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教师职业规划的意义范文

教师职业规划的意义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教师职业规划的意义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教师职业规划的意义

第1篇:教师职业规划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艺术教育 职业生涯规划 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7.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6-0212-02

艺术教育专业学生在普通全日制本科院校中,从人数和专业特点上来说,是属于“特殊”群体,在学生的培养、课程的设置以及学生的就业去向方面都有所不同,艺术教育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也就有其自身的特点:

一、艺术教育专业学生的特点

(一)拥有一技之长和文化功底相对薄弱

从学生的来源看,艺术教育专业的学生大都是艺校、高中艺术特长生,他们相对于普通本科的学生而言,在美术、音乐、舞蹈方面有自己的一技之长,但是在文化方面,却显得相对薄弱,在文化科方面的不及格和重修率都比较高。

(二)富有创造力和想象力,追求自由

在霍兰德职业兴趣理论当中,艺术教育专业类学生大都偏向于艺术型(A),舞台或者画板是她们自我展示的空间,她们追求自由,活泼好动,富有创造力和想象力,但不愿受规则的束缚。

二、艺术教育专业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存在的问题

(一)职业生涯规划意识不强

目前,在校大学生几乎是以90、95后为主,这些学生所在家庭在经过父辈的积累以后,大多生活条件优越,又是独生子女。父母的溺爱,使得学生缺乏独立思考人生和规划人生的土壤,逐渐形成了“等待家长安排”、“等老师关注”、“看其他同学怎么做”的习惯。艺术教育专业学生中有部分学生确实是出于对专业的热爱,选择学习的方向,填报高考志愿,进入到大学学习。但是也有很多同学却是以艺术专长为敲门砖,敲开高等学校的大门,在进入大学以后,没有了高考的压力,失去了奋斗的目标,对未来开始迷茫。虽说在学生的入学教育会有专业思想教育或者是专业导论课程、在大一也会有相应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但是大多数学生并没有对职业规划引起重视,感性的认为大一的我们还小,大二的我们还年轻,大三的时候准备刚刚好。大多数的学生会在在自我安慰中走过大学的前两年,等到大三、大四准备实习、就业的时候,发现自己似乎什么都还没准备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不强,走一步看一步的心态势必会影响对未来职业的选择。

(二)自我认知不足

系统的、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是在觉知与承诺的基础上,自我探索、了解工作世界、决策、行动、评估的过程。那么在认识到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也就是觉知和承诺之后,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自我探索和认知。目前,对于自我探索环节常用的是通过对自己的兴趣、价值观、特长、技能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评估,通过科学的自我探索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确定适合自己发展的职业倾向。但是,很多同学在自我认知的过程中,不能准确全面的认识和剖析自己,会陷入到只看到自己的优点,而造成在职业选择的时候眼高手低,或是只看到自己的劣势,而认为什么都不会的自卑状态。也有部分同学在技能探索方面,对于专业的发展前景认识不足。在针对艺术教育专业学生的调研中发现,有相当一部分同学不知道自己的优势和核心竞争力是什么;也有同学认为自己虽说作为有一技之长,但是在文化课的学习方面很差,有成为拥有“本科学历”技工的嫌疑,认为不可能有更好的发展。这些因为对自我认知不足而陷入的误区将会影响到学生的职业定位和职业的选择,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做适合自己的人生规划。

(三)职业生涯规划过程中对于工作世界的探索不足

“知己知彼百战百胜”,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只有在了解自己的基础上,对工作世界有一个充分的了解,结合自己的专业背景、家庭背景、成长环境做出的。目前大多数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注重专业知识的学习,但是对于工作世界的了解甚少,这就导致部分学生在大学前三年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准备与用人单位的要求脱节,在大四求职的时候难度增加。在对大三年级艺术教育专业学生关于个人在选择就业方向时存在的问题进行调查的时候,有将近百分之七十的学生认为缺乏就业信息和就业能力缺乏是他们目前在就业方面存在的最大问题,尤其是公招、招聘信息的来源和招聘的流程。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对于工作世界的了解太少,对于工作岗位设置的要求不明确,准备不足。

(四)兼职活动中的短期收益制约学生有长远的职业生涯规划

艺术教育专业学生运用自己在舞蹈、音乐或者美术上方面的特长,在四年的大学生活当中,参与各种社会实践或者兼职活动,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做到学以致用,并能够在这些活动当中获得相对可观的报酬,对兼职的满意度较大。但是在调查中发现,部分同学因为兼职而疏于学业,“工作”与学习相冲突时有选择的舍弃学业,所修课程不及格,更有甚者部分科目重修,偏离了作为学生的本质。加之在艺校或者高中形成的轻文化中专业的思想,在学生当中根深蒂固,这一影响在本科的学习当中可能或延伸到大二大三甚至是整个大学四年,没有一定的文化功底的支撑,制约着学生长远的发展。在对118名艺术教育专业学生的就业意向调查中发现,将近有百分之五十的同学在选择毕业就业方向时都与目前的兼职工作相关,并表示毕业初的几年先工作着再说,不适合再另谋出路。

三、改进艺术教育专业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对策

大学生正处在由不成熟走向成熟,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学校教育的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过程当中,除了需要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自我探索、了解工作世界,还需要在高等学校教育当中,由教师通过课程、专门辅导、专业教育等方面的引导和教育,帮助学生认识到规划的重要性,并帮助学生逐渐形成适合学生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艺术教育专业的学生因为其自身有一技之长和文化功底相对薄弱的特点,学校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增强艺术教育专业学生自觉进行职业规划的意识,培养学生科学规划的能力

学生自身作为职业生涯规划的主体,只有当他们认识到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才会积极主动的进行自我探索、主动去了解工作世界,科学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才能做出。就艺术教育专业学生而言,应当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应当认识到职业规划的重要性和深远的意义,改变以往“等”、“靠”、“要”的习惯,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培养自己独立思考和处理问题的能力,真正实现“我的未来我做主,我的未来我自己来规划”。

其次,积极主动的进行自我探索,通过了解自己的价值观、技能、兴趣、性格等因素,对自己做出一个合理的评定。同时对艺术教育专业进行再认识,把我准确专业的发展方向已经不再单纯的是艺术、还有很重要的一部分是师范生技能,做到在不同年龄层次、基础参差不齐的班级的授课当中游刃有余。

再次,通过学校讲座、双选会、网络等正式途径主动去了解用人单位信息 ;通过对自己专业领域内的老师、学姐、学长进行生涯人物访谈,间接了解岗位需求、了解生涯规划的有效方法;在学有余力的情况下,通过社会实践和兼职活动不断去尝试不同类型的岗位和工作,把实习提前到大学阶段,并对各种岗位进行筛选,对于有些不适合自己的可以选择放弃,对于适合自己但是能力还有欠缺的,在学习的过程中进行补充,争取做到人职匹配吻合度较高。

第四,良好的心态。在整个社会环境比较浮躁的情况下,作为学生,应该沉得住气、静得下心来,利用大学四年的宝贵时间,做好积累,只有积累达到一定的程度才能薄发。虽说兼职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可给带来不错的收益,但是对于艺术教育专业尤其舞蹈专业来说,年龄在后期的职业发展当中会是一个瓶颈,要想突破瓶颈,除了专业的学习,文化功底的积累和教师素养的培养将是不可或缺的途径。

(二)把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融入到专业思想教育当中

专业思想教育是大学作为新生入学教育的很重要的一个环节,专业教师对于本专业的学习内容、培养目标、发展前景的描绘,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学生对于自己大学四年学习的憧憬,会左右学生努力的方向。一次成功的专业导论课程将会增强学生对专业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专任课教师作为学生在专业课程学习上接触最多的人,她们的学术思想、专业功底、个人魅力、人生态度都会对学生产生重大作用。所以,笔者认为在指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过程中,可以尝试专业老师、辅导员老师双重导师制,把规划意识教育贯穿于课堂、贯穿于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在霍兰德职业兴趣理论当中,艺术教育专业类学生大都偏向于艺术型(A),在进行职业生涯教育的时候,由最了解这群学生的专业老师和辅导员老师进行,结合她们的特点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打造高水平的职业规划师队伍

在高校的职业生涯教育当中,职业生涯规划师扮演者重要的角色,一方面是知识的授予者,学生生涯规划的指导者,同时也是就业信息的传播者。职业规划师职业化、专业化的水平将直接影响到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质量和学生职业生涯设计的科学性。目前,高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任课教师主要的来源是年轻的辅导员老师和对职业规划有兴趣的老师,这就导致教师的专业背景、职业生涯相关的理论各有差异,要提高生涯规划教师的职业水平,就需要就业指导中心多组织与职业生涯有关的如GCDF、TTT、GCT等课程的专门培训;组织教研活动,课程观摩等等,使他们掌握职业生涯规划的知识和程序,逐渐朝专业化的方向发展。二级学院在教师培训时间和培训经费上予以大力的支持。

(四)加快职业规划课程建设,完善生涯规划服务体系

目前,高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已经由选修课变为全校公共必修课程,分为大一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侧重于自我探索和工作世界的探索,进行职业生涯的初步设计;大三大四的就业指导课程,则侧重于就业形势和简历制作、求职礼仪、面试技巧的培训。在部分学校,也开始在就业指导中心成立由职业规划师团队组成的个体咨询团队和工作坊,定期为学生提供咨询服务。在校大学生只需要通过网上预约或者在就业指导中心一站式服务平台预约即可得到职业生涯规划师的一对一辅导,但是面对整个全校的几万人来说,就业指导中心的专业团队是远远不够的。为解决资源紧缺的问题,可以通过对二级学院辅导员和班主任以及有志于从事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老师进行培训,鼓励他们在日常的思想教育过程中引导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并尝试在二级学院建立职业生涯规划工作室,一来可以缓解学校职业生涯规划教研室的压力,二来是可以更加细致的更具学生的专业特点进行更加个性化的指导,最终做到以点带面,把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真正做到学生中去。

参考文献:

[1]张翠,陈遇春.试析职业生涯教育的核心观及相关概念[J].继续教育研究,2012(10).

[2]王桂荣.基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高校教学改革[J].教育与职业,2012(4).

[3]陈敏.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师资队伍专业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

[4]王锐.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2.

[5]张琦,许晓莉.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效果研究[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13(5).

[6]陈军.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研究[M]. 长春. 东北师范大学,2005.

[7]邵宝成. 大学生心理健康导论[M]. 大连. 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1998.

[8]郑虹. 新时期高校就业工作队伍建设的思考与探索[J]. 辽宁教育研究,2008,(3):26-28.

第2篇:教师职业规划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差异化;职业生涯规划

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经济结构转型,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的选聘更加严格,大学生面临着严峻的就业压力,需要得到职业生涯指导。职业生涯规划作为对大学生的职业认识和生涯规划指引的公共基础课程,要做到通过学习使每位学生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有一个清晰的认知。本文提出了进行适应大学生差异化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探讨。

一、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现状

1.基本概念

“职业生涯规划”又称“职业生涯设计”,是指一个人把个人发展和组织发展结合起来,在对决定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因素进行分析、总结和测定的基础上,对自己的兴趣、爱好、性格、能力和价值观进行综合分析和权衡,结合现实环境,确定符合自己的事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编制相应的工作、学习计划,根据时间、顺序和方向在每一阶段采取具体行动实现职业生涯目标。

2.人才培养方式

2007年,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高教司[2007]17号),明确提出,从2008年起倡导所有普通高校开设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并作为公共课纳入教学计划。

3.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主要内容

职业生涯规划课程,首先从理想与职业有机结合树立学生的积极学习和就业观,认识到职业发展是实现理想的阶梯,并对职业生涯规划理论有初步的认知;其次从学生的自我认识,了解和评价自己,帮助学生真正了解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最后设定职业与人匹配的职业生涯目标,制订行动计划与措施,形成规避未来职业风险的主动意识。

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主要包括三个方面:自我探索、职业探索、职业决策。自我探索分为性格、兴趣、能力与价值观四个部分,通过课程学习以及课后进行的自我探索,挖掘自身的动力源泉,发现自己适合的职业,寻找自己的优势以及工作对于自己的意义。自我探索中性格讲述采用MBTI理论、兴趣讲述采用霍兰德理论、职业价值一般引入舒伯的职业价值理论等。职业探索是关于职业世界中知识的了解,获取具体的、客观的职业信息资源。职业决策是综合了个人对自我认识和对教育与职业等外在因素的判断,对生涯抉择进行的判断和决定,最终完成个人职业生涯规划书。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各高校重视不同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因高校重视程度的不同,有的设置为公共基础课,有的将其设置为公共选修课;有的高校将本课程与本校毕业大学生就业工作紧密结合起来,从新生入校后就树立正确的就业、择业观念,并将本校的大学生就业形势贯穿始终;也有的高校偏重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把社会对道德、礼仪等各方面的要求灌输到课程内容中。

2.授课内容偏重理论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引导学生设立科学、正确的人生追求,并且阐述实现目标的方法与步骤,认清自我和外界的职业发展现状,对自己的人生进行规划。但是,目前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讲授形式较为单一。当前的职业生涯课程以课堂理论讲授为主,偏重于职业生涯规划理论的讲解,却忽视了大学生个体的差异和每个人所要选择不同的职业规划。

3.不能有针对性地面向学生

从社会、学生及教学目标可以看出,当前社会对于大学毕业生的要求具有多样性,学生对于个人的学习要求也存在差异,而当前统一培养的模式不能更好地为社会提供多样的专业性强的人才,学生希望得到差异化对待。

三、适应学生差异化的培养模式探讨

1.将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贯穿大学教育始终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面向新入校大学生开设的培养人生理想和积极就业观念,认清自我,为自己的人生目标制订计划并积极实现的课程。然而,大学生作为学生身份向工作者角色转换的阶段,他们对学习、家庭、工作的理解也不断发生变化,他们设定的职业生涯规划就需要不断地修订。所以本文建议将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贯穿大学教育的始终,为每一位学生建立一份求职发展档案,对学生职业兴趣、职业价值观、性格等各方面能力水平的测试报告进行整理;对学生的家庭环境、学业完成情况、社会实践活动、实习经历进行记录和考评。在大学的开始阶段开展集中授课,使学生树立通过就业实现理想的观念,并认识自我,在之后的大学阶段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讲座、职业生涯咨询等形式的指导。

2.构建差异化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体系

构建符合学生差异化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体系。根据大学学习的阶段性任务对学生有针对性地实施职业生涯指导,将职业生涯规划作为大学阶段的人生指引进行开展。职业生涯规划课程需要与所学专业紧密结合起来,这就要求授课老师不仅要在集中备课中掌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基本理论、主要内容,还应对所要授课专业有一定的深入了解和认识,能够对听课学生进行与专业相关的就业方向、所要进入行业的发展情况、所在行业对职员的普遍要求等的教育。同时,同一专业的学生因家庭背景、个人的兴趣爱好、学生能力等存在较大差距,也要求教师在授课中注重不同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诉求。

3.多样化授课方式,针对性地进行个性化职业规划指导

适应大学生差异化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要关注群体性差异,比如贫困生群体、农村生源群体和心理问题学生群体、创业群体、女生群体等特殊群体。对于缺乏自信、对就业感到怯懦、自卑、不愿与人沟通的学生,需要特别关注,帮助他们重新树立信心,并注意在生活和学习中为其解决一些实际困难。针对不同的大学生群体,开展差异化专题讲座、座谈、职业咨询,也可通过“一对一责任制”的形式对特殊群体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

参考文献:

[1]李迎春.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经典文章研究述评[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08):93-95.

第3篇:教师职业规划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上海;体育教师;职业规划

所谓“教师职业规划”,是指在开放的教育教学情境中,教师主体在内外双重机制的交互作用下,自我规划设计、主动谋求个人职业生涯和专业发展的动态活动过程[1]。作为普通高校教师队伍的有机组成部分,体育教师在学校体育教育工作中越来越发挥出重要的作用,对推进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以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东华大学、华东政法大学等16所普通高校体育教师作为样本进行研究。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通过中国知网数据库(CNKI)进行文献检索,查阅、收集相关文献30余篇,了解当前对教师、体育教师的研究现状,为本研究提供理论与方法学的依据。

1.2.2专家访谈法:走访专家、学者5人次,就本研究问卷调查表的设计与修改等方面进行了咨询和访谈,并征求他们对本研究的建议,为提高本研究的可行性、有效性创造条件并提供指导性帮助。

1.2.3问卷调查法:通过本人或委托专人共发放问卷130份,回收有效问卷113份,有效回收率为87%。

1.2.4数理统计法:运用spss16.0软件对问卷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2.上海市普通高校体育教师基本情况

2.1年龄特征

从被调查者年龄特征看,24-35岁的教师50.4%,36-45岁的教师占37.2%,46岁以上的教师占12.4%,以中青年教师所占比例较大,说明上海市普通高校体育教师队伍是一支相对年轻化的队伍,未“凸现”体育教师年龄趋于“老龄化”的问题,能适应高校体育课程教学对体育教师体能的需要。

2.2学历特征

从被调查者学历特征看,具有本科学历者占67.7%,硕士研究生占26.2%,博士研究生占3.5%,专科学历的教师占2.6%。从所获得的学位分析,学士学位者占67.7%,硕士学位者占调查总数的29.3%,博士学位者占调查总数的3.0%。说明目前普通高校体育教师队伍从总体上呈现出向高学历与高学位方向发展、本科学历与学士学位的教师比例在逐年下降的趋势。

2.3职称特征

从被调查者职称特征看,助教职称占22.1%,讲师职称占40.1%,副教授职称占35.2%,教授职称占2.6%。从总体上分析,教授职称比例偏低,助教、讲师、副教授职称比例趋于合理。由于年龄结构的特征,随着时间的推移,上海市普通高校体育教师的职称比例将会不断发生变化,总的趋势是高级职称比例会越来越高。

2.4工作年限

从被调查者工作年限看,工作年限在5年内的占19.5%;工作年限在6-10年的占16.5%;工作年限在11-15年的占17.7%;工作年限在16-20年的占15.8%;工作年限在21-25年的占11%;工作年限在26-30年的占11%;工作年限在31年以上的占8.5%。一般说,教学工作年限可以反映教师的工作经历以及工作经验,教学工作年限越长,对自身体育教学经验的积累越有利。当然,教学工作年限与教学水平之间并不是绝对的“正比”关系,需要正确地认识两者之间的关系。

3.结果与分析

3.1体育教师职业规划内环境现状

3.1.1对职业规划的认识和理解

从调查结果看,体育教师对职业规划知识的了解相当缺乏。具体表现为仅有8.3%的被调查者对“职业规划”的知识表示“非常了解”,43.2%的表示“了解一些”,还有48.5%的教师表示“不了解”。(见表1)这一结果同样在开放题的回答中得到印证,如有教师表示“感觉职业规划离自己很远,不够现实”、“做了这么多年教师,从未想过教师也要进行职业规划”。

表1 体育教师对职业规划知识的了解情况

3.1.2进行职业规划的动机

动机是引起个体活动,维持并促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进行的内部动力[4]。从调查结果看,体育教师进行职业规划的动机多数是“为了晋升职称”(40.3%),这也说明体育教师将职业发展定位于沿着职称评定的路线进行,这一模式稍嫌狭隘,却不失为相对现实可行的途径。另有32.3%的被调查者认为,进行职业规划“完全出于自己对职业的兴趣,希望取得更大成就”,抱有这种想法的教师具有较强的自我发展意识,内心渴求成功,往往这部分人对自己的职业有较完整的规划设计,仍有部分教师(27.4%)认为,进行职业规划主要是由于“上级主管部门或学校的要求”,即迫于外界环境的压力。(见表2)

表2 体育教师进行职业规划的动机

3.1.3职业兴趣的自我认知

兴趣是指个体力求掌握某事物并经常参与该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当人的兴趣对象指向职业活动时,就形成了人的职业兴趣[2]。职业兴趣对个人的职业活动有着重要的影响,也是职业规划中首先要考虑的因素。从调查结果看,有72.8%的教师表示喜欢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也有20.4%的人表示“刚开始有兴趣,现在逐渐觉得工作有点乏味”,选择这一结果的,多数工作年限在7年以上,这部分教师刚刚读了职业发展的适应期和稳定器,开始对自己的职业发展产生困惑。仅有6.8%的人表示“完全没有兴趣,有点入错行的感觉”,选在该结果的教师可能对自己的职业发展比较盲目,且大都抱有得过且过的想法。

3.1.3职业价值观的自我认知

价值观是人们认识和评价客观事物、现象对自身或社会的重要性所持有的内部标准。价值观在职业选择上体现就是职业价值观,是人们对待职业的一种信念和态度,或是职业生活中表现出来的一种价值取向[3]。从调查结果看,被调查者的价值观取向,排名靠前的依次是,从事体育工作能够发挥自己的才能(82.3%)、体育教师工作相对比较轻松,压力小(66.2%)、体育教师工作环境比较愉快(54.1%)、高校体育教师的社会地位相对较高(50.7%)。说明上海市高校体育教师群体有健康良好的职业价值观取向,但对自己的职业地位认同度较低缺乏信心,可能与体育在我国长期未受到足够重视和理解有关。

3.1.4职业发展中主动行为表现

职业发展离不开个人的实际行动。从调查结果看,在所采取的行动方面,有68.1%的教师表示能够主动参与培训、进修等再学习途径来促进自己的职业发展,有12.3%的教师表示迫于学校或管理部门的政策要求而被动参与再学习,另有19.6%的教师表示自己在职业发展上没有采取有效的行动(见表3)。

表3 体育教师在职业发展中的主动行为

3.2体育教师职业规划外环境现状

3.2.1职业规划知识的培训、指导情况

从调查结果看,绝大多数教师表示有意愿参与职业规划培训或指导,但实际调查显示,仅有11.1%的教师参与过单位组织的与这方面有关的培训或指导,75.5%的被调查者表示从未参加过类似培训或指导,其余13.4%的人了解职业规划知识是个人行为。以上调查表明职业规划相关培训或指导严重不足,尚不能满足教师的职业发展需求,这也是导致大部分被调查者对这一内容不了解,缺乏自觉规划意识和行为的重要原因之一。

3.2.2上级主管部门或学校对体育教师职业规划的指导情况

调查显示,73.2%的被调查者认为目前上级主管部门或学校对体育教师的职业规划缺乏足够重视,认为职业规划完全是个人行为,有25.1%的被调查者认为所在学校已经在开展职业规划培训,仍有1.7%的教师表示不清楚。这说明目前部分教育管理部门或学校开始有意识地关注“教师职业规划”,并能引导教师发展,但支持力度还不够,尤其对体育类公共课程的教师关注甚少。仍有多数教育管理部门或学校没有认识到职业规划对学校发展的意义和价值,而将其看成是教师自己的事情。如,有教师表示,“学校不重视体育,更何谈体育教师的职业规划”、“目前工作量太多,没有精力考虑职业发展的事情”、

3.2.3家庭对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理解与支持情况

在关于家庭对自己工作的支持态度的调查中,89.3%的被调查者表示家庭成员非常支持自己的工作,并能给出适当的建议。

3.3影响体育教师职业发展规划的主要因素

学者程振响在《教师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一书中,提出影响教师职业生涯发展的三个层面(见表4)。

表4 教师职业生涯规划影响因素层次表

摘自《教师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

依据该表,笔者结合现状调研的基础上,提出影响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因素图表(见下图)

如上图所示,性格、兴趣、价值观等是影响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重要个人因素,是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重要内在推动力,而体能、技能方面的要求也是影响其个人职业生涯发展不可忽视的因素,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体能逐渐下降,容易造成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瓶颈。外部环境如学校、社会的引导和支持,是体育教师职业发展中不可缺少的因素,而和谐的家庭生活也是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动力源泉。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4.1.1大多数体育教师对职业规划知识了解不多,认识上有一定误区;在进行职业规划的动机上受外界影响较多,进行规划的自我意识不强;职业兴趣和职业价值观反映出大多数被调查者对自己的职业比较热爱,这也是促使其思考职业规划发展的重要条件。此外,整个体育教师群体有较清晰的短期职业目标,但缺乏长期的职业规划。

4.1.2目前,上级主管部门或学校对体育教师提供职业规划指导或培训知识匮乏,不能满足教师的需求,培训效果作用不大,学校对体育教师的支持力度不够,未能以人为本的考虑教师的职业发展。

4.1.3影响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因素很多,受其工作特点的影响,体能、技能水平下滑是工作发展中的最大困扰,也是职业发展中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

4.2建议

4.2.1体育教师应明确职业规划的重要性,考虑到体育教学对其体能、技能等方面的要求,其职业发展最佳黄金时期大概仅有20年,因此体育教师进行职业规划要趁早,宜提早确定志向,正确进行自我评估和外部工作环境评估,制定个人职业发展目标,同时根据个人所处工作阶段(如适应期、成长期、成熟期、高原期、超越期)合理规划近、中、远期职业发展计划。

4.2.2上级主管部门或学校应从行动上给予体育教师有力支持。包括开展专门的知识讲座,工作上给予适当的倾斜政策,采用多种激励手段,支持和鼓励体育教师在专业上的创新或发展。

4.2.3体育教师要寻求多种职业发展途径,如可走教学专长线路、行政管理线路、科研创新线路或者教学、科研、管理三线并行。对大多数教师而言,可考虑以职称评定为自己的主线路,把晋升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为自己的职业发展目标,根据职称晋升的要求,让自己在教学、科研、训练等方面有所建树。

4.2.4 职业规划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程,体育教师既要有明确的定位也要学会在成长中反思,通过不断修正来完善自己的职业规划设计,逐步实现自己的职业发展目标。

参考文献:

[1]程振响 教师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20.

[2]石建勋 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58.

第4篇:教师职业规划的意义范文

一、对教师专业自主发展现状的反思

探究教师专业自主发展过程中应然与实然的矛盾,原因是多方面的。从教师主观的角度看,虽然发展是每个教师的愿望,但发展也意味着改变与挑战,当教师对工作环境和工作流程熟悉并适应之后,工作的琐碎、繁杂、重复及紧张,使得他们更愿意按照一种早已熟悉的、习惯的、不变的方式做事,如果没有客观的压力、外在的强制力量,通常他们并不愿意作出自觉的改变。加之相当一部分教师专业能力不足,问题意识、研究能力缺乏,习惯凭直觉或经验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对一些现象或问题习以为常,缺乏理性的思考,没有敏感性,即便有些教师在教育教学中遇到很多问题,因为缺乏必要的理论支撑和研究方法,也感觉到心有余而力不足。虽然教师在观念中都认同教师职业的复杂性与创造性,但在日复一日的工作中,却慢慢习惯了重复性的工作,把教学视为一个熟练的过程。实际上,单纯的重复的教学实践活动并不能使教师获得丰富的实践性知识,很多教师通过多年的教学经历,依然是一个普通教师。因为教学并非一个熟练的技术操作过程,单纯的反复的教学实践并不比完全的理论学习好到哪里。教师只有经常性地正视自己的弱点和不足,不断反思并寻找解决的良方,并且在不断学习、反复研讨和深入反思的过程中提高专业能力,才能实现自我不断发展的目的。从客观的角度看,教师的专业发展缺乏必要的支持环境。学校行政化的管理方式,学习、研究风气不浓,同伴合作不够,专家指导欠缺,图书资料缺乏,影响了教师的专业发展。

二、职业认同:教师专业自主发展的原动力

研究发现,来自同一学校有相同经历的教师,其专业自主发展的愿望不同,专业自主发展能力各异,这说明:影响教师专业自主发展深层次的因素与教师对工作的认可和热爱程度关系密切。对工作的认可与热爱是教师职业认同的重要内容,因此,职业认同对教师的专业自主发展具有关键性的作用。

职业认同是指一个人对所从事的职业在内心认为它有价值、有意义,并能够从中找到乐趣。教师的职业认同,既指一种过程,也指一种状态。“过程”是说教师从自己的经历中逐渐发展、确认自己的教师角色的过程。“状态”是指教师当前对自己所从事的教师职业的认同程度。教师职业认同度高,意味着教师能够认识到教师职业的复杂性、示范性、创造性和长周期性,认识到教师这一职业的价值与意义,在教育活动中有积极的情感体验,对自己工作的成就期望值高,把自己的职业当成是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具有坚定的职业意志和主动发展的愿望。有人曾这样比喻教师的“职业认同”:三个建筑工人造房子,有人问他们在做什么。第一个人回答,我在造房子;第二个人回答,我在挣钱;第三个人回答,我在建造最美丽的建筑。与之类似,教师也一样:有人只看到了工作本身,觉得自己就在做教师;有人把教师看作一种谋生手段,为了挣钱;还有人把教师看作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只有把职业当成事业而不是谋生手段的时候,才会产生发自内心的对职业的喜爱和专业发展的迫切愿望。

在教师的职业发展过程中,职业认知是基础,职业情意是动力,职业行为是关键。教师有自主发展的意愿,就会视教育为自己的生命,在态度上重视、情感上珍视;就会主动接受新的教育思想,探究新的教育方法,积极参与教育改革;就会对教学更用心,对学生更关心,自觉地在职业活动中付出更多的心力,努力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和人生价值。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通过继续学习、积极实践、深入反思,不断实现自己的专业发展愿望,其专业水平也会得到极大的提高。因此,教师的职业认同不仅影响教师的专业自主发展意愿,也影响教师的专业自主发展行为和水平。

三、提升教师职业认同的有效途径

1 强化职业认识

职业认识是人们对各种职业的社会价值的认识,即正确认识本行业在整个社会生活中的地位、性质、职责、意义、服务对象与手段等。任何一种职业,都有一个产生、演变和发展的过程,其职业地位、职业特点也随之不断发生变化。当前,如何审视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师职业,教育理论与实践工作者从不同角度进行了深入探讨。值得注意的是,在倡导彰显教师个人生命价值时,不能忽视教师这一职业的社会价值和教师应该受到的社会规约。教师是受一家社会委托,为一定的社会培养合格人才的专业人员,教师是独立的、有尊严的生命个体,同时也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发展的促进者、教与学的研究者以及“社会的代言人”。所以,我们在探讨“教师是蜡烛”、“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是园丁”等表述忽视了教师的学习与成长、淡漠了教师尊严与欢乐等问题时,不能否认,这些表述所暗含的关于教师的作用、教师的责任、教师的奉献等主题,而这些,正是教师职业的精神和生命所在。有专家指出,教师有两种职业状态,一种是“用生命回应职业的需要”,另一种是“用职业实现生命的价值”。如今很多老师处于第一种状态中,教师职业被作为一种谋生的手段,工作和忙碌只是缘于外在的职业要求,一旦得不到应有的报酬、职称、荣誉等,就很容易失去价值感;第二种是通过职业体现生命的价值,这类教师在教育中实现了自我,在他内心,教育本身就是很有价值的、很有意义的事情。毫无疑问,我们应该倡导第二种职业状态,但是,教师如果没有“用生命回应职业”的责任,也难以形成“用职业实现生命”的追求。

2 引领职业规划

教师职业生涯发展规划是对教师职业发展的各个方面和各个阶段进行总体的和长远的规划,具体包括教师对职业目标与预期成就的设想、对工作单位和岗位的选择、对各专业素养具体目标的设计、对成长阶段的设计以及所采取的措施等。发展总是意味着一定的方向和目标,规划是一种激励人为此奋斗和努力的愿景。没有明确的愿景和目标,发展大多是缓慢的、无效的、被动的。确立愿景、看准目标,是教师专业自主发展不可或缺的有效策略。在教师专业发展的道路上,用积极科学的目标体系引领教师的价值追求,让每一位教师对自己的教学现状进行理性思考,寻找自我专业发展的切入点,从而促进教师自加压力、自我进取、自主发展。

职业规划在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是不言而喻的,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普遍存在两个问题。一是

教师对职业规划的认识简单化。将职业规划等同于学历达标计划、职称晋升计划,实际上,教师的职业规划是立足于专业发展的知识学习、能力发展、专业提升等方面的职业整体发展目标,它包含着丰富的内涵。二是教师职业规划缺乏指导。调查表明,中小学教师在职业规划过程中存在盲目性倾向,使得中小学教师在职业生涯中处于被动地位,职业稳定性较差。学校管理者的关注,学科专家的引领,对教师的职业规划都将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3 参与职业实践

新课程改革给广大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但教师能否真正拥有这个专业发展空间,尽快提升专业能力,获得专业发展,取决于教师是否具有专业敏感性,即教师能否经常参与职业实践并审视自身的教育实践活动;能否对新课程实施中面临的困惑寻根究底;能否对教学具体情境进行思考等等。教师发展的本质是通过个体实践活动,不断超越自我、实现自我的过程,它是教师作为主体自觉、能动、可持续的实践生成活动。

(1)教学反思。反思不仅有利于教师实践性知识的获得,而且能有效促进教师向研究型、专家型教师转变。反思性教学赋予教师新的角色定位,使教师不再是教学的执行者,而是教学的反思者、批判者和检验者。教师在反思性检验的过程中,不断丰富和积累自身的个人知识。但是,并不是任何的反思都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必须是科学的反思,才能达到教师专业发展的目的。要进行科学的反思,教师应该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一是较强的问题意识,这是进行反思的前提。发现问题是反思的起点,问题推动着教师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不断思考、积极探索。二是要有一定的知识基础。从教师知识结构的功能来看,教师的知识通常分为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实践性知识、文化知识,而中小学教师的知识结构存在着本体性知识不扎实、条件性知识不系统、实践性知识缺乏、文化知识不宽厚等问题,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教师的要求不符合。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既要学习理论,也要向实践学习,不断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三是要有科学的反思方法。教学反思既是一种研究行动,也是一种心理活动,有自身的规律,教师应该掌握一些常用的反思方法,提高反思能力。

(2)校本行动研究。教师往往处于一种“文化不自觉”中,习惯于“教书匠”的角色,习惯于接受并按部就班地完成上级下达的各种任务,对专业发展持消极态度,不愿对自身的教学经验进行反思,更不想尝试通过研究改善自身的教育教学。促进教师角色转变的有效方式是开展校本行动研究,通过专家引领、教师合作、师生互动等方式,就课堂教学、课程开发、课题研究、学生管理等问题进行行动研究,使教师获得情景性、个性化的实践知识,提升教师实践智慧和专业自主能力。

第5篇:教师职业规划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 初任教师 职业生涯规划 职业倦怠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2-0126-03

一、对初任音乐教师职业生涯规划的认识

(一)对职业生涯规划的认识

“职业生涯规划是指个人结合自身情况、眼前的机遇和制约因素,为自己确立职业方向、职业目标,选择职业道路,确定教育计划、发展计划,为实现职业生涯目标而确定行为事件和行动方案。”

然而,即便是同样一份优秀的职业生涯规划,对于不同人,其能发挥作用的范围强度也是不尽相同。此外,很多人仅仅只是把职业生涯规划束之高阁,或者教条式照搬照做,很明显,这是不可取的。以上所述就涉及到职业生涯规划的两大特征――个性化和开放性。

针对个体而言,一个人投身事业工作,理想的状态是能在满足个人需求的基础上,实现社会价值。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实现,很关键的一步就是能在职业生涯上取得成功,而职业生涯成功的前提是有一份明确、切实可行的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生涯规划并非只是一纸空文,进一步说,职业生涯规划应该是个体在头脑中构建的一系列职业走向路线图。

(二)初任音乐教师

初任音乐教师一般指的是从事一年至三年音乐教学的教师。大量研究表明,教师初任期或称入职期影响教师专业的成长,决定着他们是否会终身从教,甚至影响到整体教师队伍的稳定。初任音乐教师在这一阶段碰到的难题不在少数,由于初任教师刚刚从事工作,学校学习的理论知识与实际教学存在落差,知识无法得到有效地应用,教学环境与原先脑海中设想好的不相符或者现实环境太过复杂,全新的工作环境,教师需要适应角色的转变等等,初任教师难免会碰到教学上的问题,班级管理上的困扰,融入学校文化的困难等等。初任教师在这一阶段的经历,对其以后的教学成果、工作状态,以及能否长期从教都会产生重大影响。

二、初任音乐教师面临的问题及职业生涯规划的作用

初任教师,尤其是初任音乐教师刚刚走上岗位,便与学校内一些教学时间长、经验丰富的教师一样承担学校分配的繁重任务,甚至有时候出于锻炼新人的目的,给新教师加重教学任务,因此初任教师总会面临着来自个人专业知能方面和具体教学中碰到的问题。对此,许多外国学者进行过相关研究,诸如英国的泰勒和戴尔,美国学者维恩曼等等。外国学者将初任教师碰到的问题归纳为两个方面:“教学和班级管理能力;对学校社会系统的适应,包括人际关系上的困难及融入学校文化的困难。”

反观国内,许多学者同样关注初任教师的职业问题。由于初任教师刚刚从师范院校毕业,学习到的理论知识往往与现实存在一定的落差,理论知识无法得到有效地应用,原先所设想的教学环境与现实环境又存在区别,初任教师无法做出有效地举措,从教决心难免受到打击,还有新的工作环境、同事、领导等等。很多初任教师在面对来自个人及外界的各种各样问题时,感到手足无措、力不从心。

从下面这位老师的叙述中,我们来看看这位初任音乐教师所面临的问题:

“考级是一种制度,它是检验学生学习情况而设立的,以保证音乐业余教学活动有一个更好、更科学的规范,但是有些家长认识上的缺失,盲目攀比,导致不能正确对待考级,使得考级的目的走入了误区,有些学校与家长甚至还因为刻意追求高级别,将正常的教学进度与计划统统打破,给我们这些初任的音乐教师安排大量的教学工作量。我已经失去了对这个班级的控制。我也不情愿说出这件事,但是我不得不接受这样的现实。当我教学的时候,我不知道该怎么做――我想大叫!我真的很沮丧,很抑郁,我没法把心思放在教学上。我忙于去维持纪律。我真的不知道该怎么去做他们太小以致我很难管理。”

有学者把初任音乐教师碰到的具体问题归纳为以下几点:“教法不灵活,无法调动学生积极性;教学管理能力差,难以维持课堂纪律;不能与学生进行有效地沟通;不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不能处理课堂偶发事件;难以处理同事关系;教学设施简陋等等。”对这些问题进行总结,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是教学方面;二是课堂管理方面;三是融入学校方面。

当然,在初任教师碰到的问题中,有个普遍的问题――职业倦怠。“职业倦怠是个体因不能有效地缓解工作压力或妥善地应付工作中的挫折所经历的身心疲惫的状态。”它是初任教师所要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对于教师个体来说,引起职业倦怠的原因是很复杂的,自然环境方面、社会方面和个人方面都有可能成为诱因,使他们产生挫折,进而陷入职业倦怠。职业倦怠有可能导致一些初任教师过早离开岗位,影响整个师资队伍的稳定,也有可能降低在任教师的士气。

综上所述,针对有可能存在的各式各样的问题,初任教师如能结合自身的情况及发展目标,着眼于现实教学环境及教学目标,制定一份切实可行的教师职业生涯规划,对其自身的发展是非常有意义的:

首先,职业生涯规划对教师的专业成长和职业发展具有指导性作用,“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把自己的职业生涯置于理性的思考之上,就有了明确的目标和源源不断的动力,从而更有利于实现自己从教的目标。

其次,制定和实施职业生涯规划,有助于初任教师及时作出反馈,并采取相应的行动,弥补实施过程中存在的缺陷。

此外,坚持“动态规划观”,适时进行调整的职业生涯规划还能满足初任教师不断发展的需求,让教师能在专业发展道路上明确职业发展目标,在实现个人价值的同时,作出应有的贡献,实现其社会价值。

三、关于初任音乐教师职业生涯规划开展的对策

(一)学校层面

学校有关部门的负责人(园长),应督促初任音乐教师及时有效地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帮助初任音乐教师明确自己的规划目标,并结合学校对教学发展的总体目标,确定个人职业发展道路及教师职业定位,找到今后的努力方向。此外,学校应对这些教师职业生涯规划的实施进行诊断,及时作出反馈,弥补不足,完善初任教师职业生涯规划。对此,学校方面应该做好以下两个方面;

1.推行“导师制”,加强资深教师与初任音乐教师间的联系,共同探讨职业生涯规划的制订与实施

这些教师进入新环境,职业方向不够明了。在与资深教师共事、同资深教师一起承担教学任务中,由于自身教学技能及教学经验的缺乏,初任教师无法做到资深教师的程度,或者同刚进入学校没几年的新人相比对,也自知不如,自信心受到打击,从教的决心有可能因此而动摇,自我否定,认为自己不适合从事教学工作,终至于离职。推行“导师制”,加强资深教师与初任教师的联系,有利于帮助初任教师解决入职期出现的各种问题。

2.改善教学发展环境,建立健全激励制度和评价制度

初任音乐教师职业生涯规划需要依据现实的环境来制订,改善学校教学发展环境,不仅有利于职业生涯规划的制订和实施,同时对于教师的专业发展也有促进作用。改善学校教学发展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心理环境,物质环境可以具体到学校的教学设备、校园环境等,在心理环境上,学校应该创新管理理念,培养初任教师进行自我规划、自我发展的独立意识,鼓励教师参与学校决策等,树立初任教师的从教信心,壮大师资队伍。同时,学校建立健全的激励制度,适当采取目标激励法、榜样激励法等激励制度,帮助初任教师明确职业发展目标,也可以调动初任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学校也可以建立发展性评价制度,培养初任教师的“动态规划观”。“动态规划观”有助于初任教师及时作出反馈,弥补在实施规划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完善规划,促进初任教师的发展。

(二)初任音乐教师个人层面

初任音乐教师在制定职业生涯规划时,既要对周围环境进行有效地分析,还需要对自我状况有一定的认识。

加强对初任音乐教师的培训,包括专业知识、教育技能和综合素质的培训。加强试唱练耳、基本乐理等专业技能,这是当好一名学前音乐教师的前提。音乐教师在制定职业生涯规划时,首先需要对自我进行剖析、客观的自我总结,同时对自我的发展进行有目的性规划:作为一名新的教师,在大学校园里不管有多大的荣誉,作为初任教师,就应该重新寻找自我位置,调整自我心态,针对在教学工作各方面存在的不足,逐步规划弥补,寻求发展;不忘学习关于教师发展的各种教育学理论,离开专业理论的支持,职业规划将流于肤浅;加强同任职学校资深教师的联系,坚持“拜能者为师”的理念,过来人的经验是制定职业生涯规划强有力的依据,能帮助初任教师少走一些弯路。

初任教师的工作岗位主要在学校,规划的重点也应该放在学校,依据学校具体状况来制订:要坚持动态的职业规划观,学校的环境不断变化。

(三)初任音乐教师职业生涯规划一般步骤

制定职业生涯规划前我们需要了解一般职业生涯规划的主要内容及相互关系。一般职业生涯规划包括十项主要内容:“题目(包括姓名、年限、年龄跨度、起止日期);职业方向及总体目标;社会环境分析结果;自身条件及潜力测评结果;角色及其建议;目标分解及目标组合;成功的标准;差距;缩小差距的方法及实施方案。”

而在初任音乐教师在职业生涯规划的制定过程中需要注意到以下要点:首先需要对自己有清晰地认识,对自我能力有个客观整体的评价,依据自我能力制定出的相应职业生涯规划,才能切实可行;对周围环境有一定的了解,主要针对学校环境,根据学校的环境的变化不断调整完善规划;基于学校制定的发展目标及教学根本目的,制定出职业生涯规划的总体目标;初任音乐教师要立志能逐步落实规划中的各种举措,做到稳扎稳打,稳中求胜;树立“动态规划观”,建立发展性的规划评价制度,及时对具体的实施结果进行总结反馈,对不足的地方进行调整弥补,完善职业规划,使其更好地为初任教师服务。

结合职业生涯规划一般步骤及初任教师制订职业生涯规划的注意事项,初任教师职业生涯规划可以具体归纳为以下几个步骤:

1.教师个人信息、年限、起止日期;

2.教师职业发展目标(短期、中期、长期规划);

3.外部环境分析(包括社会、教育工作环境,学校环境、家庭环境)

――思考有利方面与不利方面;

4.自我条件分析、及总目标的制订(对自我能力有大致清晰地了解,根据学校教育发展目标及教育根本目标来制订职业生涯规划总体发展方向);

5.规划步骤的设计,层次化目标的安排(包括教学方面、班级管理、教学科研、自我素养提升等方面);

6.制定具体措施及实施行为的条件;

7.确定发展性评价标准,能够及时反馈教学成果。

当然不同的初任音乐教师,其个人情况及工作环境不尽相同,职业生涯规划的具体内容也需跟着做出相应的调整。不过,制订一份切实可行的职业生涯规划对于初任教师而言,毋庸置疑具有重要意义,制定好职业生涯规划,有利于初任音乐教师在职业生涯上取得成功。

参考文献:

[1]任学印.教师入职教育――理论与实践比较研究[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胡燕琴.初任教师的适应性教育[J].师资培训研究,2006,(1).

[3]陈文华.职业规划――设计教育生涯的蓝图[M].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2005.

第6篇:教师职业规划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职业学校 教师 职业生涯管理

一、职业生涯管理的内涵

职业生涯是一个人从职业学习开始,到职业劳动,最后结束这一生的工作经历过程。职业生涯管理则是指在一个组织内,组织和员工共同对个人的职业生涯进行设计、规划、执行、评估、反馈和修正的一个综合性的管理过程。其中,员工职业生涯的自我管理是职业生涯成功的关键。组织开展职业规划并协助员工设计其生涯,为员工提供必要的教育、训练、轮岗等发展的机会,可促进组织和员工生涯目标的实现。对职业学校来说,学校在自身发展目标的宏观指导下,在充分了解教师的个人能力、职业意愿、人格特征等多种因素的基础上,通过教师职业生涯的设计、规划、执行、评估和反馈,帮助教师树立明确的职业目标,使每位教师的职业生涯目标与学校的发展目标相一致,促使教师不断成长、发展,实现职业理想和目标。

二、职业学校教师职业生涯管理的意义

1、职业教育快速发展的需要。教师是职业学校管理活动的主体和服务的对象。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企业对技能人才需求的加大,用人单位对职业学校的要求越来越高,最终体现为对教师素质要求的不断提高,职业学校能否在愈演愈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师资队伍建设是关键。加强教师职业生涯管理,既是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途径和职业教育快速发展的重要保证。

2、学校发展的需要。学校的成功取决于教育质量好坏,而保证高水平的教育质量的前提是建立、发展、稳定一支高水平的专业化的师资队伍。加强教师职业生涯管理,帮助教师发展和成才,可以使教师看到自己的职业发展空间,体会到自我实现的满足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维持教师的工作热情,提高教师对学校的归属感、向心力、凝聚力和职业满意度,更有利于学校吸引和留住人才。

3、教师个人发展的需要。职业生涯管理是一个组织与教师双向沟通而产生预期目的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一方面,教师可以更清楚地了解和认识学校的现状、发展与其自身的关系,从而提高自己的职业使命感。另一方面,通过开展教师职业生涯规划工作,可以使教师更加认清自身在组织中的定位与发展通道,就可以有目的有计划地提高自身素质,与组织发展目标相统一。对教师职业生涯进行管理既是教师事业成功的根本前提,也是学校发展的重要保障。

三、教师职业生涯管理的思路和内容

教师职业生涯管理可以分为教师个人的职业生涯管理和学校的职业生涯管理。个人的职业生涯管理和学校的职业生涯管理密不可分,两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只有两者相互协调,才能达到个人价值的自我实现和学校持续发展的共同目标。

1、教师自我职业生涯管理。自我剖析与定位是教师职业生涯管理的基础。教师通过对自己性格、兴趣、能力、技能等多方面的深刻剖析,准确评价自身的优点和不足,根据自身特点和学校发展目标确定与自身特点相匹配的发展方向和职业生涯目标,制定职业生涯规划实施方案。在实现职业生涯目标的过程中,教师根据实践的效果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修正自我认知,调整职业生涯策略,可以更好地实现生涯发展目标。

2、学校建立有效的教师职业生涯管理体系。教师作为职业生涯规划中的实施主体,完成各个阶段职业目标不仅需要自身的毅力和能力,同时离不开学校的支持和帮助。学校要建立以教师为中心,符合职业教育实际的教师生涯管理体系,运用有效的管理策略对教师职业生涯进行管理。

(1)建立以教师需求为动力,与学校发展相吻合的激励目标。教师作为个体,其职业生涯是依托学校这个组织来实现的。学校作为职业生涯管理的主导者,应认真研究每位教师的个性、特质、专业特长、个人经历,从尊重教师的权利和意见出发,围绕学校的发展目标为教师设定富有挑战性的任务和目标,协助教师制定切实可行的职业发展目标,制定职业生涯规划。学校应在设置发展目标时,应认真研究,分析所处内、外部环境及教师的整体素质水平,将目标设在经过艰苦努力能够达到的水平上,使教师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及时找到自己在学校中的位置,使个人目标与学校发展目标相一致,增强学校对教师的凝聚力,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2)建立和完善教师培训开发制度,为教师职业发展提供可供选择的途径。培训与开发是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核心,在教师职业生涯管理过程中,学校应为教师的再学习、再培养创造条件,要针对每一位教师的职业生涯初期、中期、后期不同阶段实施持续性和针对性的培训方案。通过组织教师学习、培训、到企业参加职业实践等手段来提高教师的职业素质、知识水平和教学能力。对刚参加工作的青年教师,要进行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等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的培训,选派富有经验的指导教师对青年教师进行“传帮带”,提高其教学技能。对中青年骨干教师,应通过各种渠道和多种方式为其提供学习、进修、交流的机会,通过专业技能培训,提高教师教学水平、科研能力和整体素质,促进教师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工作精神、人生质量的根本转变,使教师的个人素质与工作需要相一致,为教师实现个人职业生涯目标打下坚实的基础。

(3)构建以教师职业发展为导向的职业生涯管理考核评价体系,为职业生涯目标实现提供有力的保障。要使教师职业生涯规划和学校发展目标得以实现,就必须对实施情况和效果进行定期监测和评估,对保障教师职业生涯目标完成的管理制度进行分析、调整和改进,建立科学、合理、符合教师职业发展规律的职业生涯管理考核评价体系,使教师正确认识自己职业生涯的发展过程、目标、任务,及时知道学校对自己工作绩效的评价和下一步努力方向,以达到组织和个人的目标一致,科学、合理地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管理。

参考文献:

第7篇:教师职业规划的意义范文

1.1全面提升民族教育质量观的哲学民族的发展需要靠优质的教育资源来保证。观念是行动的灵魂。要实现民族学校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如果观念上不与时俱进,不会有致力于民族教育改革的行动。民族地区由于历史及地域条件等原因,教育教学观念陈旧,人们的教育质量意识淡薄,民族教育改革举步维艰。走进民族学校,“穿着新鞋走老路”的现象比比皆是。如何焕发民族地区新课程改革及民族教育改革的活力,唤起全民族乃至全社会对民族教育质量的高度关注,每个教师从教学的各个层面上建构强化教育教学质量意识的哲学也是眼下的民族学校走出困境的当务之急。同时,实施远程教育、搭乘我国优势教育资源快车道的办学及培养模式也是提高民族教育质量的有效途径。

1.2全面构建和谐化社会的哲学从国家教育的总目标、培养未来的合格公民、维护社会稳定的战略高度去认识构建和谐化社会的哲学意义。当前,面对国际国内的复杂形势,国内的维稳形势严峻,少数民族地区的维稳工作是事关民族地区社会稳定乃至国家长治久安的头等大事。民族教师始终处在维稳工作的前沿阵地。从长远讲,提高民族地区未来公民的科学素养是维稳的重要任务。从短期看,广大的民族教育工作者自己首先要识“民族团结高于天”的道理和政治觉悟。在民族团结教育实践活动中做出教师身教重于言教的和谐榜样,勇于担当维稳工作的任务和责任。同时,教育引导树立“和则福,乱是祸”的祸福观。民族教师牢固树立和谐社会的价值理念,确保民族地区和谐稳定及可持续发展。

2民族教师个人教学哲学的建构

2.1审视教师职业,树立教学成就人生事业的哲学我们要重新认识和定位教师职业。教师职业是太阳底下光辉而神圣、伟大而有价值的职业。我们面对这样一个“塑造人类灵魂工程师”的神圣职业要有一种敬畏感,同时要有一种积极奋发向上的敬业精神。从每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等层面上审视教师职业的重要意义和价值。逐步形成把教育教学当成人生崇高事业的职业观。古人的“不敬师尊,天诛地灭。误人子弟,男盗女。”警言为教师职业的神圣画出了不可逾越的道德红线,告诫后人不能怠慢甚至亵渎教师职业的神圣,要从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中处处为人师表。

2.2爱生如子的学生观民族地区地广人稀,居住分散。民族学校采用民族学生寄宿制的形式办学。这种住宿的特殊现象,使得民族生从小远离父母及家庭而来到离家很远的乡镇或县城上学。从某种程度上讲民族学校的教师扮演者教师及父母的双重角色。民族学生更注重群体里的温暖和认同感,尤为关注他们在老师的心目中的位置。我们充分认识民族学生的这种境遇,生活和学习中要加倍呵护、关爱和帮助学生。特别是要加强与学生心灵的沟通。于细微处体察民族学生的心理变化等。在他们的成长与进步的困惑中充分发挥老师的重要作用,树立爱生如子的学生观。

2.3用心待人做事的个人教育哲学民族生家庭教育及情感交流的缺失,从小面对小社会而社会教育不足等先天因素等。民族学生十分渴望得到老师的关心、关爱甚至关注。民族生从小对老师的心理依赖和敬仰也是发自内心的。民族教师也要更加处处关怀学生,了解他们在成长中的烦恼和困惑,于细微深处见真情,既要做学生的引路人,更要做学生的贴心人。只有用心做事,以心交心,用真心和真情凝聚人心,将学生不断地引入求知求学的人生之路。民族地区平均海拔高,生活艰苦。在这里生活、学习及工作而唯一的精神和信念寄托,也只有将全身心投入到教书育人的工作及深入到学生中去,与他们共同分享人生的喜怒哀乐。时时勉励他们走出大山放飞人生的梦想。

3结语

第8篇:教师职业规划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中职教师 职业生涯规划 职业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8-0029-02

一、概念界定及意义

中职教师的职业生涯规划,就是中职教师根据个体情况和所处的环境,结合自身、学校和社会发展等需要,对决定教师职业生涯的因素进行分析,进而确定事业发展目标,并设计相应的行动计划的活动过程。[1]可以说,中职教师对自我职业生涯规划的规划是本着科学的、可持续的发展观,有计划地进行的预期性、系统性的一种自我设计和安排。通过职业生涯规划,教师可以进行自我反思,提高自我认识,进而进行自我总结和调整,实现自我更新,减少了职业发展过程中的盲目性,使职业活动更具有目的性和预见性,是终身学习的一种有效机制,有利于教师自我效能感的提升,促进专业发展和自我价值的实现,同时也有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以及中职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中职教师职业生涯规划现状

(一)中职教师缺乏自我职业生涯规划意识

著名的心理学家金斯伯格(Eli Ginzberg)认为,职业在一个人的生活中是一个连续的、长期发展的过程。职业活动几乎贯穿我们的一生,从某种程度上也体现着我们的生活质量和生命价值。中职教师作为教育领域一个特殊的群体,担负着“教书育人”,为祖国输送各方面职业技术人才的重任,其在教师职业生涯中的活动,不仅体现教师个人的生活质量和生命价值,还将直接或者间接地影响到中职学生未来的生活质量和生命价值。根据调查显示,大约95%的中小学教师从来没有制定过职业生涯规划,大约80%的中小学教师缺乏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2]也就是说,这其中也有相当一部分中职教师对自我的职业生涯没有一个明确的规划认识和定位,试问“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其培养出来的职业型人才将会如何,实在令人堪忧。

(二)学校欠缺相应的职业生涯管理机制

教师这一职业是一个崇高的、值得终身追求的职业,但是如果教师在这一职业环境中长期难以获得物质和心理需求的满足,就有可能出现教师职业满意度不高,职业承诺水平低,缺乏工作的动力,甚至部分教师被迫离职,转身进入另一个更和谐的职业环境。当前,我国大部分中等职业学校虽然有针对教师管理的人力资源政策方案,但是这些方案却缺乏对教师的职业生涯所处的环境和个人情况的考察,难以解决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在处理师生关系、组织关系和完成教学任务等过程中,出现职业倦怠、职业高原等现象,这严重影响到中职学校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提高,阻碍了中等职业学校的发展。

(三)社会对教师职业生涯规划的关注度不高

职业生涯规划的研究产生于20世纪初期,到20世纪90年代才传入我国。我国关于职业生涯规划研究最初只是在企业人力资源的管理领域,在教育领域,特别是对教师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研究并不多。受到传统思想的影响,我国部分人在思想上仍存在“士农工商”的等级思想,对于职业的认识还不够深入。此外,我国的教育行政部门和教育培训机构也并没有把中职教师的职业生涯规划和管理纳入到日程当中,对此并未出台相应的政策和措施以通过教育的手段来提高大众的职业认知。

三、中职教师职业生涯规划的建议

在教育领域,我们常说“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得有一桶水”,要教好学生,先要教育好自己,切不可将谬种流传,误人子弟。首先,中职教师的职业生涯规划目标要与组织一致。其次,中职教师要根据自己所处的职业生涯阶段的不同,以及所处的组织环境,制定相应的发展策略,根据实际情况对目标和发展战略进行修正和调整,只有正确分析和评价自己,了解自己的优缺点,扬长避短,对自我职业生涯有一个良好的规划,才能在发展过程中,促进专业成长、个人水平的提高,才能处理好师生关系、组织关系等。

美国著名人力资源管理家施恩(E.H.Schein)认为,如果一个人流向一个不能满足其需要的环境,他就可能掉头进入另一个更和谐的环境,如同航船下锚停在合适的港湾。而这个下锚的领域,就是你职业生涯长期贡献区。职业锚是人们选择和发展自己职业时所围绕的中心,是在长期的职业实践后,人们逐渐发现自己真实的需要,了解自己行为的动机和内心所持有的价值观,形成了自己可以认定的、终身最不肯割舍的东西,愿意在这个职业领域奉献全部的努力和智慧。[3]学校在教师的职业生涯规划和发展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他是教师职业成长的基地,和谐的学校组织环境将为教师的专业提升和个人成长提供发展的平台。因此,中等职业学校要减少教师的离职率,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增加学生的就业率,一个关键着手点就是教师。中职学校要坚持以人为本,关注教师的职业生涯发展状况,建立教师成长档案,对处于不同职业生涯阶段的教师可能出现的不同状况进行及时的预测和分析,通过定期的培训等方式对教师提供相应的职业生涯指导,以减少教师职业倦怠和职业高原现象的产生。同时要建立健全相应的激励机制,根据劳动强度的不同,对公共课教师、专业课教师和实训教师分别实行不同的绩效管理措施,使教师的晋升和加薪做到公平公正。

中等职业学校与普通中等学校相比,普遍存在招生困难、生源质量不高、教学设备和教学条件相对落后的情况。中职教师在社会地位、经济地位等方面也普遍低于普通中等学校的教师。教育相关部门应该出台相关的措施,如:增加中等职业学校经费投入,为中职学校校企合作提供政策优惠,提高中职教师社会经济地位等,为中职教育发展提供动力支持。此外,教育相关部门还可借助媒体等宣传工具,加大对职业教育的宣传力度,提高人们的职业认识。教师培训是支撑教师职业生涯发展和专业发展的便捷而有效的途径。[4]各级各类教育培训机构,特别是教师教育培训基地,要尝试改变以往的教育培训方式,把职业生涯规划纳入到培训议程中,根据不同年龄阶段教师职业成长的特点,予以划分,分别进行培训。

教师的职业生涯规划是一个综合性的过程,中职教师在对自我进行规划、设计、执行、评估和反馈的过程中始终是一个主体,要积极发挥其能动性作用,但是同时也不能离开学校、社会和家庭这些客观环境。因此,要对中职教师进行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必须个人、学校组织与教育相关部门三者各负其责:学校组织指导个人怎样规划负责,个人对自我规划负责,而教育相关部门对提供培训和学习机会负责,三者共同组成一个完整的规划体系。

【参考文献】

[1]王建虹.对教师专业发展与教师职业生涯规划的思考[J].职业教育研究,2007(11).

[2]陆霞.中小学教师职业规划的实践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8.

[3]连榕.教师职业生涯发展[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

第9篇:教师职业规划的意义范文

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建议“将终身教育作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今后若干年内制定教育政策的主导思想”。自20世纪70年代末期,终身教育的理论进入了蓬勃的发展期,主要标志是世界各国对终身教育和重视程度日益提高,并相应的以法律法规的形式表现出来,成为各国开展终身教育的最高准则和依据。法国国民议会在1971年制定并通过了一部比较完善的成人教育法《终身职业教育法》,而且还在1984年通过了新的《职业继续教育法》对一些问题作了补充规定。教师继续教育是以终身教育为指导产生并发展起来的,20世纪90年代前,我国中职教师的继续教育处于在职培训时期,主要进行学历提升培训和技能提高的补偿教育,使其能胜任基本的教学工作。90年后期,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要把教师态度、知识、技术和能力方面的专业发展内涵有机地结合起来,实施知识、技能、情感一体化教育,中职教师的继续教育重心开始向质量提高阶段转移。目前中职校的继续教育是在终身教育理念指导下开展的,其目的是为了,促进教师的职业发展、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提升职校办学水平。

二、职业规划是发展举措

职业规划也叫职业生涯规划,就是对职业生涯乃至人生进行持续的系统的计划的过程,一个完整的职业规划由职业定位、目标设定和通道设计三个要素构成。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学说起始于20世纪60年代,并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从欧美国家传人中国,它是西方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师的职业生涯规划是指教师的职业素质、能力、成就等随着赶时间而发生变化的过程。教师职业发展阶段研究的先驱者,富勒(FrancesFull—er)在《教师关注问卷》中提出了四个阶段:任教前关注、早期生存关注、教学情境关注、关注学生,使人们认识到教师是由关注自身、关注教学任务,最后才关注到学生的学习能及自身对学生的影响这样的发展阶段。

在对教师职业生涯发展理论研究过程中,比较成熟的是费斯勒1985年提出的周期动态模式,他把教师的职业生涯划分为八个阶段:职前教育阶段、入职阶段、能力形成阶段、热心和成长阶段、职业受挫阶段、稳定和停滞阶段、职业低落阶段、职业退出阶段。教师职业专业化是指教师职业具有自己独特的职业要求和职业条件,有专门的培养制度和管理制度。1966年,《国际标准职业分类》第一次正式认可教师职业,将各级各类教师列入“专家、技术人员和有关工作者”这一大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66年在《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文件中,明确提出:“应当把教师工作视为专门的职业,这种职业要求教师应经过严格持续的学习,获得并保持专门的知识和特别的技术。”众所周知,教师专业化是一个持续的过程,主要包括:职前知识、技能的准备阶段、在职实践阶段,而专业化发展的重点是在职的实践阶段。

继续教育的重点就是,提升中职教师在职时的知识、情感、技能,这也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基本要求。我们只有认清教师在职业生涯发展过程中的规律以及专业化教师队伍的要求,才能针对性的开展继续教育,做到科学合理的安排,对于刚入职的年轻教师,要实施“青蓝工程”重在培养引领教师全面业务达标;对于中青年教师要加大扶持力度,实现质的飞跃,通过专家引领、校企合作培养“顶梁柱”;对于处于稳定性和停滞阶段的中老年教师而言,要通过“传帮带”形式激发其积极层面。由此可见,认清到职业生涯理论中的普遍规律,对继续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对教师专业化发展和个人成长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三、生利主义是师培宗旨

1918年,陶行知在《生利主义之职业教育》一文中指出,生利主义有两方面的意义,一是指能生产出有利之物,如农业生产出谷物、工业制造出各种器具等;二是指能生产出有利之事,如商人通过商品流通使商人和顾客互通有无、医生为人们解除病痛。职业教育的目标是“生有利之物”与“生有利之事”,就是生产出有利于社会与人群的物质财富,培养出服务于社会与人群的技术本领。“凡养成生利人物之教育,皆得谓之职业教育。”这是整个职业教育的宗旨。陶行知认为建设一支有生利能力的师资队伍,是办好职业教育的保证。在对“生利主义之师资”的论述中,他指出要成为职业教育的合格教师,第一,必须具备“生利之经验”,也就是必须具备从事职业的实际本领或者专业实践技能。第二,必须具备“生利之学识”,也就是必须具备职业教育的专业知识,没有学识作为经验指导,便会固步自封,不求进取。第三,必须实施“生利之教授法”,也就是教育方法,不同的专业各不相同,职业教师应该熟悉学生的心理及教材的性质,教、学共鸣,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职业教师的培养途径和方法的论述中,陶先生指出三种方法:

(一)收录普通学子教以生利的经验、学术与教学。

(二)收录职界之杰出人物教以生利的学术与教学。

(三)延聘专门学问家与职业中有经验者同室试教,使其互相砥砺补益,成长为职业教师。

不同的职业学校,可以根据自己职业的特点和需要,采用不同的途径和方法。中职教师继续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一支生利的师资队伍,而生利的最直接经验来源于企业的生产实践,对于中职专业课教师而言,每年都有50个学时的企业实践要求,这一规定较好的体现了校企合作的意图,达到了培养生利之师资的目的。因为专业老师进入企业,深入生产第一线,参与企业生产与研发,能带动与加快教学内容更新和教学改革,便于教师在继续教育中快速成长。其次,企业的技术专家也可以走进校园,实现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企业骨干还可以参加专业委员会的工作,参与研讨、制订专业发展规划、人才培养计划。两者的有机结合可以设计出高质量的、实用的课程资源,这些资源对于培养合格的中职毕业生是中职校所迫切所需的。

最后,校企合作还可以解决职校教学设备不足的问题,通过校企的深度合作,可以实现设备的资源共享,老师可以接触到先进的教学设备,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技能操作水平。对于今天的中职教师的继续教育来说,我们要在做好技能大赛、课堂教学大赛、创新大赛的同时,重点做好校企合作的文章,争取政府的政策支持的投入,对企业进行对口培养,让更多的企业主动参与校企合作中来。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提高专业教师的生利之经验,圆满完成社会实践的要求,达到继续教育的目的。

四、结束句

随着经济的不断的发展,我国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对于承担职业教育的教师而言,要求也越来越高;同时,我国中职教师的继续教育相比西方发达国家而言,起步晚、发展迟,这些因素让我们认识到,只有不断加强理论研究,遵循教师发展的规律,才能探索出科学有效的、适合我国国情的师培之路。

【参考文献】

[1]金林祥,胡国枢主编.陶行知词典[M].上海百家出版社,2009

[2]夏冰.中职专业课教师继续的制约因素及对策研究[D].天津大学,2010