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个人分层培训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培训对象
培训对象为经各地级市教育局以及区直中职校推荐的广西中等职业学校骨干教师。
二、培训目标
(一)通过培训学习,学员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基本理论与方法、信息化教学设计的一般方法与过程、数字化教学资源开发的过程与技术、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与方法、信息技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与方法,增强学员专业发展的意识。
(二)通过有针对性的教学设计、课件开发、说课、评课及相应教育技术应用实践,学员能够熟练地从事信息化教学设计和数字化教学资源开发,能够将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和信息技术运用于教学与开发实践,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并且能够对其他老师起指导和示范作用。
(三)学员了解国内外现代教育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新动向和新成果,掌握现代教育技术课题研究的规范、方法、技巧,为成为“研究型”教师打基础。
(四)学员学会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提高网络化学习与个人知识管理能力,进而促进自身的教师专业发展,增强教师专业发展的信心和能力。
同时,本期培训班将形成以下培训成果(全体学员均要完成的“五个一”作品):
1.一节45分钟课的信息化教学设计。
2.一节45分钟课的多媒体课件、网络课件或专题网站。
3.利用教学设计、课件或专题网站进行一次模拟教学(说课)或制定出符合自身特点的信息化专业发展规划。
4.建立一个教学博客。
5.在博客上发表一系列培训日记(周记)、学习心得、技术总结、说课反思、教学叙事等。
三、培训内容
(一)理论模块
1.现代教育技术的基本理论与方法;
2.信息化教学设计的一般方法与过程;
3.数字化教学资源开发的过程与技术;
4.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与方法;
5.信息技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与方法;
6.现代教育技术课题研究与论文写作的规范与方法。
(二)实践模块
1.信息化教学设计实践;
2.多媒体课件、网络课件或专题网站设计与开发实践;
3.信息化教学实践(模拟课堂教学:微格教学、说课);
4.教学博客开发与博客圈管理实践;
5.教研与论文写作实践;
6.网络化学习能力与个人知识管理实践。
四、培训方式
(一)针对中等职业学校注重实用性、实效性的特点,拟采取“以受训学员为主体,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个性化、网络化、高效率、灵活机动”的培训策略。坚持学用结合、学研结合,采取“理论教学+教学实践+教学研究+开发实践+技术研究+教师专业发展”的培训模式。
(二)加强分层次、订单式、专题性教学,使学员各取所需,做到因材施教。加强分层次教学,针对不同基础的学员,恰当地把握培训的深度和广度。
(三)技术培训、教育理论指导和专业发展引领并举。
(四)创新教学模式和评价模式。理论教学采取以讲授法为主、案例分析与互动对话为辅的教学策略,力争在短时间内拓宽学员在现代教育技术与课程整合、信息技术与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与实践的知识面和视野,同时结合活生生的案例,加强语言的形象性、生动性和趣味性。技术培训主要采取“双主”教学模式和包括任务驱动、案例教学、小组合作学习在内的多样化的培训手段,主要以任务驱动与案例教学为主,即“范例演示赏析与评价学习借鉴基本技能训练、模仿技术研究改造、改良创新”的课堂教学模式,理论、理念于活生生的案例、课例、课件范例和制作实例。精心挑选教学案例,开发课程教学资源(如网络课程),针对不同基础、不同学科背景的各类学员,设计不同的学习界面供选用。教学评价以电子作品集为主导,师-生和生-生共同反思,学员自评、教师点评和学员互评相结合,建立基于师师互动、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的学习共同体。
(五)以人为本、加强班级管理和人文关怀,协调好学员、主讲教师、辅导教师、班主任等各方面的关系,使之形成合力。
(六)发挥信息技术优势,加强指导。建立培训公共邮箱、qq群、博客圈,通过网络互动形成学习共同体。
五、培训时间与地点
我院定于2011年7月14日到7月27日共13天进行集中培训学习,7月14日学员报到;集中培训的地点设在广西师范学院长??G?
六、培训经费
根据自治区教育厅《关于开展2011年度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自治区级培训工作的通知》(桂教师培〔2011〕41号)的要求,集中培训期间学员的食宿费、差旅费、培训教材和资料等费用由学员所在单位负责。为了便于管理,学员的住宿原则上由我院负责联系。
七、培训组织与管理
为了确保培训质量,实行项目管理、分层管理、协同管理相结合的管理模式。具体措施如下:
(一)培训单位组织考核。学员参加集中培训后的学习成效,由培训单位组织理论知识测试与实践考核予以评估。
(二)送培学校建立成长档案。学员所在学校对本校学员的工作采取“成长档案”管理方式,促进学员在岗进行网络学习和开展校本实践研修,实现自主发展。
(三)结合学员集中培训、在岗实践研修和终期总结的全面考核,成绩合格者再颁发《2011年广西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现代教育技术与课程整合自治区级培训结业证书》和继续教育学分证书。 (1) 小编推荐与 【教师现代教育技术与课程整合培训计划】 关联的文章:
【返回 栏目列表】
八、注意事项
(一)学员报到时须交的材料。1.学员须将加盖单位公章的《2011年广西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自治区级培训人员推荐表》和《2011年广西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自治区级培训汇总表》的纸质材料一式2份交到报到处;2.为了在培训研讨中丰富培训资源,实现资源共享,请各位学员在报到时上交自己3年来的代表作品(教案、课件、录像课、网站、博客、论文、课题研究报告等)刻录成光盘或拷贝在u盘),以供培训研讨用。
(二) 培训班负责人要做好培训终期总结和验收工作。在培训结束后的20天内,要分类整理和物化培训成果,撰写培训工作总结,并将培训的有关文件、培训方案、培训通知、课程表、学员培训签到表、培训工作总结、培训活动图片、录像、学员上交 “五个一”的学习成果材料(打印稿及电子版各一式一份)和培训报账的原始材料(票据、表格等)及其复印件(所交的书面材料均加盖单位公章)交继续教育学院培训部验收,并按照培训项目的经费预算和财务管理的规定、培训项目档案管理的要求做好培训项目的报账工作和培训档案材料的归档。
(2) 小编推荐与 【教师现代教育技术与课程整合培训计划】 关联的文章:
【关键词】分层教学;高职学生;自主学习
近几年来,高职高专教育发展迅猛,高职高专学校在校人数逐年增加。学生英语水平整体不高,基础底子弱,对英语兴趣不高,还有部分学生是来自于高职、技校的学生,他们只在初中学过三年的英语,基础可以说更弱。为了实现不让一个学生掉队,让每个学生都达到学有所成的教育目标,就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实施分层教学。分层教学的优点不仅能提高教学质量,而且能调动学生学习英语兴趣,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动机,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个体差异性,使学生能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最好的发展,更好地开发学生的智力潜能,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如何有效地完善分层教学;在英语分层教学下,行之有效地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这不仅仅对促进高职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对当前高职英语教学有现实意义和实用价值。
一、健全分层教学的管理机制
英语分层教学是从传统教学模式中出来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英语课本身具有的特点和难点。教育对象相对于普通学校学生英语素质较低,且程度参差不齐。在教学方法上,要从一刀切转到针对性的教学上来。在教学目的上,不仅要使学生提高英语水平,而更重要的是要把教学的目的放到培养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上来。这就需要各方面支持配合,加强管理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关键。比如:建议成立以校领导和相关负责人组成的分层教学领导小组,便于随时研究及时指导;在思想上,提高学生对分层教学和自主学习的认识;在教学上,做到真正因材施教;建议必须优化学校管理机制,为分层教学的实施提供保障和有力支撑,同时在时间、经费、教师配置方面给予支持;建议学校要关心教师,减轻教师工作量,特别是要减轻担任低层次班教学教师的工作量,让他们有足够的进行分层教学活动的空间。
二、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教师是教学的实施者,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组织者和示范者。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效应。在新的情况下,教师的任务更重了,对教师的要求更高了。如面临不同程度的学生,提出什么样的要求最合适,用什么方法最好,怎样调动他们的自主学习积极性等,都需要每一个教师及时作出回答。在实施分层教学前,学校组织一定力量对如何结合本校实际,搞好分层教学,开展一定的科研活动,以便为教学计划制定和教师培训和分层教学工作顺利开展,提供有力指导;在教师配备上,要选择素质高,能力强,经验丰富的教师任教,特别是要选择优秀教师在低层次班任教。要尽量选择能力、经历相差不太大的教师担任高低层次班授课教师,以便尽可能减少学生的负面反映,并有利于班与班之间进行交流;建议学校在教师上岗前,集中一段时间对参与分层教学的教师进行系统培训,以提高教师对分层教学、自主学习的认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分层教学促进自主学习的实施打下坚实基础;建议教师从自己肩负的崇高使命出发,努力学习有关分层教学和自主学习的理论,积极探索、总结分层教学促进自主学习的方法,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作出努力。
三、培养自主学习策略
学习策略是指学生为了有效地学习和发展而采用地各种行动和步骤。通过学习策略培训,让他们掌握有利于学习的方法和步骤,从而减少学习的盲目性,减轻学习的负担,提高学习效率,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为日后终身学习奠定基础。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策略培训的重点必须有所不同,这样才能有效地解决好班越好,差班越差的问题,形成一种好班越来越好,差班迎头赶上的局面。
认识策略与学生的学习任务直接相关,它包含推理、分析、概括和操练等能力。就高职英语教学而言,怎样围绕听、说、读、写等能力对不同层次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就是认知策略培训的具体实施过程。在写作上,培养学生做到练听和连写相结合、练说和练写相结合、阅读和写作相结合、课内写与课外写相结合、随笔和精炼相结合,通过勤于动笔,有效地提高学生写作能力。在阅读上,培训高层班学生在掌握基本阅读策略基础上,提高学生猜测词义的能力,通过意群阅读,提高英语阅读速度。对低层次班学生的培训应重点放在最基础的英语学习方法,如写作可最初从模仿例句开始,逐步向模仿范文过渡,最终放手到学生自己写。元认知策略的培养就是帮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活动进行反思的策略,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导者,包含确定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监控学习过程和评价学习效果。
四、结语
分层教学有助于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但是并非实施了分层教学,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就可以自然提高。促进高职生自主学习的关键因素包括:分层教学机制的健全;教师自身的素质;学生本人对分层教学的理解以及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策略的落实。以上各要素如果呈负面状况,就会阻碍高职生自学能力的发展。这不仅对学生终身学习和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而且对社会的稳定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参考文献:
[1]周天虹,李刚.高职院校英语分层教学的探讨[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9,(1)
关键词:高职院校;学生干部;培训体系;构建
高职院校中的学生干部队伍包括了学院、系部、班级三个层次的学生干部。学生干部既是学生,是学院的培养对象,又是学院的各项学生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协调者和执行者,是学生、老师之间交流的纽带,是促进高校稳定与发展的骨干力量。同时,高职学生干部队伍建设还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力量,担任着弘扬社会正能量,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氛围的责任。
目前各高职院校已改变以往对学生干部“重使用轻培养”做法,开始关注对学生干部的培训。但现有的培训过多地强调和使用理论培训,形式单一,缺少有计划性、系统性、针对性的培训体系,不能达到全面考查和提升学生干部综合能力的目的。因此,为保证学生干部能充分胜任岗位职责,促进综合能力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探索新的培训机制,构建科学有效的培训体系。
一、高职院校“95后”学生干部现状分析
目前高职院校的学生干部中“95后”已成为主力军,该群体的个性特征突出。他们思想活跃,创新能力和决策能力强,喜欢彰显个性,强调自我,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和亲和力。
同时,高职院校的生源水平决定了学生干部的文化知识基础亦较为薄弱,致使其对个人的学习能力认可度低,甚至有自卑或畏惧心理。他们受到社会大环境影响,个人政治素质较低,责任感淡薄,担任学生干部的动机较为复杂,往往是为了提升个人能力、就业求职、评优评奖,动机功利性明显。同时比较缺乏吃苦奉献精神,心理承受能力较弱。
二、分析学生干部的培训需求
在组织学生干部培训之前,研究者通过观察、访问、问卷调查等方式,对学院、系部、班级的学生干部进行了需求分析,弄清楚了为什么要对学生干部进行培训、对哪些学生干部进行培训、培训什么内容等问题。
1.培训的内容设置
学生干部希望接受的培训包括三大类――基本技能类、团队管理类、工作素养类。基本技能类主要指学生干部在日常工作中所需要的Office软件操作、活动策划、公文写作、海报设计、沟通与交流技法等。团队管理类培训内容是学习科学的团队管理方法,辅以素质拓展项目,加强成员间的了解,提升其对团队的认同感。工作素养类培训内容包括学生干部责任、办公场所礼仪。40%的学生干部认为基本技能类培训最为重要,33%的学生干部认为团队管理类培训最为重要,27%的学生干部认为工作素养类培训最为重要。
2.培训的时间安排
学生干部培训利用业余时间完成。60%的同学表示愿意用工作日的晚上进行培训,38%的同学表示愿意用休息日进行培训,仅有2%的同学表示用其他时间进行培训。对于一节课的培训时长,83%的同学认为应控制在1~1.5小时,5%的同学认为应控制在1小时以内,12%的同学认为应大于1.5小时。
3.培训人选及方式的选择
对于授课人选,学生干部更青睐于有经验的前辈,认为更贴近工作实际。在培训方式的选择上,则呈现出多样化的结果,经验交流、案例教学、专题讲座、团队游戏等均受到学生干部的推崇。
三、构建科学有效的学生干部培训体系
1.设立保障机制,保证学生干部培训长效性
高职院校应重视学生干部队伍的培养和建设,设立由学院团委牵头的学生干部培训工作小组,对学生干部培训工作进行指导并组织实施,为培训提供软硬件支持和制度保障。
同时将学院学工处、院团委、二级学院(系部)主管学生工作的领导和相关学生管理人员纳入培训师资库,定期组织教学研究活动,相互学习交流;在教学资源库增设学生干部培训内容,实现资源共享,让更多的学生受益。
2.科学设置课程,分层分阶段开展培训
学生干部队伍包括了院、系、班三级学生干部,其工作有共通性亦有每一岗位的特殊性。在构建培训体系时, 需要考虑这一现状,故而研究者在实践中采用了“分层分阶段”的培训模式。
所谓分层是指同一时间对院、系、班三级学生干部进行各自所需培训;分阶段则是针对同一学生干部,在不同年级担任不同职务时进行的培训。在课程设置方面,则采用“必修+选修”的方式。必修为通识性课程或基本能力提升课程,如章程解读、团队管理等;选修课则主要与学生干部所处工作岗位所需的专业技能为主。
3.丰富培训形式,提高学生干部培训的效果
目前学生干部培训形式仍以讲座为主。此种形式的特点是培训投入低、覆盖学生多,但收效差。因此在备课时需要根据不同的培训内容精心设计活动环节,可参照互动性教学法授课,必要时亦可借鉴主题沙龙的形式开展讨论,进行分享。形式多样化在更深层次上的表现是整合校内外可用资源,组织校外的学生干部交流和校内新老学生 干部座谈,拓展学生干部的社交圈和 眼界。
培训形式的多样化根本目的在于充分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其在接受培训的过程中,不再处于信息的单向接收方,而是信息交互者与参与者。这也是在培养学生干部人际交流能力,看似不是“培训”,实则是“培训”的深入,有着润物无声的效果。
4.关注培养过程,推进学生干部培养常态化
学生干部的培养是一项持续性的工作,需要与其成长的阶段性相配合、与所在岗位要求的个性化相符合、与院系重点工作的推进相吻合,因此不能简单地依赖于培训课程的优化,而应该注重培养的常态化。
学生干部培养的常态化要求培养者重视过程性管理。主要的措施包括: 一是将学生干部培训课程的时间设置与学生干部的成长阶段相结合,持续关注学生干部在工作中出现的新变化、新需求,不断更新课程的内容,与时俱进地满足学生干部的诉求;二是建立工作总结与反思的机制,帮助学生干部养成定期回顾总结的习惯,并在此基础上给予工作方法的指导,帮助学生干部切实提高工作能力;三是建立畅通的培养反馈机制。在学生干部培养过程中会不断出现新问题、新困难,这就要求培养者必须建立及时有效的信息反馈渠道,如召开学生干部座谈会、增设意见箱等,让学生干部在培养过程中可以及时反馈自己的想法与合理诉求。
参考文献:
[1]张洪冲,唐继红,刘红梅,等.“90后”高职院校学生干部队伍建设探微[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6(10).
一、班级层次考核的准备阶段
凡事预则立。施行班级层次考核制度,一要班主任贯通学生思想,二要确立全班认同的规则,三要打造良好的开端。
(一)贯通思想
学生要形成思想上的共识。
1.高效的制度,可以有效地优化习惯,提升效率;进而在班级中形成制度和人的良性推进。
2.可以打造高效的“班集体”。
班级从来不必然是“班集体”;班集体只能是形成了统一的思想、并以此督导其成员前行的“团队”。班级层次考核制度的实质就是要凝聚班集体的力量,建立制度督导个人,个人推动他人的班级良性互动机制。
(二)确立制度
1.班主任担当主导者
作为专业的教育工作者,班主任必须在班级制度的确立过程中担当起主导者的角色。
规则制度须简明扼要。班主任须强调举一反三,同类类推的理念。还要对学生进行必要的“集体和个体关系”的思想疏导,教育学生在个体利益和集体利益发生冲突时优先遵循“集体规则”。
2.学生参与规则修订
在班主任提出制度草纲后,班级干部、课代表、舍长等担负班级重要责任的同学及学生代表要在各自的责任范围内收集然后提出意见,班委汇集意见并讨论,最后再协同班主任形成共识。
3.标准宜高不宜低
在班级共识的基础上,要适当上调标准。面对学生的质询,班主任可引导学生思考军队当中为什么要走队列,被子叠成“豆腐块”之类的问题。
(三)打造良好开端。
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
初行制度,班主任要严加要求,要能够提前预见并高效解决问题。比较理想的开端是:师生都明白规则是什么,都在积极地向规则的最高要求看齐,班级内很少出现破坏规则的情况。
二、班级层次考核制度的操作思想
简单,分层,分阶段。
(一)规则要简单
以“纪律和成绩”为考评方面,以“个人和宿舍”为考评对象。理据是:
1.纪律和成绩相辅相成
成绩,是衡量学生在校质量的重要标志,也是一个班级给予学校、家长、学生的最重要的交代。纪律则是衡量班集体战斗力的重要标准。
2.宿舍是重要的“第二集体”
同宿舍的学生天然具有更容易形成的团队意识。班主任利用好这种小团队意识,会在班级管理上产生积极影响。
(二)考核分层次
成绩是班级工作的重点。合适的目标才能给予学生最好的刺激,推动学生成绩不断进步。
分层成绩考核,其目的是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够找到适合自我的学习目标,让老师对学生形成更客观的成绩期待和评价。
以2014年我任教的高二(3)班为例,班级55人。
首先,我进行了“自我定位和目标达成”的思想疏导,让学生认识到正确自我定位的重要性,并告诉学生“老师期待每个同学的进步”。
然后,我按照成绩将学生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1~20名;第二层次,20~40名;其他第三层次。并提出了我对于3个层次的远近期目标期待。
实践证明:分层次考核是非常高效的方法。学生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可以收获“优秀”“稳定”的评定,在表现不佳时也能得到“警醒”的及时提示。班级内逐渐形成了层层不懈怠,层层有干劲,层次间差距不断缩小,班级整体成绩稳步提升的良好态势。于是,我将班级层次调整为四层,以更加细致化的定位来推进班级。
(三)考核总结“分阶段”
以周为基本的小结单位,以月为基本的总结单位,以学段统考为大的分隔阶段;以“不延续”方式(即先周考评结果带入下周,上月考评结果不带入下月。统考后重新划分层次)为一般原则。配合周、月、学段反思。
三、家校推进,班级层次考核的有效辅助
(一)建立沟通家长的即时通讯方式
1.利用QQ群,微信,空间等,将班级和家长“零距离”。
2.打造“家长正能量”,让家长推动家长。
(二)利用好“反思”
这次新颖独特的培训方式让我作为一个部门负责人也感悟良多,受益匪浅。通过拓展训练给我留下的印象极深,得到的感受与心得体会也非常丰富,总结起来,有以下几点:
1、分层管理、明确领导极其重要。每个人的岗位职责确定之后,各司其职,有利于明确责任,发挥个体的主观能动性,使其既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又思考怎样做好。
2、做事要先做计划,再开展行动。这就是“磨刀不误砍柴工”的道理,做跳绳游戏前,如果大家先做好沟通与计划,而不是急于完成各自任务,就能更快取得整体团队的胜利。
3、应学会遇到问题换位思考。在工作中,不要为表面的现象所困扰,有些印象其实是主观的臆想,需要你的耐心和智慧,通过分析、判断,充分了解它的本质,通过组织、协调达到目标,通过沟通交流,才能建立多赢的局面。
4、从失败中我们也得到教训和启示:在工作中,各部门之间需要沟通和信息的共享,需要相互配合和协调,形成力量的整合才能完成共同的任务。
5、知识和技能还只是有形的资本,意志和精神则是无形的力量。拓展训练就是开发出那些一直潜伏在身上,而自己却从未真正运用的力量。
一、注重国家标准与规范
从1997年开始,英国就开始着手实施“全国中小学校长资格认证”制度,制定和建立了“中小学校长国家标准”(National Standards for Head Teachers)。这个标准有六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领导技巧,包括学校目标的制定,学校变革的设计,学校工作团队的创建,敏感地处理人事关系和解决冲突,为学生和教职员工确立标准和提供示范,发动和鼓励学生、教职员工、家长、董事和其他社区成员对学校的广泛参与,以及在不同的场合采用合适的领导风格等。
二是个人品质,包括个人的影响力和仪表可敬可亲,愉快的情绪,能够适应变化的环境,精力充沛和不屈不挠,自信可靠,充满热情,廉政负责等。
三是职业能力和专业才能,包括通过执行职责下达可靠的指令来影响他人,给他人的工作提供专业的指导,实践和尝试新的方法,联系和协调与内外各种人事和组织的关系等。
四是决策技能,包括依据收集的信息数据进行判断和作出决定,及时正确地分析和理解新的信息和新的问题,善于把握各种机会,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等。
五是人际交往技能,包括表达时能够明确地切入要点,善于倾听与理解别人的观点,有效地与他人进行口头的交际,有效地进行谈判和协商,有效地主持会议,积极发展和保持与各种相关媒体、组织的关系等。
六是自我管理,包括能够有效地计划时间和安排自己的行动,设计富有挑战性的职业目标,善于缓解工作压力,善于自我激励,为自己的专业发展承担责任等。
2004年,这一标准全面实施。这使中小学校长培训也具有了相应的标准,进而形成了一套严格依据标准开发课程、规范实施、考核评估的体系。
二、坚持分类分层实施的原则
由于教育变革政策的调整和学校自主发展职责的明确,英国中小学校长队伍建设面临诸多挑战:校长人才缺乏,现职校长急需强大的专业支持等。为了应对这些问题,在中小学校长培训的设计上,实施分类分层培训。
英国中小学校长培训既有为现职校长和愿做校长的人提供的“教育领导”硕士、博士学位课程培训,还有为中小学校长提供的各类入职与在职的资格与发展培训,形成了从“校长候选人”到“资深校长”一套相对完整而又统一的培训体系,具有分类分层培训的明显特点。
第一,“中小学校长专业资格(National Professional Qualification for Headship)培训”,是为任何具有学校领导经验,并且有志成为中小学校长的人员提供担任校长的资格培训。
第二,“校长领导和管理能力项目”(Head Teacher Leadership and Management Programme),为初次担任校长一至两年的新入职校长提供辅导和支持,帮助他们进入角色,找到一个最佳的起点。
第三,“在职校长领导力项目”(Leadership Programme for Serving Head Teachers),是为具有三年或三年以上在职经验的校长所设计的项目。该项目旨在使校长深入理解如何更新发展领导能力和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
第四,“中层领导”(Leading from the Middle)培训项目,是为挖掘和发现中小学校长后备人才而设计的培训项目,主要为学校中的学科组、年级组、学习辅导组的中层领导提供培训。
第五,“副职领导”(Established Leadership Stage)培训项目,是为有一定经验的副校长和助理校长提供的培训。
第六,“高级领导”(Advanced Leadership)培训项目,是为提高很有实践经验的资深校长的领导能力而设计的培训。
第七,“咨询式领导”(Consultant Leadership)培训项目,为参与学校发展指导或校长培训的校长提供的培训。
第八,“战略课程项目”(Strategic Programmes),此课程是为提升校长和其他领导的领导和管理技巧,如“信息与沟通技术领导”(Leadership in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和“校长的督导检查技巧”(Inspection Skills for Head Teachers)。
第九,“快速通道项目”(Fast Track Teaching Program),为解决校长数量不足,校长人才缺乏的问题,2006年又开始实施这一培训项目,其目的是通过培训发现和培养有才能的人员,使学校优秀教师通过培训学习,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尽可能多的经验和技能,帮助他们快速和顺利地成为高级教师或走上学校领导岗位,或成为地方当局教育顾问。
由于分类分层培训,增强了培训的目的性、针对性和实效性,使校长培训与校长角色转换之间建立了密切的关系。
三、培训关注现实、指导实践
英国中小学校长培训在内容、模式与方法上充分体现关注现实、解决问题、指导实践、促进发展的价值取向,这一取向又决定了中小学校长的培训者主体必须是成功的校长等具有实际经验的人,而不是大学或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由于中小学校长培训分层分类实施,校长培训的内容也具有多样化的特点。但无论哪个类型、哪个层面的培训,其内容都直接指向学校实践,以帮助校长解决问题,提升能力为目的。如“领导和管理能力项目”,最大的特点就是没有统一固定的内容,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选择各自不同的活动,从而获得最大的收益。在培训的模式与方法上,依据校长作为成人学习者的特点和校长角色转变的规律,实现了培训过程以问题驱动、参与思考、集中交流研讨、分散实践尝试、导师引导、个人网上学习等多种有效方式的结合,真正使培训成为促进校长专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如“校长职业资格证书”课程的学习,全部面授时间不会超过一个星期,但持续的时间可能达到两年。学员先接受面试,通过后会给每个学员指定一个导师,领取培训材料。在实施选题的过程中不断反思和总结,与导师通过电子邮件和电话等及时沟通。学习期间会有机会到优秀学校参观,看成功的校长是如何做的。最后进行选题总结,并要再次接受面试,面试主要是考验学习者在一个模拟的情形下是如何行动的,从而决定其是否能获得校长职业资格证书。
由于培训的实践、问题与发展取向,英国的中小学校长培训以校长任职学校为培训的主要阵地,即校本培训,培训者也必须以具有培训资格的、有实际经验的资深校长为主体,同时借助大学和其他社会机构中多方力量与资源的支持。培训者主要是提供分析和导向服务,帮助参与学习的校长在真实的实践经验与情境之中对自己的管理行为进行反思,在行动中加以改进。而且许多培训内容是通过网络指导与学习来完成的,面对面的培训很少,高深理论知识的讲授更少。
四、培训机构公开招标评估
中小学校长培训以项目和招标的组织管理方式运行,国家和政府层面提供有力的财力支持和严格的业务指导,通过建立培训项目承担的竞争机制和动态的培训评估机制,保障培训质量的提升。
成立于2000年的“国家学校领导学院”(National College for School Leadership),是代表英国政府负责中小学校长培训的专门机构,受教育部委托,负责全国中小学校长培训的经费投入、组织协调、项目设计、课程开发、实施指导、培训研究、技术支持和管理评估等工作。同时,又依据地域特点和校长培训的实际,在西北部、东北部、中东部、中西部、英格兰西部、伦敦、西南部、东南部、约克郡等地区建立九个分支培训机构。培训机构的资格依据相应的标准公开招标评估获得,而且其资格又是通过评估变化的。各个地区培训机构在根据国家制定的标准进行培训项目研发、课程的设置、培训模式与方式的选择等方面有很大的自主空间。培训机构通过项目竞标的方式获得相应的培训项目,而不是由政府指派培训任务。能否获得培训项目完全取决于培训机构的水平。各个培训机构与大学、地方咨询机构建立了很好的关系,尤其是与中小学校形成合作伙伴关系。这种培训组织管理方式的社会化,使得各个培训机构能发挥各自优势,能集中各地资源,保证各个地区培训发展的均衡化和培训效果的高质量。
五、专门的经费支持
在加强对校长培训项目组织、管理和指导的同时,英国的中小学校长培训还有有力的经费支持。在1995年4月1日以后新任命的校长均可获得2500英镑的培训资金,到2004年增加到4000英镑(学校或校长还相应地支付500英镑用于参加培训)。这笔培训资金可用于中小学校长上任两年内在任何部门任何时候的培训,从而为校长参加培训提供了经费保证。
六、专业学会提供智力支持
一、探索多元化的园本培训组织模式,发挥教师的内在潜质
1、面向全体,全员培训。园本培训应以提高教师整体素质为目的,即关注每一位教师,面向全体,促进每个教师 的素质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高。一方面,我们要求教师进行学历提升,满足个性化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幼儿园要积极为每一位教师创造各种短期培训机会,开阔教师视野,使教师 了解幼儿教育发展的新理论、新观念,从而促进教师知识的更新和教科研能力的提高。
2、共性问题,集中培训。针对教师队伍中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幼儿园可采取集中培训的方法,引领教师重点突 破薄弱环节,将棘手的问题分解再逐步推进。
3、根据需要,分层培训。园本培训要注重体现教师的层次性,不能“一刀切”。 如,分别对大、中、小三个年龄 班的教师组织分层培训,有针对性地解决本年龄班的特性问题。同时,依据教师水平的差异,组织分层培训,对于骨干教师给思路, 对青年教师则提示相应方法,做示范,通过分层培训促进每位教师在原有水平上的逐步提高。
4、具体问题,随时培训。为了使培训达到解决问题、促进提高的目的,要突出培训的即时性,即发现问题随时培 训、随时解决,不将问题延缓积压。
二、形成多元化的园本培训方式,活跃教师的参与兴趣
1、头脑风暴式:为避免教师在培训中“参而不与”,园本培训可采用头脑风暴这种风靡全球的培训方式, 激发教师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2、话题研讨式:结合幼儿园实际及当前幼教改革动态,以教师教育、教学及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和困惑作为研讨的切入点,引导教师自己去思考一些问题,面对一些矛盾,在矛盾冲突中互相学习、互相启发,从而更新观念,不断构建自己的新认识。
3、专题研训式:在组织园本培训时将教研、师培有机地结合起来,将教研内容专题化,针对当前突出存在或急需解决的问题展开,一次甚至几次解决一个问题。
4、案例研究式:案例研究能为教师提供一个良好、宽松的创造环境,使他们有较多展现 自己的机会。如采用呈现案例(文字或录像)―小组讨论分析案例―集体讨论―总结评述的过程研究。
5、实践探究式:第一,引导教师制订自我发展计划,激励和督促教师不断对自己提出新要求、新方向;第二,开展自荐式开课活动,变公开课“指派式”为“自荐式”,调动教的开课积极性;第三,拓展园际交流,与姐妹园互讨经验,使他们在帮助其他教师成长的同时也促进自我逐渐向专家型教师发展;第四,邀请式听课,即教师们根据自己的实际情预约、邀请园内骨干教师深入地观摩半日活动,让教师更清楚地知道自己教学的成败。
6、课题研究式:幼儿园可以通过各种途径与有关专家、名师建立合作关系,邀请专家、名师来园开设专题讲座、上示范课,从而促进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使教师逐步向研究型教师转变。
三、寻求多元的园本培训途径,促进教师的适应成长
1、“师徒帮带”模式。这是我园对青年教师岗位培训的有效模式。它建立在班级日常工作的基础上,让同班的新老教师成为师徒,使帮扶活动实现最大效益。
2、“现场观摩,即时反馈”模式。我园每学期会安排不同领域的教学研讨活动,由园领导组织专家或有经验的教师共同观摩其教育教学过程。形成了一个“实践与反思”反复循环的自我剖析过程,它的即时性使教师的教育观念、行为得到及时的反馈和调整。
3、“专家指导”模式。这种模式是针对幼儿教师在教育实践出现的教育行为疑惑和难题等,由幼教专家或优秀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指导。
4、“微格教学”模式.这是新引进的一种现代化的培训模式。它采用摄录系统全面记录受训教师在某段时间内的教育过程的全部细节。由教研组长和受训教师一起边看录像边分析成败得失,找出症结所在,讨论改进方案,而后由受训教师再实践,再进行实录与再分析,直到行为调整、改善为止。实践证明,该模式直观、针对性强、反馈及时、成效特高。
5、“3+1”交叉模式。该摸样指的是四类培训,“3”表示利用园外途径开展培训活动,共有三类:其一是指教师获得新的任职资格或得到学历的培训,如获得教师资格证、学历进修等;其二是指借助园外力量的短期培训,如省市级骨干教师培训、区级暑期培训等;其三是由幼儿园自行组织的培训,派遣教师到上海、南京等地学习,拓宽视野。“1”表示是以团队学习为根本动力的园本自培活动。根据园内教师能力、经验的不同,由技能过硬的教师担任组长并负责培训。使每位教师都有机会成为培训者、学习者。四者有机结合,交叉进行。
四、多角度地自我评价,引导教师个性发展
1、小型座谈会。我们经常通过小型座谈会,与教师对话交流,了解教师的心灵渴求与成长需要;通过赞赏会,让教师之间相互挖掘优点,在被认可中建立自信。
2、宣传栏。出版宣扬教师的优秀事迹,形成积极向上相互学习的氛围;引导教师正视自我、赞赏自我,树立超越自我的目标。
3、建立教师个性化成长档案册。我园的每位教师还设立了“教师个性化成长档案袋”。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成长历程,教师们把心中的话记录在这里。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激励和督促教师以积极的心态朝着前进的方向不断努力,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
一、构建适合我园教师的园本培训内容
1.师德师风培训。
作为一所新开设的幼儿园,我们认为师德教育是园本培训的核心。因为有什么样的教师就能培养什么样的孩子,育人之本,关键在于师德师风。为此,我们开展了一系列师德师风教育活动。如《我身边的先进》讲述活动、优秀教师、师德标兵评比活动、敬业爱岗师德演讲会、“我为家长做什么”大讨论等,引导教师们时刻抱着“以人为本”的思想教育孩子,善于发掘每一位幼儿的潜能,尽职尽责地为幼儿发展,全心全意地为家长服务。
2.基本功培训。
合格的幼儿教师除了要具备“说、画、唱、跳”等技能技巧方面的教学基本功外,还要具备以综合能力为核心的专业素养。我们除对教师进行必备的技能技巧培训外,还相继进行了以下几项能力的培训:第一,对幼儿科学的观察能力;第二,教育活动的设计能力;第三,说课能力;第四,组织和管理班级的能力。通过这些隐性技能技巧的培训,逐步促使教师从传统式的“工匠型”向“反思―开拓型”转变。
3.特长特色培训。
我们不断引领教师们在自身专业上发展,找到目标,从而实现自我价值,尽量为不同层次教师的成长提供不同的专业支持,满足教师们的不同需要,并激励每位教师发展自己的特长。
二、构建适合我园实效的园本培训组织形式
由于教师能力、水平各有差异,我们改变整齐划一的培训组织形式,在实践中探寻出以下几种有效的培训组织形式:
1.共性问题,集中培训。
针对教师队伍中普遍存在较统一的共性问题,采取集中培训的方法,引领教师重点突破薄弱环节,将棘手的问题分解再逐步推进。通过集中培训,重点解决教师普遍存在的诸如“师幼互动有效策略”、“针对幼儿个体差异进行有效指导”等问题。
2.根据需要,分层培训。
在培训中我们注重体现教师不同的层次水平,不搞一刀切,依据需要和教师水平分层培训。例如针对小、中、大三个年龄班教学内容、方法的差异,我们分别对三个年龄班的教师组织分层培训,有针对性地解决本年龄班组的特性问题。同时,依据教师水平的差异,组织分层培训,对夕阳组教师给思路,对晨星组的教师则提示相应的方法,做示范,通过分层培训,促进每位教师在原有水平上的逐步提高。
3.具体问题,随时培训。
为了使培训达到解决问题、促进提高的目的,我们突出培训的即时性,即发现问题随时培训、随时解决,不将问题延缓积压。
三、构建适合我园实效的园本培训方法
1.头脑风暴法。
为避免教师在培训中“参而不与”,我们采用头脑风暴这种风靡全球的培训方式,大大调动教师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我园在运用这种培训方式时一般围绕幼儿园的实际工作,采用分组讨论的形式进行思想的碰撞,然后组与组之间交流,找出目前存在的问题,再围绕问题找出解决的策略,以达成共识。
2.话题研讨法。
我们注重结合本园实际,以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和困惑及表现出来的消极面作为研讨的起点和切入点,引导教师自己思考问题,直接面对矛盾,在矛盾冲突中互相学习、互相启发,不断构建自己的新认识体系,从而进一步更新观念,并努力转化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如“生成课程中的教师定位”、“生成内容与幼儿兴趣”、“餐后活动的合理组织”、“幼儿不愿参加区域活动怎么办”等,由于话题来自于教师的实践,教师们研讨的积极性高,纷纷阐述自己的见解,解决的问题针对性强、实效性强。
3.专题研讨法。
为了消除培训活动忽视教师是根本、急功近利、舍本逐末的趋向,我们在组织培训时将教研、师培有机地结合起来,将教研内容专题化、微格化,针对当前突出存在或急需解决的问题展开,一次甚至几次解决一个问题,有集中办班和专题讲座等多种方式。为了增强学习的趣味性和实效性,在一个学期中变着方式学,并学以致用,最后青年教师同题开课时展示学习成果。
4.案例研究法。
案例研究为教师提供一个良好的宽松的创造环境,使她们有较大的自由度、较多的展现自己的机会。如我们采用呈现案例(文字或录像)――小组讨论分析案例――集体讨论――总结评述的过程研究,如“如何组织晨间谈话活动”、“如何进行说课”“如何更好地与家长交流”等问题的研究,受到教师的普遍欢迎。
5.实践探究法。
(1)引导教师制订自我发展计划
学期初,要求每位教师撰写一份“自我发展计划”,园领导根据教师们认真思考自己在工作岗位上还是在教育技能突破口方面所提出的发展方向后,尽量满足教师的意向,并给予相应的支持,如在面对不同内容的培训时,就可以照顾教师的意向。这样,一方面可以使每个人的发展方向在园长和教师之间有双向选择,有主观能动性,另一方面激励和督促教师不断地对自己有新要求、新方向。
(2)开展自荐式开课活动
变以往公开课“指派式”为“自荐式”,就是将开课的任务要求告知每位教师,让教师自愿报名参加。这样一来,既调动自荐教师的开课积极性,又避免因“指派式”导致很多教师有“领导不重视我”的想法。因为自荐得到老师的肯定,所以它的含义被进一步扩大,我们用自荐的方式产生很多的“师傅”,其中包括部分工作资历并不深的教师也自信地承担起师傅的角色。
(3)邀请式听课
教师们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预约、邀请园内评估组深入式地观摩半日活动,以点见面,通过半日活动看到班级的常规、孩子发展情况、教师保育员之间的配合、环境的创设等方面。结束后,评估组会将讨论的检查意见反馈给教师,有时还配合使用摄像机,让教师更清楚地知道自己的成败。
6.课题研究法。
调查对象和方法
1.调查对象
选取某高职学校中193名学生和47名英语教师作为受试对象,将调查对象随机分配为4个实验组,分别为接受元认知策略训练的学生实验组1、接受隐性分层教学的学生实验组2、接受教师专业发展课程培训的教师实验组3和接受隐性分层教学的教师实验组4。
2.调查方法
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调查对象,采用自填式问卷调查、量表调查和查阅学习档案的方法对受试对象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内容包括基本情况(性别、年级、英语成绩等)和现状调查(自主学习、教师专业发展和分层教学三个方面)。利用SPSS20.0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统计描述所得到的数据,应用t检验进行数据分析,取α=0.05,p
调查结果与分析
1.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193名学生的平均年龄为(18±3.52)岁,47名教师的平均年龄为(38.15±10.43)岁,从事专业工作年限为(8.05±4.46)年。
2.影响英语学习的整体情况
我们运用元认知能力作为自主学习能力的中心指标[1]。调查结果显示:96%的学生都认识到元认知能力在提高英语学习教学效能方面的重要作用,但只有19%的学生能在日常英语学习中较好地使用。在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和元认知监控三个方面,知晓率和实际行动率都不高于30%。由此可以看到,在高职院校英语教学中,引入必要的元认知策略训练,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效能是有必要的。
我们采用教师效能感指标作为主观指标,运用辛涛编制的教师教学效能感量表对47名教师进行问卷调查,包括个人教学效能感与一般教学效能感两个维度。调查的结果表明,参与实验的教师教学效能主观感受总体处于相对较低的水平。
认识到现有的教学模式对学生心理上的隐性危害等问题,我们对隐性分层教学进行研究。隐性分层指的是教师以一个自然班为单位,综合性地考虑学生原有的基础、兴趣爱好、智力特点、学习潜力等具体情况,采用内在的尺度法,“暗中”把相当水平的、某些方面相类似的学生分配在不同的组内,由教师分别制定出基础性目标、提高性目标和发展性目标三个层次的教学目标[2]。调查结果显示:90%以上的学生和教师都没有听说过隐性分层教学这一概念但对其感兴趣,69%的学生和85%的教师认为这一教学策略不会打击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58%的学生和76%的教师认为这一策略的运用可以提高英语的学习和教学效能,60%左右的教师和学生表示可以尝试将其运用在英语教学中。
3.干预训练情况
我们在干预前从英语题库中随机选取了一份英语试题对学生进行测试,得到了干预前测数据。以成绩结果为控制因素,我们将学生群体随机编入两组,即接受元认知策略训练的实验组1和接受隐性分层教学的实验组2,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对两组的均数进行检验,结果显示两组之间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
对教师群体的分组,将受试者按教龄的多少随机分入两组,即接受教师专业发展?n程培训的实验组3和接受隐性分层教学的实验组4,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对两组的均数进行检验,结果显示两组之间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
对分组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后,我们制定了相应的干预措施并进行了为期16周的干预。
元认知训练计划主要为:以自身实际能力确定学习目标并明确需要掌握的英语水平,认清现阶段存在的差距;分阶段和步骤制订可行的学习计划,将计划发送给教师进行修订和存档;培养学生的自我监督和评估本领,每周过后都对学习结果和问题进行总结,进一步调整下一周的计划和方法。
以自身专业素质拓展、自我讲授反思实践和团队互助等作为教师专业成长课程的培训内容,同时对英语教学原理、英语教育技巧和课堂组织进行了训练。每4周的培训后,由专家团听取教师的说课并提出问题和改进的方法。
对学生和教师的隐性分层教学主要为教师在学生的能力、习惯、态度上综合考虑将学生隐性分为三个层次,划分结果只有教师自己知道;教师将基础性、发展性和综合性的讲授方针应用于各种程度的学生;在日常英语教学中因材施教,分层教学,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难度的问题,对学生的评价也要注重提高而非结果,注重激励和导向。此外,在每4周的小结后,要求教师随时调整层次划分和教学目标,提高教师在英语教学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在16周的干预结束后,对受试对象重新进行问卷和量表调查,并以期末英语考试成绩为学生成绩,与基线调查数据进行对比和分析。
4.实验结果分析
(1)实验组1的前后对照状况
我们首先对实验组接受干预前后的问卷得分分别作了正态分布假设检验。结果显示偏态指数
(2)实验组2的前后对照状况
我们首先对实验组接受干预前后的问卷得分分别作了正态分布假设检验。结果显示偏态指数
(3)实验组3的前后对照状况
我们首先对实验组接受干预前后的量表得分分别作了正态分布假设检验。结果显示偏态指数
(4)实验组4的前后对照状况
我们首先对实验组接受干预前后的问卷得分分别作了正态分布假设检验。结果显示偏态指数
(5)学生实验前后英语成绩的对照
我们可以对学生实验前后的英语成绩作配对样本t检验,并由此看出被调查者实验前后的成绩平均差值为16.27,差值的均值标准为0.95,双侧t检验的P值为0.039,说明受试者调查前后其英语成绩存在显著性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