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数学小报资料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我最喜欢的作业莫过于探究作业了。不用在数学的世界里列式解答;也不用在语文的海洋中写字思索;更不用在英语的天空上冥思苦想。
每周一老师都会给我们上探究课,有一次褚老师给我们留了一个家庭作业:搜集你家乡的资料。于是,我回到家,做完作业,就和妈妈一起讨论怎么做。上海的特色景点很多,又有悠长的历史文化,可我怎么向同学介绍呢?看着我苦恼的样子,妈妈和悦地对我说:“你可以到‘百度’去搜索,看你能找到什么需要的图片和资料。”听了妈妈的建议,我上网上输入“上海的特色景点和风俗”,结果,一下子跳出来很多信息,还有好多漂亮的图片呢!我和妈妈精挑细选,把我们要的资料都复制出来,还选了12张具有上海特色景点和风俗文化的图片。
我把资料和图片放在一起,一边请教妈妈看有啥问题,一边做着更合适的调整。妈妈在一旁问我:“你们老师是要做成PPT还是要拉出来做成小报的?”“要拉出来做小报的。”我兴奋地说。“哦,知道了,”妈妈温柔地说,“那我明天到单位里帮你打印出来。”
第二天晚上,妈妈回家后,把小报给我看,我觉得做的还不错。第三天早晨,我就把小报带到学校交给了王宜男,她把我的小报贴到了班级后面的学习栏地,那幅小报至今还贴在上面呢!
啊!探究作业令我快乐,探究作业开发我的动手能力,探究作业让我感到愉快,我怎能不喜欢探究作业!
一、课程预设
为了上好这节口语交际课,我先做了课前调查,让学生们对如何更好地了解我国各个民族各抒己见。最终,大家一致认为关键是要通过各种渠道去收集资料、梳理资料和整合资料,了解部分民族的历史、文化及风俗习惯。基于此,我将教学实践活动分为两部分,即课前准备和课中输出,然后分解任务,通过以下四个步骤(拟以班级为“家庭”)展开:第一步:寻“家庭成员”(收集资料);第二步:访“家庭成员”(交流整合);第三步:开“家庭会议”(讨论汇报);第四步:编“家庭小报”(展示成果)。
二、课前准备
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提高活动效率,我们做了相应分工,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分别收集部分少数民族的资料,再集中进行梳理。
寻“家庭成员”(收集资料)。
接受任务之后,学生们寻找“家庭成员”的兴趣十分浓厚,积极地查找资料,有的去图书馆,有的上网查找……不到一个星期,大家就收集到了很多关于各自任务的民族的历史文化、风俗习惯、杰出人物等资料。资料图文并茂,许多平时没听说过的少数民族,在资料中也有翔实的反映。
访“家庭成员”(交流整理)。
学生们津津有味地阅读着搜集来的资料,完全沉浸在共享资料的喜悦之中,顷刻间,拉近了与少数民族兄弟姐妹间的距离。学生们为我们祖国大家庭中有这么多兄弟姐妹而自豪,也真心地祝愿祖国大家庭繁荣昌盛、幸福平安!
三、课中输出
为了创设轻松愉悦的环境,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我设计了学生们喜欢的主题班会情境,主题是“爱我中华”。
开“家庭会议”(讨论汇报)。
课上,我将汇报的话语权交给学生,由几位学生扮演民族村小导游,生动地向同学们介绍了各民族的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其间,我邀请了学校舞蹈队的学生表演维吾尔族舞蹈,穿插学生主持的有关民族知识的有奖问答等,在《爱我中华》的集体合唱中,完成了一堂别样的口语交际课。
以下是口语交际《介绍我国的一个民族》教学片段:
生:同学们,我们的祖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生:全国56个民族,大家和睦相处,平等相待,共同创造着美好的明天。
生:民族大团结,友谊花盛开。
生:你们看,谁来了?
(学生模拟藏族献哈达)
生:我们来自世界屋脊青藏高原,首先向你们献上一条洁白的哈达,表示我们的敬意和祝福。
生:“扎西德勒”(做献礼状)。
生:喜马拉雅山高又高,雅鲁藏布江长又长,布达拉宫金碧辉煌,藏北的牛羊肥又壮。欢迎你们来做客。
齐:“扎西德勒”。
生:听了他们热情的介绍,我真想去看看。
生:你先别急着去,我带你到祖国西北部居住在天山下的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去看看,你知道是哪一个民族吗?
生:我想一定是维吾尔族吧!让我们掌声有请维吾尔族的小姑娘给我们来一段精彩的舞蹈。
生:大家欢迎!
(维吾尔族姑娘跳民族舞《达坂城的姑娘》)
生:同学们,今天我们还有幸邀请到了一位贵宾来参加我们的中队主题会。你们认识他吗?
(边上场,大家边齐喊“智慧老人”。“智慧老人”组织:出题―讲故事―答疑。)
生:在民族大家庭中,汉族人口最多,历史最为悠久。
生:汉族的文化也非常灿烂,请欣赏钢琴演奏――汉族儿歌《小竹马》。
(钢琴演奏《小竹马》)
生:56个民族,56朵花,朵朵都属我中华。
生:我们是炎黄子孙,中华儿女。
生:我们拥有富饶的国土,辽阔的海洋。
生:我们有一颗共同的心脏――
齐:北京。
生:我们同在五星红旗下,幸福成长!
生:祖国啊母亲,各族儿童热爱您!
生:衷心祝福您!
齐:祝福您――昌盛,富强!
生:请听诗朗诵《爱我中华》。
(齐诵《爱我中华》)
生:同学们,让我们尽情地唱吧,跳吧!
生:共同祝愿伟大的祖国――繁荣富强、幸福平安!
生:各族人民团结一致,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努力奋斗!
(集体表演歌舞《爱我中华》)
编“家庭小报”(展示成果)。
这样的口语交际课,学生们拓宽了民族文化的知识面,对民族大团结有了更深的认识。学生们商定并推选了几个同学编辑一份手绘的《七彩民族村》小报,这几个同学分工明确,充分发挥各自的特长,从纷繁的材料中选取了一些精彩有趣的内容,如:有趣的名称、节日的来历、多彩的习俗,编出了一份集知识性、趣味性、体验性、情感性于一体的手抄小报。这份小报现在还在教室的外墙上,每天都有很多小朋友来阅览。
四、课后思考
一、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小学数学教学中,有很多内容蕴涵着丰富的数学思想方法,如统计的思想、转化的思想等,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要重视和渗透这些思想方法。如:在教学“可能性”时,教材上设计的是摸球实验,书上的只要求做10次实验,这对于实验结果的精确性来说是远远不够的。数学家是在做了成千上万次实验后,才得到“对于个数相等的球,每次任意摸一个,摸到的概率是相等的”这个结论。并且实验次数越多,实验结果将会越接近这个结论。于是,结合书上的例题,我把相关背景资料介绍给学生,并且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在做了40次实验后结果才比较接近。学生由此对概率的思想有了更深的理解,还对数学实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二、营造数学文化气息
我们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提供展示数学日记、手抄报的机会,还开展了交流数学家趣闻的互动平台,以拓展学生接受数学文化熏陶的空间。如,在教学“卫星运行时间”时,整节课都以数学日记的形式贯穿,让学生学习数学日记的写法。课后再进行数学日记练笔,让学生自己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形成文字。我们还根据教学内容开展各种数学活动,例如:制作数学小报、撰写数学小论文、讲数学家的故事、排练数学综艺节目等。
三、进行数学阅读
为了让数学史、数学思想方法、数学的美在学生的心中生根发芽,我们开展了数学阅读漂流活动,让学生阅读与数学有关的书籍,如《马小跳玩数学》《数学家的故事》等。我们还指导学生制作图书漂流卡,实现班内数学书籍的共享,进而让学生分享读书体会,在阅读中思考,在思考中理解数学知识。为了进一步加强学生的数学阅读,可以每天由教师或学生出一道具有挑战性的数学趣题,并向学生推荐可以参考的书籍,引导学生拓展课外数学阅读。即使对于一年级学生也可以开展阅读活动。根据学生的实际,我们开展了师生、亲子共读数学绘本的小课题研究系列活动。数学绘本共分“数与计算” “空间与图形” “规律性与数学应用” “分类与顺序” “测量”五大主题,随着教学内容的展开,有计划地让学生通过一个个有趣的小故事,对数学知识进行预习、理解、巩固。通过师生共读、亲子阅读活动,学生深深地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以及学习数学的价值。
四、开展数学活动
数学有着独具特色的魅力,以其丰富的内容“引人”,以其无穷的奥秘“迷人”,以其潜在的功能“育人”。将趣味数学引入数学课堂教学,可以使课堂教学更活跃,更能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如,我们在一年级开展的“七巧板”系列研究活动,活动的第一站是“七巧板,我知道”。我们发动学生查找资料,将获得的资料进行整理,并引导学生以小报的形式剪贴、摘录有关七巧板的相关知识。活动的第二站是“拼拼乐,我能行”。学生利用七巧板拼出美丽的图案,对用到的各种形状进行统计,并由此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活动的第三站是“七巧板,进行时”。学生对七巧板的知识进行进一步的探索,即图形的变换。
在日常教学中通过以下途径可以把数学教学与学生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
1 使教学内容生活化
1.1 发掘教材中的生活化学习资料:在新教材的编排中,穿插了一些供学生阅读的短文,即“读一读”栏目。我们在教学时,经常组织学生认真学习,并要求学生发表学习心得,上台演讲等。这些材料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有关数学知识的产生和发展,把握数学与生产生活实际密不可分的关系,另一方面可以通过了解我国在数学上的重大成就,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1.2 发掘实际生活中的学习材料:包括关注校园生活中的数学资源,留心社会生活中的数学资源,了解家庭生活中的数学资源。校园、家庭、社会环境都是学生生活的场所,通过对这些资源的收集利用,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我们应该学好数学,用好数学。
2 使教学过程生活化
2.1 导入的生活化:“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越贴近 ,学生 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我们在导入时注意从生活实例引出数学问题,引起学习需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探索之中。
2.2 例题的生活化:使用的教材很难尽善尽美地符合所有学生的知识和生活经验教学时,我们经常结合 自己的教学状况,对教材中一些学生不熟悉的、不感兴趣的内容及其情节和数据做适当的调整、改编,用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贴近他们生活实际的数学问题来取代。例如:在教学“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应用”时,我将例题变成一道联系班级实际的应用题:“在举行的拔河比赛中,规定每队胜一场得二分,负一场得一分,每场比赛都要分出胜负。如果我班想在全部22场比赛中得到4O分,那么我们班的胜负场数应分别是多少?”由于学生亲身体验了拔河 比赛的全过程,学习的积极性大大增强,很快就投入到讨论问题的氛围中。
2.3 练习的生活化:“学以致用”明确地说明了我们教学的根本目的,因此数学练习必须架设起“学”与“用”之间的桥梁,把练习生活化。在讲述函数内容时,我编写了以下练习:二中计划购置一批某型号电脑,市场价每台 5800元,现有甲、乙两电脑商家竞标,甲商家报出的优惠条件是购买 1O台以上,从第 11台开始每台按 7O 计价;乙商家报出的优惠条件是每台均按85计价,两家的品牌、质量、售后服务均相同,假如你是该校有关部门的负责人,你选择哪家?请说明理由。通过此题的练习,让学生了解如何提高经营和消费的决策能力,加深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提高应用数学的能力。
3 课外应用的生活化
数学应用于实际,才会变得有血有肉、富有生气,才能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的价值和意义,确立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信心。教师要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分析、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3.1 开设生活化的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应用、发展数学。例如:在学习了三角形的相似之后,让学生分组到操场上测量旗杆的高度。学习了统计图表以后,让学生三四人一组到十字路口去收集某一时刻的车流量,然后制成一张统计表。引导他们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去分析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他们意识到数学知识真正为我们的学习、生活服务。
3.2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例如:让学生设计并剪制匀称美观的轴对称及中心对称图案,适当地用在黑板报、宣传栏上,用在主题班会的布景上,或运用轴对称及中心对称知识设计建筑物造型、家居饰物,改变自己房间的局部布局等。
3.3 写数学小论文和日记:如在学了多边形的知识后,让学生写一写《生活中的瓷砖》,学了一次函数后,让学生写一写《我们身边的课桌椅》等。数学论文不仅使学生学到了数学知识,提高了数学应用的能力,而且也提高了学生的习作水平。数学日记写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感受与得失,反映学习过程中的喜悦与困惑,便于师生间更好的交流。
新课程标准立足于每位学生的发展,课堂无疑是促进学生发展的最前沿阵地,也是学生得以发展的最重要的场所。如何使课堂成为师生互动的自由空间,使学生的快乐得到激发与释放,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呢?
一、 开放教学的组织形式
开放教学组织形式,就是在教学中根据实际,结合学习内容,运用多种教学形式。
1、从教学内容的实际出发,组织实施"大课堂"教学。所谓"大课堂"教学就是组织学生走出课堂的教学。如进行实地考察,或由学生自己通过做社会调查、查阅资料等方式学习。"大课堂"教学打破了单一的课堂集中教学形式,一方面可以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打破课堂学习的局限性,促使学生创造性地获取知识;另一方面可以建立书本知识与现实间的联系,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数学知识的价值,并通过社会化、生活化的方式使学生学到有用的数学。
例如:教学"千米的认识"时,可以让学生到学校外实际测量,通过步测、目测初步建立"千米"的概念,再通过推算、猜想两地距离深化"千米"概念。在教学土地面积单位和重量单位等内容时也可采取此方式进行。又如,在教学统计知识时,学校可以组织学生访问村里各种农作物的种植情况、农民家庭收入情况、村人口情况以及受教育情况等。总之,在教学中要根据教学的需要让学生走出课堂,但是要注意做好组织引导工作,要让学生带着任务走出课堂,不能放任自流,搞"放手式"教学。
2、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组织实施"小团体"教学。所谓"小团体",是指在班级内组成的各种形式的同伴团体,它可以是由教师组织划分的固定的小组,也可以是在课堂上由教师指定的临时学习小组,还可以是由学生自觉或不自觉地结成的学习小组。组织实施"小团体"教学,就是指在课堂上或在课外,要充分发挥各种同伴团体的作用,使他们在求知方面能够通过互帮互学获取知识,在交往方面能够培养自尊和尊重他人的品质以及合作精神,在解决问题方面通过讨论、辨析、互相激励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施"小团体"教学的重要意义还在于,通过这种方式教学能够有效地张扬学生个性,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创造和谐的氛围,给学生以充分表现自己的空间和时间。
二、 开放教学内容
初中数学既是进一步学习数学的基础,又是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的必要的日常生活工具。我们的数学教学应该坚持数学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将学生运用数学的过程趣味化、生活化,为学生运用数学知识、提高数学能力提供广阔空间。但目前使用的小学数学教材具有一定的封闭性和滞后性。为此,我们要创造性地运用教材,对教材进行个别处理。例如,在教学"比例"这一知识前,教师设计这样一个问题:谁能想办法测量出操场上旗杆的高度?学生有的说爬上去量,有的说放倒旗杆量......教师鼓励学生思考:有没有更方便、更快捷的方法呢?这样激发了学生学习新知的欲望。当学生学习了"比例"这一单元后,教师带着学生走出教室,引导学生用"量杆子的影子"的办法来求得旗杆的高度。可在活动过程中,学生碰到了新的问题:在有阳光照射的情况下,可以用竖杆子的方法来测量旗杆的高度,如果碰到阴天,没有"杆子的影子",又该怎么办呢?于是学生又在实践中反复进行探索,终于有学生想出了用"镜子放在地上照"的方法。具体是这样的:将一面镜子放在地上适当的地方,镜面朝上。测量人直立,眼望镜面,在旗杆根部与镜子的连线上慢慢后退,直到能在镜子里看到旗杆的顶端时站住。这时,只要量出旗杆根部到镜子的距离、镜子与测量者间的距离、测量者眼睛离地面的高度,就可以求出旗杆的高度。这样,通过"开放"课堂,给学生的思维创设了一个更广阔的空间,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 开放实践作业
1、 进行社会调查。通过调查了解数学知识在工农业生产和实际生活中运用,使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源于生活。比如,现在农村各地正在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可组织学生带农户进行调查、收集数据,分析产业结构调整带来的经济效益。再如,学习统计图表后,可让学生收集某段时间交通车上的客流量,制成"客流量统计表",或收集几家商店的商品价格,制成"商品价格对比表",或收集乡镇企业近年来产值和利润情况,制成折线统计图,并让学生能根据自己制成的统计图表,提出一些实际问题。
2、 自办数学小报。小报的内容可以是学生自己谈学数学的体会,平时的错例,数学趣题,也可以转载其他数学报上的文章。在每月一次的自办小报展评活动中,学生广泛地阅读数学书籍、查阅数学资料,积极地把自己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发现、应用的数学实例编进自办小报中去。与此同时,我们还利用办报设计的机会让学生运用数学知识提高办报质量。例如,一张8K纸的有效面积多少为宜?报头及各个栏目的内容在整个版面中占多大比例合适?如此,学生在摘抄、编排、设计中,将艺术美、数学美有机融合为一体,真正体会到创造美与欣赏美的快乐。
3、 开设"数学乐园"。数学乐园是学生将日常生活中发现、搜集的数学问题进行整理,做出答案,并把整理运算的过程记录下来的一种数学游艺活动。活动中,学生愉快地从报刊、电视及生活见闻中发现数学名人、数学谜语、数学趣解,巧妙地加进自己的体会和见解,有的还配以插图、注解和说明,形式活泼有趣,是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理想园地。
4、 写"数学日记"。学生运用语言表达自己数学学习中的新思想、新发现,可以帮助学生系统地思考问题,深化对问题的理解,找到成功的感觉,增加学习自信心。如小学五年级有个学生在学校了自然数、整数后,对"数"产生了兴趣,把观察学习的收获写进日记里。它这样写到:"今天最高温度5度,可以用自然数'5'表示,那么零下5度怎么表示呢?前进了五百米和后退了五百米又是什么关系呢?经过查资料我才知道,有些数可以在它的前面加个"-",爸爸说它表示负数。真想不到,看起来很枯燥的数原来有这门多奥秘。"
四、 开放教学评价
传统的数学评价,教师是评价的主人、权威,妨碍了学生评价能力的发展。因此,要开放评价,让学生学会评价,成为评价的主人,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开放的数学评价应从不同的方面和角度展开。评价形式可以是学生自我评价,学生之间互相评价,学生对教师评价,教师对学生评价。通过多种形式的评价,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学会站在不同的角度和方位来评价自己和别人,另一方面还可以增强学生自己的辨别能力。
我们设计了一张数学评价表,并制定了详细的、可操作性强的评价标准,实际运用效果很好。
一、追根求源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发现问题是认识上的进步,问题获解是知识水平的提高,数学的学习就是生疑、释疑的过程。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疑难是很正常的。遇到疑难表明新学的知识或方法有所超越,如果我们发现困难,并克服了困难,无疑是一次进步。否则表明我们的学习没有超越,只是在巩固,增加熟练程度而已。记疑难是我们做笔记的一个重要内容,无论在自学或上课的过程中,发现疑难要不失时机的记录,因为疑难一般是在我们学习新知识或进行问题探究过程中产生的,是我们前进中的困惑,它会一闪而过,如果不及时记录,也会莫名其妙地遗忘,导致无形的损失。记录了疑难,就明确了困难的方向。我们应知难而上,及时各个击破解决困难,获得进步。千万不能把问题积累,因为困难积累得太多,会让人丧失克服困难的信心,失去学习的激情。如此长期坚持下去,就可编制出针对个人具体学情的“问题集”,使笔记本成为学习中疑点的“恢恢天网”,从而可经常通过翻检笔记来检查遗留问题。
二、有的放矢
对一个学生来说,怎样把握学习中的重点。的确是个比较困难的问题,要想记笔记时突出重点,需要有个积累经验和体验方法的过程。首先要关注开头和结尾。有的同学误认为,开头不是正文,结尾则是正文的重复,听不听无关紧要。其实,老师讲课的开头,有的虽寥寥数语,却是言简意赅,全盘托出重点,有的循循善诱,引经据典,润物无声的引出重点。所以在开头时就能明确提纲、把握重点,记录时就有的放矢。结尾虽话语不多,却是这节内容的精彩提炼和复习巩固的提示。总之开头与结尾有前呼后应、互相启迪的作用,密切关注,必有收益。还要高度关注老师反复强调的内容。重点内容在课堂必会得到反复的强调,有时老师会把有关内容框出、划出,或者用彩色笔写出以求引人注目,突出重点。明确了重点,我们的记录就能详略得当,经纬分明。在记录重点时,也要不失时机记下有关解析内容的经典范例和突破重点的巧思妙解。
三、开设专栏
小学数学的有些内容表达较为抽象,理解困难;有些方法分类复杂,变化多端难以把握;有些数学题一题多解或多题一解显得妙趣无穷。对于这些突出的数学难点,准备一本专门的笔记本见难就记,勤作小结归纳,力求对某类问题的认识不断充实从而得到完全的解决。事实证明,每周减少部分作业而改成笔记整理更有利于学生成绩的提高,对开拓学生学习的广度和深度极为有益。特别是在笔记整理过程中,学生高度参与教学活动,加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同时培养了学生锲而不舍的求知精神,为今后进入高一级学校继续学习铺就了一条可持续学习之路。
四、标新立异
学习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一是“懂”,就是听懂老师讲解的内容或看懂书上的有关内容,这是学习要达到的初级层次。其次是“会”,需自己动手,动脑进行模仿练习和实践。第三是“悟”,就是对所学知识悟出道理来,对所训练的方法悟出规律来,从本质上进行把握,这是学习的高层次,也是我们追求的效果。感悟也分多层次的。我们可以从学习每段内容的体会开始,有则多写,无则少写,然后对有关方法进行归纳总结,并进行点评,还要对重点突破和难点诠释的方法途径进行回顾。长期坚持,就能形成习惯,提升感悟的层次,把握要点,掌握精神实质,促进方法的形成,提高思维能力。
五、自办数学知识小报
在日常教学中通过以下途径可以把初中数学教学与学生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
一、数学的教学内容要生活化
知识是前人在生活中积累经验和提炼出的规律,而教学目标是为了掌握规律及学习规律的方法。若教师只是让学生掌握知识,那就是把学生头脑当成了知识的容器,而学生的头脑是一把需要点燃的火炬。因此,教学中必须让学生了解知识的产生过程,教师要引导学生善于捕捉书本信息,获取、积累生活中的数学知识。
1.挖掘教材中的生活资源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的许多事情都与数学课上的“知识点”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们是貌不相似,神却相通。教师只要做有心人,在教材中挖掘生活内容,就可以把许多生活实际引用到数学的学习中来,拉近学生与数学之间的距离。儿童有了已知生活经验的基础,学数学就会轻松、亲切、自然。例如:在教学用字母表示数时,教师可以提问:你知道的字母有多少个?(26个,A,B,C,D等)生活中有很多地方用到了字母,扑克牌(j,q,k,a)、故事片、小说中的人物、地点的代号(A点,H城市)等,教师接着引导,除了可以代替人、城市、地点,还可以表示数(像扑克牌中的J、Q、K分别表示11、12、13),这一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字母表示的数。这样的实际引入在学生原有的关于字母的经验上,引出“用字母表示的数”,降低了难度,加深了理解。
2.指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数学
在教学中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数学,即可积累数学知识,更是培养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最佳途径。包括关注校园生活中的数学资源,留心社会生活中的数学资源,了解家庭生活中的数学资源。校园、家庭、社会环境都是学生生活的场所,通过对这些资源的收集利用,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我们应该学好数学,用好数学。
二、教学过程生活化
1.导入的生活化
(1)运用实例创设真实情境。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越贴近 ,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我们在导入时注意从生活实例引出数学问题,引起学习需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探索之中。例如:在“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新课导人中,我设 计 了以下情景 :如 图,A、B两镇要在公路旁合建一所中学,经费已有着落,但学校选址上有争议,为了交通方便,决定建在公路旁,A镇人希望建在C处,B镇人希望建在D处,同学们请你们给予调解一下,应建在何处,到两镇距离都是一样的?同学们听后跃跃欲试,但又拿不出可行的具体方案。教师因势利导地说,我们只要学好线段垂直平分线的知识,就可圆满地解决这个问题了。这样做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活跃了课堂气氛,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2)运用作业中的错误创设情境。在学生的作业中经常出现容易混淆的概念,马虎做错的习题,不易辨别的运算等方面的错误,教师要及时把握好出现的问题,及时创设改错的情境。如以学生喜欢的故事、游戏、小竞赛等形式,让学生亲临其境,在宽松的环境中改正错误,获取知识。
2.教法选择的生活化
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善于思考生活中的数学,加强知识与实际的联系,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及目标,结合学生现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基础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努力创设一种和谐、愉悦的教学氛围和各种教学情境,在课堂上给予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的机会,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
3.例题的生活化学生易懂易学
荷兰数学教育家汉斯弗赖登塔尔认为:“数学来源于现实,存在于现实,并且应用于现实,数学过程应该是帮助学生把现实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过程。”因此,在数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的认知规律、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数学的实际,转化“以教材为本”的旧观念,灵活处理教材,根据实际需要对原材料进行优化组合。如在教新课标“一元一次不等式和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时,结合现在“黄金周”旅游的比较多,我设计了这样一个例题:今年十一,父母打算带你和几个亲戚家的孩子一起去某地旅游,在咨询价格时,甲旅行社说:“如果你们买一张全票,其余人可享受半价优惠。”乙旅行社说:“你们可以购买团体票,按原价的2/3。”而两家旅行社一张全票的价格均为120元。你能用小孩的人数来表示两家旅行社的价格吗?你能算出选择哪家旅行社合算吗?该例题切合实际,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引起他们极大的探索欲望和解决问题的兴趣。
4.练习的生活化
数学来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尤其是初中数学知识,在生活中都能找到其原型。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是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由于课堂时间短暂,所以作业成了课堂教学的有益延伸,成了创新的广阔天地。学生在实际生活实践中体会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是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的,也是对书本知识的一种印证、一种补充、一种体验。学生在学到知识的同时,自然而然地增加了情感体验。八年级上册“轴对称”学完之后,结合课本图片中优美的剪纸图案,我们八年级数学组给学生留了这样一道练习题:请你设计一款剪纸,要求有一定意义,可以向家长请教,但必须自己动手,并用一句话表达你的剪纸的含义。学生拿到这个题目后,很动脑筋,有的查找资料,有的向老人请教,然后买纸,找工具,研究所剪花型,动手剪、刻,忙的不亦乐乎。来到学校后,我们又组织了组与组之间的评比,班与班之间的评比,并挑选有代表性的给予奖励。通过这个题目,既培养了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又使他们在活动中加深了对中国古老剪纸艺术的热爱之情,一举两得。
三、探究问题的生活化
1.写数学日记
学生运用语言表达出自己在数学学习中的新思想、新发现,可以帮助学生系统地思考问题,探究问题,深化对问题的理解,找到成功的感受和体验,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在教学中让学生编写“我和数学”的故事,写“数学日记”,可以培养对数学的感受能力,深化理解所学的数学知识,引导学生感受数学就在身边,数学与生活联系紧密。如让学生写在家里,爸爸妈妈用到了哪些数学知识;上商店买东西,又用了哪些数学知识……通过记“数学日记”,既让学生探究了生活中的数学,明白了数学知识不仅有用,而且在生活中时时处处都在用,又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养。而教师通过阅读学生的“数学日记”,也可以了解学生有没有较强的“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使以后的教学更有针对性。
2.开展数学实践活动
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是数学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新教材将“书本世界”与学生的“生活世界”沟通起来,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让学生进行数学实践,是让学生在实际的生活情境中去感受、去验证、去应用,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从而获得丰富的直接经验,以达到培养学生数学综合素养的目的。活动的主题可以依据教材进行,也可以是教师提出的或学生自己提出的,但必须贴近学生的生活。例如:在学习了三角形的相似之后,让学生分组到操场上测量旗杆的高度。
3.制作数学小报
数学实践性作业可以分为:调查性实践作业、操作性实践作业、探究性实践作业、应用性实践作业。
一、 调查性实践作业
调查性实践作业主要是指通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用数学的眼光来分析调查所得到的资料,从而进一步认识我们周围的世界,设计出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建议方案的作业。
调查性实践的基本流程:确定主题、确定对象、调查统计、分析结果。在整个调查过程中,首先要明确调查的目的,然后确定调查的范围、对象以及调查所采用的方式,如果使用问卷法或谈话法,要先设计调查的提纲(中年级可以由教师指导下设计,高年级可由学生自行设计)。通过调查,学生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材料。最后要引导学生进行统计、分析、处理、思考,把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得出自己的结论。
例如,在学习了简单的统计知识后,我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调查研究,运用统计知识来设计一次班级活动。有的学生通过对班里的同学喜爱的活动形式的了解,设计了一次丰富多彩的联欢活动;有的学生对班里的同学喜爱的水果进行了统计,安排了一次茶话会;有的学生统计了每个学生这几年家庭中的变化,建议设计了不同方面内容的统计图表,分组编写小报并进行小报评比。总之,学生在编制活动设计时,都能通过自己的调查研究,运用统计与概率的知识,比较合理地安排一次班级活动。
在这些调查式的实践作业中,学生求真、求实,回归生活的“大课堂”,经过自己的调查研究、分析概括,既学到了知识,又锻炼了能力,而且富有生活的时代气息。
二、 操作性实践作业
操作性实践作业是指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如:剪一剪、画一画、走一走、折一折、拼一拼、量一量,根据学生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得到的现象、实物、数据等,进行分析、推理、判断或计算,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作业。
操作性实践的基本流程:确定主题、实际操作、得出结果、表述陈述。(1)确定主题。教师根据学生的愿望和兴趣以及年龄特点、知识经验等因素,选择实践主题,提出实践活动的目的和要求,提出实践性活动的指导性建议。(2)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对实验活动的理解和教师的建议动手实践。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可以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思考,与同伴讨论交流。(3)通过观察、测量,对实践结果进行记录。(4)以口头表达方式或书面表达方式陈述操作的过程与成果。
三、 探究性实践作业
探究性实践作业主要是指通过学生创造性的思维,建设性地提出解决现实问题的方法及策略的作业。
探索性实践的基本流程为:确定主题、选择材料、搜集信息、分析信息、合情推理、形成结论。在整个过程,教师必须做好研究导向和组织工作。要根据学生的学习目标和内容,确定研究的主题,选择现实生活中具有趣味性、挑战性的材料,引导学生进行研究。通过观察、测量、描述、访问、查询等方式搜集信息,并对信息进行分类、分析,通过归纳、类比和统计等方式进行合情推理,形成科学的结论,并能对产生结论的背景、条件、过程进行恰当的描述。
例如,我在教学三年级学生数学时,让学生进行了以下的实践活动:做一个计划,怎样花100元钱;测量计算教学楼的占地面积和建筑面积;调查测算本班一周内同学共花费多少零花钱,你想到哪些问题;调查估计平均每人每年消耗多少食用油(大米、肉、鸡蛋),与发达国家比较,你想到哪些问题?
这些实践活动,它着眼于学生把学习过程中发现、探索、研究等认识活动凸显出来,通过学生在模拟科学研究的情境中,亲自实践,获取直接经验,让学生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对提高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着很强的实效性。
四、 应用性实践作业
应用性实践作业主要是指学生直接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以及日常生活中积累的经验,灵活合理地去解决实际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的作业。
应用性实践的基本流程:知识技能、生活题材、解决问题、情感体验。应用性实践活动最显著的特点是从知识技能的掌握出发去寻找生活的题材,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实践问题,在实践性体会知识的价值,同时在应用与验证的过程中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
例如,在学过“面积”这一内容后,我给学生布置了这样一道实践性作业:现将我们的教室铺上地砖,铺什么规格和什么花色的地砖,教室最美且花钱最少?学生既要动手测量教室的面积,又要到市场实地考察地砖的规格、花色及价格。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要运用已学到的计算面积的知识,还要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判断力、以及形成自己的审美观,并形成一种创新求异的学习品格,提高自己的创造能力。巩固、应用、深化所学的知识,促进知识向能力的转化。
新课程改革让我们在机遇与挑战中和全新理念同步成长,教育的真正意义在于发现人的价值、发挥人的潜力、发展人的个性。数学教学中,开放性教学已成为当今数学教学的主旋律,数学教学的开放性主要体现在课堂教学模式的开放性、授课方式的开放性、方法探究的开放性及理念的开放性。数学教学的开放性能够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数学教学不再像传统那样局限于知识点传授和追求结果的唯一上,而着重于让学生合作交流,动手探究,发散思维,拓展延伸,最终提高自身创新思维的能力。
一、教学内容的开放性,学生创新思维培养的源头
小学数学教学不应该局限在一本教科书上,虽然目前小学教材已经很注重学生的合作交流、探究发现、总结归纳等,为学生自主思考留下了很多空间,但一本书是远远不够的。教学内容的开放要放眼所有有利于学生发展创新思维的方方面面。
曾经看过澳大利亚一个教学视频,教学的是桥梁中的平衡,运用的是三角形的稳定性,但同时要考虑梁的承重,于是教师先以课外作业的形式让学生查阅各种资料,可以是书籍,也可以到网上,还可以问桥梁专家,第二天回到课堂,让学生分小组合作实验验证自己的想法,最终学生成功地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虽然最终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是相似的,但学生体验的过程是丰富多彩的。因此,教师设置教学内容时可以围绕将要展开的主要话题,让学生到生活中探索,去各类书籍中发现,再走进现实中验证,这样实现了教学内容的多样性和开放性,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了发散。
二、教学过程的开放性,学生创新思维培养的策略
有时候,为了追求一节课效率及知识点的完整,会忽略学生对一些问题的深入研究和体验,教师为了在预定时间内完成教学内容,而硬生生打断学生的学习,使教学过程过于仓促,学生没有深入理解,更达不到举一反三的目的,甚至有的同学根本还没有理解,产生两极分化。教学《旅游中的数学》时本来设置了3种算法,可学生说出了更多的方法,计划用40分钟完成整节课教学,结果新课就讲了30分钟,后面让学生自主设计旅游方案的环节就显得很仓促,结束把学生的方案收上来,很多小组没有设计出有个性的方案,可想而知学生根本没有消化新知识的时间。再上这一课设计旅游方案时,我并不因时间而限制学生主动探索,以课外作业形式布置给了学生,到了第二节课一起交流,得到了很多有个性的设计方案。
教学过程的开放,多花一些时间,多留给学生思考空间,多关注学生学习过程,关注学生成长,而不是为了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制约学生思维发展,扼杀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利用课堂教学过程的开放性,让学生张开想象和创新的翅膀,把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揭示出来,既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动机,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知识运用更灵活,同时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整个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三、开展数学小课题研究,学生创新思维培养的实践
数学小课题研究可以给予学生更多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机会。进行小课题研究为学生练就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看到生活中和数学相关的问题,从而不断发现研究中的问题,使学生不断思考成为小课题研究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生命元素。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需要一个长期培养和动手实践的过程。小课题研究为学生提供了创新思维训练的平台,把思维训练贯穿小课题研究各个方面,激发学生思维动机,理清学生思维脉络,培养学生思维方法,以实现创新学习目标。在小课题研究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使之成为具有创造力的人才,使学生思维真正得到训练与提升。
在小课题研究过程中,学生有了更多动手实践的机会,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发现、自主研究,对课题的整体研究有了脉络,从整体上感知,把握数学知识的整体系统。经常开展这样的小课题研究,还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增强数学学习的趣味性。给学生布置过一个小课题“暑期社会实践小报告”,让孩子走进超市,了解商品的重量与价钱,写一写自己的发现,字数三百字左右,假期结束,收上来看了一下,发现有百分之三十多的孩子写出了质量较高的小报告,经常做小课题,孩子们发现问题的能力一定会大大提高,也就有了创新思维的种子,加以实践,定会有所突破。
四、课堂学习评价的开放性,学生创新思维培养的升华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评价的主要目的是全面了解学生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学习和改进教师教学。开放课堂评价体系要把评价权交给学生,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得到发挥。学生生活在信息化大爆炸的时代,学习环境非常优越,有着很强的求知欲望和表现欲望,得到老师和同学的积极评价,会加倍获得成功的喜悦。教学评价不仅采用口头上的,还可以是书面的,激励性评语、个性化评语,发一些奖章,甚至夸大对学生的评价,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无限热情,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学生只有以更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数学学习中,思维才能得到进一步拓展,才会产生更加活跃的创新思维。决不能把孩子培养成为做题目的机器,很多学习成绩很好的孩子虽然做题目很好,但缺失创新思维,在以后事业中并没有什么成功的建树。
数学课堂的开放性对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有着深远且重大的意义,教师在教学中应重点关注这个课题。建立开放多元的课堂,促进学生创新思维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