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数据库课程总结范文

数据库课程总结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数据库课程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数据库课程总结

第1篇:数据库课程总结范文

关键词:小组互助式;课程设计;应用型人才;教学手段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6)01-0023-02

数据库技术是现代软件类人才所必需的三大技能之一,在高校培养软件类人才的课程体系中,数据库原理课程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1]。数据库技术是一项应用最为广泛,发展最快的技术,几乎涉及所有的计算机应用领域[2]。特别是随着大数据技术的发展,数据库技术已经成为该技术的核心技术之一。而对应于传统的数据库原理课程设计,存在着重原理,轻应用,教学方法较为陈旧等不足[3]。很难适应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目标。通过在数据库原理课程设计中,引入小组互助式教学方法[4],可以改善这些问题。采用小组合作教学模式,教学过程的所有环节以小组活动为核心,依靠小组成员积极的相互依赖关系,面对面的促进式互助来完成学习任务;以小组成绩为最终考核成绩,而非某个成员的成绩。本文探讨了小组互助式教学模式在数据库原理课程设计的运用。

1 数据库原理课程设计中存在问题分析

近几年来,全国大多数的高等院校都进行了数据库原理课程设计的改革研究,并取得一定的成果,但数据库原理课程设计教学过程中存在以下不足。

1)重理论轻实践,大部分高校开设数据库原理这门课程存在着理论原理学时和课程设计上机实践学时分布不均衡的问题。也就是注重理论知识的讲授,忽略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这与应用型人才培养是相矛盾的。

2)课程设计工作量较小,只适合一人独立完成。这与现代软件开发是相抵触的,从软件工程学角度来讲,软件开发需要团队协作完成。

3)课程设计考核制度较为陈旧。传统的数据库课程设计考核,大多以学生所做数据库系统的前台实现情况和后台数据库设计两个方面进行考核。所做系统相对简单,与实际要求的技术水平有出入。不利于激发学生实践的主动性,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也无法真正落到实处。

2 小组互助式教学的实施

1)组建数据库原理课设小组

根据学生自选优先的选择,分成若干小组。各小组组建后,求小组成员推荐组长。老师布置好课程设计任务后,学生根据要求开会讨论确定实施方案。有组长牵头实施,统筹全局,并将课程设计任务分解,分配到各小组成员手中。按照相应的工作内容,将小组成员划分为需求分析、概要设计、数据库设计、详细设计等工作的负责人。也就是每个人负责组织在不同阶段的实施内容,例如召集例会讨论、调研、设计等工作。每个小组成员,并不意味着完成自己的相应工作就完成了,也要参与到其他环节中去。

2)数据库原理课程设计题目的选取

根据所学数据库原理知识,根据所给题目,进行数据库设计,选择SQL Server数据库管理系统作为后台开发工具。结合所学面向对象编程知识,选择合适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语言作为前台开发工具。设计一个数据库应用系统,一般以中型题目为宜,能够对数据进行录入、编辑、修改、删除、添加、浏览等功能。教师规定学生可以从学生成绩管理子系统、课程管理子系统、图书管理子系统、通讯录子系统、教室管理子系统、宿舍管理子系统、个人事务管理子系统,库房入库出库管理子系统进行选取,也可小组自拟题目,但工作量必须由指导教师进行审核。对于题目,教师鼓励小组自拟题目,因为这样学生才能选取与实际项目相近的题目,提高学生的课程设计的兴趣。

3)课设中实施

指导教师,要对各小组的工作进行整体监控。在课设的前期准备工作中,参与到各小组的课设讨论中去,给予相应的开发建议。通过小组间的竞争,点燃各小组的课设工作的热情,激发学生的数据库设计工作的欲望。当各小组进入到课程设计实施过程中时,要进行必要的指导,省得学生走弯路。

课程设计环节对学生技能的提升来说非常重要,它能提升学生的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学生在课设的实施环节中,按照小组进行,由组长统筹安排。依据数据库设计的工作流程进行开发,做到人员分工明确,以团队形式进行课程设计工作。课程设计结束后,要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公开答辩,小组各成员表述自己设计的理念和实施方案,小组成员的结构和分工,遇到问题及解决方案等,由指导教师和各小组组长作为评委进行考核。这样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沟通能力,也提高了学生的社交能力和数据库原理实践能力,还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并且教师在整个过程中,既是主导者又是参与者,融洽了师生关系。

4)课设的总结

答辩结束后,各小组长要代表本组进行总结,主要总结课设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以及从其他组学习来的经验,还有对本组课设内容怎么进行完善等。最后教师对每组进一步的点评,包括各组的优缺点,课设中存在的共性和个性问题等。

3 小组互助式在课设工作中的优势和不足

小组互助式进行数据库课设工作,是以小组为主导,教师为辅助的一种课设教学方式。比以教师为主导的程序要复杂,但学生在参与热情上明显提升。比较优秀的学生通过此进程,可以提高自身理论实践的水平;中低层次的学生,可以通过与小组其他成员学习,增加自己的学习兴趣。这种方式,给予每名同学展现自我的平等机会,更有利于个体的发展。

当一个小组中,责任不清晰,工作不平衡时,会导致课设工作要集中到一两个人的手中,导致其他学生产生不劳而获的状态。所以,指导教师,要监控整个课设活动,积极进行巡查督导,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4 结论

本文分析了数据库原理课程设计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一种基于小组互助式的数据库原理课程设计的实施方案。该方案,为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的发挥提供了平台,也为将来的团队式软件开发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为数据库原理课程设计和其他实践能力要求比较强的实践教学环节,提供了相应指导。

参考文献:

[1]杨进,郑先荣,唐德玉.数据库课程教学改革探讨与实践[J].教改创新,2011(32):136-137.

[2]王珊,萨师煊.数据库原理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韩秋英,朱变,张少辉.地方师范院校数据库原理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探索[J].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14(31-2):141-142.

第2篇:数据库课程总结范文

一、教学目标分析

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计算机专业的《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课程的任务是:介绍数据库技术的基本概念,熟悉数据库管理软件xBASE系列的基本操作,掌握程序设计的基本方法,初步掌握交互式开发工具,通过课程实习掌握小型应用软件的开发过程。

因此,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数据库技术和数据库管理软件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程序设计方法,具有开发小型应用系统的能力。为实现这一教学目标,要进行相应的教学改革,主要是课程的教学由传统“理论教学+笔试”模式改为“基础(包括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教学+课程设计”模式。课程设计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利用各种媒体(包括传统媒体和Internet技术等)获取、加工、处理信息的能力,能够完成小型软件的开发。

二、活动目的

通过课程设计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已掌握数据库原理的基础上,通过对社会或生活需要的调查、分析,做出规划、设计,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开发小型应用软件,从而使学生掌握数据库知识意义和信息技能,提高自学能力和知识的综合能力和信息素养。

三、活动内容

活动内容包括指导学生从生活出发,搜集相关资料,分析需求情况,确定开发项目;要针对开发的项目再采集数据,进行系统规划,确定系统的框架;画出流程图,并以此写出FoxPro程序及进行调试和修改;编写系统使用手册;指导学生进行演示和组织评价工作;在课程设计中指导学生自学。

四、教学设想

课程设计采取以学生学习活动为主体的教学活动,学生在教师的要求和指导下,自主地确定设计的课题,确定软件的内容和表现方式,通过各种媒体进行自学。因此,在课程设计教学中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

五、教学对象

2000级计算机应用专业全体学生。

六、教学时间

2001年5月~6月。

七、教学过程

共分为五个阶段:

1.动员布置阶段

强调进行课程设计的意义,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程设计,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良好学习环境。印发《〈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课程设计说明》,详细地布置设计内容,完成工作,并推荐一些设计项目供学生参考,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动员更多的学生参与其中。

2.指导学生收集资料阶段

指导学生收集原始资料,初步确定课程设计项目,并上报指导教师,再由指导教师汇总,教师再根据情况进行个别或集中指导。

3.协助学生对资料进行分析、归纳阶段

对学生所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分析,提出所要解决的问题,研究解决该问题的可行性。通过论证,确定课程设计项目。在这个阶段,教师要对学生所要解决的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方法的科学性、合理性、可行性进行分析归纳。

4.指导规划设计阶段

学生根据所选课题,进行系统规划设计。包括确定软件(课题)功能、系统结构(数据流程)、程序流程、编写代码、调试程序。这是课程设计的主体部分,这个阶段我们对学生的指导原则是严格要求、规范设计、耐心指导、发扬个性、鼓励创新。

5.总结评价阶段

总结采取三种方法:学生自己演示课题,教师组织其他学生进行评价;教师总结表彰;学生书面总结。这个阶段的主要目的是“表扬先进,激励后进”,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成果,分享成功的喜悦,总结学习成绩,增强学习信心;相互了解,通过对比发现差距,确立奋斗目标。

八、指导学生学习

在课程设计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是教学的中心。学生主动地学习,并自觉地应用相关知识,同时利用反馈的信息总结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在教学中,一方面,教师要着力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可以在其中进行自由探索和自主学习,并及时地为学生在探索过程中提供相应的帮助。另一方面,教师指导学生如何利用各种工具去获得信息资源(如文字资料、书籍、Internet资源等),使学生的学习环境空间得到充分扩展。

九、课程设计结果统计

课程设计结果统计是完整教学活动的组成部分,主要包括:

1.课题分布

2.课程设计评价统计

如何科学地进行课程设计的评价,主要考虑下列因素:(1)学生的综合能力;(2)学生应用信息的能力;(3)学生对教学之外知识的汲取能力;(4)学生的创造能力。具体从软件作品(包括所有要求上交的内容)的外观、软件说明书的编写、软件界面和使用方法、软件的结构、编写程序的算法和创新精神等方面进行评价。

十、问题思考

如何理解课程设计的目的和如何给学生进行科学的评价,是课程设计教学的重要问题。

课程设计教学不仅要求学生掌握相关的数据库理论和软件工程学的有关知识,更重要的是学生能够对它们形成意义建构,这是基于建构主义教学的核心。也就是说学生的知识不是通过人为的“灌输”,而是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得到的。学生通过解决具体问题、查阅书籍和文字资料以及利用Internet寻找信息资源培养和提高了自学能力和信息素养,从而提高了学生的素质。因此,对学生课程设计的评价不应过分强调设计的本身,而应围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协作学习过程中作出的贡献、是否达到意义的建构要求三个方面去进行的。

第3篇:数据库课程总结范文

【关键词】数据库原理;学习效果;数据库技术

《数据库原理》这门课程的特点是专业术语较多,各部分知识点较杂乱,不易贯通。部分章节内容还有些抽象,特别是有关“范式”和SQL语言的章节,这让有些学生学习起来往往感到力不从心。其实,我们只要采用有效的教学手段,让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有目的性、针对性地学习,就可以事半功倍,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1.讲解基础知识,把握学生认知规律

许多学生在学习数据库原理时,总觉得入门迟、得道难,一方面是由于学习重点的偏差,只注重语言知识的学习,忽略了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另一方面是学习方法的偏差,只注意新知识的学习,而忽视了知识体系的融会贯通。

掌握方法论是大学生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不同的学科既有共性的方法论,也有各自的方法论。就数据库原理与设计而言,其主要的方法论是逻辑思维能力,这种逻辑思维与数学思维有许多共同之处,也有自己独特的地方,即与计算机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特点。

在学习数据库初期,我们会向学生讲授有关数据库的相关概念,可以如此逐一介绍。首先介绍数据,所谓数据(DATA),就是对现实世界客观事物的符号描述,分为数值型数据和非数值型数据。所谓数据库(DB),就是数据的仓库,是指能够长期存储的、大量有组织的数据的集合。从广义范围来看,可以说是任何一张二维表,包括用Excle或Access建立的表格。但从专业角度来说,它只意味着用数据库软件建立的文件的集合。严格地说,数据库是相关数据文件的集合,而不是指单个文件。所谓数据库管理员(DBA),就是管理和维护数据库的人员。所谓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就是管理和维护数据库的软件的集合。经过这种介绍方式,学生对数据、数据库、数据库管理员、数据库管理系统就熟练掌握了。

2.循序渐进教学,构建完整知识体系

《数据库原理》这门课程的主要内容有SQL语言、关系代数、关系演算语言、数据库设计与保护、关系理论等章节,最后以数据库系统设计实例为总结章节,对设计实例章节进行了规范和完善,给学生一个完整的实际应用的示例,使学生学以致用,扩宽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关系代数和SQL语言这两章节的内容难度都不大,只要学生熟练掌握各种语句的关键词及其应用,透彻理解书中的例题并且多做多练就可以帮助自己熟能生巧。关系数据库的规范化理论部分属于需要多看多记的内容。第一范式,第二范式……这些概念非常抽象,学习的关键是要抓住数据依赖关系来区分各种范式,要弄清改变各种范式最终的目的是优化数据库,并把各种概念应用到实际例子中来记忆就可以大大提高学习效率。

在学习关系数据库设计理论这一章节时,很多概念比较抽象,难于理解,需要学生上课认真听讲,老师会结合实际应用实例讲解,多听多想多提问,就可以在脑海中把数据库的知识要点串成一个逻辑严密的知识体系。

数据库设计章节的内容则属于记忆加应用的类型,在熟记设计步骤的基础上,要反复阅读书中的例子以加深理解。学习数据库设计时必须要对整个数据库设计流程有清晰的认识。数据库设计分为六大阶段:需求分析概念结构设计逻辑结构设计数据库物理数据库实施数据库运行和维护,各阶段的主要任务及其生成的相关文档都要清楚明确,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参照书中图书管理系统的设计,理解各个阶段的设计内容、设计方法和设计工具,会收到很好的效果。所以,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注重知识体系的完整性。

3.立体化教学环境,培养学生应用能力

大学学习生活中应重点培养学生的能力,以使学生步入社会后能够适应知识不断更新的需求。在教学中,我们利用课堂、机房、网络等空间,构建立体化的教学环境,把传授和理解,思考和验证、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启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逐步提高学生的能力。

利用教室空间进行课堂教学,采用“提出问题一分析问题一引入新知识一解决问题-总结提高”的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从而使学生印象深刻、记忆牢固,对启发思维、激励情趣、提高学习效率起到重要作用。加强机房实践环节,老师要精心设计每一个实验及实验步骤,让每一个实验起到应起的作用。“精讲多练”,强化上机实验教学,是提高学生能力的重要环节。

利用网络空间开设课程网站,提供了比较完善的网上教学资源,包括电子课件和电子教案可供下载;网络课程集中了本课程的知识点、重点和难点,使学生能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交互式的自主学习;按照讲课的顺序,每章都配有同步练习题,供学生预习和复习;每章都设有网上自测题,供学生自我测试,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4.利用课余时间,积极参与社会实践

在授课过程中,本着因材施教的原则,对理论知识扎实、兴趣浓厚的学生,组成兴趣实践小组,让他们利用课余时间参与实践训练,可以在实践过程中把抽象的理论知识理解运用得更透彻。为学生提供机会参加一个数据库系统的实际项目设计,运用所学的数据库设计理论来指导实践,让学生实地调查了解数据库系统,分析各个系统的功能及其应用领域,指导学生自己用SQL语言做一个数据库管理系统,可以加深学生对前后理论知识的融会贯通。通过市场调查了解,加深学生对数据库技术的理解和认识,调动学生对数据库技术的兴趣和系统设计能力,使这部分学生在得到较快提高的同时,也带动了全班整体学习风气的改善。

5.结语

《数据库原理》是一门理论性、系统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承担本课程的教师还应注意自身知识的不断更新和提高,采取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科学的教学方法,并根据学生的特点和专业来组织教学,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掌握数据库原理的方法和数据库技术的应用,必然会提高教学效果,为社会培养需要的实用型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钱雪忠,罗海驰,陈国俊.数据库理论及技术课程设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2]范剑波.数据库理论与技术实现[M].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12

第4篇:数据库课程总结范文

关键词: Oracle;数据库;CDIO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5)13-0001-02

Abstract: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teaching quality of the Oracle database curriculum design, and training students' practical operation level and comprehensive design ability,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DIO model matching well with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Oracle database, the CDIO model is introduced to the curriculum design of oracle database in this paper. The curriculum design is developed with the way of active, practice and connection between course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four stage of the idea, design,implementation and operation, and then the training target of computer application talents is achieved.

Key words: Oracle; Database; CDIO

1 引言

随着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尤其是Web服务的出现,数据库管理工具的地位越来越得到提升,作为存储数据的Oracle数据库以其独特的各种优势成为当前的主流,Oracle数据库课程也成为高校计算机专业学生学习的必修课重点之一[1]。一般来说,在Oracle数据库课程的先修课《数据库原理》课程中掌握了数据库的基本原理,在《Oracle数据库》课程学习时着重Oracle软件的实际设计,它研究服务器数据如何存储、使用和管理才能保证数据的安全与访问的效率,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实用性[2]。由此可以看出,Oracle数据库不仅强调学生的实践操作水平,更需要培养他们的综合设计能力。然而,Oracle数据库理论课学生只能听着和看着老师操作,实验课也只能将理论课所学知识简单地加以操作。虽然实验课在一定程序上提高了学生动手操作水平,但基本是将实验内容直接实践出来,而不需要设计,更不需要综合,不能全面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影响着学生进一步的设计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研究能力[3]。Oracle数据库课程设计突破了《Oracle数据库》理论与实验课程的局限教学范围,将Oracle数据库课程教学中所学的理论知识向实际联系转化,需要由学生自己选题、需求分析和数据库设计,综合实验课程所有操作的实验内容,以团队的形式作为一个整体数据库项目开发,进而促使团队内所有学生的全面发展,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设计能力,是计算机相关专业培养学生设计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实践教学环节,在Oracle数据库课程实践教学和学习培养目标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

2 CDIO教育模式

CDIO教育模式是2004年由麻省理工学院和瑞典皇家工学院等四所大学研究创立,CDIO分别代表了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和运作(Operate)等四个学习过程,是一种以产品研发到产品运行的生命周期为载体,让学生以主动的、 实践的、 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学习[4]。CDIO培养大纲将工程毕业生的能力分为工程基础知识、 个人能力、人际团队能力和工程系统能力四个层面,大纲要求以综合的培养方式使学生在这四个层面达到预定目标[4]。在Oracle数据库课程设计中,普遍采取数据库项目开发形式,由数据库项目题目确定和项目需求分析、数据库设计、数据库实现到数据库运行与维护等四个阶段组成,刚好分别对应了CDIO中的构思、设计、实现和运作等四个过程。同时,Oracle数据库项目开发过程中,不仅要求学会Oracle数据库基本理论与实践知识,培养学生个人设计能力,还要求具有团队精神和团队开发水平,以及数据库综合设计能力,也是社会对数据库方向人才的基本要求,与CDIO培养大纲要求相吻合。因此,将CDIO模式引入到Oracle数据库课程设计,使学生能够掌握数据库开发的整个生命周期,形成一个完整的数据库应用系统,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符合高校计算机专业培养目标,对学生的全面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3 基于CDIO模式的Oracle数据库课程设计

将CDIO模式的构思、设计、实现和运作等四个学习过程引入到Oracle数据库课程设计,对应于构思、设计、实现和运作等四个阶段。

3.1构思阶段

(1)Oracle数据库课程设计题目确定。通过资料的查阅整理和初步的需求分析,在老师的指导下,团队所有成员共同分析与商议一起确定Oracle数据库课程设计题目。

(2)需求分析。需求分析是软件工程生命周期当中的一个关键阶段,团队成员共同确定数据输入需求,获得结果需求,系统输出需求等方面,重点围绕系统用户进行需求研究,以获得系统的基本需求。

(3)Oracle数据库课程设计项目系统体系结构的确定。团队成员共同选择课程设计项目开发工具之后,从网络结构模式和软件开发模式两个方面共同确定系统软件架构。一方面,确定客户机和服务器结构(Client/Server,C/S)或WEB兴起后的浏览器/服务器模式 (Browser/Server,B/S);另一方面,确定为普通开发,或MVC,或分层模式等。

3.2设计阶段

(1)功能设计。团队成员应该掌握软件系统设计的相关理论与方法,根据构思阶段对Oracle数据库课程设计项目的需求分析,在老师的指导下多次商量反复讨论,不断完善构思与设计,最后确定系统的目标、范围、定义和功能。

(2)数据库设计。数据库设计是Oracle数据库课程设计的重点,主要包括概念结构设计、逻辑结构设计和存储设置。概念结构设计通过对项目处理过程的分析抽象出实体,并确定这些实体的属性,画出实体ER图。逻辑结构设计包括对表的结构、序列、索引、视图、存储过程、函数、包、触发器等对象的设计。存储结构有物理存储结构和逻辑存储结构,以物理存储的数据文件和逻辑存储的表空间为重点,将数据库对象与存储结构有机地结合起来。

(3)项目分工。项目团队确立小组组长,在组长的带领下将系统划分为多个模块,以及确定各模块间的接口规范,并为团队各成员分配任务。

3.3实现阶段

(1)数据库实现。在课程设计过程中,作为数据库课程,数据库实现是学生学习的关键,虽然在设计阶段已经进行了数据库设计,但最重点的还是要将这些设计实现出来,主要是基于数据库设计对表、序列、索引、视图、存储过程、函数、包、触发器等对象的创建(CREATE),数据文件和表空间的管理,为后面的代码实现提供基础。

(2)代码实现。在构思阶段确定的开发工具和系统架构的基础上,根据设计阶段设计的系统功能,团队小组成员依照任务分配编写程序代码并不断地反复调试、测试与修改代码以完成系统各子模块的开发。代码实现虽然是学生难度最大、工作量最多的部分,但由于涉及数据库知识点不多,不作为Oracle数据库课程设计的重点组成。

(3)系统整合。在团队小组组长的带领下,根据事先规定的接口规范将各成员开发的子模块进行系统的整合与测试,完成课程设计系统的所有功能。

3.4运作阶段

(1)系统测试。系统测试主要是对系统的功能性测试,测试系统的输入与输出是否符合要求,并适当的反复修改代码,甚至修改设计,直到达到课程设计目标为止。

(2)论文撰写。在老师的指导下总结系统设计与开发工作,根据软件开发规范的需求分析、总体设计、详细设计、运行与测试等生命周期撰写论文,是Oracle数据库课程设计当中不可缺少的重点组成部分。

(3)评价评分。评价评分是指导老师的工作,用于对学生的课程设计进行总结与打分。根据学生在课程设计过程中的平时考勤表现和平时实验情况确定平时分,参考系统的设计与撰写的论文,最重要的是系统的任务分配与学生的答辩水平,由此得出每一个学生的成绩。

4 结束语

本文将CDIO模式引入到Oracle数据库课程设计教学,根据CDIO模式中的构思、设计、实现和运作四个学习过程,重点介绍了Oracle数据库课程设计中的构思、设计、实现和运作等四个阶段,以达到培养学生对Oracle数据库课程的实践操作水平和综合设计能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陆汝华,李亚兰,李盛欣.Oracle数据库实验教学体系研究[J].电脑编程技巧与维护,2014(12):44-46.

[2] 苏靖枫,柳菊霞.应用型本科院校《oracle数据库》课程教学模式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2:249-250.

第5篇:数据库课程总结范文

关键词: 教学模式; Oracle; PDCA; 实践教学; 提升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8228(2017)05-44-03

Research on the teaching of Oracle based on PDCA

Ou Jing

(Concord University College Fujian Normal University, Fuzhou, Fujian 350015, China)

Abstract: In view of the problems and shortcomings of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mode of "Teacher centered" in the application of Oracle database course teaching, the PDCA teaching idea, which takes the student as the center and the ability as the core, is adopted. To run the PDCA teaching idea through the whole teaching process, to develop the specific teaching methods according to the four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DCA cycle, to increase the proportion of practice teaching in the whole teaching activities, students' learning enthusiasm and creativity are improved, and students' abilities of application and management of large database management system are improved thereby.

Key words: teaching mode; Oracle; PDCA; practice teaching; promote

0 引言

数据库技术已经成为现代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计算机信息系统和计算机应用系统的基础和核心。衡量一个国家信息化的程度,数据库的建设规模、信息量和使用程度是重要标志[1]。Oracle是以高级结构化查询语言(SQL)为基础的跨平台的大型关系数据库,是目前最流行的客户/服务器(CLIENT/SERVER)体系结构的数据库之一,其课程教学集理论与技术于一身,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建立起来的典型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模式。这种模式最大的弊端是作为认知主体的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处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的地位,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被忽视甚至被压抑,这种教学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大多属于知识型和模仿型人才,查阅资料的主观能动性差,缺乏探索能力和创新精神[2]。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如此发达的时代,应探索出适应时代的新型计算机大型关系型数据库课程的教学模式。

1 课程教学模式概述

本课题在PDCA理念的指导下,结合Oracle课程的实际,讨论如何利用多媒体、网络教学、社交媒体环境,将教学过程完整纳入质量管理体系,通过自主学习方式、协助学习方式、竞争学习方式、研发学习方式等完成教学,以期培养出计算机专业高层次应用型人才。该模式经过多年的实践,已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PDCA(Plan-Do-Check-Act的简称)循环是品质管理循环,针对品质工作按规划、执行、查核与行动来进行活动,以确保可靠度目标之达成,并进而促使品质持续改善。

⑴ 规划(Plan):制定教学管理计划,提出总的教学目标,需要对现有教学方法评估和对改进行动进行规划,评估的方法可以采用比较分析和程序量化分析手段。

⑵ 执行(Do):把计划目标和措施进行具体组织实施和落实,包括修改工作流程和教学方法等。

⑶ 查核(Check):把教学的结果和预定的目标进行对比,发现问题,查明原因。该阶段需要投入人力对关键问题进行检查。

⑷ 行动(Action):根据检查的结果来改进教学工作,对成功的经验给以肯定,形成标准;对失败的情况总结教训,并提出修改计划,转入下一个教学周期[3]。

在这四个阶段中,还可以具体分为八个步骤,即:①分析现状找出问题;②分析影响教学质量的原因;③抓住主要原因;④撰写改进措施计划;⑤执行措施,实施计划;⑥检查教学效果,发现问题;⑦总结经验,纳入标准;⑧遗留问题转入下一周期。这样循环往复,周而褪迹每循环一次都有新的内容,教学质量也就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2 该教学模式特点和实现方式

2.1 大环套小环,小环保大环,互相促进,推动大循环

整个教学过程是一个大环,每个教学子任务就是一个小环,完整的教学过程是由若干个子任务组成,子任务的完成质量决定着整个教学过程的优劣程度。

任课教师在教学任务初期就需要完成整个教学质量体系的搭建,灵活全面地设计教学子任务和巧妙设计重点知识点的问题。针对该课程的课程设计的教学任务主要有:Oracle数据库体系结构的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及原理;数据库设计的需求分析,采用E-R图方法,完成概念模型设计;应用关系数据库理论设计,评价数据库;借助SQL语句和PL/SQL语句进行数据库的逻辑设计和物理设计,并完成数据库代码设计;数据库的管理(主要是数据库对象管理、用户管理、数据安全、并发控制、事务、备份与恢复等)。

2.2 PDCA循环是爬楼梯上升式的循环

循环每转动一周,质量就提高一步,基础章节的完成质量影响高阶章节的教学。

根据Oracle是实践操作类课程的特点,利用螺旋式教学法将学生的操作技能进行阶梯性提高,即一个教学单元的教学按照“课程计划”、“知识要点教授”、“教师操作演示”、“学生实践模仿”、“课堂实践”、“课后知识拓展”、“总结提高”的过程展开[4]。在课程计划中,通过课程内容制定课堂教授内容,并提前在微博、微信、QQ等社交媒体上课堂知识预告信息;在知识要点教授环节,通过真实的应用场景明确教学任务与目标,展示要实现的功能;在教师操作演示环节,教师进行操作示范;在学生实践模仿环节,学生以独立完成单独任务的方式进行操作实践,教师现场指导,答疑解惑,针对实践过程中的常见错误进行集体讲解,教师可以根据日常积累,提供错误案例集,供学生参考,在课堂实践环节,学生综合应用本教学单元的知识点和技能点完成实际的工作任务,实践完成后填写每次教学单元的实验实训报告;在课后知识拓展中,通过布置和章节相关的知识内容,学生在课后通过自己查阅资料或与同学互动交流完成;在总结提高环节,师生共同总结,实现知识和技能的提升。

2.3 PDCA循环是综合性循环

前述四个阶段之间不是截然分开的。课程计划、课程教学、课程评估、课程完成不是独立的。

根据这一特点,我们引入基于Oracle数据库开发的软件项目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在学生掌握了数据库基本理论和基本操作技能后,通过实践开发巩固应用所学Orcle数据库的相关知识。在笔者的教学过程中,课堂教学以一个Oracle数据库的学生成绩管理系统为例,从该系统的需求分析开始,介绍实体关系设计、系统逻辑结构设计、系统物理结构设计、数据库实施、系统存储过程设计、触发器设计、数据导出和初始化设计等,在全过程实例系统开发中,让学生体会数据库技术在项目开发中的应用,同时掌握各个知识点在实践中的综合运用[5]。这样做的效果非常明显,不但巩固了课堂教学知识,也促使学生能主动学习,并且在实践过程能能牢牢记住所学的相关知识点,对知识点的了解不再是纸上谈兵。

2.4 推动PDCA循环的关键是“处理”阶段

教学是执行阶段,没有这个步骤,整个教学质量环就是空谈。

教师和学生共同通过构建课堂理论教学、课内实验教学、课外项目引导式大作业等相结合的立体化教学平台,充分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如采用图文并茂的多媒体课件授课、边讲边练的教学模式,利用微博、微信、QQ等新型社交媒体,关注Oracle领域的顶尖人才,同学间通过互动,在学习过程中实时记录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及解决方案,其他同学参与讨论交流,可以随时随地完成课程学习,并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知识的积累。

3 结束语

在Oracle教学中,改革“以教师为中心”的单一的传统灌输模式,创建以PDCA理念为指导的教学模式,该模式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而且要具备一定的管理水平,以便在教W中能有效地控制学生学习的全过程。教师更应该通过社交媒体与学生沟通,以充分了解教学的主体――学生,真正体现出教学中的“以人为本”的思想。此外,教师还应从国家和学校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高度,时刻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努力转变教育观念,更新教育理念,不断提高业务水平,实施多种灵活高效的教学方法,积极探索并逐步创建新的教学模式。同时,教师也要引导学生尽可能地摆脱传统的学习观念和学习模式的束缚,自觉地培养自己的学习情趣,提高学习的创造性和积极性,从而推动Oracle 课程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杨建荣.Oracle DBA工作笔记:运维、数据迁移与性能调优[M].中国铁道出版社,2016.

[2] 李海平,刘金锋.《Oracle数据库》课程教学模式探究[J].软件导刊,2016.9:20-23

[3] 白天,杨志,邱自华.湖南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J].Oracle数据库系统及应用课程教学改革探,2016.9:29-31

第6篇:数据库课程总结范文

【关键词】信息系统开发教学,核心课建设,大作业

近年来,我校计算机系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简称信管专业)在专业基础课及专业课教学上进行了信息系统开发课程群及核心课程建设的教学研究。研究的重点是划定信息系统开发课程群并明确其核心课程,重点围绕这些核心课程进行教学改革。为学生布置综合运用不同核心课程的相关知识和技术的大作业,是我们在课程群和核心课建设教学改革中的一个有特色的尝试。本文以其中的《高级语言程序设计》、《数据库原理与应用》、《数据库开发与管理》三门核心课布置大作业的方法予以总结,与同行交流。

信管专业的一个重要方向是信息系统开发。为培养学生的信息系统开发能力,我校在教学计划中设置了多门相关的课程。如《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高级语言程序设计》、《数据库原理与应用》、《数据库开发与管理》、《静态网页设计》、《动态网页设计》等。通过对这些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基于C/S 结构和B/S结构的两大类信息系统的开发方法。其中,《高级语言程序设计》、《数据库原理与应用》和《数据库开发与管理》三门课程更为突出地体现了对学生开发能力的培养。在开发实践中,三者的结合也更为紧密。

过去,传统的教学方法是由若干位教师根据个人专业方向及工作量情况,分别承担各门课程的教学,不同的教师在课程教学上基本上是根据教学文件各自为政,很少顾及到别的教师承担的课程的教学进度及效果。这样,本来是有很紧密联系的教学内容,可能分配到了不同课程上以及由不同的教师来讲,对学生来说,在短时间内很难把这些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效果。

例如《高级语言程序设计》是以一门高级程序设计语言为背景,讲授系统开发中的程序设计语言工具,重点对于系统界面和业务逻辑处理的程序开发进行教学;《数据库原理与应用》和《数据库开发与管理》是以一个较大规模的数据库管理系统为背景,讲授系统开发中数据库的管理和设计。这两方面的编程构成了信息系统开发设计和实施阶段的主要任务。过去我们的传统做法是安排两到三个教师讲这三门课,所以在对一些衔接的内容处理上,往往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做法,学生很难得到一致的传授和指导。有些学生在每门课上都学的很好,但是不会把不同课程的相关知识融会贯通,到后面的课程设计或毕业设计时,在系统开发实践上用不好或不会运用这些来自不同课程的关联知识。

为了解决这样的问题,我们在专业核心课建设教学改革中,实行了结合三门课程布置大作业的教学方法。

《数据库原理与应用》和《数据库开发与管理》是前后衔接的课程,一般开设在两个衔接的学期。《高级语言程序设计》与前两门课程的某一门开设在同一学期。我们就在《高级语言程序设计》与另一门同期开设的数据库课程教学中,布置由授课教师共同指导,学生自主完成的大作业。大作业的题目是精选的信息系统开发课题,一般有十几个比较典型的系统开发题目可供学生选择,如学生选课系统、图书借阅系统、仓库管理系统、人事档案管理系统、宾馆管理系统等。布置大作业的时机掌握在《高级语言程序设计》讲完窗体应用程序和数据库开发的内容之后。为了给学生充裕的时间来完成大作业,我们把《高级语言程序设计》教学中比较靠后的数据库开发的内容尽可能提前,把有关类的继承、多态、接口等理论内容的讲授往后延迟。我们的教学周一般为十六周,在十周左右就布置大作业。这时,数据库课程应至少已讲完“数据库设计”,《高级语言程序设计》讲完“ 与数据库开发”。这时学生已具备了开发一个信息系统必要的知识准备。

在时间安排上,我们让学生以课余时间为主来完成,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他们对专业的兴趣。在临近期末结课时,多安排几节上机课,让学生集中突击一下,保证大作业的顺利完成。这时,学生已完成大部分代码的编写工作,普遍会有较多的调试问题需要教师帮助解决,所以集中上机并及时指导是必要的。另外期末的集中指导也督促比较落后的同学重视这件事情,拿出更多努力来完成。

在大作业选题、指导及检查成果时,担任两门课程的两位教师要密切配合,协同动作,给学生一致的帮助。

到目前,我们已经在六届信管专业学生中进行了布置大作业的探索。这期间,我们不断总结经验,也对学生的反馈进行认真的分析,不断改进方法。最初是按原有的教学计划掌握授课进度,但是由于数据库课程与高级语言程序设计课程在教学内容编排上不同步,造成大作业布置过晚,学生能利用的时间太少,到期末匆匆忙忙地完成,效果不是很好。为此我们把高级语言课程与数据库开发有关的内容调整到前面,尽量提前讲,就使布置大作业的时间可以提前几周,让学生有充裕的时间来完成这项任务。

在高年级,学生只有在为期两周的课程设计和临近毕业的毕业设计有机会开发系统。两周的课程设计就上课时间来说,只有9个工作日,54个学时,还包括检查成果及答辩的时间。即使让学生每天工作10小时,也只有90小时,对于开发一个系统,远远不够。近年来,为缓解学生毕业后就业的压力,很多学校鼓励学生提前走出校门,毕业设计往往是学生在边工作边学习的状态下完成的,教师大多是远程指导,设计的效果要打一定的折扣。因此,利用大作业提前让学生锻炼设计能力,是对这些后期问题的一个很好的弥补。

经过几年的布置大作业实践,我们在高级语言和数据库教学上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学生普遍反映,通过大作业真正学会了怎样开发一个实用的信息系统,很有成就感,更增强了学好本专业的信心。

第7篇:数据库课程总结范文

关键词 空间数据库 数据库 教学质量 融合教学 模式思考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Probe into the Integration Teaching of Principles of

Spatial Database and Principles of Database

WANG Yuanni[1], HE Zhenwen[1], GE Fei[2]

([1] Computer College of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Wuhan, Hubei 430074;

[2] Computer Science of 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Wuhan, Hubei 430079)

Abstract Principles of spatial database is one of the main courses of the major of spatial information and digital technology. It is worth exploring and thinking of how to conduct the teaching of space database principles better in the absence of the curriculum of database principle as the pilot. Combining the reality of the major and the status of the curriculum of spatial database principle of our school,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a suitable teaching model. It could introduce students faster and also ensure the quality of teaching, so as to reach the teaching purposes.

Key words spatial database; database; teaching quality; integration of teaching; pattern thinking

空间数据库原理课程是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要求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掌握空间数据库的基本原理与建设方法。经过课程学习和上机实践训练,使学生掌握空间数据库的基本原理以及建立空间数据库的技术方法,具有使用、管理以及建立空间数据库的基本能力。我校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专业该课程配套有2周的课程设计,通过课程设计,使学生掌握空间数据库系统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技术,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应用现有的空间数据建模工具和空间数据信息管理技术,学会完成空间数据库的设计与实现。该课程开设已经两年,头年是在大二下,次年调整到大三下开设,但是都由于学生没有学习过数据库原理课程,在该课程的学习中暴露出一些问题,教学效果欠佳。为此,本文根据教学经验和实践,就如何开展空间数据库原理课程,提出一些建议,共探讨。

1 数据库原理基础知识有机融合

针对本校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专业来说,并未设置数据库原理课程。面临这一现状,空间数据库原理课程在讲解时如何引入数据库的相关知识是需要思考的问题。如何更有效地引入数据库原理的基础知识,从一般数据库系统进入到空间数据库系统,将数据从一般数据上升到空间数据。这需要将数据库原理的基础知识与空间数据库的基础知识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体会到空间数据库与数据库的相异性。从基础原理上讲,空间数据库满足数据库的一般特性,只是数据上升到空间数据后,对于带空间地理位置的数据表达及存储、查询等多了一些方法。实际中,可先介绍的一般概念、原理包括数据表达、数据模型、数据查询等,在弄清楚一般数据库的使用后,再来看空间数据库对应各部分就比较容易看出相同和相异的地方,可以更好地理解二者的关系。

当然也不能完全分为数据库和空间数据库两部分来讲解,不能形成两张皮的局面。一是效果不好,二是学时不够,重点不突出。所以,应该想办法融合数据库和空间数据库的知识,以空间数据库为主体,按照空间数据库的基本原理以及空间数据库设计的各个环节为主线来贯穿,在讲解每部分内容时可以按照先从一般数据库的表示方法入手,先用一般数据来做示例讲解基本方法,然后引入空间数据,再来看方法的变化之处。从一般数据到空间数据围绕数据的变化设计内容,最终实现知识的融合,既了解了一般数据库的思想,也学会了空间数据库的使用。

2 一般数据到空间数据的阶梯介入

对于没有接触过数据库知识的学生来说,如果一下子上升到空间数据的处理,可能存在着一定的困难。毕竟,空间数据的处理相对比较复杂。在课堂案例的选择与设计以及上机实习环节,一般数据的处理方法和空间数据的处理方法,需要一个渐进的过程。比如空间数据的查询,单纯来看空间数据的查询,涉及到很多的空间操作方法。如果一下子介入进去,学生很可能消化不了,不妨先介绍一般的查询方法,也就是简单的select结构。用一般数据容易理解的实例先来看select的基本用法,再弄清select查询的使用后,再来变换实例,选择实际中带有空间数据的查询,如果只是简单的信息查询,可能基本只会用到一般数据的select结构就够了,如果涉及到相关空间位置的操作,再来看在对应select基本结构的基础上需要增加什么谓词和字句,对应不同的情况划分,谓词和字句结构都是固定的,只是要根据查询条件给予不同的参数而已。通过一般数据到空间数据的渐进变换,逐步理解空间数据操作与一般数据操作的相异性,理清楚后会发现其实二者很多基本方法都是一致的,只不过空间数据为了实现空间位置的信息需求,增加了一些使用方法以及细化了一般数据问题处理的基本方法。

采用从一般到特殊,从简单到复杂的思路,学生学起来会轻松得多。渐进式的导入也是一个逐步消化和理解的最好方式。

3 主线贯穿式

空间数据库原理概念颇多,如果泛泛都讲到,效果是可想而知的。建议围绕空间数据库的设计与实现这一主线来讲解,上完这门课也是让学生学会如何设计与实现空间数据库。如何设计一个空间数据库,各个环节的工作如何实现,应该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来学习这门课,既明白课程目标,也能理清课程思路。

有了主线,围绕这一主线,空间数据库设计的每一步涉及到哪些原理和方法也就自然而然地引出来了。某一个知识点是为某一个环节服务的,某一个环节是空间数据库设计的不可缺少的某一步。这样,就不会觉得理论知识零散。围绕各环节设计的原理和方法去讲,不用面面俱到,具体设计涉及到哪些方法讲清楚就行,这样才能体现主线的清晰度,同时做到重点突出。

只有理清主线,利用主线将知识点连接起来,才能更加明确课程的目的。一般原理类课程没有主线的贯穿,学生学完了感觉都是凌乱的,不知道能做什么,学了有什么用。因此,梳理一条主线,围绕主线设计知识点和授课内容是很重要的。

4 循序渐进式实践

学生的实习实践教材我们选用的是Oracle Spatial 空间信息管理――Oracle Database 11g. Ravi Kothuri(美)Albert Godfrind 著,管会生等译。之所以选用该教材是因为这本书围绕空间数据库的数据操作讲解非常详细,也有数据案例,基本上涉及到了空间数据库的各个方面。实践环节包括平时上机和课程结束后的课程设计。

实践中,发现大部分学生都能按要求掌握知识点,但存在着一些不足。比如基本上是按照所给资料在做,处于赶着进度完成的状态,对于问题的思考较少,理解程度不够。学生对空间数据库建模理解不透彻,缺乏独立设计空间数据库方面的能力。分析原因主要在于需要一些先导课程,如数据结构中对树的一些知识点涉及到与空间数据建模方面相关的树介绍不够等。 知识点分散,没有最后的整体设计等等。

对于诸如上述之类情况,在今后的实践中如何更好地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重点突出,建议采用渐进式的实践方式。围绕最终目标学会设计并实现小型空间数据库系统,设计并精炼每次实习任务,而不是泛泛实习。根据空间数据库系统建立与设计的各个环节,分解到平时每次任务中学习,先学习各环节的主要知识点,待重点知识点消化后,课程设计环节再围绕设计一个小型空间数据库系统将平时上机零散的知识点串接起来。把Oracle Spatial 空间信息部分的重要内容移到平时上课的上机中,增加平时上机学时。在平时上机过程中就掌握如何使用Oracle Import工具导入数据,如何实现空间数据的加载、传输和验证;如何在应用程序中访问和操作空间对象,重点在于用PL/SQL操作几何体;如何创建空间索引以及空间索引参数的设置;学会几何处理函数等。做到平时上机完成基本知识的学习,课程设计开始就先通过案例研究学会使用Oracle Spatial对空间数据的存储、分析、可视化和集成等。接着,进行空间数据库的应用开发,利用高级语言针对Oracle Spatial等进行二次开发。这样的话,空间数据库课程设计就可以顺利进入空间数据库的应用开发,完成从设计到实现的过程。整体上经历空间数据库设计的各个环节。

采用循序渐进式实践方法,可以保证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由浅入深、由局部到整体、逐步深化、有条不紊地进行。

5 自主与团队精神的有效融合

在学习的过程中,应该注重学生的自主能力以及团队合作能力。就空间数据库原理课程而言,该课程的最终目标是学生能够学会设计与实现小型的空间数据库系统。为了达到这一教学目标,我们应该有机地融合学生的自主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掌握基本原理方法和基本训练;通过小团队的集体力量设计完成小型空间数据库的设计与实现。

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在教师引导下,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学会自我思考,培养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自主学习中,通过查阅资料,分析总结,掌握新知识。

同时,团队合作精神也是非常重要的。作为一个学生,不但要具备自我学习的能力,也应该具备团队合作的能力。在团队中体现自我,发挥个人价值。

该课程有理论有实践,如果能够有效地融合学生自主学习与团队学习,不论是从课程本身的讲授,还是从学生个人能力的培养来说,都是非常有意义的。两者相辅相成。因此,课程设置时可以将平时的上机实践安排为个人独立完成,课程设计安排为小团队分组设计与实现。在每个人掌握基本知识之后,将问题融入到团队中一起实现,既能培养团队协作能力,也能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

6 总结

空间数据库原理课程理论偏多,尤其在学生缺乏对数据库理论知识了解的背景下,如何合理安排教学实践环节,有机地融合数据库原理基础知识,突出空间数据库的特色与重点,本文探讨了其有效的教学模式,主要从五个方面提出了建议。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也需要根据实际的教学效果逐步调整和优化教学模式,使其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 吴信才.空间数据库.科学出版社,2009.

[2] 崔铁军.地理空间数据库原理.科学出版社,2007.

[3] 杨勇.GIS 专业“空间数据库”课程教学内容和方法探讨.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13.36(2):31-33.

[4] 王家耀.空间数据库信息系统原理.科学出版社,2001.

[5] 龚健雅.空间数据库管理系统的概念与发展趋势.测绘科学,2001.26(3):4-9.

[6] 曹敏.测绘工程专业《空间数据库原理》课程教学探讨.现代测绘,2011.34(6):62-64.

[7] 闫金凤.GIS专业“空间数据库”课程教学内容研究与实践.测绘工程,2010.19(6):75-78.

第8篇:数据库课程总结范文

[关键词]数据库教学 能力导向 应用型本科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5)06-0098-02

一、问题提出

大学教育包括知识、能力、素质三个方面,如何以知识为载体实现能力的培养和素质的提高,是大学教育的核心问题,尤其是应用型人才更是要突出能力的培养。要实现能力导向,就要解决三个问题:第一是能力的构成,第二是如何将能力的培养落实到教学实践中,第三是如何判断培养目标是否达成。而教学实践主要体现在课程教学活动中,因此学生能力的培养与提高是课程教学的核心目标。

数据库是软件工程、计算机等专业的核心课程,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工程实践性。笔者所在学院重点培养应用型人才,教学团队在教学过程中发现有以下几个问题:

1.学生理论学习较困难,但不乏思维活跃、动手能力强等潜质,传统的教学不适合学生的特点,学生反映难度大,理论知识过多且零散、重点不突出。

2.课程涉及内容繁杂且跨度较大,整体性缺乏,和实践紧密结合的案例较少,学生使用数据库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较弱,部分学生反映不能直接将课程知识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

3.传统的考核方式不能真正反映出学生对数据库知识的掌握与应用能力。

二、教学改革和实践的思路方法

为了解决以上问题,提升课程的教学质量,课程团队以学生能力培养为核心和导向,进行了一系列课程教学改革实践和探索,并通过几年的实践,取得了一些效果。

(一)思路

整体按照“教学调研方案确定教学内容组织案例编写教学实施教学总结方案调研…教学总结…”的思路进行,其中从调研到总结为一个阶段,在每个阶段中以能力为导向开展工作。

每个阶段的教学要以学校人才培养的目标、数据库课程的要求和特点、社会需求、教学存在问题、学生具体情况为出发点,围绕能力的构成、落实与评价这三个问题认真开展教学工作,如图1所示。

图1 能力导向的数据库教学过程

(二)实践方法和过程

1.确定课程能力

首先确定课程的目标,明确通过数据库课程的学习,达到什么样的能力。因此在调研中,笔者针对所在学院办学的定位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在结合课程培养目标、数据库的知识特点、社会需求、存在问题、学生特点基础上,明确了数据库课程的能力构成。确定了三个层次、三个方面的能力,即数据库知识“理解、会写、能用”三个层次,“数据库基本理论和技术的掌握、数据库实践操作、数据库分析设计和应用系统开发”三个方面的能力。

2.落实课程教学

课程能力的落实主要体现在教学的组织和开展上,要以学生为主开展有效教学,课程教学要能吸引学生,提高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望,引导学生学习,达到能力培养的目标。具体来说主要是三个方面的落实,即教学内容落实、课堂教学落实、课后延伸落实。因此,教学组实施了案例教学、职业技能、实践应用相结合,课外项目延伸为补充的教学模式,紧紧围绕以学生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教学指导思想,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方式服务于能力培养这个核心,精心组织教学内容并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

教学内容在数据库经典教材的基础上,参考国家计算机软件水平考试的内容,结合SQL SERVER、ORACLE等主流数据库的知识组织,根据数据库三个方面的能力进行整体安排,每个能力点的内容根据“理解、会写、能用”三个层次来编写教案和讲义。在教学案例编写中,注意结合身边的、学生容易理解和掌握的实际案例,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学方法方式和手段要服务于能力培养这个核心,大多数的教学方法都有适用的地方,不同的教学内容、目标和要求采用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也不一样。根据数据库教学三个方面、三个层次的能力要求,整体上采用案例教学和提问式引导的循序渐进教学方式,具体每个能力点内容的教学方法则采用相匹配的方法和手段,避免灌输式教学,通过设置不同层次的问题引导(根据能力的三个层次,一般将问题设置成简单、稍复杂、较复杂、复杂四种)以培养学生循序渐进的思考习惯;以案例教学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程内容的认知热情;结合实际案例的应用实践,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掌握与应用知识的能力;教师要注意和学生的交流,做好课程反馈并认真分析、改进。

课后延伸方面,充分利用实验室、校内外实践平台,结合教师科研项目,并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各项科研项目(包括学生科研项目SRIP等)、学科竞赛,将学习由课内延伸到课外,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课题中,从而更为深入地掌握所学知识,培养不断探索新知识的兴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完善教学评价

数据库课程考核方式要注重专业能力的体现,考核内容应包括数据库实践操作能力、数据库分析设计和应用系统开发能力、数据库基本理论和技术的掌握能力三个方面,逐步建立合理、科学的多种方式结合的课程考核评价方法。

传统的笔试能较好地考查学生对数据库基本理论和技术的掌握情况,但较难评价学生在数据库操作实践、分析设计和系统开发的能力。因此,教学组使用了 “传统笔试(50%)+项目评价(20%)+上机实践(30%)”的多种方式结合的考核方法,考核内容注重课程教学三个层次、三个方面专业能力的体现。同时积极鼓励和指导学生参加数据库系统工程师考试(国家计算机软件水平考试)、数据库相关学科竞赛、实际项目,作为课程教学效果的一个评价指标,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三)实践效果

以能力培养为导向的数据库课程教学,注重三个方面、三个层次能力的培养,学生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觉得内容和实际结合紧密,解决了实际生活中的一些问题,案例教学和提问式引导教学的循序渐进方式使学生觉得课程易学、有用。课程的及格率和平均成绩有了较明显的提高,近年来参加国家计算机软件水平考试并通过考试的学生超过50人。课程因此被评为宁波市智慧产业人才基地核心引导课程,并获得了宁波大学课堂教学一等奖。

三、结语

通过几年的探索和实践,能力导向的数据库教学在笔者所在单位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能力培养的三个问题仍需不断地落实和完善。应用型本科要求培养理论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强的高素质人才,应该说能力导向的课程教学适合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实施能力导向的课程教学,要结合实际情况明确、落实课程教学的能力培养的三个核心问题并逐步完善;要落实课程的能力构成,落实以学生为主的课程教学,采用能够调动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能力提高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学的有效性;要逐步建立和完善科学的课程评价体系和方法,提高教学评价的优先性。

[ 参 考 文 献 ]

[1] 蒋宗礼.以能力培养为导向,提高计算学科教育教学水平[J].中国大学教学,2008(8).

[2] 余晓,孔寒冰.能力导向的工程实践模式比较与评价[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3).

[3] 教育部高等学校软件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高等学校软件工程专业规范[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4] 李红梅,张红延,卢苇.面向能力培养的软件工程实践教学体系[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9(3).

[收稿时间]2014-12-23

第9篇:数据库课程总结范文

一、什么是计算思维

2006年3月,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计算机科学系主任周以真(Jeannette M. Wing)教授在美国计算机权威期刊《Communicationse ACM》杂志上发表并定义了计算思维(Computational Thinking)[1]。计算思维(Computational Thinking)是运用计算机科学的基础概念去求解问题、设计系统和理解人类的行为[2]。

计算思维的核心是计算思维方法。但最终,计算思维的根本目的是解决问题,即问题求解系统设计以及人类行为理解。从计算机应用的角度来说,解决问题就是计算机的应用问题,这也就是我们经常所说的计算思维能力。例如,设计一个数据库应用系统、创建一个电子商务网站、制造一个机器人等都是计算机应用问题,是计算思维的目的所在。

要牢固地掌握一种思维方法,紧靠课堂教学很容易使学生陷入似懂非懂、纸上谈兵的境地。而针对数据库课程的特点,加强和提高学生的数据库应用能力则显得尤其重要。所以,在实践教学中应该逐步以培养计算思维为导向,锻炼学生对计算思维方法的运用、探索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这不仅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也是提高实践能力、积累经验、培养计算思维的必需之策。

二、面向计算思维培养的数据库课程实践教学体系

1.构建多层次的课程实验体系

传统的数据库实验,大多是验证型实验。而当实验手册中的步骤或者命令使用错误的时候,学生往往无所适从,无法解决问题。因为学生已习惯了接受,缺乏基本设计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和计算思维培养的导向是相背离的。

在面向计算思维培养的上机实验的设计中,采取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思路,通过优化实验内容,构建验证性、设计性、开放性和综合性等多层次的实验体系。

开放性实验,要求学生遵循计算思维规律,自由探索,建立并优化数据模型,引导学生利用 SQL 语言进行数据库编程进行验证,并在计算机上验证正确结果。

验证型实验要求学生模拟教师解决问题的方法完成实验内容,是计算思维方法的模仿;

设计型实验综合运用多种计算思维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是计算思维方法的综合运用。

2.基于任务驱动的数据库课程设计

在课程设计环节中,由学生自组小组分工合作。不仅锻炼了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更进一步地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和探索、创新精神,是计算思维方法的拓展和升华。

教师和学生围绕案例和任务开展教学活动。教师的主要工作包括设计任务、呈现问题、辅助任务实施和总结评价,学生通过明确任务,分析问题、共享交流和反思内化等教学活动训练计算思维,培养分析解决问题和实践创新的能力。

计算思维是一种问题求解的思维,问题求解过程分为五个步骤: 呈现问题、分析问题、联系、行为选择和反思检验[3]。而在具体的课程设计环节中,这个问题求解过程可以体现为以下几个阶段。

(1)设计任务,展现问题

教师根据数据库课程特点,运用计算思维的一系列方法设计任务,呈现问题。要求学生在学习数据库设计的同时,以分组协作的方式完成从系统的需求分析、概念设计、逻辑设计、物理设计等设计开发过程,最终实现一个较为完整的反映应用需求的管理信息系统。这种分而治之的策略,将数据库设计分解为若干个简单的问题,再以设计成果的形式要求学生完成课程任务,是计算思维中的关注点分离( SOC)思维方法[4]的体现。

学生以每组4-6人的形式自由组合,成立协作学习的项目小组,每组选出项目负责人.教师通过展示往届学生的数据库设计作品,向学生提供部分⒖肌N蘼垩生选择什么样的项目,最终的设计目的, 都是通过设计一个相应的数据库应用系统,突出应用系统级的问题求解方式的训练。

(2)明确任务,分析问题

学生在教师的实时指导下,明确任务目标,运用计算思维方法分析问题,通过参考书、网络、实地调研等各种途径进行自主检索、探究,思考解决问题的途径。

(3)任务实施

根据所选项目,各组同学分工协作,定期交流各自完成的情况。对于设计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可以通过组间讨论,或向老师请教,以保证按时完成项目.各组成员在项目负责人的领导下,结合计算思维的系列方法,利用管理信息系统的标准规范进行系统的需求分析、概念结构设计、逻辑结构设计、物理结构设计,同时撰写数据库设计各阶段的技术文档。

在这整个的数据库的各个设计阶段中,体现了各种计算思维方法的综合运用,如抽象方法、折衷方法、保护、冗余、容错、纠错和恢复等方法[5]。学生从课程设计中获得了极大的成就感,有效地将所学的各专业模块的理论知识综合运用到实际中,对已有知识结构进行了拓展性的创新。

(4)总结评价

在课程设计的最后阶段,学生以分组演讲的形式展示本组的项目成果,以答辩的形式接受全班学生及教师所提出的问题,从而对自己的设计进行反思和总结。这种方式可以极大的刺激大多数同学积极思考。并让书本知识在头脑中形成深刻的印象,实现知识的迁移、升华,从而进一步强化所学的知识。

教师应对答辩情况进行点评和打分。通过答辩的方式,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综合素质,也使学生深刻理解计算思维及设计方法。

三、结语

计算思维作为问题求解、系统设计和人类行为理解的一种思维方式已经受到了广泛的关注。通过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具有计算思维能力,已成为现阶段计算机学科核心课程新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陈国良. 计算思维与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R]. 济南: 第六届大学计算机课程报告论坛,2010.

[2] WING J M. Computational Thinking[J]. Communication of the ACM.2006,49( 3) :33 -35 .

[3]陈国良,董荣胜. 计算思维与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J]. 中国大学教学,2011( 1) :7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