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体育锻炼;心理健康教育;作用
主席说过:“体者,载智之车,寓德之舍也。”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关系到他们的人格是否健全,是否能适应新世纪的挑战,也关系到全民族素质的提高。体育锻炼无疑对高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并对高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解决。高中体育教学不仅是为了让学生锻炼身体,更是为了通过体育锻炼让学生身心健康。然而,由于应试教的束缚,高中生更是认为分数重要,而忽视了体育课本身的影响力。另外,高中体育教师本身的教学方式传统落后,仍然仅限于跑圈、准备活动等形式,教学课堂枯燥乏味,没有新鲜感,所以导致学生不愿意上体育课。这种体育教学现状让高中阶段的体育课失去了培养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让学生也不能认识到体育锻炼对他们心理健康的影响。为了加强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高中生良好的心理素质,首先要明确高中生心理健康的标准:(1)生活目标要切合实际。(2)情绪稳定乐观。(3)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4)有适应能力。(5)能保持人格完整。
体育锻炼对高中生心理健康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为了培养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意识,体育教师要让学生积极进行体育锻炼。体育锻炼不仅能够培养高中生的达观精神和自信心,更能够调节高中生的情绪。高中阶段的学生作业繁多、考试频繁以及对未来的未知而产生焦躁不良情绪,通过适宜的体育锻炼能使高中生摆脱压抑、悲观等消极情绪,从而养成积极乐观的良好心态。学生在参加体育锻炼时,总是伴随着强烈的情绪体验和明显的意志努力,所以适宜的体育锻炼可以培养学生坚持不懈的精神,也可以培养学生沉着冷静的意志品质,更能使学生保持健康的心理,形成良好的品质。例如,体育教学中有800米、1500米等活动项目可以增强学生的心肺功能,从而磨炼了他们坚强的意志品质。高中阶段学生仅仅注重成绩,而忽略了同学之间的关系交往,从而造成人与人之间感情交流缺乏和人际关系的疏远。尤其学生面对繁重的学业,心理压力与日俱增。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加一些体育比赛来提高学生的兴趣,给学生与其他同学结识的机会,使他们之间产生信任,达成默契,以此来增强同学之间的感情,增强集体荣誉感、责任感。另外,在与他人交往和冲突过程中,学生对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及心理承受能力也会增强。这不仅磨炼了他们的意志,使学生从学习压力、心情抑郁等方面解脱出来,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发展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例如,学校可以组织学生进行集体性比赛项目,比如篮球、足球等,在比赛过程中可以提高他们的团队配合精神,从而增进同学之间的感情交流。体育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中起着主导作用。体育教师是体育科学知识和科学锻炼身体方法的传授者和发展者,更是学生思想品德的塑造者,体育教师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发挥着重要作用。学校应在教育理论课中增设心理健康课程,让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标准和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掌握心理健康保健的方法,使其能够学会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驾驭自己的感情,学会在运动中寻找最佳心境,在各项运动中去感受运动的快乐。
关心学生,坚持教书育人是体育教师的重要责任。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中,不仅要组织、指导学生锻炼身体,还要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营造良好教学氛围,促进学生情绪健康发展,要拥有饱满的热情,温暖的情怀来感染学生,用优美的示范动作和幽默的语言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消除他们在学习中的紧张或恐惧心理,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感受体育运动所带来的乐趣及克服困难后获得成功的喜悦和满足。体育实践课的教学,不仅是在室外的广阔空间,而且是在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广泛接触与交往中进行的。特别是学生之间的交往,这无疑提高了学生对社会的适应性和调整了学生的个性,使自己得到了别人的尊重以及建立自己的自信。如何在高中阶段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关系到高校后备人才的培养。在今后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提高认识。1.提高思想认识水平。教育主管部门应加强宣传力度,让学生自身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让家长明确心理健康教育对孩子个人成长的作用。教师要开展针对性的辅导课程,依据实际教学内容,全面落实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只要全社会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并积极引导,给学生树立良好的价值观,并有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效地进行体育锻炼,就可以确保高中生的健康成长。2.要明确教育目的。高中阶段学生要面对沉重的课业,往往忽视了体育锻炼。体育教师要明确教育目标,有序开展各种有趣的活动,提高学生参与的兴趣,进而给予及时的指导,让学生在体育课上能够宣泄不良情绪,让他们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学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在平时的教育中,教师一旦发现心理问题,应及时疏导,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形成明辨是非的能力。3.加强体育锻炼,创新教学方式。高中阶段的学生不仅要面临沉重的学业,而且生理意识的增强,他们喜欢关注异性,也渴望得到异性的关注,早恋现象普遍。所以,我要经常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尊重每一位学生的内心想法。通过多种形式的体育活动,可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体育游戏活动中,达到锻炼身体、缓解心理疲劳,增强心理素质的效果。体育教师要和学生一起互动,关心学生,认真倾听学生的心声,和学生多交流,只有在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和实际需求后,才能更有效地开展教育活动,进而打开学生心结,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另外,教师还应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使学生持有积极、乐观的心态,正确看待学业以及各种生活问题,直面挑战。
总之,体育锻炼不仅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更能让学生的身心全面健康发展。因此,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努力培养他们的运动兴趣,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
作者:李东荣 单位:甘肃省张掖市第二中学
参考文献:
[1]刘文霞.个性教育论.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7.
>> 高中物理教学中关注学生发展指导的思考与探索 结合农村高中学生和学校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 普通高中人生规划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整合的尝试 高一学生发展指导的探索与实践 高中生心理社团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探索与实践 高中心理健康教育与研究性学习的整合 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与班主任工作的整合研究 教师心理健康与学生发展 高中阶段学生心理健康指导策略研究 高中体育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探究 学校指导家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索 学校教育与中学生心理健康 探讨特殊学校学生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体育教育与中学生心理健康 信息技术与高校特殊群体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整合研究 浅析学生心理健康与思政教育的有效整合 初中生物教学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整合分析 漫谈高中英语的素质教育和学生发展 普通高中促进学生发展的个性化教育特色研究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大学生素质教育关系的探讨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3]杨光富.国外中学学生指导的实践与特色[J].全球教育展望,2011(2):70.
[4]黄向阳.学生发展指导制度刍议[J].教育发展研究,2010(15/16): 64-69.
【关键词】高中体育;如何培养;心理健康
高中阶段是人生当中的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对于学生的前途有着很大的影响。同时这也是考验学生心理素质的一个阶段,由于学习等方面的压力,很多学生的心理健康会出现问题,面对这样的问题就要采取正确的措施对学生的心理健康进行培养,其中高中体育教学就在当中发挥了不可代替的作用。
一、高中生的心理特征和出现的不足之处
1.逻辑思维的能力在高中生的学习当中不断的形成与发展,自我认知能力和自我意识开始加强,自我独立的意识开始不断的形成,在做事情的时候往往独立独行,存在有较强的自尊心,喜欢别人对自己的关注,而且渴望得到他人的认定认可与赞赏,但是脆弱和敏感也是会存在于他们的内心当中,周围的舆论统也会对他们带来影响,低估或者高估自己,自负感与自卑感的心理比较的强烈。
2.随着情绪的稳定性在高中生中不断地加强,提高了自身的自我控制和注意力,不再如以前那样容易冲动、任性,情绪动荡、喜怒无常的境况也随之减少,然而在生活与学习的过程中遇到挫折和困难的时候,情绪上还是不够稳,比较薄弱的意志力仍然存在,普遍存在较弱的心理承受能力,焦躁不安的情况在考试的前后还是经常的发生。
3.随着高中生眼界的开阔、思维的成熟,丰富多彩的情况在内心世界当中不断地形成与发展。但是增强了隐蔽性,对于自己的心思不会轻易的展现出来。对有友谊的关键性也能很好的重视起来,渴望同四周的师生建立比较和谐的人际关系,但是由于高中生当中有很大一部分是独生的子女,兄弟姐妹的生活方式在他们的生活中从未体验过,因此,很多的时候以自我为中心的生活与学习的习惯已经养成,狭隘和自私的情况就会经常的在他们身上显露出来,对于人际交往当中遇到的问题也不能很好的进行解决。
二、运用高中体育可培养学生心理健康的方式
1.对心理健康的理论知识进行传递。高中阶段是学生心理发育的关键阶段,体育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对学生心理活动进行研究也是不能忽略的一个环节,对他们的心理特点进行掌握,保证他们的身心可以和谐的发展,因此老师在体育教学的时候,要对培养学生健康理论知识利用一定的课时对学生进行传达,定期的进行心理健康测试。
2.在体育课当中,教师要始终将学生放在课堂的主体地位当中进行对待,对所教班级男女生的个性与兴趣、男女同学之间的比例、身体情况等心理和身体的具体特征进行深入的了解与掌握,才能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针对学生的个别差异性对他们的心理健康进行有效地的培养,才能够在教学的过程中因材施教有的放矢。在进行体育教学的时候,体育老师要对高中学生较强的自主意识的特点进行掌握,作为教学的主要出发点,让学生们依据自身的心理特点和自身的兴趣爱好对体育运功进行选择。比如男同学普遍的喜欢运动,还都是强度比较大运功,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老师就要多多围绕这样的运动对学生进行教学。可以设置篮球、足球、短跑、长跑等一些运动量较大的运动项目,在通常的情况下,强度较小的体育运动是女生喜欢的,因此老师可以设置预羽毛球、排球、乒乓球等运功项目供女同学进行应用。将更多类型的运动器材和运动类型呈现给学生们,使体育运功的乐趣在学生的心中得到完美的体现,进而培养出学生较强的竞争意识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3.与教材的特点进行结合,为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提供帮助。有丰富的心理健康因素存在于体育学科的教学当中,为了尽最大努力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有效的发展,教师可以采用一些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比如,练习基本的队形和体操,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注意力、意志力及其动作思维的能力和观察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坚韧性和自制力,有利于将学生的群体合作的能力和自我表现的能力进行提升等。为了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有效发展,在体育课当中老师可以多组织一些体育游戏,能使学生对学习的乐趣充分的进行体会,与同学之间的情感加深,将交往与合作的能力不断的进行提升。
4.对要求要合理的进行制定,在教学的时候,将一定的能力水平和要求提给学生,但是一定要符合实际。一旦要求太低,就起不到对学生的激励效果,一旦要求太高,学生过多的失败,就会影响学生的参与兴趣,容易产生自卑的心理。所以,体育老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应该对一定体育的原则进行区别的对待,不一样的学生要有不一样的学习重点,保证在体育课上每个学生都能够体会到胜利与成功的果实,没有一定的绝对标准存在于成功与否当中,对于成功的认识要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引导,打好学生心理健康的基础,促进学生的心理朝着更好的方向去发展,体现出体育课的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
结语:
通过文章以上内容的描述可以发现,在当代高中生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还存在着很多的不足之处需要进行完善。其中体育教学对于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有着巨大帮助,在进行体育教学与实践的过程,不但能使学生对体育锻炼的方法和手段进行很好的掌握,并且对于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形成上也发挥了不可代替的作用,为了在高中阶段打下学生良好的心理健康素质。因此,就要利用好体育课这个有利的教学方式,在整个教学的过程中,将心理健康的教学合理、有效的融入进去。
【参看文献】
[1]欧永钦.浅谈高中体育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J].青年与社会:中外教育研究,2010(05).
1.1心理健康的概念:广义的心理健康是指一种高效而满意的持续的心理状态,它以促进人们自我心理调节、发展更大的心理效能为目标,使人们适应社会生活,有效地为社会和人类做出贡献。狭义的心理健康,是指人们的基本心理活动过程内容的完整、协调一致,主要目的在于预防心理障碍或问题行为的发生。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健康表现为智力正常、情绪适中、意志健全、人格统一、人际关系和谐、与社会协调一致及心理特点要与年龄特征相符合等几个方面。
1.2心理健康教育的涵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教育者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运用教育学、心理学及相关学科的理论与技术,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活动、学科渗透、心理咨询等多种途径和方法,帮助学生解决成长中的各种心理问题,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和心理机能健康发展的一类教育活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旨在使学生在学习成长发展智育的同时,能不断提高自身耐挫能力、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时刻保持乐观和积极进取的心境,最终能很好的适应社会。
2高中生物新课标中蕴涵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
生物新课程中蕴涵着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在生物教学中全面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突出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教育和引导,有助于培养学生正常的情绪情感反应、良好的个性品质和学习习惯,促进个体社会化过程的顺利完成,其资源主要包括:(1)新课程性质中指出:帮助学生理解生物科学、技术和社会的相互关系,增强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2)新课程理念中指出: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3)新课程目标中指出:热爱自然,珍爱生命,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确立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健康的生活方式。(4)新课程教学建议中指出:加强实验和其他实践活动的进行;注意学科间的联系;注重生物科学史的学习。(5)新课程评价建议中指出:重视学习过程中的评价,建立学生学习记录卡;通过多种途径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评价。
3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3.1加强教师心理健康培训,提高心理健康水平:教师心理健康是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教师心理健康水平直接关系到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要不断加强自身的心理健康教育,提高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积极乐观地面对自己的学生。教师还应该树立新的教育理念,提升自身的人格魅力。生物教师要树立与现代教育相适应的教育理念,用先进的教育思想武装自己、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要博采众长,善于学习和借鉴名优教师的教学风格,融合自身的审美情趣、思维方式乃至气质、能力和素养,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人格魅力和教学风格。
3.2对学生进行青春期教育:由于青春期心理具有脆弱性、冲动性、不稳定性,对外界刺激容易产生不良情绪反应。当不良情绪积累过多,最终就会导致生理疾病。学生在初中学过生理卫生,对自身有所了解,但由于应试教育,有些学校根本不上,或者由非专业科老师照本宣科,遇到有关青春期方面的知识更是难于启口,使学生对性知识和自身出现的一些正常的生理变化缺乏正确的认识,不会及时进行自我疏导和调节,从而诱发一些心理问题。高中生面对自身的生理变化,如:月经、遗精等现象既感到“倒霉”,又渴望了解,但往往又难于向父母、老师、同学倾诉,从而闷在心里,成为自己的一个心理阴影。不少学生得不到正面的知识教育,往往到网络世界去了解,不可避免地造成少数学生接触一些下流的不健康知识,加上学生的识别能力较弱,从而不能自拔。针对这一现象,我在讲解人的生殖和发育时,通过卵细胞、的产生过程介绍,结合受精卵的形成过程,以及胎儿的产生过程,向学生解释月经、遗精是每个进入青春期的人都会有的正常生理现象,从而消除了在学生心目中的神秘感和自卑感,并能进一步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
3.3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除了生理变化造成的心理变化外,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学生还面对越来越多的社会、家庭、学校的有形和无形的压力,从而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和自我意识等方面有着越来越多的心理困惑,又找不到倾诉、发泄的对象,慢慢就转变成心理压力,进而产生明显的厌学情绪,甚至走上轻生之路。我们在学习生物进化论中的“自然选择学说”时,让学生了解到只有在生存斗争中适应环境的生物才能生存,同时教育学生在当今社会处速发展时期,每位学生都应挖掘自己的最大潜能,勤奋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同时还应提醒学生应该正当公平竞争,保持健康的心态,不要自私狭隘,注重引导学生碰到一些不愉快,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时,应向家长、同学、朋友、老师倾诉,共同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同时教师应主动与心理压力大的学生进行疏导和沟通,排除其心理障碍,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另外,一定要大力推进素质教育,让学生在生物课堂上充满兴趣、享受快乐。
3.4以新课程为契机,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相对于其他学科而言,生物学科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教师在教学中充分挖掘新课程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有机地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渗透到课堂教学中去,以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在课堂教学中,要适时地对学生进行耐挫折教育和珍爱生命教育,使学生不断坚强起来,正确看待困难与失败,从失败中吸取经验与教训,在挫折中不断成长,认识到生命的可贵,使自己的生活更加精彩。
4总结
每个人的一生都会有一种信仰伴随,建立正确的信仰,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基本保证。作为教师,应该创造机会让学生每时每刻表现自我、认识自我,接受现实中的自我。努力塑造学生成功的自我形象,进而培养其健康的成功心理,则是我们教育教学工作的一个目标。只有充分认识自己、肯定自己、接受现实自己,才能形成健康的人格品质,成为品学兼优的学生。
二、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家庭是孩子的早期教育基地,家长的言行会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打下深刻的烙印,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和谐的家庭环境是学生健康成长的软环境。由此可见,做家长的要努力做到:重视孩子心理发展和性格的培养,克制自己在孩子面前的不良情绪,减轻孩子的心理压力,加强对孩子内心世界的理解与沟通。高中学困生成绩较差,行为约束力较差,但父母却望子成龙,因而造成他们与家长的隔阂。对此,教师应利用家访、家长会、电话联系等方式努力去融洽家长与学生的关系,让家长树立对孩子的信心。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对孩子的要求要合理,要及时与孩子沟通,创造自由、平等、和睦相处的气氛。
三、学校要进行科学的心理健康教育
1.尊重和理解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要尊重学生、信任学生。尊重学生,一方面有助于自尊心较差、缺乏自信心的学生形成积极的自我观念和健康人格;另一方面,只有尊重学生,才能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使师生间的情感交流顺畅,使心理健康教育如春风化雨般为学生接受。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还要理解学生。教师要站在学生的立场上,设身处地地理解他们的忧伤与痛苦,深入了解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实质及产生的原因,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2.开展多种活动,丰富生活内容
学校可以充分利用好团队、学生会活动、班会课,进行有效的心理训练。学校应多组织课外业余活动,以发挥各自的特长,获取成功的喜悦,使学生形成开朗的心理,消除孤独感和自卑感,增强自信心。组织活动让学生在自主活动中去体验、去思考、去感悟,从而达到心理上的成熟,进而形成和谐完整的心理特征。
四、全社会要负起教育孩子的责任
全社会要负起教育孩子的责任,社会舆论与教育要形成正确的导向和价值观。学校应充分利用教育机构、教育团体以及公、检、法等部门组成网络,加强影视、报刊等传播媒体和媒体场所的管理和监督,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共同营造一个和谐安宁、团结友爱的生活生长环境,以积极影响学生的心理。全面提高高中学困生心理健康,不是一件难事,只要学校、家庭、社会构成强大的教育网络,建立适应高中生年龄心理发展的环境,多方面加强心理健康知识教育,高中学困生的心理素质一定会大大提高。
参考文献:
[1]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探索,2002.
[2]谌业锋.心理健康概述,2001.
[3]封莉莉.贵阳市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健康及相关因素的调查分析,2005.
【关键词】高中生物;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分析
前言
对于高中生来说,属于人格形成的重要过渡期,这个时期的学生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尤其是进入高中后,各学科学习的难度较之初中有了较大提高,容易导致学生出现挫折感,影响自身的学习兴趣。高中生物学的学习系统性强、难度较大,因此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引导学生,为学生排解心理压力,缓解负面情绪,从而促进学生积极学习与成长。这就需要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有效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升。
一、高中生物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
首先是引导性原则。在高中生物教学中,要想有效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必须遵循引导性原则,以此来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现今在生物教学中,学生学习较为盲目,这导致学生学习效率不高,很容易出现负面情绪。因此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避免学生出现一些问题影响情绪。其次是要遵循趣味性原则,在教学中融入一些有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以及学习态度改变的活动,可以有效积聚学生的注意力,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学习效率的提升。最后就是针对性原则,教师在高中生物教学中,要针对学生不同的心理,来开展针对性的心理教育。例如:两个学生,一个心理较为自卑,一个心理较为自负,自卑心理主要是学习压力大造成,自负心理则是以学生自我为中心。这样教师就需要针对这两位同学,采取相对应的措施来进行教育工作,以此来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积极学习。
二、高中生物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渗透分析
2.1强化交互特征
在高中生物教学中,要想有效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必须要强化教学过程中的交互特征,同时也要不断强化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以此来促进师生之间的对话,从而来开展教学活动。师生之间经常交流对话,将会有效促进学生对教师的理解,同时教师也会了解学生遇到的困难,为学生解决疑问,促进学生主动地学习生物知识。举个例子:教师在“关注营养”的教学中,让学生提交一份具有科学性,并且营养较为均衡的中餐食谱,并且不断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对话教学。教师可以选择甲同学设置的食谱:同学,你的中餐食谱具有丰富的色彩,其中有胡萝卜、青椒以及青菜等,为什么都是蔬菜,没有肉类呢?甲同学:因为我要减肥啊,摄入更多的蔬菜能够使身体保持营养平衡,不吃肉类可以不长脂肪。教师:不吃肉类是不科学的。蔬菜中缺乏一些的必需氨基酸,必须通过动物性蛋白质补充,可以少吃,或者用鱼类、蛋类来代替肉类,减少脂肪的摄入。这样通过师生的交流对话,学生对食谱中的营养及营养的摄入方式等生物知识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产生学习的兴趣,并且缓解学习的压力,避免出现抵触情绪,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2.2有效进行课程的引导
心理素质缺乏是影响高中生物教学质量的一大问题,尤其是高中生物属于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如果学生在开展实验学习活动中实验现象不明显,或者是没有观察到实验结果等,很容易导致学生出现挫折的心理。针对这种状况,教师必须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对学生进行引导,不断提升学生信心,缓解学生心中的压力,从而促进学生主动进行知识的探索。例如:教师在进行叶绿素的提取与分离实验教学时,可以与学生进行交流,分析实验失败的原因。主要原因在两方面:一是研究时间长,绿叶中的物质流失;二是叶绿素通过研磨暴露在空气中,出现了化学反应。这时教师可以利用问题引导学生去思考:若是以上两点导致实验失败,怎样做才能避免?这样学生会主动对实验反复推敲,最终得出改进的策略:在原先实验中加入其他步骤,如在研磨时放入碳酸钙来解决问题。教师要利用问题来引导学生思考,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问题,不断去查找资料,最终对问题有一个深入的了解并设法解决。
2.3培养学生的心理品质
每一位学生都应该是教育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应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情绪生活。在教学过程中,要给予学生充分的关爱,帮助他们建立信心,完善他们的人生态度。在生活中要坦然面对挫折与失败,不断提高自己的耐挫折能力,才能避免走极端,对当今学生意义非常重要。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学习特点,通过学生作业中出现的问题来分析学生,若发现存在异常的现象,要及时找学生谈话,了解学生遇到的困难,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帮助学生解决困难,避免学生出现心理问题,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
三、结语
对于高中生物教学来说,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如何学习生物知识,同时也要能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对学生的心理引导,能够采取有效的措施,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信心。若发现学生出现了消极的心理,及时找学生谈话,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关键词】心理问题;心理教育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社会的发展,市场经济的激烈竞争,紧张的生活节奏和巨大的工作压力使人感到精神压抑、身心疲惫。特别是当代大学生,在进入了大学之后,其实就像进入了―个小社会,社会中存在的这些竞争与压力及一些不良现象都会使大学生在心理上产生许多的矛盾,使得大学生人格弱点泛浮出来,形成心理疾患。正是由于社会的压力与竞争力的加大,学生在学习上的压力也逐渐加大,特别是当自己的成绩和同学相差很远的时候,容易产生自卑感,经常想着转专业或是退回回家重考,容易产生极大的心理压抑感。
据北京高校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研究课题组的一项调查显示,北京市有16.5%的大学生存在中度以上的心理卫生问题,其中女生的心理健康差于男生,低年级学生差于高年级学生,农村学生差于城市学生,来自边远山区的学生存在心理问题的比例最高,为19%。从以上数据我们可以了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是不容忽视的,而且在我们高校的发展与建设中,是一项重要而伟大的工程。只有健全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我们才能不断地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二、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分析
1、家庭原因
对于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众多的心理学家指出,人的心理问题是长期积累而造成的,许多在大学期间表现出来的心理问题,实际上是在入学之前就潜伏了。这些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很多,比如家庭、社会、教育等,其中,家庭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一方面是家庭的教育,给子女带来很多学业上的压力,都希望自己的子女成龙成凤,只注重了孩子的学习成绩,不注重孩子的真实心理想法,缺少沟通,造成学生在心理上的一些问题;例如,在我们分院也出现了这样的一个例子,学生在入校时已产生一定的心理问题,但家长都不太注重,导致学生在入校时就出现严重现象,把宿舍的床板、水龙头都卸掉,人处于不正常的状态,正是由于家长的不关注及极少的沟通才导致这样的现象;另一方面是单亲家庭,在单亲家庭环境中成长的大学生,由于缺乏对自己和所处家庭的正确评价,他们往往或多或少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自卑心理,他们对涉及自己的事情非常敏感,总爱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总在猜测别人说话的另一层含义,以致别人一句好话或者无心的话,一个随意的动作和眼神,在他们那里都会产生误解。
2、社会原因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每个人都面临着极大的压力感,大学生在承受了较大的经济差距压力的同时又面临严峻的就业竞争,随着网络时代的发展,由于长期的人机或人一机一人的交流,缺乏人与人之间的直接交流沟通,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使人产生孤独、多疑、严重防范心理。
3、自身原因
由于现在的大学生几乎都是90后,由于他们生活在一个多样化的网络时代,存在一些心理不成熟、期望价值高、缺乏正确的自我意识,意识薄弱。由于个体心理素质的差异、心理压力承受水平的不同,有人就容易产生心理障碍,有人却丝毫没有。一项调查分析表明,凡是有心理问题的大学生,绝大多数人的性格都是属于内向不稳定型的,属于粘液质或抑郁质,即他们的心理有一定的易损伤性和对生活事件的易感受性。所以,作为我们班主任来说,我们常常需要关注的正是这种类型的学生,在他们之间容易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
三、措施
1、提高教育成效,与思想教育相结合
在一般的学校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有专门的心理课程,只是单独的运用心理学、教育学等原理与方法,来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方面知识性的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是依据党的教育方针,为实现培养和造就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政治目标,有的放矢地对大学生施加意识形态的影响,以期转变其思想,进而指导其社会行为。心理健康教育是以心理素质培养为主,而思想政治教育是以道德行为为主,要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单单靠独有的心理健康教育是远远不够的,需要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只有学生有了一定的道德行为意识,才能更好地促进心理健康的教育。
2、加强管理,实行校、院、班、宿舍相结合的管理模式
有很多的学生心理问题都是由于发现的不够及时,导致了许多的悲剧发生,为了能够及时的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我们可以实行校、院、班、宿舍相结合的管理模式,在学校设立专门的心理咨询处,在分院也设立心理团队,在班级有专门的心理委员,在宿舍也设立专门的心理辅导员,这样的话也形成了逐级的服务,能够在及时的时间,发现学生的问题,也能够及时的得到解决。针对不同的情况,可以到不同的部门得到解决。
3、心理教育团队的建设
心理教育团队的建设,对高校来说是一项重要的建设内容,当然这个团队,不光包括心理教师团队的建设,也包括学生社团的建设,心理团队的建设需要专业的心理咨询教师,再去培养一些学生社团中的心理咨询师,这样可以更早更及时的接触到学生的一些问题,对于一些小问题,可以从学生社团中及时的解决,大一点或是学生社团无法解决的问题,可以到我们专业的心理咨询教师团队来解决,这样我们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就能够更好地开展和发展。
参考文献:
关键词:高校体育教学;心理健康;功能与途径
abstract: the article mainly the psychologically healthy education question which developed to the sports teaching aspect has carried on the discussion, on the present university student's psychological condition, elaborated the university sports teaching to the student psychology education's special function, and proposed raised the student healthy psychology in the sports teaching the method and the way.
key word: university sports teaching; psychologically healthy; function and way
前言
近年来,大学生因心理疾病、精神障碍等原因不惜伤害自己和他人的案例时有发生,且有上升的趋势,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深刻反思。大力推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成为摆在高等学校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体育学科在帮助学生改善心理困扰,纠正心理缺陷,克服心理障碍,开发心理潜能,提高心理品质等方面,具有其它学科无法替代的特殊作用,是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载体和工具。
一、心理健康的现状
学校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社会所需要的身心全面发展的跨世纪人才。联合国世界性组织 (who)认为:“健康,不但是没有身体缺陷和疾病,还要有完整的心理,心理状况和社会适应能力。”那么,我国大学生的心理状况如何?2006年在“5.25”大学生心理健康日之际,浙江理工大学信息电子学院心理素质拓展中心开展了一次有关大学生心理压力的随机调查,此次调查结果显示:近六成大学生心理压力大。在广东高校中,如果算上郁闷、焦虑等轻微症状则高达40%。如此惊人的数字提醒人们,大学生的心理教育问题已迫在眉睫,不容忽视,心理教育势在必行。如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如何根据高校体育特点,结合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通过高校体育教育手段来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这一方面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二、体育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特殊功能
高校体育活动主要包括体育教学及各类竞赛等,是指学生在体育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指导下,积极主动地掌握系统的体育卫生保健知识技术与技能,锻炼身体、增强体质、促进健康、发展个性,形成良好思想品德的学习与实践活动统一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要承受一定的生理及心理负荷,人际交往频繁,使学生在生理健康得到提高的同时,也对心理健康产生积极的影响。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高校体育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特殊功能与作用:
(一)调控情感情绪,及时发现和消除学生心理障碍
情绪是心理健康的晴雨表,学生在体育活动过程中的行为、表情、意志等外在表现是其心理状态的真实反映,在运动中很容易发现存在不同心理障碍的学生。通过体育锻炼,可以减缓和治疗某些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使紧张、忧愁、焦虑、压抑、沮丧等不良情绪得以宣泄,使人轻松愉快,心情舒畅。目前国内外研究认为运动锻炼能改善人的心理状态,消除心理障碍和治疗心理疾病。美国一位心理学家对大学生作跑步试验,发现跑步能成功减轻大学生在考试期间的焦虑情绪,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人普遍体会到,打打球、跑跑步、练练拳等,会使紧张的情绪得到松弛。
(二)改善机体健康状况,为心理健康提供物质基础
体育运动最大的特点,就是通过身体运动的方式直接改变人在安静状态下生理、心理活动方式。促使身体各机能系统进入积极活动状态,从而使全身血液循环加快,各器官处于高度兴奋和活跃状态,把安静时处于长期关闭状态的毛细血管、肺泡、肌纤维和神经细胞尽可能地激活起来,从而使各器官的血液获得充足的氧气和营养物质。健康的机体、良好的神经系统和各部分机能系统是人的心理发展的生理基础,也是保证人们心理健康的一种物质前提。
(三)培养良好心理素质,促进意志品质和性格特征的发展
学校体育通过教学和各项体育竞赛等身体活动形式,采用公开的、共同认可的方式和规则,进行挑战极限、超越自我的竞争活动,在这一过程中使学生体验生命存在的价值、生命延续的价值和超越生命的价值,使他们承受挫折与失败的能力得到锻炼,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纪律性与自制力,培养人的勇敢果断、坚毅顽强的意志品质,培养公平竞争与创新意识以及团结协作与开拓进取的精神。这些都是心理健康不可缺少的。
(四)发展认知能力,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
通过运动可发展认知能力,减少认知障碍,改善人对环境的适应能力,维护心理健康。同时从社会学角度看体育游戏、竞技体育和体育竞赛实质上是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一种模拟,体育精神是现代社会精神的缩影,许多教学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实质上就是对社会生活的一种模拟。在这些活动中,学生将获得成功与失败、优势与劣势、群体与个体、合理与不合理等种种体验,将对学生情感的陶冶!人格的塑造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确立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的方法与途径
(一)用教师良好的心理品质感染学生
学生心理健康与否同教师的心理健康与否有着密切的关系。只有心理健康的教师,才能教育出心理健康的学生。因此,作为一名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不断提高自身各方面的素质,应具备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敬业精神;要深入到学生中去,了解他们的个性特点、兴趣爱好,了解学生的运动技术水平,要做到因材施教;教师还要具有良好的言谈举止、规范的动作示范和热爱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在与教师的交往中受到良好的熏陶。
(二)精简竞技体育内容,满足不同学生心理需要
由于竞技体育内容大多对身体素质要求很高,技术的结构比较复杂,学生很难掌握,且易发生运动损伤,造成很多学生对此望而生畏。因此,在选择教学内容时,要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减少竞技体育的内容,降低动作技术难度,突出体育课程健身与娱乐的功能。内容要少而精,易于掌握,易于开展,利于终身锻炼,并且效果明显,使更多的学生在体育活动中获得最大的成就感和满足感,从而达到锻炼身体!促进身心健康的目的。
(三)以学生为主体,丰富教学形式,落实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
作为一名体育教师,在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体,要研究学生的身体状况、运动技能和教学内容的特点,更要研究学生的心理,掌握他们的心理活动规律,要把学生的“身”、“心”统一到体育课上来,从而使体育课能向着更完善的方向发展。教学中要体现心理健康教育。首先,应着重培养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学生只有对学习本身发生兴趣,才能主动而愉快地去学习。因此,在安排教学计划时,我们可以选择适合他们的生理、心理特点的运动项目。青少年学生的肌肉及体力均在逐年增长,骨骼尚在发育之中,因此,对学生要开展多种项目练习,运动量逐渐增大,避免对身体造成大的生理负担。青少年男、女生在体力、生理特点上有显著差异。因此,锻炼项目、锻炼时间及进度的安排都应分别对待。这就需要教师采用多种教学形式,创造宽松环境,营造良好氛围,使课堂教学生动活泼。如采用教学竞赛、教学评比、活动性游戏及音乐伴奏等教学形式,并在学生情绪高涨时,有意识地加大运动量及运动强度,这样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也会提高教学质量。其次,我们还通过有意识地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有目的地引导学生,促进他们心理的健康发展。比如,在快速跑游戏中,教师不分组、不定项目,可让学生自由组合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自己确定比赛内容和方法,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来选择比赛的内容和方法,这不仅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也提高了学生的创造能力。
(四)树立体育教师身心健康的新形象
新型的体育教师应更新观念和认识,在确保自身身心健康的同时也要加强心理健康、卫生保健等方面的学习和研究,鼓励其在教学中进行各种积极尝试,提高体育教学的科学化水平,以健康的身心和丰富的知识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方面的宣传、教育工作,切实帮助学生解决心理困惑,缓解心理压力。
四、结论和建议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学校和家庭等各方面的配合和关注。高校体育要确定相应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更好地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服务,使他们拥有健康体魄、健全心理和完善人格,以便更好适应急剧变化的社会环境。
1. 学生健康问题是人才培养的关键问题。学校体育不仅在健身方面,更在健心方面和适应社会能力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
2. 学校体育教学活动和运动锻炼能及时发现学生心理障碍或心理缺陷。因此要求教师在教学训练过程中多注意学生的心态,并正确引导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治疗。
3. 建议高校将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和标准与体育学科的特点有机结合并具体化,制定出适合各种学生群体,各个年龄阶段,具有一定信度和效度的心理健康检测和评量。
【参考文献】
[1]王启明,等.体育与心理潜能开发[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3.
[2]兰自力,等.学校体育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报,2002.
【摘要】道德意志是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转化为道德行为的中介,道德行为实在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的影响下,通过道德意志的中介作用来完成的;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围绕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党的教育方针,对大学生的错误认识倾向予以纠正,坚持正确的政治导向,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对辅导员工作中的德育工作与心理健康工作实中发现二者互联、互辅关系,这种关系有时会成为相互工作难点中的突破口和解决办法。
【关键词】思想道德教育 心理健康 道德品质
近些年,研究者们通过对思想道德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两者在教育目标、作业机制、影响因素、内容与方法等维度上的研究,从理论上阐明了两者结合的可能性、必要性,对推动思想道德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机结合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事件知道意义。通过这些研究,我们目前可以明确以下几点:
一、明确指出了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研究者们通过深入研究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形成过程和广泛调查大学生思想道德现状发现,仅仅从思想道德教育单方面来培养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效果往往并不显著。实际上,一些思想道德问题是由心理问题与引发的。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就有研究者指出,在心理活动的各个过程中,难免像人体其他器官的功能活动一样,可能在某些因素的影响下,发生@样或那样的偏差或出现不同程度的异常情况。受偏差或异常心理活动支配的越轨行为,就是心因性越轨行为。在大学生的越轨行为中,心因性越轨行为占有相当大的比例。有关调查表明,在我国有越轨行为的青年大学生中,大约有68%以上的人存在着心理卫生问题,大约有27%的越轨行为是由心理健康原因引起的。诸多专家认为,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及其越轨行为与心理健康问题有着密切的关系。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预防心因性越轨行为的有效途径,而且是培养身心健康、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的必要措施。震惊全国的马加爵之所以凶残地无故杀人,与其不健康的心理、不完善的人格有着极大地关系。马加爵案件充分的说明了心理健康教育对人才培养的重要性。许多研究者指出,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形成优秀品德的基本条件。因此,我们在抓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同时,不应当忽视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优化个性心理品质工作。
一般来说,道德认识是道德情感产生的依据,道德情感又影响着道德认识的形成和发展;道德意志是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转化为道德行为的中介,道德行为是在道德是在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的影响下,通过道德意志的中介作用而完成的。因此,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就是这些基本心理成分共同发挥作用的综合过程。这就告诉我们,人的心理因素是道德品质培养的基础,一个人的道德品质素质与其道德品质心理构成要素的健康程序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也就是说,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心理素质状况影响着人的道德品质素质,积极、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二、思想道德教育有助于大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研究者们通过研究发现,人们的心理冲突、心理障碍以及心理疾病不仅与人体的心理素质有关,而且与其思想道德素质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在同一环境中,有的人容易产生心理疾患,而有的人则不会产生心理问题,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不同的个体对同一环境的思想认识有差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差异,因而导致对同一环境产生不同心理反应。
王爱华教授等通过对当前大学生心理障碍的成因调查发现,大学生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在形成的特定年龄阶段,处在当前社会大变革、大发展以及充满应激心理的社会客观环境中,由于思想道德观念还不能完全从容应对环境的变迁,导致许多人心理上存在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与障碍。当前大学生中常见的心理障碍主要有情绪障碍、学习障碍、变态认识、精神病等等。大学生常见心理疾病归纳为焦虑症、社交恐惧症、抑郁症、疑病症、性心理异常、精神分裂症、自杀心理等7种,其中的诱因往往与思想道德认识有关。
有效的思想道德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确的认识自我与社会,正确处理各种利益冲突,化解矛盾,并可帮助学生树立集体主义思想和协作意识,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对周围事物有适度的心理反应,防止心理反应的失常,矫正不良心理,从而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提高其心理素质。正确的“三观”有利于人们确立积极的人生目标。积极的人生目标是形成积极心理结构的基础,没有积极的人生目标,人就没有积极地心态和人格,也就难以承受压力、对待挫折,甚至连生命存在的意义都成了问题。据有关心理专家考察,马加爵变态人格的根源在于对他的生活没有正确的理想信念。其次是正确的“三观”有助于人们科学的认识社会和事物,走出认识误区,化解心里矛盾。没有正确的“三观”指导,人往往难以科学的认识社会、认识自身,而容易陷入迷茫之中,产生挫折感、压抑感、忧郁感。没有正确的“三观”还容易使人产生偏执。
三、思想道德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是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