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大学生信息技术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大学生信息素养的现状
本课题的调查问卷间接地采用了以往信息素养领域专家在开展研究中所使用的问卷,还参考了相关文件,并根据某高师大学生实际情况设计而出。问卷共36道题,从信息素养的五个构成要素(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技能、信息道德、信息安全)进行调查,以某高师院校在校大学生作为调查对象,共发放问卷300份,回收问卷273份,回收率91%;有效问卷264份,有效问卷率88%。在被调查的对象中,男生118人、占44.7%,女生146人、占55.3%;文科141人、占53.4%,理科123人、占46.6%;农村216人、占81.8%,城市48人、占18.2%。为了对问题有一个更为清晰的认识,本研究以个别访谈法走位辅助方法。
1.大学生信息意识现状(1)关于及时掌握外界信息对我们学习、生活的重要性(见表1)。表1说明在当今信息社会的大环境下,绝大多数大学生均能认识到信息对学习和生活的重要性,大学生也越来越来重视信息的获取、组织和加工。(2)对于将计算机和网络运用于日常学科教学的态度上。31.4%和59.8%的学生表示完全赞成和赞成,这表明绝大多数学生喜欢教师在课堂中使用信息技术;同时6.1%的学生表示无所谓,对上课采用何种手段不关心;还有1.9%和0.8%的学生表示不赞成和完全不赞成。(3)关于上网查阅学习资料的态度(见表2)。从表2中可知,大多数学生对于用网络工具查阅学习资料的意识不强,利用网络技术解决自身学习问题的意识和技能非常欠缺,不能主动上网查阅学习,提高学习效率。(4)对大学生信息意识的调查,发现大多数同学仍然习惯传统的“知识传授型”为主要学习方式,信息来源主要来自课堂和书本;有目的利用网络查阅学习资料的意识较差。另外,有24.2%的学生对通过各种方式了解所下载的资料背景、文化及其来源分析其是否对学习有用持不一定态度,同时1.5%的学生表示不同意;对于能否表达出信息需要,并能否及时地去查询或主动利用信息系统来满足这种需求,有29.9%的学生表示不一定,有2.3%的学生表示不能。
2.大学生信息知识现状在关于信息知识的调查中,针对学生我们设计了信息基本知识(见表3,表4)、信息技术知识(信息搜索工具、学习检索工具、文字处理软件、网络交流工具等常用的信息技术知识等)方面的题目。从表3可以清晰地看到某高师的大学生对信息基本知识的掌握非常欠缺。从表4调查结果看出:大学生对信息搜索工具、学习检索工具、文字处理软件、网络交流工具等常用的信息技术知识掌握较好。结合个别访谈发现:大学生对于部分信息技术知识掌握比较好与学校开设大学计算机文化课与相关信息技术课程、学校网络环境的改善有关。但在这部分学生中,非常熟悉的学生比例较小,其说明信息技术知识的掌握方面,该校的大学生只有较少一部分学生善于学习和创造性地应用信息技术知识,大多数学生对于信息技术知识在满足基本学习、娱乐所需了解的信息技术知识基础之上。因此,该校大学生中的大多数学生在信息技能知识掌握方面处在底层次阶段。
3.大学生信息技能现状从表5显示:25~40%的学生经常制定采用良好的检索策略和方法,这与学校开设的相关课程有很大关系。虽然取得了进步,但是总是执行这些知识点的学生不到10%,并且有时不制定检索策略和方法的学生达50~70%。某高师的大学生在信息搜集之前没有制定检索策略的习惯,对不同的检索系统查找信息时不能有效采用不同检索方法,并在认识到检索内容的差别后重新编制检索策略的能力很低,这必然会对检索效率和检索结果造成影响。从表6显示:38.9%的学生偶尔总结归类,12.3%的不知道如何分类。调查中发现有将近半数48.5%的学生偶尔能识别信息,还有20%的学生几乎不能识别信息。
4.大学生信息道德现状调查中发现,76.1%的大学学生在网上进行交流和传递信息时能遵循伦理规范和礼节,这表明大学生能文明规范的使用网络。65.5%的大学学生会合法地获取信息,说明大部分学生已意识到合法使用信息的重要性。但在对待不良信息上,虽然有48.8%的大学同学能抵御不良信息,但还应看到有36.7%偶尔能抵御、14.4%的完全不能抵御干扰,这说明还有一大部分学生不能抵御不良信息的干扰。另外,37.1%的大学同学不能维护信息资源和相关设施完整性;34.7%的大学同学偶尔会标记引用别人的劳动成果。
5.大学生信息安全现状从表7中可以看出大学生的信息安全知识和能力较差,无论学校和个人都应该加强这方面的学习和了解。
三、影响大学生信息素养的潜在原因分析
1.性别对信息素养的影响(见表8)由表8可见,男女大学生的信息意识和信息安全较好,信息知识和信息技能差之。男女的信息意识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但信息知识、技能和安全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均为男生分数低于女生,因此,男生在这三个方面能力高于女生。这说明男生的利用信息能力强于女生;掌握的信息知识多于女生,更熟悉网络知识;比女生知道更多的信息安全知识和更懂得如何保护信息安全。
2.专业对信息素养的影响(见表9)由表9可知,文科大学生和理科大学生信息安全较好,信息意识次之,信息知识和信息技能较差。除信息意识存在文理科显著差异,其它方面均不存在。可以看出文科大学生信息意识强于理科大学生。
3.生源地对信息素养的影响(见表10)从表10可以认识到,四个纬度均存在生源地的显著差异,并且城市学生普遍好于农村学生。从调查访谈中发现某高师院校的大学生大部分来自农村,这可能与其受当地经济文化、师资的影响所致高中时代信息技术课程普遍没有正常开展有关。城市经济比农村经济发达,网络普及率高,网络信息化水平也相对较高。
4.师范专业对信息素养的影响(见表11)由表11可知,信息知识、信息技能、信息安全三个纬度不存在显著差异,并且非师范专业的大学生信息素养能力在这三个纬度上普遍好于师范专业大学生。信息意识方面存在师范专业的显著差异,师范专业大学生信息意识好于非师范专业大学生。
四、结论
1.信息意识方面总体上,某高师的大学生信息意识有待加强。多数学生虽然能够认识到信息对个人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性,但是运用信息手段解决教学工作和生活中具体问题的意识和技能较欠缺。大学生的信息意识现状呈现出文科学生信息意识高于理科学生信息意识;来自城市的学生信息意识高于来自农村的学生信息意识;师范专业学生信息意识高于非师范专业学生信息意识的特点。
2.信息知识方面大学生对较低层次的信息知识掌握较好,而总体上掌握“一般掌握”,因此大学生的信息知识比较薄弱,应努力提高。通过调查发现,在信息基础知识方面,大多数学生对网络图书馆、专业软件、数据库的使用知识缺乏必要的了解。在信息技术知识方面,随着高校计算机等相关课程开设,大学生对信息搜索工具、文字处理、网络交流工具比较了解,但对信息技术知识的掌握处于低层次阶段,对更高层次的技术知识如网页制作的了解很少。并且大学生的信息知识现状呈现男生比女生信息知识好;来自城市的学生比来自农村的学生信息知识好的特点。
3.信息技能方面通过调查发现,很多大学生不能采取有效检索方法和策略获取信息,面对繁多的信息不知道如何筛选、整理、综合和创新。另外,大学生的信息技能现状呈现男生比女生的信息技能掌情况较好,来自城市的学生比来自农村的学生信息技能掌握情况好。
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设计教学改革
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是高等院校基础类课程。高等院校通过开设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来培养非计算机专业大学生的操作使用能力、应用开发能力和研究创新能力。在当今信息时代,熟练的计算机信息技术技能是当今大学生的基本技能之一。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就是根据高等院校教学的教学目标,除了讲授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关键应用的内容以外,还进行综合性的课程实验。这是管理类专业学生一个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虽然近几年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效果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但是随着招生规模的不断增长,学生之间的差异越来越大。如何有效的进行计算机信息技术教学成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
一、管理类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结合教学团队的教学实践,总结现有课程设计经验,发现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教学理念和方法欠缺,课程质量得不到保证
管理类的大学生是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但又不同与纯文科的大学生,怎么让管理类的学生学会基本的计算机的基本技能是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很多教学老师用讲授理科知识的思想和方法来传授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千年不变的教学用书、单一的板书模式。从来不考虑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变化,也没有去考虑不同专业学生的差异性,同一专业不同学生的差异性,最后根本不可能保障很好的课程质量。
2.资金投入有限,教学设备陈旧、不足,可供选择的实验用软较少
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发现,设备和软件的更新跟不上信息技术的发展,很多设备太过陈旧,甚至有些已经退出市场。除了陈旧以外,还发现由于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是管理类的本科生都要一起上的课,人数较多,实验课上没有充足的设备,有时候会有几个同学用一台设备的情况。同时,还有由于不同专业的学生需要不同的软件,设备里面的软件还有很多欠缺,想用的软件找不到。实验机房利用也不充分,很多实验机房是不对外开放的,这些设备除了上课时间利用外,其他时间都是闲置的,而学生却要为寻找机房而苦恼。
3.课程实验内容设计不太合理,不能有效的完成课程目标
教学过程中发现,课程实验内容设计的太过陈旧和单一,达不到课程目标的要求。由于信息技术发展非常迅速,陈旧的实验内容没法满足学生的要求。同时上课学生比较复杂,基础不同,需求也不同,单一课程实验内容不可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计算机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模式改进措施
针对上述主要问题,本课程采取以下改进措施。
1.在内容上照顾各专业和学生的差异,确保课程质量
由于各专业的课程和学生有差异,基础不一,在本课程讲授上,根据不同专业和不同基础的学生,讲授不同的内容,并及时更新讲授的内容,不要重复高中学过的内容。同时会充分利用课下的答疑时间,照顾基础比较差的同学,时刻不忘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还侧重于培养学生对计算机信息技术的理解和使用,提高学生的实际的动手操作能力,学会应用计算机信息技术技术解决企业的实际管理问题。
2.增加一定的资金预算,保障先进教学和实验设备充足
为了确保每个学习计算机信息技术学生能真正学会所讲授的内容,让他们实际上机操作是必不可少环节。定期增加一定的资金预算来购买先进的实验设备和与管理专业相关的软件,可以有效的解决设备落后和不足的问题。充足的设备可以确保向每一位学习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的学生提供实际动手操作的机会。这些为实现管理类学生操作使用能力、应用开发能力和研究创新能力提供了基本的保障。
3.明确课程的培养目标,合理安排实验内容
在实验安排部分充分考虑管理类专业学生的差异性,并紧紧围绕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是来培养非计算机专业大学生的操作使用能力、应用开发能力和研究创新能力的目标,在本课程实验课上,根据学生基础,把实验内容分为难、中、易不同的难度级别,并根据不同专业设计不同的实验内容,让不同基础的学生和不同专业都能很好的掌握所学内容。
三、结束语
本文针对现有管理类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改进措施和建议。这些措施和建议覆盖了整个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全过程。通过这些方面的改进,希望能使学生熟练掌握与自己专业相关的计算机信息技术,并为学生未来学习和就业提供充分的帮助。参考文献:
[1]李玉林.基于项目教学的高职《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改革与实践[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6(09).
[1]廖坚.基于项目教学的高职《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改革与实践[J].电子测试,2015(16)..
[2]纳尼达.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项目化教学改革实践[J].福建电脑,2013(07).
一、利用信息技术,巧设导入,为每节课的成功打下基础
传统的教学模式不大注重课堂的导入,导致学生一开始上课时,积极性并不高。然而,良好的开端,不仅有助于使学生集中注意力,吸引学生快速进入课堂,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设疑”即利用多媒体创新教学情境,引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设疑”是指在知识铺垫过程中创设问题情景。即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利用声、色、图、文等多种媒体创设情境,让学生从上课开始就进入一个具有魅力、引人入胜的学习世界。
利用多媒体课件,不仅可以快速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还能吸引学生去学会思考,带着疑问和兴趣去探索学习内容。由于经过课间十分钟的活动时间,大部分学生上课以后不能很好的进入学习状态,有的学生甚至十多分钟后才能进入学习状态,大大影响了学习的效率,所以利用多媒体巧设导入,为每节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利用信息技术,能够使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索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运用语言的描述来完成的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新授的教学知识和教学结果,学生对于一些理论性的东西背的很熟,但却并不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对知识缺乏真正的理解。所以对知识的应用能力和应变能力很差。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课堂效率及学习效率都不是很高,因为学生只是机械的被动接受,并没有主动的参与其中,学习积极性并不高。
教师在上课讲授知识时,由于语言的局限性,学生会感觉知识枯燥无味,从而容易放弃认真听课,信息技术中的多媒体技术就克服了这个缺点,将知识形象的展示给学生们,通过生动形象的课件,不仅吸引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其中,成为学习过程中的主体,积极探索,学习效率大大增加。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在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下,才能实现知识和能力的转化。
三、利用信息技术,增大课堂容量,提高学习兴趣
现代信息技术融入英语教学,创设教学情境,改变教学模式,优化教育教学信息的呈现、传递、处理过程,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活动性和创造性。进而实现课堂教学过程的整体优化,渗透德育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克服了传统教学中教师上课以讲述为主,有些内容无法描述的情况。同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大了课堂容量,优化了教学过程,提高了教学质量。
运用多媒体将课堂上学习内容整合成一个高质量的课件,使上课内容秩序化,上课时教师会感觉轻松,很容易控制教学进程,教师的主要精力可放在如何发挥学生的主导作用和启发学生的思维上。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有很多教学内容,不能用语言形象直观的表述出来,所以学生不能很好的理解这类教学内容,然而借助信息技术,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块学习内容,从而增大了课堂容量。由于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四、利用信息技术,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现代社会不仅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知识,更有求学生有更强的各方面的综合能力。而传统的教学模式,大都是老师讲授,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对学生各方面的能力的提高作用不大。而利用信息技术,根据学科特点,制作高效的课件,动静结合,利用各种场景,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使学生的学习更有效率。通过课件,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去观察问题、发现问题、总结结论并发现新结论。
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应体现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应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学生应做课堂的主人,主动探究问题,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又锻炼了学生探索问题的能力。通过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对教学内容进行创设性的设计,使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更加形象多样,使学生充分感受教学教学活动的氛围,让学生做一个真正的课堂小主人,带着对知识的渴望而去努力探索,充分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五、利用信息技术,有助于扩大学生的信息量,提高学习质量
现代的社会是信息的社会,现在的学生处在一个信息的时代,所以学生应该积极扩大信息量,从而跟上时代的步伐。利用信息技术,传递大量的信息给学生们,有助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学生懂得内容多了,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就会变强。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学到很多课本上没有的内容,教师也可以利用图片、视频等内容来拓展内容,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扩大学生的信息量,从而提高学习质量。
【关键词】信息技术 课程融合 多媒体教学 网络教学
随着当代信息科技的进步和在各领域中的广泛应用,高等教育也在经历着以信息技术为驱动力的教学模式变革。在多媒体教学和网络教学已经成为十分普遍和重要的教学方式和手段的今天,信息技术与外语课程融合已经成为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普及进程中的热点话题,成为21世纪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视点,将对高等教育教学模式产生深刻的影响,毫无例外地也会对高校小语种专业课程教学模式改革产生深远的影响,进而影响小语种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一、小语种课程信息化建设已迫在眉睫
随着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建立和北部湾经济区的开发开放,广西的区位优势日益明显,对小语种人才的听说读写等综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单纯依靠传统的教学模式以远不能满足人才培养的需求。运用现有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以课程的信息化,网络化,多媒体化为技术手段,首先完成一门或几门课程的信息化建设,以点带面促进东盟非通用小语种各专业的信息化建设,进而促进外语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不失为一条新路。
《泰语视听说》课程作为一门实践性较强的综合性课程,开设在普通高校的泰语专业的高年级。顾名思义,可知该课程是让学生通过“视”(即看)、“听”的不断训练,以达到学生能“说”和“译”之目的。故教学内容本身来自影音媒体,多为电视台和网络的节目,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看懂听懂节目内容,掌握重要知识点,能运用泰、汉双语复述、归纳大意。该课程注重学生的听、译能力,以及泰、汉双语口头、书面表达能力的培养。其前续课程为泰语听力、泰语口语,该课程在泰语专业课程体系中起着核心地位的作用。
基于该课程的视听属性,与多媒体技术有着紧密的关联,授课教师有着很好的多媒体教学的基础,但又未能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有机融合,所以该课程非常适合成为信息技术与小语种类课程开展深入融合研究与实践的切入点。
通过本文,笔者将总结自己在信息技术与《泰语视听说》课程融合的研究与实践中的经验,为今后小语种学科信息化建设提供借鉴。
二、构建信息技术教师和泰语专业教师组成的课程改革团队
信息技术与《泰语视听说》课程的融合建设涉及泰语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学科交叉、信息技术应用等诸多问题,若单纯依靠计算机应用技术相对薄弱的泰语专业教师,或单纯依靠缺乏泰语基础的计算机教师和教育技术人员来开展课程融合建设,显然是行不通的。因此,必须组建既各司其职、互相依存、又紧密配合、通力合作的强有力的双向教学团队,方能达到目标。
团队通过集体听课、集体研讨、集体理论学习、专家咨询访谈等形式进行集体研究,共同探讨《泰语视听说》课程目前的授课模式的利弊,寻找课程信息化建设切入点和实现途径。团队明确了信息技术教师组和泰语专业教师组的分工和职责:
信息技术教师组主要负责根据泰语专业教师提出的需求,依据教育技术的相关理论,特别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理论,完成课程信息化建设的技术实现。具体来说,就是与泰语教师探讨新型有效的教学模式,即在课程网站上如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如何设计授课所用多媒体课件的问题,素材统一制作的技术问题等。
泰语专业教师组主要负责整理课程多年来的教学成果,收集课程所需的影音、课件、文本等资料,并对教学成果和教学资料加以分析,研究课程授课中的重难点问题,提出课程新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总结出课程中哪些部分适合课堂讲授,哪些部分适合网络学习,哪些部分需要什么技术或媒体去展现等问题。
总体而言,信息技术教师组完成课程多媒体素材整理制作和课程信息化建设的工作;泰语专业教师组完成传统课程模式分析和优化课程设计的工作,我们研讨得到的实现信息技术与《泰语视听说》课程融合的技术路线图和流程如下图:
三、课程网络化、多媒体化教学情境的构建
课程网站的建设和课堂授课多媒体课件的设计制作是实现信息技术与《泰语视听说》课程深入融合的重要途径和手段。为了构建“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环境,我们深入总结了《泰语视听说》课程的传统教学模式,提出了网络教学和课堂多媒体教学相结合,两者相互关联、紧密相扣的理念。具体做法是:泰语专业教师组提出,将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环节中的“看”“听”设计到课程网站中,将“说”和“译”在课堂上由教师多媒体课件指导完成的想法。信息技术教师组按照泰语专业教师的需求,依据网络课程的设计原则和网络学习的客观认知规律,提出将课程内容划分为若干主题单元,并进一步将原有的授课内容,按照知识点进行细分和碎片化设计,这样便于学生针对某个细小的知识点进行网上自学。
经过讨论,我们将课程知识以“主题单元―总课―微课”逐级缩小范围的细分方式进行划分。微课是网上课堂中最小的教学单元,每个微课仅阐述一至两个知识点,几个相关的生词或短语的内容。微课中包含“引―讲―看―听―练”五个环节,“引”是在页面上罗列微课中所要学习的生词和短语或者相关的句型;“讲”是指录制教师授课视频微课,时长约10分钟;“看”是指看视频素材片段,每个微课的视频片段均截取自总课中完整影视素材的重要内容片段;“听”是指听视频片段中泰语的讲解、对话、发音等;“练”是指看完教师授课视频微课完成知识点的学习并观看视频素材片段后,根据视频素材片段中的内容,完成微课网上小测验,检验自学效果。学生能够在网络环境下通过微课完成课程教师要求的“看”和“听”环节,还可以通过做网上小测验,初步检验知识点学习的效果。总课包含完整的影音素材和网上测试题,但没有教师授课视频微课。该课程教学目的是为了学生能听懂看懂,能表达,会翻译,所以,“说”和“译”还需课堂面授,教师指点方可。若干个主题内容相近的总课的集合即为主题单元,通过多个总课的学习,能够训练学生和主题单元相关领域的听说技能和会话与翻译技能。
经过实践研究,我们得到构建《泰语视听说》课程网络化、多媒体化教学情境课程体系结构图如下:
四、整合各种媒体,构建移动学习平台
语言学习贵在多看多听多说,重在日常应用。单靠教师课堂面授和网上学习,已经难以适应当代大学生的学习需求。目前,大学生普遍使用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多媒体终端设备,手机上网已经成为大学生的普遍认可生活方式。利用移动终端进行课程学习,乃至终身学习,已经是大势所趋。
信息技术教师组在课程网站的基础上,开发了手机课程站点,方便学生用手机或平板电脑上网学习课程。建设手机学习站点的关键在于多种媒体的重新整合,将课程多媒体资源重新整合、细分、归类,制作成适合移动终端和3G网络浏览的格式。为了既适应传统互联网浏览,又适应3G网络浏览,我们不单将课程知识进行了微课化设计,还将每个教学视频微课、视频素材、图片素材进行了统一处理。由于受到目前3G网络流量的限制,我们在保证视频清晰度的前提下,将视频素材的大小限定在20M以下,图片素材限定在500K以下,所有网上在线测试题都使用Flash格式制作,很好地保证了手机在3G网络环境下浏览课程资源。学生也可以在学校内利用无线校园网将课程资源下载到手机或者平板电脑上,进行离线学习。
课程媒体资源的再整合和手机课程网站的建立,提供了“Anyone、Anytime、Anywhere、Anystyle”特点的学习方式,真正实现了学生随时随地的自主选择学习。
五、实践研究结论
通过信息技术与《泰语视听说》课程深入融合的实践探索,我们达到了以下几个目标:
1.建立了以“课堂多媒体教学―互联网自学―手机移动学习”的课程教学模式,构建基于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环境下的全新《泰语视听说》课程体系和“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情境。
2.提高了泰语专业教学团队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能力,同时,也提高了信息技术教师的研发能力。
3.泰语专业学生的听说能力得到提高,通过学生问卷、外教问卷、同行问卷等形式,信息技术与《泰语视听说》课程深入融合应用于教学都得到了各界的认可。泰语专业学生在迎接泰国留学生、服务中国―东盟博览会等重大活动中,语言交际能力明显提高。
4.计算机专业学生的技术研发能力得到提高。我们将项目划分为若干子项目融入计算机类课程中,通过计算机专业师生互相研讨和合作开发,完成了课程网站、教学资源库、多媒体资源的整合与处理、手机网站开发等多个项目,极大的激发了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锻炼。
【参考文献】
[1]何克抗. 对国内外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途径与方法的比较分析. 中国电化教育,2009(9):7-16.
[2]谢幼如. 网络课堂协作知识建构模式研究. 西南大学博士论文,2009-05-30.
[3]李克东. 混合学习的原理与应用模式. 电化教育研究,2004(7):1-6 .
[4]罗奕原. 网络多媒体课件与泰国概况课教学初探. 经济与社会发展,2005(11):212-214.
[5]章木林. 信息技术环境下的ESP+EGP混合教学模式探讨. 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13(1):78-81.
[6]党雪妮. 广西沿海泰语专业学生语言能力培养模式探析. 钦州学院学报,2011.8(4):9-13.
[7]胡博巍. 建立《综合泰国语》课程网络教学中心的研究与实践. 现代阅读,2012(5):40-42.
关键词:大学生;文明修身;文明修身建设
1大学生文明修身建设的重要意义
中华民族素来就具有“礼仪之邦”之美誉。文明修身建议是高校学生提高自身修养、综合素质、道德水平的重要手段。小而言之,文明修身对于大学生装自己未来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文明修身建议,学生们严于律己、宽于待人、文明礼貌、尊敬师长、具有良好的社会观与价值观,也必将开启幸福的人生。对于学校而言,加强大学生文明修身建议可以提高学校的整体素质修养水平,形成和谐校园的良好氛围。大而言之,文明修身对于整个社会来说也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大学生是社会建议的骨干力量,大学生的文明水平,直接影响着全社会的精神文明发展水平。加强大学生的文明修身建议一方面可以提高知识分子的自身修养,同时也能带动整个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有着不可估量的潜在作用。
2信息化背景下大学生文明修身建设的具体方法
2.1思想认知
首先让要让大学生对文明修身有正确的理解。所谓“文明修身”就是在日常生活中根据特定的社会道德规范和伦理原则,进行自觉、自律的品德修养,进而达到尽善尽美的文明境界。在现代信息化背景中,一方面教师可以通过课堂教学的形式,对大学生进行教育,另一方面可以依托现代信息化平台,通过信息平台的形式,加强学生对文明修身的思想认识。同时,随着新媒体的出现与发展,微信等媒介在学生中适用范围不断拓展,因此可以利用新媒体的加强对学生的文明修身思想认识。其次要让学生认识到文明修身建议的重要性。思想认知是开启大学生文明修身建议的第一步,思想决定意识、意识决定行动,要想让学生行动起来,首先要进行思想教育,让学生明确文明修身不是考试中的分数却决定了人生未来的发展,让他们知道文明修身的重要意义。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在进行实践教学的过程总,可以利用现代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从分展现为人文明修身的实力,使学生从思想层面上认识到文明修身的重要性,产生主观努力的内在动画里。除了使用现代技术手段加强学生的认知之外,还可以采取以文明修身为主题的班会、社团活动、海报宣传、主题广播等具体手段,来营造文明修身、品德建设的重要环境。
2.2具体方法引导
让学生明白什么是文明修身以后,要有具体的引导方法和侧重方向。在此基础上,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充分整合各种资源,制定具体的措施,使例身边的同学共同监督、共同提高。在实践中大学生对于文明修身建议在引导中主要抓住以下几个方向并不断拓展:
(1)基本素养建议
所谓基本素养成即行、走、卧、言、行、立、动等生活中的基本环节的文明习惯,通过这些文明习惯的强化养成,使他们对文明修身了初步的了解。通过建立微信公众平台的形式,可以及时对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教育。通过微信平台传递社会正能量,能够及时帮助学生摆脱网络不良信息的影响。当前,在网络环境下,很多浮躁的思潮向大学生涌来,他们以各种鲜活的手动吸引着大学生的眼球,而文明修身建议就是要和这些不良思潮做斗争,让学生们从日常生活方式到情感认知都能本着积极、乐观、向上的精神,带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的决心进行学习。
(2)社会能力建设
所谓的社会能力是指人在社会当中工作、生活应当具体的良好的能力,例如团队合作意识等。要让学生们明白“团结就是力量”的重要性。对于90后的一代独生子女来说,他们的生活当中缺少与其分享、承担生活喜乐的伙伴,造成了他们性格成长当中的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认。这些年,大学生人际关系出现危机,同班同学或者是同寝室同学在相处中出现磨擦、甚至更严重的问题。这是学生不会交往、沟通,不懂得包容、理解,所带来的主要问题。因此,在大学生文明修身建设活动当中,一定要针对学生的团队合作、语言表达、人际管理等方面的能力进行训练,以使他们成长为在工作生活中能够关心他们、帮助他人的正能量人群。(3)责任意识建设利用现代网络信息技术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能够帮助培养起学生的责任意意识,同时通过网络信息手段也可以是学生及时了解到我国社会在发展的过程中取得成就以及在社会在发展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这样能够加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当前,中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初期,当代大学生在不久的将来必会成为社会的主力军,而他们对于子女教育抚养的责任、对家庭关心爱护的责任、对长辈孝敬赡养的责任,将成为社会发展的突出问题。另一方面,年轻人对社会的发展还存有一份责任,祖国未来的建议将是由他们完成,他们的责任意识直接关系到社会的发展情况。因此,一定要加强大学生自身责任意识建设。
(3)展示回馈
利用现代网络技术还能够对学生的文明修身情况进行及时的调查分析,教师可以通过信息系统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同时给出评价,学生也可以根据教师给出的评价及时了解自身存在的不足,这都是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基础。同时,利用网络信息平台,学校也可以组织文明修身建设活动成果展,让学生感受到文明修身活动无处不在,以文明修身为荣,将文明修身长期坚持、落到实处。
3大学生文明修身建设总结
在信息化环境下,依托现代信息技术,通过丰富的形大学生文明修身建设活动,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责任意识,提高他们的社会基本能力,提高自身的文明修养。
参考文献
[1]论和谐社会视野中大学生的文明修身李繁南昌高专学报2007-06
[2]大学生文明修身工程的构建与实施赵振华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05
[3]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文明修身教育探析王岩成功(教育)2013-04-
[4]大学生文明修身教育探析吕会庆;张巍世纪桥2012-03
[5]浅议大学生文明修身工程邵宝健;焦昆;杨小波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06
进入二十一世纪后,信息技术获得了革命性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带了极大的便利,与此同时,也给高等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大学生能够通过一系列现代化技术以汲取不同知识,掌握不同技能。对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深入发掘和合理应用,有助于大学生信息素养的不断提升。本文先对传统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展开了分析,然后重点探讨了在图书馆服务中,现代信息技术的有关应用,如有效提升参考咨询服务,在lib2.0环境下新型OPAC系统的服务提升,云技术的应用等。
2.信息素养教育存在的问题
2.1学生信息意识薄弱
在基础教育阶段,我国很少涉及对学生信息素养的教育,然而西方国家则恰恰相反,即从小学开展便有意识培养学生学会通过一系列现代技术及图书馆等去查找所需的信息和资料,强化他们的实践能力。国内部分大学生平时根本不到图书馆查找资料,仅是在撰写毕业论文时才临时抱佛脚,但是这种仓促之下的行为往往效果不佳[1]。
2.2传统信息素养教育模式落后
目前,越来越多的院校开始重视学生的信息素养教育,在大一新生刚刚步入校园阶段,便举行和图书馆知识有关的讲座。可是,这一做法通常流于表面。总结发现,高校在开展信息素养教育的过程中,普遍采用以下几种形式:1)馆内参观;2)参加观摩;3)文献检索课程选修等。上述模式均存在一定的被动性,很难从本质上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水平。
2.3信息资源开发手段落后
高校普遍具有丰富的馆藏,但是,部分高校馆藏资源的形式还较为低级,即以纸质读本为主,很少涉及信息技术的运用,相当一部分图书资源未能转化成电子图书。
2.4师资力量难以保证
部分学校未能开设图情检索专业,同时也缺乏这一专业的教师,再加上该领域也未能获得教师的最够重视。如此一来,造成信息素养教育难以真正落实。为完成对这一不良现状的有效改善,应对现代信息技术给予足够的重视,并积极引入和应用,建立一个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平台,并对其进行不断完善,从而向学生们提供一个集主动性、高效性、互动性于一体的现代化信息素养教育模式。
3.在图书馆服务中,现代信息技术的有关应用
3.1有效提升参考咨询服务
图书馆可以借助一系列现代化的即时通讯工具(可以是手机,可以是Email,也可以是IM等)来提供优质、高效的参考咨询服务。借助Blog、Wiki、qq等现代信息技术来加强用户、馆员之间的互通及互动,构建一个具有开放式特点的学习库以及参考库,保证参考咨询具有双向功能,一方面能够基于用户咨询或者问题予以针对性解答,另一方面能够通过主动的方式向用户推荐某些学习资源或者是参考信息资源。现代信息技术日益成熟,为图书馆的信息化建设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为满足用户日益增长的各类需求你,对于参考咨询服务而言,其方式将处于不停优化之中,这也是它的一个基本服务理念[2]。
3.2在lib2.0环境下新型OPAC系统的服务提升
对于图书馆建设而言,书目检索系统的完善是其重要内容。OPAC(即“在线公众书目访问系统”)是诸多图书馆信息服务项目中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lib2.0:升级你的服务》这本书中,其作者认为OPAC应致力于“上善若水”这一新型模式的发展,具体而言就是,新型的OPAC应犹如清水一般,以可见或者潜移默化的方式为用户提供所需的、优质的、针对性的馆藏资源及其相关服务。图书馆馆藏资源所涉及的一系列信息数据,应具有水的流动特质,自由且有目标性的流动着,最终流入所需的领域,又或者是客户的手中。在lib2.0环境下构建新型OPAC系统的过程中,应将工作重心放在如何将一系列网络资源有效集中起来,并实现高效的无缝链接,最终开发一个基于用户驱动服务的带有社会性特点的软件。该系统不仅具有优质的在线服务,同时还致力于数据及系统的进一步开放,服务和建设的进一步开放性。在资源组织领域,能将一系列非书资源及其数据信息有机组织起来,并融入其中;在资源检索领域,进一步优化了检索方法,不仅实现了查全率的提高,同时还实现了查准率的提高;在资源展现领域,为用户开辟了更多的获取方式,使得人机交互更为简单便捷;在资源选择领域,可借助多项机制的运用(如推荐机制等)来帮助用户快速查找到目标资源。基于lib2.0环境下的新型OPAC能够更加优质地完成馆藏展示,对于那些不存在实体的文献资源,可借助OpenURL资源调度系统引入和应用,来实现对有关资源的高效整合,可通过网上书店的途径,馆际互借的途径,又或者是引文链接的途径,以尽量满足不同用户的多样化需求[3]。
3.3云技术的应用
云时代已经正式到来,其主要特点如下:1)能够保证数据信息的可靠性;2)快捷方便;3)无限强大等。基于上述特点或者优势,图书馆在提供服务时可借助远端共享这一形式予以实现。如此一来,不仅保证了服务的便捷性,而且保证了数据的安全性,同时还大幅节约了储存成本。云时代的到来及日渐成熟,为高校信息素养教育的开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如缩减了一系列软硬件费用的开支。另外,云技术的运用能够让学生们及时而高效地分享最新的教育资源,且几乎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这对于学习效率的提升而言是极有帮助的。
关键词:大学计算机;模块化教学;信息技术素养;个性化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09)33-9482-01
The Teaching Application of Individual Chunk in College Computer Teaching
LIU Chang
(Tianjin Foreign Studies University, Tianjin 300074, China)
Abstract: College computer teaching of non-computer major aims at improving student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qualities and their capability. The current college computer curriculum has not met the multiple and individual needs of students for courses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he paper mainly explores the problems in current college , the ways of improving the arrangement of applied computer courses,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goal of focus of knowledge and capability ,as well as the students’ qualities.
Key words: college computer; chunk teachi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qualities; individual
高校非计算机专业的大学计算机教学与培养学生人才素质密切相关,以培养学生的基本信息技术素养和能力为目标。提高大学生的信息素养,使其能适应信息时代的发展要求,在应用计算机的过程中感受信息文化、增强信息意识,掌握相关的技能与应用能力,成为既熟悉本专业知识又掌握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复合性人才。
1 计算机基础教育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就当前大学来看,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分两个学期教学,第一学期讲授计算机基础知识,第二学期讲授程序设计。这一框架已经有二十年大体未变,只是教学内容有所更换,即从DOS平台的基本知识与程序设计,转换到Windows平台上。我校的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面向全院各类非计算机专业本科学生开设,分别在两个学期开设“计算机文化基础”和“程序设计”。随着信息化普及程度的日益提高,学生对于信息技术能力的要求也日益多元化,个性化,我们目前所采用的传统教学模式也显露出一些问题。
问题集中体现在学生喜欢计算机课程,但由于教学不能满足他们的个人需求,而无法吸引他们热情持久地学习;学生对于信息技术能力的要求日益广泛和深入,在第二学期统一开设单一的程序设计类课程远不能满足学生多元化、个性化的知识需求;在学习的过程中部分学生或者对教学内容不感兴趣,或者感觉难以掌握;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所讲授的内容与学生本人的实际需求或意愿存在一定差距,在日常的学习或日后的工作中很难学以致用。这些现象在第二学期的程序设计教学中表现尤为突出。
造成这种教学两难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教师或学生的个人因素,也有教学安排上的影响。产生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现行计算机基础教育体制在用一个单一的标准要求、塑造和衡量具有各种不同背景的学生,忽略了学生的不同兴趣爱好和起点水平,也忽视了不同专业对计算机要求掌握的技能和层次不同,从而造成计算机基础教育与学生个人学习生活实际的脱离,无法激活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作为高校教师,在这一点上我们责无旁贷。变革原有的传统教学模式,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信息技术相关的理论和应用基础的前提下,将第二个学期的计算机应用课程分为多个教学应用模块,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差异、基础差异和专业差异,在保证达到教学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突出专业特色。
2 突出个性的“计算机应用课程模块化教学”课程体系设置
多年的教学实践使我们认识到大学计算机教育是逐步发展的过程,要着眼于学生信息技术素养和能力的培养。通过大学计算机课程的学习,在信息技术方面具备基本知识和技能外更应当具有应用和创新能力能,使学生的信息技术技能能够充分的应用到专业领域的学习和研究中。
变革传统的“1(计算机基础)+1(程序设计)”教学模式,取而代之以“1(计算机基础)+X(多个计算机应用课程教学模块供学生选择)” 强调学生对于信息技术类知识和技能的应用性。在实行模块化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以应用为导向,以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为目的。著名的计算机基础教育专家谭浩强教授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就提出:“非计算机专业中的计算机教学,无论就目的、内容、教学体系、教材、教学方法等各方面都与计算机专业有很大的不同,它以应用为目的,以应用为出发点。”
从提高学生应用能力的着眼点出发,根据本校学生的专业背景和特色并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将计算机应用课程体系设置为“计算机程序设计基础”、“数据库技术与应用”和“多媒体技术与应用”三门主干核心课程。学生可以根据专业特色和自身的基础应用水平及个好在多个课程模块中进行选择,打破原有的班级界限,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能动性。在教与学的双向选择过程中发挥教师及学生双方的能动性,在教学实践中建立适应当今社会信息化发展,适应我校学生对于计算机课程应用性、广泛性需求的课程体系。
计算机应用课程的个性化模块教学模式已在我校本科非计算机专业学生中广泛推行,得到了全校各学院师生的积极响应,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总结个性化模块教学实践的经验,主要有以下几点:
1) “1+X”教学模式,开设多元化的教学模块为不同层面和不同兴趣的学生提供多种选择,这样既可以加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可以发挥授课教师的专长,使原来较为单一的课程设置具有更大的自主性与互动性。
2) 使教学更加突出个性化与人性化,强调问题解决,倡导创新实践。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挖掘学生潜力,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计算机应用的思路和方法。
3) 课程教学安排的多元化,根据课程教学的特点有针对性的安排理论与实践课时的比例分配。
3 结束语
经过长期以来努力和实践,我校推行的突出学生自身特色的个性化计算机应用课程模块教学体系已逐步建立,并深得广大学生的认同。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挥自身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提高学习效果。大学计算机教学在本科教育中具有基础性、普及性,同时还有实用性和不可替代性;在培养学生信息素养方面具有比其他课程更为直接、更为深远的作用。大学计算机教学已经进入一个新阶段,无论是课程设置、课程内容更新,还是教学方法的改革等都应更加注重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培养。
参考文献:
关键词:新课标;高中语文教学;信息技术;资源整合;探讨
一、传统高中语文教学的现状
传统的高中语文教学主要是教师在课堂上拿着教材按照教材大纲的要求,挑选重点文章反复引导学生阅读、背诵,对高考考点更是要求学生熟记笔记,强制背诵,不要求学生对文章有太深入的了解,只需要根据经验判断类似文章类型,再根据语文教师总结的“定义式”进行“填套式”答题,以保证考试时答案的标准化、准确性。
中国的教育传统就是师傅带徒弟,不管在哪个行业,新毕业的大学生在刚刚参加工作时都需要拜师傅,由师傅带领着工作,而大多数师傅都是通过自己的经验告诉徒弟这该怎么做,那该怎么做,让徒弟强制记下了等熟练以后慢慢理解,以保证工作效率及工作质量。当然教育系统也免不了这一规矩,而且高中教学面临着中国最严格、最残酷的考试-“高考”,高中教师们为了提高升学率,更是谨记师傅的经验与教诲,要求学生熟记高考考点,而高中的语文早读就是最明显的体现,学生只管认真背诵教师标记的高考考点,并不在意文章真正的内涵,此种教学模式完全背离了教育的初衷,把学生培养成了一个个“标准件式”的书呆子,扼杀了学生的思维发散能力与创造性思维能力。
二、信息技术与高中语文教学整合的相关概述
21世纪是一个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高新技术在人类生活中的应用越来越普遍,不断的改变着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几十年前难以实现的“楼上楼下”早以不能满足人类对科技的需求,因此声控、光控的电灯早已遍布大街小巷,手机、电脑、平板、电话手表等高新科技亦服务着人类生活,而发展高科技、发展人类文明的教育行业自然也要紧跟时代潮流,应用信息技术,让未来时代的领导者的学生也感受信息技术的魅力。
新课标对高中语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单单依靠课本、教材等传统的教学资源已不能满足新课标所要求对学生进行人文与科学素养的教育培养目标了。因此高中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探索了一种新的教学模式,也就是高中语文与信息技术整合的教学模式,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经常使用信息技术,让信息技术融入到高中语文教学课堂,通过网络技术搜索优秀文集让学生阅读,增大学生的知识存储量,可以丰富学生的视野,让学生了解更多的文学信息、社会信息、时代信息,让学生不断积累信息素养。另外,高中语文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时要充分发挥高新科技教学资源的优势,让信息技术为教学所用,让多媒体等信息技术教学资源与课文教材的等传统教学资源相结合,取长补短,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高中语文,提高教学质量。
现如今的学生大多很早就接触到了信息技术产品,但由于家长和教师的限制,很少有机会碰到高新科技产品,而教学大纲规定的课文文本教学内容单一,课本教材对学生的吸引力很小,容易让学生产生厌学情绪,但多媒体资源可以加载图像、视频等内容,教师在讲述文章尤其是古文时可以在互联网上搜集有关的影像资料,让讲解课文时让学生观看图片、视频等资料,让课堂教学显得更加生动形象,同时由于图片、视频等可以给学生一种视觉感官的冲击,让学生仿佛身临其境似得,更容易引起学生的思想共鸣,触景生情,更容易让学生了解作者写作时的思想感情,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有效的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三、新课标下高中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优势
将高中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可以让语文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多彩,实现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优势互补,合理应用多媒体教学,开阔学生的视野,增长学生的见识,让学生在课堂上了解更多的语文知识,同时图片、视频等影像资料可以给学生视觉、听觉和触觉上的刺激,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有更深的印象,方便学生理解和记忆。
信息技术教学是高中教学的大胆尝试,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引入信息技术,扩宽语文知识面,让学生了解到教材以外的语文知识,培养学生多方面素质,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创新性思维,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高中语文教学水平,以实现新课标要求的高中语文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陈建平.新课标下高中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探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27:15.
[2]徐长根.信息技术与高中语文散文阅读整合模式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
[3]何泽斌.浅谈新课标下高中语文各课型中信息技术运用[J].成功(教育),2012,18:22-23.
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前提教师“信息化”包括现代教育教学意识和信息素养两个方面。传统教育的目的是传授知识,其主要形式是教师讲,学生听,以教师为中心。而作为认知主体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始终处于被动地位,其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难以发挥。现代建构主义教育思想则认为,课堂教学应该是教师指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完成自己知识建构的过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应以信息传递为主,而应运用以人为本的策略,促进学习者知识的建构和知识的创新。
学生信息技术素养养成,不是几次讲座、培训就能解决问题的,更不只是信息技术课教师几个人的事,而是一个系统工程,应贯穿在高校教育的始终,溶入教师专业教育教学改革实践之中。目前高校教师本身信息素养和现代教育教学理都很薄弱,培养学生信息素养,首先必须在高校教师中深入开展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和现代教育技术的研究与培训,使高校教师把建构主义教育理论的基本思想、教学设计理念和信息技术手段正确地融人专业课堂教学之中,而不是简单地用现代教育教学技术和工具来灌输知识;使高校教师从内心深处感受到现代课堂教学离开了信息技术的支持,就像传统课堂教学中突然没有了粉笔和黑板一样遗憾和美中不足。只有首先使高校教师真正领悟了现代教育教学理念和信息技术的作用,内化为自己的教学行为和观念,并在其教学实践中率先垂范、言传身教,才能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养成现代信息素养,而非机械地模仿。
二、构建高校学生信息素养体系
结构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基础要培养学生信息素养,必须制定学生信息素养体系,明确培养目标。高校学生信息素养体系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意识、知识、能力和品质等四个方面。
①信息技术意识:主要指导面对现代社会,要有信息第~的意识;面对信息资源竞争,要有信息抢先意识;面对世界信息化进程的加速,要有信息忧患意识;面对信息时代的技术进步和知识更新的加速,要有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②信息技术知识:主要包括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熟悉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及其背景;熟知与信息获取和便用有关的法律、规范。③信息技术能力:主要包括信息选择、获取与传输能力;信息处理、保存与应用能力;信息免疫和批判能力;信息技术的跟踪能力;信息系统安全与防范能力;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环境的学习能力、教育教学能力和工作能力。④信息品质:主要包括积极生活态度和高情商;敏感和开拓创新精神;团队和协作精神;信息社会的责任心。
显然,高校学生信息素养体系内涵已经远远超①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课程(一门入口课程,必修):各专业在第~学期都开设的一门必修课程,使学生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方法,为更好地完成学习和全面发展提供更多信息资源的支持。②高级程序设计类课程(根据具体专业选不同的语言,必修):从程序设计方法、数据结构、算法分析等方面培养学生应用计算机创造性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③教育信息化基础课程f多选课):如《信息时代的教育教学理论与实践》,《现代教育技术基础》,《多媒体与教学软件设计》,《数据库技术与中学校园网资源建设与管理》,《计算机辅助教学》,《网络文化与教师素养》等现代教育教学理论与实践课程。④专业拓展课程(多选课):结合信息技术在各专业的应用特点,拓展专业课程,为学生提供丰富的专业选修课菜单和现代网络化的学习环境,进一步提高学生运用计算机技术解决专业问题的能力与素质。
四、加强高校信息技术课程建设和教育教学改革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重点
完善的课程体系只能为学生信息技术素质的培养提供可能,确保学生信息技术素质的全面培养,关键在于教师的教学实施过程和教学效果。
①教材建设。选用国家精品教材和重点教材,根据多年教学经验精心编著并出版了系列教材及教学参考书,如《大学生信息技术素质过关训练》、《计算机文化基础》等,都被省内兄弟院校广泛采用。②实施基于网络环境的课堂教学改革。开发设计《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网站,建设了丰富的网上教学资源供学生预习、复习和自学;废除以前的作业本,实现学生网上在线作业、网上在线答疑辅导和网上学生谈心交流。使学生学习完全与网络紧密联系在一起。③实施基于网络环境的实验教学改革。开发设计开放式《大学计算机基础》实验教学与管理系统,该系统集开放式计算机辅助教学、教学管理和教学评价于一体,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设计思想,改革传统实验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和过程由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围绕学生提问展开。
互动教学法: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中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成立学生兴趣小组,采取学生讨论、演示,使基础好的学生受到更好的锻炼。使基础差的学生掌握基本操作要令,互相帮助、取长补短。通过多年的实践,逐步探索总结出“师师”、“师生”、“生生”互动实验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法:信息技术发展很快,今天传授给学生的知识和技术,明天将被新的软件和技术所代替,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是提高学生信息素养的关键。在课堂教学中,安排部分内容让学生自学、讨论和交流,学生在课堂的提问和对问题的回答都记入平时成绩;教师指导学生围绕专业发展和兴趣、爱好拓展学习内容,使学生的学习不仅仅限于课堂、限于教材、限于书本,让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五、警造校园“信息技术”文化氛围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核心
除注重课堂教学外,还必须营造良好的校园“信息技术”文化环境,环境育人。
①以因特网为基础,使高校学生与有网络的企事业单位的技术人员和大中小学校教师、学生建立一对一或一对多的网上联系,开展网上学习咨询、辅导、答疑、技术讨论、技术革新和多媒体教学软件设计等多方面的交流,并将开展的好坏情况记入学生实践成绩。②以校园网为基础,把教学平台从教室延伸到实验室、办公室、备课室和学生宿舍,改革过去书面作业为网上作业,教师网上答疑辅导、网上批改作业,网上作业的挑战性和创新性,增强了学生的成就感和刺激性,自然就淡化了网络游戏对学生的吸引力。这样既能提高学生专业理论学兴趣,又能更好地培养学生信息技术素质和创新意识与能力。③结合专业学习组织学生开展各种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课外活动。在学生中成立“多媒体课件设计兴趣小组”,“网络与计算机维护兴趣小组”等。配备指导教师,指导学生结合专业特点和自身兴趣,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拓展专业方向,培养专业特长。④分年级,分模块开展以信息技术知识和素质为主题的技能比赛。在大一学生中组织计算机基本操作、汉字输入速度和电子文稿编辑比赛;在大二学生中组织程序设计和网页设计比赛;在高年级学生中组织多媒体CA]课件(软件)、动画设计比赛等等,大四学生中开展应用软件开发和毕业设计比赛,构建系统、持续的学生信息素养培养体系方》课程和“信息技术”本身的范畴。
(一)队伍建设普遍有所重视,但发展依旧不稳定
经过长期的探索和发展,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基本建立了一支符合学校自身发展需要且独具特色的政治辅导员队伍,初步形成了一支专职为主、专兼结合的辅导员队伍,这支队伍的大多数人员思想政治素质过硬、工作认真负责,能够较好的完成工作。然而随着高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在校学生人数的急剧增加,高校对学生政治辅导员的需求相应的增加。
(三)形成了特定的工作机制,但存在许多问题和矛盾
随着辅导员队伍建设的不断完善,各高校逐步形成了特定的工作机制和管理模式,建立了相应的学生辅导员选聘、管理、考核等一系列规章制度,规范学生辅导员队伍管理。随着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和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着的新形势和新挑战,特别是在辅导员的选拔、培训、日常管理及考核、激励和监督措施等方面没有形成科学合理的体系,导致辅导员缺乏组织归属感和工作成就感。在学生工作任务激增的历史背景下,辅导员不得不承担起这样一个维护学校学生工作正常运转的角色,根本无暇顾及其他学生工作。这样的工作状况下,可以想象具体的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如何细致,又如何达到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教育目标呢?我
们一直在提倡的“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教育理念,因此受到了很大的制约。
二、高校学生政治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建议
(一)统一思想——学生工作不是一个人的事情
现在高校里流行一句话,“只要是学生的事,就是你辅导员的事。”人人皆视之“合情合理”。所以,学校各级行政部门处理学生问题时往往一个电话,要求辅导员随叫随到。一切看来,都是为了省事,提高办事效率。可是,如果真是这样,工作就可以总体减压了吗?不是,工作还是那么多,只是分配到学校里最弱的教师—辅导员身上而已。辅导员是干什么工作的?可能辅导员自己现在也搞不清楚了。
但是,学生工作内容随着社会的发展日渐复杂繁重,学生心理问题、学生就业问题、学生助学金资助问题、学生社会实践问题、学生勤工助学问题、学生宿舍管理问题等等已经演变为一门复杂精深的学问,不是人人皆可为的工作了,不是一人可为的工作了。大学要发展,要生存,就必须解决好这个问题,光靠辅导员一人一力并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不能因为各级行政部门人手不够,工作繁重,就将学生工作下移过去,似乎找个顶替的人完结了事,造成大家竞相效仿,使得辅导员的工作任务越来越繁重。 转贴于 中国论文下 大学生的学习生活需要老师指导和管理,难道就不需要各级行政部门指导和管理吗?我们应该反思我们的教育管理理念和方式。让人人参与学生管理,包括学生自己,这才是正常的大学生活。因此,我建议学生工作应该“细致划分,分工合作”。可将学生工作按类划分为“学生活动组织部”、“学生党员发展部”、“学生宿舍管理部”、“学生体育健身部”、“学生咨询服务部”、“学生社会实践与勤工助学中心”、“学生财政资助部”、“学生学习生活部”、“学生就业指导部”、“学生学籍管理部”、“学生档案管理部”、“学生志愿服务部”、“学生辅导员工作部”等依类来服务学生、管理学生。各部和各中心应以全校学生为服务和管理的对象,互相沟通协调做好学生工作的统计和服务工作。让学生在校园里根据自身发展和学习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生活套餐,而不是生活在盲目和迷惘中,不知道自我发展,自我管理,在大学校园里仍像中学一样,等待老师的指导和帮助。将各部门划分清楚后,责任落实到位,那个环节出了问题,就找那个部门。
(二)辅导员工作职责规范化、明确化
辅导员具体是做什么工作的,可依据上文提到的机构实施后推敲拟定。将各部门职责和辅导员的职责同时规范化、明确化,透明化,让学生管理有章可循,有人可依,有责可问。辅导员的主要工作是从事学生的思想教育,实际上就是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的指导者和教育者的角色。这需要辅导员有足够的专业功底和学生相通,有足够的耐心和学生沟通,有足够的时间和学生相处,有深厚的教育思想和学生融合。辅导员不是人人皆可为的工作,需要一定的学术累积和人生经验、人格魅力作为指导的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