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中学化学教案范文

中学化学教案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中学化学教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中学化学教案

第1篇:中学化学教案范文

1.中学化学教学的素质教育目标

中学化学教学的素质教育目标,是培养未来社会公民的科学素养。

科学素养可以具体体现在科学的知识、科学的方法和科学的精神三个方面。在教学领域,素质教育的目标是通过化学课程中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课程目标达成来实现的。

2.25年来我市中学化学教学素质教育的探索

为了探索实施素质教育之路,我市广大化学教师付出了艰辛的努力,进行了许多有益的尝试。从“”后重建教学秩序工作基本结束的1982年开始,25年来,如何在化学教育中全面提升全体学生科学素养的研究,一直是全市化学教研的主题。一次次探索都是为了寻求在课堂内外的教学中,让学生在获得化学知识的同时,感悟化学的学科思想、学科方法以及学科思维特点,形成化学学科素养。

其中,比较重要和大型的研究活动有:

(1)“中学化学教学中能力培养”研究

(2)“中学化学课堂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研究

(3)中学化学教学“两实一过程”研究

(4)素质教育背景下“中学化学课型与教学模式”研究

(5)素质教育理念下化学高考备考研究

(6)“我与化学”活动

这几项研究,研究周期长,参与教师面广,取得的成果不但获奖等次高,尤其是在全市的化学教学实践中产生了相当大的积极影响,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推动了我市中学化学教学中素质教育的实施。

3.已经初步形成的具有*特色的化学教学经验

多年的探索逐步形成了一些具有*特色的化学教学经验,其中重要的有:

(1)系统化的能力培养。缺乏整体设计的、随意性的能力培养,是一种低效的“培养”。所以,应该按照系统论的思想,设计出“中学化学能力培养的纲和序”,横向把可以培养的能力分解为若干要素,纵向把需要培养的能力,与教材内容同步地设计成多个阶梯和循环,进行系统的能力培养。

(2)重视实验教学。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实验既是教学手段,更是化学学习的重要内容。教学别重视让学生体验实验作为一种研究方法的重要作用,并初步学习使用这种方法来研究物质世界;重视在教学中发挥实验激发兴趣、获取知识、启迪思维、培养品德等多种功能,通过实验教学实现中学化学教学的素质教育目标。

(3)重视知识的形成过程。从素质教育的目标出发,化学教学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学化学”而不仅仅是“考化学”,忽视知识形成过程的“结论加习题”的教学,是无助于学生科学素质育成的,学生只有通过各种学习活动(例如思考、讨论、练习、实验等)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才能实现知识的主动构建,从中培养科学品质,这样获得的知识才具有发展性,才能真正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4)把握课型特征优化课堂教学。有效的中学化学教学,应该把知识的逻辑顺序与学生的认知顺序相结合,这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可以把中学化学的课堂教学划分为不同的课型。不同的课型由于其知识的内在逻辑顺序和学生的认知顺序不同,知识的呈现方式也就要求不同,这种不同就构成了不同课型的特征。教学中把握了课型特征,就能有目的有规律地优化课堂教学行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5)追求科学探究的有效性。科学探究是改善学生学习方式的突破口,也是形成科学素养的重要手段。实现有效探究的关键是辩证地处理科学探究与落实双基的关系。化学课堂中实施有效科学探究的操作经验,可以归纳为“三点两保证”。“三点”分别是:第一,精选好探究点。为了在有限的课时内让探究活动充分展开,课堂上的科学探究要选择学科主干知识、核心内容进行,以利于通过探究让学生更好理解和掌握化学知识;第二,设计好探究起点。只有在学生已有知识基础上开展探究活动,学生才有可能实现知识的自主建构;第三,把握好探究落点。课堂中学生的探究学习的结论可以开放,但应当有结论,这样才能在渗透学科的核心思想、科学方法的同时,落实必要的基础知识。“两保证”一是要保证探究中学生有足够的活动时间;二是要保证探究能让绝大多数学生参与。这就要求教师提出的探究问题的设计要有梯度,在恰当的时机用恰当的手段设计出恰当的问题,让更多的学生能够真正参与探究,同时留给学生探究思考的时间要充分,交流展示的范围要广。

(6)开展“我与化学”活动促进不同层次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启动于*年的“我与化学”活动以多元智力理论为指导,让不同发展层次的学生以自己的视角观察周围世界,在真实的生活中认识化学对人类社会进步与发展的影响、体验“化学为大众”的情感、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责任感和价值观,使化学真正成为中学生提高自身素质、启发和启动学生的创新意识与思维过程的学科。*市中学生“我与化学”活动极大地促进了*市中学化学新课程实施。

(7)以素质教育思想指导科学备考。考试是对人的素质进行检验的一种方式。在化学高考和中考复习中的科学备考,强调以学生为本,强调依循教学规律,强调将学生化学素质的长远发展与考试成绩的提高的统一。在操作上,重视目标导向,在研究考试说明的基础上,大力加强对*学生学习特点的研究,根据学生的起点把握复习的内容和要求;重视遵循学习规律,反复循环,分步到位;重视以学科思想(如守恒的思想、平衡的思想、实验条件控制的思想等)为核心的思维训练。其中,以选择题训练为突破口,重视思维过程,强调知识间内在联系,力求用尽量少的训练量达到最大的训练效果的系列操作模式,已经在我市近十年的高考备考中发挥了效益,获得了成功。

4.在新课程背景下,我市化学教学领域深化素质教育面临的问题

“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永恒的主题。虽然在探索素质教育的道路上,我们已经做了大量工作,但随着新课程的实施,我市化学教学中仍然存在一些影响素质教育进一步深化的问题,主要表现为:

(1)新课程的化学知识体系还在逐步熟悉和建构中

新课程的整个中学化学知识体系发生了重大变化。首先,高中化学知识的内容以模块呈现,从必修到选修,同一个知识点,学生在不同的模块学习中有不同要求,即使在同一模块中的不同学习阶段,其要求也不同。目前全市只有约8%的教师完整教过所有的必修和选修模块,教师对高中新课程的知识体系还处在逐步熟悉中,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的控制始终困扰着广大教师;其次,高中新课程实验还刚刚完成一个循环,受客观条件的限制,我们过去对新课程教学内容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具体的某一章某一节的教学,缺乏将整个中学化学教学体系作为研究对象的视角,这导致了目前教学中比较普遍存在的缺乏系统和整体的现象;最后,虽然初中新课程实验已经进行了4年,但目前大多数高中教师没有机会执教初中,对学生知识基础的不了解更加大了初、高中教学衔接的难度。因此教师尽快熟悉和建构完整的新课程化学知识体系是深化课程改革、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前提。

(2)新课程“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培养体系研究仍然空白

目前,构建系统的“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体系,还处在刚刚起步甚至基本空白。例如化学学习中四种常用的科学方法的内涵、相互关系以及培养途径,尤其是如何根据新课程的教材体系,与化学知识学习同步实现培养目标等都是有待系统研究的重大课题。

新课程提出的三维目标中,“知识与技能”是基础和载体,“过程与方法”是核心和关键,是学习方式的体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前两个目标的自然结果。实际教学中,教师对“过程与方法”目标的了解明显要比对“知识与技能”目标的了解还要陌生,例如整个中学化学教学中,要求学生掌握的是哪几种科学方法?这些方法在不同的学习阶段要求有什么不同?教材中的哪些内容适合进行相应的方法训练?这些问题课标中没有明确指出,人教版教材也没有作为教学内容显性呈现。对目标缺乏系统的认识,自然导致了教学中对“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培养因缺乏明晰而措施无力,因缺乏系统而效率不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相对虚化

科学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科学精神的重要内容,应该贯穿在科学教育的全过程中。但在课堂教学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出现脱离具体内容和特定情境而虚化的现象,孤立地、机械地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

(4)两个毕业班的复习备考仍然效率不高

我们在毕业班的复习备考中提出了“以人为本,科学备考”的复习理念,并形成了一些成功的操作经验。但是,在两个毕业班的复习备考中,在知识运用过程(即练习)的学生活动偏多,而其他过程的学生活动则明显不足的现象仍相当普遍。不少教师还在迷信“多讲多练”这种在知识立意命题时代形成的“经验”,知识梳理,本来应该有足够的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完成,却往往由教师“条理清晰”的灌输代替;在知识结构还是朦胧模糊之际,就用大量未加选择的训练进行“巩固”;大量练习后的总结归纳,本来正是学生通过反馈实现自我调控自我提高的大好机会,却被一些教师认为“浪费”时间而以简单的公布答案代替,这些复习教学中屡见不鲜的现象,实际是剥夺了学生作为复习和考试的主体应有的自主活动的权利,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形成,也难以适应以能力立意为主要特征的高考改革。学习理论告诉我们,知识的理解和掌握需要适当的训练,但过度的重复训练将严重影响创造力的培养。繁重的课外作业负担耗费学生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和视野,已成为我市化学教学中进一步深化素质教育的一个瓶颈。

二、在化学教学领域进一步深化素质教育的工作目标

我市中学化学教学领域进一步深化素质教育的总体工作目标是,以新课程实施为契机,围绕化学课程中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课程目标,充分发挥课程特有的育人功能,从科学的知识、科学的方法和科学的精神三个方面,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与其他学科的课程一道,共同达成素质教育的目标。

在5~8年的工作时间里,具体要实现的工作目标是:

1.在我市中学化学教学二十多年来素质教育探索的基础上,根据化学新课程的体系,重构和完善有*地域特色的、分层次要求的中学化学新课程的课堂教学目标操作体系,包括高中新课程的化学知识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体系;高中与初中新课程“过程与方法”目标达成的培养体系;“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同步渗透体系。并且能运用目标体系有效地导向课堂教学。

2.在第二阶段教学设计与实施活动中关于中学化学课型与模式研究的成果基础上,根据化学新课程的理念与要求,重构和完善*市中学化学课堂教学常规;产生和积累一批化学课堂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优秀课例。

3.推广和丰富符合素质教育理念的、以人为本的、科学的复习备考策略与模式,化学中考和高考成绩能稳定在目前水平并且有所提高。

4.在八年“我与化学”活动基础上,结合新课程的探究性学习和综合实践活动,开发*地区的化学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

5.根据新时期素质教育的要求,优化教师专业结构。用多种途径,提高全体化学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专业化水平;搭建多种阶梯和平台,打造我市中学化学名师队伍。

三、在化学教学领域进一步深化素质教育的工作内容

(一)素质教育的化学课堂教学研究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阵地,新课程的三维教学目标是与科学素质的三个要素相对应的。在当前,“有效教学”可以作为新课程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突破口。符合新课程理念的有效的课堂教学,不仅可以保证课程目标的实现,保证教学质量提高,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目标,还可以为学生腾出时间与空间,开展各种有利于素质全面提高的活动。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实施有效的素质教育,重要的切入口是尽快构建和完善符合*实际的中学化学教学素质教育的目标操作体系,树立目标的整体意识,将每一堂课的教学放到整个中学化学教学体系的大背景中去考虑,建立逐级推进、逐步深化的教学目标体系,有步骤、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

(1)研究“知识与技能”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体系

主要研究内容:根据课程标准要求,研究我市的中学化学教学要帮助学生建构怎样的知识体系以及如何建构,具体可结合本校学生的学习实际研究:①在不同的模块或单元、章节,要掌握哪些知识点;②每个知识点在不同学习阶段要达到什么要求;③不同的学习阶段,学生学习的重点、思维的难点是什么,如何帮助学生掌握重点、突破难点?④设计怎样的活动(包括习题或题组、实验等)检验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把握程度?

如义务教育阶段对核心概念“化学反应”的建构,在第一单元课题1的学习中,应该达到什么层次,学生可以解决什么样的问题?在第二单元学习了一些具体的化学反应后,可以在哪些方面丰富概念的内涵?在第三单元学习了分子、原子的概念后,对概念的理解又应该达到什么层次?在第四单元课题3学习了质量守恒定律后,应该在什么方面深化概念?在学习了酸、碱、盐之间的相互反应后,又如何加深对概念的理解?以上各层次要求如何通过习题加以体现?

又如“氯及其化合物性质”知识体系的建构,从什么时候开始逐步渗透氯气的性质,达到什么要求?在必修1第四章第二节的学习中应该掌握氯气的哪些性质,哪些化合物要重点介绍?在必修2第一章的教学中如何深化氯及其化合物性质?在哪些选修模块中还可继续深化哪些内容、如何深化?

(2)研究“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培养体系

主要研究内容:根据素质教育的方向和课程标准要求,研究现阶段的课堂教学中,哪些教学素材可进行学科思想和方法的教学,不同的学习阶段对学科思想和方法的要求有什么不同,在整个中学化学教学过程中如何逐步深化?具体可结合本校学生的学习实际研究:①学科思想和科学方法的分类,即中学化学能培养学生哪些学科思想和科学方法,每一种科学方法可以分解为哪些培养的操作要素;②学科思想和科学方法的培养序,即每一种科学方法分别在哪些模块、单元、章节中结合哪些知识内容培养,在不同学习阶段分别要达到什么要求,分别采用什么途径。

学科思想和方法是学科素养的核心,也是在化学教学领域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中学化学教学中应该渗透哪些化学学科思想和方法,这个问题的系统回答还有待研究,但至少应该包括两个层面的内容:一方面是自然科学研究中需要的一般基本逻辑方法,在化学学习中使用最多的是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体现在学科教学中表现为信息处理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科学探究能力、知识迁移能力等;另一方面是化学学科特有的学科思想和研究方法,如实证研究的思想、守恒的思想、平衡的思想、结构决定性质的思想、实验研究的方法等,其中实验研究方法又包括实验观察的方法、实验描述的方法、实验条件控制的方法、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实验设计的基本方法等。

对于学科思想和方法的教学必须结合具体的化学知识,选择良好的教学素材。如“钠与水反应”就是训练实验观察方法的良好素材,教学中可创设情景引导学生按一定的时间顺序(反应前、反应中、反应后的现象)和空间顺序(从下到上、从左到右、由表及里)进行有序观察,体验观察的有序性,同时运用比较的方法对实验现象进行描述。

学科思想和方法的培养也同样具有阶段性。比如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初三化学在“氮肥、磷肥、钾肥的初步鉴别”中,学生学习了初步区分物质的方法,即①观察外观;②观察水溶性;③根据物质的组成推断其性质,并设计实验进行验证;高中必修1第三章“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性质比较”中进一步完善研究物质性质的一般方法。即①观察外观;②观察水溶性,检验水溶液的酸碱性;③热稳定性;④根据物质的组成、判断物质所属类别,推测其性质,并设计实验进行验证;在其后学习的“铁盐和亚铁盐的一些性质”的探究中,还可补充⑤根据组成元素的化合价,判断其氧化还原性,推测其性质,并设计实验进行验证;最后,山东版选修6“实验化学”中,要求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按探究“锌及其化合物的性质”。

(3)研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与学习内容的渗透、融合体系

主要研究内容:根据教材内容,结合本校学生的学习实际研究:①中学化学课程能培养学生哪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②它们可以分别在哪些学习内容中渗透?③渗透的方式有哪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具有主观性、体验性、内隐性等特点,它和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两个维度不一样,一般难以明确地显性表述出来,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既要有机地结合课程教材内容的性质和特点,又要把握课堂教学活动的情境和氛围。实际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不是可以直接或独立教授的,而是只有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融为一体才是有生命力的。

(4)研究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化学新课程课堂教学的课型与教学模式

主要研究内容:根据素质教育的方向研究:①化学新课程的教学中,典型课型有哪几种?每种各有什么特征?在课堂的设计与教学中各有哪些规律和要求;②化学课中有哪些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有效的教学模式?

我市在第二阶段教学设计与实施活动中关于中学化学课型与模式研究成果,对广大化学教师从规律上把握化学课的教学设计和课堂实施,对从整体上保证全市化学教学课堂教学水平,曾经产生了十分积极的影响。在新课程实施的背景下,我们可以在这个基础上,对原有的研究成果二次开发,根据化学新课程的理念与新教材的学习内容,重构和完善*市中学化学新课程的课型与教学模式,构建我市化学新课程的课堂教学常规。

(5)研究、积累化学课堂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典型案例

主要工作内容:形成和积累一批化学素质教育研讨课的案例,包括教学设计、课堂实录、课堂录像、课后反思、教学叙事等。

在化学教学领域中深化素质教育的研究,是一项行动研究,它应该而且必须与日常教学任务结合在一起,尤其是应该跟广大化学教师最大量、最常规的课堂教学结合在一起。对目标体系的研究、对新课程的化学课型与教学模式的研究,其研究成果都必须迅速转化为日常课堂教学的行为。在这个过程中,必然会产生和积累出一批实施素质教育的优秀课例。这是本次研究活动最重要的成果之一。

(二)素质教育理念下的科学备考研究

主要研究内容:推广我市已有的化学高考(中考)复习备考领域实施素质教育的研究成果;发现、总结和提炼我市在化学高考(中考)复习备考中体现素质教育思想的成功经验;探索符合素质教育理想、符合*教学实际、具有*特色的化学高考(中考)备考的有效策略和模式。

目前,中学化学四年课程中,至少有30~40%的学习时间是用于复习与备考的,这是在短时期内难以逾越的现实局限,所以,全面的素质教育应该包含应试备考的内容,教学领域深化素质教育的研究不能将复习备考排除在外。实际上,应试备考,仅仅是实际教育教学中一个具体的工作内容,而素质教育是一种教育思想,复习备考的工作内容与应试教育所产生的种种弊端之间,并没有必然的联系。具体的工作内容可以在不同的指导思想下进行的,可以有应试教育思想指导下的复习备考,也完全可以有素质教育思想指导下的复习备考。

素质教育理念下的化学复习备考,一些最重要的特征包括:从提升化学综合素质入手全面提升考试成绩;遵循教学和复习的规律科学备考;充分体现学生为本的备考策略;着眼于轻负担、高效率的有效复习与有效训练模式等,研究可以围绕这些特征进行。

(三)*特色的化学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研究

主要研究内容:在逐步形成稳定的活动项目的基础上,实现“我与化学”活动的课程化,通过课程性质、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课程资源等方面的研究,形成具有课程标准性质和功能的《“我与化学”活动指南》,根据此指南形成校本课程、编制校本教材,尝试建立可操作的多元评价方式。

“我与化学”活动是在全市范围内开展的中学生课外实践活动,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是我市化学学科领域实施素质教育的另一阵地。

“我与化学”活动自*年启动以来,始终坚持以展现“化学对我的影响、我心目中的化学”为主题,重视活动过程中学生的感受和体验;以建构主义和多元智力为理论基础,强调活动的参与性,让不同能力层次的学生都可以在活动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维度的目标为导向,帮助学生树立“和谐发展”的价值观,培养社会责任感,形成作为21世纪公民的科学素养。

新课程的实施给这项活动注入了新的生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三级课程管理模式为活动创造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由区域性的学生课外活动发展为地方和校本的选修课程,将使该活动走上一个新的台阶。目前,已经有一部分学校和教师在这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如将活动纳入校本选修课程进行管理,这在制度层面保证了活动的健康发展。

为了实现“我与化学”活动的课程化,就必需在课程性质、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形成课程标准。当前的突出问题是课程目标的研制和课程评价的规范化,即教师在开展具体的活动时,如何制定活动目标,如何根据活动目标评价每一个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例如,在以调查研究为主的活动中,活动的目标应关注学生通过哪些方式和手段获得信息,运用这些方式和手段的熟练程度如何?获得信息的量是否足够?是否运对信息进行加工?是否能够得出自己的观点?是否能够用清晰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

对学校来说,目前应该逐步形成稳定的活动项目,在此基础上形成校本课程、编制校本教材,尝试建立可操作的多元评价方式。

(四)培养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化学教师队伍的研究

主要研究内容:根据新时期素质教育的要求,研究优化教师专业结构的途径。

具体可研究:①适应素质教育的化学教师需要怎样的专业结构;②搭建哪些阶梯和平台,可以有效提高全体化学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专业化水平;③如何开展农村地区化学教师培训;④打造我市中学化学名师队伍的途径与实施。

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实施素质教育、进一步推进新课程改革的基本保障,各校化学科组、各区市教研室化学科要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研究课题融入日常工作中,积极探索提高教师专业水平的途径与方法。

四、在化学教学领域开展进一步深化素质教育研究的工作思路

1.行动研究

化学教学领域中深化素质教育的研究是一项全体化学教师共同参与的行动研究,研究工作应与日常教学任务紧密结合。

2.科题引领

以《*市中学化学教学领域进一步深化素质教育》为总课题,各区、学校科组要根据上述工作目标和工作内容选择某个研究方向,结合学校实际,提出具体的研究课题。

3.点面结合

对重点的研究内容,由市教研室化学科和市中学化学教研会组织各年级中心组和一些骨干教师组成专项研究进行重点攻关,点面结合全面开展我市中学化学教学领域进一步深化素质教育的研究和实验工作。学校内部,也应该根据本校实际,组织科组内业务骨干,重点突破。

4.成果及时共享与转化

完善区域资源共享机制,市教研会将根据课题申报情况定期组织相关课题的交流与研讨,并建立交流的网络平台。区和学校也要定期组织交流,分享成果。各种形式的研究成果,应该尽快应用到日常教学中,转化为教学行为。

5.重视积累与提炼

对结合日常教学开展的各项研究,要注意对案例的积累,并且要注意从案例的素材中提炼规律、上升理论。

五、在化学教学领域进一步深化素质教育研究的工作进程

1.宣传发动,分层培训(*年11月~*年1月)

*年11月开始,广泛征求各方意见,不断完善《*市中学化学学科教学领域进一步深化素质教育的工作意见》。

*年12月开始,开展素质教育理论全员培训学习。组织全体化学教师学习《*市中小学教学领域进一步深化素质教育的工作意见》和《*市中学化学学科教学领域进一步深化素质教育的工作意见》,充分认识学科教学领域进一步深化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同时,研究全国各地区特别是我市中学实施素质教育的典型个案和成功经验,增强在教学领域进一步深化推进素质教育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提高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

2.分解目标,申报课题(*年2月~*年7月)

*年2月开始,各区(县级市)教研室化学科、区化学教研会、学校、个人从实际出发,细化研究目标,确定研究课题。务求使每一位课题组成员明确研究目标、内容、范围、操作方案。

市、区两级教研部门要对课题研究情况进行项目管理,制定课题申报、课题立项、课题实施、课题跟踪、课题交流研讨、课题结题鉴定、课题成果评奖等细则,规范课题的管理,促进学科教学领域进一步深化素质教育工作。

各区、学校的研究课题可填写好申报表后,直接向*市中学化学教研会申报,截止课题申报时间:*年5月31日。申报表的打印稿*年5月31日前送*市教育局教研室化学科。电子文稿于*年5月31日前发到电子信箱:

公布课题立项时间:*年8月底。

3.逐步推进,滚动发展

*年8月~2011年8月,各级课题组根据研制的计划进行组织实施。市、区两级教研会加强对各课题组的跟踪指导,认真发掘总结各课题组的经验,适时地召开各种不同形式的经验交流会、现场会、成果推介会、表彰会、教学沙龙,并结合*市中青年化学教师素质大赛、*市优秀化学科组评比、化学教研积极分子评比、化学教研会年会论文评比等系列活动,持续不断地把学科教学领域进一步深化素质教育工作推向深入。

*年12月,各立项研究课题中期交流

2009年12月,开展“知识与技能”目标交流研讨会

2010年12月,开展“过程与方法”目标交流研讨会

2011年12月,开展“我与化学”课程化交流研讨会

4.总结深化,成果推广

2011年9月~2012年1月,各课题组进行结题总结、成果鉴定,提交结题报告。

2012年2月~2014年12月,对于具有推广价值的研究成果进行大面积推广实验。

六、在化学教学领域进一步深化素质教育研究的成果形式

1.研究论文;

2.优秀教学案例(教学设计、课堂实录与反思、教学录像等);

3.教学叙事(讲述教师自己的教学故事或成长故事);

第2篇:中学化学教案范文

关键词:学案导学;化学教师;定位

教育的本质是帮助人成长,帮助人学习。学生就像一棵树,是他们自己在生长,我们所有的工作,就是维护、促进这种生长,而不是侵入和干扰,更不能代替。学生的思维能力、思维习惯、思维方法是学习的内因,教师的教是外部条件。教师的“教”只有通过学生的“学”才能起作用。若教师超出学生的要求代替学生思维或感悟,就是拔苗助长。“学案导学”教学模式以培养学生良好的主体意识、主体能力和主体精神为目标,就是在教学过程中,以“导学案”为抓手,以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为主,激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为特征的教学。“学案导学”教学模式一般包括:导入、导读、导议、导结、导练等五个环节。“学案导学”教学模式五个环节中化学教师应有准确定位。

一、导入激趣,课堂趣味的创设者

教师的意义是激发和引导,教师就像是点燃学生智慧的“火把”。教师是外部的辅导者、引导者、支持者,提供学生构建知识所需的帮助,其主要职责不是“给予”,而是利用各种教学技术资源构建学习环境,从而引导、扶持和促进学生学习。

情感是学习的催化剂。教师应利用学科特点,挖掘教材和课堂的情感因素,巧妙赋予教材和课堂以情感色彩,以情促兴,以兴激欲。前苏联教学论专家斯卡特金说:“我们建立了很合理、很有逻辑性的教学过程,但给它积极情感的食粮很少,因而引起了很多学生的苦恼、恐惧和别的消极感受,阻止了他们全力以赴地去学习。”教学的非情感化是传统教学的一大缺陷。教师在课堂上要善用“情境教学”“赏识教学”“快乐教学”,让学生有学习责任感、成就感、趣味感、表现感,这样学生学习就会主动。例如,在《饮食中的有机化合物》中的 “乙醇性质”教学时,课前安排六人一组制作“寻找身边的乙醇”简报,八个学习小组生活经验、认识角度、兴趣各不相同,简报内容丰富多彩,有家庭生活中用途,如固体酒精;有社会生活用途,如交警检查醉驾;有医学用途,如医用消毒;有工业用途,如提取油酯等等。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简报资源,分享资源,学生感受到生活处处有化学,化学是一门“很有用”的学科,激发学习兴趣。

二、导读激情,课堂乐学的引导者

生本教育主张“教要服务于学,让学生自己获取”的教学观,从主要依靠“教”走向主要依靠 “学”的教育,由被动获取知识到学生自己获取知识。进行生本教育时,教师要善于用问题教学法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自主交流;学比教快,学比教直接,学比教到位,学比教更不易忘记,为此我们要把“以教为本”转变为“以学为本”。更深层次地讲,教学就是在教师的支持下,激起、强化、优化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过程。教学要变“传授”为“点拨”,要引导学生阅读,安排他们“说一说”“想一想”“议一议”,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看书、去讨论。要善于利用课堂生成的问题或学生的思考让学生去评价、去思考、去解决问题,并在这个过程中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学堂,学堂就要创设条件尽量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体会、自主交流、自主探究,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能动性。例如,电离能、同素异形体等概念的教学可让学生先阅读教材的概念,然后教师提出电离能的“电”“离”“能”各代表什么含义?学生在争论交流中总结出“电”即电子,“离”即离开、失去,“能”即能量,归纳起来就是“电子失去所需的最低能量”。同素异形体的“同”“素”“异”“形”“体”各代表什么含义?“同”即一种、同种,“素”即元素,“异”即不同,“形”即结构或排列,“体”即单质,归纳起来就是“同一种元素组成不同结构的单质”。通过交流与讨论,由文本化的概念转化为活化的概念,由静态的概念转化为动态的概念,由公共化的概念转变为个性化的概念,由枯燥的概念转变成内化的概念,整个课堂气氛活跃,充满活力。这种“先学后教”的方式,学生除了掌握概念,更重要是与原有的知识建立了联系,掌握了学习概念的方法。建构主义认为,学生不仅要理解掌握所学的内容,还要与原有知识建立联系,才能构建知识,这样所学知识不易忘记。

三、导议激疑,课堂氛围的激发者

思源于疑,没有问题就无以思维。因此在化学教学中,教师要通过提出质疑性问题,创设问题情境,为学生创造思维的良好环境。教师讲学生听,往往是“有教无学”或者“有教少学”。如何做到“少教多学”?教师要善于从知识的本源开始,从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来认识知识的本质,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设置质疑性问题时要抓住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的内容要符合知识积累的逻辑顺序,一环扣一环,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叩开学生思维的大门,形成持久的内驱力。对于不同的观点要允许学生争论,在争论中辨析真伪;对于不同解法要共享,拓展学生思维;教师要舍得花时间让学生“议一议”“想一想”,通过争论可以点燃智慧的火花,收到预想不到的效果。

例如,讲授硝酸的性质时,可采取问题导学方法。讲授时先播放“消防战士处理罐装浓硝酸车在高速公路上翻车事故”视频。播放视频后提出以下四个问题,问题一:消防战士喷洒石灰起什么作用?问题二:事故现场为什么要戴防毒面具?问题三:产生的大量棕色气体是什么?从何而来?问题四:为什么盛装浓硝酸用铁罐车?通过以上四个问题,既复习了硝酸酸性的性质,同时引出了新课内容硝酸的不稳定性和强氧化性。

又如,在学习“乙醇的性质”时,可结合生活实例提出以下三个问题,问题一:酒精是很好的有机溶剂,能否用于萃取碘水中的碘?为什么?问题二:饮用过量酒会造成酒精中毒,为什么?问题三:为什么在烹鱼时加入少量的料酒和食醋可减少腥味,增加香味?通过以上问题的讨论,既复习和巩固了乙醇的物理性质,同时引出了乙醇性质的学习。教师要学会将知识融入实际情境之中,正如盐需溶入汤中,才觉得美味可口一样,让知识显示出活力和美感,从而激起学生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驱使学生自觉积极地思考并寻找原因。

四、导结激活,课堂会学的培养者

培养学生会学,学会归纳总结是重点。如何把知识梳理成知识树、形成概念图是巩固知识,培养学习能力的好方法。这一环节要求学生归纳总结本节课所学的重点内容、解题思路、方法、技巧。多年来,学生习惯于要教师整理知识再根据教师整理的内容去死记硬背。知识由靠学生自己构建,教师要教会学生画知识树、概念图的方法,指导学生从哪里入手,用哪些方法编制出知识网络。例如。“醇的性质”这一节要引导学生从结构的断裂位置来小结乙醇与金属钠、催化氧化、酯化反应,帮助学生养成从物质结构角度思考物质的性质,从性质的角度认识物质的用途。又如,元素化合物的知识可以引导学生从化合价的变化和从单质、氧化物、酸(或碱)、盐等物质类别的变化关系认识各元素组成物质的性质。学会画知识树、概念图的方法能起到授人以“渔”的功效。

五、导练激励,课堂有效的激励者

形成性练习是课堂教学质量的保证。在学案中,我们按照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顺序给出了不同层次的练习题。既注意了知识梯度,层层深入,又注意了学生能力梯度,面向全体学生。学生有着独特的个性,每个学生的学习方式本质上都是其独特个性的体现,有效的学习方式都是个性化的。要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独特个性和不同生活经验,要为每个学生富有个性的发展创造空间。既要保证中上学生有“想头”,又要使中下学生有“奔头”,从“齐头并进”转向“分层递进”。练习不在于多,关键在于精;练习不在难,关键在活。例如,怎样鉴别浓H2SO4和稀H2SO4?就是一道面向不同层次学生的练习,不同层次都能解答,学优生鉴别方法多,学困生也能想出一两种方法,有利于面向全体学生。以下是本题的参考解法:

方法一:观察法。浓H2SO4为粘稠液体,稀H2SO4一般为无色透明液体。

方法二:导电法。测导电性,导电性强的为稀H2SO4。

方法三:重量法。用相同的小烧杯取相同体积的浓H2SO4和稀H2SO4放在托盘天平上,重的为浓H2SO4。

方法四:试纸法。用玻璃棒各蘸取浓、稀H2SO4在pH试纸上,若pH试纸变黑的是浓H2SO4,pH试纸变红的是稀硫酸。

方法五:炭化法。用玻璃棒各蘸取浓、稀H2SO4在白纸上写字,字迹变黑炭化的为浓H2SO4,字迹不变黑的是稀硫酸。

方法六:钝化法。用铝片或铁钉放入浓、稀H2SO4中,钝化的为浓H2SO4。

第3篇:中学化学教案范文

九年级化学导学提纲(第 课时)

第十单元课题一(1—4)

编制人:__

学习目标:

1、认识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的化学性质,归纳碱相似化学性质及其原因

2、学会设计实验现象证明二氧化碳能与氢氧化钠反应。

学习重、难点: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的化学性质

课前导学

1 、 氢氧化钠(NaOH)

(1) 物理性质:颜色、状态_________溶解性__________溶解时________

(2) 腐蚀性:有强烈的腐蚀性,俗名_____ _____ ______若不慎将碱液粘在皮肤上,应先用-_______冲洗,再涂上______溶液

(3) 潮解:氢氧化钠暴露在空气中时,易吸收_____,表面潮湿并逐渐溶解。氢氧化钠可作为某些气体的______

(4) 用途:做化工原料,应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工业。炉具清洁剂中含有氢氧化钠,氢氧化钠与油脂发生反应,在生活中用来除去_____

2 、 氢氧化钙[Ca(OH)2]

(1)物理性质:颜色、状态________,溶解性:______腐蚀性_____

(2)制法:由生石灰与水化合制得,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同时放出大量热

(3)俗名:______或________

(4)用途:做建筑材料、改良酸性土壤等。

学习过程:

一、常见的碱

演示实验:

[实验10—6]

实验

观察氢氧化钠的色、态

将氢氧化钠放于表面皿上

将氢氧化钠溶于试管中

现象

分析

[实验10—7]在蒸发皿中放一小块生石灰,加少量水,观察现象

现象

方程式

二、碱的化学性质

[活动与探究]:课本第55页,分组实验,观察现象,填写表格:

(1)氢氧化钠溶液、氢氧化钙溶液与指示剂的反应

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的溶液都能使_____色石蕊试液变_____,使_____色酚酞试液变________

(2)与某些非金属氧化物的反应

[1]

回忆检验二氧化碳的反应,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

[2] 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的反应,

演示实验:

在烧瓶里收集二氧化碳气体,烧瓶用带导管(导管一端事先已绑好一个气球)的胶塞塞紧。当拔开胶寒迅速倒入浓氢氧化钠溶液后,立即塞紧振荡,

观察现象,_________________ 反应的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

[3]

书写二氧化硫、三氧化硫分别与氢氧化钠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练习:

(1)有两瓶失去标签的无色透明溶液,分别是稀盐酸和稀氢氧化钠溶液,要鉴别它们最好选( )

A 食盐 B蒸馏水 C蔗糖 D石蕊试液

(2)在一张洁白干燥的滤纸上,依次喷洒A、B、C三种无色液体,当喷洒A时,滤纸上无明显变化; 再喷洒B时,滤纸上出现一只红色小猫;最后喷洒C时,小猫逐渐消失。回答下列问题:滤纸上的小猫可能是由_____________画的。

实 验

氢氧化钙溶液中通入CO2气体,观察

氢氧化钠溶液中通入CO2气体,观察

现象

化学方程式

(3)填表:

(4)实验设计:

1、我们是如何用实验证明CO2与H2O发生了化学反应生成H2CO3

2、CO2与Ca(OH)2溶[文秘站:]液反应有沉淀生成,而与NaOH反应无现象,那么CO2与NaOH是不是确实发生了反应?如何用实验证明CO2与NaOH发生了反应?

3、

方案一:在矿泉水瓶中收集满CO2,迅速倒入NaOH,盖上瓶盖,振荡。现象

方案二:在一个瓶子里收集一瓶CO2,迅速倒入NaOH,然后用一个带

第4篇:中学化学教案范文

1高中化学教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1教学方案未顾及学生的心理

高中学生存在很大的压力,他们的学业也比较紧张,加上我国的教育受应试教育影响较深,这就让教师、家长以及学生都注重的是学习成绩,所以,学生一般会通过死记硬背的方式记忆化学知识点,长期如此,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受到影响,甚至会对化学学习产生负面的情绪。在这种情况下,教师的教学效率和效果也会受到一定的影响,使得教学效果并不是很理想,学生的学习效果也会受到影响,无法在成绩上得到显著的进度,更谈不上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1.2教学模式单一

学校因为升学率会给高中各科教师很大的压力,学生身上也存在很大的压力,这些就使得教师在教学中还是应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并没有落实新课标的要求,在教学中教师还是主体,并没有展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则在被动的进行学习。传统的教学模式对学生的长远发展具有不利影响,会限制对学生的潜力进行开发,让学生的思维受到固化影响,这样学生就不能够将学习到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进行有效的融合,限制了课堂教学的效果[1]。

2高中化学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优化方案

2.1引导学生进行兴趣学习,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乐之者不如好之者,学生只有具备学习兴趣,才能够积极主动的投入到学习中,进而促进他们学习效率和效果的提升,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就需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实现趣味性教学和实用性教学的统一,这样就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让他们更加清楚的认识化学学科。比如,氢氧燃料电池就有很多的优势,如,轻便、高能、没有污染等,在航天技术方面被大规模的进行应用,这也推动了航天事业的发展,在“原电池原理和其应用”中就可以找到有关的内容。环境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教师要提升教学效果,对教学进行优化,就需要注重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教师在教学中需要结合学习内容,让学生进一步的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另外,因为化学知识的难度和复杂性较大,所以,学生在学习中难免会遇到挫折,影响到他们的学习信心,教师在教学中就要注意保护他们的自信心,多表扬学生,对于学生的不足和问题进行指出时,要尽可能的委婉以及含蓄。

2.2科学的设计课堂教学,对课堂教学进行优化

课堂教学设计就是备课,这对于教学质量也具有重要的影响,要想提升教学质量,教师就需要先认真的备好课。所以,教师就要对信息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一起对教学设计进行优化和完善,高中化学组可以集体进行备课,这样的方式能够让教师进一步领悟课标,更加深入的理解教材,集中大家的智慧,就能够制定和具体情况相适应的教学目标,进而有效的把握课堂教学,找出对课堂教学进行优化的方法。这种方法是化学教师在一起合作中得到的,可以有效的提升教学效果,有益于教师对教学设计进行健全,对课堂教学进行优化。

2.3设置交流环节,消除学生思维上的盲点

课本中包含很多引导学生思考的问题,有部分问题一般都是兼顾学生对于知识概念理解不足的环节,希望能够通过学生的进一步思考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这部分知识,同时能够提升学生思考的正确性以及全面性[2]。所以,教师在优化教学方法方面,就需要给学生提供一定的思考空间,在教学中要对教学环节进行优化,对有效的课堂教学时间进行科学的安排,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总结,对他们的反思思维进行培养和提升,让学生可以深入的理解知识点。比如,在学习“氧化还原反应”知识点时,部分学生就会对“置换反应是否全面属于氧化还原反应,有单质参加的化合反应与有单质生成的分解反应是否全都属于氧化还原反应”这一问题比较模糊,这是因为学生并未深入的对氧化还原反应基本内容和外在原理进行理解。教师就需要优化教学环节,在教学中设置交流的环节,让学生在交流中分享自己的疑惑,在教师和学生共同交流中或者是在学生和学生间的讨论中,明确自己在思维过程中没有注意到的地方,防止再次进入到思维的误区中。

2.4结合实际情况,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就是要求教师要立足于具体情况,依据学生的学习进度以及知识掌握情况,采取差异化教学。在高中化学学习中,学生的问题特征一般有两方面:第一,就是学生对于已经学习的知识存在认知结构方面的偏差;第二,就是学生对于化学新知识的学习存在障碍,要想提升教学效果,教师就需要全面的了解和掌握所有学生的学习情况,这样才能够有目的性的进行课程设计,提升教学质量。

第5篇:中学化学教案范文

目前,教育界讨论的主要内容是国民化学应该处理国民问题.而世界许多国家的化学教学,特别是基础化学教学,主要关注的是所有公民日常接触的食物和环境保护以及水资源等方面的公民问题.而在国内的高中化学教学过程中,新课程标准把提高未来公民的综合素养当作新课程主要理念,主要立足学生满足现代化生活与未来生活的需求,从而使学生可以具备日常生活必须的化学知识和技能等.而食品安全隐患包含物理因素和生物因素以及化学因素,本文主要就化学因素进行研究分析.化学因素一般指农药残留和兽药残留以及添加剂等方面.英国学者Fisher针对发达与比较发达的国家提出了一张关于饮食风险的清单,其中包含了11项饮食风险,化学因素是食品安全的主要隐患.高中化学基础知识大部分和食品安全有着密切关系.在高中化学新教材中,如化学与健康为化学与生活的主要选修模块.

二、高中化学教学中渗透食品安全教育的意义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教师应该依据现阶段热点食品安全问题,融合化学学科自身特点,巧妙设计悬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有强烈的求知欲望.例如,在讲“合成材料”时,教师可以设计一系列问题:为什么许多人喜欢喝珍珠奶茶?学生思考后,教师要及时进行讲解,在珍珠奶茶中并没有奶和茶,同时也没有珍珠.而浓郁的奶香主要是奶精的作用,奶精可以使珍珠奶茶变得更加香浓,而奶精是一种化学物质,此种物质中包含铅和铜等多种有害物质,如果长期摄入,就会使人类患发肿瘤和哮喘等相关疾病.另外,所谓的“珍珠”主要是在木薯淀粉中加入人工合成的高分子材料,也就是塑料,因此在吃珍珠的时候也就是在吃塑料.通过教师的讲解,学生就会产生了解塑料的性质的兴趣,然后教师合理引入课题,这样课堂教学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样,把食品安全基础知识融合在化学教学中,利用食品安全教学有效引导学生理性消费,不仅培养了学生的食品安全意识以及科学态度,同时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享受学习高中化学的乐趣.

2.高中化学教学中渗透食品安全教育的优势

在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化学课程有关理念就是从学生已具备的经验与未来需要经历的社会生活方面考虑,使学生深刻体会到化学和人类生活之间的关系,重点关注人类所要面临的和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参与意识以及决策能力.在此种状况下,教师要从社会生活具体状况出发,充分开发日常生活中有关课程资源,从而使高中化学教学更为贴近生活与实际状况.由此可见,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渗透食品安全教育,不仅能够展现新课程有关理念,同时能够培养学生的食品安全素养,不断强化学生的保护能力,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减小安全风险.国内高中化学课程中包含许多和食品安全有关的化学基础知识,在高中化学新课标中,主要有化学与生活、化学与健康等相关课题.因此,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教师要不断渗透食品安全教育,对食品安全材料和化学教学内容进行有效融合.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渗透食品安全教育,不仅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强化学生的食品安全意识,便于培养学生的良好饮食习惯,从而促使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第6篇:中学化学教案范文

导学案教学法高中化学课堂教学学习效率新课改形势下,教育机构对教学目标、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一改革促使很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全新的教学方法来提高教学质量,实现新课改教学目标。导学案教学法是近几年来应用较多的教学方法,其在教学过程中能够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的要求,丰富课堂教学内容,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效率。

一、导学案教学法的定义

导学案是教师在不断地教学研究、教学经验的积累以及集体地研讨制定出来的一套教学方法。其主要以新课改为指导,以现代素质教育教学的要求为编写目标。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用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合作讨论、优化发展的学习方案。导学案教学法是以学生为主体,以实现新课程教学目标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积极配合教师评价,使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学习、学会创新、学会合作,推动学生的自主发展,为实现教学目标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导学案设计过程中需遵循的原则

1.按课时编写

在教学过程中,导学案的编写要尽可能的将一个课时的内容编写成一个教学方案,按照不同课时内容来确定导学案所编写的内容,这样,不仅有利于调控课时学习的知识量,还能提高课堂教学的计划性、针对性、时效性,对提高教学质量有着重要的作用。

2.提出问题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将教材中的知识点引入创设的课堂活动中,通过不同探索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在处理问题的过程汇总,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提出的问题要有针对性,问题引申的学科信息量要大,这样有利于活跃学生思维能力,使学生学习的知识得到拓展延伸。

3.针对方法

学生在学习、思考、解决问题等学习过程中,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考虑问题,这样能够及时且有效的指导学生,了解学生需要加强哪方面的知识点。利用导学案中学习目标设计、重难点问题的提示、解答思路、方法、技巧等指导内容和具体要求,为学生构建一套清晰明了的学习方案。

4.层次化与递进性

导学案设计要充分体现教师对学生的因材施教,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是最重要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无可避免会存在学习较高、一般、较差的学生,教师要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相应的教学方案,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够得到发展。层次教学要考虑教学内容和学生个性的差异性,使导学案保持一种递进性,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水平和掌握知识的能力。

三、导学案在教学中实施的策略

1.课前准备

教师在课堂教学之前,应该把编写好的导学案分发个每个学生,让学生初步了解这堂课需要学习的重点,做好相应的知识梳理和课前准备。在化学教学中,学生可以按照导学案把这一课时需要学习的化学知识提前了解一下,并巩固一下之前学习的基础知识,使学生在学习新的知识时,能够充分运用基础知识,这样才能够更加有效的掌握新学习的知识点。同时教师需要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指导学生做好课前准备,使不同层次的学生能够选择适用于自己的导学案。

2.课堂学习

(1)明确并落实知识点

为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可以通过主动提问的方式让学生巩固基础知识。重点知识的学习,需要教师的指导和解析,并组织学生开展课堂讨论活动,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通过不同层次学生之间的知识交流、讨论、探索来解决导学案中所设计的问题。以此让学生明确知识点,并通过自身的理解和合作探究落实知识点,让学生在导学案的引导下,提出问题、落实问题、解决问题。

(2)理清学习方法

针对导学案中对方法的设置和分析,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尝试着解题,教师要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解题能力进行相应的指导。对于解题速度快且准确的学生,教师可以让他们在班级上发表自己解题思路和方法。同时,对于解题速度慢且出现错误的学生,教师可以给予足够的时间,让学生找出错误的所在,在对题目的检查过程中,分析并理清解题思路和方法,从而真正搞懂题目。

(3)技巧训练与应用

化学教学过程中,对化学公式、解题方法、解题技巧的训练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中,不能过于着急提高这方面的能力,教师要有耐心,通过不断的训练使学生能够有效的利用技巧,并应用到实际化学学习中。教师需要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进行技巧训练,并分层次指导。当教师完成一堂化学课时教学后,要带领学生回顾整节课学习到的主要内容、知识点,并让学生主动发言来讲解自己的学习方法和解题技巧,不断巩固化学基础知识,提高对化学知识点应用和解析的技巧和能力。

3.课后总结

当一堂课结束以后,教师要根据导学案教学法的具体内容,让学生作出总结,并让学生反馈导学案对他们学习化学的作用和效果,要求学生完成课堂教学中未完成的习题、知识点的巩固以及理解。同时,教师要把分发下去的导学案收上来,把学生对导学案中问题的解答、方法的总结、教学内容的掌握和理解等进行认真仔细地批阅,如存在共有的问题,教师要在课堂上讲解,对个别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一对一的指导,真正将导学案教学法落实在化学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

四、结语

新课改条件下,导学案教学法的有效应用,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有效途径,也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有效方法,改善了传统教学过于死板和盲目的教学方法。导学案在中学化学教学过程中,真正实现了教与学的有机结合,充分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创新思维能力。从教育改革发展的形势来看,对实现素质教育理念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王骏.导学案教学模式中“导、学、练”的实践与反思\[J\].新课程,2013,(1).

第7篇:中学化学教案范文

【关键字】初中化学;学案导学;教学模式

“学案”是老师根据学生不同的认识水平以及经验知识,为指导学生编制的学习方案与知识结构。“学案”实质是老师帮助学生掌握教材结构,成为教与学的桥梁,同时它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媒介,具有“导思、导听、导读、导做”的功能。而“学案导学”则是在新课程理念的基础上,不断培养学生综合素养,以增强学习能力为核心,用自主性学习的方式,不断掌握各种技能训练。从教学角度来看,初中化学实行“学案导学”的教学模式,是以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以学生自主探究的形式进行教学。它转变了传统教学理念,在化学教学中,通过“导学案”,不仅能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还能增强学习积极性和兴趣性。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必须充分利用“学案导学”特点,充分展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一、“学案导学”教学模式意义

(一)它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提高自学能力

在初中化学中实行“学案导学”的模式,教学重心由“教”转入“学”,学生逐渐成为学习的主体,在教学中,通过小组讨论以及小结,在得到老师赞扬与鼓励后,不仅能激发学习动机,还能调动学习积极性。学生在自学探究中,他们会不断意识到自身能力,从而学会利用潜在能力开始有效率的自学。从传统的教学方式来看,老师一味的知识灌输,让学生没有太多的思维空间,在被动学习的过程中,教学质量不尽理想。而现代学案导学,则是老师不讲或者少讲,让学生自己领会课本大意,进而养成乐学、善学的好习惯。

(二)能有效提高教学质量与效果

通过自学,学生不仅能快速掌握课本内容,还能开拓学生思维。在化学课堂中,发问质疑与自主回答的学生增多,要求上台展示的大学生越来越多,从而在增强学生表现欲的同时,让学生掌握的知识更加系统透彻。

而对于有困难的学生,由于缺乏学习兴趣,让学习方法存在很多误区。“学案导学”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以培养学生兴趣为出发点,在方法指导中,对困难学生进行辅导。因此,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学案导学”能有效提高学习效率,保障教学质量。

(三)能有效增强老师业务水平

在化学“学案导学”中,由于教学方式的转变,对老师的备课要求也发生了很大的转变。它要求老师根据学生实际情况以及教学大纲组织教学工作,很少有预先设计好的,所以要求老师在融汇贯通的同时,进行更加全面、生动的讲解。因此,在教学工作中,老师必须致力于教材,以提高教学质量、保障学生学习成果为目标,不断提高业务水平。

二、初中化学“学案导学”编制与实施

(一)初中化学“学案导学”编制

学案设计作为“学案导学”课堂教学的重点,是教学成果的保障。因此,老师在备课中,必须根据生活实际、科学技术以及生产,增设对应的卡片资料、教学内容、试验设计与教学探究等。在学案设计中,课前预习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学习要点、思考问题与学法指导。学习目标,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在列出该课的知识要点后,再由学生进行自主归纳,帮助学生进行自学,进而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理解教材的能力。思考问题,根据学习内容与目标,在设计相关问题的同时,不断引领学生进行问题思考,这样既有助于学生探讨教材内容,还能培养学生分析、解答问题的能力。如:酸的化学性质学习中,我们可以要求学生根据课本内容进行学习:在稀盐酸中加入适量石蕊试液、酚酞有何现象?或者归纳酸的具体通性等。

以活动内容与学案设计为依据的载体,对引导学生化学结论的导出也有重要作用。在引导学生探寻学习策略、方法的过程中,进一步丰富学生体验,让学法更容易内化、领悟与运用。

在学案主体内容设计中,主要包括反思总结、问题探究以及课堂练习等相关内容。在问题探究中,必须根据教学目标与重点,让生活联系实际,在设计问题的同时,创设、安排更加有探究性情境。如:在碱的学习中,对于怎样证明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的反映,可以从指示剂、气压变化与生物性质进行验证。在反思性总结中,老师必须在学案设计中留有3到5分钟的时间,指导学生进行反思,进而巩固所学知识。如:在碱的性质学习中,我们可以让酸和碱进行对比,以免出现混淆。这也是自主学习的重要方法,它是培养学生自主创新的重要途径。

(二)“学案导学”学模式的实施

在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为了保障课堂教学质量,必须以学案为依据,指导学生进行导学。在这过程中,课前预习作为教学工作的重要环节,必须让学生以学案为依据,以学习重点、难点和目标为依据,进而在尝试中不断提高学习能力。

在课堂中,老师通过组织学生进行预习交流,了解学生预习存在的问题,在积极探索中主动寻求他人帮助。在这过程中,学习就会由教变成自我需求,此时老师可以针对难于解决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个体发言以及全班辩证等不同的讨论方式。

在课后,为了进一步促进学生形成系统的网络,老师必须督促学生进行重点内容归纳、总结,在掌握解题思路与技巧的过程中,将相关思路梳理成线,进而形成系统的知识框架。对于易漏、易错的知识点,必须加强导向作用;如:在酸性氧化物与碱性氧化物学习中,应该及时总结归纳,在物质联系的同时形成网络。在课后练习中,可以设计1到2个指向性研究内容,或者将需要研究的内容和现实生活有机的结合起来,形成专题活动,以展现课堂教学的完整性,让课后、课内、课前形成一体的学习活动。

结束语:

“学案导学”作为当代教学的重要模式,对初中教学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必须根据指导思想,充分利用主体地位,有组织的进行教学工作。在重视学习方式、学习力度渗透的过程中,将学法与教法融为一体,进而为教学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黄宇志.浅谈初中化学"学案导学"教学模式[J].职业技术

第8篇:中学化学教案范文

关键词:融合式教学;初中化学教学;案例探讨

融合式教学模式应用于初中化学课堂,是由融合式教学模式的先进性和化学教学的特殊性决定的,可以说,融合式教学模式应用于初中化学课堂的成效十分显著,对于促进初中化学课堂的有效性提升、更好地实现初中化学课堂的教学效果产生了相当大的助益。本文将针对融合式教学的定位、初中化学融合式教学的具体实施方法以及初中化学的融合式教学案例进行简要探讨,力求对初中化学融合式教学尝试有益的理论借鉴。

一、融合式教学的概述

融合式教学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它首先融合了多种先进的教学理论,比如说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等,融合式教学优势也在于它集重家所长,吸收了不同教育理念的精髓。第二,融合式教学因为融合了多个平台的教学资源,拥有多种渠道的学习资源的来源而实现了学习资源的融合,网络是学习资源最丰富的现代化平台,因此融合式教学具有传统教学难以企及的优势。第三,由于融合式教学突破了传统教学的课堂模式,超出了传统教学的校园环境限制,从而加入了更多虚拟环境氛围,也就是网络教学氛围,所以融合式教学的另一个主要特点就是实现了学习环境的融合[1]。第四,融合式教学实现了对传统教学模式的改革,突破了教师一言堂的教学形式,从而可以在融合式教学模式下开展多种教学方法的融合,学生可以从不同的教学方法中获得多层次的能力提升,这就是融合式教学的教学方法融合。最后,融合式教学真正实现了师生之间的融合,传统教学模式只能使教师和学生的地位存在各种差异,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中心,是教学的主要角色,教学的主动灌输者,而学生则是学习的被动接受者,融合式教学彻底改变了师生之间的角色差异,使教师和学生共同处于同一个平台之上,教师和学生之间不再是讲述――聆听的教学关系,而是合作互动、交流探索的友谊式合作伙伴关系。

二、融合式教学的具体实施

(一)课前准备,布置任务。在这一阶段,初中化学教师应该首先建立一个网络化虚拟教室,使学生和教师共处在这个教室中进一步开展教学活动。其次,教师应在这个虚拟的网络教室向学生布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学习目标,通过学生反馈的信息下达学习任务,在布置学习任务的环节务必要保证详细无遗漏。

(二)学生自主学习,完成学习任务。这一阶段相当于传统模式的课堂教学阶段,但不同的是学生在融合式教学环境中会根据教师布置的任务自主完成学习环节。融合式教学模式会弱化教师的课堂中心地位,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探究空间,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三)教师查看并分析学生学习报告。一个阶段得学习结束后,教师应该根据学生完成任务的情况进行学习报告分析。教师可以启用系统设置的学习报告分析模块,通过数据搜集、整理数据、分析数据等环节最终做出综合分析图表,根据科学的教学管理方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形形成教学评价[2]。

(四)教师调整教学任务,对学生进行辅导。教师应该针对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主要困惑给予集中辅导,尤其是在多数学生都出现问题的重点和难点环节应该给予特别的重视。教师可以将更优质的学习资源推荐给学生,帮助学生对已学会的知识深化理解,充实提高。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反映情况将教学的进度和难度进行适当的调整,保证绝大多数学生的学习效果。另外,根据不同学生提出的不同问题教师应该给予专门指导,保证融合式教学的有效性。

三、融合式教学应用于初中化学课堂的具体案例

在这一案例中,教师跟学生明确学习的主要课题是“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探究”,然后给学生分配任务,学生接到任务后开展在线讨论自主学习环节,教师根据学生学习后的反馈结果生成评价。其中参与此次案例教学的两名学生在第三次尝试后完成了老师布置的任务,一名同学在两次尝试后完成,还有三名同学三次尝试都没有成功,教师于是针对这个反馈结果对六名学生进行提问,学生开始根据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回答,有一名同学说答不出来,另外几名同学分别给出自己的答案,教师展开进一步提问,相继有学生不再回答。最后教师确定只有两名学生可以跟随教师的思路完成教学任务,教师生成最终评价,并对此次案例教学的六名学生重新分配了不同的学习任务[3]。

通过这个案例可以看出,初中阶段的化学教学与融合式教学的应用可以完美结合,通过融合式教学,教师可以对不同学生的掌握情况进行具体辅导、因材施教,对于促进学生的良性学习心理,发展学生自主求知能力,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具有巨大促进作用。完美体现出初中化学的知识性、趣味性和思维性的有机结合,更符合化学教学中始终强调的探索精神和实践精神。

初中阶段的化学教学采用融合式教学模式的案例证明,融合式教学对于促进初中化学教学水平的提高意义重大,初中化学教师应该大胆尝试,勇于创新,在具体的实践教学中不断总结积累经验。

参考文献:

[1]宋梅.初中化学教学渗透法制教育的案例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14.

第9篇:中学化学教案范文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理解化学式概念的涵义,掌握一些简单的化学式的书写和读法。

了解相对分子质量的概念。

初步掌握根据化学式的计算。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将化学概念与数学计算相结合的思维方法。熟练计算技能,提高化学计算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化学式的引入,对学生进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的教育。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课化学式的学习,在化学用语的教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它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是学生学好化学的基础。多年的教学经验证明,此节课是学生是否学好化学的一个分化点,对于元素符号记不下来的学生,要及时做好补救工作。所以必须高度重视本节课内容的学习,教学要精讲、精练,抓规律、做示范。使学生理解化学式的意义,对化学式的计算必须做到“正确”、“规范”、“熟练”。

教学建议:

从检查学生对元素符号、名称及物质的分类入手设疑激趣:元素可用元素符号来表示,而由元素组成的各种单质和化合物怎样来表示呢?即用元素符号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化学式。引导学生阅读讨论,得出化学式的概念。让学生明确化学式不是凭空写出来的,而是前人经过多次的精密实验,测定物质的组成后推算得出来的。每一个纯净物都有固定的组成,都可以用一个化学式来表示。

同时可展示球棍式分子模型,使学生形成一种直观概念。

通过学生的阅读讨论,归纳总结出化学式的意义以及书写化学式的方法。然后用课堂练习对化学式加以巩固、熟练。

根据化学式计算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及组成物质各成分元素的质量比和质量分数。学生对计算应不成问题,关键在于对化学式的真实涵义的理解,尤其是对化学式中的符号、系数、右下角码的意义的理解,应及时分析、强调。培养学生依据化学概念、运用数学工具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规范学生的解题格式,使学生在思想上高度重视起来,为化学方程式的学习奠定基础。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理解化学式概念的涵义,掌握一些简单的化学式的书写和读法。

②了解相对分子质量的概念。

③初步掌握根据化学式的计算。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将化学概念与数学计算相结合的思维方法。熟练计算技能,提高化学计算能力。

3、德育目标:

通过化学式的引入,对学生进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的教育。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理解化学式的涵义,书写化学式。

2、难点:化学式表示的意义。

教学过程:

小测验:

①写出下列元素的符号:

铁、镁、氧、碳、硫、磷、汞、银、铜、钡、钙、氯

②指出物质类别:

水、空气、二氧化碳、氧化汞、铁、氧气、糖水

(学生整体测试,一名学生到黑板上板书,5分钟后讲评)

元素可用元素符号来表示。那么,由元素组成的各种单质和化合物怎样来表示呢?

学生阅读课本P39,讨论,得出化学式的概念。

一、化学式:

1、定义:用元素符号来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叫化学式。

注意:化学式是通过实验(定性、定量分析)测定物质的组成,然后计算的出来得。每种纯净物都有它固定的组成,所以一种物质只有一个化学式。

用分子模型展示一些物质分子的结构。例如:

氢气氧气二氧化碳水等。

化学式除了能表示这种物质外,还可以表示什么意义?

2、意义:(学生看书,归纳总结)

①表示一种物质。

②表示组成这种物质的元素。

③表示构成这种物质的一个分子。

④表示构成这种分子的原子。

例::一个二氧化碳分子是由一个碳原子和二个氧原子构成的。

二氧化碳是由碳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3、写法:(学生阅读课本,讨论,归纳)

①单质化学式的写法:

a、金属单质和固态非金属单质用元素符号表示它们的化学式:

碳C硫S铁Fe铝Al

b、稀有气体是由单原子构成的。

氦He氖Ne氖Ar

c、非金属气态单质分子大多数为双原子分子。

氢气氧气氮气氯气

②化合物的化学式的写法:(只讨论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

小结:氧化物、氧在后:

非氧化物、金前非后:

练习:

1、根据名称写化学式:二氧化硫、五氧化二磷、一氧化碳、氧化钾

2、指出下列符号中“2”的含义:

二、相对分子质量:

化学中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的总和。(单位为1,一般不写出)

学生先阅读课本P41,教师再举例分析、规范格式。

投影例题:

已知尿素的化学式为,求:

①尿素的相对分子质量。

②尿素中各元素的质量比。

③尿素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

④要使某农田增加5.64千克的氮元素,问应向这块地施加尿素多少千克?

⑤若改施硝酸铵(),则需硝酸铵多少千克?

解:

①的相对分子质量

注意:明确化学式中角标数字的意义;元素符号之间用“+”号;元素符号与数字之间用“*”号。

②尿素中各元素的质量比为

注意:化合物中各元素的质量比,即化合物中各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总和之比。元素是宏观概念,只讲种类,不讲个数,所以,不可写成:或。

注意:表达式不能写成的形式,应为

④设应施加的尿素的质量为,

则:

注意:化合物中某元素的质量=化合物的质量×该元素的质量分数

⑤设需硝酸铵的质量为,

则:

探究活动

以邻桌同学为一组,做下列有关元素符号和化学式书写的练习,并互相订正。

1.用化学符号表示:①两个氢原子②三个氮分子③几个水分子④5个氦分子。

2.写出氯化钠、氧化铜、氧化铝、三氧化硫的化学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