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畜牧业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畜牧业产业化的核心是工业化,也就是畜产品加工业,工业化是传统农业融入现代市场经济进行的必然选择,是一个国家新型工业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省畜牧业产业化与发达国家和地区存在巨大差距,畜产品加工转化率低,加工层次低,精深加工产品少,需要重点投入的是以下几个方面。
1.1建立、培育、壮大龙头企业
各地产业化的实践表明,龙头企业是多个产业化经营环节的中心,在产业链发展和完善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在带动农民致富方面,更是举足轻重,其主导作用越来越明显。建设、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应坚持正确的原则和导向。首先要注重规模,注重培育大型企业集团,走集团化发展道路,才能在信息、技术、营销等方面实现综合协调发展。其次要注重标准,不管是新上的项目,还是新开发的产品,标准一定要高,有了高标准,才能确保市场竞争力和占有率。第三要建立长远规划,不断拓宽发展领域,要做到本地市场和外地市场同步发展。在立足国内市场的基础上,向国外拓展,提高辐射带动能力,从而拉动龙头企业快速发展壮大,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
1.2建设现代养殖业生产体系,把农民组织起来
养殖业产业化关键是促进生产的组织化,只有把分散的农民组织起来,把小规模分散的生产和加工企业、市场连接起来,才能形成产业链,促进产业化进程。这其中应遵循的原则是:自愿原则、风险和利益共担共享原则、综合服务原则。财政和金融要加大投入,促进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组建贸工牧、产加销一体化的联合体。
1.3提高专业化和规模化水平
养殖业的专业化和规模化是产业化的基础。目前,实行公司加农户的产业化模式,存在三个问题:一是出现农民的利益受损害。二是由于农民不履行合同,企业利益受损害。三是小规模饲养难以实行统一的技术标准,使经过加工后的终端产品质量标准降低。导致这些问题的产生,主要原因是专业化规模化生产水平低。要提高产业化程度,就要推行“公司加基地”、“公司加合作社”、“公司加牧场”等多种产业化模式。专业化和规模化有利于产业化质量的提高,有利于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的保证,有利于诸环节间机制的建立,有利于合同契约的履行。因此,要把专业化和规模化作为推动产业化的基础措施,抓实抓好。
2重点投向畜牧业结构调整
结构调整是一个长期任务,要按照比较优势的原则,从市场需求出发,把产业结构和畜产品结构“调新、调优、调强”。一是要优化产业结构。使养殖业、加工业、饲料业和兽药业以及相关服务行业统筹发展。目前我省各产业发展十分不平衡,养殖业发展速度快,但畜产品加工业、饲料工业、兽药业发展均比较缓慢。要改变这种局面,在保持养殖业稳步增长的同时,要把加工业,饲料业和兽药业作为产业发展的重点,平衡推进,协调发展,形成一个大的产业群,提高产业群体效益。二是要优化品种结构。根据不同的资源特点和养殖业发展的基础,在品种结构上坚持做到“三个调整”:第一,向优质上调整,大力提高三元杂交猪、牛所占比重,羊、禽要大力推广应用优良品种,使优良品种率不断提升。第二,向食草型上调整,大力发展牛、羊、鹅,使秸秆和饲草资源得到开发利用,降低饲养成本,提高牧业整体经济效益。第三,向特色上调整,大力发展特种养殖业,打造我市畜产品的特色品牌。三是要优化产品结构。要把优质、营养、安全、绿色的畜产品生产放在突出位置,扩大加工能力,延伸加工层次,按照国际质量标准要求,加快畜产品开发。产业结构调整要做到平面调整和立体式调整相结合,通过调整,形成一个结构合理、市场、质量、效益优势突出的开放型产业。
3重点投向畜牧业标准化
标准化是提高畜产品质量,提高养殖业经济效益,提高畜产品在国际国内市场竞争力的一项基础性措施,可以说没有标准化,很难把畜牧业经济做大做强,这一点必须有个清醒的认识。标准化也是一项长期工作,可以说只要有养殖生产存在,就要有标准化,因此,要把标准化作为一项长期工作任务坚持不懈地抓下去。标准化还是一项系统工作,它涉及到标准的制定、实施、管理、认证等诸多环节。因此,一定要做到标准的制定要科学、全面,要配套实施,要严格管理,要准确认证。
4重点投向畜牧业科教领域
1.产权明晰。畜牧业家庭农场是以“家庭”为生产经营单位。畜牧业家庭农场在生产作业、要素投入、产品销售、成本核算、收益分配等环节,都以家庭为基本单位。畜牧业家庭农场的优势表现在产权清晰、目标清楚、决策清醒、成本清廉等。家庭成员劳动力就是户籍上的核心家庭成员。畜牧业家庭农场不排斥雇工,但鉴于畜禽养殖的技术性、特殊性,最好不雇工。即使雇工,一般不超过家庭务农劳动力数量,并主要在特殊生产经营时期的临时性雇工,临时性雇工应就近聘请。2.产业明显。畜牧业家庭农场是以“畜牧”为主业。畜牧家庭农场的专业化生产程度和畜禽产品商品率较高,实行以畜牧业为主、种养结合、生态循环的农业生产模式。家庭成员的工作场所在农场;家庭成员的收入以畜牧业生产经营为主要来源。3.产能明确。畜牧业家庭农场要以适度规模经营为基础。畜牧业家庭农场适度规模要做到三个匹配:一是生产经营规模要与家庭成员的劳动能力相匹配,确保既充分发挥家庭成员的潜力,又避免因劳动力不足而雇工过多,从而降低劳动生产效率;二是家庭生产经营规模要与家庭可支配使用的土地相匹配,确保既能提供养殖所需饲料原料,又能消纳养殖排放的粪尿;三是生产经营规模要与家庭能取得相对体面的收入相匹配,即畜牧业家庭农场人均收入要达到甚至超过当地城镇居民的收入水平。
二、畜牧业家庭农场的条件
1.成员劳动。以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无常年雇工或常年雇工数量不超过家庭务农人员数量。2.技能在手。畜牧业家庭农场场主及从业人员应主动接受畜禽养殖技能培训,并掌握畜禽养殖实用技术。3.规模适度。畜牧业家庭农场应达到当地区县级以上农业部门确定的规模标准。以四川眉山市为例,畜牧业家庭农场的规模为存栏奶牛50头以上、存栏长毛兔2000只以上、存栏蛋禽2000只以上;年出栏肉牛40头以上、年出栏生猪200头以上、年出栏肉羊200只以上、年出栏肉兔3000只以上、年出栏肉禽5000只以上。4.收入体面。畜牧业家庭农场的收入应以畜牧业收入为主,畜牧业净收入占家庭农场总收益的80%以上。按目前四川眉山市的经济水平,畜牧业家庭农场的年纯收入应达到10万元以上。5.记录完整。畜牧业家庭农场一是要按当地区县级以上农业部门的规定实施备案制度,二是要建立完整的养殖档案记录,三是要对经营活动有完整的财务收支记录。6.工商登记。工商部门系畜牧业家庭农场登记的主体。畜牧业家庭农场主根据当地区县农业部门确定的规模标准,按照有关工商登记法规依法主动进行工商登记。
三、畜牧业家庭农场的优势
作为农业的微观组织形式,畜牧业家庭农场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已有几百年的发展历史,坚持以家庭经营为基础是世界畜牧业发展的普遍做法。畜牧业家庭农场以农户为主体,产权明晰、权责对等,具有天然的劳动监督成本低、激励相容的特点,既保持了传统畜牧业的精华,又能有效地采用现代畜牧业技术,可有效发挥家庭经营和规模经营两个优势,还能够避免土地非农化的风险,较好地兼顾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稳定等多重目标。1.管理优势。畜牧业家庭农场的成员既是老板又是员工,自己为自己打工,每项工作都会尽心尽力地去做,并做到最好。家庭收入的80%以上都靠畜牧业,畜牧业收入是家庭的谋生手段,不得不努力认真工作。家庭成员懂饲养技术,有养殖经验,再加上把养殖业作为一项事业来对待,凡是有利于农场发展的,都会去想办法实行。对待养殖的畜禽就像对待自己的亲人一样。畜禽在悉心照顾下,达到高兴、高产、高效。2.决策优势。畜牧业家庭农场主深知自己的长处和短处,不会一味地追求数量而扩大养殖规模,始终将养殖数量控制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农场主还会通过各种渠道获取行业动态信息,关注畜禽市场变化,通过数据的分析加上以往的资料来确定农场产能。同时,还能够合理规划畜禽结构,最大限度地保证畜禽最佳出栏时机。另外,畜牧业家庭农场主易于决定是否与龙头企业合作,是否加入合作社,最终将市场风险降到最低。3.成本优势。畜牧业家庭农场的最大优势是成本控制。比如,建设圈舍、购置设备、添加辅助设施、引进种畜禽、采购饲料兽药等都会货比三家,选择最低廉、最实用产品。畜牧业家庭农场无需支付高额的用工费用,无需支付员工的管理费用。
四、畜牧业家庭农场的培育
1.1数据获取选取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作为因子分析的观测样本,用S1~S31表示,其中河北省用S2表示,15个量化指标的数据来源于2011年《中国畜牧业年鉴》。
1.2过程及结果
1.2.1将原始数据用SPSS17.0软件进行因子分析,见表1。由表1可见,KMO值大于0.5,Bartlett球度检验的卡方统计值为1026.281,相伴概率小于显著性水平0.01,表明各变量间信息重叠度较高,可以采用因子分析法来进行评价。
1.2.2计算因子的特征值和方差贡献率见表2。由表2可知,前4个因子的累积方差贡献率达93.657%,涵盖了指标数据中的绝大部分信息,故选取4个主因子。
1.2.3采用主成分分析法计算因子载荷矩阵提取因子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见表3。由表3可知,F1在(X12)、(X3)、(X7)、(X8)、(X15)上有较大载荷,因此将其命名为羊和奶牛生产能力因子;F2在(X13)、(X4)、(X14)、(X9)上有较大载荷,将其命名为家禽生产能力因子;F3在(X5)、(X1)、(X10)上有较大载荷,将其命名为猪生产能力因子;F4在(X6)、(X2)、(X11)上有较大载荷,命名为肉牛生产能力因子。分别计算各主因子F1~F4的得分FAC1~FAC4,并以各主因子的方差贡献比重为权重进行线性加权和计算综合得分。其计算公式为:F=(33.646×FAC1+26.192×FAC2+20.952×FAC3+12.867×FAC4)/93.657。其中F为综合得分,结果见表4。
2分析与讨论
河北省(S2)畜牧业发展状况中羊和奶牛生产能力的权重最大,贡献率达到33.646%;家禽生产能力次之,达到26.192%;猪生产能力再次之,达到20.952%;肉牛生产能力贡献率最低,为12.867%。从羊和奶牛生产能力因子看,河北省位于我国前列,表明河北省在羊和奶牛生产方面具有很强的能力。特别是奶牛被列为区域优势产品后,奶牛产业成为河北省畜牧业中发展最快的产业;但与排名前2位的地区相比仍存在很大的差距。从家禽生产能力因子看,河北省同样位于前列,表明河北省在家禽生产方面也具有很强的能力,但同排名第1位的地区存在很大差距。河北省应在重点打造蛋种鸡产业的同时,着力培育更多的家禽类企业,提升河北省的家禽类生产能力。
从猪生产能力因子看,河北省处于中下游水平,且低于平均水平,与排名前5位的地区有很大的差距。今后河北省应引导农户发展适度规模养殖,扩大优质种猪改良范围,实行“全进全出”生产模式,在粮食主产区加快建设优质瘦肉型猪生产基地,以大幅提升河北省猪生产能力。
1.1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就业畜牧业属于劳动
密集型行业,对劳动力的依赖程度高,但又不像种植业对劳动力的需求存在季节性差异,因此能够有效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就业容量。从产业链角度看,畜牧业的产业链长,产业关联度强,可以带动饲料工业、畜产品加工业、皮革制品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一定程度上为社会提供了更多的就业岗位。
1.2增加农民收益,推动农村经济发展
畜牧业是增加农民收益的重要手段,是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产业。畜牧业的发展,对增加农民收入、推进新农村建设、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研究表明,畜牧业对农村家庭收入增长速度的贡献率已达到30%以上。在畜牧业发达的地区,农民纯收益的增长速度也比其他地区快。畜牧业的发展扩展了农村经济的发展空间,带动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繁荣了农村经济。
1.3利于发展循环经济,成为链接畜牧上下游产业的纽带
畜牧业在循环经济和农业生态系统的良性运作中扮演着特殊的角色,是链接畜牧上下游产业之间的中间纽带。对于畜牧产业链上游区的饲草饲料产业而言,它能够有效利用种植业的副产品,如桔梗等农作物可用作动物饲料,降低了农民的饲料投入,提高了资源利用率。对于下游产业而言,畜牧业为许多新型能源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例如畜牧生产产生的粪便可以制成农家有机肥,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降低农民的种田成本。还可为新型能源沼气等的生产提供物质保障,新能源的利用解决了部分农民的燃料问题,减轻了环境污染的程度。
1.4满足人们消费需求,改善膳食结构
人们通过饲养动物,利用畜牧业的生产能力,既可获得肉、蛋、奶等食用畜产品,还可获取皮、毛、绒等动物性产品。畜牧业的发展为人类提供了优质的畜禽产品,满足了生活需求,改善了传统的膳食结构,同时确保食物安全。畜产品中还含有人类所需的主要动物蛋白质,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有利于均衡饮食,提高身体素质。
2影响畜牧业经济效益的因素
2.1经济效益低下,市场信息不对称
畜牧业经济效益状况决定了其发展状况。我国畜牧业的发展存在着生产投入大、畜产品产出少、生产成本高、经济效益不稳定等问题。同时饲养一些大牲畜的周期比较长,见效慢,在生产过程中还会受到许多不可抗力因素的影响,这极大的挫伤了农户的生产积极性。由于市场信息不对称、农户不能有效的获取信息,当市场形势看好、畜牧业效益提高时,农户就会盲目跟风、扩大生产;当效益下降时,农户又会减少生产,从而造成畜产品供需的不平衡和价格的不稳定,严重影响了畜牧业的经济效益。
2.2畜牧业生产分散落后,规模小
我国畜牧业生产大多采用小规模、散养式经营,难以实现资源的优势整合形成规模经济,难以引进推广高新技术和提高管理水平,难以实行市场监管和保障食品安全。同时小规模生产,农户在市场信息的获得、决策供给、销售议价、抵御市场风险等方面处于明显劣势地位,不利于保障农户的利益。
2.3科技水平不高,生产力水平低
畜牧业生产科技水平低,生产力落后,严重制约了其经济效益的提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是畜禽的优质品种少,产品品种单一,没有健全的良繁体系。第二是科技成果在畜牧业中的应用转化率低。第三是养殖场的基础设施落后,缺少现代化的养殖场。第四是在疫病防治方面,缺乏专有技术人员的指导。在生产养殖环节,缺乏有文化懂技术的劳动力资源。第五受加工、检疫、冷冻、运输等环节的影响,畜产品的保鲜、保活水平低。2.4产业链条不完善,与龙头企业的衔接不够紧密畜牧业的产业链发展不完善,畜产品主要以原料和初级产品的形式在市场上流通,从事畜产品精深加工的企业少,与畜牧业相关联的皮毛加工、新型能源等产业发展也相对滞后,不利于提升畜产品的附加值,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畜牧业进一步发展。另一方面畜产品与从事肉奶食品加工的龙头企业衔接不够紧密,没有发挥企业对畜牧业的带动作用。
3对我国畜牧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为了迎合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巩固畜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我国应秉承可持续发展宗旨,发挥市场的基础作用,加强政府的调控与指导,依靠科技进步,促使畜牧业的发展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和谐统一。
3.1增强政府对畜牧业的宏观调控与指导
市场经济并不是十全十美的,其调节具有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等缺点。为了弥补市场的缺陷,政府对畜牧业的调控与指导就显得尤为重要。合理布局,统筹规划。政府应依照因地制宜、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原则,合理规划产业布局,实现畜牧业的长足健康发展。加强行业信息引导,及时市场信息。建立高效专业的信息网络平台,健全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加强疫病防控预警分析,让信息资源更好的为我们服务。特别要指导农户合理安排生产,减小市场盲目性的危害,增强畜牧业抵御市场风险、疫病风险和自然灾害的能力。加强技术指导,加大培训投入。给予农户技术上的支持,安排专项人员指导生产。同时给农户提供有关基础生产技术、规模化、工厂化养殖的培训,提升农户的职业技能。坚持优惠性政策支持,给予适度的财政补贴。例如购买良种补贴、规模化养殖场改造补贴、亏损补贴、环境保护补贴等。当政府干预畜产品市场,对畜产品的价格实行保护政策时,会降低生产成本,引导畜产品市场形成相对平衡的供需结构,稳定产品价格。建立养殖专业合作社,吸引龙头企业。支持和引导一些小规模养殖户建立专业合作社,可以提高畜牧业的组织化程度,实现资源共享。而龙头企业的生产规模大、标准化经营水平高、管理水平先进。吸引伊利、蒙牛、双汇等这样的龙头集团,可有效带动畜牧业的标准化经营,推动整个行业的现代化水平,提高整体经济效益。
3.2实行规模化、专业化、商品化的生产经营
规模化、专业化、商品化的生产经营模式已成为畜牧业发展的一种趋势。推行规模化、集约化的经营,可以带来规模经济效益,发挥资本和技术优势,提高劳动生产率。推行专业化,利于充分发挥各地自然、经济、社会等条件的优势,提高劳动者的劳动熟练程度。这样的分工协作,可以使饲养者提供数量更多、品种更全、质量更高的畜产品,有利于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竞争力,与国际生产标准和市场要求相接轨。商品化指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集生产、加工、销售为一体的产业化经营体系,让畜牧业经济活动在价值、供求、竞争三大市场规律的作用下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3.3依靠科技进步,发展现代化畜牧业
加强新技术研发,推广各种先进的技术,重视遗传基因、生物工程等高新技术手段在畜牧产业的运用,提高科技成果应用转化率。采取科学有效的良种选育方式,形成完善的良种繁育体系。培育出适合当地环境条件的高质高产新品种,提高牲畜的生产能力。除此之外还要建立和完善原种场基地,确保良种纯度。改善目前畜禽落后的饲养方式及简陋的条件,利用机械化的工具和适应畜禽生活要求的现代化养殖场来武装畜牧业。不仅在蓄产品的收购、加工、运输、贮藏等环节实现全面的现代化,而且在饲养的各个环节如饲料加工、喂食饮水、粪便清除、疾病防治等方面实现自动化和智能化,提高畜牧业的生产水平和经营效率。加强疫病防控力度,加大动物防疫的科研投入,推进新型高效兽药和疫苗的研发和推广,加强基层动物防疫机构建设等,做好日常监测工作。
4结语
[关键词]体育用品体育品牌发展前景
一、体育用品业在我国经济中的地位
从经济学角度分析,体育产业的发展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标志之一,是一个国家富强的“温度计”,是体现各国综合国力的标准。当前,体育产业已成为世界上增长速度最快的经济增长点之一,世界体育产业的年产值在5000亿美元左右,且每年以20%的速度增长。美国经济学家根据W·里昂节夫所创立的部门关联模型,推算出体育产业与其他产业的关联度位于第8位。体育产业的涵盖面很广,几乎覆盖了从第一产业到第三产业的所有部门,诸如制造业、信息服务业、金融业等,都与之有较高的关联。而且,体育产业的规模巨大,它涉及到消费者的衣、食、住、行、玩、乐,是刺激内需的强力杠杆。我国的体育产业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较快,因此大多数专家、学者认为我国体育产业将成为21世纪国民经济新的经济增长点。
对于体育用品业,不论在国内还是国外,都把其作为体育产业的最主要行业之一,美国的体育用品销售总额已占全世界体育用品销售总额的三分之一,我国的体育用品业近几年来也得到迅猛发展,全国居民用于体育用品的支出已经位于日常基本生活消费之外重要消费支出的第6位,全国体育用品行业总产值更是以每年493亿元的规模增长。而且我国体育用品也是出口创汇的一个重要产品,当前我国体育用品出口额超过70亿美元,并以每年近10亿美元的速度增长。我国体育用品业仅用十来年的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二三十年走过的路,其发展速度令世界惊奇。但是,与世界体育用品生产大国相比,我国仍有相当大的差距,我国出口创汇总额仅是发达国家的一个零头,因此,我国体育用品业的发展还有相当大的市场空间。
二、当前我国体育用品发展存在的问题
1.许多的国外体育用品企业及其产品进入中国市场,国内体育用品市场的争夺将日趋激烈。奥运会已经成为展示国际体育用品业发展趋势潮流的舞台。任何一个国际知名体育用品企业都不会放弃奥运会这个最佳的产品营销和展示机会。因此,随着2008年的临近,会有更多的外国体育用品企业进军中国的体育用品市场,国内市场的国际化趋势将更加明显。
国外著名体育用品企业对国内体育用品企业的挤压和吞食一般分为三个阶级:一是带牌加工阶段;二是布点设厂,品牌扩张阶段;三是通过参股、控股、兼并、垄断国内品牌等多种手段,打跨国内企业,现垄断经营。目前国外大企业已完成了第二个阶段,正在向第三个阶级过渡。
2.国内用品企业竞争力不足。国内体育用品生产企业起步很低,制造业仍然停留在3个较低的层次:出卖资源型、劳动密集型和来料加工型。它们没有自己特色的拳头产品(“李宁”牌除外)。世界体育用品联合会资料显示,在全世界体育用品市场上,有6.5%的产品是中国制造,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体育用品制造业的现实。有数据表明:耐克40%的产品在中国加工,美津侬的鞋甚至达到了90%。因此,有人说中国是一个“国际体育产品的大加工厂”。3.国内许多体育运动爱好者对国内体育品牌的认识不足。随着国际体育品牌的兵临城下,人们对体育品牌消费进入一种误区:认为越贵的越好,越是国外的越愿掏钱。他们不能仔细地去挑选属于自己个性、特色的运动品牌,而是一味地跟随潮流。许多人的“崇洋”心理使自己做出了买国外体育品牌的匆促决定,这不得不使我们正视这个问题。
4.体育用品符合国际质量标准的寥寥无几。据有关部门数据显示:70%的国内企业生产的体育器材、设备达不到国际赛事的标准。虽然在某些国内品牌体育器材中,有些已通过国际单项协会认证,有些在亚运会等国际大赛中已经得到检验,但可能冲进奥运会的几家企业很难与国际体育用品界的大鳄们抗衡,很难与国际名牌同分一杯自家门前的奥运羹。
三、我国体育用品的发展对策
1.抓住奥运商机,加大力度发展我国体育用品业,大力培养科研人才,提高研发能力。培养科研人才,确定好自己的发展方向,是指导企业发展的重要依据。在定位这一战略决策确定后,完成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增强营销能力之类技术性的工作才不会盲目地进行,也只有这样企业才能形成自身的品牌特点、比较优势以及核心竞争力。
2.研发具有适应我国运动市场的体育用品,实现个性化服务。首先可以开发具有民族地域特征的运动消费品;其次可根据人们的年龄、性别、个性、收入进行产品研发设计;再者应不断提高体育用品的科技含量,加强外观设计,体现品牌价值。
3.集团、规模化发展。组建大型体育用品企业集团,规模化发展,是我国体育用品企业提高国际竞争能力的迫切需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以市场为导向,组建大型企业集团,首先要支持拥有名牌商标和经济技术实力的大企业,按照市场经济规律,通过资本运营,实现企业规模化发展和产品市场的扩张;其次要通过资源的优化组合,进行强弱、强强联合。
1.1饲养品种与规模
南川区规模养殖的畜种主要为生猪、家禽及中蜂,今年全区新发展各类畜禽规模养殖场536个,其中生猪、家禽、中蜂养殖场5725个,至此,生猪规模养殖比例达49.2%、南川鸡达到68.3%、水禽达到89.5%、中蜂达到76.4%。
1.1.1主要特色养殖(1)生猪支柱作用明显。目前,南川区有生猪规模养殖场1134家,其中重庆青一银升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北固黄淦生猪养殖场及盖石生猪养殖场均能实现年出栏生猪1万头以上。推行的“猪-沼-果”、“猪-沼-菜”养殖及“生态农业园”建设模式在全市均处于领先水平,对南川区养殖业发展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带动作用。(2)南川鸡带动作用强。南川鸡作为南川区特色效益养殖的主力军,南川鸡主要以区内农户散养为主,有少数规模养殖场进行林下养殖,如大有镇李福鹏养殖场现存栏3.5万只,年可出栏70万只。今年,南川区开展的特色效益农业南川鸡养殖基地建设、退耕还林项目南川鸡养殖等项目,共向农户免费发放南川苗33.84万只。(3)金佛山中蜂辐射作用大。金佛山中蜂在南川区养殖多以家庭为主,一般在100群以下,通常在一个地区集中成片发展,一家养蜂可辐射带动周边多名农户饲养。目前养殖较多的为头渡镇广英福现存栏300群、山王坪镇夏和全存栏260群。(4)草食性牲畜发展适度。根据资源优势及养殖传统,南川区草食性牲畜如肉牛、羊、兔等,在南部金佛山地区及大观、鸣玉片区发展较好,基本实现了全区畜牧资源的适度开发。肉牛养殖多以家庭散养自繁自养为主,以一家养殖1~2头的形式居多,养殖规模达300头以上的规模养牛场全区共有5家,如南平镇罗亿良肉牛养殖场现存栏肉牛320头。山羊和肉兔和巴马香猪的养殖多以规模养殖场为主,目前全区有山羊养殖品种多为波尔山羊,规模养殖场有63家,存栏量一般在100只左右,较多的是水江提丰养殖场,现存栏320只,年可出栏600余只;规模养殖肉兔的约有50家左右,最多的石墙镇楼岭村青翠肉兔养殖有限公司存栏种兔1000只、商品兔4500只。
1.1.2其他畜种养殖巴马香猪养殖集中在太平场、石墙等乡镇,最多的是重庆鑫宜居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年出栏1.1万头,现存栏2000头。水江黑猪主要由庆元乡11个村社的46家农户散养,目前存栏母猪100头、商品猪48头。野鸡养殖以大观镇8村4社邱建华养殖场居多,现存栏2500只、年可出栏3万只。兴隆镇有年可出栏2万只的鹌鹑养殖场1个,其余畜种如豪猪、藏猪、珍珠鸡、贵妃鸡、蓝孔雀等养殖均以家庭养殖为主,尚未形成规模。
1.2经营方式及市场销售情况
目前,畜牧产业主要的经营方式有标准化规模养殖、“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小规模专业合作社及农户散养等模式,产品销售有批发销售、订单销售、零售及自产自销等方式,其中以农户散养、自产自销为主。
1.2.1主要畜禽及其产品(1)生猪。目前,生猪销售主要供应区内超市、重庆主城各大型超市、南川城区及乡镇农贸市场,黄淦生猪养殖场于2011年被国家商务部正式确定为中央活体猪储备基地,是南川区首家中央活体猪储备基地。生猪及猪肉价格一般呈周期性波动,目前售价为:生猪16.5元/kg、猪肉25.3元/kg。(2)南川鸡。70%批发销往重庆主城、南川及周边区县,售价为36元/kg,在南川各门市零售价格为40元/kg;南川鸡蛋售价约1元/枚。(3)金佛山中蜂蜜。多为本地门市销售和外地游客购买,也有部分蜂农尝试通过网络销售,售价约为160元/kg。(4)牛羊肉及兔肉。多销往本地及武隆、道真等周边区县各大餐馆,售价分别为肉牛60元/kg、肉羊40元/kg、肉兔25元/kg。(5)巴马香猪。主要用于酒店高档消费及医学模型使用,食用大概在60元/kg,医用多饲养至12.5~15.0kg大小,售价1200~1500元/头。
1.2.2其他水江黑猪、野猪、藏猪、豪猪等多用于高档酒店或星级农家乐的高端消费,水江黑猪、野猪、藏猪一般为35~40元/kg,豪猪为60元/kg。野鸡多为零售,当地餐馆、居民和外地游客购买各占三成,成鸡批发价格56元/kg、零售100元/只。肉鸽、鹌鹑及鹌鹑蛋、鸽蛋等多向往重庆主城、南川、涪陵、酉阳、贵州等地超市,售价分别为:肉鸽15~23元/只、鸽蛋5元/枚、鹌鹑1.5元/只、鹌鹑蛋26元/kg。
2主要特色畜禽养殖经济效益分析
为便于分析比较,所有畜种都按1个人工可以饲养数量、以购买商品畜饲养来进行核算,基础设施按5年折旧;如按自繁自养方式,其养殖周期相对延长,但经济效益更好。各畜种效益分析具体见表1。从表中可以看出,在南川区主要畜禽养殖中,养殖效益最好的是中蜂,中蜂养殖是一次性投资,投资少、见效快,当年即可全部收回投资,从第二年开始随着蜂群数进一步繁殖,蜂蜜产量还要增加,而只有人工及饲料等很少开支,因此其养殖经济效益最好;而后依次是水江黑猪、豪猪、藏猪、野鸡等;从投入资金来看,肉牛养殖投资最大,育肥1头肉牛平均投资达7850元,如果要发展年出栏1万头肉牛的养殖场,需要投入资金1亿元以上,一般养殖场无投资能力。
3快速发展的原因
3.1物质基础充裕南川区为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气候温和,雨水充沛,无霜期长,适宜多种植物生长,温带和亚热带牧草都能种植,全区现有耕地7.01万公顷,盛产水稻、玉米、红薯、土豆、大豆等农作物,有40多万吨农作物秸秆可利用,物质基础充裕,适宜畜牧养殖生产。
3.2产品销售便捷南川作为区域中心城,常驻人口68万,畜产品消费市场潜力巨大;地处重庆二环与三环之间,属于重庆“一小时经济圈”,拥有“渝湘、渝道、南万、南涪”4大对外通道,是重庆南部交通枢纽、重庆连接中东部的重要关节点和桥头堡,交通发达、信息畅通、物流畅通,产品销售便捷。
3.3畜牧品牌效应巨大南川区历来重视畜产品品牌建设,继成功注册“南川鸡”、“南川鸡蛋”和“金佛山中蜂”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后,目前正积极申报“水江黑猪”为地理标志产品。南川鸡目前品牌价值为1.77亿元,在“2012最具影响力中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调查活动中名列畜牧水产类第一,是南川名符其实的金字招牌。金佛山中蜂是我国中蜂资源的优良地方品种,加上南川“中华蜜蜂之乡”的称号,让南川金佛山中蜂美誉远扬,品牌效应巨大。
3.4乡村旅游带动效果显著随着南川区乡村旅游的红火发展,游客食用及购买土特产的量大幅上升,被贯以“农家”、“土”字样的畜产品倍受青睐,售价比一般畜产品高出许多。金佛山中蜂蜜、农家土鸡、土鸡蛋、农家牛羊肉等都十分畅销,野鸡、鹌鹑、石蛙及巴马香猪等特色养殖也日渐壮大,藏香猪、豪猪等优质特色畜产品受到不少高端消费群体的青睐,虽售价不菲仍供不应求。3.5返乡创业积极性高南川区畜牧资源丰富,多数返乡农民利用自己有承包地、对农村环境相对熟悉的优势,纷纷把发展特色养殖作为创业第一选择。这类人大多有一定的投资能力,容易接受新技术新思想,眼光相对较长远,乐于向各部门寻求政策及技术指导,进步较快。
4存在的问题
4.1资金不足小规模饲养场资金欠缺是首要问题,影响各类基础设施的建设,随着饲料成本不断增高,日常生产经营所需的流动资金也严重不足,只有少数养殖场(户)能享受到国家的资金扶持,银行贷款又存在门槛高、数量小、期限短等困难,多数养殖场对持续发展信心不足。
4.2环保压力大多数养殖场业主环保意识、法律意识淡薄,没有环评、环保设施“三同时”等养殖废弃物处理的概念,直接排放粪污,造成环境污染。另一方面,粪污处理设施的前期投入和后期使用资金也相当大,一般养殖场根本无力承担,同时,大多数养殖场建设规模有限,没有足够的土地供畜禽排泄物消纳。牛羊等畜种的过度放牧也会对草地带来一定影响,极易引起草场退化、植被破坏,造成水土流失。此外,环评费用太高,大多养殖户表示无法承受。
4.3产业化程度低,销售渠道不畅很多养殖户掌握较少的信息就进行盲目的投资,加之自身不熟悉市场,未能建立起良好的销售网络;很多养殖特色不够鲜明,由于资金问题,规模小、市场份额也不高。且大多数养殖场产业化程度低,畜产品形成不了批量,缺乏生产和销售连续性,难以形成较大影响,优质而不能优价,导致整体经济效益水平较低,严重影响养殖积极性。
4.4总体规模偏小,跟风饲养情况严重目前,大多数从业人员未能科学分析评估该产业的养殖现状、市场潜力、发展态势,没有清晰的思路,只是在行情较好时蜂拥进入。很多养殖特色不够鲜明,由于资金问题,规模小、市场份额也不高。由于特色养殖可供参考的经验做法不多,很多养殖场特色养殖的防疫都很薄弱,又缺乏统一的技术培训、组织管理及市场营销理念,生产技术及管理水平低下,处于自发无序状态,容易出现亏损甚至倒闭。
4.5难寻适当的养殖用地随着农业规划用地的不断完善,环保要求也越来越高,用地难成了制约养殖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且在审批过程中办理各类手续困难重重。
5发展前景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及膳食结构的不断调整,人们对优质畜产品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很多特色畜产品价格都保持在较高价位运行,市场前景十分广阔。就南川区目前的情况来看,南川鸡、金佛山中蜂品牌影响力大且养殖范围广、技术成熟,效益将会持续向好。肉牛、肉羊、肉兔等草食性牲畜养殖方式相对健康,产品营养保健功能较突出,深受广大消费者喜欢,需求量日渐上涨。巴马香猪作为特殊的地方猪种,具有特色鲜明、用途多样、品质较好和不可替代的优良特性,食用和医用价值越来越高,发展前景一片看好。鹌鹑、野猪肉、野鸡等随着南川区乡村旅游的发展,在各大农家乐生意好时供不应求,万盛、武隆、涪陵等周边区县也销售火爆。豪猪、藏香猪等产品在区内及重庆各大酒店销售较好。
6建议
6.1突出特色和重点,合理引导生产根据重庆市委四届四次会对南川区在全市的功能定位,结合南川区自然条件、区位优势、养殖传统,在现有基础上,重点发展生猪、南川鸡、中蜂三大产业;在南部山区鼓励发展牛羊等草食家畜。其他品种根据市场需求,自由、适度发展。同时,引导养殖户根据市场情况合开展生产,从品种选择、栏舍建设、饲料调配、疫病防控等方面给予指导;加强与市场的紧密联系,畅通信息,拓宽销售渠道,让产品产销两旺,优质优价,提高养殖积极性。有条件的可严格按照品种良种化、生产设施化、防疫制度化、管理规程化、粪污无害化的标准化生产要求,推行生态养殖。
6.2提高产业化经营程度积极引进和培育龙头企业,鼓励组建专业合作社。以现有的龙头企业和规模养殖场为基础,倡导合作经营的理念,大力发展“公司+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市场”的经营模式,在一定乡镇范围内规划发展集中成片的规模养殖示范户,一个村社一个主养品种、一个区域形成一个特色产业,不断扩大养殖规模。鼓励成立或者引进企业从事畜产品加工,延长产业链条,提升附加值,使南川鸡、金佛山中蜂、香猪等特色产业成为南川区特色效益农业的生力军和农民脱贫致富有效途径。
6.3进一步加强品牌建设加强现有品牌的保护、宣传、推广力度,不断提升南川鸡、金佛山蜂蜜、水江黑猪等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附加值。支持南川区从事这几个品种生产、销售的企业使用现已取得的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无公害农产品标志。壮大龙头,夯实品牌创建基础。鼓励他们进行品牌扩张、延伸和整合,促使品牌产品做强做靓。扶持龙头企业打品牌进入市场,辐射带动基地和周边农户,带动南川区特色品牌发展。
6.4加大政策引导和资金扶持(1)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如妥善解决部分地区的养殖用地问题,满足部分养殖户走种养结合的道路的愿望,既能为发展规模养殖创造宽松良好的外部环境,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畜禽粪便污染的问题。(2)继续实施标准化规模畜禽养殖示范场项目建设,在现有养殖大户基础上进行标准化示范改造,进一步扩大养殖规模,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3)积极协调金融机构支持农民发展规模养殖,如降低贷款门槛、增加贷款额度、延长贷款期限等,切实解决养殖户资金投入不足的问题。
随着经济社会对人才素质要求的不断更新,职业教育也需要不断适应时代的发展,在人才的培养上不能只是应付就业需要,更要注重创新精神等新的素质标准,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更多的应用型人才,满足就业市场的需求。工学结合就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办学模式,这要求职业学校根据自身专业设置去寻求企业的帮助,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一起培养出适用的人才。我校把办学的方向统一到了面向企业需求上来,根据企业的实际需求创设新的专业培养急缺的技能型人才,真正达到了服务当地经济建设的目的。在当今社会,职业教育办学最重要的就是要贴近就业市场,积极地寻求适合的企业进行合作,建立起实习与就业、生产和教学、学习与工作等相互结合的产学研一体化新型教学模式,即把作为用人单位的企业和育人单位的学校密切联合到一起,这样才能真正把职业学校做到企业化、市场化,以满足时展的迫切需要。
二、如何推进工学结合与校企合作
我校综合两年以来的实践经验总结出下面几个有效的推进措施。
(一)为了保障工学结合与校企合作
的顺利进行必须建立相关的管理机制当今社会的职业教育和企业行业的关系密不可分,让企业直接参与到职业教育的办学中是推进工学结合的最佳方式,也是进行技能型、素质型人才培养的关键之处,能够使校企之间优势互补、共享资源,达到共同发展。为了使企业参与办学助推职业教育发展,2012年我校选取畜牧兽医专业与当地的食品厂、养殖场和饲料厂等相关企业确立了校企合作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深入挖掘与企业合作的新理念,在人才培养上做到了工学结合与产学研一体化,在制度建设上切合实际制定出了《教学与学生实习实训管理办法》等制度,在组织机构上专门设立了针对工学结合的专业化教育团队,学校高层每学期就工学结合问题召开专题化会议,对培训计划进行修改和制定,并在总结教学经验的同时解决相应的问题。
(二)在教改政策制定上要以工学结合与校企合作为重心
对于学校来讲教学的质量就是生命。我校在人才培养上坚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不仅要学会专业的知识,也要学会实际操作的技能,使培育出的人才能够应用到一线的管理、服务和生产岗位中去,以应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传统的教学模式显然不适用,达不到这一目的。如今的职业教育模式需要切实推行模块实训和案例教学等更为先进的教育方法。一是要建立贴合企业和市场需要的专业课程,建议组设专门的专业课程建设委员会来指导专业课程的建设,促成“盯住紧俏产业建设专业、根据专业选择适宜产业、学科和产业相互链接、岗位和专业相互链接”的科学化办学模式;二是把课程设置的实用性作为核心内容,在课程的规划和设计上要充分结合企业的实际需求,联合企业建立课改指导机构,在课程体系的建立上把握好“学生为中心、就业为导向、课程为主体、能力培养为本位、职业活动为主线”的总体思想。
(三)推行进入企业顶岗实习的方式
1.如何理解顶岗实习模式
以中职畜牧兽医专业为例,在学生实践教育中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就是顶岗实习,这是学生如何将专业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主要方式,也可以借此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2.顶岗实习模式的具体要求
顶岗实习需要学生通过企业专家和教师的指导独立完成所负责岗位的全部工作,并据此提报顶岗实习的报告。
3.推行工学结合与校企合作的成效
【关键词】新时期 草原畜牧业 存在的问题
一、内蒙古牧区基本情况
(一)牧区分布。
内蒙古共有牧业旗(县)33个,半农半牧旗(县)21个,占全国总数的20.45%,牧区土地面积80.36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的20.92%,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68%,草原面积占全国草原面积的20.06%。54个牧业、半农半牧旗(县)人口488万人,占全区总人口的20.5%。占全区可利用草原面积92%的33个牧区旗(县)是我区草原畜牧业的主要生产区域,乡村人口299.93万人,占全区的26.57%。
(二)牧区经济。
2009年,自治区33个牧业旗县共实现生产总值2041.09亿元,占全区的20.96%,人均生产总值6万元,为全区平均水平的149.1%。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全区的27.22%。从收入水平看,2009年,33个牧业旗(县)农牧民人均纯收入6242元,是全区农牧民人均收入水平的126.4%,全区牧民收入水平的88.27%。
(三)牧区畜牧业。
草原畜牧业是牧区最基本的农业产业,也是最重要的优势产业。2009年全区牧业产值完成721.45亿元,占第一产业总产值的45.930/0。33个牧业旗县的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全区牧业增加值的65.63%。牲畜年末存栏数占全区的44.5%。肉类总产量占全区总产量的41.92%,其中:牛肉20.73万吨、羊肉36.25万吨、羊毛5.53万吨,分别占全区的43.69%、41.1%、54.2%。
二、牧业、牧民及牧区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内蒙古牧区经济社会全面进步,生产不断发展,农牧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但在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不少新的矛盾,也可以说是牧区的“三农”问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一)牧业:资源约束加重,发展空间受限。
1.草原退化严重,发展空间受限。受全球气候变暖、气候干旱等自然因素和超载放牧等人为不合理利用等影响,目前,我区绝大多数天然草原仍然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退化。
2.牧区基础设施建设薄弱,制约草原生产和服务能力提高。全区牧区旗县畜棚面积仅6368.3万平方米,与牲畜存栏1.1亿只羊单位、畜均0.8平方米畜棚要求相差2431.7万平方米,缺口达到38.2%,现有畜棚约1/3需要加固或新建;饲草料生产和加工机具缺乏,生产效率较低;饲草料基地不足,加之运距较远,外购饲草料成本高昂,很难解决休牧和冬季补饲问题,抗灾减灾能力较弱,部分牲畜还没有结束爬冰卧雪的历史;水利基础设施薄弱,牧区水资源开发利用率仅为15%左右,灌溉饲草料地面积占草原可利用面积的0.4%。每年提供的饲草料按畜均计算,每个羊单位仅有0.08亩饲草料地,实际解决饲草的牧户占总牧户的六分之一,灌溉饲草料地中节水率仅为三分之一。
3.草原畜牧业现代化进程缓慢,经济转型困难。牧区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水平滞后,经济发展起点低、水平低,且自我发展能力不足。以畜牧业为主导的自然经济、小农经济,前工业化经济的特征明显,面临着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生产方式和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的艰巨任务。
(二)牧民:收入水平低,生产生活条件恶劣。
1.收入差距明显。从统计结果看,牧区人均收入水平要略高于农区。但是由于牧区特殊的生产生活条件和成本,事实上大部分牧区群众的生活水平低于农区。
2.增收渠道狭窄。牧民收入结构单一。与农区大量农民外出打工不同,多数牧民由于受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居住分散、相互隔绝、与外界之间少有联系的生活方式、劳动技能单一的局限,一般只从事传统的草原畜牧业生产,除畜牧业收入外,基本上没有其他收入来源。同时.草原生态环境变化限制了畜牧业的发展空间和规模,导致牧民收入增长缓慢,增收乏力。
3.生产生活条件恶劣。由于地域辽阔,居住分散,投入不足,大部分旗县在道路交通、电力供应、通讯等方面的条件与其他地区相比差距较大。虽然近年来国家不断加大牧区基础设施方面的投入,但是由于点多面广,利用率低,建设投资没有经济效益,无法覆盖到远离城镇的边远牧区。个别地区至今没有解决最基本的人畜饮水安全、供电、住房问题,加之草原的沙化、退化,牧区生产生活条件仍然十分恶劣。
(三)牧区: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矛盾日趋突出。
随着草畜平衡核定工作的实施,加之饲草料价格逐年上涨且供应不足,牧民赖以生存的生产资料——牲畜大幅减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牧民来自草原畜牧业的收入。
三、加快牧区发展的对策措施
促进牧区又好又快发展,必须在“三农”工作中统筹“三牧”,兼顾生态、经济及社会效益,促进“三农”与“三牧”、农区与牧区、农民与牧民协调发展和共同进步。
(一)重视草原多功能保护性利用,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
高度重视草原多功能属性的开发,彻底改变只注重产品生产功能而忽视服务功能的偏颇认识。切实重视草原的涵养水源、防风固沙、调节气候和维护生态的多样性等生态服务功能,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大力发展草原畜牧业,发挥草原的食物安全保障;重视草原文化传承功能,弘扬草原文化,依托鲜明的地域特点和独特的民族特色,大力发展草原生态旅游业,实现农牧民就业、增收。
(二)严格草原管理制度,实现生态和经济效益高度兼顾。
积极推行草原保护和建设制度的建设和实施,严格实行基本草原保护制度、草畜平衡制度和禁牧休牧制度,进一步落实好草牧场“双权一制”政策,让农牧民依法享有草牧场的使用权、建设权,坚持谁开发谁保护、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做到“责、权、利”相统一。在推进草原承包的基础上,完善草原流转办法,推进草原集中利用、规模经营。按照“承包草原换社会保障、宅基地换住房”的原则,采取置换等措施,鼓励牧民“自愿开展草原流转、自愿退出宅基地”,进入城镇或农村新型社区居住。允许农牧民在不改变草原用途的前提下,以草原经营权入股,从事牧业合作生产或开展合作经营。
(三)加大草原改良,提高草原综合生产能力。
要针对当前草原退化、牧草产量和质量不断下降这一突出问题,以“提质、增产”为主要目标,通过实施一系列重大工程,着力加强草原基础设施建设和草原改良,重点开展草原围栏、牧草补播及改良、草原灌溉设施、人工饲草料基地、防火防灾体系等建设,加快建成一批高产、稳产、优质的天然草原牧场。
关键词:饲草料;储备;可持续
一、饲草料研究现状
我国草原牧区自然灾害经常发生,饲草供应长期存在季节性不平衡问题,抵御自然灾害能力较差[1]。学者们已从不同角度证明了饲草料与牲畜出栏率、抵抗灾害能力以及成活率间的影响关系[2]。本文将通过过冬母羊重量、出栏栏畜产品竞争力、畜牧业总收入等指标,进一步探究牧户饲草料储备变化所带来的影响。
二、饲草料投入转变
对于牧区饲草料投入转变,牧民早已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参与[3]。通过调研结果发现,近年饲草储备量呈上升趋势,2007年户均饲草储备量为21904.01斤,到2013年时户均饲草储备量已达到69531.54斤,较2007年增长三倍之多。同时,饲料量也稳步上涨,从2007年户均饲料储备13120.09斤,逐渐增长至2013年户均21245.42斤。饲草料在饲养家畜过程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正逐渐凸显出来。
三、饲草饲料对畜牧业的影响
(一)饲草料储备量对总收入、出栏畜产品价格的回归分析
本文用面板数据回归分析法分析牧户饲草料储备量对牧户畜牧业总收入的影响,进一步探讨饲草料对草原畜牧业的影响。
上表说明:饲草和饲料的储备量对牧户总收入水平有较明显的正向影响,牧户畜牧业总收入随着饲草料储备量的增加明显提高,并且饲料储备量对牧户总收入的影响更为显著。
由上表可知,饲草、料储备量对绵羊羔出售平均价格均有显著正向影响,并且,饲料储备量的影响要显著大于饲草对绵羊羔出售价格的影响。
(二)饲草料储备量对基础母羊重量及出栏畜产品重量的回归分析
近年牧区棚圈建设基本到位,调研地区有95%的牧民认为,冬春季饲草料供给量充足可以有效提高12月基础母畜重量及保证出栏畜产品重量得到提高[4]。
由以上分析结果可知:饲草总储备量对12月基础母羊均重有显著正向影响,即过冬基础母羊的重量随饲草料总量的增加而上升并且这种增加的影响主要来自于饲料;饲草、料储备量的多少显著影响出栏绵羊羔重量。这使得多数储备牧户冬季基础母羊的体重相较十几年前有大幅上涨,提升其在市场上竞争力的同时增加牧户畜牧业总收入。
四、结论
饲草料作为草原畜牧业的生产基础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并且近年来冬季储备量逐渐增加,这不但没有使牧民因生产成本增加收入显著下降,反而通过提高12月基础母羊均重,降低大绵羊死亡率、增加绵羊羔出栏均重及平均出栏价格,使得牧户畜牧业总收入得到显著提高[5]。对于草原畜牧业可持续发展来讲,要着力发挥饲草料抗灾保畜作用,合理有效的进行饲草料储备,使畜牧业经营效率得到提升。(作者单位:内蒙古大学)
参考文献:
[1] 杨理.草地资源管理的公平性与管理者行为[J].改革,2008.
[2] 拉措吉.牧区饲草料储备量与牲畜出栏率的直线回归分析[J].青海草业,2006.
[3] 师尚礼.曹文侠.甘肃省防灾减灾牧草生产储备与使用状况[A].见:2012第二届中国草业大会论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