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生化室自我总结范文

生化室自我总结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生化室自我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生化室自我总结

第1篇:生化室自我总结范文

自主学习是学生在大学阶段需要掌握的一个重要学习能力,对他们在将来的学习和工作都具有重要意义。这也是大学教师教育的真正意义所在,即“授予鱼不如授予渔”。而我们学校设立的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是以生物医学电子为主要方向,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设计能力和创新意识,培养具备生命科学、电子、信息、计算机技术的基础知识,能在生物工程、生物医学工程、医学仪器、医用电子设备、医疗信息技术及电子、仪器、信息领域等从事研究、设计、制造、应用和管理的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因此,本专业所设立的专业课具有知识面广、交叉性强的特点,尤其需要学生能够具有很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将老师在课堂上传授的各种知识相互贯通,并理解。在生物化学课程讲授中,根据专业的特点,我们制定了如下方法来指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首先,帮助学生制定学习计划。要求学生自己制定或在老师的帮助下制定一份合理的学习计划,需要详细列出学习内容和时间安排,该安排应该与教师上课内容一致,且学习计划应具有针对性。在给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学生授课时,有一部分学生对生物化学非常感兴趣,也表示出希望在研究阶段从事生物专业的学习。而生物化学作为生物专业的必修课,也是生物方向考研的必考专业课之一。这样,我们专业所教授的生物化学知识是无法满足学生学习需要的。这就要求这部分学生需要制定更为全面的学习计划,除涵盖本专业的学习要求外,还应将生物专业的知识要求加入。而对于希望从事医学电子方向的学生来说,只需完成本专业学习计划即可。其次,将授课教师的联系方式和办公室地址公布,方便学生随时联系老师。最后,给出精品课程及网络课程的网上资源地址、主要参考书目及主要文献资料和主要实践资料,使学生能够更好地自主学习。在完成这些工作后,也要定时联系学生,对学生自主学习情况进行评价,让学生写自主学习自我总结评价,来评价他们的学习结果,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提升。

二、在生物化学教学中引入创新实践型教学

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是由其复杂的、庞大的知识体系交叉形成的学科,在教学中如何将各个课程融会贯通也是其教学的一个难点。而生物化学作为生物和医学共同的基础课,其授课的效果对后续课程的教授具有重要的意义。而创新实践型教学对该门学科的授课质量具有重要作用。这是因为生物化学就是建立在前人不断实验,并将实验结果分析总结形成理论的学科。所以,实验教学对教好、学好这门课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想要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就需要在基础教学的基础上进行实践的锻炼和积累。我们针对实践型教学做了如下的工作。首先,设置了课内实验和专题实验。课内实验是在授课同时进行开设的,可对课堂学习的知识进行巩固和加深了解。而专题实验,我们一般开设在高年级,此时学生已经学习了大多的专业课程,而专题实验可将生物化学和这些专业知识融会贯通,进而增加对生化进一步认识,也锻炼学生动手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其次,让学生加入到课题研究中。如大学生创新项目,鼓励学生积极申报,并锻炼学生通过查找资料提出与生物化学有关的题目,并在老师的指导下写项目书、项目计划、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最终写结题报告,发表文章。在这过程中,提高学生能力,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进行了培养。将创新实践型教学与生物化学传统教学相结合,通过实践教学将学生从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拉了出来,走入实验室,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问题,让学生对学习的理论知识有了进一步认识,提高学习积极性。

三、结论

第2篇:生化室自我总结范文

PBL模式,即基于问题的学习(Problem-basedLearningorProject-basedLearning),最早是1960年由加拿大学者提出,并于90年代进入中国。其教学过程,简单来说,就是改变了传统课堂讲授的方式,而是由教师提供与专业知识相关的、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并将学生分组,团队合作来解决问题。该方式增加了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使学生由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变为主动探索者,可增加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教学方法上具有一定的先进性。对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学生来说,由于学习的知识领域多而杂,如何将在学习生物化学知识的同时把已经学和要学的知识融会贯通、承上启下,就可以使用PBL模式来进行。但是,在实践中开展并不顺利。这是因为首先该教学方法是基于问题的教学方法,授课教师提出的问题是否合理直接决定了授课效果。而我们教师大多已经习惯了传统的教学方法,甚至本身就是受传统教育的熏陶,所以在思维模式上会受到局限。通常给出的问题并不全面,或不具有引导性。其次,中国学生已经习惯了被动接受知识,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性格腼腆,大多不愿开口讨论,积极性很难调动。根据存在的问题,我们将PBL教学的理念与传统教学相结合。首先,在传统授课的同时,穿插一些小问题,逐渐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讨论。比如,在讲授蛋白质这章时,可引导学生思考自己生病时血液化验单中有哪些蛋白,都代表什么,再让学生自己在课后查找资料,课堂讨论。这样的教学效果明显要好于传统授课,又解决了单一PBL授课存在的问题。其次,针对教学难点和重点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课堂讨论,对部分难点重点问题请学生上讲台发表见解,加深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得到了很好的效果。例如,在物质代谢这部分的教学中,该部分涵盖多个章节,知识点前后贯通,是生物化学这门课程的重点和难点章节。因此,可设计一些问题,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上讲台发表自己对关键知识的见解,进行讨论。将课堂讨论形式设计得具有多样性,且定期的课堂讨论采用预先将题目分给每个学生,请他们做好准备,用多媒体形式进行讨论和提问;不定期的课堂讨论安排在部分难点重点教学以后,组织学生发表见解,进行讨论。课题讨论的成绩计入学生的平时成绩,使课堂不再局限于传授与接受,而是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知识,老师从旁指导、解惑。

二、鼓励学生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是学生在大学阶段需要掌握的一个重要学习能力,对他们在将来的学习和工作都具有重要意义。这也是大学教师教育的真正意义所在,即“授予鱼不如授予渔”。而我们学校设立的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是以生物医学电子为主要方向,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设计能力和创新意识,培养具备生命科学、电子、信息、计算机技术的基础知识,能在生物工程、生物医学工程、医学仪器、医用电子设备、医疗信息技术及电子、仪器、信息领域等从事研究、设计、制造、应用和管理的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因此,本专业所设立的专业课具有知识面广、交叉性强的特点,尤其需要学生能够具有很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将老师在课堂上传授的各种知识相互贯通,并理解。在生物化学课程讲授中,根据专业的特点,我们制定了如下方法来指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首先,帮助学生制定学习计划。要求学生自己制定或在老师的帮助下制定一份合理的学习计划,需要详细列出学习内容和时间安排,该安排应该与教师上课内容一致,且学习计划应具有针对性。在给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学生授课时,有一部分学生对生物化学非常感兴趣,也表示出希望在研究阶段从事生物专业的学习。而生物化学作为生物专业的必修课,也是生物方向考研的必考专业课之一。这样,我们专业所教授的生物化学知识是无法满足学生学习需要的。这就要求这部分学生需要制定更为全面的学习计划,除涵盖本专业的学习要求外,还应将生物专业的知识要求加入。而对于希望从事医学电子方向的学生来说,只需完成本专业学习计划即可。其次,将授课教师的联系方式和办公室地址公布,方便学生随时联系老师。最后,给出精品课程及网络课程的网上资源地址、主要参考书目及主要文献资料和主要实践资料,使学生能够更好地自主学习。在完成这些工作后,也要定时联系学生,对学生自主学习情况进行评价,让学生写自主学习自我总结评价,来评价他们的学习结果,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提升。

三、在生物化学教学中引入创新实践型教学

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是由其复杂的、庞大的知识体系交叉形成的学科,在教学中如何将各个课程融会贯通也是其教学的一个难点。而生物化学作为生物和医学共同的基础课,其授课的效果对后续课程的教授具有重要的意义。而创新实践型教学对该门学科的授课质量具有重要作用。这是因为生物化学就是建立在前人不断实验,并将实验结果分析总结形成理论的学科。所以,实验教学对教好、学好这门课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想要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就需要在基础教学的基础上进行实践的锻炼和积累。我们针对实践型教学做了如下的工作。首先,设置了课内实验和专题实验。课内实验是在授课同时进行开设的,可对课堂学习的知识进行巩固和加深了解。而专题实验,我们一般开设在高年级,此时学生已经学习了大多的专业课程,而专题实验可将生物化学和这些专业知识融会贯通,进而增加对生化进一步认识,也锻炼学生动手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其次,让学生加入到课题研究中。如大学生创新项目,鼓励学生积极申报,并锻炼学生通过查找资料提出与生物化学有关的题目,并在老师的指导下写项目书、项目计划、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最终写结题报告,发表文章。在这过程中,提高学生能力,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进行了培养。将创新实践型教学与生物化学传统教学相结合,通过实践教学将学生从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拉了出来,走入实验室,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问题,让学生对学习的理论知识有了进一步认识,提高学习积极性。

四、结论

第3篇:生化室自我总结范文

关键词:中学;化学;实验;教学;误区

随着二期课改的不断推进,加强实验教学的呼声不绝于耳,化学实验教学虽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无论是平时调研的发现,还是每年高考后实验题令人尴尬的统计数据,都时刻在提醒着我们:中学化学实验教学仍比较薄弱,还存在不少亟待解决的认识上和操作中的误区。下面谈几个具体的问题及其解决对策。

1误区之一:实验教学不需要备课

虽然每个教师口头上都承认实验教学非常重要,但落实在行动上却并非如此。在近一年的教学调研中,笔者查看的52位化学教师备课笔记,备实验课的老师只有4位,仅占7.7%。就是教学中课堂实验的备课,绝大多数教师也只会在备课笔记中简单地写上一句“实验X见教材Y页”,很少有对具体的实验教法进行设计。相当多教师在教学前甚至不到实验室去亲自做一次演示实验,只是将实验员准备好的药品和仪器直接去用。在与教师交谈中,不少教师认为:“实验的内容比较简单,关键是看操作和结论,一般不会去专门备课”。“演示实验,除非成功率较低的我会事先做一次,其他的都不用先做”。这些都说明相当多的教师在思想深处还没有真正对实验教学重视起来。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基础,实验教学也不例外。实验教学不但需要备课,而且作为目前比较薄弱的内容,更应该投入较大的精力。实验的目的、原理、注意事项、学生易生成的问题、学生的技能和能力的起点在哪里,需重点培养什么能力?如何引导学生达到目标?这些都是我们教师在实验教学中应该去考虑的,不同的设计,往往会得到不同的效果。对于演示实验,教师在上课前一定要自己做一遍,这也是备课,以确保实验成功、高效。

2误区之二:实验教学只需按教研的安排去实施

从教学调研中了解到,绝大多数教师对实验教学没有周密的计划,教学中基本上是按教材上设置的课堂实验和学生实验去实施,在每个具体的实验中计划培养学生什么能力完全是凭感觉、靠即兴,每个阶段要达到什么目标并不清楚,这严重地影响实验教学质量的提高。

实验教学不仅要备好每一个实验,而且要有一个系统安排。一是严格按照《课程标准》要求,确定好实验基本技能的项目,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进行落实。要深刻领会教材编写意图。对于中学化学安排的有限的实验所没有包括到或没有重点突出的内容,要通过适当的方式予以补充和强化,确保完整地落实《课程标准》的要求。二是要注重实验教学中的层次性,不能随心所欲,在学生不具备基本技能和实验能力的条件下不能盲目地提出过高的实验要求,要把握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逐步地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如观察能力的培养,可先训练学生把握观察重点,抓住主要问题的能力,然后再培养学生观察的全面性和精细性,再是透过现象把握本质。如镁条在空气中燃烧实验,在初中学习时关注的现象只是发出耀眼的白光,但在高中学习时必须既要抓住发出的强光这个最明显的刺激信号,还要抓住生成白烟这一反应中最本质的现象,如果仅仅注意到前者,这还是一种肤浅的观察,如果能注意到后者,则是一种全面的、精细的观察,如能结合生成的白烟联系到这种现象是镁与空气中的氧气和镁在高温下与空气中的氮气反应所生成的物质,则是能透过现象看本质。只有这样实验能力才能得到不断发展。

3误区之三:实验主要目的是提高直观效果,培养学习兴趣和操作技能

从调研中也发现,一些教师对化学实验功能认识不全面,主要停留在实验教学有利于提高学习兴趣,增强直观效果,掌握操作技能等浅层次上。有些教师甚至把化学实验技能与化学实验能力等同。由于认识上的不足必然会导致实践上的偏差,用讲实验代替做实验、用演示实验代替学生实验、重结果轻过程等弱化实验教学的功能现象也就成了必然。

化学实验在提高学习兴趣,验证有关化学知识,增强直观效果,提高操作能力发挥重要作用的同时,还承载着培养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形成科学的态度、积极的情感,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方面功能。化学实验能力不仅仅是操作能力,而应是包括:“选择和明确课题能力;查阅有关文献资料能力;构思选用实验方法和设计实验方案的能力;观察实验,收集有关事实、资料数据的能力;分析研究处理事实、资料、数据,形成概念,作出判断、推理和发现规律的能力;表述实验及其结果、最终解决问题的能力等”[1]。只有正确地认识实验的目的,才能在实验教学中发挥其功能,更好地培养学生能力。

4误区之四:实验无须重复去做

学生实验一般是按照教材规定的实验内容,做一遍就了事,基本上没有再练习的机会。而对一些重点内容的基本操作,仅仅是做过一次,很难保证学生能够掌握关键和细节,这个问题应引起重视。实验教学也需要象其他知识一样,需遵循规律,对实验中的一些重点和难点问题需要通过复习予以强化巩固和深化提高。如实验基本操作的萃取,由于学生缺少实践基础,对它的使用条件、操作细节、和分液的联系与区别掌握不清,尽管在书面练习中反复遇到,但学生就是错误不断,在具体的实验中不会正确操作,其原因就是学生缺乏必要的感性认识和基本练习,印象不深,掌握不牢,如果安排一些重点内容的实验复习,让学生多做一次,这方面情况就会有所改善,在重做的过程中,也会对实验的原理有更深刻的认识。实验教学也需要复习巩固。

5误区之五:实验习题代替实验

随着对实验教学的重视和实验条件的改进,讲实验代替做实验的现象虽有所改观,但宁愿让学生化大量的时间去做书面的实验习题,而舍不得多化一点时间让学生进入实验室做实验的现象却仍十分普遍,尤其在进入高三复习阶段更是突出,实验教学基本上就是学生练实验习题,教师讲实验习题,学生几乎没有动手实验的机会。不少教师认为,学生实验费时、费事,不如习题练习省时、省事效率高。殊不知,实验教学的目的不只是熟记操作程序和给出结论,而且要通过实验掌握实验技能,在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纸上的实验练习不可能代替真实实验所达到的功能,许多实验问题必须在实验的过程中解决,如从“海带中提取碘”的实验,如果仅仅是纸上练习,所得到的最多也只是对实验原理的理解和操作步骤的记忆,而在真实的实验中,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技能将会得到训练和发展,实验中的真实问题和一些非预期的问题将促进学生去发现和思考,学生间在实验中的合作将有助于合作意识和能力形成,实验成功的体验将能转化为学生探究的兴趣和动力……,这些是再多的纸上练习所无法达成的。当然适当的实验习题是需要的,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学生对实验掌握情况,但这绝不能代替具体的实验。

6误区之六:演示实验代替学生实验

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因为时间紧任务重,再加上一些实验本身存在着实验过程的危险性、实验现象的不明显性、实验结果的不确定性,因而一些教师在教学中把许多本该由学生完成的分组实验改为由教师完成的演示实验。有的老师认为我做一遍学生看一遍不就清楚了吗?这样既可以节省时间,还可以提高效果,学生再做一遍有什么意义呢?教师精心准备的演示实验确实比较安全,有利于学生观察到准确的现象,得到正确的结论,但这样做的结果是剥夺了学生自己动手的权利,阻碍了学生在化学实验中发现问题,影响了解决问题能力的发挥。学生亲自体验一次不仅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还能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在实验中掌握技能,产生创新的火花。因此,实验教学中要给学生以更多的动手的机会,给学生更充分的思考时间和空间,能由学生动手解决的问题教师就不要轻易包办代替,能由学生分析思考得出实验结论,教师就不要急于下结论,同时要尽可能多地留给学生动手、动口、动眼、动脑的时间。即使学生在实验中出现一些不规范的操作,得到一些不正常的现象也不要大惊小怪,这是正常现象,或许还会为学生留下片创新的天地。

7误区之七:多媒体代替实验

多媒体技术对增强直观教学效果、提高教学效率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是有目共睹的,但多媒体毕竟是一种辅助教学的手段,它的使用有其自身的条件和限制。目前在实验教学中多媒体的使用主要存在两个方面问题:一是盲目使用多媒体技术。凡是遇到实验,不论难易必用动画。二是运用多媒体模拟化学实验时,喧宾夺主。有些教师在运用多媒体手段模拟化学实验时,为了增强“感染力”,加上绚丽的画面、动态的图片、动听的背景音乐等等,结果大量的次要因素冲淡了实验教学主题,从心理上强化了背景,学生的兴趣倒是有了,但他们的兴趣不在实验,而在画面之间,因此这样的模拟实验效果并不理想。

信息技术应用于实验教学是有一定条件要求的,必须做到和化学课程有机结合,千万不能滥用。由此可知,那种以为“教学中只要用了多媒体就是具有现代教育理念的好课、甚至多媒体用得越多教学效果越好”的观点是十分有害的。尤其对于化学实验内容,只要是能亲自动手操作完成的,就不用多媒体“帮忙”,对于那些因受时空限制或有危险以及对环境有严重污染根本不能在课堂上进行操作的实验,或是为了对实验反应机理从微观层次分析、探讨等,可以发挥多媒体的优势借助电脑及投影完成。如果任何实验都要模拟,那么就严重忽视了实验中“过程”的重要意义,长期下来,教师和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就会慢慢消退,化学实验对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就大打折扣,这是与二期课改理念相违背的。

8误区之八:重结果轻过程

在目前的化学实验教学中,教师在实验往往更多的是关注实验的结果,首先想到的是实验是否成功,实验得出的结论是什么?就是一些能关注到实验过程的,也只是停留在实验操作的层面上,实验的操作步骤是什么?在中学化学教材里,虽然也安排了一些探究性的实验,但大量的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都是原先设计好的,学生一般采取简单的拿来主义照方抓药,机械操作就能得到自己想要的结果。有了这样的结果他们并不关心为什么这样做?有没有更好的方法?长期的这种做法会使多数学生感到实验只是看看有趣,做做好玩,对培养实验能力帮助不大。实验结果固然重要,但化学实验教学中不能单纯以追求实验结果为目标,我们需要更多地关注实验的过程,关注对实验原理的深刻理解,在实验过程中去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在可能出现的一些“异常”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通过创设问题的情境,让学生思考应该怎样设计实验,为什么这样设计,能否换一种方法?在此基础上,通过不同的实验仪器替代品,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实验原理和仪器的功能;如果适当地把一些验证性实验都改成探究性实验,通过让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思路,独立操作实验仪器,完成实验观察任务,独立处理实验数据,独立分析推理实验结果,独立想办法解决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在实验过程中让学生动手动脑,就能使他们的潜能充分地表现出来,学生在主动探究的实验过程中,还能获得许多意外的收获――成功的体验,激发起探索未知世界的愿望和信心。

9误区之九:为探究而探究

加强探究性实验是实验教学改革的一个重点,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有效手段,然而一些教师在设计和实施探究性实验时却存在着为探究而探究的现象,学生的能力难以得到真正的发展,其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无意义的探究。如在演示氯气与铁反应实验时,有位教师提出:“我们来探究一下氯气和铁反应的现象”。二是实验探究走过场。教师更多的考虑的是教学时间,总是不断地“启发”,甚至捉刀,匆忙地完成探究任务,关心的只是探究的结论,忽视完整的探究过程。三是探究的难度过高。学生缺乏必要的基础,不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课堂上化费大量的时间,学生获得更多的是挫折感,四是对探究实验仅仅限于课堂上的实验,少有课外的探究活动,至使学生真实的探究活动很难真正展开。

探究实验是学生自主探索和体验的过程。学生主观能动性的体现与课题的选择有着必然的联系,活动方式的安排与探究效果直接相关。提出的问题不能过大、过难,要有可行性,否则易使学生觉得遥不可及,不知从何下手,甚至产生抵触心理。要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能力,对发现问题、形成假设、验证假设、得出结论、表达交流多个环节去培养,而不是仅仅关注实验验证这个局部。探究实验不仅在课堂上要实施,还应该在课外和研究性学习中加强,选择学生生活中易见但不明其由的问题,或选择学生感兴趣的有关健康、生活、环境等热点问题,如“通过pH的测定了解本地酸雨的污染情况”,“金属材料的腐蚀和防护”等等;从家庭实验等易操作控制的简单活动开始,保证学生的探究兴趣;在实验后要加强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总结、归纳得出结论,并对得到的结论与假设进行对比, 使他们明白在此次活动中获得了哪些知识和收获,让学生获得了成功感受,从而激发他们主动去发现问题,培养探究问题兴趣,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