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德育课教学总结范文

德育课教学总结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德育课教学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德育课教学总结

第1篇:德育课教学总结范文

一、认真备课、面向全体授课

在教学中,认真备课,认真阅读各种教科参考书,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与学生的学习情况,认真编写好教案制定好教学计划,并不断地加以改善修改,在传授学生知识的同时,关心爱护学生,特别是差生,课堂密切注意他们,教育他们求学勿半途而废,在思想教育的同时,还耐心地辅导学生复习遗漏知识。使他们的学习成绩跟上班里的其他同学。帮助他们树立学好知识的信心。

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的发展为宗旨,始终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放在首位,注意分层教学,引导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三年级的学生经过一个学期的英语学习后对英语的学习产生了一定的兴趣,对英语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已有初步的了解。同学们的听力能力、口语表达能力等都得到了相当程度的提高。为此我做了以下工作

(一)、认真备课。不但备学生,而且备教材、备教法。根据教学内容及学生的实际,设计课的类型,拟定采用的教学方法,并对教学过程的程序及时间安排都做了详细的记录,认真写好教案。每一课都做到&“有备而来&”,每堂课都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课后及时做出总结

(二)、增强上课技能,提高教学质量。本学期小学部班班通的开设,极大的方便了教学。牛津英语是新教材,网上与之相匹配的课件太少,但随着教材配套的光碟却很好,每节课的内容都以动画的形式来展现。运用多媒体、实物教具、简笔画,情景教学、手势语言等方法来启发、教育学生。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注重以学生兴趣为出发点。郭思乐生本教育理念的提出,是每位老师教学的指路灯。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自己设计游戏活动及学习方法,特别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师生交流,充分体现学生学得容易,学得轻松,觉得愉快,注意精神,培养学生多动口动手动脑的能力。三年级的学生,学习积极性较高。我把三年级两个班的学生每班分成五组,组与组之间在课堂上进行竞争比赛,看哪组获胜,就给哪组加分,极大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学期末每班评选出一二三等奖,每等奖两人,给予相应的物资或精神奖励。每节课前十分钟进行复习,朗读已经学过的单词及句子,之后再进行新课的学习。

(三)、做好课后辅导工作,注意分层教学。在课后,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相应的辅导,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同时加大了对后进生的辅导的力度。对后进生的辅导,主要在第八节课进行,课堂上不能达到要求的在第八节课辅导。课堂上,针对每个后进生的不同优点进行鼓励,尽可能调动学习积极性。这样,后进生的转化,就由原来的简单粗暴、强制学习转化到自觉的求知上来。

(四)、在批改作业方面。学生的作业总是按时及时地批改,并对完成较好的学生,写上鼓励性的评语。

二、理论学习和教学研究。

在搞好学生教育教学工作的同时,我不忘积极充实自己。新课标的出台,为教学工作指明新的航线。积极学习国内外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随时更新自己的教育教学方法和知识结构,及时了解英语教学的发展动态,学习本校前辈及校外优秀教师的先进教学方法,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和教育教学水平,为自己的教学研究和教学创新储备力量。

三、出勤方面

本学期中我努力做到少缺勤,不早退,不旷工。有事请假,到校后及时给学生补课,从没因个人私事而耽误学生一节课。

四、教育教学工作成绩

第2篇:德育课教学总结范文

【关键词】单片机课程 翻转课堂 组织实施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6-0154-02

一、背景

翻转课堂是指重新调整课堂内外的时间,将学习决定权从教师转移到学生。这种教学模式使学生能更专注主动的学习,共同研究解决问题,从而获得更深层次的理解。但由于翻转课堂的特殊性,如果一门课全部采用翻转形式,显然不符合高职学生的学习情况。

单片机课程是电子大类学生的必修课,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思考,需要有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单片机课程的项目式教学采用翻转课堂的形式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对他们进行单片机系统的设计有积极的引导作用。

二、组织实施

翻转课堂的实施包含课前准备,教学活动组织和评价环节,现将本次单片机课程翻转课堂试点的情况整理如下[1-2]:

1.课前准备

试点内容是电子钟综合设计的第一次课,共计8课时,实施内容为在上一次课实现1s钟定时器中断方式定时的基础上,实现数字钟走时和调时功能。教师在1周前向学生提供视频资料为:任务分析,系统硬件设计,主程序设计流程,定时器中断服务程序走时功能设计流程,调时程序设计流程。为了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学习视频,给布置学生作业如下:

(1)看视频,在平台上提一个最有代表性的问题;(2)回答问题:①内存中走时怎样用十进制显示?②该系统用到几个按键,如何进行引脚分配?(3)根据分配情况在proteus仿真软件上画出单片机与按键的连接图;(4)学有余力的同学对照三个程序流程图进行程序编写。提交相应程序。总结编程中出现的问题。

2.教学活动组织与实施

翻转课堂的教学环节需要学生为主导完成项目的实施,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和工作量,所以对学生进行分组。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实施过程如下表所示:

在检验1任务要求和系统框架内容提问环节,对学生的提问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开展:

(1)项目需求情况;(2)电子钟的应用场合,优点;(3)单片机系统的设计流程;(4)项目的系统框架构成;(5)项目主程序及各个子程序的的功能构成;

在检验2学生对proteus和ppt的展示环节的提问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开展:(1)怎样实现时分秒在内存中的十进制显示;(2)如何通过按键实现停止走时功能;(3)按键程序里去抖动功能的添加;(4)如何计算按键按下次数。

课堂教学活动的实施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起到引导和指导的作用,明确各个模块的编程思路和注意事项,再以小组为单位开始实施程序编写,总结汇报。

3.评价环节

翻转课堂实施单片机项目的分数构成如表1所示,从课前准备的每个任务到课堂实施的每个环节均要有分数体现,让学生在整个环节都要主动参与进来,才能保证翻转课堂的实施效果。

三、翻转课堂教学总结

1.课前准备设计原则

课前准备是翻转课堂实施的关键,直接影响到翻转课堂的实施效果。课前准备的环节设计原则如下:

(1)课前环节的视频设计需要紧密围绕项目展开,按照单片机系统设计思路引导,不能罗列相关知识点,以降低学生学习难度,增强信心;

(2)一定要学生带着问题学习视频,这样可以抓住视频中的重点,在课前对学习内容和能实施的环节预先实施,节省课堂时间;

(3)要求学生在学习平台上围绕视频内容提出最有代表性或者尚未解决的问题,这样教师在课堂上可以有针对性的讲解。

(4)课前问题要有难度区分,既要有绝大部分同学都能够完成的必做题,也要有满足学习积极性较高的同学的选做题;

2.课程组织实施总结

翻转课堂教学相比于传统教学模式,教师的角色变为导演和导师,就单片机翻转课堂试点的效果,将实施翻转课堂的经验汇总如下:

(1)在内容上选择恰当。对于工科学生,要求学习内容对于学生不完全陌生,又有所挑战。如单片机的硬件构成如存储器,不适合采用翻转课堂形式教学。

(2)翻转课堂采用数量适当。在一门课程的实施上,如全部采用翻转课堂,教师和学生都是很大的工作量,容易打击学生学习积极性。建议在课程中在不同内容采用不同形式的翻转课堂,由简单任务的完成到复杂任务的完成逐步递进。

3.翻转课堂考核过程中严格按照考核要求进行,督促学生适应该新型教学方式。

翻转课堂的实施能够改变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关系,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翻转课堂的实施不H要求教师能够录制高质量的教学视频,还要根据学生情况和课堂组织情况随时调整。

参考文献:

第3篇:德育课教学总结范文

新课程的改革不仅是一种教材的改革,更是一种文化的改革,一种观念的改革,作为工作在教学第一线的教师,要适应新的课程改革的需要,必须更新观念,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同新课程一起成长,以适应新课程对教师的要求,为此我校做了以下工作:

1、加强培训,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以适应新课改的要求。

①以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契机,组织教师认真学习落实《江苏省关于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工作的实施意见》,提高认识,明确新课程观念,把握新教材特点,立足课堂,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推动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除积极参加市教育局的新课改培训外,我校自己利用各种讲座、学习加强对教师的培训,使教师在开学之初就对新课程有了足够的认识,对新课改作好了充分的思想和理论上的准备,在如何对待新课程上,如何对待新课改上,统一了认识,转变了教师的观念

②实施学校教师的"校本培训"。

学校要求教师自觉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实现"六个解放":

一是要"解放眼睛"看形势。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深化,教师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越来越与自己的前途和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作为当今教师要积极投身到创新教育的时代潮流中去。

二是要"解放头脑"敢为先。教育者要在改革中勤动脑,才能有新思路,素质教育期待着教师更大程度的思维创新。

三是要"解放双手"去开辟。教育创新之路靠教师用双手去开辟,教育新观念、新创意、新事物靠教师自己用双手去创造;

四是要"解放嘴巴"多质疑。教师要谈天论地话创新,促进问题意识的发展。

五是要"解放空间"觅食粮。"问渠哪得请如许,为有源头话水来"。教师要超越习惯和经验的束缚,走出书本,走出课堂,走入社会,走向大自然,吸取先进的创新理论和创新经验,丰富自己。

六是要"解放时间"寻乐趣。教师要从繁忙的业务圈子里跳出来,读读书刊、想想点子,练练技能,鉴赏艺术,活动筋骨,只有教师乐教,学生才能乐学。

2、加大对教师的培养力度,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①通过"传、帮、带"以及学科带头人的指导培养、教研、集备活动、教师课堂比武、青年教师基本功比赛等活动的开展,提高教师业务水平

把教科研作为一个载体,让教师在教育科研中,通过"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的过程确立正确的教育思想和形成正确的教育观念,增长教育教学能力。

②学习、培训、科研多投入,让更多的教师,尤其是中青年教师有外出学习、考察提高的机会。

为了适应新课改的需要,我校加大了对教师的培养力度,更多的提供教师外出学习和培训的机会,让教师尽快提高自身素质,开学两个月来,我校已派出教师赴太原、桂林、贵阳、上海等地参加新课改的培训和学习,同时,又派出两名教师参加省骨干培训班的学习,大大提高了教师的自身素质,为新课改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新课改为我校教师提供了一个充分展示自身素质的舞台,为我校培养了一批优秀的青年教师队伍。开学两个月来,我校共接待来自区内外老师与电视台等单位的调研和采访,新课改的教师出课已近三十节,这大大提高了我校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有力的提高了我校教师的自身素质,为我校培养了一批优秀的青年教师队伍。

二、新课改,使我校的教学研究气氛空前浓厚

我校的教学研究有着优良的传统,教学研究蔚然成风,教研活动、集体备课早已成为学校的常规工作,新课改以来,我校的教学研究更加活跃,老师们在进行常规教研活动以外,又进行了更多的尝试,使我校的教学研究气氛空前浓厚,为新课程的实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加强集体备课,发挥群体效应,重视研究教法学法,全面挖掘教材的教育功能,尤其是新教材,鼓励创新,加强不同学科间的交流与沟通。

改革课堂教学,备课是主要环节,集体备课更是教师之间互相交流教改信息、探讨教学方法、切磋教学艺术的一项重要措施。

①集体备课要突出研究风气,增强实效性。

集体备课要研教研学,尤其要研课堂之教,学生之学,实现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转变,每周各组的集备务必达到实效,切忌形式主义。

②发挥教研组作用,集集体之智慧,按教材内容(尤其是新教材)将重点备课任务合理分解,落实到人,排出一学期的分工一览表,便于教师明确任务,提前准备,确定中心发言人,每位教师集备中都应积极参与讨论,发表独到见解。

③鼓励倡导教师解放思想敢于创新

集体备课意义在于教师之间通过探讨与交流,取长补短,提高认识,更好地发挥每个人的教学特色。但不能机械地强调绝对统一,照搬照教,要发展教师个性,创造性,使课堂充满活力,鼓励教师在课堂教学探讨中敢为先,争创先。在加强同学科教师交流的同时,特别倡导不同学科之间的交流沟通,文、理相通,相互借鉴。

④加大集体备课的管理力度。

建立了"三级教研制",

即:积极参加市教研室组织的教研活动,及时了解新课改最前沿的信息,多听新教材的研讨课,不断从中汲取营养,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和能力。

每周定期进行集备,每周教研做到"三定""五统一"即定时、定点、定中心发言人,学进度、教学内容、教法学法及思考题、作业和答案。为把握好新教材,教师备课更加注重探讨新教材课程标准,结合学生实际特点,研究出合适的教法、学法及教学手段,老师们共同合作、探讨、交流,设计出符合学生特点的、能激发学生思维的、能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课堂教学模式。以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每次课后,针对课堂反馈的实际情况,老师再

一起研究、反思,相互交流自己课堂教学中的得与失,进一步调整教学设计、方案,力争使教案更符合学生学习实际,达到最好效果。

2、加强了教师间的教研交流和教师间的团结协作。

在实施新课改后,老师们感触最深的就是教师之间毫无保留的精诚合作。这不仅体现在每周固定的教研活动中,更体现在每节课的课前和课后。每节课前都要共同商讨教学策略和教学措施、教学技巧等,每节课后,都要对出现的问题分析原因,不少教师在业余时间,还经常通过电话、上网等方式探讨教学中的有关问题。以求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三、新课改,使我校的课堂教学焕发了新的活力

新课程理念认为,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本着以学生为本,以学生发展为宗旨,现在就要倡导以学生学习为主体的教学观念。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我校的课堂教学焕发了新的活力,呈现出新的气象。

1、首先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求教师进行角色的换位转变

教师从传统教学的传授者转向现代教学的促进者、学习者、发现者、引导者、组织者。教学中注重学生的自主建构,使教学过程由教向学转化,使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不断提升。

2、在培养学生学习方式、方法上,我们也做大量的尝试工作

a首先,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倡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培养学习的责任感,养成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例1、比如,在生物课在《致同学们》一节中,教师对克隆动物、转基因食品、人类基因组计划、DNA侦破技术等当前生物学科尖端问题进行了讲解,开阔了视野,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由此也迈出了研究性学习的第一步。

b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倡导学生自主性学习和探究式学习,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在理科教学中,我们重视培养学生收集收集图片资料及其它信息的能力,引导学生尝试收集和分析资料的科学探究方法。

鼓励学生自己观察、思考、提问,并在作出假设的基础上进行探究方案的设计和实施,并根据实验结果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在科学探究中发展合作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重视探究报告的撰写和交流,提倡报告形式的创新。

在文科教学中我们加强了学生课堂阅读的主动参与性,只有学生投入的参与课堂,才能真正的上好课。所以老师们把精力一致放在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上,老师们采用激情导入、鼓励质疑、讨论合作等办法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同时注重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并充分利用课外学习资源增强学生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

c赏识学生独特性和富有个性的理解和表达,鼓励学生勇于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学习通过多种途径探索解决问题,再从不同角度总结问题,培养寻求不同途径获取知识的能力。

d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和怀疑意识,鼓励学生对书本的质疑和对教师的超越。

e积极引导学生从事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乐于动手、勤于实践的意识和习惯,切实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四、新课改,初步改变了对学生的评价方式

过去我们对学生评价是不够全面,只重考试结果,不注重学生平日掌握知识、提高能力的过程,新课程理念下要求教师对学生要进行全面的评价。因此,在进行新课改的时候,我们改变了过去的评价方式,尝试运用活动法、学生课堂情况纪录法、学生学习档案收集法、与考试测查相结合,各个方面都占有一定的百分比,最后综合评定学生的学习成绩。

我们为每一位学生建立了"学习档案夹",将学生参加的课内、课外活动,如课堂三分钟演讲、课堂小品剧表演、课堂讨论、发言、课下完成作业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探究报告、实验报告、调查报告、查阅的资料、收集的图片、剪报等,与学生课堂教学相结合,每次活动教师及负责的学生都进行详细记录并将学生活动情况和成果收集进学生学习档案袋中,作为综合测评的依据。

我们将考试测查平时与期末结合,既注重知识的学习又要注重能力的培养和思想的教育。这样的评价对学生来说较全面、客观,注重了学生学习的过程,调动了学生积极性。对教师来说,可以从多个方位、角度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便于因材施教;同时,通过学生参与的积极程度观察出整体学生的学习水平。

五、新课改,带给我们新的问题和困惑:

1、新教材在实施、应用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大好处理的地方,如课堂上针对某一有兴趣的问题,学生们积极参与讨论,抢着发言陈述自己的观点、主张,以至为维护自己的观点与他人进行脸红脖子粗的辩论,甚至到了下课时间还意犹未尽,看着孩子们情绪这么高涨,精神这么投入,教师是不忍心打断他们的,教师在充分保护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赏识学生独特性和富有个性的理解和表达,鼓励学生勇于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通过多种途径探索解决问题,再从不同角度总结问题的同时,有时教学任务难以如期完成,成了老师感到困惑的问题。

第4篇:德育课教学总结范文

【关键词】初中数学 课堂小结方法 应用实践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1-0130-02

数学教学是初中教学体系中非常重要的学科之一,其课堂小结是初中数学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不仅可以帮助教师对课堂教学进行归纳和整理,快速找到课堂教学中的优势和缺点,而且还可以帮助学生总结学习的规律,从而进一步的促进学生搭建知识的桥梁。因此,初中数学教师应当充分发挥课堂小结的效果,将课堂教学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层面。

一、初中数学课堂小结必要性分析

目前,在新课改的背景之下,课堂小结的重要性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所重视,并且被逐渐运用到实际教学当中,课堂小结对于初中数学教学来说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其必要性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当每节课或每章的教学完成之后,教师都可以通过文字、语言或表格的形式将所教内容归纳起来,这种课堂小结能够将教学前后有效的联系起来,形成清晰的教学层次,此外还可以将教学的内外在联系在一起,从而形成一定的知识框架。

(二)在初中数学教学之后进行课堂小结,也是发现教学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一种方式。无论教师的教学准备有多么的完美,在教学中始终会出现一些问题,在进行课堂小结时,教师可以进行弥补。此外,在进行课堂小结过程中,学生能够及时发现自己生疏的知识点,教师则可以根据这些点的特点,在课堂小结中进行重点的讲解,增加学生的印象。

(三)我国初中数学的课程比较复杂,数学内容具有较强的连贯性和逻辑性,多数学生都不能在第一时间完全的掌握。针对这一特点,教师则应该通过课堂小结的方式,来大致回顾一下之前所学的知识,为后续的教学铺设道路,避免一些学生糊里糊涂的就进行接下来的学习。

二、初中数学教学课堂小结常见的几种方法及实践

(一)数字法

抓住教学中关键的字词,结合相应的数字就成为了数字法小结。例如,作者在教授“有理数”的第一课时,我就将课堂小结分为了三个部分,即:一个定义、三个分类、四个法则。一个定义是指有理数的基本定义,三个分类是指可以将有理数分为正有理数、零和负有理数,四个法则是指加减乘除这四个计算法则。数字法简单明了,能够帮助学生抓住数学中的重点。

(二)口诀法

在编制课堂小结时,可以将小结编制成为朗朗上口的口诀,不仅能够加深学生的记忆,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预料之外的效果。例如,在进行有理数减法运算教学时,建设就可以将教学内容编为:减正等于加负,减负等于加正;有理数乘法运算符号的法则可以编为:同号正、异号负、一项为零就为零。由此可见,初中数学中的大量运算法则都可以将其编为口诀,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多加使用口诀,让学生进一步的掌握数学的运算法则。

(三)兴趣激励法

俗话说得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初中数学的课程环节较多,而且多数内容又非常的抽象难懂,因此,教师的教学和课堂小结都应该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积极思考,积极参加课堂教学活动,勇于探索未知的知识。比如,在对“平面图形”进行认识时,教师则可以利用课堂小结,安排几个学生扮演不同的平面图形,然后让扮演平面图形的学生介绍自己的名字和自己所扮演平面图形的特点。这种新鲜又实用的课堂小结一下就可以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出来,学生感到非常的有趣,都想扮演平面图形的角色,在学生扮演的过程中,不仅巩固了学生的知识,而且还活跃了课堂,为后续的教学搭建了坚实的基础。

(四)扩展延伸法

扩展延伸是初中数学教学中不可缺少的教学环节,通过扩展式教学,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新能力。一次高效的课堂小结,可以围绕一个问题点进行扩展延伸教学,这种教学方式有利于学生积极探索未知的知识和更全面的数学理念。扩展延伸法主要是以一点思维,向周围可行的知识问题点上发展,以学生学习为核心,展开发散性教学。

三、结束语

在新时代的背景之下,初中数学教学不应该只是使用传统的教学理念,教师充分认识到课堂小结的重要性,发挥课堂小结的最佳效果,掌握并实践课堂小结的各种方法,是新时代初中数学教学需求,同时也是初中数学未来发展的必要条件。

参考文献:

[1]张源. 初中数学教学中结课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西南大学,2012.

[2]张萍. 初中数学教学课堂小结的常用方法浅析[J]. 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15,03.

第5篇:德育课教学总结范文

翻转课堂作为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对教师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实现高效教学提供了强有力的指南和方向,赏识教育的关键又是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适时地给予肯定与赞美,让其闪光点更亮,以带动其他方面的进步,从而获得对生活和学习积极向上的内驱力。赏识教育与翻转课堂相融合的教学,教师要善于结合实际教学需要,灵活地、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对教材进行适当的取舍或调整。如何使赏识教育与翻转课堂相融合,发挥孩子的最大长处和潜质?帮助他们树立自信,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提升学生主动自学的能力?结合学校提出的赏识课堂与翻转课堂相融合的1234体系,根据学生学习的特征,认知规律,自主学习能力等,结合“赏识利导,尝试探究”、 “展示交流,赏识优化”、 “练习巩固、当堂达标”、 “拓展延伸,赏识提升”、“归纳小结,赏识自我”五步教学模式,文综教研组老师们结合自己的学科不断探索、研究、实施,一学年来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和成绩。

首先,通过多媒体平台向学生传输“微课”再鼓励学生结合学习任务先自主探究,把疑惑之处记录下来,然后小组交流,自主学习检测,再由小组长检查课前老师布置的自主学习任务单完成情况并做出评价。鼓励小组协作解决任务单中的疑难问题,进行自主学习成效检测。最后让学生谈谈自己的的课前学习收获,使学生的自主性得到充分发挥,学习能力得到极大提高。

其次,引导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小组内展示和交流自己的学习成果,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只要学生做到肯动脑,就给予肯定和鼓励,对表现优越的孩子及时鼓励并赏识,构建开放的课堂,大胆放手,将课堂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将提问的权利和评价的权利还给学生,将学习、认识和习得的过程还给学生,构建了一个自主开放的课堂。最后小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由教师进行点拨,共同解决疑难问题。积极鼓励几位学生对照多媒体课件,指图交流各自对不同问题的看法,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教师给予肯定、鼓励或纠正,正确评价学生的优点与不足。同时对自学较好的小组及同学及时表扬鼓励。

最后、设置层次不同的当节学过的问题,让全体同学参与到学习中来,对敢于质疑的学生,老师要及时肯定和赞赏。因为质疑可以活跃课堂,调动学习气氛,让更多的学生从中产生新的思考。解决问题时强调学生对知识技能的应用,强调学生亲身参与探索性实践并获得感情和体验,强调学生全员参与。这样做,目的让所有的孩子能根据自己的学习水平正确回答问题,让所有的孩子在回答问题中尝到甜头,让优秀的学生更优秀,让一般的学生不要受回答失败的折磨和难堪,从而树立自信。日长月久,积少成多,他们就会在不断的“小胜”中获得“大胜”,最终摆脱后进,成为后来者居上的佼佼者。此外,采用形成性评价的方式,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我评价和自我改进,使评价成为学生实践和反思、发现自我、找出自己的闪光点。同时在再欣赏别人时强调评价的激励性,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个性特长,施展才华。

第6篇:德育课教学总结范文

【摘要】居住空间设计课程是环境设计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之一,它是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综合性学科,为提高居住空间设计n程的教学效果,本文在居住空间设计教学内容与方法上进行教学改革探讨,为居住空间设计课程教学打造和建立与时俱进的教学平台。

【关键词】居住空间设计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随着国家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居住空间设计行业也随之蓬勃发展。社会对设计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大,与此同时,也是居住空间设计人才的培养提出更高的要求。学生的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需要逐步提高。

居住空间设计是环境设计系一门专业核心课程,课程的教学目的是: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掌握能够独立完成居住空间的设计能力,能熟悉居住空间设计的工作流程,重点培养学生的设计和施工能力以及计算机辅助软件的能力。在国内,以目前的就业反馈信息来看,大部分刚毕业的学生只会说而不会做,眼高手低,在学校所做的实践的知识很多都只是凭空想象做出来的,设计出来的东西很多也是纸上谈兵,所以导致刚踏入设计公司的学生因实战能力的欠缺而无法上手,达不到企业的用人需求,从而要花费大半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在公司重新学习,就业单位对此很无奈,学生也很辛苦。所以,居住空间设计课程教学改革势在必然,需要不断地进行可行性改革研究,从分析现行市场需求出发,对《居住空间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的具体实施提出相关建议,使得学生们学有所用,在激烈的行业竞争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

一、教学内容的改革

1、课程目标突出实践教学

在以往传统的教学内容设置上,居住空间设计课程的基础理论课时和实践课时基本是对等的。一般情况下先进行理论教学,再进行实践教学模式来传授相关的教学知识点。这种教学模式有一定的弊端,不能很好地将理论知识融入到实践中。因此,作为要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院校来讲,不仅要让学生能熟练掌握居住空间设计的原则、设计方法和理念等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在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中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以此加深学生的设计能力和水平。因此,居住空间设计课程在课程目标中,要转变教学理念,突出实践教学,加大实践课时的比例。

在课程目标的设计和安排上,要体现应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的培养。做到了既要加强理论教学,更要突出应用型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课时的安排上,可将理论教学中的一部分内容转入到实践教学活动中去。在课程教学内容, 尽可能达到针对性、实用性,并分析和确定学生应具备的职业能力和基本技能目标以及设计技能目标。在实践教学中,把学生分成几个设计团队完成项目的设计,要求学生以设计小组的工作模式进行学习和设计,分工合作、团结协调。让学生的综合设计能力和沟通能力有一定的提升。

2、教学方法的灵活性和多样性

教学方法始终贯穿于教学过程之中,而教学方法却并不是一个静态的过程,即使教学改革设想再完美,它都必须建立在教学的过程上,同时还要和具体的实际相结合。

(1)运用案例教学

通过案例库的建设,强调案例教学,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案例教学可以更直观地让学生了解设计的全过程,提升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案例分析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通过举一些典型的案例,对其进行分析,同时,让学生分组对进行案例讨论,各抒己见,最后,让学生自己整理分析整个案例。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仅让学生掌握了专业基础知识,还有利于提高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让学生自己成为教学主体,激发了学生自主性、合作性及探索性的学习。

(2)项目教学法。教师可以以实际的工程项目为对象,先进行项目分析和示范,然后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最后根据各组完成的项目情况来评价学生是否掌握知识,达到教学目标。

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先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选择项目案例,设计好任务书,让学生在课外时间收集好案例中各项目材料。如:市场调研、收集资料、对相关的文献资料进行查阅;并结合项目案例进行分析;然后对案例进行设计构思、讨论并绘制设计草图等。在此过程中不仅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能力,还能启发和引导学生最终达到解决问题。

(3)“走出去,引进来”的教学法。目前,很多院校都采用“假题真做”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虽然它可以模拟真实的设计项目,让学生在设计项目中掌握设计的操作流程。但与此同时,却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学生不能真正了解实际工程结构的做法。所以,加强与企业之间的合作方式,采用走出去的方法则是必要的措施。

“走出去”模式则是教师可以利用校外实训基地,在真实的环境中,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材料和施工工艺,学会处理工程项目中出现的问题以及学习工地施工管理能力,这种方式能让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大大提高,相比课堂理论的讲解更加轻松和深刻。而且通过学生实地参观和老师现场讲解,以及工地的亲密接触,可以帮助学生更好更快地融入社会、适应社会。

“引进来”的模式则是指在教学内容的授课上,除本学院专业教师讲课以外,可以邀请同等其他院校的教师来为学生进行讲课。除此之外,学校还可以定期引进相关专业的企业技术人员来学校进行讲课,并不定期的举行专业前沿讲座,让学生们可以随时了解行业动态。

3、改革课程考核体系

居住空间设计以往的考核方式是根据专业特点,一般以单元作业加考试大作业共同构成课程考核。作业制作要在课程教学环节内完成。课程考核作业基本是根据给定的项目图纸,绘制全套的居住空间的设计方案。成绩评定方式的主要构成及比例:期末成绩占60%,平时成绩占40%。改革后的课程考核方式,可以根据实际的教学情况需要进行,着重要体现实践能力考核和注重职业能力的培养,所以考核的可以多元化,也是势在必行。可以在以往的基础上,更加细化,多方位、全面地进行考核。具体有以下几个方式:

(1)设计理念的表达;全面全新的设计理念;团队的协作能力。

(2)设计作品项目化的考核方式,即以项目过程化考核与作品效果考核相结合,以设计项目的具体要求为考核标准。

(3)工作规范考核方式,即知识技能考核与工作态度考核相结合,注重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表现的考核。

(4)多样化考核办法,可以通过考证或技能竞赛获奖相结合,采用多种渠道来认定学生课程成绩。

二、对环境设计专业课程教学方法的设想

1、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

完善“双师”队伍建设制度,要求每位专业教师不定期去企业学习锻炼,在日常的工作中切实加强与企业之间的联系,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并选派优秀教师区参加省市各类培训。同时,在不影响基本教学的前提下,积极鼓励教师参与企业横向课题研究,以此提高个人研究水平,并为个人发展积极搭建平台。

2、合理利用校外实训基地教学

要提高学生的实训能力,必需合理利用校外实训基地,实现校企合作。校外实训基地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场所。教师在上实践课程的时候,一定要合理利用校外实训基地教学,来提升学生的基本技能和综合能力,使学生能在实践中真正得到锻炼,学习解决生产实践以及工程项目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以及管理能力,培养自身的沟通技巧、团队协作精神,积累实际工作经验,并提升自己的设计施工能力和艺术鉴赏能力等综合能力。为学生今后的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3、建立工作室教学模式

建立工作室教学模式,目前在一些设计院校逐渐开展。工作室教学模式,可以与社会接轨,增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使教与学相互补充。在工作室里,教师可以更充分地对学生的辅导。在实践操作中,可以根据装饰设计公司的操作流程,对设计过程和设计行业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学生之间可以采取“传、帮、带”的方式,起到榜样的作用,低年级的学生在高年级的学生的带动下进行设计创作。在这种良好的学习氛围中,能增强学生的信心,形成你追我赶的效应,以此提升自己的设计能力。工作室的教学模式,不仅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而且能鼓励学生探索学习方法。同学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可以让学生在所学的设计课程中发挥更多的自身能力和价值。

居住空间设计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总结,需要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进一步探索和研究,力求做到符合专业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使自己的教学水平逐步提高。

参考文献:

[1]李跃辏吴能森.工程项目管理课程案例教学法探讨[J]. 襄樊学院学报,2009(11):81-83.

[2]张锐,庞大庆.广告设计课程的工作室教学模式探索[J].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8(8):194-198.

[3]范贵德. “工教结合先导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刍议(N)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32).

[4]钱抒.“室内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N) 正德学院学报第10卷第2期 2012 年12月.

第7篇:德育课教学总结范文

 

自1998年首次设立本科小学教育专业以来,在全国高师院校内迅速“蔓延”,近二十年间展现出极强的专业活力和吸引力,并且为基础教育一线输送了大批优秀的小学教育专业人才。而教育见习作为职前教师关键的教育实践活动,是其从高等院校深入教学一线的窗口、教育理论结合教学实践的桥梁,无论是从实践性知识的习得、教学经验的积累、对教师职业的认知来说,都在教师专业成长的道路上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由此可见,教育见习毫无疑问是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但在实践的经验与反思下,国内小学教育专业的教育见习模式逐渐显现出一系列漏洞,其中以具有代表性的传统型教育见习模式尤甚。

 

一、传统型教育见习模式

 

传统型的教育见习模式即指小学教育专业建立之初由南京晓庄学院等部分领头院校构想并贯彻的见习模式,在各大院校小教专业蜂拥成立的背景下,随之而来的是该模式普遍性的沿用与推广。由此,传统型教育见习模式便展现出时间跨度的持久、应用范围的广泛、结构内容的陈旧等特点。

 

(一)传统型见习模式的实施概况

 

小学教育专业发展至今,在课程设置、培养模式等领域尚无统一规范,故教育见习也连带性地具有其不明确的一面。虽然国内各院校在相关领域不断付诸积极的探索,但在传统型见习模式的范围内,小教专业的教育见习主要展现为基础的实践环节形态。

 

从见习的实践形式来看,传统的教育见习往往以分散与集中结合的时间分布形式呈现。各院校偏向于将教育见习课程进行肢解,分散于不同学期开展,多者会安排5个学期的见习活动,反之则仅有一个学期;从见习开展率来看,4、5、6三个学期成为了见习管理者们普遍青睐的节点。在开展教育见习之初,多数院校的见习管理者倾向于召开见习动员大会,从形式上确立见习工作的起始点,并借此向师范生口头传达教育见习的要求与精神;与此同时,教育见习的相关计划和手册一并下发。见习过程中,活动大多以较为紧凑的形式维持一周左右的时间,由师范生集中进入合作小学完成见习任务。在见习实践环节结束之后,院系少有组织见习的研讨与总结。

 

从见习的实践内容来看,以“见”为主是师范生见习过程中的宗旨,观摩与学习则成为其主要任务。出于职前期的教师生涯定位,师范生在进入小学的情境下通常被要求进行积极观察:宏观层面上,师范生需要对小学的物质环境、校园文化、班级设置、活动管理等有初步了解与认知;微观层面上,课堂教学中教学设计、师生活动、教学行为等都是师范生观察与学习的对象。除此之外,他们还被期望通过教育见习撰写课堂笔记、见习反思以及完成教案的编改。同时,传统型见习模式具有一明显特征,即一般情况下师范生无从获取真实课堂教学的机会。

 

(二)传统型见习模式暴露的问题

 

传统型见习模式在多校多年的运行过程中早已被实践证明其呆板与低效的一面,为了专业建设和师范生的发展,对这种实践环节形态进行反思显得尤为必要。而课程定位偏离、师生效率低下成为实践环节中暴露出的主要问题。

 

一方面,在小学教育专业培养方案中,教育见习通常被认作是教育实践类课程的子课程,与教育实习、教育研习等课程处于同一地位,理应具备规范的学分、学时、任课教师与课程经费。然而在实际的人才培养过程中,教育见习定位偏离与模糊、课程地位始终不及一般课程,学分、学时、经费没有可靠的保障成了普遍存在却又习以为常的严重课程缺陷。部分院校认为教育见习仅仅是一个实践环节,将见习纳入教育实习板块成为其先行活动,更有甚者借助学科专业课程、教师教育课程的机会融二者于一体并随意为之。正是由于这种把教育见习当作实习的一个环节和教育理论课的一个补充的认识,导致教育见习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随意性和盲目性[1]。

 

另一方面,传统型教育见习模式在其内容与形式等层面的不当安排,导致师生在见习效率上出现明显的低迷。对师范生来说,见习效率低主要表现在见习目标不明确、见习过程不积极、见习收获不够多,而见习形式单一、见习内容单调则是其主要原因。从表面上看,教育见习被合理地划分在各个学期保证了实践性课程的课时分散,但实际上每个学期内部见习均以集中一周的形式开展,各学期间缺乏紧密联系。在见习过程中,师范生则是盲目的参观者,自觉不自觉地进入学生角色,注意力充其量能集中在教学内容和教师的风格方面[2]。对教师来说,组织难、指导少则成了其主要的低效行为表现。大多情况下,教育见习通常由高校带队教师自行联系与组织,其中所遇到的困苦令教师懊丧并与后期见习过程中的不负责态度产生密切的心理转化关系。而校地双方的教师在付出与回报不成正比的背景下,更是很大程度地减少了指导行为。

 

二、浸润式教育见习模式

 

“浸润式”见习模式指浙江师大在传统型见习模式基础上积极规划和提出的新型见习模型,具有一定的前沿性与创新性。

 

(一)浸润式见习模式的运行特点

 

浙江师大小教专业对传统的见习实践环节进行了批判性地吸收和大刀阔斧地改革,形成了系统的教育见习实践形态,并突出表现为日臻上升的课程地位与全程一贯的见习形式。

 

浸润式见习模式的规划者充分认识到了教育见习与教师成长的密切关系,也意识到实践类课程发展与师范生实践性知识养成的内在一致性。因此,相比较部分院校仅将见习作为零散的实践环节的做法,浸润式见习模式则把教育见习的实践形态进行系统化与全面化,并给予了较高的课程地位。在课时方面,浸润式见习模式从第一到第四学期均安排了不少于30个课时的见习时间,第五、六学期更是有将近120个课时的充分保证。在学分方面,教育见习被核定为一门2个学分的实践类课程,并在教学计划中明确规定。但在浸润式见习模式下,教育见习无专门的任课教师与课程计划,出于大量外出实践机会的考虑,为其配备的经费与其他课程相比有一定增加。

 

全程一贯的见习形式则凸显出浸润式见习模式的最大优点,即通过本科期间高质量、不间断地系统化见习训练,将其中的实践精华无声地渗入师范生个体,实现人才培养关键的一步。在本科一年级,小教专业学生以两个行政班为单位进行两周一次的实地见习,并且以两所城区学校为见习对象实行轮换制度,每次见习的内容为对小学环境、课堂教学进行初步观察与感知。本科二年级,一班一校的形式得以落实,每班在该学年中两周一次固定前往一所城区学校开展见习活动,两位小教专业学生与当地教师进行同课异构的教研活动成为主要的见习内容。第三学年中,见习活动增加到一周一天,小教专业学生多以两人一班的形式全天跟班见习,除了一人一节精品课、一次班会课外,他们还需承担类似于作业批改、课间管理、活动组织等冗杂的任务。而稍微偏远的农村小学被提供成为见习基地,并同样在学期之间实行见习学校的轮换。大四学年则以教育实习、研习作为对见习经验的总结与提升。由此可见,无论是时间先后、实操机会还是受众范围,全程一贯的见习形式都彰显了较为显著的优势,形成了“感知-模仿-浸入-升华”的系统实践模式。

 

(二)浸润式见习模式的实践弊病

 

然而随着时间轴线不断地延展,在浸润式教育见习模式从构想走向实践的过程中却出现了规划与现实之间的张力、应然与实然之间的断层。对其进行深入剖析与反思有利于我们实现该模式的重新建构。

 

首先,在见习频率得以极大提升的同过程中,本应同向发展的见习实效却出现停滞不前的现象,究其缘由与师范生主动精神的匮乏有着深层的关系。见习次数的急剧上升与见习内容的缺乏变化产生强烈的反差,师范生群体中的见习倦怠感由此产生并以交替的形式不断抬升。在见习活动开始前夕,不做任何的见习准备已司空见惯,见习学校的地理位置、办学特色、办学理念甚至见习听课的内容与班级状况在师范生心中都一无所知。而在活动开展过程中,师范生由于缺乏问题意识普遍在听课期间容易出现消极的态度,部分学生始终处于孤立的状态而没有融入课堂的氛围与结构中。在与指导教师互动的过程中他们大多数情况下处于被动的位置,而少有以主动的姿态发起沟通探讨。见习结束后,学生往往对见习作业敷衍了事,这使得反思与总结的功能在此过程中产生极大地消解,听课时的思维定势与身份转换失败也导致对见习活动的深入探讨和思考难以进一步开展。

 

其次,浸润式教育见习模式的系统实践形态缺乏有效理论指导成了另一大弊端。相比传统型见习模式亟需提升见习频率的窘境,浙江师大的小教专业正在往另一极端发展:见习过程中指导老师隐身甚至缺勤、学科教学论与教师教育课程难以与实践融合、见习结束缺乏研讨与总结,这些都在从理论思考与实践进步层面阻碍见习实效最大化的实现。有学者曾指出:“教育实践课程是实习机会+指导+反思的三位一体的过程。”[3]而浸润式见习模式单行线的做法忽视了理论指导的重要性,淡化和割裂了实践、指导与反思的联系,使得其客观上仍然停留在系统化实践环节的形态,而没有对传统型教育见习模式产生本质上的改变。

 

三、综合课程化教育见习模式

 

综合对传统型与浸润式见习模式的述评,可以发现它们都仅仅局限于对教育见习的实践环节进行完善与提升,而始终未在见习模式的改革中体现理论指导的一面。为了更好地达到革除教育见习弊端的目的,站在综合课程化的角度对小学教育见习模式进行重塑是其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综合课程化教育见习模式的构建

 

综合课程化教育见习模式需在浸润式教育见习模式的基础上,本着系统实践融合理论研讨的原则,对它产生正确的课程理念认识,从基本制度、见习形式等方面着手开展改革,使其成为一门基于实践的综合课程。

 

1综合课程化见习模式的课程理念

 

教育部最新的《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充分强调了教育实践课程的“实践性”和“研究性”,提出教育实践课程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致力于使师范生的教育实践成为研究性实践,使师范生的教育研究成为实践性研究,从而为实现教育预期提供有力的课程支撑[4]。

 

在传统的教育实践课程体系当中,教育实习无论是所占比例还是重视程度,都远超于教育见习,故为其配备相应的教育研习以期加强实践环节的理性思考。而随着课程地位的上升以及新兴浸润式见习模式的运用,教育见习在教育实践课程体系当中发挥的作用日益突出,对师范生专业成长的重要性渐趋明显。故按照《标准》的指导思想,教育见习理应具备“实践与理论相结合、见习与研究共进步”的基本理念,整体课程可划分为系统实践与理论研讨两大核心,在课程实施过程中以两大板块的形式既并行贯彻又有机融合,通过“以经验课程为主,学科课程、经验课程和潜在课程整合”[5]的方式,实现从孤立的实践环节向综合的见习模式的转变。

 

2综合课程化见习模式的基本制度

 

综合课程化教育见习模式的内部制度应当被置于教育实践性课程体系的宏观框架下进行有机改革,坚持系统实践形态结合理论研究探讨的课程思想,秉承吸收浸润式见习模式的主体框架精华,在建设教育见习精品课程的基础上全面开展。

 

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见习课程基本制度的内部规范可以主要概括为以下五点:第一,需制订合理明确的课程计划,按课程管理规定进行提交、存档及施行。第二,在增加实践环节频率的情况下匹配见习理论研讨的相应增长,正确处理每学期内部两者的比例关系,通过教学计划确切执行。第三,编写或购进教育见习固定教材,充分发挥教材的理论指导作用,使其成为专业课程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并纳入教材管理体系。其中,教材内容可包括规定性材料、知识性材料、过程性材料以及实践指导手册等[6]。第四,选任长期专职的任课教师,强化教师组织与领导见习研究的功能,完善教育实践指导老师选聘制度、落实教育实践指导老师责任制度、强化教育实践指导老师激励制度[7]。第五,解决关键的经费问题,妥善考虑实践课程特殊性,大量增加经费拨款,合理规划经费使用,加强经费去向监控。

 

3综合课程化见习模式的形式内容

 

浸润式见习模式为见习工作者在系统实践的环节提供了较为合理的模型,综合课程化教育见习模式应在此基础上大力融入见习理论研究,实现理论学习与教育现场实践互相作用的动态过程[8]。

 

在系统实践环节,全程一贯的见习形式应当被继承并在见习时间与内容的结构布局方面更合理地规划。在大一学年第一学期,见习活动组织者大可不必急于将师范生投入课堂一线,相反地,通过在高师院校中进行听评课的技能学习,配以远程见习等方式加以讲解与贯穿,对三年的见习质量会起到基础性的提升作用。大二学年,在浸润式见习模式同课异构的实践方式基础上,专题见习与综合见习相结合的形式在见习活动的多样性、见习效果的显著性、见习结构的合理性等方面都会起到一定的改善作用。大三学年,综合课程化见习模式应在保证见习频率的同时,努力提升见习质量。

 

在理论研讨环节,随着见习活动不断地推行,应当与之相对应地设有明确课时安排的见习研讨和教育教学研究。每次见习活动结束之后,任课教师应负责组织进行该次见习的探讨,形式可包括学生自身的叙事反思、小组之间的头脑风暴以及师生之间的研讨点评等,通过阶段性的理论指导强化对教育见习的再次经验与理性构建。在学期结束之后,总结性的见习研究交流课程可置于短学期,以一周的时长召开,活动强调师范生对课堂教学的再实践,同时重点以学科教学知识和教师教育理论对见习活动进行理性地总结与升华,完成实践环节与理论研讨的融合。

 

(二)实践应用中的配置与困境

 

综合课程化见习模式在从设想到实践的过渡中对经费、教师、技术等方面有较强的依赖与要求,这也就导致该模式可能在相应领域陷入困境。

 

1经费配置暴增与供给匮乏的矛盾

 

教育见习经过综合课程化规范之后,想要保证其实践各环节的有机进行,经费成了不可或缺的重要条件。师范生见习行程的差旅费、基地学校的合作费、双方教师的正常工资与绩效激励费等,都使得教育见习的经费需求在短时间内迅速膨胀,这与极其有限的课程经费形成鲜明对比。校方与院系必然不愿为一门课程倾注大量财力,经费高需求与低供给之间的落差突显了高校课程管理中的矛盾。然而经费作为课程顺利施行的保障,倘若在该方面产生极大地匮乏则会导致教育见习环节经济手段的缺失,进而从见习可行性与积极性方面对见习活动的多方主体产生打击。

 

2教师配置提高与顽固守旧的对立

 

教育见习从实践环节到综合课程的转变过程中,对教师的要求出现明显的提升。首先,教育见习作为一门规范课程,其任课教师需被长期确定;其次,任课教师在组织进行见习研究方面的负担大大加重;最后,高校与地方教师在联系、管理、指导等方面的职责与考评有增无减。这就要求双方教师具备极高的见习工作热情与自觉负责的工作态度,愿意在薪酬待遇与工作绩效失衡的情况下坚持为师范生的成长而付出。

 

但顽固守旧往往是部分教师长期具有的特性。从高校教师来看,透过功利主义思想对自身利益进行平衡之后,拒绝承担繁重的工作会成为大多数教师的选择,而激励手段在此过程中起到的作用也十分有限。安于现状、拒绝变革是现今基层教师的主要格调,大力推行教育见习模式的综合课程化在一定程度上会遭致该群体的集体抵触与反抗。

 

3技术配置的升级与能力不足的冲突

 

综合课程化见习模式对技术配备的升级主要集中在两个领域:远程见习技术与见习教材的编写。远程见习作为一种新兴的见习模式在国内的运用尚少,它需要具有校地信号准确对接、教学观摩时间统筹、见习过程多方互动等技术基础。而教育见习教材的编写则有着更强的专业性,涉及实践性材料的收集、理论提升、编排整理、出版等方面。

 

事实上,教育见习的管理者往往仅具备教育理论与技能,而无法从事相关信息技术的研发与应用,同时也鲜有接触教材编写领域。为避免该类缺憾的出现,今后在对见习技术的升级过程中可大力融合教育技术、教材编写人员等多方向的力量,来实现综合课程化见习模式的宏观完满。

 

小学教育专业教育见习拥有其自身的独特性,对见习模式的完善也是专业建设者不断思考与追求的目标。在从实践环节向综合课程的变革过程中,教育见习的转型需要大量的精力并会遇见相应的坎坷,但综合课程化必将成为其完成重塑的重要途径之一。

第8篇:德育课教学总结范文

论文关键词:建筑防火,实践教学环节

《建筑防火》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熟练掌握与建筑学专业相关的防火设计理论知识与国标规范;能够运用所学理论解决典型的防火安全问题;在方案设计中具备实际操作能力。作为建筑学专业的重要课程,《建筑防火》针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总目标,制定切合实际的课程教学任务,在结合理论授课的基础上,适当增加开放式教学以及案例教学内容[1]。

如图1所示,整个教学过程划分为四个阶段:1)理论讲授阶段;2)参观调研阶段;3)实践设计阶段;4)总结强化阶段。《建筑防火》课程的平均课时为34学时,这样保证理论授课与实践教学的课时比例为4:5。实践环节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实践参观调研与案例设计两个方面:一是通过参观调研既有建筑,使学生将理论知识、国标规范与工程实际现状相联系。二是从方案设计阶段开始,通过对具体建筑方案的防火设计项目,进一步强化学生工程意识及提高分析问题、解决矛盾的能力。

2 实践教学过程介绍

2.1 实践参观调研

在完成理论授课内容后,结合建筑防火设计理论,要求学生对既有大型公共建筑进行专项调研。学生分成4-6人的调研小组,编写PPT调研报告,并以课堂讨论的形式进行交流与学习。专业调研过程一般需要以下几个方面:

1) 对既有建筑方案的理解过程与空间重构

在实际调研中,学生往往要将实际使用的建筑空间进行图纸化模型化的反构过程。如图2所示,这一过程既有助于学生充分理解和解读建筑方案,又为后期进行防火设计调研打下基础。

2) 建筑专业防火设计的考察

为了更好的结合理论授课内容进行调查研究,将调查参观的逻辑顺序与理论授课相统一,即总平面防火设计调研、防火分区设计调研等七部分内容。具体参观调研分项穿插与七大内容中,如表1所示。

表1:参观调研具体内容一览表

建筑防火设计调研内容

建筑基本情况

总平面防火设计

平面防火设计

安全疏散设计

地下层防火设计

内部装修防火设计

防排烟设计

简易消防设备

建造年代

建筑造型

耐火等级

基本功能

使用人群

建筑分类

防火间距

消防车道

设计概况

防火分区

分区构造

中庭防火

疏散方向线路

安全出口

疏散楼梯

楼梯的类型

疏散设施

消防电梯

安全分区

分区构造

停车空间

设备间

房间功能

使用人群

装修情况

装修材料

个人评价

排烟口设置

排烟管道

排烟方式

排烟设备

消火栓位置及数量

灭火器的位置及数量

自动喷淋灭火系统

3) 防火设计问题总结与分析

学生通过现场调研这一学习过程,一方面,加深理论知识的了解,强化理论学习成果;另一方面,也可对既有空间防火设计进行成果评价,总结经验与教训,并通过对问题深入的分析理解,提出改进措施。例如学生发现某商业卖场为多层建筑,防火设计可按《建筑设计防火规范》标准执行,可实际参观却发现其按照《高层建筑防火设计规范》标准执行,反思不得其解,原来该卖场为家具卖场,多数存储物品属与易燃、可燃材料,故其标准提高,而这也是性能化防火设计的一部分内容,学生由此也对这一概念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2.2 案例设计

案例设计亦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结合理论授课安排分项设计,如在平面防火设计理论授课结束后,随即安排平面案例要求学生进行防火分区设计;第二阶段在学生参观调研既有建筑以后,安排对已有的建筑方案完成防火专业设计图纸。此类教学的最大优势是让学生理解理论设计与实际方案的区别,并训练学生逐渐掌握理论与实际结合的设计技巧。具体教学计划如表2所示。

3 教学实践的思考与体会

实践教学的具体操作仍是较难把握的一个问题,如何保证每个学生都完全参与到实践教学环节,达到预期的教学要求,是教学实践中的需要进一步细化的内容[2]。通过笔者所讲授的建筑学专业05-08四个年级8个班次以及环境艺术专业07-09三个年级10个班次的授课经历结果表明,实践教学环节的设置对本课程的教学效果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有:

1)实践调研对象的把握;既有建筑的类型、规模、建造时间、地理区位等条件的限制,对其防火设计的标准有一定影响。如图3所示,首先,所调研的既有建筑全部为公共建筑,公共建筑的内部空间较为复杂,人流量较大,因而防火设计标准较高;其次,公共建筑中商业/综合体类既有建筑占较大数量,主要原因是其内部功能的多样化和空间最大限度的处于开敞状态,对调研最为有利。因此,为了强化考查理论学习的效果,并结合实际调研的可行性综合考虑,应尽量选取城市内新建的具有一定规模的公共建筑作为调研对象。

2)学生个人素质能力的把握;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监督学生组织人员配置合理的调研团队,把握好学生个体的学习特点和素质能力,并指导调研小组结合自身条件选择适宜的调研对象。其二是保证调研报告正确反映学生能力。由于调研报告与理论教学作业完成方式有所不同,而学生感觉较为陌生,往往调研过程挺全面,报告深度却表达不足。因此,指导好学生如何进行调查与研究,通过对调研过程全面深入的整理,以合理的逻辑顺序反映调研过程,发现并深入分析问题,总结研究结论等,帮助学生通过实际观察顺利过渡到理论研究。

3)实践教学效果评估;实践教学环节结束后,通过学生的各项作业把握本次教学效果,对比前次教学分析和总结经验,为指导下一次教学做准备。力求通过不断积累摸索出以适合本专业特色,提高学生实际应用能力为宗旨的教学方式。

总之,实践教学是建筑学专业《建筑防火》课程中的重点教学环节,其灵活多样的教学特点,也要求教师在按照教育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不断提高应用型设计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前提下,探索符合专业特色、教学条件与学生实际情况的教学方式。

参考文献:

[1] 蔡芸. 建筑防火课程实施素质教育的实践与探索 [J].武警学院学报,2007(11):66-68

第9篇:德育课教学总结范文

一、准确全面排查问题

1,对照差距找问题。我镇先后通过外出参观学习、召开讨论会等形式,学习先进地区、先进行业的成功经验和做法,找差距,查问题。全镇分为工业线、农业农村线、集镇线三个主体,各自联系工作实际以先进地区为目标,站到全市的范畴审视存在的差距,通过比较体验,开阔视野,发现差距,找到制约科学发展上的原因。

2,深入基层摸问题。各班子成员带头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企业和帮扶对象中了解需求,摸清问题。镇主要领导带头深入到村站所,摸清并综合梳理了多个典型问题;到分工联系点,摸清基层群众和服务对象的需求,排查思想和工作中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要求的突出问题。

3,广求意见排问题。通过发放征求意见函、召开座谈会、设置意见箱等方式,征求部门、村庄、企业、服务对象等各个层面的意见建议。将征求意见层面向基层一线、服务对象延伸,召广泛征求意见建议。

4,反思工作查问题。上到主要领导,下到个人,采取分层分级方法,对照科学发展的要求,认真反思在精神状态、改革创新、工作作风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镇党委还召开专题讨论会,引导大家就如何对照科学发展观,查准剖实自身问题、改进推动当前工作进行讨论交流。

二、认真深入剖析原因

1,人人剖析查原因。对前期查出的问题,班子成员各个撰写自我剖析材料,深入剖析自身存在问题的根本原因。主要领导亲自主持排查剖析会议,带头查摆自身和集体存在的问题,撰写剖析材料,进行自我剖析。

2,专题剖析挖根源。通过学习小组、座谈会等形式,进行专题剖析,共同查找问题根源所在。紧密结合服务基层、服务企业、服务群众的工作实际,对梳理归纳的多个问题进行了专题剖析,认识到平时工作中从局部眼前考虑问题多,从全局长远考虑问题少,工作过程中墨守成规多,创新方法少,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经济发展速度和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3,发扬民主找症结。以民主的方式召开各层次会议,在自我剖析的基础上,扎实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客观公正地分析班子集体和个人存在问题的症结,并经充分讨论,制订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措施。

三、迅速务实落实举措

1,强化督导,确保措施落实到位。镇党委成立主题教育活动督查组,开展心得交流、定期汇报、不定期检查等多种手段,狠抓活动的贯彻落实。

2,及时通报,确保整体联动效果。及时通报本阶段的工作完成情况、各个层面查找出的问题及整改措施情况。镇党委根据征求到的意见和个人一贯表现进行综合分析,客观公正地提出评议意见,对班子及个人存在问题及整改措施予以通告,广泛接受群众监督。

3,各司其责,确保整改责任明确。针对排查剖析出的问题,按照对口职责,落实整改要求,明确责任到人,将每个问题的整改要求、完成时间分别明确给每个班子成员,保证活动实效。能解决的,落实整改;一时难以整改的,责令拿出具体措施,限时整改到位。

四、存在的主要问题

本阶段对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在工作、学习、作风等方面主要在以下四个方面的不足:

1,学习缺乏深入性,理论水平和业务水平有待提高。党的十七大提出科学发展观以来,无论是党委班子还是成员自身,普遍感到在学习上仍然存在很大的差距,尤其缺乏通过科学发展观对__发展实践的指导。学习要求上不够严格,学习质量上不够明显。虽然开展了中心组学习活动,也有一些学习心得体会,但总体看学习的广度不宽,学习体会的深度不够。理论学习与个人世界观改造,工作实践联系不紧密,有脱节现象。

2,思想解放的程度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勇于创新的意识不强。面对不断变化的形势,思想观念转变不快,在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宏观环境下,奋进意识不强;强调客观限制的多,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少。"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中庸思想时有存在,“我要发展,不是要我发展”的观念不够强烈,工作中缺少开拓创新,手脚没有完全放开,怕承担风险,怕承担责任。对已经认准的事情顾虑历史原因等不敢冒险地推进。当地群众守旧观念与经济开拓发展的矛盾亟待解决,干部队伍对群众观念更新的带动、推动作用不够明显。

3,缺乏对工作的深入研究,结合__实际创造性开展工作做得不够。虽然在发展战略、发展方向上思想有了统一,但是在发展战术、发展思路上仍然存在不少问题。尤其是对目前制约我镇经济发展的必要性资源匮乏(主要是用地、电力、金融等)问题认识不够,对困难被动等待的多,主动上争解决的少,工作中习惯于上面的部署,机械式地开展。对制约__发展的个性问题分析不多不深,创造性开展工作解决问题不够。对如何进一步做好各项工作的协调研究不细。

4,作风建设不够扎实,自律要求做得不严。主动关心基层和困难群众不够,帮助群众解决实际问题的次数不多,有时还有情绪急躁现象。自律要求还不严,有时出于方方面面的情况对细节注意不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大局。

五、整改的主要措施

对于这些排查出的问题,要在今后的工作中加大整改力度,促提高,促进步,促发展,重点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增强学习意识,不断提高思想理论水平。要大兴学习之风,使学习步入制度化、正常化。坚持把加强理论学习,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作为加强领导班

子建设的根本措施。通过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理论水平,业务素质以及在工作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全面正确理解和把握科学发展观的实质,增强工作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和创造性。

2,增强创新意识,不断增强抢抓机遇能力。大胆解放思想,积极抢抓机遇,锐意开拓创新。把工作从事务中解放出来,用更多的时间研究发展问题,立足现实,着眼长远,坚持围绕“加快工业化、城镇化、特色化”的总体思路,按照“超额完成市委、市政府确定任务”的目标,制定具体的工作路数和实施措施。既要正视制约发展的客观瓶颈,更要积极主动地向上争取土地、电力、金融等政策支持,以主动性求得主观上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