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采矿工程专业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加速发展,世界范围内人才竞争日益激烈,我国煤炭行业也在大跨步地走向世界。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面向21世纪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对于中国高校的采矿工程专业来说,就是全面推进采矿工程专业人才素质教育,培养能够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采矿工程技术和研究的专业人员。
中国矿业大学采矿工程专业已有百年历史,专业基础厚实,学科优势明显。已建设为国家重点学科、博士学位授予点、矿业工程博士后流动站,并依托煤炭资源与安全开采国家重点实验室。然而现行的采矿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方法存在一些问题,会影响专业毕业生适应社会和煤炭行业发展的需要。
因此,进行采矿工程专业教学研究和优化探索势在必行。本文通过分析中国矿业大学采矿工程专业教学的现状,并借鉴澳大利亚采矿工程专业先进的教学方法,对采矿工程专业教学进行探索优化,从而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的学生。
1中国矿业大学采矿工程专业教学的现状
(1)学生普遍缺乏采矿工程专业英语和计算机技能的学习。由于中国矿业大学和神华集团等用人单位用 CET-4和计算机二级通过与否来衡量学生英语水平和计算机水平。因此,在采矿工程专业教学中,注重通用英语和计算机基础课程,而忽视专业英语、通用软件和专业科研软件课程。计算机课程教学包括《计算机基础》和《Visual Basic》,学时较少,课程内容理论性很强,实用性较差,缺乏对一些常用的办公软件(如Microsoft office、Flash、PS等)的讲解,导致学生计算机实际应用和编程能力相对较弱。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很少使用英语进行交流。在大二之后,学生的英语考级压力相对减轻,对英语学习的重视程度也相对降低。采矿专业英语课程的开设都是在大三和大四阶段,该课程需要将采矿专业知识与专业英语知识紧密结合,对学生英语功底要求很高。然而,学生对专业英语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往往不够高。事实上,很多学生即使通过了英语四、六级,阅读专业英语文献及撰写科技论文时仍比较困难。
(2)实践教学设备不足,教学时间少。实验教学软硬件比较陈旧,教学模型数量较少,学生的模型课课时安排较少,实践教学设备不足。有些课程的实验教学课时或者设计作业课时安排较少,最后都会按一定比例折算成期末成绩,比如《采矿学》实验6学时,《矿山电工学》实验4学时,《流体力学与流体机械》实验2学时,《非煤开采技术》实验4学时、《采矿学》课程设计3周,《岩层控制的实验方法和实测技术》实验8学时,另外地质认知实习五天,矿井认识实习3周,生产实习3周,毕业实习3周,这些实践教学环节学时的安排一般不能很好的满足教学要求,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3)实习流于形式,缺乏完整的考核体系。很多实习单位和带队老师考虑到学生的安全问题,会将大部分实习时间安排在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参观一些危险度很低的地方,如洗煤厂,供电中心,污水处理厂等,因此很多学生从认知实习、生产实习直至毕业实习,下井次数都很少,现场跟班参观生产工作面的机会少之又少,因此学生对矿井现场的了解十分有限。由于实习时间有限,带队老师一般很难对学生的实习过程和实习状况准确掌握,基本上根据学生的实习报告内容、实习报告格式是否规范、学生是否担任组长或班长等职务而评定学生的实习成绩,缺乏对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的考核,这样不利于学生自身的发展。
(4)学生对创新活动参与度低,参与课题项目缺乏途径。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是在紧密结合课堂教学的基础上,以创新项目和竞赛的方式,激发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和实践操作能力,通过实践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习能力,增强成长自信心的活动。虽然每年中国矿业大学会举办各种各样的课外学术科技创新竞赛活动,但是学生普遍参与度不高,缺乏热情。同时,部分同学有参与采矿工程课题项目研究的想法,想通过参与课题项目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并提高自身的能力,但是缺乏途径。
(5)教师重视科研活动,轻视教学。目前中国大学教师的职称评审,实际上主要依据科研,即有没有科研论文、论著,有没有科研立项和科研成果,教学在职称评审中虽然也受重视,作了很多规定,但大都显得笼统模糊,缺乏可操作性。评审职称时,论文、科研项目是硬指标,教学是软指标,导致了教师重科研轻教学现象的出现。有些教师没有统筹处理好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的关系,使教学水平得不到保证。
(6)实践教学经费不足和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不完善。目前,各矿业院校采矿专业教育经费主要来源于地方政府给高校的财政拨款和学生学费。经费有限,使采矿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经费不足,导致学生在矿山企业实习时间偏短、实习过程简单,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许多企业考虑生产和安全等因素,不愿接受学生到现场实习,学生通常只进行象征性地参观。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不完善,也使教学质量难以满足要求。
(7)学生缺乏国际视野,有出国留学经验的教师较少。中国矿业大学采矿工程专业基础厚实,学科优势明显,师资队伍庞大,但是具有出国留学经验的教师较少。这样在教学过程中较难做到与国际接轨。同时,大部分采矿专业的学生限于本校本专业知识的学习,缺乏与国际进行交流的经历与体验,导致了他们缺乏国际视野。
2澳大利亚采矿工程专业教学的优势
(1)先进的培养模式。澳大利亚的职业教育与培训采取双元模式,其中的“双元”分别指学校和企业。学生在学校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掌握专业技能;在企业中,将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实践,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能力。而且,企业会为学校的教学活动提供部分资金,减轻了政府的压力,提升了学校教学设备的软硬件能力,提高学校的教学和科研水平;学校培养出的优质人才,投身到企业建设发展中,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实力,促进企业的发展,最终学校和企业达到双赢。
(2)严格的教师选聘制度和考核体系。澳大利亚大学在选聘教师时,不仅要求教师专业知识基础扎实,往往还需要具备多年的工作经验。同时,2002年澳大利亚科学教师协会出台了《全国优秀科学教师专业标准》,在国家教育改革和教育实践中具有学术权威性,为教师入职审查和在职教师考核提供标准依据,使教师向专业化方向发展。
(3)平等的师生关系。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则负责引导学生的学习和讨论,建立了平等的师生关系。倘若学生对教师的教学内容有不同的见解,他们往往会在课堂上提出,然后师生共同讨论解决问题。学生极大地融入课堂,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锻炼学生的思考与表达能力,同时也培养了他们敢于质疑敢于挑战权威的精神。
(4)多元化的考核方式。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会布置一些平时作业来培养学生查资料、写作或团队协作能力。3~4名学生组成一个团队,然后组内分工合作完成平时作业,在课程展示作业成果,教师根据学生的展示内容进行打分,最后计入课程总分。期末考核方式多种多样,闭卷考试、课程论文、课程设计、课程展示等,多元化的考核方式,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与兴趣。
(5)完善的实践教学。澳大利亚采矿工程本科教学实验室和实验设备利用率高,实践教学完善。学生通过实验收集数据、处理数据、分析现象、得出结论并提交报告,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理论分析能力。在课程结束后,学校会安排与该课程相关的实习,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加深学生对该课程的理解。
3中国采矿工程专业教学的探索优化
3.1创新教育理念
人才培养立德为先,立学为基,既要加强专业教育,注重“厚基础、宽领域、广适应、强能力”,也要加强思想品格教育,注重“树理想、强意志、勇实践、讲奉献,”。使学生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广阔的眼界胸怀,扎实的专业基础,较强的创新和实践能力和团队意识,更好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同时,实行教学与科研分开的双轨制职称评定制度,平衡教师课程与科研时间,鼓励教师集中精力教学,提高教学水平;利用学校优质资源,进行科研创新。
3.2优化教学方法
中国矿业大学与英国诺丁汉大学、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新南威尔士大学采取“3+1”或“4+1”方式联合培养采矿工程专业学生;与澳大利亚卧龙岗大学、昆士兰大学、新南威尔士大学、西澳大学、美国西弗吉尼亚大学等在国际采矿界有重要影响的大学合作,试办采矿工程本科生国际班,面向全球就业。
定期邀请国外名校教授到采矿工程专业进行专业授课或者做学术报告,同时,每年选派优秀本科生和优秀教师公派出国留学澳大利亚大学,开阔师生的国际视野。
鼓励小班教学,逐步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知识传授型教学,开展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专业课程由传统的“一课一师”变为“一课多师”,教授与副教授合作讲课。开设由学生和教师共同选题的自主学习课程,增加学生与老师的联系,构建多元学习模式。教师要加强与学生的联系与交流,鼓励学生在本科阶段参与教师的课题项目研究,为学生提供更多学习的机会。同时,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英语教学,提高学生英语的听、说、写、交际能力;加强对学生的计算机教学,提高学生编程能力。
3.3完善培养模式
实施采矿卓越工程师计划,培养具有宽厚的矿业领域专业基础和人文素养,具有一定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沟通能力、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工程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专门人才。采矿卓越工程师的培养采用“4+2”的模式培养,即本科阶段四年,专业硕士阶段两年,强化学生专业技能培养和实践应用。也可以采用“2+2”的培养模式,即在本科阶段,前两年在国内接受传统的本科教育,后两年去国外接受开放式的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国际交际能力。为了选拔拔尖人才,为我国矿业系统培养中坚人才,实行“3+2+3”本硕博连读培养模式,贯通本科三年,硕士两年,博士三年的培养过程。卓越采矿工程师推行“三二六”教学模式,即实验室学习、科研室研习、煤炭企业实习的“三习”教学模式,双导师(高校导师、企业导师)合作的协同指导模式,六人一组的小组讨论学习模式。
3.4加强实践教学
改革传统的演示型实验教学,教师布置题目,学生分组合作设计实验方案,在课堂上师生共同讨论并完善实验方案。学生独立进行试验,收集数据,处理数据,分析现象,得出结论,提交报告。增加和更新实验设备和实验模型,适当地增加实践教学课时,让学生真正的参与到实践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3.5改革毕业设计
推行多种毕业设计组织形式:“大专题小设计”、“小专题大设计”和“全专题”,采取不同的实习组织形式:学生自主联系实习单位、教师与用人单位协商、实习内容由用人单位安排,学生的安全由用人单位和指导教师共同负责,学生按实习要求提交实习报告,但实习报告需要校内教师和校外教师负责人签字;对于少数推荐的免试研究生,可由研究生导师结合科研项目安排,直接进入课题研究,最后学生提交实习报告,实习报告上需要有研究生导师的签字。同时,加强毕业答辩工作,增加提问时间,丰富提问内容,减少提问概念性问题,多提问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应用型问题。
3.6加强师资队伍
改革教师评价方法,完善教学名师评选制度,表彰工作突出的优秀教师;深化改革教师聘任制度,完善遴选制度,公开对外招聘基础扎实、经验丰富的教师;加强中青年教师培养和延揽高层次领军人物,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学水平和科研水平。
3.7完善考核方式
改变传统的单一闭卷考核,增加课程论文、课程设计、课程展示等考核方式,同时注重对学生平时学习的考核。对于闭卷考试,出题方式要灵活多变,少出概念性问题,多出论述和简答题,重在考核学生的理解能力。
完善实习考核体系,在实习报告的基础上,加强学生实习过程的考核。同时,采用实习“一矿一工一师,定时轮岗”,即一个工人带一个学生,负责该生实习环节,包括技能培训、管理培训、实习成果和实习实践等,定时轮岗,让学生尽可能的接触现场,掌握专业知识。
4结语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的需要是高校培养人才的出发点,采矿人才的培养模式和培养方法必须适应社会的发展和煤炭工业的需要。因此,优化采矿工程专业教学,充分利用国内外优质的教育资源,来补充采矿工程专业全方位、多层次、多形式的国际化办学的要求,从而培养学生的国际化视野,提高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使培养的人才满足矿业技术不断发展的需求。
【关键词】采矿工程 专业课程 问题 对策
【基金项目】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教学改革与课程建设项目(项目编号:k110101)
【中图分类号】TD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4-0022-01
《采矿新技术》课程的设置目的是使学生掌握采矿工程领域较新的理论与知识,并站在矿产资源开发的科学技术前沿,了解采矿专业一些前瞻性科学研究和发展趋势,开阔学生视野,使学生们毕业后从事专业技术的科研工作或进一步深造的目标中起到一定的引导作用[1]。该课程要求先修课程《采矿学》、《爆破工程》、《井巷工程和提升运输》和《岩土工程概论》,教学方式采取“讲座式”的教学方式,即每个讲次的教学内容均采取讲授一个相关专题的形式。每个专题相对独立,综合起来又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涵盖矿产资源的科学技术。学生考试的方式,为开卷考查,由任课老师命出一组题目,学生自由选题,撰写专题论文并上台演讲,培养学生具备的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演讲表达能力。本文根据煤炭院校采矿工程专业近几年采矿新技术教学的实际情况,分析了影响采矿工程专业《采矿新技术》课程教学质量的因素,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1. 采矿新技术在本科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采矿工程专业学生的调查发现,学生在思想上对采矿新技术这门课程的认识与重视程度不够。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采矿新技术在大纲中是作为选修课要求的,这使得学生在思想认识上错误的认为,采矿新技术的重要性比不了其他专业课程,因此在上课、自习上花费的时间和精力大幅度降低。②学生考试的方式为开卷考查,有任课老师命出一组题目,学生自由选题,撰写专题论文并上台演讲。这种考试方式使得学生不能正确的认识采矿新技术的目的与作用,认为这门课程随便对付一下就行,做的好坏都能通过考试,从而忽略了自己对知识的需求。③采矿新技术一般安排在大四上学期,毕业生求职择业和研究生准备笔试等工作陆续开展,还有些用人单位要求已确定工作单位的学生提前上岗,致使部分学生不能安心上课。
教师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关键因素,在教学上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采矿新技术》作为一门前沿性课程,教师的角色已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知识传授者,他更应该是时刻关注行业发展的业内人士,这对授课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2]。目前,高校教师基本上都承担着一定的教学任务和大量的科研任务,对于课程的时间和精力难于保证,一定程度上放松了对学生的要求,没能起到监管的作用且多数矿业院校承担采矿新技术指导队伍的主体主要是青年教师,而大部分的青年教师基本上对采矿方面的新技术、新设备接触不多,且缺乏科研与工程实践经验。此外,青年教师在教学的能力与经验欠缺,在教学过程中不能有效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导致学生对该课程的重视水平降低。
2. 采矿新技术教学存在问题的对策
该课程不仅要求授课教师具有扎实的专业课基础,还要求时刻关注煤矿新技术的发展;这就要求授课教师通过共同参与科研课题,共同开展学术交流,可以实现教师的知识更新与知识补充。加强授课老师的思想建设并制定具体的惩罚措施,提高授课老师对课程的重视程度,不能因为就业考研等工作就放松了对学生的要求,一定要担负起相应的监管作用。采用灵活的上课方式提高学生上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可以在课堂插播相关的PPT、视频等,亦可结合科研项目进行讲授。在课堂之外,对采矿新技术有兴趣的学生可以采用指导其参加大学生创新课题或者协助老师从事科研项目的形式,有针对性地在这部分学生中实现采矿新技术强迫性课程学习向独立研究性学习的转变,有助于在部分学生中间形成浓厚的采矿新技术学习研究氛围,从而带动其他学生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相应改革考试制度,对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可适当采取一定程度的闭卷考试,不仅仅要求学生了解新的技术设备,更应该对新技术有更深层次的领悟。
参考文献:
[1]刘过兵.采矿新技术[M]. 煤炭工业出版社,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2002:3-5
关键词:采矿工程学科 研究生 创新 实践能力 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3(c)-0182-01
研究生教育是以培养社会科学技术发展所需要的各种高层次人才为目标,激发和培养创新精神和能力为重点,以提高研究生的创新素质为目的的教育。随着研究生教育规模的扩大,如何加强研究生能力的培养,使其适应新形势,已成为造就高素质人才的必然要求。河北联合大学正处于教学向研究型大学过渡阶段,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突显重要。培养出色的人才是学校持续发展的保障,因此探讨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势在必行。
当前我校采矿工程专业研究生对知识的接受和理解经常是被动式,缺乏主动性和批判性,部分学生原有知识基础薄弱,后期扩展不积极,导致对论文课题进展困难,缺乏原创性。
目前对于创新能力的研究非常多,但对针对专业研究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模式进行系统研究的不多。鉴于此,该文基于河北联合大学采矿工程学科的特点,提出以科研课题为载体,导师为导向,学生为主体的研究生创新与实践能力的培养体系,使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得到快速提高。
1 培养要素
1)知识结构
知识的积累与沉淀是创新能力培养的根基,合理的知识结构是采矿工程学科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关键。采矿工程学科研究生合理创新知识结构如图1所示,可以概括为具有基本的生活与社交知识,扎实的基础和专业知识,广泛的交叉学科知识,熟练使用相关工具知识(如工程专业作图、数据分析、数值模拟软件等)和掌握实验与实践知识。
2)创新思维结构
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是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核心,其应具有基础性、批判性和创新性的思维。基础性思维的培养主要是从平时课程教学中对专业知识的吸收与消化;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是在基础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后,对其进行重组;创新性思维的培养是在前两种思维培养的基础上对知识点和问题的升华。
2 培养途径与方法
(1)优选与专业特点匹配的矿山企业
根据河北联合大学采矿工程专业特点,与科研能力好的企业建立培养基地,企业现场设立专门的工作室,参与现场实际课题,在企业高级技术人员和学校导师的指导下,学会研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研究课题的确定
研究课题的确定是在导师和企业高级技术人员共同讨论后确定。以生产实际问题为主,也包括前期的技术积累基础性课题。研究的课题应具有理论与实用相互结合的特点,具有学术价值和实用价值。
(3)建立学校与企业导师联合的指导模式
学校导师和企业导师联合指导研究生课题,形成学校导师与企业副导师联合指导模式。学校导师侧重基础理论研究,企业导师侧重实际问题的解决,是学生科研视角开阔,提高理论与实际能力。学生参与现场研究过程中,企业导师指导负责学生日常科研情况,听取汇报并提出建议,定期与学校导师沟通。
(4)构建定期协同工作模式
学生完成理论课程学习后,根据自身的知识特点和研究方向确定课题题目,选择匹配的企业单位,定期进行现场学习,参与现场项目,与课题相关专家协同工作。结合现场问题的负责性,扩展视野,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5)规范过程管理
构建科研定期参与制、定期汇报制、例会制、信息反馈制等管理制度,为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良好运行提供保障,使学生综合素质得以提高。
(6)建立理论创新环境
定期邀请高校、研究院、企业教授与技术人员进行学术讲座,使研究生了解科技前沿,掌握新技术动态。定期参加学术会议,对自己的研究方向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定期学习汇总。
3 结语
采矿工程学科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实施,使其成为了高校与企业、科研机构高素质人才培养的桥梁,双方的资源得到了充分的沟通,培养出的人才具有创新和实践能力,适应采矿工程发展的需要,能为采矿工程领域提供强大的人才和技术支持。
参考文献
[1] 郭清,赵军.浅析我国研究生教育现状及创新教育对策研究[J].科技文汇,2012(3):1-2.
[2] 王培山,王永波.工科研究生创新教育中实训模式的探索与构建[J].价值工程,2011(18):245.
[3] 巩守柳.山东研究生教育现状及改革思路[J].当代教育科学,2009(15):22-24.
关键词:采矿工程;问题分析;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TD43文献标识码: A
1、我国采矿工程现状分析
我国人口数量较大,以至于人均资源量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目前,我国在经济等领域取得了较好的发展成绩,随着这一进程的逐渐强化,我们国家将会需要大量的矿产资源,以支撑经济社会的发展。同时,我国在矿产资源开采技术方面还是比较落后的,远远低于西方发达国家的技术水平,这也是我国出现采矿安全事故较多的原因之一,这不但对工作人员的生命造成了严重的威胁,也给国民经济造成了极为不利的影响,从而最终制约了矿产资源的开采量,制约了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此外,由于我国采矿技术水平较低,我国资源回采率大大低于发达国家,从而损失了大量的矿产资源。
2、目前金矿在采矿工程中存在的问题
2.1技术方面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在采矿技术方面与国外相比,还存在差距,落后的技术问题使得资源的回收率大大降低,从而损失大量的资源。鉴于此,国家越来越重视采矿技术的发展问题,我国的矿产资源开采技术也有了较为显著的进步。但是,采矿工程的管理理论和技术却滞后于采矿技术的发展。矿产资源所使用的采集方式比较传统,管理比较粗放。此外,我国很大一部分采矿企业在运营规模方面更青睐开采条件较好的矿山,而对于那些较差的矿山则持忽视态度。
2.2安全方面存在的问题
矿产资源开采过程中,需要开挖一系列巷道和井筒,且大部分过程都是地下作业,因此,矿产资源的开采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地质条件的严重制约,所以,具体开采技术的选择应充分考虑矿产埋藏的地质条件因素。虽然如此,采矿过程中还是会出现一些安全事故,常见的事故主要有以下几种:(1)顶板冒落;(2)底鼓;(3)瓦斯突出或爆炸。这些事故严重威胁了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
2.3环境方面存在的问题
采矿工程造成的环境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水资源问题。由于金属矿产资源的开采需要疏干和排泄大量的地下水,从而使得地下水位大大降低,进而造成严重的生态问题,如地表植被由于缺水而大面积死亡,粮食产量大大降低甚至绝收,地表沙化问题严重等。此外,金矿在开采和加工过程中还会产生大量的废水,这些废水流入地表或渗入地下水体中,引发居民饮水污染等问题;(2)土地资源问题。矿产资源的开采引起地表严重沉陷,破坏了大量的耕地、草地、林地或一些基础设施。此外,矸石堆放问题也占用了大量的土地,并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
3、解决采矿工程中问题的对策分析
3.1加强采矿工程技术人员培养及其基础设施建设
为进一步提高矿产资源的开采技术,必须采取以下两方面措施:(1)加强对采矿工程技术人员的培训,以增强其综合素质,尤其是专业创新能力,从而可提高其在采矿技术方面的研发能力;(2)大力改善采矿工程的基础设施情况,为采矿工程技术人员提供良好的科研平台,进一步提高其创新能力。此外,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进度也要与矿产资源的开采情况保持同步发展,加强对采矿工程的管理和审批,提供适当的政策支持,促进采矿工程的健康发展。
3.2提高工作人员的安全生产意识
为提高采矿工程的安全性,保证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可采取以下三个安全措施:(1)加强对工作人员的安全教育和培训,提高员工的安全生产意识,保证开采等一切工作以安全为第一原则。在现代采矿工程中,不管是应用的采矿设备还是采矿环境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因而在当前的采矿工程中,作为采矿企业必须加强对采矿人员的培训与教育工作。通过采取分阶段和循序渐进的培训方式,不断提高和强化采矿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使其更加熟练地掌握各种新型设备与技术和材料的应用,从而更好地确保采矿工程顺利安全高效的运行。通过教育,强化采矿人员的安全意识,使其充分认识到加强安全生产的重要性,并加大对采矿人员的关心与爱护,从而更好地培养其对企业的归属感,主动积极地参与到采矿工作中来;(2)对井下各设备的安全性进行定期评估,各项作业的进行必须验证按照安全操作规程进行;(3)加强安全预防工作,对于容易出现安全问题的区域或设备进行定期检查,并分析可能产生的后果,制定相应的应急措施。加强采矿人员的培训和教育。
3.3重视采矿工程中的环境保护
目前,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在采矿过程中,人们更加重视对周围生态环境的保护问题,尤其是在一些开采难度比较大,生态环境又比较脆弱的地区,更应该加强对环境的保护。比如,在开采矿产资源后,做好土壤覆盖和填埋,然后种上植被,保护当地的土壤等环境,以免雨水冲刷,引发泥石流等灾难。
3.4改进采矿工艺
为尽可能地降低采矿工程对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应采取以下几个措施:(1)改进井下污水处理技术。安装新型水泵,以进一步处理污水中的煤泥,净化后的水可循环使用;(2)减轻地表塌陷。金矿资源的开采应尽量减轻地表的沉陷,避免对地下水体的破坏,为此,应采取合理的开采方法,如房柱式开采方式或充填开采方式;(3)减少矸石的排放量,禁止矸石随意堆放。采矿机要合理选型,以采矸量最小为原则。还应确定合理的开采方式,若矿层较厚,可采取分层开采方式。
3.5健全安全管理的规章制度
制度规范是采矿工程安全进行的执行标准和准则。只有制度完善,执行到位,责任落实才能确保采矿管理有规可依。目前制度不健全和执行不到位是影响采矿工程安全施工的首要因素。尤其是操作不当,维修不全面,综合平衡,验收形式化,现场管理不严等问题。一是,完善并落实设备库管、操作、维养、验收制度和人员职责; 二是,完善现场管理制度和人员职责; 三是,完善技术管理"综合平衡及人员绩效考核制度; 四是,建设设备安全运行的企业文化、班组文化。
4、结束语
总而言之,采矿工程中存在的问题对采矿作业人员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严重的威胁,对于国民经济的发展产生了严重的影响,所以,对于现代采矿企业来说,更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总结出有效的解决措施,促进我国采矿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李俊虎.采矿工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及对策探讨[J].西部探矿工程,2013(8):181-182.
[2]李治学.浅谈采矿工程中绿色开采技术的相关应用[J].中国科技信息,2013(20):32-33.
1.专业英语教师业务水平有待提高
专业英语教师的业务水平是影响专业英语教学质量的主要因素。目前各院校采矿工程专业外语教师一般由专业教师担任,且大多是年轻教师,他们虽然精通采矿专业知识,有较高的英文写作能力,但专业英语的听、说能力普遍不尽如人意;几乎没有经历专门的英语培训,很难围绕专业知识较好地开展专业英语教学。同时,年轻教师课堂节奏控制技巧与经验普遍不足,很难提高专业英语的教学质量。
2.教学方法单一,教学理念和模式陈旧
教学方法单一,教学理念和模式陈旧,大多只是带领学生在课堂上一起学习课文,缺少互动,课堂气氛不活跃,很容易将课堂变成单纯的翻译课,教学内容缺乏时效性与针对性,忽视了在教授英语语言知识的同时,给学生传授尽量深广的专业知识和最新的科技动态,以及专业英语在专业领域的交流、应用等,实际教学效果往往不理想。针对目前采矿工程专业英语的教学情况,对其教学手段与方法调查如下:在专业英语学习中,教师采用了哪些教学手段?调查结果如图2所示。该调查主题设计选择项为:教师对教科书词汇、文章讲解;学生对文章段落翻译;就文章涉及采矿主题全班讨论;观看采矿有关英文视频;就某专业主题布置外文文献检索翻译练习;就某专业主题布置科技短文撰写;就某专业主题分组讨论、并汇报结论;其他等8项。其中采用较多的教学方法为:教师对教科书词汇、文章讲解;学生对文章段落翻译;就某专业主题布置外文文献检索翻译练习三项,分别占调查班级总量的33%、18%、17%。另有班级同学选择“其他”项后,给出了专业词汇听写练习、中文采矿学术论文翻译等课堂教学方法。总体而言,课堂互动所占比重较少,尤其分组讨论仅占调查班级的4%。虽然很多教学班级采用全班大讨论等教学方法,但其效果很难控制,很难做到班级每一个个体都得到练习。
二、TBL教学法在采矿工程专业英语教学中的实践
TBL教学法(Team-basedLearning,简称TBL),是以团队为基础的学习教学模式,最早由Michalsen等学者于2002年在PBL(ProblemBasedLearning)基础上改革创新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其特征主要是以团队为基础,以学生为主体,提倡进行课前预习和预习测试,并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团队讨论,以促进学生利用团队资源进行自主学习,着重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达到提高学生个人综合素质能力及团队协作能力的教学模式。该教学法能增加学生参与和准备的积极性,有效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沟通和团队合作的技巧以及增加知识成果。针对采矿工程专业英语教学中存在的以上三个问题,TBL教学法可以很好地解决,具体实施过程如下。
1.TBL教学设计
(1)组建学习小组。为使学生间方便交流讨论,每组学生以3~5人为宜,尽量使每位学生都能积极进行交流、讨论。各组选荐出一名组长负责整个小组的讨论活动,并协助教师做考评工作。
(2)确定专业英语教学重点。根据采矿专业英语的课程内容,精心准备教学材料,明确教学目的和要求,如必须掌握的专业词汇、习语、语法等。设置采矿工程学术讨论主题,如:OpenPitBlastingTechnology,LocationandDesignofVerticalShafts,HoistingSystems,RockMassClassification,ImportanceofEnvironmentalPlanning,DigitalMine,VirtualReality(VR)Mining等,各组学生以专业技术人员的身份现场就该采矿技术主题开展讨论。主题设置应尽量多增加采矿前沿技术,如DigitalMine,VirtualReality(VR)Mining,AutomationMiningTechnology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各个小组均围绕这些专业主题进行讨论、交流,然后选派代表陈述,持有异议的小组可相互辩论。通过小组讨论、组间辩论和教师提示等多个环节,共同找出讨论主题的最佳结论。整个过程教师注意鼓励、调动学生的学习自主性,让他们通过积极地思考、辩论,在练习专业英语的同时,获得大量的专业技术信息,从而归纳出主题结论。
(3)学生学习评价。应动态评价学生的学习状态,可采取小组内评价、小组间评价、教师总评价相结合的手段。
2.TBL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的关键问题经过一个学期的课堂实践,TBL教学法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学生普遍反映对专业英语有了较浓厚兴趣,学习过程不再枯燥,积极性有了很大提高,并且促进了自己专业知识的学习。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应特别注意以下关键问题。
(1)小组划分。小组划分恰当与否,直接影响小组个体的学习效果。对于学生而言,如果小组搭配不当,在小组内讨论的过程中,很难做到人人都积极参与,组内个体成绩将会逐渐拉大,同时造成小组之间的成绩差异。因此,应以自愿为前提组建讨论小组,教师适当干预,以保证每个小组里最好有成绩上、中、下的学生。
【关键词】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应用型;采矿工程
一、前言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要求毕业设计选题要紧紧围绕专业特色解决现场实际工程问题,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工程素养及具备解决有一定复杂程度的工程问题的能力。标准要求实行过程管理和目标管理相结合的管理模式,由具有丰富教学和实践经验的教师或企业工程技术人员承担毕业设计的指导和考核,鼓励学生下实验室参与科学研究活动,支持学生到企业进行毕业设计。大同大学煤炭工程学院地处晋、冀、蒙国家能源基地中心,长期以来形成了为煤企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办学特色,与同煤集团等多家煤企签订了产学研合作协议,与同煤共建总值5000多万的综采、综掘综合实践教学基地,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坚持基础。
二、毕业设计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校对采矿工程专业毕业设计大纲重新进行了修订,新大纲的执行虽取得了不少成效,但仍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要求相差较远,还存在以下的不足:1.毕业设计与工程实际及前沿研究结合不够紧密,创新性不足目前,尽管不少采矿专业课程中涉及到一些新技术的教学内容,但迄今为止,教学单位仍缺乏系统的教学与研究,且各门课程之间衔接不紧密、综合性与系统性较差、实用性不强。此外,部分青年教师接触企业的机会少,工程经验缺乏,致使指导学生做毕业设计的时候只能盲目选题,剽窃上一届学长的研究成果,学生的创新能力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2.毕业实习流于形式、走马观花,毕业设计质量无法保证由于实习经费、实习基地、安全管理、交通食宿等因素限制,实习单位的接待压力很大,故四周的毕业实习很难深入到岗位一线,致使学生对工程实践了解有限,不能接触最前沿的工艺与设备,很难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磨灭了学生在毕业设计过程中的新思想、新改进、新创造。3.毕业设计与学生就业、考研复试时间相冲突一般高校的毕业设计多安排在本科教学的第八学期。此期间,毕业实习、毕业设计、就业、考研复试等各项工作千头万绪,再加上近几年就业形式不容乐观,致使学生无心全身心投入毕业设计中,故其质量出现一定程度的滑坡,严重影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三、毕业设计创新思路
针对目前采矿工程专业毕业设计存在的问题,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和理念的引领下,可采取的创新对策如下:1.实施“设计实习设计”教学模式,将设计环节及时间前移在第七学期,毕业设计题目先由指导教师确定后向学院申报选题,学院审定后向学生公布,供学生选择。同时,学院将毕业实习的讲座环节提到第七学期,聘请企业专家、工程技术人员到校进行专题讲座,介绍矿井设计规范,以及煤矿现场涉及到的新动向、新方法及新技术,使学生提前进入设计状态。让学生对毕业设计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大幅提高。将教学计划由原来的“实习设计”调整为“设计实习设计”,从而形成工程实践氛围。2.提出“工程项目为导向、未来岗位需求为驱动”选题思路,突出工程性毕业设计选题紧紧围绕指导教师科研项目、学生大创项目、企业项目。选题方面,推行多种毕业设计组织方式,诸如面向就业于煤矿现场的学生开展“重设计、轻专题”的毕业设计,对于已考取硕士研究生的学生开展“轻设计、重专题”的毕业设计。通过设计加专题的方式,培养学生的专业基本知识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3.建立“煤企融合与协同创新思想”培养机制,创立多元化的指导团队我校积极建立校企深度合作的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新机制,面向地方经济的发展,面向工程实际。聘请煤矿企业骨干负责讲解专业性较强的案例分析工作,高校老师负责毕业设计指导工作。在现场工程师和高校专业教师“双导师制”的共同指导下,确保学生完成毕业设计。对于签订就业协议需要自主实习的学生,可实行毕业设计进企业的培养模式。该制度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对毕业设计的要求核心理念不谋而合。4.设置“开题、期中、期末、”多维度过程监管,细化管理模式对毕业设计的具体流程与组织管理学院配专人负责毕业设计全过程监管。(1)开题检查。学院统筹考虑所有毕业生现状,实现设计题目“量身定做”,严禁伪造,杜绝抄袭,实现一人一题。(2)期中检查。一方面,应加强对指导教师工作的检查考核,确保指导教师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来解决学生毕业设计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另一方面加大对学生毕业设计的全过程管理:检查学生调研情况、查阅资料情况、出勤情况、学生每周接受指导的次数,同时要求学生做出毕业设计中期小结、进度执行情况、阶段性成果及下一步拟进行的工作计划。(3)期末检查。在答辩前对毕业设计随机盲评,抽样送校外进行盲审,盲审不通过者,不能进行答辩,使毕业设计管理工作进一步科学化、规范化。(4)检查。检测毕业设计的文字复制比例在40%以内(含40%)。5.制定“七项指标考核法”评定系统,创新答辩环节针对最新修订的毕业设计内容和大纲,毕业设计成绩采用“七项指标考核法”量化评定系统。增补了考评项目,修正了权重系数;增补企业界的评价干预,答辩委员会成员至少需要1/3的企业高级工程人员参与,促进毕业设计与工程应用需求的良性对接;增补毕业设计专题论文考评,使毕业设计质量评定体系更合理、更完善。
为满足社会对高层次专业人才的需求,同时调整和优化研究生培养结构类型,完善研究生培养体系,2009年3月教育部正式下发了《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的文件,同年开始招收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经过近5年的发展,我国研究生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所占比例不断提高,专业学位培养模式已逐步得到社会认可。但从近几年社会和用人单位的反馈信息来看,当前矿业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还难以令人满意,而且集中体现为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基础和实践能力整体较差,尤其是跨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更加薄弱,甚至缺乏普通煤矿工程技术人员应当具备的一些基本技能。在这种情况下,越来越多的煤炭企业把“本硕一致”作为专业学位研究生应聘的先决条件,而且随着国内煤炭行业持续低迷,国有大中型煤炭企业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招聘数量也在逐年减少,甚至限定只招学术型研究生,使得专业学位研究生承受着很大的就业压力。
2.矿业工程专业学位教育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2.1矿业工程专业学位课程体系实践导向性偏弱且缺乏针对性
既然专业学位目标是培养既具备丰富理论知识,又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切实解决企业或社会中实际问题的高层次专业人才,那么在课程设置上就更应该突出专业性、实践性和前沿性。矿业工程是一门实践性和系统性很强的专门学科,采矿工程本科生不仅需要系统学习煤矿开采的专业基础知识,而且必须经历三个实习(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和两个设计(采矿学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这些实践教学环节主要强化学生对专业基础知识的感知和应用。然而现行的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体系没有针对专业学位的培养目标单独制定,而是基本沿用学术型研究生的课程体系,整个课程设置偏重于理论研究,实践导向性偏弱。由于缺乏实践教学环节,学生的专业实践学习基本依靠参与导师的科研项目来获得,而导师的科研项目又因人而异,研究方向和项目类型也有较大不同,这使得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很难获得较为全面和系统的培养。此外,目前矿业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本科教育背景参差不齐,跨专业学生占有相当大的比例,虽然按规定需补修《采矿学》和《矿山压力及岩层控制》这两门专业主干课,但由于缺乏先修课程的相关知识储备,课堂教学效果并不理想,造成这些跨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反而薄弱,就业后甚至难以胜任基本的煤矿生产技术管理岗位。
2.2“双导师制”培养模式形同虚设
为充分利用校内外人才资源,提升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国内高校普遍采用校内导师与校外导师相结合的“双导师制”培养模式,其中校外导师一般以兼职形式聘请一些企事业单位的高级技术人才。就矿业工程专业而言,校外导师普遍聘用国内大型煤炭企业的高级技术管理人才,但在实际运作过程中,由于这些校外导师对煤矿安全生产负有直接责任,不仅有繁重的企业事务需要处理,而且在现有煤炭企业安全生产管理制度下很难有时间来高校对学生进行指导。加之现行的校外导师津贴制度并不合理,造成校外导师对指导工作积极性并不高,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指导任务不得不更多的由校内导师承担。由于校内导师工作以科研和学术研究为主,在指导专业学位研究生时习惯性地侧重理论研究,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2.3部分学生的功利心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专业学位教育的发展
上世纪90年代国内煤炭行业萎靡不振,在煤炭企业技术人才大量流失的同时,煤炭高等教育也步入低谷,采矿工程专业本科生生源严重不足,研究生培养更是勉强为继。从2002年起随着煤炭形势持续好转,我国国有大中型煤炭企业在加紧新建矿井建设的同时,利用中小煤矿资源整合政策兼并重组了大量矿井,那么就形成了巨大的人才缺口,使得煤矿主体专业本科生就业率接近100%,薪金水平持续攀升。在这种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大量考生为获得高额的劳动报酬而选择跨专业报考矿业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与热门专业相比不仅报考人数上丝毫不逊,而且考生专业竟然涵盖了除医学、军事学之外的10个学科门类。众所周知,煤炭行业既是一个艰苦行业,也是一个高危行业。一方面由于这些学生对煤矿工作的艰苦性和危险性缺乏足够认识,一旦煤炭行业进入低谷期,从业人员薪酬大幅降低的时,他们对专业知识学习的欲望已不是那么强烈,转而准备报考公务员或者继续踏上形形的求职之路,而非专心致志地准备毕业论文;另一方面,由于部分学生专业跨度很大,专业基础过于薄弱,难以适应现有工学人才的培养模式,通过两年的学期只能勉强达到专业学位最低要求。因此,这种功利心理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3.矿业工程专业学位硕士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
3.1调整和优化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体系
针对矿业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目标,应从以下几方面对现有课程体系进行优化改革。首先,对跨专业学生增加矿业工程通识教育先修课程,课程内容应涵盖煤矿地质、矿井设计、采煤方法及工艺、通风和矿井灾害防治等方面,使学生能够了解和掌握煤矿开采领域的基本问题。在此基础上,续修《采矿学》和《矿山压力及岩层控制》课程,对学生专业基础进行强化。其次,将跨专业学生全部纳入采矿工程本科毕业设计团队,全程参与本科生毕业设计实践教学环节,既有利于专业学位研究生对专业基础知识的梳理和应用,又能辅助指导教师加强本科毕业设计质量的管控,实现本科生、研究生培养质量双提高。第三,由于本专业学生在本科生期间已经系统学习了煤矿开采的专业基础知识,对这部分学生应着重加强专业实践能力的锻炼,在课程设置上一方面采用专题讲座的形式定期邀请国内外专家围绕采矿工程学科前沿问题进行学术交流,每个专题讲座应保障足够时间,避免出现类似学术会议走过场的形式—“老师讲不清、学生听不懂”;另一方面充分利用校内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中心等国家级学科平台和与国内高水平企业联合构建的产、学、研平台,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教学条件,全面强化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能力。
3.2调整优化专业学位研究生学制
按规定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培养实行弹性学制,导师可根据学生学习情况要求在校学习时间为2年或3年,实际上普遍执行2年学制。但从现有的培养计划看,专业学位研究生一年级主要进行课程学习,二年级第1学期忙于找工作,第2学期忙着做论文,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实践能力很难得到充分培养,尤其是跨专业学生。结合目前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教育背景,对于本专业研究生可沿用2年学制,跨专业学生沿用3年学制。
3.3加强专业导师队伍建设
目前,专业学位研究生采用校外导师与校内导师相结合的“双导师”制培养模式,其初衷是充分利用校内外人才资源,尤其是校外导师的实践优势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但实际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
3.3.1建立完善的校企联合培养机制和激励政策
目前,矿业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校外导师的联系、确定主要依靠校内导师牵线搭桥,虽然经学校审核后颁发聘书,但学校对校外导师缺乏行之有效的奖惩机制,换言之学校对校外导师的约束力有限。因此,通过建立完善的校企联合培养机制,将校外导师管理纳入到校企联合管理的范畴中来,增加其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同时从企业层面允许校外导师临时脱离煤矿生产管理工作,全身心地投入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此外,还应建立有效的激励政策,对校外导师指导津贴、职称评定和奖励办法制定相关细则,从物质方面和精神方面充分调动校外导师工作的积极性。
3.3.2建立完善的评价和淘汰制度
关键词:采矿工程;教育模式;高职院校
高校的环境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过渡期,更是一个人生的分水岭,因为大部分学生毕业就面临着就业,所以在大学里面不单单是知识技能的学习,更是要为将来的工作岗位做好准备,所以高校中的教师便是学生人生大海中的灯塔,引导学生在自己人生的海上前行。对于矿业类的高职院校来说,专业教师在教育学生方面的责任更加重大,首先要教授学生过硬的专业知识技能,这是一个矿业类学生的基本专业素养,只有基本专业素质过硬,才可以让学生在将来的工作岗位中可以成为一个真正的专业技术性人才,为祖国将来矿物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进行更好地优化。其次,还要根据学生自身的条件进行个性培养,让学生的不足转换成为长处,优点得以充分发挥,成为夜空中最亮的星。最后,告诫学生学会做人,顶天立地,无愧于心,坦坦荡荡,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一、专业知识要扎实
矿业类的高职院校主要是为矿山企业培养采矿及其相关行业的技术性人才。以采矿工程为例,对应的专业为金属与非金属矿开采技术专业,该专业学生毕业之后主要从事的工作为矿山企业采矿方法的制定及实施管理,此项工作内容为矿山企业的核心部分,是一个矿山企业能否正常运营发展的关键,所以对学生的专业素养要求较高,具体要求如下。1.熟练掌握各类采矿方法的工艺参数、适用条件、优缺点等内容,并可以根据现场的矿体赋存条件对采矿方法进行创新和优化,以便可以更安全地、更充分地、更高效地完成采矿工作。更要熟悉各类矿业制图和操作软件,如AutoCAD工程制图软件、3DMine三维矿业工程软件等,以及其他的专业模拟软件[1-2]。2.掌控施工进度,提高施工质量。在采矿施工过程中,存在着许多不确定的影响因素,包括地层构造的变化、矿石品位的变化、地下水的涌冒等,以及一些外在的矿业市场变化因素,都会给施工带来一定的滞怠。采矿技术人员应该根据所面临的问题及时将施工方案进行调整,并制定相应的措施,以应对各类环境的变化所带来的影响,从而保证施工得以顺利进行。3.以采矿任务为主,统筹采矿系统,制定管理计划。虽然采矿工作是矿山企业的核心内容,但都离不开其他专业的协助,如地质勘查工作、工程测量工作、爆破工作、通风工作等,所以要求采矿技术人员还应尽可能多地涉猎其他专业知识的领域,并将各专业进行有机结合,全面统筹,为核心内容服务,使其形成完整的系统,以便在施工之初更好地制定施工管理计划,完成生产任务。
二、综合培养,全面发展
高校的环境对于学生来说是自由且丰富多彩的,自己的自由时间相对充裕一些,除了本专业所学的基本课程之外,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和特长培养自己的其他能力[3]。而对于一些内向的学生,他们不善于表达自己、表现自己,往往自己都发现不了自己的闪光点,教师应该及时关注,并对学生进行启发引导,循循善诱,将学生的潜力发掘出来,多多鼓励和培养学生积极的兴趣爱好,使学生得以全面发展。另一方面,在以后的工作岗位上也可以将自己在学校培养的兴趣及锻炼的能力与专业结合,从而提高专业能力,更好地完成工作。1.电子信息能力培养。智能矿山是矿山企业未来的一个发展方向,将信息技术融入矿山,实现矿山的信息化、自动化、智能化,实现更加高效、更加安全、更加环保地生产。2.管理能力培养。采矿技术人员不仅需要对自己的专业进行提升,还须锻炼管理能力,从而可以更好地与团队进行合作,共同完成工作。卓越的管理能力可以带领团队实现高效、有序、轻松办公,并且加强团队凝聚力,否则将不利于企业管理。3.逻辑思维培养。良好的逻辑思维不仅可以使自身思维条理清晰,做事有理有据,提高办公效率,而且在以后的自我素养提升和职务晋升过程中,都可以帮到自己,如制定企业文件内容、准备演讲文稿、撰写高水平科技论文、制定企业实施计划等方面。
三、要想做事,先学会做人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古往今来,老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学生的照明灯,照亮的不仅是学生探索求知之路,更是广阔的人生前途之路。在高校的时光正是学生一生中最关键的时期,是最为辉煌的黄金年龄,是最燃的岁月,是尽情绽放光辉的时刻,另一方面,这个时期是学生自身人生价值观定型的阶段,也是人生的十字路口,很多学生在面对人生抉择时开始产生疑惑,对未来产生迷茫,对现状感到困惑,甚至会产生心理健康问题[4],而这些问题在高职类院校出现的概率会更高。老师在这时应该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将偏离人生轨迹的学生拉回正轨,以自己的人生经验和感悟去教导学生,使其在以后的路上可以真正成为国之栋梁,用自己的能力去实现自己的梦,甚至是中国梦。1.用健康的身体去迎接美好明天。进入大学之后,班级不再像高中那样采用封闭式管理,更多的时间是交由学生自己安排,而得到充裕时间之后,许多学生缺乏自制力,养成了饮食无规律,作息时间紊乱,甚至沉迷游戏,大量抽烟酗酒等不良习惯,短时间内学生自己感觉不到什么,但是长此以往,甚至是到大学毕业时,有可能造成极恶劣的危害,没有了好身体,一切都是虚无。所以在大学期间,应爱惜自己,懂得自制,坚持锻炼身体,生活作息规律,饮食营养健康合理,用一个强壮的身躯来支撑起你远大的梦想。2.学会谦卑。王阳明说:“人生的大病,只是一个傲字。谦为众善之基,傲为万恶之魁。”傲慢自满、自我膨胀的人,最容易招致反感,让周围的人有一种被踩在脚下的感觉,最后导致众叛亲离,甚至孤寂潦倒,忧郁而终。谦虚是做人的要则,拥有谦卑的品性,在待人接物时能温和有礼、平易近人、尊重他人,能虚心求教,取长补短。对待自己有自知之明,不自高自大。学会谦卑,在流转的岁月里好好活出自己独特的美。学会谦卑,可以助我们人生路上一路安稳前行。3.朋友多了路好走。人际关系在生活中是很重要的,而前提就是要学会互相尊重。要想获得别人的尊重,首先要学会尊重别人。在学校里尊重同学和老师,在家庭里尊重亲人和朋友,在工作中尊重同事和领导。4.爱拼才会赢。美好的未来是奋斗出来的,只有勇敢奋斗,砥砺前行,才能一步一步地接近你的奋斗目标。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将来的工作,竞争是无处不在,若要在众人中脱颖而出,你就要不断努力充实自己,让自己变得强大,因为你拼命努力的样子也许会有点狼狈,但是你自己靠自己的样子真的很美。5.用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去面对挫折。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但无论我们遇上什么困难,都应该积极去面对,即便是每一次的失败也都蕴含着成功的种子,等待时机成熟,种子自会发芽。通往成功的道路像马拉松赛跑一样,只有坚持到最后的人、笑到最后的人,才能称为胜利者。当你累的时候,别轻易放弃,因为生活从来不会刻意亏欠谁,它给了你一块阴影,你要坚信在不远的地方终会有阳光等着你。
关键词:安全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实践
作者简介:周德红(1978-),男,安徽宿松人,武汉工程大学环境与城市建设学院,讲师。(湖北?武汉?430073)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26-0025-02
近年来,随着高校教学改革的深化和国家对安全生产的重视,国内开设安全相关专业的高等院校逐渐增多,人们生活、工业生产的各个领域也急需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安全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也与日俱增。高校如何培养安全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也就成为目前关注的重点。在安全工程专业教学改革中,办出各所高校的特色,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应用型人才,满足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安全工程专业人才需求的特点
随着工业生产技术的进步和发展,人们对安全生产的需求也越来越多,安全科学技术也随之成为一门新兴的独立学科。安全不仅能够带来社会效益,也能够带来经济效益。安全系统工程认为,安全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世界上没有绝对安全的事物,均在某种程度上具有一定的危险性。[1]随着市场经济的改革与发展,安全工程专业人才的需求有如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专业需求的广泛性
随着国家对安全生产的重视,安全生产工作也逐步社会化、国际化。安全监督、安全监察工作不断强化,安全生产工作不仅涉及各个工业生产领域,还遍及物业、商贸、交通等行业。
2.安全文化的渗透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生命安全的关注将越来越多,安全理念的形成也成为人们的迫切需要,安全观念、处理突发事件的应急能力均是提高国民生产、生活质量的方面,这需要安全教育的普及,形成全民、全社会的安全文化理念,这也关系到社会稳定与和谐、家庭美满幸福、企业的兴衰成败。
3.安全教育手段的时代性
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安全教育手段不再局限于言传身教,而更多可以依靠现代多媒体教育手段,给安全教育手段的时代性注入了新的活力。
二、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根据目前各大高校安全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状况,仍然存在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安全工程专业涉及的行业较多,需要学习的课程内容也较多,这样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量化比例很难得以侧重。
(2)安全工程专业带有行业特点,而各个高校的优势专业不同,培养出来的专业人才存在知识结构单一、片面的现象。
(3)目前安全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基本按照工科专业模式来安排,没有真正反映成熟的安全科学与工程课程体系结构。
(4)安全工程人才社会认可程度有待进一步提高,由于企业安全管理水平有限,许多用人单位并不了解安全工程专业,这使得安全工程专业人才择业机会不多。[2]
三、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
安全工程的主要任务是防止与工业生产有关的伤亡事故和职业危害,实现安全生产。保护人的生命健康是安全生产的首要任务。安全生产首先是保证生产过程中人的安全,防止发生事故和职业危害,保护从业人员的生命和健康,通常称作职业安全健康或劳动保护。同时,还要防止重大工业事故的发生,即防止生产过程中发生的事故殃及企业周围的公众和污染环境。
安全工程专业人员的工作包括收集、分析解决安全问题不可缺少的资料,判断是否可能发生事故;根据收集到的资料运用专业知识和经验,为决策的领导者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案。安全工程专业兼有技术工程及管理工程的特征。安全工程专业培养的安全工程师属于管理型的工程师,他们应该是“懂技术、会管理、能创新”的安全管理者。[1,3]
武汉工程大学根据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及办学条件,安全工程专业设置了化工安全、建筑安全和非煤矿山安全等三个专业方向,专业毕业生就业主要集中在地矿油煤、建筑路桥、化工制药等行业安全管理。在我校安全工程专业本科课程体系中,加深、加重化工安全、建筑安全、非煤矿山安全等三个方向的专业基础课。安全工程专业学科基础课设置包括安全学原理、安全法规、安全工程CAD、安全工程专业英语、工程力学、工程地质、岩体力学、采矿概论、土木工程概论、化工原理等;专业主干课设置包括安全评价、安全管理、安全系统工程、安全工程学和安全检测技术等;专业方向课设置包括化工安全、职业卫生学、建筑安全、露天矿山安全、矿井通风与安全、防灾减灾工程、消防工程、工业通风等。其中安全管理、安全评价(现为校级重点课程)作为校级精品课程进行重点建设,为毕业生到企业进行安全管理打下牢固的基础。
四、安全工程学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1.着重于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安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包括课程设计、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实验教学等,实践教学能够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意识。武汉工程大学安全工程专业针对实践教学,增加实践教学的比重,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实际专业工作,熟悉企业安全工程专业工作流程;加强实习、课程设计、课程论文、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培养学生实实在在的实践能力。
2.加强实习基地和校企联合模式,创造实践教学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