生认为,音像材料的运用使得他们对课本的内容印象深刻,加强了他们对课本知识的理解;三成的学生认为音像材料对他们学习上的帮助体现在丰富了他们的课外知识,有利于拓宽他们的知识面;有15%的学生认为,音像材料的运用使得课堂不会太过死板,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能够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也有些同学提到了,音像材料的运用让他们更加全面地认识了历史史实,提高了他们辨别历史真伪的能力。总之,音像材料的运用,使得课本上的知识变得具体化,更加形象生动,让学生能够更好理解知识,加深记忆,增强了他们学习的兴趣,提高了他们的学习能力。

当然,音像材料运用也仅是历史课堂教学的一种手段。我们应该根据课程的需要和学生的学情控制好使用音像材料的度。根据课题研究过程中学生对音像材料正负两面效果的反馈,结合日常教学中自己的一些反思,我对历史课堂如何运用音像材料总结了几点心得:

一、精心选择音像材料,提高材料的信度

教师在选择音像材料时应更加精心,尽量选择可信度高的材料。学生更需要内容浓缩、精彩、有趣、可信度高的音像材料。有些材料太长,比较枯燥无味,不仅没达到效果,还拖延了课堂时间。太长的材料中很多内容跟课文知识相关不大。学生认为可以通过播放影视材料和纪实记录片或者动漫、科教材料来增加音像材料的丰富性和精彩性,以此吸引学生眼球。因此我们在选择音像材料时,应该首选文献纪录片、科教片、专题片如《上下五千年》《探索与发现》《中华之最》《20世纪世界大事录》《大国崛起》等,这些真实的历史资料,以广阔的视角展现历史现象的斑斓色彩,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真实感受,非常有助于学生对历史现象的理解和历史知识的掌握;其次是影视作品,特别是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再现了各个时期的历史风貌。这类文艺性的片子虽然不是历史现象的如实再现,和史实有一定距离,不能完全当作历史知识来学习,但也能反映当时的历史风貌,再现某些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对课堂教学同样有良好的辅助作用。如教学《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时,可利用电影《珍珠港》的片段,帮助学生勾画日本偷袭珍珠港的情景;要让学生认识唐朝鼎盛时期的风貌,可节选电视连续剧《贞观长歌》片段。这些影视作品大致符合历史真实,几乎所有重要的历史知识点都可以在影视片中找到它的位置,学生看了也能学到很多历史知识。

二、用心处理音像材料,提高材料的可看性

课堂上呈现给学生音像材料的质量应力求完美。如果音像材料效果有所不足,或声音太小、画面模糊看不清,学生就会觉得无聊而失去兴趣。所以教师在备课时务必对音像材料精选并进行一定的加工、编辑,确保在课堂上使用声音恰当、画面清晰的材料。作为一名现代教师,我们应与时俱进,学会一些现代计算机运用技术,借助一些实用的电脑软件帮助我们完成音像材料的处理,如超级解霸、暴风音像、超级转换秀、绘声绘影。这些是较为简单的应用软件,可以让我们对所需的资料进行截屏、片段截取与合并,当然,如果用更专业的软件,如索尼视频制作软件能让你的音像材料音效和视屏效果

更加精致。只有对音像材料进行精心处理,可看性提高了,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历史课堂效率。

三、独具匠心运用音像材料,提高材料的效度

第2篇:初中学习材料范文

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1月到2013年12月接收的脑出血患者80例作为研究的对象,并随机分成两组,即对照组与观察组,其中对照组采取常规的开颅手术予以治疗,观察组采取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予以治疗,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观察与分析。

结果:通过治疗,观察组治愈7例,显效8例,有效19例,总有效率为85%,对照组治愈4例,显效7例,有效16例,总有效率为67.5%,两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

结论:针对脑出血患者采取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予以治疗,手术时间短、创伤小,治疗效果明显,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

关键词:脑出血 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 临床效果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03.198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3-0139-02

脑出血是一种极为多见的神经内科疾病,且有极高的致残率与死亡率。鉴于此,笔者将对我院所接收的40例脑出血患者,采取颅脑微创血肿清除术进行治疗,效果显著,现将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选取我院2013年1月到2013年12月接收的脑出血患者80例作为研究的对象,全部患者都满足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有关脑出血疾病的诊断标准,且都通过脑CT检查,确诊为脑出血。其中男47例,女33例,年龄在45~77岁之间,平均年龄(55.5±11.2)岁;出血量在40~120mL之间,平均为(85±40)mL。其中有33例为基底节区出血,36例为脑叶出血,11例为脑丘出血。另外,患者的高血压病史在3~15年,平均为(12±4.3)年。全部患者随机平均分成两组,即对照组与观察组,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的对比上,无显著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在常规治疗的前提下,对照组采取常规的开颅手术予以治疗,观察组采取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予以治疗。观察组采取CT引导,注意绕开一些比较关键的血管,选取和颅内血肿比较靠近的部位,将其作为穿刺点[1]。然后计算颅内血肿和穿刺点之间的距离,以便选取适当的穿刺针。对患者进行局部麻醉,利用卢钻进入到颅腔,将卢钻拿下,套上针芯,并且推到血肿位置,再拿下针芯,将盖帽拧紧,接管引流,利用注射器(10mL)将其中的血肿液体抽出来,并且采取粉碎器粉碎血肿块,之后利用生理盐水对其展开清洗,并将尿激酶注入其中,展开冲洗与引流,直到彻底清除血肿为止[2]。手术结束后的4~5天,对患者进行CT检查,倘若完全清除血肿,那么就能够将针拔除。

1.3 疗效判定。治愈:对患者功能损伤状况展开评分,降低在91%以上,且病程程度是0级;显效:功能损伤评分降低程度上46~90%之间,病程程度在1~3级;有效:功能损伤评分降低程度上19~45%之间;无效:功能损伤评分降低程度上18%以内,亦或者是死亡的[3]。

1.4 统计学分析。使用SPSS18.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当P

2 结果

2.1 通过治疗,观察组治愈7例,显效8例,有效19例,总有效率为85%,对照组治愈4例,显效7例,有效16例,总有效率为67.5%,两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

2.2 手术时间与术中出血量情况分析:观察组患者的平均手术时间、平均术中出血量分别为(50.7±5)min、(140.5±30)mL,而对照组患者的平均手术时间、平均术中出血量分别为(100±15)min、(320.5±70)mL,两组存在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脑出血,指的就是脑实质中的血管发生破裂,进而引发的出血症状,在临床上,脑出血是一种极为常见的疾病,其中,构成血肿同时发生占位效应是该疾病最为主要的危害[4]。倘若脑室的出血量比较大,那么还会对脑脊液循环带来一定的阻碍,导致脑积水的出现,并且颅压也将随之上升,进而加剧脑损伤。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对于脑出血疾病都是采取传统内科保守治疗方式予以治疗,但是疗效并不理想。亦或者是采取皮骨瓣开颅以及钻孔扩大骨窗,将颅内的血肿予以清除的方式,但是这种方法的危险系数比较高、创伤大,并且术后预后效果较差。

在本次研究中,对观察组患者采取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予以治疗。该手术方式不受年龄的影响,不受出血部位的影响,同时也不需要进行特殊的麻醉,在直视下就能够对血肿部位进行定位,且手术操作比较简单。在治疗过程中,不会对脑组织产生任何的牵拉,所以脑损伤比较小,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患者的疼痛,降低了合并症出现的概率,且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在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8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7.5%,差异显著,由此可见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抢救成功率,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综上,针对脑出血患者采取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予以治疗,手术时间短、创伤小,治疗效果明显,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

参考文献

[1] 孙旭.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性基底节区脑出血的临床疗效分析[J].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2013,47(2):164-167,170

[2] 刘敏,王富琴,曾龙欢等.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脑出血疗效观察[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3,15(6):623-624

第3篇:初中学习材料范文

关键词:植物;有丝分裂;材料

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相的观察实验,现行教材以洋葱根尖做观察对象。除它的细胞染体大,解离时间短,容易着色等优点外,还存在一些问题:①市售洋葱较难发根,其原因可能是:有的经过同位素照射,丢失发根活力;若是新挖出土有后熟的过程,一般不发根。②其根尖培养时间长,一般在一星期左右。③根长超过5厘米~10厘米后相较少。为此,我们选用10余种容易得到的农作物的根尖材料,以不同的染色方法,以获得较理想的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相实验材料。

一、材料和方法

(1)材料。①蚕豆、小麦、玉米、绿豆、大豆、红豆、油菜、棉花种子购自种子公司或农家,洋葱、大蒜购自农贸市场或农家。②试剂。染色剂:改良石炭酸―品红,醋酸洋红,2%、0.5%的结晶紫。解离液:1mol/L、2.74mol/L、5mol/L盐酸溶液。

(2)方法。

①根尖培养。玉米、小麦、绿豆、大豆、红豆、棉花、油菜种子在水中浸泡12小时,转入培养皿,在25℃温箱中培养,以根长至1厘米~2厘米为宜。洋葱、大蒜根部浸入水中,每天换一次水,若是自来水则静置一天后使用,待根长至1厘米~3厘米为佳。

选择大小均匀的蚕豆种子,在室温下用清水浸泡24小时。后转置湿沙中(河沙或黄沙),在25℃温箱中培养。主根有1.5厘米~2.0厘米时切去主根根尖(生长点),并继续培养。从浸种起约10天后可长出侧根,保留沙湿润,放在窗口处,继续培养,侧根生长仍旺盛,一般可持续四周左右。

②根尖截取。取长度为1厘米~2厘米根尖在清水中洗净,用滤纸吸干水,并用刀片纵切成数片,这样便于根尖解离成单层细胞。

③解离。根尖放入1mol/L(蚕豆、绿豆、大豆、红豆、油菜、棉花)、2.74mol/L(洋葱、大蒜)、5mol/L(小麦、玉米)浓度的盐酸溶液中解离。蚕豆根解离20分钟,玉米和小麦根解离30分钟左右,洋葱解离10分钟左右,所有材料解离程度以根尖变白,变软为宜。

④染色。解离后材料经蒸馏水洗数次,移至载玻片上,切去根冠和伸长区,留长约2毫米~3毫米的分生区所在部分。滤纸吸干水,加染液1滴,染色3分钟~25分钟,必要时可用酒精灯稍微加热,达手背皮肤刚好能承受的温度为宜,这样可使染色体进一步分离和展开。

⑤压片。染色好的根尖加盖片,在盖片上盖上两层滤纸,再加一片载玻片,用力下压。必须注意不可使盖片有丝毫移动,否则会使细胞内含物变形而影响实验效果。

⑥显微观察。先用低倍(10X)物镜在视野中找到分生区,然后换成高倍(40X)物镜观察染色体。如小染色体材料(玉米根),要用(100X)油镜观察。

二、结果与讨论

(1)根尖生长状况影响观察。根尖粗壮,生长旺盛,细胞分裂速度快,故分裂相多。实验观察到:蚕豆水培根瘦弱分裂相少,而沙培根粗壮分裂相多,所以沙培蚕豆侧根是一种理想的观察有丝分裂的材料。

(2)取材时间。待根尖细胞处在分裂高峰期取材,观察效果最好。学生实验一般在8∶00~11∶00和13∶00~17∶00两个时间段,根据资料洋葱分裂高峰期在12∶00~24∶00左右,蚕豆在10∶30和15∶30左右,与学生上课时间吻合。从取材的时间角度考虑,是一种非常好的观察有丝分裂的材料。

(3)关于主、侧根的观察效果。玉米、蚕豆的主根在我们的实验中一般很难观察到分裂相,而侧根分裂相多,特别是沙培根相很多,其原因尚不清楚。

(4)解离剂浓度和解离时间。解离剂的浓度和解离时间,直接影响组织块细胞的分离程度,解离合适,细胞分散度高,压片时易获得单层细胞,便于观察。

(5)染色剂选择。蚕豆侧根根尖用改良石炭酸―品红染色效果最好,醋酸洋红次之。而结晶紫染色较深,浓度不当时,细胞分离差,皱缩在一起,且细胞质一些颗粒易被着色,使视野清晰度受到很大影响,染色体观察不清。小麦、玉米、洋葱、大蒜的根尖用醋酸洋红染色效果,比其他两种染色效果好。

(6)休眠期。实验中发现洋葱有一定的后熟过程,存在休眠期;蚕豆休眠期很短或没有,新蚕豆种子只要暴晒干后即可浸种生根发芽。从休眠期的角度上看,蚕豆是有丝分裂相观察实验较好的材料。

(7)几种植物根尖未见分裂相分析。绿豆、大豆、红豆、油菜、棉花的根尖在所选择的实验条件下,观察不到分裂相,有的不易观察。究其原因,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①材料的染色体小;②细胞质浓,某些异染颗粒着色,掩盖了核染色体;③取根尖时间不当,错过了分裂高峰期或有丝分裂相持续时间短。

综上所述,蚕豆沙培侧根、小麦侧根有丝分裂相高峰持续时间长,取材时间与学生实验时间相吻合。染色效果的选择:蚕豆以改良石炭酸―品红、小麦以醋酸洋红较好。根尖细胞经染色后其染色体着色深,背景色浅,视野清晰,同一视野里可见多个有丝分裂相,且染色体大,便于学生观察。特别是蚕豆沙培侧根,是这实验较好的替代材料。

参考文献:

[1]詹少华,常涛.减数分裂实验关键技术的探讨[J].生物学通报,

1999(2).

[2]陈其平.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实验的两点改进[J].生物学通

报,1988(5).

[3]朱澄.植物染色体及染色技术[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2.

第4篇:初中学习材料范文

【关键词】 遗忘规律;复习课;教学策略;初中数学

一、遗忘规律的基本内涵

学习过程中不断会出现记忆与遗忘这两个相互矛盾体,这也是人学习过程中的必不可少的两大构成因素. 记忆可以使得我们对于过去的经验在头脑中得到反映. 按记忆内容可以将记忆分为形象性记忆、情景性记忆、情绪性记忆、语义性记忆、动作性记忆等;按感知器官则可以将记忆分为视觉型记忆、听觉型记忆、嗅觉型记忆、味觉型记忆以及混合型记忆等;按记忆保持时间可将记忆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以及长时记忆等;按意识类型就可以将记忆分为无意性记忆和有意性记忆. 与记忆相对应的便是遗忘. 在1885年提出了“艾宾浩斯遗忘曲线”的德国著名心理学家艾宾浩斯就认为人对于已经掌握的基础知识会不断遗忘,其规律是不均衡性,即:先快后慢,是一种呈现出负加速型的遗忘规律.

二、学生对于基础知识及基本方法的遗忘主要受以下因素的影响

第一,学习材料的性质会影响遗忘. 其中,学习材料的不同,例如:是否有意义、长短不同、种类不同等,都会有不同影响. 此外,学习材料的直观性也是影响因素,它可以成为学生们的记忆因素之一. 第二,学习记忆材料的数量和学习程度的高低. 通常来说,记忆材料多且不能及时复习就会很容易遗忘,反之,就会降低遗忘. 第三,记忆内容的长久性与重要性. 第四,学生记忆方法的差异. 记忆方法是学生学习和记忆的重要手段,而其记忆方法越是有意义就越能提高学生的记忆,反之,则会降低学生的记忆. 第四,时间性因素. 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对于学习的知识及方法等内容会不断地遗忘,所以必须在有效的时间内完成巩固复习. 第五,学生的记忆态度. 学生们易于记忆就会使得学生自身的记忆能力大大提高.

针对上述的各种影响因素,我们可以总结出提高学生记忆的各种方法:第一,教师要明确其教学目标,正确引导学生记忆学习内容并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第二,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动性是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学习材料的重点. 第三,教师要帮助和引导学生进行深加工式的学结,促进对学生的学习方法的理解. 第四,教师要能够应用各种学习策略来合理组织自己的教学活动并促进学生主动地学习和记忆学习材料. 第五,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地运用新的教学思维和各种信息编码方式来提高学生们的信息加工能力和处理信息能力. 第六,重视引导学生们的知识复习方法来降低他们的知识遗忘性.

三、基于遗忘规律进行初中数学复习课教学策略

1. 教师明确初中数学复习内容的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

初中数学教学的总体目标是实现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的统一. 具体目标则可以总结为:第一,对于学生熟识基本知识点的推动. 例如,复习每一章节内容时,注意需要达到基本的知识教学点、能力训练点、德育渗透点、美育渗透点等多项目标. 第二,引导学生巩固与提高基本的运算能力. 例如,复习多项式除以单项式、单项式除以单项式时,教师设置多样的练习题,加以巩固与提高学生基本的运算能力. 第三,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分析题目的方法. 例如,掌握数形结合而进行题目的阅读与分析归纳. 第四,引导学生可以独立绘图. 例如,可以独立绘制平面图以及立体图. 第五,培养学生用数学思维思考数学问题来提高其复习的积极性等.

2. 教师改进复习课中的教学理念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们要以新的教学理念来改善自身的教学,其中,新的教学理念之一就是要求教师的教学坚持“以人为本”理念,即:教师的教学需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标,以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和长久发展为核心,该理念是新课程改革的关键和支撑点. 新课程改革强调“开发型的课程观”理念,即:最大限度激发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和求知欲,改善自己的授课方式和教学方法,创建丰富活跃的课堂环境. 新课程改革还强调“三维目标的整合”,该理念就是要求学生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方面的整合和提高,教师在课堂上要具有核心知识以及辅知识,具有知识的广度和厚度. 新课程改革还强调“树立评价促发展的发展观”等理念,这是新型师生关系,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性、合作性、探究性的综合学习. 在初中数学复习课上也要注意将以上理念落实到其中.

3. 教师对于复习课的教学方法要改进

初中数学教学方法很丰富并有着不同的体现. 例如,讲授法、问答法、练习法等. 但是,随着新课程标准在平时的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不断深化和推广,讨论法、演示法、参观教学法等层出不穷,并且还出现了以探究和体验为主的各种教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们对于传统教学方法都普遍有了改善和一定的创新,并在其自身的教学中不断融入,学生们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这就是情境式学习,可以实现其自身知识的提高. 此外,直观感受教学法也是学生全身心投入学习的一种教学方法,这样可以使得问题简单化、直观化. 例如,幻灯展示例题,创设问题情境:如图,圆锥形的烟囱帽的底面直径是80 cm,母线长是50 cm,(1)计算这个展开图的圆心角及面积;(2)画出它的展开图.

第5篇:初中学习材料范文

【关键词】“校讯通”;学生认同度;移动学习;需求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0)10―0026―06

随着“校讯通”的普及和推广,甘肃地区许多中小学都开通了此项业务。“校讯通”提供了平安短信、家校互动、亲情电话、移动教务等服务,不仅为教师、家长和学生提供了便捷的沟通渠道,也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产生了深刻影响。

为了及时掌握“校讯通”业务的应用现状以及学生对移动学习的潜在需求,西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与传播学院“移动信息技术助力教育信息化研究”课题组于2010年4月6日至23日,相继在甘肃省白银、兰州、金昌等地市中小学深入开展了实地调研访谈活动。课题组根据校讯通的功能和业务设计了《移动信息技术助力教育信息化――学生用户调查问卷》,问卷在正式实施时,充分考虑了地区、学校、年级等差异性,采用分群抽样的办法抽取了甘肃省白银市、金昌市、兰州市等12所学校,共计发放问卷600份,收回有效问卷561份,另外还选取一些学生,进行了面对面座谈、个案访谈,并对访谈内容进行了详细的记录和分析。

一 学生样本的基本情况

学生是“校讯通”使用影响的最终对象,也是本次调研的主要变量。在回收的学生问卷中填写性别一栏的学生人数为554人,缺失7人,其中男孩为257人,占总人数的45.8%;女孩为297人,占总人数的52.9%;男女比例分布为1:1.16,学生性别比例比较平均,符合抽样研究的随机性。

在回收的学生问卷中填写年级一栏的学生人数为557人,缺失4人,被调查对象分别分布在九个年级。调查人数较多的是五年级、六年级和初一。

二 学生对校讯通与移动学习的认同度

(1)学生最认可的“校讯通”业务是紧急情况下与家长联系、完成作业和获得更多学习资源

在对于“校讯通”业务的认同度方面,对“校讯通”积极正面的选项,学生“完全同意”和“同意”的合起来分别达到了六成以上(见表1),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d.让我在紧急情况下更便捷地与家长取得联系”、“f.让我的作业完成率更高”、“g.我可以及时获得更多的学习资源”,这反映了学生对校讯通的业务的普遍认可。

对负面的两个选项i与j,有25.1%的学生担心校讯通的使用会使自己失去隐私,28.2%的同学不喜欢老师经常向家长通报在校的情况。这提醒校讯通在提供服务时要对学生必要的成长隐私空间进行考虑,不能完全扼杀对学生自我成长精神的培养。由统计可见,大多数学生认为“校讯通”业务对自己有帮助,业务存在有价值。从访谈中也能发现学生对“校讯通”业务的认可,他们认为:“校讯通业务方便了父母跟老师的沟通,支持将一些在校的基本信息如考试情况、成绩单、到校情况、在校表现等发给家长。”

(2) 六成以上的学生对移动学习感兴趣

学生对“通过手机上网的方式,随时随地浏览学校的专题学习网站,下载有关的学习资料,进行阅读”的学习方式认同的达到了74.8%,说明学生很喜欢用移动设备获取资源,进行相关学习。

如果“通过手机上网的方式登陆学校的专题学习网站,就某个感兴趣的学习问题发表自己的疑问、意见和见解,并可以随时收到学校老师或者其他同学的回答和评论”,有70.4%的学生表示支持这种应用方式。也有20.8%的学生对这种应用方式持无所谓的态度,有8.8%的学生持反对态度。总体而言学生对移动学习的这种应用方式还是比较支持的。

如果“参与到不同的学习兴趣小组,通过手机等移动学习系统,借助于学校专题学习网站,和小组伙伴在真实的自然情境中一起讨论、协作、探索自然科学的奥妙”,愿意的学生达到了70.3%,其中有36.9%的学生表示非常愿意。

如果“通过移动学习系统,随时就学习、生活以及和伙伴们交往的烦恼问题向父母或喜爱的老师、心理辅导员老师倾诉和交流,并能够即时得到他们的帮助”,愿意的学生有68.1%。

如果“通过移动学习系统,随时将自己在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拍成照片、视频到自己的博客上和其他伙伴分享”,愿意的学生占60.1%,其中有31.1%的学生表示非常愿意。

如果“通过移动学习,随时随地下载老师的教学要点或教学视频片段,就某些知识点重新学习”,愿意的学生高达74.7%,其中有38.8%的学生表示非常愿意。

如果“直接把家庭作业到学习网站,并及时了解到老师对作业的评改意见”,愿意的学生有59.4%,有28.7%的学生对这种应用方式表示无所谓,有11.9%的学生表示反对。

通过对问卷分析可以看出,学生对利用移动信息技术设备进行移动学习表现出了很大的兴趣和需求,在学科课程学习中他们非常愿意和渴望使用移动学习的各种资源和工具。

三 学生对移动设备的使用情况

(1) 高年级学生手机拥有量大于低年级学生

关于手机拥有量的问题,在被调查的561人中有548人回答,其中拥有手机的人数是223人,占有率是40.7%。根据B/A值不同(B/A值是指这个年级“拥有手机的人数占拥有手机总人数的比值”与“年级的人数占被调查总人数的比值”的比,B/A值越高说明这个年级的手机拥有量越高),手机拥有率从高至低的年级是初中二年级(2.29)、高中二年级(1.98)、高中一年级(1.69)、小学六年级(1.20)、初中一年级(0.89)、小学五年级(0.75)、小学三年级(0.42)、小学二年级(0.40)、小学四年级(0.33)(详情见表2)。

从表2可以看出,小学阶段手机拥有量最高的是小学六年级,小学五年级次之。这两个年级拥有手机量比较高。而小学一年级至小学三年级的学生手机拥有量比较低;在初中阶段,初中二年级的手机拥有量最高,在所有调查的年级中拥有量最高,比值超过2.0;在高中阶段各年级手机拥有量相差不大,但是拥有量都很高,都超过1.50。由此可以看出,中学学生手机普及率高于小学,在手机等移动设备上开展移动学习,中学可行性高于小学。问卷调查中有325人没有手机,占调查总人数的59%。在没有手机的被调查者中,70%的人希望拥有一部手机,主要理由是能够与他人沟通。30%的不希望拥有的人主要认为有手机会影响学习。

(2) 学生经常使用的移动数字设备是手机、MP3系列、笔记本电脑和数字学习机

从统计的数据来看,学生经常使用的移动数字设备是普通手机和MP3/MP4/MP5/Ipod中的一种,其次是笔记本电脑和数字学习机。其他的数字设备如3G手机、上网本和个人数字助理学生是很少使用的。手机作为沟通的工具是必备的移动数字设备,占40.7%,MP3等播放器也是学生喜欢的数码产品,占有量为32.6%,笔记本电脑的拥有率为22.3%,数字学习机为23.4%。这些设备是学生最常用的数字设备,价格比较便宜,一般的家庭都能够承受。为了孩子的成长,许多家长愿意为孩子购买,但是有些家长为孩子购买了设备后,并不知道怎样使用,所以不能给孩子以必要的指导和帮助。

(3) 学生常用的获取资源和信息的工具占前三位的是笔记本电脑、普通手机和数字学习机

对于学生常用哪些工具来获取信息,一般来说学生常用什么设备,那么他获取资源和信息一般就是用这些设备,但是顺序是有变化的。学生常用的获取资源和信息的工具占前三位的是笔记本电脑(23%),普通手机(22%),数字学习机(18%)。

众所周知,只要能够与互联网联通,那么就能够获取海量的网络资源,笔记本电脑,特别是近几年兴起的上网本,基于其功能完善,性价比良好、市场销售额逐步扩大等原因,成为小学生主要的资源获取工具。除了笔记本电脑之外,手机也能够通过GPRS等形式与互联网联通。调查中,手机是第二大获取信息和资源的工具。

可见,能与互联网接入的移动终端都是大家喜欢应用的,也是最有可能应用和开发移动学习的工具,只要能够满足随时随地的学习,充分实现互动,就可用于移动学习。虽然3G手机的占有率比较低,但是随着3G技术的发展,3G设备、iPhone\iPad等便携式产品将是移动学习设备的发展趋势。

(4) 开展移动学习要改变学生仅将手机等设备作为通讯娱乐工具的观念

在调查问卷设计的10个手机使用的业务功能中,最普遍使用的是打电话、收发短信、玩游戏和听音乐这四项传统的业务。而“向其他人请教学习问题”和“查单词、生字”这两项是经常使用、偶尔使用和从不使用平分秋色。收发彩信、浏览网页、在线课程学习和下载课程学习资源只有一部分人经常使用,甚至有少部分人几乎天天使用。说明在移动数字设备上开展移动学习已有一定的基础,但是要改变学生将手机等设备仅仅作为通讯娱乐工具的传统观念。

(5) 大部分学生在空闲时间使用手机

学生在使用手机的时间上,大部分人选择的是“写完作业后的空闲休息的时间”,占61%。紧随其后的是“在家学习时”和“在放学回家的路上”,分别占13%和10%。这说明手机等移动数字设备更适合学生在生活中、在空闲时间、在零碎时间非正式学习。

四 学生对移动学习的需求分析

(1) 学生最希望通过手机获取的信息内容是课外读物和课程学习

不同的人群的关注点不同,想获取的信息也不同。学生希望通过手机获取最多的信息内容是课外读物和课程学习。不同性别的学生对通过手机获取的信息之间差异不显著(表3),男生最想获取的信息是课外读物,占到23.3%,而女生最想获取的信息也是是课外读物,占到25.1%,但是相比之下男生比女生更愿意获取娱乐游戏方面的资讯。

不同年级的学生对想获取的信息差异性显著,小学学生最愿意获取的信息内容排在前三位的是,课外读物,课程学习和娱乐游戏,而初中和高中学生最愿意获取的信息内容排在前三位的是课外读物,新闻资讯和生活百科。这反映了随着学生年龄的增大,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自己周围社会环境的变化,因此,在设计移动学习内容时,小学阶段要考虑娱乐性,更多的采用“娱教”的学习内容形式,而在初中和高中要逐渐注重学科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2) 七成以上学生愿意通过手机等移动设备接收与课程学习相关的学习资料

移动学习能够给学生提供任何地点、任何时候、任何方式的学习,学生对通过移动设备接收与课程学习相关的学习资料的态度,反映了他们对移动学习的需求。从图2中我们可以看出,73.82%的学生愿意通过手机等移动设备接收与课程学习相关的学习资料,不同性别的学生对通过这种方式学习的认同趋于一致(表4)。不同阶段的学生对通过手机等移动设备下载资料的方式都表示愿意与接受,小学生达到了75.3%,初中生达到了76.5%,高中生达到54.8%。

(3) 大多数学生希望通过手机或其它移动设备接收需要预习的课程内容和学习要点

在回答问题的537名学生中,对通过手机或其他移动设备接受需要预习的课程内容和学习要点的学生达到了395,有33.76%的学生完全赞同,有39.11%的学生赞成,两者所占的比例相加达到了72.9%(图3),所以学生是很愿意利用手机来进行课程内容和学习要点的学习的。其中女生比男生更愿意通过这种方式接收需要预习的课程内容。随着年级的增高,学生对通过这种方式获取课程内容的方式的态度逐渐降低。

(4) 小学阶段最愿意获取的学习材料形式是视频,而高中阶段是文字材料

不同形式的学习材料呈现形式,对学习效果有不同的影响,根据戴尔的经验之塔理论,学习应该从生动直观到抽象思维发展。教学应该从具体经验入手,逐步抽象。在“你喜欢在手机上使用哪些形式的学习材料”选项中,选择视频的为49.6%,选择文字的为47.6%,选择动画的为40.5%,选择图片的为26.1%,选择声音的为25.5%。

视频是大家最喜欢的学习材料呈现形式,因为视频和上课一样,有声音和图片还有文字相结合,给学生呈现的信息比较多。学生观看视频学习就像和在真实的课堂中一样;而文字是排在了第二位,仅次于视频并且和视频相差无几。文字是传统的信息表达形式,学生都习惯通过文字来获取信息,所以排名仍然排在前列,这为开发移动学习资料提供了可能。

作为图片和声音相对于前三项就显得差些,因为图片和声音给大家提供信息的形式是单一的,并且视频包括图片和声音,因此效果比单一的图片和声音有很大的优势。

统计分析发现,不同阶段的学生对希望获取的学习材料形式不同,小学阶段最愿意获取的材料形式是视频,而高中阶段的学生最愿意获取的学习材料形式是文字材料。

不同性别的学生对学习材料的形式的认同度不同,男孩最想获取的是视频,占到了27.7%,女孩最愿意获取的是文字材料,占到了24.95,这反映出不同性别的学生对信息的呈现形式的喜好存在显著差异。

(5) 学生希望自己需要的时候用手机查询学习资料,也可以根据自己的习惯设定时间段发送

学生认为发送学习资料的时间为自己需要的时候用手机上网查,占到了38.6%,其次是根据自己的习惯设定时间段发送,占28.4%(表5),所以移动学习要提供尽可能丰富的学习资源供学生在需要的时候查询,并且要根据学生的习惯发送学习内容。不同阶段的学生对发送资料的方式差异显著,随着年级的增高,他们最不愿意接收的方式就是系统随机发送,高一学生愿意接收的仅为4.2%,高二学生为7.1%,同比小学四年级为18.2%,六年级为19.9%。不同的学生性别对发送资料的方式差异性不显著,都最愿意在需要的时候用手机上网查询,男孩为40.8%,女孩为36.9%。

(6) 学生基本接受通过短息的方式进行交互式测试

基于课堂教学的交互式测试对巩固知识,提升能力具有很好的效果,这种交互可以让学生了解自己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并及时反馈,然后让学生有针对性的复习巩固所学内容。在调查中发现,65%的学生愿意通过短息的方式进行交互式测试(表6)。不同阶段的学生对交互式测试的认同度随着年级的升高,逐渐减弱,高中学生对此大多持无所谓和反对态度,说明不同阶段的学生学习的方式和对学习内容的接收形式有显著的差异性。不同性别的学生对通过交互式测试,巩固所学内容,及时获取反馈信息的认同度趋于一致,65.4%的男孩,66.8%的女孩对这种方式表示愿意接受。

(7)学生希望通过移动设备接收知识点和学习重点

不同的学习材料,在学习过程中有很大的辅助作用,能够引导学生不断思考。在调查中发现,学生希望获取最多的学习材料是考试的知识点,占到了23%,其次是学习重点。所以移动学习要尽可能把学习内容简化为学习重点和知识点传输给学生(图4)。

(8)学生最愿意通过移动设备学习的科目是历史、地理等人文学科

不同的学科有不同的特性,数学、物理、化学等自然学科重视思维推理能力,语文、思想品德等学科重视概括、识记,英语学科则重视日常练习交流能力。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学生最愿意通过移动设备学习的科目是历史、地理等人文学科,但所有课程之间的显著性差异不大(图5)。

相比之下,不同阶段、不同年级的学生喜欢通过移动学习学习不通的科目,之间差异性显著,小学高年级学生最喜欢通过移动学习学习的科目是语文,其次为数学和英语。初中生最愿意学习的科目为历史地理等人文学科。高中学生对通过移动学习最喜欢学习的科目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性,高一学生最喜欢学习的科目为数学,高二学生最喜欢学习的科目为英语。不同性别的学生对通过移动学习学习的科目存在显著性差异,男生喜欢学习的科目为数学,占到了27.5%,女生喜欢学习的科目为语文,占到了24.9%,这表现出男女生由于性别的差异,喜欢的科目明显不同,男生更加喜欢学习抽象思维型的科目,而女生则喜欢学习背诵,记忆类感性科目(表7)。

第6篇:初中学习材料范文

1明确教学目的

初中数学是数学教育教育的基础阶段。数学与社会生活、生产有着广泛的联系,对于我国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具有重要的作用,从这一点来说,数学的实用性比较强,与我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应该以培养学生的数学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和能力为目的,为学生终生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打基础,只有这样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我们培养出来的人才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因此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步骤都应该围绕着培养学生的数学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的技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为目来进行。教师组织一堂课,首先要根据教学大纲,教材和学生实际,确定教学目的和任务。教学目的和任务一要具体明确,二要全面恰当,在知识技能方面明确哪些应该理解,哪些应该掌握。在能力、思想品德方面,通过哪些内容、活动或练习,培养哪些能力和思想品德。一堂课,一方面有主要的一两项目的,如学习新知识,或进行某种技能训练。同时,要全面考虑发展双基和教育的各项任务以及能力的培养,如何贯穿在学习知识、技能的过程中。例如通过演示及计算,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反应能力、实际计算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要求教师不仅要讲好习题,还要教给学生如何培养逻辑思维能力;要培养学生的技能,就要通过一定的练习,使学生掌握相当的技能。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随时注意学生的反馈信息,及时调整教学过程和方法,以适应实际需要,防止出现教学上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2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7篇:初中学习材料范文

【关键词】语文教学;自主主体;主动民主;引导

近年来,初中学生在语文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然而,师生的双边教学活动仍然限定在“传授―接受”的模式内,“满堂灌”仍然充斥课堂,高投入低产出仍然是中学语文教学屡见不鲜的现象。教育规律告诉我们,学生才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努力探索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途径,将有利于促进当前的初中语文教学改革。

一、课堂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内涵

(一)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概念。初中语文课堂中学生

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是指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启发、指导下,以目标为依据,充分参与学习过程,主动探究,自我发展的课堂教学模式。课堂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是以学生为中心为基础的,是与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相区别的,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语文教学把学生看成被动接受知识的客体,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是主演,学生是配角,甚至是观众,教师与学生“我讲你听”,“我呼你应”,“我考你答”,这种做法,严重影响了学生的主动发展,无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二)学生自主学习的特征。语文课堂中学生自主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能够积极投入,对自己的学习负责,能自主实践,主动探索,创造性的学习。

(三)自主学习对学生的发展意义。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且对学生的终身学习起到重要作用。

二、课堂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模式

为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我们从实践中提炼了“语文课堂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课堂教学基本模式。这种课堂教学模式的指导思想是:把教学过程看作动态发展的、教与学有机统一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始终处在主体地位,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激发者和引导者。

(一)明确目标。在这个课堂教学模式中,教师首先向学生明确目标。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在具体教学活动中所要达到的结果或标准,教师在制订目标时,要充分了解教材,了解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特点,知识和技能水平,并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制订出与学生的实际要求和谐一致的教学目标,并且要具体明确,通俗易懂,便于学生理解。

(二)自学讨论。出示教学目标后,要围绕目标,提出自学的具体要求或设置一些自学思考题,创设自学的情境,让学生自学,通过自学,学生对问题有了自己的见解,但理解的程度不同,这时可组织学生讨论,交流个人所得。自学讨论是课堂教学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

(三)启发诱导。在自学讨论后或自学讨论中,教师要针对学生在自学讨论中出现的问题加以艺术启发诱导,帮助学生走出困境。

(四)应用评价。在经过明确目标、自学讨论、启发诱导三个阶段后,学生在教师的组织、激发、指导下,对问题有了基本的认识和理解,此时,教师要把预先设置好的练习交给学生,运用多种形式,如做游戏、抽签问答、接力做题、表演课本小品、抢答竞赛等,激发学生的练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练习结束后,接着便是达标测试,教师通过投影、小黑板或预先打印好的测试题发给学生,让学生独立完成测试题。一定要紧扣教学目标,做到准确、科学、合理,对测试中出现的问题教师要及时矫正,做到当堂达标。

三、课堂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实施策略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关键是让学生进入主动学习的状态,如果学生进入了主动学习的状态,其学习活动的效益就会成倍增长,所以,我们经常教育学生要把“要我学”变成“我要学”,那么怎样让学生进入主动学习的状态呢?

(一)创设“最近发展区”,让学生进入主动学习的状态。前苏联着名心理学家维果斯基提出的“最近发展区”的学说,对让学生进入主动学习的状态有积极的意义。所谓“最近发展区”,即学生有可能达到的较高的发展水平,处于学生最近发展区的教学情境,最有利于学生生成主动学习的状态。这是因为,处于最近发展区水平的教学,学生具有能够掌握的可能性,但这种可能性要想转化为现实性又必须全身心地投入。在这一过程中,心智活动必然高速运转,各种能力也因得到最有效地磨练而逐步形成与发展。同时,成功的喜悦又必增强自信心与学习热情。这就为学习奠定了必不可少的非智力因素基础。如果学习材料难度大,学生将其视若天书,不知教师所云为何物,或者教学速度过快,快得使学生没法跟上,学生就进不了主动学习的状态,反之,如果学习材料的难度过低,或者教学的速度过慢,学生也不能进入主动学习的状态。

(二)让学生意识到进入主动学习状态的必要性。让学生进入主动学习的状态,还要使学生明晰地意识到进入主动学习状态的必要性,当学习某一知识点时,不应该仅仅单纯地学习这一知识点,教师要告诉学生这一知识点的作用,意义,它在整个学科知识结构中的地位与作用,如果娴熟地掌握了它会有什么好处,如果不能娴熟地掌握它,将会产生什么样的不利影响,趋利避害是人的本性,当利害关系非常明确地摆在学生面前的时候,相信学生一定会作出正确的选择。

(三)通过有效地预习让学生进入主动学习的状态。有效地预习是学生进入主动学习状态的最佳策略之一,预习是学生学习课文的“预热”,为了让学生进行有效地预习,教师要在预习题上下功夫,预习题可以搞得多一些,但题目不要大,并且不涉及深层次的问题,更为重要的是,所提问题是学生能够解决或经过努力能够解决的,以增强学生成功的信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进入主动学习的状态。

参考文献:

1、 王敏勤着:《和谐教学的原理与模式》,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1年10月出版。

第8篇:初中学习材料范文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5B-0073-01

初中英语新课程标准指出,文化意识是得体运用语言的保证。因此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教师应充分挖掘并展现教材中的英语文化素材,将文化与语言教学有机结合,创设文化交流场景,使学生理解英语文化,获得跨文化的认同感,在中外文化的对比中,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加深对本民族文化的理解,提高和发展跨文化交际能力。

一、初中英语文化意识课程目标的内涵及意义

英语新课程目标中把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作为课程目标之一,认为文化意识不仅是指对异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对文化多元性的意识和对差异的宽容态度,而且包括对自身文化价值观念及行为方式的觉察和反省。教师要宏观把握英语教学的文化意识课程目标,从传统的注重语言知识转变为重视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通过扩大学生接触异国文化的范围,使学生提高对中外文化异同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和增强跨文化意识,最终达到文化意识课程目标的要求。

文化意识作为英语教学的课程目标,有利于学生跳出本民族汉语言文化价值观的束缚,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了解英语国家文化,激发学习英语的兴趣,拓展视野,提高对中外文化异同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获得语言所蕴含的深层文化,并逐渐将这些有意识的文化内化为自身一种无意识的文化感知,实现文化理解,发展跨文化交际能力。

二、初中英语教学中渗透文化教学的策略

1.把握认知特点,激发文化习得动力

语言文化学习是一种复杂的认知过程,是学生在感受母语与目的语文化冲突的过程中,实现行为、态度、认知重新构建的过程。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把握学生认知特点和英语语言的文化内涵,引导学生自我调节思维活动及情感的表达,提高学习英语文化的动机水平,自觉地融入文化学习,使学生在英语语言与母语的文化冲击中内化文化信息,构建文化意识。

如在学习《牛津初中英语》7A Unit3“Halloween”时,我先从我国一些传统节日的习俗说起,在学生兴趣盎然、情绪高涨之时,投影万圣节的图片,引导学生深入探究:What’s the story about the festivals?和How to celebrate the festivals?这样,学生在交流互动中不仅对万圣节的由来、时间、装饰、饮食、活动等有了清晰地了解,而且能感受到其中丰富的文化内涵,拓宽学生文化知识和语言知识视野,加深对文化的理解感悟和认同。

2.注重文化背景,增进文化情感认同

不同的文化造成不同的人文环境和文化理念,在母语之外的文化环境中学习目的语,容易存在语言的错位,这就要靠教师有意识地根据具体教学内容适时补充一些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使学生在不同文化心理的交融和互补中,获得比较完整的文化概念,了解和掌握使用这种语言的精髓。

例如,学生从初一开始便学到了见面问候、与人谈话的几个常用表达:Hi,how are you,how old are you,what’s your name,Where are you going? Have you eaten yet?等。但由于学生对被问人与说话人的熟悉程度,以及不同地方人的不同问法不理解,在日常交际时可能会引起误解,甚至闹出笑话。因此,教学时我让学生模拟世界上不同地区人们见面的情境,自主编对话进行表演,让学生在活生生的语言环境中对话、感悟与体验,促进学生语言技能内化,增进文化情感的认同。

3.恰当选择内容,提高文化教学效率

意义学习的的外部条件是具有逻辑意义的学习材料,在教学中教师要选择那些能够满足学生需求的、尽可能贴近学生生活的、与学生亲身经历紧密相连的文化学习材料,组织开展教学活动,激发学生了解英语文化,加深文化理解的兴趣,高效地落实文化意识的课程目标。

如,教学中结合教材适当地让学生观看英语电影、英语动画片等,如《Harry Poter》(哈利波特)、《Garfield’s Fun Fest》(加菲猫的狂欢节),让学生在纯英语背景下感受异国文化的氛围,了解地道的英语语言,提高英语文化意识和英语的表达能力。

4.多元教学方式,提高文化交际能力

在教学中应构建多元化教学方式,给学生提供仿真的文化交流的环境和练习机会,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活动中去,鼓励学生从语言素材的表层意象中探寻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并通过具体的语言实践,感知语言,培养思维,领略其文化内涵,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在教学《牛津初中英语》8A Unit 2 School life的“Reading School lives”时,我引导学生从“mixed school”in British school、Reading Week、driving lessons等表达方式中去探究、交流What do you learn from the life in a British school/an American school?以此培养学生关心世界的认知思维方式,激发他们的世界学习意识,增强文化学习主动性,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第9篇:初中学习材料范文

一、分化性策略

奥苏贝尔的认知同化说认为,客观的事物或观念必须在人的意识中具有可与之相等的“东西”才有意义,这个“东西”即是认知结构。所谓认知结构是指学科知识的实质性内容在学习者头脑中的组织。它由有组织、稳定的概念、命题组成。认知结构的构成遵循不断分化和综合贯通的原则,使其形成一个按层次高低和纵横联系组织起来的“金字塔”式的结构。处于结构顶端的是最抽象和概括性最强的概念、命题,然后是逐级向下分化的从属概念、命题。该学说认为,教科书中知识的组织方式应该与人脑的认知结构中组织知识的方式一致,即以不断分化的方式组织教科书内容,首先呈现该学科的最一般、最概括的观念,也就是该学科中最有广泛的解释价值、最大的包容性的概念和原理,然后循序渐进地呈现细节和特例。这样的组织结构不仅使新知识更有意义,使学生能将容易忘记的特殊知识固着在容易记住的概念上,而且可根据一般原理综合有关的事实。因此,应采用分化性策略由整体到局部、由一般到具体组织地理教科书内容,即区域地理内容按先整体后局部,先总论后分区的顺序组织,系统地理内容按先概论后分论的顺序组织。例如,各版本的初中地理教科书都是按照世界地理——中国地理——乡土地理的顺序安排,人教版七年级地理教科书先安排总论知识“地球和地图”、“陆地和海洋”、“天气和气候”、“居民与聚落”、“发展与合作”,再安排区域知识“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我们邻近的国家和地区”、“东半球其他的国家和地区”、“西半球的国家”。人教版高中地理教科书必修3先概述“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再详细论述“区域生态环境建设”、“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区域经济发展”、“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同时课文呈现概念原理时应先呈现包容性大的,再呈现包容性小的。例如,人教版高中地理教科书必修1第一章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先讲地球外部圈层的组成,再讲水圈的组成,其包容性由大到小。

二、综合性策略

奥苏贝尔的认知同化说认为,不断分化和综合贯通是人的认知结构组织的原则,这两条原则也适用于教材的组织。在组织教材时,除了要从纵的方面遵循由一般到具体、不断分化的原则以外,还有从横的方面加强概念、原理、课题乃至章节之间的联系。因此,中学地理教科书编写中应积极采用综合性策略,即在每章节后面安排本章节知识小结,向学生呈示重点突出、纵横联系、前后贯通的章节知识结构图或章节知识结构补白图,以促进学生对知识间内在联系性的把握,加深理解。例如,在人教版高中地理教科书必修1“地球的运动”一节后,可安排如下的本节知识小结(图1)。

三、“先行组织者”策略

奥苏贝尔的认知同化说认为,新知识的学习必须以已有的认知结构为基础,已有的认知结构对新知识的获得和保持的影响因素主要有:一是认知结构中对新知识起固定作用的旧知识的可利用性;二是新知识与同化它的原有旧知识之间的可辨别性;三是认知结构中对新知识起固定作用的旧知识的稳定性和清晰性。认知结构中的这三个因素称为认知结构的三个变量。为了提高学习效果,发挥认知结构中三个变量在新知识学习中的积极作用,促进学习的有效迁移,就需要设计“先行组织者”。所谓“先行组织者”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要比原学习任务本身有更高的抽象、概括和包容水平,并且能清晰地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关联。设计“先行组织者”的目的是为新的学习任务提供观念上的固定点,增加新旧知识之间的可辨别性,以促进类属性的学习。中学地理教科书编写运用“先行组织者”策略,是指教科书在呈现新知识之前,“给学生呈现一个短暂的具有概括性和引导性的说明。这个概括性的说明或引导性材料用简单、清晰和概括的语言介绍新知识的内容和特点,并说明它与哪些旧知识有关,有什么样的关系。”例如,人教版高中地理教科书必修1第一章第三节“地球的运动”,教科书在“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的标题下开头是这样表述的:地球的运动包括自转运动和公转运动两种基本形式。可以看出,这节内容教科书开门见山给出地理概念(定义),直接进入新内容的学习。这样的表述方式很唐突,难以与学生认知结构中的旧知识取得联系,也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如果采取“先行组织者”策略,教科书的开始可以这样设计:请你回忆初中地理知识,结合演示地球仪,简短说出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这样学生能将已有的知识与新知识产生“链接”,进入新的学习就有意义了。

四、“意义学习”策略

奥苏贝尔的认知同化说认为,根据知识学习的性质可以将学习分为意义学习和机械学习。意义学习是指语言文字或符号所表述的新知识能够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有关旧知识建立起一种实质的和非人为的联系。意义学习在知识的获得、保持和应用等方面其效果都优于机械学习。意义学习有两个先决条件:一是学习者表现出一种意义学习的心向,即表现出一种在新学的材料与他已有的知识之间建立非任意的、实质性联系的倾向。二是学习任务对学习者具有潜在意义,即学习任务能够在非任意的和非逐字逐句的基础上与学习者已有的知识结构联系起来。可以看出,这里的学习者具有学习心向是指学习者对学习材料具有强烈的学习动机和兴趣;这里的学习任务对学习者具有潜在意义是指学习材料本身具有逻辑意义,同时学习材料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旧知识、生活经验具有一定的联系。

为了促进学生进行意义学习,中学地理教科书编写应运用“意义学习”策略。“意义学习”策略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中学地理教科书应选取对学生有价值、有意义的地理知识,以激发、维持和增强学生的动机和兴趣。有意义的地理知识既包括“对学生生活有用的地理”,即与学生生活及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尤其是学生熟悉的地理事物、现象和问题。也包括“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即与社会实际联系紧密的地理知识。主要有人类所面临的全球性问题,如人口问题、粮食问题、资源问题、环境问题、城市化问题、可持续发展问题;世界和中国的“热点”地理问题,如区域发展、国土整治、全球变化、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等。

第二,中学地理教科书内容的组织应具有逻辑性,即课文中各标题围绕课题,各段落围绕标题按地理学科的逻辑顺序排列。一是注意课文的各标题内容应以课题为中心。如中图版《义务教育四年制初中教科书地理第1册》中“地图的三个基本要素”一节围绕课题分别安排了“地图上的比例尺”、“地图上的方向”、“图例和注记”三个标题。二是注意课文的段落之间联系紧密,衔接过渡自然。如上述“地图上的方向”段落内容如下:

看地图,首先要知道方向,在地平面上有东、南、西、北四个基本方向。地图上确定方向的一般方法是面对地图,把它的上方定为北,下方定为南,左方定为西,右方定为东。简单地说,就是“上北下南,左西右东”。介于这四个方向之间的为东北、西北、东南、西南。

有的地图画有指向标,其箭头所指方向一般定为北方。知道北方,其他方向也就可以确定了。因此,在有指向标的地图上,应该根据指向标来定方向。

在有经纬网的地图上,要根据经纬线来确定方向。经线指向南北方向,纬线指向东西方向。在经纬线画成圆弧形或其他形状的情况下,它们所指的方向不变。这时要特别注意:无论经线、纬线多么弯曲,只要在同一条经线上,就是正北或正南方向;只要在同一条纬线上就是正东或正西方向。在极点上(南极或北极),则所有的经纬都是指向正北或正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