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防治病虫害的方法范文

防治病虫害的方法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防治病虫害的方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防治病虫害的方法

第1篇:防治病虫害的方法范文

[关键词] 枣树病虫害 预防治理 药害

[中图分类号] S46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7)01-0116-01

引言

枣树是我国特有的经济林树种,当前在甘肃发展经济林作物中得到了重视。临夏州属于陇中地区,枣树种植多数较为分散,在政府以及农户的共同努力之下,当前已经开始有了集中成片、规模栽培的产业发展形势。临夏州的气候、土壤条件都非常适合枣树的生长,发展枣产业的气候条件可谓是得天独厚。但大量发展枣树种植的过程中,当前面临着许多病虫害问题,势必不利于枣产业的发展,由此,必须要针对枣树的病虫害问题,寻找防病、治病的良方,提高枣树的产量,促进临夏州枣产业的发展。

1 病虫害的预测预报

加强对枣树病虫害的预测预报,就是以枣树病虫害的发生发展动向为依据,对其发生发展的数量进行预测,就病虫害的发展规律来决定防治方案,利用最佳的防治时期确定防治手段,做好病虫害的及时控制措施,保障枣树优质、丰产。

2 严格植物检疫

根据国家检疫法规来采取对枣树植物的严格检疫,能够有效防止有危害的病虫草害植物从一个区域传入另一个区域,保护林业生产,将局部带有危险性病虫害的植物及其产品限制在最小范围内肃清。对于枣树的检疫,主要需要对枣疯病 、枣花叶病 、枣腐烂病、枣大球蚧等进行严格的检疫,防止病虫害的侵入传染。

3 加强营林措施,提高枣树抗病能力

第一,苗木培育选用有讲究,由于病虫害会从繁殖材料中进行传播,所以,必须要在苗木、接穗、插条、根蘖、种子等各方面进行病虫害的防治,一定要选择无病虫的苗木俩培育,这对于新建枣园尤其重要。第二,选择抗病虫优良的枣树品种,有利于苗木的接穗培育管理,并提高枣树的产量和枣子质量。

按季节及时对枣林进行管理,秋冬季节翻枣行,并结合施肥深翻刨松,初次减少地下越冬的害虫及病原的侵染。早春要将老翘皮、病皮、虫蛀皮等刮净烧毁,以露红不露白为宜,并用40%福美砷可湿性粉剂 50~100倍液涂在伤口处作为保护,也可以用5~10°Bé石硫合剂涂在伤口处。此外,要⑹鞲珊痛笾Ψ骤居冒淄考镣克。对枣园进行修剪清理,及时除去 病虫枯死枝,并集中烧毁,降低越冬病原、害虫的侵染来源。进行合理间作,避免高杆作物过高过密降低枣林的通风透光和增加湿度,从而产生枣林的病虫害,可以选择低杆作物进行种植。在生长季节要及时除草疏土,防治病虫害。

4 合理用药,慎用化学防治

不同的害虫需要施用不同的农药,由此,必须对农药种类、药性、剂型和浓度、害虫生长规律等都进行了解,选取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做到对症下药。例如对付螨类及初孵鳞翅目幼虫要采用杀虫脒,天牛及老龄鳞翅目幼虫则不能用杀虫脒,蚜虫、螨虫最好用鱼藤酮,但去除夜蛾科幼虫则不能用鱼藤酮。

枣园用药要适时。对于不同龄期的害虫存在耐药性的差别, 3 龄以内的害虫处于低耐药性状态,而超过3 龄的害虫具有较高的耐药性。一般情况下,初孵幼虫的耐药剂量要低很多。对于鳞翅目昆虫来讲,卵、蛹、幼虫、成虫对药剂的抗力依次降低,卵具有最强的药剂的忍受力。另一些昆虫在不同的季节有不同的药剂忍受力,通常来讲,昆虫在春夏季处于低抗药性,在秋冬季的抗药性是春夏季的十倍以上。药效还与果园的气温相关,常见的敌百虫、乐果、硫磺、杀虫脒等药剂在25℃以上的气温时达到最好的药效。由此,要根据病虫监测预报情况和害虫的生长规律,抓住关键期适时用药,杀灭害虫。

对于同一个地区,要注意交替使用农药,以免害虫产生抗性。为了对虫害、病害、杂草进行兼治,此时需要将多种农药混合使用,并达到增效作用。例如分别用等量的乐果乳剂(50%)+可湿性西维因(50%)能够达到增效的效果,省时、省力。农药的混合使用必须要对农药的理化性质、毒理、防治对象都要进行掌握,不能混用那些会产生分解、沉淀、降效的药剂。混合后容易降低药效产生植物药害的农药如波尔多液+石硫合剂,二者混合后有硫化铜产生,在继续溶解中生成过量的可溶性铜会药害植物。由此,波尔多液不能与石硫合剂混合使用。对于用药量和施药次数要进行严格控制,绝对不能任意提高浓度或加大用量,否则也会产生植物药害。

预防产生农药毒性和残毒危害人、畜安全。化学农药会产生不同程度的毒性,农药的施用方式不同会产生不同的毒性,需要选择安全的方式进行用药。

5 农药施用的新技术

当前施用农药的新技术较多,例如埋设和浇灌施药方法、注射施药方法、涂干施药等。埋设和浇灌施药方法是把长效、内吸、广谱的颗粒剂农药如铁灭克、涕灭威等埋施或者浇灌在植物根系最多的地下,从而将药传输给植物其它部分,达到毒死害虫的目的。这种施药法能够保持60 d 的药效,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不好产生空气污染,只需少量农药就能到达治疗效果,成本低,并且不好对害虫天敌产生伤害;然而会对水源和土壤产生污染,由此要慎用。注射施药和涂干施药方法是通过各种有效的手段将药液输送制树体内,从而将药物传导运送到植物周身,害虫通过取食中毒至死。优点:药效时间长,效果好,不会产生空气、水源、土壤污染,只需少量就达到较好的兼治目的,对天敌不易产生伤害,是高毒农药低毒化使用的最佳方法,反而缺点是不能产生良好的防治效率。

结语

综述,做好枣树病虫害的防治工作,必须要采取“综合防治”的手段来治理枣园,这样可以有效提高防治效果,促进枣园枣果的丰产、优质。本文篇幅有限,在以后的枣树病虫害的防治方案中会继续介绍其它一些方法。

参考文献

[1] 铁铮,王昆. 枣实蝇综合防控有了技术支撑[N]. 中国绿色时报. 2015-12-07 (002)

第2篇:防治病虫害的方法范文

关键词 果树;病虫害;发生特点;发病因素;防治措施;新疆伊犁

中图分类号 S72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5)14-0123-01

由于果树各种病虫害的发生发展都有其特殊性,病虫害的种类不同,防治措施也就不同。果树受到病虫害的危害,对果品质量和产量造成巨大的威胁,甚至绝收。目前,治理果树病虫害对我国果树业的发展、果品产量、果树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着不容忽视的积极影响。果树病虫害防治现状存在诸多误区,要提高科学防治水平,果树病虫害防治必须走综合防治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伊犁河谷地区素有“塞外江南”之称,三面环山,境内有大小河流120余条,伊犁河谷得天独厚的大陆性温和湿润气候是新疆适宜发展果树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源。伊犁州(包括山区)是我国苹果的主要产区之一,为了深入了解苹果主产区果树病虫害发生状况,按照伊犁综合实验站要求,2011年伊犁林科院组成专家调研组,在当地各县林业主管部门的配合下,对伊犁苹果主产区病虫害发生与防治情况进行了实际调研,安排了果树病虫害发生测报以及防控工作。测报结果显示,苹果病虫害发生种类主要有腐烂病、褐斑病、苦痘病、黑星病、苹果棉蚜、红蜘蛛、苹果食心虫类。

1 病虫害发生特点

1.1 腐烂病

腐烂病菌是弱寄生真菌,其特点是好寄生潜伏,难发生,只有当负载量过大,树体衰弱,冻害大发生时,腐烂病才会大发生。苹果大年,产量过高的果园,腐烂病发病较重;产量低,树势强壮,发病轻。

1.2 褐斑病

苹果褐斑病是苹果树早期落叶病的种类之一。

1.3 黑星病

苹果黑星病发病初期,有针尖大小的小黑点在果实萼洼周围出现,随着病情的扩展,病斑直径可达5 mm左右,且有病组织液流出,风干后呈白色泡沫状。梗洼周围及桐部也可见病斑。该病只发生在果皮表皮,不会引起果肉腐烂[1]。

1.4 红蜘蛛

大量成螨和幼螨刺吸叶片汁液,破坏叶绿素,影响光合作用。早期危害严重,可使苹果叶面积减少15%~27%,后期危害严重,引起提前落叶,当年果实减产,质量降低,并影响来年花芽形成,危害很大。

1.5 食心虫

苹果幼果受害后变成猴头状,危害严重造成“豆沙馅”,使果实失去商品价值。

2 发病因素

2.1 腐烂病

一是气候条件影响。苹果腐烂病受周期性的冻害影响严重,一般低洼积水、后期贪青、山地或砂地果园由于受冻害或日灼烧发病也较为严重;二是栽培管理影响:果园栽培管理管理粗放,果树营养不良是腐烂病流行的另一个重要因素,一般立地条件差、施肥不足、磷钾肥不足、施肥时期或施肥技术不当均可引起早期落叶,进而导致树势衰弱,致使腐烂病发生。

2.2 褐斑病

褐斑病大发生的条件是果园郁闭,湿度大,光照通风不良是其大发生的先决条件。树势强,果量大,病虫害重,反之则轻[2-3]。5―6月降雨早而多的年份发病早而重。7―8月高温多雨,该病大流行。褐斑病以侵染幼叶为主,一般在花后的7~10 d开始侵染,后期发病。

2.3 红蜘蛛

红蜘蛛活泼性不够,随风飘荡是其近距离扩展的主要途径,附着在苗木和果品上的运输则是远距离传播的主要方式。夏季气温和空气湿度是影响红蜘蛛发生代数的重要因素,7―8月高温干旱持续时间长,发生世代多,反之则减少,在平均气温为24~26 ℃的6―8月,每月可繁殖2~3代。此外,一方面应通过科学管理增强树势,提高树体抗性,也可减少红蜘蛛的危害。另一方面红蜘蛛的天敌昆虫有食螨瓢虫、草蜻蛉、捕食螨等,应保持益害虫之间的动态平衡。

2.4 食心虫

自幼虫出土到成虫羽化受当地降雨多少、频率和温度影响显著。如5―6月降雨次数和雨量较多,土壤湿润,日均气温19.3 ℃以上,则幼虫出土和成虫羽化顺利,时间也较集中,不足2个月;反之,干旱少雨年份,出土时期推迟,出土不集中,时间可达80 d以上,且会影响下一代的发生量。

3 防治措施

3.1 化学防治

化学防治一般即指农药防治。应根据绿色食品的要求,选用对路农药适时防治,注意配药浓度要准确、喷药技术要恰当,先树上后树下,先内膛后,防治果实病虫害,药重点喷洒在果实上,防治叶类病虫,要把药喷到叶子背面,喷均匀,喷药量不宜过多,否则不仅浪费,还污染环境,多果园局部病虫害发生时,可挑治[4]。

3.2 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是利用生物或生物代谢产物来防治病虫,即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强化果树对病虫害的抵抗力,其优点是控制病虫危害的时间长,不污染环境,对人畜安全,应用越来越广泛。生物防治一般包括以虫治虫、以菌治虫、以菌治病、食虫动物治虫、生物绝育法和激素法等。果园生物防治方法有以下几种:①利用寄生性昆虫,如寄生蜂;②利用捕食性昆虫,如草蛉、瓢虫、捕食螨;③利用昆虫病原微生物,如莓茧菌、白僵菌等;④利用食虫益鸟,如啄木鸟等;⑤利用抗生素防治病害,如多种农药抗菌素;⑥利用昆虫激素,如性激素、保幼激素等。

3.3 农业防治

加强果园管理,提高树体抗病能力是腐烂病防治的根本措施之一。应从以下2个方面开展工作:一是合理修剪,培养良好的树形和树势,做到通风透光,恶化病虫害的生活条件;二是通过农艺措施阻断病虫害的传播途径。

4 参考文献

[1] 张和.果树病虫害的综合防治[J].北方园艺,2009(9):222-224.

[2] 幕晓华.2003年果树病虫害发生趋势及防治意见[J].河北林业科技,2003(2):15-17.

第3篇:防治病虫害的方法范文

关键词:森林  病虫害  综合防治方法   

    0 引言

    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必须从维护生态平衡的观点出发,采取综合防治和生态控制措施,强化预防工作,实行综合治理。在指导思想上,要实现由重除治向重预防转变。在防治策略上,采取综合性营林措施,搞好重点林业工程项目,将病虫害预防措施纳入规划设计中,实现由一般防治向工程治理转变。

    1 综合治理

    森林病虫害的防治方法很多,各种方法各有其优点和局限性,单靠其中某一种措施往往不能达到防治的目的,有时还会引起其它的一些不良反应。联合国粮农组织(fao)有害生物综合治理专家小组对综合治理下了如下定义:害虫综合治理是一种防治方案,它能控制害虫的发生,避免相互矛盾,尽量发挥有机地调和作用,保持经济允许水平之下的防治体系。

    2 综合治理的原则

    森林病虫害综合治理是一个病虫控制的系统工程,即从生态学观点出发,在整个森林 增加投入是保证森林病虫害防治各项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前提。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认真执行“谁经营、谁防治”的责任制度,坚持以地方投入为主,国家补助为辅的原则,形成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投入机制,努力增加防治投入。各级财政部门要将救灾资金列入财政预算,保证防治工作的正常开展。各级林业主管部门要坚决贯彻《林业部关于进一步加强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的决定》(林护字〔1997〕27号),从育林基金中提取3-4%,用于病虫害防治。在国家重点林业工程投资中,也要提取一定比例,用于病虫害预防和除治。要强化森防资金使用的监督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生产、栽植及养护管理等过程中,都要有计划地应用改善栽植养护技术,调节生态环境,预防病虫害的发生,降低病虫害发生程度,不使其形成超出危害标准要求的策略及措施。要使自然防治和人为防治手段有机地结合起来,有意识地加强自然防治能力。

    在实行综合治理的过程中,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

    2.1 从生态学角度出发 森林、病虫、天敌三者之间有的相互依存,有的相互制约。当它们共同生活在一个环境中时,它们的发生、消长、生存又与这个环境的状态关系极为密切。这些生物与环境共同构成一个生态系统。综合治理就是在育苗、移栽和养护管理过程中,通过有针对性地调节和操纵生态系统里某些组成部分,以创造一个有利于植物及病虫天敌的生存,而不利于病虫孳生和发展的环境条件,从而预防或减少病虫的发生与危害。

    2.2 从安全角度出发 根据森林生态系统里各组成成分的运动规律和彼此之间的相互关系,既针对不同对象,又考虑整个生态系统当时和以后的影响,灵活、协调地选用一种或几种适合园林实际条件的有效技术和方法。如园林管理技术、病虫天敌的保护和利用、物理机械防治、化学防治等措施。对不同的病虫害,采用不同对策。几项措施取长补短,相互辅佐,并注意实施的时间和方法,达到最好的防治效果。同时将对生态系统内外产生的副作用降到最低限度,既控制了病虫危害,又保护了人、天敌和植物的安全。

    2.3 从保护环境,恢复和促进生态平衡,有利于自然控制角度出发 森林病虫害综合治理并不排除化学农药的使用,而是要求从病虫、植物、天敌、环境之间的自然关系出发,科学地选择及合理地使用农药,在城市园林中应特别注意选择高效、无毒或低毒、污染轻、有选择性的农药(如苏云金杆菌乳剂、灭幼脲等),防止对人畜造成毒害,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充分保护和利用天敌,逐步加强自然控制的各个因素,不断增强自然控制力。

    2.4 从经济效益角度出发 防治病虫的目的是为了控制病虫的危害,使其危害程度低到不足以造成经济损失。因而经济允许水平(经济阀值)是综合治理的一个重要概念。人们必须研究病虫的数量发展到何种程度,才能采取防治措施,以阻止病虫达到造成经济损失的程度,这就是防治指标。病虫危害程度低于防治指标,可不防治;否则,必须掌握有利时机,及时防治。顺便需要指出的是:在以城镇街道、公园绿地、厂矿及企事业单位的园林绿化为主体时,则不完全适合上述经济观点。因该园林模式是以生

态及绿化观赏效益为目的,而非经济效益,且不可单纯为了追求经济效益而忽略病虫的防治。

  3 森林病虫害综合治理策略

    3.1 搞好城市森林的种植规划 在考虑城市美化的基础上合理配置植物品种,要注意长远解决病虫害问题。针对本地区发生严重的害虫种类,减少其喜食植物的种植,多规划和栽植抗病虫的或耐性强的植物,减少有害生物的适生寄主。

    3.2 防治有害生物入侵,加快“三个体系”建设  近年来,外来有害生物对我国林业造成的危害十分严重。尤其是美国白蛾在我区周边的天津、辽宁、河北、陕西等地严重发生,直接对我区林业构成威胁。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必须引起高度重视,防患于未然。海关、商检、森检部门和木材检查站要各司其职、协同作战,严密堵塞外部入侵渠道。林业部门要坚持每年疫情普查制度,抓好常年监测工作,适时开展专项调查,发现病死树和新的有害生物,及时上报送检。

    3.3 加强养护管理,提高植物的抗逆能力 病虫的发生和危害在相当程度上与植物的生长势相关。对生长势差的应及时施肥、浇水、松土锄草,提高植物自身的抗病虫能力,并结合秋冬季修剪,除去染病虫枝条。这样不但可以调节植物养分,还可以减少病虫来源,通风透光增强树势,营造不利于病虫害越冬、繁衍、为害的环境条件。

    3.4 推广应用无公害防治技术

    3.4.1 保护利用天敌,开展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对病虫害的控制作用是持久的,效果是显着的。一旦天敌在田间建立了自己的种群,它就可以长期持续地对害虫发挥控制作用,这是化学农药所无法达到的。城市具备开展生物防治的条件,一是城市林业种类丰富,适合天敌的生存和繁衍,我们应该加强对天敌的利用和保护,尽量减少使用化学农药,创造利于天敌群落发展的条件。二是城市建筑对园林植被的分割形成的“海岛生态”有利于释放天敌。目前,一些发达国家加强了对植保工作的立法和管理,建立了植物保护工作新的管理标准,特别是作为可持续植物保护中重要措施的生物防治技术,在许多国家和地区得到应用和推广,取得了良好的成效。有很多生产和销售害虫天敌产品的公司,生物防治正逐步朝着产业化的方向发展。

    3.4.2 选择使用生物农药 生物农药在病虫害防治过程中能有效地保护天敌,消灭害虫,对人畜危害小,对环境污染小,相对于化学农药来讲对病虫害的控制作用具有持久性。如:利用bt乳剂防治国槐尺蠖,每年喷两遍药即可控制其危害,而用化学农药每代害虫都必须防治两遍以上。1987年郑州市森林大袋蛾大发生,危害成灾,施用生物农药灭幼脲进行超低容量飞喷防治,防治效果达到98%以上,完全控制了该虫再度大发生,分析原因主要是既消灭了害虫又保护了天敌。生物农药除了bt 乳剂、灭幼脲外,最近几年生产的花保、烟渗碱等,这些都是防治园林病虫害的首选农药。

    3.5 合理使用化学农药 化学防治只在必需应急时进行,实施靶标防治,尽可能地选用具有选择性、低毒、对环境污染小的药剂,少用或不用广谱性的化学农药,经常变化用药品种和混用配方,以免害虫产生抗药性。施药方式也应采取涂茎、根施和注射等方法,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第4篇:防治病虫害的方法范文

关键词 甬优系列水稻;病虫害;防治技术;生态治理

中图分类号 S435.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03-0147-03

龙游县是重点水稻单双混栽区,水稻主要病虫害是“三虫二病”,目前趋重发生是褐稻虱、水稻纹枯病和稻曲病。栽培的主要超级稻品种是甬优系列。由于水稻二化螟性诱剂、寄生蜂和20%氯虫苯甲酰胺综合配套技术的推广,水稻二化螟危害趋轻,达到对水稻二化螟的生态治理(EPM)的目标。“两迁”害虫以褐稻虱最为严重;甬优系列品种的推广,使得稻曲病趋重发生[1-3]。

浙江强合生态科技有限公司在2011―2013年,立项“超级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研究与示范”,由龙游县献军种粮专业合作社承当试验与示范。根据“超级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研究与示范”的要求,通过农业防治、物理防治和组合配方,结合病虫的预测预报,适时化学防治,用生态控制(EM)理念,对害虫进行生态治理(EPM),保护自然天敌种群的数量,把病虫的危害产量损失率控制在3%以下,达到生产绿色稻米的目的。现将试验和示范的关键技术总结如下。

1 水稻病虫害的发生特点及生态控制点

1.1 水稻二化螟

1.1.1 2011年发生特点。2011年示范区与观察圃水稻二化螟为害情况如图1所示。在7月20日防治,8月中旬系统调查,二化螟的生态控制点水稻受害株率在10%以下。

1.1.2 2012年发生特点。2012年示范区与观察圃水稻二化螟为害情况如图2所示。在7月15日防治,8月中旬系统调查,二化螟的生态控制点水稻受害株率在4%以下。

1.1.3 2013年发生特点。2013年防治示范区与观察圃水稻二化螟为害情况见图3。在7月10日防治,8月中旬系统调查,二化螟的生态控制点水稻受害株率在1.5%以下。2013年基本在示范区达到对水稻二化螟的生态治理(EPM)的目标。

1.2 稻纵卷叶螟

由图4可知,稻纵卷叶螟是迁飞性害虫,在2012年迁入量较大,示范区生态控制点确定在4 500头/hm2以下。同时受气影响大,蛾量大,如果生境不利,田间有效卵量少,危害率就低;生态治理(EPM)的目标,初穗期田间有效卵量1.5万粒/hm2以下。

1.3 水稻褐稻虱

1.3.1 褐稻虱灯下发生特点。褐稻虱这几年都是大发生年,从灯下虫量可以看出(图5),2012年的9月21日单灯最高虫量11 360头/d;2013年10月11日单灯最高虫量3 456头/d,8月29日1 872头/d,9月14日2 057头/d,迁入峰次多。2011年9月8日有明显的迁入峰918头/d。2013年灯下初见早,比2005年、2009年和2012年早近2个月;高峰日比2005年早2个月以上,比常年早1个月,接近2006年,高峰日的虫量与2011年相仿,是2006年2倍以上,低于2012年28%。田间初见日早于2005年20 d,与2006年相仿,接近常年。通过3年的观察,迁入峰和回迁峰明显,9月下旬前以迁入为主;10月中旬随着温度的下降,以回迁为主,回迁峰值如超过迁入峰值,是确定田间不防治的因素之一(其他因素包括气温趋势、品种、虫态等)。

1.3.2 褐稻虱田间发生特点。从图6可以看出,2013年的示范区田间系统调查,9月上旬,褐稻虱达到23 000头/百丛,高出大发生的2012年,但通过组合配方适期防治,虫量下降很快。7月20―30日的田间系统调查虫量与2006年接近,高于2012年。7月22日、24日、28日的南面山区调查表明,虫量分别为261、742、1 580头/百丛;分别占总稻虱为21.3%、55.0%、68.0%,与2012年的8月10日比例相仿。但虫量高于2012年,短翅虫量占21.5%(7月28日),近年没有出现过。2013年褐稻虱迁入早,上升快(7月底),短翅成虫比例大,到10月上旬虫量开始下降。超级稻的田间控制点在10月上旬,虫量300头/百丛(高龄占50%以上),虫量1 000头/百丛(高龄占20%以下)。

1.4 超级稻纹枯病

水稻纹枯病是龙游县常发病害,2013年7月10日初见,9月10日示范区系统调查,单季稻田丛发病率加权平均为51.4%,株发病率加权平均为26.12%;2012年同期丛发病率加权平均为28.6%,株发病率加权平均为17.21%。2013年单季稻纹枯病为中偏重发生年。选用抗病品种超级稻,减少该病对水稻产量的影响,从图7可以看出,尽管水稻纹枯病的丛发病率高,用生态控制(EM)理念,采用健生栽培技术,示范区的水稻纹枯病株发病率,7月上旬控制在10%以内,8月与9月间水稻纹枯病株发病率控制在30%以内,病情指数控制在5以内。

1.5 超级稻稻曲病

从表1可以看出,稻曲病的防治时间对防效影响大。各处理施肥量均为复合肥(15-15-15)375 kg/hm2,追施尿素150 kg/hm2、氯化钾75 kg/hm2。处理A破口前10 d、处理B齐穗期、处理C、D破口期前5 d;组合配方中加18%苯甲・丙环唑水分散粒剂600 g/hm2。试验品种甬优15号处理A、B、C稻曲病的病情指数明显高于处理D(籼型杂交稻),但低于该品种全县加权平均数(3.4),具体有待进一步试验研究。

2 超级稻病虫害防治措施

2.1 农业防治

2.1.1 采用灌水杀蛹技术防治二化螟。龙游县3月下旬老熟幼虫将陆续开始化蛹,示范区的空闲田及早灌深水10 cm以上,持续7~10 d,灌水淹死大部分老熟幼虫和蛹。通过近3年灌水杀蛹的农业防治措施实施,使冬后虫口基数明显减低,同时蛾峰也更为整齐,从而使1生程度、危害也大大减轻[4]。

2.1.2 超级稻边种植芝麻、大豆等蜜源作物。示范区强化作物布局规模化,统一栽培模式、统一品种、统一播种期,实行大户连片种植,降低混栽程度,减少螟虫的桥梁面积。在田埂种植柑橘、畈中央地势较高田块种植芝麻、大豆、玉米等旱作,为稻田寄生蜂提供蜜源作物,具备较好的推广基础。

2.1.3 调查观察圃自然生态病虫发生情况。根据近几年观察圃在自然生态条件下的病虫消长规律的系统观察,对超级稻影响较大的有稻曲病、纹枯病、2代二化螟、六(4)代稻纵卷叶螟、六(4)代和七(5)代稻飞虱;一般二化螟在分蘖期危害后,后期分蘖会有一定的补偿作用,严重田块产量损失可达40%左右;纹枯病发病危害剑叶,产量损失严重;稻飞虱在天然生态条件下、前期稻飞虱虫量不高的情况下,蜘蛛等天敌对其有一定的控制作用,可延缓田间虫量的激增,但4~5代稻飞虱田间虫量在无人为干预的情况下,虫情暴发性态势十分明显[5-6]。

2.2 物理防治

2.2.1 白炽灯单灯诱杀水稻田二化螟、稻纵卷叶螟。在二化螟成虫盛发期间,采用灯光诱杀,以减少二化螟成虫数量,减少产卵量,从而达到减轻危害的目的。横山镇富硒基地献军种粮专业合作社承当试验与示范超级稻示范区观察,调查单灯日诱杀蛾量。从表2可以看出,2011年5月累计诱蛾706头,6月74头,7月为64头;其中5月10 日诱蛾82头。从田间二化螟危害率观察效果可见,单灯控制面积达3.33 hm2以上。2012年和2013年,灯下诱杀虫量锐减,与虫源地的虫量减少有关。2012年高峰日为5月8日;2013年高峰日为5月14日。稻纵卷叶螟2011年5月累计诱蛾1头,6月1头,7月为135头;其中7月17日诱蛾33头。2012年5月0头,6月累计16头,7月累计102头;其中7月10日、16日诱蛾各21头。说明灯光对稻纵卷叶螟的诱杀作用不明显。

2.2.2 二化螟性诱剂水盆诱捕器区域诱捕防控情况。为了探索一种有效安全的绿色防控技术,2012年4―10月,笔者在不同区域布控,西、东、北各设置3个盆,中部设置5个盆。单盆诱杀虫量见图8。

2.3 药物防治

2.3.1 超级稻防控对象。在龙游地区一般防治3~4次。第1次:主治2代二化螟及稻飞虱,兼治纹枯病。防治时间由2代二化螟卵孵高峰期来确定,一般在7月18日左右;第2次:时间在8月20日左右,以褐飞虱为防治重点,同时防治五(3)、六(4)代纹枯病、二化螟、稻纵卷叶螟。第3次:于9月10日左右,以防治3代二化螟、褐飞虱为重点[7-9]。

2.3.2 组合用药配方的筛选。主推组合配方:分蘖末期用20%氯虫苯甲酰胺(康宽)150 mL/hm2+18%苯甲・丙环唑水分散粒剂600 g/hm2+25%吡蚜酮可湿性粉剂600 g/hm2+20%烯啶虫胺乳油750 g/hm2防治病虫害;穗期用18%苯甲・丙环唑水分散粒剂600 g/hm2+25%吡蚜酮可湿性粉剂300~450 g/hm2+20%烯啶虫胺乳油750 g/hm2防治病虫害。

3 结语

以农业防治、物理捕杀防治等,改善稻田生境,加强区域测报,适量使用化学农药的思路,开展水稻绿色防控技术的应用与推广,确保水稻生产安全、生态安全、稻米质量安全[10]。

示范区实行连片种植,稻田挖沟养鱼,拓宽田埂种植芝麻等蜜源作物,田埂上布置二化螟、稻纵卷叶螟性诱剂诱捕器防控网。春季实行连片灌水杀蛹;在二化螟、稻纵卷叶螟发蛾高峰期布置二化螟、稻纵卷叶螟性诱剂诱芯(平坦地区)。在褐稻虱等病虫危害初期,选择组合配方科学用药。配合其他技术措施,达到生态治理的目标[11-12]。

4 参考文献

[1] 曾伟,封传红,王居友,等.不同诱测方法对水稻二化螟成虫的监测效果研究[J].中国植保导刊,2012(6):41-45.

[2] 蔡国梁,张华旦,王华弟.水稻二化螟性诱测报技术研究[J].中国植保导刊,2005,25(9):5-7.

[3] 李勇星.影响水稻生长发育的因素及技术措施[J].安徽农学通报,2012(14):44-45.

[4] 焦晓国,宣维健,盛承发.性信息素在害虫测报中的应用研究进展[J].植物保护,2006,32(6):9-13.

[5] 葛诗平.中籼超级稻超高产途径试验总结[J].安徽农学通报,2012(14):51-52.

[6] 孙加焱,邵美红,林黎明,等.籼粳杂交晚稻甬优9号高产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0(4):113,119.

[7] 孙国昌,杜新法.水稻稻瘟病防治研究进展和21世纪初研究设想[J].植物保护,2000,26(1):33-35.

[8] 何忠全,张志涛,陈志谊.我国水稻病虫害防治技术研究现状及发展策略[J].西南农业学报,2004,17(1):110-114.

[9] 王巧兰,郭刚.水稻稻瘟病生物防治研究进展[J].河南农业科学,2005(10):10-13.

[10] 王艳丽,徐同.哈茨木霉防治水稻纹枯病研究[J].植物保护学报,2000,27(2):97-101.

第5篇:防治病虫害的方法范文

一、主要病虫害发生种类(见附表)

二、发生特点

1. 柿炭疽病 由真菌侵染而致病,只侵害果实和枝梢,叶上发生较少。往往造成枝条折断枯死,并提早落果。幼苗受害后变黑枯死。

①发病症状。在果实上初期出现深褐至褐色斑点,逐渐扩大成圆形或椭圆形凹陷深色病斑,中部密生略显环纹排列的灰色至黑色小粒点,病菌深入皮层下,果肉形成黑硬结块。被害果不待成熟即变黄色或红色而脱落。6月下旬新梢染病时,最初产生黑色小圆斑,后扩大呈长椭圆形,褐色,中部凹陷纵裂,也有黑色小粒点产生,病斑下木质腐朽,易从病部折断。

②发生特点。为害严重,普遍发生率高。玉屏1万公顷无核糯柿,病园率达72.8%,发病面积5200公顷,占总面积的52%;其中重发面积86.6公顷,占总面积的8.66%。无论是在老区新园,还是老树或幼树,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如2009年在詹家坳村调查53公顷10年树龄柿树,病株率达95.4%,病枝率24.8%~72.2%,71%的柿树有落果现象;2011年在水田村调查86公顷5年树龄柿树,病株率82.8%,病枝率21.2%~52.3%,新梢枯死的占30%。可见该病严重制约着玉屏无核糯柿的发展。

2. 柿角斑病 角斑病是引起柿树早期落叶的重要病害,可造成果实提早变软脱落,严重时影响树势和产量,同时还可为害苗木,对苗木生长发育影响很大。

①发病症状。病菌侵害柿树的叶片和果蒂。在叶片上最初出现不规则形淡褐色至暗褐色斑点,渐次扩大至叶脉,呈多角形褐色病斑,边缘黑色,病斑上有极小的黑色绒状颗粒体,病斑直径一般3~7毫米,大的可达10毫米,发病期间不断落叶。

②发生特点。该病发生轻,仅在个别柿园为害严重。于6~7月产生孢子进行初侵染。主要靠雨水冲溅树上病蒂的孢子到叶片和果蒂上进行传播。在玉屏个别柿园发生严重,发病面积266公顷,据2004年在木弄村调查53公顷5年树龄柿园,病株率28.2%,病叶率42.8%,果蒂带病率11.3%,其他柿园发生较轻。

3. 柿蒂虫 又叫柿实蛾、钻心虫,是一种专门为害柿果的害虫,发生普遍,被害果早期变软脱落。

①发生规律。柿蒂虫1年发生2代,以老熟幼虫在树皮裂缝、根颈部及根际附近土中作茧越冬。据笔者多年的观察,1代幼虫从5月10日左右开始至果梗基部皮下蛀入果内为害,6月10~25日达到为害盛期,果实受害后由绿变褐,最后干枯。2代幼虫从7月15日开始由果蒂蛀入果中,为害果肉,被害果提前变红、变软、易脱落,一直为害到采收。8月下旬老熟幼虫开始脱果结茧越冬。在多雨、高湿的天气,幼虫转果较多,为害严重时可造成15%~30%的减产。

②发生特点。该虫在我地的发生特点是,2代为害重于1代,高树龄重于低树龄。据笔者2002年在茅坡调查,10年以上柿园重于5年以下柿园,10年以上树龄柿树株虫量为8~12头,5年以下树龄柿树株虫量在5头左右,一般为害率在18%左右,幼虫有转果为害习性,1头幼虫可为害幼果2~4个。

4. 柿绵蚧 柿绵蚧又名柿粉蚧壳虫,以若虫、成虫为害柿果实、叶片和嫩枝,致使落果、树势衰弱、产量下降。

①为害症状。柿树嫩枝受害后出现黑斑,重则枯死;叶片被害严重时呈畸形,提早落叶;幼果受害后易落果,大量受害后提早变黄、变软、落果,果实上虫体固着部位凹陷、木栓化、呈黑色或裂果。

②发生特点。该虫在我地1年发生2~3代,据笔者观察,第一代若虫一般在6月10日左右盛发;若虫在2龄以后多数有转枝(叶)为害的习性,以后发生较轻。

三、无害化防治措施

为了使玉屏无核糯柿成为无公害农产品,在病虫害防治上,我们主要以农业防治和物理防治为主,加强生物防治,推广生态控制技术,实行柿园生物多样性,控制和抑制病虫发生,并辅以高效低毒低残留化学农药防治,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1. 加强预测预报 随着农业结构调整和柿树面积的进一步扩大,植保部门要转变工作思路,病虫测报要将以前的以粮油作物为主转变到经济作物上来,包括果树、蔬菜的病虫测报工作都要纳入议事日程,并投入主要精力。按照经济、有效、生态、安全的要求,探索经济作物病虫的防治指标和影响病虫发生的各种因素,做出病虫情报,以指导防治工作。

2. 狠抓综合防治技术

①农业防治。一是加强苗床管理,培育无菌栽培苗;嫁接枝条须从无病虫母树上采集。二是柿园冬季实行深翻,改变土壤生态条件,破坏病虫越冬场所,达到抑制和消灭之目的。三是大力推广生态控制技术,实行柿园生物多样性,园内合理套作部分矮秆作物、预留部分1年生草本植物(树冠以内除外),恶化单食性和寡食性害虫的营养及生存条件,创造有利于害虫天敌的生存环境,抑制害虫大发生。四是合理密植,使单株和群体营养面积适当,通风、透光性好,生长发育健壮,以提高柿树的抗病虫能力。

②推广频振式杀虫灯。利用昆虫的趋光、趋波习性,采用佳多牌频振式杀虫灯诱杀害虫,防效明显。

第6篇:防治病虫害的方法范文

摘要介绍了叶城县瓜菜常见病虫草害的发生特点,提出其防治方法,以期为瓜菜病虫草害防治提供参考。

关键词瓜菜;病虫草害;发生特点;防治方法;新疆叶城

近年来叶城设施农业发展迅速,各级领导很重视反季节瓜菜的生产。病虫草引起的瓜菜减产频繁出现,给瓜菜生产造成了较大的损失。目前瓜菜上发生的主要病虫草害有立枯病、霜霉病、白粉病、早疫病、干烧病、腐烂病、病毒病、蚜虫、白粉虱、菜青虫、红蜘蛛、菟丝子等。现将其发生特点及防治方法总结如下。

1发生特点

立枯病发病后瓜菜苗根茎基部萎缩呈细脖子状。棚内气温不稳定,湿度过大易发病[1]。灰霉病使果实脐部呈水渍状,灰绿色,病部呈现尖瓜状,湿度大时病部长满灰色粉状霉层。叶片染病初期病部呈水浸状不规则形病斑。湿度大时病斑迅速扩展成大斑,病部变黄、软腐。病部有浅灰色菌丝生长。有时菌丝集结成团。霜霉病传染初期,叶正面显褪绿斑,病斑扩大后呈褐色,多角形或不规则形,严重时叶片干枯,叶背有白色霉层。高湿有利于该病发生,降雨量和降雨次数越多发病率越大。白粉病发病时叶背面或两面出现1层白色粉状物,略显褪绿呈畸形,严重时,植株矮小,花少而小,叶片萎缩干枯,甚至整株死亡。施肥不当,管理粗放、土壤干旱,氮肥过多,通风不良,湿度高均有利发病[2]。疫病主要是由于大水漫垄而造成的,主要感染西红柿、辣椒、茄子等蔬菜。染上疫病的西红柿、辣椒、茄子等蔬菜开始葱郁茂盛,开花结果后慢慢枯萎死去。瓜类枯萎病发生,在甜瓜生长过程中,由于整枝、人踩、大风吹刮等原因,瓜茎受伤死亡,受伤口容易侵染。此病的危害是致瓜类叶蔫枯萎而死。病毒病可侵染辣椒、西红柿、茄子等,发病可致植株枯萎、果实脱落。蚜虫是菜上的主要害虫,可传播多种植物病毒病,繁殖力强。白粉虱以成虫和幼虫群集在叶背面吸食植物的汁液。可使受害叶片褪绿变黄萎蔫,甚至死亡。此外,排出大量蜜露,还会造成叶片和果实产生霉污病。菜青虫是十字花科蔬菜上最常见的害虫,为害严重。斑潜蝇是高杂食性害虫,田间分布广。红蜘蛛在西瓜、豇豆上发生比较重,被害株率为12%~49%。菟丝子是一种寄生性的种子植物。

2防治方法

防治立枯病,及时通风、透光、排水降湿,加强田间管理,增强瓜、菜抵抗力;发病初期用适乐时1 0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600倍液或64%杀毒矾500倍液喷雾防治。防治灰霉病,加强田间管理,及时摘除病叶、病果,加强通风,增加光照,最好采取膜下灌水[3];采用2,4-D或西甜瓜专用座果灵蘸花时在稀释液中加入多菌灵或甲基托布津400倍液,可有效地防治灰霉病的发生;发病初期用58%甲霜灵锰锌500倍液,或75%百菌清600倍液,或64%杀毒矾400倍液喷雾防治,每7 d喷1次,连喷3~4次。防治霜霉病,加强棚室温湿度管理,适时通风,采取膜下灌水,降低棚内湿度,适当整枝,及时摘除老叶、病叶,增施磷钾肥,提高植株抗逆性;发病初期用58%甲霜灵锰锌500倍液,或75%百菌清600倍液,或64%杀毒矾400倍液喷雾防治,每7 d喷1次,连喷3~4次。防治白粉病,在发病初期用阿米西达6 000倍液,或粉锈宁或敌力康1 000倍液,或30%多菌灵600倍液交替喷雾防治,每7~10 d喷1次,连喷3~4次。防治疫病,用瑞毒铜600~800倍液喷雾;也可用75%百菌清600倍液,或70%代森锰锌500倍液,或50%多菌灵600倍液喷雾。瓜类枯萎病防治方法是用50%甲基托布津600~800倍液喷雾,或用抗枯灵400~600倍液灌根。防治病毒病,拔除病株,带出田外销毁;主要是防治传毒害虫如蚜虫、白粉虱等,方法同蚜虫、白粉虱的防治;防治病毒病,发病初期用病毒A、植病灵等药剂喷雾防治。防治蚜虫,选用内吸性好、兼有触杀和熏蒸作用的药剂轮换使用,如蚜虱烟霸、吡虫啉、蚜虱净等熏烟;用10%吡虫啉5 000倍液,或1.8%阿维菌素6 000倍液,或25%阿克泰5 000倍喷雾防治;也可采用黄板诱杀。防治白粉虱,可用蚜苦45 g/hm2对水225 kg;或杜邦万灵150 g/hm2对水225 kg。防治菜青虫,清洁田园;发现被害时用辛硫磷或1.8%阿维菌素2 000倍液灌根;灌水灭虫。防治斑潜蝇,在成虫高峰期,用灭虫灵烟剂3 kg/hm2,或敌敌畏750 g/hm2,加锯末堆成小堆用燃烧的煤块点燃熏烟,密闭一夜后通风;若虫期,在叶片上开始有被咬食的白点,未形成虫道时及时选择药剂防治,可用药剂有功夫、潜蝇宝、乐斯本等;成虫期也可用黄板诱杀。防治红蜘蛛,铲除棚室周围的杂草,清除枯枝落叶;可选用1.8%虫螨克星水剂2 000倍液,或20%哒螨灵乳油1 500倍液,或57%克螨特乳油2 000倍液喷雾[4]。菟丝子防治,掌握在菟丝子种子萌发期前进行中耕除草,将种子深埋在3 cm以下的土壤中,使其难以萌芽出土[5]。春末夏初,一旦发现菟丝子幼苗,应及时拔除烧毁。可施用鲁保一号生物制剂或10%草甘膦水剂400~600倍液加0.3%~0.5%硫酸铵,或48%地乐胺乳油600~800倍液加0.3%~0.5%硫酸铵喷雾。

3参考文献

[1] 王玉玲.瓜菜病虫害的无公害防治技术[J].科技园地,2001(3):15.

[2] 郭增志.保护地瓜菜病虫害的无公害防治[J].河北农业科技,2002(12):17.

[3] 傅余梅.瓜菜病虫害的无公害防治技术[J].专业户,2001(1):17.

第7篇:防治病虫害的方法范文

关键词:保护性耕作;玉米;病虫害;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S51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1033104

1 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概述

保护性耕作技术是指所采用的农业耕作方式是建立在环境保护的基础上的,而且对涉及到农业发展的各种因素,包括水资源、土壤、生物资源等,都以提高生态环境质量为目标实施综合性管理,以促进农业持续而稳定地发展。

2 玉米耕种采用保护性耕作技术所产生的病虫害特点

2.1 玉米耕种采用保护性耕作技术导致各种病虫害产生

黑龙江省八五三农场在玉米耕种中采用了保护性耕种技术,为各种病菌的滋生和生长提供了条件。特别是农场为了提高土壤质量而采用秸秆还原技术,当秸秆在土壤中腐烂之后,就会加速地下各种害虫的繁殖速度,造成农场的玉米受到病虫害的侵袭而导致玉米生产损失巨大。

2.2 玉米耕种采用保护性耕作技术导致病虫害复发率提升

在玉米病虫害中,玉米锈病是较为常见的,而且对玉米农作物的危害性非常大。虽然农场针对这种病害采用了综合性的控制措施,但是,玉米的耕种采用了免耕作技术,玉米的残体会堆积在农田中,使玉米锈病菌有条件滋生,原有的玉米锈病就会在这样的条件下滋生,对玉米的危害程度是非常大的。

2.3 玉米耕种采用保护性耕作技术会导致新的病虫害产生

黑龙江省八五三农场在玉米耕种采用保护性耕作技术,还由此引发了新的病虫害而严重影响到了玉米的产量。比如,半知菌亚门真菌中有一种病菌叫玉米灰斑病菌,其菌丝体可以生存在玉米的带病残体中。即便是冬季,这种病菌也不会冻死,而是会在玉米灰斑上有很多的分生孢子,到第2年玉米种植的时候,这种病菌就又会恢复活力而在玉米植株上造成重复感染并扩大感染范围。

3 玉米耕种采用保护性耕作技术所产生的病虫害防治措施

3.1 根据玉米种植所在地区的环境选择科学的种植方法

在玉米的选种上要从玉米生长环境出发,包括气候环境、水资源环境、土壤环境等都要有所考虑。为了降低病虫害的侵袭,要选择具有较强抗病能力且对环境具有较强的适应性的玉米种子[1]。玉米耕种的过程中,要注意早耕种、密植要科学合理,并有效地控制好肥料的施用量和施用频率。

要及时地将玉米地中带病的植株清除,并在距离玉米地较远的地方销毁,以避免病菌在玉米地中扩散。

3.2 玉米田地要做好杂草清理工作

对玉米田地中的杂草清理,可以采用除草剂进行除草。由于除草剂属于是化学药品,所以,要通过正规渠道购买,且注意除草剂在使用的过程中的残留问题。关于除草剂的施用,在玉米出苗之前,要使用除草剂将玉米田中的杂草消除,对没有出土的杂草进行封闭处理,以将玉米苗期的害虫消除。

3.3 高度重视防治玉米病虫害的技术培训工作

玉米病虫害的防治技术培训工作需要得到高度重视。要求培训的方式多种多样,以宣传方式传播防治玉米病虫害的技术知识,塑造防病虫害环境,让所有的种植户都提高防病虫害意识。

3.4 充分发挥大机械和飞机航化作业优势控制玉米病虫草的危害

随着现代化大机械的推广,农场机械化水平逐年提升,高地隙喷药设备在玉米生长的中后期显示出更大的优势,对于后期病虫草害的防治更加方便、及时;飞机航化作业在大面积快速喷洒防治病虫害药剂上发挥出不可取代的作用,已经广泛应用于玉米螟、后期蚜虫、大斑病防治和叶面肥的喷施。

4 总结

综上所述,黑龙江省八五三农场对采用保护性耕作技术种植玉米,可以改善土壤的物理性能。但是,由于这种耕作技术为玉米病虫害创造了条件而使得病虫害发生几率增加,就需要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以保证农场的玉米产量高、质量好。

第8篇:防治病虫害的方法范文

关键词:大豆;病虫害;防治方法

1 大豆主要病害及防治

1.1 大豆灰斑病的防治

大豆灰斑病表现在幼苗子叶上有圆形或半圆的褐色斑痕,成株期的叶片病斑颜色从一开始的绿圆斑会发展为叶边缘褐色,叶中为灰褐色的斑痕,形状酷似蛙眼,所以又叫做蛙眼病。有的也会长成不规则的病斑形状。大豆灰斑病主要是危害成株期的叶子,有时作物的苗、茎、种子也会受到感染,最后导致作物病死。病害严重时病斑就布满叶面,整个叶面被斑痕覆盖,最后导致叶片枯萎脱落。生于作物茎部的斑多是椭圆形或者纺锤形,种子上的病斑同叶片相似,也是圆形或椭圆形的蛙眼状。

防治方法:(1)湿润多雨的地区,用50%福美双或50%多菌灵拌种,每100公斤种子用药0.3公斤;(2)针对感病品种,常用药剂有40%多菌灵胶悬剂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每亩用药100克,或50%甲基托布津100克,兑水80公斤~100公斤喷雾。视病情发展,间隔7天~10天,共喷2次~3次。

1.2 大豆霜霉病的防治

大豆霜霉病的表现是在作物第一片真叶展开后,叶面叶脉两侧开始出现绿斑,成株期叶面会出现圆形或者不规则的班痕,并有黄绿色点分布于叶面,边缘较模糊,之后点变为褐色,叶片的背面有灰色霉层。大豆霜霉病主要是危害幼苗、叶子和豆粒。有病的豆粒表面会有灰色的霉层,里面有大量致病的卵孢子,卵孢子可以在种子和叶子霉层立过冬,一直到第二年又称为传染源。发病期在每年的6月中下旬,每年7、8月多雨年份是高发期。

防治方法:(1)农业防治。选用优质种子,排除有病的种子,选择好的品种。实行2~3年轮作。(2)药剂防治。用40%乙磷铝可湿性粉剂,或25%甲霜灵可湿性粉剂,按种子重量的0.5%拌种。

1.3 大豆菌核病的防治

大豆菌核病的表现是开始从植物的主茎部位往下一段距离开始发病,发现呈不规则形状的水渍状斑痕,呈浅褐色或者类似白色,从病发部位向上或向下蔓延,导致发病处蔓延上部枯死,易造成茎折断。潮湿时病患处有白色丝絮状菌丝,向上产生黑色菌核,最后导致主茎变空,使整个菌核充满主茎,致使作物发生枯死。

防治方法:1、病区必须避免大豆连作或与向日葵、油菜轮作或邻作。与禾本科作物轮作一年以上即有明显效果。2.对于发病的田地翻土时要注意将表层土的菌核翻入土内;烧毁残茎减少感染可能。注意田地的平整和排涝情况,以防通过流水传播。4、菌核萌发出土后至子囊盘形成盛期,于土表喷洒50%速克灵可湿性粉剂,每亩约30克~60克,加水40公斤~50公斤喷雾。或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每亩100克或30%菌核利可湿性粉剂50克,加水50公斤也有良好效果,但喷洒已经发病的作物表面效果不佳。

2 大豆主要虫害及防治

2.1 大豆食心虫的防治

防治方法:(1)农业防治。选用抗虫品种、轮作,适时收获,及时拉回场院。(2)药剂防治。用5%甲拌磷颗粒剂750~1000克拌土10千克,8月10日前后,撒于田间,每4垄撒1垄,或用80%敌敌畏乳油,每667平方米用100毫升,浸蘸20厘米长高梁茎秆或玉米茎秆50根,每隔5垄插1垄,每走7~8步插1根。

2.2 大豆根潜蝇的防治

防治方法:用药剂拌种预防幼虫,40%乐果乳油按种子量的0.7%拌种,兑水喷雾,边喷边拌。如拌大豆种子100千克,用0.7千克药,兑水4千克,用喷雾器喷雾,边喷边拌,摊开晾开。成虫发生盛期可用80%敌敌畏乳油1000倍液,喷雾防治。每667平方米喷药液40千克。

2.3 黑绒金龟子的防治

黑绒金龟子基本都是危害幼苗,咬噬生长部位,严重的可以将幼苗吃光或者咬断苗茎。

防治方法:可用2.5%敌百虫粉剂喷撒,每667平方米2千克:或用2.5%敌杀死、5%来福灵、2.5%功夫等药剂,每667平方米15~20毫升,兑水40千克左右,喷雾。

3 结束语

总之,要想提高大豆产量和质量,就必须用科学合理的方式防止病虫害的发生,对于大豆种植者来说,要熟悉大豆病害和虫害的症状,摸清规律,对其发生、发展及危害严重性有准确的掌握,确立严谨的植保策略,合理运用生物、化学、物理方法,对病虫害进行根本防治,这样才能达到产出优质大豆,提高产量的目的。

第9篇:防治病虫害的方法范文

关键词:金花茶;栽培;病虫害防治

中图分类号:S763;S685.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6)05-0046-02

1 引言

茶花的栽培历史非常悠久,是我国十大传统名花之一。从南朝到宋代,再到清代,山茶花的栽培已经非常盛行。金花茶被誉为“茶族皇后”、“植物大熊猫”,是世界上公认的珍贵茶科植物之一,已经列入国家一级保护植物[1,2]。

金花茶具有半透明蜡质的金黄色花瓣,非常漂亮,也因此闻名于世,但其分布范围很小并且资源很少,是高为2~6 m的常绿灌木或者小乔木,叶为革质单叶互生,长圆形或披针形,边缘锯齿状,树皮黄褐色或淡灰黄色,微纵裂或滑,花单生或者对生于叶腋,花期11~12月,有芳香气味,直径1.2~2.3 cm,蒴果三棱或四棱状球形,种子6~8粒[3,4]。金花茶分布于亚热带南部和热带北部,属热带季风气候,地处中国广西南部和越南北部,适合生长在阴湿郁闭的环境[5]。

2 金花茶的引种与栽培

关于金花茶的引种保护,我国一直投入大量人力物力。金花茶属于无毒级,含有400多种营养物质,包括总黄酮、茶多糖、茶多酚、茶色素、维生素、氨基酸等,是一种发展种植前景非常广阔的植物。引种工作主要需要考虑金花茶的生物学特性、土壤气候条件等重要因素。金花茶喜温暖湿润气候,喜排水良好的酸性土壤,幼苗时期需遮荫,进入花期则喜透射光。对于土壤要求不严格,中性或者微酸性土壤均可,耐贫瘠但也喜肥,耐涝力强。关于引种地等气候条件,一般以湿润温和并且隐蔽的环境为宜,气温在20~25 ℃。

金花茶的栽培一般分为幼苗培育、栽培地选择和起苗定植三个步骤[3,6]。

幼苗培育常用并被广泛认可推广的是无性育苗技术,包括扦插、嫁接、芽插。扦插即在每年3~5月的雨季,从幼龄母树的嫩枝顶部剪取长约10 cm的枝条,去掉下部叶片,保留顶端顶芽侧芽各一个,叶片3枚,并用刀片削平节的下部,插入深度为1/3~2/3,基质为砾石或者河沙。加强叶面喷雾,保持空气和叶片湿度,促进生根,覆盖草帘遮阴。嫁接春秋季节均可,以秋季最为理想,选取长势良好扦插易成活的山茶品种或者实生苗做砧木,劈开约1.5 cm深,距离地径4~5 cm处截断,接穗选取1~2年生枝条并保留2片叶子,下部削成契形,插入砧木劈开的裂口中并保证紧密结合,用绳子或其他材质的条带绑紧。芽插即以每一个长约1.5 cm的芽节为一段,保留一片叶子,底部用剪刀斜剪,以深度盖过枝条为界限插入基质中。

栽培地的选择要充分考虑金花茶的生物学特性,要选择土壤深厚肥沃、排水良好、土质疏松、有机质或者腐殖质含量高、雨量充沛均匀、冬暖夏凉的地区作为种植区。种植地选好之后,在土坑中放10 cm厚的有机肥作为基肥,一般选择密度为1000株/亩,株行距为80 cm左右进行栽植。当金花茶幼苗经过3个月左右的时间长到约40 cm时,在遮阴效果良好以及水分充足的情况下,进行移栽。移栽季节最好选择秋季至早春,起苗后要及时定植。

起苗定植之后的抚育管理非常重要,从土壤、水分、光照、肥料、修剪等多方面进行抚育管理。要常年加强对土壤肥力的补充、松土。夏季遮荫,水分灌溉要做到细水长流,保持良好的空气湿度。每年追肥3次,分别在春季,夏初和夏末。修剪纸条对于金花茶的良好生长必不可少,整形之后可以改善通风环境,提高植株的光合作用能力,控制花枝徒长,集中营养物质,减少养分消耗。促进植株生长发育,最终达到茁壮成长。一般在第1、2年及时摘去花蕾,以保证足够的营养供应生长。当植株成年后,可适当采用压顶方式修剪残枝弱叶,以利于植株矮化,便于采集花叶。

3 金花茶病害防治方法

在金花茶规模化的种植中,病害的检测和防治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金花茶常见的病害主要有叶枯病、炭疽病、煤烟病、芽枯病等[4]。

叶枯病一般常见于幼苗的叶片,逐渐向上发展,一般初期只是病叶出现黄色斑点,逐步发展为一小片,最后颜色变暗,逐段枯死,但不掉落,直到整个叶片枯死,幼苗也就死亡。炭疽病是金花茶常见的病害,一般从叶尖或者叶缘开始出现,病斑形状不规则,而且常常伴有黑色小点。通常在发病初期采用70%点甲基托布津800倍稀释液进行叶面喷洒,5 d左右喷洒1次,连续喷洒3次,施药总量为60 kg/亩。煤烟病主要是叶片上有煤炭色的污状物,严重时枝条上也会出现,阻碍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此病应该及早监控进行人工擦除。

以广西防城港金花茶自然保护区为例[8],据调查显示,病害主要有6种,其中炭疽病和藻斑病危害最大,尤其以炭疽病为主。该病病原菌为Colletotrichumcamelliae Mass,并且在广西属首次报道,发生率和发展速度都很快,目前已经成为保护金花茶是否成功的主要因素。

4 金花茶虫害防治方法

金花茶常见虫病害主要有斜纹夜蛾、小绿叶蝉、蚜虫、茶芽虫、卷叶虫、茶毒蛾等[4]。

斜纹夜蛾是一种作物害虫,分布区域广,寄主广泛。在金花茶新叶展开时,该虫从顶端嫩叶开始啃食,逐步形成大面积不规则的孔洞,最终只剩主脉。斜纹夜蛾每年发生多代并且时代重叠,该虫幼虫不惧光,白天或者阴雨天同样可对金花茶造成危害,若叶片全部成熟,则会转去危害其它植物,成虫只有夜间行动,卵产在叶片背面,5~6 d可孵化。总的来说,在引进苗木时要做好检疫工作,利用农业物理防治,在苗圃边种植该虫喜欢的食物,分散虫口密度。或利用化学防治,喷洒20%灭幼脲800倍液、2.5%联苯菊酯乳油2000倍液或者5%甲维盐1000倍液,均可有效杀死斜纹夜蛾。

蚜虫可用50%等乐果乳剂1000倍液喷洒防治,或者利用食蚜蝇、瓢虫等天敌昆虫进行防治,其它害虫可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等菊酯乳油800倍液进行喷洒防治,并且要及早防治。

5 结语

加强对金花茶生长过程中各阶段的监控监测非常重要,现在,国家林业部门对林木病虫害非常重视,金花茶作为经济价值、观赏价值和药用价值均很高的一种珍贵植物,在国民经济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要提高相关工作人员的技术水平,尤其是病虫害防治技术,逐步改进金花茶的种植方法,以确保最大限度发挥其价值,达到可持续发展,为建设绿色社会做贡献。还应该提高金花茶组织培养苗的工厂化生产,来应对不断扩大的市场需求。关于金花茶的引种保护,未来应该积极开展迁地保护工作,充分利用鲜有品种的杂交育种研究成果,争取培育出更多优良性状的杂交新品种。

参考文献:

[1]李桂娥,蒋昌杰,李志辉,等.南宁市金花茶公园茶花引种保护与研究进展概况[J].现代园艺,2015(4):130~131.

[2]傅立国.中国植物红皮书――稀有濒危植物(第一册)[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2.

[3]李 霄,蒋水元,蒋运生,等.珍稀濒危植物金花茶研究进展[J].福建林业科技,2006,33(3):170~174.

[4]黄国烽.金花茶的引种与栽培技术探讨[J].农林科技,2013(23):292~293.

[5]梁盛业.金花茶[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3:1~100.

[6]张宗享,黄启斌.金花茶的繁殖及栽培试验[J].广西植物,1984,4(1):65~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