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情境创设范文

情境创设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情境创设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情境创设范文

关键词:快乐学习;创设情境;课堂教学

一、研究目的

对于美术课堂,情境美尤为重要,试想,让学生处在一大堆书本的包围之中,他们还有什么快乐的心情去描绘缤纷的生活,去完成“断臂的维纳斯”的丰富联想呢?用智慧创设情境,给学生一片快乐学习的天空,从而促进学生审美意识的发展,激励、唤醒每一个学生潜在的能力。

二、研究方法

1.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时时想学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当儿童跨进校门以后,不要把他的思维套进黑板和识字课本的框框里,不要让教室的四堵墙把他跟气象万千的世界隔绝开来。”生活是绘画创作的源泉,为此,我们要充分结合美术教材的特点,努力促进教学内容生活化,促进教学过程生活化,引导学生充分感受生活,大胆创造,从而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素质。

(1)引着学生走进自然,创设情境。让学生走进自然,接受自然的陶冶,探究自然的奥秘,感受自然的美丽。在自然中,学生能够自由呼吸、自由嬉戏、自由想象。如,在教学《树叶贴画》时,课前我动员学生广泛收集各种各样的树叶,有大有小,形状色彩多样的。在收集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认识了各种树叶的特点和名称,还欣赏到它那富有美感的形状和纹理。课堂教学中先向学生提问与设计制作内容有关问题,如,“同学们,你们注意过我们身边的每一片树叶吗?”“看到这些树叶的外形你会联想到什么?”当学生被这些问题所吸引,正在互相议论讨论的时候,我又出示了范画和同龄孩子的优秀作品。在师生共同欣赏这些小制作的同时,学生的制作欲望油然而生。“那么,我们这节课也试着用树叶来贴画,同学们喜欢吗?”由此把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向。学生通过想想、剪剪、拼拼、贴贴等制作方法,拼贴出生动有趣的画面。如,灵动的小金鱼、调皮的小老鼠、青蛙过河、帆船远航等等,一幅幅栩栩如生的画面使学生获得了成功的喜悦。

(2)领着学生走进课堂,创设情境。布置课堂教学的环境,营造浓郁的教学氛围,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动力。美术室是学生学习美术的重要场所,美术室布置得既美观又充满美术气息,往往能更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通过情境创设,别出新意地摆放学习材料和范作展示,激发了学生探索、求知的欲望,并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

2.创设趣味情境――让学生常常乐学

要吸引学生的兴趣就要注重教学形式的趣味性,教师应用各种生动有趣的教学技术和辅助手段,在导入新课时采用小游戏、小故事、谜语、音乐等,抓住学生的眼球。比如,一段悦耳的音乐、一首激昂的诗,都能创造出意想不到的效果。

(1)用儿歌、猜谜的形式,创设情境。在教学环节的首要开头――导入中用儿歌猜谜激趣,在如此轻松的情境中,学生更易接受。例如,在《我心中的太阳》一课的教学中,我巧妙地运用了猜谜激趣:“早晨跳出东海面,傍晚休息下西山。夏天我们躲着它,冬天人人都喜欢。”学生踊跃发言,积极举手,学习氛围轻松快乐,同时也使学生增长了见识。

(2)用渲染的形式,创设情境。美术教学将几门息息相通的艺术有机地结合起来,不但可以创设优良的教学情境,而且可以活跃课堂气氛。①有音乐的渲染,学习是快乐的。绘画是用线条、色彩、等元素的空间艺术,作用于人的眼睛,触动观者的心灵。而音乐则是作用于人的耳朵,陶冶听者的情操。如,在教学《小纸船的梦》中,我以《小白船》的歌曲导入,让学生感受船在飘荡的情境,在学生作画时,我将这首欢快的歌曲贯穿始终,学生在美妙的音乐中舒心地创作出了一幅幅富有想象力的作品。②加上语言的描绘则更加生动形象,教师生动的语言描述可以吸引学生并将其带到特定的情境中,加深学生对知识的了解。

3.创设实践情境――让学生渐渐会学

(1)以课外活动的形式,创设情境。著名教育家卢布姆认为,一个人成功的次数越多,他的学习自信心就越强。在课堂40分钟以外,我也尽量给学生创设情境。如开展了儿童画、线描、手工等美术兴趣小组活动,在班级里组织学生设计板报手抄报,开展各种板报比赛,参加“心理漫画”“情系开发区”等各类书画展比赛,甚至让学生为运动会设计班徽等。还有不少学生在各级各类的绘画比赛中获奖。从中可以看出,学生用所学知识渐渐地应用到活动中,这种快乐的获得,促使人们追求美、创造美,进而让学生的情感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2)以表演的形式,创设情境。表演是直观的、视觉的,通过表演传达信息、反映情感、增强体验,有利于学生在作品中的情感再现。如,在《穿出我们的风采》这一课中,我设计了表演游戏。先让两个学生戴上漂亮的饰品走模特步,这极大地激发了全班学生的学习热情。在评比表演这一环节中设置最佳表演奖,小组之间评比,组成“模特队”,教师播放音乐,学生排队表演,并由学生自己当评委给每组打分,看哪一组表演得最好。通过这场表演秀,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还发展了学生的观察、比较、分析、想象、创造能力。

三、结果与分析

由此可见,学生想学是兴趣,乐学是关键,会学是目的。变“学生苦学”为想学、乐学、会学。我们要尽可能了解学生的需要,根据他们的心理特点,巧设情境,激发兴趣,打破以往条条框框的束缚,让他们的个性得到张扬和自由发展。

四、结论与建议

作为学生走上美术创作之路的启蒙者,需要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用真诚和智慧去点亮学生心灵的苍穹。在课堂教学、课外活动中,教师需用智慧不断创设情境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挖掘其创造潜能,使他们在人生的这段行程中,充分发展自己的个性,展现自己的能力和艺术才华。

第2篇:情境创设范文

关键词: 低年级语文 考试 游戏测评

一、“变”因

1.试卷考试的枯燥乏味

“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一直以来,人们总是以单一的一张试卷作为评定学生成绩和能力的标准,这一单一的考试模式对于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的学习心理、学习习惯和学习效果等都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导致了许多孩子一提起考试就愁眉苦脸、唉声叹气,或是想方设法在考试中作弊,或是为躲避考试而不上学。“怕考、厌考,对考试没有兴趣,不知道怎么考”几乎成了许多孩子的一种通病,如此学习怎能有良好的学习效果呢?

2.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学习是小学生在校生活的主要内容,新课程改革使许多老师转变了教学观念,在课堂上能为学生创设快乐和谐的环境,让学生在四十分钟里充满活力,开放课堂,让课堂成为生活的舞台,但是作为课程改革重要组成部分的“评价”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相对变得较少,试卷考试仍是许多老师惯用的评价方法。但新课程改革不仅要求有新的教法、新的模式,而且要求有新的评价,因此,考试也应像课堂教学那样开放出来。

3.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

低年级学生生性活泼好动,游戏是他们最乐意为之且兴趣盎然的一项活动。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儿童是用形象、色彩、声音来思维的。”对于内容有趣、情节生动、形象鲜明的游戏,低年级学生往往有浓厚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激发求知欲的良药,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如果不让他们充分“动”起来,那么他们就会对学习产生厌倦情绪,注意力也难以集中。

4.游戏测评的作用

游戏测评活泼新颖,有很强的操作性,氛围轻松愉悦,大大减轻了学生对考试的惧怕心理,提高了他们的兴趣,自组选择的测评内容不仅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而且增强了他们的主动性和自信心,达到了在轻松快乐的气氛中考查学生知识掌握、能力发展的目的。

二、“变”法

1.确定“游戏测评”内容

“游戏测评”的内容应是学生掌握的课内知识和课外知识,以课内知识为主,课外知识为辅。课内知识可根据不同阶段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来确定,围绕字、词、句、篇章抓住知识点来设计项目。课外知识可根据该年龄阶段孩子的认知能力来确定。

例如:一年级第一学期游戏测评的内容,我是这样设计的,课内知识围绕拼音、识字、写字、朗读背诵课文,分为四大类:(1)读拼音做动作;(2)看看谁认的生字多;(3)谁得的红圈圈最多;(4)朗读或背背你最喜欢的课文。课外知识分为:(1)成语知多少;(2)背几首你最喜欢的儿歌或古诗。

2.设计“游戏测评”表

测评表的设计是根据测评内容来定的,有多少个测评项目就应在表中呈现多少项,测评成绩的评定不采用记分数的形式,而应根据小孩子活泼的性格,设计得活泼一些,如:“金苹果、红苹果、青苹果”奖、“大拇指”奖、“五星”奖、“娃娃脸”等,整个测评表也可相应地配上小孩子喜欢的图案,如红花绿草、蓝天白云或动物卡通图等,让学生手持测评表参与每次测评都有一种兴奋和愉悦,乐此不疲。

3.创设“游戏测评”情境

“游戏测评”情境的创设可以说是整个测评中最能体现创造性和情趣性的,也是需要花费老师许多心思和功夫的地方。

首先,确定一个游戏测评的主题。如:“动物王国欢乐游”“采摘胜利果”“闯关大行动”“漫步百花园”“欢乐蹦蹦跳”等,一个主题可以贯穿于测评内容的全过程,也可以根据测评内容中不同的项目选择不同的游戏主题。

其次,营造游戏氛围。如为了营造“采摘丰收果”的氛围,我将整个教室布置成一个知识果园,门口用彩带做成门帘,门帘上缀满苹果、香蕉、梨子、草莓、橘子等水果,请一个小朋友扮演成水果冬冬,站在门口说“知识果园欢迎你”,黑板上画上漂亮的绿草红花和果树,“采摘丰收果”五字嵌在果实中,教室正中间用桌子围成一个果园,果园里有三棵树,每棵树上都结满五颜六色的果子,每个果子背后都贴有一道题,果园出口处是我扮演的果园主人,负责为学生解释题意和测评结果的评定,并作适当的鼓励。虽然为此我花费了许多的时间和功夫,但是测评的时候,看到孩子们一个个兴致勃勃,张张笑脸透出的是对测评的喜爱,完全没有往日考试时的愁容,我想游戏测评是对的。

4.展开“游戏测评”过程

游戏测评过程的展开可以一个班独立进行,可以几个班合作进行,可以分阶段分项目进行,也可以在期中或期末综合进行。学生参与评定时每个项目中都以自选为主,当然也可以分为必答和自由答等各种参与形式。测评过程不但可以测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而且可以调动学生视听觉多种感官参与,融合测学生的操作能力、书写能力等,从而对学生评定得更加全面。

第3篇:情境创设范文

一、案例

创设购物情境,引出进率。

(出示课件并配音。)

小明:小聪,小聪,你到哪儿去?

小聪(手里拿一堆钱):我拿10个1角钱去买一把尺。

小明:你拿这么多1角钱去买东西,很容易丢的。

小聪:那,怎么办呢?谁来帮帮我?

师:谁来帮帮他?(小组讨论后汇报。)

生:我把10个1角钱换成1元。

小聪:谢谢你!现在我知道了。

师:1元就是10角,10角就是1元。

(板书:1元=10角。)

片段二

创设问题隋境,巩固进率。

师:老师这儿有一个溜溜球,是用一元钱买来的,如果是你去买,你准备怎么付钱?

(小组合作,用你钱袋中的钱摆一摆,然后汇报交流。)

生1:可以付1元纸币。

生2:可以付2个5角。

生3:可以付10个1角。

生4:可以付5个2角。

生5:可以付1个5角,2个2角和1个1角。

师:噢,同学们真爱动脑筋,1元钱有这么多付法,那么老师想知道为什么可以这么付呢?

生:因为它们合起来都是10个1角,10个1角就是1元。

二、反思

正如“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每个人的兴趣、思维、个性等方面都有自己的特点,现代社会尤其提倡个性的张扬,教育也越来越讲求以学生发展为本,每个学生都有自我发展的需求,应当得到尊重、信任和关怀。由此,新课标倡导这样的学习方式:亲身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勇于创新,并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从而获得对数学的独特体验,把数学学习活动变成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因此,新教材关注学生的兴趣和已有知识、经验,努力为学生创造了生动活泼、主动探究的材料和环境。

如何利用好新教材所提供的丰富的教学资源,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索,在实践中体会到数学的奥秘,获得对数学知识的独特体验,并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构建一个生动活泼的数学学习环境,是值得每位教师深入探讨研究的--问题。下面结合上述教学案例谈谈我的一些尝试和体会。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生主动的建构活动,学习应与一定的情境相联系,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使学生利用原有知识和经验同化当前要学习的新知识。

1.创设故事情境。《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和交流。”这就要求数学教学从内容到方法要更贴近儿童,尽可能顺应儿童活泼好动的天性,要不断地触发他们的兴趣点,从而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的过程。课堂教学中,教师可采用讲故事、猜谜语、做游戏、播放动画等形式,把枯燥的数学变成使用性、愉悦性的情境,从而引发学生新奇、兴趣和疑问,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来。

在片断一这一环节中,我就通过计算机向学生呈现了一幅模拟购物动画画面,这幅画面富有极强的现实生活的气息,一下子就使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正所谓“未登殿堂,先入佳境”。紧接着动画中的人物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谁能帮帮我?我该怎么办?”从而迅速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激活了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探求知识的过程中,体会学习的乐趣。

第4篇:情境创设范文

关键词:高中音乐 课堂教学 情境创设 情感释放

高中阶段的学生面临着十分繁重的学习任务,压力可想而知,然而很多高中阶段的学生并不能够很好的自我排解压力,这就导致很多学生面对着巨大的学习压力而手足无措,情感处于抑制状态,这对于学生的身心发展极为不利,为此作为能够陶冶学生情操,释放学生心灵的音乐教学,我们应该充分的发挥这门学科的独有功效,让学生能够在音乐的学习过程中感受心灵的震撼,缓解心中的学习压力,为繁重的学习生活增添一份乐趣。然而在现阶段的高中音乐教学过程中,虽然音乐这门学科的独有功效得到了广泛的认同,但是真正体现在音乐课堂教学之中的情况却大相径庭,究其根本原因还是教师教学方法存在一定的问题,学生的积极性得不到调动,主观能动性得不到发挥,甚至有很多教师一味的重视理论教学,让学生的心理压力更是蒙上了一层阴影,久而久之很多学生对于音乐的学习产生了一种反感的情绪,因此作为教师应该采取情境式教学方法,为学生创设优美的音乐情境,让学生能够置身其中,用心去感悟音乐的美好,这样学生的积极性会充分的调动起来,只有学生真正能够参与到其中,音乐教学的真正意义才能够得以充分的体现。笔者结合自身多年从事高中音乐课堂教学的经验,对如何在高中音乐课堂教学中有效创设教学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端正教学态度,用热情感染学生

长久以来之所以高中音乐课堂教学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其实这些问题首先应该归咎于教师的教学态度,其次才能是教学方法方面的问题。音乐在高中阶段并不是高考重点考察的学科,这就导致了很多教师都对于这门学科的教学报以一种可有可无的态度,这种补肾重视的态度必然会影响到学生,甚至很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自身的积极性都很低,这对于想要学习音乐的学生来说无疑是一种严重的打击,久而久之即便是想要学习音乐的学生也难免产生动摇。因此开展情境教学的第一步就要从教师做起,改变自身对于音乐教学的看法,调动起自身的积极性来,用自己的教学热情去感染学生,让他们能够主动的投入到音乐的学习中来。在情境的创设上同样也是如此,只有教师充分的发挥自身的想象力,设身处地的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考虑问题,才能够创设出足以震撼学生心灵,吸引学生入胜的美妙情境来。

二、深度挖掘教材内容,丰富创设情境的内涵

高中阶段的音乐教材是经过无数前辈呕心沥血所编制出来的音乐鸿篇,其中具有深刻教育意义的内容数不胜数,然而很多教师却怠于去挖掘其中精彩的内容和深刻的内涵,知识肤浅的做一做表面的功夫,这对于高中阶段的学生来说,吸引力当然有所不足,甚至会引起学生的厌烦。因此为了有效的创设课堂教学情境,教师首先还是应该基于教材,从教材内容中提炼音乐的精华,利用学生对于教材内容的熟悉程度,创设具有深刻教育意义的情境,让学生能够在情境之中进行学习的交流,这样学生不仅能够获得自身的心灵感悟,同时还能够将自己的感悟与其他的同学进行分享,充分的调动起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心灵感悟。除此以外教师还可以利用一些学生广泛熟悉的音乐内容来作为课堂教学的铺垫,让学生能够置身其中,同时教师还要做好情境感悟的引导工作,将一些深刻的教育内容融入到音乐作品之中,这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于音乐作品的感悟,同时还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培养学生们的思维能力。

如在学习《新音乐歌声初放》这一单元的时候,结合以教材内容中《黄河》、《祖国》等豪迈的歌曲,为学生创设波澜壮阔的宏大场景,让学生能够通过语言的描述来感受祖国山河的壮美,并且通过教材内容的传授来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人生志向和伟大的爱国情怀。

三、进行必要的辅助教学,将虚拟情境真实化

所谓的虚拟情境真实化就是要在音乐课堂教学中利用多媒体等先进的教学手段,毕竟音乐作品都是听觉上的感受,直观性不强,而高中阶段的学生由于生活阅历有限,对于很多优秀作品的感悟能力还有待提高,这个时候教师就需要将这些作品用多媒体视频等方式进行真实再现,让学生直观的感受到音乐情境的深远意境。在这种状态之下学生的心灵能够得到充分的释放,其积累的学习压力也会得到很大的缓解,除此以外,通过音乐的学习,学生能够感受到生活的无限美好,这对于学生内在学习动力的激发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第5篇:情境创设范文

关键词:企业及其作用课例

[课后反思]

一、主要优点和特色:

(一)教学设计好

1.整体设计新颖,围绕一个中心问题解决全课的知识点。这节课我的教学思路及活动是:(1)进行著名商标的猜一猜活动,由此导入本课。(2)让同学分析市场上有谁在从事商品交易活动,归纳出市场主体的含义;(3)分析市场主体中的企业与其他非企业组织的不同,从而概括出企业的含义。(4)通过层层深入的四个设问,①如果你是投资者,你打算建立一个什么样的企业?②怎样建立这个企业?③如何经营发展这个企业?④这个企业在发展过程可能遇到什么问题?归纳出企业建立的条件与程序及企业的作用。解决重点。再由企业的作用推出企业的地位。再以学生设想这个企业在发展过程可能产生的某一个经济纠纷为例,引导去学生分析得出法人的概念,然后结合法人要求与企业的要求,引导学生得出企业法人的含义,从而突破难点。(5)小结并请同学谈启示。整节课,学生们始终围绕一个问题,就是怎样办企业。这样的思路及活动从学生的阶段性特点出发,遵循了学生的认知特点,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实现了知识的建构,培养了学习方式和思维能力。

2.打破课本知识体系,重新进行组合。课本原有的知识呈现顺序是:企业的地位―企业的作用―企业的建立―企业法人的概念。而本次设计在教学内容的顺序编排上,围绕一个中心“怎样办企业”,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设计了四个问题“办什么―怎样建立―如何经营―经营中可能遇到什么问题”。这四个问题层层紧扣,由浅入深,有一定的梯度,便于同学们回答;然后根据同学们回答的四个问题,依次归纳出企业的建立―企业的作用―企业的地位―企业法人的概念这几个知识点,从而将课本知识呈现的顺序打乱。这样根据学生的需要来调整教材知识的顺序,使教学过程与学生思维习惯更加吻合,使教学更加具有针对性、灵活性,使学生参与更加主动,从而更加有效地构建和掌握新知。这也体现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新教育理念,让我感觉到作为一个老师应该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3.整节课的资源几乎全部来源于学生。在重点知识的解决上,都是通过环环相扣的几个设问,让学生临时生成课堂资源,再让学生对这些来源于自己的课堂资源进行分析归纳,最后获得新知。材料来源于学生而又用于学生,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与热情,在积极参与中,不断进行探究性学习,主动地构建新知,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老师的主导作用。

(二)在教学过程的成功之处

较好地实现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某些小节上体现的教师的机智和较高的应变能力。详情见“自我点评”的内容。

二、存在的问题或不足

1.在备课、上课时,我比较重视的是整体思路,对一些细节的把握得不够,讲得不够细致,明晰。比如在难点“企业法人”的突破上,没有对学生临时生成的资源进行挖掘,就简单地得出概念,易给学生造成模糊。

2.在师与生、生与生之间彼此探究与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进行相应的鼓励,肯定,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而我有时做到了,有时却忽视了。

3.在应变能力方面,特别是对待课堂临时生成的资源的利用,在问题设置的梯度上、启发学生归纳知识上有时反应不过来。如在企业法人的概念的难点突破上,感觉很混乱。

4.在这节课中,过多地注重学生如何有效地掌握知识,而有时忽视了对学生的德育上的教育,没有及时进行价值观和良好意识的培养。

三、改进教学的设想

1.注意对学生临时生成的资源进行挖掘,把握好细节,讲得细致,明晰一些。

2.在平时的课堂中就要有意识地提醒自己,遇到学生答复比较精彩的地方应及时进行评价。

3.针对自己的弱点,在平时上课要经常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应变能力。

第6篇:情境创设范文

关键词:问题情境;创设;意义;原则;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6-0006

心理学家赞可夫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到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到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的有效作用。”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生置身于主动教学情境时,有利于激发其学习需要。课堂教学实践也表明,只有当学生被设计的课堂情境所感染,或思维进入预定的问题情境之中时,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学生在愉快的心情下学习,就会注意力集中、思维活跃、接受信息快。

根据认知理论,科学教学过程应该是以不断地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方式来获取新知识的过程。新一轮课程改革明确提出:要重视教学方式的科学性和教学过程的合理性,要注重对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要坚持发展的观点。作为引领学生探索自然奥秘、研究人与自然的学科教学,如何利用已有的教学资源,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就显得十分重要。“提出问题――获取证据”是科学探究中最重要的要素。教师作为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在课堂教学中必须创设合理的、科学的问题情境,为学生搭建一个开发思维、建构知识、自主探究、培养意志和情感的平台。因此,教师精心创设课堂问题情境,促使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创设问题情境的意义

1. 激发学习兴趣

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愿望、学习动机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下发生的。在教学中,教师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提供新颖、奇特、多变的现象,能很好地激发学生对知识的兴趣和学习热情并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引发认知冲突,自己发现问题并积极提问。如在“汽化”教学过程中,可创设这样的情景:

[教学情景] 教师叠一只纸船,里面放些水,用酒精灯烧,过一会儿,纸船上面出现了“白汽”,纸船里的气泡越来越大,但纸船却安然无恙。学生很快便议论开了:“纸船也可以烧水,是为什么呢?包含着哪些道理呢?”这就为研究“沸腾时温度保持不变”的知识的引入提供了感性认识。

创设问题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从情境中认识到问题,并产生问题意识,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燃起他们对知识追求的热情。

2. 启发积极思维

我们应该了解到,中学生具有求知欲强、接受新事物快、勇于探索、善于模仿的特点。于是,当新奇生动的现象处于学生的意料之外时,好奇的心理就驱使他们积极地思索,引发其进行“大胆的提问”、“丰富的联想”、“聪明的假设”等。这可以发挥学生最大的潜力。如在“PH值”教学过程中,可创设这样的情景:

[教学情景] 教师出示一张空白纸(预先浸过酚酞试液),然后在上面滴加碳酸钠溶液,白纸上竟然显示出几个鲜红的大字:同学们好!教师设疑:是怎样变出魔术的呢?

如在“白磷燃烧条件”教学中,可创设这样的情景:

[教学情景] 教师一边指导学生进行探究实验,一边设疑、点拨:白磷在水中发生了什么变化?如果在水中不通氧气,白磷会燃烧吗?引起白磷燃烧的原因是什么?

在丰富的背景材料下,学生自觉地参与获取知识的过程,从而促进学生思维的健康发展。

3. 引导正确思想

科学作为中学实施素质教育的基础课程之一,不仅具有完善的知识体系,而且还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教育因素。自然恰当的问题情境的创设,为科学知识教学和思想教育的有机结合,提供了自由、广阔的空间。如在“电磁感应”教学中,可创设这样的情景:

[教学情景] 教师讲述:自从1820年,丹麦科学家奥斯特发现了电流的磁效应后,人们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电能生磁,磁能生电吗?科学家进行了长期的科学探索,但均无结果,大多放弃了这方面的研究。这期间,英国科学家法拉第却经过十年的实验、失败,再实验、再失败,终于于1831年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通过故事创设的情景,教师及时提问:当时,法拉第做了什么样的实验使磁能生电的呢?从法拉第的故事中我们感受到了什么?

在科学教学中,适当的情境创设,可以很好地激励学生在学习科学中实事求是、勇于探索,树立科学的态度,培养进取精神。

二、创设问题情境的原则

1. 量力性

墨子曰:“夫智者必量其力所能至而从事焉。”教学情境的设计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了解学生的不同个性、不同水平,正确估计学生的能力,做到符合学生的认知结构和智力发展水平。也就是说,问题要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如在“酶”的教学中,可创设这样的情景:

[教学情景] 教师:以前,人们认为鸟类的胃只能是磨碎食物,进行物理性消化。直到1783年,意大利科学家斯佰兰扎尼设计了一个巧妙的实验:将肉放入小巧的金属笼子里,然后让鹰把小笼子吞下去,过10个小时,他发现笼内的肉块不见了。问:“肉块怎么消失了?”“这个消化过程是什么消化呢?”然后继续追问:“是胃液中什么物质把肉块消化了呢?”

资料:1836年,德国科学家施旺(T.Schwann 1810~1882)从胃液中提取出了消化蛋白质的物质,解开了胃的消化之谜。

以上利用酶的发现史导入,在故事讲解中引入学生刚学的知识:“胃的物理性消化和胃液的化学性消化”。学生在情感上亲近即将要学习的知识,这样铺设了学习酶的最近发展区。创设问题情境能很好地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体现了过程和方法的目标,也达成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

设计问题情境,要钻研教材、研究学生、因材施教、量力而行,使问题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2. 趣味性

在教学中,学生主体积极性的调动程度,直接决定着教学的成效,学生学习有兴趣,就能积极思考。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课堂教学实践证明,学生对感兴趣的课程,学习就没有心理压力,就能够发挥出潜在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如在“日界线”教学中,可创设这样的情景:

[教学情景] 教师:有一个美国的小朋友收到中国小朋友的邀请,请他到中国过“六・一”儿童节。他想,我在5月31日晚上出发,在飞机上美美地睡一觉,经过一夜的飞行,正好可以在6月1日早上赶到中国过节,睡觉、休息和过节三不误,岂不美哉?飞机经过一夜的飞行,第二天他来到中国后,却大大出乎他的意料,你们猜发生了什么事情?在学生好奇的追问下,教师说:“这个美国小朋友到中国后发现,中国已经是6月2号了。那么,美国小朋友的‘六一’到哪里去了呢?”

在科学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风趣的语言描绘、图象的演示、动化的模拟、音乐的渲染等多种教学手段,为学生提供一个轻松、和谐、愉悦的教学环境,能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生活性

新教学理念所倡导的体验学习,是一种需要学生结合具体环境与他们的生活经验、社会实践等进行观察、探究、实践或讨论,最后得出自己认同的结论的学习方式。为此,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知识,创设情境,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认识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主动地获得知识。如在“物质的溶解性”教学中,可创设这样的情景:

[教学情景] 教师出示三块分别蘸有墨水、可乐、咖啡的布料。请同学们比一比,谁洗的又快又好……然后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各种现象,提出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引出物质的溶解性,并和学生一起探究“蔗糖和盐哪个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更强”。利用生活中的素材,让科学贴近生活。

教师要善于挖掘科学内容中的生活情境,从中引出科学问题,以此让学生感悟到科学问题的存在,引发学习的需要,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对知识进行“再创造”,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创设问题情境的策略

1. 通过实验,巧用实验创景

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运用实验教学是科学得天独厚的优势,实验是学生认识科学的窗口,实验中千变万化、引人入胜的现象最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用实验创设问题情境,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的注意力,又能使他们从容地把握课堂教学的重难点。如在“大气压强”教学中,可创设这样的情景:

[教学情景] 教师:教师演示:把一个玻璃杯灌满水,用一张硬纸片盖在杯口上,再按住纸片把水杯倒过来,松手后,薄薄的一张纸片竟将满满的一杯水托住了。问:“观察到什么现象”、“猜猜这是为什么”、“方向如何?”。教师引导学生针对不同的猜测,设计实验。

实验具有真实、直观、形象和生动的特点,容易激起学生的兴趣,对于初中生,科学实验有很强的吸引力,极易唤起他们的直接兴趣。更重要的是,通过实验创设问题情境可以让学生不断体会和尝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获得成功”的喜悦。

2. 通过复习,在复习中产生情景

巴甫洛夫说过:“任何一个新问题的解决,都要利用主体经验中已有的同类题。”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巧设悬念,创设多种问题情境,把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迁移到新情境中,使学生有尽可能多的机会在新情境中运用所学知识、技能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如在“复分解反应”教学中,可创设这样的教学情景:

[教学情景] 教师:让学生回忆了硫酸、盐酸的化学性质,并要求举出酸与碱、酸与盐的化学反应各一例,然后请学生找出这些化学反应方程式与以前学的另三种反应类型(分解反应、化合反应、置换反应)有何区别?反应物、生成物的种类各有什么特点?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用旧知创设问题情境,层层推进到新知,可以获得较好的效果。

3. 通过科学史,在历史中产生情景

科学是建立在实验基础上的一门综合学科,我们在学习科学时,应在前人研究的前提下,善于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重视学习和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从中领会科学的研究方法。

科学史是以时间为维度,再现科学发展的各个阶段,讲述科学与经济、社会、文化的互动过程,它特有的历史意识,甚至加入了某些文学性的因素,就会最大程度地激发学习者献身科学的激情。如在“光合作用”教学中,可创设这样的情景:

[教学情景] 教师:(1)2000多年前,亚里士多德认为:“植物的食物来自土壤。”学生实验设计、验证。(1629年海尔蒙特柳树实验)。结论:“植物的食物不是来自于土壤。”学生对结论评价。(2)1771年普利斯特利实验:植物可以更新空气(产生氧气)。(3)1864年萨克斯实验:光合作用需要光照并产生淀粉(柳苗的生长之迷也揭开了)。

通过科学史创设问题情境,可以让学生经历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的变迁过程,为培养学生的问题能力创设丰富的背景材料。

4. 通过实例使情景更生动

建构主义十分强调把学习知识与一定的真实任务情境挂起钩来。认为将学习置于知识产生的真实情境中,一方面,会激发学习者对知识的渴望,诱发探究欲望;另一方面,会导致学习者对知识和技能的不同理解,激活他们的思维,运用多种途径,主动探索,解决问题,从而实现对知识的自主建构。如在“杠杆”教学中,可创设这样的情景:

[教学情景] 教师先设置一个问题(或任务):现有一半埋入土中的大石块,你如何将它从土中挖出来?(可以借助工具)这时,学生们顿时就议论开了,他们通过日常经验思考,回答出许多可行性方法,当然,不乏铁棒垫上小石块(既杠杆)的方法,进而从中引出新课题,然后教师通过课件、实物展示几种常见的杠杆,启发学生归纳出杠杆概念,同时又为杠杆原理,即为什么能较容易地将大石块挖出来的问题探究埋下了伏笔,使课堂教学始终处于真实任务的情境中。

如在“摩擦力”教学中,可创设这样的情景:

[教学情景] 教师:明天,学校举行班级拔河赛,大家想不想在拔河赛上多一份获胜机会?拔河比赛时,仅仅靠力气大小就能定胜负吗?不是,这背后还有一个有力的帮手――摩擦力。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摩擦力。

创设真实任务情境:一方面,要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积极利用概念激发学生的思维,促进其对新现象的同化和对新知识的建构,防止因任务复杂而影响学生的认知迁移。另一方面,要考虑任务情境的可操作性,应使理性知识能以感性体验,让学生真正感受科学知识的实用价值,享受学习的成功喜悦。

总之,在日常教学中,教师们只要积极利用各种教学资源为学生创设合理的问题情境,学生就一定会发挥其主观(下转第19页)(上接第7页)能动性,积极思维、大胆想象和猜测,实现对问题的主动探究,达到学生自己提问题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袁维新.建构注意理论用语科学教学的15条原则[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10).

第7篇:情境创设范文

情境是知识产生或应用的具体环境。教学情境是借助各种直观手段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应的有利于丰富学生感知、启迪学生探究的教学环境和氛围。作为小学数学教师,我在这方面开展了一些尝试,巧妙地创设教学情境,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为现实生活需要而生

德国数学家(集合论创始人)格奥尔格・康托尔曾说:“人类的现实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本身就是作为人类的一种思维方式而存在并发展的。”这对数学教师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必须创设有现实价值、生活需求的情景。

如,我在执教人教版“24时计时法”一课时,先创设两位同学约好7时去跳绳,由于没说清楚是早7时还是晚7时造成误会的情境,使学生感受到普通计时法的好处,再告诉学生不仅我国有这样的计时法外国也有。在让学生感受到普通计时法有局限性的同时,也让学生产生有必要研究一种全世界人们都能看得懂的计时方法的需求。教师给学生一条重要线索(阿拉伯数字世界各国都应用),为24时计时法的研究奠定基础。同时,提供一张时刻表(如,普通计时法中午12时,你研究的计时法……),引导学生研究一种让所有人都能看得懂的计时法。

学生研究出不同的计时方式,有的用汉语拼音代替中文;有的则用太阳、月亮符号代替中文;有的用0~12和1~12的数字表示;还有的用0~24数字表示。在同伴和教师的评价中不断完善、不断提升、不断获得新的发现和思考,最终研究出了一种让所有人都能看得懂的计时法。

这样的教学情境是力求让学生亲身经历在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从而充分理解24时计时法、速度等在现实生活中产生的过程、价值和必要性。体现情境创设的价值,让学生感觉到它们是因为人类生活需要而产生的。

二、为唤起再次注意而生

生理心理学的实验表明,5~6岁的儿童注意力通常可以集中10~15分钟;7~10岁约为15~20分钟;10~12岁约为25分钟;12岁以上通常在30分钟。由此可见,想提高效率,教师可以适时创设情境以唤起学生“再次注意”。

如,教学“角的初步认识”一课采取以下步骤:1.找角。从所给的学具袋中(包括五角星、长方形纸片等)找出角,并按这些物体有角没角分成两类。2.折角。教师要求每个学生利用圆形的纸片折出一个角来,用语言描述角是怎样的? 3.认角。提问: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让学生在黑板上标出各角的顶点和边。4.辨角。给出一组图形,有的是角有的不是,让学生进行辨认并说出理由。5.画角。教师指导看书画角的步骤,学生独立画角,培养学生认真看书的习惯和初步的自学能力。6.做角。学生独立用两根纸条和一个图钉做一个活动角。小组讨论: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由于二年级的学生年龄比较小,注意力容易涣散,所以,我设计了六个教学环节,利用各种教学形式不断吸引学生再次注意。

教师在教学设计时,不但要注意对知识点的准确把握,还要注意对学生心理的把握,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精心设计能唤起学生“再次注意”的教学环节。

三、为理解概念本质而生

数学概念有些是由生产、生活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来的,如果将数学概念灌输给学生,无从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在数学概念教学中应设计有效情景,使学生体验概念在生活中的产生过程。

如,我执教三年级“速度”(景山版)一课时,由于“速度”是由路程和时间共同作用产生的量,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于是我创设了三个层次的情景来认识速度。

教学层次一:情境1“老虎跑了400米,狮子跑了300米。”猜谁跑得快,使学生理解只通过路程是比不出快慢的,还要有时间。情境2“小熊跑了5分钟,小牛跑了7分钟。”猜谁跑得快。让学生进行辩论形成共识,要想比出谁快谁慢,既要看路程又要看时间。

教学层次二:黑猫警长当裁判遇到了难题:小鹿5分钟跑了2400米,小兔2分钟跑了880米,小狗3分钟跑了1350米,它们谁跑得最快呢?学生会求它们1分钟、3分钟、5分钟跑的路程等,通过讨论让学生领悟到求1分钟跑的路程方法最好,数据小,又便于比较。这样,让学生亲身经历过程,初步理解为什么人类把物体单位时间内行进的路程叫作速度,使学生了解速度产生的意义、价值和必要性。

教学层次三:创设游戏情境深刻体验速度。学生欣赏一首歌《蜗牛与黄鹂鸟》,让学生估计蜗牛的爬行速度是每分钟多少厘米(蜗牛的爬行速度为每分钟12厘米),告诉学生听歌的时间就是1分钟,让学生拿出直尺做游戏,规则:用两根手指当小蜗牛,先让你的“小蜗牛”在0刻度上,然后放音乐,音乐停的时候,看谁正好走完12厘米的长度,谁就是胜利者。使学生体会速度是由路程和时间共同作用的量,学生轻松、愉快、深刻地理解了速度这一概念的内涵。

四、为渗透德育而生

赞可夫曾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方法就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所以,教师应为学生提供多种“感受性”活动,既能提高效率,又促进良好品德的形成。

如,在教学“笔算乘法”时,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一个水龙头坏了,在不停地滴水。“你们猜一猜,一个滴水的水龙头每天要浪费掉多少千克水?”学生们一听兴趣盎然,纷纷猜测,最后,我告诉学生一天大约会流出12千克水,能装满我班的洒水壶七、八壶的样子。大家听了之后,只是点点头没什么太大反应。我接着问,如果照这样计算,一个月(按31天计算)大约要流掉多少千克水?一年(按365天计算)大约要流掉多少千克水? 全班学生马上行动起来,不一会儿就算出:一个月大约是372千克,一年大约是4380千克。随着计算结果的出现,学生觉得非常震惊,接着,教师让大家说说自己的想法,学生都深刻地感受到节约用水的重要。通过题目的改变,既尊重这节课要讲的知识点,又进行了德育的渗透,体现了课程综合化要求。

总之,切实掌握好情境创设,重视创设情境教学过程的特性,合理应用创设情境的方式,让其为学生学习需要而产生。使教学进入一种全新的情境境界,营造了民主、平等、和谐的氛围,在认知和情意两个领域的有机结合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专家点评:

第8篇:情境创设范文

一、创设游戏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众所周知,爱玩是儿童的天性,是他们的兴趣所在。在教学中创设游戏情境,不仅可以使枯燥乏味的数学课堂教学变得妙趣横生,而且在游戏中可以激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真正实现寓教于乐。

例如,在复习苏教版小学三年级的数学时,因为一些应用题计算课比较单调、乏味,一味地让学生做题很难激起学生参与的兴趣。因此我就采用游戏的方式,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和思考,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计算的激情。我让一位学生扮演邮局的订报员,然后让他随机到两位同学那儿收取订报费(订一份《小学数学报》每月12元,订一份《电视节目报》每个季度24元),被“征订”的同学在纸条上写上金额即可,问:分别订阅一份《小学数学报》和一份《电视节目报》全年应收取多少费用?看看是订报员算得又快又准,还是被“征订”的同学算得又快又准。通过游戏的方式进行教学,使课堂变得生动而富有趣味,使复习教学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小学生有着强烈的好奇心,更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使学生产生“心求通而未达,口欲言而未能”的状态,再由教师引导学生逐渐地去独立发现和提出问题,促发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和探究动机,引发学生对所发现问题的思考与探究。

例如,在学习苏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的《圆的周长》这一内容时,我先让男女生进行剪圆比赛,男生剪半径为6厘米的圆,而女生剪直径为6厘米的圆,比赛结果是女生获胜,此时,男生大喊不公平。我顺势追问:“为什么不公平?”轻松导入了圆周长的概念。然后,我又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如何测出圆的周长,学生提出了直接用软尺测量;用绳子绕着圆一周,然后再测出绳子的长度等解决方案。我顺势再提问:“如果测量一些非常大的圆形实物你觉得这个方法方便、精确吗?如果是摸不着的虚拟的并非实物的圆呢?有没有一种既快又准确的计算圆的周长的方法?”学生发现之前的方法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心中也产生了疑问。接下来我再因势利导,进入本课的重难点处:圆周长的计算公式。这样,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引发了学生的认知冲突, 使学生带着强烈的求知欲与探究欲望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

三、创设操作情境,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波利亚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操作是思维的基础和源泉。数学素有“思维的体操”之称,让学生动手操作是激发学生主动探究、获取新知的良好方法。俗话说“眼见百遍,不如手做一遍”正是这个道理。小学阶段的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而数学具有抽象性、逻辑性,学生学起来也就具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教师要为学生创设操作情境,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加深对抽象的数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同时促进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发展。

例如,在学习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的《圆锥体积》时,我在学生已经认识圆锥的基础上,设计了一个实验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用事先准备好的空圆锥盛满沙后倒入等底等高的空圆柱中。经过多次实验,学生自己发现“圆锥的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利用实验法,为推导出圆锥的体积公式发挥桥梁和启智的作用。这不仅让学生加深了对圆锥体积公式的认识,而且运用起公式来也不会出现漏乘三分之一的现象,使得教学效果事半功倍;有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四、创设生活情境,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对第二学段4-6年级的数学教学提出了相应的教学建议:“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因此,教师应创设学生熟悉的、生动形象的生活情境,加强数学与生活间的联系,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数学时刻都在自己的身边,让学生享受到应用数学的乐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例如,在学习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第五册第6单元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时,我让学生在自己所熟悉的课堂这一场所里找一找哪些物体的面是正方形的,哪些物体的面是长方形的。课堂气氛很热烈,学生你一言我一语,指指这个,指指那个,有的说课桌,有的说黑板,有的说门,有的说窗子,等等。然后我再引导学生利用手中的长方形、正方形的纸折一折、量一量、比一比,使学生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的边的特征,并能轻松辨认和区别这两种图形。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与所熟悉的生活现象入手,这样的生活情境利于学生将抽象的数学知识与学生所熟悉的事物与生活现象相联系,促进学生多角度、多层面地看待与思考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第9篇:情境创设范文

关键词:观察力 想象力 生活体验

叶圣陶先生的“心有所思,情有所感,而后有所撰作”与“情动而辞发”这句古语都揭示了人们写作的心理活动规律。本文就如何创设习作情境,让学生快乐作文谈谈笔者的肤浅认识。

一.创设观察情境,培养观察力

生活是写作材料的源泉,观察是写作的门径,只有热爱生活并且善于观察的人,才能从生活中发现许多可写的素材,并产生强烈的写作愿望。如果学生对事物缺乏认识,硬要他们去表达,他们必然会感到无从下笔。只有让学生认真细致地观察,对所写事物有感觉、会心动,写出来的文章才会真实感人。所以我们必须有意识地创设观察情境,渲染气氛,为学生创设“有话想说,有话要说”的语言环境,激发学生的写作情感。

人教版四年级第四单元要求学生习作《我喜爱的动物》,为了唤醒学生的记忆,拓宽学生的习作思路,我特意录制了一段小鸡抢食的视频,播放视频前,提醒学生仔细观察。当两只毛绒绒的小鸡“叽叽”地叫着出现在大屏幕时,一下抓住了孩子们的眼球,当孩子们看到这两只小鸡为争夺一条虫子而进行有趣争斗的场面时个个屏息凝神。直观形象的视频,有效激活了学生的视觉和思维空间,训练了学生的观察力。学生置身于一种轻松和谐的氛围中,了解了小鸡的特点,看到了霸道的“花点”与执著的“小黄”。此时,孩子们个个如梗在喉,不吐不快。

二.创设想象情境,激发想象力

鸟儿有了翅膀,才能自由飞翔,作文有了想象,才能具体形象。要想给学生作文插上想象的翅膀,就得给学生创设激发想象的情境。如在阅读时,运用再创造想象,通过对原作的改写、续写等表达学生对原作的理解,抒发他们对原作中人物命运的关心。像《凡卡》中有这样一句话:“这个礼拜,老板娘叫我收拾一条青鱼,我从尾巴上弄起,她就捞起那条青鱼,拿鱼嘴直戳我的脸。”我就以《无端挨骂》为题,要求学生从人物神态、动作、对话、心理活动等四个方面进行想象,突出老板娘的凶狠毒辣和凡卡的可怜无助。

创设想象情境,激发想象力,教师还可以多角度地启发引导学生写以想象为题的作文。如:从时间的角度考虑,启发学生对人类的未来展开想象,写未来的地球、未来的房子、未来的食物、未来的交通、未来的手机等;从空间角度考虑,启发学生对异地或太空、海底的情景展开想象,像“我想象中的月球”,“嫦娥下凡”,“海底畅游记”等;从自身的角度考虑,启发学生对个人的能力和未来展开想象,从对人体器官的功能,对职业和事业的向往等方面选取具体的想象作文题目,像“假如我有翅膀”、“假如我是一名法官”(县长、市长)等等。

三.创设活动情境,增加生活体验

在日常的教学工作当中,我经常有意识、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开展一些实践活动,如:参加各种公益活动,到博物馆参观,到风景名胜区游览,到敬老院给老人送温暖,参观市场等。指导他们留心观察生活,从生活这块土壤上吸取知识经验,从而积累写作素材,写出真情实感。比如,写《热闹的市场》,我布置学生事先跟妈妈到市场买菜,参观市场,用相机拍下或用笔记下自己感兴趣的场面。并当一回“小顾客”,与摊主讨价还价。而有父母或亲戚在菜市场卖菜的同学,我则要求他们当一回“摊主”。我也同样用相机拍下市场的买卖场面。课上,我先请学生说说到市场上看到的、听到的和感受到的,因为孩子们有了到市场实地参观实践的生活经历,所以说起来头头是道,接着大屏幕投影显示学生和教师拍摄的市场精彩画面,请拍摄的同学说说自己拍摄的是什么,为什么对这个画面感兴趣。最后请学生选择感兴趣的一幅或几幅画面写一写。学生们写出了妙趣横生的童言稚语,写出了忍俊不禁的市场俚语,写出了真切的内心感悟……

四.创设游戏情境,提高思维水平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