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工业设计相关论文范文

工业设计相关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工业设计相关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工业设计相关论文

第1篇:工业设计相关论文范文

关键词:接闪器;防雷引下线;接地装置;

引言:管线暗敷设随着现代电子产业的发展和大规模智能化建筑的兴起,建筑电气设计中所涉及的各类管线将越来越多,对防雷、防电磁脉冲等保护措施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作为设备设计中的一部分,建筑电气设计与其他专业特别是与结构专业之间的协调、配合应该得到相应的重视。基于这一点,将分几个方面对电气设计、施工中与结构相关的若干问题加以讨论。

1 利用建筑中的结构钢筋进行防雷与接地

在《建筑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94)中,多次提到在防雷设计时,应优先利用建筑本身的结构钢筋或钢结构等自然金属,作为防雷装置的一部分,使得在保证安全可靠性的前提下能兼顾经济性。因此,如何利用建筑物的金属导体是防雷设计中的重要问题。

1.1屋面结构与接闪器。现代建筑艺术除了追求立面上丰富多彩的线条外,对建筑物顶部造型也力求变化。由于新颖的薄壳、双曲面网架等大量运用,屋面已经不能再简单的分为平屋面和坡屋面,这给防雷设计带来一定难度。在设计中除了应按《建筑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94)中附录二要求的在屋顶外沿和突出部位等易受雷击处设置避雷带外,直接将屋面结构钢筋作为避雷网的一部分也非常必要。

出于防水抗裂考虑,屋面结构一般采用现浇混凝土板,其钢筋由上部钢筋和下部钢筋组成,配筋较密,连接点较多,并且板钢筋均与梁钢筋绑扎连接形成通路。突出屋面的塔楼、楼梯间等也均通过钢筋混凝土柱或构造柱与下层结构相连。因此,当利用建筑本身的钢筋作为接闪器时,在结构钢筋连接的关键部位如柱内钢筋与梁钢筋绑扎点处进行焊接,即可满足形成电气通路的要求,也就是GB50057-94第3.3.5条条文说明中指出的:“在雷电流流过的路径上,有一些并联的绑扎点时,就会是安全的”。该条文说明同时指出:“利用屋顶钢筋作为接闪器其前提是允许屋顶遭雷击时混凝土会有一些碎片脱开及一小块防水,保温层破坏”。这对屋面结构损害不大,不会影响到建筑物安全。

还有一些值得注意的是,突出屋面的金属物如金属架、广告牌、旗杆、太阳能热水器、冷水塔、航空障碍灯等,除了其尺寸应符合GB50057-94第4.4.1条及4.1.2条规定外,由于上述金属物通常通过膨胀螺栓固定在屋面板上,或固定于素混凝土基础上,故需通过可靠的电气连接使其形成电气通路。突出屋面的非金属物,按GB50057-94第3.3.2条规定应安装接闪器并与屋面防雷装置连接。

1.2利用混凝土柱、墙主筋作为防雷引下线。不同结构形式的各类建筑中均设有一定数量的钢筋混凝土柱,如在砌体结构中设置的构造柱,在混凝土结构中设置的框架柱、剪力墙等,柱中钢筋直径按《建筑物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第7.3.2条规定砖混结构中构造柱纵向钢筋最小为4?准12,在框架结构中框架柱配筋通常采用Φ14以上螺纹钢筋均可满足GB50057-94中第3.3.5及4.2.1条要求。柱中钢筋的连接形式通常采用绑扎连接、焊接和机械连接,按照《电气装置安装工程接地装置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169-92)规定,避雷引下线的连接为搭接焊接,搭接长度为圆钢直径的6倍,因此,不允许用螺纹钢代替圆钢作搭接钢筋。另外,作为引下线的主钢筋在土建中如果是采用对头碰焊的(在工程中常用的焊接形式有闪光对焊和电渣压力焊,均属于对头碰焊),应在碰焊处按规范补焊搭接圆钢。

1.3利用基础地梁作为接地装置。建筑物地基的形式可分为无筋扩展基础、扩展基础、柱下条形基础、筏形、箱形基础、桩基础以及复合地基。按GB50057-94第3.2.4条、第3.3.5条、第3.4.3条、第4.4.3条规定,接地装置应在地面50cm以下,第4.3.5条还规定:防直击雷的人工接地体距建筑物出入口或人行道不应小于3m,当小于3m时水平接地体局部埋深不应小于1m或采取绝缘保护措施。建筑物基础埋深通常由基础自身高度、地面下预埋管线高度及防冻防腐蚀深度等因素决定,一般均大于0.5m。但是在如图1所示的砌体结构中,墙下条形基础由于建筑防水要求,基础圈梁通常设置于标高-0.060处,以代替防潮层,因此不能作为接地装置。而柱下条形基础及筏形、箱形基础在基础底面设有肋梁,柱下独立基础及各种类型的桩基础均设有基础拉梁或承台梁,以上都可满足作为基础接地体装置的要求。

2 电气管线的预埋与结构布置

电气管线的敷设方式分明敷和暗敷两种。明敷是将管线安装于墙壁、顶棚的表面,对结构影响不大,而暗敷则完全不同。暗敷中,电气管线的预埋是建筑安装工程中的重要部分。电气预埋管线的特点是根数多,平面布置复杂,特别是在墙体中的垂直预埋管线和在楼板中的水平预埋管线由于削弱了结构构件截面,对结构构成一定影响,下面将从几个方面加以讨论。

2.1垂直预埋管线在结构墙体中的敷设。当垂直预埋管线埋设于在钢筋混凝土柱或者钢筋混凝土剪力墙中时,敷设方法相对简单,仅需将线路套管改为钢管,并与结构钢筋绑扎固定,防止在浇筑振捣混凝土时偏位。由于电气管线直径较小,对混凝土墙、柱影响不大,可根据需要灵活布置。但是,当管线垂直埋设于砌体墙体中时,埋设方式相对复杂,这也是电气安装工程与土建工程矛盾较多的地方。结构墙体的形式主要有砌体结构中的承重墙及混凝土结构中的非承重填充墙,下面就这两种情况分开讨论。

(1)在砌体结构承重墙上的埋设。砌体结构包括砖砌体、混凝土砌块砌体、石砌体等。首先,在砌体结构中不允许开设水平及斜向通槽,水平预埋管线通常埋设于每层圈梁中。埋入墙体的垂直预埋管以前均直接在墙体上剔槽敷设,但是这种做法会对结构墙体造成损伤,特别是当并列埋设的管线较多时,对整个墙段的承载能力都有影响。按《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50003-2001)中第6.2.14条“不应在截面长边小于500mm的承重墙体、独立柱内埋设管线;不宜在墙体中穿行暗线或预留、开凿沟槽,无法避免时应采取必要的措施或按削弱后的截面验算墙体的承载力”。目前可行的方法是在砌筑砖墙时留下120深凹口,宽度可按并列管线数量采用一砖或半砖,待管线预埋后采用C20细石混凝土填实。

当采用空心砖或混凝土空心砌块时,也有一种方法是利用砌体中的孔洞埋设管线,按GB50003-2001中第6.2.14条注“对受力较小或未灌孔的砌块砌体,允许在墙体的竖向孔洞中设置管线”。但实际上常用的KP1型多孔砖孔径约20mm,DM1型多孔砖孔径约18mm,都较小,而且砌块较重,组砌时要求灰缝错开,故此方法施工不便。

当墙体为半砖墙时,按照规范,在半砖墙内不准暗敷管线,如不可避免,则采用局部加设混凝土构造柱的形式,将管线埋设于柱内。

(2)在混凝土结构填充墙上的预埋。混凝土结构中的填充墙仅承担墙体本身的自重,常用的有加气混凝土砌块、粉煤灰混凝土空心砌块等,此类材料的特点是强度低,自重轻,即使发生破坏对主体结构也无影响。因此,在填充墙上的预埋仅仅需要考虑抗裂、隔声等因素,在填充墙上开槽不宜超过墙体厚度的一半。

2.2水平预埋管线在结构楼板中的埋设。结构上楼盖主要有预制装配式楼盖、现浇混凝土楼盖以及无梁楼盖、肋形板楼盖、叠合板楼盖等,由于前两种形式较为常见,这里仅针预制装配式和现浇混凝土楼盖两种形式加以讨论。

(1)水平预埋管在预制装配式楼盖中的埋设。预制装配式楼盖包括预制双向预应力大楼板和预制预应力空心板,通常使用的是预应力混凝土空心板。虽然按板的受力钢筋种类分有冷拔低碳钢丝、冷轧带肋钢筋等区别,但板的截面形式及受力钢筋排布形式基本相同。在预制板楼盖中布置管线需要预先向结构专业了解预制板的布置方式使管线沿预制板中圆孔或板缝布置。需要注意的是,在圆孔中布置管线时,引出凿孔要避开板受力主筋位置。当管线沿板缝布置时,由于通常板缝宽度为20~30mm,预埋管线会导致灌缝难以密实,可与结构专业商量采取40~50mm板缝,在板缝中附加一根?准12钢筋加以解决。

(2)水平预埋管线在现浇混凝土楼盖中的埋设。随着混凝土材料变化和施工技术的进步,现浇混凝土楼盖成本逐步降低,施工工艺逐步简化,运用范围越来越广泛。电气管线在现浇板中的平面布置方式较为灵活,但应注意不宜将管线在现浇板内交叉,也不可并排布置,同时按《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电气部分第5.1.9条中指出:敷设在钢筋混凝土现浇楼板内的电线管最大外径不宜超过板厚的1/3。这是由于现浇板的板厚一般为80~150mm,管线对混凝土截面的削弱比较大,而且通长的管线会在混凝土板内造成薄弱带,处理不慎就会引起混凝土板开裂,或留下工程隐患。

在现浇板中敷设的水平预埋管也应采取预防机械损伤措施,埋设于现浇板内的管线弯曲半径不小于管外径的10倍。

第2篇:工业设计相关论文范文

关键词:设计之舟;工业设计;试点学院教改;理实一体化;一制三化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0-006-02

通过对近几届毕业生的初步调查表明:学生中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实践知识不足、实践技能较低、实践教学的积极性难以调动等问题。部分毕业学生在工作岗位上对实际工作适应性较差,设计出的产品实用性不大或存在功能上或技术上的问题。因此,加强理论和实践教学融合的教学改革迫在眉睫。

一、当下工业设计教改之背景支撑

1、武汉着力打造“设计之都”初见雏形

发达国家的实践表明,工业设计已成为制造业发展的源泉和核心动力之一,发展工业设计对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有举足轻重的作用。2009年起,武汉市提出了要“打造工程设计之都”。目前,世界公认的“设计之都”评选有两种,一种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球创意城市网络评选授予;另一种是国际工业设计协会联合会推选,每两年在全世界城市中选定一个。据了解,联合国批准设计之都必须符合7项指标:一是拥有已经形成一定规模和水平的设计业;二是拥有以设计和现代建筑为主要元素的文化景观;三是拥有设计学校和设计类的研究机构;四是拥有大批设计人员和设计团体;五是拥有各类专门的设计博览会、设计展等;六是提供适合设计产业发展的环境;七是有以设计为动力的创意产业。这些指标我市目前基本上已具备,江南、江北的各类创意产业园区如“汉阳造”艺术区、“824”创意工厂、东创研发设计创意园、楚天181文化创意产业园、外滩里设计艺术中心等,正散发出江城汉派独特风味,武汉着力打造的中部“设计之都”已初见雏形。

2、我院试点学院改革如火如荼初见成效

2013年,湖北省共遴选支持16所高校开展试点学院改革,获批的试点学院都是现有基础较好、办学特色鲜明、改革思路清晰、社会合作紧密的学院,我院有幸成为首批16所试点学院之一。作为高校设立的“教育教学改革特别试验区”――试点学院的改革以人才培养体制改革为核心、以学院为基本单位的综合性改革,在人才招录与选拔方式、人才培养模式、教师遴选、考核和评价制度和学院内部治理结构等方面先行先试,为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整体推进提供经验。学院领导结合学校的“135战略目标”,提出了我院试点学院的改革24字方针:“瞄准标杆、分类培养、校企协同、资源整合、开放引领、项目驱动”,并在此基础上正对各个专业和学科提出了一系列具体的改革措施。

目前,我院试点学院改革工作已取得了初步成效。通过改革着力破除了体制机制障碍,整合了学校优质资源,开创了试点学院自主发展的良好局面,在人才招录与选拔方式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师遴选考核和评价制度改革、完善学院内部治理结构等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积累了经验,为我省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起到了示范作用。

二、创建理实一体化教学体系之思路

我系在学院24字改革方正的引领下,结合本专业的特色和实际情况,理出创建理实一体化教学体系之思路:1、在人才培养方面,践行全面发展与个性结合的“一制三化”的培养模式;2、校企协同加大科研力度,将科研优势转化为育人优势;3、狠抓毕业设计(论文)促进理论与实践的融合;4、夯实基座强化实践教学体系;5、与企业共建实习基地拓展实践教学空间;6、健全管理和考核制度保障教学质量。

教改主要是围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对现有教学的各个要素进行整体设计,通过合理的课程设置、实习、实训等实践教学环节的合理配置,建立起与理论与实践教学相融合、着重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教学内容体系。其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学生专业所要求的基本能力,运用知识、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更高层次的创新能力。在此基础上加深基础与专业、专业与专业之间的衔接与渗透。

三、构建理实一体化教学体系之措施

1、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凸显“一制三化”的培养模式

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基础环节。我系根据行业发展需求,结合专业特色,分层次培养人才:(1)高层设计管理、策划人员。是指产品设计和市场定位等方面的设计管理人才,其中包括战略性的设计管理和功能性的设计管理。这类工业设计人才需求占6.25%,需要很强的设计能力和实践经验。(2)高级设计人员。是指对工业设计有了相当成熟的了解和认识,并成功地完成过各种类型的设计工作,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这类工业设计人才需求占31.25%。(3)助理设计员(绘图员、二次设计人员)。是指具备并精通绘图操作、产品结构、人机工程及各种标准等综合知识,精通产品建模、生产、包装等环节。能独立完成产品结构造型输出、外观模型,产品结构草图等工作。适合于担任企业的制图员以及技术人员,这类工业设计人才占市场需求62.5%,工业设计专业毕业生经初步企业培训,即可成为助理设计员。人才培养模式要充分体现“一制三化”,即导师制、小班化、个性化、国际化,建立导师工作室制度,学生除掌握专业技能外,培养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交流能力。以导师的项目为核心,组建学生团队,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特长,在设计实践中,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相互学习,有效学习。在导师的带领下,近年完成多个省部的纵向课题和横向课题,学生的设计实践和创新能力有较大提升,到企业就业、实习得到很高评价。

2、重视实践能力培养,构建理实一体化课程体系

现有的课程体系过分强调学科知识传授的系统性,忽视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个性的发展。这种以专业为中心,以学科课程为主要特色的课程设置,不可避免地导致课程结构失衡。只有将实践教学落实到具体的课程中去,才能提高实践教学的实效性。

(1)教学与设计开发一体化。在教学上形成“以设计为主线,以专题为目标”的动态模式。每个学期形成一个以基础课程群和工程技术课程群围绕一个设计专题构成的课程环,每个课程环内形成相互支撑的小系统,重点解决一个层次的设计问题。课程环从,低级向高级呈螺旋式上升的循环,不同课程环之间的课程保留一定重复内容。学生学完一个学期,就能获得解决该层次的设计问题所涉及的主要知识和能力。

(2)结合工业设计专业的特性,强化实践教学环节的改革,把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实践教学作为一个整体,对相关或相近专业进行交叉整合,减少理论课和必修课的课内学时,增加实践课的学时和学分。把实践教学体系分为三个层次:1.课程实践教学环,主要培养学生基本实践能力;主要是根据人才培养方案,组成相关知识的课程群,以突破课程壁垒和学科界限,对课内练习、设计项目进行跨课程、跨专业、跨学科的整合,系统重构了从自主开放引导―基础综合训练―项目专题研究―自主研学实践的层次化、模块化、项目化的课程体系。2.集中实践教学环,主要培养学生专业基本实践能力和专业综合实践能力;每学期的寒暑假为集中实践教学学期,把二年级以上的学生根据实际情况组成不同的团队到企业实习。这种基于设计项目的实践教学,让学生亲历完整的研究、设计、实现的科学研究与实践过程,更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设计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

3、校企协同,拓展理实一体化教学平台

(1)校企协同,资源整合,科研与社会实践一体化。教师组成理实一体化的教研团队,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带领学生以项目驱动实践环节教学。教师经常带领学生到企业或施工现场等进行现场授课和设计分析,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一线摸爬滚打,参与实际设计开发的全过程,并从中得到锻炼。在一体化教学进程中,要充分利用分数的杠杆作用,将成绩的考核与各个实践环节紧密结合,改变重设计正稿不重设计开发过程的传统评分办法。

(2)鼓励学生参加学科竞赛、创新创业活动。学科竞赛是检查学生运用基本理论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有效活动,它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潜能、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精神。教师带领学生参加国际国内产品设计竞赛,努力提高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水平。2014年我系10级学生喜获全球三大工业设计大奖之一的IF概念设计奖。

(3)激励学生和申请专利。和申请专利是检验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并可以给学生带来自信和荣誉感,激发学生创新的欲望。

4、狠抓课程设计、毕业设计,促进理论和实践融合

(1)提高课程设计质量。课程设计是工业设计的重要实践教学环节,对于培养学生的设计实践能力具有重要作用。目前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对课程设计重视不够,不能很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改革重点是重新制订课程设计教学质量标准和工作规范,实行课程设计教学检查和评估制度,把课程设计教学评估作为常态化的校内评估项目之一,每学期进行一次。通过改进和加强课程设计的选题、指导、成绩考核等环节,提高课程设计教学质量,使学生受到工程实践能力方面的训练和提高。

(2)提高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目前,在学生容易受到就业影响的大环境下,强化毕业设计(论文)的过程管理、提高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质量也是改革的重点之一。通过实行毕业设计(论文)中期检查制度、二次答辩制度、内外审制度等措施,对毕业设计过程中的指导教师资格、选题、开题、实习与实验、教师指导、撰写论文、答辩及论文质量等主要环节进行全过程监控。强化毕业设计(论文)的过程管理,提高毕业设计(论文)质量,充分发挥毕业设计(论文)环节对学生创新与实践能力培养的作用。

5、加强实习基地的建设,拓展实践教学空间

建设实习、实训基地,实现产、学、研的有机结合,已成为一种“三赢”的选择。大学生到企业实习,既可以节约企业招聘人才的成本,又便于企业进行人才储备,并为企业的文化建设增添新鲜“血液”;而学生通过实习,在直接熟悉和参与企业运作的过程中,丰富实践知识,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实际工作能力,为择业、就业和将来的工作取得许多宝贵的实践经验,为毕业论文(设计)积累一手素材和资料;我系已在深圳、广州等沿海城市以及省内企事业单位合作建设一批实习基地,并在此基础上创建一批湖北省高校省级实习实训基地和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

6、健全考核制度,保障教学质量

目前,对教学质量的评价指标、评价体系主要是针对教师,难以对学生的实习效果进行科学的评价。因此,建立了对教师、学生双向改革教学评估体系,教考分离――由评价老师转向评价学生。这一改革,可以充分调动教与学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教与学之间形成竞争和评价机制,同时通过实施督导制,对于教学质量、学习效果、管理工作、规划工作进行监督、评估和指导。规范教学环节,加强教学研究,深化教学改革,使理实一体化教学成为实现人才培养的有效手段。

四、结语

总之,在科学合理的确立理论和实践教学的比例与分配的基础上,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调整课程结构,用科研新成果充实和更新教育内容,加强对实践能力和实践技能培养的系统性,强化实践教学体系的同时,激发学生的创造性,让教学走向创新。理实一体化教学体系的构建正是围绕这一目标展开的,目前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探索中不断完善,从而更好地为社会发展培育人才。

参考文献:

[1] 张 强,刘 洋,基于产学研平台的工业设计特色创新专业教学体系的探索与实践[J],沈阳航空工业学院学报,2009.

[2] 金芙蓉,罗守贵,产学研合作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09.

[3] 杨国亮,突破传统建构实验教学新模式[J],理工高教研究,2005.

[4] 毛亚庆,教育的设计与未来教育[J],河南美术出版社,2002.

[5] 省教育厅《关于公布湖北省高校改革试点学院名单的通知》(鄂教高函〔2013〕15号).

(上接第5页)研究创立的,妇女观作为理论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在参照了前人的优秀思想的基础上得来的。马克思、恩格斯就在《神圣家族》中提到“某一历史时代的发展总是可以由妇女走向自由的程度来确定”这是对妇女的社会地位问题的解读,而这一说法是来源于 19 世纪法国空想社会主义者傅立叶的思想成果,所以,妇女观是一门开放性很强的学说。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 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2] 魏国英《女性学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3] 彭佩云,加强妇女理论研究,推动妇女发展[N]中国妇女,1999-12-7.

[4] 刘宝莅;革新观念,树立符合时代精神的新妇女观[J];理论学刊;1987年02期.

第3篇:工业设计相关论文范文

论文关键词:大设计,创意产业,整合设计

 

引言

当今世界,经济与文化日益融合,文化竞争力已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文化创意产业是知识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经济与文化日益融合的时代产物,是信息时代和文化经济时展的产物。在“全球化”语境下,文化创意产业近十年的发展,证明了其是最具前景、最具发展潜力的产业之一。许多发达国家的文化创意产业不仅在发展速度上超过传统产业,而且在产业发展规模上也已经成为国家的支柱产业。

1创意产业及“大设计”观概念的界定

1.1 创意产业概念

创意产业指源自创意或文化积累,透过智能财产(即知识产权)的形成与运用,具有创造财富与就业机会潜力,并促进整体生活环境提升的行业。包括视觉艺术产业、音乐与表演艺术产业、文化展演设施产业、工艺产业、电影产业、广播电视产业、出版产业、广告产业、设计产业、数字休闲娱乐产业、设计品牌时尚产业、建筑设计产业、创意生活产业等共 13 项产业。

创意产业相对传统产业是一个新的事物,“(20世纪)资本的时代已经过去,创意的时代在来临”。21世纪是创意主宰的时代,这一点已经成了人们的共识。在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强,国际间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 创意产业所带来的巨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已经远远超出人们的想象。英国著名经济学家约翰霍金斯在《创意经济》一书中指出,创意产业占全球GDP的7%,每天产生的价值高达220亿美元经济学论文,并以每年5%的速度快速增长。美国增长速度更达14%,英国为12%。纵观全球,发达国家的众多创意产品、营销、服务,吸引了全世界的眼球,形成了一股巨大的创意经济浪潮,席卷世界例如美国的好莱坞影视产业、迪斯尼等娱乐产业、软件产业、甚至美国的快餐、可口可乐等等都成为美国创意产业及文化的代表。

创意产业关注的核心是创意设计。这种创意设计主要包括四个层次一是信息创意设计, 主要与高科技信息与互联网相关联,如网络设计, 各种软件设计, 数字技术设计, 手机增值业务设计;二是文化内容设计, 主要与各种媒体上刊载的内容或节目的设计制作相关如广告、电影、电视、广告、动漫设计;三是艺术创作设计, 主要与艺术、工艺品的原创性设计相关, 如音乐、绘画、雕塑、舞蹈、手工艺品、服装设计, 文学创作等;四是工业产品设计,主要与制造业各行业相关, 如建筑、陶瓷、汽车外形、商品包装设计等杂志网。

1.2 “大设计”观内涵

现代设计自上世纪初兴起以来,本来就是一个涉及艺术与技术,自然与人文、经济与市场的交叉学科,至今发展已近百年,人们对于设计的理解,工业生产和社会生活对于设计的要求,设计业对于设计的定义与范畴都日益宽泛,设计的功能外延与相关领域也趋于复杂。在此形势下,包含“协作设计”、“绿色设计”、“整合设计”等等在内的“大设计”概念逐渐产生。当今的“设计”观念,已逐渐形成包含传统造型艺术、工艺美术、影视艺术、数字艺术、动漫游戏、建筑设计、城市规划及现代工业设计和艺术设计等等在内,当然包括前面提到的“协作设计”等概念。所谓“大设计”观念,是以设计实现大协作、大整合、大统筹的方式,达到全民高素质化、生活艺术化、环境美化、社会和谐化的目标。譬如CI开发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 从概念、行为、到视觉化的表达是一整套的系统运作。因此, 谋划、策略、创意、视觉化等等仅有平面设计的能力是不够的,它不仅是设计,还包括了策划等等。而“生态人文主义”也是大设计观在现实生活中的体现,在实践中,人们提出了生态经济观、生态法学观、生态伦理观和生态美学观等等新的观点。使生态设计观念进一步渗透到城市的规划、建筑和环境设计、工程设计以及工业设计领域,形成了对这些设计的一种导向和组织管理模式。

基于“大设计”观的创意产业整合设计与传统的观念有所不同,前者更注重将设计学、哲学、文学、文化学、传播学、艺术学、经济学、管理学、营销学、广播影视学等多门学科进行整合与融通。除了注重建立创意产业群,培养一大批“创意产品”的设计者、开发者等等“建设”层面外,创意产业市场的培育和完善,培养更多“创意产品”的消费者同样重要,而且认为与传统产业中“设计”与“消费”相对分离不同,处于后工业时代的创意经济,全社会往往即是设计者也是消费者!因此“大设计”观念的普及和全民素养提高与广西创意产业发展的有密切关系。其中,协调发展理念的建立是广西创意产业能否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

2 创意产业的发展促进因素分析

2.1 创意产业发展的核心――个人创造力。

创意产业是文化产业的一种特殊形态,具有创新性与创意不可复制性,创新是文化创意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创新性是文化创意产业与其他产业相比较经济学论文,尤为明显的特征,这也是其从诞生之时就赋予的主要特征,所以创新成为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动力。创意的激发可以成为促进经济增长的方式,而创意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并且随着现代科技和大众传媒技术的进步,可以不断实现升级、转换。创意是文化产业的核心和灵魂,强调人、人的知识和文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把文化创意的地位和作用提高到极为重要的高度,注重人和肯定人的发展。而创意产业源于人才的创造力、技能与才华,是智力高度集中的产业。艺术家的个人创意是产品最重要的构成因素,也是创意产业的核心源头。知识经济社会是充满创造性的社会, 只有创造出新知识才能推动社会的进步, 才能为财富的创造提供源泉。

2.2创意产业发展的根本――消费者的创意需求动力。

文化创意产业生产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当代社会,人们对于文化消费需求呈审美性、娱乐性、时尚性、多变性的特征,这就要求文化产品的生产者具有无穷的创造力和丰富的想象力,在文化产品和文化创意生产过程中别出心裁,以新颖的、独特的风格,以特色化、个性化、审美化的产品特征来吸引消费者,生产出人们普遍能接受的,适合人们消费的文化产品,增强自身在市场竞争中的实力。从顾客价值创造的角度设计和生产的优秀创意产品能激发消费者的潜在需求,并带动衍生产品和服务的生产与消费。消费者创造力也在不断上升。创意产业的发展不仅与供给方的创造力有关,还取决于供求双方的交流与互动。创意产业中的消费者同样富于创造性,他们可以想象风格,消费者选择、组合并消费,社会或者消费者群体评价,消费行为不仅在消费过程中,而且通过多种反馈渠道影响创意。

2.3创意产业发展的保障――企业政府的管理机制

我国创意产业总体上仍处于起步阶段,加快创意产业发展,离不开政策的支持。《国家文化产业“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强调,要“逐步完善有利于文化创意群体创业发展的市场环境和政策环境,为各类创意人才群体提供良好的条件”。 这些政策针对本地创意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解决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取得了明显成效。由于创意产业涉及的行业门类众多,各地发展的情况又千差万别,出台统一的扶持政策需要一定的时间杂志网。在这个阶段经济学论文,由各地根据本地区创意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制定有针对性的扶持政策,引导创意人才和企业向城市重点发展的行业集中,是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文化创意产业,需要追求经济效益,这是由其市场属性和产业属性决定的,但文化创意产业不仅仅是经济行为,它还具有文化属性,中国文化创意产业要在“产业化”和“文化化”二者间相互促进中协调发展,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和谐统一、协调发展。政府引导创意产业相关政策,以及推进工业设计的相关政策,将工业设计公众化、普及化,提高创意水准:公益性设计展览、展示必不可少,将工业设计观念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潜移默化中普及全民设计观念,创立一套激励全民创意的机制及评判标准。

3促进创意产业的协调发展设计整合服务平台建立

创意产业以人的知识、智慧作为主导的运作模式,对文化资源进行整合,生产出来的产品是人类文明智慧的结晶。而基于大设计观的整合设计理念,探索如何成立一个新的促进创意产业的协调发展设计整合服务平台体系,研究形成良好的创新设计转化机制,研究如何通过优化资源配置,让这个创新平台成为政府、企业和学校之间的沟通平台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图1)

(1)设置创意产业资源中心,运用现代的管理方式进行科学管理,有效协调各个高校、相关专业、学校大学生创新基地、大学生产业园等机构和相关企业,即教育及建立数据库等内容,加强对于本土优秀的创意设计人才的培养。应统计资料显示,在纽约,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占所有工作人口总数的 12%;伦敦是 14%;东京是15%.而目前我国上海创意产业从业人员占总就业人口的比例还不到千分之一。

创意产业设计整合服务平台基于大设计相关专业:艺术设计、计算机、机械学、管理学等学科和专业,围绕广西社会生产和创意产业发展需要,在工业产品造型、功能结构创新、广告包装、环境艺术、公共艺术、动漫游戏、服装等方面进行深层次的研究,为广西乃至整个西南地区的艺术设计界搭建一个公共服务平台,提供校企合作、成果转化、政策质询、设计质询、设计管理、设计培训、设计展评、设计比赛等与设计相关的服务,成为企业、高校联系的纽带。把高校的科研优势转化为企业创新设计的能力,形成全新的区域性艺术设计创新体系。

(2)加强不同部门之间的协作;搭建设计与相关行业之间的互动平台:如各类设计网站、服务平台经济学论文,推进工业设计与制造业的融合;借助于网络将工业设计融入生活、融入创意产业;分类推进创意产业集聚区建设,以“孵化+投资”为基本模式,吸引活跃的创业投资,形成具有研发、投资、制作和培训的产业基地,促进产业链的形成和拓展。

(3)利用高校在设计和管理方面的专业优势,成立专门的专家委员会,提供专门的政策咨询,设计服务等。同时利用学校的教师和学生的资源,广泛和企业展开设计服务。

(4)整个创新平台是开放的,能够让更多的企业、学校的人能有机会随时参与进来,形成推广价值。

结语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健康、持续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稳步提高,对精神文化需求日益提高,人们对创意产品的需求呈现出多元化、多层次的需求。所以,创意产品的开发生产和文化产业项目的开发,需要对国内、国际市场进行调查,认真分析和筛选文化资源精华,正确定位和策划,突出特点,确立鲜明的主体、树立新颖的形象,创建出真正的文化品牌。

第4篇:工业设计相关论文范文

关键词:工业设计;人机工程学;理论;技术;应用

1人机工程学发展概述

1.1人机工程学的概念和发展历史

人机工程学是研究人、机、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学科,其研究目的是使机械系统或者人机环境系统能够在最大程度上符合人类的形态以及生理、心理的特点,保证人们可以利用机械设备安全、舒适并且高效地进行各种活动。人机工程学涉及心理学、医学等多个领域的知识,着重研究人和机器的相互关系,从而提高人机整体的工作能力。人机工程学从人学会制造工具开始就已经存在,具有悠久的历史,不过人机工程学作为一项独立学科出现只是20世纪的事情。人机工程学的发展历史主要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人适应机器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主要是进行人机匹配,通过对人进行各种训练使人达到使用机器的水平。第二阶段,机器适应人的阶段,在这个阶段英国成立了人机工程学学会,标志着人机工程学成为一门专门的学科。在此阶段由于机械越来越复杂,对人进行严格训练也很难使人们达到适应机器的水平,因此研究者将更多的精力放在了机器适应人的研究当中。第三阶段,是以人为中心的系统阶段,人们将人、机和环境视为一个整体进行系统研究,并将许多新兴的科学理论,如系统论、信息论等应用到了研究之中,着眼于为人类创造更舒适、安全并且高效的工作环境。进入21世纪,人机工程学快速发展,人机交互技术更是被各个国家视为重要的研究内容。

1.2人机工程学在我国的发展

人机工程学在我国的研究历史并不长,直到20世纪80年代我国才正式对人机工程学进行研究。随着人机工程学在我国的快速发展,我国研究人员对于其的研究逐渐侧重于人机工程学的实际应用,如人机界面设计、作业环境及安全设置问题和操作者的疲劳程度等方面。根据近些年来我国研究人员在科学刊物上发表的论文来看,我国的人机工程学研究主要集中在工业技术、医药卫生、交通运输以及自动化、计算机技术等领域,这些领域的人机工程学相关论文占到了总量的一半以上。

1.3人机工程学在工业设计中的作用

人机工程学在工业设计中起到的主要作用是为工业设计提供科学依据,人机工程学在人、机和环境的相互关系上的研究进展,使工业设计在人机关系的设计上有了可靠的依据。在工业设计的策划和调研阶段,研究人员需要对与人相关的人机工程学数据做研究,这也是工业设计中最需要人机工程学理论的阶段。在工业设计中通常利用人机工程学理论对设计的产品进行改良。例如,人机工程学被利用于电脑键盘的设计之中,通过人机工程学的理论对键盘的布局、主键盘、数字符主键盘等的位置进行改进,从而使键盘的设计更加人性化,使人们提高了使用键盘时的效率。利用人机工程学理论可以完善目前许多多媒体控制台的缺陷,通过对控制台的结构、形状等条件进行理论分析,建立了一种坐、立两种姿势都可以使用的多媒体控制台,方便人们的使用,促进其使用效率的提升。

2工业设计中人机工程学的应用方法

2.1工业设计中常用的人机工程学方法

在工业设计中有许多人机工程学方法被应用,其中常用的方法有人体参数法、调查方法和模型方法等。人体参数法,主要是指设计人员根据人体的身体各方面的数据,如尺寸数据、结构数据和身体机能数据等对设计的产品进行改进,以提高产品对人的适应程度。调查方法,主要是指设计人员根据产品设定的销售人群进行人体的特征以及习惯的调查,从而改良产品的属性。模型方法,是指设计者通过利用计算机等技术构建三维模型的方式来测试产品是否符合人体工程学的原理,以便对产品的设计进行修正。下面将对人体工程学在工业设计中的具体应用进行简单的分析,我们以头脑侧面建立方法为例。首先,设计者对产品所面向的人群进行定位,并分析用户的群体属性,如年龄、学历、文化背景等,然后对用户处理数据的过程进行分析,通过分析结果确定产品信息的表示层次和方式,并由此来确定产品的形状、大小等参数,并对产品强调的信息、颜色等条件进行设定,最终确定产品的设计对应关系,之后对设计内容进行评价和验证,对设计内容进行修改和测试,最终确定整个设计体系。

2.2设计心理学理论的应用

设计心理学是工业设计中人机工程学应用的新理论,它基于心理学,是一门将人的心理状态及需求和产品设计联系在一起的一门科学,其研究目的是使实际的产品更加符合人们的心理需求。因此,这门学问不仅会研究设计对社会上潜在的消费人群的心理影响,同时也会研究设计者在设计过程中的心理变化,并将这些心理都反馈到设计之中,从而使设计更加符合人们的心理预期。这种理论的调查方式有很多种,如心理描述法、抽样调查法、访谈法和观察法等。笔者认为可以将虚拟现实技术应用到人们对设计的心理反应上,这种方式可以让人们对设计了解得更深入全面,得出的心理反应结果也更为准确。在设计中注重人心理的研究,是人机工程学在工业设计中应用发展的新趋势。

2.3计算机辅助人机工程设计方法

计算机辅助人机工程设计技术涉及计算机技术、人机工程学、生理学、工程技术等多种理论和技术,其中虚拟人体模型的方法是其在工业设计中主要的应用方法,通过虚拟人体模型技术可以让人们对设计进行更好的评测,使相关设计取得更好的效果。计算机辅助人机工程设计应用到工业设计中有许多优势,如可以在设计前期对设计的方案进行评测、缩短制造的周期、降低成本,还可以减少返工的概率。尤其是在一些危险领域,其中的实验项目具有很大的危险性,如汽车碰撞实验,此时计算机辅助人工设计就可以发挥作用。

3人机工程学的研究和发展趋势

目前,人机工程学发展趋势更加注重其实际应用。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工业设计的理念也在不断发展,设计者从以往注重设计产品的形式,到现在更加注重人对产品的情感体验,给人机工程学提供了更广阔的利用空间。在人机工程学的理论研究上,人们开始注重研究感性工学,并基于新时代的背景,提出了“人机工程教育学”以及“参与式人机工程学”等新的理念,同时虚拟现实技术也是人机工程学研究的热点方向,其在人体工程学和工业设计中有很大的研究价值。在未来,人机工程学还会呈现出多学科交叉的趋势,涉及管理学、教育学、心理学和计算机科学等多种科学领域,并在设计师和使用者的心理研究方面继续探究,使设计出的产品为人们提供更加丰富的情感体验。

4结语

人机工程学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形成了比较成熟的理论体系,也出现了多种应用方法,对工业设计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辅助作用,促进了工业设计的不断发展。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机工程学理论不断的完善,工业设计也逐渐向人性化、情感化方向发展,使人们拥有越来越好的产品体验。

参考文献:

[1]卢兆麟,汤文成.工业设计中的人机工程学理论、技术与应用研究进展[J].图学学报,2009,30(6):1-9.

第5篇:工业设计相关论文范文

论文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了逆向思维构思数字化工业设计的方法和平台,在进行产品体量关系探索的立体构成方法中,主要有分割与积聚两种方法。分割主要有对体的立体分割及体面之间的空间分割;积聚的具体方式是有群化、重复、渐变、及结集等。而语意差异法是一种测量消费者对产品印象的方法。设计平台包括:建模平台;设计评审平台;数字化草图绘制平台;真实感数字渲染平台。

基于逆向设计思维与正向设计的数字化设计方法,从数字化工业设计流程的多个环节进行改进,引入产品设计的逆向构思思维,提高了工业设计各环节的并行性,提高了数字化工业设计的质量及效率。

1 设计方法

(1)立体构成

在进行产品体量关系探索的立体构成方法中,主要有分割与积聚两种方法。分割主要有对体的立体分割及体面之间的空间分割;积聚的具体方式是有群化、重复、渐变、及结集等。例如积木就是利用体的积聚来产生多种形态的。在工业造型设计中,体的分割与积聚的运用,可以产生丰富的形态效果,在设计实践中尤为重要。

(2)语意差异法

语意差异法是一种测量消费者对产品印象的方法。语意差异法利用产品的形容词汇,通过调研的方法找出消费者的感性认知与对象的关系,并进行定量和定性的分析。通过语意差异法设计师就可了解:消费者在面对具体产品时会从哪些方面去解读产品,影响他们认知产品内涵性语意的因素是什么,进而了解构成具体语意意象的产品设计元素等,并以此作为产品设计开发时的参考。

2 设计平台

(1)建模平台

逆向构思数字化工业设计方法的建模平台选用alias系统的Studio Tools组件,alias的Studio Tools可谓是当今工业设计软件平台的领导者,与众多的CAD, CA工D软件相比,Studio Tools具有非常强大的数字化草图绘制技术、NURBS曲面建模系统、快速且高质量的物理渲染引擎、专门针对工业设计的模块化材质库和物理灯光库。

Alias Studio Tools为可扩展软件解决方案,专门针对工业设计任务而开发。从概念设计一直到设计细化,它包括使用素描、图片、真实感渲染、动画及三维产品模型开发和交流设计概念的构思过程和概念设计功能,以及可快速创建、灵活修改和精确显示的曲面和细节设计的工具,可以有效控制整个工业设计流程。

(2)设计评审平台

在设计评审中,选用与Studio Tools具有良好的无缝对接功能的Portfolio Wall。Portfolio Wall使得工业设计师及相关设计人员能够高效地组织、查看、注释和管理二维及三维的可视化数字设计资源,Portfolio Wall也可用于产品三维模型的评估、演示和审查。

(3)数字化草图绘制平台

数字化草图绘制工具分两种:软件工具及硬件工具。要求具有如下功能:适应设计早期创意阶段,不仅能够在数字化环境中表达草图创意,更重要的是能够真正适应设计师的创意思维活动,能够自由快速地表达原始概念,通过工业设计师习惯的传统交互方式验证各种创意,并能在有新的创意时灵活地填充设计细节。

软件草图绘制工具采用Alias公司的Sketch Book软件,Sketch Book是一种使用方便的高品质绘图程序,专为随数字化手绘板一起使用而设计。该软件以友好和基于手势的用户界面为特色,用户界面构建在Alias的Marking Menu专利技术之上,绘画过程无需使用任何菜单。只需轻点画笔,即可访问该软件的高级绘画工具:高效的压感性铅笔、马克笔和笔刷;钢笔图层;背景模板;随意更花的笔尖形状及大小。

草图绘制的硬件工具采用日本WACOM公司的数字手绘板与压感笔。WACOM压感笔是为设计师所设计的完美的数字化草图绘制工具。压感笔可以提供的6个维度的控制:左右方向、上下方向、压感、倾斜角度、倾斜方向、旋转。结合支持此功能的Sketch Book软件,一支压感笔就可以制造几乎所有类型的笔刷效果或笔触,设计师只要移动手腕并且旋转笔就可以产生平滑优美的线条。Sketch Book及手绘板系统将纸上手绘草图和数字化设计工具支持的设计两种模式相结合,优势互补,提供一种数字化设计工具支持的真正适应草图绘制特征的智能化概念设计平台,让工业设计师可以在直接进行自由手绘的数字化设计环境下进行创意工作,并能自动平稳地过渡到进一步的详细设计,对于发挥设计创意和提高设计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4)真实感数字渲染平台

高效的产品真实感渲染工具应具有的功能包括:①体积光,工业设计的效果图对照明要求准确无误,但传统的数字渲染工具中都只能构建点光源或线光源,不能很好地表达产品的真实感。真正能构建物理体光源的只有Cinema 4D设计平台;②智能GI,全局照明主要是解决间接光照、“染色”等真实感问题;③模块化的材质预制功能及实时交互式的渲染方式等。④快速并且准确的算法。

结束语[HT]

基于逆向设计思维与正向设计的数字化工业设计方法是处于产品设计开发过程上游的一种系统化工业设计方法,基于逆向构思的数字化工业设计方法是根据工业设计实践,在对数字化设计工具的特点及数字化工业设计方法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提出的实践性强并且切实有效的数字化工业设计方法。其从三维形体构思开始设计、细节与整体并行设计等设计方式,提高了设计师设计产品时的创意能力。此方法在提高工业设计师的创意质量、增强产品的美感等方面,具有较强的可行性。

参考文献

[1] James A, Landay, Brad A. Myers. Interactive Sketching for the Early Stages of User Interface Design[J].Denver: of Human Factors in Computing systems,CHI 2008:43-50.

[2]David g. Ullman, Stephen Wood, Mechanical Design Process[J].David Craig. The Importance of Drawing in the Computer & Graphics,2008,2(12):263-274.

[3]佚名.逆向思维创造奇迹.师道[J],2008,4:2-9.

第6篇:工业设计相关论文范文

院(系)名称: XXX学院 专 业: 工业设计(艺术类)

学生姓名: X X X

学 号: XXXXXXXXX

指导教师: XXXX

20xx年 X月 X日

《运用废旧材料制造的灯具产品设计》开题报告

报告日期 设计(论文)起止时间 20xx/X/X 20xx年X月x日至X月X日(共14周)

(一)课题背景、意义及实际应用方面的价值

灯具这一产品为人们的日常生活与工作提供了方便,没有哪个产品能像灯具一样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如此的紧密联系,国内灯具的设计与发展,与经济和科技的发展有着一定的内在联系。在生活水平相对低下的时期,消费者对灯具关注点主要集中在灯具的照明功能上,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物质生活越来越丰裕,消费者对灯具的需求已经从单纯的照明功能向深层次的精神文化层面发展。灯具除了为人类带来光明的同时,也丰富了人们的精神与文化生活。灯具的设计不光为人们提供一个很好的视觉光照环境,而且能够运用多种材料及不同的形态实现艺术化的效果。

绿色设计是工业设计概念中的重要设计理念,是指在产品及其寿命周期全过程的设计中,要充分考虑对资源和环境的影响,在充分考虑产品的功能、质量、开发周期和成本的同时,更要优化各种相关因素,使产品及其制造过程中对环境的总体负影响减到最小,使产品的各项指标符合绿色环保的要求。设计中的绿色设计的体现一方面就是对废旧材料的再利用,废旧材料是指每个家庭在日常生活中必要的或常用的可再生的安全又卫生的废品,诸如废旧的建筑装饰材料、废旧的塑料瓶、包装盒,大多数的情况下这些废旧材料会被当做垃圾处理掉,其实,每一种废旧材料对设计来说,都具有人们意想不到的价值。本次设计的主题就是运用废旧材料进行灯具产品的设计。本课题的研究将获得一些应用性的结论或许可以为灯具企业提供借鉴,有助于家庭和企业更有效地推出真正符合绿色设计要求的让用户满意的产品,提高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同时也进而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使灯具成为环境中烘托气氛的有力手段。

(二) 课题在国内外的设计现状

国外灯具的设计与发展,与经济和科技的发展有着一定的内在联系。消费者对富有情趣、个性、文化内涵灯具的需求呈现出上升趋势,伴随着现代照明技术和新材料、新工艺的发展,以及对各种照明原理及使用环境的深入研究,灯具的环境表现力和独特艺术魅力得到极大丰富。灯具设计在中国内近几年的发展中取得了较大的进步,现在市场上的灯具产品与过去比较在形态上变得更为丰富,不同风格、色彩、造型、材料的灯具大量涌现。可以看出当今社会对灯具产品的设计较为关注。但在设计中考虑废旧材料的应用,并以此为主题的灯具产品一直处在都是市场空白状态,本课题的研究正是在此基础上提出并展开的。

(三)课题设计的内容及拟采取的方法

设计出适合家居环境使用的灯具,进行一套完整的工业产品的设计过程,对废旧材料进行整理分类并从中选择适合进行灯具设计的材料,进行设计前的调研(方法有询问法、观察法、收集资料法、家访调查等),对调研内容进行分析总结,进行设计定位,围绕废旧材料进行灯具设计的功能、结构、形态、人机工程学、色彩、加工工艺等设计的诸多因素方面进行设计思考,提出创意设计方案,绘制草图,评估完善优化设计方案,定稿,确定尺寸,进行计算机效果图制作,制作展板和实物模型。设计作品应具有创意性和新颖性;符合现代审美趋势以及具备市场价值;符合绿色设计和环保设计要求;具有安全性和舒适性。

为了完成本次设计,将整个设计内容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1、设计准备和设计调研:首先了解废旧物品的涵义内容实质,掌握绿色设计的核心理论,对灯具设计相关理论知识进行搜集,对灯具市场进行调研

2、设计定位:在调研的基础上,选择适合的废旧物品材料,明确灯具的用途和使用环境,确定废旧物品灯具的设计方向

3、方案设计:从设计草图着手,设计内容主要包括:废旧物品材料的加工成型工艺,灯具的外观形态设计、色彩设计,确定灯具的设计主题,表现元素,绘制草图方案。

4、方案评价及深入设计:包括对方案的设计评价以及通过评价后,进行改进设计。

5、设计分析:对最终方案的结构、材质、色彩、工艺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

6、设计实现:完成废旧物品灯具设计的效果图表现及模型的制作。

7、设计完成:最终完成毕业论文,并达到毕业设计的要求。

(四)课题设计的计划安排

时间阶段

第一周 第二周 第三周 第四周 第五周 第六周

计 划 完 成 内 容

拟定课题 进行开题准备 撰写开题报告及相关材料 毕业设计市场调研,查阅资料 毕业设计调研总结,进行设计定位 毕业设计产品构思,草图绘制

第七周 第八周 第九周 第十周 第十一周 第十二周 第十三周 第十四周

设计方案优化,进行计算机建模、渲染 设计效果图出图,制作展板,绘制尺寸图 毕业设计模型制作(成型) 毕业设计模型制作(表面处理、喷漆) 毕业设计论文(说明书)写作 毕业设计论文(说明书)写作 毕业设计论文(说明书)整理修改 毕业设计材料整理,准备答辩

(五)主要参考资料、文献

1.高丰、孙建君.中国灯具简史.北京: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2007

2.孙建君、高丰.古代灯具.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3.Bentley Meeker, Light X Design: 20 Years of Lighting. Glitterati. English,2011

4.何人可. 工业设计史. 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1991

5.程能林.产品造型材料与工艺.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1

6.王亦敏.灯饰设计.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4

7.李福生、陈育明.住宅照明.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8.辛华泉.形态构成学.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9

第7篇:工业设计相关论文范文

独立学院工业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应用型人才,具体可以概述为: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比较系统地掌握工业设计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掌握本专业必需的基本技能,具备创新能力、敏锐的艺术感悟力、严谨的分析能力、熟练的设计表现能力等核心技术能力,可从事工业产品研发与造型设计、室内外环境与设施设计、产品包装与广告设计、展示设计等方面工作,具备良好职业道德,具有创新意识和较强实践能力的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人才。

二、独立学院工业设计专业课程体系创新

在课程体系构建中,将课程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两种形式,必修课由通识教育课、专业基础课、专业主干课三个课程平台构成。选修课由多个与设计知识、技能相关的专业任选课程群构成,包括学科选修课程、跨学科选修课程等,具体创新内容有以下几方面:

1.根据学校所在地区的人才需求和专业能力需求来培养专业能力,开设相对应的专业方向课程,使教学设计以人为本,充分强调学生的个性化培养和发展。按照设计学大方向可开设产品造型设计方向、视觉传达设计方向、环境艺术设计方向、数字媒体设计方向等;也可以只针对工业设计专业进行细化,分别设为汽车造型设计方向、机械类产品设计方向、家具设计方向等,从而培养能够根据市场需求,与工程师沟通,进行产品的创新性设计,具有工程素质、造型能力、市场意识三者协调统一的工业设计人才。

2.整合课程体系,立足学以致用,加强实践训练,重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重新构建工业设计专业课程体系,增加实践分量。根据本专业课程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设计如下专业实践教学模块:机械类课程设计与实训、计算机辅助设计实训、实物模型制作、设计竞赛、毕业实习等模块。

3.丰富选修课程,扩大专业选修课范围,帮助学生拓宽视野,可以开设“设计管理”“公共设施设计”“家具设计”“室内设计”“视觉传达设计”“模具设计”“产品摄影”“产品营销学”等选修课。

4.增设创新实践学分模块,鼓励学生利用开发第二课堂、参加社会实践、参与大学生竞赛、职业证书考取、创新团队训练等多种形式的课外活动。这对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将起到推动作用。

5.建立以能力为导向的“形成性”考核模式,学生通过经典设计案例研讨发言、市场调查报告分析讲解、个人设计方案演示讲解、产品实物模型制作、课程设计、课程论文、创新能力加分等多种形式形成综合成绩,比较准确地反映了学生学习情况。

三、独立学院工业设计专业教学手段和方法创新

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时代多样化的媒体和无所不在的网络成为我们课堂教学手段的主体,利用多媒体和网络资源不但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使学生自主体验和感受到知识的重要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专业大部分课程都应采用多媒体授课,其中专业基础课大多采用启发式教学、案例教学、现场演示、实例讲解等教学方法,专业课大多采用问题式教学、案例教学、动手制作等教学方法。除此之外教师还应将真实设计比赛和科研项目带入课堂,通过科研方法向教学方法的渗透、科研成果向教学成果的及时转化、科研团队向教学团队的和谐共生、科研平台与教学平台的互补共用等路径,实现教学和科研的有机结合,这样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接受课程内容,并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同时既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又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

四、独立学院工业设计专业培养机制创新

建立一支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教学能力的、工程型的、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学团队是深化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要求教师既要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和较高的教学水平,又要具有很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学校应重视教师队伍的建设,构建合理的工程型专业教学团队。工业设计专业还可以采用导师制和工作室制,这种教学体制的优势在于教师对学生素质的全方位培养,使学生的学习有相当的深度和广度;学习的方式是以导师课题或工作室工作内容为中心,辅以相关的讲座。灵活多样的实践教学内容进一步满足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

五、独立学院工业设计专业教学培养过程创新

为了适合社会需要,应该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将传统的“知识传授型”向“能力培养型”转变。工业设计专业可以采用工学结合“3+1”的人才培养模式,前三年在校内进行课程教学、实验实训教学及生产性实训等,最后一年到企业顶岗实习并完成毕业设计。该模式根据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充分利用和企业合作办学的优势,根据校内教学条件和实训基地的师资条件以及生产状况,统筹安排教学实施计划,把学生在校学习的四年时间划分为“3”和“1”两个阶段。

六、结语

第8篇:工业设计相关论文范文

1研究综述

目前学术界对文化产业发展乃至地域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的研究呈现繁荣态势,但从创新的视角,对工业设计驱动文化产业发展的研究还不够系统。在维普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中,选定1989年至2015年全部期刊,按“题名或关键词”,以词条“工业设计与文化产业”输入检索,仅有2篇检索结果,即苏珂、高喜银在《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3年第33期上著《工业设计促进河北省文化产业发展的研究》,康辉在《现代商业》2010年第26期上著《工业设计对传统文化产业的促进作用》。在“万方数据资源系统”中,选定“全部”条件下,限定年度范围为1985年至2015年,选“学术期刊、学位论文、会议论文”三项为检索领域,共获得检索结果56条,经甄别与本文立意有直接关系的研究文章不足10篇,其中包括上述在“维普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检索的2篇。在有关本文立意的研究中,关于工业设计对文化产业具有价值的研究约占一半,这不是本文研究的重点,仅有3、4篇关于工业设计“驱动”文化产业发展的研究。在这些研究中,关于工业设计通过对文化的再创新从而驱动文化产业发展的成果更少,而且呈现碎片化状态。对本课题的研究,可借鉴的成果不多,这也增加了研究的难度。

2工业设计创新与地域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的关系

工业设计的本质是创新,创新是工业设计的灵魂和根本属性。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工业设计通过其完整的设计思维与方法实现对有形产品、无形服务及商业模式的创新。这种创新力量今天正被越来越广泛地使用,如斯坦福大学DesignSchool提出了"designthinking"系统来解决社会、环境、商业等综合复杂问题,并取得了巨大成就,设计思维(designthinking)被带入到更多情境下作为创新的驱动力。地域性是以地理区位相区别,反映的是传统积淀所形成的地方特征;是指事物的地方特色、区域特色,或者可广推为地方文化、本土文化。地域性文化历经累积和沉淀,形成了其鲜明的特色和内涵,并逐渐形成发展为具有地域独特性的文化产业。地域特色文化产业作为地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地域经济及相关产业的发展提供优质的文化资源和发展动力。中国在“十二五规划建议”中,首次将发展文化产业定位为“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文化产业正式位列国家战略性产业之中[3]。文化产业具有强大的联动效应,有助于推动经济结构的转变,增强文化软实力。地域特色文化产业发展是在一定文化及其业态的基础上,具有地域性特色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与体验生成、繁荣和提升的过程。工业设计创新具有驱动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与体验生成、繁荣和提升的属性和职能。即工业设计通过创新方法与技术,能够在现有地域文化产业的基础上,创造新的文化产品、新的文化服务形式,以及新的文化业态。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工业设计自身也是文化产业的一部分,由于本文立论在“驱动”而非“带动”,因此,这一点并非议论重点。值得强调的是,工业设计驱动地域特色文化产业发展是以创新为“引擎”,以新生成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也是产品)与体验”为媒介和前提,壮大“文化产业”规模,改善“文化产业”结构,提高“文化产业”效益,从而实现“文化产业”发展的。“文化产品”和“文化产业”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前者是后者的内容,这一点对立论论述十分重要,是论证的逻辑前提。

3地域特色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我国历史悠久,幅员辽阔,不同地域经过长期的传承与发展,形成了各自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为其产业发展提供了丰厚的创新资源。近年来,在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政策的支持下,文化产业发展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前景,但同时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尤其是地域特色文化产业发展上比较突出。

3.1创新驱动力不强,缺乏市场竞争力由于地域特色文化产业行业技术门槛不高,其生产制造技术成熟于生产力较为落后的历史时期,加之传统厚重,无形的力量束缚着产业吐故纳新不强,缺乏创新驱动力。在从事文化产业的人们身上,普遍存在观念保守,思维陈旧,创新意识不强的问题,导致文化产品在理念、造型、技术、工艺、色彩、装饰、材料、功能等方面,缺乏创新元素,“千年一面”,低水平重复生产,形不成品牌和市场核心竞争力,极大地阻碍了地域特色文化产业的发展。

3.2对接新技术不够,与需求脱节传统文化产业是人们在长期历史的生产生活等过程中积淀形成的,其技术与当时的生产力水平较为一致。一方面,随着时代的发展特别是近代科技的飞速发展,传统文化产业技术已经明显落后;另一方面,从事传统文化产业的生产经营者自身对于新技术的理解、学习与应用不够,导致传统文化产品(服务)、产业不能与现代化的生产、生活方式融合,不能与当前人的实际需求紧密结合,刺激不了消费,形不成消费规模拉动,既谈不上产业发展,更谈不上产业升级。尤其是互联网技术正全面深入地渗透到人们的生产、生活,如果不能与互联网技术对接,不远的将来,就不是发展不发展的问题,而可能是危及生存的问题了。

3.3经营管理落后,商业运营较弱中国的文化产业发展面临着与其他产业类似的问题,即产业链不全,节点处于价值链“微笑曲线”的底部,见图1,而处在“微笑曲线”高端的研发、营销薄弱,表现为传统文化产业规模小而分散,低水平重复生产,老祖先的研发一劳永逸,远离现代营销理念,价值链不全,行业竞争力不高,经营管理落后。亟待系统地优化整合,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创新商业模式,延续地域文化的独特性。

4工业设计驱动地域特色文化产业发展途径分析

从20世纪80年代中国引入工业设计概念至今的三十多年,工业设计已发展为创造新产品、增强产品竞争力、带动产业转型升级、促进经济增长的助推器。柳冠中认为“工业设计”的本质是“重组知识结构、产业链,以整合资源,创新产业机制,引导人类社会健康、合理、可持续生存发展的需求”[4]。工业设计所倡导的“设计思维”成为后工业时代“问题求解”的重要思路。伴随中国“创新型国家”战略的实施,工业设计对于产业发展的重要意义日益受到认可和关注。“设计力就是竞争力”,通过工业设计提升创新能力和竞争力迫在眉睫[5]。

4.1工业设计为文化产业发展增添驱动力工业设计对产业发展和转型的驱动作用之一即是就社会机制及价值观层面而言,工业设计特有的创新本质将起到重构社会经济与文化体系的战略作用[6]。因此,充分发挥工业设计创新潜能,利用工业设计自身整合资源的优势,将创新设计、信息网络平台开发、云端数据库建立以及数字化多媒体技术等有机整合,发掘并结合地域特色文化产业的独特的潜在的优势,以工业设计方法和理念将其合理解构,保留地域文化的核心和精髓的同时使其更好地融入到现代生活中去,使文化产业从发展的局限和困境中逃脱出来,实现稳定而充满活力的持续发展。

4.2工业设计驱动地域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的途径地域特色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不同的是有其自身核心的文化背景支撑,因此在发展转型过程中,需要走特色工艺、材料与现代工业协同发展的模式,工业设计对应文化产业发展的“需求、制造、流通、使用”各个环节的关系,为产业发展提供系统的方法和途径。第一,工业设计产业成长基于“用户选择”,符合市场经济发展。产品或服务在进入市场之前需要对市场作出机会分析,尽可能了解用户需求。地域特色文化产业融合传统文化、地域特色,要浸入到现代生活环境和大文化背景中去更需要详实可靠的用户分析和定位。工业设计以兼具理性的数据统计及感性的观察和定性分析方法对用户作整体分析,为产业的目标用户作合理定位,使产业有的放矢地进行前端产品的研发。第二,工业设计将高新技术融入文化产品和服务,推动文化产业升级创新。文化产业属于知识密集型产业,高科技含量,先进技术的应用能够为文化产业发挥文化资源优势提供强大发展动力。比如,在材料方面,工业设计通过科学的方法研究适合材料特性的现代化加工工艺,以3D打印为核心的数字化制造技术融合应用,为新产品设计、制造系统化提供支撑。数字化信息技术推动新型文化业态的出现,今天的文化产业是建立在数字化信息技术基础上的新型文化产业。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为文化产业提供了新媒介,为地域特色文化产业相对滞后的商业运营模式带入新活力。互联网及云端数据技术可以为地域特色文化产业的特色文化元素、价值符号,进行标准化、数字化的整理、统计和存储,构建特色文化数据库,为产业产品的设计、研发、标准化生产提供完整的数据支持。第三,工业设计系统优化整合文化产业链资源,使地域特色文化产业优势最大化。浪尖设计董事长罗成认为必须把整个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如材料、研发、供应链、制造、营销、渠道、品牌等各方,都整合起来,才能真正发挥工业设计的价值。“全产业链”是一种系统、整体的商业创新模式,贯穿产业产品的前端研发至后端营销,涵盖产品的研发、设计、品牌的建立、产品及包装创新以及产业的营销和管理。地域特色文化产品普遍缺乏创新机制,商业模式保守,工业设计所具备的创新力和整合力,能够帮助文化产业形成新的创新机制和增值模式。第四,工业设计在与文化产业结合过程中关注社会、生态、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工业设计从设计思维开始即主动思考一系列的改变创新对于未来的影响,通过研究工具和原型测试等方式评估未来社会、生态和文化的发展结果,确保其可持续发展。

5工业设计驱动地域特色文化产业发展途径的模型构建

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把工业设计驱动地域特色文化产业发展途径用视图形式表现出来,用箭头表示动力作用方向及作用途径,即构建模型,见图2。工业设计作为创新驱动力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引擎,它充分发挥自身的创新职能,全方位作用于文化产业,当然包括地域特殊文化产业,这也是本文研究的重心。具体作用或驱动的媒介有文化理念、文化产品、文化服务、文化管理,以及工业设计自然要调动的用来提升文化产业的高新技术条件。工业设计一旦用来驱动文化产业的发展,首先就是创新理念对文化产业观念的影响和渗透,使文化产业的理念以及发展文化产业的理念为之一新。创新文化产品和服务是工业设计的核心职能,工业设计通过创造新造型、新结构、新流程、新组织等,给文化理念、文化元素、文化需求以新的视觉形象和价值模式,从而丰富文化产品,壮大文化产业规模,提升文化产业附加价值。对地域特色文化产业来说,意味着发展基础和发展条件更加厚重,也往往是各地方的发展重点,必须紧紧抓住地域特色,准确进行发展定位,做好文化管理的顶层设计,用现代高新技术特别是强化“互联网+”思维,改造和重塑地域特色文化产业,驱动其发展和升级。

6结语

第9篇:工业设计相关论文范文

本文以展示设计特质立足为学科发展的根基,从展示设计实践流程反推其课程中所需能力培养,以实践环节为手段,从而探究学科教育中所存在的问题与解决之道.

关键词:

展示设计;实践能力;多媒体动画

近年来展示设计行业发展呈现出高度繁荣的景象,但从行业人才缺口来看应届生就业率却与行业发展的兴旺程度相悖.各个院校大力投入软硬件措施对专业课程进行改革创新,但是毕业生的综合能力依然不能够让企业满意,更难以满足行业内高强度的工作环境,学生转向其它设计专业甚至彻底改行就业的现象屡见不鲜,究其原因是多数专业院校并没有树立起以实践流程环节中所需要的能力培养来作为课程改革内容,普遍进行更改课程名称、学时长短等修补措施,难以真正触及到学生的能力培养范畴.

1展示设计的特质

人们可以对展示设计的特质从不同角度来定义,现在普遍的认同是在既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通过艺术表现力与平面与空间的精心创造,达到传达某些知识、资讯、理念、价值观的目的,对此种空间的复杂创作过程我们将其称之为展示设计.当然随着时代更迭和技术进步,其特质决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一定随着人们认知的深度继续变化,因此本文是处在当下展示设计环境中的特质归纳,这三种特质在目前设计过程中发挥着关键性作用.

1.1立体化信息传播

揭开陈列艺术的包装,展示设计重要的目的是信息传播,通过空间中所有的物或非物质与人的联系达到符合其信息传递功能的目的.展示既是空间艺术,也是信息传播的艺术,立体化空间立足于对使用方式、实体要素、结构、设备等各个相关系统的理解,而信息传播立足于行为交互、内容主旨、设计元素等分析作用.立体化空间要展览的信息依附于展墙、展柜、展板,展台、多媒体展项等平台之上,所有的展示概念可以是“实物”也可以是展品背后所需要传递的“故事”.有时作为“实物”自身表达信息的能力有限,需要为其打造一定的背景知识带出更深层次的信息,同时,“故事”自身也可以作为虚拟展品出现,设计者通过形象化手法帮助人来理解,灵活处理好立体化空间这个媒介,使人们得到工作、生活的帮助或感悟,这才是展示设计的深层次应用。

1.2科技化交互体验

数字化多媒体技术被越来越多的应用在博物馆、商业展览、会展贸易等各类展示场所中,尤其是科技类或世博会这样特定的情境展览更是会运用到最新技术和产品.设计师通过展览中不同科技化展示手段所反馈得来的优缺点,不断更新和开发出更成熟的媒体技术.而这些科技化的媒体技术所带来的便捷最终都凝聚在交互体验上,以新、奇、特的方式在交互过程中强调体验的易用性和趣味性,拓展观众的想像力,加强了展览的整体深度.设计师可以根据不断更新的技术手段激发出无限创意,同时科技化的交互体验是延长观众信息记忆与整合多元信息的最有效手段.

1.3艺术化布展设计

具备艺术表现力的展示活动是展示设计核心价值观的体现.陈列设计具有形式美感,展示环境充满文化氛围,这些都是艺术化布展设计的诉求.优秀的展品确实需要与之美感相匹配的布展设计,需要注意的是布展设计在装饰部分的手法有别于传统室内装潢以使用功能为导向,其设计中更多体现主题元素的系统化,所有设计元素都在为展品与内容服务,要使材料系统、灯光系统、色彩系统、电气化系统等实现主题氛围的高度统一.在艺术性手法的应用中,“它涉及甚至涵盖了所有的艺术门类,如绘画、雕塑、图案、工艺美术、动漫、电影、音乐、舞蹈、舞台美术等多种艺术形式都可以为展示设计辅助艺术表现的手段.”①展示设计的艺术性氛围也来自于设计师个人良好的艺术情调和文化的修养.

2展示设计的特质与专业能力培养

“展示设计”是一个由动词构成的设计专有名称,从研究内容上说,展示的目的是传达信息,通过传递信息来启迪人们的思想,满足人们的社会生活需求,是一种与人交流的沟通桥梁.随着时代进步,展示设计已不是单纯的指向展览设计,展示的概念是对展览概念的扩展,在更多研究内容上展示设计核心内容为策划与设计.根据前文提及的三种专业特质来看,其服务对象的广泛性、表现手法的多样性、多学科互补的综合性都对展示设计学科的内涵与外延做出广阔的弹性延展.在南京艺术学院的展示设计专业官网上,是这样描述的,“展示设计专业是一门新兴的、跨专业的、富有挑战的,就业前景广阔的学科.它融合了展示信息设计和展示空间氛围营造,涉猎到博物馆设计、会展设计、商业陈列设计和节庆礼仪展示设计等多方面内容.”“社会发展需求决定了展示设计专业的重点研究方向,展示设计的专业性质又决定着本科教学的课程特征与具体内容.”②清华美院工业设计系教授史习平在其论文中这样写道.这充分说明,展示设计与展示设计学科并不是鸡与蛋的关系,展示设计专业特质是作为专业课程内容与设置的前提要素,其课程设置是否符合学科的延续性发展,决定着是否能培养出集知识、素质、能力与一身的优秀展示设计专业人才,由于展示设计是一门实践性专业,所以其实践流程也直接影响着课程体系与内容发展.这里需要从展示设计专业特质与行业实际需求出发,精准定位展示设计课程支持与人才能力培养。

3我国展示设计专业课程结构与特点

美国著名教育家泰勒(PhiliphTaylor)和查理兹(ColinRichards)曾在《课程研究入门》一书中写道:课程是“教育事业的核心,是教育运行的手段,没有课程,教育就没有用以传达信息,表达意义,说明价值的媒介.”正因为课程在教育活动中起着关键性作用,其研究理论即作为学科科学发展的改革实施途径.“课程是学校教育系统中最重要、最繁难的教育“软件”之一.学校的教育实践,就是以课程为中心展开的.”③课程包含学科教学内容、有计划、有组织的教学活动以至教学评价.课程设置的科学性与体系的完整性,一直是展示设计专业不断深入改革探讨的课题.顺应时代背景下的展示行业发展,各个学校依据不同的开设背景、人才培养计划等等逐步完善专业发展的课程体系.目前国内本科课程计划基本都是按照公共基础、专业基础、专业必选、专业选修等模块式的结构,从各个学校的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模式类型上来看,有学年制、学分制、学群制、工作室制等等.笔者根据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展示设计专业、南京艺术学院展示学科等具有典型性的几所专业院校展示设计课程,从名称、学分、比例、结构等多方面以分析我国展示设计专业现行的课程设置情况.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的展示设计专业隶属于工业设计系的一个学科,作为和产品设计并列发展的平行方向之一,创办于1991年,2000年以后实施了以主干设计课带动下的系列专业设计课程教学思路.这里的分析数据只针对专业相关课程展开,主要由院定必修课(16学分)、一年级专业基础课(32学分)、专业必修课(66学分)、专业限选课(20学分)构成,共计134学分,这不包括实践环节和毕业论文、毕业设计等课程活动.由于是依托于工业设计的学科属性,可以看出专业基础课程(40学分)其侧重点基本聚焦在造型基础与工业设计上,并且加上公共专业基础课程的(32学分),从设置分析可以看出基础比重较大,说明学院对设计基础非常重视.南京艺术学院展示学科同样也是依托于工业设计学院之下的专业方向,但与清华大学展示专业不同的是,其展示学科并列与产品设计、信息交互设计、工业设计等多学科,其横向交叉课程综合性较强,并且由于工业造型学院也是由设计学院独立出来,其学科前身也代表了其带有浓重的多专业综合特质,展示学科给予学生更多的选择权利,有高达82学分的专业必选课程以供学生选择,这对充分满足学生个体兴趣点进行了最大限度的课程自由组合.根据上述院校的专业课程设置展开分析后,基本可以了解到目前我国展示设计专业课程发展的现状,这里从三个方面进行描述.第一个方面,我国展示设计专业课程结构体系历经几十年改革发展中的的磨合已日趋稳定与合理,课程设置的模块基本固定.目前的展示设计专业课程基本以公共必修课、专业基础课(包括通时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专业主干课、专业选修课与专业课题实践的版块模式组织而成.早期基础课程占用大量总学时的现象得以改变,选修课门类也在逐渐增加,为学生提供更多自由组合方式.根据统计,学科基础课程占总课程的20%—35%,专业主干课程占总课时量的30%—40%,任选课程占总课程的15%—25%,实践课程占总课时的8%—15%;第二个方面,课程设置向科学性与专业性方向提升.各大院校在遵循教育规范的基础上,开始结合自身优势学科背景,前瞻地区经济文化氛围,根据市场需要制定出属于自我优化课程设置的实施方案,基本上改变了多年前“拿来主义”的陈旧课程设置方式.专业结合行业特质以培养与挖掘学生艺术潜能为目标,不断提升专业课程设置在阶段性学习的科学性与专业性,人文社科相关课程作为补充剂充分体现课程建设上的多学科性质,体现对交叉学科复合型学习模式的重视;第三个方面,重视实践相关课程在体系中的分量.以往实践课程并未占据专业课程设置中的重要地位,仅停留在专业培养目标认知层级.实践以项目带动教学,企业合作工作基地,教师带领工作坊等各类形式都在课程体系中以不同方式出现,实践比以往的任何时候都受到更多重视,目前在课程学时总占有量中实践课程都有与之对应的学分相匹配.尽管如此,我们的专业学科建设还需进一步优化,体系建设中依然有诸多可完善的细节.例如展示设计专业基础课程的改进,实现与专业主干课程的过渡衔接,基础课程在通识状态下与专业深化联系,课程学习中如何缩短实践与课程之间距离,如何加强学生独立思考与过硬的实际操作能力等等.为了让学科更快更好的发展,这些节点都需要我们不断的在已有认知基础上继续深入调研.

作者:祁尧 张博 单位:南京邮电大学传媒与艺术学院 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注释:

①徐乃湘.博物馆陈列总体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