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人民币升值范文

人民币升值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人民币升值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人民币升值

第1篇:人民币升值范文

人民币升值汇率经常项目

近年来,国际上的一些政府组织和学者相继提出要求人民币汇率升值的主张;同时受内外部经济的影响,目前人民币升值的趋势已经越来越明朗。其实人为地低估或高估人民币汇率都是难以持续的,因为在汇率的问题上,政策干预,虽能一时起作用,但最终还是市场说了算。关于人民币汇率问题,中国应慎重处理,迫于压力强制升值反而会给中国经济带来巨大负面影响。

一、驳“经常项目收支失衡”论

近年来,美国以国际贸易经常项目失衡为由,要求人民币升值。2005年4月美国声明:如果中国6个月内不调整人民币汇率,将对中国产品征收27.5%的惩罚性进口税。同年7月中国央行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此次改革的目的就是让人民币升值,解决中美贸易失衡问题。但据海关统计数据显示:自2005年汇率改革改至今,在人民币持续升值的同时,中美贸易顺差仍不断扩大。可见升值对缩小中美贸易顺差并无功效。

20世纪60年代,日本和中国相似,是美国当时的主要贸易顺差国。迫于美国压力,日元开始升值,但汇率调整并没有起到平衡美日贸易经常项目收支的作用。从70年代到90年代,日元汇率对外价值增长了三倍多,但日本经常项目收支顺差占GDP的规模却由0.6%上升到2.4%。与此同时日元的升值导致日本经济通货紧缩,丧失经济增长十多年。历史证明,汇率调整无法消除经常项目贸易逆差赤子,反而给贸易顺差国的经济带来不利影响。

从宏观经济学的观点来看,经常收支差额等于储蓄减去投资,而美国又是典型的低储蓄、高消费国家,这种经济模式必然导致经常性收支赤字的增加。因此调整汇率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美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经常收支失衡问题。

在批判“人民币汇率低估导致国际贸易失衡”的观点时,国内学者从实证的角度分析,印证了“人民币汇率调整无法消除逆差国赤字”的观点。叶全良(2008)、吴师惠(2009)实证分析发现汇率和中美贸易顺差不存在因果关系。吴师惠认为美国经济疲软是贸易逆差的主因。

二、谨防人民币升值陷阱

当前叫嚣人民币升值声音最大的两个国家就是美国和日本。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迅速增强,美国和日本日益把中国看成是其在世界和亚洲的竞争对手。他们利用人民币汇率低估为借口,以贸易摩擦为手段,不断施压,要求人民币升值。其实质目的是缩减贸易逆差,实施贸易保护,打压中国经济,防止中国崛起。我们可以预期以下人民币长期升值,对中国造成的冲击。

(一)人民币将为金融危机买单,中国成为美国的替罪羊

众所周知,当前中国的外汇储备世界第一,而且也是美国最大债权国。在中国的外汇储备中,将近80%是以美元计值的。一旦人民币升值,或者说是美元贬值,中国的外汇储备便会自动挥发。那么美国拖欠我们的债务会随着人民币的升值而自动削减。如此以来,中国就成了“为金融危机埋单”的国家。美国之所以强烈要求人民币升值,其最大的用心便是逃脱金融危机的责任,维护美国的利益。

(二)热钱来袭,严重冲击中国外汇市场

人民币继续升值会刺激国际投机资本的无序流入和流出。在人民币继续升值情况下,作为外商投资者,投资人民币将更加有利可图,因此短期资本将会大量投资于人民币。这种国际游资的套汇投机行为会进一步增强人们对于人民币升值的预期,从而进一步刺激投机的积极性,严重扰乱我国外汇市场的健康稳定。

根据资本边际收益率递减规律,国际游资的流入量会随着边际投资收益的减少而递减。当国际游资停止流入,甚至是大规模流出时,将会导致国内资本项目逆差,国家为了维持国内金融体系和汇率稳定,不得不动用巨额的外汇储备时,国家外汇储备就会急剧减少,这样不但会降低该国在国际上的信用评级,进而降低国际投资者对该国金融环境信心,还会增加本国居民对于国内经济环境的风险预期,减少本国居民的投资和消费需求,甚至出现银行挤兑现象,诱发大规模的银行危机和货币危机。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政治与经济研究所专家张明(2008)发表的一份研究报告称,流入中国的热钱规模已达1.75万亿美元。这一数字大约相当于截至2008年3月底的中国外汇储备存量的104%。谢国忠(2005)以外汇增量和贸易顺差的差额作为我国热钱的度量,认为截至2005年,流入中国的热钱规模为3500亿美元。我们暂且不论这些数字的可信性,但就热钱的破坏性,中国政府就必须要谨慎对待人民币升值导致的热钱投机活动。

(三)“中国制造”贸易条件恶化

众所周知,提高汇率会导致本国出口产品的价格相对国外产品价格提升,从而削弱本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不利于国家进出口贸易的正常发展。而我国又是出口导向型的国家,每年GDP的增长,很大部分来源于进出口贸易。人民币一旦迅速升值,“中国制造”对于国外消费者的吸引力也会大幅度的削弱,同时国内消费者从自身效用最大化的角度考虑,也会更多的选择相对便宜的进口产品,这样就会呈现一个出口减少、进口增加的局面,从而导致经常项目顺差减少,甚至出现逆差,对GDP产生巨大冲击,进而降低我国经济发展速度。

可见当出口遭到了威胁,我国经济增长就受到严峻的考验。2008年的金融危机导致国际市场萎靡,我国沿海城市大批出口加工企业从此破产倒闭就是一个的沉痛的教训。这既说明了我国目前经济增长模式不合理,又深刻告诉我们人民币汇率稳定对于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只有人民币汇率保持稳定,才能为国内中小企业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综上分析可见,人民币升值对我国经济的冲击不仅是严重的,而且是多方面的。

第2篇:人民币升值范文

要想明白西方国家为什么要人民币汇率升值,首先要明白什么是汇率。汇率是一定时期两国货币兑换的比率。例如:

假定1美元=8元人民币

同理1元人民币=0.125美元

根据这个汇率,假定在中国一支钢笔卖价80元人民币,出口到美国卖价就应该在10美元;在美国一副太阳镜卖价20美元,出口到中国应该卖价160元人民币。

由此可见,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是两国间进行贸易时商品定价的基础。如果人民币对美元升值10%,则与美元汇率变为:

1美元=8元人民币-(8×10%)元人民币=7.2元人民币

1元人民币=0.125美元+(0.125×10%)美元=0.1375美元

汇率的变化必然导致两国间进出口商品计价的变化。

仍以上述产品为例:在中国定价80元人民币的钢笔出口到美国,根据升值后的汇率,应该卖价为80人民币÷7.2元人民币=11美元。提高了1美元。同理,在美国卖价为20美元的太阳镜在中国市场应该卖价20美元×7.2元人民币=144元人民币。降低了16元人民币。

从中可以看出,人民币升值导致中国销往美国的商品价格提高;美国销往中国的商品价格降低。

可能人们会问,中国商品价格提高不是利润提高了吗?美国商品价格降低不是利润降低了吗?其实不然。仍以上述产品为例:假定中国企业向美国出口1万支钢笔可得到1万×(80元人民币÷7.2元人民币)=11万美元。根据现在汇率,11万美元×7.2人民币=79.2元万人民币,约等于原先的80万元人民币。

假如美国的太阳镜也向中国出口1万架,可得1万×(144元人民币÷7.2元人民币)=20万美元。仍然是原先的销售额没有变化。

以上例子证明:人民币升值以后,中国出口企业商品售价提高而利润并没有变化,势必导致市场占有率降低;美国出口产品价格降低而仍然保持以前利润,势必导致销售数量增加。

这就不难理解,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为什么要人民币升值。其真实意图就是想通过人民币升值影响中国企业对外出口而扩大美国企业在华出口,以扭转长期以来美国对华贸易逆差的态势。

人民币升值是否对我们来说就百害而无一利呢?那也不是。目前,我们是资源进口大国。石油进口居世界第二位,连续多年铁矿石进口量居世界第一。人民币升值会使中国企业进口原料成本降低。例如,假定一桶石油进口价格为50美元,按1美元=8元人民币,中国企业需支付400元人民币;按人民币升值10%汇率,只用支付360元人民币。

第3篇:人民币升值范文

关键词:人民币升值 原因 目的 利弊

中图分类号:F822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30-0055-02

一、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是储备持续增加,人民币升值压力上升。根据中国人民银行2010年10月13日公布数据,截至2010年第三季度末,中国外汇储备金余额同比增长16.5%;第三季度新增外汇储备1 940亿美元,创单季纪录新高。二是美元持续下滑,人民币升值预期上升。最近美元不断贬值,美元贬值短期内可能会成为一种趋势。美元贬值,人民币升值压力和升值预期将增加,由于美元贬值,人民币对欧元也相应贬值,最近欧元区也要求人民币对欧元升值。三是西方国家不断施压,使得市场对人民币升值问题格外关注。实际上,美国财政部长盖特纳在参议院金融委员会为其举行的提名听证会上就表示,美国总统奥巴马相信中国正在“操纵”人民币汇率。西方七国集团在土耳其城市伊斯坦布尔举行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时,也再次要求人民币升值。不仅仅是美国,欧洲也开始对人民币汇率施压。

二、西方国家逼人民币升值的真正目的

人民币汇率问题不仅是经济问题,也是国际政治问题。重谈人民币升值的老调意在转移视线、推卸责任,让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各国为美国巨额的贸易赤字、财政赤字“买单”。为摆脱金融危机,美国正在利用其美元的霸权地位,以及美元作为国际贸易计价货币的便利,执行“弱势美元”政策,放任美元贬值,而无理地要求其他国家货币升值。

有学者特别指出,一些西方国家频频呼吁人民币升值,背后还另有原因。有的是出于嫉妒,有的是为了转移国内对当局的指责,有的则是为了争取国内制造业的选票。如西方国家简单地将人民币币值水平与其本国制造业的衰退联系在一起,试图强迫人民币升值。造成美国就业机会减少的因素不是中国,而是全球化竞争的无形之手。国外鼓噪人民币升值的原因不外乎以下几点:一是人民币汇率过低。有人提出应将人民币汇率确定在1美元兑4.2元人民币左右的水平。二是中国外汇储备过高,中国加入WTO以来,并没有出现进口激增,相反贸易顺差大幅增加。三是中国廉价商品大量出口造成世界通货紧缩。有人认为,近年来,中国廉价产品大量出口导致日本和欧美通货紧缩,中国应使人民币升值,在世界经济中担负相应责任。

美国之所以施压人民币升值,是认为中国实行的“盯住美元汇率”政策,使美元贬值的积极效用没能全面发挥,只是“极大地增强了中国企业的出口竞争力,刺激了中国产品的出口”,尤其是2002年美元贬值的同时,美国外贸逆差却创出了4 352亿美元的历史峰值,对华贸易逆差达到1 031亿美元。实际上美国外贸逆差剧增的原因不在于中国的人民币汇率政策本身,而是美国产业结构调整、对外直接投资扩大、个人消费支出的增长以及美元贬值的J曲线效应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金融霸权作为军事霸权和经济霸权的延伸,美国凭借其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主导地位,随意按照自己的意志强制性地推行其政策,不断获取霸权利润,维护其“金融霸权国”地位。美国通过美元贬值,既能减轻其外债负担,每次美元大幅贬值都能使美国债务减少1/3,又能刺激其产品的出口,还能转嫁其各种经济危机,成为其对其他国家进行剥削的主要形式。人民币汇率之争的根本目的,就是美国希望通过人民币升值,阻碍中国商品大规模进入美国。

近年来,中国对外经济摩擦日益加剧,但更多的还仅仅局限于微观经济摩擦。加入WTO以后,中国处于制度大调整阶段,制度性因素在中国经济发展中越来越受到关注。美日欧等国施压人民币升值,使得制度性经济摩擦在中国对外经济摩擦中的份额开始加重。

三、人民币升值对经济的积极影响

1.有条件地降低了进口产品的成本。在进口产品价格的涨幅小于人民币升值的幅度的情况下,人民币汇率升值会使进口的国外消费品和生产资料的价格比以前便宜,有利于降低进口成本。在这里要注意如果进口产品价格的涨幅大于人民币升值的幅度,那么人民币升值则不利于进口。所以人民币升值对于降低进口产品价格的积极影响是有条件的。

2.国内居民出国旅游和留学的成本降低。人民币升值,可以使人们花费比以前更少的人民币就可以到欧美等地区留学、旅游,例如去欧美留学如果学费为30万元~40 万元人民币近两年不变,则现在出国所交费用将比去年同期少交3万元~4 万元人民币。在这里还是要注意国外旅游和留学所需费用的涨幅要小于人民币升值的幅度,否则此积极影响将不存在。

3.促使国内企业采取更加积极的手段提升竞争力。长期以来,国内企业通常以价格竞争优势来与国内外企业进行竞争,而随着人民币的升值,那些单纯依靠价格优势取胜的企业将逐步被淘汰,企业要想生存下去就必须要树立品牌意识、创新意识,增强产品的技术含量。

4.可以减轻外债负担。不论内债还是外债,从借到还都要经过一定的期限,而在此期限里,由于受汇率、利率的影响,债权人和债务人都面临着一定的风险。对于中国的外债而言,作为债务人,随着人民币升值,到期需要偿还的外债本息所需的本币数量将相应减少,这样可以减轻国家和负外债企业的债务负担。

四、人民币升值对经济的消极影响

人民币升值是一把“ 双刃剑”,它给经济带来积极影响的同时,也给中国现行的经济带来了一定的消极影响。

1.不利于中国外贸企业产品的出口。对于出口企业而言,其盈利水平与本外币的汇率水平密切联系。在出口产品国际价格不变的情况下,如果本币相对于某一国际结算用外币升值的话,则意味着企业与以前相比出口换回的本币数量减少,企业利润下降,这将严重影响企业的出口积极性,如果出口企业为维持一定利润而提高价格,则会削弱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不利于出口的持续扩大和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占有率的提高。

2.失业压力会加大。由于人民币的持续升值,出口企业面临着严重的生存危机,而这些出口企业中,大部分是劳动密集型的,这样在这些企业工作的劳动者将面临着失业的压力。

3.金融风险会加大。随着人民币的持续升值、美元不断贬值、中国经济仍保持高速增长(2008 年奥运会进一步刺激中国经济的发展),国际游资和热钱会以各种方式和手段进入中国股票市场和房地产市场,这部分资金规模大、流动快、趋利性强,是造成金融市场动荡的潜在因素。

4.通货膨胀的压力加大。人民币的持续升值、外资的进入,造成中央银行以外汇占款形式投放的基础货币相应增加,货币供应量在持续增长,流动性过剩;同时人民币的持续升值、外资涌入将推动资产价格上涨,其产生的“ 财富效应”将引起国内其他产品价格的上涨,这样使中国目前面临通货膨胀的压力加大。就这一点,我们每一个人在今年已经深有体会。

5.增加了债权人的损失。对于外债,作为债权人的国家和企业,随着本币的不断升值,其损失也在不断增加。作为世界上持有美元外汇储备最多的国家,中国是美国的债权人,在人民币升值、美元贬值的过程中,损失很大。对企业而言也不例外。

五、将人民币升值带来的消极影响降到最低的措施

1.针对人民币升值对出口企业的消极影响提以下几点看法:(1)尽可能的改变结算用外币。在对外贸易中,要根据变化了或即将变化的经济环境来选择相对于比较有利的结算用外币。既然国际上美元、日元相对于人民币持续贬值,那么可尽可能的选择其他的结算用外币如欧元(到目前人民币相对于欧元还是贬值的)或外币组合,来尽量减少自己的损失。(2)学会灵活使用各种金融工具来规避风险。对于有条件的出口企业适当采用外汇远期买卖来套期保值,也可通过适当的美元贷款,来降低利息支出和汇差损失。(3)要集中精力灵活应变,充分借鉴他国经验。《广场协议》以后,日元大幅度升值,迫使日本大的汽车制造商把企业搬到北美,这些企业在规避风险损失的同时,也造就了今天在北美市场上日本汽车占有1/ 3的份额。“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国内企业可充分借鉴他国企业成功的经验,集中精力应变。

2.要坚定不移的大力发展服务业,为增加就业创造条件。实践证明,为一国提供就业岗位相对较多的是服务业,而非资本密集型或资本―劳动密集型产业(如制造业)。

3.要加强金融监管、投资风险教育。由于各种原因,中国金融监管人员的素质有待提高,中国的金融监管体制并不完善,中国国民的金融市场投资并不理性,这些都为金融市场的动荡埋下了隐患。因此迫切需要加强金融监管和投资风险教育。

4.要采取切实有效的宏观经济措施来抑制通货膨胀。实践证明,在抑制通货膨胀的问题上,单纯靠冻结物价、工资的行政管制是不可取的,其结果只能导致价格上涨的速度更快,易引发恶性通货膨胀。就中国目前的状况而言应坚决果断的采取紧缩银根的货币政策,同时放开价格,让市场来调节价格的走势,指导资源有效配置。

参考文献:

[1]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报告[R].

[2]招商周刊.

[3]中国对外贸易年鉴[K].

第4篇:人民币升值范文

首先,美元贬值,不仅能减轻其外债负担,转嫁美国潜在的经济危机,而且还能刺激美国产品的出口。其次,中国实行“盯住美元汇率”政策,美国达不到美元贬值全面发挥的效果,仅仅造成了中国企业的出口竞争力急剧增强,同时也刺激了中国产品的出口,因此美国一直极力施压人民币升值。再者,美元贬值试图通过干扰中国的货币金融环境,引起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的背离,进而阻碍实体经济的发展。美国希望通过上世纪80年代打垮日本经济类似的手法大打压中国的经济。

美国QE2的货币宽松政策,货币供给量不断增加,联邦基准利率也持续降低,从而致使人民币升值。虽然中国同时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维持人民币币值不受打击,但增发人民币会导致国内通货膨胀的产生,使人民币在国内急速贬值,又削弱了货币政策维持币值稳定的效果。

从实体经济看,汇率升值通常会抑制中国出口数量的增长并减少中国产品的全球市场份额,从而削弱中国产业的竞争力,引起我国对外贸易额的减少,进而破坏了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的平衡。我国大多中小出口企业的利润率都较低,而人民币对美元的升值无疑使这一利润变得更低。而出口占中国经济增长很大比重,出口能力下降,这个时候,政府会采取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刺激实体经济,而这无疑会造成产价格暴涨,从而产生经济泡沫。

人民币升值,会使中国国内的大量财富转移至外国政府和外国投机家手中。中国资本市场虽未完全开放,但美国和欧洲同盟利用对国际金融市场的垄断,总能将许多国际上的"热钱"通过合法或不合法的方式,注入到中国的银行体系。然而,中国央行不可能因此抛售人民币购买美元,否则人民币汇率就会下跌。央行有义务维持人民币汇率稳定,所以他们必须购买人民币抛售美元。而这个时候由于人民币升值,中国以美元为主的外汇储备将贬值,使中国对外国的债权价值降低,从而带来了巨额损失。

人民币升值,会逐步导致中国政府无法自主运用货币政策调控中国经济。人民币升值幅度一增大,中国居民就会兑换美元,购买美国资产的热情也变得高涨,从而美元的需求将会增加,这会使得人民币汇率趋势迅速降低,最终汇率发生大幅波动。

总的来说,人民币升值,会使得中国经济产生泡沫,从而抑制了中国经济的正常发展,这也是美国施压人民币升值给中国政府带来的最大危害。

保持人民币汇率的稳定是促进我国经济稳定增长的必要条件。在美联储不断通过降息措施和推行货币宽松政策,缓解经济危机对本国的冲击,进而带来人民币的升值压力的情况下,我国应该积极探索应对人民币升值压力的对策,将美国施压人民币升值的效果减到最小,打破美国扰乱中国经济发展的念头和目的。

第一,努力转变经济的发展方式,增强国内需求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我们知道,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三大马车”。从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角度看,中国希望主要靠消费来拉动,其次是投资和出口。但从实际运行情况看,全国各地基本上都主要靠投资拉动,其次才是消费和出口。2008年,为应对全球经济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冲击,我国推出了4万亿的投资政策,这4万亿主要是用在民生方面的10大刺激措施,包括加快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这一经济政策着力点立足于民生,其发力点还是来自民生,民生才是扩大内需的根本。然而,中国的4万亿投资,让投资过热,也加重了人民的税负。从中国的物价一直比美国的高,而收入水平却不及美国这一现象即可简单但又清晰地反映出这个问题。

而我国的内需为何一直不足,比较明显的原因也是可以简单分析得出的。由于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城乡差别、地区差别,以及收入分配制度的不合理,导致我国居民收入分配贫富的差距拉大。我国的收入分配体制需要改革, 具体来说,首先,应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 其次,稳定国外需求,同时扩大国内需求尤其是消费需求。

第二,大力培养和完善中国的金融资本市场,促使储蓄更好地、更有效地转化为投资,从而建立形式多样、结构合理、功能完善、安全高效的现代金融体系。

第三,人民币需要通过适度的升值来达到平衡政治、经济以及短期、长期等各方面的矛盾。以此同时,我们还要避免国外的闲钱流入,以免我们失去对升值的控制权。为了避免出现连锁效应,中国应该从政策层面甚至是制度层面去缓解资产价格的泡沫。

第四,优化出口商品结构,以质取胜。长时期以来,我国出口商品处于产业的较低端,大部分产品是依靠低廉的价格取胜,而且把污染和劳资问题都留在了国内。我国需调整行业产业结构,努力开拓国际高端市场。

第5篇:人民币升值范文

正如当初调整利率一样,“人民币汇率机制的调整有可能突然发生,未来3到6个月也许是中国汇率政策会发生变化的最佳时机,到2005年底,人民币兑美元将会升值7%。”

摩根大通中国区首席经济学家龚方雄在去年12月初曾致电本刊阐述了以上观点。

据他预测,中国的CPI明年将降至3%,而且在农产品价格回顺之后,通胀主要由外部因素引起。“抗击外部的通胀压力主要应在汇率上采取行动,使进口成本降低。如果只是加息而不动汇率,反而扩大和美金的息差,引起更多资本流入。”

去年12月10日,中国国家外汇管理局新闻发言人首次承认境内存在短期套利游资。据悉,这些短期的套利游资中,有一部分已从最初的房地产市场、股市辗转进入了艺术品拍卖市场,并逐渐向更多的领域渗透。

去年10月,央行做出提高外汇存款准备金率的决定,市场多认为是减轻央行结汇压力的“缓兵之计”。但本刊认为,自去年年初,央行连续向中外资金融机构发放外汇金融衍生品牌照,其目的是为扩大资金运营渠道、控制汇率风险做准备。因此,提高准备金率,可以看作是人民币升值的前兆。

不过人民币升值的过程将是逐步进行的。一步性大幅升值不是最理想的政策,逐渐升值,有助于培育国内风险管理市场,让企业有机会对冲汇率风险,逐渐扩充汇率交易区间,进而让市场决定汇率。

近期来,北京、上海、广州、江浙等地的机构客户纷纷要求将存入银行的外汇资产兑换成人民币资产,同时,越来越多的中国老百姓开始纷纷向银行抛售手中的美元。

相比较而言,国际热钱的大量涌入更令人担忧。

第6篇:人民币升值范文

平心而论,按照购买力平价理论,人民币确实显著被低估了。举个例子,一个麦当劳巨无霸在美国的平均售价为3.10美元,而在中国的单卖价格为14元,按照当前汇率折算约为2.12美元。换句话说,在当前的汇率水平下,人民币的购买力要超过美元45%。如果要将人民币和美元对巨无霸的购买力拉平,美元兑人民币的汇率应降低到1:4.68左右。《经济学人》杂志据此编制了“巨无霸指数”用于衡量各国货币的购买力。也有好事的经济学家编制“星巴克指数”和“iPod指数”,得出的结论大致相似。国内民众也许不知道的是,世界银行用于估算各国GDP时所采用的美元兑人民币汇率为1:5.5。这个数值是经济学家们用货币对“一篮子”商品的购买力推算的,似乎更加合理些。不管用哪个指标来衡量,人民币当前的购买力确实超过了美元和欧元,凡是出国采购过的读者应该有此体会。问题的关键是,升值对我们有什么好处?

表面上,升值可以让我们用同样的货币买到更多的外国产品,但是,这只是硬币的一面。大幅升值将降低出口商品的价格优势,从而导致沿海出口企业倒闭及大量失业,这对于外贸依存度高达65%的中国经济来说是不可接受的。看看日本的例子我们就能明白货币升值对出口导向型经济造成的影响了。1985年在纽约的广场饭店,日本与欧美发达国家签订著名的“广场协议”。日元在其后的2年内,由240日元兑1美元升值到120日元兑1美元。

在这以后,1990年代被日本称为“失去的十年”,因为日本的经济增长几乎完全停滞。现在来看, “失去的十年”应该修正为“失去的二十年”,因为日本经济到今年也没缓过劲来。这从一个数据就可以看出,1989年日经指数达到顶峰的38000点,2009年底日经指数则在10500点左右。而老龄化的日本已经失去通过货币贬值重新恢复增长的动力,因为占人口多数的退休老人不希望丧失手中退休金的购买力。

在许多接受正统经济学教育的学生看来,经济应该维持在均衡状态,人民币币值也应调整到均衡状态。一些主流经济学家甚至认为,反正伸头缩头都是一刀,不如一步升值到位,颇有当年俄罗斯休克疗法的范儿。他们的论点并非没有依据,人民币币值低估确实是中国当前许多经济问题的根源。由于币值被低估,每年中国的贸易顺差在2000~3000亿美元之间。这些美元结汇之后使得央行被动发行了1~2万亿的货币,从而导致“流动性过剩”,也就是钱太多。这是2006年以来中国股市和楼市暴涨的重要原因。

为缓解这个问题,央行发行了4~5万亿元的票据,将钱。借回央行。这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是罕见的,央行是印钞票的主,一般当债主,很少像中国央行这样不缺钱却借钱的。此外,财政部还发行了1.55万亿特别国债,建立中司,将之兑换成美元投资到国外。如果不是中投运气太差,表现太过一般,那么我们应该每年设立一家中投。

此外,由于人民币升值预期的存在,大量游资通过合法非法的渠道进入中国,收购国内的房地产和股票,目的是在人民币升值兑现之后套现。这也是对冲基金常见的操作手法。中国资产价格的暴涨导致了相当多的家庭不得不将资源向房屋这种必需品倾斜,从而相对压缩了消费。同时资产价格的暴涨还导致国内收入差距进一步拉大,资产价格导致的分配不公成为中国当前主要的社会问题。

那么,人民币升值是否能解决泡沫问题呢?我看未必。日本的房价是在日元升值之后的1989年达到顶峰的。当时东京的房价总和等于美国房价总和,而日本全国房价总和等于美国的四倍。

也就是说,人民币升值在短期内可能造成资产价格进一步暴涨,从而加剧国内的经济失衡。从长期来看,短期升值造成的泡沫也是很危险的。失去经济增长支撑的日本房价泡沫在1989年破裂,迄今为止日本的房价还没恢复到1985年升值前的水平。

如此来看,我们面临的情况是,不管人民币在短期内是否大幅升值,资产价格都会出现泡沫。当前存在的资产价格相对国民平均收入过高的局面存在多方面的原因,而不仅仅是人民币币值被低估的原因。在过去十多年中,中国经济的通货膨胀率相对于GDP增速而言过低,而劳动收入占GDP的比例则不断降低。当通货膨胀“反扑”的时候,资产价格的增速就远远超过国民平均收入,从而出现价格泡沫。解决资产价格过高显然更主要地要从收入分配人手,而不是一味地强调压低房价或要求人民币升值。

第7篇:人民币升值范文

2001~2011年我国国际收支状况和人民币汇率指数分析

2001年中国加入WTO后,经济和外贸成长加速,伴随着经济全球化,中国延续了近10年的投和出口拉动型经济增长模式,2009年一跃成为全球最大出口国,2010年GDP跃居世界第二。在这一过程中,导致国际收支失衡主要要素为:经常项目下的贸易顺差、对外投盈余和本项目下的外商直接投增长等。

2001~2005年,FDI净流入是外汇储备增长的最主要因素;贸易顺差作为外汇储备增加的主要来源之一,在2005年之后的7年中增长迅猛,对外汇储备增长的贡献度超过了50%,贸易顺差35%的年均增速大大超过了同期进出口总额20%的年均增速。

2001~2011年的人民币汇率指数也处于两个阶段,在2001~2005年,无论实际有效汇率指数还是名义汇率指数,人民币均处于贬值状态;2005~2011年,两个指数均表现为稳步升值。同期,贸易顺差占进出口总额的比率在2000年至2004年间位于2%~4%区间内;人民币在2005年7月开始持续升值后,该比率升为7%~12%。贸易顺差占进出口总额的比率急剧上升,并不能仅仅用产业结构升级、人民币升值改善贸易条件等常规性理由来解释,因为期间全球经济增长率保持稳定,外需并未大幅增加,中国一般贸易行业具有劳动密集型与低附加值特征,产业结构和劳动生产率也并未显著改善。最好的解释为,大量国际本欲入境套利,由于我国本项目管制,进入成本较高,而在实际操作中,贸易项下金和本项目金有较大相似性,大量国际套利本在贸易结算金中鱼龙混杂,流入境内,进一步加剧了国际收支不平衡。

人民币汇率升值预期与贸易顺差的相关性分析

在人民币升值预期的大背景下,由于存在无风险套利机会,更多的境外金通过货物贸易形式进入我国,如进口高报关、出口低报关等形式,流入大量超过出口商品实际价值的金;银行结汇、收汇与售汇差额大于进出口差额,即货币项下的差值与货物项下的差值存在数据上的偏离,预收和延迟付款是造成偏离的主要原因。可见,人民币升值可能直接导致了贸易顺差数额的骤增。一方面,境内远期汇率点差较宽时,企业可以通过人民币保证金形式的美元融进行套利。另一方面,境内(DF)和境外(NDF)点差较宽时,境内企业可以通过同其境外分支机构的联合操作,进行套利活动。

假设人民币升值预期通过远期贴水点差表示,本文对2006年11月至2011年12月境内6个月远期贴水点数的月平均值和我国同期贸易顺差月度数据(将每日的6个月远期升/贴水点数数据进行月度加权平均取值)进行Pearson相关性模型检验,相关系数为-0.91,证明远期贴水点差越大,贸易顺差数额越大。这一结果验证了上述结论,人民升值预期直接导致了贸易项下跨境金的大量流入。同时对境内远期贴水点差和境外NDF(无本金交割远期汇率)贴水点差进行分析,当境内和境外点差达到一定程度,同样会触发经济实体通过境内外的关联公司进行跨境金套利。在境内卖出美元,在境外买入美元,结果也是形成大量金在贸易项下流入境内。

本文又对2006年11月至2011年12月境内和境外6个月远期贴水点差差值与同期贸易顺差月度数据进行相关性检验,同样结果显示,相关度达到了-0.82。因此,人民币升值是导致贸易顺差在2005~2011年陡增的直接原因。特别是2011年第四季度出现人民币贬值预期后,套利现象骤然停止,也佐证了两者的相关关系。

国际收支不平衡到平衡的变化趋势

2011年第四季度出现的连续3个月的外汇占款减少,人民币境内和境外出现贬值预期,又和国际收支趋于平衡不谋而合。2007年,我国经常项目顺差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达到10.1%的历史峰值,2008年这一比例回落至9%左右,2009年和2010年降至5%左右,2011年仅为3.2%,处于国际公认的合理区间。

从未来发展趋势看,随着欧美发达国家贸易环境的改善和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都会导致我国国际收支从不平衡到平衡的根本转变。国际上来看,美国从政府到个体都处于过度负债和消费的状态,去杠杆化是今后的方向,因此美国的储蓄率会逐步增加。同时美国还会利用汇率优势,刺激出口,特别是美国可能将占其GDP超过40%的服务产业贸易化,逐步减少经常项目逆差(服务贸易一直是我国贸易逆差项)。欧洲市场是我国的最大贸易出口地区,受欧债危机的影响,欧洲地区进口需求持续疲弱,也会在较大程度上减少我国出口规模。

从国内来看,随着城镇化发展和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内需消费和政府投已代替出口成为经济增长的引擎。同时,中国将进一步提高开放程度,衡量开放程度的重要指标就是进口税率。加入WTO后,中国进口商品关税总水平从2001年的15.3%降低到2010年的9.8%(美国为3%)。如果我国进一步降低关税,很快就可以成为世界最大的进口市场,会在很大程度上减少贸易摩擦,从而直接减少贸易顺差。在本项目方面,随着人民币升值预期的逐步减弱,国内经济增长逐步放缓,国内产价格趋于平稳,本项目的金流入速度也将有所减缓。因此,从多个方面的变化都会加速推动国际收支的不平衡向平衡方向发展。

人民币汇率的预期管理

国际收支趋于平衡,由此带来人民币升值的外部压力会随之减弱。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确立的均衡汇率模型――威廉姆森提出的基本要素均衡汇率模型分析,中国目前的通货膨胀、外汇储备增加、政府投增长和开放度不断提高等要素,都对本币贬值形成较大压力;创新不足、低成本劳动力无限供给不可持续等因素都对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造成负面影响,从而缓解本币升值压力。

2011年9月底以来,欧美债务危机导致中国外部环境发生较大变化,人民币汇率预期开始分化,在跨境金净流入放缓的同时,境内银行、企业等机构及个人的结售汇意愿随之改变,结汇倾向减弱、购汇意愿增强,导致结售汇顺差减少甚至转为逆差。在人民币汇率市场,表现为市场供需力量的平衡。受汇率预期趋于平衡的影响,境内外套利行为减少,进出口企业对于贸易贷款的币种偏好处于中性,外币贷款规模持续下降,汇率处于区间波动状态。

2011年四季度以来,中国外汇占款连续三个月下降,而远期汇率又贴水变为升水的转折点,也正好显示了境内贸易顺差结售汇行为的转折点。但是在2011年12月,人民币汇率进一步大幅升值,在2011年全年走出了与所有新兴市场国家汇率相反的走势(2011年人民币汇率对美元升值5.1%,巴西、印度、菲律宾、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多数新兴市场国家全年均表现为贬值)。有一种市场观点认为是通过强化人民币升值预期推动人民币国际化。在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中,通过保持汇率升值预期固然是一个让更多境外主体增强持有人民币意愿的有力手段,但这一点是远远不够的,亦不是唯一的推动手段。人民币国际化还需要配合利率市场化、本项目一定程度的开放等前提条件,而且外汇市场的深化发展和开放是推动人民币走出去的基础条件。而且从历史经验看,人民币升值的强烈预期带来了较大的负面影响,升值预期引发的市场大量美元抛盘会直接引发人民币即期汇率的升值,即期汇率的稳步升值又进一步固化远期升值的预期,形成恶性循环,加大货币政策调控的难度和成本。因此,如何管理好预期,减少跨境金异常流动对国内金市场冲击,最佳的选择应当是推进汇率市场化,管理好市场预期,使人民币汇率保持长期稳定,而不是长期升值或者保持长期升值预期;能够持续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的动因应当是经济良性发展带来的人民币投的高收益性,而不应是管理下的长期升值。

第8篇:人民币升值范文

由于人民币升值与CPI走高等预期持续,这样的报道立刻引发“群起效尤”。在这一资讯广为传播同时,中国银联相关人士再三“提示”,境内刷外币账户需要支付1.5%的货币转换费,“持卡人可能得不偿失”。事实究竟如何?谁对信用卡持卡人产生了误导?

无中生有的“货币转换费”

其实,持卡人即使在境内刷双币卡美元账户,还款时仍须按当时消费的人民币金额支付人民币,并不存在赚取汇差的可能性。

在业内,这一过程被称为“内卡外抛”或“内卡误抛”,也就是指双币卡持卡人在消费人民币的过程中,本应通过银联系统进行人民币结算,结果错误地“抛”到其他发卡组织进行国际清算,之后又回到发卡银行进行清算。在本质上,“内卡外抛”可能来自于收银员的操作失误或是持卡人的刻意要求。

“内卡外抛”后,银行均会将该笔交易进行还原。反映在持卡人的对账单上,境内的交易仍然是当时的人民币计价金额。这个过程持卡人不会产生任何损失,也不会产生额外的收益。因此,境内刷双币卡美元账户不存在“赚钱”问题。所谓的“货币转换费”更是无中生有。

其实,所谓货币转换费是一个由商业银行差别定价、透明的收费项目。目前,国内发行的美元/人民币双币信用卡在非美元国家和地区交易时普遍存在1%~2%的转换费。费率的高低一方面取决于不同国际组织的收费标准,如VISA一般为1%(其中的0.5%转移至境外商户收单机构),运通与JCB的收费标准则略有不同(如中信运通双币卡为1.5%,光大JCB双币卡为1.2%)。另一方面,货币转换费往往由发卡银行在国际卡组织收费的基础上进行自主定价。如浦发银行双币信用卡境外交易货币转换费在发卡银行中收费较高,为2%;而民生银行信用卡曾一度对高端客户进行优惠,白金卡的货币转换费比普卡低0.5%。

境外刷美元确有“理财机会”

与上述内容相反,双币卡持卡人在境外使用美元账户“赚钱”的可能性日益增强,这是由于人民币升值速度加快和信用卡存在免息期的原因。

境外使用银联网络和国际组织网络的本质区别在于:前者锁定了交易当天人民币与当地货币的汇率,后者锁定的是交易当天美元与当地货币的汇率。在经历了20-56天的信用卡还款免息期之后,如果还款当日人民币升值的幅度超过了1%-2%,持卡人就可能因使用双币卡的外币账户而“略有盈利”。2007年人民币升值幅度超过了7%,2008年一季度人民币升值幅度已超4%。双币卡持卡人境外刷美元已经存在着广泛的“理财机会”。

举例为证:中国银行VISA双币信用卡持卡人王先生2月4日在香港消费两笔各1万港币,一笔用银联网络支付,按当天汇价(人民币/港币:1/0.923)折合人民币9230元。另一笔刷VISA网络按美元账户支付,按当天港币/美元汇价:1/7.802再加上1.5%的货币兑换费,反映在对账单上是当日消费1300.47美元。3月26日(50天免息期之后),王先生为银联网络支付的消费还款9230元,但因为人民币升值美元贬值,王先生那笔美元消费按当日外汇牌价(人民币/美元:1/7.036)只需以人民币9150.11元购汇还款即可。这样,王先生因为使用外币账户而节省了近80元(上述外汇折价均以中国银行公布的当日外汇牌价为准)。

另外,在一些施行外汇管制的国家,人民币不能直接与当地货币兑换,持卡人即使通过银联网络进行交易也仍然需要经历双重的货币兑换。因此,“境外刷银联省钱”的说法也是片面的。

随着奥运会临近,中国的银行卡受理市场逐渐成熟,POS收单业务的收益也逐渐成长。越来越多的商业银行为了提高自身的竞争力,把收单业务作为新的利润增长点,加大了市场投入。

第9篇:人民币升值范文

摘 要 本文将对二次汇改后汇率变动的趋势和原因进行分析,并认为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人民币升值的总体趋势不变。

关键词 二次汇改 贸易顺差 利率 国际压力

一、二次汇改出台的背景

2005年7月我国建立了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此为人民币第一次汇率改革。由于受全球金融和经济危机的影响,人民币于2008年7月终止了第一次汇改实施的汇率浮动,再次与美元挂钩。

在当前全球经济逐步回暖的背景下,已经存在人民币与美元脱钩而重新回到浮动汇率的基础。同时,人民币面对着以下两方面的问题:一方面是来自美国等发达经济体和国际经济组织要求人民币升值的压力越来越大;另一方面是国内不断增长的通货膨胀预期。

2010年6月19日,央行通过其官方网站宣布:“将进一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即按照已公布的外汇市场汇率浮动区间,对人民币汇率浮动进行动态管理和调节。”第二天,央行新闻发言人进一步强调:汇改重在坚持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并表示将进一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人民币二次汇改便由此开始。

二、二次汇改后汇率走势

统计数据显示,汇改第一周结束时,人民币兑美元上涨379点,涨幅为0.5551%;第一个月结束时,人民币兑美元上涨475点,涨幅为0.6957%;截止10月8日,人民币兑换美元相对于汇改前总共上涨1445点,涨幅为2.1164%。

从图1中可以看出,从6月19日到7月3日,人民币升值明显,短短15天,人民币上涨555点,涨幅为0.8129%。之后的一个多月,美元兑换人民币汇率中间价在6.769至6.787之间徘徊。8月4日到16日,人民币迅速贬值,前两个月的升值几乎蒸发了一半。进入9月和10月,人民币升值明显加快。

三、升值原因分析

(一)贸易顺差

今年6月末,我国外汇储备余额为24542.75亿美元,同比增长15.14%。从图2可以出,今年我国对外贸易顺差累计额持续增加,从1月份的141.20亿美元一直增加到8月的1039.63亿美元。尽管3月份出现了自2004年4月以来的首次贸易逆差,逆差金额为72.36亿美元,但4月份贸易额又迅速转负为正。5月份,我国外贸出口1317.6亿美元,同比增长48.5%,增速创2007年3月份以来的新高。7月份,我国贸易顺差287亿美元跃升至18个月新高。

(二)国际压力

自从今年3月美国总统奥巴马在一份进出口银行年会的讲稿中强调人民币被严重低估开始,西方发达经济体和国际经济组织持续向我国政府施压,要求我国进一步向“以市场为导向的汇率”机制过渡。

今年1月,奥巴马发表的国情咨文中提出:在五年内使美国出口翻一番,创造200万个就业岗位的目标。然而全球经济恢复缓慢,中国无疑成为美国扩大出口、增加就业的最大指望。从去年年底开始美国已通过一系列针对中国产品的反倾销、反补贴制裁和特保措施。今年9月29日美国众议院通过《汇率改革促进公平贸易法案》,旨在对低估本币汇率的国家征收特别关税,实际上就是针对人民币汇率。这使得人民币升值面对空前的压力。

(三)利率预期

根据数据分析得出,今年我国消费物价指数CPI从年初的1.5%持续增长到8月的3.5%,创下22个月以来的新高。尽管3月和6月的CPI较前一月有所回落,但其整体上涨趋势明显。自本年2月起,作为测评通货膨胀水平的CPI就高于一年期定存利率2.25%。换句话说,今年已经连续7个月储蓄的实际利率为负。8月通胀率在3.5%左右,高出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125个基点。如果按照8月的CPI和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计算,那么10万元的存款,每年不但不会形成实际购买力的增加,反而因为通货膨胀造成1250元的损失。

同时,市场利率也在不断上升。央行公布的《第二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显示:6月末,隔夜和一周上海银行间拆借利率(Shibor)分别为2.27%和2.62%,分别较年初上升112个基点和105个基点;三个月和一年期Shibor分别为2.63%和2.62%,较年初分别上升80个基点和37个基点。但是由于存款利率受到管制上限的限制,储户却无法从中获益。

四、结论

自从人民币二次汇改以来,人民币汇率波动显著,升值趋势明显。原因包括我国贸易顺差持续增加、外汇储备持续增长、加息预期持续上升和国际压力持续增强。在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下,笔者认为在短期内人民币持续升值的趋势会进一步延续。

参考文献:

[1]吴俊儒.浅析人民币汇率变动原因及其影响.黑龙江对外经贸.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