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医药人才培养范文

医药人才培养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医药人才培养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医药人才培养

第1篇:医药人才培养范文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医药信息;培养模式

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就是在遵循教育规律的前提下,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使人才培养方案和培养途径更好地与人才培养目标相协调,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要。高校承担着为地方培养人才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的职能,因此高校必须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战略转移,实现从学历教育到能力本位的战略转移,在教育观念和教学过程中,更加注重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

一、应用型医药信息人才的需求现状

电子计算机和现代通信技术的发展,使信息技术一跃成为领导现代技术发展趋势的主导性技术群,并进而成为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奠定了人类社会迈向信息时代的技术基础。随着医学科学、生物技术和制药技术的迅猛发展,医药数字信息化是发展的必然方向。因此加强医药信息化的建设势在必行,医药信息人才的需求强劲。相比其他专业目前人才需求相对过剩的现状,医药信息人才这种有医药专业背景和计算机信息技术结合的人才旺盛需求在现阶段显得格外突出[1]。

例如,各医院信息中心的建设都是近十年的事,加上又没有特别符合这一要求的专业生源,目前,医院信息中心的人才来源基本有两个途径。一是IT专业或相关专业的本科毕业生。这是许多医院信息人员的主要来源,45%的人员是IT专业,55%则为相关专业,如生物医学工程等。二是由原来医院的医务人员、统计分析人员转到信息中心工作的。虽然这类人员的IT专业水平可能会比不上IT专业毕业的人员,但由于他们了解医院和医疗,在了解医院需求、提出方案、与医务人员沟通方面会做得更好,更符合医院的实际。可见具有专业知识背景的人才是具有强的竞争力,社会也是更加需要这一类的人才。医药信息类专业开办正是为了培养医药专业知识和信息知识很好结合的人才。

二、培养医药信息应用人才的基础和特点

如何培养出高质量的信息应用型人才以满足医药信息化建设发展的需要,已是摆在当前的十分突出的问题。医药信息学是一门研究计算机和信息科学在医药卫生领域中应用的学科,是计算机信息知识与医药知识的有机融合,它包括医院管理、临床、医学教育、医学研究、医药学文献、医药统计及决策、医药实验、药品与医疗器械研制、医学图像处理、医学生物模型和远程医疗等信息系统[2]。虽然每年都培养了不少的计算机人才,但由于医药学相对的独立性,所以,仅熟悉计算机知识但未掌握医药学基础知识的人是不可能将医药学与计算机知识融会贯通的。目前我国医药院校中,仅有简单的计算机普及教育,从事医药信息学研究的人才十分匮乏。所以,通过医药院校培养医药信息化人才是目前最好的选择。

(一)医药信息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主要特点

首先,医药信息应用型人才的知识结构是围绕着医药企事业单位的实际需要加以设计的。在课程设置和教材建设等基本工作环节上,特别强调基础学生具有适应在医药企事业单位工作需要具备基本适用的医药知识。而相对忽略对学科体系的强烈追求和对前沿性未知领域的高度关注。其次,医药信息应用型人才的能力体系也是以医药企事业单位的实际需要为核心目标。在能力培养别突出对基本知识的熟练掌握和特别能够解决医药行业信息化问题,这些问题因为医药行业的特殊性为其他计算机专业学生所不容易理解。再次,医药企事业单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过程更强调与医药企事业单位实践的结合,更加重视实践性教学环节,如实验教学、生产实习等,通常将此作为学生贯通有关专业知识和集合有关专业技能的重要教学活动。

(二)医药信息应用型人才培养发展方向

根据医药信息实际需求,将专业定位为医学技术信息处理、医学价值信息处理和医学语义信息处理三个培养发展方向。整合医学信息学教育,以集约的形式,将医学背景知识结合医学信息学和计算机科学技术课程重新形成三个不同的课程集群,形成三个发展方向。一些课程组合作为基础的课程集群,在公共基础集群上,加上专业必修部分,辅助以选修部分,选择发展方向,这也是目前和社会需求相挂钩的最有效教学方式,代表了教学方向和趋势。具体表示如表1。广东药学院学报,2007,23(4)第4期蔡永铭,等.医药信息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表1医药信息应用型人才培养发展方向改革高等教育要改革封闭式培养人才的方式,面向社会培养人才[5]。在多方位调查与论证的基础上,根据社会实际需要,设立医药信息类专业或方向,全方位地为医药行业培养人才。在充分调查论证的基础上,确立专业方向的培养目标,即适应新时期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需要,发挥医院校的独特优势,实现现代科学知识、医药知识与医药行业实际的有机融合,为社会培养急需的应用型医药信息类专业人才。

三、培养医药信息应用型人才的措施

在医药院校中,如何培养高水平的应用型医药信息人才?国内尚无成熟的先例可供借鉴,因而这类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如何界定,需要何种的课程体系、师资队伍需要哪些知识结构、医药学知识与计算机、信息知识在有限的时间内采取什么样的比例结构、采取什么样的专业教材、教师学生需要具备什么样的实际经验等,都成为直接关系到这个专业方向毕业学生质量的高低、影响这个专业方向生命力的制约因素[3]。因此培养新时期医药信息应用型人才的关键措施必须是根据实际需要调整课程体系,师资队伍首先具备应用型知识结构,师生积极投身医药行业的社会实践。

(一)医药知识与信息技术结合的实用化教学

重视实用性课程的开设是教学模式改变的重要特点。在低年级开设一些编程课程,这些实用性课程的开设,有利于消除计算机的神秘性,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高年级的课程设计题目采用与医药知识背景相关的课题题目,学生通过课程设计可以起到复习和运用所学习过的医药知识,同时又可以锻炼解决医药行业信息处理问题的能力。千方百计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课程设计项目大作业设计进行有效的团队作业训练。通过这种途径学习学生具有区别于其他院校所不能够达到的医药行业特殊知识背景的能力。

把培养目标映射到教学计划中,制定合理科学的课程体系。在教学计划的制定中,合理兼顾医药基本理论、基本课程、计算机与信息等课程的有机结合。医药信息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课程包括医药基础课程、程序设计技术与应用类课程、信息技术与应用类课程和应用软件类课程。医药基础课程开设了基础医学概论、药学基础概论、临床医学概论、基础化学等课程,通过这些课程使学生掌握了基本医药的基础理论。对程序设计与应用类课程,主要开设了计算机程序设计技术,以算法、案例驱动来介绍程序设计技术,教学语言主要是C/C#、Java等;在网络编程方面,主要介绍JavaScript、HTML、CSS、XML等。从培养学生的能力出发,在课程的组织中,对学生进行分组并完成项目,每学期学生要完成两个较大的综合性编程练习,以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开发能力。信息技术与应用类课程主要开设数据库理论与应用,对高年级学生着重介绍数据库原理与分析、数据挖掘技术与算法等,对低年级学生主要介绍数据库的基本应用和信息技术的应用,包括Internet技术、数据访问与安全技术等。在应用软件类课程的教学中,重视通过项目训练培养学生的程序分析、设计和开发能力,几乎所有软件类课程,都有完成项目训练的要求,项目训练体现了对程序设计能力、开发能力和应用能力的培养,在课程改革中进行尝试,注重培养学生能力。

(二)加强与社会结合,开展各种社会实践活动

为增强师生对医药行业的了解,更好地将理论联系实际,丰富教学内容,充实应用型人才培养内涵,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利用一切可用的机会与资源,鼓励教师学生走向社会走近医药行业,开展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例如鼓励教师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前提下,积极参与医药行业的实践活动;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医药行业相关的科研活动;指导、鼓励学生利用所学知识、依据医药行业的特色积极参与相关大学生竞赛活动;邀请相关的计算机专家与医药行业计算机高手为师生讲学,使师生及时掌握国内外医药信息前沿知识及医药行业的最新动态。

(三)根据专业的需要建立师资队伍,培养应用型专业教师

学生培养质量的高低,师资力量是关键,为保证医药行业急需的应用型人才的质量,重视师资力量的培养是重中之重。所以,为组建具有合理知识结构、年龄结构和学历结构的师资队伍,应采取多种形式的师资培养模式。主要措施一是根据实际需要不断引进高学历、高层次、在计算机信息领域有较高造诣的学科带头人与专业教师;二是重视现有教师的再培养,鼓励骨干教师朝应用型、交叉型知识结构的高学历努力。只有在教师队伍建设中注意医药类、计算机信息类、理论类、应用类知识结构的搭配与交融,才能保证各专业学生对应用型知识的需要。

四、结束语

开展新时期医药行业急需的医药信息应用型人才培养,在医药院校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培养方案应遵循基本教育规律,紧扣医药信息人才社会的需求,构建一个正确合理的医药信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模式。

【参考文献】

[1]周怡.医药信息学教育结构重组探析[J].医学教育,2005,(6):79-80.

[2]周毅.医学信息学的研究领域及人才培养[J].医学信息,2005,(8):66-68.

[3]王爱军.从医院信息人才需求谈开办《医学计算机应用》本科专业的设想[J].西南国防医药,2003,(4):35-37.

第2篇:医药人才培养范文

[关键词]医药营销;社会需求;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F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3)17-0031-02

1医药企业和医药市场营销人员现状

医药行业是世界贸易中增长最快的朝阳产业之一,拥有着高投入与高回报、高风险、高科技、重管理的特点,在我国发展迅速。据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数据显示,我国药品生产企业有7000多家,药品经营企业有14万多家。医药市场是决定医药营销人才的重要因素。庞大的基数,决定了其对人才的数量和质量的需求。而目前我国医药市场的营销人员,主要分为三大类:经验型、医药型和营销型。

经验型医药营销人员的优点在于自身拥有多年的经验,可以凭借自身的经验开展营销,但由于营销知识、营销理论和方法的缺乏,使自身的发展受限,很难满足企业长远发展的诉求。

医药型营销人员主要集中在拥有一定医学或药学学科背景的人员身上,深厚的医学和药学专业知识使其能够较容易的从事专业角度的学术推广。但营销知识缺乏的弊端,使这些人员对于市场的操纵能力较为吃力。

营销型人员尽管具有扎实的营销基础知识,能够在营销活动中有着不俗的表现,但是医药知识的缺乏,尤其是在专业性很强的医药健康领域,其行业营销专业知识缺乏的劣势也是不可忽视的。

同时,医药企业在招聘营销人才时,也面对着这样一个窘境:无论招聘医药行业的医药类人员从事营销工作,还是直接招聘市场营销专业的人才从事营销工作,都面临着招聘营销人才的成本较高,难以直接使用所雇人员。主要的原因还是由于这些人才不具备全面的从事医药市场营销工作的素质,还必须耗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和财力去培养,才能真正为企业服务。

2医药市场营销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差异原因分析

首先是高校人才培养需要与用人单位的期望相契合。高校应当充分了解当前政策下,行业发展的现状,做好未来发展趋势的预测,积极调整教学结构,迎合用人单位招聘员工的口味。其次是高校人才培养需要与用人单位加强沟通,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了解企业动态,挖掘企业的用人需求。企业的发展是动态的,伴随着市场的需求而发生着变化。对于这一特点,尽管高校也有所意识,但是高校的教育培养的变化与改革速度,始终不能完全追赶上企业的变化。不能按照企业用人单位的需求来对培养模式进行合理的设计和实施,培养出来的人员就不能完全为企业所用。同时,对于培养人才的跟踪缺乏,也为高校对于企业的了解设置了障碍。再次是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和培养计划要求之间存在相应的差距。在当前的高等教育界,对于通才教育的关注度远远高于专才教育,通才教育成为了关注的热点。在通才教育的认识下,高校寄希望于向学生灌输各个方面的知识。不可否认,通才教育拓宽了学生的认识层次和知识面。但是,过于宽广的课程设计往往以牺牲课时数为代价,某些相对重要的课程往往被压缩了学时,导致课程的学习效果大打折扣,培养量与有效供给量的不均衡造成了培养出的人才质量的参差不齐。高校所做的不应是填鸭式的灌输,而是按照既定的培养方案不折不扣的完成培养计划,从而来确保最终输出人才的质量。最后,医疗卫生改革的快速发展以及社会不断进步以及用人单位的更高标准的多元化需求,也为高校培养社会需求的医药市场营销人才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3减小医药市场营销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差异对策

3.1优化医药营销人才培养方案

近些年来,复合型的医药营销人才备受医药企业的青睐。复合型的医药营销人才要求其既懂医药知识,又懂营销技巧。深厚的医药知识背景,有利于医药营销人员准确把握医学的基本常识和发展规律;扎实的营销技巧,可以帮助其在营销活动中游刃有余。因此,这就要求高校在医药营销的培养方案设计上,把握住医药和营销并重的特点,进行合理安排设置。

在培养方案的制订中,应首先检查培养自身是否存在问题,确保培养方案中的目标和定位设置清晰明确,同时应该将方案的设计与人才培养定位相关联。为了避免培养计划的适用性差、不能满足社会需求的缺陷,高校可以邀请在一线的任课教师和用人单位的招聘人员参与到培养计划的讨论、制定环节。在培养方案出台后,在一线任课教师的选取上,在保障教学质量、加强学科建设的基础上,最好聘用拥有相关方面工作经验的教师任教。这种从高校主导到社会主导的转型,一方面有利于医药市场营销人员的培养,另一方面有利于医药营销人才的就业。

3.2全面贯彻和实施医药营销人才培养方案

对于医药营销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首先应从任课教师的队伍建设开始。培养方案就相当于建筑的图纸,没有一个优秀建造师的指导,图纸上的工程也是无法完工的。

在建立加强型的教师队伍中,可以适当的扩充教师的录用范围。聘用医药企业营销管理中相关的高级人才来做兼职教师,使日常授课中的知识更贴近于实际,从而避免照本宣科脱离实际的空谈。同时,可以通过举办与医药营销相关的论坛和讲座,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加学生与企业间的互动,了解企业的需求现状,使学生了解自身欠缺需要发展的方向。

为了确保医药营销人才的培养质量,高校应当严格按照既定的培养方案进行,不折不扣的完成培养任务,避免压缩课时所造成的理论知识学习不全面或是短时间内学量理论知识而导致学生短时间内无法消化,造成“消化不良”的后果。

作为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理论知识有时会使学生觉得枯燥无味,产生无用论的假象。这也就需要教师加强对学生的管理,改进教学手段、模式和方法,提高学生对于医药营销课程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3建立与用人单位的有效合作与沟通

作为为社会输出人才的基地,高校的发展应该满足社会的需要。如果只是闭门造车,孤芳自赏,脱离实际的培养势必会毒害培养出来的学生,这样的学生一旦踏入社会,不会轻易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要做到满足社会需求这一点,高校有必要加强与社会用人单位的合作与沟通,及时从用人单位了解最新的政策下企业发展的方向以及对人才何种能力的需求。

俗话说计划赶不上变化,既然有时高校的培养设置或许不能及时根据企业的需求而改变,倒不如直接与企业签订实习协议,将学生推向企业,接受并适应当前的调整和改变,通过实习,来增加实际的工作经验。通过企业对学生的培训,不仅可以为企业定向的输送人才,也可以使学生熟悉企业的运作流程。

在加强与企业沟通和合作时,对于教师的培训和教师资源的优化也应同时启动,做好教师和企业高级管理人员的双向兼职和流动工作。在寒暑假相对空暇的时期,可以安排教师到企业参加相关的项目合作,帮助教师了解企业的生产、管理、营销的情况。同时,也可以直接从企业引进高级的管理人才作为客座教师,进行授课和举办相关讲座。

3.4及时与毕业生联系加强信息反馈

当毕业生走出校园,投身于社会工作以后,已经毕业的学生并不是说已经与母校没有任何联系了。毕业生对于用人单位来讲,就等于高校自身的形象。毕业生的好坏,往往影响着企业对于高校的看法。通过收集毕业生的信息反馈,不仅有利于高校及时判断自身是否存在问题,同时,也有利于自身形象的提高和学科的建设。

校友会作为毕业生交流的一个平台,在信息的沟通和互换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毕业生在新的陌生环境中,往往会在校友会中最早得到归属感,也愿意在这里分享自己的收获和信息。通过加强对各地校友会的联系,可以及时获得各地校友会反馈来的信息,有利于掌握毕业生的发展动态和就业动向。对于反馈的信息和内容加以整理和收集,对培养计划的修改,可以提供参考的意见。

4结论

提供企业满意的优质人才,是高校不变的首要目标。基于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医药营销人才的培养,是一项长远的工程,它不但要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社会条件,还需要考虑高校自身的资源和学生自身的条件,同时也是不断改进和完善的过程。面对日后更加激烈的社会竞争,在面对紧迫感的同时,只有把握社会的需求为导向,才能保证医药营销人才培养与企业的需求相对接,从源头上提高和改善医药营销专业的人才就业的状况。

参考文献:

[1]洪玉花.医药营销人才现状分析及未来需求预测报告[J].技术与教育,2007(1).

[2]马红霞.基于能力导向的市场营销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北方经贸,2008(8):153-154.

[3]司建平.复合型医药营销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09(12):402-405.

第3篇:医药人才培养范文

【关键词】医教协同 中医药人才培养 路径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A

医教协同推进医学教育改革

近年来医学教育改革不断发展、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但要完成在2020年基本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这一目标,仍需加大力度对医学教育中显露的诸多问题进行改革。首先,医学教育体系需要进行优化,打破学制学位多轨并存的现状;其次,临床医师的专业化和临床实践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建设规范化的人才培养体系刻不容缓;再次,不断完善医学人才的教育机制,建设符合国情的标准化、规范化医学人才培养制度。

2014年,国家教育部、卫计委、中医药管理局与国务院有关部门,印发了《关于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要在我国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标准化、规范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体系,为新一轮医学教育改革的开展,提供了具体指导和总体路线。《意见》明确指出了要在我国建设中国特色的标准化、规范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体系,即“5+3”医学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贯穿医学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继续教育,并在培养内容与方式上突出强调“三个结合”,一是医学理论与临床实践相结合,二是临床能力与人文沟通相结合,三是专业素质与医德素养相结合,明确指出了我们所培养的新型临床医学人才所应具备的各项能力。

提高临床医学人才素质。根据医学教育要求和人才培养规律,培养高素质临床医师需要经过系统的院校教育和规范的毕业后继续教育。“5+3”的培养模式,更加注重临床实践技能的训练,充分体现了学以致用、医教相长,是医学生成为合格的、高素质的临床医师的必由之路。其中院校医学教育以培养合格医学毕业生为目标,侧重于让学生掌握基础的知识技能;毕业后教育分为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和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两个阶段,前者主要以养成独立、规范地处理本专业常见多发疾病的临床能力为目标,后者则注重进一步提高专科水平和临床诊治能力,两者衔接,通过实践训练以提升临床诊疗能力,培养合格的临床医学人才。

建设人民满意的医疗卫生事业。当前,我国人民的医疗卫生需求不断加大,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尚未解决,基层医疗卫生资源配比不均、基层医疗服务发展面临困境。为了更好的解决医疗卫生事业改革面临的诸多问题,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健康,迫切需要组建一支医术高超、医德高尚的高水平医务人员队伍。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加强医教协同,努力建设一支合格的、高水平的、人民群众可以依赖的临床医师队伍,既能从根本上解决群众看病就医问题、建设惠及全民健康的医疗卫生体系、完成医改目标,也是提高医学教育水平、深化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和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必然要求。

传统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

我国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有两种基本的形态,一是移植于前苏联的院校培养模式,二是传统师传徒习的师承培养模式。院校培养是我国现阶段中医人才培养体系的主体模式,我国现有的绝大部分中医药人才都是通过这种模式培养出来的,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中医药高等教育始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经过半个多世纪的不断探索,我国中医药高等教育不断向前发展,目前,以基本建立了符合高等教育要求、独具特色的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师承教育模式和学校教育模式相互交叉、互补并存,形成我国中医药人才培养的突出特点。

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最早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经历了从理论培养向能力提升,进而向素质教育转变的历程。教育改革涉及观念转变、内容和方法改革、学制调整等诸多方面。新世纪以来,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无论在广度上还是在深度上都得到了进一步发展,特别是高校教学改革和教学质量工程的实施,率先在一部分中医药院校中试点系统化的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全国中医药高等院校先后建立了一批中医药人才培养创新模式实验区。纵观全局,最显著的特点是人才培养机制越来越灵活,长期一成不变的局面不复存在,社会变革与制度改革深入其中,并逐渐融入社会高级专门人才培养的大体系之中。

回顾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发展的历史,中医药人才培养方式变化不大,始终未突破传统的“学校”、“师承”二元模式。与同时期西方医学高等教育在我国的发展状况相比,中医药教育发展相对较缓慢,也直接导致中医药科学的发展不尽如人意。为了应对中医药高等教育面临的挑战,实现中医药高等教育有特色、高水平的发展目标,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医药高等教育的发展必须始终坚持改革、创新同步发展,顺应社会经济发展新变化,以满足人民群众对中医医疗卫生服务不断增长的需求。

中医药培养人才之路

近些年,我国在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不断借鉴现代医学教育成功的做法,在医学教育连续统一体模式的基础上,根据中医药的学科特点,不仅注重中医药科学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亦兼顾文化素质的培养,尤注重临床实践能力的培训。2015年5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关于印发临床医学、口腔医学和中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为中医药人才“5+3”培养模式在全国范围的开展指明了方向。《通知》明确了中医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招生对象为符合医师资格考试报考条件规定专业的应届或往届本科毕业生,已经获得《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证书》的,原则上不得报考;同时在临床培训方面,规定临床能力训练需在指定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进行,实际的培训时间一般不得少于33个月。这一《通知》是对之前的《意见》的进一步补充,为推进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

在中医药高等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过程中,中医药高等教育的模式应该以突出中医药特色、提高办学水平为发展目标,坚持走改革创新道路,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医学模式转变和卫生政策调整的要求,以更好地体现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融合,融合中医与现代医学教育、大学教育与研究生教育和终身教育相结合的时代特征。

目前,我国中医执业医师中大多未接受过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为了解决这一现实难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同国家卫生计生委、教育部,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体系框架下,推进我国医院规范化培训和中医药全科医师规范化培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根据中医药自身特点,单独制订出台了《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标准》和《中医类别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标准》,在培训内容、培训方式、培训基地等方面都与其他医疗专业的规范化培训不同。在多项措施共同推进下,在中医药人才培养过程中,推动“医教协同”,有助于突破以往的高等中医药院系人才培养局限,将医学临床教育融入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可形成“学校”“临床”“师承”三位一体的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

近年来高等中医药院校在中医药人才培养改革中确实取得了很大进展,但很多问题依旧存在,尤其饱受诟病的是,在过去的医学教育模式下,很多学生虽然经过多年的专业院校培养,拥有高学历、深基础,但临床实践能力较差,以至于很多医院都不放心让他们“独当一面”。以医教协同为指导,深化中医临床技能培训,开展“学校”“临床”“师承”三位一体的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在硕士学习期间深入临床,通过中医住院医师的规范化培训,有助于培养更专业的高等中医药人才。将“5+3”模式确立为中医药人才培养的主旋律,探索长学制中医学教育改革,可以丰富学生的实践经验,提高他们的诊断水平。

中医作为我国的传统医学,为人民的健康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中医药“简便验廉”的特色,尤其适应我国基层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截至2015年,在我国90%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82%的乡镇卫生院和62%的村卫生室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由此可见,未来在我国仍需要大批基层中医药人才,采取“5+3”长学制人才培养为主、辅以“3+2”中医类别助理全科医生培养的模式,面向农村与社区需要,培养一批中医类别全科医生,使中医药人才培养更能适应基层中医药卫生事业的需求,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

随着近些年人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养生与保健逐渐成为大众关注的热点,中医的“治未病”思想也受到更多人的认可。在预防保健与科学养老等领域出现了中医药技能型人才空缺,对此,中医药高等院校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可以根据人才缺口,调整专业方向,合理优化教育资源,加大对中医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对解决学生就业、满足社会需求产生积极效应。

在今后的中医药人才培养过程中,中医药高等教育应以中医药行业人才需求为导向,推进“学校”“临床”“师承”三位一体的中医药人才培养形式,将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继续教育有机衔接,同时把师承教育贯穿始终,建设符合中医药特点的人才培养体系。这一体系有助于中医药人才培养标准化、制度化,有助于我国中医药事业的继承和发展,有助于满足人民对中医药卫生服务的需求,对中医药与国际接轨走向世界也有积极意义。

第4篇:医药人才培养范文

[关键词]绿色教育 可持续发展型 人才 素质 培养

一、什么是可持续发展型医药企业人才

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的理念是联合国1972年在斯德哥尔摩举行的人类环境研讨会上提出的。生态学中首先提出的“持续性”一词,即所谓的“生态持续性 ”,指自然资源与其开发利用间的平衡,同时在生态系统受到干扰时能保持其生产率的能力。随着探讨研究的深入,可持续发展被定义为:“保护和加强环境系统的生产和更新能力。”目前的可持续发展注重协调社会、经济、文化、资源、环境、生活等指标,使得这些方面的各项数据组成的指标图呈单调增的态势,至少总趋势不会出现单调减。总而言之,就是使我们周围的资源不会枯竭,合理利用其生产力与生产率,以出现不减反增的趋势。

那么,什么是可持续发展型医药企业人才?

《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指出,要加强对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思想的灌输:“提高受教育者的可持续发展意识,将可持续发展思想贯穿于从初等到高等的整个教育过程。”我们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引入到教育理念中,培养出基本功扎实、有交流能力、有探索和解惑精神、有团队合作精神、具有创新能力、能够很快接受新事物、新知识并将其运用于医学领域的具有深远发展潜质的可持续发展型医药企业人才。这样的人才在刚刚进入工作岗位时才能够很好地掌握工作方法,随着时间的发展,表现出来的潜力也逐渐增大,简单的来说,就是培养有“后劲”的可持续发展人才。

二、可持续发展型医药企业人才的基本综合素质

社会长足的发展,科技真正的进步需要的是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面对竞争激烈,形式复杂的新时代,可持续性发展医药企业人才需要具备以下几点综合素质:

1.德育素质。在人的综合素质中能够做到目标定向、综合支配、提升前进动力和心理调节的正是思想道德素质,它是人的综合道德素质的主体。医者仁心,在情感认知、行为意志等方面都不容忽视,对于培养医学生成为有远大理想、有职业道德、有组织纪律的医药企业人才十分重要。同时也需要树立正确人生观、道德观和价值观。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热爱人民,坚持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明确自身价值取向,提升为社会作贡献的责任心、进取心,遵纪守法,慎独自制。理论与行为并重,说理与管理共存。

2.学科综合素质。科学技术发展趋于综合化、交叉化、多元化、整体化,很多学科的交叉联合、有机结合,形成一种多学科齐头并进、缺一不可的局面。现代面临的社会各类问题和尖端科学技术问题大都具有较高的综合性,只有通过多学科之间的紧密联系、相互配合才能解决。所以,新时代的可持续发展型医药企业人才必须要具备跨学科的交叉综合研究的能力,即具备扎实的医学基础知识、过硬的临床专业知识,又具备将各学科综合起来发挥作用的能力。

3.创新素质。创新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可持续发展是创新的目的。没有创新就谈不上发展,社会的发展史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就人的发展而言,人必须在社会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地适应社会,因此,必须具有一定的根据社会需要调整自己的知识的意识和能力。不断学习是使自己跟上时代步伐的必须条件,而学习过程中的创新则是使自己领先他人一步,在持续发展过程中获得质的飞跃的重要途径。

4.良好的交流素质。随着全球经济化合作日益紧密和我国对外合作力度的不断加大,国家和社会的各种组织要注意多方面多渠道的交流,与外界相互信任理解、相互支持合作。所以,可持续发展型医药企业人才公关交流的素质培养必须重视和加强。如何和患者沟通,怎样用最精炼的语言让患者明白你要表达的意思?具有过硬的综合能力,具组织能力、适应能力、综合表达能力和宣传能力是好医生的基本要求,而文字表达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文件表现能力等则是交流能力的根本。因此,培养医学生的交流能力是使学生成才不可缺少的关键一步。

5.终生学习的素质。科技不断地在进步,社会不断地在发展,学校不可能把学生一生需要的知识都在学校传授给学生。在医学知识日新月异的社会变革之中,可持续发展从动态角度强调了发展方式对于各方面协调发展的重要性,发展目的也深化为对社会的协调及对社会的适应。在步入工作岗位后,一个医学生是否是一个可持续发展型医药企业人才很快就能看出来,如何处理从未遇见过的病案,怎样处理医患关系?如何面对巨量的新知识,每一步对问题的处理都可能影响到最后的结果。怎样能够在充满挑战的社会上做到适应、学习、掌握甚至控制未出现过的新情况呢?终生学习的素质的优势在此一览无余。终生学习不仅仅代表着对知识的渴望与追求,更代表着一种执着的精神与力量。有了这种精神的存在,在面对新兴事物时的时候,可持续发展型医药企业人才不会像其他人一样手足无措,而是去学习它,掌握它最终击败困难。

参考文献:

[1]马有才.创新型教、创新型学与可持续发展型医学人才的培养[M].煤炭高等教育,2001,(3):51-53

第5篇:医药人才培养范文

坚持“中医”特色,提升核心竞争力

中医是中华民族的瑰宝,然而,受种种客观条件的限制,中医事业的发展也遇到了一些困难。作为一所培养中医人才的专业院校,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过程中,江西中医药大学没有走“大而全”的发展道路,而是坚持“中医”特色,着力打造拳头学科与优势专业,有效提升了学校的核心竞争力。

首先从管理上入手。2007年,学校将学科建设办公室从研究生部独立出来,专门对学校学科建设进行规划与设计。除了管理层面,学校还在教育资源上对重点学科进行了倾斜,对中医重点学科建设更是舍得投入。科学的设计加上有效的资源保障,换来的是学校学科建设的累累硕果。目前,全校拥有18个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2个江西省高水平学科(一级学科)、3个省级“十二五”重点学科(一级学科)、12个校级重点学科和13个校级重点培育学科等48个重点学科,形成突出重点、彰显特色、择优扶持、相互支撑、主次分明的多层次学科建设格局。

2013年7月,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审议批准,江西中医药大学被确定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中医学、中药学两个学科为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多年的辛苦耕耘终于换来了今天收获,这也是对学校坚持“中医”特色发展的肯定。

授权学科中医学为江西省高水平学科,拥有7个国家中医临床重点专科,12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12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专病,8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研究室。该学科在热敏灸和中医药防治肺病、毒蛇咬伤、不孕、中风、疑难发热、嗓音病等病种方面具有独到优势与鲜明特色,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发明的热敏灸技术已在全国27个省市自治区300多家医院推广应用,并成为上海世博会联合国计划开发署唯一重点推广的中医药项目;授权学科中药学为江西省高水平学科,有5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有一支素质精良、实力雄厚的学科队伍。近5年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85项,纵向科研经费达1.42亿元,获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18项。

成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这在学校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重要意义。至此,学校形成了“本、硕、博”完整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办学层次上了一个新台阶。

建设优秀人才队伍,筑好强校之基

“大学者,非大楼也,有大师之谓也。”清华老校长梅贻琦这句广为人知的话语道出了教师对于大学发展的重要性。一个学科的发展,关键在于领军人物;而一个学校的发展,则依赖于一支过硬的人才队伍。对于偏居一隅的江西中医药大学来说,在人才引进方面并不具备优势,这限制了学校教育教学和科研水平的提高。为了打造一支高水平人才队伍,十几年来,江西中医药大学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为引进人才搭建良好的科研平台,营造良好的科研环境。不但直接提升了学校的教学科研水平,而且进一步提升了人才吸引力。

杨世林是江西中医药大学副校长,也是中药制剂学界的旗帜人物。2001年,为了能够引进这位著名学者,时任学校党委书记吕辉章和当时还是校长的刘红宁一行专程到北京,学校的这番诚意深深打动了杨世林。一个人的加入,带动了一个学科的发展,由杨世林牵头的中药固体制剂制造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已经成为江西中医药大学的科研“名片”。

除了领军人才的引进,学校实现了人才培养的联动效应。有了高层次科研平台的吸引,一大批学界精英加入了江西中医药大学,一大批中青年骨干教师也得以成长起来。一支学历、职称、年龄结构合理,满足教学科研需要的高素质、高水平的师资队伍,为学校人才培养提供了有力的智力支撑。

10年前,学校博士学位专任教师只有3人。10年后,学校拥有博士学位专任教师175人、正高专业技术职务131人、全国优秀教师7人、全国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导师33人(次)、省“井冈学者”特聘教授1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和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66人、国家级名中医11人、省名中医28人、省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24人、博士生导师24人。优秀的人才队伍,直接带动了学校科研水平的提高。近5年,学校承担了国家级项目137项,省部级项目326项,获得各级各类科研经费3亿元,科研创新能力不仅在江西省内居于前列,而且在全国同类高校中也非常出色。

学校的核心职能是人才培养,是教育教学。有了一支过硬的教师队伍,还需要科学的人才管理机制才能将学校的中心工作聚焦于教学质量的提升上。为此,学校制定了系列措施,比如从2007年起,学校开展了每两年一次的教学标兵遴选工作,不但激励了教学优秀者,而且在全校营造了一种重视教学、重视课堂的良好氛围。

服务社会、协同创新,中药国粹“接地气”

近年来,凭借得天独厚的人才科研优势,江西中医药大学不断强化自身的社会服务职能,提升自身的协同创新能力,无论是对地方产业发展,还是传统中医药发展,都作出了重要贡献。

江西是中华传统中的医药“重镇”,“建昌药帮”“中国药都”“江医学”等,都是人们对江西的记忆。在集中了全省90%以上的医药行业资源之后,江西中医药大学承担起了弘扬传统中医药的神圣使命,让一些传统中医药技艺在学校落地生根并发扬光大。得益于学校对中医文化的推陈出新,传统中医药在新时代重新焕发活力。

比如,中药学学科秉承江西中医药的深厚底蕴,围绕江西特色中药资源开展研究,与企业合作建立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1个,先后协助江西省政府申报建设了国家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江西)基地等3个国家级产业基地;牵头组建了江西省中药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和创新药物与高效节能制药设备协同创新中心;研发的16种产品先后实现了单品种年销售额超亿元,为江西乃至全国中药产业结构和产业升级作出了积极贡献,是国内中药学领域有较大影响的学科,为江西地方经济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接了地气”的中医药更加有生命力,也让学校在校企合作中提升了自身的教育教学质量。“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实践学习对于人才培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对于医学人才培养来说更是不可或缺。学校与医院、企业的广泛深入合作无意为学生们提供了良好的实践平台,课堂进了医院、进了工厂,这样培养出的人才无疑素质更加过硬,更能学到真功夫,更符合社会需求。

正如学校党委书记刘红宁所言:作为一所中医药高等院校,江西中医药大学的文化建设,一方面坚持继承传统,秉承博大精深的中医药文化,充分体现中医药的方向性和主体性;另一方面坚持与时俱进,不断丰富和创新学校的精神文化内涵,使之更加富有时代性和特色性。

换的是“牌子”,不换的是追求

由“学院”升格为“大学”,意味着新的起点。江西中医药大学管理者认为,学校今天的成绩说明学校的发展路子是科学的,但这也只能代表过去。未来的发展,还需要根据自身实际进行科学的设计与规划。正如教育部对新诞生的江西中医药大学要求的那样,学校将提高办学质量放到了中心位置,围绕服务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重点培养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应用型、技术技能型、复合型人才。

第6篇:医药人才培养范文

关键词:中医药院校 市场营销 人才培养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提升,人们的健康意识也在不断提升,这就为中医药市场的发展提供了巨大助力,同时中医药专业的市场营销人才需求也在不断提升。现在大部分中医药院校都建有营销专业,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同时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因此怎样加强中医药院校营销专业人才的培养就成了现在亟需解决的问题。

一、加强中医药院校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性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提升,中医药市场也得到快速的发展。中医药产业是朝阳产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尤其是中药的发展更是具有特有的优势,因此对于中医药行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专业型销售人才。就现状来看,限制中医药产业发展的一个因素就是具有中医药专业背景的营销人才的匮乏。据调查,从2007开始,具有专业技术背景的专业型人才是企业最为紧缺的人才,特别是中医药行业具有的特殊性,在进行营销专员招聘时,看重点逐渐由营销知识转变为中医药专业知识,由此可以看出,中医药市场专业背景营销人才的紧需。而中医药院校在进行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时,在专业中医药师资、专业中医药文献以及学校特有的品牌效益都具有丰厚的优势,对于中医药型销售人才的培养更具有优势,是学校发展的需要,更是中医药行业发展的需要。

二、中医药院校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1.起步晚,体系不成熟

就目前我国中医药院校开设营销专业现状来看,只有五成左右,而且因为中医药院校一般规模都比较小,再加上营销专业是一个新兴的专业,很多院校都是采取了“边讲、边改、边完善”的教学方法,在教学内容上安排不合理,很多内容在不同的课程中来复的讲,但是有的知识点却是漏讲。这就导致了学生在听讲是会出现知识点混乱的现象,不能形成自己的完整知识构架。医学院校以为营销专业起步比较晚,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选择应用上还不完善,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

2.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

人才培养必须要有明确的目标,这样中医药院校在进行营销专业人才的培养时,才可以有目的的实施教育,努力将学生培养到人才的规格。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各界的分工也日益细化,对人才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中医药院校培养的具有中医药背景营销专业人才就是为了更好的适应中医药行业发展的需要,为了可以在快速发展的社会经济中占据一定的地位。但是,现在中医药院校在对人才培养模式的确定中,还没有形成系统的目标规划,对于人才的具体要求是什么?对于中医药院校营销专业与综合性大学、财经类大学的营销专业有什么区别?这些都有待于进一步的明确。

3.理论与实践脱节

中医药营销是一种对实践具有很高要求的活动,要求学生不但要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更要具备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的能力,需要学生可以将中医药知识与营销要求完美的结合,进而表现在实践行动里面。但是现在我国中医药院校在进行营销专业人才的培养时,还是停留在注重理论知识的阶段,对学生进行大量理论知识的灌输,学生缺乏必要的实践经验,并不能适应中医药市场发展对实践型中医药营销人才的要求。

三、中医药院校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进策略

1.根据市场要求进行课程制定

因为市场营销专业人才更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在进行课程制定时,应该根据市场的需求来对教学内容进行制定,要以培养学生营销专业技能,增强实践能力为教学目标。学校要按照中医药市场的需求规律对专业课进行调整,避免出现重讲、漏讲现象,在专业课制定时要以营销技巧为重点,比如开设《营销策略》、《营销技巧》等。

2.确定中医药市场营销人才发展目标

中医药院校在进行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确定时,应该区别于综合类、财经类大学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必须要根据市场的要求创建自己的特色,全面培养具有中医药特色的营销人才。因此,中医药院校在制定人才培养策略时应该根据国家政策方针以及中医药实诚经济发展对营销人才的需求,以及就业方向、人才质量等方面为目标,致力于使学生可以更好的适应中医药经济的发展。

3.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

中医药院校在进行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时具有一定的师资优势,但是却缺乏一定既具备教学理论功底又具备时间能力的“双师型”人才,因此,如何提高市场营销专业教师队伍的专业业务水平也是提升人才培养效率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针对这一点,中医药院校可以通过校企合作,以项目带动的方式,为教师参与实践项目提供更多的机会,鼓励教师积极参与企业各种营销企划的设定,使教师与营销市场可以有更紧密的联系,进而可以在教学过程中更好的培养学生营销能力。

结语:社会经济的发展带动了中医药行业的快速发展,对于中医药型营销人才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怎样使中医药院校在营销人才培养过程中更具效率,这就需要学校根据市场的需求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转变,制定更能培养学生中医药专业知识与营销实践能力相结合的课程,以此不断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更好的适应中医药市场发展的需求。

参考文献:

[1] 凌志勇.高校创新人才培养若干问题的探讨[J].江苏高教.2009(3):95-96

[2] 吕继洲.中中医药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思考[J].中医教育.2009.11(03):7-9

[3] 徐亚洲.21世纪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J].渝州大学学报.2009.18(02):106-107

第7篇:医药人才培养范文

【关键词】 专业课程设置; 中医药院校; 康复治疗学; 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 R49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4)24-0139-02

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医学科技的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很多疾病的治疗需求不再局限于生命的延长,而是注重社会参与能力的提高、生活质量的提升和功能的恢复等,很多社区医疗机构、康复机构和综合性医院等部门对康复治疗专业性人才的需求量不断加大,给中医药学院校增加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压力。

笔者所在学校康复治疗学专业的开办不仅使学校办学结构逐步优化,也标志着学校办学理念的更新。作为一个新兴的专业,在办学机制、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置、教材建设、师资队伍建设上,都有许多问题需要开展深入的研究。专业课程的设置质量问题严重影响到中医药院校康复治疗学人才的培养质量,加大对专业课程的设置研究,有利于人才的专业化和规范化培养。下面就专业课程设置的改革变化存在的不足进行探析和阐述,以提高康复治疗学专业的教育改革水平。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文选取的是笔者所在学校康复治疗学专业的2008年教学计划的资料,该计划通过了讨论和专家论证后进行修订,分别按照专业课门数、教学计划中的学时、专业课程理论学时和实践课程的学时等进行分配和比较,然后分析和研究该教学计划,并从中得到教学改革中的教训,总结经验。

1.2 研究方法

将笔者所在学校康复治疗专业的教学计划资料和其他优秀的院校相比较,通过跟康复治疗专业发展最好的院校比较,分析和查找自身院校发展中存在的不足,制定改革方案,从而达到提高康复治疗学专业学校人才培养的水平的目的,为社会输出更多的康复专业化技术人才。

2 结果

2.1 学校康复治疗学专业课程设置的变化分析

笔者所在学校2012年的康复治疗学在整个培养方案中,通识教育课和学科基础课均进行了削减,专业及专业方向课程基本不变。总课时数跟2008年的设置减少了208个学时,主要是通识教育课程方面的课时减少了许多,其次是学科基础课程减少了108个学时,这类课程可以统一归纳为理论课程。但在实践课程中,康复治疗学专业的实践学时增加到了384学时,和2008年相比有了显著的提升。由于学科基础课程学时转变,直接影响到各专业课程的教学变化,主要涉及到的专业课程是运动疗法技术学、理疗学、临床康复学、作业治疗学和语言治疗学等内容,上述几门主要专业课的总学时数还是保持跟原先一致。

2.2 跟康复治疗学专业水平较高的学院进行比较

经调查,在该高等院校中,康复治疗学专业的总课程学时跟我校2012年的相应专业总课程学时相当,但经过仔细的比较分析可以发现,该康复治疗专业的总课时数、专业课实践课时数和专业课实践课占总课时数的比例等要明显高于笔者所在学校,二者之间还存在着一定的课时计划上的差异。另外,该康复治疗学专业院校与笔者所在学校的中医康复专业在课程类别上基本一致,但从课程科目来看,该康复治疗专业的专业课将运动疗法技术学、语言治疗学、理疗学、作业治疗学和康复医学评价均融入了传统康复治疗科目中的内容,而笔者所在学校康复治疗学专业在手法治疗、神经系统、骨骼肌肉系统、心肺系统康复等课程中仅仅教授现代康复技术,并未能将其更好融合。

从笔者所在学校实施课程改革之后的结果可以看出,学校康复治疗专业2012年的学时计划和2008年相比有了非常显著的差别,虽然专业课程的类别以及专业课教学方向并没有发生改变,但理论基础课程与专业实践课程的比重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2008年,理论基础课程所占的比重要高于实践课程,而在2012年,理论基础课程的比重要远低于实践课程,更注重对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课时计划更为科学。而虽然学校进行了课时改革,让课时计划更为科学,但与其他院校中较为优秀的康复治疗学专业相比,仍然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这种差距表现在不同课程类型所占的比例、传统课程知识与现代新技术在课程教育中的融合程度等方面。因此,学校的康复治疗学专业还需要在目前的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改革,才能够迈入优秀康复治疗学专业的行列。

3 讨论

通过对学校课程改革结果的比较分析可以发现,经过课程改革后,学校的康复治疗学专业教学计划更为科学实用,但与其他院校优秀的康复治疗学专业相比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需要采取进一步的改革措施。经过对目前差异的对比分析发现,需要采取以下几方面的措施才能够让康复治疗学专业的课程设置更为合理,从而培养出更多的康复治疗人才。

3.1 对重复性较大的课程进行合并

由于中医康复学专业课程中出现的针灸学、推拿学等很多课程在内容方面都源于相同的中医理论,这就造成了课程内容与课程设置方面的重复,比如说中医基础理论与中医诊断学、中药学和方剂学等课程,就属于传统中医的范畴,这类课程的设置对康复治疗学专业的学生来说仅需作基本了解即可,对康复治疗来说起到的只是理论上的辅助作用。因此,可以将原有的中医特色课程融合为中医基础课程、中药方剂学和针灸推拿学等,让课程种类减少,这类课程的归纳总结性更强,避免重复性内容的出现。

3.2 增加必要课程类别

由上文可知,笔者所在学校在康复治疗学专业的规划和设计上相比原有的专业课程设计变化较大,其中变化最大的就是将原先的课程进行了精简,消除了原有重复性内容的课程,并且尽最大可能性完善了院校的课程设置。而在一些重复性的课程类别得到了精简的同时,康复治疗学专业中还需要增加必要的科目,来达到让学生掌握更为全面的康复治疗知识的目的。比如新增加的肌肉骨骼康复学和内外科疾患康复学两科目,就是在康复治疗学专业中学生必须要掌握好运动损伤康复和内外科疾患康复的基本理论,在当今的康复治疗领域具有很高的实际应用价值[1-2]。同时,为了体现学校培养康复治疗学人才培养的特色,在课程培养设置上也更应该融合运动医学的相关课程,更好的体现传统治疗技术在运动医学中的重要价值,让学校培养的康复治疗人才能够在更广泛的领域里得到应用。

3.3 引入现代最新的康复治疗内容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现代医学科技疗法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现代康复治疗技术被运用在疾病治疗和康复中[3-4]。特别是许多先进的康复器械,在当今的康复治疗过程中得到了非常广泛的应用。因此,在设置康复治疗学专业的课程时,不但要保证传统中医的课时量,充分突出了中医院校康复治疗学专业特色的同时,还要将现代康复治疗技术内容添加其中,突出康复治疗学专业与时俱进的特点。因此,现代的医学康复治疗面向现代化发展,现代康复治疗技术是未来医学治疗领域发展的重点,必须要将其作为未来医学发展的重要手段。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引入更多先进的现代康复治疗器械,以供学生的实践训练,从而让学生在毕业后能够拥有更完善的康复治疗技能[5-6]。

3.4 增大实践课程的比例

目前学校康复治疗学培养方案中融入了多种针灸、推拿等中医康复治疗技术的课程,为培养更多、更全面的康复治疗人才提供帮助,跟其他类似学科院校比较,具有一定的优势,初步掌握和学习到各种中医康复治疗技术,可以弥补现代康复治疗技术中所存在的不足,有利于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平。但目前学校康复治疗学专业中仍存在很多设置漏洞,其中专业课的实践课时和专业课时较少,现代康复治疗技术跟实践课时较少,导致康复治疗学专业的学生难以提高实践操作能力,而康复治疗学属于一种动手操作和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如果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没有得到足够的训练,那么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就很难得到真正的提高[7-8]。虽然说目前学校的实践课程比重相比于以往增加了许多,但仍需要继续增加实践课程所占的比例。

所以针对目前学校的康复治疗学课程的设置问题,需要加强改进和优化。首先要在原有传统中医康复治疗特色基础上增添现代康复治疗技术的课程,重点要关注的是实践课程教学。增加专业课时,重点是现代康复治疗技术课时增加,同时将专业基础课时减少,从整体上保证所占比例的平衡。其次要将专业课的实践课时增加,主要是针对现代康复治疗技术,增加其在专业课时中的比重,加大对学生康复治疗技术运用能力的培训。加强和完善院校康复治疗专业的课程设置,增加中医康复课时量等。

参考文献

[1]韦军湘,韦金亮,徐锡杰.高等中医药院校运动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建设研究[J].体育科技,2012,12(2):19-25.

[2]陈建,徐国栋,杨翼.体育院校运动康复与健康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探讨[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0,25(5):682-684.

[3]朱燕.上海中医药大学康复治疗学专业(中西医结合方向)教学计划与课程设置[J].中国康复,2011,4(5):321-322.

[4]陈艳,潘翠环.国内医学院校康复治疗学专业本科教育课程设置比较分析[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3,28(6):992-995.

[5]王尊,王磊,顾一煌,等.南京中医药大学康复治疗专业课程设置的实践和思考[J].中国康复,2012,5(6):316-317.

[6]唐巍,胡玲,倪朝民,等.中医药院校康复医学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0,25(4):367-370.

[7]郭新荣,张卫华.中医药院校康复治疗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与实践[C]//全国高等学校康复治疗专业第二届规范化教学及研讨会论文集,2009:100-103.

第8篇:医药人才培养范文

关键词: 《英语类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高等中医药院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机制

G434

一、引言

目前全国23所本科中医药院校当中有近一半开设有英语专业,多数开办于十年之前。在当时的大环境中,各中医药院校纷纷创办英语专业,很大程度上是出于从“学院”升为“大学的“更名”需要,其重要考核指标之一就是该校的专业数量和学科门类。英语专业的办学成本相对较低,因而在论证不充分的情况下,仍然被草率开办。实际上各中医药院校英语专业建设和发展都还很不成熟,在各校中的地位普遍不高。然而,当前各院校英语专业办学所依据的情况与当年有了很大的不同。

二、中医药院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特色与创新――压力与动力

第一、 作为高等院校本科阶段英语类专业准入、建设和评估重要依据的《英语类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以下简称《国标》)于 2015 年由国家教育部正式出台实施,对英语本科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专业准入、专业建设和专业评估提出了基本要求和标准。《国标》倡导“分层卓越、各显特色”的原则,要求各高校以《国标》为教学蓝本,根据自身办学定位、特色以及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来制定本校的英语类专业培养方案。[1] 这一原则的要义就在于要使各个层级、各有专长的各高校英语专业在人才培养上能摆脱“千人一面”的尴尬局面。高等中医药院校举办的英语专业必须在《国标》指导下革新人才培养机制,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将人才培养与国家和社会需要紧密结合在一起。

第二、就中医药事业发展而言,在宏观政策方面,《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提出实施中医药海外发展工程,探索建设一批中医药海外中心,并按照国家总体部署支持中医药机构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扩大中医药对外投资和贸易。在具体产品贸易领域,2016年医保商会联合美国国家卫生基金会(NSF)共同推出了“植物提取物优质供应商”认证(GEP认证),成为提升中植物提取物企业在美国市场含金量的重要法宝。近年来,通过产学研国际合作推动中医药走向海外市场也取得了不俗的成绩。[2]

总之,中医药事业的阔步前进将直接大大刺激中医药企业对兼具英语专业知识、基本中医药知识和国际贸易知识的高端英语人才的需求;作为“产学研”中重要一环的中医药院校,其培养的具有突出中医药专业特色的英语专业人才将在中医药的海外拓展中担当重要角色。为此,我们要深刻把握《国标》倡导的“分层卓越、各显特色”原则,改革中医药院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机制,在《国标》指导下做好充分的人才准备。

三、当前高等中医药院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机制中存在的问题

对照《国标》,我们发现目前高等中医药院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机制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管理层办学观念陈旧保守。

部分院校的管理层对于所在学校英语专业的发展还缺乏前瞻性的思考,未将所占学生比例不大的英语专业办学进行全局性统筹规划。在陈旧保守的人才培养理念的影响下,中医药院校更多地还是把资源投入具有传统优势的医学药学学科研究与专业建设上,而对英语专业等“小众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视和投入明显不足。有些院校的管理层以学生为本的观念淡薄,缺乏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分类指导、分类培养的理念,束缚了学生个性发展,不利于英语专业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和提高。这些都直接造成中医药院校英语专业整体办学水平不理想,培养的学生质量差强人意。

2.专业特色不够突出,未能体现《国标》倡导的“分层卓越、各显特色”的原则

虽然绝大多数中医药院校的英语专业都在课程体系中设置了一定数量的中医药类课程和商务类课程,然而基于某些考虑,部分院校在课程设置上进行了大幅调整。在保留英语专业传统核心课程的基础上,减少甚至取消了一些难度较大的医药类相关课程,增加了一些商务类课程。这样虽然着眼于夯实学生的英语语言基本功,也在一定程度上可能提高学生的商务能力,但其专业办学所依托的中医药背景却被大大削弱。由此,中医药院校英语专业与其他高校的英语专业的同质化倾向加大,缺乏自身突出的特色和核心竞争力,与《国标》倡导的“分层卓越、各显特色”的原则多少有所背离。

3. 实践环节薄弱导致交叉学科优势不明显

现阶段,理论教学在中医药院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中仍然占主导地位,而实践课时相对较少。实践型、双师型的专业教师缺口较大,不少实践课程和实践环节实际并未完全落实和开展。 还有一些中医药院校的英语专业在实训和实习基地建设方面还远远落后,这些都进一步加剧了人才培养实践环节的薄弱。而实践环节的薄弱则直接导致学生仅仅将英语专业知识、医药知识和商务贸易知识等模块进行简单地叠加,并未很好地贯通、协调好知识模块之间的关系,因而使得其本应具有的交叉学科的优势体现得不明显。

4.僵化、落后的就业质量评价体系

部分中医药院校唯“就业率”论,将其视为就业质量评价的最主要指标和最关键因素,有些甚至直接以就业率考核代替就业质量综合评价。但问题在于,这样的就业率统计没有综合反映就业动态、收入状况、岗位稳定程度、岗位发展前景、个人满意度等多项就业质量评价指标。[3] 这样的体系其实是僵化的、落后的,并不能真实全面地反映中医药院校英语专业人才的就业质量,导致评价对专业建设所应具有的导向作用并没有得到实现。

四、《国标》指导下的高等中医药院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机制

在《国标》指导下,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制定本校的英语专业本科教学质量标准

邀请各校所在区域内相关中医药生产和贸易企业,甚至与各兄弟院校及其所属区域内外具有代表性的相关企业联动,制定中医药行业发展所需要的英语专业本科质量标准(“行标”)。各校英语专业依据《国标》与“行标”,制定本校的英语专业本科教学质量标准。之后,各校英语专业应积极优化课程体系,调整现有教学模式,构建以中医药学科为依托的英语专业课程体系,[4] 形成专业教学团队,高质量、有特色地培养适合我国中医药产业发展需要的英语类专业人才。

2. 以质量为核心,狠抓专业内涵建设

各校英语类专业要树立多元人才发展^,按《国标》的要求,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要摒弃落后的人才培养理念,以学生为本,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实施分类指导、分类培养,鼓励学生发展个性,培养其创新意识、创业精神,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同时,管理层应大胆革新,进行资源的优化升级配置,加大对实用英语(中医药国际贸易方向)等具有长远创新能力的英语类专业的投入,狠抓专业内涵建设,培养符合中医药事业发展需要的高端英语专业人才。

3.探索校企合作培养人才

探索中医药院校实用型英语人才“订单式”培养。各中医药院校英语专业与中医药制造和出口高度关联性企业深度合作,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充分利用企业资源,构建人才协作培养机制:一方面各高校根据企业的需要进行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配套改革,实现实训教学与专业岗位技能和学生专业素质与企业雇员职业素养的对接;另一方面相关企业在合作框架内,按照约定与自愿参加“校企合作订单培养项目”的毕业生签订劳动合同,保证学生的就业。这样既可很好地满足企业的人才需要,也可稳定和开拓学生的就业渠道,一举两得。

4.着眼于实践,提升学生应用能力

改革目前以书面考试为主的教学考核方式,增加实践环节的考察,并加大其在整个考核体系中的权重。推进实习基地建设,开拓专业见习新途径,如以恰当方式组织学生参加广交会和药用植物提取类的专业小型交易展示会,促使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向实践工作经验的转化。采取扶持政策,加大实践型、双师型专业教师的外部引进和内部培养的力度。

5.建立动态的、立体的就业质量评价体系

摒弃唯就业率论的就业质量评价体系,将前述就业动态、收入状况、岗位稳定程度、岗位发展前景、个人满意度等多项动态性评价指标纳入其中,建立就业质量评价的雇员自我评价和雇主评价机制。甚至引入第三方评价,通过科学规范评价流程和方法,确保评价机制的权威性[3]5。由此建立起动态的、立体的英语专业人才就业质量评价体系,对现行人才培养制度起到反拨作用。

五、结语

在中医药事业蓬勃兴起的大好形势下,各中医药院校英语专业应依据《国标》,依托本校优势资源,针对各校生源特征,着眼于中医药行业发展和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合理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完善人才质量评价体系,培养能适应当前中医药事业发展需求的英语专业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仲伟合.《英语类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指导下的英语类专业创新发展[J].外语界,2015(3):2-8

[2]中医药贸易迎全新机http://.cn/stock/t/2016-05-10/doc-ifxryahs0658909.shtml

[3]张娟.基于协同理论的医药贸易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J]. 西北医学教育,2016,24(1):2-8

第9篇:医药人才培养范文

当前,“办什么样的高等中医药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中医药人才”已成为各中医药院校迫切回答和亟待解决的重要命题。反思中医药高等教育现状以院校教育为主的高等中医教育存在着人才培养模式单一、缺乏学术争鸣、中医理论没有突破、中医药传统特色优势衰减等弊端。主要包括一下几方面。

(1)在招生取向上,中医专业应招理科考生,还是文科考生?现在主要是招理科考生。中医学特点是要求学生有较高的人文素养和哲学思辨能力。目前中医高校人文素质教育薄弱,文史哲和“四大经典”著作教学并没有放在应有的位置上,中医学习脱离了传统文化的根基,大多数学生中医基础文化严重缺乏,文化底蕴不足,往往难以深入学习和把握中医学的精髓和真谛。

(2)在课程设置上,应多设中医课程还是多设西医课程,两者各应占多大的比例?现在高等院校教学中医特色不够突出,西医课程比重偏大,中医课程课时不足,两者约为1:1,且中医课程仅总占总学时的三分之一,约1200学时。中医教育西医化,甚至有的以西代中,中医院校实际上已成为中西医结合院校。中西医各有其宏大的理论体系,本科5年学好中医已经很难,何况两者都要学,结果是顾此失彼,严重影响学生对中医专业知识技能的学习和掌握。“中医不精,西医不通”,成为中医院校毕业生的特征。

(3)在教学流程上,入学后应先开中医基础课,还是中医基础课与西医基础课同时开?现在中医基础课与西医基础课同时开课,违背了学科知识结构的整体性、系统性和逻辑性。两种截然不同的医学思维方式相互抵触,扰乱了学生的思维,甚至有些西医授课老师对初学者灌输中医不科学的思想,严重影响学习中医的信心和效率。如此,加之就业压力的增大,中医院校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已有很多不相信中医,甚至出现了学历层次越高,越不相信中医的反常现象。

2.中医药学科的特点与教育的特殊性

中医药学植根并孕育于丰厚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不断吸取古代哲学、天文、地理、气象、植物等科学的优秀成果,形成了人文与科学相统一并体现东方文化底蕴和思维方式的知识体系。其学科内涵是以医学知识为主体,以调整生命状态为目的,具有多学科交叉,复杂性的学科特点。但中国传统文化素有重人文轻自然的显著特色,面对人体生理和疾病规律等生命现象,中国历代医学家采用中国特有的人文形式进行描述和阐释。如中国古代哲学中的“气”、“阴阳”、“五行”等哲学范畴成为构建中医学说体系的核心范畴;“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则成为贯穿中医学说体系的核心思想和理念。正是基于中国传统哲学范畴和思想理论的指导和渗透,才形成了中医学以‘气’为核心概括和描述人体生命活动规律,以阴阳五行作为构建人体生理病理、诊疗治疗体系的基本模型,以“天人合一”思想指导,确立了宏观整体和功能态的思维方式,使中国传统医学结束非系统的自发发展阶段,完成了医学学科体系的建立。

3.中医人才培养目标的变革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