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小学课程设置范文

小学课程设置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小学课程设置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小学课程设置

第1篇:小学课程设置范文

英国 体育课程 课程设置 特点 启示

一、英国学校体育课程发展的概述

1.英国学校体育课程的发展历程

早在20世纪80年代,英国民众对国内的学校教育现状就开始表示不满,国内要求提高教育质量的呼声日益增高,随即政府制定出台了《教育改革法案》,规定了国家课程统一由学科、学习目标、学习纲要和评定方案等四个部分组成。该法案出台以后,英国的学校体育改革取得了巨大成效。但是,由于当时的国家课程对知识的传授和吸收比较重视,学科内容难度较大,教学目标和学习纲要也缺乏一致,考试制度过于复杂等,这使得改革法案在实施不久就陷入了困境。对此,到了20世纪90年代,梅杰政府对改革法案进行了修订,对课程内容和考试形式等作了一些删减和完善。学校体育课程也做了调整,比如,规定游泳课为学校体育的必修课程;在基础教育阶段,学生每周至少有2个小时的体育活动,这2个小时必须按照要求高质量地完成。到了1997年,布菜尔政府设立专门的相关机构,即资格与课程局。这个机构的职能是专门负责国家课程和各种资格的认证与管理,统一对国家课程的改革进行广泛的咨询,并向政府提交最终的研究报告。进入21世纪初,英国政府开始实施新的国家课程要求和体系,同时学校体育课程也随之开始执行。

2.英国体育课程结构

英国学校体育课程主要由学习纲要和学习目标两大部分组成。学习纲要根据学生的年龄,分为了4个阶段,而每阶段的内容有所区别和选择。在1~3阶段中,其内容主要以竞赛性游戏活动为主,属于必修课程;在第4阶段,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可以自主地选择体育学习内容,但主要还是以竞赛性的集体和个人项目为主。而在每一个阶段实施过程中,健康与安全的教育始终不容忽视。同时,每阶段要求的学习范围,应是具体的知识和技能,且学习的范围和难度应随学生年龄的增加而灵活选择和增加。为了顺利地衔接各个阶段,英国资格与课程局为每个阶段的每个科目都编写了不同的体育学习范围,以供师生进行筛选。所谓学习目标是学生在每一阶段中都能在知识、技能、能力等领域得到明显的进步。每一个阶段的学习目标由9个水平组成(8个水平和1个优异水平),这些水平既是体育教师教学的目标,也是教学效果和学习效果评价的依据。在评价领域,英国国家体育课程要求在阶段3进行水平评价,但不采用考试的方式来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

3.英国体育课程的价值与目标

早在1988年,英国颁布的《教育改革法案》中就规定了体育课程的价值和目标。要求学校体育课程要促进学生精神、道德、文化和体质等全方位的提高和发展,课程设置的目标一定要为学生未来的发展做准备。对此,国家课程要根据学生的不同阶段发展的需要,提供稳定的基础课程。到1997年,政府把“价值观宣言”写入了国家课程目标之中,成为了体育课程的价值取向,各学校和教师可自行解释和增减宣言内容,可以根据体育的特点灵活实施。价值观宣言由自我、关系、社会和环境四部分组成,而作为国家课程的组成部分的学校体育课程,其课程设置的目标也具有一致性,即通过体育学习促进学生的全方面发展。

二、英国学校体育课程的设置

英国的中学学制主要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指第一至第三年(即我国现行的初中阶段);第二阶段是指中学的第四年和第五年(即我国现行的高中阶段);第三阶段又被称为“第六学级”,学习年限一般为2~3年,这阶段主要为升入高等院校作准备,其课程设置明显具有学术性特点。概括起来,英国的义务教育年限是11年,其中,小学阶段是指5~11岁的学生,中学阶段为11~16岁的学生。在中学的后期阶段即前面说的第四阶段,学生就进入了中等教育普通证书阶段。中学阶段的体育课次数每周为五次,每次课长达一个小时。体育课程的内容包括了实践课程和理论课程两大部分,尤其是理论课程的比重相当大,通常占成绩的40%,而实践部分占60%。到了“第六学级”,这一时期的体育课通常是选修的,全都是理论课,如应用解剖、生理学、运动生理学、运动心理学、体育运动史等科目。这些课程的开设主要为学生将来升入高校后打下基础。在英国,体育作为学生必修的基础课程之一,对学生的要求非常严格。值得一提的是,英国体育课的教师必须由具有教师资格的专职体育教师来上,这与我国具有很大的区别。英国的体育课程形式主要是必修和任意选修两种。这在很大程度上说明了英国学校的体育课程在依据国家统一课程标准的同时,各地中小学课程仍然具有多样性和灵活性。

三、英国学校体育课程的特点

1.体育课程结构由规定的必修课和多样的选修课组成

英国体育课程改革具有其自身的独特性,其课程结构主要由规定的必修课和多样的选修课组成。两种形式的课程始终贯彻两条主线,即学生中心和学生的基础训练。首先,在学生中心思想指导下的学校体育课程,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各种教学活动都应该建立在学生的能力、兴趣、经验的基础之上。其次,国家体育课程标准要求学校体育必须重视学生的基础训练,这些基础训练主要是通过游戏或竞技项目来实施。因此,要求采用的游戏和竞技项目对学生的身体发展、个性发展与能力发展均要有积极的影响和作用。除此之外,在游戏项目的选取上既可以分科开设,也可以综合开设,这体现了较大的灵活性和自主性。

第2篇:小学课程设置范文

2、支持开展人工智能竞赛,鼓励进行形式多样的人工智能科普创作。鼓励科学家参与人工智能科普。

3、在郑州,人工智能在很多学校已经生根发芽,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4、7月27日上午,2017第四届中美(国际)机器人挑战赛(2017 4th China Robotics Challenge,简称CRC)在郑州国际会展中心开幕。

5、本次比赛由郑州市教育局等单位主办,郑州市第二中学等承办,比赛7月29日结束。

6、本届机器人挑战赛,共有来自国内外的80支队伍参赛。

7、其中,中国共66支队伍,来自于全国各个名校;国际上共14支队伍,来自美国、巴西、澳大利亚等国,为历届FRC(FIRST Robotics Competition)总冠军、区域冠军战队。

8、开幕式上,郑州市教育局局长李陶然充分肯定了此项赛事的意义,他表示,在世界范围内人们关注FRC项目,积极参与FRC项目,其深远意义不在于赛事本身,而在于通过这样一个平台的体验和历练,让同学们的视野更开阔,思维更活跃,学识更综合,更具有创新实践能力,更具有创造性。

9、据了解,第四届中美(国际)机器人挑战赛比赛的主题为2017FRC赛季主题,即FIRST蒸汽工坊,将邀请两个探险俱乐部成员在一个依靠蒸汽动力的时代,启动飞船完成终极竞赛之旅

第3篇:小学课程设置范文

关键词: 高校课程教学课时 课时设置 课时量

1.研究背景及意义

1.1研究背景

随着新一轮本科教学评估工作的预热,作为高校教学评估的一个重要指标――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显得尤为重要,甚至作为本科专业设置的一个重要依据,并越来越发展为决定专业是否继续存在的核心要素之一。而社会发展促进竞争加剧,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都提出更高要求。为了高校教学资源得到合理配置进而最大限度地服务于培养社会需求人才的目标,高校相关课程的教学课时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设置工作摆在了高校教学改革工作的首位。

1.2研究意义

对高校课程教学课时的设置的研究既有利于高校制订适应社会需求的合理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更有利于高校合理地整合教学资源、优化教学资源分配,提高高校人才培养效率,增强高校输出人才的社会适应性。

2.高校课程教学课时设置偏长的弊端

由于课时设置与课程内容相关的原因,实践中一般单门课程课时不足的现象较少出现,即使有也会逐渐通过调整解决课时不足的问题。而由于代课教师增加教学课时降低教学压力提升工作量的主观隐性需求的原因,单门课课时设置较长的现象时有发生。单门课程课时量较大可能会产生如下影响。

2.1高校专业人才培养计划难以制订,各类课程难以取舍。

高校专业人才培养计划是为专业人才培养而制订的学科设置方案,一般由高校根据教育部专业设置要求自行制订,但其总体设计受教育部相关政策指标的约束,尤其是专业培养计划的总课时是受教育部相关政策约束的,所以在总课时量有限的情况下,如果增加课程或者是增加某门课程的学时就必须减少其他课程或者其他课程的学时,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要求,教育部在各本科院校教学评估工作中提出了新的意见,所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面临新的挑战,在专业教育求新、求实、求个性化的基础上对专业课程的取舍及课程内容的增减都会给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带来困难,相关课程的授课教师也可能面临无课可上或调转新方向学习新内容的风险。

2.2课程课时量大造成学生的学习负担变大。

学生的学习负担不仅取决于作业量,而且取决于课时,以及每门课内容的多挂与复杂性,还取决于每门课程的授课时长。课程多或者课程课时量较大,必然授课时间较长,如此学生每天上课的时间较多,课余时间较少,整天忙于不同教室之间的奔波,用来完成其他学科学习任务的时间较少,学习负担自然会加大。

2.3课程课时量大导致教师工作量变大,核心业务时间分配较少。

大课时量的课程除了核心课程内容本身比较多外也可能会因非核心内容较多而设置较长课时,对于这部分非核心内容的教学工作,不仅会占用学生的课堂时间,而且会占用老师的授课时间,使得老师的工作量变大,而老师的核心业务工作量相对被挤占而减少,对于资源优化配置来说是缺乏科学性的。

2.4学校教学资源短缺且难以分配。

课程的课时量如果过长,该门课程所占用的人力资源――教师、场地资源――教室的时间就愈长,如果一个学校的专业与班级及专业课程都比较多,课程课时量大,就需要更多的教师与教室,如果在教师和教室数量稳定不变的情况下,要完成专业教学任务就必须延长整个专业的教学时间。而对于一般高校来说,老师、教室与教学时间都是基本稳定的,如果每门课的课时较大,教学资源的分配就会比较紧张。

2.5课程课时量大会造成学生厌学并影响学习效果与成绩。

如果单门课程的学时比较长,学生在课堂上由于长期面对一个老师,就容易形成视觉与听觉疲劳,进而产生厌学情绪,影响学习效果与学习成绩。

3.高校课程教学课时设置建议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新的知识不断云集,社会需求对高校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提出更多要求,学生要学习更多更专业的东西,才能适应新时期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而在降低学生学习负担的呼声下,如何使学生既学到更多的知识,又使教学资源满足课程教学的要求,更要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对高校人才培养方案的设置提出挑战,而在人才培养方案总课时有限的情况下,对单门课程的课时设置就变得尤为重要,由此提出如下单门课程课时设置的建议。

3.1专业核心课程课时从长设置。

姚曦(2009)通过对财会专业与非财会专业的学生学习财务管理课程的过程进行监控并结合学科人才培养的目标进行分析,提出应针对不同专业从教学方法、教材的选用、讲授难度和侧重点、讲授的程序、课时设置和考试方式、教学方法等方面都存在差异,才能提高教学质量(姚曦,2009)。所以课程课时的长短设置必须取决于专业培养目标和发展方向的设置,如果一门课程属于专业核心课程,那么它在专业教学中的地位是比较重要的,其内容等级也得以升级,所以即使该门课的扩展内容可能也会上升到专业教学的重要内容,所以对此类课程必须分配充足的课时,相反对于非专业核心的课程其课时设置则遵循能短就短甚至放弃的原则。因此,一门课的课时的设置首先要考虑其在专业学科中的地位。

3.2课时设置要紧抓课程核心内容。

每门课程都有自己的核心内容,针对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在教学内容选择上不能胡子眉毛一把抓,要分清主次,抓住主要问题、解决主要矛盾,把课程核心内容作为其教学课时数量设置的标准,充分挖掘专业教师的课堂教学优势,并充分发挥综合实践教学串联教学内容的优势。

3.3创建综合类大课程,穿插多学科内容。

黄子艿等(2016)提出深化教学改革,调整课程安排及课时量,实行“集中教学”的教学改革理念。高校需转变观念,摒弃传统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过程中“一个萝卜一个坑”的课程设置思维,综合各类学科知识大胆创新,将多个较分散的课程内容整合到一个大的课程中,通过大课程内容的有机衔接降低多个课程的总课时。本方法是建立在多个课程内容紧密相关的基础上的,其基于多学科内容的集中聚合思维而设计。

3.4线上线下教育相结合。

随着网络多媒体技术的发展,教育信息化不断得到应用与发展,王昌金(2009)提出教育信息化和新课程改革客观上要求教师积极更新观念、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和业务能力,实现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王昌金,2009)。高校可通过构建多媒体网络资源学习平台解决课程课时设置的问题,可将每门课程设置为线下与线上授课两个部分,线上设置一些课程的基本内容与扩展穿插内容,设置为自由学时,由学生自学完成,并配合建立相应的自学监控考核机制,在学生通过线上考核后方可进入线下课堂教学环节,而线下课堂则设置为课程的核心内容,由老师课堂面授,其基于单门课程内容的分散细分思维而设计。

综上所述,对于高校课程教学课时的设置必须立足于专业学科地位,抓住课程核心内容,结合集中聚合与分散细分思维进行设置,这样才能满足市场对高校专业人才培养的需求,才能部分解决高校教学资源短缺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姚曦.财会与非财会专业《财务管理》课程教学方法探讨[J].商场现代化,2009(07):323.

第4篇:小学课程设置范文

【关键词】程序设计;教学设计;任务驱动

1 教学设计基本构想

VB程序设计是应用性很强的一门课程,它既有理论又有实践,既讲方法又讲动手能力。所以在高职院校的计算机专业中普遍开设了本课程。教授VB程序设计,和任何其他语言的程序设计一样,教材中讲解VB中的控件往往是先介绍对象、对象的属性、方法和事件及VB语言基础等一系列比较抽象难懂的概念,然后才介绍程序的建立和运行。从知识的逻辑结构体系考虑,这样安排无可非议,但从学生的认知规律考虑,学生在毫无知识背景的前提下,要完全理解这些概念比较困难,同时也容易挫伤学生学习编程的积极性,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因此在教学中,我准备打破课本原有以知识的逻辑结构体系为顺序组织课堂教学的方式,采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强调问题解决和创新实践。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学生的专业实际,将本课知识点融入到若干个前后衔接的任务中,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挖掘学生潜力。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参与和合作等学习方式方式,实现任务目标,感受成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出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以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促进计算机综合应用能力的提高。

2 教材分析与整合

2.1 教材的优缺点

学习教材使用的是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Visual Basic程序设计教程》(第三版),本书关于VB常用控件――列表框的内容的讲述细致,知识点全面,适合初学者。但是本章节过于强调理论知识,单纯讲授列表框属性,较为抽象。在大量知识点的罗列后给出少量习题,内容略显枯燥,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较难掌握知识点;且本章节的习题中用到了教材第七章中的选择控制结构语句,在习题讲解时对此部分也没有提及,对学生理解程序造成了困难。

2.2 采取的对策

针对上述问题,在课前准备时,我将列表框控件的属性进行了细致地分析后,设计出前后衔接的若干任务,每个任务中融入了列表框控件的若干属性,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就掌握了若干属性。同时将书本原有的章节体系打破,将第六章VB常用控件和第七章VB控制结构的内容相结合,在完成列表框和组合框控件的功能时,穿插讲解了控制结构中的多分支结构语句格式。

3 学情分析

本课程的教学对象是高职二年级的学生,他们通过计算机基础的学习对计算机有了一定的了解,通过VB前几章节的学习和实践对控件的属性、事件和方法已经有了初步了解,但列表框控件的属性和方法与其它控件相比共同点较少,独有的属性和方法较多。因此,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循序渐进,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教师应鼓励学生间的帮带,实现互助学习。

4 教学策略综述

课上首先向学生演示本次课所要完成的一个综合项目:“产品订购”窗体和“产品调查”窗体。使学生对本次课所要完成的任务有一个大体上的认识。然后让学生利用学过的知识添加“产品订购”窗体所要用到的各类控件,在加入过程中就引入了列表框控件。最后通过对所加入的列表框控件的功能逐步完善,使学生掌握列表框的属性和方法,最后 “产品调查”窗体通过进行拓展训练和学生互评作品,达到知识巩固的目的。

5 学习内容重点、难点分析

5.1 学习重点

1)列表框的LIST属性;

2)列表框的SELECT属性数组在程序中的使用;

3)列表框的ADDITEM方法、REMOVEITEM方法和CLEAR方法。

5.2 学习难点

1)如何根据SELECT属性数组的值去判断哪一个列表项被选中;

2)使用多分支语句IF THEN ELSEIF ENDIF去判断用户选择哪一个列表项;

3)合理使用LISTINDEX属性判断用户所选列表项的序号。

6 学法设计

6.1 团队成员互助学习

在课上,将班级的学生划为为若干小组,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竞赛,组内的同学共同完成一个项目。

6.2 以讨论的方式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学生间充分地配合,相互讨论,优势互补,使问题在学生层面就可以解决。

6.3 课下自主学习

在教学任务开始前,可以将一些较为简单的任务放在课前完成;在的课堂任务中,可以将一部分扩展知识让学生在课后思考完成。

7 教学过程设计

7.1 课前思考

在本次教学任务开始前,教师向学生提出如下问题:在WindowsXP操作系统中,存在着大量的控件供用户做出选择使用,除了我们已经讲过的命令按钮、对话框、单选按钮和复选框,你还能找到那些控件呢?通过学生的思考及课上发言讨论,梳理出应用程序中常见的选择空间,教师逐渐引入本次课的主题:选择控件―列表框。通过此步设计,使学生在课堂的开始就明确了该控件的主要作用。

7.2 课上项目展示

首先向学生演示本次课所要完成的一个综合项目:“产品订购”窗体和“用户满意调查”窗体。“产品订购窗体”主要功能是记忆用户对产品的选择并完成订购确认;“用户满意调查”窗体主要完成了用户购买后对该商品的评价。使学生对本次课所要完成的任务有一个大体上的认识,并带领学生分析演示窗体所完成的主要功能。

7.3 任务一

1)让学生利用VB中已经具备的知识向窗体中添加控件

在添加的过程中,很多学生会错将列表框当成文本框添加进窗体中。针对学生混淆的现象,采用“将错就错”的方法:让出错的学生通过教师机演示窗体,会出现使用文本框进行选择操作失败。加深了印象,与本堂课开头所阐述的列表框的作用相呼应。

2)如何在列表框加入列表项

通过此步设计,使学生明确了列表框控件在VB工具栏中的位置,学习了列表框的LIST属性,通过该属性用户可在设计界面加入列表项。

7.4 任务三

1)实现窗体对用户选择的记忆功能

根据任务需求,讲解列表框的Selected属性。理解该属性的值代表列表框中的具体项目是否被选中。使学生明确Selected逻辑数组每一个元素与列表框中的一项对应。在程序中Selected(i)的值为True表示第i+1项被中。

2)根据用户对电脑品牌的选择,完成对信息提示功能

在此步骤,为了实现对用户不同的选择做出提示功能。教师应引入IF THEN ELSE IF ENDIF多分支控制语句。讲解语句的功能以及和双分支结构的区别。从而使学生理解多分支语句块的功能是根据具体的条件去执行不同的条件语句。明确多分支语句的使用场合和使用时的注意事项。

7.5 任务四

针对“产品订购”窗体,点击增加品种按钮,会在右侧列表框中增加一些新的品种;选择一些过时的产品,点击删除品种按钮从列表框中删除掉。

此步任务,将列表框的ADDITEM和REMOVEITEM方法融入进增加产品品种的功能中去,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掌握了知识点。

根据任务要求,要求学生自学书本相关知识,完成列表框ADDITEM、REMOVEITEM方法的应用。教师在REMOVEITEM方法删除列表项功能的时候,需要讲述列表框的ListIndex属性,因为该属性学生理解起来不容易。

通过与ADDITEM方法的比较,学生应较快地理解REMOVEITEM方法的具体用法。使学生明确ListIndex属性的作用:在程序运行时,用来返回用户所选择的列表项在列表框中的序号。

7.6 任务五

针对“产品订购”窗体,完善其功能:要求品种选择可以多选;并且点击右侧列表框清空按钮,可以将已选定的货品种类清空。

此步操作,教师安排学生自学列表框MultiSelect属性,进而完成多选功能。掌握列表框CLEAR方法的功能,完成清空列表项的作用。安排率先做完的学生用机器进行集体演示,从而达到了示范作用,使学生体会到完成任务的成就感。

7.7 任务六

建立一个向客户进行调查的窗体,通过该窗体可以实现:

1)在原因栏里选择购买某品牌产品的原因;

2)点击向右按钮,选择的条目会从列表框中消失,在结果栏内出现;

3)如果选择错误,可以进行撤销操作。

在任务六中,教师安排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该窗体的全部功能。然后以小组的形式进行组间互评,点评对方作品的优点和缺点。此次安排既能使学生对于列表框的属性、方法和事件进行巩固;且通过小组内的协作交流,达到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的目的。

7.8 归纳总结

在此环节,教师总结本节知识内容、归纳同学们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并回顾对遇到难题的解决方法。对课堂知识点进行提炼。最后提出问题:列表框在实际运用过程中有何不足之处。并布置课外作业:预习书本组合框的内容。通过对问题的延伸,使学生更一步地思考列表框控件的优缺点,并能在课后带着问题去书本寻找答案。

8 结束语

“教无定法、学无定式”。总之,只要教师在备课时认真思索,任务设计时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再辅以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既可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还可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是他们成为课堂上的真正的主人。

【参考文献】

[1]张敏霞.程序设计语言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高教研究,2004,02.

[2]丁茜.软件设计教学方法浅析[J].中国电化教育,2007,12.

第5篇:小学课程设置范文

关键词:中小学校长;培训课程;课程设置;原则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2)03―100―03

培训课程是为特定社会领域的组织成员的发展服务的经验系统。中小学校长培训课程,是针对中小学校长在专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和存在的不足,根据国家、社会对校长的岗位要求及专业标准,帮助校长更好地履行岗位职责而设计的课程。校长培训的质量和效益,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校长培训的课程设计与课程设置。在设计和开发课程的时候,必须在教育改革与社会发展对校长提出的挑战的背景下,结合校长专业发展的基本理论与现实问题,按照课程开发的基本原理来展开。笔者根据多年从事校长培训的经验,就校长培训课程设置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进行初步探讨。

一、基础性与前瞻性相结合的原则

中小学校长培训课程设计中需要妥善处理基础性与前瞻性的原则。具体表现为课程设计者需要在夯实校长专业发展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要及时反映校长专业发展领域的新理论、新观念和新技能,使培训课程能为校长的专业发展起到中介与桥梁的作用。

当今社会迅猛发展,国际交往日益频繁,新技术、新方法、新信息不断涌现,知识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使知识具有更大的不确定性,这一切都冲击和改变着我们的教育方式。在知识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持速更新与变迁已经成为校长生活的一部分,面对持速变化的环境及逐渐提高的专业要求,校长的教育观念、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都应该与时俱进,而校长培训课程无疑是校长持续更新发展的捷径。要使校长紧跟时代步伐,适应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必须以教育的新理念、管理的新知识武装他们的头脑,使校长具有现代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教育科学知识,具有新的观念,提高他们的领导管理能力、教育改革能力和顺应社会变革的能力。

校长培训课程设置要反映社会改革发展的需求、教育改革发展的需求,要主动适应社会、经济、科技的发展,让校长把握时代的脉搏。校长培训课程应注意吸纳教育的新理论、新思想,管理的新知识、新方法,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新成果,使校长具有新的教育理念和与时俱进的价值取向。校长培训课程的内容应体现现代教育思想、先进的教育理论;反映领导学、管理学的前沿知识和发展趋势;提供现代化的教育技术和手段,引进先进的教学方法;介绍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最新研究成果。

二、阶段性与连续性相结合的原则

现有的校长专业发展方面的研究认为,校长的专业发展存在明显的、不同的阶段,这些阶段是校长发展中必须经历的,但是每个人经历特定的阶段的速度和深度都有差异。这就要求课程设计者必须首先准确判断培训对象所处的发展阶段,然后根据特定阶段的发展任务来设计具有针对性的课程以满足校长的专业发展需求。

校长是一个多层次、多类型的复合体,每一位校长都有各自的经历、经验、年龄、素质,他们有不同的环境、能力水平和内在需求,因此,我们在设置培训课程时,要从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校长实际出发,分层次地提出培训目标,把他们的差异当做一种资源来开发。目前,中小学校长培训主要分为:以保证校长基本任职技能为目的的任职资格培训;以提高校长综合素质和能力为目的的提高培训;以贯彻某种教育思想开展教育教学改革的专题培训;以培养高级教育管理专家为目的的高级研修培训等。

校长任职资格培训课程要帮助校长建立学校管理的基本规范,形成校长的基本素质,实现从教师到校长的角色转换,成为合格校长。校长提高培训课程要帮助校长规划与促进学校发展及校长职业生涯,实现从合格校长到成熟校长的转化,成为优秀校长。校长高级研修培训课程要帮助校长创建学校品牌和形成自己的办学思想,实现从优秀校长向专家型校长的转化,成为教育家。

校长的专业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不断深入的过程,不同发展阶段的校长有着不同的专业发展问题和需求,培训课程设置应体现出不同阶段校长的培训需求,引导校长朝着专业成熟持续发展,并能为下一阶段的专业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校长培训课程在体现阶段性的同时,必须注意不同阶段课程的连续性和衔接性。这里的连续性主要体现为时间上的顺序和发展阶段的任务与逻辑之间的平稳过渡。具体来说,就是特定阶段的校长的培训课程必须考虑校长的已有经验和发展基础,即培训对象在前阶段的培训中获得经验,并将该阶段的培训与前阶段的培训从内在有机地衔接起来,从而减少课程在时间和资源上的浪费,减少重叠和重复,进一步增强课程对培训对象的适应性。

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理论和实践是校长专业发展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一方面,校长需要理论知识的引领,校长培训课程的目标和内容必须建立在现有的研究和成熟理论结构基础上,必须将与校长发展相关的理论知识传递给校长;另一方面,校长需要将理论与现实联系起来,培训课程必须为沟通理论和实践提供中介和桥梁,提升校长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帮助校长将理论和实践联系起来,将理论转化为自己的实践并反思建构理论,真正意识到理论的价值与意义。

在中小学校长培训课程设置时既要反对理论至上倾向,更要反对理论虚无主义,尽量使课程高度理论化。理论性课程包括政治理论知识、专业理论知识和其他相关理论知识等三个方面,主要解决知识拓展、深化与更新的问题,同时也解决观念更新的问题,解决提高理论水平的问题,也为提高能力进一步打好基础。

中小学校长是教育系统中最基层的领导者,他们身处学校的实际活动之中,面对实际、研究实际、处理实际,这就要求他们必须具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中小学校长培训课程除有一定的理论要求之外,应避免课程目标定位太高,理论性太强,课程内容太广等弊端,要针对中小学校长实际和学校管理实际需要,注意实用性、操作性,设置实践课程。

理论来源于实践,并对实践有指导作用,但是,校长培训更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加大开发校长培训的实践课程。班杜拉认为,事实上,由直接经验导致的所有学习现象,都可以在替代的基础上发生,即都可以通过观察他人及其结果而发生。因此,在校长培训课程实施时提倡“在情景中学习”、“在案例中学习”、“在观察中学习”的方法。校长培训质量的提高不是靠“专家讲座一学员聆听”的单向传递活动实现的,而是要靠校长通过在专家指导下的参与、合作等一系列过程来实现。培训课程内容应该做到原理与实务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案例、实例、参观考察、诊断分

析与改革实践相结合。

中小学校长培训的时间和内容都是有限的,而培训课程的实践性应使校长成为能动的学习者。培训课程要为校长搭建适合的实践平台,校长在其中获得知识,形成技能,提升能力。课程的实践性还体现在校长理论联系实际的过程,要鼓励中小学校长积极开展教育科学实践研究,可以某个研究领域设置培训课程,组织校长开展相关学习。可以针对学校教育教学和管理以及校长自身发展等方面进行理论性研究,这可以促使中小学校长关注并思考关于教育教学和学校管理的前沿理论,提高理论修养、理论水平,提高理性思维能力,并为学校管理工作提供理论指导;还可以针对校长在办学过程和教育管理实践中的具体问题开展行动研究,这可以促使中小学校长深入思考学校管理中的现实问题、分析解决问题,有利于培养、锻炼校长的管理实践能力。

四、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原则

在设计校长培训课程的时候,必须按照先分科后综合,在分科的基础上综合的原则进行。分科是综合的基础,为此设计者必须将一些核心的原理、知识与方法等按照分科课程思路设计,以便校长掌握这些非常核心和关键的知识与理论;在分科的基础上,可以采取综合课程的思路,即通常的模块化设计思路来加强培训对象在综合运用知识、原理和方法来进行较为负责的问题解决。

课程综合化指的是各门学科互相联系、影响、渗透而趋于统一,形成一个有机整体的过程。它不仅将几门学科综合为一门新的课程,而且还是实实在在地贯彻融通于所有课程中的一种开放的综合课程理念。这种理念不仅包含了人类对整个世界的重新认识,而且还涉及课程目标、课程内容的整合以及课程实施与课程学习、课程实施者与课程学习者的整合。这种理念是现代知识经济、信息化社会对学校课程的要求所在。

中小学校长培训课程的综合化可以扩大校长的视野,改变传统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有利于培养校长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念。所以,中小学校长培训课程的设置必须体现不同的课程之间的互相联系,重视对不同形式和内容的知识的有意义的结合和互相补充,从而在课程中实现事实与价值、思想与行动、情感与理智的统一,使校长不断地更新自己的思维模式,把整体和全局观念渗透到他们的办学理念之中。

课程综合化的具体体现即为课程模块,课程模块是中小学校长培训课程发展的重要突破,是校长培训课程发展进步的必然结果。所谓模块化的课程结构,就是把教育内容编排成便于进行各种组合的单元。一个模块可以是一个知识单元,也可以是操作单元,还可以是一个情景模拟单元。

模块化课程就是将校长培训中的若干不同学科知识内容按基本理论层、法规政策层、操作技能层等三个层面和核心课程类、必修课程类、选修课程类等三个类别,进行不同的整合,构成一个个模块课程,由校长在培训时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实际需要进行自主选择和重新组合。

根据校长专业发展内涵,可考虑设置提高校长基本素质的基础性课程,提高校长管理理论水平和管理能力的本体性课程,促进校长、师生和学校发展的发展性课程,开阔校长视野、拓展校长思维的拓展性课程等四类学科领域课程。每一类学科领域课程下面又包括多门具体课程。每一个课程模块都是以某个特定的主题为中心来组织,模块中的所有课程都是围绕这个主题来设置,这就能保证中小学校长培训课程内容的系统性。

模块的设计主要是为解决问题服务,每一模块具体又由理论性、实务性、研究性和特色性内容组成,以形成综合优势,多角度、多方位帮助解决问题。理论性内容着眼于校长履行岗位职责所必备的教育、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实务性内容是指提升校长管理能力、交流办学经验等方面的内容。研究性内容是基于教育变革所引发的教育思想、管理体制、教育内容、教育方式方法等方面的新情况、新问题而设定的内容。特色性内容是提供给校长以根据个人兴趣和关注点进行选择的个性化内容。

五、刚性与弹性相结合的原则

校长培训课程的刚性体现在课程本身会对培训对象提出一些基本的要求,这些要求以及与之对应的内容是针对所有的培训对象的基本要求,每个培训对象必须达到。课程的弹性主要表现为课程必须具有难度空间,能满足不同培训对象的个性化的、发展性的需求。这就要求培训课程在保持刚性的基本要求的同时还需要具备多样性。

校长培训课程的多样性是指为受训校长提供满足其需要的多种多样的培训课程。由于我国地区差异大,参训校长的学习起点、学历层次、综合素质、追求目标和发展阶段的不同,校长关心和感兴趣的问题有很大的差异,因此,校长培训既要重视校长的全面提高,又必须面对校长的现实差异。所以,校长培训课程要为校长提供多种课程组合,使校长可以根据已有的知识基础选择不同的课程内容进行学习。

中小学校长培训课程应该根据校长的需求设置课程、选择内容供参训校长选择。这种校长培训课程要围绕校长职业及个体发展需要,灵活地安排一些专题性课程,针对一个主题,探讨一个问题,充分体现出灵活性。如设置成“菜单式”或“处方式”的专题培训课程体系,校长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和工作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身学习要求的培训课程,这就为校长自主选择提供了较大的空间,从而实现培训者与被培训者的双向选择,使校长培训实现社会需要与个体需要的最大统一。

综上所述,中小学校长培训课程设置必须从中小学校长实际出发,顺应校长培训课程的发展趋势,反映社会发展、教育改革的需要,遵循其基本原则,提高校长培训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魏龙渝,蔡其勇,中小学校长培训课程设计[J],课程・教材・教法,2011,(9):13一16,

[2]陈启文,中小学校长培训的课程设置应突出“五性”[J],中国成人教育,2004,(10):75―76,

[3][6]魏龙渝,论中小学校长培训课程体系的设置[J],继续教育研究,2011,(8):105―107,

[4]刘启迪,课程文化:涵义、价值取向与建设策略[J],课程・教材・教法,2005,(10):23-29,

第6篇:小学课程设置范文

关键词:职业学校 平面设计 课程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06.045

职业学校的广告专业和相关课程的开设,为培养和提供高素质的平面设计人才奠定了相应的基础,也有利于职业教育的不断发展。在实际的平面设计课程教学中,由于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上的不恰当造成教学效果并不理想。为此,转变教学观念,改革教学方法是职业学校平面设计课程教学发展之路。这样才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意识。

1 职业学校平面设计课程教学的现状

1.1 过于轻视理论课程

职业学校的教师和学生在进行平面设计教学时,存在着对理论课程不重视的现象。教师在教学中过分强调学生对实践操作课的学习情况,而对相应的理论课程并不是特别重视。这就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生对平面设计的理论课程产生轻视甚至忽视的态度。这不仅导致学生平面设计的理论基础不扎实,而且其在实践操作中脱离了理论支持,也不能有很好的表现。

1.2 过于重视对学生技能的培养

教师在进行平面设计的教学中,注重相应的实践课程和学生的操作技能是无可厚非的。但有的教师在教学中往往会因过于注重对学生实践操作技能的培养,从而忽略了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培养,造成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只有技能没有创意的情况出现。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只指导学生对平面设计的一些编排技巧和色彩搭配等方面技能,而对学生在内容和形式上的个性化表现没有足够的重视。

1.3 教学方式不合理

教师在进行相应平面设计课程的教学时,往往先将主要的教学内容向学生讲解一下,再让学生通过相应的练习掌握相应的理论和技巧。在学生进行实践练习的过程中,教师会进行相应的指导和讲解。在这个教学过程中,一直是教师在支配着学生进行相应的学习活动,学生处于相对被动的地位,而教师处于主动地位。这样的教学方式没有将学生当作教学活动的主体,也不能够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1.4 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不合理

一些职业学校的教师在进行相应的平面设计课程的教学时,仍然使用以前的教案,且教学内容也大多是教材上的基本知识,不做任何拓展和创新。与此同时,教师的教学过程也是按照计划好的相应模式进行。这些情况不仅造成教学内容上的单一,也使教学过程过于呆板和僵化。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上的不合理,使平面设计教学不能够吸引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不利于平面设计教学的发展。

2 职业学校平面设计课程教学的改革与创新

2.1 重视专业基础课程,调整课程设置

广告设计专业中的一些专业基础课程能够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基础,为其进行平面设计技能的学习提供相应的理论与专业支撑。因此,在广告设计的专业教学中,教师应重视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同时,通过对广告设计专业的相关课程进行调整,合理设置课程的递进顺序,以使学生能够遵循学习规律,将更多的精力放在重要的专业课程的学习上,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操作技能。如,学校在平面设计课程开设之前,学生应学习Photoshop、Illustrator软件以及版面设计等专业基础课程;或者根据实际应用中的需要,将一些课程学习进行合并,如CorelDraw 软件和Illustrator软件,其在实际应用中只需要掌握其中一种就可以了,因此可以选择其中一种进行教学。

2.2 转变教学观念,完善教学方法

由于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不能很好地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不能更好地培养其创造性思维。因此,教师在进行相应的教学过程中,应转变教学观念并完善相应的教学方法。首先,教师在教学中应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可以采用任务驱动、案例分析等方法积极引导学生,使其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其次,开展互讲互评,以小组为单位对作业进行互评,老师再总结,进一步激发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方法上,教师应依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设定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方法,并通过一定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同时,教师也应该重视情感教育,与学生在平等的关系上形成有效的互动和良好的沟通。

2.3 提高操作技能,培养创造能力

教师在平面设计的教学过程中,学生操作技能的培养从以下几方面进行。首先,教师要注重提高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直接影响到其在平面设计上的学习和发展,有着基础性和决定性的重要作用。教师应使学生充分掌握相应的基本操作技能,如进行图形造型的能力,插图能力,设计制作的能力等。其次,在掌握基本操作技能的基础上,教师应不断促进学生操作技能的进一步提高。学生在平面设计上的操作技能直接影响着其在以后工作中的表现和发展。因此,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引入公司的实际案例对其进行相应的指导和帮助,以促进其操作技能的不断提高。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能够使学生在学习中养成相应的创造性思维,也能够使学生在进行平面设计时创造出更好的作品。教师对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首先应让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学会观察,并努力发现事物的突出特点,为其进行相应的创作提供一定的素材。同时,教师在教学中应积极引导学生进行积极思考,对其新奇的想法和观点进行肯定和引导,以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如,教师对学生的平面设计作品的独特性给予相应的肯定和支持。

3 结语

职业学校的平面设计课程教学不仅要使学生掌握相应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还应该让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造能力得到相应的提高和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能够在平面设计课程的学习中打下扎实的基础,适应社会对平面设计人才的需要,也能够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相应的培养和提高。

参考文献:

[1]彭燕.中职学校平面设计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职业教育研究,2013,(29):377.

第7篇:小学课程设置范文

一、创新课程设计,必须正确把握新的政治课程的性质

我们把握新课程的性质,主要应明确这门课程的核心价值、基本内容和培养目标。我们把握新课程性质,必须准确把握课程的功能定位,既要在学科系统中把握,又要在德育系统中把握。作为学科课程,思想政治课是集理论教育、社会认识和公民教育于一体的综合性课程,它对学生进行了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法律素质、心理素质等内容的教育,其中突出了思想政治素质的教育,这是素质教育的灵魂。

二、搞好新课程创新教学设计,必须正确理解和把握思想政治课新的课程教学理念

政治课提出了五个新的课程教学理念:一是坚持基本观点教育与把握时代特征相统一;二是加强思想政治方向的引导与注重学生成长的特点相结合;三是构建以生活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支撑的课程模块;四是强调课程实施的实践性和开放性;五是建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机制,这是改进课程评价方式方法的追求。课程理念体现了对课程理想的追求,它也是对研制课程标准的指导思想和方法论的概述。课程框架设计、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标准、有关课程实施各个环节的建议都来自课程理念。

三、搞好新课程创新教学设计,必须正确认识和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一个好的教学设计,首先要有创新性。教学设计的过程必须要求教师在掌握了大量知识储备的基础上钻研教材,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从总体设计出一个科学、实际、有针对性和具有可操作性的教学总体设计。在此基础上重新考量教学目标和教学的重难点。教学设计虽然使得教学程序化、合理化和精确化,但它并不束缚教学实践的自由,更不会扼杀教师的创造性。要打破原有教学设计死板、僵化的误区,大胆创新,采用丰富多彩、灵活多变的教学设计方式来改变语文课堂的沉闷气氛。其次,在新课程逐步实施的背景下,教师还要及时地更新自己的知识视野和教学观念,积极运用先进的现代化教学工具和教学条件来改变和创新自己的教学设计。如计算机辅助教学和因特网这几年对教学的影响是巨大的,教学如果忽略和轻视这些现代化的教学设备是必然要落后于时代的,也是必然要遭到淘汰的。信息技术的信息量大、传输快、清晰度高,用它来拓宽知识、开阔视野、丰富感性知识等,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且信息技术具有交互反馈功能,以此互通,学生不再是被动地听记,而是通过动手操作直接参与教学过程。这就是从根本上打破以教师为中心,限制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教学弊端,使教学设计有利于培养学生。

四、搞好新课程创新教学设计,必须正确认识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创新教学设计对于我们而言,可以简单理解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设计”。那么,如何进行创新教学设计就转化为如何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学设计。那么什么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设计呢?

如果教学设计所得到的教学方案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即从方案中所采用的目标及策略来看,充分重视和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的话,那么这种教学设计便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设计,否则便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设计。

那么如何设计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案呢?首先我们来看看,教学设计的基本过程是什么样的。这是我们要重点讨论的内容。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的主要特征是体现了“学生主体、教师主导”关系原则。要体现这个原则,必须从学生的学习环境入手。所谓学习环境是指学生学习过程中所面对的人际关系和学习资源的组合。要设计出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环境并不是一件新任务,其实就是选择或设计出支持学生自主学习的学习策略。

1.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环境的特征:学习者对学习过程的控制程度;提供真实或接近真实的学习情境;提供问题解决类的学习任务;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提供丰富的学习工具;提供足够的支架;丰富的人际交流;友好民主的教学气氛。

2.教师的主要工作:准备资源;激发和维持学习动机;设计复杂的学习任务;要使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环境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教师要完成的任务是艰巨的,也是有一定难度的。

教师要根据自己的教学需要精心选择和制作学习环境中所使用的学习资源。在选择和设计学习资源时一定要明确这种资源的使用方式。在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环境中,学习资源不是用来给教师演示用的,而是给学生提供教学内容的。因此,最好选择强交互性的媒体来呈现教学信息。教师提供给学生的学习资源不应该是已经筛选过的只需学生读、听、记的“死”资源,而应该是原始的、丰富的,还需要学生自己去筛选、思考的“活”资源,因为对中学生而言,方法远比结论更重要。由于倾向于使学习者成为学习活动的控制者,因此,首先解决的是学习者的动机问题。学生的学习动机不但要在教学活动开始时激发,更重要的是在教学过程中维持。没有设计合理的综合性学习任务,学习环境将无法发挥所期望的作用。学生所面对的学习任务应该将多个知识点包含在一起,但不是越难越好,最好能设计一些没有唯一正确答案的问题解决任务。

五、搞好新课程创新教学设计,必须注重情境创设和活动开展

教学是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学习活动过程。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活动不单纯是指课堂中学生的演示、讨论、辩论、小品表演等活动,也不单纯是指课堂以外的社会实践活动,更不单纯是指相对于必修课、选修课而言的活动课。完成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任务必须以课堂教学为主、以课外活动为辅,把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紧密结合起来。在制订教学计划时,不仅要制订课堂教学计划,还要制订课外活动计划。在制订课外活动计划时,必须主动配合学校的德育计划、班级的教育活动等,讲求综合效益。

六、搞好新课程创新教学设计,必须搞好集体备课和课后反思

新课程下的教学要求十分高,单凭个人的努力很难达到教学要求。各校教研组、备课组要拧成一股绳,成为团结协作的坚强集体。教研组、备课组内部教师之间情同手足,亲如兄弟姐妹,唯有这种境界才能真诚合作,共同提高。搞好校本研究,教研组、备课组要在教学目标的设置、教学内容的拓展、教学方法的使用、教学重难点的突破、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及社会实际的结合、习题编制和选用等方面多作研究,多作探讨,充分发挥每位教师的聪明才智,在形成共识的基础上,发挥教师的个性特长,进一步设计教学过程。各校备课组成员能够真正做到团结协助,资源共享,就能不断拓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空间,提高本校的教学质量。

第8篇:小学课程设置范文

一、设计练习要体现生活性

数学源于生活,又必须回归于生活。《新课程》要求下的小学数学练习主张“生活味浓”这一接地气的特点。想要学生在枯燥的数学学习中体会到数学的乐趣和实用,应该将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中,把书本知识和生活实践紧密联系起来。生活实践是学生认知发展的不竭源泉,编写一些与生活相关的练习,学生能在这些来自于实际的鲜活生动的数学案例中体会到数学的实用性,了解数学的应用价值,吸引他们更投入数学学习中,从而让学生明白“数学就在我身边,身边处处有数学”。教师要不断引导学生,启发他们随时利用身边事物,从自身角度发现数学问题,并且养成运用数学思维解决实际问题的习惯,逐步改变学生原本认为数学枯燥的想法,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热情。如学习有关百分数的应用题时,就可设计如下习题:假如学校体育组需要28个篮球,每个篮球20元,一次性购买30个以上可以获得九折优惠,你认为如何购买花钱最少?说说你的方案。每个学生的生活经验有所不同,那么学生就会提出各种不同的方案:第一种方案:需要28个篮球,不足30个,不能够打折,所以购买28个需要花费28×20=560元。第二种方案:由于一次性购买30个就能获得九折优惠,而28个跟30个很接近,所以可以购买30个享受折扣,需要花费30×20×90%=540元,相比第一种方案节省了20元。第三种方案:购买30个篮球共需要540元,将多余的两个篮球转让给其他买家,可以得到40元,这样买28个篮球只需要500元。这一练习结合了学生的相关生活经验,并且综合了“打折”等知识,具有非常可行的实际意义。通过这一练习思考,教师不仅发展了学生全面思考问题的能力,而且激励了学生智力与智慧的并存,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了学生活用数学应用的意识及创新和实践能力。

二、设计练习要具有层次性

为适应小学生的认知与发展特点,课堂练习设计和编排应讲究由简到难的、由难到繁的原则,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上升过程。课堂练习难度需要有一定的梯度,逐层递进,切不可在一个水平上,要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既要有一定数量的基本练习题(巩固新知识),又要有一些综合练习题(联系新旧知识)和富有思考性、挑战性的题目(开拓学生思维)。教学新知识后,则先设置一些方便理解新知识的定向性习题,这类练习往往内容单一,方向明确,促使学生将新知识内化,然后设置深化新知识的辨疑性习题,教师要有目的地将一些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新旧知识结合起来,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比较和判断,把两者的相同和不同区分清楚。最后设置综合性题和引申拓宽的创造性思考题,使练习题由易到难螺旋上升,具有阶梯性。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不同的人在数学上要有不同的发展,练习设计的阶梯性其实也是照顾到了这一点,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让每个孩子在数学上都能得到最大的发展。所以,在练习课教学中,应该补充一些教材没有或者教材虽然有,但数量不足的练习题,切实将练习课的作用发挥最大用处,使尖子生“吃得好”,中等生能够“吃得饱”,学困生能够“吃得下”。如教学长方形周长计算时,可以设计如下习题:1.数学组同学用一条绳子在操场上围出了一个长16米,宽8米的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是多少米?2.他们又用这条绳子在操场上围出了一个长20米的长方形,那么这个长方形的宽是多少米?3.他们用这条绳子可以在操场上围出一个长15米,宽10米的长方形吗?4.他们能用这条绳子靠围墙围出一个长20米,宽10米的长方形吗?试画图计算说明。其中对学有余力的尖子生可以对第4题进行思考,对潜力等待开发的中等生则要求在完成前2题的基础上完成第3小题,而学困生只要求完成第1、2题就可以。通过不同层次、不同种类的练习题,可以全面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学习需求。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从最简单的效仿到逐步提高再到思维拓展,一步步降低学习难度,同时练习设计不拘泥于书本,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燃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开拓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学生更积极主动地学习,更好地锻炼自己的能力,更好地理解和巩固所学新知识,以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

三、设计练习要注重趣味性

苏霍姆林斯基说:“学习兴趣是学习活动的重要动力。”只有学生感兴趣的练习,才会积极主动地探究。由兴趣到探索,由探索到成功,在成功的体验中产生新的兴趣,推动数学学习不断取得成功。因此,为了吸引学生的兴趣,增强课堂的趣味性,教师除了精心设计练习内容之外,还应考虑丰富多样的练习形式,如设计判断题、填空题、选择题、应用题、匹配题等。教师也可以把课堂还给学生,让他们做学习的主人,亲自参与练习设计。比如,让学生当医生,设计改错题;让学生当法官,设计判断题;让学生调动各个感官,设计操作实验题。同时研究学生心理特点,针对好胜这一特点还可设计竞赛式练习,让学生在比赛中成长,在成长中进步。对于低年级孩子而言,练习语言要注意富有童趣,教师要寓学于乐中,多设计一些游戏性练习,帮助理解能力有限的低年级孩子。

四、设计练习要突出实践性

第9篇:小学课程设置范文

关键词:中职学校德育课;课程设置现状;之我见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6-004-02

一、中职学校德育课程设置现状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职学校德育课先后经历了1993年(以政治体系为核心)、2001年(以知识体系为核心)、 2009年(以育人体系为核心)三次重大改革。

2009年9月(第三次改革)开始实施的《教育部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程设置与教学安排的意见》指出,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两部分。必修课包括职业生涯规划、职业道德与法律、经济政治与社会、哲学与人生四门课程。心理健康作为选修课纳入德育课程体系。

德育选修课程的教学时间,一般不少于64学时。选修课除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外,还应根据国家形势发展进行时事政策教育,结合学校德育工作、学生社会实践、专业学习、顶岗实习进行预防艾滋病教育、预防教育、环境教育、廉洁教育、安全教育等。

洛阳市教育局根据《教育部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程设置与教学安排的意见》文件要求,结合本地区实际又加了一本《就业指导与创业教育》,这样中职德育课共六本书,六本书要求两年完成教学任务。笔者从事中职德育课教学近15年,就中职学校德育课程设置现状进行两点分析。

二、对中职学校德育课程设置的现状分析

1、从课程内容上来说,内容过多过难且陈旧。当前中职德育课程设置内容过多过难且陈旧,许多内容基本与普通高中原来的政治课的内容一致。就拿其中《经济政治与社会》和《哲学与人生》两本书来说,这两本书是原来普通高中学生学习的内容,其内容相当于原来普通高中整个三年的政治课程,现在放在职业高中要求用一年学完。除了这两门德育课程以外,中职生至少还需要学习三门德育课程,可以想象中职德育课程内容该有多么多。

现行教材偏重对学生进行德育理论的教学,理论性过强内容多理解起来难度大。如职业道德与法律教材不够浅显,哲学与人生教材内容理论性太强,经济政治与社会内容较多,以致德育教学难以真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难以切实体现师生互动关系,教材内容缺乏可操作性。

为了适应新的形势需要,普通高中很早就进行了政治教材课程改革,采用了适应形势发展的新教材。然而,当前中职德育课程的很多内容仍然采用普通高中已经废弃的老教材。

2、从学生学习来说,学习效果十分不理想

进入中职学校的学生本身在文化素养、行为习惯、学习态度、学习方法上整体低于普高学生。再加上中职德育课程的六本教材在内容上大多偏离学生的现实生活,仅仅局限于知识性的理论说教和抽象思维,常常因缺乏社会生活的依托而流于虚空、形式、无效,也常常因难以帮助学生解释和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道德问题与困惑,而被视为“假、大、空”。

因此,无论从外部原因还是内部原因分析,中职生很难培养对德育学科的学习兴趣。面对六本德育教材,刚开始还想学点,时间长了就会慢慢地放弃。许多学生对课堂学习内容感觉乏味,提不起兴趣;由于缺乏社会阅历,他们对教师所授内容似懂非懂,或者假作认真听课状、或者干脆不听课而做自己的事;课程讲授完了,留给学生的东西并不深刻,达不到德育教育的目的。

三、对中职学校德育课程设置的建议

1、事物是发展变化的,要用发展的眼光去看问题,德育课程设置改革势在必行。

德育课程是我国中职学校开设的一门重要的必修课程,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2015年1月教育部对2004年的《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进行了修订,印发了《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2014年修订)》。

德育大纲已经发生了改变,实施了六年之久《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程设置与教学安排的意见》体现的是2004年的《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文件精神,已经严重脱离了现实,跟不上时代的步伐,也应该进行改革,以适应新的德育大纲,体现新时期的新要求,真正实现德育课是学校德育“主渠道”、“主阵地”的作用。

新的德育大纲已经实施,作为德育工作主渠道的德育课程应该及早改革,全面落实新的德育大纲要求,实现德育课程的应有功能,为构建和谐社会,早日实现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2、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大幅度精简教材数量,真正实现德育的实效性。根据《教育部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程设置与教学安排的意见》要求,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两部分。该文件要求所有的中职学校学生至少要学习四本德育教材,对中职生知识学习要求比较全面,从理论上来说,如果学生按照要求去做,可以完成德育课的德育目标。但是,在德育教学实践中,我们看到德育课程存在“投入大、产出少、实效性低”,学习效果十分不理想。许多中职学校对德育课不重视,德育课不能开足开齐等诸多问题。

针对在德育课教学实践中暴露突出问题以及中职生自身学习能力较差的现实,我认为与其设置那么多课程,学生学不会又慢慢丧失兴趣,不如精简德育课程数量,让学生轻轻松松认认真真地去学习德育教材。对于这四本必修教材,我认为开设《职业生涯规划》和《职业道德与法律》两门课程就完全可以了。这样一方面学生学起来比较轻松,学习效果也会更好,另一方面德育教师也可以减轻教学压力,不再疲于应付,而是认认真真地对待教学,从而达到教学相长,真正实现德育课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 邹 芬.中职德育课学生学业评价的探索[J]. 学园.2014.(9):173-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