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预习指导论文范文

预习指导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预习指导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预习指导论文

第1篇:预习指导论文范文

1.调整会计职业活动利益关系是会计职业道德的一种手段。

通过调整职业中的经济利益关系来使得会计职业道德得到合理有效的运转,例如,要配合国家的法律制度来进行调整和维护,必须坚决反对通过损害国家、社会或者他人的利益获得自身的权益。要做到这一点,首先会计工作人员必须以身作则,在进行职业操作的时候做到客观公正、保守秘密。

2.具有稳定性是会计职业道德的一大特点。

会计这门学科不仅有利于在进行管理的过程中得到坚强,而且还能够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益,在对于市场经济秩序规范上,它能够很好地维护社会的利益。所以人们应该很好地利用好这门学科,根据现实的客观经济规律去主动运用它、认识它,遵循社会经济发展的规律。无论是在会计的标准设计,政策制定上,还是对于会计方法的选择,又应该根据其内部的发展规律去很好的遵循它,利用它,这样才能够更好的为自己进行服务。在这样的一个社会经济关系不断变化和更新的大背景下,会计有着自己的稳定性,即所谓的要求会计人员应该自身作则,通过对会计的学习很好地熟悉财政政策、法规和制度。

3.会计职业道德还具有广泛的社会性。

每个职业都有每个职业的道德要求,会计职业也一样,会计职业道德就是人们对于这一职业的客观要求。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和发展,企业产权制度的不断改革和深化,会计职业所承担的社会责任也越来越大,在实际的操作中,会计不仅要为政府机构、企业管理层和金融机构提供符合质量要求的会计信息,还要为投资者、债权人和社会公众服务。会计所提供的会计信息的质量越高,就越能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经济秩序的运作,反之,倘若会计所提供的会计信息的质量较低,则对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较大的负面应影响。所以必须做好会计职业道德的工作问题,社会给予更加广泛的关注,具有广泛的社会性。而对于会计人员来说,要依法办事,做好服务。

二、会计职业道德目前的现状

会计职业道德运行的好坏与否直接影响着经济的发展,因为会计工作涉及方方面面,各行各业,所以如果在运行的过程中会计信息涉及虚假,不能够很好、很准确的反映各个经济活动,那它将会对社会造成极大的危害。所以,要使会计信息的提供得到很好的保障,首先从会计工作人员入手,会计人员应该做到爱岗敬业、廉洁自律、客观公正、诚实守信、恪敬职守、提高综合素质与技能、文明服务等方面的要求。但是,由于各方面的因素影响,如,在利益的牵动下,使得我国在这方面的工作做的还不够好,从近年来有关经济案件呈逐年增长的态势可以看出,所以,有关部门部门应该加强管理的力度,纠正这些现象。现今我国会计职业道德目前现状不容乐观,其主要表现为以下三点:

1.会计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首先,会计人员不能够以身作则,不仅职业道德观念淡薄,对于工作责任心较弱,黑白不分,是非曲直,目无法纪,在工作过程中总是得过且过,为了一丝利益而违法论及、以假乱真等。当自身的利益和单位的利益发生冲突时,无法坚持自己的原则,没有一定的底线,不仅如此,在为违法违纪的行为出谋划策,通过运用自己的职务之便进行伪造有关会计信息,这样的做法在一定程度使单位蒙受损失,也是的国家的利益受到牵连,给国家和集体带来了重大的损失。

2.国家法律法规制度还不够完善,政府监管不到位。

在我国,虽然已经出台很多有关会计职业道德操守等方面的法律法规,但是有很多法规依然不够完善,加之政府和有关部门的监管力度不到位,使得很多的法律法规成为一纸空文,长期以来没有办法得到很好地实施。企业为了自身的利益想尽一切办法来走法律的球和法律的空隙,很多企业偷税漏税,甚至不纳税,指使会计工作人员进行制造虚假信息,指使信息质量不高,由此也引起了国家经济秩序的混乱,导致很多经济案件频繁出现,财政、审计和税务等有关部门真没有能够履行好依法监督的职能。

3.群众监督发挥不够充分,社会监督制度不够健全。

由注册会计师及其所在会计师事务所对受托单位的经济活动来进行审计、签证,单位和个人检举违反《会计法》与国家统一制定的会计制度的行为,这些做法都是对会计工作进行监督的有效手段发方法。虽然这些监督已经很全面,看似已经很到位,但是依然会有的情况发生,他们都是诶了自身的利益而进行有危害与国家利益的举动,这样的做法不仅违反了相关法律法规,还是监督失去应有的作用,是对法律的严重践踏。

三、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的基本有效途径和方法

1.加强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提升会计人员综合素质。

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是做一个会计人员最基本最起码的要求。会计人员必须以教育为基础,对于专业的知识、基本理论、专业技能要扎实的掌握,通过进一步的深入学习,更新自己已有的知识层面,真真正正培养会计人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会计人员具备更加高尚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现今对会计人员有比较的多的硬性要求,比如,会计人员必须每年进行一定的专业培训,通过这样的培训加强对自身实际情况的认识,从是自己的知识层面和专业技能等得到更加深厚的认识,但是仅仅通过这样的培训还是不够的,因为在实际的培训中有很多的问题存在,如,培训方式不够多元化,在培训的同时要使培训人员走出去,开阔眼界,真正认识到会计职业的重要性,从自身真切认识到学习相关法律法规的重要性,提升自身的素质。

2创造良好的会计工作环境,提升会计信息质量。

会计职业道德具有社会性,所以这一特点也就注定着会计工作涉及面广,覆盖领域多,会计工作不仅牵涉到国家机关、政府机构,而且还与企业管理层、投资者、金融机构、债权人与社会公众等有关,所以这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大事件,会计工作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有着至关重要的决定作用。所以,我可以通过群众的力量,加强会计工作的监督,坚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创造出良好的社会环境,是会计人员能够为社会提供最高质量的会计信息。会计职业道德建设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对于现实来说,不仅要通过国家的支持,还要借助群众的力量和相关人员的自我约束,为会计职业道德的建设提供自己的力量,建设一个良好的会计职业道德环境。

四、会计职业道德与会计信息质量的关系

第2篇:预习指导论文范文

自从黑格尔将舞蹈看作是“不完备的艺术”以来,在整个西方现代艺术哲学领域里,似乎只有苏珊·朗格、纳尔逊·古德曼把舞蹈与其他艺术相提并论。其实早在1938年,罗宾·乔治·科林伍德在《艺术原理》一书中就明确指出舞蹈在所有艺术形式中的突出地位。他从表现主义出发,认为艺术的本质既然是表现情感,而任何情感都要以语言的方式表现出来。因而每一种艺术形式也就成为一种特殊的语言。这里科林伍德同克罗齐一样,把艺术同语言视为一体。进而科林伍德又指出,“言语只是一种知识体系,它的特点在于每个姿势都产生出一种特征性的声音,从而使它既能通过眼睛又能通过耳朵加以领会”[2](P250)。一切种类的语言都与身体姿势具有这种关系。每一种语言或语言体系(言语、手势语言等)都是起源于全身姿势的原始语言的一个分支。在这种原始语言中,身体各部分的每一个动作和每一个固定姿态,都具有发音器官的动作在口头语言中所具有的同样意义。一个使用这类语言的人,说起话来,就将使用他身体的各个部分。科林伍德认为,这种全身性的动作姿态语言是惟一“实际存在”的语言,而我们今天称之为言语及各类的语言只是它的一部分,都是一种特殊化了的身体动作姿势形式。这样,以身体活动为惟一前提的艺术——舞蹈,就不仅是一切语言之母,而且也是一切艺术之母了。

科林伍德的结论并非产生于牵强附会的考古学演绎(虽然他本人也是一个考古学家),而是根植于眼前的事实。他从大量的生活和艺术的事实中,发现了语言和动作之间某种带有本质性的东西。但科林伍德只限于对其发现作现象的描述,而没有科学的论证。这也许就是他的舞蹈艺术理论一直未得到重视的因素之一。因为正如约翰·马丁所说:“对于许多人来说,将生活经验这样变成动作的同义词,或许是个完全陌生的观点,因为动作是人们完全习以为常的东西了。人们很容易忽视这样一个事实,它构成日常生活与思考的主要成分。”[3](P19)从这种被忽略的、在一般人看来是“习以为常”的事实中发现某种本质性的东西,这是天才必备的素质。科林伍德做到了这点。然而他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以人体动作姿态为传达媒介的舞蹈与其他艺术之间的本质联系。因为科林伍德既没有确定动作的实质以及它与语言的深层联系,也没有说明舞蹈的特质,而只是简单地归结为“表现的语言”。

什么是舞蹈的本质?舞蹈创造了什么?苏珊·朗格说:“在一个由各种神秘的力量控制的国土里,创造出来的第一种形象必然是这样一种动态的舞蹈形象,对人类本质所作的首次对象化也必然是舞蹈形象。因此,舞蹈可以说是人类创造出来的第一种真正的艺术。”[4](P11)朗格从符号学出发,认为舞蹈是一种形象,或称作“幻象”。舞蹈创造的是“动态的形象”。这一动态的形象不是自然界中的一般事物,它是仅仅为知觉而存在的一种虚的实体。说它是虚的,并不意味着它是非真实的。在任何情况下,只要你与它相遇,就能真正的知觉到它,而不是梦见或想像到它。正像由雨雾和光线相互作用而产生出的一条光彩夺目的彩虹,任何一个具有正常视力的人站在适当的位置都能看到它。而它仅仅是一种幻象,是一个虚的实体。同样,我们从一个完美的舞蹈中看到、听到或感觉到的也应该是一些虚的实体(尽管它包含着某些物理实在:地点、重力、人体、肌肉力以及灯光、声响、道具等),是使舞蹈活跃起来的力。是从形象的中心向四周发射的力或从四周向这个中心集聚的力,是这些力的相互冲突和解决,是这些力的起落和节奏变化。所有这一切构成了动态的舞蹈形象。朗格从这里找到了神秘王国的象征符号。认为当宗教思想孕育了“神”化概念时,舞蹈则用符号表现了它。正如她在《情感与形式》一书中所说:“在想像的最初阶段,人类周围这些可怕的、众多的神并没有明确的形式。最初对于他们的认识,是通过人的力量和意志在人身上感觉到的,这些神最初是通过身体活动得到再现的。……这些活动,就是人们通常叫做‘跳舞’的活动,舞蹈创造了一个难以形容的,甚至是无形的力的形象,它注满了一个完整的、独立的王国——‘世界’,它是作为一个由神秘力量组成的王国的世界之最初表现。”[5](P216)

然而,对于原始人,这被创造出来的“神”是实际存在的,而不是符号。舞蹈不是作为“神”的象征,神恰恰是由这舞蹈创造出来的。人只有通过跳舞才能进入神秘的王国,只有在舞蹈中才创造了一个充满神奇力量的世界。正如音乐舞蹈史家克尔特·萨哈斯博士所说:“在舞蹈的沉迷之中,人们跨过了现实世界和另一个世界的鸿沟,走向了魔鬼、精灵和上帝的世界。”[5](P218)显然,朗格在这里犯了一个错误,即把舞蹈所表示的“王国”与人的“跳舞”活动分割开来。她说:“世界的象征,即用舞蹈表现出来的王国,就是这个世界。而跳舞则是在这个王国中的活动。”[5](P217)这意味着人与世界的分离。事实上,不是因为有了艺术,人与世界的关系才增添了诗意的色彩,人一开始就诗意地居住在这个世界上。世界也不是空洞的、孤立的用来盛装各种东西的容器,它是人生存的世界。艺术的世界不是供人活动的场所,它只存在于人的创造活动中。由此看来,苏珊·朗格没有真正揭示出舞蹈的本质,因而也未能真正说明舞蹈为什么是人类最早创造出的真正的艺术。

可见,无论是科林伍德“全身性动作姿态语言”,还是朗格“动态的形象”,都未能从根本上解决舞蹈的特质以及它与其他艺术的关系。他们的共同缺陷是忽视了对“动作”和“动态”本身的探讨,忽视了艺术是一种活动,是一个具体的创造过程。这就是表现主义和符号学的局限。

在朗格看来,正是那种仿佛推动着舞蹈本身的纯粹外观的力赋予舞蹈以生命。那个作为它的基础的真正的物理力反倒消失了。然而,现代心理学告诉我们,无论是作为舞蹈基础的“物理力”,还是那仿佛推动着舞蹈的纯粹“外观的力”,都是看不到的。鲁道夫·阿恩海姆指出:“很显然,动能本身是看不见的,它并不是真实地存在于我们眼前那方形的映幕上。事实上,即使我们在看一个真实地在大街上行走的人时,也看不到推动他的身体前进的物理力。眼前看到的不是别的,而是它的明显的位移,我们在这里涉及到的(或看到的)全部东西只不过是由这一可见的位移刺激了观察者神经系统之后,所产生出的生理活动的心理对应物。因此,我们所观察到的这些力,最终还要取决于那种准确而巧妙的刺激条件。”[6](P550)显然,阿恩海姆已敏锐地感觉到,这里所涉及的已不全是生理的机能,但他并没有进一步探讨这种“心理对应物”是如何产生的,而只是简单地归结于“刺激条件”的决定。

“知识来源于动作,而非来源于物体”。皮亚杰认为,不仅人们所“看到”的推动物移的“力”,即使是对“位移”本身的知觉,都只能从它们与动作的联系中去考察。因为离开了动作和“动作图式”,人类(主要指人类童年)的知觉就会像电视屏幕一样只能起到显示图像的作用,一旦信号中断,图像就会消失得不留任何痕迹。皮亚杰描述说:“幼年婴儿的世界是一个没有客体的世界,它只是由变动的和不实在的‘动画片’所组成,出现后就完全消失……”可见,在“永久性客体”尚未出现的婴幼儿那里,是不可能感知“位移”的。只是“随着对‘永久性客体’的定位和寻找的行为模式的发展,‘位移’最后组成了实际空间的基本结构。”[7](P13—14)

显然,人类的一切知识和经验(不仅是视知觉的)都只能来源于人身体的整体性活动,没有这种身体的活动,我们将无法理解任何知觉对象。若按科林伍德的理论,把最初的艺术都看作是“表现的语言”,那么任何种类的语言(包括绘画语言、音乐语言和诗等)都只能同动作结合起来才具有意义。因而所有其他艺术形式也只能从以身体活动为惟一前提的舞蹈艺术的母体中产生出来。这或许就是为什么在原始艺术中诗、音乐、舞蹈总是三位一体的原因。因而萨哈斯说:“令人感到十分不解的一件事实是,作为一种高级艺术的舞蹈,在史前期就已经发展起来了。还在文明的初期,它就达到了其他艺术和科学所无法比拟的完美水平。在那个时期,人们普遍过着野蛮的群居生活,人们所创造的雕塑和建筑还是很原始的,诗歌在这个时期还没有出现,然而却创造出了使所有人类学家都感到吃惊的、难度较大而又很美的舞蹈艺术!他们在这个时期创造的音乐如果脱离了这种舞蹈,就听上去什么也不是,只是伴随着这种舞蹈,这音乐才显得动听。”[4](P10—11)

若从艺术发生学上探讨舞蹈与其他艺术的关系,科林伍德的理论往往给我们更多的启迪。而一旦回到分析的及现象学的角度,我们将更多的受益于朗格。如朗格所说:“只有通过探讨各类艺术的差异,才能真正找到而不是猜测出它们的共同之处。”[4](P13)(着重点为引者加)也才能真正理解各类艺术的特质。这或许是科林伍德舞蹈理论未被重视的又一原因。

但是,舞蹈艺术与其他艺术之间的区别,并不是朗格指出的,在于构成它们的虚的形象或表现性形式的材料之间的不同,虽然这里所说的“材料”已超出一般的“人体”、“声音”和“色彩”等物质实体,而使我们更加接近艺术的本质。朗格认为,一幅绘画是由虚的空间构成的,一首乐曲是在时间中运动和发展的乐音构成的,而舞蹈的构成材料是非物质的力,舞蹈演员创造的却是一个力的世界。这就是舞蹈艺术与其他艺术所不同的地方。应当说,朗格对艺术本质的领悟是深刻的。然而,她既没有真正找到各类艺术的特质,也不可能最终把握所有艺术共同的属性,更不可能确立舞蹈在整个艺术领域里的特殊地位。且不说音乐与绘画,单是对舞蹈的把握就不够准确。因为那仿佛是赋予舞蹈以生命的“非物质的力”不仅仅存在于舞蹈艺术中,我们从音乐高低、强弱、快慢、长短的运动中,从画面色彩的变幻、线条的对比上同样能够感受到这“力”的存在。作为“为知觉而存在”的非物质的力,不仅可以通过视觉,而且能够通过听觉等感官感觉到。问题的关键在于音乐、绘画和舞蹈等是如何以其特殊方式创造出这力的形象的。语言艺术创造的意境舞蹈不可能复制;绘画造成的感觉音乐无法取代。同样,舞蹈的形象也是语言难以描述的,音乐造成的氛围绘画难以企及。因而对于艺术,重要的不是可感的形象,而是创造性的想像。

想像是一种活动,一种高级的心理活动。而这种高级的心理活动必然包含着一个低级的运动形态。皮亚杰在驳斥联想主义心理学把表象看作是知觉的引伸时指出:从神经学上看,一个人在想像一个躯体的运动时,与身体上实际执行这个运动时,无论在脑电图式或肌肉图式方面,都伴随同样的电波形式。这就是说,一个运动的表象包含着这个运动的缩影。这里必须清楚的是,皮亚杰说的只是一般意义上的想像,而不是艺术创造中的想像。我们之所以能够而且必须作出这种区分,来自我们对不同种类艺术中创造性想像的差异的认识。而这一点对于我们真正把握各类艺术的特质至关重要。因为当想像没有把对象通过物质的类似物加以客观化时,想像还只是一种意识。这种“客观化”既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也是人对世界的把持或超越。这就是创造活动。创造需要想像,但不能与一般意义上的想像混为一谈。因为创造活动暗示着一种幸运的发现和最终完成这一发现的必然过程。而一般心理学意义上的想像未必一定要有具体的形式,它可以处于一种虚态。

所以,从某种意义说,艺术活动就表现为一种塑造活动。这个塑造或操作过程就是艺术想像的过程,亦即创造活动本身。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创造性想像”。一个画家总是用色彩、线条、形状去想像,一位音乐家总是用音符、旋律、和声等去思考。正是这种想像本身的差异,构成了各种艺术内在的质的差异,决定了它们不可相互取代的存在价值。这是一种质的差异,而不是那种物质的甚或非物质的“材料”的不同。正如阿恩海姆告诉我们的,“创造性思维在任何一个认识领域都是知觉思维”[8](P427)。艺术乃是一种知觉形式。因而画家的创造活动是一种不同于音乐家的视觉想像,这里主要伴随的是视觉活动。同样,舞蹈只能是一种动觉想像,主要是通过人体动作完成其创造。

因而,人体动作才是舞蹈的特质。正如默斯·堪宁汉认为的,舞蹈的基础是动作,也就是在时空中运动着的人体。舞蹈的构思既来源于动作,又存在于动作之中。一个舞蹈作品并不源于我对某个故事、某种心情或某种表达方式的构思。它的内容源于动作本身[9]。正是“动作”不仅把舞蹈同其他艺术真正区别开来,而且也决定了舞蹈在整个艺术中的特殊地位。

很难设想,一个舞蹈家编舞,能够单凭“舞谱”,而不借助身体的手舞足蹈,这不仅仅是为了借助镜子看自己的舞姿是否美丽动人,更重要的是通过身体的活动去体验某种经验是否表现得充分。因为“情感的表现似乎不是给已经存在的情感量体裁衣,而是一种缺了它情感就不可能存在的活动”[2](P250—251)。一种生命情调的释放,是在这生命力推动下完成的活动。正如阿恩海姆所说:“为了使某种舞蹈动作达到技术上的准确性,一个有能力的舞蹈教师并不要求他的学生去表演一些准确的几何式样,而是要求他们努力获得上升、下降、攻击、退让时的肌肉经验,而要取得这种经验,就必须完成与这种经验有关的动作。”[6](P622)这里的动作从本质上区别于体操动作。体操的目的主要是身体,动作仅仅是手段。而在舞蹈中,身体已不再被注意,它注重的却是动作本身。这里的动作也不再像体操中仅仅是外部的身体活动,它已构成生命经验的一部分,构成舞蹈艺术创造性想像的一部分。这样,我们在观看舞蹈时,看到的不仅是身体的跳跃,而是灵魂在舞动。那随着人体的升腾跳跃而飞舞流动的精灵,就是舞蹈的精神,是人类艺术的精魂。“我们通过舞蹈家的身体,充分感受到了运动、光明和欢乐。通过这人体的传导,大自然的运动也波及到我们自身,在我们身内活动着。我们感受到了那饱含着思想的光照。这舞蹈就像一次祈祷,在持续不断的起伏中,每一个舞步都仿佛在连接着太空,成为宇宙永恒律动的一部分。”[10](P53)这是生命的最高情调,是艺术精神的充分自由状态。舞蹈正是这种精神最直接最充足的流露。

既然一些高级心理活动(想像活动,符号活动等)不仅在起源上只能在发达的感知运动图式的基础上产生,而且“包含着这个运动的缩影”;既然艺术活动本质上就是创造性的想像活动,而舞蹈直接通过人体活动来完成,那么,动作在整个艺术和审美活动中就不是阿恩海姆认为的“只能成为一种辅助的加强因素,或者是一种共鸣因素”;舞蹈在整个艺术领域里也不仅仅是一种普通的艺术样式。事实上,“艺术家只有通过他的动作,通过‘做’使概念外化时才能释放概念。因此,这里的模式就是创作者也以聚精会神使自己全部呈现化的动作,是我们在绘画的笔法中、音乐的节奏中、诗歌的运动中读到的一种独特动作。于是,想像力指的是这种秘密的但又是明显的,使理念在用手的语言来表现时变成自然的运动机能。它存在于受过训练而又能够获得幸福的躯体中”[11](P70)。如果脱离了身体的内部和外部活动过程和对这种动作的切身体验,人类的艺术和审美活动就无法进行。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对中国艺术领悟颇深的宗白华先生说:舞蹈是中国一切艺术境界的典型。“中国的绘画、戏剧和中国另一特殊的艺术——书法,具有着共同的特点,这就是它们里面贯穿着舞蹈精神,由舞蹈动作显示虚灵的空间。”[12](P78)从而创造出飞舞生动的气韵。中国的书法、画法都趋向飞舞,庄严的建筑也有飞檐表现着舞姿。这一切似乎都在向我们昭示:人类的其他艺术形式不仅是从舞蹈中诞生,而且无论这些艺术如何发展,都未能全然脱离自己的母体。所有种类的艺术的躯体中将永远流淌着舞蹈的血液。

【参考文献】

[1]汪流.艺术特征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6.

[2]科林伍德.艺术原理[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

[3]约翰·马丁.生命的律动——舞蹈概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4.

[4]苏珊·朗格.艺术问题[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

[5]苏珊·朗格.情感与形式[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

[6]鲁道夫·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

[7]皮亚杰.儿童心理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8]鲁道夫·阿恩海姆.视觉思维[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6.

[9]欧建平.默斯·堪宁汉的舞蹈思想及编舞方法[J].文艺研究,1986,(6).

[10]邓肯论舞蹈艺术[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5.

第3篇:预习指导论文范文

(1)医院的发展和医疗技术水平受许多因素的限制,有些患者对医院环境条件、布局设施不满也迁怒于医护人员(2)政府对医疗卫生事业资金的投入不足,使患者对医院及医务人员产生抵触情绪(3)新闻媒体对某些投诉纠纷的不实报道降低了人民群众对医务人员的信任度。

2.增强职业道德、构建和谐的护患关系

2.1加强医德医风教育,医院应强化每一位医务工作者:"以病人为中心"的职业道德,职业纪律,职业责任[1]。制定、规范医务人员的言行,为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奠定良好的基础。

2.2营造舒适的就医环境,我院是一所综合医院,近年来先后投资对病房、门诊各诊室装修改造,还引进了先进的电子叫号系统,给患者创造了一个轻松愉悦的就诊环境,并修建花坛、喷泉、小公园,为患者提供了良好的健身休闲的去处。

2.3加强护患沟通渠道有研究显示:护患关系紧张的实质是信任危机,而信任危机又来源于彼此沟通渠道的不畅,缺乏相互尊重和理解[2],80%以上的医疗纠纷是由于护患之间沟通不当所致[3]。因此,我院经常组织医务人员进行学习,掌握和了解如何面对不同的人群进行沟通,每个科室定期召开医护和病友座谈会,设立投诉信箱,公布投诉电话,对出院患者进行信件和电话回访,畅通沟通的渠道。

2.4完善医疗和社会保障体系医疗护理费用过高也是发生护患纠纷的主要原因之一,政府坚持公立医院的公益性质,加大投入支持力度,改善落后的医疗保障体系,建立和完善医疗机构双方投保的医疗责任保险制度。

2.5加强医护人员的责任心,规范医疗护理文件的记录医疗护理文件不仅是诊治病人的重要依据,也是体现一个医院的医疗护理质量的高低,它具有法律效力。医务人员应从思想上认识到医疗护理文书在医疗纠纷中的重要性,因此书写时应科学、真实、及时完整。

2.6加强健康教育,提升医疗护理的水平

改善医患关系,我院在各侯诊区开放闭路电视系统,针对专科宣传健康知识。在不同区域设立活动橱窗宣传专栏,定期在门诊大厅义诊发放健康教育处方等等,增加了患者的健康知识,同时也贴近了患者与医务人员的距离,对构建和谐医患关系起到积极作用。

3.小结

第4篇:预习指导论文范文

作者:李兰春 王双成

教师传递信息的过程一般遵循先传递语法信息,之后传递语义信息,最后传递语用信息。学生对认知材料的三种信息的认识也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2.学生向教师的信息传递课堂教学中的信息传递,除教师向学生的信息传递外还有学生传递(反馈)给教师的信息。学生传递给教师的信息往往是制定和调整教学策略与方法的依据。学生传递给教师的信息主要表现为“三馈”,即反馈、前馈和退馈。(1)反馈反馈可分正反馈和负反馈,我们只研究负反馈。负反馈的含义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系统一旦出现目标差就会产生某种减少目标差的过程,二是减少目标差的调节一次次进行使得系统不断逼近目标。教师正是根据课堂学生的反馈信息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以实现教学目标。知识具有很强的内在联系,上一环节的信息传递是否有效往往直接影响下一环节的信息的传递,比如菱形信息的传递要以平行四边形的信息为基础,如果没有学生有效地接受平行四边形的反馈信息,那么就不能保证有效地接受菱形的信息。反馈信息是实施有效的课堂教学控制,以及实现教学目标的非常重要因素,但反馈信息具有滞后性。在课堂教学中一般是根据反馈信息对教学策略进行调整,而制定教学策略则要使用前馈和退馈信息。(2)前馈前馈是指在输出信息未给出之前,控制部分即发出控制信息以纠正即将发生的偏差。课堂教学的前馈主要有作业信息,以往对学生的了解,教师的经验等。前馈信息是教师制定教学策略的主要依据之一。前馈信息越丰富,课堂教学策略就越周密可行。没有足够的前馈信息,课堂教学将变得形式而机械。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说:“假如必须把一切教育心理学还原为一条原理,我就要说影响学习最重要的一个因素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弄清楚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教学”。前馈和反馈各有其用,前馈信息主要用来制定教学策略(实施前),反馈信息则用于调整教学策略(实施后),应该说缺一不可,(3)退馈退馈是指把本级系统的问题上升到更高一级系统的整体加以综合考察。

学生学习的过程学生学习是一系列的建构过程,主要表现为知识结构和认知结构的建立。通过知识学习使学生建立新的认知结构,而新的认知结构又会促进知识的学习。(1)知识结构知识结构的建立是获取知识块之间联系的过程。一般由语法信息和语义信息使学生建立知识块,语用信息将知识块之间联系起来。学生知识结构的构建有两个主要过程:一是知识块信息的获取,二是知识块的“巩筑”。“巩筑”是一个很重要的过程,具体说是一个螺旋式的过程。练习可以横向加筑知识块,继续学习可以纵向固化知识块,使学生对知识块的认识升华。可见,使学生对领域知识的认识产生飞跃的最好办法就是继续学习新知识的同时对旧知识的回顾和系统化。(2)认知结构学生的认知结构是通过知识学习而建立起来的心理结构,根据神经生理学和认知科学的研究成果,可将学生的认知结构分为三个组成部分,即操作部分,动力部分和控制部分。操作部分是加工学习材料的能力,这是传统的教学所侧重培养的目标。动力部分为材料的加工提供心理能量(生物能量的一部分)以及创造良好的心理环境,根据耶克斯—道森定律,中等程度得唤醒产生最大的操作功效。课堂教学气氛既不要过于沉闷,也不要使学生过于激动和兴奋,稳定、自然和愉快的课堂氛围使学生的思维灵活而深远。控制部分负责对操作部分与动力部分的协同运行进行监控和调整。比如意志力,是心理环境的调节与推动者。控制是规则的守护者,均衡感则是解决问题的决策者(均衡感是指考虑一个问题中的所有主要因素,又权衡其中每个因素重要程度的能力)。认知结构就是三部分的有机整体,只有三部分协同运行,认知结构才能正常运转和更新。

以实现教学目标为宗旨,可分为两种,分别是程序控制与随机控制。1.程序控制课堂教学中的程序控制是指按课前所制定的教学策略中的程序所实施的控制。如果没有意外情况,整个课堂教学将在教师的主控下顺利完成。这种控制需要课前进行周密的思考,考虑到各种可能出现的情况及应对措施,其特点是教学进程流畅。2.随机控制课堂教学中的随机控制是指由于课堂教学中突发事件的出现,为实现教学目标而实施的控制。课堂教学中的随机控制往往更能展示一个教师的能力,这既要考虑教学目标的实现,又要把突发问题处理得当,教师的经验与应变能力往往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理想的课堂教学控制应该是程序控制与随机控制的结合,这要求教师有较高的素质,课堂教学要留有余地,遇到随机事件,处理完毕后(不要拖泥带水)尽*快回归预定的程序,要控制局部的扰动不影响整体的进程。了解课堂教运行机制是制定课堂教学策略的基础,下面为制定课堂教学策略给出几点建设性的建议。1.启发式设疑,阶梯式引导和螺旋式巩固的教学策略。2.演绎式教学,即先介绍抽象性、概括性和包摄水平高于新知识的,但又与学生过去的知识经验有密切联系的材料,这样新的知识就变成了特例,方向是由一般到特殊,以便于学生的接受和理解。3.概括式教学策略,即把新知识泛化,概括出一般模式,方向是由特殊到一般。4.以退为进的教学策略,有些材料退一步会看得更清楚,退是为了进,是积极的退。

第5篇:预习指导论文范文

论文关键词:文学理论;文学批评;语言学转向;索绪尔;话语;福柯

“语言”是20世纪西方人文科学备受瞩目的关键概念。在哲学领域,“语言”成功取代了“思维”、“意识”、“经验”一跃成为了西方哲学的核心概念,语言问题提升为哲学的基本问题彻底改变了哲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由此,西方哲学在继本体论到认识论的转向之后发生了历史性的第三次转向即“语言转向”(LinguisticTurn)又称“语言学转向”。而与此同时,语言作为一门现代意义上的独立学科研究对象的确立则引发了西方几乎整个人文学科认识论以及研究范式的变革。20世纪文学研究更是深受现代语言学理论的影响。尽管各流派的研究角度和批评方法不尽一致,但都表现出对语言的极大关注,语言不再充当媒介或工具的角色,也不是客观镜像,而是文学的本体特征,语言成为文学批评的中心问题。在高等教育的这一研究领域,关于文学研究正趋向于文化研究、语言过渡到话语等现象,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值得关注和探讨:

一、索绪尔的现代语言学理论

语言学与文学研究的结合可以追述到费尔迪南·索绪尔(FerdinanddeSaussure)对现代语言学理论的构建。索绪尔立足于将语言学创立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以内部语言学和外部语言学为两大支柱构筑了其理论体系。他对语言的阐释,坚实地把语言置于一系列二元对立的抽象术语之中,他对语言(1angue)与言语(parole)的界分使语言摆脱实证主义和个体行为的纠缠,成为可以客观把握的自在自为的研究对象。而共时性(synchrony)与历时性(diachrony)的区分则使语言学逃脱了历史学家的监护,语言学家关注的不仅仅是处于历史链条上一系列在形式上变化着的语言现象而应该研究“同一集体意识所感知的构成一个系统的共存要素间的关系”。索绪尔对语言与言语以及共时性与历时性的区分引发了现代语言学研究的方法论的转向,即由对语言外部的、实证的、历时的、个别的考察转向了对语言内部的、结构的、共时的、整体的考察。索绪尔方法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将语言界定为符号体系,任何符号都由能指(signfiier)和所指(signified)构成。索绪尔的符号只关心能指(声音意象)与所指(概念)之间的关系,而把现实和指涉物置于研究领域之外。语言符号的价值取决于语言中其它符号的同时共存3,即语言符号的价值体现于差异与关系之中。因此无论从构成符号的概念方面看,还是从物质方面的声音看,或者从作为整体的符号看,语言中只存在差异。差异意味着价值,价值来源于语言系统中不同成分之间的关系。索绪尔驱逐了意义把自己的语言学封闭在有限的语符之中,语言被视为一种形式而非实体,这是对传统语言观的根本变革。这样一种形式化使其在描述语言时走向极端,以至于形式化不再是工具而成了目的。

索绪尔为语言学确立的系统观念以及高度形式化的方法为20世纪整个人文科学提供了一种新的认识范式,也为自此以来各种思想文化学术流派的相继问世提供了原初动力。文学研究也不例外。语言学与文学研究的结合,孕育出与传统文学研究截然不同理论与方法。

二、语言学与文学研究的结合

首先把索绪尔的语言观运用于文学研究的是俄国形式主义者。拒斥盛行于19世纪传统文学批评中的主观唯心主义和机械反映论,俄国形式主义者将文学视为独立自足的体系。在艺术的形式和内容关系上,他们看重后者,试图突显艺术的技巧性介入的能动性本质,这无疑暗合了索绪尔视语言为形式的观点。俄国形式主义者超越具体的文学作品,努力挖掘文学之为文学的一般通则,即所谓的“文学性”,而文学性来自文学的语言和结构,来自形式而非内容,文学批评应该从感觉形式开始,因此语言成为形式主义者研究的中心。

该学派代表人物什克洛夫斯基(ViktorShklovskj)提出的“陌生化”原则具体体现了形式乃审美之目的。俄国形式主义者还直接将语言学的模式用于诗学研究。他们从语音学、语法学、音位学、语义学、节奏、格律、词汇等方面多层次多角度地运用语言学方法分析文学,直接推动了语言学与文学的联姻。形式主义批评促进了现代西方文学批评的语言学转向。

与俄国形式主义学派平行并独立发展起来的英美新批评同样把文学研究的重心立足于作品本身,重视对文学作品的构成因素与构成方式的细致研究。深受索绪尔结构主义语言观的影响英美新批评派的代表人物韦勒克(Re Wellek)在其与沃伦(RobertPennWarren)合著的《文学理论》一书中将文学研究区分为“内部研究”和“外部研究”两大类型。在依次否定了文学研究与传记、心理、社会、思想和其他艺术研究之间的关系之后,韦勒克把文学研究的真正对象确定为文学的“内部因素”,完成了文学由外在研究进入内在研究的转折。在研究方法上,新批评派重视对单一作品的语义学分析,强调语言的多义性与含混性,突出语言的修辞功能。新批评的研究理论与实践给后起的结构主义文论以重要的启示,使结构主义文论家在对文学作言语与语言,所指与能指,叙事与话语等方面的研究有了继续拓展的基础。

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以法国为中心的结构主义思潮使索绪尔的语言学模式在整个人文社会学科领域得以最为广泛的贯彻。列维一斯特劳斯(ClandeLZwi—Strauss)将结构主义语言方法用于对亲属关系、图腾制度以及神话等非语言学材料的解释。就文学研究而言,其主要贡献在于神话学。列维一斯特劳斯将看似零乱的神话分割成一个个“神话素”,它们相互关联,形成一个完整而自足的结构系统。在神话的叙述中,各“神话素”如同语言单位在横向组合与纵向聚合两条轴上同时活动,从而形成千姿百态的故事。列维一斯特劳斯神话模式研究为文学批评提供了一个范例,说明对于文学整体系统及作品结构的分析不仅可能而且是必要的。拉康(JacquesLaban)则将结构主义语言学纳入精神分析的领域,提出了无意识在结构上与语言及其相似的论断。他把索绪尔的能指与所指概念运用于精神分析学说,指出主体的意识正像是能指,而无意识层面就像是所指;由于总是要用能指来解释所指,能指背后的所指是不能轻易达到的。拉康借用并修改索绪尔的概念和运算法则,将精神分析学现代化,使之更适合于文学批评。叙事学是结构主义在文学批评中将自己理论运用得最有成效的一个领域。普罗普(VladimirPropp)对俄国民间故事的归纳直接启发了格雷马斯(AlgirdasGreimas)的《结构语义学》和托多洛夫(TzvetanTordorov)的《(十日谈)的语法》二者都试图从故事中发现叙事的“语法”,总结叙事结构的共同性,借助语言学模式来分析作品的结构模式。罗兰·巴特(RolandBanheS)的《符号学理论》则使索绪尔模式广泛地存在于形形的社会生活之中并为文化分析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方式。他用一种符号学的方法去“阅读”大众文化,把各种活动和对象当作符号,当作意义得以传播的一种语言。巴特在一定程度上实践了索绪尔将一切人文科学统一在符号研究之中的雄心。在文学研究中,巴特强调了语言与文学的密切关系,认为语言是文学的生命,文学的全部内容都包括在书写活动之中,而不是在“思考”、“描写”、“叙述”、“感觉”之类的活动之中。其论著《写作的零度》进一步强调了由字词独立品质所带来的多种可能性和无趋向性。而字词即语言形式独立性的发现致使创作主体不再拥有支配和调遣字词的权力,后者通过其非连续性的组合,生产不确定意义的机制,宣布“作者已死”和一个语言自足封闭的狂欢世界的到来。巴特所说的“零度写作”吻合了结构主义倡导的无作者思想,无主体知识的认识,即以一种超越了个人的结构来凌驾于个人之上的状况。巴特前期的文论思想深受结构主义的影响,将语言学模式和由语言学演变而来的符号学作为文学研究的基础。

索绪尔的结构主义语言观对20世纪的文学研究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语言学理论的介入拓宽了文学批评的领域,推进了文学理论的发展。但是由于过分强调语言形式,刻意追求语言学式的科学性,机械套用语言学模式来分析文学现象,从而切断了文学与现实,文学与作家和读者的联系,这种视文学为封闭而孤立自足的现象必然是片面的。20世纪后半叶随着文化批评理论以及新历史主义的出现和发展,历史与主体作为形式主义的对立面重新受到关注。在这种理论思潮下,语言不再是能以科学的法规的精确性加以研究的一个客体。语言必须被放到社会语境和社会活动中来理解。语言的社会实践性取代语言的形式成为文学与文化研究考察的对象。

三、从“语言"到“话语"

语言的社会实践性突出体现在它对社会现实的建构。语言不是对既存现实的被动反映,而是能动地生产意义,建构社会现实。然而语言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它自身并不能直接说明意义生产机制的运作,因为在一种文化中,意义常有赖于各种较大的分析单位——各种叙事、陈述、所有通过各种文本起作用的话语等。“‘语言’这个抽象概念,事实证明不足以说明某些意义在历史、政治与文化上的‘定型过程’,以及这些意义经由种种既定的言说、表述及特殊的制度化情景而不断进行的再生与流通过程。正是在这一点上,话语这个概念开始取代当下通行的这种无力而含糊的‘语言’概念。”于是话语逐渐代替了“语言”成为现代文学与文化批评的一个中心概念。

在著名的后结构主义者福柯(MichelFou.cault)看来,话语不单纯是一个语言学的概念,而是一个具有政治性维度的历史文化概念,在话语即历史所标示的客观性背后,具有某种鲜明的意识形态。任何社会中,话语的生产都会按照一定的程序而被控制、选择、组织和再传播。这其中隐藏着复杂的权力关系,任何话语都是权力关系运作的产物。福柯的话语理论考察了话语在主体与客体塑造中的作用。主体既不是先验的、超然的,也不是一种支配性的力量,相反,它是通过自由的或是受支配的实践而被构造出来的。在话语场中的客体总是被话语所支配,处于被主体征服的地位。福柯对话语与权力的论述改变了人们对文学创作、文学史以及文学批评的认识。文学是一种话语,而且是一种掩藏着社会文化政治权力的话语。文学创作是权力话语的生产,作家掌握着某种话语权力。而文学史对作品的筛选以及对经典的界分,在很大程度上是权力结构的投射,同时文学批评也参与了话语的再生产。因此“谁掌握话语生产的权力,谁掌握话语生产的技术,谁掌握话语生产督察系统”将是问题之关键。

福柯的话语理论将文本的概念扩大到了政治、经济、意识形态等社会文化的全部领域,是对形式主义文论和结构主义的突破。而话语本身又与意识形态、性别、种族等问题密切相关,因此话语理论对新历史主义、女权主义、后殖民主义等文学批评流派有着极大的影响。

四、话语理论与文学批评

新历史主义主张在文化和历史的张力中研究文本,认为一切阅读都不仅是针对文学文本,而是包括了全部社会的、历史的、意识形态的内容。新历史主义考察文学如何诠释、介入被“历史化”的政治和文化的各个层面,二者又如何在互动中被建构。历史和文学一样是人为构造的产物,历史文本中事件的逻辑性和连续性,不过是历史学家所进行的一种类似于文学家编造故事的虚构活动的结果。“历史的文本性”否定了文学是历史的一面镜子,文学除了提供历史以某种叙述框架和编织技巧外,还参与着历史的建构。

女权主义批评通过话语分析,寻绎女性在文学中作为主体和客体是如何被呈现和塑造的以及男权社会的权力话语在文学中的运作踪迹。在男性中心文学中女性从来没有自己的主置,她们只能作为男性的附属、玩物。男性不断在文学中塑造出符合自身利益与要求的女性形象。同时女权主义批评家也力图通过挖掘被男性文学史所压抑、遗忘、湮没的女性作家的作品,从而将女性被男性话语遮蔽和覆盖的真实声音传达出来。

后殖民批评是在对殖民主义话语的批判、解构和颠覆中产生的一套与殖民主义针锋相对的话语。殖民主义话语一面弱化、贬抑、否定殖民地人民的文化历史意识,一方面宣扬、抬高西方宗主国的价值观念,通过这种精神异化来实现殖民统治的长久和稳固。后殖民文化理论家爱德华·赛义德(EdwardSaid)对东方主义观念的批判被视为后殖民批评的开始。其代表作《东方主义》分析了作为主体的西方如何对作为他者的东方进行文化想象和阐释,并揭示了殖民主义如何利用话语建构二元对立的模式来维护殖民统治的合法性。后殖民批评通过对殖民文本的改写、反讽从而达到颠覆、瓦解殖民主义话语的目的。

第6篇:预习指导论文范文

【关键词】导游;常见问题;对策;游客

一、绪论

作为第三产业的支柱,旅游业在快速的发展着,职业导游已为人所熟悉。我国的职业导游队伍日趋成熟,导游服务也努力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继续为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发挥其特有的作用。

旅游业在我国还处于建设时期,近几年,我国的旅游业在快速的发展着,现代导游既是一门服务,又是一门艺术,导游员必须在思想、文化、心理、身体方面具备较高的素质方能胜任这项工作,处理难题能力是导游工作实践性的突出表现,导游想要处理好难题,就要有应变能力,更应以保护安全、捍卫信誉、维护国家崇高形象为自己追求的目标。

二、导游服务中与游客之间的问题

(一)由于导游的原因,游客产生不满意见

1.导游人员讲解水平较低

我国导游人员等级的偏低,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导游人员讲解水平偏低,持有初级导游证者相对来说学习的导游知识比较薄弱以及肤浅,我国部分导游人员自身学习的专业知识不够,导游对景点的艺术价值、历史价值缺乏一定的了解。

2.导游个性化服务不够周到

导游人员对于游客的个性化服务不够周到,就是在旅游活动中,对于游客遇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没有及时的做好处理,也没有及时了解游客的内心给予相应的个性化服务,同时导游人员对于游客的超前服务比较欠缺,在旅游活动过程中,很多导游人员都没有在旅游活动通过细心对游客的观察和了解,心里面清楚的知道游客即将需要什么自己应该给他们提供怎样的服务,在现实的导游服务中很多的导游人员很缺乏这方面的意识。

(二)由于游客的原因,导致游客与导游之间发生的问题

1.旅游者发表攻击和污蔑的言论

由于社会制度的不同,会有极少数的来华旅游者对我国的现行政策不满,在一些问题上会存在分歧,因此,导游人员要积极的宣传中国,友好的介绍我国的国情,阐明观点,,但对于站在敌对立场对我国进行恶意攻击、蓄意污蔑和故意挑衅时,导游人员应该理直气壮的驳回,必要时报告有关部门,查明后严肃处理。

2.旅游者对导游人员提出不合理的要求

在旅游过程中,有些游客往往会故意出些难题为难导游人员,结果让导游是左也不是右也不是、上也不是下也不是,甚至让导游当场表态或者做决定,这种行为实在是很难为人,有些游客提出的问题在当时的情况下是无法办到的,只顾自身利益不顾全局利益,对导游人员提出苛刻要求

3.对于行程安排,游客意见不一

旅游团队的旅游线路一般都是在游客与旅行社签订的旅游合同中明确写明的,但是有时候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导游会在不减少景点的情况下更改行程,此时会出现游客意见不统一的问题,面对一整个团队的游客,导游会很为难。导游要认真处理,不要为了一部分游客得罪了另一部分游客。

(三)由于第三方的原因,导致游客与导游之间发生的问题

1.酒店设施条件差

各个旅游团会根据不同的标准安排入住不同的酒店,目前,旅游已渗透到各个阶层,中低档的酒店受到了大众的青睐,到了旺季,酒店的供房非常紧张,会无可避免会预订到条件比较差的酒店,这样一来,旅游者当然不满意,会斥责导游人员为什么会住条件这么差的地方。

2.旅游景点因故暂停开放

旅游景点有时会因为特殊的情况暂停开放,这样就会影响到游客的游览活动,旅游的重点就是“游”,如果这个都没能完成,可想游客的心情肯定不会好,会因此责怪是导游人员没有提前做好准备。

景点暂停开放一般都是有计划的,会提前通知,但是有时是遇到突发事件或者不可抗的因素而临时开放,这就让人措手不及。

3.由于旅行社的失误,导游吃“哑巴亏”

导游在带团过程中,会遇到各种情况,导致游客很不满意甚至是投诉,然而有些问题是因为旅行社的其他工作人员造成的,而并非导游人员自身造成,往往在这种情况下,游客会认为这是导游人员的过错,吃了“哑巴亏”,例如:游客在报名的时候,公司前台的服务人员对游客的信息没有做详细的统计,这就导致了导游对游客信息的缺失,对于游客的一些特殊要求,导游没能及时的给予满足,这就造成了游客的不满,而当时游客的特殊要求是得到前台工作人员许可的,可是却没能兑现,这就使游客认为这是导游的失职。

三、对导游服务中与游客之间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导游的薪酬很低

我国导游员的薪酬主要是靠吃回扣和拿小费来获得的,旅行社的专职导游还可以有少量的基本工资,而社会导游是没有底薪的,旅行社也不会负责兼职导游的养老保险金、住房公积金、医疗保险金等,像国内给小费的旅游团特别少,只有在部分的入境旅游团才能见到这种现象,那么,在整个旅游活动中,导游为了挣钱,吃回扣就成了导游人员谋取收入的重要来源,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导游人员都会想尽一切办法拿到回扣,从而忽视了对游客的服务质量。

(二)导游的整体素质较低

从整体上看,我国现有导游人员的学历普遍较低,我国相关法律规定:具有高级中学、中等专业学校或者以上学历都可以参加导游人员资格考试。现在很多旅行社更愿意聘请兼职导游人员,因为这样可以减少旅行社的支出成本,还不为他们买保险,而一般兼职导游员都是给一家或多家旅行社带团来获取收入,没有固定的企业单位来负责管理,心里就难以有一种归属感,这样兼职导游人员的责任心以及维护企业声誉相对来说比较薄弱,从而导致服务质量的不断下降。

(三)社会对导游评价较差

现在有很多的旅游者在一边享受着旅游带给他们的快乐,一边又对导游人员心存芥蒂,原因在于现在对于导游人员的负面新闻越来越多,导致旅游者对整个导游员这个行业产生一种不好的看法。

四、对导游服务中与游客之间问题的对策分析

(一)加强导游的自身素质建设

导游代表着国家和地区的形象,所以需要不断的充电,要懂得更新观念、创新提高,导游人员最害怕就是墨守成规、只满足与现状,不懂得与时俱进,跟上时代潮流,我们应敢于创新,学习新的思想,新的观念,当前我们应该学习市场观念、诚信观念、国际水平观念、游客主导观念、绿色观念等,我国已进入了WTO组织,同样导游人员也应该用国际标准来要求自己,学会与国际接轨。

(二)不断提高带团技巧

沟通能力、应变能力、处事能力等综合能力是一个导游必需具备的,面对形形的人,面对难以预料的各种情况,这些都是对导游的严峻考验,同时掌握各种带团技巧能让导游在工作的时候得心应手,正所谓“熟能生巧”。

(三)加强继续培训和继续教育

第7篇:预习指导论文范文

关键词:文化 教学策略 文化导入机制 

 

近几年来,随着语言学习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文化因素对教学效果的影响也逐渐成为人们研究的重点。“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重要的表现形式之一”,语言学习的过程也是培养学习者语言交际能力的过程,这不仅包括语言能力,更包括语言的运用能力。学习的目的不完全是语法知识的简单习得,更是在语言学习的同时加深对文化的认识。这一观点得到越来越多教师的认同,如何在教学的过程中培养学习者学习到符合社会习惯的语言,采取何种方法植入文化因素是十分重要的。本文将通过对文化定义的解释,探究教学过程中文化导入机制建立的原则及必要性,分析在导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指出解决方法,使学习者逐步提高学习语言运用的能力。 

一、文化的内涵 

文化的定义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作用于自然界和社会的成果的总和,包括一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而狭义的文化是指意识形态所创造的精神财富,包括宗教、信仰、风俗习惯、道德情操、学术思想、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各种制度等。在此基础上,从梯度的角度上把文化大致可分为三个层次——信息文化、行为文化、成就文化。信息文化指一般受教育的本族语者所掌握的关于社会、地理、历史等知识;行为文化主要是指人的生活方式、实际行为、态度、价值等,它是成功交际最重要的因素;而成就文化是指艺术成就和文学成就,它是传统的文化概念。三个层次上的文化对语言学习者的影响是梯进式的,信息文化是语言形成的基础,行为文化是语言运用的准绳,而成就文化是语言学习的升华阶段,各层次的文化内涵对不同阶段的语言学习者的影响各不尽相同。总体而言,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文化中的地位极为特别,与文化中的其他方面是对应的,所以在学习语言的同时学习相应的文化知识是十分必要的。人类正是因为创造了语言,才促进了文化的发展,而文化的发展反过来促进人类有着更大的进步。 

二、语言教学的现状 

近几年,虽然越来越多的人逐步地将视线转移到语言学习过程中的文化因素的分析上来,并有不少分析成果问世。现在的外语教材的编写也开始插入文化的讲解,但是由于我国外语学习的功利性较强,外语的学习者大多数都有考研、考级的要求,使得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语法和词汇部分的学习成为许多学习者的全部。应试性的教育仍是当今社会的主流,分数便是学生的命根子,并成为衡量语言能力的唯一标准。这极大地限制了以提高素质为目标的外语教学活动,以致许多学生认为外语就是讲语言本身结构的,而文化内容是文化课程的任务,殊不知语言与文化是相辅相成的。如果对文化缺乏基本的认识,所学习的语言在使用上总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说语言的错误仅仅是表层性的错误,而文化错误则直接造成在语言交流上的障碍。 

三、文化导入应遵循的三大原则 

1. 切合性 

文化导入的内容必须与学习者所学习的内容相关,与日常生活中的礼仪相关,并针对学习者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选择,切不可向学习者输入那些抽象的、空洞的内容。只有与教学的内容紧密结合,才可能双向促进学习者学习语言和文化的兴趣。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 梯度循环性 

文化导入的内容应坚持梯度逐步进行的原则,根据不同学习者的学习水平以及接受能力,由浅及深逐步进行,不能够过早地进入深度化教育,使学生产生文化教育是高深空洞的认识,应由表层文化向深层文化逐步推进,慢慢培养学习者语言的兴趣,加深对语言所处的文化的敏锐度的感知。 

3. 重点突出性 

文化不会是静止的,一成不变的。随着历史的演变,人们的思想观点、交往方式也都会发生相应的变化,所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文化导入的同时,还应注意重点突出性原则。信息的挑选是每个教育者都将直接面对的问题,讲述主流的、前沿性的、有发展的观点,这样才有利于学生了解某些文化习俗和传统的本质内涵。 

四、教学方法及策略 

外语学习不是母语的学习,国与国之间必然存在着相当大的差异性,这一点是无法改变的。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学习来增进相互之间的认识。这必然要求教学者采取多样灵活的方法来提高学生对文化的敏感度,培养对所学语言有着更为深层次的认识,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建立文化导入机制:&n

bsp;

1. 教材改革 

在所用教材中适度加入文化背景的分析,并且可以在教材中对委婉语、禁忌语和文体中应注意的某些细节进行讲解。让学生说地道的语言是每一位教学者应注意的,如何学习到接人待物的礼仪和学习语言具有同样的重要地位。在必要的情况之下,在教材中加入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在互相交往中出现的失误与冲突的小故事,这样既能增加教材的可读性、趣味性、对学生学习语言也有着极大地帮助。

2. 课堂改革 

(1)揭示词汇所具有的文化内涵。语言中的每个词汇都拥有其蕴涵的深层文化背景,从词汇的来源讲述其使用的方法,这对学习者而言,掌握词汇以及词汇的使用方法都会变得容易,也可避免学习者机械对词汇进行死记硬背。 

(2)加入语言所处的文化语境分析。在语言的使用过程中,学习者最容易犯得毛病就是语用错误,这其中涉及到语言使用的规范性以及语言所在国的风俗习惯以及礼仪。语言的使用受到时间、地点、双方的感情及其所处的相应的文化背景影响,所以在我们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加入大量的对话训练,但这些对话训练不是简单的说话,而应鼓励学习者加入相应的文化场景,加入相应的礼仪,进入角色表演之中,从而加深语言的感知。 

(3)深入挖掘文章背后的文化信息。现在语言学习所采用的教材选材都极为广泛,许多内容都涉及到该国的文化风俗,历史等各方面的知识。特别是一些文学性较强的作品中所蕴涵的文化信息时是值得我们去挖掘的,让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扩宽文化的视野。 

(4)深入语法现象的本质。所谓语法是表达形式的总结,它揭示了一门语言如何从单词形成句子,又如何构成文章的整体过程。因文化背景的不同,语言表达的方式也不尽相同,如中国人注重语法的逻辑性,语言的表现形式较为固定,而日本人的语法结构相对松散,前后句的顺序不如中文要求的那么固定化,只有让学习者了解其中的差异性,防止文化定型,对于语法的学习才能更好地深入,减少中国式错误发生的频率。 

(5)教师角色的转换。在外语教学的过程中,如何实践文化导入,进行文化教育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需要教师素质的提高。教学不仅是听者的问题,更是教育者的问题。而当今外语教学的新背景下,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改变传统上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教育模式。将课堂变为讨论的场所,为学生收集更多的与课堂相关的文化资料,引导学生对语言表达方式、表现形式关注,主动自觉地深入语言背后,了解语言深层次的思想,老师也正是在这一过程中由一个“讲授者”逐渐向“向导者”转变。建立一个“自由”“合作”“探求”的学习平台。 

3. 课外活动改革 

语言的学习不仅仅局限在课堂之上,因为课堂上的时间必然有限,这就要求教育者充分利用课外时间,对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教育,给学生创造了解外国文化、礼仪的机会。如举办演讲比赛、辩论赛等大型活动,针对外国流行的某一时尚或某一事件对其进行讨论,也可举行戏剧活动,鼓励学生举行各种有趣的社团性活动,并且可以鼓励学生多与外籍教师交流,切身体会外国各方面的情况,从而能更好地去感受外国文化。 

总之,在语言教学的过程中建立相应的文化导入机制,有利于学生开拓视野、拓展思路,提高学习者对语言的综合认识,使其不但学习到语言本身,更是受到中外文化的洗礼,了解不同的思维模式。对语言不再是机械化的简单化的记忆,而是通过强调学习者的能动性,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减少学生语言使用上的错误,让学生学习到真正的外语,这是我们每一位教师的责任和义务。 

 

参考文献: 

[1]毕继万.“貌合神离”的词语文化涵义的对比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0(09). 

[2]邓炎昌.语言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5. 

第8篇:预习指导论文范文

关键词:高校 学生 就业指导 问题 措施

当前,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劳动用工的不断改革,带动了就业制度的不断变化,通过市场对就业加以调节,就业形势越来越多样化,为高校学生就业指导提供了各种有利的发展机遇。众所周知,当前的人才竞争市场日趋激烈,必须对高校学生进行科学、系统的就业指导与服务。而由于我国高校实行就业指导工作时间较晚,因此,还存在着诸多的问题。

一、高校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就业指导功能与内容的理解存在着一定的偏差

现阶段,我国大部分高校就业指导工作通常是以当年的毕业生就业工作为主而开展的。注重的是解决燃眉之急,认为就业指导实质上就是为即将毕业的学生提供就业信息、帮助他们找工作、追求较高的就业率,根本没有意识到学生就业指导对于学生的教育功能和高校教育改革及发展所具有的重要影响。

2、严重缺乏一批专业化、专职化的就业指导队伍

就业指导课要求教育者必须对就业政策、就业指导、心理学、教育学等各方面的知识充分的掌握,这是实现专业化、专职化就业指导教师的关键。所以,高校应重视这一环节。

3、就业指导对结果较为重视、忽视了过程教育

当前,高校就业指导通常是以“技能速成班”与“政策形势宣讲班”为主。其实,其应该是一个教育过程,当毕业生面临就业压力时,高校应积极的设置相关的就业指导课,以帮助即将毕业的学生们对社会上的职业情况与自身的职业倾向加以全面的了解,然后,给予其相应的技巧指导,这样高校毕业生就会正确的选择出适合自己的职业。不过,这一就业指导严重缺乏一套规范性、系统性的体系。

4、就业指导不具备有效性与针对性

当前,大部分高校就业指导通常采用的是以教育者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教育者决定着讲课内容,范围十分窄、所采用的手段不够先进、方法过于简单,没有根据学生的个性特征,针对性的进行指导。

二、对高校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几点建议及其措施

1、加强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认识

其一,要将就业指导工作在高校中的地位与作用明确,就业指导在学校素质教育中属于核心部分,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实质上就是培养他们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其二,制定科学合理的就业指导工作目标,不能只注重为学生提供就业信息与指导择业,还必须对学生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与积极的引导,以此将学生们的就业观念进行全面的转变,对就业期望值加以调整,这样,他们才能够正确的定位,才能够树立起基层意识,自觉的参与到生产第一线。

2、构建高校就业信息网、不断推动就业指导工作朝着信息化方向发展

构建就业信息网,能够为高校学生就业提供一个跨地区与跨时空的全新服务方式,同时,还为他们的就业指导工作提供了全新的平台。当前,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互联网的广泛应用,高校就业信息网已经代替了以往的工作方式,在学生就业指导服务工作中成为了关键的载体以及良好的沟通平台。由于高校就业信息网具有较高的技术含量以及较大的信息处理量特征,因此,要求从事就业指导工作的人员必须具备相应的就业指导教学经验,同时,还要不断的学习相关专业知识,特别是学习先进的信息网络技术,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有针对性的开展指导工作。

3、建立一套完善的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体系

高校学生就业指导属于系统性较强的服务性工作,必须时刻以毕业生为中心来开展。所以,在建立高校学生就业指导体系时,第一步要做的是对就业指导工作的全程性与系统性加以全面的考虑,这一指导并不是说当学生即将毕业时而进行的临时辅导,而是要在学生进入高校求学过程中指导他们慢慢的形成良好的职业意识、职业行为以及职业心理;第二步要做的是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就业指导教育主要强调的是摒弃以往的人才培养模式,关注学生个人兴趣,根据社会发展过程中的要求,让学生在懂得学习与对社会需求关心的同时,还要对人生的意义以及生活的价值进行一番深刻的感悟,以合理的规划出自己的生涯发展历程,从而持续良好的全面发展。由于年级不同,所以,就业指导课程所注重的方向也不同。对于刚入校的学生应根据具体的职业方向进行必要的调整,这与个人对所选专业的学习动力及自我激励有着一定的关系,应制定一套符合自己理想的学习计划,争取将发展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里。

4、构建一批综合素质高的就业指导队伍

现阶段,大部分高校就业指导工作队伍极其的复杂,专业化程度较低,所以,必须加强对从事就业指导工作人员的培训力度。具体应做到以下几点:应有计划的派就业指导人员外出进修或者加强内部就业政策理论的培训,通过这些方式将就业指导员的政策水平以及业务素质、工作能力等全面提高,确保其能够胜任这一工作,只有这样,才能构建一批综合素质高的职业化、专业化就业指导队伍。就业指导队伍建设过程中,应充分融入高校教育教学中的激励考核机制,编制出细致的就业指导工作实施办法与考核细则,确立目标责任制度,健全激励机制,从而使得就业指导队伍建设朝着科学化、规范化方向迈进。如果做到了这几点,那么,就业指导工作才能够真正满足学生的服务需求,获得较好的成效。

三、结论

综上所述可知,当前,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劳动力市场对人才需求的不断变化,使得大学生面临着极为严峻的就业问题。所以,应积极的探索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建立各种有效的指导方法,增强学生就业率,这已经成为了我国各高校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祝金旭.高校就业指导现状分析与对策[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

[2]王晓琳,于俊,丰晓芳.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J].北方经济,2010年24期.

第9篇:预习指导论文范文

关键词:计算机导论;计算思维;课程改革;自由文理;团队教学

0 引言

针对国内外计算机教育发展的新动向,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联合中国计算机学会教育专业委员会、全国高等学校计算机教育研究会,特别就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问题形成几点认识。计算机专业教育应该在计算思维能力培养中做出表率,将系统化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贯穿在计算机专业的教育中。计算机导论是计算机专业的一门先导必修课程,是作为计算机专业学生进入大学后的第一门专业课程,其主要作用可以归纳为“五导”:导知识、导方法、导思维、导意识和导职业。我们认为“导思维”是首要的,也是最为核心的,同时也是最难做到的,“导思维”在引导培养学生计算思维能力的过程中,可以很好地、潜移默化地达到其他4项引导作用。

如何建立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要求、实施途径、评测规范与方法一直是当前计算机教育者从事计算思维研究的一项重要课题。我们结合教学团队多年的经验积累,依据计算思维的本质和特征及计算机导论课程的构建目的,从教学内容、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及教学评价等方面探讨如何在计算思维驱动下对计算机导论课程进行一系列的改革和探索。

1 计算思维与计算机导论

计算思维(Computational Thinking),笼统地讲,是指受过良好训练的计算机科学工作者面对问题所习惯采用的思维方法,体现为在过去半个多世纪以来成就计算机和信息技术辉煌发展过程中行之有效的若干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典型手段与途径。其具体内涵在近年来发表的文献资料中均有丰富论述。而有关计算机导论课程的构建问题,在1989年ACM攻关组所提交的“计算作为一门学科”(Computing as a discipline)报告中认为,该课程要培养学生面向学科的思维能力,使学生领会学科的力量,以及从事本学科工作的价值所在。报告希望该课程能用类似于数学那样严密的方式将学生引入到计算学科各个富有挑战性的领域之中。

2008年6月在网上公布的ACM对CC2001(CS2001)进行的中期审查报告(CS2001 Imerim Review)(草案)中,开始将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计算机科学系教授周以真(Jeannette M.wing)倡导的“计算思维”与计算机导论课程绑定在一起,并明确要求该课程讲授计算思维的本质。

综上所述,计算机导论这门课程不是解决对计算机功能的工具性认识问题,而是要对学生进行专业引导和思维引导,应该以面向计算学科的思维能力,也即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为核心。学生如果有了良好的计算思维品质,不管环境、知识需求如何变化,都可以灵活应变,从而为今后的专业学习以及走上工作岗位打好坚实的基础。

2 计算思维驱动下的课程改革

2.1 学目标,灵活教学内容

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周以真教授认为:计算思维是运用计算机科学的基本概念去求解问题、设计系统和理解人类的行为。它包括了涵盖计算机科学之广度的一系列思维活动。计算思维一大特征是数学和工程思维的互补与融合。计算机科学在本质上源自数学思维,其形式化基础建筑于数学之上。计算机科学又从本质上源自工程思维,基本计算设备的限制迫使计算机学家必须计算性地思考,不能只是数学性地思考。所以计算思维的研究存在多维性,它紧密地同数学、科学和工程结合在一起。另一方面,计算思维建立在计算过程的能力和限制之上,由人和机器去执行,在求解问题时必须从人的认知、心理、思维活动和学科发展角度去入手,故存在研究角度的多态性。

因此,计算思维多维、多态的复杂特征决定了计算机导论课程当前培养方案的多样性与差异性。当今计算机的理论和技术发展太快,新的知识大约每两年就会增长一倍,教材根本无法实现实时地对新知识、新技术进行跟进。因此,我们主张教材为辅,“导思维”为主的原则,在统一的数学目标指导下灵活课程的讲授内容,留给教师和学生最大的思考空间。没有了教材的“束缚”,教师有了更多的掌控空间,学生也不会因教科书而将概念固定化,更不会出现临考抱“教材”的现象。

我们确定计算机导论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在学生建立计算机专业学科知识体系框架的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洞察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后续学习相关专业课程、参与创新课题等打下坚实的基础。在教学内容的划分和安排上,由于课时有限,我们主张理论教学内容在划分上尽可能地简单分明,前后知识可以很好地呼应起来,这样更有利于知识点的系统化,不会因为章节庞杂、知识点太多而导致学生难于消化。为此将课程的讲授内容简单划分成3大部分:

(1)介绍计算学科各领域的发展史及前沿,揭示各主要领域的基本规律及相互之间的内在联系;认识当前社会和职业问题等。

(2)介绍计算机学科中的经典科学问题,初步认识和理解抽象、理论和设计3种学科形态。

(3)讲解计算机学科中的核心概念(如算法、数据结构、程序、软件、硬件、信息表示等),探讨研究学科中的数学方法和系统科学方法,培养计算思维能力。

在讲授过程中,我们借助精心制作的多媒体课件,结合授课内容和计算思维的培养目标,随时有针对性地调整和丰富自己的讲授内容。例如,讲解计算机学科各领域的发展史时,通过引荐吴军老师的《浪潮之巅》,让学生对整个信息产业有个整体了解,明鉴信息技术之兴衰和发展;而王伟老师的《计算机科学前沿技术》则系统展示了计算机学科各领域中令人激动的前沿技术,揭示未来计算机的发展方向,很好地体现了计算思维及其重要性。

2.2 主张自由文理教育,突显学生主体

作为国家建设未来的栋梁,需要的不是仅有技能的人才,重要的是有思想、精神、独立思考能力和良好的身体。技能是容易学的,但一个人的素养和教养不是一蹴而就就能培养的。大学教育的目的应该在于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比如阅读、写作、计算思维,而不是一时的某项职业技能。如果学生进入大学仅是为了将来的饭碗,那必然会羁绊他的头脑,抑制他的求知欲。所以大学的专业学习需从“学什么”(内容)转到“如何学”(过程),将“导思维”放置课程建设的首位。

我们主张自由文理(Liberal Arts)的教学理念,力争引导一种自由的环境,激起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成为真正热爱学习的人,即在没有外界利益驱使下仍然在学习的人。对于自由的学生,他们的时间,他们的大脑和心灵在学习的时刻才真正受他们自己所支配,这样的学习过程才可能专注且快乐。

在教学中,我们坚持以学生为本,打破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单向模式,在课堂上采用提问式教学,注意引发学生学习的动机;严格地遵循计算机学科的发展规律,定期给出具有一定挑战性的课题,通过分组合作的方式,以师生间讨论、辩论的形式,自律地学习获取知识的方法及分析问题的原则;利用平时的小论文,引导学生收集资料,增强自我学习的能力,建立抽象立体的概念;通过对科学大师的解读沉淀一种学者的尊严和对真理的敬重和向往,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心。

2.3 遵从螺旋式组织方式,提升学生思维

若将教学比作爬山,通常的教学习惯是一口气从山下直线攻顶,而布鲁纳在《教育过程》中所提出的螺旋式课程(Spiral curriculum)则是绕着山转,在相同的角度看到的风景虽然都一样,但每次绕回来时的高度不同,能看到的广度和深度都不一样。等到达山顶时学生不仅对山有具体认知,也能掌握四周环境全面性的关联知识。计算机导论课程几乎涵盖了计算机领域所有的理论、技术和研究课题,内容太过广泛,若前后不能很好地呼应起来,学生往往会因孤立地学习太多的知识点而导致前面学的内容到后面就忘记了,理解起来也相对困难。对于计算机科学这样一个有机的、庞大的学科体系,教师应该引发学生对计算机学科知识结构的理解,精熟其基本原则、原理,以此产生类化的能力,而不是零碎概念、知识点的描述。

我们在课程实施中,遵循螺旋式课程的组织方式。首先结合教学团队多年的教学经验和团队成员之间的合作讨论对课程知识进行合理的结构化;然后从学生认知发展角度出发,沿认知发展的动作表象、形象表象、符号表象3个阶段来组织课程内容。讲授内容如2.1节所述,知识点在组织安排上前后呼应,螺旋式地扩展和加深,直至复杂、抽象的现代知识领域;最后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采用合理的教学方式和紧密相连的学习节目来配合教学过程。比如教学中我们注重学习情境的安排,在讲授算法时,注重引导学生感受其产生背景,摸索过程,走过什么道路,不同阶段产生什么改变,将来的发展趋势是什么,它还可以做什么改进等。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提供学生更多自行探索的机会,最终实现将“知识个人化”。为使学生站在同一角度看到更大的广度和深度,我们主张采用团队教学制。计算机学科发展迅速,应用领域广,学科交叉和渗透十分突出,而计算机学科教师掌握和积累知识的广度是有限的,往往限于个别研究方向,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思维和视野,在不同的知识领域会组织邀请相应有所“专”的教师来讲授,这样可以发挥团队互补优势,实现对学生全方位的指导,收到良好的人本教育的效果。

2.4 采用分级评价手段,有效监管教学过程

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学习和思维不是彼此独立的,是紧密而互补地联系在一起的。所以为了内化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我们必须有效监管整个教学过程,对每个个体在不同的教学环节中的表现做出正确评价,这样才可以实施因材施教,兼顾那些因各种原因而落后的学生。

我们采用螺旋式教学法,非常注重引导学生课前进行预习。在讲授新内容之前,我们要求学生课前收集相应的材料加以了解,课堂上通过实施提问式教学,引导学生积极讨论,同时依据学生参与情况及时做出相应的评价,对未准备的学生要给予相应惩罚,并在下次课中加重对其进行考察。相应地,在平时作业中我们不会布置常识性的题目,而是根据授课内容布置一些能够引发思考、对计算机学科整体认知有帮助的题目,这样就避免了作业抄袭的现象,增加了学生主动思考的机会,教师也可及时捕获学生思维能力的变化,调整和改进后续的讲解内容。

我们所采用的团队教学制为实施团队合作式学习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在整个课程结束后,教学团队中的每个成员会给出一些具有挑战性和合作性的题目,学生根据自身对学科分支的理解和把握情况来挑选导师,在导师的牵头引领下开展以小组为单位的研究型学习。学生最终需按照要求提交论文或报告,并在小组内通过上台演讲的方式进行答辩,最终以个人和小组的共同表现综合给出评定。

期末考试是课程教学的最后环节,也是整个评价的最后一部分。为了与课程“导思维”的目的一致,我们与平时授课和作业结合起来,在大量减少客观性的、死记硬背式题目后,增加大量探讨性的、主观性题目,给予学生足够的思考空间。这样一方面在某种程度上减少考场作弊的机会,另一方面也能够更好地检验学生对计算机学科整体认识的程度。

精选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