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古诗的文学价值范文

古诗的文学价值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古诗的文学价值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古诗的文学价值

第1篇:古诗的文学价值范文

一、自强不息、贵和尚中是建立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的源泉

刚健有为、自强不息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精神之一,是人们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关系的总原则,千百年来是中国人价值观和人生观的集中概括和体现。孔子较早的认识到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重要性而且有诸多的论述。他说:“刚毅木讷近仁”“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也”。他的弟子曾子曾说“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已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强调知识分子要有担当道义、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这些正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国家所必须具备的精神品质。“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文明以健,中正而就,君子正也”。《易传》把刚健作为一种品质,既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又强调中正,即不妄行,不走极端,坚持原则。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思想历时两千多年来对中国人民产生了强烈的激励作用。“昔西伯拘羑里,演《周易》;孔子厄陈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而论《兵法》;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这段有名的记载反映了中华民族愈挫愈勇的斗志和刚毅不屈的坚强意志。这些精神就是千百年来中华民族能够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不竭精神源泉,也是构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的不竭动力。贵和尚中也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精神之一。在中华民族的发展过程中起过十分重要的作用。在中国历史上,最早对和谐思想进行探讨的思想家是西周末年的史伯。他说:“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孔子继承了这种重和去同的思想,主张“礼之用,和为贵”。这种价值取向肯定事物存在的多样性,主张以广阔的胸襟、海纳百川的气概容纳不同意见,以促进民族文化的发展,形成了中华民族兼容并包、多样统一、有容乃大的宏伟气魄。这种贵和尚同的观念使中国人民能够正确处理和周边国家及世界各国的关系,为世界的和平发展做出贡献。

二、天人合一、允执厥中、隆礼重法是构建自由、平等、公正法制的和谐社会的保障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社会层面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自由在古代多指人通过行善,进而知性、知天,“参天地之化育”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交融互通,达到物我为一、天人合一的境界。荀子在《天论》中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同时他认为人对自然可以“制天命而用之”[3]289,但他又说“大巧在所不为,大智在所不虑”强调人对自然的改造利用必须遵循自然规律。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统一,这种思想长期实践的结果是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的自我身心的和谐统一,进而达到天道与人道的统一,从而实现人完满和谐的精神追求,实现人的全面自由。这种天人合一的思想对于化解今天由于无限制的征服自然而带来的环境污染、生态平衡破坏的矛盾有积极的借鉴意义。在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中,既有为所欲为的权力又有不损害自然、社会、他人的责任义务。唯其如此才能实现自我价值,才能达到一种舒适和谐的心理状态,才能实现真正的自由。“允执厥中”出自《尚书•大禹谟》,意指言行不偏不倚,符合中正之道。子程曰:“不偏之谓中,中者,天下之正道。”一个人如果能守护善性,言行不偏不倚,就会保持公心,体现公正。隆礼重法是荀子把孔孟的礼发展到一种规则层面,在重礼的同时提出了法治。“礼者,贵贱有等、长幼有差,贫富轻重皆有称者也”“礼者,所以正身也”[3]246。“法者,治之端也”。荀子主张要把礼乐教化与法制刑相接合。“明礼义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罚以禁之,使天下皆出于治,合于善也”。荀子一方面注重道德建设,发挥“礼义”的作用;另一方面也要注重法制建设,强化“法度”的职能。这和我们现在提倡的以德治国和依法治国有异曲同工之妙。他的思想对我们现在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大意义。

三、儒家的仁义礼智信是培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健全人格的手段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个人层面倡导的努力方向。爱国是中华儿女矢志不渝的信念。从屈原《离骚》“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到孟子的“乐以天下,忧以天下”(《孟子˙梁惠王上》),再到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他们心系天下苍生的爱国情怀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民族解放国家独立而努力奋斗。特别是宋代,随着民族矛盾空前激烈,爱国主义成为这一时代创作的主旋律。“精忠报国”的岳飞在《满江红》中吟出了“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喜论恢复”的陆游在《诉衷情》中道出“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以英雄自许的辛弃疾在《破阵子》发出。“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舍生取义的文天祥在《过零丁洋》喊出“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些诗句成为体现这一时代精神的最强音。“这些用热血和生命谱写成的诗句,悲怆激奋,大义凛然,洋溢着浓郁深沉的爱国情怀,激励起中华儿女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中华美德是在性善的基础上形成的,因而强调发挥自主自律的精神,特别重视诚信的品德。“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诚”既是天道的根本,也是人道的根本。以诚为基础,形成了中华儿女世代相传的多种相关的品德。如以诚待人,忠诚于事业等。“信”与“诚”含义相通。《说文解字》云:“信,诚也,从人言。”孔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信的基本要求是言行一致。所以孔子强调:“言必信,行必果。”

第2篇:古诗的文学价值范文

【关键词】 非甲状腺疾病综合征 ;甲状腺激素; 6%羟乙基淀粉 ; 血液稀释

作为血液保护的一种新措施, AHH对机体血流动力学、凝血功能、机体氧合、电解质、肝肾功能等多方面的生理影响, 人们已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结果[1,2]。临床证明甲状腺激素水平与危重患者死亡率间呈负相关, 说明甲状腺激素对提高机体生存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在手术、麻醉中测定甲状腺功能亦应受到重视。本课题旨在探讨万汶AHH对腰后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手术患者甲状腺激素水平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择入住于本院脊柱外科, 择期拟行腰椎后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手术的患者。病例入选标准:年龄18~55岁, 体质量50~70 kg, 术前患者Hct≥35%, 术前患者的Hb≥110 g/dl, ASA分级为I~II级。

1. 2 方法 患者入室后接心电监护仪, 于麻醉前30 min内以乳酸林格液补充生理丢失量。常规全麻诱导, 气管插管后机械通气, 并行右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术。麻醉维持均以丙泊酚、瑞芬太尼血浆靶控输注(TCI), 术中按需追加芬太尼及维库溴铵。A组麻醉诱导后予乳酸林格液补充生理需要量。B、C组麻醉诱导后、手术前分别输入乳酸林格液或万汶15 ml/kg。若术中CVP>15 cmH2O给利尿药, Hct

1. 3 统计学方法 统计分析应用SPSS 13.0统计软件包处理, 符合正态分布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组内比较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非正态分布计量资料采用非参数检验, P

2 结果

2. 1 C组患者甲状腺激素水平变化与其他两组相比更平稳, FT3、FT4、TSH术中下降幅度与其他两组相比明显减小(P

2. 2 与T1时间点比较, A组和B组的患者的HR、MAP、CVP、Hb 、HCT明显下降(P

2. 3 与A、B组比较, C组患者输血量及输血例数明显减少(P

2. 4 与A、B组比较, C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明显减轻(P

3 讨论

“非甲状腺疾病综合征”(non-thyroidal illness syndrome, NTIS) 是由于感染、创伤和禁食、急性或慢性非甲状腺疾患等原因引起的血液循环中甲状腺功能检测指标异常[3], 其主要表现为低T3综合征。在甲状腺激素中, FT3及FT4降低的程度与疾病的严重程度成正比, 甲状腺激素水平与危重患者死亡率呈负相关, 在重大手术围手术期监测甲状腺激素水平, 预防NTIS的出现对提高机体生存能力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腰后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术是脊柱外科较为常见的手术, 此类手术时间长, 创伤大, 易引发机体较强的应激反应, 使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功能的改变, 血清FT3、FT4浓度下降, 持续的低T3状态加剧了机体的稳态失衡。

NTIS对机体预后的影响可从血流动力学、机体内环境、凝血功能、甲状腺动能三项等几个方面评价, 本实验对患者围手术期内各时间点血液样本的综合分析, 得出提前实施AHH的实验组患者, 以上各项评价指标均较未实施AHH的对照组要稳定, 未出现NTIS, 提示预后较好。

实验组没有出现NTIS, 且使用万汶进行AHH的患者甲状腺激素水平更趋平稳。AHH对手术患者甲状腺激素水平影响的作用机制可能有如下因素参与:①本实验组前期研究发现, 术前AHH可使循环血液中的皮质醇的浓度降低, 从而减少对T4转变为T3抑制, 使T3不会持续降低。②术前AHH可使循环血量增加, 循环稳定, 提高机体对麻醉的耐受力, 减少因应激反应增加诱发的炎性介质的释放, 从而减轻FT3的降低程度。有研究证实[4], 患者的血清FT3与炎症及内皮细胞激活相关;并发现血清FT3被感染抑制后出现低T3综合征, 当炎症纠正后FT3恢复至正常水平。③80%的T4是在肝、肾、垂体、骨骼肌等外周组织脱碘酶的作用下, 转化为T3的。所以5-脱碘酶的活性稳定, 可使FT3、FT4水平更稳定。术前AHH后循环稳定, 血中皮质醇等糖皮质激素及炎性因子升高幅度降低, 减少了对5-脱碘酶的活性的影响, 从而使FT3、FT4水平更稳定。④进行AHH的两组患者TSH水平在术中、术后都未降低, 与术前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故TSH对T3、T4的影响亦小。由于TSH是甲状腺功能的主要调节激素, 通过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功能刺激甲状腺分泌T3、T4, 遇到强烈的应急反应, 也可出现波动[5], 从而影响甲状腺激素水平。

万汶AHH通过以上可能机制来减轻围术期过度应激, 从而减少NTIS的出现, 使甲状腺激素水平维持在一个有益于患者术后恢复的水平。当然, 本实验只是初步探讨, 还需更进一步大样本多中心的前瞻性随机对照实验对其结果进行研究, 更加深入探讨其作用机制。

参考文献

[1] CHEN Y-qi.CHEN Yu, JI chen-song, et al. Clinical observation of acute hypervolemic hemodilution in scoliosis surgery on children.Zhonghua Yi Xue Za Zhi, 2008,88(41): 2901-2903.

[2] YANG Jin-feng,GAO Xing-yang. Effect of sequent use of low central venous pressure anesthesia and acute hypervolemic haemodilution on perioperative blood conservation in hepatic resections, China Journal of Modern Medicine, 2008,18(5):518-522.

[3] Carrero JJ, QureshiAR, Axelsson J, et al. Clinical and biochemical implications of low thyroid hormone levels (total and free forms) in euthyroid patients with chronic kidney disease. Journal of Internal Medicine, 2007, 262(6): 690-701.

第3篇:古诗的文学价值范文

一、“落红不是无情物”——古诗文教学需要创新

(一)“传统”与“创新”。古诗文教学一直都是中学阶段的重头戏,语文学科也承担着传播、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任。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新一代的学习者需要的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满足,更多的事精神上的富裕。钱理群教授曾说:“中学语文教学落实到人文教育上,就是给人建立一种精神的底子。”而古诗文的教学就能很好地保留下中国古典文化,让学生能从中得到一些精神上的寄托。是李白的豪放飘逸,亦或是老杜的沉郁顿挫;是屈原的“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忧民伤时,亦或是陆游“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忧国爱国,这些都是对学生具有精神启发的诗歌。

古诗文教学中的创新是指将学过的古诗文进行仿写和改写,就是俗语说的“依葫芦画瓢”。“取其形,仿其意,求其神”,化为己用,然后进行自我认知作用下的再创造。它与编写、扩写有着显著的区别,改写可以在原著基础上增删一些情节,也可以改变文章的中心,甚至可以改变题目。有的改写则要求形式上的改变,如改变叙事人称、改变体裁(把诗歌改成散文),改变语言(把古文写成现代文),或改变文章顺序等。由于改写含有创作成份,所以,经常做改写练习可以提高写作技巧,发展想象力。

当然,再创造是有前提的,就是学生已从形式到内容层面理解了古诗文,也掌握了需要改写的古诗文的文本创作特点。

(二)创新的意义。《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二部分课程目标总目标中提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而古诗文创新教学的意义正是要通过“再创造”的训练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传统古诗文教学的“考试目标论”就制约了学生的发散思维,造成学习古诗文的“单向思维”以及古诗文教学价值的缺失,从而导致学生学习兴趣的减退。

当学习兴趣减退时,相应的就会造成学习的枯燥感,增加了古诗文教学的难度。因此,创新的价值不容忽视。从古诗文实际教学来看,实行古诗文的改写(再创造)的意义有以下几点:

1、提高学生的古诗文水平。语文学科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学科,就其工具性来讲,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使用。在学习古诗文时,老师的教往往停留在字面解释、情感探究、技巧挖掘之上,而忽视了古诗文所承载的文化意义。而学生的学也只是关注会背会写会考试上,往往忽略了古诗文能带给他们的心灵上的感触和文化上的熏陶。而古诗文的改写就是激发出学生在学懂会背基础之上的创作欲望,把自己对诗文的理解和自己的观点融入到改写的文本当中,从而提高古诗文的水平。

2、培养创造力和想象力。新时代的发展需要创造力,学习也一样。通过教师引导让学生对学习过的古诗文进行改写,也就是激发他们想象力和创造力的过程。会背是一个“普遍”层次,而会用会写却是一个更高的层次。由一句或一首诗而引发出更多的联想和想象,是改写的目标所在。

3、提高写作能力。改写有利于提高写作能力这一点应该是无庸置疑的。改写本身就是写作教学的一个有效方法,尤其是古诗文的精炼特点,可以训练学生写作表达的精确性和语言的精炼度。

4、激发学习兴趣。“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现在我们要做的工作就是让学生会吟诗也会写诗。李白杜甫其实离我们并不遥远,“给我一个支点,我就可以撬动地球”也不是一个神话。实践出真知,实践出真材,只要大胆尝试,给学生一个空间,学生将给我们一个惊喜。

5、对生活的理解力。文学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古诗文也一样。或是感怀身世之作,又或是漂泊零落之感,这些都是文学家的亲身经历。通过古诗文改写教学,学生可以将自己的生活“嵌入”到经典古诗文的“框架”当中,化为己用。了解文学家生活的同时也更加关注自己身边的人和事,真可谓是一举多得。

“落红不是无情物”,语文教师需要通过引导让落花变得有“情”,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体验这片情,并通过再创造的方式把“情”带到生活中来。

二、“化作春泥来护花”——古诗文教学怎样创新

古诗文的创新教学可以说有着深远的意义,那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如何去引导学生进行创新呢?我们来看几个创新的成功案例,在案例中去探寻创新的方法。

第一,创新不离“用”。创新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古诗文相关知识,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增强学生对中国古典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所以创新要有“用”,无用的创新只是文字的简单的堆砌,没有任何实际意义,反而是浪费了有效教学时间。

第二,创新不离“真”。创新的“新”其实离不开“心”,一颗对生活充满热爱的真挚的心。近几年来,我们会发现学生的写作水平正在下降,无病之作比比皆是。学生缺乏的正是对生活的感悟以及表现生活的欲望。

第4篇:古诗的文学价值范文

关键词:德育教育;古诗词;爱国主义;环保教育

古代诗词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一朵奇葩,其文学价值极其独特。从先秦的诗经,到战国的楚辞,从汉代的汉赋到唐代的唐诗,从宋代的宋词到元明清的元曲散曲,它像一座绵延起伏的万里长城,盘俯在中国文学的广袤大地上,它既是我国文学艺术的瑰宝,也是我们初中政治学科进行德育教育有效的载体。俗话说,“万事德为先”,学校教育也是以德育为首的,那么,如何在初中政治课教学中,挖掘我国古代的经典诗词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呢?

一、爱国主义情怀的教育

党的十报告指出,要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中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爱国主义体现了一种对祖国的认同和支持的态度,它是千百年来维系中华民族精诚团结、一致对外的思想基础,更是保持国家长治久安、祖国统一的精神力量。古诗词教学中尤其需要强化爱国主义情怀的教育,使学生时时处处牢记自己是祖国的一份子,理应为祖国的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

首先,爱国教育无处不在。爱国主义是德育永恒的主题,爱国主义的古诗词也不胜枚举。例如讲“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时,我运用南宋文天祥的《过零丁洋》来进行课题的导入,“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其千古绝唱“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体现了被俘的文天祥的爱国情怀,我从文天祥悲壮激昂的爱国观、舍生取义的生死观、视死如归的民族气节出发,让学生分析、交流、探讨,并使文的精神与我国的统一大业联系起来,学生心中自然升腾起爱国主义的火焰,对港澳台的回归也充满了爱国情怀,引入课题十分自然。

其次,乡情教育无时不有。爱国教育,从小处讲,即乡情的教育。如果人人都爱家乡,愿意为家乡的改变出一点点儿力,那么,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道路上家乡的面貌就会焕然一新。例如讲“爱国情操――高尚的道德情操”时,我引入唐代高适的《除夜作》,“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针对本节的乡情教育,并有意设置了两个问题:“(1)除夕之夜,为什么作者不写大红灯笼高高挂和鞭炮烟火的齐鸣闪耀,而有意写了一盏寒灯呢?(2)诗句写故乡的亲人在这除夕之夜想念着千里之外的“我”,其实质是写什么?”通过问题

的设置和学生小组的讨论与交流,得出作者写一盏寒灯是为了渲染旅馆的清冷,表达作者内心的凄凉孤寂。写故乡的亲人在这除夕之夜想念着千里之外的“我”,其实就是写作者思念自己的故乡和亲人。再让学生联系自己家乡的面貌与亲人的音容,思考改变家乡落后的办法、降低对亲人思念的方法等等。无时不有的爱乡教育使学生牢记自己的学习使命,用学到过硬的本领来建设家乡,从而报效父母的养育之恩和乡土的哺育之恩。

二、科学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渗透

处于青春期的学生,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未完全定型,其性格还具有可塑性,且学生的学业有成与将来的事业成功都需要以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作为指导。探寻浩淼深邃、博大精深的古诗词,深入挖掘“三观”教育的内容,开展有效的德育教育,可以大大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

例如,讲“人生难免有挫折”时,我引入了唐代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全诗表达的是作者遭受异己打击,远贬异地的愤慨不平心境,然而“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却是富哲理的经典,它将郁闷转为豪放,意指虽然我一人被贬远迁,但后继者仍大有人在。作者在困苦失意中不意志消沉,却以乐观豁达的心态泰然处之,它蕴含的积极的人生观是值得借鉴的。对此,我让学生与自己的人生联系起来,将来无论遇到任何困难,保持一颗乐观向上的积极心态才是最重要的!

三、环保教育的常抓不懈

目前,人类追求快速发展中,特别是工业化、城镇化等过程中环保的忽视,导致污染严重、气候异常等问题的发生,可持续发展战略面临挑战。例如,生态恶化,水土流失严重,沙漠化程度惊人,雾霾天气越来越多等等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重视。利用古诗词对学生进行环保意识的培养,强化学生环保社会责任感,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发展观是初中政治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探索和社会多元化的发展,现在的学生功性利、名利性很强,自私、不尊重他人、对人事采取冷淡漠不关心的态度等时常有之。如果古诗词的教学中,经常引入关于歌颂祖国大好河山的古诗词,让学生不断欣赏、品评,久而久之,会使学生逐渐忘却了名利与得失,平复了心理的失衡与不快,在保持高尚的节操、锤炼高贵的品格、提升道德的品位等方面也会起到积极的作用。例如讲“人类面临有严重的环境问题”时,我有意把杜甫《望岳》中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引入话题,让学生分析与品赏,顿时泰山的高大巍峨映入眼帘,对祖国大好山河的热爱之情会油然而生,由爱而生护,也有利于培养学生敢于战胜困难、攀登高峰等品质,从而为学生开启了一扇道德涵养的闸门。

总之,在初中政治课教学中,如果我们从我国浩瀚如烟的优秀古诗词入手,抓住经典名句背后的深刻寓意与人生哲理,来引导学生、教育学生、感染学生,一定会使初中政治课教学的改革焕发出新时期德育教育的魅力!

参考文献:

[1]李长周.古诗中的德育教育赏析.《华夏教师》,2012年09期

[2]聂荣刚.古诗文在思想政治教学中的作用.《甘肃教育》,2011年15期

[3]张劲松.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借用古诗词进行思想政治课教学之我见.《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5期

第5篇:古诗的文学价值范文

[关键词]语文教学 古诗文教学 有效性 教学策略

在古诗文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一些学生对古诗文普遍存在厌烦心理:有的学生认为古诗文艰涩难懂,不知所云;有的认为既不生动又不有趣,却经常被强制背诵默写,实在痛苦;有的认为古诗文跟今天完全无关,不学也行等等。这些错误的观念,极大了影响了学生学习古诗文的积极性,也让古诗文的教学效果不佳。而《上海市中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则明确要求中学生在中学阶段要做到:“能理解古诗文中词句的含义,积累一定量的文言文实词,四年的实词积累量达到150个左右;能理解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和作用,积累一定量的文言句子,能结合语境理解常见文言句式的意思。”怎样完成这些积累?怎样提高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怎样提高古诗文教学有效性?这已是每位语文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

班杜拉在他的动机理论中指出:“人的行为往往受行为的结果因素与先行因素的影响。因此,对同一种识记材料,用不同形式进行编码,识记效果往往不一样。”根据这一理论,笔者经过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发现做好“三个一”的积累,即一个文学常识本、一个常见词汇本、一个量化分析本,对提高古诗文教学有效性起着事半功倍的作用。

一、文学常识本――有效教学的平台

《孟子•万章下》中指出:“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孟子认为,文学作品和作家本人的生活思想以及时代背景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因而,只有知其人、论其世,即了解作者的生活思想和写作的时代背景,才能客观地正确地理解和把握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会学生能借助已有的知识去获取知识,这是最高的教学技巧之所在。”因此,引导学生“知人论世”,从文学常识入手,进行古诗文学习是很有必要、很有成效的一种方法。

在教学中,笔者带领学生以专用本(文学常识本)的形式立足于课本,对课文中作品出现较多的作家,将其作品罗列在一起进行比较学习和积累,对于作品中涉及到的文学常识方面的知识点加以归纳记录。它易于引导学生把各个独立的知识点串联起来,然后理解、记忆,形成规律性的东西。为提高古诗文教学有效性创设了一个行之有效的平台。

实践证明,引导学生整理文学常识的过程,实际上也是激励学生去努力成为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的过程,它不仅有利于学生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去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更有利于使之转化为推动其学习行为的强大动力。

二、常见词汇本――有效教学的基础

古人云:“集腋成裘,聚沙成塔”,这句话强调了积累的作用。积累是一个量变引起质变的过程,要发生质变,没有一定的量变做基础是不行的。学习任何知识首要解决的问题是知识的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浅到深。因此,一定量的积累对任何学科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古诗文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就是引导学生鉴赏体验古诗文中所描写的意境,领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受到艺术的感染和熏陶。要实现这一教学目的,积累一定的词汇量和文言知识是重要的前提条件。如果没有词汇积累,古诗文阅读和鉴赏如同空中楼阁、纸上谈兵,所以,词汇积累是学好文言文的基础。这其中常用词汇的积累更是重中之重,它包括:多词一义,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性活用等。

如一词多义是指一个词同时具有几个互相关联的意义(当然,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只有一个意义),一词多义又叫多义词。像“去”就有三个意思:

(1)离去。乃记之而去。 (《小石潭记》)

(2)除掉,去掉。去死肌杀三虫。 (《捕蛇者说》)

(3)损失,失去。今日存,明日去。 (《黄生借书说》)

归纳整理好去的几个意义后,在课外阅读遇到时便可结合具体语境分析。如在阅读以下三篇课外文言时,便是通过课内知识迁移,使“去”的意思迎刃而解。

《善士于令仪》:既去,复呼之。(离开)

《辽阳妇拒贼 》:遂退去。(离开)

《王翱》:公悉拆去之 。(去除)

通过“一个词汇本”的积累,可以引导学生养成新旧文言实词整合的习惯,这不仅有助于帮助学生完成对课文的二次学习,加深了记忆,还有助于拓展学生思路,提高迁移能力,使学生形成词汇的“立体”网络意识,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从而把提高古诗文教学有效性落实到了实处。

三、量化分析本――有效教学的关键

所谓量化分析,是根据已确定的分析维度(类目)和分析单位对样本中的信息做分类记录,登记下每一个分析单位中分析维度(类目)是否存在和出现的频率,并结合实际教学情况,以专用本归类记录每次文言测试中的犯错试题、正确答案和解题思路。针对错误率较高的古诗文题目,通过量化分析找出自己学习中的“软肋”,充实部分薄弱的环节,探索、归纳古诗文阅读方法,感悟、总结古诗文解题思路,学会自我监督和控制古诗文学习的过程,快速提升古诗文阅读水平。

如以下是八(1)班学生单瑜玮的《量化分析本》中的量化分析内容的片段:

在量化分析过程中,教师不仅引导学生去寻找典型题目的解题思路,而且带领学生总结经验,拓展延伸,使学生的思维不仅仅停留在试题之上,更多的是打开思路,习得方法,这对于提升学生古诗文阅读的核心能力很有价值。

这种教学策略不但促使学生从被动学习走向自主学习,提高了学生学习古诗文的积极性,而且促使教师在深入分析学生量化分析本的基础上,及时调整教学重难点,给不同层次的学生以相应的辅导。只有交给学生学习的钥匙,才能谈及迁移能力的培养,才能提高古诗文教学有效性。

综上所述,教师因地制宜、精心设计新的积累方式,能够唤起学生学习古诗文的愉悦心理,让他们在古诗文的学习中根据自身的天赋找到兴奋点,寻找到自我获取知识的途径,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古诗文的能力,提高古诗文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第6篇:古诗的文学价值范文

一、渗透审美教育,品味古诗词中的语言美

诗歌语言鲜明的节奏感与和谐的韵律美,是诗歌艺术不可或缺的审美要素。要让学生有声有色地朗读,这样才能渲染气氛,激感,变无形为有形,变抽象为具体,变平面为立体。又要指导学生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发展学生的观察、记忆、联想和想像等能力,重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同时有意引导学生去品味清新、冲淡、沉郁、豪放、旷达、含蓄的不同语言,去感受它们效果。如王昌龄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气势浩瀚,雄伟壮丽;王之涣的《出塞》(黄河远上白云间)想像丰富,境界辽阔;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使至塞上》)何其高远,多么壮丽!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语言艺术的熏陶,促使其深切体味祖国语言的丰富、优美及其表现力,不断提高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的能力,从而达到美育教育的目的。

二、渗透审美教育,让学生走进诗歌作者创作的意境

古诗词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关健的方法是让学生走进诗歌作者创作的意境。在诗歌中,“意”和“境”融合而成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诗歌教学要求教师能从感悟意境的角度感受作品字里行间的丰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魅力。具体做法如下:1.范读牵引,初感意境。披文入情,诗歌中的每一个字符都饱含着诗人的感情,教师应通过范读尽量地将诗人的主观感情再观出来,以引起学生内心深处的情感共鸣,诱发他们的感知。让学生在听读中初步感到诗歌意境的魅力,从而引起学生对所学诗歌的兴趣,产生了解作品的欲望。2.补白创造,挖掘意境。文学作品住往留下很多空白让读者去创造,诗歌更是如此。如“踏花归来马蹄香”这句诗,可透过马蹄带回的香气进行补白、这种再创造的活动会还原出马和主人游春的惬意情景,自然就传达出令人陶醉的大好春光了。3.调动体验,分析意境。对意境的分析需要具备一定的体验和感悟。教师引导学生感受诗中展示的画面,以及构成具有怎样的特征之后,就应让学生调动生活的体验和诗人对话,结合作者的写作背景和情感经历,分析意境的内涵,也即是诗人的主观情感与画面意象的深层关系。如《登幽州台歌》这首诗,从诗的表层意思来看,它描绘的是诗人登高的凑凉感感慨,但结合陈子昂的时代遭遇就会更深地感悟到诗歌意境展示出来的是深刻而又复杂.的人生体验,展现了个人于历史中的苍茫渺小感。诗歌就具有能引起读者共鸣的普遍意义。

三、渗透审美教育,感悟古诗词中的人格美

第7篇:古诗的文学价值范文

关键词:文学素养 诗歌积累 意义

一.文学素养的内涵

文学。文学是以语言文字为工具,形象化地反映客观现实、表现作家心灵世界的艺术,包括诗歌、散文、小说、剧本等,是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以不同的形式即体裁,表现内心情感,再现一定时期和一定地域的社会生活。文学是语言文字的艺术,是社会文化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是对美的体现。文学作品是作家用独特的语言艺术表现其独特的心灵世界的作品,离开了这样两个极具个性特点的独特性就没有真正的文学作品。

素养。素养,谓由训练和实践而获得的技巧或能力。《汉书・李寻传》:“马不伏历,不可以趋道;士不素养,不可以重国。”宋 陆游《上殿札子》:“气不素养,临事惶遽。”《后汉书・刘表传》:“越有所素养者,使人示之以利,必持众来。”素养是指一个人的修养,与素质同义,(素养与素质同义,这一说有待商榷吧)从广义上讲,包括道德品质、外表形象、知识水平与能力等各个方面。在知识经济的今天,人的素养的含意大为扩展,它包括思想政治素养、文化素养、业务素养、身心素养等各个方面。

二.基于中职学生文学素养提升的古诗积累意义。

1.积累古诗是提升文学素养的有效方式。诗歌高度地反映社会生活,凝聚着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它富于想象,语言精炼而形象,有鲜明的节奏和韵律。这些特点决定着诗歌在文学中的地位. “诗歌是人类的母语”,它是一种语言文化最精华的体现,也是最能体现语言“文学性”的一种样式。它融入进了华夏民族几千年以来形成的价值取向、审美尺度和行为方式。由此可见,诗歌再次成为中学语文新教改的一个重点是不足为奇的。而诗歌教学在承载着这巨大责任的同时,也体现着自身巨大的价值。《教育学大辞典》中说,诗歌教学是语文教学内容之一,旨在训练学生阅读和欣赏诗歌的能力。要求学生在阅读诗歌时,能领会诗的意境,把握诗的思想内容,理解诗的精炼优美的语言,初步具有对诗歌的鉴赏能力。从《教育大辞典》中对诗歌教学性质、内容和要求规定中,我们可以看出,诗歌教学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语言意识,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激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展现其内心的“独特性”,还能使学生触摸到本民族文化发展的脉络,提高自身审美情趣。林语堂先生说:中国的诗歌既有广泛性,又有深刻性,而且特别重意尚神,这相当于一种宗教情绪,对于移情陶性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为了适应新课标的要求,为了提高国民的文化修养,诗歌教学是不可忽视的内容之一。

第8篇:古诗的文学价值范文

【关键词】 初中语文 古诗词 教学

1 古诗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偏重知识化。由于现在我国教学的目的还是应试,所以,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就更多的是对古诗词内容的讲解,而将学生们对古诗词的感悟忽略掉,教师将课堂中的大部分时间都花在解释古诗词内容上。教师为了让学生更加容易地理解古诗词内容,会在上课时将文学常识作为教学的重点,花费大量的工夫在古诗词的创作年代,创作背景以及作者在创作这首古诗词的状况等等。这些文学常识是具有一定价值的,但是没有必要投入那么大的精力,只需要轻轻带过就好,否则就会造成主次忽略的不良影响。

一首古诗词是一个整体,但是教师在进行讲解的过程中,往往将其分割成很多部分,这样虽然方便了学生对其了解,但是还使古诗词失去了整体才能体现出来的美感,并且丧失古诗词的部分韵味,这样,学生就不能从古诗词中领悟到创造的意境。对古诗词的理解和翻译是有价值的,但是不应将翻译放在学生学习的首要位置上。语文教师在教授古诗词中如果只是片面地注重知识的输送,就会将学生对古诗词的感悟忽略掉,长期以往,学生就会丧失其独特的想象能力和创造性,因为,在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中,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缺乏独立思考的环节。

严重的教条化。一直以来,语文的考试卷中关于古诗词的考核内容都比较狭窄,只是关于记忆知识的,比如默写古诗词段落或者进行翻译等等,这些都是死板的命题形式,没有灵活多变的应用型考题。这样的考试形式,使得教师在日常教学中的出发点就是保证学生在考试中得到较高的分数,那么,就无需在繁重的教学任务中进行鉴赏古诗词。这样缺乏人文性的教学模式,长期下去,就必然会让学生丧失对古诗词的兴趣。而这样的考试模式,也会让教师形成教条化的教授方式,老师在古诗词的教学中,也会逐渐地墨守陈规,不思创新。这种不符合社会发展需要教学理念下的教学模式,会使学生失去学习古诗词的热情,丧失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过于重视背诵,轻视朗读。在现实教学中,大部分老师都是先要求学生背诵即将要讲到的古诗词,然后在课堂中教师花费大量的时间来讲解诗词,然后自己朗读和背诵,这样就会降低学生们的学习参与性和自主学习的积极性。经过调查,我们发现,学生们青睐的教学方式是逐句讲解、疏通文意、背诵默写这种连贯性的教学模式,学生们更容易接受这种系统的教学方法,选择这种教学方法,也可以让老师改正轻视朗读重视背诵的教学误区。

2 提高教师队伍的专业素质

老师是人类的灵魂工程师,老师的责任就是为民族的进步提供出优秀的人才。要想更好地将这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做好,语文老师就应该端正自己的思想,热爱工作,热爱古诗词,用自己的热情来感染和带动学生们学习古诗词的积极性,从而更好地做好传承中华文明、传播古诗词文化的本职工作。语文教师在教学的同时,还应该不断进行阅读和学习,以此来丰富自己的人文内涵,用丰富的学识和修养来进行教学活动,要关注学生的长远发展,不能只为应试而教育,要对学生的未来成长产生足够的重视,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和提高学生们的语文素养。

3 古诗词教学方式的改进

在古诗词教学的开始可以用一些妙语将学生很好的导入到学习氛围中去,在课堂的开始采用一些良好的导入语可以迅速地将学生们的期待心理唤起,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第9篇:古诗的文学价值范文

我们以诵读经典为主渗透常规语文朗读,来促进现代文的学习,实现了不一样的课堂与教学效果。对此,浅谈一下经典诵读的教育意义及策略。

一、经典诵读的意义

1.诵读经典,培养新时代君子

社会实践证明:经得起时间考验而对品德教育起到深远意义的,就是传统价值教育。我们中华文化有“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忠恕之道;有“和为贵”“和而不同”的共生共处之道;有“自强不息”“厚得载物”的个人与社会的健康互动之道;中国传统道德教育中的“仁”“孝”“家庭和谐”等传统价值观远传欧美,发扬光大。甚至在新加坡的教材中还编进了100多个中国儒家和东方传统价值观的故事和典故。因此,无论从历史的责任感还是从时代的需要出发,必须通过倡导中学生诵读千古美文,引领学生们争做新时代的君子。为此,继承与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就成了我们必然的选择。

2.诵读经典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叶圣陶曾说:“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能驾驭文字。”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重视并加强经典与现代文的阅读朗读训练,是非常必要的。教师充分利用教材指导学生朗读,甚至熟读成诵,让学生直接感受语言,积累语言材料,了解多种的语言表达方式,就能学会运用语言文字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抒发自己的感情,从而发展语言。鲁迅、茅盾等老一辈文学大师,他们青少年学习的文言文为他们深厚的文学功底的建立打下了允档幕础。我们的学生每天读经典,耳濡目染,被文化的韵味而感染并陶冶情操,丰富语汇,他们在作文中就可以引经据典,增强文章的文学底蕴。

3.诵读经典可以培养学生健康人格

我国历史上的杰出人物,都是自幼学诗,在“修身”上下功夫,立志“治国平天下”,心忧国家、心忧天下。做地方官,一般都有造福一方的德政;身居庙堂,则力主改革弊政,励精图治;在生死关头,则毅然决然走上“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之路。当他们“治国平天下”的宏愿屡遭挫折甚至身受重重磨难时,就愈加深切地忧国忧民,感怀时事,从而写出震撼人心、名传千秋的诗篇。在“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中知道了该如何学习;在“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中懂得了孝敬父母;在“不以恶小而为之,不以善小而不为”中知道了怎样做人;在“人心齐,泰山移”“众人拾柴火焰高”中懂得了团结合作的重要;在“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诗句中明白了自己肩上的责任。

二、激发学生诵读经典兴趣的策略

1.抓住教育契机融入活动

如在进行普通话的宣传中,组织一次古诗文朗诵比赛;为纪念节日,让学生朗读一些相关的古诗文等。可以因势利导开展活动:如让学生看一组图片去联想所学过的古诗文;利用课余游戏进行小竞赛――背诵学过的古诗;在课前准备时间进行小组背诵古诗文挑战赛;利用早午读时间进行古诗文唱和……

借助传统佳节开展活动。春节、元宵、中秋、端午、重阳等都是中国人的传统佳节。为庆祝传统佳节可发动学生收集有关的经典诗文,或摘抄,或交流,或办手抄小报。让学生在庆祝传统佳节的过程中,既了解了我国传统佳节的来历、风俗习惯,又积累了经典文化。

2.诵读,领略古诗文独特的魅力

古典诗词特别适合诵读。指导学生朗读时按诗歌节奏“摇头晃脑”一番;背诵时则闭上眼睛,在摇摇晃晃中体味诗歌的情感底蕴及生命内涵,感受诗歌鲜明的节奏感和韵律美。充分体会文思、文理、文情、文气,产生共鸣,达到愉悦的审美享受,激发对诗歌乃至语文的兴趣。如《天净沙・秋思》中的“小桥”“流水”“人家”等都表达了一种很高浓烈的思乡情,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品读理解,进一步体会到诗人思乡心切的心情。同时,再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与诗人产生共鸣。这诗与情,情与境的交融,则是古诗教学的最高境界,也才能使学生领略到古诗词独特的艺术魅力。

在指导情感朗读时。教师以适当的语言,创设意境,唤起学生的情感,再配以古筝或琵琶曲,把学生带入情境,然后让学生反复吟咏,逐渐拉近与诗人的情感距离。

3.通过不同形式的背诵,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

第一,表演性背诵。经典诗文不是无情物,让他们在背诵时,加上适当的语气和动作,边背诵边表演,增进对经典诗文的理解,从而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例如,八年级学生背诵《望庐山瀑布》,当背到“生紫烟”“挂前川”“三千尺”“落九天”这些词语时,教师除了指导他们背诵的语气外,还引导学生用动作表现出瀑布的美丽壮观和从高空落下的动态。恰当的语气和体态语能促进学生的记忆与理解,加深印象,提高兴趣。

第二,理解性背诵。它是根据诗的内容进行分类背诵的一种形式。如将诗分为写景诗、言志诗、叙事诗、抒情诗等,每一大类还可分成若干小类。如“观自然风光,游山水园林”类的写景诗――《山行》等;“播种理想、放飞希望”类的“言志”诗――《渔家傲・秋思》等。引导学生理解性背诵能促使他们分类清,背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