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加工工艺论文范文

加工工艺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加工工艺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加工工艺论文

第1篇:加工工艺论文范文

(1)支架零件的选材图2为支架零件三维图,通过分析工作状态,支架零件工作过程中主要承受压应力,有些场合也承受一定的拉应力或综合应力,因此要求支架零件必须具有一定的综合力学性能,工作内孔有相对运动,要有一定的硬度和耐磨性。一般情况下材料可以选择铸铁,如HT200、HT250等,受力比较大的场合可选择铸钢或合金铸铁等。

(2)支架零件加工基准面的选择加工基准面的选择是工艺规程设计中的重要工作之一。基面选择得正确、合理,可以保证加工质量,提高生产效率。否则会造成零件大批量报废,使生产无法进行。本支架零件需要加工的表面有底平面、准16mm的凸台面、准50mm的前后端面、准10mm的孔、准30mm的孔等。加工过程中基准选择:①粗加工底平面时以准50mm的外圆中心线和凸台面为基准;②加工准16mm的凸台平面以精加工过的底平面为基准;③加工准50mm的前后端面以底平面及前后端面互为基准;④加工2-准10mm的孔以底平面为基准;⑤精加工底平面时以准20mm的内孔(准30mm的工艺孔)中心线、后端面和凸台面为基准;⑥加工准30mm的孔以底平面及后端面为基准。

(3)支架零件机械加工工艺分析由于零件的机械加工工艺过程总体要遵循基准先行、先面后孔、先粗后精、先主后次的加工原则。因此,支架零件的加工在遵循以上原则的情况下,根据支架零件的具体结构特点进行工艺分析,关键加工部位底面和内孔的加工采用了先粗后精的原则,并采用了互为基准原则,从而保证了相互位置关系和加工精度要求,其机械加工工艺大致思路:铸造时效粗铣底平面粗铣、半精铣2-准16mm的凸台平面粗铣准50mm的前后端面,精铣后端面钻2-准10mm的孔钻、扩准30mm的孔到准20mm(工艺孔)精铣底平面扩、铰准30mm的孔去毛刺并倒角终检等。具体的机械加工工艺过程分析,工序内容加工要求,设备选择、夹具、刀具、量具的选择等如表1所示。

2支架零件关键工序夹具设计

从表1机械加工工艺过程分析可知,工序8和工序9是保证支架零件关键部位:底平面和内孔精度的重要工序,因此大批量生产中均要设计出专用夹具,从而保证其加工精度要求。本文主要以工序8为例分析其专用夹具的设计。工序8是精加工底平面,从图1分析可知,结构图中要求内孔与底面之间有平行度要求,因此在精加工底面时首先考虑要以内孔作为主要定位基准,与长定位销配合,限制工件4个自由度,再以端面定位限制一个轴向移动自由度,最后再以精加工过的台阶面定位,以自位支承(浮动支承)与其配合,限制工件最后一个轴向旋转自由度,可以实现6点完全定位,保证底面的加工精度要求。

3结语

第2篇:加工工艺论文范文

1轧辊深孔的加工

1.1轧辊深孔加工难点分析

工件深孔如图1所示,材料为H13锻钢,成品重量3555kg,装配图如图2所示,出口产品。设计要求:孔深5050mm由三个台阶孔组成,最外端内孔粗糙度Ra0.8,里面两深孔为60度锥面连接,同轴度准0.1mm,装配深度450mm,装配间隙端部塞尺0.1塞不进,过盈量0.28-0.35mm。针对这种总长较长,长径比大、同轴度要求高的精密产品,加工此种产品的难度如下:①轧辊吨位较重长度较长装夹定位困难;②内孔较深,粗糙度Ra0.8,同轴度≤准0.1mm;③装配过盈量0.28-0.35mm,装配辊颈部分长450mm,必须保证装配面的圆柱度;④辊身淬火,因此热装时温度不能高于回火温度,增加了装配的难度,同时对孔的尺寸精度要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此种情况下,加工此类深孔对位置及加工效果要求较高,加工难度大,为此本文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探索,制定了切实有效的加工工艺方案。

1.2加工设备的确定

如何正确选择加工设备是保证加工质量很重要的环节,加工设备的选择是否得当,对于产品的加工质量,生产效率有很大的影响。该辊内孔如在车床上加工难度较大:工件较长,装夹困难,易变形,需多中心架支撑,并需要设计辅助工装;刀杆处于悬臂状态,刚性差,加工时会产生振动和让刀现象;加工两内孔锥度连接面时加工难度较大。综上所述,选择车床加工,不但操作复杂,生产效率低,加工质量无法保证。因此,为缩短加工工序步骤,前期粗镗孔可采用车床加工,最终工序需采用数控镗对内孔进行精加工。鉴于以上状况,结合宝钢轧辊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设备及工件特点,确定最终孔的加工选择在TK6916数控镗床上加工。

1.3加工工艺措施

最优工艺方案的选择就是确定一条达到产品质量的最低成本或最少加工时间的工艺路线。要达到图纸设计要求,首先必须从工艺上保证工件的加工精度。如何在多种加工工艺路线中选择一种最优方案是本文关注的问题。

1.3.1孔的加工工艺规程

①产品半精车后在车床上进行钻导向孔准100深100mm;②按图纸要求用深孔钻进行钻深孔准100、准180及圆锥过渡部分;③车床上镗孔准210(0,+0.029)至准200,深475mm,车出圆角R5;④实配闷头,并进行粗磨、淬火、精车等工序;⑤拆除闷头,以外圆为基准,对准210(0,+0.029)孔进行精镗加工;⑥检验内孔尺寸及粗糙度等保证满足图纸要求。

1.3.2精镗孔时工件的定位与装夹

轧辊在镗床工作台上初步定位之后,以镗床主轴为基准进行找正,确定工件与镗床之间的相对位置,找正用百分表测试的方法控制工件在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的误差,一般控制在0.02mm以内。轧辊找正定位后,为了减少变形和夹紧力,采用压板将轧辊加紧固定,在安全可靠的前提下,大大减少了加工时的振动,提高了加工精度。

1.3.3切削参数的选择

为了避免内孔产生圆柱度超差,且内孔无法采用磨削加工,因此,采用高速镗削的方法,切削过程中保证切屑和加工表面的塑性变形小,并提高了表面的加工粗糙度。内孔加工是连续切削,因此采用YT15钨钴钛类合金刀具进行加工。镗加工时需先进行粗镗加工,粗加工后需根据外圆检验镗杆是否发生了移动,检验无变化后进行最终的精镗加工,为了避免因为温度的变化影响加工精度,内孔精镗的最后一刀最好在环境变化较小的晚上进行,并一次性连续走刀加工完成。

1.3.4冷却

冷却液在深孔加工中主要起冷却、、冲刷、减振和消声的作用。加工中产生的切削抗力,消耗很多的能量,而且其切向和径向分力作用在导向块上,与孔壁产生较大的摩擦力,都转化为很多的切削热,这些热量主要靠冷却液把它带走。冷却液在导向块与孔壁之间建立起液压支撑,可降低导向块的摩擦,减小功率消耗。冷却液的冲刷作用,是靠一定的压力和流量的冷却液将切屑由切削区冲刷出来,实现排屑作用。由于在工作区内部充满了一定压力的油液,能减弱由切削运动和摩擦作用所产生的振动和噪音。

1.3.5尺寸测量

在加工完成后测量内孔尺寸时,如果不抽出镗杆,内径千分尺无法测量,若抽出镗刀杆,测量后需要重新找正,很不方便。可采用在镗排上过镗杆中心位置钻一安装内径千分尺的孔,使内径千分尺延长杆能去,如图3所示。使用时,只要将将内径千分尺插入镗杆上径向孔内,移动工作台,固定测头接触产品内孔,用于转动微分头接触内孔,紧固微分头,然后拿出,便可准确测量内孔的实际尺寸。

2实施的效果

第3篇:加工工艺论文范文

NXCAM是UG软件的计算机辅助制造模块,其功能强大,可以实现对复杂零件和特殊零件的加工,此编程工具易于使用。NXCAM已成为现代相关企业和工程师的首选[1]。进入NX8.0CAM模块,初始化加工环境,先建立型腔三维模型与毛坯,根据前述的工艺分析进行刀具组的创建,按NX/CAM的通用过程创建几何体,定义加工坐标系(根据装夹进行安全平面的设置);为后续的刀轨能实现3D动态模拟,在这里同时也进行了部件与毛坏的定义。由不同的加工要求,分别设置相应的加工方法。

1.1创建上表面3D平面铣工序平面铣(planarmilling)主要用于平面轮廓、平面区域或平面孤岛的一种铣削方式。它通过逐层切削工件来创建刀具路径,可用于零件的粗、精加工[2]。

1.1.1创建上表面粗加工平面铣工序通过单击工具条上的图标,在出现的“创建工序”对话框中选【类型】为【mill_planar】,【子类型】为【FACE-MILLING】,并按加工方案选用刀具与加工方法,点击“确定”,在出现的【面铣】对话框中以“曲线/边”模式选择毛坯上表面的4条边完成边界几何体的设置,在【机床控制】下分别进行“开始刀轨事件”和“结束刀轨事件”的相应设置。同时设【切削方式】为(往复走刀),行距为刀具直径的75%,按工艺安排表中的参数分别进行“进给率和速度”等参数设置,然后点击“生成刀具轨迹”图标,生成刀轨,完成上表面的粗加工工序的创建。

1.1.2创建上表面精加工工序与上述创建上表面的粗加工工序方法类似进行设置,但要选用不同的刀具和加工方法,同时要在“进给率与速度”中将“主轴转速”更改为2,000。由于是精加工,在刀轨设置时将行距优化为刀具直径的50%,得到的精加工型腔上表面刀轨如图2所示。

1.2创建4个侧面3D平面铣工序4个侧面的加工没有分粗、精加工,而是一步到位。选【类型】为【mill_planar】,【子类型】为【PLANAR-MILL】,其余如同上表面加工工序方法类似设置,以【曲线/边】模式定义部件与毛坯边界,以“指定底面”进行加工底面设置。在“切削层”对话框中设置“每刀深度”为4,与前述方法类似,分别完成“进给率和速度”与“机床控制”栏下的相应设置与刀轨设置,然后点击“生成刀具轨迹”图标,生成刀轨如图3所示。

1.3型腔的内腔加工型腔的内腔是成型塑件产品的工作面,表面质量要求较高,在这里采用型腔铣开粗、固定轴轮廓铣半精加工、区域铣精加工3步完成其加工。

1.3.1创建内腔的型腔铣粗加工工序型腔铣主要用于加工型腔或型芯,属多层切削,可以加工侧壁与底面不垂直的工件[3]。通过【插入】/【工序】,在“创建工序”对话框中选类型为“mill_contour”,“子类型”为“”,由加工工艺方案选用相应的刀具、加工方法、“进给率和速度”等参数设置。驱动方法对刀轨的影响较大,在UG软件中对数控加工提供了多种类型的驱动方法,驱动方法的选择与被加工零件表面的形状及其复杂程度有关,本型腔铣粗加工以“边界”驱动方式[4]。选择好切削区域,生成刀轨,如图4所示。

1.3.2创建内腔的固定轴轮廓铣半精加工工序固定轴轮廓铣是三坐标联动加工,主要用来加工自由曲面等特征,如模具等,刀具沿复杂曲面轮廓运动,适用于半精加工与精加工。在“mill_contour”类型下选子类型“FIXED-CONTOUR”,进入“固定轴轮廓铣”,选“边界”驱动。边界驱动方式可指定以边界或环路来定义切削区域,其刀具路径沿着复杂的曲面轮廓而产生。点图标工具,选内腔边缘为“驱动几何体”。与前述方法类似,分别完成“进给率和速度”(“主轴转速”输15,000转/min)“、机床控制”栏及刀轨的相应设置,然后点击“生成刀具轨迹”图标,生成刀轨如图5所示。根据加工的弧面形状,选用球刀进行半精加工,主轴转速达6,000转/min,从模拟仿真的结果来看,得到的刀轨较优。

1.3.3创建内腔轮廓曲面区域铣精加工工序轮廓铣是三坐标联动加工,常用于精加工,主要用来加工模具的自由曲面等特征[5]。模具型腔的内腔表面的精加工采用曲面区域铣,类型为MILL-CONTOUR,子类型为“CONTOUR_AREA”,刀具为B5球头铣刀。在“驱动设置”中将“切削模式”设置为“跟随周边”。由于是精加工,将“步距”设为刀具平直百分比的30%,部件的内公差及外公差均设为O。选内腔所有曲面为切削区域,并与前述方法类似,分别完成“进给率和速度”(“主轴转速”输20,000转/min)“、机床控制”栏及刀轨的相应设置,然后点击“生成刀具轨迹”图标,生成刀轨如图6所示。

1.3.4创建型腔的孔系加工工序为保证孔系定位精度,先对所有孔统一安排了一道中心钻工序。在“创建刀具”对话框通过改变“类型”为“DRILL”,“子类型”选择“SPOTDRILLINGTOOL”,创建中心钻刀。进入“定心钻”对话框后进行循环类型的设置、各孔的选择及各循环参数的设置,然后生成所有孔的中心钻刀轨,如图7所示。同理,完成其余所有孔的钻削加工刀轨生成与动态仿真验证。进行所有工序的刀轨生成,如图8所示,动态仿真验证如图9所示。

1.4后处理作为NXCAM模块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后置处理的主要任务是将NXCAM软件生成的加工刀位轨迹源文件转成数控机床可接受的代码(NC)文件[6]。型腔产品的加工刀轨生成后通过3D模拟,验证其不存在打刀、过切等情况,并且刀轨路径是较优化的,则可以点,进行后置处理,生成数控加工程序单,得到可用于实际生产的程序。

2结束语

第4篇:加工工艺论文范文

传统方式采用加工中心综合加工成型,单个零件分多序进行。毛坯选用尺寸为8mm×20mm×80mm的铝条,采用精密平口虎钳进行装夹。先进行正面外轮廓、以及螺纹、腰形槽与倒角等特征的加工,然后倒面装夹,铣平面及各倒角加工,保证厚度要求。最后竖直夹持工件,加工侧面M3螺纹孔。通过加工实践发现,在传统的加工过程中,存在很多弊端:①下料占用人力及设备。虽然相同规格的铝条可以在市场买到,但是需要自己下料保证长度,如果工件量大,则需要专人专机下料供应,占用设备和人力。②毛坯的利用率低。为了保证尺寸也便于装夹,选用材料厚度大于要求尺寸,造成材料利用率低。③单件工时长。由于每序中工步较多而每个工步加工时间又较短,需要机床频繁换刀,占用大量工时造成加工效率及设备利用率低。④操作人员劳动强度大。单件加工时间短,需要频繁装夹,每名操作者仅能操作一台设备,处于频繁装夹过程中,占用大量人力。⑤装夹易变形且尺寸不容易保证,废品率高。因为薄板类零件刚性差,倒面装夹容易夹伤、变形;平口钳铝屑不易清理,极易造成装夹不正,从而无法保证形位公差及尺寸要求。间接提升了对操作者的要求,也加大了生产成本。

2加工工艺设计

由于传统加工方法有以上缺陷,车间对开关支架的加工工艺进行了改进。本文拟采用单序多件的加工方法,通过对工件进行分析,对加工工艺过程进行创新设计,设计了专用夹具,采用单序多件的加工方式,稳定了工件质量,大大提高了加工效率和毛坯的使用率,减轻了操作人员的劳动强度,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考虑到工件的技术要求和批量要求,在毛坯选择、工序安排、夹具设计和切削轨迹等方面都进行了优化。

2.1工艺流程

2.1.1毛坯选择

由于开关支架的上下底面都有较高的表面质量要求,因此选择表面质量较高,尺寸精准的轧制铝合金拉丝覆膜板料作为毛坯,尺寸为300mm×180mm×5mm。这样,可以直接保证较高的表面质量和符合图纸要求的厚度尺寸,免去上下底面的铣加工;毛坯可以选择由供应商直接供应,减少了自身下料所需的人力和设备。

2.1.2工艺孔加工

在毛坯左右两侧,加工销孔,作为一序和二序加工的公共基准。在毛坯的上下两侧加工8个通孔,通过该通孔,采用螺纹夹紧的方式装夹工件。

2.1.3反面加工中心综合加工

反面及对应侧立面加工采用单序多件的加工方法,同时,外轮廓侧立面采用不完全加工的方式,即侧立面单边预留0.2mm的余量,铣削到2mm的深度,一个毛坯上铣削多个工件,工件与工件之间通过剩余材料相连。另外,腰型槽和反面两个棱边的倒角也在该序加工到位。M3螺纹孔的倒角,也在本序中加工,以避免先加工完螺纹掉面倒角时螺纹牙形损坏。

2.1.4正面加工中心综合加工

调面加工,以两个销孔定位,采用螺纹夹紧;铣削上下侧立面保证75mm尺寸要求。程序M00暂停,用自制压板压紧,铣削左右侧立面保证16mm尺寸,棱边倒角,钻M3螺纹孔到尺寸。

2.1.5侧立面M3螺纹加工

采用专用夹具,每次多件装夹,单序完成多件加工。节省装夹和换刀时间。

2.2工件装夹

因为采用薄板毛坯,为避免装夹变形,我们采用压板压紧方式,夹具选用自制平板,既能保证夹紧力又能保证加工精度。采用销孔定位,很好地保证了调面加工时定位精度。压板的设计,既能保证铣削加工时有足够的夹紧力,也有效地避开了侧壁加工时刀具的干涉问题,装夹方便。

2.3程序规划

以FANUCOi系统为例,在程序每次运行到需要换夹具之前,加入M00指令,程序运行到M00后暂停,操作者在工件位置不动的状态下完成下一步装夹,在装夹完成后按循环启动,则自动进入到下一序的加工中。这样只需要一个程序就可完成整个零件多序的加工且避免装夹过程中定位误差的产生。

3工艺对比

经过一段时间的加工生产,车间对新工艺和传统工艺在工时、人工成本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其中,工件单件辅助时间和换刀时间大大降低,这样工人的工作强度就会大大降低,改善了工人的工作条件;毛坯使用率大大提高,直接降低了工件成本;机床使用率大大提高,充分发挥了数控机床的优势;工件合格率也有所提高,提高了工厂的声誉。另外,在新工艺中工人只需装夹四次就可完成24个或者更多零件的加工,较传统工艺每件3次的装夹方便很多,大大降低了工人的劳动强度;由于连续加工时间变长,也使通过采用一人看护多机来进一步降低成本成为可能。经过财务人员测算,工艺改进后,直接和间接的成本节约达到70%。

4结语

第5篇:加工工艺论文范文

1.1材料

茶青采自贵州省茶叶研究所湄潭基地茶园黔湄601茶树品种,采摘标准为单芽。

1.2仪器与设备

QP2010GC-MS联用仪日本岛津公司;57330-U手动SPME进样器、非结合型聚二甲基硅氧烷(polydimethylsiloxane,PDMS)萃取头美国Supelco公司;20mLSPME专用样品瓶天津奥特塞斯公司;FA2004A分析天平上海津天电子仪器有限公司。

1.3方法

1.3.1样品加工

加工工艺流程为:茶青萎凋揉捻自然发酵/通氧发酵(通氧发酵时间)干燥。按照加工工艺流程,共设置了6个处理,分别为:a:茶青萎凋揉捻自然发酵干燥;b:茶青萎凋揉捻通氧发酵45min自然发酵至适度干燥待测样品;c:茶青萎凋揉捻通氧发酵60min自然发酵至适度干燥待测样品;d:茶青萎凋揉捻通氧发酵75min自然发酵至适度干燥待测样品;e:茶青萎凋揉捻通氧发酵90min自然发酵至适度干燥待测样品;f:茶青萎凋揉捻通氧发酵105min自然发酵至适度干燥待测样品。通氧发酵设备:自制通氧发酵装置,已获实用新型专利授权,专利号:ZL201220113859.X。自然发酵设备:竹篓、湿毛巾,每30min翻拌茶堆1次。6个处理是在相同的萎凋和揉捻后等分为6份,分别进行不同发酵工艺处理后,加工成样品待测。发酵适度的判定参照贵州红茶加工技术标准。

1.3.2SPME条件

称取磨碎茶样1.0g装入20mLSPME样品瓶中,加盖密封,分别加入5mL沸超纯水,加盖密封,于70℃水浴锅中平衡10min,固相微萃取吸附50min后,于GC-MS联用仪进样,解吸5min。

1.3.3GC条件

DB-5MS弹性石英毛细管柱(30m×0.25mm,0.25μm);进样口温度230℃;流速1.0mL/min;不分流进样;载气He;升温程序:40℃保持2min,以5℃/min升至85℃,保持2min,以2℃/min升至110℃,以7℃/min升至130℃后即以5℃/min升至230℃保持8min;柱箱温度40℃。1.3.4MS条件电子电离源;电子能量70eV;离子源温度230℃;MS接口温度230℃;质量扫描范围35~400u[23-24]。1.4数据处理采集到的总离子色谱图,采用计算机检索,参考标准谱图(NIST05、NIST05s),鉴定样品中挥发性成分,并用峰面积归一化法分析各成分相对含量。

2结果与分析

2.1不同通氧发酵加工工艺红茶样品香气成分鉴定

6种不同工艺红茶样品经SPME萃取、GC-MS分析得到总离子流色谱图。

2.2不同通氧发酵加工工艺红茶样挥发性成分比较

将6个处理红茶样品的挥发性成分按照化合物种类进行分类。结果表明,6个样品挥发性成分在组成上存在高度相似的特点。但在相对含量上,随着通氧时间的延长,存在上升或下降的整体趋势。6个样品挥发性成分比例均以醇类最高,随着通氧时间的延长,醇类物质表现出上升的整体趋势。6个样品醇类相对含量均以β-芳樟醇最高,β-芳樟醇、反式香叶醇及α-甲基-α-[4-甲基-3-戊烯基]环氧乙烷甲醇一起构成了6个红茶样品醇类物质的主体,其中a处理组三者之和占整个醇类物质的76.12%,b处理组为67.58%,c处理组为55.97%,d处理组为65.12%,e处理组为61.91%,f处理组为64.48%。6个样品挥发性成分比例第2高的是酯类物质,随着通氧时间的延长,酯类物质表现出下降的整体趋势。6个样品酯类相对含量均以水杨酸甲酯最高。其中,a处理组水杨酸甲酯占整个酯类物质的93.25%,b处理组为96.68%,c处理组为93.87%,d处理组为79.62%,e处理组为82.28%,f处理组为80.62%。其他检测出的酯类物质相对含量较低,且不同样品检测出的酯类物质组成差异较大。6个样品挥发性成分比例第3高的是醛类物质,随着通氧时间的延长,醛类物质表现出上升的整体趋势。6个样品醛类相对含量均以苯乙醛最高,a处理组为3.12%,b处理组为4.52%,c处理组为3.56%,d处理组为3.81%,e处理组为4.41%,f处理为4.24%,分别占醛类物质的40.68%、45.89%、34.70%、27.63%、45.79%、38.76%,其他相对含量较高的醛类物质包括苯甲醛、癸醛、α-柠檬醛等。6个样品检测出的碳氢类化合物相对含量较高,a处理组为2.51%,b处理组为6.21%,c处理组为6.61%,d处理组为3.65%,e处理组为8.01%,f处理组为5.53%。其中β-月桂烯、2-菠烯相对含量最高。6个样品检测出的酮类物质,a处理组为2.37%,b处理组为1.76%,c处理组为3.36%,d处理组为2.51%,e处理组为3.19%,f处理组为3.10%。6个样品均以顺式茉莉酮、β-紫罗酮相对含量最高,且随着通氧时间的延长2种物质均呈现出上升的整体趋势。6个样品检测出的酸类物质较少,共检出2种酸类物质,分别为橙花酸、3-(2-异丙基-5-甲苯)-2-异丁酸。橙花酸仅b处理组检出,3-(2-异丙基-5-甲苯)-2-异丁酸仅e处理组检出。6个样品检测出的含氮类化合物仅1种,为咖啡碱,且a处理组样品未检出。6个样品检测出的杂氧化合物较少,共4种,检出种类随通氧时间延长,呈现出增多的趋势。

3讨论与结论

本研究涉及的6个样品检测出的挥发性成分主要以醇类为主,相对含量占60%以上,其次为酯类、醛类、碳氢类及酮类。与文献[3-7,14]研究结论相似。检测出的红茶特征香气成分,醇类以β-芳樟醇为主,还包括反式香叶醇及α-甲基-α-[4-甲基-3-戊烯基]环氧乙烷甲醇等。酯类以水杨酸甲酯为主。醛类以苯乙醛为主。碳氢类以β-月桂烯、2-菠烯为主。酮类以顺式茉莉酮、β-紫罗酮为主。已有研究均表明出香叶醇、芳樟醇及其氧化物、苯甲醇和苯乙醇是祁门红茶的特征性香气物质。与本研究存在一定差异。任洪涛等研究表明,苯甲醛、苯乙醛是红茶醛类香气成分的特征物质。与本研究结果相似。研究表明,红茶酯类香气成分的特征物质包括水杨酸甲酯、二氢海癸内酯等,酮类特征香气成分包含茶螺烯酮、紫罗酮等,与本研究结果类似。本研究涉及6个不同通氧加工工艺红茶样品检测出的主体挥发性成分中化合物类型及相对含量均高度相似。但随着通氧时间的延长,检测出挥发性成分的数量呈整体上升趋势,自然发酵共分离鉴定出47种香气化合物,通氧45min处理共分离鉴定出53种香气化合物,通氧60min处理共分离鉴定出48种香气化合物,通氧75min处理共分离鉴定出79种香气化合物,通氧90min处理共分离鉴定出72种香气化合物,通氧105min处理共分离鉴定出77种香气化合物。但增加的香气化合物相对含量很低。

第6篇:加工工艺论文范文

水射流切割是利用高压、高速液流对工件的冲击作用去除材料来实现对工件的切割。高压水射流切割技术是以水作为携带能量的载体。用高速水射流对各类材料进行切断加工的一种方法。工作时,首先通过增压器将水压升到300~1 000MPa ( 动能转变为压力能),然后使高压水通过直径为0.1~0.6 mm的喷嘴,以2~3倍声速喷出(压力能转变为动能)。当水射流冲击被切割材料时,如果压力超过材料的破坏强度,即可切断材料。喷嘴常用人造宝石、陶瓷、碳化钨等耐磨材料制作。

该加工方法分为两类:一类是以水作为能量载体,也叫纯水射流切割。它的结构较简单,喷嘴磨损慢,但切割能力较低,适于切割软材料;另一类是以水和磨料(磨料约占90%)的混合液作为能量载体,也叫磨料射流切割,由于射流加入磨料,大大提高切割功效,即在相同切割速度下,磨料射流切割的压力可以大大降低,并极大地拓宽了切割范围,但喷嘴磨损快,且结构较复杂,适于切割硬材料。磨料射流切割根据磨料加入的方法又分成前混和后混两种。前混磨料射流切割是在水射流形成前,使水、磨料均匀混合,之后在高压下水和磨料从喷嘴中高速喷出,磨料和水流具有相同的压力和速度,但实现有一定难度。后混磨料射流切割磨料,80~150(压缩空气和泵)水射流切割加工工艺与传统的火焰切割及等离子弧切割工艺相比,具有以下优点:

1.切割精度高

使用超高压水切割可提供良好的切边品质,所加工物料无裂缝,无毛边,无浮渣,且切口小,切口平整,不产生热效应、加工硬化和应力,切缝可以达到很高的精度。

2.切割范围广

超高压水切割工艺适应性强,切割范围广,既可以切割花岗岩、玻璃、钢材及钛合金等硬质材料,又可切割布料、纸板、皮革等软材料及易变形材料等。

3.切割效率高

水射流切割加工工艺切割的速度快,生产效率高。

4.高度弹性化

从简单到复杂的图形不仅切割速度快而且切割容易。它除可切割直线、斜线、圆弧线外,还可切割地图、各种复杂图形等。

5.操作简单

水射流切割加工不仅操作方式简单,而且程序的编辑也很容易,具有“可切割任何设计或是创意之图

形”的可用性。

6.成本低

水射流切割加工工艺以水为介质,并且零配件的使用寿命很长,这样就可减少停机的时间并降低成本。

7.安全性

水射流切割加工时不会产生灰尘及有毒气体,可提供一个清洁及安全的操作环境,并提供全面的安全设施。

综上所述,与传统的切割工艺相比,水射流切割更具有切缝窄、切口光滑平整、无热变形、无边缝毛刺、切割速度快、效率高、无污染、操作安全方便和成本低等特点。

三、发展现状

1968 年,美国密执安大学教授诺曼·弗兰兹博士首次获得水射流切割技术专利。1971 年,利用该技术对做家具的硬木进行射流切割获得成功,引起了国际关注。80 年代,美国又率先把水磨料射流(AWJ)切割技术推进到了实用阶段,使切割对象更为广泛。高压水射流切割不仅可以切割各类金属或非金属、塑性或脆性硬材料,而且是冷切割工艺,因此材料的物理、机械性能及材质的晶间组织结构不会遭到破坏, 且免除了后序加工。尤其对特种材料, 如钛合金、碳纤维材料等, 其切割效果更无法比拟。目前,已有3 000多套水射流切割设备在数十个国家的几十个行业中应用,可切割500 余种材料,其设备年增长率超过20%。

,水射流发展迅速,、日本国际水射流学会(WJTA)WJTA还组织编写了等书, 使得目前从40德国、瑞士、英国、法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印度、韩国、新加坡等。

我国的水射流技术起步并不晚,始于50 年代,但主要局限于矿业运用与开发,压力为中高压水平, 直到80 年代才开始引进超高压水射流设备, 仿制与研究相结合, 用于加工航空复合材料及钦板等, 与此同时国内船舶系统也研制开发中高压系统用于清洗、除锈等舰船的修配工作。80年代后期和90年代初国内自行研制成功了超高压水切割系统设备, 并具有自己的特色和优点, 但是在推广应用及进一步改进提高上工作还做得不够, 未能形成美国式的一条龙服务的良性循环。我国目前已有许多单位研制开发过(出)产品及正在研制开发与应用水射流切割技术与设备。

国内的水射流学术活动也较多, 已举办过三届全国喷射技术会议、八届水射流技术讨论会, 而且几乎每届的相关国际会议都有中国学者参加。我国众多学者为水射流技术做了大量工作, 并取得了许多较高水平的成果。在高压水射流切割设备方面, 我国也具备设计与制造实力。某些国产设备的指标已达国际先进水平。我国目前水射流切割技术应用还不很广泛, 并未引起应有的足够重视, 还没有一家汽车厂采用, 这不能不说是一种缺陷, 这也正是其推广与提高的障碍。

水射流切割技术发展趋势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主机设计日趋完善。如主机的超高压、大功率化。目前水射流的压力已超过500MPa。主机的超高压、大功率化等研究与开发十分活跃。设计工作压力更高

的、更加稳定的高压系统是当前研究热点之一。如国外的高压部分设计有2个高压发生器。其中一个高压发生器工作,另一个高压发生器备用。2个高压发生器交替工作,可以保证机床连续工作;其完善的自动诊断及保护功能使其运行更安全、维护更加简单方便;机床定位精度高,其直线定位精度为0.1076mm,重复定位精度为0.1050mm;设计了自动调高系统,能够在切割过程中自动调整切割头与工件之间的距离以保证优良的切割品质和防止砂管被撞断;此外如发展为加装多个切割刀头形式,即用一台高压系统,同时带动3- 4个喷嘴同时进行切割;加砂切割头带自动输砂装置;采用高度及碰撞感应器;增加自动化除砂系统等。

2.切割工艺参数不断优化,进一步提高效率,减少磨料消耗和降低能耗,如最佳的磨料量使用可节省成本。储备了工件材料数据库,用户可根据工件材料种类、厚度和加工要求自动变换加工参数,操作者可自行扩展数据库。

3.控制系统追求智能化、数控化控制。要进一步完善专用的水切割数控系统的功能,发展智能化控制,使工艺参数能在加工过程中自适应调整。尤其是实现从一般的两轴控制系统发展为五轴的、用于3D轮廓切割的控制系统。采用PC控制的简便的编程系统,带图形显示界面。切割路径模拟演示,用以检查切割过程,计算切割路径长度、切割时间,核算加工成本。

第7篇:加工工艺论文范文

由于西北发展的趋势,越来越多的工程需要在冬季施工,所以,冬季钢结构焊接就要采取对应的技术措施,应通过预热及焊后处理,以有效解决低温条件下钢结构焊接时产生的热裂纹和冷裂纹,使构件焊缝质量达到相应规范要求;针对钢桁架结构形式及构件焊缝特点,确定焊前预热、焊后热处理的焊接工艺参数及保温形式,保证桁架结构安全;为确保冬季焊接质量,应进行必要的低温焊接试验,以进行焊接工艺评定,在工艺试验和工艺评定的基础上,制定周密的作业方案。研究试验表明:低温环境下焊接,预热措施可以明显提高焊接接头的抗拉强度,预热对焊接接头强度保证是有效的。通过试验比较可知,在西部冬季的钢结构焊接,采用焊前预热、焊后保温等热效措施,可缩小焊接的热影响区,明显降低焊接构件的焊接残余应力及残余变形,使残余应力的分布趋于平缓,减小了残余应力对结构的影响。

2钢桁架悬挂网架的安装

2.1钢桁架的安装

在既有线环境中的钢桁架结构安装因为桁架跨度较大,在施工过程中列车股道处于正常运行状况下,不可能被提供足够的空间用于桁架结构的整体吊装,同时为避免桁架梁产生较大的变形而失稳,故应采用分榀分段吊装法来进行安装。采用这种方法安装应充分发挥计算机的优势,通过计算机来进行钢桁梁安装所需支撑胎架的设计计算,进行“二次设计”,优化施工方案。

2.2悬挂网架的安装

1)在网架安装施工中,如按照一般施工方法,往往先拼搭脚手架,再进行空中网架拼接,但在既有线施工中,实际情况中无法按照这种方法;综合考虑工程特点,网架安装应选择分片吊装法。是以每两榀桁架梁之间的网架为一片,对特殊部位以多榀桁架梁间网架为一片。2)两榀桁架梁间的网架施工,可在每个支座点连接一个5t的葫芦进行整体吊装。吊装时应保持整片网架均匀上升。在未能均匀上升的情况下,也要保证整片网架形成一个笔直的平面而不是一个曲面,以免网架杆间内力使杆件变形。图1,2是网架拼装过程的一组示意图。在起吊进行时,中间部位的吊点起吊速度应适当加快,两边的网架可适当下坠,从而形成一个略带弧度的曲面慢慢上升,能最大限度的预防网架杆件发生弯曲变形的情况。3)网架吊装要注意吊点应分布均匀,吊点数量不要小于网架和桁架连接点数。网架起吊过程中,拉索的方向与竖直方向夹角不应大于30°,以确保网架吊装过程中产生的水平力不会对桁架造成影响。4)在整个网架安装过程中,要特别注意把握轴线的准确位置、高强螺栓的拧紧程度、控制好挠度及几何尺寸,吊装就位后将网架支座和桁架下弦节点焊接固定。

3安全措施

1)根据国家有关规定、条例、结合施工单位的现场实际情况和工程的具体特点,组成专职安全和班组兼职安全员以及工地安全负责人,参加安全管理学习条例,明确各级人员的职责,抓好工程的安全生产。2)旅客列车到达施工地点前10min,应停止影响列车运行的施工,并且人员和设备等应撤至距钢轨头部外侧2m以外,机械设备和材料堆码必须放置牢固。作业部位未按规定设置防护时不能施工,并不得擅自改变施工的防护办法。3)利用列车间隔时间施工时,作业指挥必须熟知列车运行时刻及列车从两端车站发车后到达施工地点所需的时间,计划好每一次作业的数量和进度安排相应的劳动力和机具,再通知驻站联络员与车站值班员获得联系,在车站相关负责任允许的时间内设好防护后,才能进行施工。4)施工现场按符合防火、防风、防电等安全规定及安全施工要求进行布置,并完善布置各种安全标识。现场的消防安全措施做到符合消防部门的规定,室内不堆放易燃品。随时清理现场杂物,不在有火种的场所堆放材料。5)氧气瓶与乙炔瓶隔离存放,严格保证氧气瓶不沾染油脂,乙炔发生器有防止回火的安全装置。施工现场临时用电要严格按照《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安全技术规范》的有关规范规定执行。

4质量控制

1)要符合《钢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5-2001)和《建筑钢结构焊接规程》(JGJ81-2002)等现行的规范;按照设计及规范等要求进行技术交底和工序交接验收,每天焊接前要由专职焊接管理人员测定环境温度及风速,并随时注意天气变化。2)钢构件在下料时,应考虑焊接收缩余量及切割、刨边和铣平等加工余量;钢构件组装前,应检查各零部件是否合格;对连接接触面和沿焊缝边缘每边30~50mm范围内的铁锈、毛刺、污垢等应将其清除干净。3)上场的焊工必须经考试合格并取得合格证书;持证焊工必须在其考试合格项目及其认可范围内施焊;应对焊工进行低温焊接技术培训,使其掌握低温焊接关键技术,严格按工艺施工。4)焊条等焊接材料与母材的匹配应符合设计要求及国家现行行业标准《建筑钢结构焊接技术规程》JGJ81-2002的规定,在使用前,应按其产品说明书及焊接工艺文件的规定对其烘焙和存放。5)注意清理焊缝表面的熔渣及两侧的飞溅物、检查外观质量,检查合格后在焊接部位标注记印,并做好书面资料记录。

5结束语

第8篇:加工工艺论文范文

(一)产品定位模糊不清加工贸易产业由于种类众多、品线较长、环节细碎,加之其大多为满足一般日常生活所需的具体产品,所以必须对产品定位进行科学规划,有重点地完成产品加工配置部署。面对日新月异的市场变化,国外消费群体的实际需求日趋多样化,对我国加工贸易产品款式、质量以及实用性等商品属性的要求也更为苛刻,使得原本依赖产品多样化输出方式获益的国内加工贸易产业陷入了产品同质化严重的困境,必须对产品进行重新定位才能扭转这一劣势。由于现阶段我国加工贸易产业还处于初级加工制作阶段,在创意设计、外观打磨以及质量把控方面的水平都不高,面对短期巨额利益驱使和国外同行竞争打压的双重局面,我国加工贸易产业虽然在产品定位上进行了适度调整,但由于没有对国外消费市场最新动态进行摸底调研,在产品定位更新方面大多照抄照搬国外同行的做法,一味依照国外消费人群年龄段进行产品替换,最终只能事倍功半、做无用功。

(二)输出种类固定单一近年来,我国加工贸易产品之所以在国际加工初级市场上大放异彩、所向披靡,主要原因是其产品形式丰富多样,不仅款式多、质量好,而且价格优势突出。如纺织制作类、服装衣帽类、消费电子类等龙头加工贸易产品,都有很强的竞争优势,这种多样化产品布局为我国加工贸易产业发展奠定了基础。但由于过度依赖既有的产品布局模式,国内加工贸易产业逐渐陷入产品输出种类单一固定的困境。国外竞争对手抓住中国加工贸易产业产品输出种类单一固定的契机,通过扩大产品种类、增加产品形式、改良产品质量等方式,迅速抢夺了大量原本属于中国加工贸易产业的市场份额,使我国加工贸易产业几近失去国际市场的半壁江山。[2]在遭到国外竞争对手打压之后,虽然我国加工贸易产业迅速对产品种类进行了重新布局,但这种局部微调改进并没有形成突出的竞争优势,自然无法夺回失去的市场份额。

(三)营销手段落后在进入国际市场初级阶段,我国加工贸易产品依靠质量与价格优势,迅速占据了大量国际消费市场份额,中国加工贸易产品一度成为“质优价廉”的代名词。但由于我国加工贸易企业不善于营销推广,一味依靠多种类、高质量以及低价格等产品优势与国外竞争对手的产品进行竞争。长远来看,这种“营销推广短板”将制约企业的后续发展。虽然目前中国加工贸易产品在非洲、拉丁美洲等经济欠发达地区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但在注重多重消费体验的欧美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由于不善于营销推广,在同等质量、同等价格条件下,销售业绩已经远远落后于国外竞争对手。[3](四)制作水准不尽如人意伴随加工贸易产业集群的成熟运作以及国际消费市场竞争加剧,单纯依靠加工贸易产品价格优势来吸引消费、占据市场份额的做法开始失效。我国加工贸易产业及时采取了价格优势与质量优势同步推进的策略来对抗国际同行的市场竞争,在一定程度上确保了我国加工贸易产业的国际市场份额。但由于我国对加工贸易产业的监督管理不到位,加之加工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对产品质量把控不严等,致使我国加工贸易产品不仅在加工原料方面存在以次充好、不足量等问题,而且在产品外观设计、包装打磨等方面也存在老旧粗糙的问题,很难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欲望。虽然国内加工贸易企业已经意识到了产品制作水准低下问题,但仅仅通过更换设计、变换包装等来应对市场是根本解决不了问题的。

二、我国加工贸易突围脱困的路径

(一)明确产品定位,发挥资源优势由于我国加工贸易产品定位模糊不清,导致加工贸易出口总量降低、市场份额锐减。加工贸易企业应当迅速明确产品定位,集中发挥资源优势,尽快研发出更为契合市场消费需求的新产品。首先,要加大新产品研发的财力、物力及人力投入力度。通过引入国际先进技术、聘用高素质专业人才以及加强国际市场跟踪调研等方式,提高我国加工贸易产品的质量,促使我国加工贸易产品与国际主流消费市场准确对接,为产品精准定位奠定基础。其次,通过开展订货说明会、主题宣讲会以及创新动员会等方式,稳步推进产品定位全新理念的贯彻落实,积极开展加工贸易产品营销。最后,设立专职小组,深入加工贸易企业及国际消费市场,对加工贸易产品定位进行跟踪调查,通过与国际先进产品比照,充分认知自身产品的不足,进而找到调整产品定位的合理对策。

(二)增加输出种类,开拓多样市场当前,加工贸易产品输出种类存在单一老旧、固定落后等突出问题,相关企业要在集中增加加工贸易产品输出种类、有力开拓多样全面消费市场方面做好工作。一方面,尽快建立市场调研、产品设计以及制作反馈三位一体统筹机制,有选择地淘汰低级加工半成品,在充分获取消费市场主流需求动态前提下,研发出受市场欢迎的系列新产品,同时改良原有的优势产品。要在保持已有产品特色的同时,合理融入当前市场最新消费潮流。如纺织类、鞋帽类、服饰类等传统优势产品,要在保持其既有的中国特色基础上,适当加入国际先进技术元素,真正制作出集外部美感与内在使用价值为一体的多样性特色产品。另一方面,采取中外合作开发经营模式,迅速增加我国加工贸易产品种类与数量。具体可以通过开展双方市场调研、建立中外企业精益生产交互机制方式,不断创新加工贸易产品。我国加工贸易企业要密切关注国外消费市场实际需求,多多听取加工贸易合作方的意见,积极借鉴其在产品种类拓展、市场多样化开发方面的经验,融合中外产品特色进行纵深制作。如在电子产品加工方面,可以采取国内自主创新技术进行内部元件添加打磨,在外包装上则以国外消费市场具体需求为标杆进行适度改进,在有效占据国外市场的同时,不断提升企业自身技术实力。

(三)更新营销手段,提升运作实效面对因营销推广手段落后而引致的国内加工贸易产品销售不畅难题,国内加工贸易企业应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好工作。一是通过召开会议以及加强合作方资讯反馈等方式,全面认知当前加工贸易企业营销的症结所在,加大电视、网络以及广播等新闻媒体的宣传力度,在市场推广方面做到先人一步。二是在对国外经销商供货环节上做到适度让利,切实保障备货储量充足。三是通过到国外考察、品鉴交流以及合作洽谈等途径,了解国外消费市场,学习国外加工贸易企业经验,进而结合国外消费市场需求和国内产品既有特点,调整产品营销策略。如在服饰、鞋帽类加工产品营销推广方面,可以采取中心广场模特展示、观众上台试穿体验以及有奖竞猜等方式,扩大其市场影响力,进而提高产品知名度,为后续产品营销推广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

第9篇:加工工艺论文范文

改革开放25年来,尤其是1998年以来,我国加工贸易取得长足进步,对改善国际收支状况、扩大就业、推动结构升级和技术进步,都起到重要的作用。1981年,加工贸易进出口总值25亿美元,占我国进出口总额的5.7%;其中出口11亿美元,占比5%;进口14亿美元,占比6.4%;加工贸易增值率-21.4%。到2003年,加工贸易进出口总值达4048亿美元,占我国进出口总额的47.6%;其中出口2418亿美元,占比55.2%,进口1629亿美元,占比39.5%;加工贸易增值率47%;当年创造贸易顺差789亿美元。多年来,加工贸易累计创造3000万个就业岗位,累计贸易顺差3942亿美元。

在我国加入WTO的背景下,由于国内外相对增长率差异、外商直接投资存量增长以及相对价格差距等综合因素的作用,我国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的规模、外商投资企业的进料加工贸易以及机电和高新技术产品加工贸易出口都取得快速增长。2

003年,外商投资企业加工贸易占总加工贸易的80%;进料加工出口的比重达77.5%,高于来料加工出口27个百分点;外商投资企业、国企和其他企业在进料加工出口的比重分别为90.2%、6.6%、3.2%,增速分别达到43.5%、16%和53.8%。同时,进料加工进口的比重也达到76%,高于来料加工进口26.2个百分点;外商投资企业、国企和其他企业在进料加工进口的比重分别为93.4%、4.1%、2.4%,增速分别为41.9%、9.2%和64.4%。是年,我国机电产品出口2275亿美元,占总出口额的51.9%,其中加工贸易占到75%左右;高新技术产品出口1102亿美元,加工贸易占到90%左右。

从加工贸易的发展过程看,我们经历了从“三来一补”到进料加工、从“两头在外”的作坊到外商投资企业为主体、从简单技术加工装配到机电、高新技术产品加工贸易为主的结构转换,这代表着我国加工贸易不断转型升级的轨迹。当前,经济全球化和新科技革命带来国际产业分工的新格局,世界各国的跨国公司开始把不同的生产环节、分销网络、供给链治理以及研发、运营中心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合理配置,这无疑为我国加工贸易未来的转型升级带来新的机遇。

二、加工贸易转型升级面对的新机遇

首先,经济全球化对我国加工贸易的影响,使中国成为世界加工制造业的重要基地。当前,一般制造业已成为全球供给普遍过剩、边际收益严重递减的成熟技术行业,国际相对价格的剪刀差已从工农业产品之间转化为知识产品与工业产品之间,发达经济的优势已转型升级到虚拟经济、服务经济和知识经济阶段。我国不是新技术的策源地,而是国际产业转移的接受地;不是全球加工制造的控制和运营中心,而是中低端技术和产品加工制造环节的供给地。在这种情况下,我国的低生产成本优势,在全球占有明显有利的地位,“中国制造”成为中国的国际竞争优

势,是现阶段不可逆转的必然趋势。因此,通过新形式的加工贸易来提升我国的加工制造能力,为世界大跨国公司提供全球范围内的生产、销售、售后服务以及治理的配套体系,是加快我国企业“干中学”过程,积累全球化大生产经验的最有利捷径。

其次,在全球化背景下,以产品内部的工序或工艺细分化为特征的全球分工新体系正在逐步形成。一个趋势是随着跨国公司在空间上把不同的生产环节或工序分配到具有不同比较优势的地区,建立研发、生产和分销系统的全球体系,使国内分工转化为国际分工;另一个趋势是充分的市场竞争带来产业的集聚,最大限度地利用资本、技术、治理以及加工制造的空间和范围集聚所带来的外部性规模效应。在这种情况下,跨国公司不仅由于“成本驱动”而把采购、加工制造、组装配送环节转移到中国,同时由于“市场驱动”而把技术、治理和资金带进中国。而且,由于中国市场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跨国公司不得不主动把区域研发中心、运营治理总部、地区物流中心逐步转移到中国。可见,国内市场的充分竞争,是获得国外先进技术、治理和资金资源的重要手段。中国低生产成本优势与跨国公司生产以及综合物流运作能力相结合,就可能形成为跨国公司全球网络提供从采购、加工制造、仓储运输一直到分销和售后服务的合作。从发展前景看,全球化不仅可以带来使中国加工制造能力转化为国际竞争优势的机遇,而且能够创造把加工贸易升级为综合优势的机会,使加工贸易的发展开始新的转型。

再次,我国目前的整体竞争优势仍在传统劳动密集型产品和中低技术产品或工序上,即主体技术和加工制造档次仍处于低端。我国与印度相比,虽然后者对外开放比我们晚12年,近年来实际使用的外商直接投资只接近我们的十分之一,整体经济实力有明显差距,但印度近年来通过吸收新技术、海外分包合作以及委托加工制造,不仅在闻名的软件、信息技术咨询、呼叫中

心、芯片设计以及未来的金融服务、工业工程、风险和行为分析以及药品研发等服务领域为跨国公司提供海外分包业务,从而大大压低了世界服务业成本;而且在汽车、制药、化学制品以及资本货物等领域正形成国际竞争优势,并吸引世界大跨国公司寻求规模化进入。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不仅应当尽快把我国加工制造技术整体升级到中等档次,而且应加快形成生产和研发、品牌优势。为此,要研究制定加工贸易发展的新战略,促进其转型升级。

三、加工贸易未来转型升级的方向

l、扩大加工贸易活动的领域,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作为涉及外资、外贸和国内产业的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要重点考虑加工贸易的发展对国内产业、企业、产品以及产品内部工序的带动、辐射和扩散作用。在吸引外资和大力发展加工贸易的同时,要考核有关部门及地方政府鼓励和扶持内资企业、尤其是中小民营企业为国外跨国公司和外商投资企业提供加工配套的情况,鼓励包括民营中小企业在内的国内企业积极参与跨国公司的加工贸易体系和全球采购体系。在制定优惠政策吸引外资的同时,应研究制定优惠政策,切实解决国内中小企业缺少融资能力、缺少国际市场资讯和人才、缺少关键零部件生产技术、缺少技术和产品更新能力等具体困难,使更多国内企业在为跨国公司提供配套的过程中,逐步学会“走出去”搞加工贸易。

2、不断提升“世界加工制造业重要基地”的功能,通过与跨国公司开展深层次合作提升外资的技术、治理和资金档次。要鼓励国内有竞争力的企业为跨国公司提供更高层次的合作配套,不断加快“干中学”和毕业的速度,使加工贸易环节由简单技术和工序的组装,提升到辅件、一般零部件、主要零部件、关键零部件的加工制造,以至升级到高级复杂的知识技术密集型组装环节,真正把握参与和治理全球化企业的经验和窍门。在这方面,政府提供公平竞争的准入平台,创造更规范的投资和竞争环境,比优惠政策

竞争更重要。

3、加工贸易的主体要由外商投资企业为主逐步向国内企业、尤其民营企业为主转变。目前,加工贸易中外商投资企业占80%,民营企业仅占5%;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的加工贸易,基本是外商投资企业。这反映了国内企业目前参与全球化的能力仍很薄弱。但从长远来看,对中国这样的大国来说,主动参与全球化的进程,可以充分发挥我国在资源配置、供给链治理以及市场控制等方面的优势。因此,下一阶段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重点,应是培育、鼓励、扶持国内企业大力发展加工贸易,研究制定有关政策,鼓励国内企业通过国际合作以及政产学研联合,有效利用国内国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搞进料加工出口。由于多数国内企业缺少全球化人才和国际资讯网络,应考虑建立开放共享互利的公共服务平台和合作机制。

4、对加工贸易要从严密监管向风险治理、贸易投资便利与规范高效科学的监管方式转型。对此,一是建立企业守法自律机制和随机检查监督制度相结合。对加工贸易的监管,最大的难度是遍地开花,监管执行的成本太高。因此,首先应建立企业守法自律机制,包括合同、票据、凭证以及财务帐目等原始资料。数据的完备性,企业诚信状况的评级及违法记录,企业法人代表和当事人的责任和义务等明确的规定;建立监管部门与企业的良好伙伴关系,把责任重点转移到企业自身而不是监管部门。监管部门在确保加工贸易企业贸易便利和诚信的前提下,实施随机的检查监督,一旦发现有违法行为,则严惩不贷。作为企业守法自律机制的保证,对企业诚信状况要有一套相对完备的评价体系。这套体系应与企业其他诚信认证系统相兼容,以全面获得企业是否讲求诚信的资料和数据。只有处理好企业自律和高效执法之间的关系,才能够真正提高监管效能。

二是建立和完善加工贸易的现代监管制度。这套制度首先是规则化治理,不能随意改变或任意解释;其次是有明确的执

行程序,公开透明,依法行政;再次是有合理的组织架构,这种架构应是由海关、边检、工商、税务、口岸治理等纵向一体化组织分别治理向扁平化的综合协调监管的组织架构过渡;最后,监管应当是简明有效。虽然加工贸易星罗棋布、遍地开花是中国特色,但监管体系建设仍应逐步向国际规则接轨。在这方面,政府职能要真正实现转换,明确监管部门的第一要义是提供“服务”,然后才是有效“监管”。要达到这个目标,就要求加快监管体制的改革,包括调整监管职能,提高监管人员素质,建立人才激励机制,使监管有利于加工贸易的发展而不是增加发展的障碍。

三是大力发展电子化监管体系。在简化程序的同时又要保证有效监管,就应加强监管手段和工具的现代化,包括监管的电子和网络化改造。目前存在着一种倾向,即技术和网络投资过度,投入了巨额资金改造技术和设备,使监管的技术基础设施达到了国际水准,但这些技术设备的应用效能很低,出现了硬件过度发展,软件严重滞后,资源严重浪费的现象。改变这种情况的一个办法,就是从监管对象的实际需求出发,通过公开招标的方式进行电子基础设施的软硬件投资和改造,并提高监管部门的应用水平和能力,从而形成有形和无形监管相结合的新监管体系。

四是对不同监管机构的职能进行横向整合。目前从加工贸易的发展来看,一是加工制造技术的不断升级,如从装配到简单技术零部件生产,再到较复杂零部件的生产等;二是从加工制造环节向下游延伸,如发展出采购、分销、配送网络;三是向上游延伸,如进入到新产品开发和新技术研发。在这种情况下,按条块职能分工的监管组织形式很难适应发展的要求。因此,应建立各种职能交叉的复合人才汇集的监管组织,并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地加以调整和重组。在这种情况下,监管机构往往需要跨部门、跨地区、跨职能作业,这就需要更大范围内的监管体制和组织的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