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自由落体运动教案范文

自由落体运动教案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自由落体运动教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自由落体运动教案

第1篇:自由落体运动教案范文

一、微课程的定义

微课程不是指课容量小的课程,也不是指上课时间短的课程。微课程是指那些通过在线学习和移动学习而进行的课程。微课程是有完整教学设计的,它具有课程的设计、开发、实施、评价等环节。微课程能够打破学习的地域限制,能够让学生随时学习。除此之外,微课程的内容相对较少,但却具有很强的授课效果。

二、微课程的课程设计步骤

(一)对实验内容及学生掌握程度进行前端分析。

微课程在高中物理方面的应用主要的目的在于教会学生相关的知识。因此在进行微课程之前首先要对实验内容及学生的掌握程度进行分析。老师要确定好学习内容,制定好授课的目标,要明白自己授课的目的和意义,由此来确定微课程授课的大致目标。其次要对学生的掌握程度进行分析,老师要了解学生到底通过之前的纯知识授课掌握了多少,由此来确定微课程的内容、授课时间、授课速度等等。

(二)在授课目标的条件下,对微课程的资源、实施策略、情境以及视频选择的设计。

这部分的设计对于整个微课程的设计至关重要,它是整体设计的核心。因此,老师在确定好授课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后就要根据自己所了解的实情进行本部分的设计。首先,老师要制订好学习目标。微课程的要根据学习目标来选择,也要尽量在最短的时间内凸显和完成学习目标。其次,老师要对微教案、微课件等微课程的资源进行选择。老师要自己上网找资料,整合教学资源。微课程强调的是在最短的时间获得最大的教学成就。因此老师必须要对众多学习资源精挑细选,要找到真正能让学生接受的知识。同时也要对课件进行必要的补充,让微课程顺利地进行下去。再次,老师要对教学活动进行设计。微课程不是单纯地让学生看物理实验的视频,它是需要老师进行讲解和补充的。老师要有很好的引入,要准备相关的问题等等,由此来保障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最后,老师要设计好微视频。微视频是微课程教学的灵魂,是微课程成功与否的直接表现。老师要对视频的界面、字幕、画质以及音效等进行设计,让微视频做到极致。

(三)善于利用评价来使微课程教学不断进步。

评价是最好的反馈,是老师提升教学质量的关键。老师要对学习结果和微课程效果等方面评价。学习结果可以通过对学生进行测试、提问等进行评价。微课程的评价主要是由老师将自己的微课程放置在微课平台上,通过他人的点评等进行评价。

三、以“自由落体运动”为例的分析微课程的应用

(一)老师通过对学习内容和学生掌握程度分析初步确定微课程教学目标。

老师应该知道:(1)该实验的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自由落体运用的规律,掌握它的计算公式。(2)学生在初中已经初步了解过该运动,也知道该运动的一些基本规律。微课程可以重点突出实验的过程,多向学生展示不同物体的自由落体,并用打点计时器来进行辅助教学。

(二)老师要对微课程的资源、实施策略、情境以及视频选择进行设计。

老师要多上网找一些白纸、铁球、钢球等不同质量、不同规格的物体自由落体实验的视频,该视频中的自由落体的轨迹要是通过打点计时器描述出来的。老师要在讲课一开始就给学生播放物体自由下落的视频,先引起学生的学习好奇心,再进行知识的讲解,最后总结规律。老师在制作微视频时要保证画面清晰,言语清晰等等,给学生提供舒适的观看体验。

(三)将设计好的微课程网上供学习学习,也要在物理实验课上让学生观看。

微课程满足了一对一教学的目的,也给学生提供了自学的机会。老师应该要求学生课下观看微课程,上课时向学生提出几个问题,检验学生的学习情况。例如在自由落体运动学习之前,老师应要求学生观看视频,找到自由落体的规律,上课时老师也要进行提问。在上课时, 老师也要播放微课程帮助学生巩固知识,加深对自由落体的理解。

第2篇:自由落体运动教案范文

一、高中物理导学案在实践中存在的几个不良倾向

1.导学案脱离学生实际的倾向

“世界上找不到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每个学生的情况不尽相同,有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充分考虑到这一点,实行了“一刀切”的模式,未针对不同层次学生制定有梯度的有针对性的教学目标.所以在编写导学案时,没有贯彻分层理念,忽略了不同理解能力的学生之间的差异,使部分基础薄弱、理解能力欠佳的学生在课堂实践时对导学案产生不适应现象,这不利于学生有条理地进行系统学习.有时教师在设计导学案相关引导问题时,没有结合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和课程进度来设置,很多情况学生在简单问题上还在大费周折、浪费时间,大部分学生未能掌握的核心知识来不及得到有针对性的解答.有时教师过于重视学生回答导学案问题的结果是否正确,而忽略学生的思考过程,这种强调解题答案,忽视引导思路的教学,其实抑制了学生的开放性物理思维的培养.

2.名为导学案实为传统教案的倾向

传统的教学模式,倡导“以教师为中心”的原则,教学效果的实现取决于教师的“教”.而导学案教学模式使教学活动的中心由“教师”转变为“学生”,学生掌握了课堂的主动权.因此教师教案的编写也应该顺应导学案教学的发展,及时进行改革.有的教师在制定导学案时只是对原来传统教案的简单修改,使其在形式上成为导学案,将传统教案“变脸”作为导学案,这是导学案模式的硬伤.教师编写导学案时应多思考运用什么方式才能最大程度激发学生的潜力,设置什么样的引导问题才能循序渐进的指导学生和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不对教育发展的新形势作出具体的应变,新瓶装旧酒,这是对教学工作的敷衍,也是导学案模式步入误区的重要原因.

3.导学案习题册化的倾向

导学案的设计很容易出现偏差,教师在实践中,一旦过于偏重对问题的设置或缺少对学情的分析,就会影响导学案的科学与合理.导学案是帮助教师更好地指导学生的“得力助手”,但是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不经意间会成为一份变相的习题册.虽然导学案中设置的习题在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点理解方面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但学生的学习并不是单纯依靠习题就能够进行的.教师不应该将习题作为导学案的主体,学生缺乏了系统的知识框架,缺乏了有效的引导,将很难获得启发,不但无法完成习题,还容易被“很多习题不会做”所带来的挫败感所压垮,导学案也就丧失了初衷.例如在讲解“力的相互作用”相关知识点时,教师可以通过亲身体验的方法吸引同学们的注意力.让学生用手拍桌子,桌子受到手施加的力,而手也会疼痛,体验结束后,让学生大胆分析原因,解释现象.以简单形象的方式让学生理解物体间力的相互作用,既能体会到课堂的趣味,又能更好地掌握知识.

二、几点改进措施

1.明确导学案的主置

导学案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学习的积极主动性,适应新课标改革的要求.无论何时学生始终是导学案的主体,在教学活动中尤其要注意不能忽略这点,要以学生为教学活动的中心,否则教学很容易步入误区.例如“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这一实验,教师可根据学情制定好教学目标,引导学生根据教学目标自主进行探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自由落体运动中去体验“机械能守恒”,可以为学生事先准备好打点计时器、电源、纸带、重物、刻度尺、导线等实验器材,让学生自拟实验步骤,通过多次实验,计算求出做自由落体运动物体的重力势能的减少量以及相应过程动能的增加量,将这二者的值进行对比,如果数值近似相等,说明机械能守恒,从而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达到实验目的.在导学案中适当增加学生自主学习的项目,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及对学习的兴趣,是以学生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尊重学生在导学案中的地位的体现.

2.引导学生适当参与编写导学案

在导学案的编写过程中,教师虽然发挥主要作用,负责编写重要的内容,但学生也可以参加学案的编写,负责一些简单的导学案例.学生编写导学案例遇到困难时,教师应当给予指导;教师在编写导学案时不能也不可能全凭自己一人的主观判断和理解来进行,要多与学生交流,经常询问学生意见,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有利于编写出较为适合的导学案.让学生参与导学案的编写,不仅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锻炼,也有利于其提高团结协作能力,增进团队意识.由于知识结构的限制,学生在编写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错误和不足,教师应当宽容和鼓励学生,并给予相应的支持以及适时地给予正确的引导,增强学生的知识量以及实践能力.

教师在编写导学案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将教学大纲与学生具体情况相结合,一味地罗列问题、照搬知识点是没有意义的,应该在导学案的编写上体现其阶梯性,结合学生的个体情况进行编写.要在尊重学生个性的基础上,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层次的挖掘,其次按照教学目标,设计出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导学案,引导学生开发潜能,深化自主学习能力,从而实现学案导学教学的最终目的.

在设计导学案的“情景再现” 环节时可以结合名人轶事或者生活中的典型案例来展开,例子的选择要注重趣味性,而不要刻意追求难度和脱离教学内容.例如,针对“向心力”,可以采用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同学们在平时在跑步转弯时,身体与地面的角度会自然的发生怎样的调整?让学生将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经验结合思考;针对“空气阻力对自由落体现象的影响”,可以采用对比羽毛和石头下落、树叶和水果下落的快慢差异.以上的两个例子都可以通过实景实物用于“情景再现”,可操作性强,贴近生活,学生容易理解.

3.合理应用导学案

导学案是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的导航,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教师在课前要将自主学习的方法传授给学生,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能力.例如在学习曲线运动时,教师除了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知识点以外,还要引导学生对生活中的曲线运动现象加以观察思考,在课堂提问环节中让学生讲解“生活中的曲线运动”,或者设置相关问题进行引导,如“下雨时撑伞并转动雨伞,雨滴被甩出的过程所做的运动是什么?”,“投篮过程中篮球所做的运动为何是曲线运动?”等.

在应用导学案时,可以适当设置实验环节,增加课堂的趣味性,例如,解答“匀加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这一个问题时,教师不要直接进行理论运算分析,而是让学生准备相应的材料(小车、重物、桌子、计时器等),通过实验来解答.具体的引导步骤如下:

(1)教师提出问题: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是否会随着时间变化而改变,如何改变?

(2)学生进行分组实验:使小车在悬挂重物的牵引下在水平桌面做近似匀加速直线运动,通过计时器记录和计算每隔相等时间小车的速度.

(3)学生进行分组讨论:根据各个时间点的小车速度在教师有针对性的引导下作速度时间图像来探究匀加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

4.评价导学案效果

教师在实施导学案后,应该对教学方法的效果进行评价与总结,了解所编写的导学案的不足与优点,及时进行总结,同时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从而更好地改进教学方法.例如在“万有引力定律及其应用”的教学内容中,教师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了解学生能否掌握行星运动的规律、引力常量的测定及其意义、万有引力的定律及其应用等知识点.同时课后询问学生对教师在导学案中教学形式、实验设计、案例分析、公式解析、情景再现等环节的教学方法是否喜欢,了解学生对教学方式的满意程度,并让学生指出自身的不足,从而在往后的教学中进行改进及提高.

第3篇:自由落体运动教案范文

1.高职物理教学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

1.1 学生基础参差不齐,知识结构高低不一

高职院校学生成绩普遍较低,知识储备相对不足,这是客观存在的现实,其中,有的是智商较低,记忆力、理解力太弱,不会运用物理学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有的则是学习基础差或厌学情绪大,这种不平衡、不牢固的知识水平基础,为提高物理教学质量产生了较大的困难,因此如何增强学习动力,提升学习信心比传授知识更重要、更迫切。

1.2 教学目标定位不明 教学内容难以把握

高中物理教学以运用物理基础知识,物理基本规律,解答物理习题作为重点,中职物理需要突出实用技术,技能方面的要求较高,对物理学科体系以及理论研究要求不高;而高职物理教学是两者的有机结合,高等职业教育对基础知识的要求是“必需、够用”,但在实际教学中,不同的专业对于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的要求不同,如何理解对“必需、够用”的原则,并合理取舍教学内容,没有明确标准,全凭经验去把握。

1.3 教学方法落后 评价手段单一

目前绝大多数高职院校的教学方法几乎与高中教育相差不大,都是“粉笔加黑板”,以教师讲学生听的灌输、传授知识为主要特征,加之物理设备不足、陈旧,教学实验得不到充分保障。而高职物理又存在教材概念多,规律抽象,教学时间短的客观实际,传统教学方法显然很难完成教学任务,考核方法也多用一张试卷来评价学习成果。这一方面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利于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教师也存在对知识点分析不足,只是对照教材或教案照本宣科,或一味地陈列公式,或缺乏耐心和技巧的“满堂灌”,信息传递方式单调、信息传输效率不高。

2.改进高职物理教学方法的对策探讨

针对目前高职学生的素质现状和物理学科的特点,结合自己教学实践经验,笔者认为要提高高职物理教学效果,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相应改革。

2.1 培养学科情感,激发学习兴趣

美国教育学家史密斯指出:“教师即使有能力教,倘若学生不注意,教也不一定能导致学。”高职学生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学生层面的弱势人群,缺乏学习的愉悦感,成就感必然导致学生会失去学习的信心和动力。这就要求教师要采取各种措施促使学生增强对物理的学习兴趣,学生的学习活动最易从兴趣出发,而物理教学可以组织开展多种多样的各项活动,只有多让他们自己动手、亲身体现,才能乐于参与,在兴趣倍增中增强对物理学科的热爱情感,消除畏难和学习抵触情绪。此外,课里课外教师都要注重增进师生感情,教师真诚的关怀、挚爱、信赖和鼓励,最容易引起学生从对老师的信赖和爱戴,继而转为对老师所教学科的喜欢,增强学习积极性。

2.2 增强特色教学,加强学法指导

高职物理课程本身有难度,要想使教学有成效,必须改变教学思想,独辟蹊径,加强特色教学,要根据高职的培养目标及学生的实际水平和年龄特征,在既保证足够的科学性的同时,尽量避免在概念、理论、推导上片面追求严密性的倾向,充分兼顾学生今后的就业需要和终身发展。不仅要因材施教,还要因专业施教,要对不同专业的教学班要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如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可重点讲解力学,电学,特别是力,力矩、物体的平衡,并补充斜拉桥、吊车、建筑物水平梁、水坝等建筑工程实例;电子类专业要重点讲授电磁学,适当讲解电脑、电视机、冰箱、微波炉等常用电器的工作原理,为做好实际工作储备知识。物理教学不仅是传授知识、技能的过程,更应是教会学生如何学习物理的过程。要指导学生温故知新,做好是学知识的衔接,帮助学生在学习中善于抓住知识主线,抓住重点和难点,把科学过程与科学思维、科学方法引入物理课程中。

2.3 创新教学手段,推广电化教学

先进的教学手段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物理教学中要降低学习难度需要不断创新教学手段,创设情景、再现物理情景,增强教学的直观性;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推动社会进入了一个信息化的社会,以多媒体技术为灵魂的现代信息教育技术可以赋予物理教学极大的新的内涵。录像、电脑等现代教学手段,通过动态画面将一些看不见,摸不着,课堂教学中不便演示的实验现象、物理过程展示出采,再现物理情景,有利于形成正确的物理形象,使视觉参与思维,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例如:在自由落体运动教学,可以把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的整个过程做成flash动画,这样既形象又生动,还有利于进行具体的数据分析、运动规律的归纳和总结,这样不仅能提高教学效果,也能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型教学模式。

2.4 改进评价机制,强化技能考核

第4篇:自由落体运动教案范文

关键词: 高中物理课堂教学 有效性 途径和方法

在新课程新理念的背景下,高中物理课堂的教和学的有效性还不高。当前教师和学生普遍认为物理难教难学,高中物理有效教学关注的仍是“教师是否按时完成教学计划”。教师没有真正从学生的角度考虑教学,虽然新课改也提出“以学生为本”,但物理教学并没有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

一、物理课堂有效教学概念的内涵

物理课堂有效教学就是关注学生的发展。通俗地说,课堂教学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课堂教学是一种目的性很强的活动,通过教学要使学生掌握知识,习得技能,发展智力,形成态度和相应的品质。有效教学不仅要看教学目标的实现度,做到“有效果”,还要“讲效益”,教学不能只面向少数“优生”,而要尽最大可能不使一个学生掉队。只有这样才是真正有效地教学。

二、怎样才能实现物理课堂的有效教学

(一)实施物理课堂有效教学的有效准备

目前许多教师的教学准备是注重写教案,缺乏对学生的考虑。有效教学的准备不仅指备知识,备教材,更重要的是备学生。如果没有备学生,那么再好的知识,再好的教材都无法达到预期效果。教师在备学生时主要应了解学生通过预习环节能达到的知识水平、预习时产生的困惑点,还要预设学生会出现的思维性问题。

(二)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途径和方法

1.建立良好的平等的师生关系是有效教学的前提

亲其师,信其道。如果在教学中营造了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师生间建立起一种民主、平等、亲切、和谐的关系,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就能保证学生心情愉快、积极主动地学习发展,逐步形成进取、探索、创造性的学习品质。

2.实验探究过程中实施物理的有效教学

物理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物理教学也必然以实验为基础。物理实验除了在学生构成概念、掌握知识、发展智力方面起重要作用外,在课堂教学中也发挥着很大作用。高中阶段的学生思想敏捷,求知欲强,易于接受新鲜事物,富于好奇心、上进心和探究精神。他们的这些心理特点,决定了实验在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

物理教学活动,几乎离不开实验,让学生多亲自参加实验,这也是物理教学改革的方向。除了用正规的实验器材进行实验外,还可用学生日常生活中的熟悉的物品做实验,这样可以增强学生的亲切感,消除神秘感,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做好自由落体实验后,让学生回家后,观察自来水龙头中一滴水的自由落体运动,并测出水龙头的高度。这样把实验与实际应用联系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励学生努力学好物理。

3.设计“问题”提高物理教学的有效性

学生思维的起点往往都是从“问题”开始的,如果教师在教学中巧妙地、有的放矢地设计问题情境就能有效发展学生的思维。

教师根据内容设计成系列化的“问题”线,它是学生活动的线索,顺着这些线索,学生的思维方向,操作细节,讨论的要点得以顺利地展开。在活动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交流讨论,在讨论中修正自己的看法,形成假设的意识,概括结论的意识,迁移应用的意识。特别是形成假设的意识,没有科学假设也就不会有科学验证活动,进而就不会有科学的产生和发展。

4.利用合理的学习团队促进教学有效开展

学习团队是根据学生的学习成绩好、中、差搭配成的,不同的学习水平,不同的思考方法,会让学生的思维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在活动中教师要及时给予指导。学习水平稍好的同学,担任组长,起带头作用,保证讨论内容不会跑题,思考的方向能够铺展开来。不同水平的学生提出的问题,互为补充,相互启发,生发灵感,有些问题自然而然得以解决,而新的问题又会在争论中浮现出来。对于组员,要求做到人人参与活动,每个学生都准备一个活动记录本,收集的资料、疑点、现象、结论等都要整理在记录本中。这样在反馈环节中,学生会底气十足,畅所欲言,教师给他们更多的机会,让他们把所思所想表达出来,如:思考问题是否有新颖的方式,认识问题是否有偏差,思维的障碍点在哪里,等等。这些对提高教师的教学有效性大有帮助。

5.思维能力的培养是物理教学的有效性归宿

现代教学论认为,我们获取知识是为了运用知识。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在掌握和理解知识的同时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加强对知识的学习与掌握。教师在讲解物理问题时要把分析问题的相关思路揭示出来,并使学生了解,从而使学生在学习同类问题的时候也能用相关的方法去分析,这是提高物理课堂教学实效的主要方法。

(1)展示教师的思维过程,做好示范。前苏联教育心理学家赞可夫曾说:“教会学生思考,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生最有价值的本钱。”在教学过程中,要把教法和学法联结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注意讲“是怎样想的”、“还想到了什么”、“遇到类似的问题应怎样去想”,等等。把教师的思维过程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去体会、思考,并在潜移默化中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

第5篇:自由落体运动教案范文

【关键词】信息技术 课程整合 应用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的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我国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视点,是与传统的学科教学有着密切联系和继承性,又具有一定相对独立性特点的新型教学类型,对它的研究与实施将对发展学生主体性、创造性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在课程整合中,信息技术课程中的内容只要能为课程服务,都可以采用。这意味着,学生不仅是为了学习信息课程,而是把信息技术的知识应用到理解和处理其它学科中去。由于学科本身性质的不同,信息技术对各门学科本身,对各学科教学的影响是不同的,对学科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进行重新设计整合,是我们需要完成的一个任务。下面浅谈新课改下信息技术与物理课程整合的应用。

一、可以直观展现抽象的物理知识

物理课程中涉及较多抽象的概念,如分子动理论的相关知识、电流的形成、平抛运动等。常规的教学中运用挂图、幻灯片、模型等静态教具,缺乏准确的感性效果。而信息技术不仅可用图形、图像、动画、声音和色彩等方式向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还可以用二维或三维的图像、动画进行模拟,从而把文字材料获得的抽象概念具体化、把难以想象的微观世界宏观化、把难以演示的实验形象化。例如讲分子动理论知识中的扩散现象,通过学生观察红棕色二氧化氮气体和空气的扩散,再观察信息技术模拟的分子运动,彼此进入对方来直观展现抽象的知识,充分的让学生能理解和认识扩散现象:同样的讲本节知识中“物质由分子组成”、“分子间有间隙”等都可以用同样手段模拟,把微观的变为宏观,让学生更具体的认识。再如:在平抛运动教学中,由于实验中的小球在空中运动太快,学生对此看得不太清楚,教师通过先做实验,学生观察,再看电脑模拟实验的过程中小球运动的轨迹图像,借此演示平抛小球在竖直方向的自由落体运动,在水

平方向的匀速直线运动,学生在知识理解上就显得轻松容易了。

二、可以呈现多种媒体的教学信息

教师利用多媒体软件中的超链接功能,灵活便利地呈现各种形式的教学信息,为课堂教学提供了很好的工具。例如:利用PowerPoint演示文稿软件,可以将板书内容、物理例题及相应解题过程、必要的物理板图等制作成电子教案,把讲课用的视频资料、例题、条件分析、解题步骤、板图等,存储成不同的画面或单元,再用超链接的方法链接到需要的部分。当教师讲到相关部分时,用鼠标点出,就可以方便地调出需要的内容了。信息技术的引入,特别是习题教学和实验专题的复习课教学,将更体现出“省时、高效”和课堂的”大容量。

三、可以展示学生难以见到的生活中的物理情景

物理课中的很多内容很难通过语言讲解而表达清楚,也由于客观条件所限制,一些生活中的物理情景、科学技术运用于实际的场景学生很难见到,更不可能都身临其境,运用信息技术就可以为学生展示这些物理情景,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知识的欲望。如宇宙的演化、闪电、光及物质问的相互作用、飞机的空中加油、飞机投掷炸弹、船闸原理、“神六”的发射等等。都可以通过视频、声音等多媒体资料显示,让学生就有了身临其境的感觉。

四、可以为学生提供仿真实验室和营造理想化状态下的实验环境

学生通过动手实验,培养了他们的动手、探究和创新能力。但针对有的物理实验会在空间、时间和器材等方面受到这样或那样的限制。利用信息技术的仿真物理实验室就能解决上述所有问题,用仿真物理实验来探究物理实验,与我们在物理实验室使用真实器材做实验完全一样,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设计实验,进行数据读取、记录、分析,得出实验结果等。例如《仿真物理实验室——电学》是一个全开放性的电学实验仿真平台,与常规的物理教学软件大不相同。学生和教师都可以针对自己的要求亲自动手创建出自己所能想象的所有电子实验,比如自由的连接串联、并联电路、测路端电压、惠斯通电桥精确测量电阻等,让学生有了更自主的动手和体验空间。还有物理教学中常见的名词术语“光滑”(无摩擦)、“空气阻力不计”、“点电荷”、“质点”、“匀速直线运动”等,这些在实际生活中都无法找到完全相符的案例,通过信息技术把这种状态模拟出来,可以让学生观察并探究这种理想化的现象。

五、可以利用网络资源帮助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

第6篇:自由落体运动教案范文

普通高中教育是在九年义务教育基础上为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面向大众的基础教育。新课程标准明确要求提高中学生的技术素养和信息素养。基于此,身处中学物理教育教学一线的教育工作者,必须审时度势,顺应时代的要求,借新课程改革的东风,更新观念,借助于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实现现代教育技术与自身学科的整合,同时实现自身教学能力的提升。

二、实现现代教育技术与中学物理教学的整合是促进并实现学生终身发展目标的要求

当代的中学生面临着比以往任何时候都丰富多彩同时又充满挑战的新世纪,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改变着现代人的生活和交往方式,同时也改变着现代人的认知方式。不能否认,传统的认知方式仍然有其存在的必要和价值,但是,对于处于一个信息化和网络化高速发展的时代的当代中学生而言,仅有这些远远不能满足他们未来发展的需求。

从时间跨度和空间跨度来看,特定意义上的物理课堂毕竟是有限的;如果考虑“知识”本身,物理课堂所能提供的“知识”的局限性是显而易见的,而学生未来的人生课堂的需求又是多样化的。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已经促使每个人都不得不考虑这样的疑问:“面对未来,学生需要怎样的物理课堂?作为教师,除了所谓‘知识’,我们还应考虑什么?当学生度过中学阶段,能够为学生留下些什么?”

三、现代教育技术已经在教学中显示了极大的教育价值

实践已经证明:在多媒体技术进入课堂之前,传统的陈述性知识多是以纸质媒介为载体,这当中又以教科书为主。一方面,学生由于知识结构不完整,认知能力欠缺,获取知识的模式有限,要想实现与这些载体的“自主对话”几乎不可能。这中间必须要经由教师这一中介环节,由于手段的缺乏,这无形中就为教师本位、教材本位提供了外部环境。另一方面,也正是手段的缺乏使得教师过多地依赖粉笔与黑板,“我讲你听,我写你记”成了挥之不去的幽灵。而多媒体技术走进课堂,带来的不仅仅是手段的更新,师生所收获的惊喜也是多方面的。这其中重要的是,它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知识由陈述性向过程性转变。

四、DisLab技术代表了现代教育技术与高中物理实验教学整合的一种未来发展的趋势

尽管目前看技术本身仍然有待于继续发展和成熟,比如它的实验数据的采集、处理过程至今仍然遭受质疑和批评,但任何一项技术都会经历从诞生到发展到完善的过程,过分放大技术的不足而无视这种技术的优越性是不客观的。DIS技术能够提供信息化的探究环境,要求学生在正确理解甚至重新审视实验设计思想,进行合理、周密的实验规划和设计,在不降低动手操作要求的前提下,对获得的实时数据给予科学的解释。实践表明,即便是相同的实验设计思路,比如常规的学生探究实验“探究自由落体运动”,不同实验小组间获得的实时数据图像差异巨大,在教师控制台上展示的实时数据对比带给学生的震撼是强烈的:“这是怎么回事?”“和书上的不一样”。这种震撼,能够让学生体会到过程的真实,打破长期形成的实验“应然”的、“理想”的思维模式。由于学生之间的交流打掉了某种心理障碍,怀疑精神被发扬得淋漓尽致,对问题的讨论往往更为深入,见解更为独到,由真实情景所实现的对于规律的理解则更为深刻,对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地位的转变提供了充分的、现实的条件。这对于实现学生对知识的自我建构、发扬民主精神、培养合作学习的行为习惯、形成严谨的实验作风、提高学生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诸多方面都体现出极大的优势。更为重要的是,它已经形成了一种思维模式和价值取向,形成了学生对于现代信息技术用于现代社会生活意义的深刻感悟,这种结果是令人兴奋的,这难道不正是物理学科教育的重要意义所在?随着新课改的进行,这种理论的、实践的探索还将持续。笔者就自己的教学实践提出一些思考与各位同仁交流:

1.定位科学,运用合理

现代教育技术功能的实现首先要实现对教育教学内容的质的把握,把握“整合”的切入点至为关键,整合的目的是要在新的平台上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实现学生认知方式的转变,否则很容易变成装点门面的花哨的形式,或者公开课上的走秀。

2.学生主体,教师主导,师生互动

现代教育技术是要实现学生与教师、学生与书本在一个更为合理的平台上实现“对话”,那种仅仅把知识的载体形式由教案和黑板搬到屏幕上的做法是不适当的。这不仅是对理念的误解、对技术的误用,更由此可能导致对学生自主性的更大挫伤,这是另一种意义的束缚和伤害。同样,现代教育技术也不是教师可以垄断的专利,技术只体现在“教”的环节,而无法作用于“学”的环节,则背离了整合的初衷,缺少了学生主体性参与的课堂设计会使得学生有“那只是老师的不是我的”的想法,设计得“完美”、表演得“完美”就是一种讽刺。

3.注重结果与注重过程并重

第7篇:自由落体运动教案范文

关键词:新媒体;高职院校;高等数学;学习兴趣;沟通效率

1、新媒体与高职数学教学

随着对技能型人才需求的不断提高,国家对素质教育、技能教育越来越重视,高职教育被提高到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就读于高职院校。高职院校很多专业都必须要学数学,数学是许多课程的基础,而且数学能充分训练人的逻辑思维,提高大脑的灵活性,学好数学对高职院校其他课程的学习也大有裨益。但高职院校学生的数学基础普遍较差,而且教学方式过于单调,许多学生对数学存在恐惧心理,高职数学教学质量亟需提高。而新媒体受到当代大学生的广泛欢迎,学生接触新媒体较多,对微信、QQ等新媒体方式十分熟悉甚至是沉迷。因此,探讨如何利用新媒体进行高职数学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提高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度和数学的教学效率,有着重要的意义[1]。新媒体是指相对于电视、报纸、信件等传统的媒体,建立在互联网技术、移动通信技术和数字化技术等新兴技术基础上的向公众提供信息服务的新兴媒体形态。包括互联网、微博、博客、微信群、朋友圈、微信公众号、QQ群、电子邮件、微视频等新兴信息传播方式。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更为便捷,即时性更强,互动性更好,人们的参与度更高,交流方式也更为多元化。随着新媒体时代的来临,越来越多的行业都开始加强新媒体的应用。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比较偏重理论,相对枯燥乏味,高职院校学生的数学基础相对薄弱,因此数学对于许多学生来说比较艰涩难懂,仅靠常规的教学学习手段很难提高学生水平,所以新的教学手段对数学教学水平的提升就显得十分重要[2]。

2、当前高职数学教学现状

现阶段高职数学教学主要存在如下不足:首先高职学生数学基础普遍较差,对数学学习存在一定的畏难情绪。部分高职院校学生直接从中专学校升学进入,没有接受系统的数学训练,而数学需要对微积分有一定的理解,这对许多高职学生来说比较困难。而数学的理论性让许多学生觉得枯燥乏味,对微积分难以入门会导致许多学生心生畏惧。所以充分转变学生的学习态度,提高学生对数学的信心就显得十分重要。其次许多老师教学照搬教案,根据已有的教案对学生进行教学,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过于坚持传统的教学方式,因循守旧,导致学生逐渐丧失对数学这门课程的兴趣。针对高职数学课程特点和高职学生实际,如果不因材施教,通过激发学生兴趣来由浅入深的循循诱导,高职数学教学水平就很难得到提升[2]。再次数学是一门需要潜心学习的学科,需要通过理解和逻辑推理来掌握这门学科。而高职院校学生大多对文化课要求不太高,有着“好读书不求甚解”的心理。当今社会,许多学生沉迷于网络和手机,大多比较浮躁,连静下心来看书都很难做到,更别提静下心去攻克数学难题了。所以,高校老师可以从学生的兴趣点出发,结合新媒体的优势,通过多种多样的新颖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老师与学生间的沟通交流,及时解决学生学习中的问题,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3、新媒体对高职数学教学的影响

1)新媒体可以丰富教学形式,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2)可以利用新媒体构建教学情境,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3)新媒体可以促进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的交流,及时解决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难题。4)新媒体可以丰富学习过程中的激励机制,给学生学习的动力。但是利用新媒体教学也存在如下不足:1)新媒体多样化的形式可能让部分学生分心,不能将主要精力放在知识学习上;2)新媒体可能会造成课堂秩序的混乱,要求教师能控制教学的节奏;3)新媒体可能会导致学生对新媒体产生依赖性,失去自己独立思考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所以高职院校在进行新媒体教学时,要充分利用新媒体的优势,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并通过恰如其分的使用减少新媒体对学生学习造成的负面影响。

4、新媒体时代下高职数学改革建议

针对高职院校数学教学现状,教师要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创新,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提高学生的文化水平和知识理解能力,所以要发挥学生的主导地位,在教育过程中尽量通过多种积极的教学手段,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利用新媒体的快捷,形式多样化和沟通便利的优势,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老师与学生间的交流。

4.1利用新媒体实现情景构建

在教学中,加大改革力度,创新培养模式,加强教学过程的实用性、开放性、多样性和职业性。着重培养学生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努力提高教学的趣味性和多样性,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主动思考,主动用数学去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采用这样方式能培养创新型人才,体现数学的实用性。学生学习是一个建构自己知识体系的过程,数学理论本身比较枯燥乏味。教师可以利用新媒体制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视频,如一辆汽车在路上以一定速度行驶,前方有路障无法通行,司机需要在固定距离内采用相应的加速度来刹车,才能使车不发生碰撞。教师可以制作这样的动画,并在动画发生的过程中引入相应的二阶导数等知识。教师还可利用数学知识解释自由落体运动,从一个高度跳到另一个高度所需的初速度,汽车的追逐过程等。利用数学还能预测飞机的降落曲线,陨石下落曲线,细菌繁殖,如何投资能实现利润最大化,物体加热所需的热量,通讯卫星的覆盖面积,导弹如何追踪飞机,药物在体内的分布、代谢和排除等。数学可以广泛应用于工程技术、物理、化学、天文、生物、军事等各个科学领域,通过视频和动画情景构建这些过程,并提出相应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并引发学生的思考,再通过专业的数学知识予以解决。这样学生就能体会到学习的重要性和趣味性。这样的教育模式也更符合高职院校数学教育的高等性、职业性和实用性[4]。

4.2利用新媒体建立沟通交流平台

传统高职院校教育模式下,教师与学生的沟通交流不够便利,导致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越来越多,对数学学科的畏难情绪也与日俱增。高校老师无法兼顾到所有学生,导致学生水平参差不齐。在新媒体时代下,老师可以建立微信群,QQ群,甚至可以开发手机APP或微信公众号,学生遇到课堂上无法解决的问题,可以在微信群展开讨论,也可在专门的数学学习微信公众号中寻找答案,寻找相关的案例演示以促进自身理解。学生可通过微信直接咨询老师特定的数学问题,还可通过微信与同学互相交流。因此,新媒体时代,师生间的交流更为便捷,学生对于所学知识有更直接的感受,因此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具体的形式来展现抽象的数学内容,能使数学概念更加形象化和具体化,最终实现学生对知识体系的建构过程[5]。

4.3利用新媒体加强精品课程建设

加强精品课程建设,在多媒体时代背景下,要对创新型的教学模式进行推广,可以进行数学教学“比武模式”,对不同班级不同老师的课堂教学模式进行综合考评,包括教学的趣味性、学生的主动性、教学的多样性、教学的实践性、学生的考试成绩及学生对课堂的评价等指标对教学进行综合评价,最终建立高职院校数学“精品课程”。采用新媒体进行数学教学时,可能会出现学生过于分心或过于依赖新媒体。因此要实施项目化教学模式,指根据数学专业教学计划,结合新媒体,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该模式通过明确数学教学项目任务制定相应的教学方案,授课教师审查学生的完成情况并给予相应的指导,对完成得好的学生给予一定奖励,而经常表现较差的学生则给予一定的惩罚。在教学项目任务的驱动下,学生分组并明确分工,完成教学任务,并在项目完毕后师生双方进行检查评估,不断完善高职院校数学教学水平[5]。

5结论与展望

总之,在新媒体时代的大背景下,高职院校教师要充分利用新媒体的优势,以更加形象更加具体的方式展现数学的抽象概念,通过多媒体体现数学的实用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高职院校教师还要利用新媒体沟通便捷的优势,及时解决学生学习中遇到的难题,根据学生的问题不断调整教学内容,实现教学手段和教学内容的创新,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高数学的学习效率,提升高职院校数学的教育质量。

作者:沈红 单位:盐城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参考文献:

[1]张健.高职实践教学的现状反思与出路研探[J].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2):5-10,15.

[2]陈佑.基于全媒体时代下的高职英语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性研究[J].山东农业工程学院院报,2015,32(7):16-17.

[3]杨德兴,徐秋萍.新媒体在高职院校语言文化类专业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应用研究[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5,(12):106-108.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