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会计原则论文范文

会计原则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会计原则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会计原则论文

第1篇:会计原则论文范文

【关键词】新会计制度谨慎性原则全面运用案例分析

2000年12月29日,财政部颁布了《企业会计制度》;2001年1月18日,财政部又了无形资产、租赁和借款费用3项会计准则,修订了投资等5项会计准则,新制度和新会计准则(包括修订准则)已于2001年1月1日实行。新颁布的《企业会计制度》和具体会计准则对谨慎性原则的规定更加明确。《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第十八条规定:“会计核算应当遵循谨慎性原则的要求,合理核算可能发生的损失和费用”。而新制度则更加明确地规定:“企业在进行会计核算时,应当遵循谨慎性原则的要求,不得多计资产或收益、少计负债或费用,但不得计提秘密准备”。谨慎性原则在新制度和具体会计准则中较为全面、深入的运用,比较深入地体现了谨慎性原则的要求。本文主要对谨慎性原则在会计核算中的突出表现和全面深入运用进行初步探讨。

一、谨慎性原则在会计核算中的主要表现

新制度和具体会计准则较过去更多地体现了谨慎性原则,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扩大了减值准备的计提范围。新制度和会计准则中规定了企业计提的减值准备由四项增至八项,即增加了固定资产减值准备、无形资产减值准备、委托贷款减值准备和在建工程减值准备。这些减值准备的提取充分体现了谨慎性原则及其在会计核算中的全面运用。

(二)缩小了公允价值概念的使用范围,更多地体现了谨慎性原则。新准则针对当前国内尚不具备成熟的市场的现实和一些企业尤其是上市公司随意运用公允价值等手段粉饰会计报表的现象,严格限制公允价值概念的使用,并规定在非正常的经营业务交易中不确认收益,只确认损失。例如对于非货币易,不再区分同类交易和非同类交易,一律按同类非货币易进行处理,即视为盈利过程尚未实现,以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作为换入资产账面价值,除非涉及收到补价的情况,一般不确认收益;对于以非货币性资产对外投资的业务,新修订的投资准则规定,投资成本不再按非货币性资产的公允价值入账,而是按非货币易准则的规定,以非货币性资产的账面价值作为取得的投资的入账价值;对于债务重组业务,因债权人作出让步而减少的债务金额,不再作为债务重组收益计入当期损益,而是全部作为资本公积;对于以非货币性资产抵债的,也不再按照公允价值确认资产转让收益,而是将非现金资产账面价值和相关税费之和与重组债务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确认为资本公积;以债务转为资本的债务重组,修订准则要求债务人将重组债务的账面价值与债权人享有的股权份额之间的差额直接计入资本公积,不再确认为债务重组收益;对于无形资产的入账价值,也尽最大可能避免了公允价值的使用,如对企业首次发行股票而接受投资投入的无形资产,规定按该无形资产在投资方的账面价值入账,而不再是公允价值。

(三)在通货膨胀时期,对于发出材料允许采用后进先出法计价,这比采用先进先出法更多地体现了谨慎性原则。在通货膨胀时期,材料成本呈上涨趋势,如果采用先进先出法,则会造成材料成本偏低,虚增利润,而用后进先出法则可以避免此问题发生。

(四)固定资产折旧处理采用加速折旧法也体现了谨慎性原则。由于技术进步,固定资产不仅存在有形损耗,也存在无形损耗。如果采用直线法,可能会造成企业设备陈旧、更新速度慢。而采用双倍余额递减法、年数总和法等加速折旧法,则可以实现加速设备的更新,同时计提折旧也会更符合实际情况。

(五)关注和反映或有事项的规定也体现了谨慎性原则。因为或有资产是由于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其存在须通过不完全由企业控制的未来不确定事项的发生或不发生予以证实的潜在资产,因此,企业一般不予以反映和披露;而对于或有负债却必须据实披露,这也体现了谨慎性原则。

二、谨慎性原则运用实例分析

新制度和具体会计准则对谨慎性原则的规定,在会计核算中得到了全面、深入的运用,在此仅举一例,分析说明谨慎性原则的具体运用。

(一)案例假设红星公司2000年2月8日以一台设备对外投资。设备原值1,000,000元,已提折旧250,000元,评估确认价值900,000元。2000年12月1日,红星公司预计该项投资可收回金额为700,000元。2001年4月1日,红星公司因为财务困难,原欠银河公司货款950,000元无力偿还。经双方协商,红星公司同意以该项投资清偿债务。该投资的公允价值为920,000元(假设不考虑税金)。

(二)案例分析和会计处理

由于该案例涉及投资、非货币易和债务重组准则,而修订前后的上述准则体现的谨慎性原则是有区别的,为了比较有关准则修订前后的内容及其对谨慎性原则要求的变化,红星公司有必要分别进行会计处理以便前后比较。

1、按修订前有关准则规定进行会计处理

(1)2000年2月18日,以固定资产取得长期股权投资

以固定资产取得长期股权投资,不仅属于投资业务,而且属于非货币易业务。根据修订前的投资准则和非货币易准则规定:“投资成本以所放弃非现金资产的公允价值确定。公允价值超过所放弃的非现金资产账面价值的差额,作为资本公积的准备项目”。不同类非货币易“应以换入资产的公允价值作为其入账价值,换入资产的公允价值与换出资产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据此进行的会计处理为:

借:长期股权投资——投资成本900,000

累计折旧250,000

贷:固定资产1,000,000

资本公积——股权投资准备150,000

(2)2000年12月31日,计提长期投资减值准备

修订前的投资准则规定,长期投资“如果由于市价持续下跌或被投资单位经营状况恶化等原因导致其可收回金额低于投资的账面价值,应将可收回金额低于长期投资账面价值的差额,首先冲抵该项投资的资本公积准备项目,不足冲抵的差额部分确认为当期投资损失”。所以:

借:资本公积——股权投资准备150,000

投资收益50,000

贷:长期投资减值准备200,000

(3)2001年4月1日,以长期股权投资清偿债务

长期股权投资属于非现金资产,红星公司以长期股权投资清偿债务既属于投资处置,也属于债务重组。根据修订前的债务重组准则规定,以非现金资产清偿债务的,债务人应将重组债务的账面价值与转让的非现金资产的公允价值之间的差额作为债务重组收益,计入当期损益;转让的非现金资产的公允价值与其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首先恢复已冲抵的资本公积,剩余部分作为资产转让损益,计入当期损益。据此:

借:应付账款950,000

长期投资减值准备200,000

贷:长期股权投资——投资成本900,000

资本公积——股权投资准备150,000

投资收益70,000

营业外收入——债务重组收益30,000

同时:借:资本公积——股权投资准备150,000

贷: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转入150,000

2、按修订准则规定进行的会计处理

(1)2000年2月18日,以固定资产取得长期股权投资

新的非货币易准则不再区分同类与不同类非货币易,均以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加上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换入资产的入账价值。据此,长期股权投资的入账价值为750,000(1,000,000—250,000=750,000)元。

借:长期股权投资——投资成本750,000

累计折旧250,000

贷:固定资产1,000,000

(2)2000年12月31日,计提长期投资减值准备

新的投资准则规定,由于投资市价持续下跌或被投资单位经营状况恶化等原因导致其可收回金额低于投资的账面价值,应将可收回金额低于长期投资账面价值的差额,全部确认为当期投资损失,即为50,000(750,000-700,000=50,000)元。

借:投资收益50,000

贷:长期投资减值准备50,000

(3)2001年4月1日,以长期股权投资清偿债务

新的债务重组准则要求将重组债务的账面价值与转让非现金资产的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全部计入资本公积或当期损失。在本例中,重组债务的账面价值950,000元与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700,000元之间的差额250,000元全部计入“资本公积”。

借:应付账款950,000

长期投资减值准备200,000

贷:长期股权投资——投资成本750,000

资本公积——债务重组收益250,000

第2篇:会计原则论文范文

关键词:注册会计师法律责任原因对策

一、注册会计师法律责任的含义

注册会计师的法律责任是指注册会计师在承办业务的过程中,未能履行合同条款,或者未能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或出于故意未按专业标准出具合格报告,致使审计报告使用者遭受损失,依照有关法律法规,注册会计师或注册会计师事务所应承担的法律责任。按照应该承担责任的内容不同,注册会计师的法律责任可分为行政责任、民事责任和刑事责任三种,三种责任可以同时追究,也可以单独追究。

二、注册会计师法律责任的成因

(一)社会因素

社会公众对注册会计师的高度信任和高度期望值是导致注册会计师法律责任产生的社会因素,近几年来,社会公众对注册会计师出具的审计报告越来越关注,社会公众对注册会计师的信任度和期望值也越来越高,但同时由于社会公众对注册会计师行业还缺乏足够的了解,因此,导致社会公众对注册会计师提出了许多不合理要求,各方报表使用者和利益集团希望注册会计师能查m被审单位报表中存在的所有错误,舞弊和违法行为,事实上这是混淆了会计责任和审计责任的区别,一旦审计报告结论与被审单位实际情况不符.投资者或债权人遭受了损失,他们总是希望从其他方面得到补偿而不管是谁的错误。另一方面由于受审计时间,审计方法及成本的制约,注册会计师发现被审计单位所有的错误.舞弊及违法行为是不可能的。

(二)经济因素

近年来,随着注册会计师行业竞争的加剧.一些事务所为了提高业务量、争夺客户、追求经济效益,在选择被审计单位时丧失了应有的慎重,没有采取必要的措施对被审计单位的历史情况进行必要的了解,评价它的品格,弄清委托的真正目的。少数注册会计师在自身利益的驱动下,不顾职业道德,迎合委托方的无理要求,对被审计单位报表中的虚假错弊听之任之,出具虚假审计报告,或与被审计单位串通造假。同时由于我国的审计费用比国际同行低,一些政府部门都为会计师事务所制定了最低收费标准,为了生存和发展注册会计师不得不降低审计成本.也就不可能花费大量人力,物力去审计某一个项目,审计质量可想而知。

(三)环境因素

我国现阶段市场经济运行的不规范性是注册会计师法律责任的环境因素。从公司内部环境来看,目前我国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形同虚设,国有法人股缺位,股权过度集中,董事会、监事会由大股东操纵,或由内部人控制的情况十分严重,从而给公司管理当作盈利管理,粉饰报表、操纵利润提供了可乘之机。公司内部控制的缺失造成公司内部控制的松散和低效,高级管理层对财务报告,特别是对会计政策随意选择和变更,公司由一人或少数几人把持或垄断财务决策,内部审计人员缺少独立性和号业训练,内部审计部门的设置只具象征意义。经营者由被审计人变成了审计委托人,注册会计师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迁就上市公司,默许上市公司造假,几乎成了一种“理性选择”注册会计师是市场的重要参与者,他们的行为必然受到市场其他参与者的影响,没有好的执业环境,注册会计师很难独善其身。

(四)法律因素

我国相关的法律法规滞后于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是造成注册会计师法律责任的法律因素。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会计环境的不断改变,在对会计信息的不同认识而产生的法律冲突中,有关民事纠纷的问题最多。可是,这方面的规定恰恰是最不完善、也是最为缺乏的。

三、避免注册会计师承担法律责任的对策

(一)补充完善有关法律法规中对注册会计师法律责任的规定

注册会计师行业出于行业自身利益和发展的需要.不应坐等立法及司法机构对有关法律法规进行修订,而应积极主动地设法解决不同法律之间的矛盾问题。财政部也应当就注册会计师法律责任问题积极与有关司法部门进行协调,以保护注册会计行业的合法权益。与注册会计师法律责任最为密切相关的法律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会计师法》,由于该法颁布时间较早,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如对民事责任的规定相对薄弱,缺少关键的过错和因果关系要件;与随后颁布的其他法律法规中的相关部分失调;对法律责任的界定模糊等.故该法目前在有关方面的推动下正在进行修订。补充完善《注册会计师法》等有关法规,在相关法律中增加保护注册会计师权益的条款,在法律责任对象、责任范围和责任程度等方面给予明确规定.从而保证注册会计师免受无谓诉讼的干扰。

(二)确定《独立审计准则》在司法实践中的地位

《独立审计准则》依据《注册会计师法》制定,由财政部颁布实施,因此它属于行政法规范畴,应当具有一定的法律效力。《独立审计准则》是注册会计师执行独立审计业务的权威性专业标准,各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在执行《注册会计师法》第十四条规定的审计(验资)业务时,必须遵照执行。然而,在现实司法实践中,《独立审计准则》被许多法官视为纯粹的行业标准,不足以成为注册会计师的辩护依据。《独立审计准则》是判断注册会计师执业行为是否存在过失的唯一技术依据,特别是其中的会计责任与审计责任、公允性、合理保证等概念的阐述.对于保护注册会计师。合理确定注册会计师的法律责任至关重要。在此情况下,基于维护注册会计师的利益,必须提升《独立审计准则》的法律地位,使它成为重要的司法依据.否则它根本不能起到保护注册会计师的作用。

(三)倡导建立合伙制会计师事务所

从1998年开始,会计师事务所开始脱钩改制,并于1999年底全部完成。据统计.脱钩改制后大部分的事务所采用了有限责任制形式,少部分事务所采用了合伙制形式。有限责任会计师事务所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能够赢得主动,稳定客户。提高市场占有率而往往忽略或放弃了独立审计准则。因此,注册会计师协会应适应当前注册会计师内忧外患的环境和国际注册会计师行业的发展要求,加快制定合伙制会计师事务所的具体组织细则和运作程序,积极引导和推动会计师事务所进行合伙制改制,以强化整个注册会计师行业对于信用风险的认识,树立注册会计师“诚实守信”的公众形象。

(四)完善上市公司的法人治理结构。提高财务信息的披露标准

现在无论是上市公司的财务信息还是注册会计师的审计报告均面临着一场前所未有的公信力危机。从表面上看这场危机是由注册会计师出具的报告引起的.而实际上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我国上市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薄弱。完善上市公司的法人治理结构和提高财务信息的披露标准是规范证券市场的根本所在,也是致使注册会计师法律责任的根本所在。如果不从根本处着手改善上市公司和证券市场的薄弱环节,而一味地加大注册会计师的法律责任.让注册会计师承担与其职业或与其所处的特定历史阶段不相称的风险,会大大挫伤整个行业的信心,也不利于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

第3篇:会计原则论文范文

【关键词】全面成本管理;会计素养;会计教育。

当前医院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医院管理环境的不确定性程度逐渐加深。医院为减轻竞争压力,争取可持续发展的后备资源必须提升医院各个方面的品质。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由传统成本核算转变为全面成本管理。目前,全面成本管理中的成本目标管理、价值过程和质量成本管理开始运用于各种所有制企业[1]。由于不同经济机构的成本管理各有其特点。基于医院成本管理特点,分析高效全面成本管理过程对会计人员素养的要求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1.医院成本管理的特点。

1.1对科技领域渗透性强。

在医院管理过程中,某些情况下的控制成本可能会导致医疗质量和服务水平的下降,因此成本降低是有条件和限度的。医院通过不能将成本管理简单地等同于降低成本,需要通过提高医疗服务的科技水平,加强对技术领域的渗透来提高竞争力。这要求在新医疗服务项目设计中,医疗专家、技术人员不仅要不断提高医疗技术,而且要把技术经济指标与成本计算结合起来,才能提高医院竞争力。

1.2患者参与成本管理。

在医院实施全面成本管理,除了依靠医院成本核算人员本身外,患者也是医院运营过程的参与者,提高患者的成本意识对实施医院全面成本管理具有重要作用。因为有些患者在就医过程中不从自己的实际病情出发,一味追求好药新药,或者要求进行不必要的检查,造成过度治疗。因此只有提高患者本身的成本意识,才能最终实现全面成本管理的目标。

1.3重视发展的可持续性。

医院发展的可持续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在医疗质量、医院环境设施以及成本控制等管理环节上处于最佳状态。这使得医院成本管理不再由利润最大化这一短期的直接动因决定,而是定位更具广度和深度的战略层面上。一方面实施全面的价值链成本管理和精益成本管理,另一方面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竞争对象目前实力以及医院自身的技术、经济力量为基础来决策开发新医疗服务项目。

2.成本会计素养。

2.1良好的会计理论知识技能。

成本管理是通过对成本运行环节的协调活动以实现成本的有效配置,这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只有会计人员具有良好的会计理论知识技能,才能认识成本管理状况,及时发现问题,创意设计,实现更有效的成本管理[2]。

2.2适应知识经济的要求。

知识经济是指建立在知识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之上的经济,其最主要特征在于知识和经济的一体化[3],强调科学技术是推动经济技术发展的重要动力。知识经济的特点要求成本会计越来越多地处理与非物质资源有关的业务,例如以服务为主导的第三产业和以信息为主导的第四产业的成本会计问题。此外,知识经济具有网络化、无形化和虚拟化特征。与医院业务有关的网络金融和虚拟经济机构不断涌现。这要求成本会计人员熟悉医院计算机网络化管理,通过各个科室积极配合,实现财务各项基础数据在科室录入,从而减低医院成本。同时,了解知识经济的网络化改变着经济的运行结构,例如软件、光盘等尽管需要物质作为依存材料,但其主要价值的体现是脱离物质材料的人类智力成果。这些新的经济现象对成本核算和成本管理到来新的挑战。[]

2.3适应国际成本管理的变化趋势。

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和国际金融市场的快速发展,使资本可以迅速、灵活地在世界范围内流动,不仅使贸易方式发生了变化,而且对企业组织方式也将产生童大影响,大大增加了企业的经营风险。在医院成本管理过程中,国际化的会计技术将不断得到应用,资本市场国际化程度的迅速提升对会计准则和实务的要求也日益提高[4]。成本会计也面临许多急待解决的问题,并不断催生出新的学科。例如,质量成本作为一种由顾客的需要和期望驱动的、持续的改进产品质量的管理新学科,其发展的重点就在于质量成本的确认、计量和报告。一般来讲,质量成本由5大类构成:预防成本、检验成本、内部失败成本、外部失败成本、外部质量保证成本。还有全球化和国际资本市场的持续发展,迫切需要会计信息可比性的提高,会计全球趋同化和差异性问题也日益引起关注,例如会计实务的一致性和会计信息的可比性程度涉及某些会计准则能否有效实行的问题[4]。因此,持续、高效的医院全面成本会计人员应逐渐发展起应对新的会计成本目标以及应对会计全球化的素养。

2.4重视提升会计人本素养。

医院普遍重视人才的培养,重视人力资本的投资,没有足够的科学储备,也就没有持久的创新能力。这使得传统的工业经济下的成本会计理念与技能已经不能满足知识经济下以“人”为本的成本管理需要。以人为本的成本管理适应人本管理的企业管理模式,把人置于成本管理中心地位,通过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充分开发与利用人力资源,从而有效地实施成本管理。首先,通过员工参与成本计划的制定,广泛形成成本计划的认识,并深刻理解相关的成本计划,增强实施成本管理的责任感和自豪感。例如,让全体员工参与成本计划的制定、实施、控制和业绩评价等整个成本管理过程,有利于提高成本计划指标的可靠性,防止高层管理者为主体制定的成本计划指标主观性太强,脱离实际的弊端。其次,让患者参与医院运营过程,提高患者的成本意识,防止过度医疗带来的浪费。超级秘书网

2.5完善会计心理素养。

在医院实施全面成本管理过程中,成本会计人员不可避免地面临不确定性的问题情境。会计心理素养,尤其是道德人格的形成有利于提高医院全面成本管理的效果。会计的心理素养主要包含:①正确认知的能力。能够客观认识成本会计任务,进行伦理推理。②良好的情绪情感智力。能够在医院风险和收益都极大化发展的情况下,从关注短期利润转变为长期的价值创造,引导医院管理清晰地把握价值动因,进行以价值为基础的决策。③丰沛的心理动力。例如积极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强烈的成就动机和优良的意志品质。这些品质保障了会计人员具有较强的工作主动性、创造性和充分挖掘降低成本的潜力。④会计职业道德人格。包括会计道德意识、会计道德关系和会计道德活动中长期稳定的行为方式。

第4篇:会计原则论文范文

1893年9月4日,布洛德出生于英国西南部州的汉普顿家族,其父母为威廉姆・塔克尔(William Tucker)和卡罗琳・斯科特・李・布洛德(Caroline Guscott Lee Broad)。1917年4月25日他与格拉迪斯结婚,婚后育有三个子女。1933年,他加入美国籍。1972年10月10日,布洛德去世,享年79岁。

1916年,布洛德获得奎恩大学(Queen's University)的学士学位,并于同年进入毕马威会计事务所(Peat Marwick Main & Co.)在加拿大的卡尔加里办事处任职。他在1915年取得公认执业会计师的资格,并于1921年成为注册会计师。1920年,他转入毕马威会计事务所在纽约的办事处,1926年成为毕马威会计公司的合伙人,尔后即以合伙人的身份经营,并一直从事会计执业服务工作,1947年被选为毕马威会计公司的资深合伙人代表,1959年从该职位退休。

布洛德一生在各种会计职业组织中极为活跃,不仅担任了相关职务并做出了相应的贡献。特别是在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merican Institute of certified public accountants,简称AICPA)中,他先后在多个部门任职:1939~1940年间担任副会长,1940~1944年担任财务主管,1944~1945年担任会长;1934~1935年任执行委员会(Executive Committee)下属会计原则研究部(Development of Accounting Principles)成员;1938~1944年任审计程序委员会(Auditing Procedure)主席;1939~1947年任执行委员会成员;1946~1948年为会计程序委员会(Committee of AccountingProcedure,简称CAP)成员,1948~1950任主席;1955~1958年任职业道德顾问委员会(Advisory Committee on Professional Ethics)成员。

在其它政府机构与民间组织中,他也多有贡献:1934~1935年任联邦储备委员会刊物修订委员会(Revision of Federal Reserve Board Pamphlet)成员,1935~1936年任主席;1934~1939年、1942~1944年和1947~1950年间三次出任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合作关系委员会(the committee on cooperation with the SEC)的成员,1936~1937年担任技术信息委员会(Technical Information)成员,1937~1938年任主席;1940~1944年担任预算和财政委员会(Budget & Finance)成员,1945~1946年任提名委员会(Nominations)主席;1948~1950年任审判委员会(Trial Board)成员;1950~1952年任社论顾问委员会(Editorial Advisory Board)成员;1952~1955年任会计人事委员会(Accounting Personnel)主席;1959~1961年任公立事务所委员会(Public Affairs)成员;1947~1959年任美国会计师协会慈善基金组织(the AICPA Benevolent Fund)的理事;1952~1953年任公众联系委员会(Committee on Public Relations)的顾问;1962~1963年任公立小学教科书委员会(Public School Brochure Committee)顾问。

布洛德还曾担任过美国会计学会(American Accounting Association, AAA)的副会长(1950)和美国纽约州注册会计师(New York State Society of Certified Public Accountants,简称NYSSCPA)会长等职。由于其出色的学术成就,1952年获得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颁发的金质奖章。布洛德的会计名言是:“会计人员的道德底线就是知法、守法与执法。”由于其对会计原则与审计程序方面的贡献,会计学家约翰・L. 凯里(Johy. L. Carey)在评价布洛德时感叹道:“他是对审计目标最富思考的学者之一。”

布洛德还经常为专业期刊撰写论文,一生共发表各种演讲与论文40多篇,其中主要有:1936年,在纽约州注册会计协会(NYSSCPA)上发表的演讲――“会计师对财务报表的独立审查问题”(Examination of Financial Statements by Independent Public Accountants),1948年,在美国全国成本会计师协会(National Association of Cost Accountants,简称NACA)第29届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的著名演讲――“物价水平变动对财务报表的影响“(The Effects of Price Level Changes on Financial Statements);1939年,发表于《会计帐簿》(Accounting Ledger)第4期上的“审计程序可以标准化”(Can Audit Programs be Standardized);在《会计杂志》(Journal of Accountancy)上发表的主要论文有1941年第11期上的“审计准则”(Auditing Standards)和1945年第10期上的“为什么需要会计师”(Why do we need Accountants?)等;在《会计评论》(The Accounting Review)发表的主要论文,有1942年第1期上的“资本原理”(The Capital Principle)和1950年发表于第3期上的“存货计价”(Valuation of inventories)等。下面择其要者介绍两个方面的学术贡献。

第一,关于存货计价理论方面的学术贡献。布洛德于1949年在密尔沃基市举办的威斯康星州注册会计师税务论坛上发表了题为“存货计价”(Valuation of inventories)的论文。文中讨论了成本、成本的偏差、市价、成本分配方法、后进先出法、存货的临时性清算、采用后进先出法存货的成本与市价孰低法的成本以及一贯性等问题,该文发表于《会计评论》(The Accounting Review)1950年第3期,全文分为三个层次来论述存货计价的相关原理。首先,论述了存货资产的重要性。其次,论述了存货配比原则与常用计价方法。最后,围绕存货计价这一主题,主要谈了以下八个方面的学术认识:

(1)成本的性质。成本定义为“为达到存在条件和场所在某个项目上发生的直接或间接的支出和费用”。实务中经常会出现许多技术问题和难题,尤其是在某些项目的正确分配上。

(2)存货成本的偏差。存货成本也有不能正确配比的时候。存货减值不仅是物理上受耗损,还有市价下跌产生的损失。保持历史成本的困难是存货会有价格下跌,在正常利润应该减少直到货物卖出的这个预期中,实际存在一个对未来利润的抵押。在货物的有效性降至成本以下时,如果成本因为货物的有效性降至成本以下致使数字并没有正确地记录在某账目上以与未来收入相配比,这会使将失去效用的部分包括进入存货计价的一部分变得很难评判。

(3)存货的市价。市价主要与重置成本有关,但是对它的选择规定了上限和下限。上、下限都与可实现净值有关,上限是可实现净值,下限是可实现净值减去正常毛利后的差额。一个重要的考虑因素是重置成本下降是否会导致售价的下滑。

(4)存货发出计价方法。发出存货成本可以用先进先出法确定,也可以用后进先出法,折中的方法是先进先出法的变更即加权平均法,即以一段时期内的全部购进或生产的货物与期初存货的成本计算出加权单位成本的方法。个别计价法适用于由于产品种类不同而质量不同的公司,这种情况下平均成本不能反映最精确的经营成果。

(5)后进先出法。后进先出法能迅速反映原材料成本变化,它假设存货的成本流转与其实务流转应当一致即以后收进的存货先发出为假定前提。后进先出法公认的支持观点是,后进先出法代表当前收入与当前费用配比的实务方法。因此,它被看作是一种将先进先出法下由于存货价格上涨而造成的收益从收入中剔除的方法。采用后进先出法的结果是将由于存货价格变化而引起的收益或损伤从收入中剔除。

(6)存货的临时性清算。若后进先出法的目标是当期收入与当期费用配比,但将产生一个问题,即产品现销大于现产以及部分正常储备时存货成本的清算。在直接针对利润确认的会计原则下,仅仅依靠正常储备是否自发来判定不同的处理是很难的。若后进先出法是对当期收入和当期成本正确配比,那么用重置成本似乎也可。重置的预期成本数据可能很难估计,但在此情况下当期重置成本可能是一个合理的选择。

(7)采用后进先出法与市价孰低法计算的存货成本。有时面临的问题是:在后进先出法情况下,当市价低于后进先出法成本时是否采用市价。在当期成本与当期收入费用配比的原则下,与当期成本无关的费用将明显扰乱关联程度。不管在哪种计价基础下,在此期间发生与旧成本不相干费用价格的下降会将存货效用减至成本以下的数字。

(8)一致性问题。一致性是与存货确认相关的税务规则的基本要求。如果年初采用后进先出法年末采用先进先出法,若不披露存货影响则披露的经营结果是毫无意义的。

第二,关于资金运营理论方面的学术贡献。20世纪40年代初期,美国开始对会计原则的基本问题进行全面研究。针对AAA所属执行委员会(the Executive Committee)于1941年的专题 研究报告――《企业财务报表的会计原则》(Accounting Principles Underlying Corporate Financial Statement,以下简称“报告”)中,对有关“资本”内容的提法与学术争论观点的介绍,布洛德选择了几个认为需要进一步讨论的话题进行研究,所形成的认识以“资本原理”(The Capital Principle)为题发表在《会计评论》(The Accounting Review)1942年第1期上。在该文中,他主要探讨了与资本营运密切相关的五个问题,指出他所认为的会计报表中关于资本账目的弱点和不一贯性,通过列出反对方的有力论据及他自己的观点,使其论点的有效性得到尽可能的检验。本文以评述“报告”观点为切入点,主要论述如下:

(1)关于再获得股票的溢价。文中指出,公司资本是所有股东的权益,公司对股东的经营责任并不是用资产衡量的资本,也不是从股东立场看的资本。它的概念是作为一个公司的权益纯粹与公司相关。文中指出,认为公司的存在与股东相脱离的观点,并未注意到“声明”第7段中明显期望公司对不同的股东采取单独的会计核算。布洛德认为,任何将收益分配插入资本交易的法律意见会导致部分区别消失。从法律角度和从公司权益角度看,公司有且只有一项资本金。法律的要求毫无疑问地被认为是最低而不是最高标准。会计概念与法律概念不同的是:必须有证据支持而不是仅仅有定义。会计实务在有些情况下会超出法律概念之外,这种情况是有合理理由的,如缴入公积和所获盈余的差异仅仅是会计概念上的,只是后来才被法律所认可。

(2)关于分配股利的盈余来源。公司法允许从实收股本中支付股利,实收股本的可支付限度应在财务说明中列示。布洛德认为这样处理在实务中很危险。其一,盈余是“可用来”分配股利的,假如公司处在现金和资产都可以用来支付股利的情况下,用资本盈余来分配股利是允许的,但却可能是“不可用”的。其二,这种要求会使会计人员脱离会计领域。会计目标实现的基本基础是成本,成本不仅是资产还是盈余的基础。除非资产价值超过负债和法定资本,股利是不可以支付的。

(3)关于亏损弥补。“声明”中认同弥补亏损是实收资本的减少,并且要求补亏应有股东批准。股东的批准对会计原则没有什么影响。既不能使坏的现实好转,也不能使好的现实转坏。

(4)关于盈余限制。许多州的法律不允许公司的股东分配股利,除非总资产大于负债和法定资本;购买重获股份,法定资本不会减少,直到股票被偿还;法定资本作为一个重要数字应在资产负债表上列示。布洛德认为,若仅仅从资本总额和盈余中推导重获的股份,而没有更进一步的详述,股东将没有清楚地被告知其局限性。

(5)关于披露。布洛德认为,“声明”中的第5段关于财务报表的内容,第6段关于清算时摊派优先股,第7段关于重获股份和盈余限制的条例,很难称为会计原则甚至原则的解释说明。

【主要参考文献】

[1] Broad. Samuel J.,The Capital Principle. The Accounting Review, Jan,1942,pg.28~41.

[2] Broad. Samuel J.,Valuation of inventories. The Accounting Review, July,1950 ,pg.227~235.

第5篇:会计原则论文范文

一、本世纪70年代以前西方会计理论界普遍认为:会计假设是会计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并以此为起点,逐步推导会计原则。

(一)1922年,佩顿(Paton)在其所著《会计理论》一书中最早提出“会计假设”概念。他认为,现代会计不但需要在许多场合下运用估价和判断,而且整个结构都是建立在一般的假设之上的。换句话说,要有一些基本的前提或假设来支持会计人员对价值、成本或收益等作出特定的结论。否则这些结论将难以成立。他提出了七项会计假设,对其后的理论研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二)1959年,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在成立会计原则委员会(APB)的同时,设立会计研究部(ARD)专门进行理论研究。于1961年和1962年先后发表第1号会计研究文集《会计的基本假设》和第3号会计研究文集《试论广泛适用的企业会计原则》,遵循了上述佩顿的这种思路。这种观点认为,面对变化不定的会计环境,会计假设是客观环境见之于主观推理的最本质的东西,是现代会计存在的基础。它着眼于会计活动的环境和前提条件,强调会计假设、会计原则等理论范畴。它主要根源于西方的“会计艺术论”,把会计看成是一项艺术,而不是一门科学。因为没有明确的服务对象,就难以确定目标,只能从其艺术活动环境中寻找前提条件。但是,“结果不尽如人意”,因为会计假设“只能来自于会计所处的客观社会经济环境,而社会经济十分复杂,如何形成会计假设,多少假设以及假设有多少层次,都受到主观和客观等因素的制约”。何况目前公认的四项基本假设也因环境的变化而受到了挑战,可见以会计假设为起点来构建会计理论体系,沿途荆棘难以行得通。

二、1971年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设立以特鲁彼拉特(Trueblood)为首的会计目标研究委员会,1973年,此委员会的报告中提出了12项财务报表的目标,标志着人们对会计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已从会计假设转变为会计目标。

Trueblood委员会成立的起因。在50年代以前,人们普遍认为会计是没有什么理论的,认为会计只是一套程序。所以会计原则委员会(APB)(195—1972)前身称之为会计程序委员会(CAP)(1938—1958)。APB负责对美国会计师的会员所提出的具体问题进行研究,给予答复,并以此为基础确立一套可供参考、借鉴的惯例。由于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授权美国会计师协会制定会计原则(GAAP),APB对如何限定备选会计方法的应用,经常存在分歧,争辩不休。美国会计师协会又担心对于迫切的具体问题如果不能在较短时期内拿出满意的答案,证券交易委员会可能会自己采取行动。因此,APB在没有系统地研究会计理论的情况下,采用“救火式”的工作方式制定“公认会计原则”,其所发表的“会计研究公报”,基本上只是对现行处理事例加以选择和认可。大部分的研究公报都是就事论事,在理论上前后缺乏一贯性,以至引起了混乱。1968年,美国证券市场产生危机,会计职业界再次受到指责,SEC公开批评一些会计公司未能保护投资者的利益,美国国会还成立了两个委员会,直接调查会计准则的制定和运行。这样的形势,迫使会计职业界必须采取更有效的行动,以改善自身的形象,稳定职业界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1971年4月,AICPA出资成立Trueblood委员会,加强对会计理论的研究。Trueblood委员会提出了4个课题:①谁需要财务信息;②他们需要什么样的财务信息;③哪些财务信息能由企业会计师提供;④为了提供这些信息,需要一些什么样的报表结构。针对这4个课题,Trueblood委员会在广泛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于1973年10月提出了研究报告,报告中提出了12项财务报表的目标。如下图:

从这个研究报告可以看出,已经以会计目标作为会计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

三、1973年美国著名会计学家西尔特(RichardM·Cyert)和井尻雄士(YwiIyiri)在《提出财务报表目标的理论框架》一文中认为:财务报表的目标可分为四个层次,即基本目标、总目标、操作性自标和指令性目标。基本目标是:确保经管责任(受托责任),是为财务报表目标理论的一个学派。

1973年会计原则委员会停止工作,新的准则制定机构——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正式成立,1974年,FASB发表了关键性论文《会计与报告的概念性结构:财务报表目标研究小组的研究报告》,正式提出会计目标为会计理论体系的最高层次。从而形成财务报表目标理论的另一学派。

其中会计原则和会计准则是有区别的,利特尔顿曾经指出:“首先,会计准则是进行会计工作的工具,是比较和判断会计处理的基础,它可以根据情况灵活对待。而会计原则则具有普遍适用性和不变性;其次,会计准则准确地指导会计行动达到会计目的,而会计原则只说明会计目的与达到目的的方法之间的关系,最后,会计原则构成会计理论,而会计准则只应用会计理论去指导会计实践。”

1978年,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正式发表财务会计概念公告第1辑(SFACNO.1)《企业财务报告的目标》,以会计目标为逻辑起点搭起了财务会计的概念框架。公告中认为:财务报告的目标广泛集中于“提供对现在的和潜在的投资者,债权人和其他使用者作出合理的投资、信贷和类似决策有用的信息”。具体包括三个方面:①对投资和信贷决策有用的信息;②对估量现金流量前景有用的信息;③关于企业资源、资源上的权益和它们变动情况的信息。这些包罗经济资源,债务和业益的信息,收益和企业业绩的信息,变现能力,偿债能力和资金流转的信息,经管责任和业绩的信息等。会计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从会计假设转变为会计目标是有其社会经济背景的。因为从60年代后期以来,随“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三论的出现,人们对会计本质的认识定位在“经济信息系统”的基调之上,既然会计是一个经济信息系统,如果不明确自己的目标,这种人造系统是难以想象的。再加上当时以会计假设为起点构建会计理论体系也不尽如人意,于是,西方会计理论研究的起点转向会计目标,他们把会计假设作为概念体系的前提而不直接纳入概念体系之中。

四、至80年代,人们对于以会计目标作为会计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有更广泛深入的研究。如1982年,澳大利亚会计研究基金会(AARF)出版的该国著名会计学家艾伦·D·巴顿(AllanD·Barton)所著的《会计的目标和基本概念》一书中提出:会计系统和财务目标只有一个:满足使用者关于企业财务信息的需求。

使用者关心有关企业资源、负债等信息是基于三方面的需要:①决策;②控制;③落实经管责任。美国著名会计学家阿米德·贝尔科里(AnmedBelkaolli)1985年再版的《会计理论》提出以会计目标为导向的结构。1989年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公布的《关于编制和提供财务报表的框架》中提出了财务报表的目标:①财务报表的目的是提供在经济决策中有助于一系列使用者的关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业绩和财务状况变动的信息。②为此目的编制的财务报表,能够满足大多数使用者的共同需要。不过,财务报表并不能提供使用者为了经济决策所需的全部信息,因为财务报表主要是描绘过去,描绘事件的财务影响,而且不一定提供非财务信息。③财务报表还反应企业管理当局对交托给它的资源的经管责任或受托责任的成果。使用者之所以评估企业管理当局的经管责任和受托责任,是为了能够作出经济决策。例如,是持有还是出卖其对企业的投资证券,是续聘还是调换管理者(董事、经理)。

五、90年代,英国会计准则委员会(ASB)1991年发表的《财务报表目标和财务信息质量特征》文件中认为:财务报表要提供企业财务状况、业绩和财务适应能力的信息。1991年英格兰威尔土特许会计师协会ICAEW(InstituteotCharteredAccountantofEnglandandWales)和苏格兰特许会计师协会JCAS(InstituteofCharteredAccountantofScotland)两协会联合发表《未来财务报告的模式》中认为:财务报告有两项主要目标:①向股东、债权人或其它方面提供一个组织有关评估过去业绩的信息,以便作出对未来业绩的期望,从而作出与该组织有关的决策、②使那些包括参照会计信息为条件的契约能够执行。

第6篇:会计原则论文范文

[论文摘要]会计人员要想提高职业判断水平,首先必须加强自身修养,恪守职业道德,强化职业素质,并在注重实践活动的基础上权衡利弊,优化选择。

社会经济的发展使会计环境复杂多变,不确定的经济事项日益增多,而会计标准却日趋简略,会计职业判断空间不断增大,因此,提高会计职业判断水平显得尤为重要。

一、会计职业判断概念

判断就是要给具有不确定性的事项寻找结论。任何事项只要具有不确定性,就需要判断。在人们的表述中,判断会因事项所涉及的职业不同而具有不同的名称,如不确定性的病情需要医学职业判断、不确定性的诉讼需要法律职业判断,而不确定的经济事项当然就需要会计职业判断。所谓职业判断,是指会计人员按照会计准则、制度的要求,根据企业理财环境和经营特点,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职业经验,对日常会计事项的处理和财务报告的编制应采取的核算原则、会计政策、会计估计、核算方法、会计程序等方面进行恰当选择的过程。它是会计人员学识、经验、能力和道德水准的综合反映,也是保证会计信息真实性的一个重要方面。《企业会计制度》与分行业的会计制度不同,在许多会计业务的处理上(或会计政策、会计估计的选择上)给予会计人员较大的职业判断的空间,其目的在于保证会计信息质量的同时,给企业放权,给财会人员提供施展才华的机会。

二、实际工作中会计职业判断存在的问题

(一)会计人员缺乏会计职业判断的意识

在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的经济活动较为简单,很少有财产决策自,对会计的要求也不高,根本谈不上会计的确认、计量。会计的主要任务是记录和报告,而会计要素的确认和计量均由国家财务制度作出详细的限制性的规定,会计制度只是按照财务制度的规定进行相关的财务处理。会计人员在日常工作中仅需根据会计制度的规定作出简单的是非判断,并参照会计制度的现成的模式进行记录,在这种会计环境中会计职业判断意识弱化已是不争的事实。

(二)会计人员自身素质低限制了会计职业判断

有的会计人员不熟悉国家法规、政策,甚至对于专业知识也达不到要求,业务素质低。在日常的会计工作中,或是不自觉违反国家政策、法规;或是对经济业务不能够进行正常的账务处理和会计核算;或是在会计处理的过程中马马虎虎,缺乏应有的责任心;或是惟上司意志是从,丧失原则。人员素质低,自然无法作出可靠的职业判断。

(三)会计职业判断在认识上有误区

财政部颁布的《企业会计制度》精炼了会计规范,拓展了会计职业判断的空间,要求企业会计人员对企业发生的经济事项进行符合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予以恰当的处理。但是,有些企业会计人员和主要负责人却认为会计政策选择自由度的扩大为企业肆意操纵会计信息带来了可乘之机,于是,出现了利用会计判断造假和提供严重失真会计信息等行为。其实,会计职业判断是在准则和制度提供的会计政策选择范围内的判断,对于具体的会计事项,已有规定的要按规定执行;如果有多种会计政策可供选择,则要根据具体情况,通过分析,确定应选择哪一种会计政策。只有会计准则和制度都没有作出规定的,才需要企业会计人员根据会计原则并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职业经验作出职业判断,以确保会计信息的质量。

(四)会计职业判断中存在盲从现象

会计职业判断是在会计理论指导下的经验判断,有些会计人员一旦碰上陌生的经济业务时,首先总是试图从现有制度中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是凭借自身的理论修养和职业经验进行判断。表现出对制度和管理部门的依赖和盲从;其次,在无法从上述途径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时,还会表现出对其他企业的盲从,即不考虑自身所处的商业环境和企业实际情况,将其他企业对类似业务的处理方法照搬照抄;再次,还有一些会计人员过分盲从企业领导,无原则接受企业领导的态度和看法,不坚持原则,自动放弃应有的职业判断。

三、如何做好会计职业判断

(一)加强自身会计修养

首先,会计人员必须转变观念,更新思维方式,提高对会计职业判断必要性和重要性的认识,深刻领会会计准则和制度的基本内容及精神实质。其次,必须重视会计基础理论的学习,在系统、全面地掌握会计主干课程知识的同时,应逐步掌握与会计工作相关的知识。对于任何一个会计处理,要学会分析、判断、综合、总结,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只有通过不断的积累,会计职业判断能力才会形成并得以提高。第三,由于企业的不断创新,新的经济业务的大量涌现,会计处理、会计规则也在不断更新,会计人员也要与时俱进,不断更新知识结构,以提高自身的修养。

(二)恪守会计职业道德

职业判断应本着真实、公允的原则,其判断结果所产生的会计资料应能客观、公正地反映会计主体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不受权势和偏见的影响。对于确定的经济事项,需要根据会计原始凭证加以确认,而不确定性经济交易或事项以最近可获得的信息为基础作出判断,尽力确保信息来源的真实性和合法性。

(三)强化会计职业意识

会计人员作出高质量职业判断的前提必须具有较强的职业意识,良好的职业意识能够帮助其作出恰当的职业判断。会计信息质量的高低与会计的职业判断水平有密切的关系。一般来说,两者呈正相关关系。由于会计人员能力的局限性和交易的复杂性,会计的职业判断有可能与实际情况相背离,为此,会计必须具备应有的职业谨慎。

(四)注重会计实践活动

会计人员不仅要掌握本专业的知识,具备从事本专业的工作能力,更主要的是具备适应复杂多变的会计环境的能力,要根据已经变化了的客观现实,运用会计基本原理解决新问题。而这种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为此,我们要改变过去那种会计岗位终生不变制,实行岗位轮换制,甚至在不同的会计部门之间轮换,使会计人员成为会算能管理的全才。

第7篇:会计原则论文范文

一、引言

理论体系的建立与发展必须有一个恰当的起点,否则该体系会因后续缺陷而导致实践的失误。虽然目前主流的会计理论源自秉持“目标起点论”的美国的fasb(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但有关会计理论研究起点的探讨依然难获共识。我国曾出现过“假设起点论”“本质起点论”“目标起点论”等主要学说以及“动因(价值)起点论”“环境起点论”“职能起点论”“对象起点论”等特色观点。

本文将在对我国关于会计理论研究起点的各种观点进行回顾的基础上,从会计发展历史的视角寻求会计理论的基础,进而提出会计理论本文由收集整理研究“基础起点论”;同时,根据作为会计理论研究起点所应具备的条件对各种观点进行比较和评价,并对它们之间的关联进行探讨,以期能丰富和拓展有关研究,并为会计理论研究提供参考与借鉴。

二、会计理论研究起点现有观点概述

有关会计理论研究起点的论文,以吴联生(1998)的《会计研究起点理论评述》(以下简称“吴文”)中的论述较为全面,因此,本文对现有观点的回顾以“吴文”为主,并以其后诞生的“价值起点论”为补充。

关于会计理论研究的起点,最早诞生的是1922年由佩顿(paton)提出的“假设起点论”。其认为:面临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现代会计需要一系列的假设,否则实务就难以进行。不过,该观点直到20世纪50年代末才受到会计原则委员会(cpa)的重视,进而成为会计理论研究起点的一种学说。事实上,会计假设本身源自经济和政治环境,支撑着会计原则和其他会计规则,并以此建立起整个会计学科体系。现行的会计学启蒙教材依然采用四大会计假设为先导,也说明其价值所在。

“本质起点论”是我国的特色,其倡导者是杨纪琬和阎达五两位教授,他们认为“在会计科学理论问题中,首先需要解决会计学的科学属性问题,即会计学有没有阶级性?会计学究竟是一门什么性质的科学?”(杨纪琬 等,1980)之后,又有学者通过对会计原则、会计准则、会计假设等概念的辨析,进一步认为“对会计理论中上述概念的理解,归根结底反映了对会计本质属性的认识。一事物之有别于另一事物,就是根据它的本质属性来确定的,会计的概念也是如此。”(王文彬 等,1985)于是,整个会计理论体系也不外乎如此。

黄 申:会计理论研究起点观比较与评价

“动因起点论”为吴水澎(1996)教授提出,其认为会计基本理论是会计的起点理论,而会计产生的“动因”属于“会计的基本理论问题,那是因为它要解决会计存在的客观必然性问题,这是探讨其他基本理论问题,诸如会计与环境和会计的对象、职能、属性、方法等问题的基础。”之后吴水澎(2001)教授又指出会计学的逻辑起点应具备三方面的条件:作为会计对象矛盾特殊性的“本原”,它是会计科学的理论基石;它必须是会计学理论里表现为抽象的、在自身中潜藏理论发展可能性的东西;它同时是会计活动的历史起点。基于这样的评价标准,广义的“价值”可作为会计学的逻辑起点,它的质的规定性是主体(人类)对象化活动(劳动量)所创造的使用价值,量的规定性是劳动量与使用价值量之间的数量对比关系。这样,通过将“动因”具体化到“价值”,将“动因起点论”深化为“价值起点论”,使得“价值是财务会计理论结构体系的逻辑起点。”(张龙平,1989)

“环境”是指“周围的地方,周围的情况和条件。”(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2005)594谢德仁(1995)认为,“会计内环境决定了会计本质,从而决定了会计职能,进一步决定着会计程序与方法。会计外环境决定了会计目标,从而决定了会计信息质量特征,进一步影响着会计程序与方法。……会计理论研究的逻辑起点应是会计环境。会计环境具有高度的综合性,包含了会计实践的全部内容和孕育着会计理论要素的全部‘胚胎’。由此出发构建的会计理论体系可以揭示会计发展过程的全部因素和客观规律,从而是全面的、完整的会计理论体系。”

一般认为,会计对象是会计作用的客体,因此,会计对象决定会计假设和会计理论概念,会计假设和会计理论概念共同影响会计原则,会计原则制约会计制度和会计惯例。因此,有学者认为,理论体系是研究对象自身逻辑的科学反映,因而会计对象质的特征和量的规定性决定着所有的会计理论,是构成会计理论体系最本源性的范畴(劳秦汉,1992),所以会计对象是会计理论研究的起点。

在语义上,“职能”是指“人、事物、机构应有的作用、功能。”(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2005)1750而“功能”是指“事物或方法所发挥的有利作用、效能。”(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2005)475因此,会计职能说明了会计所能够发挥的有利的作用、功能,并由此可构造整个体系。对此,李孝林等(1997)指出“会计职能内联结构与本质,外联系统与环境,核算和控制会计对象与要素,制约会计目标,贯穿于会计工作全过程。以会计职能为起点进行研究,即可建立科学实用的会计准则理论框架,用以指导、评价会计准则的制定,进而建立前后一贯的、完整实用的会计信息体系。”

“目标起点论”则是美国fasb所倡导的会计理论研究方法,其通过1978年颁布的《企业财务报告的目标》等七辑概念公告,形成了目前会计核心理论的主流观点。在语义上,“目标”是指“需要达到的境地或标准。”(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2005)971因而会计目标是沟通会计系统与会计环境的桥梁,也能够连接会计理论与会计实践,具有可知性,并进而能够推导出其他所有会计抽象范畴。我国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表述的排列次序,实际上采纳了主流的“目标起点论”。

三、“基础起点论”的提出

会计理论研究起点属逻辑起点,而逻辑则要与历史获得统一,因此,对会计理论研究起点的确认应从会计发展历史中去挖掘。通过对会计发展历史的考查,笔者发现了会计理论得以产生,并能够指导未来实践的两大基础:

1.“权责关系”是界定经济利益归属之基础

这里的权责就是指财务会计中的权责发生制。权责发生制是“应计制(accrual basis)”的意译,虽不是直译但却是更加反映实质的翻译,因为权利与责任界定了经济利益的归属,从而确定了财务会计所反映的对象。

之所以采用“权利”“责任”这些法学概念来进行经济利益归属的界定,是因为法律的主要作用之一乃是调整和调和种种相互冲突的利益,无论是个人利益还是社会利益(博登海默,1987)。在“权利”“责任”所归属的法学领域(就财务会计而言,其权责存在于私法、民法领域)中,“权”是指权利、“责”是指责任或义务,分别受国家强制力保护和约束,故而成为确认经济利益归属的当然标准。法理学认为权利与义务(责任)之间的关系,可表述为逻辑相关、价值关联、利益相关、数量相等与功能互补(杨心宇,2002)。权利与义务的关系普遍被认为是对立统一关系:“没有无义务的权利,也没有无权利的义务”。具体来说,权利与义务之间表现为以下四种关系:一是权利与义务相互对应、相互依存、相互转化,二是一个社会的权利总量与义务总量保持相等,三是权利与义务的价值一致性与功能互补性,四是权利与义务守恒定律(徐显明,2007)。

第8篇:会计原则论文范文

2007年10月,仰仗中国会计学会和财政部王军副部长等领导的支持,在我国著名会计学家郭道扬教授的大力倡议和自始至终的关心下,有关部门的领导、先生的亲朋好友、弟子门生等近百人,“群贤毕至,少长咸集”,齐聚在先生的家乡绍兴会稽山下参加“杨先生学术思想研讨会”,缅怀先生之道德,仰望大师之风范,学习先生之文章。会议办得庄重而热烈,足以告慰先生在天之灵。作为先生的弟子和同乡的我,虽有操办会议之疲惫,但终有情怀之释放,不辜负先生教我一场。

从1982年至1997年,受教于先生十五载,读硕、博期间更是能常伴先生左右,亲聆先生之教诲,对先生的感情日深且恒久。各种情怀虽有千言万语,仍可归结为“敬、畏、亲” 三个字。始则“敬”,继而“畏”,终于“亲”。

记得1982年初报考研究生时,中南财经大学(当时为湖北财经学院)的会计专业仅有三名硕导(刘炳炎教授、杨时展教授和毛恩培教授)。当时刚结束不久,教授十分稀罕,怀着对先生十分崇敬却又忐忑不安的心情,我大胆报考了湖北财经学院的研究生而被侥幸录取,首次投入先生的门下。

及到校后,了解到先生德高望重、学贯中西,对先生更为崇拜;又听说先生治学严谨,对学生要求极严,遂产生畏惧之情。这种对先生“敬畏”的心情一直伴随着我读研究生的三年光阴。记得杨先生给我们上英语原版的《管理会计学》和《审计学》时,每每要求我们预习教材并常常在课间提问。老师在上,学生在下仅两三人,回答问题怕有难堪,因此我们丝毫不敢懈怠,深知“滥竽充数”是行不通的。现在回想起来,正是那时先生的严格要求才使我打下较好的专业英语基础,为以后的工作和研究提供了极大的便利。1985年,当我进行硕士论文答辩时,恰逢杨先生担任答辩委员会主席,真担心论文不能顺利通过,好在我论文的选题还算前沿,参考了不少美国《会计评论》等中外文献,也略有创新,有幸得到了先生的首肯。

感到先生的慈祥和亲切应该是在我研究生毕业后。1987年初,先生亲笔给我致函,告之他开始招博士生并要我积极报考。收到先生来信真使我喜出望外,感到先生除了对我们严格要求之外,还体现了他对我们前途的真切关怀,只是他从不将这种爱心溢于言表而已。甚为遗憾的是,当时我已被组织上选派赴香港工作,一时不能再回到先生的身边。这以后,我与先生的联络日益频繁,先生访港或出国路经香港,我必前去探望。先生常勉励我在工作之余加强学习,有机会再返母校攻读博士。90年代以后,政策允许在职报考博士,终于给了我重返师门的机会。杨先生给我寄来了美国《公认会计原则汇编》(The Codifications of GAAP)、《公认审计准则汇编》(The Codifications of GAAS)等书目,要求我重点读好这些书,由此引领我走上了研究会计准则与审计准则之路,也为我以后博士论文的选题奠定了基础(我原想利用长期境外工作的经验探讨境外企业的投资与财务问题)。通过认真复习和报考,1994年秋我终于有幸再拜先生门下。我到中南财大报到后,先生竟以八十高龄偕夫人和郭道扬教授,执意陪我同游武汉东湖磨山,并留下一批珍贵的合影。这段美好的时光,令我终生难忘。

1996年夏,先生偕夫人最后一次返回故乡,我专程从香港飞到杭州。其间,我陪先生看望了其在浙江大学工作的胞妹,约见了30、40年代在杭工作的老同事、老朋友,我们一起游览了九溪、龙井等西湖名胜,最后由浙江天健会计师事务所原所长朱美璇老先生陪同回到了绍兴新昌。一路上,先生欢声笑语,心情极佳,俨然是一个既慈祥又幽默的老人。我完全看到且强烈感受到了先生亲切和蔼的另一面。但谁也没料到,此时离他生命的终点已为期不远了。

1997年年中,先生病重,但他仍在病床上认真阅读和修改了我和其他弟子的博士论文初稿,并拖着病体坚持参加了阎红玉博士等人的答辩。国庆前夕,我到医院看望先生,此时先生已处弥留,当我努力呼唤他时,先生忍着病痛,勉强睁开眼睛示意,我的眼泪也几乎夺眶而出。这是我最后一次拜见先生,我知道先生时日不多,因此当晚我迟迟不忍离去。

先生仙逝后不久,在郭道扬教授的主持下,我通过了博士论文答辩,这使我有了杨先生“遗腹子”之感,对先生倍加怀念。在郭道扬教授的陪同下,我与徐政旦老先生等到了先生家中的灵堂前、先生的“树葬”之处,祭拜先生的在天之灵,告慰于先生:您的又一个弟子翅膀长硬要飞翔了!弟子将以您为人生楷模,传承您的学术思想。

第9篇:会计原则论文范文

    [论文摘要] 会计的创新和发展有着内在的规律。会计环境、会计目标、会计对象、会计信息技术等要素对会计理论和信息系统的变革、完善有着决定性的作用。本文透过这些要素变化分析,揭示会计创新的内在联系。

    会计环境是左右会计发展的外在因素;而会计目标、会计对象和会计信息技术等要素变化是推动会计发展的内在动力。而今会计环境与20世纪相比,已发生诸多变化。在当今环境中,会计提出了更高的发展目标;要求关注会计对象中过去曾经疏漏的具体元素;而会计信息技术的发展也在不同角度引发了会计理论和实践方面的诸多问题。所有这些正在推动着会计系统的演变和变革。

    会计创新,又称会计再造,是依据当今知识经济、全球经济、信息经济的客观需要,通过对传统会计的扬弃,构建现代会计理论体系,并以此为基础形成与信息化相匹配的数据处理、存储,以及信息应用机制,以实现会计工作的重心转移和管理工作更进一步的深入和精细化。笔者曾在相关论文中探讨了会计创新的内涵和基本取向[1],而本文则从会计环境、会计目标、会计对象和会计信息技术4个方面剖析会计创新的基本推动力。

    一、会计环境变化推动会计创新

    会计系统的发展是一个由低到高、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它不仅有自身内在的发展动力和轨迹,而且“遵从”、“趋同”环境的发展变化,以便和所处环境保持“协调”[2]。

    会计环境“是指会计所处的具体时空的情况和条件”[3]。而这些具体时空下的“情况和条件”又可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即会计环境具体可分为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宏观环境”影响会计系统的主要因素包括科学技术水平、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国家法规及人文意识等;“微观环境”影响会计的主要因素有企业经营规模、管理水平、组织形式等。

    目前会计划分为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两大领域。就财务会计而言,其原则、假设、方法,以及凭证、账簿和报表的模式成熟于“工业时代”;就管理会计而言,产生于20世纪初期,是会计方法与“科学管理”结合的产物,随着“量化管理”的发展而不断完善。而当今社会已步入“后工业时代”,这种时代背景变迁,使会计的“宏观环境”、“微观环境”无不发生跨越式的变革。

    如今会计的宏观环境与“工业时代”相比,呈现出“知识经济”、“全球经济”和“信息经济”等多元化的特征。这种变化至少在3个方面推动会计创新。第一,会计与企业以外其他单位进行“资金”和“信息”交流的方式发生变化,如电子商务、电子税务、电子政务等方面的变化,要求改变会计现有的数据采集、存储、加工、传递和输出模式,以适应社会信息化发展的需要。第二,当今社会引发了会计对象的内在结构发生变化、对会计提出了更为精准的目标、产生了全新的会计信息技术(电子信息技术),所有这些,要求突破现有的会计原则、假设,创新会计计量、确认和会计报告模式,构建全新的会计信息机制,以便在经营管理和社会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第三,当今社会会计工作者规模扩大,素质提高,尤其是会计研究工作者的变化,将助推会计创新。

    会计微观环境的变化,有两个方面较为突出。首先,由于国际市场的发展,引发企业生存、竞争的模式变化,促使企业不断兼并扩张,刺激了价值链企业同盟及“虚拟企业”的出现。这些新的趋向,给企业组织和管理带来了诸多新的情况,引发了一系列新的会计问题。其次,自动化、信息化的发展刺激了企业流程再造,推动以部门职能分工为基础的管理转化为面向流程的管理;促使企业通过信息技术将流程中各项具体分工集成为有机的系统,以达到提高管理效率之目的。

    二、会计目标变化拉动会计创新

    “会计目标是会计理论体系的基石”,发挥着连接会计理论和会计实务的纽带作用。会计目标的变化左右着会计理论和会计方法。而会计目标与会计环境协同,随社会发展而变化。会计目标由“受托责任观”,到“决策有用观”,再到“目标体系观”,直至现在,仍然在求索之中[4]。

    就“决策有用观”而论,如今对决策的认知和理解也发生了显着的变化。

    “决策有用观”研究的出发点是财务会计。财务会计遵循“公认会计原则”向企业外部相关的组织和个人提供会计报表。“公认会计原则”在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可比性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由此产生的负面效应是形成了“死板”的标准化信息提供模式。

    标准化的会计报告模式,忽略了不同决策的差异性,反映了在特定技术条件下不能顾及决策个性的思维定式。而如今,决策的非结构性、不同决策的差异性得到更多的关注;为不同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不同信息,为不同决策提供不同信息,成为会计的主要目标之一。从信息技术发展迅速,信息处理能力不断提高,传输速度不断加快的趋势分析,有能力也有必要突破现有的标准化会计报告模式,而依据不同决策需要不同会计信息的客观事实来构建全新的会计信息报告机制。

    尽管“决策有用观”的理念有所突破,但关于“决策有用观”质疑仍然不断,说明这一观点尚存纰漏,仍然无法准确表达现代会计的目标,需要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对于会计目标认识至少应该从3个方面超越思维定式。

    首先,超越会计仅向企业外部提供信息的思维定式,正视管理会计是企业经营管理的有机组成部分的客观现实。关于“决策有用观”的会计目标,多数是从“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角度,通过企业信息和企业外部信息使用者的关系来进行探讨的。这一思维定式研究的是财务会计的目标,不包含管理会计的目标,所以,不能称其为完整的会计目标。

    其次,在准确把握管理会计的基础上,研究会计目标。管理会计是会计方法和科学管理结合的产物,“是在追求组织机构的目标中辨认、计量、分析、解释和交流信息的过程。管理会计是管理过程的整体组成部分之一”[5],其中“会计”是方法,“管理”是核心。管理会计的管理活动需要企业许多职能部门共同参与,相互合作,并非会计部门能够独立完成。这是探讨会计目标不容忽视的客观现实。

    再次,对会计目标的研究,应超越“会计信息系统论”。会计不仅是一个信息系统,更是企业管理中量化管理子系统。会计“信息系统论”的观点无法得到“管理系统论”、“控制系统论”认可的事实,就说明会计信息系统仅是会计的一个重要方面,而不能涵盖“会计”的全部。

    如果能够拓展思维空间,从不同角度来研究会计目标将会使结论更接近客观实际,也将对会计发展、创新产生重大影响。

    三、会计对象变化需要会计创新

    会计对象与会计学科密切相关,在一定程度上左右会计理论和会计方法的发展和演变,不少学者认为会计对象是会计学的理论逻辑起点。人们关于会计对象的认识,由“财产”、“劳动量”,到“资金运动”,以至现在的“资源运动”等各种学说的变化,不仅体现出“认识”的变化和会计理论的发展,而且体现出会计对象具体内容的变化[6]。

    由“会计对象—会计对象要素—会计报表项目”的会计对象观分析,会计对象要素包括: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6方面的要素。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使会计对象要素的变化错综复杂,相互影响,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

    第一,知识经济改变了“经济资源”实际意义,对传统意义上的会计要素产生重要影响。目前,企业拥有“人力资源”的优劣成为企业成败的关键,“先进技术”成为企业获取超额垄断利润的重要手段,“信息资源”的价值备受关注。如此等等的变化不仅对“资产”要素产生影响,而且间接影响其他会计要素。

    第二,资本市场、金融市场的发展、成熟,以及商业信用形式多样化,为企业融资提供了便利,缓解了企业的各种责权、债务之间的矛盾,但也使企业与所有者的关系,企业与债权、债务人的关系复杂化,直接引发企业相关费用、利润的确认和计量等问题。

    第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国际化,使企业的筹资、投资、生产、经营与市场呈多环节、多渠道的复杂连接状态。企业全方位受市场左右,放大了企业经营的风险,使企业经营风险估计成为重要课题。此外企业内部物资存储和生产管理的诸多变化,也产生了一系列的会计问题。

    尽管从上述3个方面分析,可以认识会计对象的变化。然而这种会计对象研究出发点,仍然仅只是停留在“会计对象—会计对象要素—会计报表项目”思维模式,仍然局限在财务会计的“确认、计量、记录”的职能范围之内。

    关于会计对象的研究至少应作3个方面的超越思维定式。

    首先,从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统一体的角度研究会计对象。会计对象是会计实践活动中的完整对象,既包括财务会计处理的业务对象,又包括管理会计处理的业务对象。会计对象应是会计预测、决策、预算、反映、分析、评价整个过程中所涉及对象,而不应只是财务会计的对象,仅局限于当前的“会计要素”。

    其次,把会计作为企业管理的一个有机组成子系统,从企业管理的角度研究会计对象,从企业管理需求以及发展变化的趋势来研究会计对象,而不是仅就会计实践活动探讨会计对象。

    再次,超越以赢利评价企业经营成败的思维定式,从企业经营所肩负全部责任的角度研究会计对象。企业要向所有者负责,但也应对社会负责,对员工负责。因此,单以“利润”或“现金净流量”来评判企业经营就很有局限性,因而,会计需要提供更为丰富的信息,“会计对象”有更丰富的内容。

    一旦拓宽了会计对象的研究视野,改变了会计的空间观、时间观,关于会计对象认识将会产生突破性的变化,会计的发展将会有更为广阔的空间。

    四、会计信息新技术加速会计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