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临床医学五年制培养方案范文

临床医学五年制培养方案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临床医学五年制培养方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临床医学五年制培养方案

第1篇:临床医学五年制培养方案范文

关键词:转化医学 八年制 思考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6(a)-0114-01

中国医学高等委员会在2004年召开了 “中国医学教育学制与学位改革座谈会”这次会议对我国医疗事业的改革具有重要意义。这次大会通过了,创建八年制,培养医学精英计划,自此八年制医学教育拉开了序幕。

1 转化医学融入临床医学八年制课程

八年制临床医学从2004年开始以“4+4”的教育模式进行试点,2012年首批八年制医学生已经毕业。与五年制本科医学教育相比,八年制不仅使医学生的的基础更加扎实,还增加了学生临床实践的机会,使其临床技能更加纯熟。通过对2012年首届毕业生就业情况和技术能力的调查,可以发现各大医院和研究所招聘时更倾向于八年制学生。尽管本次医学改革在一定意义上达成了初步目标了,但是这批毕业生的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还是较弱。所以转化医学与八年制的融合是解决问题的首要方案。

在之后的八年制临床医学教育中,各学校将转化医学作为重点课程教授。融入转化医学的八年制学生素质更高,并且由于基础扎实,所以接受新事物的能力也会较强,在科研方面作出的贡献较五年制和七年制学生卓越,同样在医院,这些学生的工作能力、反应能力也优于其他人[1]。

2 转化医学融入八年制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 转化医学八年制的专业培养目标不明确

中国对医学专业学制的改革并没有提出医学生的培养方向,所以大多数八年制试点学校只是单纯的将“悬壶济世,救死扶伤、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扎实的自然科学知识和和广泛社会人文知识、提高自己信息管理、自主和终身学习能力”当做学校培养医学生的主要方向。殊不知这些只是大而空的方向,只是医学生的学习方法或是走向工作岗位后的基本准则。就目前医疗现状而言,培养各领域医学专业型人才才是造福社会的基本方向。

再者,所谓“4+4”的教学模式可以理解为前四年学基础理论课程,后四年着重于实践教学,所以也称不上完全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真正的结合是在学完理论后就尽可能在短的时间内将其运用于实践,这样才能使更好的完成医学转化的目标。

2.2 课程安排不合理

五年制和七年制的医学院校,虽然学制短,但其只是开设一些侧重于基础知识的课程,所以在学时上还是比较轻松的。而对于八年制医学生不仅需要在八年内把更高难度的基础学精,还必须熟练地将基础运用到实践当中。所以八年制学校不得不将课程数目增加,学生休息时间缩短,学习生活除了理论就是实践,从而独立思考的时间大大减少,不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养成。

2.3 PBL课程名不副实

PBL课程与传统的以学科为基础的教学法有很大不同,PBL强调以学生的主动学习为主,而不是传统教学中的以教师讲授为主,将学习和任务相结合。一般在医学课程讲授的过程中,老师必定先准备一个综合性较好的案例,此案例的编写可能不是难点,但是在与学生互动讨论的过程中就会出现很多问题。比如,在外科学授课的过程中,因为案例综合性强,学生可能提出本科目的问题,也可能提有关其他科目的问题。这些授课老师大都是各领域的专家,故而对于其他领域可能了解不全面,很多时候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不能给予准确的答案。又如,为了跟上现代医学的脚步,很多老师都是医院的一线医生,由于工作繁忙,很难让他们静下心来写案例,很多老师都是工作完就来讲课,讲完课又去工作,如此,案例的质量便不能保证。综上,可知PBL课程就形同虚设,起不了它应有的作用[2]。

3 对转化医学融入八年制的探索

3.1 改善传统“4+4”教学模式

前四年学习基础理论知识,后四年学习临床操作的模式显得有些跟不上时代的步伐,为了在实践过程中能够灵活运用理论知识,就不能将理论与实践分开来学,应该学完一部分理论就用实践来加深印象、巩固基础。长此以往,学生不仅在考试中成绩更高,将来到了工作岗位上也能适应新的环境。

3.2 增加八年制医学生的课余时间

医学八年制的课程之多、学分之高是人尽皆知的,学校必须增加单位时间内的学时数以满足这样的高要求。这样学生不仅没有时间独立思考,还无暇顾及其他方面能力的培养,比如为病人讲述病情的语言交流能力,对不明确病症的诊断与治疗能力等。所以学校应设立灵活的选课和学分制度,让学生能在自己感兴趣的方面进行钻研,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老师也需要用心整理讲课时所需课件,做到言简意赅,避免重复。

3.3 巩固学校的师资力量

PBL课程不能严格执行主要是师资不充足造成的。所谓师资不足,不是没有教师,而是教师对教学的投入不够,就此必须要提高教师的自身能力和教学的热情,由于各高校的硬件投入一般都能够达到现代医学院校的要求,所以应该改变教师的激励机制,教师不能只停留在本领域的知识长度上,还要多学,多看,提高自己知识面的广度[3]。各学校还可以借鉴比较成熟的学校措施,比如第二军医大学实行的自第三年开始为每位八年制学员配备一位本科生导师。因为本科生导师均具有较高学术地位和丰富的教学经验,所以学生不仅可以学到到基础课程上的知识,还可以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简单的课题实验。

4 转化医学八年制产生的意义

医学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疾病的预防和减缓和解除病患痛苦,提高人类的生命质量。目前我国基础医学过于深入,从而怠慢了临床技能,导致很多已存在的临床问题得不到很好的解决。转化医学八年制则就是为了解决这类问题而提出的。我国要抓住机遇,提高转化医学的实行力度,加强学科与学科的交叉研究合作。转化医学八年制不仅侧重于基础临床各个专一学科的改革,更注重转化医学型人才的培养。转化医学八年制教育作为国内医学教育水平的最高代表,为国家培养基础医学和临床能力兼顾的高素质学员是至关重要的,对国内医学的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5 结语

转化医学融入临床医学八年制是一次医学界的重大变革,此次变革一旦成功,对于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就会起到很大作用。所以为了确保其实施,各部门要各司其职,为我国医学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其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常诚,刘嘉.我国医学八年制发展现状的质性研究[J].新余高专学报,2010(2):103-105.

第2篇:临床医学五年制培养方案范文

关键词:CIPP模型;高等医学院校;MOOC教学

目前我国急需基层卫生人才,我国自2010年开始"农村订单定向免费培训项目",用于培养基层全科医疗订单式医学人才[1]。对于这样的学生,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及毕业后的学习能力培养至关重要。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MOOC)教学理念顺应了全球高等教育变革信息化、国际化、民主化的趋势,具有课程质量高,多元互动,个、免费开放等。目前各高等医学院校逐渐加入MOOC教学。MOOC是从2011年秋逐渐走入人们视野,并迅速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带来了新一轮网络课程学习的热潮[2]。根据教育学、评价学理论及方法对教育治疗进行评价,判断MOOC应用于全科医学人才的培养模式,课程设置等是否适应人才培养的需求,教育质量是否满足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成为重要的内容[2-3]。CIPP评价模型是一种应用较为广泛的教育评价模型,包括背景、投入、过程、结果评价四个部分[4-5]。本研究采用CIPP评价模型对我市"MOOC全科医学人才培养"的背景、投入、过程、及结果进行评价。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1.1.1背景评价调查对象 2015年1~6月,采用多节段混合抽样方法,选择我市20个乡镇卫生院、20个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作为抽样机构,对选中的基层卫生服务机构的在岗人员获得全科医生转岗培训合格证的人员进行调查。

1.1.2投入及过程评价调查对象 2015年1~6月,对我校MOOC全科医学教育投入(教学、师资、基地建设)以及实施过程(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进行调查,选择我校参与订单式全科医学人才培养的教师进行调查。

1.1.3结果评价对象 2015年7月对在我校1~4年级本科临床医学专业订单式医学生以及在校五年制临床医学生进行调查,即2014~2015年下学期期末完成调查。

1.2研究方法

1.2.1背景评价方法 采用自制《基层卫生服务机构全科医生显著调查问卷》进行调查,包括一般社会学资料,性别、年龄、民族,目前科室,学历,专业,职称,基层工作时间,常见疾病、常用的辅助检查方法、穿刺技术,常用药物及仪器等,其他与学习有关的内容,是否了解本专业最新的疾病诊治进展,诊疗指南,是否了解如何搜索学术期刊等。

1.2.2投入及过程评价方法 投入调查采用自行设计《MOOC全科医学教育情况调查问卷》进行调查,包括教学投入情况、师资投入情况、基地建设投入情况,实施过程调查包括课程设置情况,教学内容安排情况,教学方法实施情况等。对我校全科医学带教老师进行调查,共有41人接受调查。调查内容包括教师学历、专业,职称,工作时间,工作内容,岗位满意度等,全科医师培训情况,继续教育情况,满意度等,带教时间,带教意愿,带教重点等内容进行调查。

1.2.3结果评价方法 采用自制调查问卷对在校学生教育情况进行调查,内容包括个人信息,行为意向,课程分数等。

2结果

2.1背景评价 ①选择我市20个乡镇卫生院、20个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作为抽样机构,共调查125名全科医生,发放调查问卷125份,回收问卷125份,有效问卷120份,有效率96.0%。120名全科医生中,社区卫生服务机构73名,占60.8%,平均工作年限中位数13.3年,乡镇卫生院47名,占39.2%,平均工作年限中位数13.1年。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及乡镇卫生院全科医生一般资料见表1。②基层卫生服务机构常见的5种病种依次为原发性高血压、糖尿病、感冒、冠心病、胃肠炎。③现有诊疗技术是否能满足目前岗位要求:18名回答很能,94名回答基本能,8例回答不太能,无不能的答案。④常并且能够正确使用的仪器设备依次为听诊器(100.0%)、血压计(95.8%)、体重身高计(54.2%)、心电图机(55.0%);常用的辅助检查依次为血液血检查,心电图,B超,X线;常用药物依次为抗生素,中成药,降压降糖药物;35.4%曾操作过四大穿刺。⑤参与过的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依次为健康档案管理,健康教育,慢病管理,传染病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处理,妇幼保健,预防接种,卫生监督协管。⑥本专业各类疾病诊治最新进展及诊疗指南:23.3%熟悉,70%一般了解,6.7%没听说过。了解途径:65.8%参加培训,59.2%通过网络信息,25.8%通过上级医院进修。是否指导搜索学术期刊数据库:15.8%熟悉并使用过,60.8%知道但是没有用过,23.4%没听说过。

2.2投入及过程评价 ①2012年~2015年我院共招收全科医学生784名。②教学及管理机构设置:成立全科医学院,负责农村提供翻转课堂录像,免费学生培养以及管理,全科医学相P课程管理,授课,成端全额看医学方向研究。③教学经费:全科医学生每年每人学费补贴 6000元,国家财政每年每人拨款12000元,另外,学生享受免费住宿费、学费、奖学金助学金政策。④设置实践教学基地,利用医联体机制包括3个二级医院,5个一级医院,5个乡镇卫生院,6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⑤课程设置,针对性设置模块内课程,制定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时数,授课形式等。将全科医学理念融入到教学过程中,设置满足全科医疗服务需要的课程体系,保障专业知识完整,强调疾病预防,常见病多发病诊断治疗。我们学院共设置临床医学、人文社会科学、公共卫生与社区预防保健、全科医学、实践技能的课程录像。教学内容上注重实践操作。全科医学生培养方向具有就业单位确定性,特殊性等,我们专职配别了辅导员,通过讲座、报告等方式对医学生进行思想教育。⑥负责全科医学院教学任务的理论授课教师11名,专职教师7名,兼职教师4名。17名年龄小于45岁的中青年教师,占77.3%。

2.3结果评价 接受到调查的五年制临床医学生共470名,订单式全科以学生共370名。选择了MOOC全科医学生332名了解国家基层全科医学人才政策,占89.7%,五年制临床医学生245名了解国家相关政策,占52.1%;全科医学生显著高于五年制临床医学生(P

3讨论

目前我市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初步建立,随着未来国家对社区卫生服务的不断重视,还会需要更多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也需要更多的全科医生。我国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以及水平普遍较低,全科医生作为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的核心,受到经济、文化的限制,农村全医生较少[6-7]。本次调查中,选择20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20个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纳入调查的对象43例,少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全科医生大多可能并没有经过系统培训,因此具体的管理水平、理念、技能还有待进一步的提高[8]。对基层医疗机构全科医生一般情况进行调查,结果显示,硕士及高学历人才较少,尤其是农村基层卫生结构,更少,主要是专科及本科为主。普遍存在职称低、学历低的情况。因此还有待进一步提高整体基层医疗全科医生的整体素质。

全科医学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是为基层医疗机构培养全科人才,重点是解决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乡镇卫生院等人才短缺的问题[9-10]。我校相应号召,每年招收一定比例的定向全科医学生,为基层医疗机构培养全科医生,但是这与需求相比仍然是杯水车薪。其他医生需要通过转岗培训、人才引进等方式培养[11]。目前,高等医学院对全科医学人才培养给与了重视,人才培养目标、办学定位、机构设置、教育经费等均给与了重视[12-13]。课程设置体现了基层医疗工作的特点。师资力量上以中青年教师为主。但是总体上,全科医学教育在我国还是刚刚起步,还需要加强对全科医学师资培训,提高整体教师资质。

MOOC的特点:与传统的网络课程相比,MOOC课程具有灵活、共享、自主、开放、高效等特点,将原有的线性教学内容拆分成多个知识点,根据其相互关系构成对应的知识网络,学习者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自由选择学习内容和合理安排时间,同时突破了传统网络课程单向传授的模式,实现了大规模即时互动,允许学习者体验听课、提问、讨论、作业、考试等学习的全过程[14]。

对教育结果进行评价,采用全科医学生在医学伦理、医患沟通方面的得分显著高于五年制临床医学生。学院针对基层医疗服务的特点,重视这方面的教育,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基础课程方面,没有显著差异。专业课程方面,订单式全科医学院校的医学生得分低于五年制临床医学生。五年制临床医学生毕业后面临工作选择,对专业课程可能更为重视。这样提示,在全科医学生教学方面,还要重视专业课程教育。

参考文献:

[1]国家发展改革委,卫生部,教育部,等.关于开展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免费培养的实施意见[Z].2010.

[2]张庆.MOOC:特征与学习机制[J].教育研究,2014(9):112-120.

[3]张昊霆.关于开展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免费培养的调查与分析[J].青年时代,2015,3(21):157.

[4]申颖,韦波,张海英,等.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人才培养方案构建与探索[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2,26(8):3-4.

[5]魏宝武,佟维妍.基于CIPP模型的高校教师教育能力评价体系研究[J].中国市场,2015,22(40):76-77.

[6]龚伟伟,业海燕,肖雨龙.CIPP评价模式下青年医师临床路径培训[J].华南国防医学杂志,2015,40(7):540-542.

[7]徐宛玲,郭小慧,王建国,等.乡镇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医生健康与压力现状调查[J].现代预防医学,2013,40(14):2628-2630.

[8]段勇,孙振球.我国基层卫生人才队伍现状、问题与对策[J].实用预防医学,2010,17(4):813-814.

[9]滕英,程谧,杨娇,等.我国农村卫生事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探讨[J].现代预防医学,2010,37(6):1048-1050.

[10]吴辉,李强,张合喜,等.农村订单定向本科医学生时间管理倾向与学习倦怠的关系研究[J].重庆医学,2015,44(31):4449-4451.

[11]李强.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学风建设问题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5,9(20):72-74.

[12]马家忠,包玉颖.江苏免费定向培养农村卫生人才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研究[J].中国医药伦理学,2010,23(6):54-56.

第3篇:临床医学五年制培养方案范文

1 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巩固学生基本理论知识

骨科学具有非常强的专业属性,且理论内容繁杂、抽象,不易于理解,往往是学生学习的重难点。临床医学(5+3一体化)专业学生在骨科实习的时间通常只有1~2个月。实习生在短短的实习期内,不可能遇到所有种类的骨科常见疾病,所以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巩固学生的基本理论知识就显得尤为重要。多媒体教学由于具有很强的直观性和交互性,已经成为目前使用最为广泛的辅助教学方法。传统的多媒体教学,例如播放PPT 课件和教学视频等能使教学内容更加生动、易于理解。随着科技的发展,新的多媒体教学手段不断出现,如PACS 系统(影像归档和通信系统)等。PACS系统是一种可以对医学影像资料进行数字化采集、储存、管理、传输和重现的系统。将PACS系统运用于骨科临床实习带教中,可以提高学生骨科疾病的影像学诊断水平,提高骨科实习质量。也有学者试图将智能手机引入骨科教学中,通过开发骨科教学相关APP,激发学生对骨科理论知识学习的热情。此外,还有学者认为互联网和计算机三维动画技术会逐渐成为骨科临床实习带教中不可或缺的教学手段。

2 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加强学生基本技能的培养

临床实习是连接医学理论知识和临床实践能力的重要桥梁,是医学生走向临床岗位最重要的一步。因此,临床实习教学应作为理论教学的重要补充。临床医学(5+3一体化)专业学生本科阶段实习结束就会进入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阶段,要直接面对患者,承担一定的医疗责任,所以本科实习阶段加强对其基本技能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骨科查体专科性极强且较复杂,很少有院校专门开设骨科基本技能训练相关课程,这导致实习生骨科查体基本功相对较差。因此,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是学生熟练掌握骨科相关临床技能的重要前提。教学内容应紧扣人才培养方案,侧重多发病、常见病,强化骨科物理检查视、触、动、量等基本技能的训练。

3 选择恰当的教学病例,培养学生临床思维

临床思维是医生对疾病的认识过程,是对疾病诊断和治疗的基础,也是决定医生医疗水平的关键因素。临床医学(5+3一体化)专业是培养高层次临床医师的教育模式,因此加强对临床医学(5+3一体化)专业学生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也是本科实习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由于目前医学院校扩招、医疗环境恶化、疾病复杂化等因素使得典型教学病例资源越来越短缺,加之患者维权意识越来越强,导致很多患者不愿配合甚至拒绝实习生操作。因此,在选择病例时,不仅要选择与教学内容相符的典型病例,也要考虑患者的依从性。与此同时,临床带教教师还应重视对骨科相关慢性病病例的积累,保持与某些典型疾病如骨质疏松、颈椎病等患者的联系,必要时可将他们发展成为教学病例。

4 营造和谐的医疗氛围,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精神

人文的核心是以人为本,重视人的价值,集中体现为重视人、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既往生物医学模式重病轻人的医疗观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医疗环境。现行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要求我们不但重视患者身体上的病变,而且重视患者心理和社会功能的改变,认真聆听患者及其家属的倾诉,耐心与患者及其家属沟通,关心和爱护患者。临床实习期是医学生成为正式医师的过渡时期,是实践在学校学习的人文知识的重要时期。在这个时期,临床带教教师应加强对医学生的人文教育,如在教学活动结束后主动安慰和感谢患者,营造良好和谐的医疗氛围,从而有效提高实习生的人文关怀能力。

第4篇:临床医学五年制培养方案范文

培养目标是首先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我们通过七年制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这些人才适应那些岗位?是不是符合现有的社会需求?而目前许多学校的七年制基本上沿用了一年综合培养+3年医学基础培养+三年口腔医学培养这种简单的培养模式,特别是在口腔医学教育中,在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上,与5年制本科生的培养没有明显差别,使得七年制学生简单的变成5+2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导致七年制学生临床实践训练时间不够,基础研究的时间也不够,导致临床、基础都差口气,在某种程度上陷入尴尬局面。这显然不符合七年制长学制教育的初衷。那么教育部和卫生部新提出来的新型/5+30模式,实际上在上海已经实行一段时间,学生经过五年制本科学习后,如何进入下一个阶段3年培训?5+3一贯制还是从五年制中选拔?这直接关系到招生生源,而且即使是5+3一贯制,仍然比7年制多一年,在招生上仍然不占优势,因此5+3和7年制仍然不是一回事,对现有7年制在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式上进行合理调整后,7年制仍有较强生命力。

高等教育的基本功能是培养人才,培养出符合人才市场需要,符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符合国家建设需要的人才。对于7年制的培养目标,应加强顶层设计,换句话说/按需培养0,随着口腔医疗市场的进一步开放,越来越多的外资或者私人资金开始投向口腔医疗市场,高端口腔诊所越来越多,但是制约这些私人或外资口腔诊所医院发展的一个问题是人才缺乏,目前高水平医生大多集中在公立医院,而目前我们培养出来的口腔医学专门人才,即使是硕士或博士研究生,在临床新技术掌握程度、服务意识、人文素质、接诊技巧等方面,距离能够提供高层次口腔医疗保健的要求还有较大距离;口腔医学七年制学生具有综合素质高、英文水平好、沟通能力强等优势,如果善加引导,创新培养模式和方法,就能够培养出高质量口腔医学专门人才,就能够适应这种人才需求,将会有越来越好的就业空间。

因此我们提出分级培养的概念:为满足社会对不同层次口腔专门人才的需求,克服与国内同行院校/同质化0竞争的问题,对不同学制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目标化分类培养。第一层次以七年制长学制为主体,以课程国际化建设为契机,强化竞争、流动、淘汰机制,以国际化标准采取精英式教育,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口腔专门人才。第二层次是五年制口腔医学,结合国家政策,五年毕业后再经过3年的系统培训,目的是培养能够满足日益增长的基层口腔医疗服务的全科口腔临床专门人才,加强临床操作技能训练和自我学习能力培养,提高服务社会的能力。两个培养层次实现相互流动,优胜劣汰,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个人特点、发展潜能,选择合适的培养模式,使我们人才培养模式实现根本转变,显现出突出特色。

二、进一步明确培养目标,调整教学计划,突出七年制特色

就像前面提到过的那样,多数院校强调7年制学生培养的/强基础、宽口径0,多数7年制学生的第一年在生命科学院一类的综合院系培养,其目的是提高和强化学生的科研素质,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效果并不理想,首先7年制学生实际上没有太多的时间从事科研工作,主要优势还在于较充足的临床技能培训,因此这一年强基础并没有进一步强化他们的临床技能,有些/刀锋走偏0;其次,口腔医学专业和基础课程任务非常繁重,而他们进入口腔专业课学习的时间明显滞后,形成了一个/前松后紧0的情况,使学生普遍感觉进入专业课学习后,课程负担突然加重,很不适应而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显然是不合理的;最后,由于专业课学习时间不充足,想根据7年制的特点增加部分专业课学习(比如临床新技术、新方法的介绍和拓展),也有些捉襟见肘,因此很多院校迫不得已,在专业课学习培养方案上与5年制基本一样,这也是由于培养时间不够造成的,这显然不符合7年制的培养目标。因此应该认真反思7年制的培养计划,是不是完全符合我们的培养目标,是不是可以将其第一年从综合院校生命学院撤回来,适当增加与口腔医学相关性更强的科学,或者使他们能够早期接触口腔临床,适当增加专业课学习的时间,使专业教师有更充足的时间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这至少是一个值得认真思考的问题。毕竟没有充足的培养时间,是不能培养出与众不同的高素质人才的。

三、坚定不移的走国际化道路,将7年制学生培养成具有国际化竞争力的口腔医学专门人才

随着我们经济的发展和全球一体化,人才流动和技术的全球化已成为趋势,因此课程国际化建设已成为迫在眉睫的任务,不能再用/国情0和/学生接受能力0等借口阻碍口腔医学人才的国际化进程。7年制学生普遍具有较高英文水平,接受能力强,更加适合进行课程国际化尝试,已经毕业的7年制毕业生普遍反映,虽然专业课学习阶段较为紧张,但是从7年的全过程总体来说,课程过于轻松,压力不大,学习过程缺乏挑战性,因此大多数7年制学生完全可以能够接受强度更高的学习[5]。因此应该考虑从生命科学、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的顺序学习开始,就基本实现完全的课程国际化,从教材、授课内容、考试考核等教学的全过程全面实现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培养接轨,这样学生进入专业课学习时,就能够较轻松的接受专业课国际化。

第5篇:临床医学五年制培养方案范文

1“双导师制”教育研究现状

近年来国内一些高校在医学七年制本科教育中实施导师制的日渐增多,而普通院校在医学本科教育中实施导师制,尤其是双导师制的却不多见。潘煜双等对本科应用型人才实施“双导师制”进行了探讨,并在培养目标定位的基础上,提出“双导师制”创新模式与实施方案,强调利用校外导师资源,实现高校与社会的零距离培养,满足用人单位降低培养成本、缩短岗位适应期限的要求。王雪峰等以辽宁医学院五年制临床医学生为研究对象,对其在临床技能考核阶段实施导师制进行了研究,并与未实施导师制的医学生进行了对比分析,提出临床实习阶段实施本科生导师制,是一种个性化的言传身教式的实践性教学。它注重对学生的个别指导与综合素质的培养,真正实现了以人为本、教学相长的教育理念,是临床教学的一种好形式。此外,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对七年制临床医学教育实施“双导师制”进行了初步探析;南方医科大学对临床医学八年制实施了“双导师制”,并对如何制定出科学有效的临床导师工作方案及教学模式进行了探讨。尽管有诸多高校对本科医学教育实施“双导师制”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但迄今为止,尚未能形成系统、规范的教学管理体系可供借鉴。从以上论述可以看出,诸多高校对“双导师制”的探讨或是针对本科应用型人才,或是针对临床七年制或八年制医学生,极少高校针对五年制本科医学生实施“双导师制”进行探索。因此,昆明理工大学附属医院、医学院在此基础上提出在五年制临床医学本科教育中采用“双导师制”教学模式,即在本科医学生入学开始就为其配备两种类型的导师,即基础导师和临床导师。在基础医学课程学习阶段,给予学生学习指导和科研基础训练的学校本部教师为第一导师,即基础导师;在临床医学课程学习、见习和实习阶段,为学生进行指导的附属医院指导老师为第二导师,即临床导师。

2实施“双导师制”教学调查分析

在探索实施“双导师制”教学模式初步阶段,分别对云南省各医学院校及附属医院的部分师生就“双导师制”了解程度、认可度、可行性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调查。首先采用访谈的方式对部分医学本科生及教师进行了调查。访谈结果显示,多数学生及教师对“双导师制”教学模式不太了解。但是通过对该教学模式的普及和进一步推广,多数学生和教师认为在本科教学中实施“双导师制”教学模式有助于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其次,虽然云南省高等医学院校在办学规模、整体师资等方面与其他发达地区存在差距,但是随着近年来的不断改革与发展,各医学院校的教学师资和教学水平也有了明显的提高和改善,与云南省各大医疗机构进行资源整合与共享,建立了附属关系,教学资源得到快速的扩增。其中,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于2011年12月,经云南省委、省政府批准,成为“昆明理工大学直属附属医院”。昆明理工大学医学院在此基础上成立了基础医学院和临床医学院(即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和多家非直属附属医院。现有的师资力量和综合资源为“双导师制”的实施奠定了基础,也为更好地执行、落实各阶段的教学任务和目标创造了条件。

3“双导师制”教育管理体系构建

3.1教学管理组织体系构建

高校与其附属医院之间的密切协作是推行并顺利开展“双导师制”教学模式的前提与保障。建立高校与医院合作机制下的教学管理组织体系是医学院校突破传统教学管理束缚,实现合作创新教学的关键性环节。在学校与医院紧密合作的基础上,建立专门负责“双导师制”教学管理的行政管理部门,创建信息化共享平台,实现教学资源、教学项目、师资资源、教学设备等的共享,同时构建“双导师制”管理信息系统,为导师与学生提供有效互动平台,实现基础导师与临床实践导师对学生的全过程指导。

3.2教学管理制度体系构建

建立健全教学管理制度体系是“双导师制”教学模式顺利开展与实施的制度保障。“双导师制”教学模式的关键出发点在于基础导师与临床导师对学生整个学习过程的全方位指导。因此,双师队伍建设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严格的导师遴选标准、明确的导师职责、科学合理的监督管理制度和激励措施是教学管理制度体系建设的重要环节。首先,为保证双师队伍质量,在确定导师的过程中,不仅要考察教师的教学资历、科研水平、专业知识与临床实践能力等因素,还要重点考察教师的道德修养与职业素养等因素。其次,要明确解答导师“如何导”,“导什么”的问题。针对医学生在每个阶段的教学计划、课程安排以及学生入学之后的心理生理特点与思想态度变化等,为导师制定明确的任务、职责与培养目标。例如,新生入学阶段,导师的主要职责是帮助学生适应从高中到大学的转变,从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予以引导,并加强注重思想道德与人文素质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和学习目标;理论知识学习阶段则要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学习方法的培养,激发学生的专业兴趣,明确未来的发展方向;临床实践阶段,不仅要注重对学生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的能力、实践操作能力等方面的指导,还要注重对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观察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第三,建立与制定监督管理和激励措施是实现“双导师制”有效运行的双重保障。在明确导师职责、任务和培养目标的基础上,建立并完善导师绩效考核与激励制度,督促导师自觉提高自身素质、遵循教学规范、履行应尽职责。通过导师述职、学生评价、绩效评估等多种考评方式进行优秀指导教师评选,并采取激励性措施,在导师层面形成良性的竞争机制,保证师资队伍质量。

3.3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构建

在我国教学管理体系构建研究当中,质量管理体系的构建是研究的重点内容。许国平等在研究高校质量管理体系构建时曾在基于全面质量管理的视角提出实施PCDA循环的方法。王源远等在研究高校实践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的构建时也曾提出采用PCDA戴明循环理论,同时还提出根据高等教育服务对象的特殊性,高校实践教学的质量策划主要包含制定目标和体系规划两个方面,具体为制定分层分类的培养目标和实践教学体系的规划。对于医学教育来说,临床实践是教学过程中至关重要的环节,在临床医学本科教育管理体系构建过程中,完全可以在借鉴高校实践教学质量策划的理论基础上做出进一步研究。根据PDCA循环理论,按照教学计划(Plan)、教学实施(Do)、教学评估(Check)和教学改进(Action)四个管理环节,并对每个环节制定明确的培养目标以实现教学质量的控制。

3.3.1计划阶段

计划阶段包括制定导师遴选标准,明确医学生培养目标,制定培养计划。首先对高校及其附属医院师资情况进行调查,了解每个教师的教学资历、科研能力、临床实践能力、职业素养等,根据整体师资水平制定导师遴选标准。其次,根据“双导师制”教学模式的实施对教学计划进行适当调整,并明确“双导师制”教学下学生培养目标。

3.3.2实施阶段

首先根据计划阶段制定的导师遴选标准选拔具有指导资格的教师。其次,举行师生见面会,为导师和学生提供互相了解的机会和平台,以便学生根据自己的专业兴趣选择指导教师。最后,由导师与学生根据教学计划与培养目标制定各个阶段的指导方案,并对具体情况进行跟踪记录,便于后期汇总考核。

3.3.3检查阶段

该阶段主要是对教学计划的实施和指导过程进行一个评定与检查,检验教学计划是否达到既定目标,教学过程是否落到实效,是以实施阶段的指导情况信息汇总为依据,以科学、综合分析为基础,不断调节、控制和决策的过程。在评估考核过程中,首先强化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具体包括定期和不定期的教学检查(期中、期末、平时)、督导检查、学生问卷调查、教师问卷调查、学生对导师满意度调查等。其次,建立和完善教学考核、奖惩制度。主要采取导师、学生双向考核的模式。每学期末,学生分别对基础导师和临床导师进行满意度测评,包括导师指导方式、指导内容及交流互动情况等;同时,导师也对学生进行评价。基础导师主要对学生的平时表现、理论知识掌握情况及学习、生活态度等情况进行评价。临床导师则主要对学生的临床技能表现、与病人沟通能力、职业素养等方面进行评价,然后把基础导师与临床导师的评价结果进行综合,考核学生培养目标实现情况,并根据考核结果采取相应的奖惩措施。

3.3.4处理阶段

处理阶段即是PDCA循环的总结阶段,又是承上启下的阶段。质量监管部门通过收集意见,发现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以解决问题,并为下一步循环打下基础。

4总结

第6篇:临床医学五年制培养方案范文

我国高等医学检验专业办学时间不长,作为一门年轻的医学教育体系,与相对成熟的临床医学教育体系相比,尚需逐渐规范和完善。目前全国每年约输送千名左右医学检验专业本科毕业生到检验工作岗位,这批人使检验队伍的人员结构和素质得到很大改善,也给检验医学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但随着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毕业生也暴露了一些问题:(1)从教育单位对医学检验专业本科培养目标所设置的课程体系来看,由于缺乏足够的临床医学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毕业生在工作岗位上虽能胜任常规的临床检验工作,但缺乏对临床疾病的诊断提出新项目和合理、优化组合项目的能力,也不能从实验室的角度参与临床病例讨论和提供临床咨询。对此,我校医学检验系从1995年增设了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等临床医学课程和内科3个月的实习期。从九五级毕业生在工作岗位的反馈信息看,在与临床沟通方面稍有改善。(2)从卫生部门用人方面看,迄今对医学检验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尚未设检验医师(或相应内涵的名称)的岗位,他们不能参加执业医师考试(但在检验科工作的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则可参加)。医院人事部门仍把他们放在检验技师系列,故目前大多数医院中检验医师、技师、技士从事一样的工作,则以从事技术性工作为主。(3)尚缺乏学生毕业后进一步向检验医师专业化方向发展的岗位规范化培训计划的组织与实施系统,即没有建立完善的继续教育制度,从而使这批人的自身发展受到限制。

对医学检验专业而言,在校教育阶段,大概只能培养出一个检验医师的毛坯,毕业后除研究生途径外,主要进行在职训练,故必须有一个毕业后规范化的检验医师的培养制度,否则不能执行医疗咨询的任务。一名合格的检验医师,不仅应该掌握医学检验专业的各种操作和基本技术,还应能分析化验结果,给临床医师的正确诊断提供咨询意见。这必须通过规范化的毕业后教育才能解决,且必须有一个较长时期从事实际工作的经历,毕业生才有可能具备这方面的能力。但从现阶段看,这一批检验高层次专业人才在工作岗位上,对学科发展、临床需求和自身价值上还没有真正发挥出应有的作用。目前,虽然各医院检验科引进了许多高新技术和设备,人员结构也发生改变(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也增加了不少新开项目,但是检验学科在医学中的地位、人员素质与层次、工作目标与岗位责任、质量控制及实验室管理等方面仍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也与本学科所赋予的内涵有距离。如何合理地使用这些高级人才,让他们在工作岗位上发挥自己的专长,是摆在我们医学检验系和医院检验科面前的问题。

二、现代医学发展对医学检验人才培养的需求特点及改革思路

随着微电子学的快速发展,仪器学科广泛介入医学领域,给传统的临床学科在疾病检测和诊断上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分子生物学技术、自动化与信息技术、生物传感器技术、标记免疫分析技术和流式细胞技术等给医学检验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前景。检验科将不断实现仪器的自动化、试剂的商品化、方法的标准化和管理的科学化,但检验的内涵却更加广泛和深奥。在这一发展趋势下,医学检验的过程更“傻瓜化”,而结果则更精确和及时,对医学检验人员的业务能力和素质要求正在逐步从熟练的手工操作技能型向仪器智能化方向转变。医学检验教育任务的重点也应逐渐从培养技术操作型人才向综合素质型人才发展,培养目标和毕业生的业务规格应适应市场的需求,从专业型向复合型转变,注意其全面素质的提高。

这就要求在课程的设置和教学内容上应突出临床综合知识和对检验结果的分析,并加强选修课以拓宽专业知识。当然,医学检验队伍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尚需要多层次人才,如检验医师、技师和技士,这是我国国情决定的。由于全国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对医学服务要求也不一样,多层次是必然的。医学检验工作本身也需要多层次人才,且各个层次不能互相取代。我校为国内首批招收五年制医学检验专业学生的院校之一,并分别在1986年和1990年获临床检验诊断学硕士、博士授权点,先后被评为四川省、重庆市重点学科和重庆市卫生局首批医学领先专业,现为国内目前本专业规模最大、层次最齐全的人才培养基地。学校医学检验专业毕业生分布全国各地,成为检验学科骨干,其中培养的博士生和硕士生数量均居国内同专业第一(博士45名、硕士109名、本科生1054名、专科生758名),在该学科发展上,发挥了较好的示范、带动作用。故根据本学科自身特点和国内医学检验界的现状,结合我校医学检验系18年办学经验和社会需求,我们对下阶段医学检验人才培养目标的思路是以检验科工作岗位职责为特点,重点培养以下层次的医学检验人才。

1.医学检验专业七年制。这个层次应培养学生成为基础扎实而宽广、实践能力强、素质高的复合型人才,又是同时具有基本技能、临床技能、科学技能、技术技能和管理技能的高层次检验专业人才,即检验学科队伍中的右翼(clinicalpathologists)。只有这个层次的学生能够把专业知识与临床应用有机地结合起来,达到具有能解释病因和疾病发展变化规律的能力;为临床提供科学的实验数据,对结果的准确性直接负责,并将实验数据转化为临床信息,为临床医师拟定治疗方案当好“参谋”;能随时把检验新技术、新信息传递给临床,并能根据临床需要开展新项目和对检验项目进行优化组合,在检验与临床之间起桥梁作用。他们是真正意义上的临床检验医师,同时具有该专业深层次的科研能力,是检验学科各亚专业的学术带头人。在课程设置与教学安排上,采取与临床医学专业前期趋同、后期分化或采取国外检验医师的培养模式,即学完医疗专业课程后,再强化医学检验专业理论和实践能力,强化专业外语和实验室管理,进行检验学亚专业实习及毕业课题。医学检验专业七年制毕业生授予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MasterofMedicineM.M),在检验科工作岗位可参加执业医师考试。经教育部批准,我校2001年已开始招收医学检验专业七年制学生。

2.医学检验专业四年制。由于检验医学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故检验技师在常规检验工作中需要量较大。检验技师型培养方案定位于培养检验学科队伍中的左翼(methodologists,lab.scientists),他们负责方法学的更新、引进、评价、应用以及新项目的合理组合,以提高检验数据的质量,也可在医学研究中协助课题的完成,在医院检验科是一支技术骨干队伍。我们认为,在5年有限的时间内同时兼顾掌握临床医学与检验医学知识(含内科实习和检验学各亚专业实习)有一定局限,在培养七年制医学检验专业学生和检验硕士、博士的前提下,培养四年制本科检验技师型,则两个层次可相辅相成。在四年制本科学生培养上可整合现有学科资源,弱化过于冗长的、过于纯理论的基础课;加强工程化课程的开设,对仪器分析、数理统计、计算机技术应用等课程应足够重视;突出检验专业课与临床及相关学科的联系,在专业课教学内容中应体现本专业最新发展动态。此层次的学生可望成为检验学亚专业的技术骨干力量,他们如要进一步提高,可继续攻读本专业硕士、博士或参加毕业后规范化的检验医师培养,以加强对亚专业的深入研究,提高实验管理与质控的能力及与临床科室沟通的能力。由于教育部规定医学检验专业本科学制为五年(比欧美国家多1年),故四年制本科的培养模式是否能走高职教育的途径,可作进一步的探讨。经批准我校已于2001年开始招收四年制高职本科学生。

第7篇:临床医学五年制培养方案范文

【关键词】八年制;临床导师制

八年制采用精英教育模式,旨在培养具有较强的临床实践技能和初步的科学研究能力,为发展潜力远大、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强的临床医学专门人才[1]。我校拟对学生实行“三导师”制度[2],其中在临床课程学习以及见习、实习阶段由主治医生级别的教师指导学生临床课程学习、临床技能训练、临床科研等,称之为临床导师。对于临床技能要求较高的八年制而言,临床导师这个衔接基础与临床的角色无疑起到了重大作用,作者综合各学校以往经验予以总结,希望能为临床导师制的更好开展提供一些有益意见。

1临床导师配备方案

八年制从第五年开始进行临床课程学习,为保证基础与临床的紧密衔接,建议在临床课开始前,即选定临床导师。为保证公平自愿,临床导师的配备采用双向选择制:先由具备申报意愿的主治医师申请担任临床导师,学生根据个人意愿申报各临床导师,最后由临床导师根据学生的个人简介、成绩以及面试结果等予以选择。建议每位临床导师指导2-4名学生。

2临床导师工作内容

由于八年制学生临床课课时较五年制而言有所压缩,在强调临床实践的过程中可能会导致基础课程掌握不够全面;同时,学生在各科见习、实习的过程中均有带教老师,但各老师之间缺乏沟通,没有系统连贯的授课方法,同时由于临床工作繁忙、不能系统教授学生问病、查体等基础知识,往往导致八年制学生知识相对琐碎、缺乏连贯性。因此,八年制临床导师的职责强调对学生临床基本功的训练,如问病、查体、临床操作、病历书写等,指导学生临床课程学习,并承担为学生答疑解惑及心理辅导的工作。

3临床导师制实施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

3.1专业对口问题。临床导师制尚属探索阶段,学生与老师在选择过程中可能会感觉无可适从。多数学生在选择临床导师时往往并无将来从事二级学科的明确方向,而临床导师本身作为主治医师,已具备相应科室的职业化思维及工作模式,对学生的教育也会倾向于自己所了解的专业方向。导师和学生都应该有意识地弱化这种倾向性。对大多数学生而言,可能没有明确的二级学科,但部分学生已有内科、外科等一级学科倾向,对这些学生而言,可相应选择较为基础广泛的学科,如普外、心内、呼吸等;对部分学生而言,已具有相应的二级学科志愿,则可填报相应学科;对少部分学生而言,如完全没有学科分化,则建议填报心内、呼吸等内外科皆应用的科室。

对导师而言,则应从基础层面出发,分清楚八年制学生的教育阶段并予以相应调整。如学生处于临床课程学习阶段,则应全科指导,重视基础知识的掌握,如学生处于临床见习阶段,则应重视问病、查体等临床技能培训,当学生处于临床实习阶段时,则可根据学生的志愿做相对专业的培养。

3.2双向选择操作中的问题。导师与学生在彼此选择前往往素未谋面,彼此不了解。学生能够对临床了解尚少,只能通过获得的极少量信息与自身对导师研究方向的感兴趣程度及周围熟识者对导师的主观的评价来选择导师;而导师也只能凭与学生的短暂交谈接触或学生撰写的个人简历来确定自己所指导的学生。同时,由于科室、研究方向的热门程度不同,可能造成多个学生同时选报一个导师,造成资源分配的不均匀。针对上述问题,建议学校在填报临床导师之前,能给予学生与导师相对充裕的选择时间,增进彼此了解;申报导师时设置第一、第二志愿,若第一志愿存在冲突时,可予相应调剂;建议学生专业内部在正式报名申报导师之前做无记名统计,了解同一导师的报名情况,以便学生们内部自我调剂,避免资源分配不均。

3.3教学方式问题。由于临床导师在日常的工作中承担教学、医疗、科研等相对繁重的任务,同时,在临床导师正常上班时间学生往往需要上课或者实习、见习,故而八年制学生的培养可能需占用临床导师的休息时间,可能存在沟通较少的问题。针对上述问题,作者认为:需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去寻求临床导师的指导;临床导师需在学期伊始就根据学生本学期的课程制定出相应的方案,制定固定的时间为学生授课;临床导师可以充分利用相关科室的教学资源,通知学生参加科室及医院的教学查房、讲座等活动。另外,由于八年制学生相对来说心理压力较大,临床导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影响应承担起心理辅导及生活指导的责任,以期学生能够全面发展。

3.4教学评价及鼓励政策。由于临床导师不同于基础导师及科研导师,其教学成果多表现在学生的能力提高等方面,不能客观地通过、设计实验来评价老师的教学成果。作者建议,可采用学生阶段性考核、学生病例抽查以及满意度调查等方法,评价临床导师的教学成果。同时,临床导师相对基金、研究课题少,经费不足,学校可根据导师所带学生的数量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并根据教学成果评价给予临床导师一定的鼓励,以期增强其积极性。

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十分迅速,已经对现行的高等医学教育体制提出了强有力的挑战[3]。八年制高等医学教育在我国目前尚属新生事物,缺乏实践经验,还有许多问题没有解决。临床导师的设立,具有其必要性,但同时存在的问题,我们也需要正确面对。我们只有一方面积极开展讨论,集思广益,另一方面积极稳妥地进行实验,摸索经验,才能尽快完善我国高等医学教育体制,以满足我国社会发展的需要,为我国的医疗卫生事业,输送杰出的医学人才与中坚力量。

参考文献

[1]杜军,戈应滨,顾洛.八年制医学生临床和科研能力培养的思考[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 (26):78-80

第8篇:临床医学五年制培养方案范文

近20年来,循证医学(Evidence-Based Medicine,EBM)的理念已经成为国际主流医学界的共识。医生决定治疗方案、学术机构给出建议和政府机构作出医疗卫生决策时,都会以临床研究的数据作为依据。迅速发展的循证医学模式正在逐渐替代那些以经验为主的传统医学模式[1]。为了把这种先进的医学模式引进临床教学中,我们对于辽宁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心内科实习的五年制临床本科生尝试在以病例为基础的教学法(Case Based Learning,CBL) 的基础上加入循证医学的理论和方法,探索心内科临床教学新方法。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辽宁医学院2009 级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64 名实习学生为研究对象,随机地分为实验组( 32例) 和对照组( 32 例),两组的性别、年龄均无统计学差异。

1.2

1.2.1 研究方法 对照组学生采用传统教学方式(lecture based learning,LBL):带教老师在带领学生查看病人前首先进行理论课知识要点回顾,然后教师以查房的形式带学生到病床边进行病史询问,专科检查,回到教室后进行辅助检查分析,病例讨论,最后教室总结。

实验组学生采用循证医学与CBL 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1)实习学生进入心内科后首先进行循证医学模式的培训,内容包括循证医学的概念和重要意义,如何利用医院图书馆资源进行医学文献检索,掌握最新医学研究进展,寻找最佳临床证据做出临床决策;(2)学生在正式下临床实习前对所需实习病例进行预习,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和最新进展。实习时首先带教老师对相关病例进行介绍,让学生了解该疾病的相关知识及特点,随后带领学生对患者进行体格检查,组织病例讨论,以学生发言为主,最后由带教老师进行总结,与学生共同制定治疗方案。

1.2.2 实习结束后立即对两组学生的心内科基本理论知识、临床实践技能、心电图诊断、病历书写等方面进行考试,然后发放调查问卷。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 软件分析,计量资料采用 ±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采用2检验比较各组间的差异,P < 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考试成绩 两组学生在心内科基本理论知识、临床实践技能、心电图诊断等考试成绩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病历书写成绩实验组和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1)。

2.2 调查问卷结果

实验组中的学习兴趣、自主学习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和在临床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见表2。

3 讨论

医学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要求学生必须将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和临床实践有机结合,灵活运用,建立正确的临床思维,培养自我学习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医生。

CBL教学方法继承了问题中心教学法 ( Problem based learning,PBL) 的优点,是以临床病例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堂讨论为特色组织教学,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分析具体病例作出判断和决策,从而让学生学会如何运用医学理论知识解决临床实际问题,加强医学理论与临床实践的联系,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2][3]。

循证医学模式的最新定义是慎重、准确和明智地应用目前可获取的最佳研究证据,同时结合临床医生个人的专业技能和长期临床经验,考虑患者的价值观和意愿,完美地将三者结合在一起,为每一位患者制定出最佳的治疗方案[4]。为了把这种先进的医学模式在我国广泛开展,最首要的任务就是将循证医学思维尽快地引入临床教学中,使医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并且自觉应用这种先进的医疗模式服务于患者。医学知识浩瀚,更新周期短,许多教科书中的知识在出版不久可能就已经过时了或者是错误的,因此每个学生包括教师都应该学会随时检索医学文献数据库,获取最新知识和最优的证据来解决临床中的问题。

本研究结果显示,采用循证医学和CBL相结合的教学模式的实验组学生心内科理论知识、实践技能、心电图诊断考试成绩均优于对照组学生(P< 0.05),尤其是实验组中的学生学习兴趣、自主学习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和在临床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均显著优于对照组。从中我们可以发现循证医学和CBL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较传统教学模式有以下优势:1.激发学习兴趣,:CBL克服了传统教学的不足,充分发挥案例对学习过程中的指导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学生自行查阅文献资料进行临床分析,得出诊断和治疗方案,有利于培养自主学习兴趣和终身学习的能力;2.培养临床能力,通过具体病例的分析,提高学生在临床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建立良好的临床思维,CBL教学模式中面对具体案例,学生运用现代化信息资源学习并掌握最佳临床证据,科学地解决临床问题,达到循证医学教育目的,在教师引导下将所学理论知识与临床实际结合,有利于今后临床横向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尽快实现从疾病到症状的教科书思维模式向症状到疾病的临床思维模式的转变,让学生尽早适应向医生角色的转换。

由此可见,循证医学与CBL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更加重视临床思维和临床能力培养,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自主学习能力,明显优于传统的临床带教模式,值得推广。

作者简介

第9篇:临床医学五年制培养方案范文

2003年,美国毕业后医学教育认证委员会(ACGME)设立基于岗位胜任力的医学教育结果计划(Competency-Based Residency Education-Goals of the Outcome Project),明确提出医学教育需要培养的6大核心能力为:医学知识,病患照顾,基于实践的学习和提高,基于系统的实践,职业素养,人际交往及沟通技巧。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成为第三代国际医学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为适应医学目标的转变,2005年我国医学教育专家开始探索建设中国临床医生岗位胜任力的通用模型,明确岗位胜任力通用模型的基本要素:(1)临床医学技能与医疗服务水平;(2)疾病预防与健康促进;(3)医学信息与综合管理能力;(4)医学知识运用与终生学习能力;(5)人际沟通能力;(6)团队合作能力;(7)科学研究能力;(8)核心价值观与职业素养。基于上述医学教育改革理念,在卓越医学人才培养方案、实践教学培养体系的运行中进行改革和创新。

一、临床技能教学的瓶颈

随着医学教育模式的转变以及医科院校的大幅度扩招,临床实践教学资源短缺和医学生数量不断增加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如何达到医学教育的要求、全面发展临床能力成为困扰临床医学教育的难题。临床技能教学以模拟教育的方式架起医学理论通往临床实践的桥梁,是目前解决临床实践教学难题的有效方法。早期的临床技能教学偏重于投入教学场地、基本教学设备设施的建设,教学方面关注临床操作技能的流程完成度训练,较少涉及医学人文、团队精神及沟通交流等能力培养;教学方法及评价较单一,教学效果难以达成,难以适应当今教学的需要。

二、临床技能教学改革实践

2006年,广西医科大学成立临床技能培训中心,由第一临床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管理运营,建设有模拟手术室、模拟产房、模拟诊室、模拟病房、模拟ICU、综合临床技能模拟教学实验室、计算机医学模拟训练室、内外妇儿临床技能模拟教学实验室、显微外科技术训练室及腔镜技术训练室、配置多媒体教学录播监控回放系统的中心控制室、PBL教室等教学。实现基础技能、综合技能实验教学及客观结构化多站式考试(OSCE)功能,承担临床医学及相关专业多层次医学生临床技能教学,提供了临床技能教学的基本条件。根据《教育部卫生部关于实施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的意见》文件精神,广西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临床技能培训中心引入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的教育理念,突出“三严”(严肃态度、严密方法、严格要求)”、“三临床”(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开展临床技能教学改革,探索临床技能教学课程体系的优化和完善,开展了以下工作。

1.确立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的教学模式,改革临床技能教学课程体系。认真领会“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的教育理论,以六大核心能力培养为教学目标,遵循医学生成长及能力发展的规律,探索基本操作训练向临床综合能力培养发展,从单一学科内容向跨学科综合技能扩展,多种教学方法并存及组合运用的教学模式。临床技能教学从入学第一年开始,在1―4年级设置的教学内容有重叠、有递进、有扩展,全面开放预约训练,临床能力培养覆盖临床医学以及相关专业院校教育的全过程,形成了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的临床能力全程培养教学模式。

2.建设教学资源,改进教学和评价方法,完善教学课程体系。将教学项目归纳为操作技能、非操作技能及实践能力三大类,形成以能力培养为目标的临床技能教学课程体系,解决教学内容孤立、学习效果达成度低的问题。建设线上线下教学资源,录制教学视频,开发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建设在线课程、教学网站和微信APP平台,编制临床技能教学教材、操作流程挂图。开展虚拟仿真、情景模拟教学,医学人文和沟通技巧的角色扮演、SP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

3.明确教学师资同质化培养的理念,加强师资培训。建立“培训目标标准化、培训过程规范化、培训结果同质化”的师资培养机制,组建内、外、妇、儿等9个临床技能教学专业团队,强调集体备课、统一培训考核,减少不同专业、不同的学缘背景及专业成长经历对教学质量的影响。选派骨干教师参加模拟教学高阶课程培训,每年保持20%以上的合格师资补充,促进了教师的职业发展,产生良性循环反哺教学,保证同质化的教学质量。

三、教学改革实践结果和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