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林业系统卫生创建范文

林业系统卫生创建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林业系统卫生创建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林业系统卫生创建

第1篇:林业系统卫生创建范文

一、思想政治方面

林业站现有专业人员四人,林业站全体干部每周五准时参加镇上组织的政治学习,认真做好个人学习笔记。林业站所有成员自觉遵守党的纪律、国家的法律、法规和镇党委政府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每个人都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尽职尽责,爱岗如家,无违纪、侵占国家利益和侵犯他人权益的行为。

二、积极开展“创先争优”工作

我们在完成各项任务的同时,注重抓好四个文明建设,内强素质,外树形象,积极开展各项“创先争优”活动,不断完善办公室软硬件设施建设。在我们不懈的努力下,我站先后荣获了“州级卫生红旗单位”、“普法依法治理先进单位”、“群众满意五好站所”、“全国林业系统文明单位”等殊荣,2009年我站被州、市文明委授予“州级文明单位称号”。2013年我们又创建了“州级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单位”及“市绿化合格单位”。

三、林业站内务管理工作

(一)年初林业站全体职工与站长签订了工作任务责任状,把职工工作任务完成情况与年终考核挂钩;

(二)林业站制定有各项内部管理制度,并把制度做成版面装框上墙,全体人员能认真遵守,严格执行。班子成员之间精诚团结,严格遵守单位各项规章制度,按时上下班,按时值班。

(三)林业站档案由专人管理,管理规范,分类明确,各种资料齐全。

(四)能按要求上报各种林业报表和资料。

(五)按时参加市林业局、林业技术推广中心的各种会议及例会,按时参加市林业技术推广中心安排的各种技术服务培训。

(六)配合镇党委、政府工作,能及时请示、汇报,努力完成各项任务,积极参加镇上组织的政治学习和各种会议及活动。

四、业务工作情况

(一)春季造林工作完成情况。

今年春季,市政府给我镇下达造林任务后,镇人民政府及时给各村下发了2016年上半年春季林业工作重点及任务分配表,镇政府召集全镇各村、各站所及驻镇企业主要负责人召开了春季林业工作会议,对今年春季植树造林工作进行了周密安排,镇长同各村负责人签订了林业工作责任状。在我们的共同动力下,圆满完成了市上下达的林业任务。合计完成造林面积11032.8亩,其中:经济林5493.8亩,防护林1626.7亩,其它造林5244亩,育苗花卉1175.4亩。超额完成任务并通过了州、市各部门验收。

(二)林木病虫害防治

(1)防护林病虫害防治。今年林木病虫害发生较严重,5月10—20日,在我站工作人员的协助下,市森林防治大队组织车辆及人力、林业检疫局组织人力和飞机对镇高速公路、镇主干道及滩大型生态林进行喷药防治,防治面积达2500亩以上,主要防治病虫害为春尺蠖。经调查防治效果良好。夏季,我们对全镇杨毒蛾等虫害进行喷药防治,防治面积达2000亩。

(2)经济林病虫害防治。今年4月初全镇葡萄放苗后,林业站及时下村督促种植户喷洒石硫合剂进行消毒。夏季对葡萄霜霉、毛毡病、白粉病及时防治,秋季葡萄埋土前再次喷洒石硫合剂进行消毒,以杜绝来年葡萄病虫害的发生。

(三)护林工作

今年林业站加大林木管护力度,自春季造林结束后,多次到各村造林点观察苗木成活率及灌水情况,对长势差的林木及时督促各组灌水、扶苗,经检查,我镇去年至今年新栽防护林成活率良好。我们经常到各村巡回检查,发现有乱砍滥伐、牲畜啃树现象及时制止,情节轻的现场进行宣传教育,对情节严重的及时上报林业派出所。

(四)全民义务植树工作。

今年,我镇全民义务植树活动宣传到位,组织得力。4月22日—24日,镇政府组织机关、站所及各驻镇企业171名干部职工参加全民春季义务植树活动,义务植树地点在滩造林基地,由林业站技术人员进行监督、指导、验收。各村也组织村民完成了此项工作。全民义务植树尽责率达到85%以上。

(五)林政资源管理工作及森林防火工作

1、在审批采伐工作中,我站严格按照市林业局规定的程序进行审批,并按下发的计划指标进行审批采伐,先批土地征用、修路、修渠及架设高压线路的林带,后批更新林带,全年无一起超伐现象发生。各村办理采伐手续时未公开招标,招标时林业员及镇农经站人员未参加的,一律不予办理采伐手续。在林地更新工作中要求伐树的村组及时更新造林,并于秋季验收成活情况,对不及时更新造林的村组则严禁办理采伐手续。2015年采伐的林带2016年上半年春季全部更新完,经验收成活率达85%以上。

2、今年我镇成立了森林防火领导小组,由镇长亲自担任森林防火领导小组组长,各村也相应成立了防火组织机构,建立健全了相关制度,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在火灾高发阶段,我站组织车辆深入各村组进行了防火宣传,同时在村组的醒目位置张贴防火宣传标语,在林带、场边禁止焚烧杂草、秸秆等。经过周密的部署和安排,今年我镇无一例森林火灾发生。

(六)经济林技术服务及宣传报道工作

1、今年我镇栽植的经济林品种主要是鲜食葡萄。在葡萄苗定植过程中,林业站全体工作人员到所包村组给农户讲解新栽技术规程。对历年栽植的经济林,则及时下村在田间地头指导,要求农民做好水肥管理、病虫害防治及整形修剪,以确保丰产丰收。

2、酒庄建设。今年在二工村九组新建成酒庄一个,现已投产使用,二工村六组于去年建成的“印象戈壁”酒庄规模较大,被定为全州观摩点。

3、2016年上半年我镇共发展了4个优质果园,站上工作人员对果园进行产前、产中、产后技术服务,秋季该果园产出的葡萄全部达到了一级果的品质。

4、今年镇林业站给镇宣传办上报信息6篇。

(七)及时完成造林补助款发放工作

2016年上半年,我们认真贯彻落实市政府在林果业方面的优惠政策,林业站配合镇财政所给全镇造林户及时发放了2012年、2013年及2015年造林补助款。市财政下拨的补助款到位后,林业站及时到造林地块核实验收,然后制表进行发放,发放方式采取银行打卡,今年共发放造林补助款939.17万元。

(八)退耕还林工作。我镇退耕还林面积2122.1亩,现保存退耕户24户,7月份,我们对退耕还林地进行严格自查,不合格的林地下发整改通知书,对没有整改的进行置换,经过上级部门验收合格的,我们协助财政所及时发放退耕还林补助资金。我站退耕还林档案资料齐全,有专人管理。

(九)多种经营

镇林业站在滩共有800亩造林基地,被列为国家退耕还林项目,并享受国家政策性补助。2011年林业站又承包了南头工村五组170亩公用地栽植了榨汁葡萄,在我们认真的管理下,葡萄长势良好,并被列为镇经济林示范园。

(十)秋季造林工作

今年秋季,镇成立了秋季造林领导小组,林业站人员分工负责,落实各村造林任务,10月23日市林业局对我镇秋季造林工作进行验收,经验收,落实生态防护林500亩,条田防护林50亩,驻镇企业完成庭园绿化30亩产,世纪大道两旁、南外环、西外环完成绿化500亩,滩义务植树300亩。顺利完成了上级下达的秋季造林工作。

五、党风廉政建设及纠风工作

按照镇纪检办公室的安排,坚持“三讲”、“三不”纠建并举,谁主管,谁负责,制定党员廉政建设制度,成立反腐纠风领导小组,设专职人员抓此项工作,聘请了几名群众代表为我站廉政建设、端正行业作风的监督评议员,有力的促进了我站的工作作风,强化了自身的建设。在办理林木采伐过程中,按照正规程序给予办理,坚决禁止“吃、拿、卡、要”现象的发生。对上门办事的群众进有迎声,走有送声,对能办的事尽力尽快给予办理,真正做到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六、民族团结工作

是一个民族聚居的地区,团结稳定是大局,我站把民族团结当做大事抓,在每年民族团结教育月,广泛开展宣传的民族观、宗教观、民族政策和法律法规,组织职工认真学习《民族团结教育读本》。对民族团结教育月活动有计划、有安排、有落实、有总结。2013年我站被评为“州级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单位”,为了保持此殊荣,我们对民族团结工作常抓不懈并不断的完善。

七、道德风尚

我们广泛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文明礼仪知识学习教育,对上门办事的群众实行优质服务,向社会实行文明服务承诺制,工作作风上实行“两公开”,语言止体现出亲切、自然、文明,形象上做到端正大方,坚持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向不文明行为告别,形成良好的生活工作环境。我们以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契机,狠抓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教育,彻底杜绝了“门难进,脸难看”的衙门作风,一切从群众切身利益出发,勤政廉洁,勇于接受群众的监督和意见。

八、扶贫帮困活动开展情况

在扶贫帮困活动中,林业站每位职工都能做到慷慨解囊,为灾区、贫困户捐资捐物。今年6月11日,我站干部在镇政府的组织下来到镇中心小学,为贫困儿童捐助了笔记本、笔袋、书籍等学习用品,以实现贫困家庭孩子们小小的心愿。6月27日二工村发生了特大洪水灾害,在镇党委政府的组织下,我站职工于7月3日到镇政府集中捐款,共捐款1400元,通过捐款活动以表达我们对贫困户及灾区人民的关心和慰问。

第2篇:林业系统卫生创建范文

一、完善组织领导,加强制度建设

(一)健全组织领导,加强检查督促。公司成立了由总经理为组长,团支部书记为副组长,各部门经理为组员的领导小组,加强对创建工作的监督指导,确保活动的顺利开展。每月定时召开一次班子会议,研究分析近阶段员工思想工作情况,查找和解决创建中出现的问题,并对下一步工作进行布署。

(二)完善规章制度,提供根本保障。公司一直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方式,重视制度建设,修改完善了《人事制度》、《学习制度》、《考勤制度》、《奖惩制度》、《民主管理与密切联系群众制度》,严格制度管理,作到有章可循、有据可依。用制度规范、约束员工的行为,同时建立了相应的检查监督体系,实行主管领导亲自抓,分管人员具体抓,促进了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制定了“青年文明号”的创建方案,建立完善了组织领导体系、考核评估体系、监督激励体系,做到每个环节都有人抓、有人管,每个活动都有目标、方案和具体措施,每个阶段都有总结、有检查。制定了量化岗位责任考核制度,每月进行对员工的工作情况进行考评,实行了动态管理,做到奖罚分明,激发了员工的创建积极性。

二、创造和谐氛围,优化创建环境。

(一)加强创建宣传。公司在办公楼、售票处等窗口部位树立了“人人是旅游形象,处处是旅游风景”的创建宣传牌;同时将“青年文明号”的创建机构、岗位责任制、创建目标等张贴到公司公示栏上,加强创建宣传;在售票处设置公布牌,向游客公开门票收费标准、服务承诺及投诉电话,售检票员统一着制式服装并配戴员工基本资料胸卡,自觉接受游客监督。

(二)优化创建环境。本着“绿化、美化、亮化、硬化”的原则,公司集中对办公工作环境进行了整治,由各部门主管经理负责,以公司办公楼进行了了重新装修粉刷,并坚持每日清扫并与各部门主管签订目标管理责任书;在公司院内修建了花坛和“朝晖”标志物;在售票处修建了仿古牌楼和环保停车场,为创建“青年文明号”提供了一个和谐优美、整洁舒适工作环境。

三、落实创建措施,提升创建水平。

(一)加强学习,提高员工综合素质。始终把建设“学习型”青年文明号、培育“学习型”青年职工作为创建活动的重要内容。一是坚持理论引导,增强政治素质。我们以提素质、促发展为目标,严格坚持政治学习制度,将选编好的政治学习内容发到每个青年职工手中,每周组织青年职工进行一次政治学习;每月结合工作实际组织召开一次青年员工座谈会。每季度进行一次青年职工思想分析,每半年进行一次时事政治、政治理论知识竞赛,每年开展一次读书学习的演讲比赛。使员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勤奋工作,奉献社会;二是动员员工参加成人自学考试,先后有6名员工考取了大学本科学历,14名员工考取了大专学历,有10余名员工正在自学考试在读中,丰富了员工的知识构架,提高了公司员工的整体文化素质;三是开展专业培训,夯实业务基础。*年公司组织全体员工到沿海旅游发达地区进行了实地考察,一方面,开阔眼界,学习借鉴先进的管理经验,另一方面,通过对旅游发达地区的参观学习,激发广大员工对公司发展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另外还邀请了承德旅游职业学院对全体员工进行了旅游营销管理、旅游服务意识、礼貌礼仪、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旅游职业道德,企业文化等内容的培训,以丰富业务知识,提高旅游工作的管理和服务水平。

(二)开展文明服务,弘扬文明新风。公司努力通过开展文明创建活动来营造氛围,塑造形象,打造品牌。一是开展“文明服务、文明形象、文明用语”三步曲活动,坚持上岗人员统一着装,佩戴园徽,树立文明新风尚;二是成立了“便民服务队”,在售票处义务为游客提供咨询、休息、医疗等服务,方便游客,使之有宾至如归的感觉;三是深入开展诚信建设,不折不扣的履行服务承诺,自开展创建“青年文明号”以来,未发生一起游客投诉事件,增强了我公司的信誉度和美誉度。

(三)改善用人机制,培养青年骨干。一是建立“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用人机制,在今年5月份,遵循“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通过民主推荐、民主评议、业务考试、组织考核等几个环节,择优选用一批业务能力强,爱岗敬业的人员到重要岗位,大胆启用了贾国强、宋艳辉等年富力强、业务能力突出的青年员工担负重要岗位的领导职务;二是制定严格的奖惩措施,对职业道德好、勇于创新、业绩突出的员工给予物质和精神上的奖励,使其他员工受到了很大的鼓舞,充分调动了大家的积极性,激发了员工在本职岗位上建功立业的热情。

(四)注重安全工作,确保安全无事故。公司针对森林旅游的特殊性,一方面,加强了森林公园的旅游安全管理工作,确保旅游者人身、财物安全,制定了《森林公园管理办法》《旅游安全管理实施细则》,认真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一是成立专门的旅游安全工作组;二是协同公安、卫生等有关部门,开展对旅游安全环境的综合治理工作,防止向旅游者敲诈勒索、围堵等不法行为的发生;三是加强对员工的安全常识教育,消除麻痹大意思想。另一方面,公司对员工和单位外来的社会劳力及游客进行深入细致的宣传教育,做到“出门不带火、室外不吸烟、野外不用火”。与员工个人签订防火安全责任书,确保防火工作万无一失。

四、加强团组织建设,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一)公司本着从实、从细、从严的原则,坚持抓好团支部建设。坚持每月一次的团课教育,定期召开团员大会,考评团员的工作学习情况,同时进一步完善“党建带团建”的工作机制,把团建纳入党建任务一起部署和考核评比。团支部适时适地开展、扶贫结对救助,向灾区捐钱捐物等活动,以及参加总场组织的篮球、乒乓球比赛、歌咏比赛、知识竞赛、文艺汇演等一系列的文体活动,连续三年在总场主办的党团知识竞赛中取得第一名的好成绩。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丰富了员工的业余生活,增强了团组织的凝聚力、号召力,员工爱岗敬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意识得到了加强。

第3篇:林业系统卫生创建范文

1、积极开展“法律进农村”活动。一是在2-3月份,结合春耕备耕和贯彻宣传中央1号文件惠农政策,到各集镇利用集市日悬挂横幅、设摊咨询宣传、送发政策法规资料,共到9个镇(街道)出席咨询服务人次134人次、现场接受咨询人次2000余人次、送发政策法规宣传资料1万余份;二是积极配合省人大部署的全省农业法及相关法律的执法检查活动,送发《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农业法律普及知识读本》、《县级农业林业系统行政执法职能与项目及法律依据汇编》等涉农法律知识书本至各相关部门、镇(街道)和村一级,共送发涉农法律书本1000余套;三是积极开展各类普法宣传月、宣传周、宣传日活动,今年1—2月份结合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出台一周年之机组织进行了《动物防疫法》和《畜牧法》两法宣传月系例活动,在全市各镇、街道集镇、重点村悬挂横幅,并组织了一套自编自演宣传“两法”文艺晚会节目和结合宣传车巡回宣传活动,共演出15场次;四是1月份结合确保农机春运安全、在全市开展张帖标语、悬挂横幅、出动宣传车等形式宣传自觉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系列活动。

2、及时制定好计划,落实好经费,征订并编印好资料。一是及时制订了本局2009年度普法工作计划和学法计划,并以本局红头文件温农林发[2009]85号文件印发至各科、室、站和局属各单位,并认真组织,抓好落实;二是落实了法制宣传教育经费8万元,并作出了计划安排,做到把有限的经费用在刀刃上;三是编印了一套分五篇即种值业篇、农产品质量安全篇、农经篇、养殖业篇、农机篇的农业法律法规选编,供本系统及全市各级涉农工作人员学习使用。

3、结合实际工作,积极开展相关普法宣教工作。一是结合我市5月份开展的食品安全宣传月和6月份开展的安全生产宣传月活动,我局积极组织开展以“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及种植业、养殖业投入品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并与相关部门一起上街设摊咨询宣传、送发相关法律法规资料;二是结合我市村级经济联社换届选举动员大会和工作活动,积极开展以村务公开、村级财务民主管理等“农民学法维权”方面的普法宣教活动,并悬挂横幅、张贴标语,而且组织新上岗村干部进行村务民主管理、维护农民合法权益学习相关培训活动;三是结合农资信用体系建设、“绿剑”执法活动、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业投入品监管进行相关农业法律法规普法宣教活动;四是结合农机年审、上道路拖拉机安全巡查、平安农机和农机安全村建设,积极开展农机方面的法律法规的普法宣教工作,今年共投入农机安全宣传教育经费10万元;五是结合组织各行业年度培训会开展相关法律法规宣传,今年以来分别组织了农药肥料经营企业、兽药饲料企业、种子苗木经营企业、村级财务人员等培训会,除开展法律法规宣讲外,还对违法案件进行了通报;六是结合森林防火工作,特别是元宵节、清明节等重点节假日防火工作,利用张贴标语、通告、悬挂横幅、年历画、大型宣传牌、宣传车、组织文艺宣传等大力开展《森林法》、《森林防火条例》等涉林法律法规宣传。

4、利用传媒网络,积极开展普法宣教工作。利用*日报、*电视台和广播电台、*司法、*法制、*农情、*农经网、农民信箱及发短信等形式积极开展涉农涉林法律法规的普法宣教工作。

二、认真开展依法治理工作,努力构建和谐社会

1、畅通投诉举报和渠道。一是2009年本局共受理案件23件(其中省农业厅转6件、台州市农业局转5件、*市纪委转1件、*市局转9件、群众来信来访2件),已办结21件,还完成了向市政府提出的复查意见3件,案件量同去年相比下降34.3%;二是2009年通过“12316”等渠道投诉到我局的农业生产事故案件共28起,其中接受咨询22起,受理调解农业生产事故6起并全部办结,为农民追回经济损失2万元;三是认真做好行政调处工作、及时化解行政纷争,2009年受理组织跨镇街道山林权属纠纷调处2起。

2、正确履行好职责,积极开展各类行政执法检查治理活动。一是农业执法大队今年来积极开展“绿剑”系列集中执法检查活动5次,抽检51个批次涉及农药产品11个、肥料产品10个、种子品种9个、饲料及饲料添加剂品种10个,兽药产品10个,检出不合格产品18批次并依法进行了查处。二是森林公安今年以来开展了“春雷一号行动”、“禁种铲毒”、“绿盾三号行动”等为主题的系列森林和陆地野生动物资源保护执法检查活动,在行动中当场查获野生动物鸟类300多只,捕鸟网具80多帐;三是市畜牧局暨动物卫生监督所今年以来加强了对饲养场户的监管,以审核《动物防疫条件合格证》为抓手,对检查发现的问题及时抓好整改,并加强了对集贸市场动物及其产品交易行业的监管,全年共出动执法人员1400多人次,检查了600多家摊主,发放整改通知书1200多份,还与农业执法大队一起加强了对饲料、兽药生产经营企业及“三聚氰胺”添加剂方面的监管,共检查了兽药生产企业75家次,饲料生产企业45家次,并对违法生产经营企业及时进行了查处,还对10家鱼粉蛋白饲料生产企业抽检了21个品种,对是否添加“三聚氰胺”进行了检测,检测结果未发现添加“三聚氰胺”行为。

3、进一步加强落实村级财务审计和农民负担监督管理工作。一是建立健全了农民负担源头防范机制:①及时调整涉农收费公示制,收费公示至全市各村,②落实村级订阅报刊“限额制”,并联合下发了温纪[2009]62号《关于进一步规范村级组织订阅报刊的通知》,作出了明确规定;二是建立健全了农民负担监督检查机制:①建立了重点检查,专项整治与正常性监管检查相结合制度,今年7月中旬组成4个检查组对8个镇(街道)进行了专项检查,②建立了农民负担目标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今年11月下旬,对全市各涉农部门和各镇(街道)进行了专项检查考核,未发现违规现象;三是今年共审计了285个村(其中专项审计重点村10个),涉及资产总额6.2亿元,查出违规资金82万元,向被审计村提出加强财务管理建设296余条,例查出松门镇远景村原出纳动用集体资金59万元,建议市公安局经侦大队侦查。

4、整体推进小农资整治和农资信用体系建设,已构建起对农资市场(即农业投入品源头)的监管长效机制。一是按照《小农资店经营规范和服务标准的要求》和《*市“小农资整规工作全面推进单”活动方案》的要求抓好创建整治工作,通过验收至今达到小农资整治规范企业244家(除3家未达标外);二是按照《*市农资企业信用分类监督管理实施办法和分类评价评分标准》,建立了*市农资信用系统管理软件,其中59家农资企业被评为守信企业即A级,82家被评为基本守信即B级,30家被评为警示企业即C级,5家企业被评为D级,责令退出农资市场;三是大力发展农资现代流通经营模式,即连锁企业,至今有4家农资龙头企业在我市建立加盟连锁店92家。通过创新农资经营模式,促进了农资产品的质量,同时也促进了农业生产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的保障。

5、加强了动物疫病防控和畜禽排泄物治理及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查检测工作,确保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一是加强了对动物及产品的检疫工作,全年实施生猪产地检疫45418头、家禽产地检疫540.6万只、生猪屠宰检疫37.1万头,检出病死猪770头、病害产品8.1万公斤,全市无畜产品安全事故发生;二是加强对饲养场户的管理,今年共完成了全市饲养场无害化处理设施202个;三是加强了对“瘦肉精”等违禁药物的监管,今年共抽检了养殖环节样品1350份,屠宰环节样品380份,调入动物产品肉样品70份,所有样品“瘦肉精”检测均为阴性,未发现添加违禁药物的违法行为;四是分别在4、5、7、9、11月组织了8次对瓜果蔬菜的例行监测、抽样活动,出动抽样人员27人次,检查生产单位63家次,抽检样品96批次,合格样品94批次,并在*市食品安全信息网和*农林信息网食品安全栏目进行了公布。

6、加强森林消防工作,确保一方平安。一是通过张贴通告、标语、悬挂横幅、出动宣传车、发放资料、专题文艺巡回演出等形式,深入广泛地进行宣传《森林防火条例》和市政府的《关于切实加强森林消防安全的通告》、《关于切实抓好清明节期间的森林消防工作的通知》,以提高森林防火意识;二是抓好元宵、清明等重点节日巡回检查与设卡检查相结合,规定了“六个严禁、一个收缴”,大力提倡“无烟扫墓、文明祭祖”,严防死守;三是抓好责任落实,市政府与各镇、街道、各镇街道与村签订森林防火责任状,达到目标明确、任务分解、责任细化、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并列入年度工作目标考核;四是不断加强森林消防队伍建设和值班工作,全市共建有森林消防队25支607人,市、镇(街道)两级在森林防火期间严格执行24小时值班制度,经过努力今年只发生一般森林火灾一起,受害森林面积0.9公顷。

7、强化农机安全管理,推进“平安农机”建设。一是加强开展春运农机安全宣传与巡查,召开了有镇(街道)农机管理站负责人和农机安全片组组长参加的全市性的农机春运安全动员大会,并采取强化路查、排查黑点等措施,确保畅通;二是落实农机安全责任制,市农机总站与各镇(街道)农机管理站,各农机管理站与每个农机手签订安全责任书,全市签订率达100%;三是抓好拖拉机年度检验工作,全市检验拖拉机3576辆,检验率达88%;四是积极开展农机安全村镇建设和制作悬挂农机警示路牌活动,今年已创建农机安全镇1个,安全村5个,设立农机警示和安全村建设路牌16块。综上所述,有力地推进了“平安农机”建设。

第4篇:林业系统卫生创建范文

1.1从市场环境变化粉

在市场环境不断变化的今天,汕头农业区正在暴露出过去短缺经济环境下掩盖住的一些深层次问题,其中农业整体质量引发的连续多年农民增产不增收已发展成现代农业发展的突出制约因素。农产品市场由卖方市场变成了卖方市场与买方市场并存,且逐步向买方市场过渡。计划经济体制条件下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铁定规律已不复存在,买方市场的快速形成,城镇居民对农产品选择性消费趋势的发展.给我市农业生产提出一个新的命题:即如何以市场为导向组织、安排、管理农业整个体系,满足外向型、开放性囚民经济发展和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对农业产品多样性、高质量的需求,有效解决特色农产品供给与市场需求品种性、地区性、季节性不相应的问题〔2〕。这个命题从表面看是给特色农业提出质与量的双重要求,实质上则是一个质与标准化生产与管理的融合问题,特色农业正在呼唤着建造标准型农业构架的要求。标准化自然而然地成为我市农业发展新阶段的战略选择。

1.2从创农业品牌的角度肴

买方市场条件下的农产品竞争的实质是品牌竞争.而农业标准化是农产品创品牌必由之路。一个农产品牌的形成,必然要建立在对资源、市场、科技、经营管理、配套服务体系充分论证的基础之上,克服传统经济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并要在育种、栽培、植保,到产后的加工、保鲜、贮藏、运输,以及生产资料的供应和技术服务等各个环节上,都要实现标准化生产与管理。我市农业领域正在确立一种新理念,这叫做“小商品、大市场;小商品,大产业”,这是一种“品牌农业”的理念,是发展品牌农业、提高竞争优势的理念,这种理念将为我市农业标准化快速发展开创一个新视野:农业标准和农业品牌产品是互为促进、密不可分的关系。首先,农业标准化的发展要以效益为中心,要靠赢利来支持,而农业名牌产品的效益远远超过非名牌产品,具有巨大的价值升值功能,能够为农业创造巨大的效益。第二.名牌产品离不开标准,名牌产品的基础就是高水平的产品标准。把标准化工作同创建农业名牌产品结合起来,可以利用农业名牌效应,提高农业标准化效益。农业产业部门的领导将象工业部门的领导一样抓标准化生产。

1.3从我国加入WTO对我市农业带来挑战的必然趋势

加人WTO与实现我市农业外向型.客观上要求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国际农产品自由贸易对一个发达农区实施标准型农业的客观要求。当今世界,影响农产品国际贸易相对优势的主要因素是科学技术,由科学技术水平决定产品质量.成了农产品国际贸易竞争中的主要因素。因此,努力提高我市农产品的质量也就成为我市农业科技进步模式选择的出发点之一,同时,也是我市农业科技进步的主攻方向。我市应从遗传改良、生物技术、条件控制、品种更新,农产品生产质量标准体系和农产品生产技术标准化等方面人手,综合运用各种农业科技手段,研究、开发、推广农林牧渔等优质农产品的标准体系,提高我市农产品的商品性能和国内、l司际两个市场的竞争力。农业发展的国际前景,对我市农业外向型的发展已经提出了很高的农业标准化要求。推动我市标准化构架的建设是因应WTO对我市农业带来的挑战的有效举措。

1.4我市初具实施构筑标准型农业构架的良好机遇和条件

第一,民众生活水平较高、对农产品质量要求不断提高,农业正初步由“生产者主导型”转向为“消费者主导型”.光靠传统农产品以及农产品的传统用途,已经很难适应和满足一个大城市广大消费者高度分化对农产品的要求,比喻,健康问题日益突出,农产品的安全卫生及营养倍受关注,这是实施农业标准化的基本条件。第二,我市大多数农产品相对过剩,都市型农业结构调整面临千载难逢的良机。同时,城市居民对绝大多数农产品有极大范围的选择权(国内优质,绿色食品,国外产品).这为实施标准化农业构架提供了前提条件。第三,我市农业既属城郊型农业,也属港口型农业,更具都市型农业的基本特征,具备生产优质农产品的环境、资金、技术、人才。通过在城市率先实施农业标准化,进人城市市场的农产品就要达到城市对农产品要求的质童标准,这就促使农产品生产者要以此为导向,以城市的农产品标准为导向进行生产。同时,城市拥有的资金、科学技术、生产资料和设备,可以通过城市强大的辐射作用向周边地区渗透和发展。这样,城市就可以在市场上对本地区农业标准化进行引导从核心农区向农区推进。汕头作为粤东的中心城市,实施农业标准化工作的效应十分明显,这是实施标准化农业的良好条件。第四,我市具备发展农业国际贸易的基础,特区优势、沿海优势、邻近台港澳地理优势、侨居世界各国和地区的潮人众多优势(人文资源优势)等比较突出。市场经济体制比较完善,市场观念和产品质量监测体系具有一定基础,为实施标准化农业准备了市场竞争条件。

2.标准型农业的内涵与我市的规划构架设想

2.1标准化农业的内涵

农业标准化是把生产实践中积累和总结的生产经验,同国内外先进科学技术和成果相结合,纳人农业领域的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指导和规范生产、加工、经营、销售等活动,进而达到提高农产品的产量、质量和经济、生态、社会效益的预期目的。农业标准化是一个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过程,而在一个特定区域内,农业领域全面推行标准化生产,则可以说,这种农业就称之为标准型农业。标准型农业是通过全面实施农业标准化而形成的.标准农业与传统农业相比,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标准化体系的综合性:包括农业生产资料标准、农业生产和管理技术标准、农业环境保护标准、农业经营管理标准;—标准化体系的政策性:表现在要遵循发展国民经济的总方针来确定适应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农业标准化方针政策和标准化规则与计划;—标准化体系的技术性:突出特点是以载体的形式而不是以物质的形式出现,所以标准不是研究对象技术本身,而是研究负载其上的载体(标准)的。标准这一载体的技术形式,不是只迫求反映对象技术的先进性而是合理的先进,是融合着标准化方针、政策、经济要求的总合。所以,标准化是受政策性指导的技术;—标准化体系的经济性:表现为可以使农业生产发展避免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和劳动损失.其经济效果有的可以定量地计算出来,有的是间接地表现出来,有的是从保护自然资源、人类工作与生活环境和身体健康等而长远地表现出来;—标准化体系的法制性:突出地在产品质量监督和质童管理过程中体现出来。

2.2农业标准化是我市特色农业产业化的一种技术支撑

“九五”期间,我市农业全面发展,农业结构调整已初见成效,形成一批有区域特色作物区、水产区、畜牧区,农业产业化经营取得发展,2000年全市15家农业龙头企业带动5万多农户每户增收2000余元;农业标准化生产开始启动,组织一批优质农业产品注册商标,实现零的突破;农业科技服务广泛开展,乡镇企业保持较快增长势头。我市70%土地和人口在农村,没有农业的现代化,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就难以实现,一定要从战略高度重视科学技术对农业产业化、产业特色化的渗透作用,重视刚刚兴起的农业标准化工作对特色农业的推动作用,重视农业标准化工作对外向型农业发展的巨大影响,才能在国际贸易中占据优势川;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这一长期农业产业化发展目标,依靠科技不断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积极探索农业产品规模化经营.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完善公司加基地加农户的经营机制,把农村分散的千家万户与市场联系起来。政府要相对集中人力物力财力,把刚刚实现“零的突破”的我市农业标准化工作更有效地推进一个新台阶。我们必须首先明晰我市实施农业标准化的总体思路(发展的阶段目标、规划)和采取的有效方式(结合国家标准,参考国际标准,制定适合我市农区特色农产品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的具体标准,以及建立质量监督管理体系),然后确立标准化农产品市场的战略定位,并深人研究实施农业标准化对本市农区农业结构的调整、优化的作用机理,进而探索通过实施农业标准化来调整、优化本区域农业结构的新途径,以此指导今后我市特色农业经济的具体实践。从而,为我市全面实现农业现代化,成功推动外向型农业发展夯实基础。

2.3我市实施农业标准化思路

以国家“农业科技发展纲要(2001年~2010年)”中有关毛I毛找11化问题的论纲,作为我市实施农、l卜今l、找l•化_l二作的理论指南‘“,,包括:“实施作物良种科技行动,促进种植业结构调整。以优质高产作物新品种选育及其产业化为重点,加快种植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发展优质高效种植业.促进种植业和产品标准化、布局区域化、经营产业化。”.’实施优质高效畜牧水产科技行动,加速养筑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进程。开展畜牧水产优良品种选育、饲料开发、生产设施设备研制、疫病综合防治等技术研究.加快畜牧水产业的专业化、规模化生产,建立健全畜禽水产品质t检测体系,推动畜牧水产业全面发展,大力开拓国际市场。”“……建立健全农产品加工质量标准体系和监测、检测技术体系。开发先进监测技术与设备.推动主要农产品监测、检测网络体系的技术升级,加速农产品加工质量监测、检测网络体系的技术升级,加速农产品加工质量监测、检测技术体系与国际接轨。发展有机(绿色)食品等无公害产品,提高农产品与食品的安全性。”“依靠科技,建立新型农产品加工业。采用‘公司加墓地加农户’的农业产业化模式,引进良种.开发配套生产技术,推动标准化、规模化优质农产品原料生产基地建设;大力加强农产品加工技术与设备的研究开发,培育大宗农产品加工科技企业.开发国内外市场,促进农产品加工业的全面快速发展。”“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技术,提高抵御农业自然灾害的能力。开展无公害农业生产技术研究;建立无公害农业生产技术标准;开展乡镇企业污染治理技术研究和示范;大力开展农业病虫害防治技术研究;建立生态农业技术体系,提高抵御早、涝、风、雹等气象灾害能力。”“加强农业标准化体系和动态监测网络建设。”汕头农业标准化工作既要以“纲要”作理论指南,更要围绕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战略要求,以高新技术为先导,大力发展工厂化农业、创汇农业,大幅度提高农业企业的创新能力,促进农业产业升级,增强农业的国内外竞争力。

2.4我市标准型农业规划构架

2.4.1指导思想

充分发挥标准化和监测工作在我市农业和农村经济中的作用。根据本市区域农业优势制定实施农业标准化工作规划和项目,把重点放在农业支柱产业和主导产品上,品种的重点放在名、特、优和高产、高效的农业产品上,立足创建农业品牌和名牌,在农副产品的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都注人新的科技成果,从选种、育种到生产、收获、加工、贮藏,都执行规范的生产方法和质量保障体系。要使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能有较大提高,就必须加强农业标准化工作.在现代市场经济对农副产品,特别是消费者对名、优、特农副产品的商品化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国内外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势下.制定并实施农副产品的加工标准、检测技术标准、包装规格标准、品质等级标准等可以使农副产品的商品化过程在标准的监控下,以高品质和优质服务适应市场竞争,使农产品的价值得到充分体现。农产品标准与国际接轨,更能扩大我市农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进一步开拓国际市场。农业监测体系是指为提高农产品、农用生产资料和农业生态环境的质量,由各类具备农业专业技术和监测能力的检验、测试机构组成的监测网络,是农业标准化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重视农业标准化工作就必须重视建立以农副产品和农用生产资料监测为重点,包括对农业生态环境检测在内的完整的农业监测体系。此将有效为规范市场交易,杜绝假冒伪劣产品的市场流通,切实保护生产者和为消费者提供服务。

2.4.2我市农业标准化体系范围

农业标准化体系主要指农业、林业、畜牧业和水产业制定的,以国家标准为基础,地方标准为重点,行业标准和企业标准相配套的产前、产中、产后的全过程系列标准的总和,还包括为农业服务的化工、水利、机械、环境保护和农村能源等方面的标准。按农业生产主体和为主体服务的其它因素,我们把我市农业标准化体系分为主要农副产品标准体系,以及支撑和服务农业的标准体系两大类。农副产品标准体系,包括粮食、水果、蔬菜、畜牧业、水产业、林业、其它农产品(包括茶叶、烟叶、糖料、热带作物(引种>、食用菌、花卉等)、动植物纤维等方面的标准。支撑和服务农业的标准体系包括饲料、动植物保护设备、农用化工产品(化肥、农药、农用塑料薄膜)使用、农业机械管理与使用、农用水利与水土保持、农业能源、农业环境保护等。上述的两个方面都应按市场需求的原则,根据具体需要确定标准的级别,按标准化法规的规定操作,逐级分解细化,制定具体的个体标准。总体来说,主要突出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农副产品的等级标准,二是种苗的品种和用种质量标准及生产资料质量标准,三是农业技术规范,四是农副产品包装、储藏和运输标准。

2.4.3我市实施农业标准化工作的计划、规划项目选择

2.4.3.1农业标准化项目内容非常广泛,对于全市性的计划、规划项目,只能因地制宜,有目的、有重点地选择,具体细分如下:第一,着重考虑种子标准项目种子标准是种子、种苗、种畜、种禽和菌种、鱼苗的标准总称。在计划中,要着重考虑种子标准项目。第二,重点制定并实施农产品等级标准项目农产品等级标准,是对农产品等级质量的技术规定,是产品生产、产地检验,交货验收及质量仲裁的技术依据。农产品等级质量以外观形态、内在质量、加工精度作为分等级的主要依据。第三,突出种养生产技术规程项目种养生产技术规程,是指农作物、林木、畜禽及水产类,在各自生产过程中,把科技成果和生产实践经验,有机地形成最佳生产技术方案,经选用优良品种并合理运用栽培、速生、饲养及养殖生产技术措施。第四,开发农业主导产业标准项目为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以立足我市长期以来形成的畜禽、水果、水产、蔬菜、食品加工等特色优势产业作基点,按商品化生产要求,从这些特色产业中找准系列品种,列入计划,实施主导产业标准项目,并在实施中按市场要求不断提高完善标准,全面与国际市场的标准接轨。这不仅满足了农产品优质化的规范要求.也满足了小包装、规格化的市场需求及现代连锁店经营的需要。这是一种“小商品,大市场”的现代农业理念。

2.4.3.2实施我市“无公害农业”标准化工作无公害农业是90年代出现的一个全新概念。它是指在无污染区域内或已经消除污染的区域内,充分利用自然资源,最大限度地限制污染物质进人农业生产系统,生产出无污染的安全、优质、营养类产品,同时,生产及加工过程不对环境造成污染危害。农产品生产由普通农产品发展到无公害农产品(或称之为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生态食品、自然食品),已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我国消费者环境意识与自我保护意识的不断增强,普遍需求市场提供安全、优质农产品,西方发达国家对进口农产品中各种污染物的含量不断进行严格限制.可以说,未来的市场将是无污染市场。因此,必须将“生态安全”和“环境友善”作为现代农业标准体系的新内容旧。发展无公害农业不仅具有极良好的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巨大的经济效益,而且能够大大地增强我市农产品具有应对加人wTO后适应国际市场的竞争能力。当前迫切需要制订具有出口优势的汕头农产品的商标标准、定量标准、包装标准,这些标准是发展外向型农业中消除国外技术壁垒的通行证。我们建议把无公害技术标准的构架中的关键技术的突破补充列人市“十五”科技攻关计划,抓好以下工作:通过无公害农业关键技术的攻关,改进无公害农业生产资料(农药、肥料、饲料)的人工化学物质的配方,开发符合我市土地、水质、气候条件的高效、低残留、无污染的生物制品,培育具有复合功能生物农药工程菌种.使之兼备优良的生物学工艺特点及工艺性状,为产业化打好基础;着重研究微生物和植物性生物农药的资源开发和品种选育,开展发酵、后处理、制剂等工艺研究.提高生物农药产品的品质、稳定性、货架寿命,降低成本;开发安全、高效、价廉的兽药系列产品;采用生物技术手段研制多功能生物肥料工程菌株,开发新型微生物肥料生产工艺,重点开发有机肥料、有机无机复混肥、腐殖酸类肥料、矿质肥料、及其掺和肥料等;研制安全、天然、营养、多功能和通过发醉技术制取的新型食品添加剂和饲料添加剂.着重研究食品(饲料)添加剂的天然资源开发和提取技术,开发微生物发酵、提纯等工艺研究,提高天然食品(饲料)添加剂的品质、色泽及效能,降低生产成本;在包装储运方面,重点研究物理灭菌工艺、CO:超临界萃取技术、膜分离技术、酶工程、发酵工程、冷冻干燥、挤压膨化、低温浓缩技术,研制灭菌包装技术及安全、可降解和可重复使用的包装材料;开发食品气调储藏技术;为生产出符合人体健康或特定需要的安全谷物、果蔬、畜禽及水产品莫定符合国内外,特别是发达国家准进口的严格品质安全物质的标准要求。没有上述无公害农业关键技术、设备的研制和开发,实施无公害农业的标准化工作即失去核心的支撑科技力量,外向型农业将会受控于人。无公害蔬菜标准体系的建立与实施是我市发展无公害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无公害蔬菜生产标准化工作要努力建立比较完善的标准体系,与发达国家标准接轨,才能获得国际贸易“通行证”;才有“资格”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才能拉动无公害蔬菜新产业的形成与发展。无公害标准体系的构成与建立,包括与其生产、流通有内在联系的各个环节的标准:—无公害生产基地的条件标准。主要规定生产基地的土壤质t、空气质量、农用灌溉水质最控制指标,以确保生产环境满足无公害标准要求。—无公害蔬菜有毒、有害物质残留限量标准。主要规定蔬菜中有毒、有害物质限量标准及其试验方法。—无公害蔬菜农药合理使用规则。主要规定严禁使用的杀菌剂、杀虫剂等高毒高残留农药和允许限量使用时的常用药盘及稀释倍数及安全间隔期(天),以确保无公害蔬菜中有毒有害物质残留量不得超标。—无公害疏菜产品标准。主要规定无公害蔬菜品质质坛和卫生质量要求,以此作为无公害蔬菜质量判定标准。—无公害蔬菜栽培技术规程。根据无公害蔬菜生长特性,规定出品种选择、育苗、整地、定植、田间管理、农药化肥使用标准、病虫害防治、采收、初加工等技术操作规程,以确保其生产过程达到无公害标准规定。—无公害蔬菜农药残留量试验方法标准。主要收集、制定与无公害产品标准相配套的方法标准。—无公害蔬菜包装标准。主要规定无公害蔬菜包装用材料、包装基本原则,标注内容等。由于无公害蔬菜标准体系的建立比较复杂,需由专业部门进行专题的调研论证工作。

2.4.3.3研究制定一个我市农区通川的“安全I又生优质农产品(或原料)产地环境地方标准”这项标准是结合汕头农产品生产和质量控制的实际情况,参考有关发达国家的农产品标准进行制定,它应包括与优质农产品的安全卫生有密切相关的土壤、水质和空气三个环境质量要求,包括农[[]灌溉水质标准、养殖少}l水质标准、畜禽用饮水水质标准、土壤环境质量标准、大气环境质量标准等等。其中,大气环境质量标准应采川国家标准中有关自然保护区、风景区的环境空气质量要求。用汕头优质的空气、韩江优质的水源、潮汕无污染的优质耕地等构成的优质生态环境,生产具有汕头系列品牌标志的农副产品,将是汕头特色农业的最大特色。

2.4.4关于我市标准型农业的战略思维综上,提出建设我市标准型农业基本构架,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工作,将使汕头农业现代化有一个实用而强有力的技术支撑整体体系。分为六大体系:建立以环境农业为主体,水、土、生物资源科学为依据的生态体系;二是建立污染环境极小的“三高”农业技术生产体系;三是形成布局合理,连接国内外市场的运输、仓储、营销技术体系;四是建立高水平都市林业和都市园林为主体的环保科技体系;五是建立能提供有效服务的信息服务和情报服务的服务体系;六是建立完善的监测、法律体系。由于标准化工作的网络式贯穿作用,以上体系是一个相辅相成的一个农业科技总体,体现了对现代农业发展的支撑作用。

3.推动构建我市标准型农业构架的战略对策

从产量最大化到效益最大化,这是我市农业发展新阶段区别于过去的一个重要标志。据专家测算,在同样的生产条件下.如果投人决策目标从产量最大化转变为效益最大化,单位农产品的生产效益可以增加10一30%以上〔,,。如何有效地推动?我们提出:

3.1用“区域发展”推进“标准型农业”的跳跃式发展

我市于2000年通过实施的“汕头面向21世纪科技振兴规划”中确立四个与农业相关的“科技发展重点区域”,是我市标准型农业的示范区域川。它们是:设施农业示范区示范区设于市白沙蔬菜原种研究所及市白沙禽畜原种研究所,基地总面积为1715亩,分为蔬菜业设施示范区和禽畜业设施示范区两大类。蔬菜业设施示范区下设蔬菜研究成果展销中心、国家农作物品种区域试验区、蔬菜引种研究中心、蔬菜生物工程研究区、良种繁育区、种子包储加工区,通过采用远缘杂交、辐射育种、化学诱变育种、杂种优势利用、染色体r几程、基因工程等现代种子人工二干涉作物遗传变异.培育出水平更.佰的蔬菜新品种,认真抓好“种子工程”,实现蔬菜种子产业化。畜牧业设施示范区下设种鹅场、种鸡场、现代化孵化厂、种牛输精配种场和家禽育种中心,力求布局科学合理,设备先进配套。通过示范指导作用,为家禽育种提供一个符合科学设计的场所,促进家禽育种工作的开展,增育更多更好的家禽良种。农业科学园科学园以市农科所为载体,利用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的智力和研究开发条件,借鉴国内外农业发展经验,结合汕头市情形成“科学内容、园林外貌、潮汕特色、规模产业、良好效益”的综合体,将对摸索、总结和推广“三高”、“四化”农业发展经验,普及农业科学知识,丰富地方文化意蕴情趣,美化市容环境,维持生态平衡,探索新时期农业科学研究所发展的新路子产生积极的影响。农业科学园置于汕头市区西北,占地面积约20公顷。参照潮汕园林设计模式,整个园区按功能分若干个小区,并人工改变部分地貌,依靠园林造景、人工湖、人造山丘结合种植特色植物,达到园林风景如画,处处洋溢科学文化内涵与潮汕特色的境界。设立墓因工程育种、航天育种等农业高新技术研究开发基地,重点选育优质、高产、多抗的水稻、花生和名贵花卉新品种,并利用组织培育、工厂化育苗,实现花卉种苗产业化;研究适合南方气候特点的农业设施设备及模式化栽培技术,建成设施花卉生产示范基地;优化资源配置,建成农业科技教育培训基地。汕头农业科学园,作为现代农业与都市农业相结合的产物,以其在集约经营、资源优化配置、科技进步、经济发达、生态环境良好等方面综合表现出可持续发展的良好效果.充分发挥研究、试验、开发、推广、培训、示范、服务的典型作用,进而推动农业产业化的进程。潮阳民曹科技发展试验区民资民力雄厚、民营经济发展较快是潮阳的优势。本区域的主要任务之一是大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提高农业的综合效益,调整种植业区域结构,发挥区域优势,推广良种良法,发展国外市场需要的高价值经济作物。以潮阳盟兴水产品养殖有限公司和侨丰(集团)公司二家省级农业龙头企业为依托,重点发展高效生态型水产养殖业和高科技工厂化养殖,发展水产品的精加工、深加工和综合利用,重点抓好大宗水产品的保质和低值水产品的深加工,提高水产品质量和附加值。南澳科技兴海示范区国家科技部等五个部委己把南澳列为“全国科技兴海示范区”,是我市海水增养殖的主要基地,将以汕头大学在南澳建立的广东省海洋生物重点实验室临海试验站为依托,利用本地的地理环境及资源优势,建立海洋经济生物培苗中心,重点发展高效生态型水产养殖业,开发新品种和增养殖新技术,优化增养殖结构,重点建设水产种苗厂.工厂化养殖场,搞好水产品精深加工,提高水产品附加值。上述四个高技术农业发展区域,备受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的支持,其农业技术与经济发展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已远远超出汕头农区,波及粤东整个区域,在省内乃至全国也颇具知名度。已经取得的成就以及人力资源、技术资源和生态资源等优势条件,极其适宜将其建设成汕头标准型农业的试验基地、示范基地及中心区。这不只是简单再加挂一个招牌的问题,而是应当有支撑性的再投人、吸引人才、增加设备和设施,成为有实力的实施农业标准化工作的模范区域。要在动植物良种、生物工程、现代化集约种养技术、农产品储运加工技术、农作物病虫害及自然无害的综合防治、农业资源的高效运用、农业检测、土壤能源建设、无公害农产品的生产、先进的经营管理等的技术及其含量的标准化措施,并在设施化、工厂化、企业化建设和管理方面,提出并建立可行的技术化标准。模范区域要成为有能力引进国内外最新的农业科技成果和先进技术、先进装备,形成网络健全、反应快捷、测定精确的现代农业标准监测及管理体系的中枢,并有能力把触角伸向广大农村,提高监测品种和手段,加强农产品质量跟踪和打假力度,真正使标准农业取信于民,成为全市农业标准化工作的中枢。

3.2发挥龙头企业的“龙头带动”作用

我市1999年有潮阳市侨丰集团有限公司、澄海市畜牧总公司被广东省评为第一批省级农业龙头企业,2000年又有汕头大洋集团公司、潮阳市盟兴水产品养殖有限公司、潮阳市粮丰集团有限公司等三家公司被省评为第二批省级农业龙头企业。至今全市已有包括5家省级龙头企业在内的15家农业龙头企业。据统计,1999年共创值10亿元,带动6.36万户农户,增加农民收人1.39亿元,户平均2183元。上述农业龙头企业较好地化解农民分散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的矛盾,初步(一个侧面)解决农产品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这一实际情况所带来的问题,成为现代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带头羊。但是,我市农业的总体产业化水平仍然是低水准的,其发展规模仍不及全省的平均水准。1999年广东全省公司加农户产销一体化龙头企业已近1400家,销售收人39。亿元.带动农户140万户。珠江三角洲地区正在试办的十大农业示范区总面积为14万亩。预计总投资40亿元,1999年已投资10亿元。形势说明,在农业产业化竞争中,我市需要充分发展和发挥产业链条中“龙头”企业的作用t6J。把产业化的规模和水平推上一个新台阶,才能有效缩短距离,获取应有的农业产业化利益。如生态农业是通过生物链把种植业、养殖业与畜牧业结合起来,产生循环经济所特有的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一样,按照耗散结构经济论的观点,现行的“公司加基地加农户”的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产业结构是一个特有的经济非平衡系统,产业只有不断打破原有的平衡,呈现开放状态,才有活力;注意与其它产业要素的融合,才有促协力。农业产业化就是企业、基地、农户三要素的相互融合,因而融和之后产生一种杂交优势亲和力。这种“活力”、“亲和力”的经济表现就是经济效益,企业经济效益与农户经济效益都得以提升。在这样一个经济生态系统中,再把“农业标准化工作”、“标准型农业理念”引进这个系统中去实施,“公司加基地加农户”的产业化系统又一次被打破原有的平衡,再一次呈现开放状态。从这个意义上讲,标准化工作是农业龙头企业取得壮大和持续发展的有效动力。把我市的农业龙头企业再发展至30家或40家.带动的农户再增加至10万户或者说15万户,汕头全市标准型农业将呈雏形而不仅仅是实现零的突破。这样,现在表现为制约农业发展的深层次问题:农产品发展的市场定位不准确.大路货农产品供过于求,造成价格因成本倒挂,亏本生产经营;市场预测难度大,生产出现盲目性;加工保鲜技术跟不上,制约具有地方特色优稀高值品种的发展;技术含量高的高值、高效优质品种不多,引进力度不够;缺乏农业企业、中介组织,制约设施化、规模化、标准化生产;产品难以形成品牌,难以打进大市场、国际市场竞争力不足等等,将在龙头企业实施农业标准化工作中有效地被消化被解决.我市农业实施发展“小商品大市场,小商品大产业”的目标就有可能实现。

3.3选择农产品加工业作为农业标准化工作的盆点

现代农业食品几乎不再是从菜园子到菜篮子,而是经过多重加工和各项消费前服务川。要从汕头实际出发,抓住大宗农产品和特色产品,确定加工目标,扶持加工企业,不断提高加工水平,形成一批具有汕头特色,符合国际质量标准的农业加工产品名牌,拓展国内外市场,实现对农产品商品价值的提升。我市大宗的农产品主要有蔬菜(尤其是冬种大芥菜)、海淡水产品(尤其是贝壳类、中低档鱼类)、禽畜产品(尤其是鸡、鹅),目前多数以初级产品进人市场.要认真研究加工、保鲜技术,开发系列产品,善于包装,提高产品质量,增加产品加工附加值,提高经济效益。要选择一批具有区域特色的优势产品,如潮阳金玉三棱橄榄、澄海樟林林擒、潮阳西肪杨梅、南澳桔红,以及各地的一批优质蕃薯、优质玉米等,进行保鲜和包装研究开发,把具有稀少性价值,而市场价值较高的特色农产品全面实施标准化生产。我市农产品加工企业,多属小型、分散,竞争力不强.要通过知识培训.树立品牌意识,提高经济管理水平。要逐步建立符合国际惯例的卫生标准和质量标准,以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我国加人Wl一O的需要。企业不仅要有注册商标的产品,还应有自己的名牌产品。政府和有关部门.要通过引导和必要扶持,促进一批农产品加工骨于企业形成。要通过选择有一定规模、效益、有自己品牌产品、有市场前景的企业.经过筛选,确定一批重点农业和农蒯产品加工的企业,给予相应的扶持。一是扶持企业开展150900。系列标准认证;二是产品技术开发扶持,帮助重点企业建立研究开发中心,开展新产品和保鲜包装技术的研究、开发、创新及应川;三是帮助企业组织一批品牌进行著名商标、驰名商标认定和15014001绿色食品认证。强化一系列服务,使我市形成一批基础扎实、产品知名度高、信誉良好的农产品加工绿色企业,让汕头农产加工品在即将到来的绿色产品、绿色消费、绿色市场、绿色营销的大潮中领导潮流。产品只有通过市场交易成功,才能实现商品价值,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目的也才能实现。如何拓展市场,最重要是规范现有专业农副产品批发市场的秩序和管理,形成市场的交易吸引力。与此同时.要选择一、二个大型的市场建立信息网络,逐步实行网上报价、交易、代购、代销,配套金融、保险、食品卫生检验等机构,以形成标准化农产品的标准化市场。

3.4用“人才离地”支持构筑标准型农业产业构架

我市倘若缺乏一大批具有标准化科技知识的实施农业标准化工作的人才,就难以构筑起标准型农业产业构架。因而培养和广揽人才既是当务之急、又是长远所需,吸引人才的政策则要由“刚性”转向“柔性”。为适应发展之需,我们认为我市至少需要形成以下三支队伍:一是具有全局观念、超前意识、创新精神及现代农业管理能力的农业产业化的宏观管理领导者队伍,尤其要造就具有国际商业头脑和全球化经营战略的农业企业家.以适应加人WTO以后的发展形势;二是具有市场眼光、知识转化能力,敬业创业,熟悉本产业、本企业的标准化管理的管理者队伍;三是具有较强的岗位能力.在生产(服务)过程中起骨干作用,始终坚持在第一线,提供一流优质服务的专业技术骨干队伍(宜在现有的农业技术、农业管理队伍中进行知识改造和更新)。“人才高地”的形成.其最终目的是为我市建立“三个体系”、“四个创新”提供智力资源保证闭:’’三个体系”:一是建立农业标准体系,把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诸环节纳人标准化管理轨道。二是建立农业监测体系,形成较为完善的农业生产资料、农副产品和农业生态环境等方面的监测网络。三是建立农产品评价体系,通过制定和完善质量认证标准和产品评价标准.实施农业品牌(商标)战略,扶持和培育优质农产品.提高特色农产品的市场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四个创新”:一是种子质量标准创新。农产.钻质量的竞争核心是良种的竞争,谁拥有良种,谁就能掌握质最竞争的主动权种子既是农业生产的“源头”.也是农业标准化的第一站。二是操作规程创新。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特别是随着大中城市农产品准人证的实施和加人wTO,农产品的安全、卫生、健康问题越来越突出,因此,今后在制定操作标准时,既要重视操作规程的技术含量,更要注重操作规程的操作环境和安全控制。三是产品标准创新。我市农产品大多数至今还没有实施产品标准.这不仅给实施品牌农业带来困难,而且也难以实行优质优价。四是农产品的加工和包装创新。加工和包装是实现农产品多次增值的有效途径,是提高农业生产效益的重要手段。

4.措施建议

第一,标准型农业是我市农业发展新阶段的战略选择,它代表着现代农业发展的方向,成为现代农业的新概念。我们应当切实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把农业标准化工作列人农业产业化的议事日程。我市农业现代化处于沿海地区发展的前沿,对农业标准化的认识更应超前一步,全市各级政府和部门要统揽全局,加强领导,在研究农业如何产业化时,同时研究农业标准化,要结合农业产业的总体安排,制定农业标准化规划或计划,在实施“丰收”、“星火”等科技发展计划时应同步考虑标准化,对一些带全局性的产品实施产业化时,应由政府牵头,组织包括标准化行政部门在内的有关部门共同推进标准化进程。第二,农业标准化工作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作,必须把涉及农业标准化的有关部门有机的组织起来,建立一个体系.形成一个合力,制定与国际接轨的新的法律、法规和有关标准,把农业标准作为重点进行攻关〔”。这一体系目标的形成,可以参照借助于农业推广体系建立农业标准化体系。从行政上看可分成为市、县、乡、村四级。这四级标准化组织的建设可采取不同的组织形式、不同的标准管理内容、不同的要求,即协调市一级、提高县一级、健全镇一级、加强村一级。协调市一级,组织形式上可以成立农业标准化工作委员会,把农业、水产、水利、农机、计委、财委、科委、农委、技术监督、外贸、高等院校等部门的有关专家、分管领导组织起来,具体负责领导全市农业标准化工作的计划、规划,部署实施每年的全市农业标准化工作,农业主管部门是起草标准、宜传标准、对标准执行情况进行日常检查的主力军,承担大量的具体工作;科委应当把农业标准的制定与实施列为科技项目加以推广;技术监督部门做好统一管理,组织协调,主要工作是制定农业标准化工作计划,指导正确运用标准化的原理和方法制定标准,协助有关部门贯彻标准及对实施情况进行检查。外贸部门应从农产品国际贸易的形势提供信息服务,国际市场除了产品的供求形势常发生变化外,产品的类型、规格及生产流程也常常发生变化,且往往以修改标准或制定新标准的方式出现,特别是对农产品进出口的严格技术壁垒,外贸部门应提供农业标准化工作的对应措施。各部门通力配合,才能做好我市的农业标准化工作。第三,“十五”期间,应采取多种形式培养一批掌握标准化理论、熟悉标准化管理的政府官员、企业管理者,促其更新观念,把农业的标准化工作放在农业现代化的战略层面上去认识,象抓工业标准化那样来抓农业标准化。同时也应强化标准化的宣传教育,大面积、大幅度地提高广大农民群众、企业职工的标准化意识。开展标准化教育培训的目的还在于培养一批高素质的农业标准化人员。因为标准化人员的素质是决定农业标准化水平的基本条件,也是影响当前标准化事业发展的重要因素。要选拔一批年青农技人员或企业中的科技人员,从管理学、系统工程学、外语外贸等方面进行重点的培训和深造,使之成为农业标准化事业向深度和广度发展的中坚力量,成为新世纪的农业标准化专门人才。第四,加强农业标准化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工作。研究体现市场对我市特色农产品优质要求的等级品质划分的科学依据和方法,键全高效的农业标准监测体系,研究并确定农产品中农用化学物质等涉及安全卫生方面的限蚤指标及配套的分析方法,研究和开发适合于现场应用的快速检测设备和技术;研究农业标准高效示范的理论与技术途径;研究国外农业标准体系,以及我市农业标准体系如何与国际接轨问题。据此作为新切人点、重新审视农业系统关于产、研、学合作解决农业系统问题的途径,重新定位我市农村四级农业技术推广体制和队伍的重要性。第五,选择扶持“潮汕小菜”推行标准化生产作为我市农业标准化工作的突破口〔1的。潮汕小菜系指由澄海大芥菜、乌榄、萝卜、青竹梅、生姜腌制加工而成的咸菜、贡菜、昔菜、橄榄菜、萝卜干、咸梅、醋姜等潮汕特色的小菜。由于近年的发展,已成为我市农业的一大特色经济。以澄海市为例,每年发展8一10万亩冬种大芥菜生产,鲜菜总产t15一20万吨,90%用于腌制,加工品总值2.5亿元。据农业部门统计,汕头全市现有芥菜腌制加工企业、作坊467家,其中有工商执照企业92家,有商标品牌企业仅21家,约占加工企业的4.5%,较有知名度的如“咸菜王”、“蓬盛橄榄菜”等17个品牌,而出口罐头批号尚为空白。产品除主销潮汕地区外,通过展销会及试销点等渠道,试销至国内很多大中城市,也销往港台地区及东南亚、欧美等国的华侨居住地。从目前的情况看,“潮汕小菜”为蔬菜产业延长了加工链条,增加了附加值,增加了蔬菜业的整体效益。但由于还处于低水准的技术含量,在质量、标准、风味等方面远不及四川榨菜,也不及江浙的酱菜,产品未能大踏步走出潮汕,品牌更没有叫响国内外。在消费者日益讲究农产加工品的卫生健康安全的情况下,以家庭作坊式加工为主的“潮汕小菜”很难适应现代市场之需、外向型经济发展之需。很难设想,如果让外商客户去参观你的作坊、企业,他们会与你签订购销合同?外商心目中的质量首先是企业工业化、现代化生产线。针对我市实际,要在鼓励企业、作坊兼并重组构建规模化企业的同时.当前迫切需要制订出一整套具有内外销优势的商品标准、卫生安全标准、包装标准等标准体系,尤其对出口产品都应重新包装,加上英文说明,加注相关指标,将计蚤单位从公制换算成“盎司”等,并将中国的条形码改成适合欧美电脑的条形码等等。以生产线实施标准化生产,以管理创新保证标准化生产,以国际标准规范标准化生产,不断拓展深度加工项目。让新产品改变人们心目中“潮汕小菜”就是“家庭作坊”,就是不卫生的观念,扫除拓展市场的阻力。需要通过组建行业“协会”的形式.开展标准化生产的培训,树立“潮汕小菜”的品牌新形象,既有潮汕人喜爱的风味系列,也有广州人、深圳人喜爱的系列,也有外省人喜爱的系列,也有适合出口的系列,花香蝶自来。

第5篇:林业系统卫生创建范文

1 背景-城市化与可持续发展

19世纪以前,全球只有百分之几的人口居住在城市,而当今的城市已居住了全球人口的50% 左右。随着世界人口数量的不断增加,城市化进程将在全球范围,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加速。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伴随着人口的持续增长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人口从1979年的1.7亿人增加到2004年的5.4亿人,城市数量从193个增加到661个,城市化水平从17.9% 提高到41.8%,年均增长0.92个百分点,比发达国家快了2-4倍。未来几十年,我国的城市化过程将呈现出进一步加速的趋势。据联合国人口基金会预测,2030年我国的城市居民将增加到9.1亿,城市化水平将达到64%。

城市化意味着城市建设用地在空间上的扩张,这是一个复杂的时空转换过程,最终使得以自然为主的土地利用/覆盖变成以工厂和住宅为主的人为土地利用/覆盖,往往导致对各种自然过程如径流、蒸散发过程和生态过程等的改变,带来复杂的生态环境后果,影响城市、区域甚至全球的可持续发展[1]。因此,政府管理部门需要制定确实有效的规划和相关政策控制和引导城市建设用地合理扩展。

2 新思潮-城市规划与城市增长管理方式的反思

城市规划,特别是城市总体规划作为引导和调控城市建设,保护和管理城市空间资源的重要依据和手段,在指导城市有序发展、提高建设和管理水平等方面理应发挥重要作用。但是在快速城市化背景下,我国的城市规划并没有起到良好的引导和约束作用。相反,在大部分地区,城市建设土地审批管理不严格和房地产开发过热等现象,造成城市规模盲目扩大,耕地大量流失,水资源短缺,土壤和水污染严重等生态环境问题,经济的繁荣与生态的平衡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那么如何化解快速城市化导致的人地关系危机以及由此引发的社会问题,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目标呢?国内外社会各界,尤其是政府管理部门和城市规划界,纷纷献计献策。复杂性科学理论、可持续发展理念、景观生态学和生态学思想逐渐被引入城市规划和政府城市管理中,从而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城市增长管理与城市规划的新思潮。

在美国,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城市蔓延问题使得美国民众、规划专家及社会各界逐渐认识到其对环境和社会分裂的负作用,纷纷进行反思,提出需要对城市增长进行管理,并提出了积极的城市和社会变革方案,其中包括目前具有广泛影响力的“精明增长”、“新都市主义”和“可持续发展”,从而形成一场轰轰烈烈的规划运动[2]。针对这些规划思潮,美国各界探讨各种增长管理的“工具”或“技术”,包括各种特殊类型的管理法规、计划、税收政策、行政手段、审查程序等。传统的综合规划、分区条例、土地分割管制和基础设施改造计划是增长管理工具的四块基石。而最为著名、应用最普遍的一项增长管理工具要算俄勒冈州首创的城市增长边界(Urban Growth Boundary, UGB)。所谓城市增长边界就是围绕现有城市划出的法律界线,用于限制城市地区的增长,并作为分区管制和土地利用决策的依据。目前该方法已经作为非常流行的工具,应用到美国多个州及各个层面的城市规划中。实践证明,这些城市规划与城市增长管理的新思潮对解决因城市蔓延而带来的严重的社会、经济和环境问题,如城市低密度无序扩张大量吞噬自然景观和农田资源、郊区化引起旧城中心衰落、城市内部出现阶层与种族分化、市政设施效率低下、交通拥挤及郊区缺少社区氛围等,均有重要的支持作用[3]。

针对美国城市增长管理的实践和中国城市规划的不足,国内学者也对传统规划理念进行了反思与探索,提出了许多旨在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规划与管理的新思想。比如倡导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规划,提出将城市生态规划、城市景观生态规划纳入区域和城市规划之中。其中,我国学者俞孔坚先生提出的“反规划”(Anti-planning)理念很具有代表性。“反规划”即城市规划和设计应该首先从规划和设计不建设用地入手,而非传统的建设用地规划。“反规划”就是规划和设计城市生态基础设施,并提出城市生态基础设施建设的景观安全格局方法。国内外生态规划的思想、绿地优先的思想、景观规划的传统都可以作为对“反规划”概念的一种理解,但是反规划是一种全面系统的空间规划途径,是一种基于前人丰富成果的整合,而更重要的是在中国当下规划方法论面临危机的情况下提出的,以应对急速的城市化进程和不确定的城市空间发展[4]。浙江台州规划是“反规划”的一个经典案例,而北京目前正在实施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年)》中提出的“限建区”规划理念也是对“反规划”这一新规划途径的思考。

3 新工具-城市增长系统动态模型

城市规划新方法和新增长管理方式的探索,需要建立在对城市化过程基本规律和城市增长系统动态深入理解的基础之上。然而,城市增长系统是一个典型自组织系统,表现出非线性、突变性、自组织性等复杂性特征,使得难以用传统的方法和技术进行研究。近年来,随着遥感、地理信息系统(GIS)和系统理论特别是复杂系统理论的发展,以及社会对城市增长管理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借助遥感、GIS,从复杂性科学理论和多学科角度,利用多种微观动态模拟方法对城市增长系统动态进行模拟研究受到重视,如基于元胞自动机(Cellular Automata,CA)和多智能体系统(Multi-agent systems, MAS)的城市增长模型模拟。这些动态模型试图从微观入手,探索地理微观空间实体之间相互作用形成宏观地理格局的动态过程;可以对复杂的城市增长系统进行模拟及调控实验,为城市规划提供辅助决策依据[5]。

元胞自动机(CA)是一种“自下而上”的动态模拟建模框架,具有模拟地理复杂系统时空演化过程的能力,在城市扩张模拟中具有巨大的优势。许多学者在不断扩展标准CA的基础上,结合分形理论、多因子评价模型、人工神经网络、马尔柯夫链、多智能体系统等模拟方法和 GIS、RS技术手段,先后对城市系统动态进行了深入研究,构建了相应的城市扩展CA模型,并进行了实际应用研究。基于CA的城市扩展模型可以对过去城市扩展进行动态模拟,并实现基于历史发展趋势的未来预测;产生优化的城市形态和城市空间结构;进行各种政府政策与决策的评估;与其它环境模型进行结合,评估城市扩展所带来的生态环境效应。这些模型对模拟结果予以空间直观表达,使决策者能形象地看到各种可能的土地利用政策和城市管理方式造成的生态后果,从而提高决策的科学性。

城市扩展CA模拟多侧重自然环境因素,缺乏考虑复杂的空间决策行为及人文因素。而多主体系统(MAS)可以直接捕捉许多自然和人为系统相互作用特征和这种相互作用产生的复杂系统行为。对于城市系统来说,多主体模型可以用来反映城市复杂系统中不同的角色在影响城市和土地利用系统演化中所起的复杂作用。利用CA与MAS相结合,可以有效地探索多智能体与环境相互作用而导致城市和区域宏观空间结构的演化过程。通过把政府的规划决策行为、环境经济资源学分配理论及可持续发展理论融合到模型中,可以方便地获得不同的规划情景,为城市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了一种有用的规划工具[5]。

因此,在城市化迅速扩张和遥感数据资料日益丰富的背景下,发展城市增长系统动态模型,模拟各种情景下的城市扩展过程与空间格局,并评估潜在的生态环境影响,已经成为当前城市规划者、经济学家、生态学家和资源管理者制定可持续发展决策的重要工具。比如我们可以将城市CA模型与“反规划”思想相结合,进行区域生态安全格局不同级别下的城市扩展情景模拟,提供多个城市空间发展可能方案,供规划师加以评估、比较和选择,从而确定较为合理的城市空间发展模式,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4 应用实践-开展烟台城市增长系统动态与城市规划创新研究

4.1 项目研究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烟台市地处山东半岛东部,北面渤海,南临黄海。作为我国首批沿海开放城市之一,改革开放后,烟台市各县、市充分利用国家的各项优惠政策以及自身各方面的有利条件,全面推进现代化建设,乡镇经济蓬勃发展,城市化也取得了明显进展。到2006年,全市非农业人口占总人口比例已超过45%,比1978年增加了35个百分点。市区建成区面积由1978年的32km2,扩大到2004年的145km2,非农业人口近90万人,进入了大城市的行列。与此同时,乡镇企业的迅速发展也促进了农村地区的城镇化进程,乡村人口持续向城镇转移,小城镇规模逐渐扩大。

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持续的城镇扩张和“星罗棋布”式的城市发展布局,使得烟台市土地资源日趋紧张,水资源短缺、地下水位下降及由此引起的地面沉降、海水入侵问题更加严重,区域整体景观和生态环境质量大大降低,给城镇增长管理和可持续发展带来严峻挑战。据预测,未来一段时期,随着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山东省半岛城市群的建设,烟台城市化步伐将进一步加快,城市建设用地将持续扩张,区域生态环境压力将进一步加大,急需烟台市政府管理部门制定确实有效的规划和管理措施,控制和引导城市建设用地合理扩展。

然而,合理的城市空间发展战略和城市增长管理政策的制定需要我们加强对烟台城市区域自然环境、城市增长系统动态和社会经济发展背景的理解。但是,目前,社会各界对于烟台城市发展的研究侧重在对城市化发展战略的定性探讨,缺乏对烟台市城市系统动态和城市增长管理方法的研究,对城市赖以生存的区域自然环境和生态支持系统的关注还不够。新一轮的《烟台市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为我们展现了美好的未来,但是如何在快速的城市化过程中协调城市人口扩张与土地资源短缺的矛盾和高密度的人口集聚与生态环境承载力的矛盾,还是值得进一步研究的。因此,在这种背景下开展烟台城市增长系统动态与城市规划创新研究是十分必要的和迫切的。

4.2 项目研究目标与意义

通过该项目研究的实施,我们可以揭示烟台市城市系统空间动态发展规律,探讨不同土地利用和城镇发展政策对烟台市未来城市发展格局及其生态环境的潜在影响,为烟台市城市规划部门、政府管理部门制定合理的城市发展规划和区域可持续发展政策提供有用的决策信息。同时,还会提升公众对城市化及其生态环境影响的关注,增强环境保护和城市生态安全意识。对于促进烟台市生态、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健康发展;对建设山东半岛城市群,促进山东半岛地区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主要的创新之处在于:

① 探讨基于城市增长系统动态模型制定城市化空间发展战略决策的新方法。

利用城市增长系统动态模型,结合城市规划、社会经济发展政策、各种土地利用政策、生态环境保护和地区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在GIS中设计多个城市发展预案,模拟不同政策和发展条件下未来城市扩展情景。从格局、功能、过程和居民福利角度建立一套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综合评估不同发展情景下城市扩展引发的生态环境效应,最终确定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的城市化空间发展方向,从而为烟台市城市化过程管理与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支持。

② 将居民的福利效用与自然资源变化、城市扩展相联系,测定城市扩展背景下自然环境的变化是如何影响居住家庭的受益福利,使其能够准确而全面地评估自然资源价值,寻求可提高当地居住家庭的福利效用的城市扩展模式。

4.3 项目研究思路和技术手段

这项研究的总体思路是基于遥感、GIS与计算机模型模拟手段,从景观生态学、城市地理学、环境经济学、城市规划学等多学科角度,分析烟台市城市系统动态,实现对城市空间扩展的动态模拟、预测以及环境影响评估,确定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和居住家庭福利效用最大化的城市空间发展模式,并进一步探讨城市规划与增长管理的新方法,以提高烟台市城市化过程管理与区域可持续发展决策水平。

具体技术路线见图1。

图1 项目技术路线

4.4 项目研究的技术手段

① 以“3S”为技术手段,野外调查、专家咨询与计算机模拟相结合

综合利用多时相遥感影像、各种图件资料和社会经济统计数据,以“3S”为技术手段,采用野外GPS定点观测、问卷调查、专家咨询与计算机模型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分析烟台市城市系统动态特征及其驱动机制,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城市化空间动态的计算机模型模拟。采用GIS空间分析、数理统计分析与空间动态模拟方法,深化数据分析,实现三者分析内容的有机集成。

② 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思想的相互交融

城市系统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经济-生态复合系统。对城市系统动态的研究涉及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多个学科领域。项目研究从地理学、生态学、环境科学、经济学、生态经济学、经济计量学、复杂性科学等多个学科角度,将自然科学思想与人文科学思想相互交融,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提高成果的理论水平与应用前景。

4.5 项目研究内容和预期成果

项目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

①烟台市土地适宜性与生态安全格局分析

首先要开展烟台市土地生态适宜性评价和区域生态安全格局分析,摸清烟台市自然地理环境和生态背景,把握对烟台市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的关键生态要素和区域安全格局,明确区域生态系统的承载力阈限。

②烟台市社会经济发展现状及其未来趋势预测

分析烟台市外部社会经济发展大环境与区域合作优势,总结内部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社会发展、城市建设等方面的发展现状,对烟台市未来经济增长、人口增长、住房需求、土地利用需求等进行预测;了解烟台市社会经济发展计划和相关政策、城市规划、区域开发政策与环境保护政策。

③烟台市城市化格局、过程和机理研究

基于遥感影像、各种地图图件和社会经济统计资料,分析烟台市城市扩展与土地利用变化的时空特征与驱动机制,监测烟台市内部城市土地利用空间结构和景观格局的变化,掌握影响烟台市城市系统动态的关键格局和过程。

④ 烟台城市系统动态的多情景模拟

基于遥感和GIS,采用基于微观系统动态模拟方法的城市模型对烟台市城市系统动态进行模拟;对不同区域生态安全级别或者不同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发展政策下的城市扩展进行情景模拟;构建合理的城市空间布局。

⑤ 烟台市城市扩展的生态环境效应分析

运用景观生态学、地理学、生态学、环境科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综合评估城市扩展所产生的水文效应、非点源污染、土地资源的消耗、生物多样性减少、地面沉降等生态环境问题,确定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的城市化空间发展方向。

⑥ 烟台市城市扩展所带来的城市居民福利效用组成模式的变化

采用联合分析实验和经济计量学的方法确定烟台市居住家庭的福利效用组成模式和自然资源的边际经济价值,分析城市扩展导致的生态环境变化对居住家庭福利效用的影响,以寻求可提高当地居住家庭福利效用的城市扩展模式。

⑦ 烟台市城市化空间发展战略选择与空间调控

基于以上烟台市未来城市扩展情景模拟和环境影响评估结果,参考城市内部用地结构信息,确定烟台市未来城市空间发展方向和用地类型;并结合烟台市城市发展的自身条件,从环境科学、景观生态学、城市经济学、地理学等多个学科角度,对烟台市城市发展格局进行景观生态调控,并提出进行城市扩展综合管理的建议与对策,目的是促进烟台市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促进城市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为城市可持续管理提供理论支持和技术指导。

4.6 项目预期成果:

揭示烟台市城市系统动态机制;建立烟台市城市空间扩展时间序列图;构建烟台市居民关于自然资源为因子参数的福利效用模式;确定烟台市自然资源的边际价值;建立一套城市扩展所带来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价体系;编制基于景观生态安全格局的烟台市城市化空间发展规划;对烟台市未来城市化空间发展模式和空间调控提出合理化建议与对策。

5 启示与对策-项目研究对烟台市中心城市发展的指导意义

5.1加强城市地理信息系统建设,开发城市管理空间决策支持系统

目前,城市规划与城市增长管理工作覆盖面越来越广泛,涉及国土资源、地下管线、自然地理、交通网络、社会经济、文化历史等诸多领域,科学的城市规划管理决策亟需庞大的、系统的地理信息支持,也是数字城市建设的必要环节。构建城市地理信息系统是现代城市发展的趋势,是城市实现数字化的前提,最能体现政府的职能和服务水平。可喜的是,我们烟台市的数字化城市建设工作已经取得明显进展。去年,“数字烟台三维城市规划信息系统”通过科技成果鉴定,达到国内领先的地位;烟台市也通过专家评审成为国家首批“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建设示范项目”试点城市。无疑,这将进一步促进烟台市数字化城市建设的步伐。

另外,进一步的工作是将城市地理信息系统与决策支持系统相互集成,建设城市管理空间决策支持系统,以辅助地方各级政府决策者进行高水平的决策。这个空间决策支持系统可以帮助决策者从计算机数据库中提取数据和信息;由数据形成判断;用模型辅助提出决策问题;计算最优解;支持决策者进行判断以形成决策方案;预测决策方案的效益或效率;进行决策方案优选[6]。

城市地理信息系统与城市空间决策支持系统的建设需要强调两点:

一是,要充分利用遥感数据,开发多源、多尺度、多时相的遥感影像数据库。

二是,将基于城市增长系统动态模型模拟的预案研究纳入到城市管理空间决策支持系统中。

5.2 寻求符合烟台实际的城市空间发展模式

未来的烟台城区必须具备更强的区域职能,有自己鲜明的空间特色,才能在区域和市场的竞争中更好的发展。因此,要从整个烟台城市发展和演化中把握其脉络和特色,寻求符合烟台实际的城市空间发展模式,优化城市内部空间布局,倡导土地集约利用和适当的高密度建设,加强不同城区之间的功能联系,增强中心城市的聚集和辐射作用。

5.3将生态优先的思想纳入城市规划与城市增长管理之中

烟台市拥有的众多城市金牌—国家级卫生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环境保护模范城市,都离不开本地区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因此,烟台未来的城市发展仍需要以生态制胜,坚持生态优先的原则发展生态经济、循环经济,不断提高环境容量和生态承载力,以最小的成本赢得经济总量的跨越式扩张。必须将生态优先的思想纳入目前城市规划与城市增长管理之中,确实制定严格的规划和相关法规来保持烟台市的城市特色,促进城市区域可持续发展。

5.4 加强城市市政基础设施和生态基础设施建设

城市基础设施是城市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一般条件,是既为物质生产又为人民生活提供服务的行业总体。烟台市的城市基础设施还比较落后,能源、水源及给排水、交通、卫生环境、绿化水平都需要加强。这里需要强调的一点是,烟台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要坚持生态优先、维护区域生态安全格局的原则,强调应在开发之前设计和规划生态基础设施。所谓生态基础设施(Ecological Infrastructure)是指城市所依赖的自然系统,是城市及其居民能持续地获得自然服务的基础,这些生态服务包括提供新鲜空气、食物、体育、休闲娱乐、安全庇护以及审美和教育等等。它不仅包括习惯的城市绿地系统的概念,而是更广泛地包含一切能提供上述自然服务的城市绿地系统、林业及农业系统、自然保护地系统[7]。生态基础设施的关键意义就在于对人类生存发展的前瞻性和持久性支持作用。因此,在城市总体规划当中,应将生态基础设施置于先行考虑的地位,将生态基础设施的价值和服务功能与土地利用决策相结合,在此基础上制定土地利用和开发规划。

5.5 创建国家可持续发展示范区,建设和谐发展的城镇

可持续发展示范区是在实验区建设基础上进一步深化的可持续发展示范试点,是实施国家可持续发展、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的载体,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基地。依靠牟平和长岛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积极创建国家可持续发展先进示范区,建设和谐发展的城镇。示范区建设要围绕经济建设与结构调整、资源节约与合理利用、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城镇化与城市发展、公共服务与社会保障、人口健康、公共安全等领域的重点、关键问题,开展创新性实践与示范,探索区域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相互促进,人口、资源、环境和谐统一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和机制。

另外,可以积极建设省级或者国家级城市可持续发展试验区,深入探索烟台市可持续城市建设模式与机制,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与规划、城镇特色产业发展模式与机制、推进城镇节能减排、改善城镇人居环境与提高人口素质等,促进中心城市社会-经济-环境系统协调发展。

最后,我们希望通过烟台市各级政府和全体市民的共同努力,将烟台市建设成为城市空间布局合理,基础设施完善,经济清洁高效,生态环境优美,社会体系与人居生态和谐,具有较强可持续发展水平与潜力的海岸带生态城市。

参考文献

[1]何春阳, 陈晋, 史培军, 等. 基于CA的城市空间动态模型研究. 地球科学进展, 2002, 17(2): 188–195.

[2]于文波美国城市蔓延之后的规划运动及其启示. 人文地理, 2004, 19(4): 55–58, 81., 刘晓霞, 王竹.

[3]吴冬青, 冯长春, 党宁. 美国城市增长管理的方法与启示.城市问题,2007(5): 86-92.

[4]俞孔坚论“反规划”. 城市规划, 2005, 29(9): 64–69., 李迪华, 韩西丽.

[5]黎夏, 叶嘉安, 刘小平. 地理模拟系统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 城市规划, 2006,30(6): 69-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