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货币基金收益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我于2006年7月份在市图书馆阅读到贵刊,看完后我感到这是一本质量一流、重点明确、深受欢迎的理财刊物。我如获至宝,爱不释手,于2008年8月份开始订阅贵刊,2009年度我已通过邮局订阅。
我是一名新基民,2007年5月份入场。我用6万多元购买了6只基金,主要是股票型、指数型和混合型,高点位时没有赎回,现在已经亏损50%。2008年9月我又用2万多元分别购买了债券型和货币型基金,以平衡风险。我相信,股市波动是正常现象,关键要有平和的心态。
现有一事请教:货币市场基金按“每万份基金单位收益”和“7日年化收益率”计算,那我2008年买的货币基金怎么确定净值和当天的收益呢?
黑龙江读者
首先感谢你对我刊的肯定和褒扬,这会化作编辑部的不懈动力,促使我们永远将杂志质量放在首位,为读者提供实用耐读的理财精神食粮是我们孜孜以求的目标。
正如你所说,资本市场波动大,良好的心态是投资成功的必要因素之一。你虽是新基民,但已掌握此要领,实属难能可贵。2008年股市巨幅下跌,债市却是风景一片独好。9月你适时加仓债券及货币基金,不仅能适当弥补前3类基金的亏损,也起到分散风险的作用,可谓明智之举。不过,6万元分投6只基金的配置稍有欠妥。一般来讲,核心基金组合数目3~4个为宜,尤其是以股票市场为主要投资对象的基金,更需要精挑细选,因为跟踪多只偏股型基金费时费力,也不能有效规避单边市场大幅下跌的风险。
通常情况下,货币市场基金的净值永远是1元。比如购买1万份就要用1万元。基金净值不能体现当天收益。货币基金公布的7日年化收益率是指按照最近7个自然日收益折算出来的年收益率,每万份基金单位收益是指前一个工作日每1万份(元)货币基金的实际收益(含节假日),两者会存在一定的差异。当日收益‘当日基金份额/10000×当日每万份基金单位收益。
您好!我从上文学时起就是贵刊的铁杆读者,那时正值中国股市的大牛市,身边好多亲戚,同学买股票、基金都了不少。现在我刚参加工作时间不长,于里也有了一些积蓄,本想小投一笔却适逢股市低谷,让我感觉有些茫然,周围很多同事也颇有此感,所以望贵刊多一些适时指导和多元化分散投资的渠道和技巧。
通过阅读贵刊了解到基金定投是比较适合职场新人的一种理财方式,但由于经验少,还比较难做到慧眼识“基”,挑选出比较有潜力的基金,希望专家能给予点评。
本刊的集藏栏目也颇受大家的青睐,这两年也正值奥运藏品火热之际,也跟风买了些奥运题材贵金属纪念币,但却不太清楚它的身价和主流的交易渠道,恳请予以指导。
另外,贵刊刊登的有关保险、房产的一些文章也都广受好评。封面图片总给人一种温馨的和美的家庭氛围,很有亲切感。
祝贵刊越办越好!
山东读者
前面的读者已经提到,股市波动是正常现象,在投资市场上,首先希望你如他一样树立平和心态。理财是伴随一生的事情,清晰目标、长远打算,综合规划是其关键。投资更不仅局限于股市这一渠道,强市有赚钱的门道,弱市也有制胜的妙招。我刊的投资版块侧重推荐方法,传授技巧。介绍工具,不论市场牛熊更替,都会提供适时操作指导和相应渠道。不妨每期关注,定会找到所需。
关于基金定投,我刊已在基金栏目和专家理财门诊多次涉及,这里不再赘述。需要提醒两点,一是定投要服务于长期目标,比如养老或子女未来的教育,用闲钱坚持长期投资。二是选好基金种类。基于期限较长,可选取波动较大、但长期获利颇丰的偏股类基金,如股票型、指数型或混合型。建议你一方面参考我刊每期基金业绩排行榜,另一方面要关注基金栏目文章,从中获取相关操作信息,择优持有。
奥运题材收藏品在我刊集藏栏目曾有介绍。具体到奥运贵金属收藏品,由于开发的种类比较多,有贵金属纪念币、纪念章、奥运金条、金砖、金银盘等,每种表现和价值就不能一概而论。贵金属纪念币一般由中国人民银行发行,中国金币总公司及其特许零售商或特约经销商销售,这些是正规的交易渠道。但若把纪念币变现,则需要通过民间交易市场、典当行或藏友之间的交换来实现,因为还没有产品的回购机制,发行之初,奥运贵金属纪念币都有“零售指导价格”,而每家经销商一般会随行就市,制定相应的价格。购买贵金属纪念币不论投资还是赏玩,都有必要了解相关收藏知识,毕竟它会同股票一样,涨跌不由人。
2009年“理财故事”征稿启事
2008年中国股市跌幅创全球之最,基金净值大幅缩水,银行产品屡遭责难,私募门槛难及。普通投资者经历冰火两重天。2009年《大众理财顾问》全新改版的理财故事诚邀您共品投资人生,参悟理财之道。
为普及理财知识、提高理财技能,弘扬积极的财富文化,挖掘个人理财实践中的成功经验与失败教训,加强风险意识。本刊“理财故事”栏目特向全国读者征稿,欢迎您将投资理财路上的心经感悟寄发至本刊,我们将择优刊登。
征稿要求:
1 以“我的理财心经”为主题,记述自己或家庭的理财故事,也可以记述自己身边亲友的理财故事;可以是投资故事(包括银行理财产品、保险、股票、基金、外汇、黄金、集藏等);也可以是消费故事(如房产、汽车、旅游、保险,医疗、教育等);可以记叙实际经历,也可以抒发体验与感悟。归结为方法性的经验更佳;
2 题目自拟,内容健康,思想积极向上;体裁不限,记叙文、议论文,散文均可;字数在2000~4000字;
3 投稿方式:纸质文稿、电子文稿均可,都需注明“理财故事”字样。
通信地址:北京西城区百万庄大街22号《大众理财顾问》杂志“理财故事”收
关键词:量化宽松政策;美联储;新兴市场国家;全球金融市场
Abstract:This paper discusses four issues related with Fed and its monetary policies,including the influence of quantitative easing on emerging markets,the role of Fed in providing liquidity for the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market,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quantitative easing and currency manipulation and that between international trade and international capital control. And this paper proposes policy suggestions that emerging markets should cope with quantitative easing through policy adjustment,increase the capital injection into IMF and promote bilateral investment and free trade talk.
Key Words:quantitative easing,Fed,emerging markets,global financial market
中图分类号:F831.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2265(2014)02-0028-06
一、概述与引论
本文将讨论与美联储及其货币政策相关的四个问题:一是量化宽松政策对新兴市场国家的影响;二是美联储在为国际金融市场提供流动性方面的作用;三是量化宽松政策与货币操纵;四是国际贸易与国际资本管制。
如何看待量化宽松政策的影响:作为世界最大经济体、国际金融中心和主要储备货币发行国,美联储的货币政策会通过国际贸易、汇率、国际资本流动、全球金融市场等途径影响到其他国家和整个世界。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包括量化宽松政策在内,美联储的扩张性货币政策从资本流动和外汇市场等多个方面影响了世界经济。其中,量化宽松政策对新兴市场国家的影响是积极的,但也增加了新兴市场国家的压力和波动,使其宏观经济管理更加复杂化。不过,最终量化宽松政策的影响程度,取决于各国的具体情况。对新兴市场国家来说,第一轮量化宽松政策的作用是积极的,它降低了危机冲击下的经济衰退压力。第二轮量化宽松政策推出时,主要发达国家普遍存在货币宽松和经济疲软,而一些新兴市场国家正在经历着较快的经济增长,一些国家甚至出现经济过热,结果造成国际资本大量流向新兴市场国家,招致巴西等一些发展中国家指责。与此相反,美联储宣布准备退出第三轮量化宽松政策则给新兴市场国家造成了相反的压力,引起大量资本流出和本币贬值。
如何看待美联储为全球金融市场提供流动性:在危机期间,美联储在履行国内责任的同时,积极与其他国家开展金融合作,通过货币互换的方式,向巴西、墨西哥、新加坡和韩国等国家提供美元流动性,也向欧洲中央银行、英格兰银行、瑞士中央银行和日本银行等提供了美元流动性,有效地缓解了国际金融市场因缺少流动性而可能出现的金融恐慌。
如何看待量化宽松政策与货币操纵:20 世纪90 年代末,亚洲金融危机发生之后,一些国家积累了大量经常项目顺差和巨额外汇储备。这些外汇储备是用于支持外汇市场干预的,特别是在东南亚国家。量化宽松政策并没有强化这一趋势,事实上,在量化宽松政策实施期间,大多数国家的外汇储备积累速度有所放缓。量化宽松政策会对其他国家的资产价格和外汇市场产生一定影响,但与货币操纵是完全不同的。量化宽松政策是国内政策,主要用于影响国内资产价格和国内经济;并且量化宽松政策在增加国内总需求的同时,并不必然减少对外国商品和服务的需求。而货币操纵往往具有零和效应,会转移需求而不会增加需求。
如何看待国际贸易与国际资本管制:现在一些国家,包括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对资本管制的看法,将其视为最大限度获得全球化的好处并尽可能降低成本的政策工具之一。
二、量化宽松政策对新兴市场国家的影响
在此次全球金融危机中,各国中央银行都非常活跃,尤其是主要发达国家。为了提供政策支持,避免金融崩溃,引导经济走出衰退,主要发达国家的中央银行积极采取行动,将中央银行的基准利率降低到零或接近于零,并通过扩大其资产负债表来实施量化宽松政策。2008 年12 月至今,美联储一直将其基准利率保持在0—0.25%的低位,与此同时,美联储的资产负债表规模从雷曼兄弟倒闭前的9000 亿美元激增至如今的4 万亿美元左右,增长将近4 倍。
一些经济学家已经研究了量化宽松政策的国内后果,本文将主要分析量化宽松政策的外部后果。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和国际金融中心,美元是世界上最主要的储备货币,因此,美联储的量化宽松政策会通过三条渠道影响世界:一是贸易和汇率,美国经济较快增长有利于消化世界各国的出口;相反,美元贬值将增加美国对世界各国的出口。二是国际资本流动,美联储降低短期利率和长期利率将导致国际资本流出美国;美联储提高短期利率和长期利率将导致国际资本流入美国。三是全球的风险承担和金融稳定,美国经济恢复和金融稳定有利于降低世界的风险溢价并鼓励投资。
要说明美联储的量化宽松政策给新兴市场国家带来了什么影响,需要分为两个阶段进行研究。第一阶段,大量资本流出美国、流入新兴市场国家(见图1),新兴市场国家的货币升值。第二阶段,国际资本流动发生逆转,新兴市场国家的货币下行压力增大。
图1: 新兴市场国家的资本净流入占新兴市场国内生产
总值的比重(1990—2013年)
[来源: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国际金融统计》和《世界经济展望》。] [量化宽
松时代] [按国内生产总值的百分比]
同样的模式也可以用来分析新兴市场国家外汇市场的变化(见图2A和图2B)。在2011 年年中之前,新兴市场国家的货币不断升值(就实际有效汇率而言,它反映了一国的国际竞争力)。2013 年5 月,新兴市场国家的货币开始贬值。这里需要强调的是:(1)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新兴市场国家的资本净流入开始减少,这一趋势并不是由量化宽松政策造成的,其早在美联储推出量化宽松政策之前就开始了。(2)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研究,国际资本流向新兴市场国家的原因主要是美国国债收益率下降和各国风险规避情绪上升,量化宽松政策并不是主要原因,“国际资本流动速度加快与美国各轮量化宽松政策之间的关联程度较低”(IMF,2013a )。换句话说,在此次全球金融危机中,新兴市场国家的经济增长率高于主要发达国家,对国际资本流动的影响可能更大。如图3 所示, 2007 年,新兴市场的资本净流入达到峰值,后来开始下降,主要推动因素是经济增长率的差异。主要发达国家的经济衰退是国际资本流向新兴市场国家的重要原因。
美联储的量化宽松政策从总体上讲是积极的,但它也使新兴市场国家的经济管理更加复杂化,其影响主要取决于各国的具体情况。首先,对世界经济来说,第一轮量化宽松政策的后果无疑是积极的,它降低危机冲击下世界经济的衰退程度。正如2012 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外溢报告”所说,“很少有国家批评美联储在2008—2009 年的第一轮量化宽松政策或欧洲中央银行在2011—2012 年的长期再融资操作。因为当时各国经济处在严重衰退之中,美联储的量化宽松政策有助于世界经济恢复”(IMF, 2012)。
第二,当第二轮和第三轮量化宽松政策开始实施时,世界经济正在复苏之中,一些新兴市场国家出现了经济过热。从2009 年第三季度到2011年第三季度,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率较高,货币大幅升值(见图2A和图2B)。为此,一些发展中国家对美联储的量化宽松政策颇有微词,其中最强烈的批评来自巴西,因为巴西当时正在经历着严重的经济过热。如图2A 所示,相对于2008 年8 月的峰值来说,巴西雷亚尔的实际有效汇率在2011 年末升值了大约14%。这一时期一些新兴市场国家本币贬值的趋势并没有完全逆转,比如韩国、墨西哥和南非;或者只是略微逆转,比如印度、印度尼西亚和土耳其。不过,巴西和俄罗斯却出现了本币升值。
第三,2013 年5 月美联储表示将退出量化宽松政策,当时美联储主席伯南克的“退出谈话”,在新兴市场国家引发了方向相反的压力,即资本外流和本币贬值。不过,“退出谈话”对新兴市场国家的影响程度也不相同,相比之下,“脆弱五国”的压力较大,因为巴西、印度尼西亚、南非、印度和土耳其当时都面临巨额经常项目逆差,很容易受到外国资本流动的影响,同时它们的经济增长率正在放缓(见图4)。
艾肯格林和古普塔(Eichengreen和Gupta,2013)的分析表明,在“退出谈话”之前,那些货币大幅升值、经常项目巨额逆差的国家经历了汇率和股票价格下跌;中国和新加坡等经济体则由于拥有充裕的外汇储备和较大的经常项目顺差,其货币不断升值。
为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新兴市场国家应当主要通过调整国内经济政策,以应对美联储量化宽松政策的影响。在目前情况下,发展中国家应实行宏观审慎政策,当美联储扩张银根时,获得国际资本流入的好处;当美联储紧缩银根时,通过货币政策、外汇储备和资本管制的政策组合来应对资本流出。不能指望美联储根据个别新兴市场经济体的需求来调整它的行动。正如2013 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外溢报告”所说,“虽然溢出效应可能非常严重,但溢出的接受者自身也可以做很多事情来减少风险。它们可以利用宏观经济政策和宏观审慎工具(包括必要时采取资本流动管制措施),降低风险,建立缓冲区,加快结构性改革,提高潜在产出率。只有这样,才能面对即将到来的货币政策正常化的挑战”。
新兴市场国家吸取了教训, 2013 年12 月,当美联储减少其资产购买规模时,包括“脆弱五国”在内的多数新兴市场国家保持了经济的基本稳定。
三、美联储的货币互换
美联储的主要职责在国内,但其政策结果具有一定的国际性。雷曼兄弟倒闭之后,通过高达300 亿美元的货币互换协定,美联储向巴西、墨西哥、新加坡和韩国等提供了较为充足的美元流动性(见表1)。货币互换对于稳定2008 年底和2009 年的世界经济形势具有重要作用。奥利维尔·珍妮(Olivier Jeanne,2010)认为,韩国与美国签订货币互换协定是有利的。“当韩国陷入危机时,大约有2700 亿美元外汇储备(差不多相当于其国内生产总值的30%),2008 年初,受危机冲击,韩国外汇储备规模开始下降,到2008年9 月,韩国的外汇储备规模减少到2000 亿美元,并伴随着韩元大幅贬值,同时,韩国商业银行也遭遇了短期外债展期的困难。2008 年10 月,韩国中央银行与美联储签订了300 亿美元的货币互换协议。此后,韩元汇率和韩国的外汇储备水平逐步稳定,到2009 年底,韩国的外汇储备规模重新回到全球金融危机之前的水平。总体上看,韩国的实体经济受危机冲击不大,失业率从未超过4%”。
同样,在欧洲债务危机期间,美联储向世界多家中央银行提供了货币互换支持(见表1)。其中,对欧洲中央银行、英格兰银行、瑞士中央银行和日本中央银行没有额度。帕帕蒂亚(2013)估计,欧洲中央银行获得了近6000 亿美元的流动性支持。美联储提供货币互换的主要原因是“外汇市场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流动性不足,而且非美国银行尤其是欧洲银行的贷款规模远远无法满足市场需求,此前非美国银行能够在外汇互换市场融资,在欧洲债务期间,这条渠道枯竭了。
在美联储提供国际流动性的经验启示下,我的同事特德·杜鲁门(2013)提出,应当将这一机制制度化,使其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一起发挥危机时期的协调作用。他认为,全球金融危机随时都有可能卷土重来,它们往往由于过度的国内外债务积累而引发。成功解决危机并减少“溢出效应”需要各国协调行动,以防止国际金融市场的流动性过度紧缩。以中央银行——因为钱在那里——为中心,建立一个更加强大的全球金融安全网将是应对未来危机的有效工具。
这也表明,完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使之更有效率是非常必要的。完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于保持美国的全球经济领导地位至关重要。同时,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也提供了防范金融危机所必需的融资保障。正如南希·伯索尔和克莱·洛厄里(Nancy Birdsall和Clay Lowery,2013)所主张的那样,美国国会应当“以对美国纳税人来说微小的预算成本,批准增加对国际货币基金的资金投入,这样做对美国是有利的,将使之不再承受下一次全球金融危机的成本”。
作为20 国集团应对此次全球金融危机协调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主持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与187 个成员国的谈判工作,旨在增加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资金投入,并对其成员国的份额分配进行调整。虽然主要发达国家早就获得了本国立法机构的同意,但令人尴尬的是,由于美国国会未能采取行动,使这份简单而合理的协议被束之高阁。
四、量化宽松政策与货币操纵
还有两个问题需要讨论。第一个问题是,量化宽松政策刺激了外汇储备积累和货币操纵,这会对美国经济和世界经济产生不利影响吗?答案是否定的。
此前,亚洲金融危机之后,亚洲国家的外部失衡主要表现为巨额的经常项目顺差,亚洲政府通过外汇市场干预和外汇储备积累维持了这一顺差。起初,亚洲国家积累外汇储备仅仅是为了作为防范危机的一种保险,后来,外汇储备逐步演变为旨在促进出口的重商主义政策的一个组成部分,最典型的例子是中国。阿迪提·马图(Aaditya Mattoo)、普拉奇·米什拉(Prachi Mishra)和我(2012年)估计,中国实际汇率每低估10%,就会使发展中国家的出口下降1.5%到2%。全球失衡在2007 年达到峰值,不过,在量化宽松政策实施期间,各国的经常项目顺差有所减少,并且包括中国在内的一些亚洲国家出现了货币升值(见图5A 和图5B),外汇干预也有所减少。
第二个问题是,量化宽松政策是货币操纵的一种形式吗?答案是否定的。近年来,一些新兴市场国家提出,量化宽松政策本身是货币操纵的一种形式。量化宽松政策会影响美国的资产价格,而且会通过利率政策调整降低美元汇率。鉴于美国的经济规模及其在国际金融体系中的重要作用,美联储的量化宽松政策会通过资产价格变动和美元汇率变动影响世界经济。但是,量化宽松政策主要针对国内资产价格,主要影响是国内经济。就它们主要通过国内市场发挥作用而言,量化宽松政策是典型的国内政策。量化宽松政策的外部影响通常是国内影响的副产品,对其他国家的影响较小。而货币干预是对外政策,其主要目的是增加对国内生产的商品和服务的国外需求。美联储的量化宽松政策在增大对国内生产的商品和服务需求的同时,并不必然降低对外国商品的需求。
总之,货币操纵可能是也可能不是目前世界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如果是,它应该作为后多哈回合的一部分在世界贸易组织中得到解决,就像阿迪提亚·马图和我(2009年)所主张的那样。如果不是,它应当在跨太平洋伙伴关系的框架下得到解决,就像我的同事伯格斯滕和加尼翁(2012)所主张的那样。
五、贸易政策与资本流动
美联储注重国际责任,通过提供美元流动性支持各国应对危机、恢复经济。在贸易方面,美联储还有必要进一步采取行动吗?答案是肯定的。
奥利维尔·珍妮、约翰·威廉森和我(2012)主张,资本管制措施可以作为宏观经济政策库的一个工具,以最大限度地获得全球化的好处并减少其代价。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最近发表的一系列论文也改变了其早先的立场,支持在必要情况下使用资本管制政策(IMF,2011a,2013b)。美国政府也表现出了更大的灵活性。
然而,人们对美国的双边投资条约和自由贸易协定——特别是美国与智利、新加坡、韩国的相关条约——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了美国的伙伴国共享这些政策,目前还存在争议。这个问题关系到在危机情况下是否允许对资本流入和流出进行管制。显然,我们应当慎重使用这些政策,而且只是在特殊情况下使用,但不应完全排除使用。
跨太平洋伙伴关系的谈判提供了绝佳的机会,美国政府应当表明自己的态度,即不打算阻碍其贸易伙伴国使用的合法政策工具,包括为了应对全球化的压力和未来可能发生的金融危机,对资本流动进行一定管制,以及基于国际收支平衡的目的实施相应的资本管制。
六、政策结论
一是为了维护本国利益,新兴市场国家可以通过自己的政策调整来应对美联储的量化宽松政策。当美联储实施扩张性货币政策的时候,发展中国家可能通过实施宏观审慎政策获得国际资本流入的好处;当美联储收紧银根时,发展中国家可以通过货币政策、外汇储备和资本管制的政策组合应对国际资本流出。
论文关键词:人民币汇率,外商直接投资,经济增长,Johansen协整检验
一、引 言
伴随着外商直接投资(FDI)对世界各国经济的增长效应日益显现,关于人民币汇率、外商直接投资(FDI)与经济增长问题因此也越来越备受各方关注,尤其是自2005年7月汇改以来,人民币汇率持续升值,汇率波动幅度加大,更是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关注。他们对此问题进行了大量研究,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从研究结果来看,主要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
第一种是以Cushman(1985)、Froot和Stein(1991)为代表的人民币汇率贬值促进FDI的流入期刊网,他们得出这一观点的主要原因归结于“相对生产成本理论”(Cushman,1985)和“相对财富假说理论”(Froot和Stein,1991)。他们认为一国货币的贬值会降低当地商品生产的成本,提高FDI的回报率和外国投资者的相对财富。与此同时,国内的陈浪南(1999) 对中美日三国汇率变动与FDI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也发现人民币的升值会引起我国FDI 流入的减少。得到类似结论的学者还有谢建国(2005)、邱立成和刘文军(2006),等等。第二种是以Campa (1993)和Benassy-Quere (1999)为代表的人民币汇率升值能够促进FDI的流入,他们认为跨国公司在国外的投资取决于其未来收益的期望值,若投资国货币越坚挺,进入该国市场未来收益的期望值就越高,也就会吸引更多的FDI。
此外,关于FDI与经济增长的研究也颇为丰富。萧政和沈艳(2002)从中国和其他23个发展中国家总量时间序列的分析发现国内生产总值与FDI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互动关系。贺红波和屠新曙(2005)首先运用MWALD方法进行非平稳变量的Granger因果检验,然后运用两变量的EG方法进行协整检验,发现GDP与FDI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GDP不是引起FDI的Granger原因,而FDI却是引起GDP增长的Granger原因。得到类似结论的实证研究还有薄文广(2005)、姚树洁(2007)、岳书敬(2008)等,他们认为FDI与中国经济增长之间也存在稳定的正向均衡效应以及单向因果关系,FDI的增长是GDP增长的Granger原因。但也有部分学者(譬如,何晓琦等,2005)的研究却发现外资对我国经济增并没有显著的影响。
纵观上述文献,尽管现有研究取得了丰富的成果,却仍然存在以下一些缺陷:
第一、既有研究似乎均是单独研究人民币汇率和FDI,或者FDI与经济增长之间的两两关系,而人民币汇率、FDI和经济增长三者之间往往是相互影响的,若忽略三者之间的动态效应分析,而仅仅研究两两之间的关系,显然会不利于对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
第二、无论是研究FDI与人民币汇率,还是FDI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仍未能取得较为一致的结论,一方面源于现有文献普遍采用简单线性回归,抑或是因果检验等计量方法的缺陷,另一方面可能源于现有文献均是采用年度数据,至多采用季度数据,而致使样本容量过小,不能得到精确的结论。
针对这些问题,本文首次将人民币汇率、FDI与经济增长三者联系起来,运用Johansen协整检验、向量误差修正模型和脉冲响应分析以及方差分解技术系统地研究三者之间的动态效应,以期得到更为可信的结论,为政府当局制定科学、合理的政策建议提供更为丰富的实证结果。
二、人民币汇率、FDI与经济增长动态效应实证检验
1.数据来源与说明
外商直接投资(FDI)用当月外资利用额代替,数据来自中宏数据库;一国的GDP是衡量经济增长水平的最佳变量期刊网,但由于国内没有月度GDP的统计数据,因此用工业增加值代替,数据来自CCER数据库;汇率用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代替,数据来自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国际金融统计,实际有效汇率为间接标价法,数值变大表示人民币升值,反之,则表示贬值。外商直接投资额按当月平均汇率(人民币对美元名义汇率)折算为人民币单位计价,所有变量均经CPI平减(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除外)处理为实际值。此外,针对外商直接投资(FDI)及工业增加值数据表现出很强的季节性问题,遵循一般文献的做法,将各变量进行X-12季节调整,以减小异方差性,同样采用一般文献的做法,对各变量进行取对数处理。
2.变量平稳性检验
由于大多数时间序列数据生成过程都是非平稳的,为避免在使用传统的OLS方法估计时可能会出现“伪回归”问题,我们首先需要对各时间序列变量数据的稳定性进行检验,通过Eview6.0软件的ADF单位根检验,得到检验结果如表1。
表1 ADF单位根检验结果(2000.01-2009.12)
变量
检验类型(C, T, L)
ADF统计量值
1%临界值
5%临界值
10%临界值
LNFDI
(C, 0, 0)
-2.04
-3.49
-2.89
-2.58
(0, 0, 0)
-11.49***
-2.59
-1.94
-1.61
LNREER
(C, 0, 0)
-1.11
-3.49
-2.89
-2.58
(0, 0, 0)
-11.51***
-2.59
-1.94
-1.61
LNGDP
(C, T, 2)
-0.289
-4.04
-3.45
-3.15
(0, 0, 0)
-2.027**
-2.59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理财
一、大学生理财的必要性
1.什么是理财
市场经济时代,“财富”观念已经深入人心,“理财”这一以前闻所未闻的新鲜事物也如雨后春笋般遍地开花,银行、网络中到处可见“理财”这一名词。相对“财富”而言,很多人认为理财就是生财、发财,是一种投资增值,只有那些腰缠万贯家底殷实既无远虑又无近忧的人才需要理财,在自己没有一定财富积累的时候还很难涉及理财。其实这是一种狭隘的理财观念,生财并不是理财的最终目的。理财的目的在于学会赚钱、花钱和管钱,使个人与家庭的财务处于最佳的运行状态,从而提高生活的质量和品位。
2.大学生为什么要理财
理财是一辈子的事,人生阶段包括单身期、家庭形成期、家庭成长期、子女大学教育期、家庭成熟期和退休期。而大学时代是人生中重要的阶段,它属于单身期。大学时代应该是理财的起步阶段,也是学习理财的黄金时期。对于没有收入来源(大多数依靠父母提供)的大学生来说,大学阶段的财商培养只是训练和演练,在日常的生活中养成一种理财的习惯,而不是看重输赢结果的比赛。美国的爱默生在其《处世之道》中说到“财富就是将智慧运用于自然;致富的艺术不是勤奋,而是选择合适的方法、合适的时机和合适的地点”。因此在大学阶段的理财训练包括养成良好的心态、成熟的心智;培养全面的专业素质;获得人生和工作的经验、职业技能的学习;制定明确的目标、生涯的规划。系统的进行理财训练,将帮助大学生无论今后从事什么职业都会受用终生。在大学时代应培养主动理财的意识,形成一个良好的理财习惯,掌握一些必需的理财常识。
二、大学生如何理财
1.教育策划
对于教育策划,很多人认识这不是理财,其实那是一个误区。不是只有炒股、买基金才是投资,教育也是一种投资。完成大学学业或者获得相应的学历学位,都有利于大学生在毕业后能顺利找到工作。目前很多大学生还是把毕业工作后的第一份薪水看作是第一桶金。因此顺利完成学业,是保证理财资金的前提。当然,提高外语水平、增强计算机能力和取得各种有用的相关证书也是当今社会必不可少的教育投资。这些方面的投资已经引起了一些大学生的重视,他们把平时节省的钱,在放假的时候用到新东方等培训机构学习IELTS、GMAT等外语课程。也有不少同学热衷于考各类证书,如会计师、物流师、理财师和咨询师等等。以上的这些都是理财的基础,是帮助大学生在将来获得持续稳定现金流的途径。另外各个大学都设有不菲的奖学金制度,一般一等约3000元,二等约2000元,三等约1000元。另外许多公司设立的专项奖学金金额更大,一等有的高达数万元。所以努力学习,做好教育策划,争取获得奖学金也是理财的一个主要方式,毕竟大学时代,学习知识是最主要的。
2.投资策划
(1)投资工具风险比较
(2)主要投资工具
①投资定期存款是节流的第一步
学生也可以开一个个人储蓄账户,采用跟银行约定的零存整取的方式,每月定期从生活费中拿出几十元存入银行,或者将每个月用剩的钱全部存入银行,这样一学期下来也有百来元的结余。这种零存整取的方式对学生存钱有一定约束力,也有利于养成节俭的好习惯。
②投资保险,实现保障增值
保险向来就是理财的重要工具,因为它本身就具有保障的功能,而且它投资起来非常方便,也不需要花太多的时间去打理。最近几年,随着金融行业的发展,中国保险市场上推出了结合投资和保障双重功能的险种。比如说,中国平安推出的平安万能险,除了能保障重大疾病以外,还有上不封顶,最低1.75%的保底收益,与银行单利计息的投资收益相比,此险种的还有每月收益复利计息的优点。因此,大学生平时学习之外也没有多少时间和经历,适当的投资这样的保险,不仅能保障自己的人生安全,还能获得比定期存款更高的投资收益。
③尝试基金定投,学会资金开源
对于具备赚钱能力或资金富裕的学生,不妨尝试投资一些小额基金,在“实战”中逐渐提升个人理财的能力。目前,购买基金的最低金额都在1000元左右,国债、货币基金的风险相对较低。一些大学生选择了投资基金。基金是专家理财,比较稳定。大学生小郭已经投资基金2个多月,他说“基金定期定额的投资方式,类似于银行的零存整取,收益却比银行利率大得多”。
④适度的投资股票,不要走进理财误区
现在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正在加入炒股的行列。许多学生看到最近两年行情不错,也想积累一些实战经验为今后考注册金融师打基础,没想到却走上了一条苦涩的路。去年,大学生小A花了1万多元,买了1000股某药业公司的股票,结果几天下来赚了2000多元。尝到甜头的他于是一狠心又将父母给的大四学年的学费全部投进了股市。不知道是自己炒得不好还是运气不好,现在已经亏了近万元了。眼看着要毕业了,学校也开始催缴学费,如果不缴清学费的话,就拿不到毕业证,也就没办法出去找工作。因此,建议大学生适度的投资股票,毕竟对于大学生来说,股票属于高风险的投资工具,少量的参与但不要影响学业。
3.财务策划
(1)合理使用信用卡
“没有信用卡,出了校门我就不能潇洒了!”大学生小王毫不掩饰自己对信用卡的依赖。调查发现,时下大学生手持多张信用卡的现象十分普遍,少则一两张,多则七八张。不少大学生已成为“卡奴”。
部分大学生将拥有信用卡视为迈入社会的"第一步",有的甚至把拥有一张高透支额度的信用卡看作富裕的标志、成功的象征。而有了信用卡之后,他们对透支已经习以为常。月光光,月月光,月光一族在当代大学生中可谓阵容庞大,时至今日,其势头依然有增无减。父母原本给我们的生活费已经够用,但很多人却没有认真对自己的金钱做预算,有些同学每个月的前十天吃香的喝辣的,春风得意容光焕发!可到后十天却只好馒头加白开水勉强度日。为了生活,于是只好举借外债。各大银行也许正是掌握了这个商机而纷纷推出刷卡超支消费业务,来赚取我们"看不见"的钞票,因此我们很多朋友的财政赤字月月攀升。盲目办卡、高额透支消费的不理性不仅让自己成为"负翁",受卡所累,而且造成"子债父还"的情况。大学生的每笔透支与偿还都会在信用档案上留下记录,而随着个人信用信息系统的全国联网,恶意欠款行为将会在信用档案中留下''''痕迹'''',不仅影响未来就业,还会影响工作后申请房贷车贷,所以大学生透支消费应理性。
(2)学会记账,建立个人现金流量表和资产负债表
张同学是去年踏进大学的,是个典型的"月光公主"。她说:"我从来都没有记账的习惯,钱都是稀里糊涂地花,等去ATM机取款时才知道已经没钱了。每个月近1000元的生活费往往熬不到月末,最后只好向家里''''求救''''。"据调查,目前在各高校,半数以上的大学生都存在"钱不够花"的现象。大学生应该有自己的"账簿",养成记账的习惯,按月份和类别,简单记录每天的开支情况,合理分配生活费用;将生活费用按所需分成若干部分,留一部分作课外学习辅导,留一部分作后备资金。
(3)兼职是一种理财经历
据美国的大学一份调查显示,约有56%的大学生有较为稳定的兼职工作,曾经或打算兼职的同学超过了90%。从经济投资学来说,兼职是一项不需要预付任何资本的纯增值方式,而且几乎没有什么风险性。找一份合适的校外兼职,会进一步扩充自己的财务本金。这种理财"增值"方式,应该成为大学生理财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总结
21世纪的大学生不应该仅仅只有"智商",还应该具备一定的"财"商,在大学时代就应该养成很好的理财习惯,为自己在现在和将来精打细算,这样对于以后走向社会收益巨大。
参考文献
[1]王品文,李冠莹.《大学生,你理财了没?》,大学报,2007-12.
【论文关键词】欧债危机;危机原因;启示
过去的2011年,是内忧外患多种因素繁杂交织的一年。 欧洲债务危机持续发酵,主权信用危机恶化,欧美各国经济复苏步履维艰,国际贸易增速回落,国际金融市场剧烈动荡,全球经济再度衰退的忧虑充斥市场。整体来看,欧债危机是中国外部经济面临的一场重要危机,怎么应对是至关重要的问题。在探究欧债危机对中国的影响和启示之前,我们先简单谈一下欧债危机产生的原因。
一、欧债危机的原因分析
1、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爆发的直接原因:高赤字
如果将债务杠杆比喻成潮水,那么水能载舟,亦能覆舟。金融危机爆发后,全球政府联手利用公共财政的“再杠杆化”掩盖了金融体系的“去杠杆化”。但是这种掩盖是暂时性的,自从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爆发以来,人们最常想起的词语就是“高赤字”。
2、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欧元区经济政策结构不平衡
欧元区现阶段实行的是统一的货币政策和分散的财政政策。然而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常年的不对称性使得各项矛盾和问题得以积累。在08年全球次贷危机的冲击之下,矛盾开始暴露,直指主权债务危机。尽管货币一体化为欧元区成员国政府搭建了更大的融资平台和竞争优势,但是由于经济状况的差异而形成的不对称冲击,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这些优势。另一方面,欧元区签订的《稳定与增长公约》并没有完全遵循最优货币区的要求,各国的实体经济结构不尽相同,这样更容易遭遇“不对称冲击”的影响。由于各成员国经济周期不同步,欧元的诞生也未能显着缩小这种差异。同时欧洲中央银行在货币政策的选择上,无法也不可能满足成员国不同的货币政策偏好,从而增加了危机蔓延的可能性。
3、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爆发的历史原因:高福利政策
高福利意味着政府的高支出,必然伴随的则是高税收。高福利政策使得欧洲各国在经济发展上缺乏一种活力,并且在财政支出上远高于非高福利国家。不得不说,高福利是高赤字的一个重要源头。
二、欧债危机给中国的影响
欧债危机对世界经济的影响不断显现出来。欧美经济的不景气,直接影响到中国的出口。由于中国的经济主要还是外向型经济,出口在整个经济中所占的比例很高。出口的下降,必然会对中国经济各个方面都有深远的影响。
(一)导致人民币“升值”
最近在欧债危机的冲击下,避险资金纷纷转向美元资产,随着美元走强,人民币也跟着升值。从1月4日到5月28日,人民币对欧元汇率升值达到15.9%;同期人民币对英镑升值了10.7%。在不到半年时间内,人民币已经因欧洲债务危机而对主要非美货币出现较大幅度的升值。人民币“被升值”还将影响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的调整。
(二)影响中国对欧洲国家出口
由于人民币升值幅度较大,中国出口到欧洲的产品价格竞争力下降。出口企业如果用欧元和英镑收汇,则面临较大的汇率风险。此外,由于欧系货币贬值,欧盟对中国动出口将会增加,中国的贸易盈余还可能会继续下滑。
(三)外汇储备缩水
欧元和英镑贬值,将使以美元计价的外汇储备出现缩水。我国防范外汇资产的缩水问题,必须采取动态的资产管理模式,即不仅需要关注投资的收益,也要关注汇率变动带来的资产价值变化,以保证外汇资产的保值增值。
(四)投机资本流入可能增加
现在人民币对欧元和英镑升值,欧元和英镑投机资本流入同样可以获得人民币升值的好处。因此防范走弱货币如欧元和英镑等资产的流入。
(五)欧债危机影响全球经济复苏进程,对中国的外需影响较大
欧债危机已经影响了其他欧洲国家的经济恢复步伐,同时还增加了全球经济复苏的不确定性,欧洲国家经济恢复增长将面临更大的挑战。欧盟是中国的第一大贸易伙伴,中国的外需短期内继续承压。
三、欧债危机对中国的启示
(一)财政刺激计划要在可控的范围内,把握好财政赤字的“度”
目前我国的国家债务和财政赤字远低于国际公认的风险临界点,但是不能太乐观。因为首先,我国地方政府仍然存在“GDP考核观”,使得地方政府盲目举债搞发展,财政入不敷出;其次,当面临经济下行是,政府刺激计划会使财政负担加大,可能造成通胀的压力以及对私人部门的挤出效应。所以中国必须高度警惕地方政府的债务结构与债务负担,做好债务测算和偿债平衡工作。
(二)注重转方式、调结构,由投资出口导向型向消费导向型转变
希腊的局面警示我们不能过分地依赖出口拉动经济。出口是我国促进经济发展的杀手锏,但是这种方式极易受到外部冲击。从长期来看,出口导向型模式是不可维持的,中国应该尽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从依靠外需转到以内需为主,扩大内需是经济结构转换的核心环节,消费是拉动经济更好更长效的动力。此外,在出口战略上,将主要向欧美国家出口转向亚洲新兴国家、东盟、非洲国家的出口,出口产品也应全面转型升级。
(三)与国际接轨,增加中国财政的透明度
目前中国财政透明度整体较低,随着中国经济日益融入全球化,中国应与国际接轨,加强与国际机构的沟通、协调,缩小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提出的《财政透明度良好行为准则》的差距。
(四)正视地方债务风险,防范于未然
论文关键词:外汇储备 管理 完善
国际储备是指一国货币当局拥有的,可直接或通过有保证的同其他资产的兑换,而被各国所普遍接受的流动资产,而外汇储备则是国际储备中的主体。适度的外汇储备应当是保持足够的储备量以保障偿债支付、汇率稳定与国际收支平衡,同时又不会造成资源浪费。自从1994年我国实行了外汇管理体制改革之后,外汇储备大幅增长,到2005年末已经达到8l88.72亿美元,发生了令世界瞩目的变化。至2006年9月末我国外汇储备余额已达9879亿美元。这充分说明了外汇管理体制改革在其中所起的重要。
一、外汇储备管理制度
外汇管制(foreignexchangecontro1)亦称外汇管理,是一个国家为了维持国际收支的平衡,通过制定有关法律、法规,指定或授权某一机构对其境内和其管辖范围内的居民和非居民的一切外汇收支活动实行管制。
各国实施外汇管制有以下目的:(1)防止资本逃避和外汇投机,以稳定外汇汇率和维持国际收支平衡,这是外汇管制的首要目的。(2)限制外国商品的输入,促进本国商品的输出,扩大国内生产,以改善本国国际收支经常项目的状况。(3)稳定国内物价,避免受国际价格巨大变动的冲击,促进国内经济平衡发展。(4)稳定外汇汇率,保护本国对外贸易的发展(5)增加黄金、外汇储备,提高货币对外价值增强本国货币的币信,加强本国的经济地位。通过对国际上一些国家(地区)拥有的外汇储备的分析,外汇储备规模较大的经济体普遍重视储备的财富增值。它们往往对外汇储备实行分档管理,在确保外汇储备具有必要的流动性前提下,将其余部分投资于收益率较高的领域,以提高外汇储备的整体收益水平。
从实践看,分档管理通常采用两种模式:一种模式是在单一的外汇储备管理机构内部设立相互隔离的资产部分,另一种模式是分别设立不同的外汇储备管理机构。韩国是采用第一种管理模式的典型。从1997年开始,韩国银行将储备资产分为流动部分、投资部分和信托部分进行分档管理。流动部分追求高度流动性目标,它由美元存款和短期美国国库券组成,每季度根据储备现金流来决定合适规模。投资部分追求较高收益率目标,它投资于中长期、固定收益证券,其资产的币种构成主要取决于政府和韩国银行的外债币种结构、国际收支币种结构以及全球主权债市场的规模,其他中央银行的币种结构也作为参考。信托部分则由国际知名的投资机构管理,在提高收益率同时也向其学习先进的投资知识。新加坡则是第二种管理模式的典型。毅加坡外汇储备由新加坡金融管理局和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分别持有。新加坡金融管理局持有的外汇储备主要用于干预外汇市场,及作为基础货币发行的保证,以维持新元汇率的稳定。而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则通过全球6个海外机构在世界主要资本市场上对股票、货币市场证券、房地产、固定资产和特殊投资项目进行投资,其目标是以较高利润为导向,追求长期的投资回报。
实证研究表明,通过妥善管理,外汇储备可以取得令人满意的投资收益。2005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一份题为《外汇储备的财务成本》的研究报告中,通过对llO个国家全部数据进行严格实证分析,得出此结论:1990到2001年,即便将所有的成本都考虑在内,除发达国家之外的几乎所有国家的外汇储备都获得了净收益。
二、我国的外汇储备管理制度
我国现行外汇管理制度的特征有二:一是1996年底来形成的经常项目下人民币的可自由兑换和继续实行资本项目下外汇交易控制(这主要表现为对资本流入和流出的审批制度,外债总规模控制制度,以及防止货币投机行为等);二是经常项目下实行强制结汇和有条件售汇以及外汇银行外汇周转头寸限额管理。应该说,这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经常项目下可自由兑换,而是一种经常项目下有管理(管制)的可自由兑换。与这种外汇管理制度相对应,我国的外汇市场运行机制主要表现为:在外汇零售市场上,我国居民(主要是企业)的外汇收入绝大部分转化为对外汇银行的外汇供给,而居民对外汇银行的外汇需求则受到较大程度的抑制。在银行同业问的外汇市场上,现行外汇管理制度对外汇银行实施外汇结售汇周转头寸管理,外汇银行不得根据外汇市场情况自主决定头寸而有意推迟平衡。因此,在国际收支持续顺差的情况下,就可能出现所有外汇银行都处于多头地位的现象,而中央银行出于维持汇率稳定的需要(我国实行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只是一种事实上的固定汇率制),只能动用基础货币在外汇市场上吸纳外汇,这就是我国外汇储备增长的直接来源。上述外汇市场运行机制中的外汇供求关系是不完整的。其特征可概括为以下几点:(1)具有外汇储备规模的”放大效应”:即在外汇收支向外汇储备的转化过程中由于外汇银行、工商企业和居民等外汇需求主体的”外汇蓄水池”作用受到抑制,使得原本应转化为民间外币存款的一部分外汇收入最终成为国家外汇储备的一部分;(2)国际收支顺差情况下只有货币当局进入外汇市场被动吸纳外汇,人为平衡外汇市场供求,缺乏市场机制对外汇储备的制约;(3)对外支付的主体单一即外汇储备成为我国主要的对外支付能力主体。
对我国外汇储备脆弱性的认识:当前有部分国内学者认为从国际收支平衡表上看,我国近几年的外汇储备增长主要源于巨额的净资本流入,基本上是对外负债的增加换取外汇储备的增长。因此,我国的外汇储备具有一定的脆弱性笔者认为,考察我国外汇储备是否具有所谓的脆弱性必须建立在综合分析体制、信心和来源的基础上。首先,就体制而言,以人民币完全可自由兑换为目标的我国外汇管理体制改革进程本身就是所谓的”放大效应”逐步得以削弱的过程。同时,由于现行体制下居民的外汇需求尤其是投机性和预防性外汇需求受到严重抑制,造成外汇成为”稀缺性”资源。建立在对本币缺乏充足信心基础之上的我国外汇储备规模及其增长在第二个层面也具有了一定的脆弱性。最后,就来源而言,笔者认为来源于金融账户的外汇储备并不必然具有脆弱性,关键在于输入资本的期限结构和使用效益。如果流入本国的资本主要为中长期资本且在偿还期上具有一定的分散性,则在相当程度上可避免由于集中性资本外流对外汇储备可能造成的冲击;同时,如果本国能够相对高效运用借入资源,具备未来还本付息的能力就能增加本国净财富,最终从跨时贸易中获益因此,我国外汇储备具有借入储备的性质并不成为其具有脆弱性的充分条件,现行的不完善的外汇形成机制和僵硬的汇率制度,才是造成我国外汇储备脆弱性的真正原因。要解决这一问题使我国外汇储备建立在坚实的基础之上,只有进一步深化我国外汇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完善的外汇形成机制和灵活的汇率制度。
我国外汇储备的国际比较问题:导致1995年以来我国外汇储备迅猛增长的基本因素在于历年我国国际收支的巨额双顺差,即长期资本的大规模流入和贸易收支持续顺差。在与外汇市场运行机制较为完善的日本2000亿美元外汇储备比较,我国外汇储备存在一定的”水分”,不可相互简单比较。产生这种不可比性的原因:(1)外汇储备的形成基础不同。日本由于实行经常项目下的意原结汇和无条件售汇以及资本项目下可自由兑换导致相当一部分外汇收入转化为民间外币存款,可以说其现外汇储备规模是在相对薄弱的基础上形成的。(2)对外支付能力主体的构成不同。这主要是双方对外支付体系的结构不同造成的。日元自身就具有一定的国际支付能力,在一定的范围内可以充当国际支付和流通手段,同时又拥有雄厚的民间”外汇蓄水池”,它们和外汇储备共同构成多元化的对外支付能力主体,因此其对外支付对外汇储备的依赖程度较低。在我国人民币尚不是可自由兑换的货币,不具有国际货币的职能,除了少量的企业外币存款外,我国对外支付的主体主要就是外汇储备,对外支付体系高度单一化。(3)汇率制度不同。我国人民币汇率制度虽然是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但实际中因汇率基本钉住美元,波动幅度很小而被IMF在1999年列入管理浮动制下的实际钉住制。而日本实行浮动汇率制其汇率具有较大的弹性,中央银行干预外汇市场的方式、频率、程度等与我国中央银行作为市场上唯一的”做市者”有相当差异对我国现有外汇储备规模的认识:目前,根据公认的衡量一国适度外汇储备的标准如外汇储备与全部债务比例、外汇储备支持进口时间、外汇储备与短期外债的比例等,部分学者认为我国现有的外汇储备规模已远远超出了应付进出口变化冲击和偿还外债的需要,我国应通过适度减少外汇储备来增加国内投资,刺激经济增长。笔者认为,以上分析并不足以支持我国现有外汇储备规模偏大这一结论。首先,这一国际普遍运用的标准是建立在本国货币对外支付较少受到限制和较完善的外汇市场运行机制基础之上的,现阶段它不具备对我国外汇储备规模的准确评估。其次,这一结论的得出是以保持国际收支平衡为基础的,它忽略了各经济主体对外汇需求,尤其是预防性和投机性的外汇需求的变动对外汇储备可能造成的冲击。在我国现行的外汇管理体制下,各经济主体对外汇的货币需求实际处于严重不满足的失衡状态。实现人民币完全可自由兑换是我国外汇管理体制改革的核心目标,这将从根本上改变我国现有的外汇供求关系和外汇储备形成机制。我国现有外汇储备不仅要满足国际收支平衡的需要,还要足以避免由于外汇管理体制改革而造成的对于外汇市场和人民币汇率的冲击。
三、如何完善我国外汇储备管理制度
论文提要: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表明,宏观经济政策的不一致性会危害金融体系的安全,而脆弱的金融体系反过来又可以很容易地损害宏观经济基础。随着全球化和国际资本流动的深入发展,一个经济体的脆弱性能够很快溢出并影响到另一个经济体。明智的政策选择和制度改革不仅会使本国受益,还会使与其有紧密经济联系的邻国受益。因此,自从危机以来,各国家、地区一级全球层面上对加强经济金融风险管理的兴趣不断提高。人们日益认识到,在一国内部和国与国之间强化风险管理机制,包括信息交换、区域经济监测和政策对话,对于维护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乃至全球经济金融稳定至关重要。而在众多倡议之中,一个引起政府、多边组织、投资机构和学术界关注的倡议是早期预警系统。这个系统能够对正在逼近的金融危机发出信号。早期预警系统模型为系统研究危机事件和相关因素提供了一个有用框架。
一、货币危机和银行危机理论:文献回顾
(一)货币危机理论。对于过去30年来发生在拉丁美洲、欧洲和亚洲的货币危机和银行危机的起因,目前已经有了大量的文献。研究货币危机的文献通常在一开始就介绍有关模型用来解释一些拉丁美洲国家在20世纪七十年代末所经历的危机。这些模型把货币危机看作是脆弱经济基础的结果。第一代模型开始于Krugman(1979)、Flood和Garber(1984)的创造性研究,重点关注广义的宏观政策的不一致性,这些宏观不一致性可能包括过度的国内信贷增长、脆弱的财政状况和疲软的经济表现。这些研究的贡献不在于指出不一致性会导致货币调整,因为这一点我们都能很好的理解,而是在于它预言:当有远见的市场参与者意识到目前的汇率不能再维持下去的时候,外汇储备可能会急剧突然流失。
Obstfeld开创了第二代货币危机模型。Obstfeld强调在一个国家追求的各种政策目标之间可能存在相互抵消的关系。由于银行体系崩溃预期,财政出于救助而导致的财政赤字也可能触发货币危机——这种政府不得不救助银行体系的预期可能会导致债权人抽离资金,从而引起货币崩溃并产生危机。这意味着一个国家可能会遭受自我实现式的货币危机。也就是说,因为一些时间或行动(例如由一个投机者所发起的时间或行动),这种均衡可能会从固定汇率体制转换到浮动汇率体制,或从一个固定汇率水平转换到另外一个贬值了的固定汇率水平。
自从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以来,货币危机的理论研究已经深入了许多。所谓的第三代模型将货币危机看作是一国的资金外逃或者金融恐慌。第三代模型更关注对一国债权的结构,因为它会影响金融危机的风险。债权人,特别是那些短期债权人,能够突然撤回债权,从而导致该国外汇和流动性的急剧短缺,从而触发货币或金融崩溃。
广而言之,第三代模型已经注意到资产负债表效应对货币目标可持续性的重要影响。这方面的文章认为,资产负债表的不匹配会迫使银行或公司快速产生外汇需求。当很大一部分金融部门或者公司部门都有外汇需求时,汇率就会面临压力。但汇率贬值时,会有更多的金融机构或企业为了应对无止境的头寸需要而寻找外汇,进一步加剧资本流出,引发货币危机。
(二)银行危机理论。银行业的困境有两个:一是单个银行困境;二是系统性银行困境。有关第一种类型银行困境的原因,理论上更多地是从微观角度展开研究。一些主要发达国家使用的实证模型广泛运用这一理论来预测金融困境。单个银行困境可以导致系统性银行困境。Chari和Jagannathan(1988)的模型假定银行危机是这样的误解造成的:没有信息来源的存款人错误地认为,其他提取存款是因为一些有关银行资产的不利信息而行动的。
危机的另一个传播机制是通过银行间存款进行传导。单个银行困境的溢出效应通过同业拆借可以影响整个银行体系。金融机构的规模、银行间市场和其他金融市场的功能等因素将决定传染的可能性。从这个意义上说,新型市场中的银行风险更大。
决定银行体系困境的重要微观因素是一国整体制度框架的质量。由于道德风险、信息披露有限、公司治理框架薄弱、存款保险过度或者监管水平低所导致的市场纪律差,是决定信息不对称的程度、银行管理的质量以及脆弱性积累的关键因素,这些都会引发系统性银行危机。在系统层面上,宏观经济因素——对利率的冲击、汇率贬值、商品价格的冲击、经济增长减速和资本外流——也是危机的重要决定因素。
二、预测金融危机
(一)开发早期预警模型的原因
第一,发生银行危机和货币危机的国家损失惨重——由危机溢出效应而影响的其他国家受损也特别严重。自从20世纪七十年代后期以来,已有93个国家发生了100多次系统性银行危机事件(Caprio和Honohan,2001)。从公共部门解决危机的成本来看,其中约有18次危机(均发生在发展中国家)的成本达到了危机发生国GDP的10%或更多。根据货币基金组织1998年的一项研究报告,一国在银行业危机爆发后需要约3年时间才能使产出恢复到正常趋势,平均累积产出达GDP的12%。
危机还有“传染”的特征。即使是在一个相对较小的经济体中发生的金融行业严重问题也会有广泛的溢出效应。若世界某地发生了货币危机,其他国家(经济体)遭到投机性冲击的概率上升7%,即使相关国家对其政治经济基本因素采取了控制措施。
第二,简单观察货币风险及违约风险的传统市场指标往往不能获得多少关于即将发生危机的预警信号。目前的证据表明,在亚洲金融危机的发展过程中,利差和信用评级等指标的表现令人失望。研究表明,3个月期限的离岸证券利差这一指标没能对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和菲律宾的困境发出预警。也就是说,这类指标不是平坦就是下降,只是对泰国给出了断断续续的信号。
在新兴经济体中,预测单个银行困境和破产也存在一些问题。最近一项研究分析了一些国家的银行困境,结果表明,传统的银行脆弱性指标,如资本资产比率、净边际利润率、营运成本与资产的比率、流动比率等,在找出有问题银行方面的作用十分有限。也就是说,传统的CAMIL类型的比率——资本充足率、资产质量、管理稳健程度、收益、流动性——将不能预测单个银行是否要陷入困境。总而言之,仅仅集中精力于一个或者两个“包治百病式”指标的“廉价做法”不太可能得到一个良好的早期预警系统。若投资于一个综合的早期预警系统,则更可能获得成功。
(二)早期预警实验的一般规则。第一,在金融危机起源中寻找系统性模式意味着不能局限于最近的一次危机(或者一系列危机),而是要研究一个更大的样本。否则,在重要因素与不太重要因素之间进行区分就可能会有太多解释,或者所得出的最后结果经不起更多实际经验的检验;第二,要像关注货币危机一样关注银行危机。关于金融危机先行指标的文献大都涉及货币危机。然而,发展中国家银行危机的成本比货币危机成本更大。银行危机似乎是引致货币危机的一个更重要的原因;第三,尽量使用比较广泛的早期预警指标集合。因为在新兴经济体中,金融危机的根源很多,因此需要大量指标来反映潜在风险源;第四,采用样本外检验来判断先行指标的有用性。一个模型的样本内表现会使人们乐观地误以为模型在样本外也能表现良好。
(三)早期预警实验中有意义的发现。通过实际数据的运用,Goldstein、Kaminsky和Reinhart(2000)从早期预警模型中获得了一些实证结果。下面介绍一些有代表性的发现:(1)新兴市场中,银行危机和货币危机在爆发前都有征兆,有些现象有重复发生的行为特征;(2)对于新兴经济体而言,利用月度数据对银行危机进行准确预测的难度要大于货币危机。在样本内,银行危机的平均噪音信号比货币危机的要高;同样,在样本外,该模型对货币危机的预测表现也比对银行危机的预测表现要好很多;(3)对于货币危机来说最好的月度指标是实际汇率(相对于趋势)的升值,而对于银行危机来说最好的月度指标是证券价格的下跌、出口的下降、M2与国际储备比率的偏高以及经济衰退;(4)银行危机和货币危机的最优先行指标之间既有很多共同之处也存在很大的区别,因此应单独考虑这两种危机;(5)在预测新兴经济体的货币危机和银行危机方面,主权信用评级变化的表现比经济基本因素中较好的先行指标的表现要差很多;(6)先行指标的样本外检验结果一直是令人鼓舞的——至少在货币危机方面是这样;(7)国家间危机传染效应表明,在理解新型市场发生货币危机的脆弱性时,要更加关注国家特有的经济基本因素。
三、总结
国家应该预期到未来的金融危机,并为此做好准备。为了限制金融危机的风险和实际危机的冲击效应,需要对脆弱性和金融风险进行实时监测。这可以通过运用设计良好的分析和预测框架——早期预警系统经常对金融稳定进行评估来实现。一定的危机应急计划也很有用,特别是如何应对早期银行危机的第一个信号的计划。因为最初银行危机的第一个信号经常决定是否会产生更加系统性的银行危机。然而更重要的是,国家要不断改进其整体激励框架,以使私人部门的金融机构及企业有意愿也有能力合理地管理其金融风险。这需要良好的宏观经济管理水平,包括适度的汇率管理,并确保实现金融部门和公司部门稳健的所有支柱都到位。
主要参考文献: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商业银行;金融创新
一、 引言
互联网融合了虚拟社区和现实世界,借助互联网这一虚拟平台,现实金融领域的供给和需求直接进行匹配,余额宝、支付宝、财付通、P2P贷款、比特币、移动支付、信用支付、网络理财等多种形式的的金融创新服务应运而生,互联网金融实现了金融供给需求的无缝链接和全时空开放交互的金融服务。互联网金融的兴起打破了传统金融发展的藩篱,覆了传统的金融模式,并打造了一条全新的金融产业链,引发了金融机构脱媒现象(技术脱媒、渠道脱媒、信息脱媒、客户关系脱媒等),正逐步边缘化银行的中介功能,替代中间业务,分流银行客户和业务,改变了传统传统上商业银行的生态环境、竞争模式,对商业银行承载的难以撼动的中间业务、支付结算、金融理财等金融功能带来冲击和挑战。
二、 互联网金融及其对商业银行的冲击
互联网金融,可以看作是一种全新的商业和盈利模式,因互联网技术、互联网精神的影响,从传统银行、证券、保险、交易所等金融中介到无中介瓦尔拉斯一般均衡之间的所有金融交易和组织形式(谢平,2012)。互联网金融的成功运行,支付清算(移动支付、第三方支付)、金融产品与支付自身挂钩、大数据下的信息处理、风险评估及风险定价、金融市场完全互联网化以资金供求的期限和数量匹配的无中介化,实体经济和金融产品结合,拓展交易可能性边界、产品简单化等要素是不可或缺的。互联网金融的兴起,打了长期以来融资市场长期垄断的格局:商业银行提供的间接融资和债券和股票(资本市场)提供的直接融资。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交易成本巨大,同时也构成了金融机构的主要收入和利润来源。互联网金融则提供了一种全新的选择。一批传统上的互联网企业、如阿里巴巴、360、京东、苏宁、百度、腾讯等互联网巨头无不发力互联网金融,创新商业模式,开发出诸如阿里小贷、百度小贷等产品,希望在此轮互联网金融大潮中分得“一杯羹”。
面对汹涌的互联网大潮,工行、建行、民生、光大、中信等商业银行则大踏步进军互联网金融。交行董事长牛锡明则提出了商业银行互联网金融三部曲:支付中介平台——信用中介平台——信贷中介平台;国泰君安为全面进军互联网金融,设置网络金融部替代零售客户部,并进入央行支付系统;政府相关部门也高度重视互联网的发展:工信部近期成立了中国互联网金融工作委员会,推进中国金融创新与改革,研究互联网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推进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央行2013年第二季度货币执行报告也高度评价了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认为互联网金融具有透明度高、参与广泛、中间成本低、支付便捷、信息处理及时高效、信用数据丰富等优势;地方政府对互联网金融高度重视,如北京中关村、石景山区、广州、上海、天津、宁波等相继出台了支持互联网金融发展的人才、服务、政策保障,“互联网金融中心”、“互联网金融产业园”、“互联网金融基地”应运而生,引进以百度小贷、天使汇、阿里金融等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企业,并培育本土的互联网金融企业。
三、 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的冲击
互联网金融的兴起拉低了金融业人准入门槛,打破了金融业优待大客户、富裕阶层等精英群体,冷漠对待平民百姓阶层的传统;反过来,平民百姓又成为互联网金融的拥趸,促进了互联网金融的繁荣,并将引发银行业服务方式、产品开发、价值链条和竞争格局的深刻变革。
互联网金融凭借其支付便捷、低交易成本、资源配置高效、高透明度等优势,将对商业银行产生全面性、持续性、系统性的冲击,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的冲击是多方面的,不仅包括信贷、支付结算等核心业务,而且产品研发、产品定价、风险控制等都将遭受全面、持续性的冲击。本文主要从中间业务、信贷业务和金融理财业务三个方面分析研究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的冲击。
中间业务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中间业务作商业银行除经营资产业务和负债业务外最重要的利润和收入来源,尤其是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的推进和互联网金融的兴起,银行存贷利差收入逐渐收窄,中间业务对商业银行的生存和发展更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银行的中间业务主要包括支付支付结算、交易、担保承诺、咨询顾问、投行业务、基金托管等,其中,支付结算是其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以支付宝、财付通、快捷支付为代表的第三方支付平台通过创新其发展模式,不断延伸其业务领域,大肆渗透、抢占银行的支付结算份额,蚕食商业银行传统领域的中间业务市场。2013年6月13日,阿里金融依托支付宝巨大的沉淀资金优势,推出其余额增值服务——余额宝,类似于传统的货币基金,用户可以通过支付宝门户网站进入余额宝,直接购买各类理财产品,获得远高于银行活期存款的收益;余额宝的据支付宝提供的数据,短短不到6天的时间里,余额宝注册用户即突破100万元,与余额宝蓬勃的发展势头相比,国内个人有效基金账户发展速度则显得相形见绌,截至2012年底,中国证券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提供数据显示,国内所有个人有效基金账户数仅为7 630.14万户。艾瑞咨询的《2012年~2013年中国互联网支付用户调研报告》中的调研数据显示,2012年61.3%的中国网民使用第三方支付完成在线支付,仅次于网银直接支付;截止2012年底,共有250余家机构获得第三方支付许可证,2013年第二季度互联网支付市场交易规模高达1.34万亿元人民币,依照目前的发展趋势,到2014年互联网支付交易将达4.1万亿元。支付宝、财付通、快捷支付等第三方支付平台提供的服务,跟商业银行提供的服务并无大的差异,但其凭借便利性、低价格,不断挤压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生存空间,以支付宝为例,截止2012年底,支付宝注册用户数量达8亿户,日交易最高额超200亿元,2013年双11购物节期间,仅“11·11”一天交易额达创纪录的350亿元,即使以超便利购物的美国“黑色星期五”也未能达到如此的高度。互联网金融创新发展模式,借助互联网、电信运营商、广电网络等平台,提供信用卡还款、生活缴费、机票订购、等便民服务,大大便利了民众,无形中对银行传统的中间业务产生了替代效应。借助网络技术、信息技术和电子商务的发展,第三方支付平台发展前景将更为广阔。
互联网金融对传统信贷业务形成冲击,甚至有可能取而代之。信贷业务作为商业银行最重要的资产业务,也是商业银行最重要的收入和利润来源。在信贷领域,作为借款方的商业银行和作为接客人的客户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因此,银行对借款方的审核非常严格,历经审查、评估、确认借款方资信良好,符合严格贷款制度,且确保能偿还贷款的,或者有三方担保的,方可进行放贷。传统上,商业银行喜欢的多是资本实力雄厚的优质客户,大量亟需融资支持的中小型企业和小微企业由于商业银行严格的审核要求及风险规避,很难获得商业银行的贷款支持。网络技术、信息技术和数据挖掘的发展,将大幅度降低信息不对称带来的市场失灵问题,弱化资金中介的同时,开始凸显出资金信息中介的重要性,互联网金融的兴起则为为中小企业纾困开启了方便之门。
互联网金融企业通过互联网衍生出的大数据挖掘创新征信手段,破解了信息不对称,大大降低了企业融资的信息成本和交易成本,网络借贷为资金供需双方提供信息匹配方面发挥着传统金融中介无法企及的作用,甚至有朝一日取代传统金融中介。互联网金融凭借其贷款审批程序高效、放款速度快、产品形式多样等独特优势,将成为商业银行在小微企业、个人借贷领域的强劲竞争对手,诸如P2P之类的互联网融资目前已侵占了中小企业、小微企业、个人信贷的相当程度的市场份额;随着利率市场化的全面放开,以大企业为主要客户群体的信贷领域一旦为互联网金融渗透并形成规模效应,将触及商业银行的神经,动摇商业银行的根基。阿里金融凭借其所掌握的客户数据和技术支持,相继开发出淘宝(天猫)信贷、阿里信贷等多种小微贷创新产品,一方面为淘宝(天猫)的商户提供信贷业务,同时也为阿里客户提供信贷业务。从2010年“阿里小贷”成立以来,累计投放贷款超过1 100亿元;仅2013年第三季度,累计发放贷款达208亿元,为近15万户小微企业、个人创业者提供融资服务。此外,人人贷等网络融资平台也为广大急需资金的中小企业纾困提供了一种选择。
网络理财的兴起不断分流银行存款。商业银行开发各种理财产品也构成其自身收入和利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网络理财凭借其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这一独特的优势,且收益较高,大幅度的分流了银行存款。目前,网络理财基本上涵盖了支付、担保、保险、基金等银行的传统领域。宜信的金融布局及其发展速度,基本体现了网络理财强劲的发展势头和侵略性:起步于网络信贷中介,历经第三方理财、财务管理,目前已具备代销保险和基金的资格,服务内容涉及股权投资、保险、基金、信托等领域;阿里依托支付宝的资金沉淀,开发出的余额宝,其收益远高于银行活期存款,严重冲击了银行活期存款。基金销售支付,目前已有支付宝、易付宝、汇付天下、财付通、易宝支付、快钱、快付通等11家公司获得基金销售支付牌照;宜信、人人贷、余额宝、天天盈、等网络理财产品的兴起,不断蚕食银行存款业务。网络财产保险,2013年2月28日,中国保监会正式批复同意阿里巴巴、腾讯、平安保险、加德信、日讯、携程等9家公司共同发起筹建的众安在线保险有限公司进行专业网络财产保险进行试点;目前,平安、太保、阳光、人寿等保险公司(集团)悉数开设了保险超市,线上商城等销售平台。
四、 应对互联网金融冲击的策略选择
面对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的的强烈冲击,逐渐蚕食其核心领域,分流银行存款和抢夺商业银行的客户资源,但商业银行不能坐以待毙,而应不断创新发展模式,发挥自身优势,规避劣势,通过战略转型和业务转型,积极培育新的比较优势和利润增长点。
1. 商业银行优势和劣势分析。商业银行,尤其是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银行,资本实力雄厚,这点非互联网金融企业能企及的;商业银行网点布局广泛,遍布城乡,基础设施完善。商业银行拥有的的支付结算、清算、信贷等IT系统及其遍布城乡的营业网点,一定程度上能够应对互联网金融的冲击,互联网金融虽然发展速度迅猛,但其影响范围多局限于大城市、沿海发达地区,目前上不足以对商业银行造成致命的冲击;从风险控制方面来看,互联网金融因其存在的潜在风险,如信用卡套现、欺诈、资金沉淀等,监管的压力很大。另一方面,商业银行自身也存在不足之处:部分商业银行高管对互联网金融的未来发展趋势认识不足,对自身定位也存在些许偏差;商业银行多是风险规避者,对中小企业、小微企业的服务重视不足;商业银行岁经过改革,但其内部员工参差不齐,观念陈旧、业务流程僵化;商业银行,尤其是国有商业银行和大型股份制银行,机构庞杂,官僚气息浓厚,条块分割严重,各自为政,信息孤立,难以实现资金供需双方信息真实性的实时匹配,难以在系统内共享客户信息,一定程度上商业银行及时高效的应对互联网金融的冲击。
2. 商业银行的策略分析。
首先,高度重视互联网金融的重要性。互联网金融早已是一片蓝海,但部分商业银行对其重视不足。商业银行要高度重视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居安思危,改变目前消极、被动的应对状况,从战略高度上推进互联网金融纳入商业银行的发展规划,以理性和开放的姿态,在思想上、行动上真正拥抱互联网变革浪潮。某种程度上而言,互联网金融正在成为推动商业银行创新的驱动力,积极推动创新金融发展模式。互联网驱动的金融创新给金融消费者带来了全新的体验;而竞争机制的引入也提升了金融效率,降低了服务成本,能有效提升客户金融服务满意度。部分市场敏感的的商业银行已先行一步,提早布局互联网金融。招商银行、平安银行、广发银行、中信银行等纷纷开通微信、微博公账户,即时与客户进行沟通交流;交通银行与阿里金融合作,推出了“交通银行淘宝旗舰店”;光大银行通过淘宝售卖期理财产品“定存宝”。建设银行则推出了“善融商务”这一独具特色的电商平,同时上线“善融商务个人平台”和“善融商务企业平台”,业务涵盖托管、担保、融资及B2C支付结算线上业务;银行借助于成熟电商平台和网络支付平台,聚拢资金、数据、平台三要素,应对互联网金融的冲击。
处理好与第三方支付公司的竞争与合作关系。第三方支付的异军突起,已然对商业倚重的支付结算业务产生了挤占效应,导致银行现有客户和潜在客户的流失。对此,商业银行必须有清醒的认识,理性的面对。在支付结算领域,第三方支付与商业银行的博弈并非是零和博弈,在相互竞争的同时,还有合作共赢。第三方支付所有的账户和清算交易最终还是要通过银行,其侵蚀的只是支付清算市场的前端市场。商业银行只有走出行业藩篱,积极主动加强与互联网金融的合作,凭借其丰富的客户资源和第三方支付的信息技术优势,深度挖掘大数据,才能稳定老客户,拓展新客户,保证业务发展的可持续性。部分商业银行也开始搭上互联网的快车,和腾讯、新浪、阿里等合作,推出一系列的产品。中信银行、招商银行、建设银行等商业银行相继开通了网上银行、手机银行以及微博、微信客户端,可在移动终端上进行移动支付、随时随地的享受互联网金融带来的便利。
加大自身产品创新力度。互联网金融是一个开放的生态系统,无论是商业银行还是互联网金融无法为整个互联网产业链提供全部的金融服务。商业银行要增强客户的忠诚度,就要不断推诚出新,创新业务发展模式。一是构建战略联盟,加强与电商平台、担保公司、保险公司、第三方支付、经销商、零售商等第三方机构的深度合作,打造集信息服务提供商、支付服务提供商、电子商务企业于一体的一站式金融服务平台,强化利益共享机制,以期产生协同效应和规模效应;二是深度挖掘、拓展网络融资。以供应链融资、贸易融资、消费贷款、循环贷款、质押贷款等适合线上运作的信贷产品为重点,积极推动融资产品创新、流程创效、机制创新,面向中小企业、小微网商和个人客户推出在线、自助式的融资服务。三是精耕网络理财。强化与专业资产管理机构的合作,在电子渠道全面上线债券、保险、基金、外汇、PE股权投资、贵金属和私人银行等产品线,打造线上综合理财平台,并不断完善产品信息检索、理财规划咨询、理财方案定制、产品售后转让等产品线,做强做精网络理财。
互联网金融企业在资本实力、市场地位、交易额方面的短板,表明其短期内尚不足以对商业银行造成致命性的冲击,但其行业模式和盈利模式却给商业银行未来的长期发展带来的“鲶鱼效应”,能够激发商业银行的战略转型和业务转型,创新活力,借助网络技术、信息技术完善数据体系,探索适合商业银行自身的互联网金融新形态,以便在互联网金融这片蓝海利分享一杯羹。面对汹涌的互联网大潮,商业银行应积极主动的拥抱互联网,利用互联网的信息技术和组织模式,创新金融服务并强化风险控制,培育新的产业链,打造互联网时代的金融生态系统,进一步提升服务能力和服务效率,以便在未来同互联网金融企业激烈市场竞争中处于更加有利的为位置。
参考文献:
1. 谢平,邹传伟.互联网金融模式研究.金融研究,2012,(12).
2. 谢平,尹龙.网络经济下的金融理论与金融治理.经济研究,2001,(4).
3. 狄卫平,梁洪泽.网络金融研究.金融研究,2000,(11).
4. 艾瑞咨询.2012年~2013年中国互联网支付用户调研报告.
5. Goldman Sachs. Mobie Monetization:Does The Shift In Traffic Pay?,2012.
6. Petersen,Mitchell A.Information:Hard and Soft,Working paper,Kellogg School Of Management,2004.
7. 钟杰,魏海丽.信托制度、信托金融与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探索.现代经济探讨,2012,(6).
8. 王雷.网络金融的国际比较与借鉴.东北财经大学学位论文,2003.
9. 王倩.网络经济时代的宏观金融政策分析.吉林大学学位论文,2004.
基金项目:2011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项目号:11JJD790024);2012年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项目号:12JJD790035)。
关键词:国际金融;改革;中国金融;发展
中图分类号:F83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8-0-01
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在全球范围内引来了举世瞩目的关注。由于增加的速度过快,这种情形下,带来的负面影响无疑使我国金融业的发展在高速膨胀下,造成的风险和危机更快的显现出来。除非中国能够以经济改革和方针政策带动金融行业走向正规,否则资本主义金融历史上的风暴,将在中国再次上演。论文从国际金融的发展趋势、中国金融发展中遭遇的问题、中国金融改革的发展方向三方面进行论述,以期对我国金融改革提供可参考的文献。
一、国际金融的发展趋势
现代经济学家的研究表明,国际金融的发展,处于近十年最好的时期,但是金融业的发展趋势却有很强烈的不明显性。这种不明显性主要来自美国的影响,是由于美国政权的更迭对美国经济金融领域带来了较大的冲击,由此会削弱美国在全球经济中的主导地位。二是美元在外汇上的下跌,削弱了美国在国际金融间的地位。三是美股指数的震荡反弹,使得美国对国际金融市场的掌控力度在不断削弱。
国际金融发展的另一制衡因素是世界银行,银行业的调整与发展,使得金融风险的预期更加不可估量。美元作为国际金融市场的主导货币,引导资金流向。由于美股的一度震荡,使得原始资本流向,由美国流向欧洲和亚洲国家,一度影响着国际形势。同时国际金融业的发展,开始有意识的朝国际合作共同防范和抵制金融危机等方向发展。
二、中国金融发展中遭遇的问题
我国银行业金融组织结构的合理性主要表现在,激励机制设计不合理性,使得金融机构的发展设限。而且银行内部改革缺乏对中小企业和基层融资的扶持力度,使得银行业发展的客户还拘泥于大客户。中国在1978年实施改革开放以后,打破传统计划经济的束缚。在一定时期内,解决了当时的危机局势。对于制度改革这件舶来品,尚且处于一知半解的程度。
许多年来,我国的人均消费水平,同比世界增长来说还是相当缓慢的。人均消费水平的低下,一方面使得物资融通及资本货币流通领域发展的不均衡性加剧,另一方面使我国投资行业发展受限,金融领域面临的危机更甚。这种危机下,带来的负面效应,直接会导致我国经济的发展与资金货币融通率的不相称,通货膨胀、过度竞争等一系列问题。
我国金融体制转轨过程中出现的过度竞争,使得金融机构更加偏向高风险高收益领域。由此而迸发的金融机构效益的普遍下滑,使得抵御外部风险的能力进一步下滑。由于居民人均存款的增加和居民投资理财观念的加剧,使得我国银行业之间的竞争在不断加剧。
据不完全统计,在2013年7月银河证券一项对郑州人均存款余额的调查中,有一个不甚严谨却能作为数据参考显示,48034.54元是郑州居民存款底线。存款数额的增加,消费水平却还停留在原始阶段,关于投资理财等方面的内容没有在居民中增加。这样就导致银行业拉拢客户等竞争手段的加剧,使得中国金融市场面临着较为紧张的气氛。金融机构间,彼此信任度的下降,一度使得中国银行业流动性问题日趋严重。中国银行业机构拆借利率的飙升,引发经济市场上的动荡。最明显的就是我国近年来,房地产金融行业的持续走高和沪深两市大盘的震荡下跌。单是中国股市而言,从2007年和2008年的“大牛市”到跌破3000点,再到现今的2000点来回震荡。中国银行金融业波及证券市场的行情,影响股市股民的信心。甚至利率的一度冲高回落,都能够激发市场由骚动复归平静。
三、中国金融改革的发展方向
国际金融的发展大潮下,对于金融管理方式和金融工具的引进,都要是适合我国自身发展的,我国金融技术确实有待提高,但不能急于求成。金融服务于市场经济的改革和发展,但同时又以横向的标准制约金融体系的建设。对于我国的金融改革,可以借鉴国际金融发展趋势中,发达国际,尤其是美国的先进发展经验,同时予以革新。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对银行业的改革
中国银行业对中国基础设施推动,具有跨时代的意义。从国际金融发展的趋势来说,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同中国金融改革中遇到的问题,不甚相同。我国金融业对银行的改革,要借鉴美国银行业飞跃发展过程中的优势,积极发展网络虚拟银行,在金融交易方式间创新银行经营管理理念。
对银行业的改革,不在于对金融活动的抑制,而在于对金融改革的管制。对于我国而言,要以金融促发展,就必须对金融进行改革。最重要的就是放宽对利率的管制,放弃对利率的高额限定,对于信贷的管制要以金融机构设立和业务活动为限制;对于企业的融资融券,增加信贷力度,同时规范对违信和投机行为予以坚决的打击。外汇方面,主张贸易自由化;大力发展资本市场,解决货币资金周期短的问题。
政府的决策干预,对于企业金融的刺激具有直接程度上的现实意义。在现年的经济发展中,就短期拆借利率而言,对于扩大信贷的规模是相当有裨益的。政府决心收紧过度信贷扩张,避免因多年不良贷款和过度投资导致金融危机爆发。政府和央行在改革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无论是宽松的货币政策还是紧缩的货币政策,对于大多数金融管理者来说,金融衍生出来的各项管理,都是通过对资产负债表的风险控制来实现的。金融管理将资本市场实现流动化,减少资本成本我国金融改革,在几经发展中,迎来它发展的春天。在2008年金融危机波及全球的时,我国能很快的实现经济的常规化发展,就得益于我国对金融改革实施的预警机制和政策调整。
2.对金融的标规研究
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危机国家不得不采取一系列行动全无应对危机。其中以世界银行和世界货币基金组织等相关机构再次强调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制定的国际金融标规(International Financial Standards,IFSs)。标规进一步发挥其潜在的正能量,由此,避免了金融危机向实体经济的蔓延。对于我国金融体制的改革,提供了模板和法律框架。
金融的标规研究,要以充分了解中国现阶段经济发展现状来分析。金融的“自由化”不是以经济的拥有值和经济的飞跃度为前提的非正常发展。而是首先保证经济发展战略与人均国民收入和消费水平是否达到了很好的平衡。对于国际标规而言,不在于为了谋求发展而全盘吸收标规内容。
3.改革重点和主要内容
对利率市场化的改革,一改往日的追随世界性范围的降息热潮,着眼于经济的CPI反应。对于银行存款准备金率也是密切我国企业经济发展,为其融资融券提供相关契机。我国金融管理机构国务院的九大财金政策都是为了对我国经济宏观领域不同部门实施适度管理,以避免企业的盲目扩张和纠正金融领域的不正之风。建立完善的稽核审计体系,完善专业监督检查。国务院要对我国金融业做好综合管理,以健全和完善的信息系统建立起同企业和金融机构间的有效交流渠道。对于我国金融市场的改革,目光要放在长远立场上,对于资本市场的建设要以拓宽渠道为目标,打破我国银行业对金融市场的垄断局面,更好的将人民币的推向,引入世界化的市场环境中去。
2013年7月,我国“金融十条”顺利出炉,这对于引领我国金融改革进入深水区,具有极为辉煌的表征。他的内容,涵盖了我国金融领域的市场化改革,对于淘汰过剩产能,同时给我国的投资注入新的机会。经济的回暖和因转型带来的经济积蓄将更好地带动我国金融业对经济结构的支持作用。“国十条”的力调结构,配套国务院的政策释放,在我国金融改革史上,将是一个很好地见证。这就要看金融机构和政府相关部门的实际政策之间形成的互动效果了。中国银监会助理杨家才对“国十条”的评价中说:“助推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有很强的重要性,其主题是统筹金融资源,核心是盘活存量用好增量,目标是稳中求进,切实解决结构性矛盾,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红线。”
四、总结
因为现代各国间政治、经济、军事等不平衡因素的加剧,使得国际金融发展的趋势更加不明显。中国在国际金融的改革中,发展有其特色,改革也要循着发展去完成。中国金融改革未来的发展方向,要更朝着开放性和市场性为努力方向。改革的内容和重点,要放在对银行业的改革中,同时建立起金融改革的标规研究,同时遵循“国十条”的内容,以刺激居民消费水平,同时增加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在GDP中的比重,使我国金融改革收到真正的实效。
参考文献:
[1]安启雷,李金亮,赵芙菊.我国金融体制设计的国际比较及改革方向趋势研究[J].吉林金融研究,2009,9:3-7.
[2]夏斌,陈道富.未来10年中国国内金融改革必须达到的两种状态[A]//中国经济分析与展望(2010-2011)[C].2011:282-291.
[3]徐洪才.2012年货币政策及金融改革展望[A]//中国经济年会(2011-2012)会刊[C].2012.
[4]单羽青,王丽娟.“金融之父”论道国际金融改革[N].中国经济时报,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