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小学记叙文范文

小学记叙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小学记叙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小学记叙文

第1篇:小学记叙文范文

高中作文教学记叙文文体回归意义分析作文写作训练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学生将来的深造、工作等成长的角度看,写作能力是其人生必备的基本能力。写作的目的主要是将自己的思想与别人交流,因此,写作训练的中心就是能够恰当的表达。各种文体就是恰当表达的各种形式。高中作文教学从何种文体入手才更符合学生的心理年龄特征,才更符合高中语文教学的实际情况与现实背景?这值得高中语文教师深思熟虑。

一、从面向两个实际(高考和现阶段高中校园生活实际)的意义上,作文教学训练必须回归记叙文为主

由于激烈的升学竞争,高考成为了高中教学的一根指挥棒。新课标实施以来,高考也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其中,作文命题也逐年贴近生活,贴近高中语文教学实际。近几年来,高考作文主要是两种文体:记叙文和议论文。尽管高中课程标准要求学生两种文体都会写,尽管两种文体的写作难度大致相当,但是经过实践的检验,议论文写作从来都是高考学生的弱项。因为,议论就是“分析”,分解和剖析事物的内部构造和内部矛盾、外部联系和外部矛盾,并做出自己总体上的判断。这是需要生活阅历和人生经验的。甚至可以这样说,不在人生的道路上尝过许多酸甜苦辣,摔过几次大筋斗,是难以讲出多么深刻的道理来的!高三学生的年纪都在18岁上下,如今又基本上被“圈”在学校里,“茅庐”还没有“初出”,要他们发表人生的见解,分析事物的“内里”和“外在”,委实是难为他们了!说明白一点,这是“赶鸭子上架”!从这些年来的作文答卷情况看,选择记叙文写作的学生作文整体情况比写议论文相对较好。

二、回归记叙文为主,高中作文教学训练的具体做法的教学意义探究

明确了高中作文教学训练回归到以记叙文写作训练为主,并不能解决一切问题。接下来就要思考,在作文教学的训练中,在实施教学设计的过程中,解决“怎样训练,训练的指标与内涵”的问题。笔者认为,多年来,许多教师先后总结出的一些经验值得借鉴。笔者经过教学实践与思考,抛砖引玉,粗议于下,以就教于方家。

1.在作文的文体形式上要训练学生写好“完整记叙文”

所谓“完整记叙文”,是相对“单项描述为主”的“小作文”而言的,即一般意义上的有头有尾、记人叙事比较完整的记叙文。高中作文教学必须努力挣脱。当然,要想写好“完整记叙文”,教师必须训练学生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要认真审题。由于命题往往是一个词,如《雨后》《眼睛》《寻找》《手》等,所以,显得有虚、有实,既确定又不完全确定。这就要求考生在下笔前吃透这个词的含意。譬如《尝试》,就一定要抓住两个要点来写:第一次作为;主动作为。否则就走题了。

文体感要强。通篇必须以记叙、描写为主,不得大发议论。为了防止自己控制不住自己,不妨“断其后路”:通篇不发议论,只靠记叙、描写和适当的抒情。

要以情动人。所选的生活题材,必须是能让作者自己十分感动的。就是说,在高考考场上,一想起这个人、这件事,作者就十分动情。自己都不感动,怎么能打动阅卷教师呢?

2.在作文写作技巧中要训练学生练好记叙文写作的“常见功夫”,不要盲目追求“新、奇、怪”

高中语文教学还是强调训练学生练好记叙文写作的“常见功夫”,不要盲目追求“新、奇、怪”。不排除学生作文出现“新”、“奇”、“怪”,但是,这得建立在练好记叙文写作的“常见功夫”的基础上,否则,只能是弄巧成拙。

记人记事要顺乎自然。有一种相当普遍的现象:小学生的记叙文写得比初中生有味,初中生的记叙文写得比高中生有味。这里所说的“味”,非指词汇量和文字基本功,而是指文章给读者带来的真实感、亲切感和生活美感。中学生大哥哥、大姐姐就会比小学生小弟弟、小妹妹更会“做人”、“做文”,更会“摆平”各种人际关系,更容易说“套话”,更容易“拔高”和“贬低”,于是,他们往往在不知不觉之中犯了作文的一大忌:做作,不自然。貌似平平常常的记叙,纯然是家常话语,但它有时能把亲情、爱情、友情,把当代世俗生活中活泼可爱的各种感情的“浪花”,天然无邪地展示在读者面前,原汁原味,令人回味无穷。这就是“清水出芙蓉”,这就是“天然去雕饰”。

要用“小石子”激起“大波澜”。记叙文的感情力度要大,但激起感情“波澜”的“石子”要小;还是那句老话:要以小见大,一以当十。激起感情“波澜”的“小石子”就在日常生活之中,它常常是一个动作,一样东西,一种眼神,一两句话……这些能够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生活细节一旦冒出来,就能够诱发我们的思路,叩响我们的心弦,只要投放得当,击中生活的漩涡,其写作效果是颇为理想的。

总之,高中作文教学向记叙文的回归既有现实的需要,也有实际的行为操作可能。高中语文教师必须从教学实际出发,通过记叙文写作训练,切实提高学生作文写作能力,为学生终身能力构建最基础的能力保障,这就是真正落实新课标的要求,真正实现新课标的理念。

参考文献:

第2篇:小学记叙文范文

关键词:作文 体系 示范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5)11B-0015-01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作文教学具有承前启后的意义:一方面,相对小学作文教学的零散性,更具集中性、系统性特质,换言之,到了初中,就要求学生真正开始学会如何谋篇布局行文了;另一方面,相对高中作文教学的深刻性,更具基础性、多样性特质。简单来说,初中作文教学还是注重培养学生写作的基本功,对各种作文文体样式、风格都要有所了解、涉及。因此,在初中作文教学中,要找准教学定位,突出教学重点,结合教学实际,笔者认为应做到“三忌”。

一、忌纯点拨无体系

笔者在多年的语文教学中,听过不少作文教学课,有许多教师在批改学生作文时,非常认真,小到错别字、病句、标点符号,大到谋篇立意、结构布局,都会在文中圈出、标出、作出一些点拨,耗时费力,让人感动。但是,在作文课堂教学中,发现不少教师如批改作文一般,很是琐碎,没有相对系统的作文教学体系,显得很是无序,似乎是让学生为了写而写,自己也是为了教而教。这种琐碎点拨式的教学,很难让学生的写作水平有提高,甚至因为过于细致、琐碎,学生们往往难以把握重点,陷入到一种不知道该怎么写的地步,在教学中应该予以避免。

其实,在作文教学中,应该区别于小学教学时的零散特质,对作文教学有相对完整的思考与谋划,形成体系,这样让学生的写作站位更高、眼界更宽,自然下笔不凡。比如,笔者在记叙文写作教学中,就重点从记叙文的文体特征、记叙文中的“记”、记叙文中的“叙”、如何写人、如何绘景、如何抒情、如何议论、记叙文中的细节描写、谋篇布局等不同角度,各有侧重地教授学生的写作知识与技巧,这样让学生对记叙文有了根本性的认识,同时也对如何下笔,有了理论依据。

二、忌纯务虚无实践

在日常的作文教学中,很多教师出于整体语文教学的考虑,认为作文教学很难,既难以教授,也难以出成绩,于是不自觉地对作文教学特别是作文写作教学进行了淡化处理。不少语文教师,作文课讲得不少,但是多是按照课程标准要求照本宣科,布置作文不少,但是与教学脱节,教学与写作的融合度不够,让学生难有成就感。这种自觉或不自觉地务虚式教学,对学生的写作积极性的伤害是明显的,时间一长,学生并不觉得作文教学有什么重要,会写不会写主要是靠运气,抄袭、仿写、也就成了作文写作中的顽疾。

对初中语文教师而言,应该意识到作文教学与写作实践有相辅相成的关系,而教师正是其中的催化剂与动力源,如果在教学中不能将作文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起来,自然就是失败的。在作文教学中,语文教师应该始终扭住两者之间的联系,让学生学有所用、用有所获,促进学生增长写作的自信心与成就感。比如,笔者在教学记叙文中的细节描写时,就结合所学课文,讲述了几种常见的细节描法,以及各种手法的表达效果,这时笔者就要求进行现场写作实践,要求学生运用刚刚学到的细节描法,用一段不到200字的文字描写在座的某位同学,要求不体现人物身份,根据具体描写请大家猜测描写的对象,以此判断是否写得传神、到位。学生兴趣非常高,立马开动脑筋,对运用学到的知识非常乐意,写完之后踊跃要求读所写内容。我们在教学中,就是要让学生在这种学写结合中,慢慢提升写作意识和写作水平。

三、忌纯示范无纠错

在与不少同行交流中发现,在作文教学中,他们大都喜欢运用示范式的教学方法,就是在学生作文中寻找写得好的范文,通过典型示范让其他学生明白差距,知道写作追赶的方向,激发学生你追我赶的意识。他们认为这种方法既比较简便,也成效明显。确实,这种示范教学方法,是当前语文作文教学的一个主流方法,成效确实很明显,值得推敲研究。对被作文选为示范作文的学生而言,它是一种鼓励,但是毋庸讳言,对初中生而言,写作的粗糙和随意是难以避免的,如果仅以其年龄低和知识少为由不加批评,恐怕对其提高无所益处;对其他学生而言,似乎只看到部分优秀作文中的闪光处,却不知道自己作文的不足之处。

在语文作文教学中,示范很重要,纠错更重要。只有让学生知道自己的不足,才能知道提高的方向。在作文教学中,一般情况下,我会采取三段点评法,两段点评亮点,一段指出不足,目的就是让其作者发扬长处弥补短处。除了在教学中阅读一些示范佳作,我还经常鼓励学生,寻找自己作文中存在的不足,这样的做法,让学生学会了打磨写作手法,不知不觉中提升了写作的技巧。我想,这样的写作教学才是更加主动地、有意识地教学,也会让学生始终保持学有所得、学有所成的习惯,写出更好的文章来。

参考文献:

第3篇:小学记叙文范文

1.自卑自弃心理

学生自卑心理的原因主要是对自身运动能力和潜力认识不足,对掌握技术缺少自信心、虚荣心强要面子、怕丢脸。因为低能、运动能力差、易失败,在要面子怕丢人的虚荣心作用下很少参加练习,流露出情绪低落,不与他人或很少与别人语言交流等悲观情绪,这种学生对于体育练习中提出的挑战,一般都没有能力做出正确的反应,他们不是去想方设法去寻找应付遇到的困难,而常常试图避免面对现实,甚至制造种种借口躲避或否认困难的存在。如借口有病、有意犯规、中途退场等。这些行为是一种自弃行为,教学时要特别注意。

2.惊慌恐惧心理

产生惊慌恐惧心理的原因首先是因为对胜败的担心,学生总是怕输这种担心是有原因的。学生认为失败有损于自己的形象,失败可能使学生回忆起过去因为做错事而被处罚的情景,从而害怕自己在教师和同学们面前难堪和令人失望。有许多学生之所以害怕失败仅仅是他们对自己形成一种心态,他们永远是不败的人,这种情况下失败会严重破坏其良好形象,惊慌是恐惧失败的一种表现。其次是害怕受伤,如果有受伤的经历则往往担心类似的情况发生。运动恐惧症是由于一种强烈刺激引起的焦虑反应,每当遇到相同的情境或类似的情境则不由地产生恐惧,例如在拳击教学,游泳教学,体操教学中就容易产生惊慌恐惧心理。总之,体育教学中学生的消极情绪需要教师在日常生活和体育教学中认真观察,及时发现和调节学生在体育教学中的消极情绪,转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变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

二、对学生消极情绪进行心理调节遵循的原则

1.接受性原则

对于具有消极情绪的学生可暂时接受他们的言行举止,不急于发表自己的意见争取得到学生的信任。

2.疏导性原则

对学生情绪的调节要以劝慰开导为主,以减轻学生的压力,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3.个别对待原则

对学生消极情绪的调节,要因人而异采用特殊的方法实行个别对待。要研究和分析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尊重学生的人格,经常和学生进行思想交流,提高学生对体育锻炼的认识,激励学生的自信心和上进心,从而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三、对学生消极情绪的心理调节措施

1.对厌恶厌练情绪的调节

对体育课产生厌恶、厌练的原因是对体育锻炼的认识不足和对体育锻炼缺乏兴趣。因此,调节厌恶、厌练情绪首先要加强学生对体育理论知识的学习,结合教学特点向学生进行远大目标理想的教育,激发他们对未来生活和事业的向往、对加强体魄的追求。其次教学方法要讲科学性、体现教育性,其效能不仅在于有效的提高学生自身素质,还在于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在运用灵活多样、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的同时,还要注意教材的选择和课程的设置,要符合学生的实际和学生的兴趣特点,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呆板单调的教学方法,枯燥无味的教学内容易使学生产生厌练情绪。

2.对自卑自弃心理的调节

对自卑自弃心理首先要使学生能够正确评价自己,帮助学生建立“自我良好”信念的学习环境,鼓励学生要树立信心,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巧妙运用鼓励方式,逐步克服自我心理。学生受老师表扬可以引起喜悦、快乐、得意等情感,促进掌握技术动作,反之会造成不安、紧张、烦恼等情绪,会阻碍技术掌握。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注意观察和发现学生的进步,尤其是关注那些身体素质比较差、技术动作掌握比较慢的同学,当他们努力获得进步时,要不失时机地给予表扬、鼓励。在教学中,要对不同类型的学生施教的内容不同,逐渐的消除学生的消极心理暗示。比如在教学中根据学生体质状况对学生进行分组,对各组的技术、规范有所区别,诱导学生由浅入深地逐步体会掌握基本技术改善课堂教学气氛,消减学生的心理压力。

3.对惊慌恐惧的心理调节

对惊慌恐惧的心理调节可采用系统脱敏的方法,即有目的、有计划、一步一步鼓励和指导学生亲自去接触那些使他们发生恐惧惊慌情绪的事物和情境。既是学生暂时产生恐惧或焦虑,也要鼓励他们以最大的勇气和毅力去忍受、习惯和适应,直至把惊慌恐惧情绪全部消除为止。在教学中可通过比赛和测验,来培养学生克服惊慌恐惧心理能力,运用比赛具有激烈对抗特点,培养学生斗智斗勇的能力。要求学生必须适应胜利与失败的考验,树立拼搏进取的坚强理念。既能享受胜利的喜悦又能承受失败的磨练。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应该善于识别学生紧张状态的征兆。可采用个别谈话,小组讨论的形式分析认识惊慌恐惧心理产生的原因。重要的是让学生恰当地对待将要面临的场合,必须有决心控制自己的惊慌恐惧情绪而不能回避。因为产生惊慌恐惧的人一旦避开了恐怖指向的事物或情境,再次遇到时,又往往会绕过它,结果反而使惊慌恐惧情绪发展和加重起来。

四、结语

第4篇:小学记叙文范文

关键词:教学论文 预习 教学方法

预习就是上课前对即将要讲的内容进行自学,了解其梗概,做到心中有数,以便更好地掌握听课的主动权。预习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可见,预习是学习过程的必要组成部分,它能提高自学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从而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因此,有步骤地搞好语文预习的学法指导,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学会预习呢?

首先,要循序渐进,培养学生形成预习的习惯。

形成习惯是关键的一步,为能力的形成打下基础。学生预习能力的形成 ,是一个从不会到会、由低级到高级、由粗浅到精细的实践过程。因此,在指导预习时,我遵循从课内到课外,先扶后放的原则。预习开始阶段,我将预习安排在课内,设计形式多样、趣味性强的预习题目,激发学生学文情感和求知欲望,在教师的帮助下,愉快地、主动地探索问题。这样,既保证了学生预习的时间和质量,又有利于学生在集体的制约、影响和帮助下,学会预习。将学生引上预习之路以后,我又指导学生运用课内学到的方法进行课外预习,逐步减少课内预习,循序增加课外预习,使学生逐步由被动预习过渡到主动的独立的预习,逐步形成良好的预习习惯。

其次,以鼓励为主,指导学生学会预习。

指导预习是学法指导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预习中的学法指导与训练,可以使学生逐步形成"展卷而自能通解,执笔而自能合度"的能力。因此,教师必须教给学生预习的具体方法:

一、常规性的预习方法。

1、默读。先把课文默读一遍,了解课文大概内容,譬如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介绍了一个什么人,描绘了一些什么景象,告诉我们哪些知识等,对课文有一个完整的、初步的印象。

2、查问。划出不理解、不认识的字词以及不理解的句子,然后查阅工具书或问别人,给生字注音,写上注解。

3、朗读。学生接受文本的最佳途径是朗读,"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只有反复地朗读、品味才能培养语感,把握文本的语言层意和语意层意。

4、摘抄。应该积累的词语、句子和自己认为值得学习、借鉴的语句摘录下来。

5、思考练习,提出问题。阅读课文后,看一看后面的思考与练习,然后试着做一做。

二、特殊性的预习方法。

有些课文具有特殊性,教师在教学中如果能根据这些课文的特点精心设计预习内容,进行预习的学法指导,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之效。在课堂教学中,我经常灵活地使用如下几种方法对学生进行预习指导。

1、品味法。古诗词教学中,注重指导学生品味古诗词的韵律美、语言美、意境美和哲理美。

2、记叙文"四素"法。对于初学记叙文的学生,可让他们在预习课文中找出记叙文的四个要素,即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了一件什么事,从而使学生进一步去了解记叙文的脉络和具体感知各种记叙文的表述功能,达到了解课文大意的目的。

3、操作发现法。教材中涉及到自然科学知识的内容,学生不易弄明白,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自己动手操作体验。例如,《动手试一试》、《傍晚的实验》、《有趣的发现》、《皮球浮上来了》这些课文,只要让学生自己动手试一试、做一做,就会发现生活中的秘密,就可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可提高学生预习的兴趣。

4、表格法。反映现代科技发展的说明文,分门别类,条理很清楚。指导学生预习这类课文时,可以根据课文内容和训练重点,精心设计表格,让学生通过预习填写,表格填写好了,课文内容也就基本理解了,达到了预习的目的。

5、情境感触法。教学状物写景之类的课文时,可以通过观察活动,让学生预先感触有关情景,激发兴趣,丰富感知,使其对课文内容有更直接的领会。例如,指导预习《爬山虎的脚》一课时,可提示学生去观察"爬山虎"这种植物的生长状况;预习《春天来了》、《秋天》等表现季节特征的课文时,可以布置学生到大自然中去"寻找春天"、观察秋景。这样,由于形式新颖,活泼有趣,内容又与课文相关,学生就会在快乐的情境中,既理解了课文内容,又得到了学法的启迪。

6、图示法。指导学生预习介绍建筑类课文时,可以提示学生搭建或查看有关图片资料。例如,指导学生预习《长城》、《颐和园》等课文时,可让学生先找寻有关介绍它们的图片资料,通过看图初步感知宏伟建筑的壮丽。另外,还可以要求学生画图示的方式对文章的结构和内容作比较直观的图解,以解剖其纵横联系,明确事物的来龙去脉。

7、激疑思问法。教学中引导学生发疑问难,逐步使学生自能发疑、辨疑、解疑。例如,指导预习《飞夺泸定桥》一课时,可向学生发疑:"飞夺"是什么意思?谁飞夺泸定桥?为什么飞夺?怎样飞夺?飞夺结果怎样?教师自然地引导学生带着疑问自读课文,学生就会一层一层地辨疑、解疑。

8、举一反三法。例如,《我爱凤凰树》一文是按一年四季的顺序写的,教师以"春"为"举一"的材料,边导读边让学生领会,教给"从景物的形态、颜色来抓特点"的方法。然后"夏、秋、冬"的内容,就可以让学生通过类比分析,找到共同点,依照"春"的学习方法,无师自通,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9、提纲法。教师出示提纲,学生根据提纲预习。如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时,教者可提出如下统揽全文的提纲让学生预习:小女孩几次擦燃火柴?每次幻想到什么?为什么会幻想到这些?

第5篇:小学记叙文范文

一、自主预习的方法要教

我们知道低年段语文教学的目标很明确:识字、写字;学习用普通话朗读课文;积累少量的词语。我们只要不偏离重点,是比较容易把握的。而到了中年段,识字、写字依然是重点,但已不是最主要的了,学习的重心开始向学习阅读转移,因此,我们常常眉毛胡子一把抓,上不完课。为了完成任务,便把识字学词的任务一下子抛给学生,主要方式是课前预习,上课时检查。学生一汇报字音、字义、词义就算达到目标,却没有考虑过追问一句:“你是怎么知道的?”其实,如果我们调查一下就会发现,多数学生在预习时都是翻一些现成的学习资料照搬照抄,自己大多是不动脑筋的。因此也许不必读课文就能完成老师的一系列预习要求,然而却没能形成什么能力。出现这种现象,不能怪学生,从一二年级手把手地教,到三年级突然全放手,学生没有掌握学习方法,必然茫然失措,想不摔跟头都难。许多学生会从此对语文学习失去信心,失去兴趣。在我教三年级的时候,有一次,我叫一个学生说一个字的字义,学生说不上来,我就让他查字典,结果他很快找到了这个字,却不知道哪里写的是这个字的意思,包括字典中的“~”就是代替这个字也不知道。这个时候,我才恍然大悟,原来以前教过的三年级学生可能那个时候也看不懂字典,而我当时认为这并不难,不用教的,那就可想而知让学生通过查字词典理解词语是多么难。所以,我们不能高估学生,不能放过一个细节,预习方法要教,我们要将整个预习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一点一点地教给学生,让他们知道,怎样的预习才是真正动脑的读书。那么,在实际教学中要怎么做呢?首先,老师要考虑预习的内容,必须是孩子能够做得来、又不能生搬照抄的。比如,要预习生字,就要和读课文联系起来,让学生在课文中把生字词圈画出来,这样学生就必须要读课文才能完成;要让学生查字典、词典了解字义、词义,就让学生把字词在字典中的页数标在书上,把字在文中的义项标出来,字典中例举的词抄两个,把词的意思写一写。这样,孩子想偷懒也不行了。第二,要想让孩子自主预习,查工具书的方法更要教到位。一二年级时,我们所教的查字典,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识字,只要学生找到这个字,知道它的字音就可以。而到三年级,我们再让学生查字典,主要目的就放在了了解字义、运用生字上,这就需要学生看懂字典中的一个个符号,知道哪里是字的不同解释,哪里是由这个义项引申出来的意思,哪里是字典中举的例子,多音字的其它音在哪里能找到……这些我们成人认为简单、而语文教材又没有明确指出需要教给学生的内容,大家是最容易忽视的,也是必须要教的。它们看似简单,却需要反复的运用才能掌握熟练。就像现在的数学课,把上下、左右、前后这些方位的认识也作为教学内容来教,而以往这些内容可能都是要由家长来教的。在要求学生查字词典理解词语的时候,要选几个字词做例子,指导学生看懂字典词典,选择恰当的义项。在课堂检查中让学生展示自己查字典的过程,给学生以鼓励。同时,又要提醒学生,在理解字词时不能过分地依赖字典词典,自己能够理解的,自己理解;自己说不清楚的,查字词典后,要把字词典中的意思变为自己的话,这样才是真正地掌握了。否则,学生在长时间使用字词典以后,也会形成一种固化思想,不动自己的脑筋。这也要求老师在课堂教学中,教给学生更多的理解字词的方法。

二、把握主要内容的方法要教

第6篇:小学记叙文范文

一、集中培训

本学期充分利用网络培训优势。5月20日在网上对教师进行了培训,培训内容是《浅谈数学课堂教学的五步教学法》,大约3学时,学习后,各校进行集体讨论,并且能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尝试,效果较好。通过反馈知道:《数学课堂教学的五步教学法》体现了新的教学理念,新的教学思路,这种教学方法能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思想。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给学生提供主动参与的机会。学生经过参与、探究,主动获得的知识。更容易掌握内在的规律、性质和联系,并使创造力得到发展。

二、教研培训

人际关系是一个人心理素质水平的集中体现,也是影响教育,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4月上旬,组织全镇教师搞了一次专题讲座,内容是《教师在学校里的人际关系》。通过讲座,使教师深深体会到:教师在学校中能否与领导、同事、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直接关系到工作的成败和自己的身心健康,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与改善有一定的规律性,作为教师必须了解这些规律并在实践中加以运用。

选择适合自己的科研方法,是提高工作效益的重要一步,多数教师选择了课题但不知选择什么样的科研方法,针对这种情况,我镇在6月中旬搞了一次科普讲座,内容是《中小学教师开展教育科学研究的新模式》。重点介绍了行动研究的模式,行动研究旨在提高实践者的自我反思意识和调节行动能力,并以解决问题,取得成效为最终目标,行动研究也有一定的规范化程序,在行动研究为基本科研策略的指导下,可以在不同的研究阶段使用不同的方法,行动研究的质量取决于这些方法使用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三、校本培训

各校都能把校本培训工作归入到重要工作日程来抓。以《市进修校师训工作计划》和《教师培训工作量化考核细则》为依据,各校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校本培训计划,校长作为培训的第一责任人。本着务本求实的原则,?"自修--反思--实践--研究"的培训模式做了进一步的探索和实践,突出了根据需求自我进修,在实践中探索创新,在解决问题中提高自己的创造性学习方式。

1、自修。自修是教师提高综合素质的主要形式。学校规定自学内容,自学进度,自学思考题。每位教师每天利用半小时的业余时间和双休日进行自学,自学笔记达7000字。并且字迹工整,书写认真。

2、反思。反思是教师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结合《自修教程》中的观点及案例,找出自己在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以及由此产生的教育后果,在实践中形成?个体反思"和"群体反思"两种方式。

"个体反思"就是教师"自省自察",教师独自进行"课前反思--课中反思--课后反思。"随感篇幅数量足,有针对性,值得借鉴,能切合实际地写出主题鲜明的案例。并上升到理论进行案例分析。

"群体反思"是指教师在合作群体的交流研讨中进行的反思。各校通过专题讲座、经验交流、集体讨论等活动进行群体反思,各校专题讲座4次不低于8学时。集体讨论,每个专题2次,不低于4学时。经验交流每个专题2次,不低于4学时。校本培训各校都超出16学时,符合考核标准。

3、实践。实践是教师在自修、反思的基础上改进教育教学行为的实际尝试。是对教师培训工作的检验。

第7篇:小学记叙文范文

关键词:外国小说欣赏;记叙文;写作教学

读和写是语言文学教学工作的两个方面,它们二者是合二为一的整体,任何一个具体文本的学习都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方式,为学生的书面和口头表达能力做基础的。

一、作文教学现状分析

在高中语文教学工作中,作文教学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在高考语文试卷中占到高达40%的比例,也是对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进行界定的一种重要方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对于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并没有统一的教材规范,教师逐渐形成这样一种共识,语言运用能力是在对基础知识把握之上的一种能力提升,因而,在作文课的教学中主要是通过一些范文的学习来培养学生的写作实践能力。由于各地区的情况不一样,因而在作文教学中也就无法可依,教学工作的开展显得混乱。但是,总的来说都重视对学生作文写作形式的培养,重视批改式教育,而没有去对学生的作文内容进行指导,没有在作文课上给予学生一定的信息反馈。

作为语文教学工作者,面对这种情况,结合自己的实践教学经验提出自己关于作文教学的一些尝试。

二、作文课程教学方式

目前很多学校都将作文课程单独列出来,采用单独式教学法,笔者认为这样的课程设置是不合理的,因为阅读和写作是一个相反的教学过程,因此,将这二者结合起来教学,其效果会远远大于单独式教学模式成果。

在阅读课程中有意识地将相关的写作知识传达给学生,让学生通过对阅读文本的分析懂得如何去遣词造句,如何去构架问政,如何运用各种修辞方法,如何使自己的文章更加充满人文关怀。

笔者在此以《外国小说欣赏》阅读教材为例,探讨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开展记叙文教学活动,如何将各个单独的作文技巧贯穿于文本教学中,让学生在经典文本的阅读中学会适合自己的表达方式。

三、《外国小说欣赏》与记叙文写作教学互渗模式

1.正确的教学定位

在文学世界里,外国小说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高中学生来说,《外国小说欣赏》课程的开设为学生认识世界打开了新的窗口。作为教师应该认真地贯彻《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语文·学科教学指导意见》,对《外国小说欣赏》课程进行正确定位。

第一,学生学习这门课程是为了了解更加丰富的世界。第二,这门课程主要是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第三,让学生在这门课程的学习中能够对原有基础知识形成联系起来,提高学生的领悟能力。第四,对学生的写作技能进行熏染培训。

之所以将这门课最后定位到对学生写作技能的培训上是因为《外国小说欣赏》的编排理念正好与作文教学的思路不谋而合。教材是按照小说的构成要素来编排的,其中分为“叙述”、“场景”、“主题”等八个单元,而在每一个章节单元中又将其分为了四个板块。

例如,在“场景”这一单元中,就在“话题”这一板块中先为学生介绍了什么叫做“场景”描写,然后又介绍了场景描写的五大功能。学生通过对一个单元的学习学到的是关于记叙文要素的特点,这样学生在无形中就获得了关于作文的写作技巧。作为教师也可以有意识地将作品细化,例如,对《桥边的来人》的语言描写、《牲畜林》的故事结构,《墙上斑点》修辞手法的运用等等进行分类讲述。对这些作品文本分析的过程实际上是记叙文如何写作的教学过程,学生通过自主合作的学习中,无形地使记叙文的相关知识得到运用。

2.实施过程要点

首先,应该将记叙文的各种要求细化,并分步骤实施。教育心理学家曾说,有效的教育开始于期望能够达到的目标。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将教学任务细化,确定每一小步的教学目标,要求学生在对所学文本进行研读后对某一个句子进行仿写,通过这种简单地训练让学生印象深刻。这样的教学方式,重点突出,目标明确。

第二,选择摹句,注意难度适中。教师在选择学生需要仿写的句子的时候一定要把握好度,因为过难会让学生失去信心。例如,《老人与海》这篇文章,本身是寓意较强的文章,读起来需要很多的解读,因而在仿写的时候就应该摘取一两句,或是修辞手法运用出神之处,或是语言简洁之处,而不是要求学生做整体文本的模仿,这样容易让学生失去信心。

第三,与生活实际相互联系。教材能够让学生打开视野,然而教师的正确引导才是让学生形成正确价值观的重要途径,作为语文教师应该选取与生活实际,与教材本身相贴切的题目,让学生将文本、实践与自身结合,写出优秀的记叙文,而不是空谈理论,这样学生的作文才会有感情。

四、结语

教学具有灵活性,就《外国小说欣赏》这门课程来说,应该让每一个板块单元发挥其指导学生作文创作的目的。让“情感”专题指导学生创作的真实性;让“情节”专题指导学生的生动表达;让“场景”专题指导学生作文的丰富性。

参考文献:

第8篇:小学记叙文范文

小学数学复习课具有以下四个方面的教学功能:

1.促进知识的系统化。复习课应根据知识的重点、学习的难点和学生的薄弱点,引导学生按照一定规律把已学的知识进行分类、梳理、整合,弄清它们的来龙去脉,沟通其纵横联系,从整体上把握知识结构。

2.查漏补缺。复习课的教学要以《数学课程标准》为准则,对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进行查漏补缺,使每个学生都能达到《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

3.温故而知新。复习的目的不仅是要使知识系统化,还要对所学的知识有新的认识和提高,包括适当的拓宽和延伸,达到温故而知新的目的。

4.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复习课不仅要突出知识的综合性,更要通过各种层次、各种类型的练习,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根据调查,多数教师对复习课的认识存在较大偏差,习惯套用新授课、练习课的经验和模式组织教学。如有的教师先选择一些平时教学中学生经常出错的习题作为例题分析讲解,指出需要注意的地方,然后安排独立作业。还有的教师把让每一个学生会解答每一道复习题,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作为教学的主要目标,采用“练习校对再练习再校对”的教学方式。

笔者研究发现,提高当前小学数学复习课教学效率需要厘清以下四个基本问题。

一、“理”和“练”孰轻孰重

“整理”与“练习”是复习课教学的两个主要环节。就某一节复习课而言,教师首先要准确把握“理”和“练”的比重问题。实践中,教师对这一问题的认识是存在误区的。

调查中,我们发现多数教师认为“整理”是复习课最主要的环节,是区别于新授课和练习课的显著特征。因此,在不少教师的意识和实践中,复习课首先是围绕以下两个问题切入和展开的。

问题一:在这个单元(或章节)中我们学过哪些知识?

问题二: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如列表、画图等)来整理这些知识。

我认为这样的认识和实践是存在偏差的。由于教学对象的年级不同和要复习的内容不同,“理”和“练”的比重是存在显著差异的。小学低年级的复习课相对于中高年级而言,整理的自主性和比重相对较低,计算、解决问题等内容的复习相对于概念复习,整理的比重也要低一些。我认为,小学数学复习课中“理”和“练”的比重是一个区间值,如下图所示,复习课的两头分别是练习课和整理课。

如教学三年级上册《有余数的除法·单元总复习》时,整理的占比就比较小,练习的比重更大一些,所以“上得像练习课”也是复习课应有的一种状态。再如教学六年级下册《数的认识·总复习》时,整理就应该占较大的比重,使以前各个阶段所学的数的知识“纵成线”“横成片”,达到融会贯通是教学的主要目标。

二、“理”和“练”谁先谁后

不少教师把先理后练当成复习课教学的必然次序,其实不然。教学内容不同,“理”和“练”的顺序也会有所差异。实践中,有以下三种不同的课型:

1.“先理后练”型

这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先放手让学生整理知识,由学生个体或学习小组回忆、再现所要复习的主要内容,通过讨论交流,捕捉知识间的联系与区别,利用文字、图表等表现形式,将所学过的知识进行梳理沟通,形成网络。然后,引导学生介绍自己的整理意图、表现形式、整理内容,并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相互提问、质疑、补充、评价,完善知识网络的构建。在知识通过梳理得以系统化、结构化后,再进行有针对性的练习。

一般而言,整理占比大的复习课适合选择“先理后练”。

2.“边理边练”型

这是指知识的整理与练习交替进行,以求夯实基础。知识内容多而散的复习课适合选择“边理边练”。

3.“以练带理”型

这是指通过练习带动复习整理,在“练习整理”的过程中,引导学生逐步总结、提炼思考方法、解题规律等。计算或解决问题等内容的复习适合选择“以练带理”。

三、整理该如何展开

在组织和引导学生进行知识整理时,教师最喜欢说的一句教学组织语是“用你自己喜欢的方法(如列表、画图等)来整理这些知识”。从表面上看,这样展开整理体现了教学的开放性和学生的自主性,但深入思考后,这种做法值得商榷。一方面,多数复习课教学的主要目标并不指向于构建知识网络;另一方面,由于教师没有提出具体的复习要求、方法,多数学生在整理的过程中不知所措、浅尝辄止。

那么,整理该如何展开呢?笔者以为,组织学生进行整理,既要避免“撒胡椒粉式”的机械罗列,也要避免“假、大、空”的复习要求,教师在指导整理时应有所作为,要以具体的任务驱动复习。实践中,可以采用以下三种方式:

方式一:复习任务前置。即教师应在教学前布置学生先进行整理。可以布置学生填写下表:

教学时,可以先安排组内交流课前整理结果,然后推选代表进行全班反馈。

方式二:课始安排整理任务。如在教学《圆的认识·单元复习》时,我给每位学生发了一张长方形纸片,上面印有一个没有标示出圆心的圆,要求学生用本单元所学知识介绍“这是一个怎样的圆”,思考“要量什么,算什么”。在学生独立量和算的基础上,展开交流,从而引出要整理的主要内容。

方式三:在练习中引出要复习、整理的内容。如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单元复习》时,我设置了两组练习引出要复习、整理的内容。

练习一:快速口算。22÷8,34÷4,28÷5,52÷7。

做完后交流检验方法,从而引出有余数除法的两个基本知识点:余数<除数;商×除数+余数=被除数。

练:解决问题。要求学生独立完成以下对比题组:

有37颗纽扣,每件衣服要钉5颗,可以钉几件?

第9篇:小学记叙文范文

一、存在的问题:

1.做事拖拉。有些事情明明可以尽早准备,偏偏等到事情临近才开始慌忙准备。比如这学期的基本功比赛,学期初就知道有这个比赛,心里想着还早,可以慢慢来,心想着底子还在,大多数项目应该不成问题。可是真得到了临近比赛,却没了训练的激情,要不是其他老师的提醒,可能也不会去练习。

2.工作中为偷懒找借口。本学年我身兼年级的工会小组长,而这学期工会的事情又多又杂,这让我有了一些烦躁的情绪,有些时候会想,这段时间事情这么多,有点累,上课就随便上一下好了。这样的错误想法现在想来后悔莫及。

3.缺乏对新事物的学习。认为自己现有的知识已经足够应付当前的教学环境,从而放松了学习的步伐,不知不觉已经落后于他人。

4.做事不够心细。学期末的游泳比赛,因为负责老师临时有事,我顶上负责。在报名过程中因为自己的粗心大意,把学生报错了项目,好在后来及时解决,才未酿成打错。

二、今后努力方向和整改措施:

1.首先、要从思想上、行动上提高自已的工作责任心,树立一切为学生服务的思想,提高自已的钻研精神,不要遇难而退,要敢于与一切困难作斗争的思想和作风.刻苦钻研业务知识,做到政治、业务两过硬。

2.其次、爱岗敬业,热爱教育和学校,认真备好课、上好课,不给自己找各种借口。

3.严谨治学,刻苦钻研业务,树立优良作风,不但学习新知识,探索新规律,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