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济南幼儿园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刘娟兰 余子宁 麦润娇
制作意图:作品是通过游戏的形式,让幼儿理解数学,运用数学。通过一系列操作巩固幼儿对10以内数加减运算的理解,考虑到幼儿的掌握程度不同,可选择不同的数字或图片。本学具制作简单,可人手一份。简单操作让幼儿轻松、快乐地体验数学。
制作材料:废旧的牛奶盒、三根竹子或纸棒、数字卡及图片卡。
制作过程
1.把三根一样大的竹子用广告纸把它卷起来,然后把卡纸剪成一样大小的纸条,做成三角形和六边形,最后把做好的数字粘贴在三角形和六边形上。
2.把做好的数字穿在竹子上,再贴上加号、减号和等于号,最后把做好的数字穿在奶牛盒上。
制作用途:
课堂上老师让小朋友在操作练习中,巩固对10以内加减运算的练习,操作盒内数字可更换,也可以更换成图形。适合不同程度的幼儿,只要随意转动里面的数字或图形就会有不同的答案,操作简便。
数学百宝箱
周俏梅 梁洁
制作意图:由于幼儿对数学概念较难掌握,加上幼儿对10以内数的加减运算较难理解,为了激发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同时培养幼儿的操作能力,发展幼儿的思维能力,使幼儿在探索、思考、尝试、操作的过程中学习,所以我们萌发了制作数学百宝箱的想法。
制作材料:珍珠板、笔筒、海绵泡沫纸、兵乓球、光碟、输液管、蛋糕胶盒。
制作过程:
1.用一些废旧的盒子组成6格,再根据盒子的大小利用废旧的珍珠板用透明胶粘戍个长方体盒子外形;然后利用一块和盒子板面大小相等的珍珠板、10支废旧笔筒制做成操作板,把操作板固定在盒子的上方。
2.操作材料
①紫、蓝、黄、绿小圈分别是用废旧输液管和彩带制作而成。
②用泡沫海绵纸制作做的,圈圈表面还写有10以内的加减法算式。
③利用废旧光碟和各种不同的图片数字宝宝制作而成。
④利用废旧的蛋糕盒,在蛋糕盒的表面钻一个洞,并在上面贴上数字。
⑤利用兵乓球钻一个洞,并在球的表面写上数字(1~10)。
⑥利用泡沫海绵纸分别剪成长方形、正方形、圆形、三角形、五角星五种图形而成。
好玩的瓶盖
张春兰 常艺姿
制作意图:数学知识具有抽象性和严密的逻辑性,它的知识性、抽象性、概括性很强,所以幼儿学习时易产生枯燥乏味的感觉,为了让幼儿对数学的概念得到进一步的明确,我们利用废旧物瓶盖进行装饰,让幼儿在玩中学,学中玩,激发幼儿对学习数学的兴趣,从中培养幼儿的自主性、探索性,从而帮助幼儿更轻松、更快乐地学数学。
制作材料:大月饼盒、废旧瓶盖、卡纸、海绵纸、数学操作图卡、塑料胶盒、广告纸。
制作过程:
1.收集一个大饼盒,并装饰盒面。
2.用一层海绵纸装饰饼盒的内部,展示瓶盖不同玩法的照片。
3.收集白色矿泉水瓶盖,并在瓶盖里外贴上不同的形状图形、图卡、数字、加减符号等。
4.把所有制作好的材料,分类摆好,用塑料胶盒装起,放到饼盒里。
快乐火车
古丹 马玉琳 范楚君
制作意图:幼儿对数学的操作活动很感兴趣,乐意使用操作材料学习不同的数学知识。操作时比较认真、专心,关心自己和同伴的操作成果。为了让幼儿能够注意和发现教具的奥妙,培养幼儿积极动脑思考的习惯,启发他们运用已有的知识,发展其初步的推理能力。
制作材料:废日盒子、瓶盖、铁线、卡纸、吸管、毛线。
制作过程:
1.火车的制作方法:用废日的盒子做车厢,并用不同颜色的纸把车厢包装起来。瓶盖做火车的轮子,并用铁线把轮子和车厢连起来,让火车可以滚动起来。每一节车厢之间用吸管和毛线连接起来,构成10节车厢的火车。并在每一节车厢中贴上数字1到10。
2.操作材料的制作方法:用不同颜色的卡纸剪成花的形状,把有不同数量的物体的卡片做花蕊贴在中间,并用吸管做花柄。
使用方法:
首先让幼儿理解按同一数量分类,观察车厢的数字是让幼儿根据数字通过点数来找出卡片,然后找出卡片插在相应的车厢里。幼儿进行分组进行练习,相互之司要互相检查,直到把所有的卡片部分到相应的车厢里。
幼儿在第一次分类后,引导能力强的幼儿进行第二次分类。把相同颜色相同数量的卡片分到相应颜色和数字的车厢里。直到分完所有符合条件的卡片。
美丽的家园
何雪梅 李婵 曾艳琼
制作意图:为了使幼儿的数学经验得到丰富,数学概念得到进一步的明确。本学具的设计是让幼儿在动手操作活动过程中,自己动脑思考、动手摆弄、接插、移动的形式,掌握数学有关的知识与技能。从而帮助幼儿整理提升自己的理解和发现,并且培养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
制作材料:绿色毛线、剪刀、双面胶、针、黄色和绿色海绵纸、硬纸皮、纸巾简、薯片盒、吸管、盒子、动物的图片、饮料杯,硬的宣传纸、保鲜纸筒、黄色和绿色的珍珠板、房子。
制作过程:
1.制作树和制作小猪。在绿色的海绵纸上把树的形状剪出来,然后用针线缝边,中间留一个口;接着在保鲜纸筒里面塞废纸,薯片筒里要一边重一边轻,重的那边着地;最后把树插在纸巾筒上,树制作完毕。接着用小猪的图片粘在饮料塑料杯子上,制作完毕。
2.制作花盆。在空的塑料薯片盒里面塞上纸巾筒当做花盆。接着在纸巾筒上面用刀钻四个小孔,然后在纸巾筒外面粘上双面胶,把制作好的草贴上,有立体感。最后用草装饰花盆的周围,花盆制作完毕。
3.制作石头路和栅栏。用粉红色、紫色的海绵纸剪戍若干个椭圆形的石头,按大小或AB和ABB的形式排序。例如:大的紫色椭圆形,两个小的粉红色椭圆形,石头路制作完毕。接着,用刀子在硬纸皮上刻出栅栏,再用废纸卷成蛋卷,最后在栅栏后面粘上蛋卷,制作完毕。
运货物
杨燕芬 黄云芳 翁妙璇
制作意图:利用学具,幼儿能运用多种感官协同活动,使具体的事物形象在头脑中得到全面反映。小班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学具,加强对幼儿的实践操作,让幼儿在学具操作中发挥潜力,通过幼儿动手操作学具解决问题、获取知识,因此,我们就创作了有趣的盒子。
制作材料:数字卡片、卡纸、有废日牛奶盒、铁罐盒、大瓶盖、铁线、泡沫、吸管、筷子、蛋糕垫等。
制作过程:
1.打印图片(动物、水果、数字、图形)。将打印好的图片剪下来后,将动物水果的四周徐上红黄蓝绿4种颜色再进行过塑。
2.然后再剪切,用双面胶固定在牛奶盒―上。
3.吸管的一端剪开,将数字卡片卡上去,用钉书机钉上固定。
4.用已上色的海绵粘贴在废旧的铁罐上面,当做火车头。
精细科学设计 有序有效实施
北京教育学院教授 李雯
应急疏散演练是中小学幼儿园安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升学生安全教育实效的有效途径。对于如何设计和实施应急疏散演练,中小学幼儿园急需科学、明确的规范来指导实践演练活动。《中小学幼儿园应急疏散演练指南》对于应急疏散演练的各个环节、步骤提出明确的指导性意见和规范性要求,对于中小学设计和实施应急疏散演练有重要指导作用。
《指南》按照演练准备、演练实施和演练总结等三个阶段,对中小学幼儿园应急疏散演练活动的全过程进行系统、清晰的规定,既明确了精细、科学的方案设计,又突出了有序、有效的实施过程。
《指南》从制定演练方案、成立演练组织结构、演练前安全教育、演练前师生身体状况问询检查及其他准备工作等五个方面,明确了中小学幼儿园在演练准备阶段需要完成的各项任务,特别是对于制定演练方案和成立演练组织机构这两个方面的关键工作进行了细致的界定。在制定演练方案部分,明确规定了制定演练方案的依据、演练方案的各个内容要素和设计演练方案的几点具体要求;在成立演练组织机构部分,明确规定了应急疏散演练领导小组的人员构成、工作职责和领导小组下设的若干专项工作小组的具体任务。
《指南》按照中小学幼儿园演练实施的实践过程,分避险科目、疏散科目两个方面,明确了中小学幼儿园在演练实施阶段需要完成的各项任务。这些不仅明确了每个环节做什么,而且明确了在哪里、谁来做、用多长时间等,对演练活动的具体操作规范和标准进行了精准、精细的阐述。
总体来说,《指南》对于指导和改进中小学幼儿园应急演练活动有重要意义,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能够提升中小学幼儿园应急疏散演练活动设计的规范性和科学性;二是能够提升中小学幼儿园应急疏散演练活动实施的有序性和有效性;三是能够最终落实中小学应急疏散演练活动的实效性,提高学生的紧急逃生和安全自护能力。
解读2
有序迅速开展应急疏散演练
吉林省教育厅学校安全处处长 卢林
学校安全是做好学校各项工作的基础、前提和保障,安全教育又是做好安全工作的基础。安全教育是一项终身受益的教育,同时又具极强的实践性。通过安全教育,培养学生安全素养,切实提高安全避险能力,则是安全教育的重要目的。做好应急疏散演练,正是提高安全避险能力的有效途径。《中小学幼儿园应急疏散演练指南》的,为学校做好应急疏散演练指明了方向。
编制依据是《指南》的法律依据;目的意义强调了应急疏散演练的灵魂是:发生紧急情况时,有序、迅速地安全疏散,确保安全。《指南》明确了适用范围,强调了“精心准备,科学组织;着眼实战,注重细节;明确目标,循序渐进;立足实际,务求实效”四项基本原则。从演练的准备阶段、实施阶段、总结阶段等全过程提出了具体、明确的要求。
《指南》就是应急疏散演练的教学大纲,中小学幼儿园进行应急疏散演练应严格遵循《指南》的各项要求。同时,要注意处理好以下关系:一是处理好有序和迅速的关系。应急疏散演练的核心是有序、迅速,目的是确保安全。有序强调约束、规律,是动态的,应急疏散决不能发生拥挤踩踏。迅速即速度快,确保疏散演练既安全有序又有效快速。二是处理好实战与目标的关系。应急疏散演练的最终时间目标一般是2分钟左右,这需要通过常态化的演练来实现。演练要立足实战,模拟地震、火灾、校车事故等,通过实战循序渐进地实现目标。三是处理好演练频次与常态的关系。《指南》要求中小学每月至少要开展一次应急疏散演练,幼儿园每季度至少要开展一次应急疏散演练。应急疏散演练从根本上讲,应常态化。通过常态化的应急演练,真正做到熟能生巧、以不变应万变。
《指南》就是安全教育实践环节的教学大纲。要使参加演练的广大师生严格按照《指南》的各项要求,结合实际,精益求精,切实收到实效。通过应急疏散演练,牢固树立安全意识,切实提高安全能力,确保广大师生的生命安全。
解读3
强化管理夯实校园安全工作
北京石油学院附属小学校长 肖 英
《中小学幼儿园应急疏散演练指南》的颁布,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中小学生、幼儿健康成长的关注,是对安全教育防患于未然意识的强化。《指南》针对目前学校可能存在的危机进行预设,并指出避险和疏散的具体流程,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和现实意义。
《指南》凸显以下几个特点:
一、实。《指南》的编写突出一个“实”字。时间就是生命,应急疏散演练重在实战,事故发生时在最短时间内能有序、迅速地安全疏散是关键。《指南》内容全面,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如第五部分演练准备,《指南》列出演练阶段应包括:制定演练方案,成立演练组织结构,演练前安全教育及其他准备工作。特别是在制定演练方案时,关于场所等的具体安排更是翔实具体,操作性非常强,包括如何保证应急疏散场所的安全性、如何维护应急疏散通道的畅通、如何科学制定应急疏散路线、如何规范应急疏散用语、如何完善应急警报信号、如何科学规定疏散时间、如何制定应急演练次数等。学校应针对这些要求,进一步完善演练方案,重视对演练效果及组织工作的评估和总结,及时整改存在的问题,务求达到实效。
二、细。《指南》的编写凸显一个“细”字。如在制定演练方案时,分别针对地震、火灾、校车事故有不同的演练要求,把演练分为避险项目和疏散项目,细化了每一个项目的要求,如《指南》要求,疏散引导组在第一时间赶到指定位置(楼梯口、转角处、楼门口等)引导疏散,指挥学生保持秩序,控制速度,逐次疏散。同时视实际情况可喊“大家注意脚下,防止滑倒;保持秩序,不要拥挤;注意保护头部,小心坠物;有人摔倒了,大家小心;不要向回跑、不要捡东西”等提示语。这些对一线教师具有很强的指导性。
我们要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原则,按照《指南》要求营造全校教职员工关心和支持学校安全工作的新局面,从增强师生安全意识、强化学校安全管理入手,夯实安全工作,切实维护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
解读4
科学规范演练为学生安全保驾护航
北京市西城区福州馆小学党委书记、校长 王玉芬
教育部印发《中小学幼儿园应急疏散演练指南》,为中小学幼儿园组织应急疏散演练工作提供了科学、规范、全面、具体的指导,为强化师生安全意识和应急避险能力,促进学生平安健康成长,提供了有力保障。
《指南》以相应的法律法规为依据,为中小学幼儿园制定应急疏散演练应急预案、组织应急疏散演习的科学性和规范性提供了保证,让我们基层学校做到了“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在基本原则中,《指南》从“精心准备,科学组织;着眼实战,注重细节;明确目标,循序渐进;立足实际,务求实效”四个方面为学校组织者提出了具体而明确的要求。任何演练都要有计划、有准备,演练方案要科学合理,实际演练要保证安全,演练结束要及时总结,要循序渐进不断提高目标,这是组织好演练的基础和保障。
《指南》不仅有明确的要求,最让学校受益的还有具体的指导。如从演练准备阶段:如何制定演练方案,演练方案应包括哪些具体内容;演练组织结构应该有哪些,主要职责是什么;演练前的安全教育应讲哪些;演练前应选择怎样的疏散场所,对疏散通道、疏散路线、疏散用语、警报信号、疏散时间以及演练次数,都有明确而具体的要求和细致的指导,非常有利于学校对照指南修改和完善自己的演练方案。
特别是演练实施阶段,从避险科目、疏散科目两方面,从宣布演练开始到结束,一步一步做什么、怎样做,对师生的要求、各个组织机构的分工,甚至口令说什么、怎么说,演练过程中要提醒学生什么,都非常具体地写了出来,给基层学校提供了一个非常翔实的范本。
纵观整个《指南》,既有明确要求,又有具体做法;既有科学规范的要求,又有全面细致的指导,为中小学幼儿园更有实效地开展应急疏散演练,提高演练实效和学生自我保护能力,提供了一个实用、操作性非常强的指导性、服务性文件。
解读5
提高学校应急演练效能的“及时雨”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 徐美贞
学生安全一直是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和关注的问题。《中小学幼儿园应急疏散演练指南》的印发,对中小学幼儿园的安全工作提出了更具体化、可操作化的要求,为广大师生的安全提供了一道坚固的屏障。
《指南》是教育行政部门指导和评价学校应急疏散演练活动效果的基本准则。长期以来,由于缺乏应急疏散演练标准,各地各校的演练内容、演练水平参差不齐,质量难以保证。有些不规范的演练既浪费时间,浪费精力,还使部分师生把演练当儿戏,产生了懈怠情绪,违背了通过演练提高师生防范能力的初衷。有了应急疏散演练指南,教育行政部门不仅可以以此来指导和规范学校的安全演练内容,同时,可以把《指南》落实情况作为安全工作目标考核、责任追究和实施奖惩的重要依据,切实提高学校安全管理工作水平。
《指南》是中小学幼儿园提高应急疏散演练活动质量的重要指导。近年来,学校安全工作虽然日渐受到重视,但是许多学校的安全工作还停留在经验类模式上。无论是学校管理人员的安全管理,还是一线教师的安全实践,都缺乏成熟的标准和指南进行参照,大家往往都是根据以往的工作经验开展学校安全工作。这样的工作方式,往往缺乏科学性和实效性。《指南》对应急疏散演练的准备阶段、实施阶段、总结阶段全过程提出了明确要求,学校按照这些要求,不仅能保证应急疏散演练活动的科学性,也能保证演练活动的有效性。学校安全管理工作实现了从经验式管理向专业化管理的转变,提高了学校安全工作的规范性。
总之,《指南》是中小学幼儿园安全工作专业化的重要保障,在提高学校安全工作水平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的作用。它的制定与颁布是一项意义重大、影响深远的工作,是提高当前学校安全工作效能的“及时雨”。我们期盼着《指南》为师生的生命安全保驾护航。
解读6
多方面具体规划布置应急演练
北京市西城区教委保卫保密科科长 杨兴瑞
《中小学幼儿园应急疏散演练指南》以国家出台的几项重要的安全事故条例、安全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为蓝本,将法规中的条文具体化为富有指导意义的操作指南,从几个方面对疏散演练的步骤进行规划布置,把这项工作的操作过程落到实处,从而成为一本实用性强的疏散演练工作手册。
《指南》对演练实操的准备阶段和实施阶段做出了具体指导,对演练准备阶段的指导工作非常细致周全,对保证演练顺利开展的各种客观因素做出周密部署。首先,对演练场所的安全要求。演练场所要通风开阔,没有安全隐患,疏散通道禁止不畅,教室与实验室、宿舍等逃生出口要禁止堵塞。其次,落实组织人员职责,提高对演练安全的保障。《指南》要求建立由相关校领导负责的演练组织构架,并将组织机构分设成组织协调、宣传报道、疏散引导、抢险救护等各个小组,分配专人负责,明确各组分工。再其次,对参与人员的宣传教育。通过多种方式使参与人员明确疏散演练的步骤和方法,熟悉疏散程序、信号、路线、顺序等,有针对性地组织师生掌握避险、撤离、疏散和自救互救的方法、技能。
在演练实施过程中,《指南》重点对参与者在避险与疏散操作时的方式方法给予了充分指导。第一,避险实施阶段的安全要求。避险过程中,参与者要充分理解信号提示,听从指挥,根据险情特点做出相应的避险动作。第二,疏散实施阶段的安全要求。风险发生暂停后,参与者要根据指挥信号从疏散通道迅速撤离,根据所处位置的不同,选择安全可靠的逃生路径。
总之,“生命不保,何谈教育”,各级各类的学校领导干部要牢固树立“一岗双责、党政同责、齐抓共管”的安全意识,充分发挥校园安全宣传教育主阵地的作用,从小让孩子树立安全意识,培养良好的安全行为。
解读7
建立机制注重实战增强安全意识
北京市第十九中学校长 余晓灵
北京市第十九中学特色部主任 吴宽宇
《中小学幼儿园应急疏散演练指南》对应急疏散演练的准备阶段、实施阶段、总结阶段等全过程提出了明确的指导性意见和规范性要求,具有以下特点:
《指南》要求应急演练建立机制、长效发展。《指南》要求中小学每月至少开展一次应急疏散演练,幼儿园每季度至少开展一次应急疏散演练。在校生较多的城镇、中小学农村寄宿制学校要适当增加应急疏散演练的次数。在实践中,应急疏散演练应该与学校升旗、课间操、大型聚会活动相结合,明确学生活动的集合程序、集合时间、集合路线,在每天的活动中提高学生应急意识,养成学生疏散习惯,建立应急演练长效发展机制。
《指南》要求应急演练注重实践、着眼实战。《指南》要求演练立足于模拟紧急事件发生时的真实情景,要着眼于提高学校应急指挥人员的指挥协调能力、各部门的应急处置能力和师生的应急避险与自救互救能力。实践中,各学校要结合不同的事故类型(包括火灾、地震、校车事故)、不同的天气状况(如晴天、阴雨天、冰雪天等)、不同的事故地点(如宿舍、教室、实验室、集体活动地点等)模拟紧急事件的真实情景,既要确保各个环节没有遗漏,又要简洁明了便于学生掌握,提高学生应急自救能力。
《指南》要求应急演练立足自身、不断完善。《指南》要求应急演练结合学校自身实际,及时整改存在问题,务求达到实效。实践中,各学校要结合本校学生规模、校舍布局、单体建筑特点和室外空旷场地等具体情况开展应急疏散演练,并聘请专业人员诊断演练的各个环节,及时解决演练中暴露出的问题,不断提高本校的应急疏散水平。
总之,《指南》立足于提升应急疏散演练的实际效果,能指导学校通过实战型应急疏散演练进一步增强师生安全意识,提高逃生自救能力,在发生紧急情况时能够有序、迅速地安全疏散,确保师生的生命安全。
解读8
让师生树立“我要安全”的意识
天津市教委保卫处处长 赵 璞
《中小学幼儿园应急疏散演练指南》在提升中小学幼儿园组织和管理应急疏散演练方面具有较强的政策性、指导性、规范性和操作性。
《指南》强调“明确责任”的原则。应急疏散演练是学校安全管理工作中的重要内容,编制依据中的《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办法》第十六条规定,学校应当建立校内安全工作领导机构,实行校长负责制;应当设立保卫机构,配备专职或者兼职安全保卫人员,明确其安全保卫职责。所以,校长(园长)是落实《指南》各项规定的第一责任人。《指南》在演练准备阶段中强调,建立演练机构并落实,演练指挥部及组织协调组、宣传报道组、引导疏散组、抢险救护组、后勤保障组的职责和工作内容,都做出了详尽的规范。
《指南》强调“准备工作要细”的理念。《指南》对演练准备阶段的工作做出大量的规范:制定演练方案,强调了7项要求;建立演练组织机构,规定了指挥部和5个专业组的职责和工作内容;演练前宣传教育;演练前师生身体问询检查;其他准备工作等。力求做到详尽无失,最终目的很明确,就是要求学校在此基础上,根据学校实际,拓展准备工作内容和具体措施。
《指南》强调“灵活机动”的原则。《指南》规定,应急疏散演练可与学校升旗、课间操、集体活动等相结合。在就餐、午休时间和夜间疏散演练,是要求学校在各种时间和地点进行演练,包括在放学等时段进行,有利于学校处理好演练与教学等工作的矛盾。
《指南》强调学校要“积淀安全文化”的理念。在演练实施阶段,规范了避险科目和疏散科目的7项工作内容,包括各类人员在科目中的临险态度、指挥口令、规范动作、处置办法,涉及安全知识和技能等。学校可通过大量的演练工作,培养师生的安全文化意识,培养师生的安全行为习惯,改变传统安全管理模式的自上而下、师生是被动的服从,从而使师生树立“我要安全”的意识。
解读9
基层教育部门应加强学校演练指导
浙江省教育厅校园安全管理处 潘伟川
《中小学幼儿园应急疏散演练指南》明确了学校开展应急疏散演练的具体规程和要求,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对于提升学校应急疏散演练的组织和管理水平具有重要意义。现就基层教育行政部门如何指导学校贯彻落实好《指南》谈几点想法。
一、加强对学校应急演练预案科学性的评估。学校应急演练预案是否科学、是否符合学校实际是保证演练成功、达到既定目标的基础。实践中,应急演练预案和实际操作“两张皮”、应急演练预案成为“纸上画画,墙上挂挂”的摆设现象还是比较多的。有的应急预案设置得不科学,在突发事件应对处置过程中难以起到保护师生生命安全的作用。为此,教育行政部门要会同相关部门加强对学校应急演练预案制定工作的指导,学校在根据自身实际制定演练预案后,应邀请消防、公安、防震减灾等相关部门的专家,对演练预案的有效性、科学性进行评估,并根据实际情况变化,定期修订预案,使预案真正符合“实战”需要,科学指导“实战”。
二、督促学校加强应急演练预案学习和模拟演练。基层教育行政部门要指导督促学校抓好应急预案的学习,各岗位人员要熟悉发生突发事件时各自的工作职责。在演练开始前要指导学校进行“纸上谈兵”,通过口头或模型模拟演练,使参与演练人员都能熟悉自己的工作岗位和各时间节点的工作任务。学校在开展演练前要加强对学生的教育,让学生明白各警示信号的意义、牢记各自的疏散路径和要求,教育学生在演练时不能嬉闹,确保安全疏散。
三、积极组织开展应急演练观摩活动。基层教育行政部门要根据《指南》的要求,定期组织多种类型和形式的应急演练观摩活动,提高学校应急演练的规范性和有效性,提高学校的安全应急水平。教育部门要重点指导学校针对易造成师生群死群伤的火灾、地震、校车事故等领域开展演练。
解读10:
定期开展演练提高自救自护能力
中国教育学会中小学安全教育与安全管理专业委员会名誉理事长 郑增仪
教育部日前印发了《中小学幼儿园应急疏散演练指南》,这是对广大中小学幼儿园如何应对突发事件和自然灾害的及时、具体的指导,也充分体现了教育以人为本、安全高于一切的理念。每所学校都要拿出具体方案,实实在在地定期开展应急疏散演练,进一步提高全体师生的自我保护意识,提高面对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提高逃生和自救、自护的能力。
【关键词】幼儿园男教师;资源;缺乏;成因
【中图分类号】G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09)10-0032-04
从世界范围内来看,幼儿园男性教师所占比率普遍偏低。日本幼儿园男性教师的比率约占7%,美国幼儿园男性教师的比率约占10%,而我国不足1%。据2003年《中国教育统计年鉴》数据显示,2003年我国幼儿园教职工总计人数为973159人,其中男性63034名,占总数的6.5%,而从事教育教学岗位的男性占幼儿园教职工总数的2.1%,其余4.4%为非教育教学岗位的职工。〔1〕这些稀缺的男教师主要分布在像北京、上海、广州这样经济发达、对外交流频繁的大城市,而在经济落后、信息相对闭塞的偏远地区,幼儿园男教师仍不为社会和个体所接受,因此数量极少。我国幼儿园教师性别结构比例严重失衡,不利于儿童的社会化发展,也不利于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
一、幼儿园男教师缺乏的原因
(一)社会传统性别文化观念的束缚
我国幼儿园教师性别结构比例严重失衡与传统文化对不同性别的角色定位和社会期待有着紧密的联系。
首先是性别角色定位的刻板印象。性别角色定位是指不同性别群体成员为适应社会对性别角色的要求,接受群体行为规范,符合群体发展需要的过程。人在出生时仅有生物学意义上的性别(sex)差异,并未产生心理行为上的明显差异,在其后不断社会化的过程中才逐步形成了社会性别(gender),男性和女性被赋予了不同的角色期待,形成了性别角色的刻板印象。社会劳动分工也因此产生明显的性别差异,如认为男性不适合从事幼儿教育这一行业。这种潜在的、无形的、顽固的传统意识和文化心理会迫使人们按照社会所认可的性别模式和规范来行动。
其次是主流文化观念的禁锢。传统观念认为看护孩子是女性的天职,并不需要什么特殊的专业技术,因此,幼儿园教师往往被认为是没有太大前途的职业,相应的地位和福利待遇也不尽如人意。昆明某幼儿园的一名男教师就切身体会到了这种传统文化观念带来的压力。当初他大学毕业到一所公办幼儿园报到时,50多岁的女园长惊讶地打量了他半天,那种奇怪的眼神令他久久无法释怀。
再次是社会期待的冲突。在我国,人们对于学前教育以及幼儿园教师角色的认识依然存在明显的偏见,男性选择幼儿园教师职业往往被误认为是因为工作能力差,缺乏挑战性等。面临巨大的社会舆论压力,男性不敢轻易选择幼儿园教师职业。已选择这一职业的男教师则往往会感受到种种困扰,这种困扰甚至会影响到其生活的方方面面,如爱情、婚姻、家庭等。
(二)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尚不完善
随着社会的进步,我国学前教育已经建立起一套相对完整的学科体系,从理论基础到教学实践,从目标设定、具体实施到教育评价等。在关注儿童全面发展的同时,也开始关注幼儿园教师的性别多元构成。然而,目前我国学前教育事业的总体发展相比英美等发达国家依然存在很大的差距,这种差距也是我国幼儿园男教师资源匮乏的现实原因。
首先,从政府政策导向来看,相关政策、法律法规以及社会保障体系尚不健全。英国有相关政策规定,幼儿学校是义务教育的第一阶段。法国规定,学前教育是初等教育的组成部分,学前教育不作强制要求,但免费实施,所有2~7岁的儿童均可就近上幼儿学校。荷兰规定,幼儿教育属于义务教育。相比这些国家,我国对于学前教育的关注还不够,资金投入也明显不足。幼儿园教师的工作压力大,工作时间长,任务繁重,较大的劳动付出没有获得相应的回报,幼儿园教师的职业幸福感较差。在社会地位与待遇偏低的情况下,内部的分配不公也普遍存在。公办与非公办园的差距很大,编外教师和在编教师收入的差距也极其明显。这些问题直接影响到幼儿园教师队伍的稳定。在这样的情况下,作为传统意义上的家庭经济支撑,男性从事幼儿园教师这一职业面临更多的经济压力。
其次,幼儿园男教师的培养现状不容乐观。直至目前,我国尚未形成一套比较完备的针对幼儿园男教师的培养体系。在阿根廷,国家专门根据幼教师资性别的不同提供相应的课程,如为女生开设家政课,为男生开设手工课等。我国学前教育师资的培养主要由各级各类师范院校承担。就目前的生源现状来看,幼儿园教师专业的男女生比例严重失调。湖南长沙师范专科学校对其1974年至2005年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的性别状况所作的调查发现,近30年来该校培养的男生数仅占毕业生总数的1.1%,〔2〕并且很多学前教育专业的男生毕业时并未选择到幼儿园及相关机构工作。师资培养机制的不完善是导致幼儿园男教师资源匮乏的直接原因。
再次,目前许多幼儿园对于引进男教师依旧持观望态度。很多幼儿园已经习惯了全是女教师的局面,忽然来了男教师,无论是在工作习惯还是在生活习惯上,都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而这也给男教师带来了很多不便。甚至有很多幼儿园在顾及男教师的食宿安排以及职前和在职培训的特殊性,放弃引进男教师的打算,并且对于在职男教师的流失也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未能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挽留。
(三)男教师个人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影响
人是社会的产物,个人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受社会的影响。在传统性别文化观念的影响下,很少有男性把自己的理想和目标定位为幼儿园教师,或者说,男性对从事这一职业并无太大的兴趣。
幼教机构的领导多由女性担当,幼教群体中女性占绝大多数,男教师所处的境况比较尴尬,在协调幼儿园教师团队的各种关系上也不占优势,社会对于男教师的生活、心理问题也没有给予充分的关注,实际上他们成为了幼儿园中的弱势群体,这很容易造成在职男性幼教师资的流失。
虽然男性从事幼教事业受到以上种种观念的影响和制约,但是从一些成功适应幼儿园环境的个案来看,男性应该可以进入幼教行业。浙江杭州市某幼儿园的男教师陈某在《一个男教师的心声》中介绍了自己的从业经历:从开始不顾家人的反对执意走上幼教工作岗位,到从事这个职业时遭遇到周围人的不解和社会的压力,他也一度彷徨,深深地思索“幼儿园男教师是否真的没出息”这样的问题。最后,在和孩子们的亲密接触中他体会到了被需要的幸福,在园领导和其他女同事的关照中感受到了家的温暖,在幼儿家长的极其尊重和关心中消除了种种困惑,最终成为一个快乐的男性幼教人。〔3〕正如陈老师在文中最后所呼吁的那样,只要社会各界给予幼儿园男教师更多的关注,切实保障他们的待遇,切实为他们提供一个良好的生活和学习空间,一定会有更多的男性加入到幼教行列中来,并作出独特的贡献。
二、对策及建议
男性幼教师资匮乏,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并且已经影响到儿童的社会化发展、学前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乃至整个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要改变这一现状,须采取有效措施。
第一,淡化传统性别文化观念的影响,充分发挥社会舆论的导向作用,加大大众媒体的正面宣传力度,在全社会形成重视学前教育和尊重幼儿园教师的风气和氛围,改变以往人们对于学前教育以及幼儿园男教师的错误认识,为幼儿园男教师队伍的成长和发展壮大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社会氛围。作为幼儿园引进男教师的直接受益者――广大家长应该充分认识到男教师对幼儿成长不可替代的作用,摒弃那些男性不能胜任照顾幼儿工作的观念,以更加宽容的心态接纳幼儿园男教师。〔4〕
第二,加强国家对于学前教育发展的宏观调控,加大对学前教育事业的扶持力度,完善学前教育法律法规和社会保障体系,关注幼儿园男教师的生活和心理问题,提高幼儿园教师包括男教师的社会地位和福利待遇。〔5〕目前由于幼儿园教师的工资待遇普遍偏低,与男性对职业薪酬的期待有一定差距,导致许多原本对幼教事业感兴趣的男性止步门外。对此,某些私立性质的早教机构的做法值得借鉴。如有早教机构为了吸引男教师入行,开出高于女教师30%的薪酬标准。这种做法可称之为积极的性别歧视,不失为一种较好的措施。
第三,逐步完善学前教育师资的培养机制,加强幼儿园男教师的培养和职业引导,制定专门的幼儿园男教师培养计划。培养机构要努力培养学生热爱学前教育事业的信念,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职业价值观。〔6〕陶行知、陈鹤琴、张雪门等均为男性,他们顶着重重的家庭和社会压力,毕生从事幼儿教育工作,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这说明幼教行业并非只有女性才能做好。〔7〕学前教育培养机构可以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及教学方式的选择上适当突出男性特色,针对男教师的特点因材施教。此外,努力引导男教师做好职业发展规划,培养他们不断学习的能力,为个人未来的发展打好基础。
第四,幼儿园要努力加大对男教师的引进力度并根据性别特点安排男教师的工作,如在幼儿园的管理层中安排男性工作人员,采取有效措施充分调动男教师的工作热情,实现男女教师的性别优势互补,等等。〔8〕幼儿园要努力提供能够充分发挥男教师才能的空间,让男教师充分感受到自身的价值。幼儿园还可以有意识地吸引更多的男性社会人员,例如家长和志愿者等参与到幼儿园教育中来,让他们为幼儿园的发展献策献力。
常州市两位幼儿园男教师的经历可以给我们一些有益的启示。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体育系的王某在幼儿园工作的最初几年,几度想另谋职业,所幸他遇上了一位求贤若渴、亦师亦友的园长。这位园长在给予他关爱的同时还注重引导他明确人生价值,使他最终坚持下来并真正喜欢上了幼教事业。毕业于常州师专美术系的王某,在幼儿园担任美术教学工作,园长专门为他配备了一间工作室,他在从事自己喜欢的工作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获得了实现自我价值的成就感,从而爱上了幼教事业。这两位男教师的经历告诉我们,只要幼儿园能充分认识引进男教师的意义,充分关注男教师的发展,让更多的男教师投身幼儿教育事业是完全可能的。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发展规划司.中国教育统计年鉴〔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180-181.
〔2〕〔6〕刘平.幼儿园教师性别结构的问题及对策〔D〕.湖南:湖南师范大学,2006:8-9.
〔3〕陈叶荣.一个男教师的心声〔J〕.幼儿教育,2003,(Z1):58.
〔4〕冯晓霞,蔡迎旗.我国幼儿园教师队伍现状分析与政策建议〔J〕.人民教育,2007,(11):26-29.
〔5〕黄琦.幼儿园男教师入职与适应问题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7.
〔7〕马锦华.性别刻板印象与性别教育〔J〕.教育评论,2000,(6):35-37.
〔8〕史晓波.男幼儿教师专业认同的个案叙事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08.
The Causes and the Countermeasures for Lack of Preschool Male Teacher in China
Hou Xiaoqian, Zhang Xiuchao
(College of Educational Management, Southwest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715)
一、幼儿教育“去小学化”现实情况
幼儿园“小学化”因其有悖于儿童自身的发展规律,被普遍认为不利于儿童身心健康,不仅阻碍了儿童的快乐成长,甚至会导致儿童丧失自主学习和探索的热情,成为未来成长学习和社会化的不利因素。因此幼儿教育“去小学化”是长期受到高度重视的问题。
2010年《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要“防止和纠正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指出学前教育是终身学习的开端,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重要的社会公益事业。学前教育的目标是“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面向全体幼儿,关注个体差异,坚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保教结合,寓教于乐,促进幼儿健康成长”。可以说社会早已注意并重视到这个问题,政府甚至出台行政命令对其进行管制。紧接着2011年教育部跟随国务院《教育部关于规范幼儿园保育教育工作,防止和纠正“小学化”现象的通知》,这一通知明确指明防止和纠正“小学化”现象,构建了一套“去小学化”的全方位机制设想。在幼儿园办学上,详细规定了幼儿园应当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不得以兴趣班为名进行提前学习和强化训练活动,不得布置家庭作业等措施;在整治已经“小学化”的教育环境上,不仅强调了园方的义务还强调了小学在幼小衔接中的主体作用;在监管上,教育行政部门不仅要担负起长期监督测评还要尽到教研指导工作的义务,同时鼓励家长与社会的力量参与其中。这一套机制基本覆盖了幼教各方参与主体,多维度多方位地为防止和整改幼儿园“小学化”现象提供了制度平台和政策保障。此后多个省出台文件,较之教育部文件在具体规定上更为细致,在奖惩措施上也更为具体。
然而,直到现在幼儿教育“小学化”在实践上却没有减弱的势头。在政策强制下,大部分幼儿园遵守严禁“小学化”的相关规定,不教具体课程,但并没有得到家长的认可。“小学化”教育在私立幼儿园或者农村幼儿园愈演愈烈,不仅以教师集体授课形式为主甚至教授的是与小学课程完全接轨的科目,而提前进行小学教育仍然受到家长与教师的推崇,也助长了以课外特长班为名的辅导班泛滥的现象,无形之中增加了幼儿负担。“去小学化”尽管得到了社会认可并且也付诸实践,但在现实环境中社会响应和支持依然不足,实践成效并不显著。
二、幼儿教育“去小学化”难落实困境的原因分析
幼儿园“去小学化”开展了多种实践却收效甚微,归因在于各方主体行动动因不足。
1.家长之困
幼儿家长尽管是这一实践中最直接的利益主体,但却不是幼儿园“去小学化”的有力支持者。尽管家长比其他任何主体都更希望孩子能得到更好的成长环境和未来发展,但对于“去小学化”的幼儿教育家长普遍不认可。
幼儿教育课程严禁教基础知识,期望从培养德行方面给予儿童宽松的自主学习和探索氛围以培养其学习兴趣,这是一种长期难见成效难量化的品质培养,无法从短期中观察得知。“去小学化”的幼儿教育使得家长无法衡量其好坏,甚至认为其毫无成效。大部分家长希望看到的是孩子今天认识了多少个字,会了几道算数题,会背多少首古诗这种直接量化的基础成效。游戏与实践活动被认为是不务正业的表现,在这部分家长眼中“去小学化”几乎等于幼儿教育的不作为,幼儿园应当有“教育”的作用而不只是一个单纯的托管孩子的场所。幼儿园“去小学化”被家长认为是一种不作为化。
另一方面,尽管也有部分家长理解“去小学化”对于儿童成长与发展的益?。但由于当前整个教育体系都是以应试为目的,而传统文化也更重视实用,大环境下家长也不能冒险,接受“去小学化”的后果就是与同龄人相比“输在起跑线上”,即使明白其优势但因为社会环境无法改变,家长也难响应这种变革。
2.幼儿园之困
(1)幼儿教师之困。尽管幼师队伍素质和教学水平都不断在提高,但幼师的专业化水平总体上较低。少部分幼师专业训练水平有限,不认可新的教育理念也不具备开展整合课程的能力,复制小学教育的模式课程和教学是他们教学最便捷的方式,也是约束儿童便于管理的较佳方式。也有相当数量的幼儿教师认可“去小学化”的动机和益处并且具备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水平,但“去小学化”后教什么怎么教就成为一个摆在教师眼前的问题。政策上提出了禁止行为却没有明确改进路径,不教具体课程,幼师应当如何设置课程,不进行集体授课教学,幼师应当如何开展教学活动,这些问题成为教师开展实践的阻碍。另一方面,难见成效的“去小学化”幼教对于教师自身而言,难以得到家长的肯定和园方的肯定,难以为自己赢得名誉和利益,这也是教师缺乏响应动力的原因。
(2)园方之困。我国幼儿园大部分是自负盈亏,生源多寡决定着幼儿园的生存发展,因此家长的诉求是幼儿园经营的重要导向。园方为了生存,倾向于迎合家长以争取生源,因此会选择更容易被家长认同和接受的“小学化”的办园方式。而一旦大多数幼儿园选择了“小学化”的办园方式,不采取“小学化”教育的幼儿园将极有可能在竞争中面临淘汰。即使是公办幼儿园,也不可能完全忽略家长的需求,园方一方面要迎合家长另一方面还要要面临政策监管,在夹缝中面临两难困境更加没有动因进行相应变革。而由于“去小学化”实践可能带来教学任务和管理任务进一步加重,因此园方不愿在自己利益得不到保障的情况下承担更多的责任,更会对实践产生抵触。
3.政府为主导的管理部门之困
可以看出政府和教育管理部门在这一问题上并非不作为。从政策设计上可以看出政府将自身定位为一个引导者和监管者,这也应当是政府在幼教上?l挥的作用,但实际执行和实施中可能存在偏差。政府政策设计从上到下都有所涉及,国家政策层面只是提出了宏观性的要求,各地方也有更为细致的不同要求,有些因为缺乏调研和论证不切实际,反而会让幼儿园难以落实,而严厉的奖惩措施又让幼儿园无法拒绝,只能附和不符合幼儿园发展或者幼儿发展的教育政策。另一方面因为幼教现在还不属于义务教育,幼儿园全部公办和义务化显然也是不现实并且无法满足社会需求的。
三、幼儿教育“去小学化”难落实困境的思考
各方主体缺乏响应动因或者自觉响应的动因,使得幼儿教育“去小学化”一直在探索实践却进展缓慢,其中可以看到监管存在问题,教师素质不健全,家长存在实用主义的心理等多方面原因。
1.“去小学化”有利于儿童发展的理念应当成为共识
观念的改变才是关键。幼教“小学化”是应试教育的产物,与“儿童中心”的观点是不相符合的,教育应当顺应幼儿自然成长的规律,揠苗助长的行为都将得不偿失。关键是这种观念如何能被家长教师等接受,真正渗透到幼儿教育实践中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对这种在长期的实践中已经形成的固化的思维方式和教育方式的转变需要各方的努力,需要社会大众舆论转向与政策监管共同作用。这虽是个缓慢的进程,但应当明白这种观念的基础性。
【关键词】幼儿园 园本教研 问题 对策与建议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06-0188-02
园本教研是服务幼儿园发展,促进幼儿教育教学目标实现的重要途径,在近年来越来越受到幼儿园的重视。然而,对于园本教研的内涵及特点的认识,教师们看法各异,在具体的实践中取得的成效也差异较大。基于此,笔者结合自身体会,就这一问题做以下探讨与分析,以供同行参考。
一 幼儿园园本教研的溯源及特点
1.何谓园本教研
园本教研是以幼儿园为本位的教育教学研究,着眼于幼儿园的发展需求,从幼儿园的现实情况出发,对有关幼儿培养、教师专业发展及园区管理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展开教育教学研究。
2.园本教研的特点
首先,园本教研是幼儿园的自主研究,园本教研体现出了极大的自主性;其次,园本教研提倡教研的多元与开放;再次,园本教研强调教研制度的规范与保障。园本教研组织管理规范体现在注重从制度上保证教研活动的落实,如明确的分工、明确的时间和地点以及内容选择上都注意了整体性、计划性。
二 现阶段幼儿园园本教研中遭遇的困境及原因
由于园本教研在我国的实践时间还不长,也没有成功的模式可以套用。因此幼儿园在开展园本教研工作中,难免会遇到一些难题。结合工作实践,笔者对这些主要的难题做以下归纳与总结,并对其原因进行探究。
1.幼儿教师的研究能力不足
影响教师研究能力的因素,主要包括教师的问题意识、反思能力、教研态度及研究方法等方面。但现阶段的现实情况是,多数幼儿教师存在着理论知识贫乏和科研能力不足的现象。究其原因,一方面与客观上幼儿教师工作繁忙,难以集中精力进行科研有关;另一方面也与幼儿教师职前理论学习不够,还与后期在职继续教育和培训的不足有密切关系。
2.专家的专业引领的缺失
幼儿园园本教研的开展,需要专业引领和外力的支持。但在实践中发现,这方面的工作与实际需求还存在较大的差距。这与各园的实际情况有密切关系,如幼儿园的领导重视程度。另一方面与教研活动开展的形式方面的不足有直接关系。如多数园外专业研究者引领的教研活动,主要以讲座、参与听课研讨两种形式,体现出了诸多方面的局限性。
3.难以突出幼儿教师的教研主体地位
园本教研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研究模式,然而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受园本教研管理模式的影响,造成一些教师参与的积极性不够。究其原因,与教师个人教学思想上对传统教学模式缺乏批判性继承的精神有直接关系。特别是在正确定位自己的角色方面认识不足,错误地认为园本教研是管理者、骨干教师的事情,从而放弃了自身的主体地位。
4.园本教研难以与教学实践相结合
解决教学实践中的问题,推动幼儿教学的科学化发展,是园本教研的出发点和归宿。但在实践中,往往难以将园本教研和教学实践结合得非常好。很多时候表现出这二者的隔离,教研归教研,教学归教学。笔者认为,园本教研活动应建立在教师平时教学实践经验的积累之上,活动的开展,应切合实际地进行经验交流和成果分享,如此才能体现园本教研活动的意义。
三 改善幼儿园园本教研的对策与建议
基于以上分析,针对幼儿园园本教研中遇到的难题,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改善幼儿园园本教研。
1.建立园本教研制度,完善园本教研激励机制
建立适合本园的教学常规,完善相应的教研制度是园本教研制度执行的前提,是园本教研有效实施的保障,因此,幼儿园应建立健全各种园本教研工作制度,并促其不断走向规范化。这些制度的制定和实施,为广大教师确立了明确的目标和职责,使教师开展园本教研有章可循。特别是要完善公平合理的评价制度,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使教师园本教研的积极性始终处于一种高昂的态势。
2.结合实际,探索适合本园园本教研的内容和方式
开展园本教研工作,是在明确的、具体的教研目标指引下的活动。因此要对实际情况进行分析,从幼儿发展状况、师资状况、以往教研活动情况等方面找出存在的问题,通过剖析,确定需要解决的重点、难点或关键问题,以此确定一学期的教研目标。在此基础上,围绕教研目标,探索本园园本教研的内容和方式。为此,教研计划中的活动安排应围绕教研目标,体现教研内容的针对性、教研形式的多样性,从而提高教研活动的有效性。
3.挖掘资源,专业人员充分发挥专业引领作用
幼儿园园本教研工作,需要对相关资源充分挖掘与有效利用。幼儿教师理论功底薄弱是其进行教研的最大障碍之一。幼儿园把专家学者“请进来”为幼儿教师提供理论指导,从而更好地促进幼儿教师的专业成长。同时,要求专业人员充分发挥专业引领作用,提高专业引领的质量。
4.加强教师的教学反思,奠定开展园本教研活动的基础
教育教学活动经验积累和教学反思的沉淀,是园本教研活动开展的基础。教师平时教学中的教学反思是通过园本教研活动来进行交流与分享,解决教学实践中的实际问题。因此如果缺乏教学反思,园本教研就无从谈起。这就要求我们幼儿教师养成教学反思的好习惯,通过不断地总结、体会和感悟,来提升自己的教研能力。
四 结束语
综上所述,幼儿园园本教研在我国尚处于探索阶段,在开展工作中还存在着诸多的难题与不足之处。这需要我们广大幼儿园工作者汇聚力量,发挥自己的才智,积极探索出适合本园的园本教研之路。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幼儿园工作,在实现自身业务素养提高的同时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教育;幼儿园;困难;应对策略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12)07/08-0001-04
可持续发展教育最早是由环境教育专家斯蒂芬·斯特林(Stephen Sterling)于1992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上提出的。进入21世纪后,随着环境问题的不断加剧以及对环境问题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逐渐认识到解决环境问题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社会、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把环境问题和发展问题简单化的教育对解决环境危机的作用有限,仅仅依靠环境教育也无法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因此,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起草了《可持续发展教育十年国际实施计划(2005~2014)》,旨在将可持续发展的原理、价值观和实践渗透到教育和学习的所有方面。这份计划书进一步深化了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内涵。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明确指出,教育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教育和可持续发展紧密相连;可持续发展教育必须考虑环境、社会和经济三大领域的可持续性;可持续发展教育比环境教育“更广泛,更深刻”,〔1〕它在环境教育的基础上融合了全球教育、世界研究、发展教育等的理论与方法,却又不是几者的简单相加,而是以可持续发展理念为核心,拥有丰富的内涵;〔2〕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目的是“确保我们的行为和实践能使所有人的基本生活需要不被剥夺,能够过上完全的生活”。〔3〕
随着国际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推进,我国的不少幼儿园也加入到可持续发展教育的行列中来了。本研究在上海市选取了一所以“生态环境启蒙教育”为特色的幼儿园,尝试分析幼儿园在实施可持续发展教育①方面遇到的困难及其应对策略,进而提出建议,以供同行参考。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这所幼儿园是上海市的一级一类公办幼儿园,从1997年建园起就开始实施环境教育,2002年将环境教育和可持续发展教育相结合,2008年确定了“生态环境启蒙教育”的办园特色。至今,该园实施可持续发展教育已近十年,积累了大量相关经验。幼儿园主要按幼儿的年龄特点设置适宜的教育目标,选择合适的教育方法,通过拓展型主题活动、区域活动及环境创设等途径实施可持续发展教育。
本研究主要采用半结构访谈法,通过对幼儿园3位资深教师(D教师、X教师、P教师)的深度访谈,了解幼儿园在实践可持续发展教育中遇到的困难及其应对策略。对D教师(教龄14年)进行了两次访谈。第一次是开放式、随意的访谈,为访谈提纲的修改及访谈对象的选择做准备。第二次是正式访谈,持续65分钟。对X教师(教龄9年)进行了一次访谈,访谈持续90分钟。对P教师(教龄12年)进行了一次访谈,访谈持续90分钟。之所以选择半结构访谈法,是因为“与问卷调查相比,访谈具有更大的灵活性以及对意义进行解释的空间”。〔4〕
访谈的三个主要问题是被访者及所在幼儿园的基本情况,被访者所在幼儿园在实施可持续发展教育中遇到的困难,被访者所在幼儿园在克服困难时采取的应对策略。
研究者对访谈资料进行编码分析。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幼儿园遇到的困难
教师将幼儿园在实施可持续发展教育中遇到的困难分为两类,一类是外部困难,另一类是内部困难。
1.外部困难:“最大的困难是家长”
幼儿园在实施可持续发展教育的过程中,遇到的“最大的困难是家长”。家长对可持续发展教育并不认可,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
(1)希望学习“比较看得到的东西”
P教师谈到,许多家长关心那些“比较看得到的东西”,如认字、绘画、舞蹈等。而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效果并不是立刻显现的。教育效果的滞后让许多家长对可持续发展教育持不认可的态度。
(2)“环保就是捡垃圾”
家长的不认可还来自于其对可持续发展教育的误解。D教师提到,许多家长认为“环保就是捡垃圾”。
(3)可持续发展教育是“空的”
除了受教育效果滞后的影响外,家长对可持续发展教育的不认可还来自于对可持续发展教育效果的质疑。部分家长虽然认可环境保护的理念,但是他们认为在学前阶段开展可持续发展教育是“空的”“白费力气”。X教师说:“他们觉得光靠孩子怎么能改善环境呢?这是空的。这方面难度比较大。”
因为许多家长对可持续发展教育不理解、不认可,所以当教师希望家长配合幼儿园开展相关工作时,有些家长不太配合。X教师说:“家长时常会说:‘这些垃圾拿来干吗?’请家长配合带一些废旧物品来幼儿园时,虽然我们关照过家长要清洗干净再带来给小朋友用,但是很多家长会觉得反正是垃圾,没必要清理干净。就算教师解释多次了,部分家长还是没按教师的要求做。”
2.内部困难:“很难给孩子讲”
(1)“环保理念很抽象”
经七路第一小学 四年级二班 郝昊
指导老师:刘伟张春燕
14日下午,济南市小白鸽记者团的启动仪式在济南市营东小学隆重举行,我作为记者团的一员参加了活动,成为了一名小记者。
下午两点半,妈妈带我来到了营东小学。首先进行的是颁发记者证活动,当我从老师手中接过颁发给小记者的物品时,非常兴奋,立刻把印有“济南市小白鸽记者团”红色的记者包牢牢地斜挎在肩上,戴上记者帽,记者证挂在胸前,向妈妈展示了一下自己,妈妈露出了笑容,我的心情特别激动,内心感到十分自豪。其次是进行小记者培训,老师给我们讲了小记者团是锻炼写作、拓宽视野的窗口,作为小记者要抓住这个机会,平时就要刻苦学习多写多练、多采访、多演讲、锻炼自己的口才和书写能力,才能当一名名副其实的小记者。然后参观了老师的摄影照片,照片十分漂亮,我最喜欢的一幅是:妈妈抱着一个小男孩,小男孩不想上幼儿园,妈妈抱他最进幼儿园。我好想去采访一下小男孩为什么不愿意去上幼儿园?再采访一下妈妈为什么做出这样的举动?时间过得真快!剩下的时间就是合影留念活动,老师带我们来到教学楼前,给我们排好队,咔嚓一声,留下了同学的一张张幸福的笑脸。
今天,我成了一名小记者,我一定要按老师的要求去做,认真观察,仔细记录,积极投稿,宣传好人好事,让更多的人一饱眼福,受到先进事迹的教育。
经七路第一小学
关键词:现代化管理;幼儿园;园长
本文认为在当今这个信息化的时代,幼儿园的管理应当与时俱进,将现代管理理念运用于幼儿园管理之中。为幼儿园制定合理的发展规划,敢于改革创新,为幼儿提供更全面教育,更舒适的学习环境。
一、明确幼儿园发展观和教育理念
一所好的幼儿园离不开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正确的发展方向。要想在众多幼儿园中取得领先地位,就必须要明确教育理念。应当根据每个学生以及家长的具体情况,实时调整教育方法并做到与时俱进、统筹全局。要倡导一切以孩子为中心的发展观,从孩子以及家长的角度思考,为孩子们营造一个健康、舒适、安全的校园环境。园长可以让各班主任每日对自己班的情况进行记录和汇报,每日进行一次探讨会,根据出现的具体情况进行探讨分析。围绕现代管理理念以及所遇到的问题,对管理模式进行调整,提高幼儿园的教学质量从而使幼儿园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二、树立改革创新理念
要成为一个成功的管理者,关键在于要敢于创新、敢于改革。在当今社会各行各业都在快速发展,如果只知道循规蹈矩、墨守成规,就一定会被时代所抛弃。园长应当加强改革创新理念,敢于打破常规,敢于突破旧模式下的条条框框,树立创造新理念与时代接轨,才能使幼儿园在快速发展的社会环境中日益进步。
在改革过程中园长应注重幼儿园的多样化教育,使幼儿园在行业内独具特色,从德、智、体、美、劳等多方面入手使孩子在幼儿园得到全面化的教育。并要敢于向一切阻止幼儿园良性发展的观点、做法挑战。
三、开放办园理念
随着社会对幼儿教育的重视,园长在对幼儿园进行管理时应当增强现代管理理念,探索出适合自身的管理体制才能在当今时代求得生存与发展。因此必须在幼儿园建立一个开放性的、信息畅通的立体管理模式,将幼儿园、家长以及社会连接成为一个整体,进行透明化的教育及管理。这样不仅能为幼儿园建立一个良好的形象保证自身的教育质量,还能顺应社会进步的需求,使幼儿园在行业内保持领先的地位。
在如今这个信息化的时代,幼儿园管理系统的开放已经成为幼儿园发展过程中的必经之路,也是幼儿园完善自身缺陷提高能力的重要依据。但是如今信息化社会的高速发展、社会经济的多元化、中西方文化的对接,对幼儿教育和幼儿园的发展既有着积极影响,同样也存在着负面影响。这就需要园长树立一个强大的分辨能力,做到“擇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在工作中将不利于幼儿园发展,有害于幼儿教育的观念、行为扼杀在萌芽之中。
四、家园共育理念
家园共育的管理理念是现代管理理念中最具标志性的管理理念。在各阶段的教育当中家长在孩子内心永远是不可替代的角色,所以学校虽然是教育的主要载体,但也离不开家长辅助,在幼儿教育中也是如此。家园共育的理念就是指幼儿园与家长相互配合,共同促进幼儿健康成长的一种教育模式。有效的实行家园共育模式,可以使老师与家长对孩子实行同向、同步的教育,不仅可以让孩子更好的接受和消化知识还能促进孩子在道德品质、行为文明等方面的健康发展。
在园长的实际管理中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组建家长委员会并使家长委员会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制定家长委员会的运行机制以及家长与幼儿园相互配合的具体细节。2、加强教师与家长的沟通,教师可以将每日学习的内容与家长沟通,指导家长对孩子进行正确有效的家庭教育。同时家长还应及时向老师反映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使老师根据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对课程,以及家庭教育方案进行调整。3、制定家园沟通卡片,卡片中记录家长在对孩子进行家庭教育时应注意的事项,以及如何对孩子进行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为家庭教育提供帮助。
五、园内安全管理理念
安全问题一直是幼儿园管理中的重点,也是家长选择幼儿园所考虑的重要因素。任何一个家长都希望孩子在一个绝对安全的环境下进行接受教育,所以安全问题在管理中格外重要。在幼儿园管理中安全问题可主要分以下两点:
1、食堂安全:食品安全可以说是安全问题中最为重要的一环,它关系着所有学生以及教职工的安全。在食品安全管理中,首先要注意的就是食材选择。幼儿园在食材的采购中应当严格把关,必须从正规渠道进行采购,所有食材在采购过程中必须对供应厂家进行记录,选取新鲜优质的食材供学生食用。其次,食堂要严格遵守国家对学校食堂的规章制度,注意食堂环境卫生,以及食材的卫生。最后、对食堂工作人员的健康问题进行严格把控,工作人员必须有正规机构所出示的健康证明才可上岗。
2、教学设施安全:在幼儿园中总会有各种小孩玩的玩具以及大型的公共娱乐设施。幼儿园在购进这些娱乐设施与玩具时,一定要选择正规厂家正规渠道进行采购。同时将各年龄段适合玩的玩具进行分类,以免年龄较小的孩子被玩具所伤。在使用较大型的娱乐设施时必须有老师及工作人员在旁看护,并做好保护措施确保学生安全。
总结
幼儿教育作为教育的起步环节,在社会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社会对此的日益重视,管理者应加强现代管理理念、敢于创新、敢于改革,注重管理中的每一个细节全身心的投入到幼儿教育事业中去。以学生为中心,为学生营造一个安全、开心的学习环境。
参考文献:
[1]郭慧霞.现代管理理念在幼儿园园长管理中的应用探讨[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7,(24):9,62.
[2]曹莎.幼儿园集团化管理模式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6.
[3]姚莉娜.幼儿园管理中的三点智慧[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2,(3):109-109.
[4]司麒懿镜.幼儿园个性化启蒙教育管理系统的研究与实现[D].电子科技大学,2013.
[关键词]同伴侵害;言语关系侵害;身体侵害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017(2012)10-0002-05
[作者简介]董会芹(1971-),女,山东沂南人,山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师、副教授、博士。
一、问题的提出
同伴侵害(peer victimization)是个体遭受同伴攻击的经历。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一直受到各国研究者的关注,但已有研究主要集中在儿童青少年阶段,对幼儿同伴侵害的研究非常有限。其原因之一就是该领域尚缺乏研究者广为认可的、针对幼儿的研究工具。早期研究者使用的测评工具主要来自攻击与犯罪研究领域,这些研究工具虽然也涉及某些同伴侵害问题,但往往只探讨某一个或几个方面,测查不全面。随着研究的深入,研究者开始编制本领域特定的测评工具,较为常用的主要有绰号调查、多维同伴侵害问卷和同伴支持问卷等。但是,这些问卷也仅仅考察了同伴侵害的某些方面。如绰号调查有35个项目,考察儿童在校园里曾经被叫绰号的经历,该问卷仅仅考察了同伴侵害的一个方面――关系侵害。而由Kochenderfer和Ladd编制的同伴支持问卷仅仅考察了言语侵害和身体侵害两个方面。尽管有的问卷(如多维同伴侵害问卷)测量的内容较为全面,但问卷适用于11岁~16岁儿童,不能用于年幼儿童。
除此之外,本研究的提出,还有一下两个方面的原因:第一,对同伴侵害界定的改变和研究内容的扩展。早期对同伴侵害的界定存在不足,研究者通常把同伴侵害定义为遭受同伴身体和言语方面的攻击,没有考虑财物攻击和以隐蔽形式表现的关系攻击。同时,由于研究者的着眼点不同,对同伴侵害的分类也存在很大分歧。有的研究者根据侵害的稳定性,把同伴侵害分为特质侵害与情境侵害;也有的研究将同伴侵害分为关系侵害和身体侵害两种形式,还有的研究者把同伴侵害分为身体侵害、言语侵害、社会操纵和财产侵害四个维度。第二,目前国内尚无测评幼儿同伴侵害的问卷。尽管近些年来,同伴侵害问题逐渐成为国内研究者的焦点之一,但是研究者通常以童年晚期儿童和青少年为研究对象,他们所修订或编制的问卷不适用于年幼儿童。
因此,如果研究我国幼儿阶段同伴侵害问题,需要具备科学的测评工具――幼儿同伴侵害问卷。鉴于此,编制一套适合我国幼儿阶段同伴侵害的问卷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本研究从探索性研究入手,对幼儿阶段同伴侵害问题进行研究,试图编制一套具有良好测量学指标的幼儿同伴侵害问卷。
二、研究方法
(一)被试
1.开放式问卷被试
被试为济南市一所普通公立幼儿园中班和小班儿童各15名,共计30名。其中男孩、女孩各15名。采用个别谈话法收集数据。
2.初测被试
初测被试的选取采用整群抽样法,从济南市某普通公立幼儿园抽取小、中、大班幼儿共计293名被试(小班100名,中班92名,大班101名),其中男孩167名,女孩126名。这些儿童及其9名班主任教师就成为本研究的被试。收集的数据用以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
3.正式施测被试
采用整群抽样法,从济南市一所普通公立幼儿园抽取幼儿282名,其中男孩161名,女孩121名。小班86名(男孩50名,女孩36名),中班91名(男孩56名,女孩35名),大班105名(男孩55名,女孩50名)。这些儿童及其班主任教师为研究的被试。收集的数据用以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
三、研究程序
(一)初测问卷项目的收集
本研究通过两种方式收集幼儿在园同伴侵害的经历。
1.查阅文献。总结国内外有关幼儿同伴侵害的研究资料,对幼儿同伴侵害的种类和具体项目进行分析,参照Mynard和Joseph编制的《同伴侵害多维量表》(青少年版)的有关项目,整理出幼儿在园期间同伴侵害的项目。
2.对济南市三所幼儿园(二所公立普通幼儿园,一所私立幼儿园)的10名班主任老师进行个别访谈,确定幼儿在园期间同伴侵害发生的项目与具体的行为表现。
幼儿教师列举的同伴侵害的种类与项目如下:
教师提到最多的同伴侵害项目是身体侵害:被小朋友打、踢、推等;其次是言语侵害:被别人嘲笑、责骂;然后是财物侵害:抢东西、破坏东西等。提到较少的是关系侵害,如“被小朋友排斥”等。
根据上述两方面的研究材料,形成了幼儿同伴侵害问卷的预测版,共有28个条目,预测版包括身体侵害(如幼儿园里,有小朋友拧过、抓过或挖过他/她)、言语侵害(如幼儿园里,有小朋友说过他/她笨)、威胁(如在幼儿园里,有小朋友吓唬他/她)、关系侵害(如在幼儿园里,有小朋友不让别的小朋友和他/她玩、和他/她讲话)和财物侵害(如在幼儿园里,有小朋友偷他/她的东西)5个维度。
(二)编制正式问卷
为了确定这些项目是否符合幼儿同伴发生的实际情况以及问卷表述是否明确、无歧义,我们让济南市一所幼儿园大、中、小班带班教师各3名,对本班5名儿童进行试评。教师也认为,项目中的第2题(在幼儿园里,有小朋友故意做一些事情想让老师不喜欢他/她),第6题(在幼儿园里,有小朋友用刀子、砖头等东西吓唬他/她)、第12题(在幼儿园里,有小朋友故意往他/她身上扔东西)、第25题(在幼儿园里,有小朋友让他/她偷别人的东西)、第28题(在幼儿园里,有小朋友故意让他/她难堪了)在幼儿阶段几乎不会发生,故而删除上述5个项目。最终确定初测问卷,具体条目为23个,包括身体侵害、威胁、关系侵害和财物侵害5个维度。问卷采用四点记分法,“未发生”记0分,“很少发生”记1分,“有时发生”记2分,“经常发生”记3分。
(三)施测程序
探索性因素分析的数据资料与验证性因素分析的数据资料分两次收集。采用集体施测的方法,由班主任教师在幼儿园的会议室在同一时间内完成。首先,第一主试简要介绍本次研究的目的、施测要求、答题方法等,然后3名主试分别负责解答被试可能提出的问题。问卷完成时间在40分钟~60分钟之间,最后由主试统一收回问卷。
(四)统计处理
剔除无效问卷后,原始数据采用FOXBASE2.0录入;探索性因素分析采用主成分分析,因子旋转采用斜交旋转,统计工具为SPSS13.0;验证性因素分析采用Amos5.0。
四、结果与分析
(一)探索性因素分析
为了检验数据是否适合做因素分析,首先对数据进行Bartlett球性检验,检验值为x2=8243.42,p
对数据进行因子分析,根据以下标准确定因子的数目:(1)因子的特征值大于1;(2)因子解必须符合陡坡碎石检验;(3)每个因子至少包括4个题目。对各维度题目的取舍和归属遵循以下原则:(1)剔除因子负荷小于0.50的题目;(2)对于在两个因子上负荷均比较高的题目,则根据负荷最大原则;(3)参照理论构想。
对23个题目运用主成分分析,由于我们预期不同形式的同伴侵害之间存在相关关系,故而采用直接斜交旋转进行分析,生成4个特征值大于1的因子,累计方差解释率为65.61%。由于因子3和因子4中都只有两个题目,有研究者认为,分量表题目数不足四个不能有效地测量需要测量的问题。鉴于此,我们把主成分分析结果中,因子负荷超过0.50,但题目数不足四个的因子3和因子4删除,同时把因子负荷不超过0.50的22题以及不符合理论构想的1题删除。因此仅剩下两个因子:身体侵害(因子1)和言语关系侵害(因子2),共由17个题目组成。对17个题目的幼儿同伴侵害教师评定问卷进行因子分析,采用主成分分析法限定2个因子进行斜交旋转。结果表明,两个因子的累计方差贡献率为60.40%,各项因素及载荷见表1。因此,幼儿同伴侵害教师评定问卷分为以下两个因子:
因子1:身体侵害。指幼儿遭受其他小朋友身体和财物上的伤害。包括被小朋友推、踢或者撞(6),被小朋友打(7)等11个项目。
因子2:言语关系侵害。指幼儿遭受其他小朋友以言语、社会排斥等方式实施的伤害。包括被小朋友笑话(4),被小朋友吓唬(8),被小朋友排斥(14)等6个项目。
(二)验证性因素分析
根据初测形成了17个题目的《幼儿同伴侵害教师评定问卷》。根据Mynard和Joseph研究和我们的理论构想,将儿童同伴侵害分为四种类型,即言语侵害、关系侵害、身体侵害和财物侵害。但是,根据探索性因子分析发现幼儿阶段的同伴侵害主要有两种类型,即言语关系侵害和身体侵害,言语侵害与关系侵害合并为一个因子、身体侵害和财物侵害合并为一个因子。因此,本研究采用验证性因子分析对二因素模型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模型的拟和指数如下:x2/df为2.51,NFI等于0.96,RFI等于0.94,IFI等于0.97,TLI等于0.96,CFI等于0.97,PNFI等于0.74,RMSEA等于0.07。数据表明,NFI、IFI、RFI、TLI和CFI值均大于0.90,RMSEA的值小于0.08,模型得到了数据的支持。
模型的参考拟合指数为x2/df、NFI、RFI、IFI、TLI、CFI、PNFI和RMSEA。各项指标的判断规则如下:(1)x2和自由度的比值越接近1越好,小于5则认为该模型可以接受。(2)NFI、IFI、RFI、TLI和CFI等指标越接近1越好,大于0.90表示数据支持理论构想。(3)RMSEA小于0.08表示模型可以接受,小于0.05表示数据与模型拟合非常好。(4)PNFI作为模型的节俭性指标,其值越大,模型则越简洁。由表2可以看出,模型2的NFI、IFI、RFI、TLI和CFI值均大于0.90,RMSEA的值小于0.08,得到了数据的支持。模型1的上述几个指标均低于模型2,同时NFI、RFI小于0.90。根据简洁性原则,模型2也优于模型1。综合上述几项指标,模型2是更为适合的模型。从幼儿阶段同伴侵害发生的现实情况来看,幼儿的关系侵害也是通过言语实现的,言语侵害和关系侵害合并为一个因子也符合实际情况。因此,我们接受幼儿同伴侵害包含三种形式的理论模型。模型2各项指标均达到了可接受的水平,说明拟合度较好,问卷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
表2给出了模型的参数估计结果,可以看出所有标准化因子负荷在0.56以上,均达到心理测量学的要求。
言语关系侵害与身体侵害的相关系数为0.40,为显著的中等程度的相关关系。言语关系侵害、身体侵害与总平均分的相关分别为0.70和0.87。
(三)问卷的信度检验
采用克隆巴赫α系数作为同伴侵害问卷以及各维度内部一致性信度指标,言语关系侵害和身体侵害的内部一致性信度分别为0.84和0.94,总问卷的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93。总问卷以及两个因子的克隆巴赫α系数均在0.70以上,达到了可接受的水平,说明问卷具有较好的信度。
五、讨论
(一)问卷的信效度
幼儿同伴侵害问卷由身体侵害和言语关系侵害2个因子组成,共有17个题目。其中,身体侵害11个题目,言语关系侵害6个题目。
探索性因素分析发现,幼儿同伴侵害具有二个维度:身体侵害和言语关系侵害。验证性因素分析也表明,二因素结构模型较好地拟合了观测数据,支持了探索性因素分析的结果,表明问卷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同时,研究考察了问卷的一致性信度,总问卷以及各因子的克隆巴赫系数α系数均在0.80以上,表明问卷具有较好的内部一致性。因此,本研究编制的幼儿同伴侵害问卷具有较好的信度与效度,可以作为测量幼儿同伴侵害问题的有效的、可靠的工具。
(二)我国幼儿同伴侵害的维度
由于国内外对同伴侵害的界定并不一致,研究工具也就不一样,研究结论存在很大的分歧,无法进行比较。鉴于此,本研究希望编制一个适用于考察我国幼儿阶段同伴侵害的测评工具。
开放式访谈发现,教师提到最多的同伴侵害项目是身体侵害,如被小朋友打了;其次是言语侵害,如被别人嘲笑、责骂;然后是财物侵害,如抢东西、破坏东西等。提到较少的是关系侵害,如“我不和你玩”等。但国内已有的观察研究却发现,关系侵害也是幼儿阶段一种主要的同伴侵害方式。因此,在编制初测问卷时保留了关系侵害这一维度。另外,有些项目,如“小朋友威胁、吓唬目标儿童”,在以往的研究中归于言语侵害维度,考虑到此类问题偏于“威胁”的特征,初测问卷中把这类问题归于“威胁”维度。探索性因素发现,幼儿同伴侵害包括身体侵害和言语关系侵害二个维度,而验证性因素分析也支持了这一二因素模型,这表明,身体侵害和言语关系侵害是幼儿同伴侵害的主要形式。
仔细分析问卷的项目,也能够从某一侧面反应我国幼儿阶段同伴侵害的特点。首先,幼儿同伴侵害的维度与以往以学龄儿童和青少年为对象的研究所得结论不同,这说明幼儿期同伴侵害的具体表现形式与学龄儿童以及青少年阶段的表现形式不同,同伴侵害的形式随年龄的增长可能会发生某些变化。其次,探索性因素分析和验证性因素分析均表明,幼儿中关系侵害和言语侵害合并为一个因子,身体侵害和财物侵害合并为一个因子,而威胁没有成为独立的因子。这表明,幼儿阶段言语侵害和关系侵害的关联密切,身体侵害和财物侵害也密切结合在一起。关系攻击往往是通过言语进行的(如“我不和你玩,你长得太丑了”),幼儿在受到关系攻击的同时也受到言语攻击,在抢夺财物的同时也会伴有身体侵害。同时也说明,威胁不是幼儿同伴侵害的主要形式。
此外,研究还发现,两种同伴侵害指标之间存在中等程度的相关关系,这表明年幼儿童同伴侵害的各种形式往往较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在进行身体攻击的同时通常也伴有言语攻击,在抢夺别人财物的同时往往伴有身体的攻击(工具性攻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