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汉语拼音方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汉语拼音方案》 音位划分 隔音规则 省写规则
汉字是表意文字,从字形无法判断一个字的读音,所以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中先学习汉语的标音系统十分之重要。目前,现代汉语常用的标音符号主要有两种:汉语拼音和国际音标。《汉语拼音方案》是对外汉语语音教学的重要工具。然而《汉语拼音方案》不是专门为对外汉语语音教学设计的,所以不具有普适性。它的运用在对外汉语语音教学中遇到了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
《汉语拼音方案》共分五个部分:字母表、声母表、韵母表及说明、声调符号、隔音符号以及其使用规则。而在对外汉语语音教学中出现问题最多的除了《方案》中的音位划分问题,便是《方案》的使用规则问题。
首先,是汉语拼音音位划分的问题。存在争议的是“bo、po、mo、fo”。“bo、po、mo、fo这四个音节的拼法与实际读音不太一致,即在声母与韵母之间有一个过渡的w,拼写中没有反映出来,如果学生完全按照拼写去发音,肯定是不对的。” 关于这段话我有不同的观点。鲁的观点在语言学的角度上是完全没有错的,但是问题的关键是有没有必要在教学中解释的这么专业。在我们学习汉语普通话的过程中我们也是试用着“bo”的拼音方法却发出与之不相符的语音。这并不会对我们的学习造成障碍,而且我们也是在接触语言学专业知识之后才知道原来如此。其实,笔者认为在实际发音时即便教学中没有刻意强调“bo、po、mo、fo”这几个音中存在没有标出来的“w”的音,这个看似不存在的发音动作却会被发音者在实际发生中完成。因为在所有音节里声母和韵母的读音都不完完全全是它们独立时的发音,它们总是或多或少地影响着彼此。所以大可不必强调这些语音点,否则反而会给语言习得者带来额外的负担。普通话元音音位有很多因为变体。如:/a/的主要因为变体有[a]、[A]、[α]、[ε],/o/的主要音位变体有[о]、[σ]等等。一研究者认为只用“a”来表示四个音位变体是形成语言习得者汉语语音“洋腔洋调”的一个原因,因为“a”对实际的发音描写的并不标准。如《俄汉语音对比与对外汉语语音教学浅析》(于晓2011)可是,在讨论这个问题时这些学者们忘记了一个问题――那就是音位的划分原则。音位划分原则有四条:对里原则、音感差异原则、互补原则、系统性原则。所以,即便是习得者在交流中发音不标准,也不会影响意义的表达。而且,如我在上文所说在语流之中每个音素都是受前后因素的影响的不会发起本来的音。所以这些音位变体即便不去教也会在语流中自动出现。
其次,《方案》的规则也存在着很多争议。
第一、隔音规则中隔音字母的使用。《方案》规定零声母音节i行ü行用y作开头。使用原则是:1.i行零声母音节,i如是韵头,一律把i改写成y,如是韵腹,在i的前面加y;2.u行零声母音节,如果是韵头,一律把u改写成w,w如是韵腹,在u面前加w;3.ü行零声母音节一律改写成ü前加y并去掉两点。y和w的规则使得拼写复杂化。这无疑是不必要地增加了学习的难度。在教学上,只要学着方便、教着方便,应该而且可以根据外国人的学习特点做一些变通,使拼写简化。可把y和w处理成半元音作声母,那么所有的声母(包括半元音)和韵母都是拼合关系,加y和w跟改y和w的规则就自动消失,从而大大简化了拼写规则。
第二、省写规则。最突出的是疑问是:“ui、iu、un这三个韵母,原形是uei、uen、iou。值得注意的是,这三个韵母在读不同声调时,读音有变化:读第一、第二声时,中间的e和o就几乎隐匿了;读第三、第四声时,e和o就又显现了,实际的读音是uei、uen、iou,假如都照-ui,-iu,-un读,听起来就很失真,因此不能不在教学中注意。” 这个还是我在前面提到的锱铢必较的问题。在实际音节中i和u相连接的音节在滑音的过程中必然会自然而然地加入“e”这个音,当“u”、“i”存在于语流中时它们便不是本来的音了,而是一个个联系紧密且相互影响的整体,不能把他们完全割裂来看。再者若是真把“e”这个音加入音节中,“e”也不是它的本音了。
笔者认为在实际教学中应该让学生用大部分时间练习的是汉语拼音音节的整体认读。所谓以音节为单位进行整体认读,一开始就把声母、韵母、声调组合到一起,成为一个语音的基本结构单位一一音节,让学生来掌握它的发音。教学步骤是:首先让学生掌握由韵母和声调组成的音节(大约有130个),然后再让学生掌握由声母、单韵母和声调组成的音节(大约有250个),最后再让学生掌握由声母、复韵母(鼻韵母)和声调组成的音节(大约有920个)。遵循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的教学原则,着重培养学生以音节为单位进行整体认读的能力。
总体而言 ,我觉得不能把《现代汉语拼音法案》视为洪水猛兽。因为外国学生学习的是汉语,而《方案》是汉语的一部分,是现代汉语特有的部分。没有必要排斥它的特殊性,如果不用《方案》而采取国际音标的方式,那么学习者所学的汉语便不是地地道道的汉语。我们应该使之成为规范的准则,而其带来的不便之处,我们要格外重视,在教学中反复强调。这些都不是什么原则性的问题,学习外语可以被看作是包容另外一种语音系统的过程,所以要。
【参考文献】
[1]黄伯荣、廖旭东,《现代汉语》,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叶蜚声、徐通锵,《语言学纲要》,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3]赵金铭主编,《对外汉语教学概论》,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4]王建勤主编,《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二、测试对象:一年级全体学生
三、测试时间:11月上旬,不及格学生一个星期后进行补测。
四、测试内容:(百分制,60~74分为合格,75~89分为良好,90~100分为优秀)
分五块:
1、单个汉语拼音字母认读(30个共30分)
(范围:汉语拼音字母表中的声母、韵母和整体认读音节。)
2、带调的单个音节认读(10个共10分)
(注意:能直呼的尽量直呼,不熟练的可以拼读,包含三拼音节)
3、词组的音节认读(9个共20分)
(尽量做到直呼音节。)
4、拼音句子认读(两句共20分)
5、“认一认”中的汉字(20个共20分)
四、测试方法
1、学生进测试间后先拿张测试卷自行准备2-3分钟,然后在测试老师面前自己一题题读下来。
2、学生拼读时,教师不催促,不作提示,只对读错的音节做上记号,如果学生开始拼错,后又自行纠正,则视为正确。
五、测试评分标准
1、拼错,根据分值全扣;
2、如果拼对,但声调错误,则扣一半;
3、句子不流畅或破句酌情扣分(最多2分)。
加的音序是:J。音序(sequence)是指音节的第一个字母的大写,就是以汉语拼音为顺序。通常用于字典上的字词排列。不过在音节中,韵母ü可以代替V。
汉语拼音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官方颁布的汉字注音拉丁化方案,是指用《汉语拼音方案》中规定的字母和拼法拼成一个现代汉语的标准语音即普通话的语音音节。于1955年-1957年文字改革时被原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现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汉语拼音方案委员会研究制定。
(来源:文章屋网 )
迎的音序是:Y。音序(sequence)是指音节的第一个字母的大写,就是以汉语拼音为顺序。通常用于字典上的字词排列。不过在音节中,韵母ü可以代替V。
汉语拼音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官方颁布的汉字注音拉丁化方案,是指用《汉语拼音方案》中规定的字母和拼法拼成一个现代汉语的标准语音即普通话的语音音节。于1955年-1957年文字改革时被原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现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汉语拼音方案委员会研究制定。
(来源:文章屋网 )
网的音节是:wang。音节(Syllable)是表音语系中单个元音音素和辅音音素组合发音的最小语音单位,单个元音音素也可自成音节。汉语中没有音节的概念,音节是借用词;汉语音节是借用表音语系中的元音音素、辅音音素组合构成的。
汉语拼音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官方颁布的汉字注音拉丁化方案,是指用《汉语拼音方案》中规定的字母和拼法拼成一个现代汉语的标准语音即普通话的语音音节。于1955年-1957年文字改革时被原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现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汉语拼音方案委员会研究制定。
(来源:文章屋网 )
池的音节是:chí。音节(Syllable)是表音语系中单个元音音素和辅音音素组合发音的最小语音单位,单个元音音素也可自成音节。汉语中没有音节的概念,音节是借用词;汉语音节是借用表音语系中的元音音素、辅音音素组合构成的。
汉语拼音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官方颁布的汉字注音拉丁化方案,是指用《汉语拼音方案》中规定的字母和拼法拼成一个现代汉语的标准语音即普通话的语音音节。于1955年-1957年文字改革时被原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现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汉语拼音方案委员会研究制定。该拼音方案主要用于汉语普通话读音的标注,作为汉字的一种普通话音标。
(来源:文章屋网 )
《汉语拼音方案》共分5节:(一)字母表;(二)声母表;(三)韵母表;(四)声调符号;(五)隔音符号。一开头就是字母表。方案规定字母名称如下:
字母: Aa Bb Cc Dd Ee Ff Gg
ㄚ ㄅㄝ ㄘㄝ ㄉㄝ ㄜ ㄝㄈ ㄍㄝ
Hh Ii Jj Kk L l Mm N n
ㄏㄚ ㄧ ㄐㄧㄝ ㄎㄝ ㄝㄌ ㄝㄇ ㄋㄝ
Oo Pp Qq Rr Ss Tt
ㄛ ㄆㄝ ㄑㄧㄡ ㄚㄦ ㄝㄙ ㄊㄝ
U u Vv Ww Xx Yy Zz
ㄨ 万ㄝ ㄨㄚ ㄒㄧ ㄧㄚ ㄗㄝ
V 只用来拼写外来语、少数民族语言和方言。
字母的手写体依照拉丁字母的一般书写习惯。
这就是 “字母表”的全部内容。
任何文字的字母都有它的字母名称。同样是用拉丁字母,英语字母有英语字母的名称,就是A[ei] B[bi] C[si] D[di] E[i] F[εf] G[]……那一套。法文呢,它的字母名称是:A[a] B[bε] C[sε] D[dε] E[ε,] F[εf] G[]……。法文字母有附加符号,如ç é ê è,é比e舌位高而靠前,就是国际音标的[e],è ê比 é 舌位低些,相当于[ε],但是在词典中不管上面的附加符号,只依abcdefg的次序排序。
汉语拼音字母应当有自己的名称。咱们管它叫做“汉语拼音字母”,而不叫“英文字母”,虽然字母形式一样。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拼音方案研究组纵览全球使用拉丁字母的各国文字,各有各的字母名称。(参见周有光《文字改革概论》第三章附录[3]各国拉丁字母名称比较表,含20种语文字母名称。) 汉语拼音方案字母根据各个字母的发音,参照各国字母的名称,定下了如上的名称。这本来是极为正常的、也是十分必要的部分。因为字母表尽管各国的名称不同,但它的字母顺序是全球一致的。这就使全世界的文献排序有了统一的标准。这在现代生活中,是极为必要的。汉语拼音有自己的字母名称是既有共性,又有个性。是考虑得不错的。
汉语拼音字母名称,元音以其本音为字母名称;辅音如不加上一个元音就听不清楚,所以参照拉丁文的读音,做了个别调整:j k q r大体参照英语字母的读法,读做jiε,kε,qiu,ar(拉丁文字母无j ;k 如按拉丁文读做ka,则易同ha混;q如读ku,则与汉语声母相差太远;r如读εr,容易与εl混.)。另外, n为了避免同l混,读做nε; w为拉丁文所原无,y的拉丁字母读音参照希腊文的Υυ读做ypsilon,我们当声母用,就把它们读做wa 、ya; 还有拉丁文的 z,参照希腊文的Ζζzeta读做zεt,我们也按多数辅音的办法,后加一个ε。以上字母读音,也同国际上大多数国家文字字母相同或相近,在设计时,应该说,是既体现了汉语的特点,也跟国际习惯相适应的。26个字母,为了便于记忆,还把它按照汉语诗词格律,编成四句,前两句各七个字,后两句各六个字,句末押韵:
a bê cê dê e êf gê, ha i jiê kê êl êm nê.
o pê qiu, ar ês tê; u vê wa, xi ya zê.
这样一来,n读成 nê,也押韵了,符合中国口诀的民族形式.并且又给它谱了一首《字母歌》。儿童唱唱歌儿就把字母名称和顺序给记住了。
这本是个好办法,可是,过去教汉语拼音往往不注意这个,总是一开始就教6个单元音韵母和四个声调,然后教其他声韵母和整体认读的音节。上世纪80年代,中央电视台教学汉语拼音,也是这样个教法。我曾建议先教《字母歌》,栏目主持人(也是电视中的教学者)说,教材不是这样编的,要最后才教《字母歌》。也许这是他们的教学经验,我不敢说自己一定对,也就不好坚持了。
不过我想,即使依我说的做,怕也未必行。因为方案已经公布快30年了,汉语拼音字母名称没有推行开。我推究其原因,以前研究拼音教学法,倒是设计了多种教法,进行了实验;但是对于字母名称的教学,没有给予足够的强调。没有强调教字母歌,而是一开始就教声韵调的发音。字母名称实际形同虚设。另外,在确定字母名称时,也许忽略了一个问题:就是字母名称单注意到字母的发音和国际惯例,却忽略了北京口语里都存在有哪些音节。北京话是普通话的语音标准,北京人当然是标准的老师。但在北京话里,ㄝ(ê)只是个叹词,它是不同任何声母相拼的。你一开始就教字母名称,北京人可就为难了,因为教师口里就没有ㄅㄝ、ㄆㄝ、ㄇㄝ、ㄈㄝ 这些音,你教他怎么教?公布方案时由于拉丁方案是个新事物,当然得利用大家已经习惯了的注音符号,就用它来标注声母。你看那“声母表”下每个声母下面标注的注音符号及其汉字的读法:ㄅㄛ玻、ㄆㄛ坡、ㄇㄛ摸、ㄈㄛ佛……为什么没有注ㄅㄜ、ㄆㄜ、ㄇㄜ、ㄈㄜ,(比较ㄍㄜ哥、ㄍㄜ科、ㄏㄜ喝),或者ㄅㄝ、ㄆㄝ、ㄇㄝ、ㄈㄝ呢?就因为北京话里没有那些音节,注不出它们的汉字来。这不能怪设计字母名称的疏忽,只是在教学中没有总结这方面的问题。所以周有光先生在写《汉语拼音方案基础知识》一书时(1995)在“字母的名称”一节中说:“拼音字母中的辅音字母,要在后面加上元音成为名称。有的在辅音后面加上一个‘诶’音作为名称。(‘诶’字的读音是 ê 或 ei)。b念‘杯’(bê 或 bei)……有的在辅音前面加一个‘诶’音作为名称。f念‘诶夫’(êf或eif)。L念‘诶勒’( êl或eil)……” (周有光《汉语拼音方案基础知识》,语文出版社,1995,第22页。)
《汉语拼音方案》对普通话音节的拼写有如下具体的规定:给汉语注音时,实行分词连写,即同一个词的音节要连写,词与词一般分写。按此规定给两个音节以上的词注音必然会涉及到音节连写造成的音节界限是否混淆这一问题,为了使音节界限明晰,《汉语拼音方案》规定了汉语的隔音方法:主要采用隔音符号与隔音字母来隔音。
《汉语拼音方案》的第五部分是“隔音符号”。其中规定:“ɑ,o,e开头的音节连接在其他音节后面的时候,如果音节的界限发生混淆,用隔音符号(’)隔开,例如pi’ɑo(皮袄)。”
这个规定说明了两个问题:
1.“ɑ,o,e开头的音节连接在其他音节后面”。站用《汉语拼音方案》记写汉语的时候,要分词连写(不是一个一个音节分开写),双音节和多音节的词就要把两个或多个音节连接着写,音节之间不能有空隙,例如tongxue(同学)、you’eryuɑn(幼儿园)。
2.“如果音节的界限发生混淆,用隔音符号(’)隔开。”让我们先看例子,拼音词fɑngɑn究竟是什么意思昵?“反感”?“方案”?不易确定。如果要表示的是“方案”,那么,拼音方案规定需写成fɑng’ɑn,即,在音节fɑng和ɑn之间加个隔音符号(’)。否则,就是“反感”的意思。再比如xiɑn,是什么意思?“仙(先)”?“西安”?如果要表示的是西安,就应该在xi和ɑn之间加上隔音符号。另外,x字母大写,成为xi’ɑn。又如前面的例子you’eryuɑn(幼儿园),尽管you和er之间如果不加隔音符号并不会出现“是yo和uer,还是you和er?”的疑问(因为汉语里没有yo和uer这样的音节),可是为了使音节界限更加明晰,在you和er之间还是用上隔音符号为好。
隔音还可以采用隔音字母y,w。《汉语拼音方案》规定:i行韵母前面没有声母的时候,i要改作y或在i前加上y,如yiyao(医药);u行韵母前面没有声母的时候,u要改作w,或在u前加上w,如wuiwu(威武);ü行韵母前面没有声母的时候,ü要写作yu,如yuyi(雨衣)。《汉语拼音方案》关于音节没有声母时用y、w代替i、u,或在i、u之前加y、w,以及用yu代替ü的设计,主要就是为了i行、u行、ü行韵母连接在别的音节后时音节界限的分明。试想“医药”如果不写成yiyɑo而写成iiɑo,它的两个音节的面貌是何等模糊难辨。所以,y、w实际上是两个起隔音作用的字母,而“’”则是起隔音作用的符号。前者用于i行、u行、ü行韵母的音节,后者用于ɑ,o,e起头的音节。
二、隔音符号用法新探
隔音符号的使用与隔音字母y、w的使用从某种意义上讲确实可以避免所有的零声母音节与前面的音节界限发生混淆的问题。但音节界限混淆问题并不是只发生在零声母音节上,还可能发生在鼻韵母上。普通话共有16个以n、ng为韵尾的鼻韵母,而n和g又都是可以充当声母的。这样,带鼻韵母的音节就可能与连接在后面的音节界限发生混淆。这样总结起来,容易造成音节界限不明的音素共有8个,即,ɑ、o、e、i、u、ü、n、ng。由ɑ、o、e、i、u、ü六个音素组成的零声母音节与前面音节的界限可以利用隔音符号与隔音字母划分开,暂且放在一边,问题就出现在n、ng两个音素上。
1.辅音n可以作声母,出现在音节开头,又可与ɑ、o、e、i、u、ü组成带鼻音韵母ɑn、en、in、uen、iɑn、uɑn、üɑn、ün,在这些韵母中n都出现在音节末尾作韵尾,可见辅音n具有双重性质,因此,当以n为开头的音节与前面的音节组成双音节词或多音节词时,如果前面恰巧与ɑ、o、e、i、u、ü相连,那么就很容易将n当做前面音节的韵尾,如“姑娘guniɑng”,“比拟bini”两个音节中的n本属于第二个音节,如果不加入隔音符号就很容易与前面的音节相拼为“gun”和“bin”。
2.ng是n和g的组合,是辅音中比较特殊的一个。出现在音节中时不能作声母,只能充当韵尾。辅音g既可作声母出现,又可出现在音节末尾,与n组合为ng,这就为音节界限混淆提供了可能性:ng一旦连接在以ɑ、o、e、i、u、ü为末尾的音节后面的时候,就容易使人产生误解,而把ng割裂开来,把g当成一个音节的声母,把n作为前一个音节的韵尾,如huɑngɑn;辅音声母g遇到前边音节是以n作韵尾的音节时,容易被人误认作为韵尾ng而使后面的音节成为零声母音节,如,单干dɑngɑn很容易拼成档案。
其实,大部分辅音出现在音节中除了参与构造音节外,还发挥出了相当于隔音字母的隔音作用。普通话音节多数是有辅音声母的音节,汉语拼音字母单个音节的拼读习惯是:辅音字母不能单独地构成一个音节,总是跟后面的原因拼合成音节,多音节的只有在后边没有元音的情况下,辅音字母才跟前面的音素拼合,例如shɑng、kɑng、lɑn。这样,辅音字母就起了标明音节界限的作用,但n、ng两个辅音又有特殊情况,后面要进行分析。
隔音字母的运用没有问题,姑且放在一边,问题就出在隔音符号上。按《汉语拼音方案》规定,“ɑ,o,e开头的音节连接在其他音节后面的时候,如果音节的界限发生混淆,用隔音符号(’)隔开”,但如上文中提到的例子you’eryuɑn(幼儿园),尽管you和er之间如果不加隔音符号并不会出现“是yo和uer,还是you和er?”的疑问(因为汉语里没有yo和uer这样的音节),可是为了使音节界限更加明晰,在you和er之间还是用上了隔音符号。又如,he’ɑi(和蔼)、hɑi’ou(海鸥)、chɑo’e(超额),不用隔音符号,界限也很清晰,但仍然加了隔音符号。可以总结出以元音为末尾的音节后面连接一个以ɑ,o,e开头的音节,这时要加隔音符号。
我们给“桑塔纳”注音,注音为sɑngtɑnɑ,可能有sɑngtɑnɑ和sɑngtɑnɑ两种读法,但《汉语拼音方案》规定,以ɑ,o,e开头的音节连接在其他音节后面的时候,有必要才加,所以sɑngɑtnɑ不能加隔音符号,但音节的界限确实发生了混淆。总结得出,当n、ng出现在两个或两个以上音节的连接处时,如果在它们后面有隔音符号,那它们当然是前附于上一个音节的,如果没有隔音符号,那么必然会导致音节的界限不清,例如zhengɑn、zhene,这就是隔音符号的问题所在。再如,chɑng’ɑn和chɑngɑn,“长安”加了隔音符号,而类似于“产感”的,就不加隔音符号了,我认为这样做是极不合适的。单独拿出一个词当然很容易辨别,但如果把它放到语流中去快速朗读,必然会引起读者的怀疑,不知读哪个词好,必然会影响到朗读的连贯性。虽然根据上下文语境可以作出判断,但仍然浪费了读者的时间和目力。
既然类似于you’eryuɑn(幼儿园)、he’ɑi(和蔼)、hɑi’ou(海鸥)、chɑo’e(超额)这样不加隔音符号音节界限也很清晰的词都用了隔音符号,那么为何音节界限不清的类似于sɑngtɑnɑ(桑塔纳)和chɑngɑn(产感)这样的词就不能加隔音符号呢?解决的方法很简单,就是解除隔音符号使用条件的限制,只要音节界限不清晰就可以使用隔音符号,如shɑng’e(上腭)shɑn’ge(山歌),这样,音节的界限自然就变得更清晰了。
结语
正是基于上述分析,我认为,《汉语拼音方案》中对隔音符号的叙述不科学,“音节界限发生混淆”这一表述的具体表现没有明确,所以,人们对容易发生音节界限混淆和不容易发生音节界限混淆的情况不容易作出正确的判断。应该表述为:“ɑ,o,e开头的音节连接在其他音节后面的时候,或以ɑ,o,e,i,u,ü和n,ng同时出现于第一个音节的末尾与与其相连的音节的开头时,如果音节界限不清,就用隔音符号(’)隔开”,我想这对《汉语拼音方案》乃至普通话的推广都是大有益处的。
摘要:我们给多音节词注音时,经常会遇到音节界限混淆的问题,为了避免发生这一问题,《汉语拼音方案》规定可以利用隔音规则来明确音节的界限,但在实际操作中我们发现隔音规则并不能防止所有的音节界限发生混淆,据此便是由此入手来分析隔音符号的新用法的。
关键词:隔音符号;音节;界限混淆;n和ng
参考文献:
[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K].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2]王艾录.隔音符号用途异议[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2006,(5):72-74.
关键词:以英语为母语的留学生;单元音韵母ü;偏误
一、留学生习得汉语单韵母ü的偏误现象
撮口呼ü[y]韵母是舌面、前、高、圆唇元音。以英语为母语的留学生在学习单韵母ü的过程中,普遍会出现如下三种偏误。一是常常把ü发成 iü、iu、u、i等。如把把“女人”说成"niǚlrén”;“拒绝”的“jù”听起来像“zhù”等。二是留学生把i、u与ü相混淆,他们在说“Shū”的时候听起来像是“Xǖ”,把“竹子”说成是“Zhǘzi”等。三是受《汉语拼音方案》的影响,ü在声母 j、q、x 和零声母 y 后要省写两点,很多学生误认为这是 u 而误读。这种三种种偏误不仅发生在留学生语音学习的初期,并且会在学生头脑中形成“僵化”,贯穿留学生学习汉语的始终。
二、留学生习得汉语单韵母ü的偏误成因分析
2.1汉英语音系统的差异
汉语语音系统中单元音韵母ü在以英语为母语的留学生的语音系统中是不存在的,也就是说,英语中没有在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上跟汉语拼音ü相同的因素,但是在英语的元音系统中存在跟汉语单韵母ü的书写形式(与舌面音相拼时的书写形式)形同,而实际发音不同的u。受到母语负迁移的影响,使欧美学生一看到头上不带两点的汉语单韵母ü就习惯性的与英语语音系统中短元音u对号入座而导致偏误产生。
2.2教材的省写
单元音韵母ü与舌面音声母相拼时留学生出现发音偏误大部分是教材省写的缘故。《汉语拼音方案》中规定,由于声母 j、q、x只与齐齿呼或撮口呼组合为一个音节,本来“句”“去”“许”应当拼写为jǜ、qǜ、xǚ。但是,由于这三个声母从来不跟u[u]或者u[u]开头的合口呼韵母组合成一个音节,所以 j、q、x声母后面的ü一律改为u,上述三字拼写为jù、qù、xǔ。换言之,当看到 j、q、x后面的韵母是u时,要读ü[y]。但是有些留学生不知道这点,在拼读时只是单单把看到的声母和韵母相拼,完全忽视了ü上两点被省略的问题。例如当留学生们读“趣”这个音时直接把它发成了 q 和 u 相拼的音。
三、留学生习得单元音韵母ü的教学策略
3.1带音法
ü是学生学习的难点,由于母语中没有类似的发音,要掌握 ü的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对母语为英语的学习者来说比较困难。教学中,我们常采用带音法。因为 i 与 ü除了唇形不同,其他的发音部位及发音方法都相同,教学时,教师可以利用学生已经学过的元音 i 来引导。即用[i]来引导学生学[y]。具体的做法是,先让学生发[i]的音,声音不断,舌头保持不动,然后教师把嘴角逐渐收缩,嘴唇山扁变圆,最后缩成了一个小圆圈,这时,教师最好再借助手势法,用一只手的五指向前收拢表示圆唇,这样发出标准的“ü”就不会特别困难了。
3.2区分i u ü
针对i[i]和ü[y]的发音差异,先从容易发的i[i]入手,让学生观察老师的唇形是否呈扁平状,之后保持发i[i]的舌位,慢慢将双唇拢圆,直接发出ü[y]的音,观察此时的唇形并与之前作对比。学生明白唇形圆展的区别后,然后可以加快动作,进行反复交替练习。在学生习惯圆唇动作并能够较熟练地运用圆唇发音后,再针对u[u]和ü[y]的差异进行教学。在发u[u]这个音时,可使学生有意识的边发音边把头往后仰,使舌位靠后,接近发u[u]的正确位置。而发ü[y]时保持平常姿势或稍微低头,使舌位保持靠前的位置。通过反复的仰头低头同时发声,让学生正确掌握两种音发音舌位的不同。
3.3对《汉语拼音方案》的建议
受《汉语拼音方案》的影响,ü在声母 j、q、x 和零声母 y 后要省写两点,很多学生误认为这是 u 而误读。因此,在教学初期,不建议完全按照汉语拼音方案进行教学,ü的两点可以不省写,等学生习惯 ü的发音之后,再逐渐省略。与此同时要告诉学生汉语拼音中不存在声母 j、q、x 和零声母 y 和u相拼的音节,见到类似jù、qù、xǔ 的音节要立刻反应出u指代的是ü。更重要的是,一听到学生发ü[y]音时,教师配合手型或者其他动作适当纠正。当然还可以像小学生学习汉语拼音时那样编儿歌配合教学,既可以增强学生汉语语音学习的趣味性又可以帮助学生轻松记忆。如“小ü见到j、q、x,擦掉眼泪笑嘻嘻。”
3.4大量练习
很多学生受母语的影响,单独发音时完全正确,一旦到语音组合中时就会发生偏误。针对这一现象,在实践中发现最理想的纠正方案就是大量练习。如通过模仿,听辨,组合练习等方式加强留学生单元音韵母ü的发音训练。大量的练习使留学生逐渐从母语的影响中摆脱出来,慢慢习惯汉语的表达方式。
参考文献:
[1]程美珍,赵金铭.《基础汉语语音教学的若干问题》[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 出版社,1997
[2]毛世桢,《对外汉语语音教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3]丁崇明,荣晶,《现代汉语语音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4]曹倩,针对美国留学生的汉语语音教学[D],沈阳:辽宁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