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旅游业发展计划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有机花生 产业化 绿色
中图分类号:F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6)11(c)-0168-03
绿色食品是指在良好生态环境下,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按照特定操作规程和方式生产,通过全程品质控制并取得绿色食品商标的安全、优质食用农产品及相关产品。有机食品通常是指来自于有机农业生产体系,根据国际有机农业生产要求和相应的标准生产加工的食品。在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不断推进中,安全优质的绿色有机食品得到了蓬勃发展,日益受到消费者的青睐。
1 绿色有机花生产业化发展现状
花生是营养学界公认的保健食品,不论是在欧洲还是亚洲,花生用于食品的比重正在迅速赶上或超过榨油用花生。因此,无论是国内还是国际市场,花生已是一种重要的食品类经济作物,发展前景广阔。
我国虽然是世界上最大的花生生产国,但由于受耕作粗放、品种种植结构不合理、生产品质欠佳、技术含量低、产业化程度不高等不利因素制约,绿色有机花生仍未形成产业化和规模化,直接影响了种植花生的产值、效益和国际竞争力。
1.1 缺少食用型新品种,良种产业化滞后
我国花生新品种选育长期以高产为目标,忽视花生品质,致使食用性花生品种研发与推广滞后。另外,我国农业生产方式主要以农民一家一户生产为主,土地种植分散。花生又是一种自花授粉作物,农民受长期种植习惯影响,多愿选择自留种,较难接受统一换种和供种,受此影响,花生良种产业化难以形成,直接阻碍了我国绿色有机花生产业化的推进和发展。因此,要培育研究更适于农户种植的绿色有机花生新品种,以适应种植产业化的推广和消费市场发展的需要,增强绿色有机花生生产竞争力。
1.2 花生生产成本高,机械化程度低
花生属于劳动密集型农产品,随着新型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的不断推进,农业种植成本不断提高,严重影响了花生的生产规模及效益增长,也使食用性花生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处于削弱的趋势,并从根本上减弱了我国花生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近年来,肥料等农资价格和物流运输成本持续上涨,进一步加剧了花生生产和经营成本的高走向。
1.3 生产、加工、销售脱节,深加工技术落后
由于缺乏专门用于绿色有机花生的生产基地,没有形成区域种植规模和集约经营,生产上对绿色或有机花生品种和普通品种统一管理,加工时也不分品种,混收原料,造成花生制品出现内在品质等参差不齐。我国在花生产品的深度开发与利用上起步较晚,产品深加工少,加工水平低。目前我国的深加工能力和技术与美国、澳大利亚和加拿大等国比较有着相当大的差距,主要问题有:原料品质差,加工专用性低;加工型小微企业多,产能集中度不高;现代化设备投入不足,创新研发能力弱;规模化、标准化程度不够;高品质、外销型产品品种少,消费领域窄,生产出的产品基本上处于初级加工食品,附加值低,难以满足社会日益多样化的需求。
1.4 出口花生品种混杂,出口贸易效益下滑
由于国家对花生育种未能形成有效监管和引导,仍片面追求科研成果和生产效益,近几年品种产量虽有所提高, 但品种的单一性不强,在花生的出口检验中出现品种混杂等现象,使我国出口花生声誉度受到影响,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下降。同时,出口经营间的无序竞争,不熟悉国内外品质标准和质量标准,花生出口质量的下降等等,都直接导致花生出口退货,从而使出口效益大幅下滑以至亏损;从长远看,出口贸易和效益下滑将会对我国整个花生产业化发展造成不利影响。
2 我国绿色有机花生生产发展对策
为适应绿色有机花生消费量的增加,满足新形势下消费市场的需要,提高国际市场的竞争力,有机绿色花生的品种选育及其生产和高产栽培技术研究与推广则是绿色花生产业化发展的必然要求。要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加快农业现代化生产和建设步伐,提高我国花生生产品质,增强花生的市场竞争力,必须加快绿色有机花生产业化发展。
2.1 加大绿色有机花生的科研投入
研究创新是花生产业化发展的强大动力。要解决限制花生产业发展的问题,关键是要从源头做起,充分发挥科技在绿色有机花生产业发展中的作用,着力提高花生生产科技含量。要通过实施国家“十五攻关”“973”项目、国家重大科技攻关等农业科技项目,以基础创新、原始创新、技术创新为动力,突出重点,争取在研发创新上取得新的突破。针对优质、高产、专用的花生育种目标,要加大提高花生品质的研究力度。其中优质不能简单地理解为脂肪含量及其脂肪酸组分、蛋白质含量以及微量元素含量等。真正的优质,应以反映花生所不同使用目的标准。当前我国花生品质应根据油用、食用和出口专用确定,并根据育种目标的调整,相应修改新品种的审定标准。特别是专用优质品种的开发与推广。对已育成花生品种进行评定,按照食用、油用、出口专类进行划分,再按照花生产区的环境生态特点及种植习惯推广,确保花生生产环节的质量安全。
2.2 推广有机绿色花生高产种植技术
高产种植技术不仅是花生栽培生产的重要保障,更是推进有机绿色花生规模化成产的必要手段。科W种植技术在有机绿色花生生产中的应用主要指,在有机绿色花生的主产过程中,应充分分析花生的生态环境、种植环境及土壤类型和质量,以此为依据,筛选适应的花生品种,同时根据花生各生长阶段开展施肥、除草、灌溉等农作活动,提高花生的产量。
在花生种植主产区开展产业化生产,应以选择远离工矿企业、村镇,无潜在污染源,水质、大气、土壤等均符合条件的田块,实行“统一购买优良品种、统一生产操作规程、统一投入品供应和使用、统一田间管理、统一收获”的科学管理制度。2009年,开封富兰格生物工程公司生产的有机花生在北京进行了206项农药残留测试,检出结果均为零,受到欧盟有机食品采购商的青睐。高产栽培技术在确保有机花生的品质上,为企业提供数量足、质量好的优质出口原料,增加种植效益和收入。
2.3 提高生产、加工机械化水平和深度
花生的生产和收获用工多、劳动强度大。发达国家在花生收获环节机械化上主要是针对花生种植特点,向机电一体化、大型化、智能化等更高效、更便捷的方向发展,全部实现了花生收获机械化作业,降低了区域产量生产成本。因此,应根据我国花生主产区自然条件和生产特点,着力提高花生机械化生产水平,促进生产成本降低。花生生产的机械化,包括从播种、施肥、除草、收获等过程的机械化,同时围绕收获后的烘干、脱水、储存、运输、防霉、加工等环节,进行相应的技术研发,延长有机绿色花生产品的消费时效。
目前,花生的营养保健价值不断受到重视,但我国的花生深加工产品和高附加值产品较少。因此,应以适应人民的营养健康和保健需求、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为契机,增加花生系列深加工技术和设备研发的投入,发挥科技进步的力量,助力发展我国花生的深加工产业,提升花生的出口效益和创汇能力,推进带动花生产业化的全面发展。
2.4 加快绿色有机花生新产品的开发
花生油是我国花生的主要生产目的。努力提高花生油品质,继续做好花生油用产业化,改进和推广能够保留花生营养价值、卫生安全的现代压榨法。花生蛋白质含量高,可作为食品的主要成分,如制成种类丰富的蛋白制品,也可作为食品辅料,如花生酱、花生奶或乳、花生糖等上百种食品。还可以开发花生副产品的综合利用,如花生壳制酱油、栽培食用菌、制造人造板以及利用花生秧做青饲料等,一方面使花生的营养物质得到更充分的发掘利用;另一方面可以拓宽花生销售市场渠道,调动花生生产的积极性。
另外可根据不同国家花生消费需求上的差异,开发不同的花生产品并用于出口贸易。如发展中国家多以榨油为主,发达国家消费花生主要以食用为主。以美国为例,美国人每年消费2721.6 t花生仁和3175.2 t的花生酱,但是用于榨油的花生仅占15%,并且都是次等花生。我国花生出口市场主要包括日本、欧盟、韩国、俄罗斯、北美洲和亚洲其他国家。因此,我国花生在提高产品品质的同时,兼顾出口国的不同需求,设计开发相应的花生产品培育消费群体,提高市场占有率。
3 绿色有机花生产业化展望
绿色有机农业已成为我国现代农业建设,实现低碳经济发展,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面临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和市场空间。尊崇自然、注重安全、崇尚健康的消费理念越来越深入人心,绿色有机食品的市场正在形成。目前,在北京、上海、广州等一些大中城市中,绿色食品认知度已经超过了70%,绿色有机食品也正逐步走向国际,成为我国农产品和食品出口新的增长点。
虽然我国在花生产业化进程中还有着较多制约和障碍, 但绿色有机花生产业化发展也正在加快到来。花生富含多种营养成分,生物学效价高于大豆。花生油也是营养学界公认的具有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功效的食用油,对我国发病比例较高的心脑血管疾病的人口具有重要作用。因此绿色有机花生及其加工产品在我国乃至世界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据报道,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标准《绿色食品花生(果、仁)》草案中有绿色食品证书(A)级的花生比普通花生增收0.5元/kg。
科技进步在我国花生生产中发挥着巨大的推进作用,未来我国花生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仍然离不开科技的进步与支撑,有机绿色高效生产技术等将是未来花生产业化发展的重点。未来我们要立足现代农业建设大局,进一步加大绿色有机花生产业化进程,提高绿色有机花生繁育和栽培技术,加大花生生产的机械化水平,拓宽花生产品的加工深度,着力提高花生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质量保障能力、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推进有机绿色标准化生产、机械化生产和产业化发展。实现改善生态环境和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双重目标。
4 结语
花生是我国重要的油料作物,在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由于其营养价值高,种植效益好,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青睐。因此发展绿色有机花生生产,进一步提升花生的品质和食用安全性,可以更好地适应市场的需求,有利于花生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汪宁,刘智钧,许少丹.我国绿色有机食品的发展现状及未来[J].广东化工,2012,8(39):138
[2] 万书波,张建成,孙秀山.中国花生国际市场竞争力分析及花生产业发展对策[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05(7):25-29.
[3] 马皓,郭爱红,冯旭东,等.红安县花生产业化发展的现状与对策[J].农业科技通讯,2013(3):8-10.
[4] 宋锴.花生产业化丰产栽培实用新技术[J].山东工业技术,2013(12):166-167.
关键词:庄河旅游;发展;规划
Abstract: Overall planning of tourism development in Zhuanghe city is the basis of history, status and market factors in the full study of Zhuanghe's tourism industry, combined with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international and domestic tourism, proposed by a series of planning, development and construction, make Zhuanghe become " China north magnificent, rare tourist resort ".
Key words: ZhuangHe tourism;development; planning
中图分类号:F590.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随着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全国产业结构调整,旅游业成为中国最具发展潜力的新的经济增长点之一。旅游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离不开科学、合理的规划;同时,旅游发展也为规划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本文将对《庄河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的规划思路和规划思想作阶段性的总结。
庄河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是在充分研究庄河旅游业的历史、现状和市场要素的基础上,结合国际、国内旅游发展趋势,拟通过一系列规划、开发与建设,使庄河成为“中国北方壮丽、珍奇的旅游胜地”。
旅游发展规划要以国家和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战略及旅游业发展方针、政策及法规为依据,与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环境保护规划、文物保护规划等相协调。
一、客源市场分析与预测
世界旅游重心东移,为中国旅游业提供了巨大的国际市场空间。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到2020年,我国将成为世界最大的旅游目的地。
如果将辽宁省划分为以大连为中心城市的半岛沿海区,以丹东为中心城市的鸭绿江流域区,以锦州为中心城市的辽西沿海区,以沈阳为中心城市辽河流域区,那么庄河市位于以大连为中心城市的半岛沿海区的东部。大连作为2004CCTV中国最具经济活力城市之一,大连的经济增长率保持较强的增长势头。经济的起飞意味着大众化消费时代的到来,意味着度假休闲需求的急剧膨胀,其释放出来的消费力将是巨大的,这些都对庄河有较强的辐射作用,使庄河在经济发展、吸引外资、发展海内外的客源市场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庄河市作为“辽宁省旅游强市(县)”第一名,其丰富的旅游资源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庄河市发展旅游的基础条件。随着黄海大道高速公路的建成,沿黄海大道的景观带也会逐步形成,必将给庄河市的旅游发展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1.近期客源市场预测:
一级市场:主要为省内的城市人口。
二级市场:吸引国内来自于京、津、唐地区的游人和国际上日、韩、东南亚为主的游人。
机会市场:国内大城市游人和俄罗斯、港澳台及其他境外游客。
2.中远期客源市场预测:
一级市场:以沈阳为中心的东北城市群和以京、津、唐为中心的华北城市群的游人。
二级市场: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和的国内市场、及俄罗斯、港澳台、东南亚等国际市场。
机会市场:其它国内和国际游人。
二、庄河旅游发展战略
“中国北方壮丽、珍奇的旅游胜地”是庄河旅游的战略目标。
可持续发展战略是建设“中国北方壮丽、珍奇的旅游胜地—庄河”必须实施的发展战略。因此,新规划项目要符合环境和资源保护的要求,做到先评价后开发建设,在保护的基础上实施科学、合理、适度的开发。尤其要重视对自然保护区脆弱生态环境的保护、坚持保护第一的原则,以科学开发促进积极的保护。
三、庄河旅游形象策划
旅游形象策划主要解决形象定位和形象传播的问题,其中形象定位是核心,形象定位是形象策划以及进一步通过设计形象表现的核心,定位既建立在目的地人文地理基础之上,又要考虑旅游者对形象的感知和要求。
1.旅游形象理念基础:
古城探幽,温泉蕴秀,湖光山影,海岛揽胜,生态农业,绿色家园。
2.庄河形象总体定位:
庄河—中国北方第一水乡。
庄河—北方水乡,体验之旅。
庄河市主要旅游区主题形象本体系统如下:
冰峪:山奇水秀,北方江南。
天门山:奇峰竞秀,重峦叠障,气势磅礴,山势纵横。
步云山:辽南第一高峰,万古温泉圣水。
城山:奇峰、怪石鬼斧神工,古城、庙宇军事重镇。
黑岛:一水远联獐鹿岛,群峰环绕凤凰山。
中日遗址,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桂云峰生态山庄:红花绿树吐芬芳,诗情画意生态游。
蛤蜊岛:鸟类王国,世界蚬库。
海王九岛:万顷青于靛,小屿珊湖列画屏。
石城岛:海上游钓乐园,黑脸琵鹭故乡。
长隆德庄园:建筑艺术之集大成者,历史一百三十余年矣!
3.行为形象系统(BIS)设计:
行为形象,又称行为准则,是反映理念基础,在对内部员工的管理行为,面对旅游者的服务行为和对外的社会公益行为等三方面的行为规范及规章、制度,又是实施理念的重要途径,也是提高游客旅游满意度的核心环节。对庄河市而言,行为形象应强调如下几个方面的规范服务: 热诚好客、自觉服务、高效管理。
4.视觉形象系统(VIS)设计:
(1)确定旅游地标志
图形由“庄河zhuanghe”首位字母“z”组成,中间有一只眼睛,眼中是庄河的版图,绿色为山,蓝色为水,好山好水好时光,凡走进庄河的人,都会留在眼中藏在心里。
(2)确定旅游地标准色
标准色的应用范围是建立区域视觉形象的基础和保障,应用时必须执行标准色彩按规范制作。
庄河市的标准色为蓝色(C:80M:0Y:0K:0)、浅蓝(C:40M:0Y:0K:0)、桔红色(C:50M:50Y:80K:0)、绿色(C:50M:0Y:100K:0)。
(3)确定旅游地文字标识
“庄河旅游”经过艺术处理后广泛使用于庄河各类宣传材料上。
(4)确定旅游地吉祥物
吉祥物壮壮,灵感源于庄河的特产梭子蟹,经过艺术的锤炼加工,再结合本地的特点,勾画出这一形象。这个可爱的蟹娃娃不仅代表了庄河人的聪慧和开放,更象征着庄河美好的明天。让壮壮成为世界了解庄河的纽带。
五、庄河市旅游资源评价
应用旅游资源评价体系,对庄河旅游资源进行评价,评价结果见表1:
从表2可看出:庄河的旅游资源中四级旅游资源一处,三级旅游资源五处,二级旅游资源三处,一级旅游资源二处。从定性概括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角度说明了庄河市整体旅游资源属于优良级旅游资源。
六、空间布局规划
庄河旅游资源空间布局为“一个中心城”、“二个旅游业发展增长极”、“六项精品工程”、“一个旅游带”、“三大旅游区”、“三个旅游服务基地”、“一个温泉村”。
重点建设好庄河城市旅游区,突出庄河城市旅游在庄河旅游格局中的中心使用。
冰峪沟旅游度假区、海王九岛游览区是庄河旅游业发展的二个增长极。通过培育冰峪旅游度假区,海王九岛游览区二个增长极来带动庄河旅游业的发展.
“冰峪旅游度假区”、“天门山风景名胜区”、“城山游览区”、“黑岛游览区”、“步云山游览区”、“海王九岛游览区”是庄河旅游业的六项精品工程。
黄海大道生态农业观光带以观光生态农业产业为主,另外还包括沿线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及苗圃、绿地等。
三大旅游区是北部山岳风光旅游区、南部海滨运动休闲区、中部怀旧体验旅游区。
规划将马道口村,黑岛村,石城岛建设为旅游服务基地,为游客提供一定规模、一定档次的食宿条件,同时也是旅游产品、农副产品的生产、加工基地。
利用步云山的温泉资源,建一个集保健、康复、度假、休闲于一体的休、疗养基地。
七、庄河市区城市旅游的发展规划
庄河市区城市旅游在庄河旅游中占有重要地位,游客在市区的旅游体验,已不仅局限于景点观光,还受整个城市旅游氛围的影响。庄河旅游产品结构向观光休闲、度假、疗养为主的复合型转变,也必须以城市为依托,依赖城市提供的多种服务。
庄河有着良好的城市旅游基础,“城在景中、景在城中,城景交融”是庄河市区的一大特色,如何发展好城市旅游,是庄河旅游发展的重要新战略。
打造“有机生态城市”是庄河城市旅游的战略定位。
“有机生态城市”就是创造“森林在城市中,城市在山水中”的生态城市氛围。通过建筑景观、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的有机结合,形成真正的田园城市、山水城市、生态城市。
整合和提升庄河现有的城市结构和功能,打造以休闲产业为核心的现代服务产业集群,如休闲旅游、休闲服务、休闲商务、休闲商业、休闲运动等。休闲是一个国家生产力水平高低的标志,是衡量社会文明的标尺,是人类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结晶,是一种崭新的生活方式。
八、旅游资源保护规划
关键词:国际化;高职院校;发展的途径
教育国际化是世界教育发展的潮流,也是培养国际化人才的必然选择。教育国际化归根到底是人才的国际化,因此,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主要目的是为国家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专门人才,繁荣本土文化,提升本国高等教育和科技的国际竞争力,最终实现提高本国综合国力的目的。根据课题调研计划的总体安排部署,课题组对海南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类专业进行了走访调研,并对海南高职院校旅游管理类专业国际化发展途径进行了研究和总结。
一、海南国际化发展研究现状与趋势
海南作为我国最大的经济特区和唯一的热带岛屿省份,是我国重点旅游区之一。建省办经济特区以来,海南旅游从无到有,由小到大,从弱到强,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从不起眼的小行业发展成为领跑全省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各项经济指标逐年增长,对全省经济发展的贡献率逐年提高。“十二五”期间,海南全省累计接待游客20118.96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2210.74亿元。据了解,“十二五”期间,海南省累计接待游客20118.96万人次,年均增长11.7%;实现旅游总收入2210.74亿元,年均增长16.1%。旅游业增加值占GDP比重7.6%,较2010年提高了0.9个百分点;旅游总收入相当于GDP的15.5%,较2010年提高了2.9百分点;旅游对住宿餐饮业、民航和铁路客运业、文化娱乐业、商品零售业的贡献率分别达90%、80%、50%、40%;旅游业直接就业人数37.28万人,带动相关产业就业约140万人,其中带动农民就业2万余人。虽然海南旅游业发展已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同时海南旅游业发展仍存在诸多的问题,如旅游业规范化管理亟待加强,行业整体素质有待提升,旅游服务质量有待进一步改善,旅游国际化水平仍需进一步推进,游客满意度仍需提高。为进一步促进海南旅游业向国际化水平健康发展,大力推进以旅游业为龙头的海南现代服务业的发展,2008年4月25日,海南省政府举行新闻会,首次《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行动计划》,《计划》提出,争取经过20年的努力,把海南建成世界一流的旅游设施国际化、旅游服务国际化、旅游产品国际化、旅游环境生态化、旅游安全社会化,特色鲜明、安全保障、中外游客向往的国际热带海岛度假休闲旅游目的地。因此,探讨海南旅游业国际化发展的问题,高职教育教育国际化如何服务于海南区域经济的国际化,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国内很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教育国际化进行了阐述。高晓清(2001)分析了世界主要国家高等教育国际化产业化的动机,指出了高等教育产业化和国际化的一些具体措施。曲波(2008)总结了中国旅游高等教育30年的发展,并提出了面临的问题对推进我国旅游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提出了发展战略。王晨光(2009)对我国旅游高等教育国际化热潮进行了分析,并提出制约我国旅游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的组要问题,包括国际化目标不明确;国际化前提不规范等。喻晓聪和李阿利(2010)对我国香港特别行政区高等教育国际化特色加以分析,并提出了内地可以借鉴的经验。钟焜茂(2011)在分析英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优势现状和政策策略基础上,探寻并总结了其经验以及对福建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启示,指出在特色学科建设、外语强化、教师队伍、招生以及科研等方面国际化,才可以真正实现福建高等教育国际化。刘海蓉(2011)总结了我国目前高等职业教育的不足,并提出了确立国际化人才培养的理念,建立学院特色,提供优质教学环境,合作办学等高职教育国际化举措。杨立军和方宗祥(2011)基于战略管理理论探讨了江苏高等教育国际化问题,并提出了科学规划与促进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策略。魏东波和金寒光(2011)对高等教育国际化表现出的一些新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对我国高等教育如何迎接挑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包括中外合作办学、双向留学和建立国际化师资队伍等发展趋势。
二、海南高职院校旅游管理类专业国际化发展研究意义
教育国际化就是面向世界的教育,就是教育与经济互动发展的适应国际社会发展的教育。教育国际化是当代教育改革的新趋势,也是二战以来,特别是80年代以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西方和东亚两大经济与教育互动展模式的共同走向。正如我国著名比较教育学者滕大春教授指出的:“任何一个国家的现代化教育,都是‘混血儿’的国际化教育。”海南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显然也要顺应这一历史潮流。用海南高等职业旅游教育产业的国际化来促进海南旅游产业的国际化,进而实现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的总体国际化,同时,海南旅游产业的国际化又可以“反哺”海南高职旅游教育的国际化,促进海南整体旅游教育的国际化发展。中国正在由旅游大国向旅游强国迈进,据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预计,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最大的旅游客源国和旅游目的地国之一。在国家十三五规划中,已经明确确立了旅游产业是国家支柱产业的核心地位。旅游业一直是海南主导性支柱产业,截至2015年底,海南全省共有酒店宾馆3300家,客房18万间,床位30万张;其中五星级及按五星级标准建成并营业的酒店82家,已有23家国际知名酒店管理集团、48个酒店品牌进驻海南;A级旅游景区55家,其中5A级5家,旅行社383家,正常执业导游人员约5000名。
三、海南职业技术学院教育国际化发展的途径
海南职业技术学院创办于2000年,2003年成为全国首批26所通过教育部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水平评估院校之一,2008年被教育部、财政部确立为“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立项单位,并于2011年 9月顺利通过验收,成功跻身全国百所“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行列,成为海南省高职教育的一面旗帜。多年来,学校秉承“兴琼富岛、育人惠民”的办学宗旨和“动手动脑、尚德尚技”的育人理念,面向国际旅游业、热带高效农业、现代服务业、新型工业、文化体育产业五大板块,以九大特色专业为核心,形成了富有特色、面向产业行业发展和就业市场需求的五大专业群。海南职业技术学院在教育国际化方面一直在进行有益的探索,尤其是学院旅游管理专业,是学院特色专业和国家示范校重点建设专业之一。旅游管理类专业群涵盖了旅游管理,酒店管理,烹饪工艺与营养,市场营销,工商管理,高尔夫服务与管理,国际邮轮乘务等专业。学院在专业群建设方面,坚持国际标准的专业建设方针,在学生培养,实习就业,教材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取得了进展,并初步形成了国际化的专业教学体系。
(一)专业的课程体系
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是影响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和必要内容。酒店管理(国际邮轮乘务)和高尔夫服务与管理等专业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国际化探索:
1、教材国际化
酒店管理(国际邮轮乘务)专业在教材的选用上,一直采用国际标准。例如:在专业英语方面,采用联合国国际劳工局语言专家罗伯特•马杰尔先生编写的《前厅英语》、《客房英语》、《餐厅英语》、《厨房英语》基础教材作为本专业英语教材;高尔夫服务与管理专业引用加拿大爱德华王子岛省荷兰学院的相关教学资料。
2、资格证书国际化
专业积极鼓励学生获得国内国际职业资格证书,例如高尔夫服务与管理专业成功引入了北美国际高尔夫资格证书认证体系。酒店管理专业借鉴了“国际金钥匙资格”认证体系,采用美国霍莉•斯蒂尔、琳•艾文斯编写的《金钥匙服务学》授课,同时引入金钥匙国际化考核标准,对于考取金钥匙资格证书,可以免修该门课程的学习,直接参加国际组织举办的资格考核。
3、人才培养模式国际化
酒店管理(国际邮轮乘务)专业积极引进STCW78/95国际公约和国际邮轮适任标准,同时率先在学院采取了国际旅游酒店教育体系通行的“三明治”式的教学模式,即技能学习-实训-酒店实习-再学技能和督导知识-再实习就业,同时注重学生英语应用能力的培养,从而很好地满足了国际邮轮及酒店行业对高级专业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高尔夫服务与管理专业引进加拿大荷兰学院“CBET-能力本位”的人才培养模式。
4、课程体系的国际化
酒店管理(国际邮轮乘务)专业在课程设置方面借鉴了美国饭店业协会(AHALA)酒店管理学院的课程体系,使得学生可以近距离接触到国际先进的课程体系。利用与美国万豪酒店集团的“万礼豪程”项目合作,引进国际一线酒店集团品牌的培训和实操体系。
(二)专业教学方法方面强化外语教学
高尔夫服务与管理和酒店管理专业对于本专业的学生注重外语能力的培养,以保障学生专业水平与国际化接轨。首先对学生英语教学中结合酒店、高尔夫俱乐部、邮轮岗位的特点和要求,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的结合在一起,其次加大大学英语和专业外语的课堂教学和课外辅导力度,营造学生外语学习的氛围,再次重点加强学生英语对外交际能力,使学生能够轻松地处理酒店、高尔夫俱乐部、邮轮日常涉外业务活动。同时开设日语、韩语等符合海南实际的第二外语,满足不同旅游单位的接待需求。
(三)师资队伍建设方面
1、师资引进的国际化
海南职业技术学院旅游学院在师资队伍建设中积极引进境外留学人员来院任教,实现教师引进和教师来源的国际化。先后有教师来自美国德克萨斯大学,香港理工大学,韩国首尔大学、英国谢菲尔德大学,英国SRUC大学等世界知名学府。依据高职教师双师素质标准,学院引进教师中还拥有美国皇家加勒比邮轮公司,韩国三星公司,美国通用电气公司,美国喜达屋酒店集团,美国万豪酒店集团等世界著名企业的工作经历和资质认证。
2、师资培养的国际化
海南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类专业注重发展专业教师的英语水平,加大外教授课的课时和比例,鼓励教师实行中英文双语教学,同时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各类国际会议交流,以获取最先进的、最前沿的新知识、新技能,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专业鼓励老师积极获取资格证书,已获得国际认证职业证书教师占本专业专职教师总数的50%。
(四)合作办学方面
海南职业技术学院积极拓展与境外院校的交流与合作。2006年5月学院与加拿大爱德华王子岛省荷兰学院签署合作办学文件,并在人才培养方案等方面开展合作;同时在一带一路背景下,与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和柬埔寨等国家签署了合作协议或达成初步合作意向。2016年5月学院与尼泊尔亚洲技术大学(简称AITM)在人才培养,师资交流,学生互访等方面达成全面合作协议。学院同时与韩国济州大学、台湾首府大学、美国北阿拉巴马大学等境外教育机构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
(五)招生和就业方面
为更好地服务当地社会经济发展,高职教育也需要逐步提高国际化水平,积极参与国际竞争,而招收外籍留学生是我国高职教育国际化发展的必然结果。目前海南职业技术学院现正在与一些国家进行积极洽谈,计划招收第一批留学生。目前,海南职业技术学院已毕业学生中,有多名学生在国外企业任职。如美国嘉年华邮轮公司、美国皇家加勒比邮轮公司、新加坡圣淘沙公司等。在海南率先与国际著名酒店集团-美国万豪酒店集团签署订单培养协议,引入万礼豪程项目,实现国际化的深度校企合作。
四、结束语
目前海南建设国际旅游目的地和建设国际邮轮母港等重大举措都对旅游人才的国际化提出了新的需求,海南职业技术学院正在进行国家示范校的后期建设,专业的国际化发展乃至学院的国际化发展是必然的选择,也是学院实现跨跃式发展的必由之路。学院在中外合作办学与科研,共享教学资源与实习基地,海外办学等方面都具有很大的潜力,从而更好地为当地经济发展服务,促进示范校的建设。
作者:吴肖淮 单位:海南职业技术学院旅游学院
参考文献:
[1]高晓清.世界主要国家高等教育产业国际化以及对我国的启示[J].现代大学教育,2001
[2]曲波.论中国旅游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战略[N].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8
[3]王晨光.我国旅游高等教育国际化热潮的理性思考[J].旅游学刊,2009
[4]喻晓聪,李阿利.香港高等教育国际化特色分析及借鉴[J].现代企业教育,2011
[5]钟焜茂.英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及其对福建高等教育的启示[N].厦门理工学院学报,2011
[6]刘海蓉.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战略研究[N].张家口职业学院学报,2011
关键词:旅游经济;文化产业;发展模式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的产业结构进行了不断的优化升级。作为第三创业的旅游业,已成功地取代了工业生产,成为我国经济的主要发展动力。而文化产业作为旅游经济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被学界称为是21世纪世界上最具有发展前景的创业模式。在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各个阶段,旅游经济一直从各个方面为文化产业发挥着载体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不断提高,人们对旅游产业的要求也变得越来越高,我国传统的观光旅游,已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为使旅游经济能取得长期的发展,将旅游经济与文化产业相结合是我国旅游产业发展的必然选择[1]。
一、旅游经济和文化产业的含义
关于旅游经济的概念,学术界进行了广泛的争论,至今也没有给出一个较为明确的定义。大多数学者认为,旅游产业是服务行业的一个延伸,是以旅游为基础,向游客提供服务的一种行为,也是一种无形的交易。旅游产业的范围要比单纯的旅游业要大很多,旅游产业包括一切与旅游相关的活动,而不仅仅是旅游本身。旅游经济是以旅游产业作为基础,并获得一定收入的经济形势[2]。由于文化背景和国家意识形态的不同,东方和西方国家对文化产业存在着不同的定义。我国将文化产业理解为: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文化产品、或是与文化相关的产品的一种生产性的行为。但西方国家认为,文化活动就是单纯性质的文化行为,并不包含社会生产。为解决这一问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文化产业下了一个较为明确的定义,即文化产业就是按照工业行为和标准进行文化生产的过程。
二、旅游经济与文化产业相结合的意义
为应对经济发展新常态,给我国带来经济上的影响,我国实行了旅游经济与文化产业相结合的发展模式。产业融合的基本条件是这两个产业之间具备基本的关联性,产业融合的关键就是对利润的追求。全球性的金融危机爆发后,我国进行了经济结构的调整。调整过后,我国第二产业的比重有所下降,第三产业的比重正在逐渐上升。旅游经济和文化产业,对处于金融危机中的我国经济,具有着极强的拉动作用,也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了新方向。旅游经济和文化产业都是我国经济中的第三产业,这两者之间有着较高的关联度。从客观上讲,文化产业是旅游经济的核心内容。如果一个旅游产业中,没有文化内容,不仅会变得枯燥无味,也注定不会吸引较多的游客,当然这种旅游的前途也比较堪忧,很快就会被市场所淘汰[3]。所以,文化产业的存在对旅游经济的发展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从另一方面讲,文化产业的发展也是以旅游经济作为依托的。众所周知,文化产业与旅游经济不同,并不能创造出经济价值,其经济价值的实现,主要是以旅游经济作为依托的。旅游经济可以使文化发展真正走向产业化,并为文化产品的销售提供一定的渠道及较为广阔的平台。游客作为文化产品的最主要消费群体,很好地将文化产品与旅游经济进行了联合。文化产业与旅游经济无论是在产品上,还是市场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程度上的交叉和重叠。旅游经济与文化产业相结合的发展模式,无论是对文化产业还是对旅游经济来说,都实现了其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这两者的结合,不仅开创了历史的新纪元,也为我国其他产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三、旅游经济与文化产业相结合的发展模式
1.将旅游经济与文化产业进行延伸型融合从产业融合的理论不难看出,旅游经济和文化产业这二者之间存在着很大程度上的互补性。将这两种产业进行融合,不仅可打破原有产业之间的限制,还可从根本上实现这两种产业的互利共赢。21世纪是一个讲求创新的时代,我国旅游产业已经独立发展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为使旅游产业换发新的活力,需要为其找到新的依托,并积极寻找旅游经济与文化产业两者之间的契合点。文化产业作为新兴的产业,凭借着其独特的魅力,迅速赢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将旅游经济与文化产业相结合,文化产业可以为旅游经济创造出巨大的商业附加价值,使旅游产业焕发出新的活力。比如,我国知名的演出《印象与刘三姐》,这部作品是在桂林进行的大型实景演出,是典型的旅游经济与文化产业相结合而产生的作品。这部作品不仅很好的诠释了“刘三姐”这一文化内涵,也在无形当中,对桂林山水进行了推广,提高了桂林的旅游收入。文化产业是一个十分广阔的定义,不仅包括演出作品、影视作品也包括了广播、传媒等方面作品。可以将旅游经济与文化产业进行结合,建立一些影视基地以及动漫观光园区。文化产业园区既可以完成对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也可凭借自身的文化特性,大力发展旅游业。2.将旅游经济与文化产业进行渗透融合所谓将旅游经济与文化产业进行渗透融合,是指选取旅游经济或是文化产业中某一个较为重要的环节,使其逐渐深入到对方的产业结构中去,从而形成一种新的旅游形式的一项工作。其中渗透融合最为典型的代表就是动漫产业与旅游产业的紧密结合。早在2002年,浙江的一家网络游戏公司,就与开恩旅游集团进行了强强联合,开发了一款名为《大唐风云》的网络游戏。该游戏不仅凭借着独特的风景效果获得了一致好评,也使景区在玩家玩游戏的过程中得到了无形的宣传,这种一箭双雕的做法,不仅使旅行社节约了宣传成本,也使这款网络游戏变得异常火爆。不仅游戏是如此,很多文化主题公园也是旅游经济与文化产业进行渗透型融合的产物。比如,比较熟悉的宋城和迪士尼乐园等,都是利用这一手段进行宣传的。以迪士尼乐园为例进行分析。迪士尼乐园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公园,其有着一定的文化内涵。该公司在建造了迪士尼乐园的同时,也塑造了很多迪士尼形象,推出了一系列迪士尼动画片。这种将旅游经济与文化产业进行渗透融合的方式,使迪士尼形象变得厚重,也赋予了其一定的文化内涵,也使迪士尼在众多游乐园当中,变得独具特色,为公司带来了较大的旅游价值。从开发的成本和难度来看,将旅游经济与文化产业进行渗透型融合的模式,投入的成本较小,回报却最大,是旅游经济与文化产业相结合过程中,比较容易为政府所接受的一种方式。3.将旅游经济与文化产业进行整合融合将旅游经济与文化产业进行整合融合,就是将旅游经济和文化产业进行彻底的解体,将这两者的重要环节进行一定程度上的重新组合,从而建设一种新的产业模式,世博园和世博会是这种模式的重要代表。将旅游经济与文化产业进行整合融合,最显著的代表就是,将各种文化体验形式作为噱头,并通过搭建相关的旅游平台来吸引游客前来观光,进而实现旅游经济与文化产业间的有效融合。通过将这两大旅游资源进行合理化的整合,不仅可使承办地点的旅游形象得到提升,还可使游客对文化产品产生一定的兴趣,在拉动旅游经济增长的同时,提高文化产品的销量。旅游经济与文化产业相结合的发展方式,是我国经济发展战略中一个新的议题,是我国在经济新常态下,保证旅游经济稳定增长的关键选择。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旅游经济与文化产业相结合的发展模式,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从客观上讲,我国旅游经济与文化产业的结合,还存在着很多需要完善的地方。旅游经济与文化产业相结合的道路任重而道远,需要每一个相关工作者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周桂英.河南省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
[2]李景初.河南省产业融合发展模式及路径分析——以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为例[J].企业经济,2015(2).
关键词:产业集群;旅游业;河北
基金项目: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基于产业集群理论的河北省旅游业发展研究”(项目编号:HB13GL039)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4年3月15日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旅游经济快速发展。河北省作为全国唯一个兼有海滨、平原、湖泊、丘陵、山地、高原的省份,具有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完全具备了确立全国乃至全球旅游产业竞争优势的潜力。然而,河北省旅游产业的规模、质量、效益和其他省份比较却并不突出。如何充分有效地开发和利用这些具有独特优势的旅游资源,使之转化为产业竞争力优势并获得经济效益,成为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自20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产业集群作为工业化发展进程中的重要经济形态,其具有的竞争优势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在实践领域也有许多国家和地区将产业集群作为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实施,取得了明显成效。目前对于产业集群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制造业领域,对于同样发现产业集聚现象,且呈现出不同的特征与规律的旅游业的研究还不多见,但产业集群理论的集大成者迈克尔・波特曾提出,旅游业是集群效应最明显、最适合集群化发展的行业之一。现实中在旅游业发达地区的确出现了显著的旅游产业集群现象,这说明旅游产业集群的形成在某种程度上确实有助于区域旅游产业竞争力的提升,因此利用产业集群理论对河北省旅游产业进行分析研究,对于指导河北省旅游产业的发展进而提升其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一、旅游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
(一)产业融合优势。旅游业中的食、住、行、游、购、娱六个环节使得旅游业和很多产业之间存在着交叉和互补的关系。在旅游产业集群当中,诸多利益密切相关的企业集聚在相对较小的空间范围内,彼此间长期合作竞争,共同的产业文化和价值观有利于建立以合作与信任为基础的社会网络,使企业间交易顺畅,有利于降低产业融合的交易成本。因此,产业集群可以降低旅游业融合发展的门槛,提高旅游业和其他产业融合发展的效率。
(二)创新优势。旅游产业集群的创新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市场竞争压力迫使企业必须创新。集群中的企业同居一地,在较小的经济区域内存在大量的竞争对手,迫使它们必须不断地进行服务创新和技术创新,以满足顾客在价格、服务质量和产品差异程度方面的要求;二是集群内有较好的创新环境。集群内垂直联系的企业、水平竞争的企业、中介机构、教育与研究部门、有经验的顾客在地理上的集中,可以使新观念、新技术、新知识相互扩散,形成知识溢出效应,有利于企业通过学习和模仿实现自身的更新和升级。
(三)外部经济的优势。旅游产业集群中的企业集中在一定的地域空间内,共享当地的旅游基础设施、劳动力供给和培训所带来的成本的节约,从而获得市场和行业信息等外部规模经济效应;集群内企业间有效的社会化分工和专业化协作,可以形成区域性行业规模优势,这样当旅游区域中某一环节的需求增加,其他环节产品的需求也会随之增加,从而带动整个旅游产业集群内的需求,从而实现集群的外部范围经济效应。
二、河北省旅游产业发展现状
(一)旅游资源丰富。河北省地处华北,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西北部为山区、丘陵和高原,其间分布有盆地,中部和东南部为广阔的平原,东面濒临渤海,海岸线长487公里。河北省地貌多样、气候宜人。名山大川、急流飞瀑、江河湖海、温泉冰雪、森林草原、珍稀动植物应有尽有。除了秀美的自然风光,众多的文物古迹也形成了河北省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具魅力的文物旅游资源,有省级以上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80处,居全国第一位,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88处,居全国第三位,许多文物古迹堪称全国之最。广袤的土地和悠久的历史还孕育了绚丽多彩的民俗文化和民间艺术,如蔚县剪纸、衡水内画鼻烟壶、易水古砚、武强年画、丰宁布糊画、白吴桥杂技、永年太极等等。品种繁多门类齐全的旅游资源为河北省旅游产业集群化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保证。
(二)旅游产业初具规模。全省目前已经建成开放旅游景区600多家,其中4A级以上旅游景区99家(全国列第7位),星级饭店520家,旅行社1,200多家,旅游车船公司30多家,旅游购物网点200多个,基本上已经具备了“食住行游购娱”的一条龙接待。河北省的旅游产业,从旅游资源开发到旅游要素供应层企业再到相关配套企业,都已具初规模,旅游产业链也在不断向横纵两个方向延伸。
(三)旅游收入不断增长。2012年全省旅游业保持了平稳较快增长的良好发展态势,全年全省共接待海内外游客2.30亿人次,旅游总收入1,588.3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2.94%和30.05%。
(四)旅游产业聚集区逐渐形成。全省为推进旅游产业融合聚集,在空间上加强了资源整合,引导同类产品区域聚集,如石家庄大西柏坡红色旅游聚集区,秦皇岛―唐山湾滨海度假聚集区,张承草原生态度假聚集区,白洋淀温泉休闲聚集区,廊坊商务休闲聚集区,崇礼―赤城冰雪温泉度假区,桑洋河谷、昌黎葡萄酒文化休闲聚集区等,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区域旅游产业的整体实力。
三、河北省旅游产业集群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管理体制不利于旅游产业集群发展。全省很多景区(点),由于 “条块分割”,形成了部门与地方各自为政、多头管理和分散经营的格局,景区缺乏统一规划和统一管理,区域旅游资源得不到合理整合,产业集群间的关联企业不能协调发展,使产业链上的各环节被局限于各自区域之内,无法协调运作,大大增加了各种成本,严重制约了企业的集群化发展进程。尤其突出的是,很多地方还存在着较严重的地方保护主义思想,各地方政府为了各自区域的利益制定相应政策保护地方旅游业,这种人为限制竞争的手段严重制约了不同地区间旅游企业的交流与协作,不利于旅游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发展。
(二)缺乏有利于旅游产业集群形成的统一规划。作为一种集聚经济现象,旅游产业集群的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与旅游地的资源条件、区位条件及交通条件等紧密相关。河北省的旅游资源在地理位置上相对分散,有些地区经济比较落后,交通不够发达,在这种背景下,如果再缺乏全省旅游产业集群化发展的整体规划,必然导致各地旅游业各自为战,呈散点式发展,影响产业集群的生成,从而无法实现集聚效应。
(三)从旅游产业关联状况看企业间联系不强。旅游企业普遍属于劳动密集型企业,而且由于进入壁垒较低,所以低水平产业重复投资较多,企业同质化现象严重,最终导致同类企业间竞争激烈无序。而与主要产业相关的上、下游产业由于对技术或资金的需求程度较高,发展缓慢或根本无从发展,从而形成了上、下游产业之间的技术断层和错位,这种产业链缺损现象,无法通过上、下游产业之间的互动和外溢机制来促进区内关联群的形成与发展,所以造成旅游企业间的联系较弱,旅游产业集群网络无法建立。
(四)旅游企业间的相互信任度不高。企业间的信任问题是集群形成和成长的关键因素。诚信文化能够推动企业间正式与非正式交流的正常运行,减少不必要的摩擦与矛盾、谈判与协商,避免企业之间恶性竞争。河北省虽然已经出现很多旅游产业聚集区,但却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产业集群,一个根本的问题在于信任机制的缺乏。在普遍追求经济利益的今天,很多企业没有树立正确的诚信价值观念,使得很多旅游区域内缺乏诚信文化氛围,从而导致失信的恶性泛滥。
(五)旅游产业集聚区内中介组织不健全。中介组织是保证市场经济顺利运转的剂,是产业集群正常运作的支持系统,它的主要功能是为交易双方提供中介服务,以便降低交易成本。河北省很多旅游产业集聚区内部缺少社会化服务体系的有效支撑,如金融机构、民间风险投资机构不足,使企业融资发生困难;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资产评估机构短缺,影响到集群产业市场的正常秩序;人才市场落后,不能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旅游行业协会缺乏等,这些对旅游产业集群化发展造成不利的影响。
四、基于产业集群理论提升河北省旅游产业竞争力的对策
(一)推进旅游管理体制改革。为适应大旅游时代的到来,各地必须整合临近资源,塑造整体优势。为了推进旅游资源与产业管理一体化,需要加强个地方政府之间的合作,建立统一的事务协调解决机制。比如可以成立省级旅游发展联合会,对涉及不同区域旅游产业发展的相关问题进行组织协调;积极探索有关县 (市、区)地名与其境内知名度高的景区名称相统一、资源一体化管理的有效途径;建立旅游企业合作网络,为旅游产业集群的发展搭建平台。
(二)制定全省旅游产业集群发展规划。由于河北省经济发展水平和空间差异比较大,要充分发展旅游产业,必须树立“大旅游”观念,对本省旅游产业集群化发展做出整体规划。旅游产业集群化规划不同于旅游开发规划和传统的旅游业发展规划,其目的在于推动全省旅游企业群体的聚集和成长,提高全省旅游业核心竞争力。该规划应该以打造在国际国内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旅游目的地为目标,突出重点发展区域,集中力量打造发展龙头,建设一批旅游精品景区和精品线路,并引导同类产品进行区域聚集,为形成具备竞争优势的旅游产业集群打下前期基础。
(三)建立促进企业交流和合作的有效机制。旅游企业之间的专业化分工合作是实现集群优势的前提之一,因此应建立促进旅游企业之间交流和合作的有效机制。比如,为当地企业提供交流的场所和定期座谈使大家有机会聚集到一起,交流信息,洽谈生意及合作项目。还可以构建河北旅游产业集群网,把旅游各相关部门组合到旅游集群网内,使之成为企业、政府和相关机构进行交流合作的平台。
(四)培育以诚信为基础的集群文化。诚信文化是集群文化的基石,塑造区域诚信文化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可以从两方面着手:一方面地方政府可以运用舆论的力量对旅游企业进行诚信教育,大力宣传、引导诚信文化的形成;另一方面政府职能部门与社会中介机构联合,对区域内企业进行公正、客观的信誉评级,向内外公布,对信誉良好的企业大力推介,对信誉差的企业则给予警示。
(五)建立健全社会化服务中介机构。以旅游产业集聚区为依托,坚持社会化、专业化、市场化原则,发展中介机构。如为企业提供信息沟通、技术交易、融资担保等的咨询公司、信息公司、风险投资机构等;为企业提供各种沟通和协调服务,促进生产要素流通的商标、税务、人才交流中心等;为旅游品牌建设,维护会员权益,促进旅游行业的交流的旅游行业协会等。
主要参考文献:
[1]Porter.M.E.Clusters and New Economics of Competition[J].Harvard BusinessReview,1998.11.
关键词:资源整合;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战略;重要性中图分类号:G64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4)08-0007-021.资源整合的基本含义
旅游资源的整合简单地说就是通过各种方式将各种资源整合在一起,提高景区资源的整体实力,实现旅游资源的价值最大化。文化旅游资源的整合工作涉及很多的方面,主要是实现有序化工作的过程。将原本独立的旅游资源按照一定的内在联系和规律结合起来,实现资源的一体化。文化旅游产业实行资源整合工作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促使旅游事业的正常发展,充分发挥各个资源的优势,提高文化旅游产业的市场竞争力。资源整合工作还可以加强区域之间的联系,促进各区域的协调发展,克服地域上的局限,实现资源共享。
2.文化路由产业实行资源整合的必要性
2.1适应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提高市场竞争力。传统的文化旅游产业的管理主要是由政府完成,国家的相关部门直接对文化旅游产业进行管理,在文化旅游事业发展的初期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传统的管理模式已经不再适用于现今的文化旅游产业管理。政府对于文化旅游事业的监督管理效用减弱,越来越多的企业进入到旅游资源的开发中,企业对于旅游资源盲目开发的现象越来越严重。但是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是因为政府没有采取有效的措施阻止资源开发以及企业没有实行统一的开发标准,最终导致旅游资源遭到严重的破坏。所以面对这种情况,必须要整合政府部门的实力,采取相应的措施解决问题,加大监督力度,保证文化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
2.2提升文化旅游产业的整体形象。现在很多的文化旅游景点都包含很多的休闲娱乐方式,有的商家宣传本地风景秀丽,但是有的商家又宣传高档的休闲娱乐场所等等。这样的宣传方式会给游客带来干扰,也无法真正体现景点的特色。针对这种情况可以有效地将当地的各种资源整合,实现各种资源共享,提高文化旅游景区的整体实力,吸引更多的游客。
2.3完善文化旅游的各项功能。文化旅游景区要改变传统的观光的旅游方式,增添其他的旅游产品。文化旅游景区可以在原本资源的基础上,增加人文景点的设计。让游客在旅游的过程中不仅可以欣赏祖国的大好河山,还能体验到舒适的休闲活动。这需要将地方的资源整合,将休闲娱乐与观光风景完美结合。
3.基于资源整合的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战略
3.1文化旅游景点资源实现整合。首先是对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由之前的单独开发转变为联合开发,开发的范围不能只局限于当地的景点资源,还应该将开发范围拓展到临近的区域,这样的开发方式才能很好地实现资源的整合,文化旅游资源实行统一的开发管理。其次是旅游产品的整合,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不能仅仅只是依靠资源本身,还应该根据市场经济的需要,在原本的资源基础上,创造出更多的旅游产品。这样的发展方式不仅拓宽了文化旅游的发展面,还树立当地文化旅游产业的形象。要想真正实现文化旅游资源的整合,还需要设计合理的旅游路线,将文化旅游景点资源的全部特色展现出来,这既是对文化旅游景点的宣传,同时也是增加文化旅游景点的经济效益。
3.2文化旅游品牌实现整合。树立文化旅游的品牌形象要立足于文化旅游资源整合的基础上,对文化旅游资源进行大规模的包装,并加强宣传的力度,这样的一系列的工作流程才能真正实现文化旅游品牌的整合。根据不同地方的不同特色进行不同的包装,例如,我国的湖南凤凰,可以将秀美的风景与独具特点的人文风景相结合,提高文化旅游景点的竞争力,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旅游,不仅提高了人文旅游景点的知名度,还提高了人文旅游产业的经济效益。
3.3化旅游设施实现整合。文化旅游景点的基础设施建设是促进文化旅游产业更好发展的前提和基础。首先是要完善旅游景点的交通设施,保证旅游道路的畅通,利用道路将景点的各个景区联系在一起,不同的景点要设置相应的指示牌,方便游客更好地游览景区的风景,交通问题得到解决为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其次是游客提供优质的服务,设置专门的交通工具和路线,方便游客进入旅游景区;设置专门的旅游车来接送游客,保证游客的安全,对于自驾的游客可以为他们提供专门的停车位,优质的服务可以提高游客对景区的印象。最后是提供休闲娱乐场所,文化旅游景点可以发挥自身的优势为游客提供特别的饮食和住宿条件,这种方式不仅宣传了当地的文化,还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景区为游客提供购物的场所也是景区的一大特点,游客可以在景区内购买当地的特产或者好玩有趣的东西,这些资源的整合可以大大提高文化旅游景点的旅游环境,为游客创造良好的旅游氛围。
3.4文化旅游管理体制实现整合。针对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趋势建立全新的管理模式,充分发挥旅游管委会的监督管理作用,通过管委会调动各部门的工作积极性,参与到文化旅游景点开发的工作中,与当地的居民保持良好的联系,维护居民的权益,同时管委会也要在开发的过程中加强监督和管理,及时地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解决问题,保证整个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质量。政府还可以出资成立专门的文化旅游开发公司,聘请专业人士来进行旅游开发工作,将政府和文化旅游开发公司的优势结合起来,政府主要对整个开发工作实行监督和管理,旅游开发公司利用自身的经验制定最佳的开发方案。
4.总结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的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面临着更大的挑战。我们应该根据自身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状况来分析自身存在的问题,采取有效的措施改善现状,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加深对资源整合的理解和认识,真正将资源整合的理念引进到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战略中,实现文化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参考文献
[1]龚宁.基于资源整合的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战略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2,(5)
[2]常月亲.山西省文化旅游产业资源整合发展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11,(8)
关键词:农业;经济文化;农村旅游经济;翻译
近年来,农村旅游经济快速发展,不仅吸引了一大批国内游客来到乡村休闲娱乐,也有很多外国友人来到乡村旅游,体验不同的文化氛围。这就涉及到了农业经济文化发展新风尚及对农村旅游经济翻译发展的要求。
1探讨农村旅游经济翻译的必要性
随着社会快速发展及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推进,语言翻译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桥梁。中国旅游业总收入逐年攀升,农村旅游也成为一匹推动经济的“黑马”。
1.1带动国际旅游发展
中国幅员广阔,旅游资源非常丰富,农村旅游成为很多人的选择,这是因为农村旅游的总体费用不高,同时又能够给游客带来原生态的美食、风光。国外友人也希望能够来到中国享受特色的田园文化,农村旅游经济中,翻译有助于规范旅游宣传资料,传播当地特色文化,带动地方农村旅游经济发展。
1.2丰富农村旅游英语翻译资料
农村由于特殊的地理条件,在发展农村旅游时必须要做好对外宣传工作,但农村旅游翻译资料严重匮乏是制约农村旅游发展的一大因素。国内外研究显示,中国国内农村旅游发展速度很快,但是在旅游英语翻译方面的投入却不多,翻译方面的文章和学术性研究仅占整体旅游翻译文献的1.2%左右。另外,中国农村旅游快速发展,还需要借鉴国外农村旅游发展经验,但是旅游相关的英译汉文献非常少,这也使得国内很多研究者面临着资源匮乏的难题。研究农村旅游英语翻译可以丰富国内相关领域内的研究素材,解决农村旅游汉译英、英译汉资料匮乏的问题[1]。
2农业经济文化发展新风尚对农村旅游英语翻译的影响
近年,农业文化开始走入人们的视野,中国作为农业大国,以传统文化为基石才能够把握农村经济发展的方向。目前新农村建设如火如荼,优秀的传统文化作为民俗及固定旅游项目创新发展,这主要是由于中国具有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和自然地理条件[2]。
2.1新时期的农村旅游经济发展融合城乡发展理念
农村旅游经济带动了农村文明建设,应把美丽乡村建设融入到城市建设中。农村全域化统筹充分体现了农村特点,同时又体现了文化传承。这是一种尊重农民意愿、保留乡村风貌、坚持生态旅游的特色文化,这种融合城乡发展理念的新风尚,对于农村旅游英语翻译来说是一个挑战。很多新的理念需要翻译工作者重新整合,在单词和翻译技巧方面,应更加注重与国际文化接轨。
2.2创新的农村社区化服务
美丽乡村带动了农村旅游经济的发展,创新农村社区化服务是现代社会主义农村旅游经济发展的延伸方向。弘扬先进的道德楷模,以凝聚向上的力量支持美丽乡村建设。创新农村社区化服务,使资源整合的速度更快,这就需要农村旅游文化翻译宣传这种先进的服务理念和人性化的服务内容,对翻译人才的培养也应该倾向于服务性。
3现代农村旅游经济翻译发展方向
由于农村旅游经济快速发展,语言不应该成为限制国外友人了解中国文化的障碍。翻译时不能因为一些中国特征民俗不符合英语表达习惯,就随意翻译或者胡乱翻译,完全按照汉语直接翻译的方式也是不可取的[3]。
3.1把控农村旅游英语翻译的原则
翻译的第一个原则就是要诚信。准确性是农村旅游翻译最基础、最重要的环节,要把控原文的具体含义,详实介绍乡村旅游景点。在不影响民族文化传播的前提下,准确翻译乡村旅游景点的名称和景点的简介,内容必须符合事实。翻译的第二个原则是保留农村民族传统文化和内涵。发展旅游经济,在吸引外国游客的同时,还要把我国历史内涵传播到世界各地。宝贵的民族精神和乡村文化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农村旅游英语翻译一定要保留民族文化特色和内涵,对于一些难翻译的内容不能一笔带过。翻译的第三个原则是要有美学价值。在美学基础上的农村旅游翻译,可以让国内外游客领略其中的美感和含义,尤其是乡村旅游,本身就是在好山好水的背景下,让游客能够彻底放松,保持身心愉悦,因此以一种诗情画意的翻译方式来介绍特色的农村民族文化、景点和旅游项目,才能够起到相互呼应的作用。
3.2农村旅游翻译技巧
农村旅游翻译和大部分翻译一样,运用直译、音译和意译是比较常见的方式。音译法常用于翻译一些知名度比较高的景点,这样可以达成中文和英文说法一致的传播效果,使得比较有名的乡村文化和农村旅游景点能够快速传播到世界各地,而且朗朗上口。直译法一般是用于没有争议的翻译内容,或者为了使传统民俗能够更加原汁原味地还原乡村旅游景点的文化内涵等。采用直接翻译的方式,对于景色和故事娓娓道来,能够在原生态翻译中带来别样的文化享受。意译翻译方法主要是针对一些具有特殊内涵、文化冲突或难以理解的内容进行查缺补漏式的翻译,这种翻译让外国游客容易理解一些较为艰深晦涩的含义。
3.3巧妙使用修饰翻译方法
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的语言,都有一些诗情画意的翻译规则和翻译词句,结合中国乡村文化及农村旅游的语料库,按照一定的语言规则巧妙地使用修辞方法,可以让文章变得更加生动。翻译时加入一些比喻、拟人、排比的修辞方法,可以增强阅读时的趣味性,使旅游资料不再枯燥无味。
一、“互联网+”时代旅游的发展变化
“互联网+”给传统旅游业带来更多新的变化趋势,旅游者的消费方式和行为习惯渐发改变,旅游需求趋向个性化、多元化。特别是旅游方式、客源渠道、旅游目的、旅行社地位等的变化尤为明显。
(一)传统旅游方式变化
“互联网+旅游”中受到最大冲击的即是传统跟团游,在互联网的作用下,传统旅行社的职能被削弱。随着“互联网+旅游”的深入发展,旅游业将实现各个细分领域的互联网预订,游客可以根据个人需求自主选择旅行内容。同时,伴随着信息透明化程度的增加,深度游将是大势所趋。专业旅游网站平台的建立,让更多的游客对旅行目的地的概况一目了然。因此,游客在旅行前会在相关旅游信息平台获得关于旅游目的地景点的信息,选择适合自己的旅行计划,并通过各类短租平台进行特色民宿预定,实现旅行食、住、行三要素预订网络化。
(二)旅行社地位变化
“互联网+旅游”使传统旅行社的地位受到威胁。传统旅行社作为旅游实体与游客之间的中介商,它是客户服务中心,也是后期串联旅游实体服务的中心。但随着互联网去中介化的效应,旅游实体销售业务由在线平台实现,游客的入口也随之转移到互联网,导致旅行社地位下降,转变为线上平台的线下服务中心。据了解,国内现有多个旅游目的地省、市,其在线旅游平台接收的团队游客数量已超过各大传统旅行社,国内游市场正在迅速的向互联网和移动端转移。
(三)旅游“碎片化”趋势加强
在信息透明程度逐渐增加的今天,旅游信息网络查询与预订变得更加方便快捷,旅游碎片化程度加强。同时,游客需求呈现个性化,拥有个性旅行欲望的游客逐渐增加,旅行中各环节的互联网化效应使一次预订逐渐被拆分,细分到各个领域,个性化定制将是新的旅游突破口。游客出游方式由以往的旅行社统一安排转变为用户自由选择,甚至自己制定个性化旅游线路。与传统旅行社预订不同,这种新的“零售”模式各个环节是分散的,独立的,旅游“碎片化”趋势加强。
(四)散客旅游倍受青睐
在旅游“碎片化”的影响下,散客旅游越来越受到人们推崇。此种散客并不意味著完全的自助游,实际上他们会借助旅行社或在线旅游平台预订半自由行产品。而团购模式恰适用于散客旅游,通过散客提供需求到在线平台,联动线下旅行社或者旅游实体,实现旅行方式的个性化定制。定制旅游方式一方面迎合了游客的个性化需求,另一方面也易于旅游实体盈利。因此,在需求与利润的双重刺激下,在线平台及线下旅游实体将会推出更多定制服务,促进旅游散客化进程。
(五)旅行心理需求变化
移动互联网的普及使得社交软件的使用频率增加,通过社交软件“晒”生活已成为现代人生活内容的一部分。用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可以解释为,当人们的基本生活需求得到满足后,就会逐渐转向更高层次的心理需求。通过互联网社交软件“晒生活”能够得到来自熟人、朋友的认可,实现人们的“尊重需求”。而旅行带给人们不一样的生活体验,所以“晒”旅行成为人们在“晒生活”时的主要内容,这既是人们获得认同感的需求,又是追求“个性感”的需求。
二、“互联网+”背景下旅游发展策略
“互联网+”时代的来临为传统旅游业的发展带来了全新机遇,在此背景下,我国各省旅游产业不断寻找自身发展存在的优势与不足,积极推进旅游体制机制改革,以谋求各地“互联网+旅游业”的创新发展。通过短期的探索、发展,部分地区的旅游业经营模式正逐渐被改变,但仍存在诸如传统旅游业还未与互联网完全接轨,旅游管理模式不健全、旅游服务有待进一步提升等一系列问题。因此,以顾客需求为圆心,以优质服务为半径,树立旅游互联网观念,转变旅游企业管理,提升旅游服务及产品质量等,将会推动旅游业向更广阔的空间发展,实现传统旅游业的互联网改造。
(一)树立旅游互联网观念,提高旅游互联网意识
在“互联网+”的背景下,传统旅游业的互联网转型是必然发展趋势。“互联网+”开启一种全新的“创业”模式,整个社会也不只迎来组织架构的转型,而是一场互联网价值理念的输送与植入。“互联网+旅游”发展中生态观念和融合观念显得更为重要。
基于44亿人次的出游规模,个性化及多元化的需求将成为未来旅游业的重要形态,而“互联网+”的旅游新生态,或将是继OTA在线旅游模式后更具发展潜力的模式。“互联网+旅游”是以互联网平台为基础,利用信息通信技术实现与旅游业的跨界融合,推动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并不断创造出新产品、新业务与新模式,构建连接一切的新生态。“互联网+旅游”的生态特征表现为互联网旅游信息的生态化、旅游资源的生态化以及线上线下交易互动的生态化。
旅游业与互联网的融合发展是大势所趋。构建更加开放、有序的互联网旅游发展新格局,必须秉承开放包容、规范有序、自由共享的发展理念,把多样化的商业模式创新、多层次的旅游市场细分、以游客需求为重的分工协作与资源整合作为始终追求的目标。另外,坚守旅游业作为服务经济、实体经济、体验经济的内涵和本质,开展以旅游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在线旅游创新,加快完善旅游基础设施,提升旅游服务水平,实现线上线下分工合作。
(二)加强旅游战略合作,转变旅游企业管理
“互联网+”时代旅游企业转型,不仅要考虑商业模式的转型,更要关注互联网理念思维和管理模式的转型。因此,旅游主管部门和旅游企业必须依托“互联网+旅游”服务管理平台及各智能信息终端,准确及时地掌握游客的旅游活动信息和企业的运营动态,实现旅游业过程监管和实时把控,强化旅游企业间的交流协作,不断推进动态市场营销。
“互网+旅游”的深度融合更加深入推进企业发展战略联盟、合作伙伴关系,使业务扩张到更为广泛的地域范围,并为旅游者不断提供满足需求的服务。通过企业联盟,可在在更广的范围内实行高度协作,在专业化操作过程中获得更显著的“学习曲线”和更大的经验效应,从而扩大自己的市场发展空间,增加市场需求容量。另外,企业在战略合作的同时保持着独立、平等的关系,仍然能够发挥迅速的市场反应能力,适应快速变化的市场要求。因此,旅游企业和互联网企业应充分利用各自优势,共同研发建立智慧互联的旅游服务产品,满足游客对旅游个性、新颖、信息化等方面的多样化需求,同时为旅游服务的推广和市场接轨提供平台和技术支撑,推动高品质旅游服务的迅速普及和产业化。
(三)迎合发展趋势,推动旅游企业的互联网改造
当前各类在线旅游平台的兴起,使传统旅游业不断面临巨大挑战。旧的格局和框架不断被肢解,新的行业秩序逐步建立。互联网不仅为旅游业带来‘利’的诱惑,更多则是服务渠道的多元化。互联网为传统旅游注入了强心剂,使其充满创新动力,但在旅行社网络渠道建设的同时,也要不断提升旅游业的软实力,提供客户所想,跟上客户所需,才能使旅游产品与互联网的发展有机融合,发挥“互联网+旅游”的最大价值,实现互联网对传统旅游业的改造。
经济发展和信息技术的进步极大改变了人们的出游习惯,对于游客而言,一次旅游就是一次体验的过程。“互联网+旅游”带来的数字旅游可以使旅游者通过互联网平台安排自己的全部行程,实现全程的数字旅游新体验。在“互联网+旅游”深入发展的当前,旅游企业应将互联网作为便捷的沟通工具,使互联网成为企业进行管理沟通的重要平台。并要深刻认识到只有不断创新,才能使企业核心文化具有独特性。而且企业与企业之间、员工与员工之间,要创造一种合作、协调、沟通、互助的氛围,保持对市场变化的高度敏感性和研发设计能力,重视学习、善于营造学习的文化氛围,使企业成为一个“终身学习的组织”。
(四)注重服务品质,全方位提升旅游者体验
当前,旅游者的需求更加趋向于个性化旅游,更加注重旅游体验,也更愿意自己设计旅游路线。而“互联网+旅游”真正立足于用户的需求,在旅游产品上给游客以更好的体验,利用信息技术提升旅游体验和服务品质,使游客在获取旅游信息、定制旅游计划、预订旅游产品、享受旅游过程和回顾旅游评价的整个过程中都应能感受到全新的服务体验。因此,在这种个性化旅游的趋动下,旅游企业应把握数字化时代的契机,充分发挥互联网信息量大、更新速度快、波及范围广和反应及时等优点,提高个性化旅游产品的质量和全新的服务体验。
首先,旅游企业要提升旅游者对“有形”产品的感知。在线旅游服务能够提供的为一“有形”产品就是旅游相关网站及其内容。旅游者对在线旅游网站的感知会直接影响其购买行为。因此,要确保在线旅游网站的用户界面、连接速度对旅游者的易用性,以及交易安全的保障性。其次,要加强在线旅游信息的传递的质量。在线旅游服务是一个信息敏感的行业,旅游信息交互及评价的真实性和可靠性会影响旅游者的决策,因此要强化信息传递的渠道,确保服务反馈的效率和态度,准确的提供旅游服务。最后,要建立个性化的旅游服务体系。通过大数据分析追踪、分析旅游者的兴趣和爱好,据此提供有针对性的营销方案和个性化产品,甚至为游客量身定制旅游产品,最大化的满足游客的满意度。
三、结语
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改变着旅游者的内在需求和消费习惯,也影响着行业的管理模式和企业的营销思维。互联网带来的全新旅游营销模式使游客与合作伙伴广泛参与到价值创造的全过程,为消费者带来个性化的旅游服务和参与性的旅游体验。旅游消费者可以在旅游的任何节点进行信息互动,实时快速地获取旅游信息,随心所欲地规划和设计自己的旅游行程。如果传统旅游业不能走上和互联网融合发展的道路,将难以适应急剧变化市场。
[关键词]平潭;国际旅游岛;特色文化
[DOI]1013939/jcnkizgsc201707052
2015年,国务院正式提出了建设平潭国际旅游岛的发展规划。日前,福建省通过了《关于贯彻落实平潭国际旅游岛建设方案的实施意见》,要求逐步落实平潭国际旅游到的建设方案,预计到2025年,平潭国际旅游岛将全面建成。平潭拥有丰厚的文化底蕴,海丝文化、平潭地域文化等,这就为发展国际旅游文化产业提供了良好的文化素材,把市场运作、产业机制融入到平潭地域文化的保护、继承和发展中,进而可以打造出独具平潭特色的旅游文化产业。
1 平潭国际旅游岛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及不足之处11 构建平潭国际旅游岛的机遇和优势
111 机遇
一是中国(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的成立。平潭作为福建自贸试验区的三大片区之一,已经被国务院定位为沟通海峡两岸家园和国际旅游岛两大功能。2015年12月,平潭宣布启动建设国际旅游岛方案。中央政府同时赋予平潭一系列的经济优惠鼓励政策,加快平潭围绕国际旅游岛大力发展观光旅游、休闲度假、创意文化、现代服务等产业。
二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的部署与实施。“一带一路”给平潭国际旅游岛的发展带来了极为难得的机遇。在构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过程中,平潭可以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密切与东南亚、南太平洋群岛的合作,促进区域间的贸易交流与合作,合理规划产业布局,既要把平潭打造成“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贸易枢纽,又要将平潭国际旅游岛这块蛋糕做大做强!
112 优势
(1)旅游资源优势。由于受地质构造和海水侵蚀的自然条件影响,平潭境内湖泊、岩礁、沙滩等景观遍布全岛,被誉为“海蚀地貌博物馆”,其中最为有名的就是石牌洋、海坛天神和南寨石林。平潭全县海岸线绵延漫长,沙滩的沙质优良,细腻洁白,其中海坛湾、坛南湾、三岐澳三大海滨沙滩极为著名。此外,平潭海岛上还生活着众多的鸟类、爬行动物和小型的哺乳动物,与天然的海岛风光相得益彰。
(2)区位优势。一是平潭位于我国福建省的东部,与台湾隔海相望,是中国大陆距离台湾最近的地方。二是平潭西邻福厦泉旅游金三角,东邻台湾省金马旅游开放区,是连接台湾海峡、闽江口的重要中转枢纽,同时也是我国与东北亚和东南亚经济商圈的重要接洽点。三是平潭所在的福建省与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形成掎角之势,周边交通条件在近些年得到了大大改善,得益于如此便捷的区位优势,平潭国际旅游业必将客源不断。
12 发展平潭国际旅游岛文化产业的不足之处
121 国际旅游岛文化产业发展起步较晚,财税等方面扶持力度弱化 早期,平潭的旅游业发展没有得到政府宏观政策环境的支持,错失了旅游业发展的良机,与之相关的旅游文化产业发展起步也是比较迟缓,总体规模较弱,还没有形成较为完善的文化产业体系。综观平潭旅游文化产业发展框架,会展庆典产业、影视传媒产业、文艺汇演、旅游产业、旅游赛事等与文化相关的产业发展都比较缓慢,有些产业甚至还处于空窗期。随着近些年,平潭旅游业发展速度和规模的加快,文化产业也呈现出复苏状态,但主要还是旅游工艺品、文艺汇演为主,平潭区域文化和时代性文化内涵没有得到深度挖掘,整个旅游文化产业有待重构和升级。
从政府扶持方面来看,财政文化投入力度不够,对发展文化产业项目的财税政策不够完善和具体,这些都极大制约着旅游文化产业的集约化程度,影响了新的文化业态的发展。
122 文化产业项目建设还存在盲目、模仿跟风、欠规范等一系列问题 一是随着旅游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一些文化产业基地、园区、主题公园似乎是一夜之间就遍布境内,由此引发的盲目投资建设、铺张浪费、重复模仿等问题应当引起重视和警觉。盲目建设,一味地模仿跟风只会导致文化产业雷同现象越来越严重,引发市场的恶性竞争和价格战,不利于构建具有平潭特色的旅游文化产业体系。
二是旅游文化产品的内涵空洞,缺少地域文化的融合与创新。想要打造出具有平潭特色的旅游文化产业,就要深入、细致地挖掘平潭本土文化,将地域文化的潜在价值转化成旅游文化产品,不仅能够提高旅游文化产品的内涵和品位,还能将地域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发扬光大。
123 国际旅游岛文化相关产业融合较难
平潭拥有着得天独厚且优良的旅游资源,与之相融共生的就是平潭文化,华夏文化、海岛文化、宗教文化、民族地域文化等在这里繁衍生息,传承积淀。然而目前的实际情况却是,平潭旅游文化的开发过于简单、粗糙,没有真正体现出平潭本土文化的精髓和魅力,平潭文化的传播影响力严重受阻。
此外,平潭旅游文化的产业融合性较差,辐射范围较窄。当前,平潭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主要是依赖旅游拉动旅游,住宿、餐饮、交通、门票、旅游工艺品发展火热,而其他相关产业如会展、影视、广告、娱乐等多方面融合较难,联动性不足,因此,旅游文化产业的经济产值增幅较慢,再加上重视程度不够,宏观政策不给力,无法实现文化产业的规模化发展。
2 发展平潭国际旅游岛文化产业发展的对策研究
21 进一步完善扶持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的财税政策
为了使平潭旅游文化产业能够搭上建设国际旅游岛这趟快车,首先就要大力举措,改革相关制度,建立健全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的体制和制度。与旅游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地区相比,平潭还存在着很多不足和短板,这就需要各职能部门协调配合,整合资源、综合政策,形成文化部门全局把控,各相关职能部门联合协作,街道社区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进而逐渐实现产业融合和行业融合,推动平潭旅游文化产业规模化、品牌化的发展。因此建立起一套旅游产业文化管理体制很有必要,不仅可以规范政府职能部门和文化企业之间的权责关系,使之更好地协同合作,而且还是符合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O需要的。
此外,中央及地方财政部门要持续完善各项扶持政策,加大财政资金投入、税收金融等方面对旅游文化产业的扶持力度,切实推进平潭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与创新。一是增加财政资金对旅游文化产业的投入。地方财政部门要把文化支出列入预算保障体系的重点,做好超预算的准备工作,确保公共财政文化支出的增长幅度是逐年增加的。二是设立专项扶持基金,支持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创意设计、会展、旅游资源的再开发、影视传媒制作和平潭文化旅游品牌推广等项目。三是认真落实国家扶持文化产业发展的各项税收政策,并做好及时的跟踪、监督和反馈工作。四是充分发挥好文化部、相关金融机构、文化投资服务单位的职责,加强对特色旅游文化企业的金融投资和支持,鼓励发展新的文化业态,鼓励文化企业开展并购重组改革。
22 加快文化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大胆创新,提升平潭文化产业综合竞争力 在新时期,我国居民的消费结构正在由生存型向发展型转变,社会大众的消费需求热点逐渐向教育、文化、科技、旅游等方向延伸,这就为平潭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无限广阔的市场。平潭拥有良好的旅游开发资源,地域特色文化也很突出,我们要加快文化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大胆创新,提升平潭文化产业综合竞争力。
首先,优化旅游文化产品结构,满足人们群众日益多元化的消费需求。以股权和合作等方式来融合国有文化企业和民营文化企业,这样既可以避免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的分散性,做好优势互补,逐渐培育出一批实力强大的文化企业,继而推动旅游文化产品的创新和优化。具有古朴气息的乡村旅游旨在休闲和度假,二者与平潭旅游发展的有效融合,将会逐渐形成具有平潭特色的乡村旅游文化。依托平潭古朴浓郁的石头村落、渔家风光,深入挖掘主题乡村文化精髓,通过重点打造一些知名的文化主题村,不仅为平潭树立了一个典型旅游风向标,而且还打响了平潭旅游的头一炮,提高了知名度。
其次,大力发展健康体育相关产业。平潭拥有绵延漫长的海岸线,质地优良的沙滩,海域广阔,非常适合发展健康体育项目,如高尔夫、潜水、帆船比赛、赛马等这些都会推进平潭休闲体育产业品牌的建设与发展,还能够大大提高平潭旅游文化产业的知名度和关注度。
最后,积极发展影视传媒产业。平潭是中国大陆距离台湾最近的地方,因此可以以平潭自然风光为背景,以海峡两岸手足情为素材拍摄精品影视作品。影视传媒产业的发展可以极大地带动平潭文化品牌的塑造和宣传。
23 多措并举,促进平潭国际旅游岛文化产业的融合
一是引入信息化技术,提高旅游文化产业的现代化程度。随着现代信息科学的进步,网络信息技术正在改变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也为各行各业的融合提供了技术支持和保障。平潭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也要与时俱进,积极引入信息化技术,推动旅游文化产业向信息化、现代化迈进。比如说在庆典汇演、商业会展中,可以使用能够增强舞台渲染力的声光电综合集成应用技术、仿真模拟技术等。
二是加大产品的融合力度,重点突出平潭地域文化。将文化产品与旅游产品进行重新定位,包装组合,衍生出新的文化业态,这是文化产业与旅游业深度融合的重要一环。充分利用好平潭丰厚的文化底蕴这一优势,可以开发具有本土特色的文化纪念品,后期就可以通过文化纪念品展销会、创意设计征集等形式进行市场推广。
三是整合各种形式的活动,发挥产业连带效应。积极响应并参与全国性的文化旅游主题活动,如文化旅游年、国际文化旅游节、大型赛事活动、会展节庆等,以此契机,着力推动平潭旅游文化产业品牌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在加快活动融合力度的同时,要以本土地域文化为根本,发挥其突出优势,紧紧围绕平潭文化,一步步打造会展庆典、博览会、电影节、体育赛事、动漫游戏等主题的旅游休闲文化活动,为平潭攒人气、传口碑、渲影响、增效益。
24 培养和引进旅游文化创新型人才
一是不断优化平潭发展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环境,吸引高端文化人才。平潭应以重点扶持文化项目为平台,依托本区浓郁丰厚的生态文化底蕴,吸引国内外的艺术家、投资商来平潭投资。通过一些大型活动赛事,吸引大批的旅游爱好者、文化、体育等方面的人才,加强本土与外来人才的交流c互动。
二是定向培养旅游文化产业人才。一是就目前文化旅游人员开展综合业务和专业技能的培训,将在职人员进行分类培训,大体有旅游管理类、专业技术类和服务型人才三大类型,逐渐打造出一支旅游文化产业的复合型人才队伍。二是与福建省内的一些高等院校合作,让旅游专业的学生多了解平潭的地域文化,可以为平潭定向输入人才。
3 结 论
随着建设平潭国际旅游岛各项政策的出台和建设的逐渐深入发展,平潭旅游业对文化产业的需求也是日渐凸显,尤其是平潭国际旅游岛是我国继海南国际旅游岛之后的又一重大旅游项目,需要有更多的创意文化的诞生,以满足国内外游客对生态文化的需要。平潭国际旅游岛作为两岸同胞共同向往的海岛式休闲度假旅游胜地,应注重自身文化的深度开发和挖掘,把本土文化与新时代文化融合创新,然后糅合到国际旅游岛的开发建设中,带动平潭旅游业的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